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小一网整理桥梁远景图,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桥梁远景图吧。
桥梁远景图
桥梁远景图篇1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8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昧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
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四、本课小结.
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两篇文章以后,能够喜欢这种科学幻想的文章,能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大胆而合理的想像,不断创新,不断研究,等待你的想像成为现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桥梁远景图篇2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4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会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板书
22、桥梁远景图
茅以升
“板凳”将来/什么样\怎样造
打比方科学幻想---现实
桥梁远景图篇3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
结合课内外知识了解桥梁的特点、优点。
通过自学体会科普作品通俗、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介绍了解八种未来的桥梁
2、学习科普作品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课外搜集资料、绘画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简介作者的生平事迹
2、学生展示课外搜集的有关桥梁的材料。
看桥的昨与今,旧与新,给学生对桥最直观的感受,并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二、学习课文
第一部分:进入幻想世界
1、听录音
2、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出示未来桥梁的图形,获得感性认识
3、采用自由选择、分组朗读、互相合作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对茅以升笔下的八种未来桥梁有更明确的认识,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第二部分:学生积累知识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质疑、释疑、交流、讨论、朗读、摘抄等方式自主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等。
适时出示句子
三、教师总结
板书
很低无墩
很美 浮墩
造价便宜 小而轻便
又快又好 无梁飞渡
难度、先进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课文,领会中心
2、通过“小小辩论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进行课外拓展,培养学生想象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课文中心
2、课外拓展,进行口语训练,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的收集、创新设计、歌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复习巩固
主要围绕第一堂课的八种桥梁练习说话
三、发散思维
1、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梁造型
2、“金点子”发布会:将设计的造型向大家发布
四、辩论
1、出示辩论题目:
21世纪中要造出这些桥,能还是不能?
2、小组讨论
3、展开辩论
五、小结
1、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谈感想
2、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六、讲述其他科学家的故事
七、课外拓展
围绕主题“20年后的畅想”进行说话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八、让我们一起高歌一曲吧!
桥梁远景图篇4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9个生字,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课文合理的想像,初步了解打比方手法的运用。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味课文合理的想像,初步了解打比方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桥吗?清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知识。
2、出示课题,说说什么叫远景图?
3、介绍茅以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交流、讨论。
2、课文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一座桥由哪三部分构成?
二、细读课文、体会
1、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作者在文中设想的几种桥梁的特点分别是什么?选出一种它的特点你最喜欢的桥梁,并说说理由!
2、作者何以能设计出那么多特点新颖的桥梁的?
你认为他的想象是不是异想天开呢?为什么?
3、初步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
我们平时在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的样子时,除了对这种事物具体描绘之外,为了说明得更清楚,更形象,常常会使用一些说明方法。
出示句子,读句子,说说它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总结
三、延伸创作
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请同学们也设想一种具体的桥,并用图画和文字表述出来。
桥梁远景图篇5一、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面词语的意义。
⑴远景:
⑵潜力:
⑶小巧玲珑:
⑷望洋兴叹: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作文没有中心,东拉西扯,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令人莫衷一是。
b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草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
c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d西子湖畔桃红柳绿,春色迷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领略秀美的湖光山色。
三、作者在说明桥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什么说明方法?并具体分析。
答。
四、说说将来的桥梁会有哪些变化?
答:
能力训练
五、阅读下面各段,回答后面问题。
将来一定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现在的郑州黄河铁路桥,长约三公里,河里有很多桥墩。但到将来,像这样的长桥,或者更长的桥,如果有需要的话,只要一个桥孔,就可以跨过江了。江中没有桥墩,对于过船、过水,当然好得多。这样长跨度的桥,一定也是很高的,最适宜于跨海。
将来在很深的水里造桥,不必把桥墩沉到江底,而把桥墩做成空心的箱子,让它浮在水中。桥上无车时,它就浮得高些,桥上有车时,它就浮得低些。这些高低当然不能相差过多,以免行车困难。同时,还要把各孔桥梁,从桥的这一头到桥的那一头,牢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桥梁成为一体,车在上面走,不致颠簸不稳。
1.选段中加点的“一定”、“约”两个词能不能省去,为什么?
