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小一网整理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设计教法:1、朗读法: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3、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播放地震录像边描述19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 引出课题二、检查前置性学习收获,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重点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破烂不堪”等词语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整体感知主要内容。3、交流读书收获,提出问题。三、感受父亲的了不起1、研读“时间长”: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3、研读“可怕的样子”:四、研读画面,感受儿子的了不起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画面:【教学重点、难点】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生字全解】生字、新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在检查时注意下列这些字的字音、字形:“砾”读:li“堪”、“墟”笔画较多指导分析结构。【多音字】le(好了)了liao【词语全解】昔日:指往日,从前。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疾步:快步行走。绝望:毫无希望了。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句段解析】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了不起的父与子”,是提领全文内容的关键句子。抓住它品读全文,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就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②“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反复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二、课前前置性学习自读课文,完成前置性学习要求。三、交流前置性学习情况1、看大屏幕,认读生字词2、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交流自己写的四字词语。3、集体交流自己弄懂和不懂的词语。4、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四、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哪个地方最让我感动?五、为什么说“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小组合作学习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教师出示课件第12自然段的前两句。 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出什么来呢? 1、研读“时间长”: ⑵ 感受“父亲累”: 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3、研读“可怕的样子”: ⑶ 感情朗读:(4)教师引导 回放画面:领悟父亲说的话。感受儿子的了不起1、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2、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五、回复全文,升华情感1、品味感悟: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个结尾,回味刚才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说说你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理解。2、回复全文: 读到这里,老师相信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刻进了同学们的心里,他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请你选择一句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话,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说出来或读出来与大家分享。六、走进情境,感受阿曼达所经历的38个小时的考验。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篇章指导】
本篇课文情节感人,催人泪下。按着事情发展的顺序清楚地记叙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全文线索清楚,紧紧围绕着父子都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来展开。文中父亲对儿子说的那句话共出现了三次,虽分别出自父子之口,但一次比一次表现了父亲,一个伟大的父亲对儿子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写出了父亲的伟大。【写作特点】
1、紧紧抓住了父亲的语言、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出了父亲的形象。
2、多处语句的处理作者都采用了感叹句,表现了事态发展的紧张,表现了父子二人焦急、迫切的心情。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一位年轻的父亲坚持要救回儿子的事,赞扬了威难之中父子间的伟大亲情和父亲执着的信念及儿子先人后己的品质。 【拓展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感受不同父爱。六、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七、课堂练习
1、我写的字最漂亮:
bàozhàfèixū
chàndǒuwǎlì
hùnluànxīrì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危险── 绝望── 幸福──伤痛── 漂亮── 悲痛──
3、我能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型 a、陈述句 b、反问句 c、感叹句 d、疑问句
⑴ “谁愿意帮助我?”
⑵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⑶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⑷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难道不感人吗?
板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 了不起 儿子――――等
课后反思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又比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2一、设计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
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了,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几万间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成千上万人被埋废墟里。就在这片废墟中,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哪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大声的告诉大家;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老师来考考大家,这几个词哪个同学会读?
A、
出示:洛杉矶 阿曼达混乱 昔日废墟 爆炸瓦砾
B、回想刚才的录像,你觉得这几个词语当中,哪几个词可以从录像中就读懂的。
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
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
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么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谁愿意来试一试?
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他们父子俩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1)谁能说说“了不起”是什么意思?非常伟大,超过一般人,超出常人……
2)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
三、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那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当中,有许多关于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那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
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们一处处来看。先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1、恳求2、急切3、崩溃
父亲有点儿想不通,为什么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我救儿子。我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所以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这些人劝阻咱们都能理解,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
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所以,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一句承诺,三句重复简单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
①、1)用心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特别是哪个字,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
2)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
“挖”:感受——读——其他动作?——只用“挖”?——读——体会到?
还有谁对“挖”字特别有感受?带着体会请你读。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再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②还有哪个数字深深地打动你的心吗?——36个小时
A、说体会: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B、36个小时是多久?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为什么?
C、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一直都在挖,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同学们,这可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啊。也许会发生——也许会发生——
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36小时。
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是信念。承诺。深深的爱。
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哪里有血迹?读好这个词
B、这血迹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让父亲变得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呢?
C、是啊,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
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的——父爱。
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课。
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方法与能力】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与思想】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诺言汲取的力量。
【拓展与延伸】进行一次逃生演练,让学生真正体会身处险境时的感受,锻炼并培养学生应对危险的能力及团结、守纪和相互关爱的品质。
【重、难点突破】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与其他人物的对比中,体会父子能够最终团聚的原因,即父子为何被作者称为是伟大的你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年的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即使现在我们回想起来也会感到痛心。而这篇文章写的也是一篇地震中发生的事情——一对父子之间发生的事情。
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
1感受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文中的人物又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提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初步了解文中父子的“与众不同”,比较准确地概括出这对父子的特点:“了不起”“感情深厚”“儿子对父亲无比信任”“父亲救儿子的不放弃”。
父与子的“了不起”中同时也蕴含了他们的“信任”、“不放弃”和“感情深厚”。所以,我们可以抓住他们的“了不起”来进行学习。
2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这对父子很“了不起”?想一想,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找?
提示:对于写人与写事的文章,在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是,我们应该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来理解,而对于这篇文章,我们还要通过人物间的对比加以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要求:学生按课文的顺序,有感情地朗读,并在读的过程中寻找与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3有感情地、投入地朗读课文。
4“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因为它对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也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反复出现,多处呼应,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儿子对父亲多难信赖。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板书设计:
父:“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伟大的父爱
地震中的与创造了奇迹——“了不起”
子:“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情深的父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来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苍白无力,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在行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因此,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下面就是我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教材梗概: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多万人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这位父亲孤身一人,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
情景教学案例:
片段一结合实际,营造情景气氛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在20xx年5月12日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向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今天,我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老师暂时不告诉你们,让你们来猜一猜。当然,猜不是乱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第一,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第二,根据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课文。你可以放声朗读,你可以默读,你也可以边划边读。第三,读完后你还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听明白了就开始吧!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猜测,谁先来?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问题,说明大家刚才对文章的阅读很细致、很认真,而且还很善于思考。老师也提出一个自认为价值较大的问题,我是根据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提出的。
师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大家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父亲。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那些周围的人们,那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假如你是其他那14个孩子的家长中的一员,此时你会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呢?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人在文字中。
师:请已经写完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你写的感言,好吗?还没写完的同学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来交流你所设想的感言。;
生:《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去天堂的路太黑了
妈妈怕你碰了头
快抓紧妈妈的手
让妈妈陪你走
妈妈怕天堂的路太黑
我看不见你的小手
自从倒塌的墙把阳光夺走
我再也看不见你柔情的眸
孩子,你走吧
前面的路再也没有忧愁
没有读不完的课本和爸爸的拳头
你要记住我和爸爸的摸样来生还要一起走
妈妈别担忧
天堂的路有些挤
有很多同学朋友
我们说不哭
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
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
没有我的日子
你把爱给活的孩子吧
妈妈,你别哭
泪光照亮不了我们的路
让我们自己慢慢的走
妈妈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
记住我们的约定来生我们一起走
师:多么伟大的母爱,大家听了这首诗之后有什么感受,结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的父爱,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下把你的内心感受写成一篇作文。
分析: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讲解及朗读,把握语调的轻重变化,语速的快慢变化,停顿的长短变化,语气的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有起有伏,让学生充分想像课文中这位父亲及后来这位母亲在漫长的等待时间里所经受的磨练和煎熬,形成对当时情景的体验,进一步体味父爱及母爱的"了不起"。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深化。最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再重读这篇文章,对于他们来说,这篇文章正是他们感情的自然宣泄,自然就谈不上什么作文的负担。
本节课情景教学的设计我认为有效地把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也对父母的爱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3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初步领悟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视频,感受地震。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二、顺学而导,感受父爱
请潜心读书,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
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句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学生谈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读中体会父亲感情的变化。
句段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学生谈阅读体会。
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抓住写时间的词,体会时间的漫长,感悟句子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
透过父亲的外貌描写,联系上下文,想象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父亲所经历的艰辛,体会父爱的伟大,并指导朗读。
联系上下文,在读中体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精神力量。
小结课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爱的写作方法。
三、读写迁移,感悟信赖
学生继续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学生读写阿曼达的句段,并谈体会。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和他的同学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38小时,尝试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
3、反馈交流。
四、紧扣中心,品味幸福
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幸福”的含义。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总会在一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并联系实际,深入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之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2、在读中进一步领悟和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再现画面
二、深入情景,品读感悟
勾画出写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句子,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课文除了运用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还用了哪些写法?
