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小一网整理可持续发展文章,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可持续发展文章吧。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篇1——
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二、能力目标:
培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身边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
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教学重点:
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关注时事,引入新课:
同学们,时刻关注国家大事,是我们当代青年人应该具有的品质。请问:谁知道十月二十一至二十八日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项什么活动?
请问:谁知道中共xx大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中共xx大的主题中除了坚持以往的理论指导外,又增添了一项新的内容,那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xx大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要求?我们为什么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学生观察课本第89、90页的四幅图片,初步了解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学习了解我国的人口问题
1、观察幻灯片,知道XX年世界人口已达64.77亿。
2、依次展示三张幻灯片,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得出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3、提问、思考:严峻的人口形势会带来哪些问题?
学习了解我国的资源问题
1、展示幻灯片:
中国的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比较齐全.目前,世界上可被人类利用的150多种矿产中,我国已初步探明储量的就有137种.其中,铜、铝、镍、煤、石油等80多种矿产储量位居世界前列;锌、钨、锡、稀土以及黄铁矿、重晶石等非金属矿藏储量居世界首位;钨的储量比世界上其他各国的总和还要多得多;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此外,水能、太阳能和煤炭资源居世界第一、第二、第三.
但我国各类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人均淡水量为24%,人均森林蓄积量为13%,人均煤炭储量为47%,人均石油储量为32%,人均铁矿储量为49%,人均铜矿储量为29%,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只及世界人均值的一半左右.
2、师生共同从材料中分析得出我国自然资源现状的特点。
、学习了解我国的环境问题
1、首先告诉学生环境问题包括两大类:
2、展示四组七幅反映环境问题的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3、学生阅读课本,结合生活实践,感受、归纳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4、分组讨论: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危害?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入学习“可持续发展是正确选择”。
学习“可持续发展是正确选择”
1、学生自读课本93页的《相关链接》,从中提炼关键词语,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再一次展示xx大的主题,让学生明确党中央早已经意识到这一战略的重要性,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3、结合课本内容,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4、展示最佳人居城市——云南昆明的两幅图片,让学生感受科学发展观的巨大成就。
三、课堂小结,把握脉络
四、课内练习,学以致用
议一议:我们还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五、课外延伸,参与生活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2、讨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
可持续发展篇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讨论等了解当地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量消耗能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初步认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具有节能意识、环保意识。
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在个人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讲了能源革命这节的内容,现在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在能量转化方面的进步历程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远古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只能利用无私的太阳所赐予的天然能源--太阳能:钻木取火是人类在能量转化方面最早的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直接导致了第二次能源革命;反应堆拉开了以核能为代表的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序幕。
教师: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还不错。进入21世纪,我们对能量转化技术的掌握是日趋成熟完善,对能源的利用也日趋合理,到底21世纪我们的能源发展是怎么样的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能源下可持续发展,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21世纪的能源趋势
教师: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能耗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同学们看下图16.5-1,了解一下一个多世纪来,人类能源消耗的情况。
学生看完后,老师利用多媒体显示一些有关近年来能源消耗的图片,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叫学生讨论交流,21世纪的能源趋势是怎样的?
根据上一节课学过的能量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我们知道目前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并求是取之求尽、用之求竭。化石能源、核能等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现在开采得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就越少。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了5000亿桶(约合800亿吨)石油,剩下的石油按现有生产水平计算,还可保证开采44年。天然气也只能持续开采56年,一些国家的煤炭资源已采掘殆尽。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要节约能源。因此同学们以后不仅自己节约能源,看到浪费能源的行为也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制止。
2、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人类在耗用各种能源时,特别是目前石油、煤炭占了能源的绝大部分,而且年消耗量在不断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现在我们来看下影像,了解一下它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呢?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可能对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有一些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讨论、举出能源消耗还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本图16.5-2表中的空格填上,使学生认识到过量使用能源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3、未来的理想能源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不仅留给子孙后代的越来越少,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根据学过的有关能源的知识,以及课本上提出的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未来的理想能源,并说明其道理,同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四、课堂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
1.你认为风能、太阳能、核能……以及你所想到的可能的能源,哪些有可能成为今后的理想能源?
2.在你生活的地区是否适宜开发可再生能源?为什么?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集有关资料和数据,就燃烧化石燃料和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的关系,写一篇1000字以内的小论文.
2、你周围使用能源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几种可行的改进措施.
可持续发展篇3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概况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
4.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5.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类应如何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
2.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其目标的实现途径。
教学难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及后果。
2.突破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师表,付之于行动。
教学方法
1.利用图表分析、说明人类改良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同结果,加深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
2.要及时收集各种新闻媒体传送的有关事例,归纳、分析,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并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际,特别是要提高自身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规范和培养自己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我们应该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以推动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那么,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下面我们学习:
第一课时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板书)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板书)
[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1983年,为了探索如何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开始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上国际议程,并强调它对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适用性,从而使这个概念在全世界得到认可和普及。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由定义可知,可持续发展既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又是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因此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经济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如下图)。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讨论]: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让学生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发,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最后由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
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发展”,而经济发展,尤其是工、农业发展更是“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但是,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是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的工业发展和持续的农业发展。
持续工业包括综合利用资源、推行清洁生产和树立生态技术观。综合利用资源指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倡废物资源化。清洁生产指“零废物排放”的生产。就生产过程而言,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对产品而言,生产“绿色产品”或“环保产品”,即保持生产对社会环境和人类无害的产品。生态技术观指应用科学技术与成果,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
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
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以“物”为中心,以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为中心,解决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之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则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康乐和发展为中心,解决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问题。由此看出,二者联系十分密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求得整个国家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全体公民过上美满、愉悦、幸福的生活。199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从社会科学角度,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融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这一定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实质。
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所探讨的范围是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即研究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寻求改善环境、造福人民的良性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经济更加繁荣昌盛地向前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当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和排放的废弃物没有超过资源生态经济及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时,既能满足人类对物质、能量的需要,又能保持环境质量,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加之生态系统又能通过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环境自净能力,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正常运转。这样的良性循环发展,不断地产生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就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所以,可持续发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环境保护,而是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强调各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寻求的是人口、经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所谓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代际公平”,要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一代人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当前的状况是资源的占有和财富的分配极不公平。所谓空间上的公平,又称“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据联合国统计资料,世界人口中20%的最富有者占有世界总收入的83%,而最贫穷的20%人口仅占有1.5%。富裕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20%,但所消耗的能源却占70%、金属占75%、木材占85%、粮食占60%。如此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是无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应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解决的问题。此外,可持续发展观还认为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也应该是公平的,应该相互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中把这一公平原则上升到尊重国家主权的高度:“各国拥有按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管辖范围内或控制下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国家或本国以外地区环境的责任。”
[阅读]:中国在消除农村贫困上的成就
中国在消除农村贫困采取的措施:不断增加扶贫投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国家坚持开发式扶贫,实行科学扶贫,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组织以工代农和适量有序的劳务输出。