答:
2.第一段中运用了哪能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3.试归纳选文的中心与层意。
答:
开放拓展
六、认真阅读选文,完成后边各题。
“沙漠明珠”珠光渐暗
①和莫高窟同称为敦煌两大奇观的月牙泉有“沙漠明珠”之称,但由于干旱缺水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月牙泉水位在不断下降,这颗“明珠”珠光渐暗,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②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提供的水文实测资料表明,1960年月牙泉水域面积为22.3亩,最大水深7.5米;1986年水域面积为13.3亩,最大水深4.2米;目前水域面积只有9亩,最大水深仅1米左右。
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明泉23日在此间举行的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月牙泉是敦煌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着区域地下水的补给。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敦煌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月牙泉水位也随之下降。
④地处中国西北的敦煌曾长期依*疏勒河、党河等河流的上游来水补给地下水,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上游水库的修建,这些河流相继出现断流,敦煌地下水失去了补给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敦煌需水量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市每年要抽取4000多万立方米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
⑤为了保住月牙泉,现在每年需要回灌500余万立方米的河水。尽管如此,根据测量.表水水位每年还在以15厘米左右的速度下降。
⑥专家认为,从长远来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使敦煌地下水位得到回升,是解决月牙之水位下降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有关部门还应考虑进行跨流域调水,以进一步缓解敦煌水源短缺的局面。
⑦月牙泉位于敦煌市区阅显?公里处,四面被鸣沙山环抱,流沙与泉相隔仅有数十米。
这里地处亚洲中部的大沙漠之中,年均降水量在40毫米左右,但蒸发量高达2480多毫米。在这种极端干旱和强烈蒸发的气候条件下,月牙泉却能保持数千年不干涸,这更增添了她的神奇。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给我们的关键信息。
2.从全文看,第①段中提到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根据你的感受,说说文中第②段的表达作用。
4.如果请你结合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在第⑤段的段末补写一句话,你写的内容是:
5.本文列举数据讲究用语的分寸且富于变化,请在第⑦段中找出四个例子。
6.月牙泉身处沙漠而能数千年不干涸,请根据本文内容阐释其原因。
_
参考答案
自主积累:一、⑴未来发展的情景。⑵潜藏着还没有发掘出来的能力。⑶体积小样式精美。⑷望着海洋无法通过而无可奈何地叹息。二、d 三、: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桥与板凳相类比来说明桥的结构;还运用了分类的说明方法,分别说明了桥梁、桥墩、基础三要素 四、将会有可以弯曲的桥、很小很轻便的桥、无梁飞渡的桥。能力训练:五、1.不能省去。“一定”表示将来肯定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而“约”表明三公里只是一个大概的估计。如果省去,说明语言就不严密准确了。2.运用了举例子和例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举黄河铁路桥的例子,来说明将来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的远景,运用列数字说明桥的长度,这样起到了具体准确说明事物的作用。3.选文的中心是:将来一定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一层:介绍江中没有桥墩的大桥。二层:介绍桥墩浮在水中的大桥。开放拓展:六、1.“沙漠明珠”月牙泉面临干涸危险2.第一,在上游修建水库造成河流相继断流,使敦煌地下水失去了补给来源;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敦煌地下水超采严重。3.这一段的表达作用是用数据表明月牙泉面积不断缩小,水位不断下降4.如果按这样的速度继续下降,不出10年,月牙泉就可能彻底干涸5.约5公里数十米40毫米左右2480多毫米。6.月牙泉是敦煌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因为有区域地下水的补给而不干涸。
桥梁远景图篇6[课标要求]
1.学习作者以科学的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
2.结合课内外知识了解桥梁的特点、优点。
3.通过自学体会科普作品通俗、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特色。
[学法点悟]
我们的设计是先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始。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情从事学习和思考,会迸发出无穷的智慧火花。
上课之前主动搜集有关桥梁的资料,充分调动学习此篇课文的兴趣;课堂上采用自由选择、分组朗读、互相合作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对茅以升笔下的八种未来桥梁有更明确的认识,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质疑、释疑、交流、讨论、朗读、摘抄等方式自主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等。最后在课内交流,达到知识共享。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的桥梁作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文章首先说明桥的重要性和桥梁的基本结构,然后具体描绘“桥梁远景图”,想象新颖奇特,令人惊叹。通读全文,请说说桥是什么?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给桥下个定义,并说明桥的组成。
[疑难解析]
质疑:1.课文开头引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有什么作用?
解惑:说明桥的重要作用,同时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既可引发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可激发他们的想像力。
质疑:作者茅以升幻想将来的桥是什么样的?