三、角色写话,升华情感
父亲经历了38小时艰辛的挖掘,儿子和伙伴们经历了38小时的漫长等待,父与子终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面对此情此景,假如你是13个得救孩子中的父亲或母亲,或是曾经劝说过这位父亲的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以文激情
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
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总结抒情,引发深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4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爆炸”、“废墟”、“破烂不堪”等词语意思。
2、能有感情在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父亲从儿子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父亲从儿子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问:在平时生活中,你认为谁最关心你?
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温暖而热烈,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平时不太在意它,可这种平凡的爱在危急时刻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走进课文体验维达尔无私的父爱。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感知大意。
1、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可怕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读课文。
3、读后回答问题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词语
4、这是一对_____的父与子。
二、朗读感悟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本节课我们先学习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
句子1: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句子2: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句子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与句子:“他一直挖了36小时,没人来阻挡他。”对比,体会评议文字的魅力)
三、引发思考,感情升华。
1、出示问题:想一想如果父亲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父亲是否还“了不起”?
2、出示图片,让学生感悟更多的了不起的父母,同时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与回报。
四、留作业
积累课文中所学的新字词。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二、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以及章法结构。
三、完成课后小练笔,给课文补白。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父各守诺言决不放弃坚忍不拔
不
起子同死神搏斗鼓励同学先人后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5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从文中的具体描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线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和你在一起”贯穿全课的教学。
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引入
1、生字新词
混乱昔日废墟绝望破烂不堪挖掘获救
2、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读课文
初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展现当时情景:
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就这样变成了废墟。“父亲眼前一片漆黑,大喊:“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想起了自己常跟儿子说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2、创设情景体会
师: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爸爸是这样和孩子在一起的: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爸爸的做法是——
阿曼达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退步很快,爸爸的做法是------
阿曼达在摔交比赛中取得了胜利,爸爸的做法是-----
现在不测风云降临于阿曼达,他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如果他还活着,父亲一定要马上见到他;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的尸体!这就叫————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份责任和爱心始终在父亲的心头。
深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自主学习4——11自然段,从父亲的动作、语言的描写中体会父亲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的信念。
2、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
当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着绝望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消防队员告诉他随时发生爆炸,必须赶紧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警察劝他赶紧回家时,阿曼达的父亲
人们以为他是精神失常,摇头叹息着走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过渡:在常人看来的确是精神失常了。
3、想象营救过程中父亲的表现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这段话很简约地描写营救过程中爸爸的神态、样子,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两天两夜父亲到底是怎样做的呀!我们静静的思考,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说话。
8个小时过去了,
12个小时过去了,
24个小时过去了,
36个小时过去了,
4、朗读体会儿子的坚定信念
师:在历经了饥饿、疲倦、危险,在历经了38小时不懈努力后,奇迹终于出现了,课文接下来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请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读这部分内容。
再请两名学生读-----评读和教师导读---再次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
四、总结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设计精品
1、情感升华---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让我们再次回味这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地震瞬间来临,让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的时候,一位父亲便开始了艰难救助儿子的历程,因为他要信守自己的诺言,那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所有人都在绝望中劝说这位父亲离开的时候,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师:当年仅7岁的儿子面对黑暗、饥饿、恐惧和危险时,是父亲的话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那就是――
师:当安全出口向14位孩子敞开的时候,儿子选择最后一个离开,因为父亲的话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
2、作业布置。
让我们再回读感人至深的一幕,把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打动你的父亲和儿子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6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质疑: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洛杉矶、阿曼达、地震、安顿、坚定、疾步、挖掘、破烂不堪、绝望、叹息、悲痛、砸着、颤抖、拥抱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句子1:“……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除了了解这些词语,还有其他词语的意思希望大家运用老师介绍的方法自己理解。
3、在这场大地震中一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冒着,抱着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小时的挖掘,终于在救出的故事。
4、谁能完整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过渡: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三、品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深沉的父爱。
1、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可以在书上画一画重点的句子、词语,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读一读。然后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交流句子:
A、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你从哪些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指导朗读父亲撕心裂肺的呼喊
父亲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却是那么坚定,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的儿子,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父亲这种心情的变化?
这段通过什么描写体现伟大的父爱?
B、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
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
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父亲的坚定。
指生读。
C、“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划上线,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呢?
a、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时间的漫长。
b、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生接:白天。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在过12小时又是1个——生接:白天。统共是几天几夜呀?生:2天1夜。
c、大家想:在这2天1夜的时间里,我们平常人会做些什么?而父亲却在——生答父亲手无任何工具,出了挖还用过哪些动作?可是情况紧急,不容过多思考,就一个念头挖下去。单用一个“挖”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劳累和决不放弃,感受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深沉的爱。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曾经有哪些人劝阻过他?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消防队长挡住他:;警察走过来,。而父亲回答他们的只有这样的话:出示“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这是什么描写?发现这三句话有什么特点?
