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练习

时间:2023-07-19 13:09:33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88434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伤仲永练习,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伤仲永练习吧。

伤仲永练习

《伤仲永》同步练习

《伤仲永》同步练习篇1

1、在下面各句横线上补上原句省略的成分。

⑴ 明道中,____从先人还家,____于舅家见之,________十二三矣。

⑵ ______借旁近与之,_______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你能一眼看出下列加粗词语中谁的用法“与众不同”吗?

a、父利其然也     b、稍稍宾客其父

c、不能称前时之闻也  d、一狼洞其中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b、忽啼求之

c、余闻之也久       d、或以钱币乞之

4、火眼金睛!下面句子谁被翻译错了?选出来

a、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译:又过了七年,我回到扬州,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b、余闻之也久

译:我早就听说过这件事了。

c、稍稍宾客其父

译: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d、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5、做个小翻译!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粗的词的意思。

⑴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仔细阅读下列选段,完成练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6、⑴ 第一段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文中哪些语句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文中“世隶耕”为“___________”作了铺垫,衬托了方仲永_________。

⑸ 读了此文,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段,做段后练习。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冕小儿,恬若不见。

7、⑴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a、窃入学舍       b、夜潜出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d、父怒挞之

⑵ 做个小翻译,翻译下列句子。

a、已而复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写出文中最能表现出王冕读书专心入迷的一句。

【参考答案】

1、⑴ 吾 吾 仲永

⑵ 其父 仲永

2、c

3、a

4、a

5、⑴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很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⑵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⑶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后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6、⑴ 仲永幼年作诗非凡天赋 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做法

⑵ 第一阶段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⑶ 原因是其父贪图小利,眼光短浅,“不使学”。

⑷ 未尝识书具 非凡的天赋

⑸ 略

7、⑴ a、偷偷地

b、偷偷地

c、离开

d、打

⑵ a、过后还是像当初那样。

b、儿子这样痴迷,为什么不让他去读书呢?

⑶ 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伤仲永》同步练习篇2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

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

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

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

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

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

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

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

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

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

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

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

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

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

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

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

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

天资聪慧

忽啼求即书持立就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促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说明:可参看“教学设计”。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扳谒称泯耶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父异焉书侍立就邑人奇之宾客其父或以钱币利其然

环谒偶然受于天固众人伤仲永

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①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②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

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

的?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

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

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

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

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

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

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

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

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

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

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

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

七、布置作业。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仲永:泯然众

伤<

原因:受于人不至

《伤仲永》同步练习篇3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邑人  环谒  称前时之闻

泯然  日扳仲永  卒之为众人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 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_  ⑵ 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_______

⑶ 收族为意________________  ⑷ 立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  ⑹ 环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 即书诗四句______________  ⑻ 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

⑼ 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  ⑽ 泯然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

⑾ 贤于材人________________  ⑿ 受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 卒之为众人______________  ⒁ 固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4、选出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⑴ 一乡秀才观之

a、叫来一个乡的秀才观赏

b、叫来全乡的秀才观赏

c、传给乡里的一个秀才观赏

d、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⑵ 父利其然也

a、父亲利用他的这种情况

b、父亲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

c、父亲认为其中的利益就是这样

d、父亲利用这种情况

⑶ 从先人还家

a、从先父那里回家

b、自先父那里回家

c、跟着先父回到老家

d、跟着先父从老家回来

⑷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父利其然也

c、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d、彼其受之天也

5、填空。

⑴ 《伤仲永》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____,

字介甫,晚号__________,北宋著名的文学家、________家、思想家。

⑵ 本文是一篇_________,它是________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

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文章运用了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神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这三

个副词是______________。

⑷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的叙事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⑸ 在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认为导致方仲永才能“泯然众人”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