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有许多制约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以保障人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人类要尊重生态规律、自然规律,能动地调控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能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保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经济的发展要同环境的承载能力、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相协调,不能以损害人类共有的环境、浪费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发展要与自然和谐。
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
[阅读]:承载力
承载力在生态学上的含义是指在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下所能够生存的某一物种的最大个体数。一般可分为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和土地承载力
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要达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必须建立起巩固的国际秩序和伙伴关系,坚持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的“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鉴于历史责任和现实情况,各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全相同,但是,对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要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及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阶段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承担的责任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举例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
承转:前面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那么,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应以实际行动来体现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与必然性。
第二课时
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的第三部分,然后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认识并了解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3.我们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做到可持续发展。
在同学们阅读完课文后,对于上述三个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内容加以点拨: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性,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观念是对传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我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我们是否认知、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只有首先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目标。从根本上讲,需要人类在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根本的变革。在实践中,这种变革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课文中举到了清洁生产、公众的参与和选用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这三方面的例子,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如人类活动必须严格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资源;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统一;在全球范围内共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建立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等等。
基于上述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树立环保意识,如不吃野生动物,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塑料袋,不捕捉青蛙、益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垃圾,不乱涂乱画,不攀折花木等,并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宣传员。
课堂活动:通过上面的学习,组织学生阅读清洁生产循环图,了解清洁生产的含义,并完成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读下面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
清洁生产包括利用清洁______、清洁的______过程和清洁的______。
传统的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方法是把焦点放在______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____________对环境的影响。
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上溯到______,并拓展到______。
清洁生产是一种将______效益与______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它有利于人类实现______发展。
山西省是全国重要的______基地,为保护环境,国家已决定将______市列为全国清洁生产试点城市。
答案:能源生产产品
末端废弃物
源头生产全过程
经济环境可持续
能源重化工太原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的唯一办法是
a.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b.禁止工业排放“三废”
c.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d.加大开采自然资源的力度
答案:c
2.持续发展的特征是
a.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b.工业、农业、环境的发展
c.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持续发展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改善
答案:a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趋于和缓
b.环境问题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c.环境问题全部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
d.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以人类自我满足为前提
答案:b
4.清洁生产包括
a.清洁能源和清洁产品b.清洁厂房和清洁机器
c.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过程d.清洁的道路和清洁的交通运输
答案:a
二、综合题
1.垃圾已成为城市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目前,许多城市对垃圾采用填埋方式处理,该方式简便、省钱,但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你认为有哪些不足之处?
法国有位哲人说:“垃圾是摆错了位置的财富。”对此,你如何理解?
下图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的处理系统示意图,在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选项,完成方框内未填的内容。
a.肥料
b.做工业原料
c.填埋、焚烧或循环利用
d.回收处理
答案:
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地下水;垃圾产生沼气,如不及时收集输出利用,容易发生爆炸事件等。
垃圾中有许多可回收利用的资源。
①—d②—b③—a④—c
2.下图是由于人类不遵循生态规律,造成人口、粮食、生态环境之间恶性循环的示意图,请把备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相应字母所在的位置。
①盲目开垦草原②人均耕地减少③地力减退④围湖造田⑤肥料短缺⑥灾害加重⑦生产条件恶化⑧毁林开荒
答案:a—①b—④c—⑧d—⑤e—③f—⑥g—⑦h—②
可持续发展篇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讨论等了解当地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量消耗能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初步认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具有节能意识、环保意识。
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在个人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讲了能源革命这节的内容,现在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在能量转化方面的进步历程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远古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只能利用无私的太阳所赐予的天然能源--太阳能:钻木取火是人类在能量转化方面最早的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直接导致了第二次能源革命;反应堆拉开了以核能为代表的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序幕。
教师: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还不错。进入21世纪,我们对能量转化技术的掌握是日趋成熟完善,对能源的利用也日趋合理,到底21世纪我们的能源发展是怎么样的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能源下可持续发展,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21世纪的能源趋势
教师: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能耗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同学们看下图16.5-1,了解一下一个多世纪来,人类能源消耗的情况。
学生看完后,老师利用多媒体显示一些有关近年来能源消耗的图片,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叫学生讨论交流,21世纪的能源趋势是怎样的?
根据上一节课学过的能量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我们知道目前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并求是取之求尽、用之求竭。化石能源、核能等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现在开采得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就越少。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了5000亿桶(约合800亿吨)石油,剩下的石油按现有生产水平计算,还可保证开采44年。天然气也只能持续开采56年,一些国家的煤炭资源已采掘殆尽。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要节约能源。因此同学们以后不仅自己节约能源,看到浪费能源的行为也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制止。
2、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人类在耗用各种能源时,特别是目前石油、煤炭占了能源的绝大部分,而且年消耗量在不断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现在我们来看下影像,了解一下它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呢?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可能对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有一些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讨论、举出能源消耗还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本图16.5-2表中的空格填上,使学生认识到过量使用能源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3、未来的理想能源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不仅留给子孙后代的越来越少,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根据学过的有关能源的知识,以及课本上提出的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未来的理想能源,并说明其道理,同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四、课堂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
1.你认为风能、太阳能、核能……以及你所想到的可能的能源,哪些有可能成为今后的理想能源?
2.在你生活的地区是否适宜开发可再生能源?为什么?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集有关资料和数据,就燃烧化石燃料和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的关系,写一篇1000字以内的小论文.
2、你周围使用能源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几种可行的改进措施.
可持续发展篇5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讨论等了解当地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量消耗能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初步认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具有节能意识、环保意识。
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在个人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讲了能源革命这节的内容,现在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在能量转化方面的进步历程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远古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只能利用无私的太阳所赐予的天然能源--太阳能:钻木取火是人类在能量转化方面最早的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直接导致了第二次能源革命;反应堆拉开了以核能为代表的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序幕。
教师: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还不错。进入21世纪,我们对能量转化技术的掌握是日趋成熟完善,对能源的利用也日趋合理,到底21世纪我们的能源发展是怎么样的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能源下可持续发展,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21世纪的能源趋势
教师: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能耗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同学们看下图16.5-1,了解一下一个多世纪来,人类能源消耗的情况。
学生看完后,老师利用多媒体显示一些有关近年来能源消耗的图片,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叫学生讨论交流,21世纪的能源趋势是怎样的?
根据上一节课学过的能量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我们知道目前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并求是取之求尽、用之求竭。化石能源、核能等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现在开采得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就越少。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了5000亿桶(约合800亿吨)石油,剩下的石油按现有生产水平计算,还可保证开采44年。天然气也只能持续开采56年,一些国家的煤炭资源已采掘殆尽。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要节约能源。因此同学们以后不仅自己节约能源,看到浪费能源的行为也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制止。
2、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人类在耗用各种能源时,特别是目前石油、煤炭占了能源的绝大部分,而且年消耗量在不断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现在我们来看下影像,了解一下它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呢?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可能对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有一些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讨论、举出能源消耗还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本图16.5-2表中的空格填上,使学生认识到过量使用能源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3、未来的理想能源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不仅留给子孙后代的越来越少,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根据学过的有关能源的知识,以及课本上提出的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未来的理想能源,并说明其道理,同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四、课堂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
1.你认为风能、太阳能、核能……以及你所想到的可能的能源,哪些有可能成为今后的理想能源?
2.在你生活的地区是否适宜开发可再生能源?为什么?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集有关资料和数据,就燃烧化石燃料和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的关系,写一篇1000字以内的小论文.
2、你周围使用能源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几种可行的改进措施.