但是父亲的心情一样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父亲多么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帮助,多么想尽快地救出儿子啊,可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
大家想,在挖掘的过程中,父亲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师:所以,父亲的衣服会;到处都是。
出示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句是什么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什么支撑着父亲,让父亲变得这么坚定,决不放弃?师: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自己在下面练习读出你的理解来。指生读,齐读。
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四、总结
1、通过品读重点词句,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2、在写法上,作者通过心理、语言、外貌、动作描写刻画父亲的高大形象,让我们感受到如山的父爱。
3、小结阅读方法:抓住细节描写的句子品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情朗读理解感悟。
五、作业布置
摘抄熟记精彩语句
六、阅读推荐
《背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7教学目的: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
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
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
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板书设计:
父 子
坚强 勇敢
责任心强 富有爱心
14个孩子脱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8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初读课文时,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一、我能给下面的字组两个词
混 疾 昔
爆 砸 颤
二、我能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次、反义词
写近义词:
伤害 安顿 昔日
写反义词:
伤害 匆匆 喜欢
三、我能选词填空
讨论 议论 谈论
1、班会上,老师和同学一起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案。
2、这件事究竟谁对谁错,大家纷纷。
3、课间,小明、小钢几个人总是在昨晚的足球赛。
成绩 成就
1、几年来,我国的“四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
2、要想提高学习,不下工夫是不行的。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课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为什么要用“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来赞扬他们?父子俩有什么地方了不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铅笔盒里有橡皮、直尺、自动笔、钢笔和文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瞧瞧我的阅读天地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yáohuàng。父亲摔倒时,刀子插在他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shùnjiān发青。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儿,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他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①
以后三天,父亲照常每天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蔚蓝的大海,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却没有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看向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②
抵达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xīxīrǎngrǎng的人群中认出母亲,她大喊着:“妈妈!妈妈!”
就在此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刹那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体解剖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唯一能解释的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皆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读拼音,规范书写汉字:
yáo huàng shùnjiān xīxīrǎngrǎng
2、给下面的字加上不同偏旁部首组成新字,再组一个词:
___ ___
皆___ 居___
___ ___
3、改变句子:
他用大拇指揩去刀锋上的血迹。
⑴ 该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该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医学上罕见的奇迹”是指:________________,在医学会
议上,有人说要称这一奇迹____________,有人建议以________
__命名,还有人要叫它_____________,而首席老医生一字一顿地说
“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中①处的一段句子,注意体会加线的句子,试着写一写父亲此时的内心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文中②处加线的一段句子,说说父亲此时的内心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9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出示课件,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父亲了不起表现在哪儿?儿子了不起表现在哪儿?
3.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读课文2—23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并说说父亲为什么了不起?
4.全班交流,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
──“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快速默读课文12—23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儿子了不起的语句,并说说儿子为什么了不起?
(1)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
...,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2)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0五年级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做课特级教师:卢雁红 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小学
转自:小语论坛
师:在上课时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七日,在美国洛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倒塌,几万人被埋,三十万人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灾难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在历史长河上每一次,哪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告诉大家。
生读课题
师:在深情一些。
师:大家读读课文,想想哪个地方最感动。
生自读课文
师:好,老师检查一下,词都会吗?
出示: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爆炸
师:回想一下刚才的录像,你觉得哪几个词你从录像中就读懂了。
生:混乱。
师:为什么
生:废墟
师: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还可以问其他人,读书就是这样,刚才大家读得这么投入认真,哪位同学可以说说最让你感动的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三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师:第三自然段说什么呢
生:是阿曼达说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和他的孩子在一起
师:父亲受到打击的时候说的一句话。
生:第二自然段。爸爸挖了八小时,二十四小时……但是他有一个信念,他的儿子在等着他
师:你来说,和别人重复了也不要紧,就说让你最感动的
生:表达了他和同学之间浑厚的友谊
师:实际上你感动的就是阿曼达的一点表现
生:我觉得第五自然段让我非常感动。一些父母看了废墟之后哭了就离开了,只有这位父亲坚信他的儿子在等着他。
生:我感动的也是第三自然段,但我感动的不是阿曼达的表现,而是感动阿曼达也相信总会和他父亲在一起。
师:这还是阿曼达的表现,没有关系,反正感动了你。刚才大家谈论了很多画面,这个故事的确是感人至深,可以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很多,我相信很多小朋友都找到这个地方“父亲在挖废墟……”有没有
生:有:
师:好,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很好,很清晰,请座。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能读出很多的联想,请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看看读出来什么。
生读。
师:哪个孩子来读,你读出什么来了
生读。
师:你听出什么来了
生:父亲为了救他的儿子不顾危险。
师: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你们有没有感觉到
生:三十六小时
师:三十六小时是多长
生:一天半
师:或者说两天一夜,或者说是五十多节课,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做什么
生:挖废墟。
师:这么长的时间按道理如果不是机器是人应该做什么
生:休息
生:吃饭睡觉
师:父亲有没有做,他就在做一件事,不断地
板书:挖
师:挪走倒塌的柱子,他在挖,读下去
生接读。
师:你感觉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父亲和孩子互相信任。一直相信孩子就在等他。
生:父爱也是伟大的。
师:这么长时间就在疯狂地不断地挖。要是你会怎么样
生:累
师:只要不是机器都会累的,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当我们感受到一种无法想象的累时你应该怎么读这首诗
生:深情地读
师;来试试
生读。
师:很深情,能否再累点
生读。
师:是的,已经很累了,他挖了八小时,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我们一起来
生读。
师:这位父亲就这样挖,挖到没人再来阻挡他,你又读出什么了
生:因为失去孩子过度悲痛,挖个不停
师:于是没人阻挡他
生:因为他失去孩子后,人们以为他精神失常了。
师:我们看看这句话“没人再来阻挡他”你读出什么了
生:以前别人阻挡他,他就问是不是来帮我的。
师:你从再次读出来曾经有人来阻挡他。不能小看这个词,那你们找找看哪些人曾经阴挡过他,为什么阻挡他。