解惑:将来的桥不一定是直通通而是可以弯曲的,将来也会有很小很轻便的桥,可以随身携带,遇到小河中,随时架起,就可过河。将来还会出现“无梁飞渡”,等等。
质疑:未来的桥梁会有哪些变化?
解惑: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很便宜、很美、很低,更科学,更人性化。
[语言揣摩]
1.“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一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有何作用?
不能。这两个副词起突出强调作用,说明桥梁便宜的程度和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
2.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写人们的感受有何作用?
写人们悠闲自得的心情,是为了衬托说明未来的桥造得很美,全桥搭成各种姿态,还有不同的色彩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给人们带来的美感。
[研究课题]
1、相关链接: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他一生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就教学工作。三十年代他设计并支持修建了钱塘江大桥。解放后,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和其他科普读物,1989年因病去世。
2、未来可能出现能伸缩自如的立交桥,能放环形电影的桥等,那么在你的心目中,未来的桥是什么样的呢?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把你心中的桥画出来,并配文字说桥的造价、优点、作用、用途等。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重点句子的作用。自主、合作、探究一些重点问题,并针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桥墩凝固鹊桥点缀
zhé叠qián力xié带颠bǒ
2、解词并用它们造句。
○1添娇:
造句:
○2胜似闲庭信步:
造句:
○3袖珍:
造句:
○4小巧玲珑:
造句:
1.按课文内容填空:
桥上的车辆行人,*桥梁;桥梁的重量,*桥墩;桥墩的压力,通过基础,土中或石层。
将来在大河修桥时,在水里造几个桥墩,当车子跳上第一个桥墩,桥墩的反弹,再跳上第二个桥墩,河面多宽,多跳几跳,跳过去了,这样的“无梁桥”,是最进步的桥吧!
二、朗读指导
朗读这篇想象丰富科普作品,首先确定憧憬、向往的感情基调。一般的说明采用中速,平稳的语调来读;文中的描写、抒情的句子要满怀深情地读。要求吐字清晰,自然流畅,普通话标准。
三、问题探究
1.桥是什么?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给“桥”下个定义。
2.试一试,看你能写出多少带“桥”的诗词佳句。
[提示: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3.将来造出来的桥的特点是什么?
4.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的原因是什么?
5.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四。欣赏评价
1.收集有关现代桥梁图片和文字,看看这些桥梁有哪些特点,说说茅以升先生的哪些“幻想”已经成为现实。
答:
2.按作者的设想,“将来的桥梁”有哪些优点?将来的桥梁还具有哪些优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
五、[拓展阅读]
海内第一桥
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汇合的地方。
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宽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
果然,没出几年,牡蛎不仅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石头也胶合在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了浮运法。
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洛阳城的建成,促成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探究建议:
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洛阳桥的最大特征是什么?
答:
2.举例说明洛阳桥在建筑上的创新。
答:
3.工匠们为什么想到用牡蛎来胶合石头?
答:
4.洛阳桥被誉为“天下奇”的原因是什么?
答:
5.本文在介绍洛阳桥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赞美之情,请你说说这种赞美之情是什么?