⑹ 《伤仲永》一文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

1、yì  yè  chèn  mǐn  pān  zú

2、⑴ 属于

⑵ 曾经

⑶ 聚、团结

⑷ 完成

⑸ 以宾客之礼相待

⑹ 四处拜访

⑺ 马上

⑻ 有的

⑼ 相当

⑽ 完全

⑾ 胜过、超过

⑿ 承受

⒀ 最终

⒁ 本来

3、d

4、⑴ d

⑵ b

⑶ c

⑷ b

5、⑴ 《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半山 政治

⑵ 随笔 散文 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⑶ 忽、即、立

⑷ 过渡

⑸ 其受于人者不至

⑹ 记叙 议论

《伤仲永》同步练习篇4

一、导入方式

采用讲述式导入法和情景激发式导入法开讲。

二、运用原则

讲述式导入法为导入部分的前奏,即通过教师的讲述内容,使学生在一开始即接触到知识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语文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景导入法是通过讲述内容的启发,更进一步深化导入内容,引起学生对前半部分的内容的思考,给课堂笼罩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使学生的心灵在受到感染的同时也自然地进入课堂角色。

运用两种方法,力求使导入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做到贴切自然的“三贴”标准。

三、导入的重点

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从时间或内容上都与今天的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在导入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缩短时空差,找出古今的相通点,使古文今学,使学生在一接触这些东西时便放弃陌生感,像对待老朋友那样去对待古文。

因此,文中方仲永这一主要人物的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而放弃努力,缺乏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是缩短这种差距凝聚学习要点的突破口,完全可以从身边的许多例子中找到这种在古人身上发生的事例的影子。所以运用爱迪生对“天才”的解释这句名言,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的内容。

四、导入设计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了上千种东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大脑。但到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材,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课堂导入说课《伤仲永》

《伤仲永》同步练习篇5

一、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

生:很危险。

师笑着问: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

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谁说的?

生:爱因斯坦。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对于王安石我们同学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生:我们学过他写的《京口瓜洲》

师:你能背吗?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我还能背他写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

师:是小学时学过的吗?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师:这很好,我们学生课后一定要多读多背,积累多了,语文的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了。对于王安石大家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好象有个王安石变法什么的?

师:你能讲讲吗?

生:王安石当了宰相,就去变法了,好象还和司马光有仇

师笑着问:有什么仇呢?

生摇头,其它同学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查找书本,也可以去请教历史老师。下节课再来告诉我吧。

师补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诵读练习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篇。

生朗读。

师:你能给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吗?

生:读得不错。

师:具体点。

生:声音比较大。

师:还有吗?

生:能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来评评?

生:我认为她读得很好。声音响亮,感情真挚。

生:我感觉她读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够准确。

师:哦?详细点。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应该读得慢一点,才能体现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读得很大声,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点高兴的样子。

师: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应该是……

生:幸灾乐祸。

师:对。你们说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

生齐答:惋惜。

师:那就应该读得委婉一点。还有吗?

生:我认为她读得很好,但是有一个字读错了:即书读四句的即应读“及”音,她读成了“记”;还有一个地方她也读错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应该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她读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你听得很认真。读文章除了要咬字准确外,还应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篇。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忙。

四、字词积累

师:你们在自读过程中有遇到困难吗?或者有什么新的发现?提出来大家交流。

生:我们小组不知道“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为什么要译成“当宾客对待”。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有谁能给他们帮忙吗?

生:因为“宾客”是名词,“当宾客”是动词。这和“不耻下问”的“耻”的翻译是一样的。

师: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学会积累,要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按孔子的话来讲叫做……“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知识化成自己的能力。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多又准。

学生讨论,查找。

生:我们认为还有“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属于这一种用法。

师:好。你们小组一口气就说出了三个,其它同学就没有机会了。同学们回去后把这些内容抄到积累本中,牢牢记住。还有问题吗?

生:我们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之”理解得不是很准确,想听听老师的看法。

师:你们把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是对其他同学的不信任吧。其实我已经给同学们概括了“之”的四种基本用法,你能想出来吗?