生:一些好心人。
师:怎么阻挡的,你读读看
生: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为什么要阻挡他,没有希望了,这个时候父亲怎么做,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
师:没人理解他,他便继续挖。还有谁阻挡他
生:消防队长
师:怎么阻挡的
生:太危险了,马上就发生大爆炸。
师:还有谁
生:警察。我很理解你这样做,这里很危险
师;父亲怎么说
生:来帮助我的吗
师:这么多人曾经劝过他,但后来为什么人们不再来阻挡他了呢
生:大家以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已经精神失常了
师:为什么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生:因为好多人都阻挡他,他都说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答非所问
生:因为他不断疯狂地挖,人家劝他他也不听
生:因为这位父亲他还双眼直直的,平常别人都不会两眼直直的,所以他们认为父亲精神失常了
师:真能干,她注意到眼神了,这是呆滞的眼神,这是木讷的眼神,只有精神失常的人才有这样的眼神,但是我们知道这位父亲
生:没有失常
师:因为
生:他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着他
师:他企求别人帮助他,没人理他,你会怎样
生:我会觉得很失望很无助
师:没人理解他帮助他,这种无助孤独和若闷,当你感受到这种孤应该怎么读
生:苦闷
师:你读读试试
生读。
师:很不错,你可以叹息了。你来读读
生读。
师:很有进步啊。挖了三十六小时,就是在这种孤独苦闷中父亲照相地挖啊,你再读读看,能读出什么
生读。
师:你还读出什么
生:父亲内心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儿子一定在等着他。
生:父亲不顾一切,流血了,衣服破了他也不去补衣服
师:他注意到了父亲的形象,你关注一下,父亲的样子
生:父亲在地震中自己受了伤还要挖
生:我觉得这位父亲很累很累
师:怎么说
生:他没有休息,也没吃任何东西,我觉得这位父亲很坚强。
师:这个我们已经读出来了,请同学们看这
出示:他挖了8小时……
师:哪位同学知道破烂不堪,堪是能忍受的意思
生:已经不成形了,不能忍受了。
师:再看后面,到处都是血迹,想想什么样
生:所有的废墟上都有
师:废墟上吗?读读这句话
生读:他满脸血丝……
师:到处都是血迹,哪些
生:全身。
生:眼睛、手上、脚上、身体
师:到处都是血迹,从头到脚,这就是父亲,当你想到这些时,你就会问自己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在这三十六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什么
生:他挖到砾时手会被扎破
生:到处都是小孩的
师:当父亲在控出一具小体的一刹那,他会想什么
生:这会不会是我儿子呀
师:他会怎样
生:浑身冰凉
生:浑身发抖
师:对,不是我的儿子,不是我的阿曼达,我的阿曼达还在等我,于是抹掉眼角的泪光继续挖,这位父亲就是这样,不断地在痛苦煎熬中继续挖。你会怎样读。
生读。
师:很好,我听到你们有感觉了。我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这是饱含着血泪的情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样一份令人心痛的爱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生:他挖了八小时……
师: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生:是爱的力量
师:讲得好,还有吗
生:是他对儿子讲的一句话
师:什么话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
师:是吧,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生读。
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读。
师: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生读。
师: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还是这首诗
生读。
师: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首诗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读:他挖了八小时……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父亲的倔强坚强,对父亲深沉的爱。第一节课有同学提到了有几个画面很感动。同学们读一读,用笔画画,画下来还要有感情地体会一下。
生读。
师:让你感动,让你觉得这个儿子能打动你的地方
生:我读出了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师:你从哪个词语读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
生:一定
师:还有哪个词语读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
生:无论
师:这句话没有无论呀,你再读读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
师:把只要读重一点。多么信任啊,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能来救大家。还有吗?你还能读什么来。
生:这个孩子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师:他刚才跟同学们说了什么,
生:不要害怕
师:你想到什么
生:这个孩子对爸爸非常信任
师:对,这是对的,就是凭着对爸爸的信任,他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请同学们读读前半句话
生读。
师:好,你读出什么?刚才我们说到他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也就是说在底下,你说
生:我读出了阿曼达临危不惧。
师笑:怎么说
生:在废墟里也不害怕。
师:他不害怕,于是他告诉大家不要害怕,第一层意思同学们害怕了,另外一层是阿曼达不害怕,他为什么不害怕
生:因为阿曼达的爸爸说过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所以他不害怕
师:这是他的理由
生:因为阿曼达认为只要他父亲活着就会来救他,所以他不害怕。
生:我觉得他会害怕,如果是你的话你被埋在废墟下也会害怕的
师:哎呀,真好,读书会设身处地的想。同学们可能体会不到,我们顺着他的思路再来体会一下。
重放录像:我来同学们都在教室,教学楼像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地狱,只觉得四周是
生:黑暗
师:是无边的黑暗。是
生:耳边是轰隆隆的声音
师:对,是房至倒塌的声音
生:还在父亲小孩哭泣的声音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很无助,
师:是很无助,甚至被压倒了,还有什么
生:还有无边的恐惧
生:在面临灾难的时候我们孩子很害怕。
师:你颤抖了,为什么
生:那时四周都很黑,
生:废墟可能会倒塌下来
师:那种惨不忍堵的场面时时出现在眼前,你们害怕吗?对,我们有理由七岁的阿曼达恐惧过,颤抖过,但他最终战胜了自己,并且影响着同学,他是怎样面对这三十六小时,他会对自己说什么,对同学说什么,请你写下来,把这个过程生动地写下来。
生写。
师:好了吗?写好的小朋友再读一读。
生自读。
师:停,谁来读一读。
生1:你们不用害怕,爸爸答应过我无论发生什么都会和我在一起。就算爸爸有危险,其他人也会来救我们的
生2:如果爸爸死了,我也会死的,不过我相信爸爸一定还活着。阿曼达
师:有一点我对你有意见。不许说爸爸死,要有信心,我要底下都没死,爸爸不会死,要有信心。
生3:她会想,我的父亲很伟大,他一定会来救我吗?父亲会哭吗?会伤心吗?同学们都忍受这种痛苦吗?爸爸,快来救我们吧。
掌声。
师:你看,你成了明星了。就这样七岁的小曼达凭着对父亲的信心,就是这句话一起读
生读:无论
师:就是这句话让小曼达顽强地在底下待了三十六小时,我们一起读,把他们父子创造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我来当爸爸。
出示:挖到第三十六小时……
师生读。
师:父亲用颤抖的声音说,出来吧,阿曼达
放录像
师:同学们,他们几乎经历了三十八小时,现在阿曼达已经逃离了魔,我们可以肯定他一定是第一个伸出小脑袋的,我们再听听,想想他会有什么感受。
再放录像。
师:想不想对阿曼达深情地说一句话。
生:你真勇敢。
生:阿曼达你真棒
师:说得长一点的,有吗
生:阿曼达你真伟大,我们向你学习
师:内心感动,我们有理由相信七岁的小曼达,我们深情地把这个结尾读出来
生读。
师:不够味道,谁再读读,怎么读。
指名读。
师:不错,再幸福一些
指名读。
师:是呀,这是一种劫后余生的幸福
指名读。
师:由衷地赞叹。
指名读。
师:不错,谁还有读得更好吗?有信心地手摇一下。
生读。
师:对,我们一起来,这对了不起的
师生读。
师:读到这里,我相信同学们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一定有了新的理解,谁来说
生:这对父与子都是将对方还活着当作自己精神上的支柱
师:讲得真好,他们是很了不起。
生:都是无私的
师:怎么说
生:因为父亲不只救了他一个儿子,而是救了十四个小孩,阿曼达让同学先出去,自己最后出去。
师:都是有道理的,父亲为了救儿子付出那么多
父亲不顾一切的挖,儿子坚忍不拔地等。因为他们都有一个信念:无论发生什么我们
生:都在一起。
师:所以我们说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对
生: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他们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们有一种精神,力量,我可以失败,可以牺牲,但我永远不可以被征服,人就需要有这种力量这种精神支撑着,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读到这里,回味这个故事的感人至深的一幕,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好好想一想,父亲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在我们脑海里刻下的是哪一个,请你找一句最打动你的,或者说出来,等一下满怀激情地说。
生找。
师:好了吗,谁来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生2:他满脸灰尘,衣服……
师: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心中
生3:他挖了八小时……
师:父亲的这种叫人心痛地爱已经叫人留在心中。
生4:他顿时感动眼前一片漆黑……
师:饱含深情。人物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这一段是最生动的
生5: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
师:坚决点,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一言一行都可以折射出他们金子般的心。他们感动的地方还有很多地方,回去以后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还有回去把字词抄写一下。如果你们感兴趣的时候卢老师还有两本书推荐给大家。一本就是父与子。再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首小诗,我们一起读读
总有一个人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此文转载于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1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无私而真诚的爱;感悟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2、从读中感悟,从对比中体会地震中父与子的伟大。
3、在创设的“记者采访“活动中,学生恰当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地震的图片、资料。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选择印发,做到资源共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灾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
2、观看动画
1989年,美国洛杉机一带发生一场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
3、说议:看到满地狼籍,满眼废墟,你想说点什么吗?