答:
桥梁远景图篇7二.重点、难点分析:《苏州园林》1.任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是说明文也是本文的难点方法如下: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用比较的方式突出事物的特征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桥梁远景图》1.本文是科普文章,它不是对现有桥梁作具体介绍,是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做了一番描述。可以说:本文是一篇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的桥梁做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2.本文结构可分两大部分。三.课文讲解:《苏州园林》1.字词:音:轩榭、对称、池沼、丘壑、嶙峋、镂空、斟酌、阑干义:标本、布局、映衬、败笔、嶙峋、斟酌、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胸中有丘壑。2.文章结构:总说→分说→大部讲究→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细部讲究→每个角落、门窗镂空、色彩淡雅3.课文分析这篇课文中被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呢?“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作者是怎样抓住中心安排结构的?第一段:结合“标本”“鉴赏”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图画美埋下伏笔,这是全文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说明苏州园林总体特征。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具体体现在四个“讲究”上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的设计原则,又从大处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课文第3、4、5、6段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这是重点,故作详细说明。课文第7、8、9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有何关系?这三段从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门窗、雕镂、色彩淡雅几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非重点,但决非可有可无,通过细微处给人的美感,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末段结尾有何特点?用寥寥数语作结,留有余地,引人回味,从而更好地表现苏州园林的艺术美。讨论本文说明的顺序:从全文看:整体——局部。从部分看:主——次,大——小。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各段中也有显示。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课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打比方:如第3段“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形象地突出了苏州园林布局的特点——自然之趣。2)举例子:如第5段以“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蔓,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浏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3)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的特点。归纳: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能突出事物的特征,而且使语言既准确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这篇说明文语言多样性的特点。总结全文:1)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2)配乐欣赏课文,从而获得知识与美感。比较阅读:《红楼梦》中大观园里假山堆叠与本文之假山的说明作比较,谈谈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区别。1)目的不同:本文以假山为例介绍园林的文化;《红》写景记事,显示贾宝玉的文采。2)表达方式不同:本文概括说明;《红》生动的描述。《桥梁远景图》1.字词音梁墩载混缆塑义潜力——没有发挥或表现出来的能力或某种力量拼装——拼接安装生色——增添光彩添娇——增添美丽的景致胜似闲庭信步——胜过在清静的庭院中随意散步,语出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颠簸不稳——上下震荡,不稳定。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2.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3.审题:本文题目,告诉了读者本文写作的主要的内容,即桥梁事业发展的远景蓝图:也告诉了读者本文内容的时态特点,即未来时,是想象中的,所以,由本文题,我们又可以知道本文的体裁是科幻说明文。4.浏览全文,把握全文内容。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桥的重要性和桥的结构。第二部分具体设想桥梁远景图。5.主体部分的内容:对将来的桥梁和造桥业,作者进行了哪些大胆的想象?请摘录课文有关内容回答。明确:将来的桥造得又快又好,很便宜,很美,很低,有的没有桥墩或者桥墩浮在水面,桥是可以弯曲的,很小很轻的,或者是无梁的。启发学生弄清作者如何设想桥的“远景”从而理清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明确:第5—8段,侧重在现有桥的基础上,说明如何改进完善,使将来的桥造得更快、更便宜、更美、更低、更灵活。文章由将来造桥的时间和材料,写到将来处理材料的技术以及新技术产生的低成本和更“美”更好的结果,这些都有先后的事理逻辑联系。严谨与大胆想象在茅以升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作者是如何严密而审慎地把自己大胆的幻想表达出来的?<1>复习全文结构思想和说明顺序。板书:结构顺序,层层推进。<2>学生讨论第6段中的一句话:“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劳动力”,这句中的“差不多”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因为这样表达更有余地,不把话说绝对,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态度。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1>引用引用神话故事,引用活用别人的好句佳句。不仅恰当巧妙地说明了桥的重要性,而且更能引发读者的兴趣,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这样使说明语言既质朴通俗又生动形象。<2>比方第2段,说明桥梁的构造时,桥就像一条板凳,板凳的腿就是桥墩,下面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既形象贴切,又准确洗练,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作者严谨朴实的语言作风。