可持续发展篇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能力目标: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学难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学方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我们共同的家园
活动1:阅读p54中,思考:是否能砍这样的大树?
(1)关于是否砍这样的大树,各方面的理由是什么?你的选择是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毁坏森林资源的行为?(答:滥砍滥伐和毁林开荒。)
1、我国的资源现状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2、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问题1:我国资源现状的特点怎样?p54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活动2:设计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你是如何看待教材p56中的观点?
请你设计一条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1、资源问题也是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
含义: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
活动3: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活动4:阅读p57中的材料,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活动5:我们还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问题2:我国为什么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p55-56
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各是什么?p56中
本课时小结:略
布置作业
1、我国资源现状的特点怎样?p54
2、我国为什么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p55-56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要求和实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战略:⑴含义:它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⑶实施原因: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4、见《高效速练》相应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我们共同的家园
1、我国的资源现状
2、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资源问题也是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篇7要:唯物辩证法认为,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运动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在经济领域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促进了经济活动的顺利发展和不断地延续,可见在物质领域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适合的;同样的道理,作为人类精神领域一员的语文评价体系,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可行的,它也必将促进教学活动的进展顺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目标,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工具性特点决定了建立语文学科评价体系的必要性。无论是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方面来看,还是从国际间竞争的实质来看,教育需要有可持续性和延展性。古代的“学而优则仕”、“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到现在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都意味着教育的理念在发展,促进教育发展的评价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与转型。这似乎与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有着不解之缘。结合教学经验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把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纳入了经济学领域——不断的促进教学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科学的、系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时效性
在经济学的理念中,一切经济活动必须能带来经济效益:企业要赢利、资本要生值,否则无从谈起。另外,所有的经济活动还必须具有延展性和市场的潜力。教学活动也是人类的一大活动,它与经济活动的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精神领域的,后者是物质领域的。正是这两者的统一才构成了人类活动和需求的全部。
人类所制定的一切经济法律、法规都是为了经济活动的良性循环的需要。同样语文学科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确立也必须促进教育主体和教学活动的良性循环。
《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这种课改精神指导下,我们的语文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营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知识框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评价的目的决定了评价内容的多样化、系统性。
具体的评价内容如下。
基础知识的积累方面:万丈高楼平地起。所有的能力与技能都来源于结实雄厚的基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建议我们把这一评价内容分成四个板块:识字、成语积累、名言警句积累、古诗词识记等。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评价内容,我们确保学生能夯实基础,拥有丰富的语文知识,为以后的再发展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基于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及新课改重情感和美学感悟的特点。我们采用个人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点点滴滴,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注重高尚情感的培养、良好素质的形成及科学的价值观念的孕育。
能力、方法及实际运用方面: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日常生活的实际运用,因而,关注学生能力培养成为了我们语文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例如:对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的灵活性及多样性的引导等等。
新课程的精神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由于作为学习主体和评价对象的学生富有个性化色彩,因此评价标准的制定也要具有层次性和科学性,改变以前的终评性评价,确立客观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识记:包括认字和书写两个方面。把普通话的普及及“三字一话”的思想贯彻在识记的过程之中。认字标准:能准确的拼音、识字,并具有纠正方言缺陷的能力,具有基本的普通话理论知识。书写标准:写规范字,书写地正确工整。
阅读与理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具有读其文知其意的的能力,喜欢背诵古诗词,乐于每天阅读一定的文章并能自行解决课后的问题设计。
口语表达:能复述课文,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等互动活动,具有一定的语言美学知识,能得体、灵活的进行语言交际,能正确的转述别人的意思,愿意表演和再现所学课文的故事情节。
综合运用:能仿写句子,拥有自己的作品,能进行一定程度研究性学习,具有自己的心得体验并乐于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等。
经济活动的正常良性的发展取决于经济法则、法规的制定,教学过程的顺利推行也是取决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增强评价主体的社会化意识
一件商品要实现其价值,必须进入社会流通领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自身拥有的价值,商品的社会化过程是证明自身,实现价值的必要阶段,也是经济活动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阶段。同样的道理,作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学生也必须带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化色彩,即评价主体呈多元化特点。这一社会化意识的培养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把教学、评价过程推向社会的需要。因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庭及社会的工作,因此,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社会化特点有着一定现实基础的。把评价主体推向社会,是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正确地发展的,从经济学方面来说有着重大的“经济效益”的。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我们把评价的社会化过程分为四个方面。
“人”最了解“我”的是“自己”。因此,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给自己一个客观的结论,当然这其中要有老师的科学的指导:客观不乏自信,主观切忌自负。评价语如下:我很棒!我进步了!加油呀!等等。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自我检查、自我调节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和增加自主发展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其中突出了合作意识,无论是组内的合作,还是组间的合作,生生交流的机会是很多的,因而生生互评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由于同学之间的年龄与学识相仿,使得评价双方较为和谐,评价建议容易被接受。当然,由于年龄的原因,同学们的评价语言可能缺乏技巧,这一点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老师应该给予及时科学的引导:评价语气婉转,评价语言以鼓励为主。如:说的很好!声音好听极了!等。对于确实存在问题的同学应该以委婉的口气提出其不足。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和锻炼了同学们的能力。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的老师,他们的评价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评语要针对性强,语言要简要、具体,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全面地描述每个学生学习情况,进步和发展的潜能及存在的问题等。评价的宗旨是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如:你的答案已经很接近了,我想你再仔细的思考一下,会回答的更为正确,等等。其突出评价语的人文性和鼓励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上文所说,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统一体。家长的评价也是评价社会化的一个方面。知子莫过“父”。因此为了对学生的全面地了解和全面提高其素养,我们特地设置了家长评价这一辅助性内容。借此,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以及成长过程中的成败得失;通过家长反映的信息,我们可以及时的调整教学方向,以促进课改的顺利发展,评价体系的良性循环。
社会化、商业化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大发展,也促进了商品流通历程的顺利进行,同样的道理,评价主体的社会化,既为评价体系的营构准备了宽广、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促进了评价体系的良性发展。
三、建立评价方式多元化体系
教育的评价功能可以分为选择性、水平性、发展性三个方面。传统的评价方式大多采用考试测评的形式,多为定量和终结性评价,其方法单一,形式单调,缺乏科学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制度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严重地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和新课改的顺利推行,这种评价方式不能起到促进学生再发展的作用。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终结性评价,改革形成性评价;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实施多元制的评价模式。
变单一的卷面考查为综合测评与卷面考查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卷面考试模式,在考试中增添了综合测评内容,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