二、展开对话感受形象
师生对话
过渡:地震太可怕了!震后的废墟更危险,因为那里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废墟的事。让我们来读读课文。1、在混乱和废墟中,————
2、读议:此刻,父亲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父亲的话吗?
3、读中体会重点句:
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地想起……
出示: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读懂这句话了吗?好!我来把前半句改一下,你们说后半句,谁敢试一试?
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
对!说得真好!大家说说,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小结:对!如果他还活着,父亲一定要马上见到他,看他是否受了伤;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这就叫————不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与文本对话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么,他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按要求自学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
生生、师生对话
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相机出示句子
#第12小节的处理
读说想象画面: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止;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他也没有停止!范读再度想象
废墟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父亲根本不顾。哪怕发生了大爆炸,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块大水泥板——
过渡:还有谁在读到别的句子时受感动吗?
#对5——11的处理,抓对比体会父亲的执着、伟大,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体会。
老师真的不明白,救火队长说得清清楚楚,“请你离开”,就是马上离开,必须离开,父亲怎么会听不懂呢?答非所问,还问什么: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分角色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19小节,想象
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凭着坚强的毅力、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挖着废墟,堆满钢筋混凝土、砖块、木头的废墟。8小时、12小时……直到38小时,奇迹终于出现了!14个孩子还活着!奇迹,真是奇迹!压在废墟下38小时,他们是怎样渡过的?站在废墟外的我们无法看到,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孩子,只有6、7岁,大家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困了,无法睡觉……4个小时也许能坚持,38个小时怎么坚持得了呢?更可怕的是压在三层教室楼的底层,步知道大人们什么时候会来救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13——25小节。
20小节的朗读指导:“父亲向四周大喊”,读得好!再喊一次。
示范朗读:“快————来——人——————!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
再读。
#24、25小节
38小时50分钟,阿曼达终于可以出来了!父亲欣喜若狂,让儿子赶快出来,可儿子却说————
三、口语交际升华感情
师:点击“拯救”按钮,出示画面,随即激动地说:拯救工作在紧张地进行,随时各种震后的报道,从废墟中发现了幸存者,可是有的伤得很重,有的甚至没等到救出,就已经死了。在这里,7岁的阿曼达带着13位同学,全活着,多么令人振奋!喜讯很快传遍整个洛杉机。一时间,记者蜂涌而至。现在,我就是一名记者,是第一位赶到这里的记者,非常迫切地想采访父亲,谁愿意替父亲说?“阿曼达的父亲,您好!您现在最想说什么?”
生:……
旁边有帮助父亲拯救孩子们的过路人,有绝望地走开而刚才匆匆赶到的母亲,她重新获得了女儿,谁想当记者采访?这么多记者,真是捕捉重要新闻的时机。这样吧,同桌或学习小组互问互答。特别提示:洛杉机大地震是一场灾难,30万人受伤害,人们的心情是沉痛的。
生:各显神通,互相采访。
师:谁愿意向大家展示采访的实况。他们马上要采访了,你们呢,都是有经验的记者,有什么要提醒他们吗?
师:先向大家减少一下你的身份。
生1:我是路喜的母亲,刚才看到废墟,我绝望地走开了。
生2:我是《纽约时报》的记者。
生3:我是父亲。
师:记者的采访吸引了大家,还有许多记者没来得及采访。打住,这群孩子很虚弱,将近39个小时没吃没喝……千言万语化作我们真诚的祝福,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子,齐读课题。
附: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坚强勇敢
责任心强富有爱心
14个孩子脱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2【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2、从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及这对父子间的相互信任。
3、在角色写话中,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设想】
1、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2、抓儿子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反复品读,从中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生字词:洛杉矶阿曼达瓦砾爆炸混乱废墟昔日
指名读齐读
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去深入感受他们的了不起。
二、感悟“了不起”
1、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⑴ 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
⑵ 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个性化理解──个性化朗读:
a、能具体说说吗?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b、请再读读这句话,说说还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② 想象说话──想象画面读:
a、8小时过去了,你能想象出父亲在废墟里挖掘的画面吗?36小时过去了,你能想象出此时父亲形象吗?
b、能结合你看到的画面来读读这句话吗?先自由地读读。再指名读。
③情境感受读:
a、导:面对这样一位父亲,哪些人来阻挡过他,他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能读出当时处境的危险吗?这位父亲急需别人的帮助。
b、导:是什么支撑着父亲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坚持挖下去呢?出示: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c、导:因为父亲要实现对儿子的承诺……于是他挖了……齐读句子。
④ 深化朗读:
a、导:8小时过去了,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没人再来阻挡他因为……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师:同学们也这么认为吗?板书:爱。
b、诗化读:师引读:是这深深的爱和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无论……正是源于父子间的约定无论……
2、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⑴ 师:儿子的了不起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划出句子
⑵ 交流,随机出示: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①说说自己的理解:
②你能把阿曼达对同学说的话沉着冷静地再说一次吗?
③请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你还读出了什么?
④你能把阿曼达对同学说的话自信地再说一次吗?
