孔明借箭

时间:2023-08-02 23:27:13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57120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孔明借箭,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孔明借箭吧。

孔明借箭

孔明借箭

孔明借箭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4、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擂”读作léi,不读成lèi;“丞”读作chéng,不读成cén。

比较下面各组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雷—擂内—呐属—嘱日—曰

愉—瑜昨—诈吾—语勿—匆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2.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二、三、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自己练习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2、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孔明借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学习第三段

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3、“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4、“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6、“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3、题目“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孔明借箭”合适吗?为什么?

4、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三、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课文。

2、继续阅读课外读物。

孔明借箭篇2

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

教学目标:在把握文章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我以展现预习成果为突破口,学生明白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在全文中去找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我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2、情境采访,深化认识:教师作为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很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3、我为周瑜、鲁肃、曹操说两句,学生也有自己的观点,基本达到了我预设的目标。

4、作业设计,拓展延伸:讲完时,我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再读《三国演义》,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在文学名著中去学习和积累,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整体来说这节课还算顺利,我却从这节课中看到了不足。例如: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并没完全达到我的要求。课堂看起来比较活跃,可是缺少思想的孩子会让课堂显得没有灵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善思考,会思考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大课题。

孔明借箭篇3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照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中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2、联系课文内容,把握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课文人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学习,提出疑问,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

2、在了解课文故事背景的基础上,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文章的线索,练习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品读故事,能对故事中的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拓宽阅读视野。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准备:

《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

1、师:诸葛亮是我国历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一定知道关于他的许多故事。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故事。

2、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哪个名著呢?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用奇谋孔明借箭》就是节选自我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3、板书课题。

二、咬文嚼字,初读课文。

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师: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文言文语言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上有收获。

2、学生分小组学习。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文言文词句。

方案一:

学生能通过自己学习和小组交流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在该环节,教师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并指导学生交流。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说一说课文的意思。方式是选择某个小组讲述故事的某个部分,可以是选一个代表说,其余同学补充;也可以是小组学生一人说一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把握不准的文言字词,并结合板书加以强化。

方案二;

学生翻译文言词语障碍颇多,不能顺利理解课文。教师先采用范读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意境,通过在字音和语气等方面的提示,启发学生思考文言词语的意思,并使其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得以缓解,逐步产生学习兴趣。然后再分小组让学生探索学习,依然要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最后进行全班交流,理解文言词句。

3、集体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东汉末年,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都督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为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想借此整治和陷害诸葛亮。故事因此展开。

2、学生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回顾故事内容。

观看草船借箭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故事,了解人物特点。

1、提出中心话题:诸葛亮、周瑜和鲁肃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句段,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2、学生展开学习。

3、集体交流。

师:诸葛亮这个人物让大家印象深刻,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你会用哪个词呢?

学生应首先想到“神机妙算”一词。

师进而提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预设:1、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雾。

2、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3、诸葛亮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诸葛亮胸有成竹的神态,有感情的朗读相关课文。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做相关板书。

师: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指导朗读:周瑜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那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师:那么,你认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如果我们换一个立场来看待周瑜呢?

预设:多数学生对周瑜的认识可能局限于,他心胸狭隘,疾贤妒能。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东吴的利益角度给予理解人物。

师:对于鲁肃呢?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合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三、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1、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1)采访“孔明”。

师: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师: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孔明借箭篇4

《奇谋孔明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孔明借箭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孔明的“神机妙算”,并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人物的

特点。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3.学会本课4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4.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充分预习,扫清字词障碍,为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2.教师可事先引导学生读一读《三国演义》,还可以看一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的片断,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中心人物及主要的情节。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播放乐曲,创设情境;谈《三国》,聚焦诸葛亮。

1.今天我们的课前一支歌,请大家欣赏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会唱的都跟着大声唱一唱。

2.请学生自由谈读《三国演义》的心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中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情节,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给“智慧”排个序

1.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用奇谋孔明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用奇谋孔明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听老师范读课文,自己在下面小声跟老师读。

2.因为课文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原著,是文言的,不好读,不好懂,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遇到读不懂的借助注下注释弄懂,也可以请教同学、老师。

3.课文读通了、读懂了,谁能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中的这四个人物排排队。

4.交流体会。估计会出现几种情况:

5.小结:不管怎么说,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排在了第一位。在同学们的心目中,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真正的智慧的化身。

三、点击诸葛亮的“智慧”

1.教师:有人说,诸葛亮是谋略的大师,因为他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有人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足智多谋、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神机妙算。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请学生说说课文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写得最精彩。

3.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学生练读有关段落。

四、三个“臭皮匠”的“智慧”

1.教师:读了课文以后,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诸葛亮在“任三日之限”前,他到底想到了什么?想好了什么?