总之,本文的说明方法多样,说明的词质朴严谨,形象生动与说明的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一位资深科学家既大胆想象,而又严谨审慎的态度。第9-13段,作者侧重于突破现有桥梁的造型和结构,作了更大胆的设想,表现了独特的创造力。这里的说明顺序,先由上到下,即由桥梁的特别写到桥墩的特别;最后再写弯曲桥,便携桥和无梁桥。由此看出,本文说明的顺序是,由一般桥的改进写到特殊桥的创造,想象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很有内在的逻辑力量和鲜明创造精神。而每一种桥介绍之前,又都用“将来”的句式作段首语总领下文,这样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一目了然。作者是一个著名的桥梁专家,还要对未来的桥梁业进行大胆的设想,这说明了什么?明确:现有的可能不尽如人意,对现有的不满足,所以萌出了对已有的事物进行改进、完善、扩展和延伸或重构和创造的想法。这还体现了作者勇于探索,敢于开拓,不断创造的科学精神。6、理解写作特点作为一个科学家,茅以升固然有着大胆想象。大胆创造的科学精神,为中国的桥梁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科学精神同样也包括着严谨求实的精神。【模拟试题】一.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轩榭丘壑嶙峋蔷薇颠簸贻误震慑褐色蚁穴盘曲2.指出下列语句中书写有误的字,并在括号内改正。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新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我们这一分支在导弹家族中都是首曲一指的。人们又想出了“机动发射”的新招,把我装在车辆上转来转去,迷或对方。针鼹的胃表皮粗躁,和别的哺乳动物很不同。3.下列加线的词语解释没有结合句意的一项是a.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b.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c.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d.任何常规防空武器,对于我也只能作高不可攀、鞭长莫及的望“空”兴叹。4.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适当的一项是谁如果要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的,实际上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另外一点。a.鉴赏技术依傍忽视b.鉴赏艺术依傍忽略c.观赏艺术依赖忽略d.观赏技术依赖忽视5.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针鼹的外形长300—450毫米,宽不到70毫米。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我们导弹大家庭中有许多成员。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6.按原文填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州园林》是一篇艺术性的说明文,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说明顺序。b.《桥梁远景图》是茅以升写的一篇说明文,文章引用牛郎织女的传说,目的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情趣,吸引读者。c.《洲际导弹自述》采用拟人的手法介绍了洲际导弹的分类,主要结构和性能以及发展过程。d.《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是一篇记录澳大利亚珍稀动物针鼹的记叙文。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他的成绩是我们年级组最好的一个人。b.8月至10月,是针鼹袭击大型蚁穴的季节。c.能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是学习好的关键。是否坚持锻炼身体,是身体健壮的关键。d.今年的自然灾害比去年增加了三分之一。二.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9.这个语段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10.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选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画线句子中的“艺术”和“技术”两个词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文中加点线的“又”字照应着上文的哪个字?能突出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这段文字的结构是a.总—分b.分—总c.总—分—总苍蝇虽然总是很招人讨厌,但是在研究人员眼里苍蝇还真是有许多“优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一直希望能模仿苍蝇制造出一种微型的机械苍蝇。美国五角大楼对这种“微型苍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研究工作提供了资助,希望有朝一日能用这种“超级间谍”来找到自己想要找到的“冤家”或“死对头”。比起大型间谍飞机,这种“微型苍蝇”的重量只有1600毫克,身高不到3厘米。在“微型苍蝇”上安装许多传感器和微型摄像机,如果一次把这样的微型苍蝇放出去数百只,甚至数千只,那么“敌人”即使有再大的本事,也难逃法网;同时用微型苍蝇寻找灾难幸存者的话,效率也会更高。尽管“微型苍蝇”前景令人鼓舞,但科学家们也承认要真正让“微型苍蝇”飞起来的确困难重重。在苍蝇的翅膀上,分布着20块功能不同的肌肉,如何模仿肌肉运动,实现飞行成为研究的重点。为此研究人员用了4年多时间,进行了近2000个小时的试验,目的就是为了弄清苍蝇翅膀是如何工作的。最终,研究人员利用一种类似玻璃纸的原料,制造出只有10毫米长、3毫米宽、5毫米厚的仿生翅膀。它能够每秒扇动150下,而且还让“微型苍蝇”实现了绑缚在一根细线上的半自主飞行。研究人员说:通过高速录像发现,苍蝇飞行时的动作十分精妙。它们并不是单纯地拍动翅膀,其实还有卷动动作。它们在飞行时,会拍动和卷动动作一起使用,这也是今后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因此,“超级间谍”何时才能服役,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1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文中指出的“微型苍蝇”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科学家在研制“微型苍蝇”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他们从几个方面解决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假如“微型苍蝇”研制成功,你认为它还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比起大型间谍飞机,这种‘微型苍蝇’的重量只有1600毫克,身高不到3厘米”中加点线的数量词是为了说明什么?在本段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管睡眠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但是我们对睡眠的了解极少。