⑤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于是阿曼达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
⑶导:还从哪里感受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个性化读:
③引读师: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当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儿子的回答是──齐读这句话。
⑷朗读训练。
①导读:当父亲听到地下传出儿子的声音,当儿子得知是父亲来救他时,父子间展开一段感人的对话,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他们怎样的心情?交流导:能读出这对父子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②同桌分角色练读──指名分角色读──男女分角色读。
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三、升华“父爱”
1、角色写话,此时假如你是14个得救孩子中,一位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是先前劝说过这位父亲的好心人、救火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交流。
2、总结: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到了一首诗。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个爱就是父爱。
四、作业:1、讲:我要把这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2、读:我要品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感受其中的父爱。3、写:我想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父亲的爱》。
【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挖---------------→等
爱 信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3、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等。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看完了刚才的短片,大家一定学到了很多防震自救知识,假如有一天,灾难真的发生,但愿你们能把这些知识活学活用,保护自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地震有关。请同
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翻到第十七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并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1、交流: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师:这确实是一场大地震。他发生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地震中,曾经宏伟壮丽的高楼大厦被夷为了平地,昔日繁华的商业大街倾刻间化为乌有,豪华的小轿车被拦腰截断,人们惊惶无措,四处奔逃。在灾难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就在这场地震中,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主要内容)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一个叫阿曼达的孩子被埋在了废墟底下,他的父亲凭着坚定的信念,徒手坚持挖掘38小时,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其他被埋的同学。
3、课文中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父子)
三、并列行进,研读“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的了不起?快速默读课文,请男生找出体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女同学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语句,边读边作上批注,还可以与别的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阅读体会,品读重点句,体会“了不起”。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关键句子找得也很准,正是这些语句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老师对其中几个句子感受颇深,让我们一起分享。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冲”体现了父亲在地震中焦急、担心,希望儿子平安的迫切心情。
(2)、课文第5到9自然段中有一组对话,其中对父亲的语言刻画,深深打动了我。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好心人来劝,父亲多么希望有人能帮助他,可是,没有,当*长和警察前来劝阻,却依然没有人来帮他。人们为什么不肯帮助这位父亲?(因为这里已经成了一片废墟,他们都认为孩子生还的希望太渺茫了,而且这里还随时可能发生余震、大爆炸等险情。)父亲觉得呢?(坚信自己的孩子还活着,所以谁劝他也不肯离开,所以恳求别人的帮助)一想到儿子生死未卜,父亲心都碎了,他简直快要崩溃了!我们应该怎样读这组句子?带着焦急,带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再读这组对话。
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你就是这位父亲,你为什么不走?是什么支撑着你苦苦挖掘?父亲曾对儿子有过什么诺言?
四、情感升华,回归主题
1、38小时的苦苦挖掘,38小时的耐心等待,这对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磨难之后,才换来这幸福相拥的感人一幕。是什么创造了这奇迹?是承诺,是信任,是爱创造了奇迹!
2、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与宽广。是父爱的力量教我们坚强,也是父爱的力量教我们从容面对挫折和一切灾难。其实,我们每一天都浸润在父母的爱中。父母的爱不是亮闪闪的水晶,不是甜津津的蜜糖,它只是我们在悲伤的时候一句简单的安慰,只是我们在寒冷时一个温暖的怀抱,我记得有人说过:父母的爱像是那一片大海,而我们则是那小小的帆,永远也走不出那片海。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珍惜这份爱,并努力去回报这份爱。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我们虽然没有过这样轰轰烈烈的经历,但浸润在平凡生活中的爱,一样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挖掘生活中那份深沉的父母之爱,感受这份爱吧!学完了课文,你会怎样表达这种感情?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4《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反思:
(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重点。“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父亲的了不起。“两个场景就是”:一是别人劝阻父亲别挖的场景;二是父亲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
(二)充分引导了孩子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累,然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接着当学生明白父亲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又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
(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
(四)贯穿了读写结合,给学生们练笔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想象写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更深地走进父亲,情不自禁地感动于父亲的了不起。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也偏少。
(2)在教学中,我面带笑容,与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调不太协调。
(3)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情绪没带动起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5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苍白无力,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在行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因此,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使学生“触景生情”,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下就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阐释情景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梗概: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多万人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这位父亲孤身一人,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
情景教学案例:
片段:结合实际,营造情景气氛。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在5月12号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向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今天,我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老师暂时不告诉你们,让你们来猜一猜。当然,猜不是乱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第一: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第二:根据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课文。你可以放声朗读,你可以默读,你也可以边划边读。第三:读完后你还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听明白了就开始吧!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猜测,谁先来?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问题,说明大家刚才对文章的阅读很细致、很认真,而且还很善于思考。老师也提出一个自认为价值较大的问题,我是根据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提出的。
师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大家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父亲。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那些周围的人们,那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假如你是其他那14个孩子的家长中的一员,此时你会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呢?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人在文字中。
师:请已经写完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你写的感言,好吗?还没写完的同学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来交流你所设想的感言。
2.指出下列各句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
③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
④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3.文中写“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到第38个小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文中反复出现“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些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突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父子,心灵相通的语句,并谈谈这句话在父子俩心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经过近39个小时长长的煎熬,终于打开了安全的小出口,父亲召唤7岁的儿子出来时,小小年纪的儿子却说:“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请你联系本文内容,谈谈儿子这种先人后己的品德与父亲的爱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7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市流溪小学五年级⑵班 叶卓蕾
我读完《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真正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
在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了大地震,地震让儿子的学校变成一片废墟,救助的父亲和埋在废墟里的儿子互相信任,坚信“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也因为这句话,埋在废墟里儿子被父亲救出去了。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亲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可以相互信任,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啊!
是啊!在生活中有不少父亲也是那样关爱自己的孩子。就拿我爸爸来说吧,他虽然看上去非常严肃,但他无时无刻不关心我,照顾我。有一天,天气转冷,但我只穿了一件薄薄的衣服就上学去了,爸爸马上拿了一件衣服赶上我,把衣服塞进我的手里,关心地对我说:“上午天气转冷,多穿一件衣服吧!”我抬起头刚想对爸爸说我衣服够了,爸爸却抢先一步说:“快上学去。”我只好乖乖地上学去了。还有一次,爸爸对我啰嗦了好几遍,叫我穿多点衣服,我一气之下,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心中有数,不用你管。”气冲冲地上学去了。下午时,天起突然变冷了,我冷得一连打了几个冷颤。这时,爸爸在课室的窗外不停地叫我,我从爸爸手里接过棉衣,一股暖流流遍了我的全身。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爸爸,谢谢您多年来的照顾,我会用最好的成绩报答您。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小学五年级⑷班 郑朝宇