生:

师:有谁能帮助他们吗?

生:一种是代词;一种是助词,翻译成“的”;还有一种是动词,译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种的,就不翻译。

师:“之”的用法很复杂,但上面的四种用法已经足够解决这篇文章遇到的问题。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师,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词,代替书写工具……

师:对。读书就要善于动脑筋,要学会积累,学会分类记忆。只要同学们能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词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摇头示意。

五、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师:那好。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给复述一篇。谁?

生上台复述

师:你们说他复述得怎么样?

生:很流利,声音也比较大。

生:能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讲方仲永写诗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动。

生:还很有表情,讲少年方仲永写诗快的时候,他的脸上还露出一种得意的样子,看了很想笑。

生:条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都讲得很清楚。

师:复述的同学复述得很好,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到位。你刚才讲到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那到底经历了几个阶段呢?你能概括吗?其他同学也都认真想想。

生:我认为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写他小时候写诗的天才?

师:你用了“天才”一词?为什么?

生:因为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书写工具,就能写诗。

师: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的才能,你认为应该用哪一个呢?

生:“书”

其他同学反对:应该是“即”

师:为什么?

生:“即”说明他写得很快,连想都不要想。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表达,找出来。

生:“指物作诗立就”的“立”。

师:对。从这两个字,我们确实可以看出小时候的仲永是一个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个阶段是写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师: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一句话?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好。那第三个阶段呢?

生:第三个阶段是他二十岁时,已经和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师:证据?

生:“泯然众人矣”

师:“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师: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师:方仲永少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长大后“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他成年时竟然“泯然众人矣”。造成这种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齐答:“不使学”

师:为什么“不使学”

生:“父利其然也”

师:这说明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是一个很愚昧的人。

师: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师:对。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会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伤。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谁带一个头?

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师: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

六、结束语:

今天的语文课就要结束了。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而且很有创意,让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训,珍惜大好时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

教后记: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近两个月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

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一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王安石变法”,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则留给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伤仲永》同步练习篇6

5

语文组李庆宝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近两个月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

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一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王安石变法”,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则留给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伤仲永》同步练习篇7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2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我的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出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义,对读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同时体现自读课型,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

附板书:伤仲永

幼年:指物作诗立就

长大:泯然众人-------纵向对比

原因:不使学

《伤仲永》同步练习篇8

一、导入方式

采用讲述式导入法和情景激发式导入法开讲。

二、运用原则

讲述式导入法为导入部分的前奏,即通过教师的讲述内容,使学生在一开始即接触到知识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语文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景导入法是通过讲述内容的启发,更进一步深化导入内容,引起学生对前半部分的内容的思考,给课堂笼罩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使学生的心灵在受到感染的同时也自然地进入课堂角色。

运用两种方法,力求使导入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做到贴切自然的“三贴”标准。

三、导入的重点

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从时间或内容上都与今天的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在导入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缩短时空差,找出古今的相通点,使古文今学,使学生在一接触这些东西时便放弃陌生感,像对待老朋友那样去对待古文。

因此,文中方仲永这一主要人物的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而放弃努力,缺乏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是缩短这种差距凝聚学习要点的突破口,完全可以从身边的许多例子中找到这种在古人身上发生的事例的影子。所以运用爱迪生对“天才”的解释这句名言,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的内容。

四、导入设计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了上千种东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大脑。但到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材,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课堂导入说课《伤仲永》

《伤仲永》同步练习篇9

第23课《伤仲永》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

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相关链接: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预习检测。

1.填空。

《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其字介甫,晚号,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家、思想家。

(2)本文是一篇,它是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

2.注音。

隶()扳()谒()邑矣()泯()

称()卒()焉()耶()

二、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

3.点名朗读,师生评议。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三.合作探究。

翻译下面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课堂测试与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文书上“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自主学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贤于材人远矣

2.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奇:②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利:

3.重点词语

世隶耕。隶:未尝识书具。尝:

并自为其名。为:指物作诗立就。就: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或以钱币求之。或:

环谒于邑人。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泯然众人矣。泯然:受之于天。受:

贤于材人远矣。贤:得为众人而已耶。得:

4.对文中的“之”“于”“其”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

③余闻之也久: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卒之为众人:

于:

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

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

三、合作探究。

1.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可加入自己的见解、评价。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四、课堂检测与作业。

1.摘抄有关“天才”名言警句五条,并背诵。

2.课外收集被人誉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二、自主学习。

用原文填空。

1.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2.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3.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其具体做法是。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

三.合作探究。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4.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5.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伤仲永》同步练习篇10

教学重点: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一、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泯扳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l、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同步练习篇11

【预习案】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提示

一、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二、基础知识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词类活用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6、泯然众人矣

7、父异焉

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稍稍宾客其父

复到舅家

泯然众人矣

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学”:不让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指定题材(叫他)写诗,他立刻就能写成,诗的文采和义理都有可取之处。

2、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有的人还用钱财和礼物求他作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觉得那样做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竟然成了平庸的人,是因为他从人们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

三、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学生自由诵读。

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掌握大意。

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探究案】

初读交流: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扳谒

泯称卒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再读交流:

1、学生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2、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3、解难释疑,重点翻译文章第三段

三读文交流: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

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伤仲永王安石

神童→普通人

课堂反馈: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2、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3、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4、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5、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第五课

导学案

答案:初读交流: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扳谒

泯称卒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再读交流:

1学生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2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3解难释疑,重点翻译文章第三段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三读文交流: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附板书:

伤仲永王安石

神童→普通人

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2、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3、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4、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5、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伤仲永》同步练习篇12

四合一”教学模式伤仲永

章节第一单元课题:伤仲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多次阅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1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课时要点:初读课文,读清句字;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课文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柳宗元的《伤仲永》。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自学指导  

a初读课文  

出示初读要求:  

1、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扳谒泯称卒  

b再读课文,译讲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c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探究交流:  

初读交流: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交流后明确: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再读交流:

1学生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2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3解难释疑,重点翻译文章第三段  

交流后明确: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三读文交流: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附板书:

伤仲永王安石

神童→普通人

↓  

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四合一”教学模式伤仲永  

教学过程:

a固本题:

解释带“——”的字。

耕未识书具

并自其名指物作诗立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以钱币求之

参考答案:1.属于曾经题上完成……感到惊奇渐渐;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有的  

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

b提高题:

1解释下列多义字  

之  

①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

③余闻之也久: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卒之为众人: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然  

①父利其然也  

②泯然众人矣  

2、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c培优题: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司马光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加点的字词,将答案写入文中括号。  

2.从文中哪些句子可看出司马光勤奋好学?  

答:  

3.古籍中记述少年或聪明或好学的故事很多,你能写出几个有关的故事来吗?答:  

参考答案:

1、象;它指《春秋左氏传》;回家;了解;从此;放下;没入;离开;拿2、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自是手不释书。3、匡衡囊萤映雪读书苏秦、孙敬悬梁刺股读书谢道韫咏雪。  

四合一”教学模式伤仲永

复习题:

一熟读课文,抄写文下注释一遍,翻译第一二自然段,背诵最后一段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之于天

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人者不至也()

得为众人而已耶答案:.“扳”,通“攀”,牵、引;四处拜访相当完全承受胜过;比;“材”同“才”,才能;被能够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2、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3、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4、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5、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伤仲永》同步练习篇13

《伤仲永》复习指南

一、字句解释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关键字:生:出生。尝:曾经。书:书写。具:用具。求:要求。之:代词,指“书具”,写字的用具。

句译: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认识写字的文具,有一天忽然啼哭着要这些东西。

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关键字:异:对……感到惊异。焉:此,这种情况。与:给。之:代词,指仲永。