把整个教学活动,科学合理地分解成几个环节,注重接受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只看结果,同时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方法也是认真的引导和科学的评价,采用点面统一,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和评价方式,语文是一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学以致用的思想在语文学科中应该得以体现。因此评价的方式上应该有所侧重。
新课改的内容设计对于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十分重视。教学内容和目标决定了教学形式和评价方法。因此,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人文性和价值观的形成,达到以评促发展的目的。
总之,评价方式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单一的模式,对学生实行综合性测评,力求做到全面、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追求经济利益,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活动是否发展正常的一个标准,也是经济活动追求经济潜效益的一个指标;在教学活动中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发展性指标——评价体系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以后发展潜能的孕育和宣泄。布卢姆说,教育的效益是“让学生以最少反抗的去接受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学和评价的最大效益是让教学过程顺利有效的开展,让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在评价体系的促使下知识、能力、情感等全面的素养得以发展和延续。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走进新课程》亳州市课改领导小组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学生评价综合评价表
注:针对评价内容分三级考查标准:ABC
总体性评价:ABC
自我评价:
思想品质方面()()()
学习智育方面()()()
实践活动方面()()()
应用能力方面()()()
生生评价:
好样的!()()()
学得不错!()()()
努力呀!()()()
教师评价:
发言积极度()()()
口语表达能力()()()
自主、合作意识()()()
家长评价:
学与玩的关系上()()()
处理家务活方面()()()
基础积累:
能正确的使用普通话()()()
书写规范()()()
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具有较为丰富的名言警句()()()
阅读与理解:
乐于每天阅读书报()()()
喜欢背诵诗文()()()
善于对阅读文章进行问题设计()()()
积极思考回答课后的问题()()()
口语交际:
能准确生动复述故事情节()()()
善于再现课文情景()()()
积极主动参与演讲和辩论活动()()()
综合运用能力:
熟练的使用所学的知识()()()
积极参与公益性的社会实践()()()
具有一定的手工艺制作品()()()
可持续发展篇8第一节能源家族
1.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
2.生物质能: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称为生物质能。所有生命物质中都含有生物质能。
3.一次能源: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为一次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核能。
二次能源: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能。
4.不可再生能源:凡是越用越少,不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如化石能源、核能。
可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如水的动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
5.按使用开发的时间长短来分类,能源还可以分成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如化石能源、水能、风能等数常规能源,核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属新能源。
第二节核能
1.核能:原子核在分裂和聚合的过程中,可以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2.核裂变
裂变:用中子轰击比较大的铀核时,铀核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个过程就是裂变。
链式反应:在裂变过程中,会同时产生几个新的中子,这些中子又会轰击其他的原子核,这一过程不断进行下去,于是裂变能持续下去,并释放更多的核能,这就是链式反应。
应用:核反应堆、原子弹。
核电站: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它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可以控制的。
原子弹爆炸时发生的链式反应是不加控制的。
3.核聚变
聚变:如果将质量很小的原子核,如氘核和氚核,在超高温度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会释放出更大的能能,这就是聚变。聚变又称热核反应。
应用:氢弹
核聚变释放的能量更多,目前人类还无法控制核聚变。
第三节太阳能
1.在太阳的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度条件下发生聚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
2.大部分太阳能以热和光的形式向四周辐射除去。
3.我们今天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实际上是来自上亿年前地球所接收的太阳能。
4.太阳能的利用:①利用集热器加热物质;
②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5.目前利用太阳能方面存在的困难:①分散,不便于集中使用;②功率变化较大,不稳定;③利用时转换效率太低。
第四节能源革命
1.人类历史上不断进行着能量转化技术的进步,就是所谓的能源革命。
2.能源革命的轨迹:利用天然能源→钻木取火→蒸汽机的发明→利用电能→利用核能等新能源。
3.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
第五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21世纪的能源趋势: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量持续增长,特别是近40年以来,能耗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而目前人类的主要能源仍是化石能源。
2.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在能源革命的进程中给自己带来了便利,也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主要表现为大量燃烧化石能源,使得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加剧;一些欠发达国家过分依靠柴薪能源,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3.未来的理想能源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①必须足够丰富;②必须足够便宜,多数人用得起;③相关技术必须成熟;④必须足够安全,不会严重影响环境。
4.解决能源紧张的途径:由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得能源的消耗量持续增长,因此人类必须不断地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同时增强节能意识,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这是目前解决能源紧张的重要途径。
5.我们对待化石能源的态度:减少使用。
可持续发展篇9节能教案示例之一
教学目的
1.知道能源利用率的概念.
2.了解解决能源问题的两条途径——开发新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3.知道能源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精神.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学习热机的时候提出过一个概念叫热机的效率,同学们还记得它的含意吗?
学生:在热机里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教师:回答正确.我们知道煤燃烧放出热量的过程是碳和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那么一般情况下放入炉膛的煤能不能完全燃烧光呢?
学生:不能,总会留下没有烧透的煤碴.
教师:对,我们在利用燃料时,一部分被有效利用了,还有一部分没被利用就扔掉了;那么被有效利用的燃料放出的内能能全部被有效利用吗?同学们在学习内燃机时知道,内燃机在工作时能不能把汽油或柴油燃烧时放出的内能全部变成机械能呢?
学生:不能,还有相当一部分内能被排出的废气带走了,内燃机的效率只有20~40%.
教师:回答得很好.由此可见,能源在利用时,能够有效利用的能量只占其中的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被利用而散失了,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提高能量的有效利用部分,减少未被利用的部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进行新课
板书:<第六节节能>
(1)什么叫能源利用率
板书:<有效利用的能量占消耗的能源所含能量的比值叫做能源利用率.>
(2)提高能源利用率就可以节约能源的消耗
教师:以热机为例,有效利用的能量仅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内能,如果能把从内燃机中排出的废气带走的热量也利用起来,从整体来讲也就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了.
板书:<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教师:我国目前总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的50%还有很大差距,如果我国能把能源利用率提高到50%,按1989年的数据计算,每年就可节约标准煤3.8亿吨,这是个多么大的数字啊!所以节省能源消耗,既可提高经济效益,又能缓解能源紧张局面,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3)提高能源利用率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教师:在热机那一章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知道,使用蒸汽机的效率只有10%左右,后来发明了内燃机,效率提高到30%以上.从火电站到热电站,能源利用率从30%提高到50%以上.采用超高压送电,大大减少了输电线上的能量损失,又等于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板书:<能源利用率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4)我国挣取的节能措施
请同学阅读该节课文第5自然段,然后共同总结,并板书:
<1.把火电站改成热电站.
2.把分散供热改为集中供热.
3.开发节能新产品,淘汰能耗高的旧产品.>
教师:同学们可以算一笔帐:如果把60瓦的白炽灯都换成11瓦的小高效节能灯,那么消耗的电能将是原来的百分之几呢?从这里可以看到淘汰老、旧设备,开发节能新产品,在节能上的潜力是很大的.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而能源的供应往往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所以每个人都要提高节能意识,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学校做起.节约能源消耗,也是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5)全章结束语
①要开发利用新能源
教师:能源问题,关系到人类的衣食住行,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更多地开发利用能源,就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现在还不能利用可挖核聚变的能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旦可挖核聚变能够很方便地实现,可以说将永远地解决人类的能源需求了.因为核聚变使用的原料氘,储量非常丰富,1升海水中就含有0.03克氘,经计算:1升海水中的氘聚变释放的核能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地球上的水总共含有约40多万亿吨氘,假如这些氘的1%作为核聚变的燃料,按现在的能源消耗计算,就足以满足全世界几亿年对能源的需求,所以只此一项就足够人类使用了.何况现在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规模还很小,如果找到了光电转换效率高的材料和技术,人们可以大规模地直接利用太阳能来发电,这也是一个诱人的前景.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使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出现新局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天还不能充分利用的能源,明天可能会发现一种新方法而利用得更充分;另外今后也还会发现更加巨大的新能源,这些都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世世代代的中外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为人类开发利用能源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类还一直在不断发现、不断前进.在座的同学们都是21世纪的建设者,希望同学们将来在能源问题上,或在其他科学技术问题上能够大显身手,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为人类的进步作出重大的贡献.