2.学生自渎课文,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3.组织全班交流:

想到了草船借箭;

想到了三天之后长江之上必有大雾;

想到了向鲁肃借船;

想到了向曹操借箭;

……

4.小结: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后,“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引导学生诵读此句。欲知孔明怎样“神机妙算”,且听下节课分解。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与诸葛亮对话“知天”的智慧

研读:“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学生结合“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体会诸葛亮“知天”的智慧。

与诸葛亮对话“知人”的智慧

1.引导学生将以下两句话联系起来,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

预计学生体会到: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在重雾迷江之时贸然出兵,而曹操果然只让弓弩手射箭,真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引导学生感悟诸葛亮的“笑”。

教师:《用奇谋孔明借箭》这篇课文中,写孔明“曰”的地方有4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孔明笑曰”,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联系“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

预计学生会写: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必命弓弩手朝吾等射箭;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必命弓弩手朝吾等射箭,必定急矢如雨;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必命弓弩手朝吾等射箭,十万枝箭吾定从曹操手中借足。

教师: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与诸葛亮对话“知地”的智慧

1.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课文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2.引导学生找出:孔名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从这两句话的联系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计学生会谈:

诸葛亮不但事先预测好了气象,而且他也预测好了这个地理位置。

船头只有先朝西,后朝东,才能顺风顺水地回来。可见诸葛亮考虑问题非常周。

靠近曹军水寨时是空船,所以逆风逆水关系不大。借完箭回来的时候,船上装满了箭,所以顺风顺水,行驶得快,曹军肯定追不上。

3.教师:难怪周瑜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结合课文谈一谈,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都有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

预计学生会谈:

周瑜心胸太狭隘,诸葛亮心胸比较宽阔。

周瑜其实也挺聪明,就是没把聪明用在正道上,老想害人。诸葛亮用在正道上,做大事。

周瑜没有诸葛亮想得周到。

教师: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亲自经历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过程,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先生真神人也!”

4.用奇谋草船借箭后,周瑜和诸葛亮是否就相安无事了呢?其实,我们学的《用奇谋孔明借箭》,只涉及了《三国演义》中极少一部分内容。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内涵相当丰富,同学们课下应该多读一读。

板书设计:

用奇谋孔明借箭

神机妙算

通天文晓地理知人心

孔明借箭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认生字,能在充分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孔明用奇谋借箭的经过,能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

3.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孔明用奇谋借箭”的“奇”,能粗浅地感受到这部名著的语言魅力。

二、基础知识:

寨山寨营寨安营扎寨

擂擂鼓擂台打擂

懊懊恼懊悔懊丧

羡羡慕艳羡临渊羡鱼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草船借箭》节选自我国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用词准确恰当。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可以分为“借箭”和“借箭后”两部分来理解。

2.教学重点: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凝练、准确。

了解孔明用奇谋借箭的经过。

3.教学难点:能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感受到题目中的“奇”。

4.教学突破点:品读感悟,围绕“奇”字读文体会,了解孔明的智慧与某略。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新课

1.可以播放连续剧1.《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

引导学生交流对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印象,可以从作者、主要人物、其中精彩的片段及其具体的情节来谈。

2.介绍并诵读与本文相关的章节和内容。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注意句子通顺、连贯。

三、指读课文

注意发现学生难于读顺的语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语句的意思将句子读顺,或者利用老师、学生的范读引导读顺,其间对于难于理解的语句老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

2.引导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根据老师的提示理清课文层次。

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段。

三.感知课文

1.猜一猜,孔明立下军令状之前可能会想到什么?

2.引导学生读原文,从课文的具体内容中找相关的根据,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

3.通过朗读促进感受。

四.拓展交流

1.引导读过原著的同学向同学汇报自己印象深刻的描写别具特色的语句,吸引更多的同学读原著。

2.在原著中,还有哪些章节或故事也能表现孔明的神机妙算,令你折服,读一读,讲给同学听,能应用上原文中的句段。

板书设计:

用奇谋孔明借箭

通天文识地理知奇门

晓阴阳看阵图明兵势

孔明借箭篇7

《用奇谋孔明借箭》这篇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

回首本课的教学,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偏重分析课文内容,学生的批注过多,整整说了一节,由于本课是文言文课文有很多语句不好理解,我又在教室电脑上找到翻译成白话文的内容,通过屏幕让学生仔细读了两遍,学生们顿时茅塞顿开,已不像开始初读课文时接连不断的向我询问词句的意思。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教学中没有较好地落实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上,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领悟人物形象,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孔明借箭篇8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照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中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2、联系课文内容,把握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课文人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学习,提出疑问,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

2、在了解课文故事背景的基础上,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文章的线索,练习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品读故事,能对故事中的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拓宽阅读视野。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准备:

《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

1、师:诸葛亮是我国历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一定知道关于他的许多故事。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故事。(学生应该会说出“空城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

2、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哪个名著呢?(《三国演义》)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用奇谋孔明借箭》就是节选自我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3、板书课题。

二、咬文嚼字,初读课文。

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师: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文言文语言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上有收获。

2、学生分小组学习。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文言文词句。

方案一:

学生能通过自己学习和小组交流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在该环节,教师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并指导学生交流。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说一说课文的意思。方式是选择某个小组讲述故事的某个部分,可以是选一个代表说,其余同学补充;也可以是小组学生一人说一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把握不准的文言字词,并结合板书加以强化。

方案二;

学生翻译文言词语障碍颇多,不能顺利理解课文。教师先采用范读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意境,通过在字音和语气等方面的提示,启发学生思考文言词语的意思,并使其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得以缓解,逐步产生学习兴趣。然后再分小组让学生探索学习,依然要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最后进行全班交流,理解文言词句。

3、集体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如何?)

师:东汉末年,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都督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为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想借此整治和陷害诸葛亮。故事因此展开。

2、学生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回顾故事内容。

观看草船借箭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故事,了解人物特点。

1、提出中心话题:诸葛亮、周瑜和鲁肃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句段,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2、学生展开学习。

3、集体交流。

师:诸葛亮这个人物让大家印象深刻,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你会用哪个词呢?

学生应首先想到“神机妙算”一词。

师进而提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预设:1、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雾。

2、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3、诸葛亮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诸葛亮胸有成竹的神态,有感情的朗读相关课文。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做相关板书。

师: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指导朗读:周瑜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那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师:那么,你认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如果我们换一个立场来看待周瑜呢?(站在东吴的立场)

预设:多数学生对周瑜的认识可能局限于,他心胸狭隘,疾贤妒能。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东吴的利益角度给予理解人物。

师:对于鲁肃呢?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合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三、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1、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1)采访“孔明”。

师: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师: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孔明借箭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孔明的“神机妙算”,并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人物的

特点。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3.学会本课4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4.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充分预习,扫清字词障碍,为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2.教师可事先引导学生读一读《三国演义》,还可以看一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的片断,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中心人物及主要的情节。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播放乐曲,创设情境;谈《三国》,聚焦诸葛亮。

1.今天我们的课前一支歌,请大家欣赏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会唱的都跟着大声唱一唱。(点击课件,播放歌曲,师生欣赏并跟唱。)

2.请学生自由谈读《三国演义》的心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中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情节,(指板书)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给“智慧”排个序

1.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用奇谋孔明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用奇谋孔明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听老师范读课文,自己在下面小声跟老师读。

2.因为课文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原著,是文言的,不好读,不好懂,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遇到读不懂的借助注下注释弄懂,也可以请教同学、老师。

3.课文读通了、读懂了,谁能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中的这四个人物排排队。

4.交流体会。估计会出现几种情况:

5.小结:不管怎么说,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排在了第一位。在同学们的心目中,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真正的智慧的化身。

三、点击诸葛亮的“智慧”

1.教师:有人说,诸葛亮是谋略的大师,因为他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有人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足智多谋、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神机妙算。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请学生说说课文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写得最精彩。

3.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学生练读有关段落。

四、三个“臭皮匠”的“智慧”

1.教师:读了课文以后,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诸葛亮在“任三日之限”前,他到底想到了什么?想好了什么?