句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文具给他。

3.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关键字:即:马上。书:写。为:写。其:他的。

句译: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在诗后写上了他的名字。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关键字:自:从。是:此,这。作:写。就:完成。其:代词,指所写的诗。文理:文采和道理。观:观赏。者:……地方。

句译: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立即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关键字:奇:对……感到惊奇。之:代词,指仲永。稍稍:渐渐。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

句译:同乡人对仲永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的父亲。

6.或以钱币乞之。

关键字:或:有的人。以:用。乞:讨取。之:代词,指仲永的诗作。

句译:有的人还用钱币讨取仲永的诗作。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关键字:利:以……为利,认为……有利可图。其然:这样。日:每天。扳:拉扯,这里有“强要”的意思。环谒:到处拜访。于:到。使:让。

句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仲永到处到同乡人那里去拜访,不让他学习。

8.余闻之也久。

关键字:闻:听说。之:这件事。

句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9.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关键字:令:使,让。称:符合,相当。闻:传闻。

句译:让他写诗,他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

10.泯然众人矣!

关键字:泯然:消失的样子。众:一般的,普通的。

句译:仲永特异才能已经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二、内容理解

1.作者为宋朝王安石。题目中的“伤”是“为……感到哀伤”的意思。

2.段落大意:

第一段:仲永幼时显露异才。

第二段: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这一段分为两层:

第一层: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二层:仲永二十岁时才能消失,成为普通人。

3.中心归纳: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告诫人们应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学习。

《伤仲永》同步练习篇14

5.《伤仲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之”“于”的用法,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简洁、洗炼、精当的语言。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1.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

3.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补充课文注释:

隶:属于。尝:曾经。“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书:动词,写。

自:自己。为:动词,题上。自:从。是:这。就:完成。

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或:有的人。扳同“攀”,牵引

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从:跟从。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比……好,优秀。卒:最终。且:况且。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2.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⑥余闻之也|久

3.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4.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哀怜,形容词作动词。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5.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第一部分: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

“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暗含了文章的主旨,符合作者的意图。

②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第二部分: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①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②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④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6.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7.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8.拓展阅读:

①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②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四、小结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1.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扬后抑,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课后反思】

《伤仲永》同步练习篇15

教学设想

1、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2、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灵活适应《论语》中的有关知识。

教学步骤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教师讲一个“年级死囚犯,在临刑前咬下母亲半边耳朵”的故事。

2、讨论,年轻人的行为如何理解?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堂,集中注意力,进入课文学习,同时开发学生听话,分析能力,并能准确地把自己的感受口头表达出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应以学生的看法为主。教师不作统一要求。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师:这是一个令人遗憾,令人痛心的故事。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笔下也有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你指导是哪篇课文吗?

说明:此项设计是为了“课题的书写。加深了印象。

2、朗读课文,参考注意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内容梗概。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感知全文,掌握故事梗概,为下一步训练作铺垫。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疏通文章的障碍。为下步训练作准备。

三、探究课文内容

1、课题中“伤”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为什么而“伤”?

2、方仲永的才能有和变化?

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此三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重点在对原文的理解与应用。

4、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

5、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说明:此二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课外延伸

1、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因为两文都涉及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2、结合课文,说说现实社会中与之类似或相反的现象。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让学生深刻灵活今后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五、作业

说说学习《伤仲永》一文的感受。

六、反思:

1、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在朗读方面、断句、节奏、语气语调都有一定的难度。要加强朗读,力争在理性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会,更要加强多种形式的朗读。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没有想象的这么好,特别是后进生更是半懂半不懂,遗憾的教学中应重点注意。

3、讨课题完成比预料的好,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的语气进行劝说很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可加强训练。

《伤仲永》同步练习篇16

麦港初中田英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2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我的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出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义,对读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同时体现自读课型,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

附板书:伤仲永

幼年:指物作诗立就

长大:泯然众人-------纵向对比

原因:不使学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伤仲永练习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