3.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了解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关问题,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节能教案示例之二
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什么是能源利用率.
2.常识性了解节能的重要性、紧迫性,明确节能是每个公民的职责,自觉树立节能意识,培养节能的良好习惯.
3.常识性了解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出路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自学教材
告诉学生,这节课主要采取自学教材和分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节约能源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自学中就下面板书的几个问题做好参加讨论的准备.
板书:
(1)举例说说什么叫能源利用率?
(2)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3)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4)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出路在哪里?
(5)如果每人一年节约用电1千瓦时,那么全国近12亿人一年节约的电能相当于多少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
2.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由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讨沦结果
5.教师进一步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这节课的总结
在总结中着重强调:
(1)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目前人们使用的能源主要还是煤、石油和天然气,或者是由煤和石油转化而来的电能.因此,节约能源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而且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每节约1千瓦时电能,如用于工业生产,则可增加约8元的工业产值;而少烧1吨煤,则可少向大气中排放约20千克二氧化硫、440千克二氧化碳和15千克烟尘.可见,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国的能源生产和供应情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据报纸公布的资料介绍:近几年,全国工农业生产因缺能而少创造的产值,每年都高达千亿元以上.另一方面,由于设备、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少地方存在着高能耗、低效益的问题.例如,每生产1万块砖,大工厂的耗能量是0.87吨标准煤,而农村砖厂的耗能量则是1.05—3吨标准煤.据统计,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的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值,能源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能源的需求量还要继续增加.因此,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对我国来说,是既重要又紧迫的事情.
(2)自觉树立节能意识,培养节能的良好习惯.
能源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节能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某个部门、某些人的事情.因此,每个人都要自觉树立节能意识,积极宣传节能的重大意义,培养节能的良好习惯,从节约1千瓦时电、1克煤、1滴油做起,那么,日久天长,就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6.布置作业
(6)调查了解本地开发和利用能源的情况.
(2)对学校、家庭提出节能的建议.
设想、体会
1.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关于“常识性了解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教学要求,本教案在强调节能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的同时,专门举出数据补充说明节能还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
2.在教学中,注意联系我国国情,教育学生对待节能问题要有紧迫感.
3.这节课采取教师提示,学生自学教材和分组讨论,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的方式.实践证明,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抓住教材重点,对能源问题获得较深的印象,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所教学生的实际认识和想法,以便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普及能源常识教育的实效.
可持续发展篇10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流域为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的优势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既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课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初步掌握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综合分析了长江流域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的目的就是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开发。要发挥长江流域的优势,并对限制发展的因素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板书]: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自学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上游地区开发的重点是什么?怎么开发的?产深了哪些效益?[学生阅读、分析]:[师生共同总结]:上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始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实行西电动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对中下游的洪水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可向华中、华东地区供电,缓解这些地区的电力紧张状况。加深、加宽上游航道,是水流趋缓,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东西部的物资流通。在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以及库区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也会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设问诱思]: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措施有没有负面影响?[学生活动]:教材“三峡工程建设于生态环境保护”讨论:三峡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经过专家的长期研究和论证,建设三峡工程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在总体上已经基本清楚,总的来说有利有弊:正面影响:1、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的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纺织。3、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4、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5、调节局地气候。6、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负面影响:1、水库蓄水淹没土地、耕地和部分文物古迹。2、移民开发及城市迁建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污染问题。3、水库可能诱发地震,使库岸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增加。4、库区和库尾泥沙淤积加重。5、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6、对水生生物和珍惜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7水库蓄水可能引起文冲孽生,给人类健康带来影响。[自学活动]:阅读教材82页,思考:1、长江上游地区存在哪些问题?2、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3、应该采取何种措施进行解决?[学生阅读、分析]:[师生共同总结]:
生态环境问题
成因
危害
措施
坍塌、滑坡、
泥石流
地形复杂、坡度大
破坏了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导致长江中下游泥沙预计,河床抬高,洪水威胁加大
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
水土流失
自然灾害频繁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学生阅读]:知识窗“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阅读要求]: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产生原因[教师总结承转]: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质和水量,因此必须保护好它的生态环境。那么中游地区的开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板书]:中游地区[自学活动]:自学教材,阅读分析长江流域中游地区发展农业和工业的有利条件?[学生阅读、分析、回答]:略[承转]:长江洪涝灾害造成的危害如此巨大,其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学生阅读分析]:[师生共同总结]:长江洪灾多发的原因1.自然原因:中游地区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预计,排水不畅,而且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季,洪水使平原湖区积水而无法排入长江。2.人为因素:过渡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治理措施:1.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湖泊,增加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2.搞好分洪工程,继续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3.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并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枢纽的拦洪治沙功能[承转]:长江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人口密集,工农业发展水平非常高,原因是什么呢?[板书]:下游地区1.工农业发展水平高的原因农业发展水平高的原因:以平原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人口密集,历史悠久,利于农业发展。工业发展水平高的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水运便利、工业基础好、农业发达、市场广阔2.环境问题、原因及措施水体和大气的质量普遍下降3.措施: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逐步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信息、房地产、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课堂小结:
可持续发展篇11第2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教学目标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三、板书设计:一、环境污染的防治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四、教学设想:本节的教学可以从破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入手,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是指谁?如何理解“共同的”的涵义?让学生感受到在茫茫太空之中,地球像是一艘遨游的飞船,地球上所有的生灵搭载在这艘飞船上,结伴而行,体验着同一生命旅程,没有可以停靠的港湾,没有可以迁居的绿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相关录像片,这样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由此,引出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威胁的话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剖析一些错误的认识或观念。例如,“人定胜天”的观念:人类具有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智力和能力,能使高峡变平湖,天堑变通途,大山低头,河水让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大多数是与工业发展有直接关系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五、教学过程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入一些具体的实例,例如,据报载,素有“北大荒”之称的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1999年全面停止了持续半个世纪的垦荒,“北大荒”不再开荒。这是因为连年的垦荒虽然为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了贡献,却也使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缩小了60%,丹顶鹤、东方白鹳等一些鸟类在该地区基本绝迹。于是,引出一个重要话题:粮食重要还是鸟类重要?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呢?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具有的直接价值容易接受和认同。生物物种一旦灭绝,人类就失去了宝贵的资源。例如,冬虫夏草是珍贵的中药,云南珍稀植物“红豆杉”中含有可治疗癌症的有效成分,如果冬虫夏草和红豆杉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显然是巨大的,而且是不可弥补的。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启发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例如,教师可以绘制一幅漫画:衰老的大树发愁地想:“鸟儿们都死了,谁来替我传播种子呢?”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物种的灭绝很可能导致一连串物种的灭绝,也可能造成某些物种的数量失控。如猫头鹰、鼬和狐狸的灭绝可能造成田鼠成灾。教师提示:保护生物多样性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师应当指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设计,看起来似乎十分完美,但与大自然的精密“安排”相比,总是显得那么简单和粗糙。在无法保护自然的原貌时,至少也应当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让环境中的物种数目更多些。农田生态系统和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往往过少,物质循环的途径单一,一旦出现环境因素的变化,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灾难。例如,有的地区营造的防护林,基本上都是白杨树,引来专门以白杨为食的天牛大举进攻。人们想尽各种办法仍然无法控制天牛之害,只好忍痛将刚刚长成林的树木伐倒,使大片农田重新受到风沙之害。如果当初栽培的是多树种、多林种、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复杂的防护林,就不会发生如此惨痛的虫害。本节是必修模块的最后一节,教师应当结合本节内容作一小结。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主题每层次相关的内容基因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物种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的多样性,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最后,以“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为题,进一步揭示“稳态与环境”的核心思想:整体、相互作用、动态平衡、协调发展,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理,描绘出人类未来美好的前景,在学生的憧憬之中结束本节的教学。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特殊自然景观、野生生物物种等,在具体地段划定范围保护起来,禁伐、禁牧、禁猎。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保护程度需要,有全封闭式保护,不准人入内;有半封闭式保护,有的地方外人可进入,有的地方外人不准进入。根据保护的内容,可以分为:综合保护区和特殊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全世界1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离体保护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六、教后感:人口、科技进步和资源与环境之间应当是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具体地说,人类不仅要大力加强科技进步,同时要大力加强对广大民众的教育。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使生态环境不再遭到破坏并且朝着改善的方向发展。人类应当走一条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可持续发展篇12[--思路]