今天,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写了1994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地震中,仅仅4分钟就有30万人受到了伤害。一位父亲在废墟中,正挖掘他儿子教室的石块,他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他儿子也只有一个信念:“我爸爸会来救我们的。”最后他们相聚了,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我觉得文中最感人的地方是:当父亲正在清理挖掘时,许多人其实包括警察、救火队长及其他同学的家长都来劝阻他,但他却坚持着,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挖掘了38小时,终于听到了孩子的叫声。
读了这篇感人的文章,使我想到了我的父母对我的爱,虽然在我们身上不可能发生这样震撼人心的故事,但是我的爸爸妈妈也跟文章中的父亲一样深深地爱着我:我的爸爸离开这个温暖的家,到外地去工作,含辛茹苦地挣钱供我上学;妈妈起早贪黑地悉心照料我的生活,这其中都包含着他们对我无私而伟大的爱。我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学习,长大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孝敬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指导老师:卞 莉】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湖南省湘乡市东方红学校五年级164班 刘 偲
今天,我们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课文主要说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很多人受伤。一所学校变成了废墟,孩子们死的死,伤的伤。一位年轻的父亲面对此情景,没有放弃,经过了38小时的挖掘后,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同学的事。
文中爸爸的“不放弃”和“责任感”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对同学的责任感,让我很是感动。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当我读到这里时,深受感动:儿子在废墟堆里已经熬了38小时了,肯定又冷又饿,在这么危险的时候,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而危险却由自己一肩扛起!我真是自愧不如。记得有一次,我到表弟家去玩游戏机,表弟正在玩他喜欢的游戏,我想玩另一个游戏,表弟不肯,因为这事,我竟和表弟打了起来,并把表弟打伤了,姑妈把我俩扯开,还扇了表弟一耳光。表弟跑到房里哭,我却兴高采烈地玩了起来。现在想起来,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他挖了38小时……是你吗?”我顿时惊呆了,这位父亲多么了不起,如果他也像其他父母一样绝望地离开,那么14个孩子还能活吗?他坚持不懈,足足挖了38小时,孩子们终于得救了!我想:我们在学习上何尝不是如此:必须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呢?许多名人都是因为坚持、努力而成功的。比如爱迪生他一生有许多发明,哪一样不是靠努力,靠坚持不懈的精神获得成功的呢?他为了做实验,有一次差点炸死爸爸和弟弟,有一次差点弄瞎自己的双眼……总之要想成为成功人士就需要有坚强的毅力。
这篇课文令我懂得了坚持不懈的精神的可贵,也使我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
【点评】
小作者对所读作品中的主人公“爸爸”的“不放弃”和“责任感”,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对同学的责任感,感受深刻,并通过列举名人成功的例子及联系自己的实际,谈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指导老师:沈良元】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广西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实验小学五年级⑴班 黎超凡
今天,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感触很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经过38小时的挖掘,救出了被压在废墟下的儿子及其同学的传奇故事。
这篇课文赞颂了伟大而无私的父爱,告诉了我们,父爱和母爱同样伟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两句话。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父亲啊!为了救出儿子,在废墟中挖了这么长时间,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是什么支持着这位父亲挖了这么长时间?对,正是伟大的父爱。
父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也是深藏不露的。在现实生活中,父爱并不像母爱那么浅显,那么容易被发觉。父爱,是父亲从内心发出的一种爱。父亲的爱同母亲的爱也有区别,父爱是表现在教育方面,而母爱则是无微不至的。所以,人们都认为父亲没有爱我们。其实,父亲在你做错事时批评你,在你无知的时候教育你,就是父爱的表现。
有一次,我因为去电子游戏机室玩,被父亲发现了。我回来时,被他狠狠的教训了一顿,还打了我的屁股几巴掌。我没有发觉他对我的爱,只认为他打得太重,我只不过是去电子游戏机室玩了一下而已,有必要下手这么重吗?因此,我与父亲赌气,好几天都不理他。可是后来,我看到了电视的报道,知道了电子游戏机室是一个危险的场所,去那里的人都是社会上那些懒懒散散的人。在那里玩,不但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还容易学坏。我好好的反省了一下,认为父亲教训得对,要不是那天他拉我一把,可能我已经被人拉下水了。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懂得了父爱和母爱同样伟大。同学们只要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多留心,就会发现父爱和母爱同样伟大。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河南省驻马店市实验小学五年级⑸班 高艺博
前几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地震中的父与子》。
内容讲的是有一次,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安顿好了妻子,奔向儿子的学校,那里已经变成了一堆废墟。这位父亲十分伤心,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挖起来,别人阻挡他,他也一直挖,他相信儿子还活着,但别人以为他伤心过度快要疯了。他挖呀挖,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当他挖到第38小时时,他突然听到了儿子的声音,同时,里面还有十几个孩子。最后,这对伟大的父与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这个事情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相互信任的重要和父爱的伟大!
如果,这对父与子不互相信任,后果会是多么悲惨。可能会饿死,渴死,闷死,被当作垃圾丢进垃圾场……,后果不堪设想!
信任是多么伟大,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父母之间、亲人之间都是要互相信任的。我在这件事情中,感触最深的是:那位父亲坚定地挖了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这使我惊叹不已,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
这到底是什么力量?
啊!我知道了。
这是父爱和信任的力量,那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每当我读这篇文章时,我都深深感动着。
【指导教师:王慧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8之三
佚名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想着遇难的孩子,这种无私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2.师出示课件。
3.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准字音,读通句子
理解新词
想一想,试一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一句长句子讲清楚。
2.检查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品读课文:
1.各自读课文,把你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地方,用你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体会体会
2.汇报:
第二自然段的“冲”,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冲”字读一读这句话引读该段
与其他父母比,这位父亲了不起之处?
父亲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交流
投示12节,读,说说这位父亲的哪些举动感动了你们?
引读父子见面时的对话,分角色读
这段对话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句?投示儿子的话,体会齐读12~19自然段
齐读儿子让同学先出去的话
3.总结。
四.启发扩散:学习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9【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课文中的11个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教学重点难点】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是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的,父亲的爱,可能是严厉的批评;可能是真诚的鼓舞;可能是细致的关怀,今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来结识一位有着执着的爱信念的父亲和一个勇敢的男孩儿。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二、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生自由读全文。
师:有哪些生字词是你想提示同学的?
师指导学生正确认读“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柔曼、瓦砾”等词语。
师:这些词语各写一遍。注意爆字,右边最下面不是“水”字,笔划依次是“点、提、撇、点。”
生在摘抄本上写生字。
师:哪些词语你还不太明白?
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师指导用“找出近义词”的方法或“把词语放到课文中理解”的方法,让学生互相探讨,理解词义。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默读并思考。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叙述文章梗概,师指导。
师:课文哪些描写给你的触动最深刻?
生根据课文内容叙述。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遍,把这句话抄写在摘录本上。
板书:
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指导学生关注文中父亲的语言和外貌,并分类抄写在摘录本上。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总会和你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20【教学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整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父爱,所以我在教学中,力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感受信任的力量,父爱的伟大,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洛杉矶、混乱、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砸着、颤抖、阿曼达、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在品词析句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音乐伴奏。
2、课前了解地震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你经历过地震吗?。那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其实你们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点点,一点点的余震,而大地震的场面更为可怕!你们看!
2、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西北部发生了里氏6.6级的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面临这样的大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灾难中,有一对父子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看看在他们身上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翻开93页,我们来共同学习17课,请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文。
3、谁来把词语读读:
“阿曼达”是课文中小主人公的名字,组词的时候可以组“轻歌曼舞”。“着”字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应读“zháo”。我们再来把词语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事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谁能找到相关段落读一读。
3、是啊,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了一片废墟。父亲面对这一片废墟会怎样呢大家一起告诉我!为什么父亲眼前一片漆黑?于是他大喊这喊声还不够绝望,于是,他大喊
4、绝望中,他猛然想到了什么?
你怎么理解父亲的这句话?在学习中,阿曼达遇到了困难,很苦恼在生活中,阿曼达和同学踢足球,受伤了而此时此刻,阿曼达被压在废墟底下,生死未卜父亲将会做些什么呢?默读课文,找到最让你感动地方,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四、深读课文,品评父爱
刚才同学们有的动笔写,有的和同学说,非常认真!谁来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你身受感动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生读,说感受。
还有谁被这句话感动了举手。看来这句话是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我们再来读一读。
“没人再来阻挡他”。同学们把这句话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有人曾经来劝阻过他。
你怎么知道的?