2.学生自渎课文,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3.组织全班交流:

想到了草船借箭;

想到了三天之后长江之上必有大雾;

想到了向鲁肃借船;

想到了向曹操借箭;

……

4.小结: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后,“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板书: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引导学生诵读此句。欲知孔明怎样“神机妙算”,且听下节课分解。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一)与诸葛亮对话“知天”的智慧

研读:“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学生结合“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体会诸葛亮“知天”的智慧。

(二)与诸葛亮对话“知人”的智慧

1.引导学生将以下两句话联系起来,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

预计学生体会到: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在重雾迷江之时贸然出兵,而曹操果然只让弓弩手射箭,真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引导学生感悟诸葛亮的“笑”。

教师:《用奇谋孔明借箭》这篇课文中,写孔明“曰”的地方有4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孔明笑曰”,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1)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2)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3)联系“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4)“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预计学生会写: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必命弓弩手朝吾等射箭;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必命弓弩手朝吾等射箭,必定急矢如雨;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必命弓弩手朝吾等射箭,十万枝箭吾定从曹操手中借足。

教师: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三)与诸葛亮对话“知地”的智慧

1.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课文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2.引导学生找出:(1)孔名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2)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从这两句话的联系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计学生会谈:

(1)诸葛亮不但事先预测好了气象,而且他也预测好了这个地理位置。

(2)船头只有先朝西,后朝东,才能顺风顺水地回来。可见诸葛亮考虑问题非常周。

(3)靠近曹军水寨时是空船,所以逆风逆水关系不大。借完箭回来的时候,船上装满了箭,所以顺风顺水,行驶得快,曹军肯定追不上。

3.教师:难怪周瑜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结合课文谈一谈,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都有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

预计学生会谈:

(1)周瑜心胸太狭隘,诸葛亮心胸比较宽阔。

(2)周瑜其实也挺聪明,就是没把聪明用在正道上,老想害人。诸葛亮用在正道上,做大事。

(3)周瑜没有诸葛亮想得周到。

教师: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亲自经历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过程,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先生真神人也!”

4.用奇谋草船借箭后,周瑜和诸葛亮是否就相安无事了呢?(生简答)其实,我们学的《用奇谋孔明借箭》,只涉及了《三国演义》中极少一部分内容。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相当丰富,同学们课下应该多读一读。

板书设计:

用奇谋孔明借箭

神机妙算

通天文晓地理知人心

孔明借箭篇10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大意,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难点: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到的有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教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去读一读《孔明惜箭》这一章节。

3.教师:通过自读,你们已经知道了孔明是何许人了吧?

4.展示资料,简介历史背景。

孔明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孔明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5.教师导读: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按要求小组合作自渎课文。

二、提纲导路,合作探究

1.借助拼音,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同学交流文中人物留给你的印象。

4.引导学生提出自读中仍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答,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讲述故事

1.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内容。

答应造箭  立军令状  准备船只  草船借箭  如期交箭

2.学生先在小组内讲故事。

3.推荐代表在全班讲述故事。

四、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体会周瑜和诸葛亮的为人。

1.分角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2.讨论交流。

3.指名反馈,并说明自己判断的理由。

五、课堂检测

1.联系课文,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

⑵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

⑶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2.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⑴怎敢戏都督?

⑵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

⑶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学习诸葛亮,做一个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的人。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积累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讲“孔明借箭”的故事。

重点难点

1.重点: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难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读一读。

隐瞒  支吾  叮嘱  诈骗  擂鼓  呐喊  神机妙算

2.听写上面的词语。

3.教师导人: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孔明借箭》。

二、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1.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除掉诸葛亮。那么结果怎样呢?

瑜大惊,慨然叹日:“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2.教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⑵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⑶“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军士擂鼓呐贼,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⑷鲁肃惊日:“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知己知彼,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做事谨慎的人。请葛亮如此淡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

⑸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

这样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⑹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风向。

2.教师导读: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3.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集体反馈。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请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5.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6.教师小结:同学们,诸葛亮神机妙算,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后人借这件事创作了一首小诗赞美诸葛亮: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仲

1.教师小结:《孔明错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将计就计;  ⑵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⑶醉翁之意不在酒。

2.教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这一歇后语讲的就是《孔明借箭》的故事。其史,有关诸葛亮的歇后浯还有很多呢!

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    诸葛亮焚香弹琴一一故弄玄虚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生不如死  诸葛亮见魏延——见得离不得

诸葛亮用兵——虚虚实实     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摆八卦阵---内有奇文

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    诸葛亮六出祁山---图谋大业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弹琴---临危不乱

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丢了荷包---没有计了

诸葛亮借雕翎——少箭   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

诸葛亮穿道袍——不是出家人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孔明拜北斗——自知要死     孔明练琵琶---老生常弹

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   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3.学生一起读一读。

4.学生补充说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歇后语。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和故事还有很多。如果同学们有兴趣,一定要好好地读《三国演义》这本书。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诸葛亮的故事,和伙伴们交流。

3.默读课文,想想孔明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说说课文的内容。

4.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周瑜说“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孔明借箭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