理论依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要促进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实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基本问题为依据。同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为了获得实际教育效果,应该让学生们在生活体验中来思考相应的问题,从而形成真正的思想或观念的内化,把品德内化成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学生分析:环境与资源问题一直是政治教材中的重点问题,从初二一直讲到初三,只是侧重点不同,学生在地理、生物、化学课堂及平日的生活中也都有所了解,因此本课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如何解决相应的问题,怎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学生多少知道一些却不能清楚的理解和表达,因此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理念,通过教师的问题设置由学生自己从所给的材料中找出相应的答案。
教材分析:资源与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无法完全的割裂开来,因此在教材上作了一个调整,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在学生学习了我国人口问题后,将环境与资源存在的问题整合到一起,让学生明确我国环境与资源问题及其带来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样会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更清楚全面的理解。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现形式,它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紧扣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案例,引发学生及思考,参加分析,讨论和表达等活动,从中抽象概括出一些认识、经验、观点理论等,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结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容。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创新的综合能力。本课主要是学生通过教师所给的材料、设置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归纳,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资源的基本状况及其对我国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影响?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依据;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和必要性;掌握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学生树立全面看待问题能力、归纳思维的能力和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环境与资源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步树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念,从自身做起,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敢于批评不符合可持续的言论和行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个短片请问这个短片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使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
教师:这是我们面临的资源问题,除此之外我们的社会还存在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看下面一组图片
学生:人口问题、环境问题
教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解决?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呢?
学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师: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探讨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学习新课:
教师:抢答:下面一组图片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学生1:大气污染、水污染
学生2:土地沙漠化、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教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环境问题?
学生1:酸雨
学生2:全球气候变暖
……
教师:那么环境问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呢?
学生1:腐蚀建筑物……
学生2:水污染会导致鱼类死亡,破坏生态平衡
学生3:人喝了对身体有害……
教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环境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有什么危害?
学生1:赤潮,影响我国渔业发展
学生2:土地沙漠化,影响我国农业发展
……
教师:综上所述,环境问题的危害可以分为哪三类呢?
学生:影响生态平衡、人类健康、经济发展
教师:归纳的很精彩请同学看下面的图片
教师配音“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
这幅图片反映的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长江水受到污染,是由于乱砍乱伐造成的。
教师:说得很好,这反映了我国的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那么,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进行分析
学生1: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
学生2:人均占有量少
教师:分析的很到位,那么我们看这幅图片,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反映的是什么环境问题?
学生:大气污染
教师:那么它为什么会冒黑烟呢?
学生1:不注意环保
学生2:技术落后
学生3:煤燃烧的不充分
……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请你们再结合下面的资料说说我国资源的利用上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利用率不高
教师:总而言之,我国资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结合我们上节课所了解的人口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1:他们都和我国发展有联系
学生2:他们都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影响
学生3:他们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发展问题,都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那么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呢?
学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师:说得很对,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看下面一则消息假如你是他你会怎样施展你的拳脚呢?请说说你的创业思路和理由。
学生1:在山上种树,池塘里养鱼,这样有发展经济,又美化环境……
学生2:山下开一个加工厂,利用山上的资源进行深加工,出口创汇……
教师:对这两位同学的创业思路你是如何看的?说说你们的理由。
学生1:同意第一位同学,因为他的做法不仅能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而且还美化了环境,以后也有发展前途,会越来越好,可以持续发展……
学生2:我不同意第二位同学的做法,因为他虽然可以得到一些利益,但是山上的资源如果只开发,不建设,只会越来越少,而且开办工厂会污染环境,又会影响他的工厂发展,最后只能倒闭。
……
教师:同学们的谈话很精彩,那我们一起看看真正的主人公是怎样做的。
看来我们和他是不谋而合,我们的做法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同学们能否结合这件事试着归纳一下?
学生1:既满足现在的需要,又能满足以后的需要
学生2: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
学生3: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和谐发展
……
教师:归纳得很全面,我们一起再确切的把握一下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那么我们应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呢?请看下面一组材料反映什么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1:说明环境问题带来巨大损失。
学生2:我们应该马上治理环境,减少损失。
学生3:努力发展经济,也不忘治理环境,尽量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
生4:提高环保意识
……
教师:同学们都很有思想,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也有人说中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应有尽有。更何况现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并不特别富裕,目前最要紧的是把经济发展得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更快些,甭管它可持续发展还是不可持续发展。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学生1:不同意!这样的话我们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差,等有钱了再治理就来不及了
学生2:要把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一起考虑,可以通过开发资源来发展经济,但不要过度,而要协调;还应当考虑人口问题,应控制人口数量;不能只顾自身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
……。
课堂小结:
教师:现在老师把大家见解综合起来,归纳如下
教师:可持续发展是要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一种战略思想,它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即全面考虑的战略思想。要求人们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同时还不可忽视控制人口数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不仅仅是从我国发展过程中认识到的,也是全世界各国发展的共识。当然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重要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通过本课学习,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作为中学生,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公民,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很好!希望我们共同努力,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落实到实践中去,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板书设计]
[附录]
资料1:环境问题的危害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发展。
资料2: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水能、太阳能分居世界第一、第二位,我国的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9位。同时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耕地是世界的1/3,淡水是世界的1/4,森林是世界的1/6,草地是世界的1/3,矿产是世界的1/2,石油居世界第49位。
资料3: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
资料4:我国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流失严重;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资源问题会使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化,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资料5:1988年11月20日,刘春生与北四平乡宝汤村签订了承包马道沟小流域的合同书。他想这可是我大展拳脚的时候了。假如你是他你会怎样施展你的拳脚呢?”
资料6:1988年11月20日,刘春生与北四平乡宝汤村签订了承包马道沟小流域的合同书。他在自己承包的山上栽了树,种了参,山下挖塘养了林蛙……多年来在他头脑中形成的开发、治理小流域,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持生态平衡的愿望成为现实。
资料7: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资料8:到1999年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比20世纪初增加了4倍,在40年内翻了一倍。积极年全世界森林面积以每年17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平均每天约有140种生物灭绝。有关资料表明全球已有30%的土地退化!