生:从“再”字知道了。课件点红“再”字。
都有哪些人劝阻过?
生:好心人,消防,警察。
他们是怎么说的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来读一读他们的话。
读完一个就问学生,为什么要劝阻这位父亲?
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父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我再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
面对所有人的劝阻,父亲只回答: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我。
你听出了什么?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他是真的失常了吗?
而是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而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一个字—爱!所以,他挖了8小时……为了找到儿子,他不顾别人的劝阻,8小时过去了,就在挖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来看看第5段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别人不挖他要挖。难道别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就为了这个承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12小时过去了,又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父亲会想什么呢?
没有人帮助他,反而认为他精神失常了,此时的父亲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但是父亲有没有停止为什么所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24小时过去了,24小时是多长时间?
又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不但这样,孩子的生还机会非常渺茫,可是父亲有没有放弃呢?
为什么?哪怕有一丝丝的希望,父亲也要去找,所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36小时过去了,父亲已经挖了多久?
儿子生还的机会更加渺茫了。此时的父亲心情会怎样?
是啊,都已经36小时了,我想这个时候父亲已经忘记了身体的疲惫,心情越发紧张,但他有没有被压跨?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哪怕他的承诺被这残酷的现实所击破,但是他还是要履行这个承诺,所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漫长的36小时过去了,此时父亲的外貌已经变成什么样了?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是的,此时年轻的父亲好象一夜间苍老了许多,他已经面目全非,伤痕累累,衣服破烂不堪。“堪”字在字典里有这几种解释
1、可以,能够;2、能忍受。
在这里应选2。是啊,任凭衣服破得让人不能忍受,任凭自己伤痕累累,任凭自己心力憔悴,但是他有没有停止?因为他曾经对儿子说过
父亲用行动谱写了爱的诗篇,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吧!
父亲的爱创造了奇迹!当他挖到38小时时候,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
爸爸,真的是你吗?
我想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将深深地烙在这对父子的心中!烙在所有人心中!
五、情感升华,总结课文
1、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这使我想到了一首诗,和老师一起读读吧!
2、带着你的感受,我们再一次回顾1~15段,再一次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再一次去感受这浓浓的父爱!
3、作业:
课后选择一项做一做,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⑴ 和爸爸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
⑵ 观察爸爸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⑶ 帮爸爸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体会到什么?
这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那地震中的儿子,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下课!
【教学反思】
整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父爱,所以我在教学中,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与交流。在品读中,以读促思,抓住主要词句体会,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与主人公进行心灵对话时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并把课文的段落改成诗歌的形式,让学生感情朗读,并拓展课外一首赞美父爱的诗让学生感情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极为重要的,但情境创设后,学生未必能进入情境,这就尤其要求教师的语言具有感染力。声情并茂地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语文学习。今天我自己教学中,语言就不具感染力,再加上没有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因而学生始终徘徊在情境之外,难以进入课文情境中。
总之,这节课给我带来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让真正的涌动于课堂!
【评课议课】
黄筱红:
这是一节比较好的语文课,能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训练,能够引领孩子走近《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去了解伟大的父爱。指导朗读时,使用改体诗形式新颖,效果突出。教师在执教时,感情在丰富点就更好了。
王晓飞:
文章是很煽情的,教师执教时,从题入手抓重点段,就直接问:“谁来劝阻过他”太直接了,情感不易出来。我认为,读这重点段后教师应该问:“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别人绝望了,而父亲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8小时父亲可能会怎么样在与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进行对比体会出父亲体力严重透支。不仅承受了肉体的痛苦,还有精神上的折磨。顺势让学生体会“此时是什么支撑着父亲”──那就是对儿子的爱。
熊彬:
读不够到位,没有入情入境,课件配合效果不佳,教师语速过快。
万晋玉:
非常荣幸有机会来到站小和老师们一起共同欣赏,探讨语文教学。迈进站小大门,最为突出的感受:旺。在这里,聚集了我们西湖语文教学多名精英之士,在这里,西湖“中坚杯”“新秀杯”金牌得主一茬接一茬,今天展示的一堂课。凝聚了我们站小许多老师的心血,浓浓的教研氛围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前不久,全国阅读教学一等奖获得者熊海滨校长的《少年闰土》,王玲湘老师的《搭石》都在这里和大家见了面,老师们感觉到这样的语文教学真“爽”,今天我们站小吴旦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有哪些亮点值得我们回味呢?接着大家的发言,就吴旦老师的课谈点感受:
1、浓浓的父爱情满课堂:
课文是一篇传统教材,读了让人感动,大地震悲情的发生却有了喜剧性,奇迹般的结局,尽管过程固然艰辛,让人不禁为故事中父亲为救儿子饱含那深沉的爱折服。吴老师在教学设计时,紧紧把握了课文内容的这条情感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文中最能体现父爱之情的精彩描写有层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父亲,以情体会父爱之情,以心感受父爱之心。一堂课的教与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一遍遍深情的朗读在教室里回荡,“为了找到儿子,他不顾别人的劝阻,8小时过去了,就在挖的时候,会发生了什么事情?”……一次次读文后的想象,感悟在学生心中荡漾,整个课堂是真情是父爱。
2、读出感受而不是致力于分析:
以往的教学中,很容易走进分析的误区,为了了解父亲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总要把父亲的行为掰开来不厌其烦地分析,致使课文内容支离破碎。吴老师在教学中,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品读文句,以读促思。课堂回放:
师:“没人再来阻挡他”。同学们把这句话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师:都有哪些人劝阻过?
师:他们是怎么说的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来读一读他们的话。
师:父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我再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
师:面对所有人的劝阻,父亲只回答: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听出了什么?
上面的过程教师关注了文本,从“8小时”回到前文,回到地震险情发生后,父亲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在废墟里不停地挖掘的情景中,学生通过读众人劝解的语言,品味到父亲的坚韧,学生通过读父亲的同一句话“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感悟到父亲的执著,这里没有分析,没有过多地讲解,只有读。如果这部分学生读得充分一些,课堂效果会更好。
3、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文本的语言现象:
从导入到学文,吴老师都十分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如开课伊始,老师板书:“地震”,随后和学生聊:你经历过地震吗?。那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其实你们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点点,一点点的余震,而大地震的场面更为可怕!你们看!在教学进程中,吴老师关注文本的语言现象,能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训练,如: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读准多音字: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外貌的描写中,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衣服破烂不堪“堪”的确切意思:尤其在指导朗读时,把课文的段落改成诗歌的形式,让学生感情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提几点建议,供教师参考:
1、教学中要尽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与几个优秀学生的对话。要关注全体学生。教师的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不仅仅是“老师非常满意”而已。
2、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透过语言文字读懂文字后面含着的意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是文章的重点,点睛之段。学习这段时,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观察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而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学生通过关注文字的表达形式,而后加以想象,情境朗读,更能走进父亲的精神世界,体会那份信念,坚定,那份爱。期待,站小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吴旦老师的课越上越精彩。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