近年来,人们才把睡眠作为一门专门科学进行研究。研究人员指出,根据脑波的形态,睡眠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常态睡眠状态,就是所谓的非快速动眼睡眠状态;一种是异型睡眠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快速动眼睡眠状态。这两种不同的睡眠状态交替循环出现。常态睡眠时,人体感官敏锐度降低,肌肉放松,动作减少,心跳和呼吸频率减慢,大脑活动相对静止,最益于人体精力的恢复。异型睡眠时,人们时常会做梦,大脑和清醒时运动同样积极,有益于大脑的开发和维护。目前,我们尚不知道人为什么必须睡觉,但是很显然,它确实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缺少睡眠会导致疲劳日益增加,工作效率下降。严重的会造成精神颓丧,神志恍惚,判断力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产生自杀倾向。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艾伦·罗切斯特和他的同伴以老鼠作为实验对象,对睡眠进行研究。他们在浴缸里放了一缸水,把一个转盘放在水面上。每当老鼠要睡觉的时候,转盘就开始倾斜,老鼠不得不移动,以保证自己不掉到水里。在这种环境下,老鼠的睡眠被完全剥夺了。一段时间后,老鼠开始发生肌肉疼痛,食欲增加,体重下降,两三周后它就死亡了。在同样的生活压力下,当老鼠可以进行常态睡眠时,寿命延长一倍,但是最终仍没能逃脱死亡的厄运。当常态睡眠和异型睡眠可以交替进行时,老鼠就能够得以生存。究竟是什么导致老鼠死亡,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一些病症显示,它们的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一些科学家认为,睡眠有益于保证免疫系统正常运行,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人在熬夜或长途飞行后容易患感冒。2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第3自然段控制老鼠睡眠的实验能证明上文中什么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第3自然段中加点线的“十分”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答案】一.1.2.“新”改为“心”“曲”改为“屈”“或”改为“惑”“躁”改为“糙”3.b4.b5.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6.布局配合映衬层次7.d8.b二.9.《苏州园林》叶圣陶10.假山、池沼11.分类别、举例子12.不能。因为“艺术”更能体现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匠心独运之处。13.照应“也”字,突出“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14.a15.微型苍蝇16.作比较,列数字,准确形象地说明了“微型苍蝇”的体积小、重量轻。17.寻找“敌人”,搜索遇难者。18.如何模仿肌肉运动、实现飞行。选择材料、减小体积,加快振动频率。19.略20.略21.睡眠22.睡眠的两种状态及其作用23.没有睡眠会影响动物的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常态睡眠和异型睡眠要交替循环出现才能保证健康。24.说明人类对导致老鼠死亡的原因并不是一无所知,只是知道得较少。
桥梁远景图篇8第一部分:
1.本文作者是我著名桥梁专家、科学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承载 颠簸 点缀 桥墩
3.把下列词语准确无误地书写两遍:
折叠 携带
缆索 桥墩
4.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⑴飞机的速度 快, 地球还只是这么大, 人口也在增多,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还能飞得快吗?
⑵桥的构件 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 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 头尾同样粗细, 全身肥瘦相同的。
⑶这种长了“翅膀”的车子,越来越多,将来在大河修桥时, 在水里造几个桥墩,当车子跳上第一个桥墩, 桥墩的反弹, 跳上第二个桥墩, 河面多宽,多跳几跳, 跳过去了,这样的“无梁桥”,该算是最进步的桥吧!
5.读下列几组句子,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⑴a、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还能飞得快吗?这就不能不发挥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的潜力了……
b、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还能飞得快吗?这就要发挥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的潜力了……
⑵a、可以设想,这种弯曲的桥身,不*下面的桥墩支持,而*空中的缆索悬挂,不就可以自由转弯了吗?
b、可以设想,这种弯曲的桥身,不*下面的桥墩支持,而*空中的缆索悬挂,就可以自由转弯了。
6.“现在就让我们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一段在文中起的作用。
7.桥的“三要素”是、和,作者在说明这个内容时用了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8.读课文回答:
⑴将来的桥梁会有哪些变化?⑵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第二部分: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低。现在造桥的费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桥长而在桥高。桥一高,两岸的路面也要高起来,高的路面上又要造桥,这种桥的下面是陆地而不是水,名叫“引桥”,引桥的工程往往比水上“正桥”的工程还大。现在有一种活动桥,桥面很低,平常走车,等到有船过桥时,就把一个桥孔开开来,等船过去再关上。但是因为桥孔的开关很慢,对于走车过船都不方便,因而这种桥虽然便宜,却用得很少。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桥孔可以用极轻的材料如玻璃钢制成,开动桥孔的机器,也比现在的灵活得多,因而开桥、关桥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而且桥上有自动远距离控制的设备,有船过桥时,它会自动打开桥孔,并且预先对两岸路上的车辆发出信号,让它们知道桥下正在过船。等船一过去,桥孔立刻自动关好,车辆可以很快地过河,这样对于水陆交通,两不妨碍。
9.“因为桥下要走船,如果水高船也高,水涨船高,桥就更要高了。”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还原于处。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0.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然后自己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一处加以说明。
⑴现在造桥的费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桥长而在桥高。
⑵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
⑶
11.文段末的“两不妨碍”是指哪两方面都不妨碍?