我国环境污染每年耗费3150亿元,水质污染损失500亿元,大气污染损失200亿元,生态环境破坏损失亿元,今年风沙危害损失450亿元
资料9: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篇13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五单元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下面是我对本课进行的授课分析:
一、说教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可持续发展》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单元《国策经纬》的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前两课内容,知道了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本课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感受计划生育是关系国家发展、人民生存的重大问题,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通过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感受资源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从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白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对七、八年级内容的学习,对我国的国情有个初步的了解,但还是很模糊,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通过这课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更清楚的了解我国的人口和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从而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因而,了解我国的人口和资源的国情,在九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尤为重要。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题目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政策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和节约资源;培养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题目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教书”的艺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主创性,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反馈教学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鼓励或纠偏或弥补,使学生认知得以提高,从而升华教学。
、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本节课,我采用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责任意识,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胆量,从而达到积极主动和乐于学习的目的。
、课时安排
关于本课的教学安排问题,由于《思想品德》课每周安排2课时,时间紧,因此每课只能安排2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主要以讨论和讲解为主,同时用课件展示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2课时,本节课说的课题是第一课时。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第1课时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情境感受和讨论中学习各知识点.帮助学生认识让学生认识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首先是导入新课。。
1、通过“探究活动一”的几组图片来了解我国的人口国情,和我国人口状况的特点。
2、通过“探究活动二”让学生知道计划生育是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途径,且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感受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3、通过“探究活动三”的几组图片和相关数据来了解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和了解我国的资源国情。
其次,重难点的突破。以“探究活动四”来突破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探究活动四:我国及我们的对策
(1)设计目的
该活动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指导
第一步,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对策及我们的对策。
第二步,每组派出代表陈述本组了解的对策。
第三步,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点评各组所陈述的好点子的共通之处。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节约资源的金点子。
第四步,教师总结、点拨。
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中,我会特别强调两点:1、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2、敢于争论,只有争论,才使一些观点更加鲜明,最终才能得出共同的结论,也使错误的见解对同学有警惕。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小结及作业的布置。由于本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展示学习的内容,所以课堂小结更须注重同学们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表扬一些表现突出者,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在今后的学习能更主动地参与。
而作业的布置则依照本节课的安排:。调查我校的环境问题和同学们节约资源的情况,以班级为单位给学校写一份议案。
本节课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展现,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而我把探究活动的内容以课件展示出来,并结合在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讨论的评价与指导之中,让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有理性的感受。
总之,本节课努力贯彻“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努力让课堂“唤发生机和活力”。当然,也一定有许多不足,请在座的同行们给予批评和指正,让我在今后的教学能够做得更好。
可持续发展篇14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应的课标内容〕
“我与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及特点,明确人口、资源、环境之问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能力目标
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问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问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国的资源国情是本课重点。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本课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我国资源国情资料,思考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带来的危害。
学生:查阅资料,第37个地球日的宣传口号。
〔板书设计〕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我们共同的家园
1.我国的资源国情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人口、环境、资源问题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
〔教学设计〕
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地球一一她是孕育世上所有生命的母亲;她是保护这些生命得以成长的本源;她蕴藏着一切现代文明;她象征着我们最本质的财富。地球一一她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希望,是我们世代延续的生机,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今年是第37个地球日,你了解哪些第37个“世界地球日”的宣传口号?
这些口号所表达的共同的理念是什么?
小结:要善待地球,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地球——人类家园的关注。
活动一:“世界地球日”的来历
板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我们共同的家园
你知道“世界地球日”的来历吗?你了解现在地球的处境吗?
思考:第一声叹息:地球“头发”脱落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声叹息:请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解决地球不堪重负的措施。
为防治地球发出的第三声叹息,我国制定了哪些主要法律?
展开你的想象,地球的第四声叹息将会是什么?
小结:人们迫于生存毁林开荒,乱采滥伐,破坏植被等;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根据前面提供的材料,地球的命运应该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人类的觉醒,爱护地球,共同创造美好家园;一种是任现状恶化下去,最终使人类失去生存的空间。
设计意图:初步引导学生对地球所面临问题的思考。
板书:1.我国的资源国情
现状: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形势严峻。
原因: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板书: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既不能做它的奴隶,无所作为;也不能以主人自居,对大自然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设计意图:了解我国资源现状,辩证认识人与自然关系。
活动二:开动脑筋,描绘明天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着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板书: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人口、环境、资源问题
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其实质都是发展问题。在今天,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人们的共识。
板书: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出示材料: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思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假如你的班级要举行一次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讨论会,你将代表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在讨论会上发言,现在请你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为这次讨论会写出主题发言要点。
小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为实现人与自然相处和谐,就必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得经济的一时发展。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才能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如不彻底改变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很难逾越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因此,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设计意图: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
课堂小结
材料:浙江省天马实验学校初三的同学经调查发现,目前每生产1吨文化纸,需使用100吨净水、600度电、3立方米木材或9棵百年大树、1.2吨煤、300公斤化工原料。以我国现有在校中小学生2.2亿,每人每学期课本的平均重量1500克计算,若课本能够连续使用5年,就可节约528万吨文化纸。这样,每年至少可节约60万亩森林木材、10560万吨纯净水及126.8万吨煤。因此,该校初三同学向全校发出倡议:每位同学爱惜使用每一本课本,以便将课本留给下届同学继续使用。
那么,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一下,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
〔附录〕
第37个“世界地球日”宣传口号
地球——人类共同的家园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才能拥有美好明天
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善待地球,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合理利用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保护资源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保护节约资源光荣,破坏浪费资源可耻
可持续发展篇15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教学案
第8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第3单元知识结构
第六课:走强国富民之路----国家发展必须走强国富民之路----党的基本路线指明了强国富民之路
<总揽全局高度>
1.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2.改革是国家发展的直接动力
3.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七课:走科教兴国之路----国家发展必须走科教兴国之路
<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角度>
1.走科教兴国之路是时代的选择
科教水平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更替;
在科技领域,我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压力
2.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
科技创新是赶超发达国家的关键
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第八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角度>
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严峻
可持续发展是正确选择
2.可持续发展重在行动
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
坚决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第九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国家发展必须靠民族精神的支撑
<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角度>
1.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五千年文明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2.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当代青年应该高举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炬
二、基础知识点
1.人口______、资源______、环境______,危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面临着怎样的人口形势?有何负面影响?
我国面临着______的人口形势。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沉重的______,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面临着怎样的资源形势?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再加上开发______、利用率______、资源浪费______,更加剧了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4.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怎样?有何危害?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______,局部在______,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_________,生态赤字____________。
环境恶化加剧了__________________,威胁____________,危害____________,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______、相互______、相互______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大,就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要走________________之路。
6.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_____为本、全面、______、______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正确的战略选择。]
7.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具体要求、意义分别是什么?
目的:控制_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
具体要求:提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可以概括为“利国利民利国际”
8.我国制定的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有哪些?我国采取的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重大措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部基本法律。
9.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哪些成效?