12.要想使将来的桥梁造得很低,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前提,请加以概括:
⑴
⑵
⑶
13.本段的中心句是。
芝加哥目前拥世界上三座最高的建筑:西尔斯塔、阿莫科塔和约翰•汉考克。但它们将很快成为“矮子”。去年底,芝加哥一位名叫李•洛林和一位名叫保罗•贝特勒的著名房地产拥有者宣布,他们将在一百零五层高的西尔斯塔附近,建一座一百二十层的摩天大楼,“从而打破西尔斯塔在世界建筑史上的最高建筑艺术的代表,我们要站在我们的建筑上俯视西尔斯塔的塔顶。”
目前,这一高层筑的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已于今年第二季度开工,预计三年完工,整个工程费用预计达三四亿美元。该建筑总高为一千九百一十四英尺,尽管它比西尔斯塔高出十五层,但占地面积为一百五十万平方英尺。西尔斯塔高一千五百五十二英尺,占面积四百二十万平方英尺,每层的建筑面积为五万平方英尺,将要建成的这座摩天大楼每层的建筑面积只有六千五百至八千平方英尺。整个建筑呈火箭形,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层次。
14、“芝加哥目前有三座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中“目前”是不能去掉的,理由是。
15、“但它们将很成为‘矮子’”。句中“将”说明。“矮子”是指。
16、贝特勒的话中两次出现“建筑”。第一个“建筑”是指;第二个“建筑”是指。
17、这段文字使用了和两种说明方法。通过西尔斯塔和将要建成的最高摩天大楼两者在和方面进行比较,使我们对将要建成的最高摩天大楼有深刻的了解。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县马兰峪西。距北京125公里,离天津150公里,与唐山相隔105公里,是我国现存最大,规制比较完整的帝、后陵寝建筑群。
东陵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开开辟的两大陵区之一。它始建于顺治十八年,经过2000余年的经营,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这里共有帝、后、妃陵寝14座,其中帝陵5座,后陵4座,妃圆寝5座。帝后陵为黄琉璃瓦顶,妃圆寝为绿琉璃瓦顶,各依“前朝后寝”之制而建。东陵的建筑以孝陵为中心,左右排列在昌瑞山下。东为景陵、惠陵,西为裕陵、定陵。整个布局井然有序,气象庄重,肃穆和谐。各后妃陵寝大都按照各墓主生前侍奉关系环绕排列在各帝陵周围,形成以帝陵为中心的相对独立系统。这一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森严等级。
清东陵共有单体建筑585座,建筑占地面积2.24公顷。这些古典建筑中,既有雕梁画栋,色彩绚丽的木结构,也有高大雄伟的石结构。还有不少全国之最,像全国最宽的石牌坊、最长的石道,都在孝陵这中轴线上。
比之清西陵,东陵所葬人物名气要大不少。这里共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和1位阿哥。清朝入关第一帝顺治,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寿命最长的乾隆都葬在这里,还有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太皇太后,祸国殃民的慈禧太后,身世扑朔迷离的香妃也葬在这里。
清王朝统治时期,东陵分前圈、后龙两个部分,共占地2500多平方公里。前圈约78平方公里是核心部分,后龙为“风水来龙”之地,从陵后长城开始,北延承德,西接密云,东达遵化,层峦叠嶂,水秀石奇,崇山峻岭,气象万千。
18、文首交代了“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县马兰峪西”,地理位置已经很具体了,为什么还要不厌其烦的交代它“距北京125公里,离天津150公里,与唐山相隔105公里”?
19、清东陵的“最大”体现在哪些方面?试从全文进行总结。
20、清东陵的“体系完整”体现在哪些方面?试简要说明。
21、“这一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森严等级”一句中“这一布局”指代什么?
22、文中有这样两句话:⑴这里共有帝、后、妃陵寝14座,其中帝陵5座,后陵4座,妃圆寝5座。⑵这里共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和1位阿哥。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这体现了清陵建制中的什么特点?
23、文中在介绍清陵的规模时有几个不同的数据:⑴清东陵共有单体建筑585座,建筑占地面积2.24公顷。⑵清王朝统治时期,东陵分前圈、后龙两个部分,共占地2500多平方公里。⑶前圈约78平方公里是核心部分。为什么这几个数据不同?说说你的理解。
24、本文主要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试各举一例。
《桥梁远景图》答案
1.茅以升 2.略 3.略 4.⑴虽然、但、而且⑵不再是、而是、也不是、而是⑶只要、由于、再、不论、也就 5.⑴a句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的重要性。⑵a句用反问句式说明设计的巧妙性,有启发思维的作用。 6.过渡 7.桥梁、桥墩、基础;打比方;形象贴切,能起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8.略 9.a 10.⑴说出了通常的情况,而不是绝对的情况。⑵副词,说明不同的程度之大,有强调作用。⑶略 11.指水上交通和陆上交通。 12.⑴桥孔要用极轻的材料制成。⑵开支桥孔的机器比现在的灵活得多。⑶桥上有自动远距离控制的设备。 13.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低。 14.“目前”表示是现在的时间,以后就难说了。 15、不久就会有新的高楼诞生有更高的大楼超过它们,使它们成为矮子;相对于新建成的摩天大楼来说较矮的西尔斯塔。 16、建筑事业;将要建成的摩天大楼。 17、列数字;作比较;建筑物高度;建筑占地面积。 18.这样说明能使说明位置更具体:因为遵化马兰峪不是人人皆知的地方,而北京、天津、唐山是很著名的地方,这样写就更加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19、体现在面积大、陵寝多、建筑多,还有不少全国之最。 20、体现在:各依“前朝后寝”之制而建,以孝陵为中心,左右排列在昌瑞山下,而后妃陵寝则大都按各墓主生前侍奉关系环绕排列在各陵周围,从而形成以帝陵为中心的相对独立系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森严等级。 21、答案同前一题。 22、不矛盾,因为皇帝之莫有五座,说明皇帝是独葬的,皇后及妃嫔之墓与实际的人数不相符,说明她们有的是合葬的,这充分反映了清陵建制中宗法制度的森严等级。 23、这三组数据分别说明的是单体建筑的建筑面积总和、清朝时的陵墓面积及前圈核心的面积,它们说明的对象不同,数据自然不同。 24、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例子略。
桥梁远景图篇9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欣悦之情。
★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体味语言特色。
★放飞想象,展望未来。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体味本文的语言。
方法措施:
★多媒体辅助教学。投影各种桥梁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阅读文本。
★朗读体味法。以读代讲,以读助讲。
★讨论点拨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学习和讨论,提高学生思辩能力,教师适当点拨。
★延伸拓展法。围绕课后“思考和练习”二、四展开说话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资料的搜集、整理、提升、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说起。。教师板书“鹊桥”,并引申,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读一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圈点勾画,适当时作批注。
2、齐读课文一遍。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学生阅读文本,思考、交流,并与教师对话。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第1段:“鹊桥”——引入
第2段:桥梁定义——打比方
第3~13段:未来桥梁——作比较
三、议一议,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
A、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B、未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未来的桥梁有哪些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点拨:桥梁的三个要素在文章第二段中已经说了,它包括:基础、桥墩和桥面。
2、小结:
作者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们通过多媒体播放的现代桥梁,对茅以升先生笔下的未来桥梁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譬如作者在第7段中,写将来的桥梁造得很美,“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未来造桥变化很大,速度快、质量好;造价便宜;讲究实用和美观。未来桥梁变化:一是桥身低,但可以自动调节高度,方便车船的过往;二是没有桥墩,即使有也是漂浮桥墩;三是桥身弯曲,讲究美感,“九曲十八廊回”;四是袖珍桥,便于携带,方便使用;五是“无梁飞渡”。总之,作者笔下的未来桥梁,是集实用性、方便性、美观性于一身。
3、默读课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品味,并与同桌交流。
4、小结:
口语化语言通俗易懂,形象化的打比方、作比较,恰当的引用,都为文章增色。
四、拓展迁移,延伸教学。
1、课外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看看作者的哪些“幻想”今天变成了现实,并谈谈你的感想。
2、请以“的远景图”为话题,说一段话,展望某一技术今后发展的趋势。
学生思考后进行说话训练,教师适当引导和评价。
五、课堂小结。
嫦娥奔月,是我们祖先共同的梦想。而今,嫦娥一号腾空而起,奔向月球,带去了华夏五千年的梦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愿明天的你们收获理想,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六、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2、请以““的远景图”为题,写一篇文情并茂的作文。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桥梁远景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