_______________势头得到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地区环境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增强。
10.实施可持续发展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做?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__。我们青少年应从现在开始树立____________,积极向公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国策;从__________________做起,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三、巩固练习
1.邓小平同志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人多是好事,人多力量大,因此人口越多越好
b.只要生产发达了,人口的多少无所谓
c.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影响的仅仅是吃饭、教育和就业问题
d.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下列图表是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表
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耕地淡水森林蓄积量铜矿
32%24%13%29%
上述图表表明
①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②我国人口的数量无法控制
③必须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④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④
3.下列属于我国基本国策的是①对外开放②可持续发展③科教兴国④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a.①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③④
4.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①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多②我国的环境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③我国生态环境的范围在不断扩大④我国人口总量大,素质偏低
a.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b.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c.贯彻依法治国战略d.抑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总量
6.有一个山村,原先山清水秀,盛产竹木、草药、蘑菇等,特别是山上到处有泉水,各家各户都用竹管将泉水引进家门,用上了“自来水”。但该村近20年来人口数量猛增,一对夫妇,少的生三个、四个,多的生五个、六个。村民们还滥伐树木,毁林开荒。原来茂盛的竹林,几乎全部被砍去卖掉;原先遍地的草药、蘑菇,也因年年采摘而濒临绝迹。最后,大部分青山成了“秃岭”,“自来水”也由少到无,村民们只好到山下挑水。现在,该村村民很想致富,但经济始终发展不起来,特别是人们怀念的“自来水”,再也没有流出来。
阅读上述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上述材料反映了该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分别有什么不利影响?
请说出我国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及两大国策分别是什么?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怎么做?
7.材料一: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水资源23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数的四分之一。
材料二:据报告,我国低于严重缺水线的省有16个,缺水城市400多座,严重缺水城市100多座。我国有50%的河段、90%以上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某校九年级班准备举行一次以“珍爱水资源”为主题的学生座谈会,请你来参与: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向与会者介绍一下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怎样的?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你认为我国应该坚持怎样的战略或基本国策?
“节约水资源”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请你向与会者介绍生活的节水经验。
8.为了贯彻落实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国策,我国制定了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保护和治理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提供了法律依据,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重大措施。
我国制定的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我国采取的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大措施有哪些?
可持续发展篇16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2.能力目标:提高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认识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认清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正确选择
学习难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正确选择
【课前预习案】
挑战自我自主学习
、自读第一层次“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思考下列问题:
1、看p90图片及漫画,相互交流后,谈谈你感悟到什么?
2、结合p90场景并查阅资料,分析我国的人口现状。
3、分析p91图表,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的资源现状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并查阅资料分析我国的环境问题状况及危害:
任务、自读第二层次“可持续发展是正确选择”
思考:为什么可持续发展是正确选择?
1、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要走------------------之路。
2、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走文明发展之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正确的战略选择。
【课内探究案】
1、生活实践
材料一:XX年6月11日国家环保部通报说,由于个别地区和企业,严重违反国家企业政策和环保规定进行项目建设,从即日起,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同时五大国有电企之一的华能集团和华电集团,各有一家在建的水电站,被责令停工进行整改。
材料二:XX年6月8日,“全球绿色经济峰会”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在会上表示,中国正在向“绿色经济”发展,为加快“绿色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建设项目;二是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三是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探索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新道路。
上述材料告诉我们我国坚持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走这一发展道路?
为发展“绿色经济”,进一步推进环境和生态保护建设,某校学生九年级班决定发起“绿色环保,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倡议活动。请你参加进来,把下面的倡议书补写完整。
倡议书
同学们:
面对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也许有人认为,这些离我们很遥远,而且凭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全世界的环境问题。可是如果人人都不去做,那么解决环境问题将成为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为此我们向全体老师和同学提出如下倡议:
①
②
③
2、依据教材p92内蒙古羊绒衫集团材料。探讨一下三个问题:
1、这个羊绒衫集团当初该不该建?
2、这个羊绒衫集团现在还能否存在和发展下去吗?
3、牧民的呼吁给我们什么启示?
成果展示:1、
2、
3、
3、向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意义。
4、说一说: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做些什么。
[收获平台]用简练的语言或纲要信号总结本课的内容。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国务院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耗下降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机电产品再制造达到一定规模,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一目标的提出说明
a.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
b.中央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c.我国目前的资源和环境形势相当严峻
d.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2、有人形象地将中国资源的特点归纳为“一多三少”,这“一多三少”即人多地少、人多水少、人多油少。这一特点说明我们
a必须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b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c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3、下列选项能表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有①相互作用②相互矛盾③相互影响④相互制约⑤互不影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⑤d①④⑤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教材p91“我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位次”。看了这个表格,你有何感想?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课后拓展案】
请你调查本地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写出调查报告。
可持续发展篇17第16课时走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可持续发展战略。
[课前预习]
1.严峻的人口形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2.我国面临的严峻资源形势是什么?
3.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及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4.如何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
5.简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
[知识点讲述]
1.严峻的人口形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答: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我国面临的严峻资源形势是什么?
答: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再加上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更加剧了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3.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及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答: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智力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加大。
负面影响: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4.如何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①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②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也就是既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既要注重人类当前的利益,也找注重人类未来的利益。③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正确的战略选择。
5.简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
答: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控制,资源、环境与生态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公民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进一步加快。
[突出重难点练习]
材料分析:表一:
资源淡水森林
人均占有量世界平均水平的24%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利用情况城市卫生间水箱漏水,每年浪费上亿立方米;生产每千克粮食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3倍每年仅生产一次性筷子就要砍伐2500万棵树木
材料二:洗澡擦肥皂时关掉水龙头,可节约水20升。用口杯接水刷牙,只耗水0.5升,开着水龙头刷牙,则耗水约15升。回收一吨废纸能生产0.8吨再生纸,等于少砍17棵树。
请回答:表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看了材料二,你有什么启示?
有一些同学看了材料二后,认为现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还为一杯水、一张纸计较,未免太小气了。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参考答案:
我国的淡水和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利用率不高。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节约资源,珍惜、节约资源应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国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如果我们因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不注意节约,势必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为了使天更蓝、山更秀、水更清,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必须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张纸,这是节约资源的具体表现。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第17课时我们在行动
教学重点、难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基本国策;青少年应积极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课前预习]
1.如何正确理解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如何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3.青少年应怎样积极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知识点讲述]
1.如何正确理解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答:①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②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就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③我国坚持不移的实行计划生育。实行计划生育利国利民,是每个公民的光荣职责,也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2.如何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答: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我国的又一项基本国策。为贯彻和落实这项基本国策,我国制定了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保护、治理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提供了法律依据,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重大措施。
3.青少年应怎样积极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们的要求:应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突出重难点练习]
某校九年级班的同学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品对联韵味,析国策战略”的活动。
甲同学:“少晚优三生有幸,……”下联他忘记了。
乙同学:“昔日靠山吃山人贫穷,今朝退耕还林民富国强”。
请回答:甲同学的上联体现我国的哪一项基本国策?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乙同学的对联体现我国现在实施什么战略?我们青少年能为此做点什么?
参考答案:甲同学的上联体现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它的具体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乙同学的对联体现我国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青少年应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具体做到: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乱丢垃圾、节约用电用水等。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可持续发展文章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