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时间:2023-07-19 13:09:10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117551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从而唤起学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2、体会“我”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认知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3、理解这封信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从而唤起学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具:生字卡片、多媒体

教学策略:

1、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本设计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自读自悟,避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学会读书。

2、设计富有启以性的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3、注重培养朗读能力,从中真切地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qing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孩子们快乐地生活和学习的片断,在班里形成欢乐轻松的氛围,接着转移注意力: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许多孩子却仍然饱受战争之苦:他们颠沛流离,无家可归,有的孩子甚至被夺去了亲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受一下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解读课题,激发兴趣。

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愿望。如: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了什么呼声?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封信的内容。

三、泛读课文,扫除生僻字,了解大意。

1、读文识字

浏览课文,画出带有生僻字或不懂其意义的词语,借助课后拼音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轻声读生字,小组内互相纠正。

做游戏加强对生字的认识。

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请两个同学走上讲台并列站着,由老师抽读生字,这两个学生抢着揭下该生字卡片,揭得越快越多者为胜,奖红花一朵。

全班交流,分享记生字的好方法。

由学生自由举手发言,谈自己记住哪个字,采用什么方法记。教师小结。

2、扫除生词。

由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小组讨论,再不懂则交由全班讨论。教师从旁指导。

义:卓越;杰出的,有才能的。

京质:指人的综合素养。

灵柩:装进了死者的棺材。

呼吁:呼求援助、支持、同情等。

丧钟;教堂为教徒死亡敲的钟。比喻死亡或灭亡的信号。本文指

让战争停止的信号。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次通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预设答案要点:这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同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信,信个用极富

情感的语言呼出了自己的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4、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详细剖析。

请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内互相交流。

教师巡视,在黑板上板书其中较重要的问题。点拔:同学们可真会读书,许多问题都提得非常好!老师听到许多同学都在讨论黑板上的这几个问题,现在老师请大家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是怎样理解的。谁来说说看?

板书:

1、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反映了他的什么愿望?

2、第四自然段连用了四个“听见了”,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4、小作者的爸爸是怎样的人?

预设答案要点:

1、因为“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小作者渴望永久和平,希望和平之花永驻人间。因而写了这封信。

2、这是作者的想象,四个连续的“听见了”,构成一个排比句,气势宏大,激qing澎湃,充满感召力,表达了小作者呼唤和平,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

3、和平的环境是美好的,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和平之花”,但和平环境还不稳固,还不持久,所以又说是“娇嫩的和平之花”。

51年前即1945年,全世界人民取得了把法西斯战争的胜。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从那以后,人们就以为再也不会发生战争,渴望永久和平,希望和平永远留在人间。但是事实并不随人意,近必十年来,局部战争动荡,战争不断,人民饱受苦难。因而说“世界并不太平”。

迁移:同学们平时有关注社会和国家大事吗?有谁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还“弥漫着硝烟”?

4、启示:读了这封信,有个人物一定给了大家深刻的印象,他就是作者的爸爸。想想加利是怎样评价爸爸的?上飞机前爸爸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说明了什么?

爸爸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是一位保护和平的战士。

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我回来了,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说明他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父亲.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说明爸爸是个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说明爸爸是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

过渡:一位捍卫和平的战士,一人才华横溢和人才,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为儿子,小作者面对这一切,心情会怎样?怎样把作者的真实情感读出来?

五、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小作者,用真情实感把课文齐读一遍。

读后:师:读的时候,你一定遇到了不少困难吧?经过努力,你读好了吗?谁愿意把你认为最感人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让我们来评评。

2、播放朗读录音,从中体会信中流露出的情绪。

听了朗读录音后,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讨论一下,重点句该怎么读,如何读出作者的感情。

点拔: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这一感情基调,与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

“您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自豪的语气。

“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悲痛沉重的语气。

三个“和平”----重读,表达强烈的感情。

师:让我们与小作者一同呐喊,一同呼吁,请大家带着我们刚所说的感情把课文齐读一遍。

六、升华主题,巧妙延伸。

拓展讨论:1、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该做什么?

2、在作者心目中,明天的世界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七、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同时展示《世界呼唤和平》之后的幻灯片,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和平生活的珍贵,升华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情感。

本课程在乐声中结束。

板书设计:

维护和平

10、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制止战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篇2

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本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这篇课文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视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本设计尽可能结合有关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加深对一些重点语句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新课程理念还强调拓展语文教育资源,本教案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链接了丰富的课外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突破教材难点。

设计思路:从战争入手,紧紧抓住“一条主线”: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两个板块”:“感悟父亲形象”和“体味丧父之痛”。通过各种手段感受到呼声的重要,体会其深刻的含义,激起学生呼唤和平、维护和平之情,并付诸行动。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结合课外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4.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缅怀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一些战争图片,制作课件。向学生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作品。

2.学生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战争的图片、资料。

(2)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工作状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课前搜集,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新课:最近我们一直在谈论着一个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课下同学们又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信息。下面把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向大家作以介绍。

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地在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和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尽情享受阳光。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中国孩子,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这位孩子内心的呼声吧。

学生齐读课题。

3.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

4.师: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轻读课文。

要求:(1)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2)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5.学生自由读文。

6.指名朗读课文。朗读中注意进行正音。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是—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战争的图片、资料,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所了解,扩大学习本课的知识背景。而在课上做简单交流,意在将学生带入战争与和平的话题,带人情境,引出新课,从而更好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默读课文.学习词语

1.学生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

2.结合学生的问题,解释一些词语,读好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3.认读词语: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女、充满

解释:“蓝盔”。

课件:出示维和部队的照片

维和部队士兵统一戴蓝色盔帽或贝雷帽(蓝色象征和平),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也称蓝盔部队。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中难解的句子较多,结合词语的学习让学生先读好这些句子,进而为进一步理解打下基础,—些不需要放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的词,如“蓝盔”,通过补充资料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扫除阅读的障碍,为深入体会感情做了铺垫。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请你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师:这篇课文是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

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板书:问候与感谢),

接着是对爸爸出征前后的深情回忆(板书:倾诉与怀念),最后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要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板书:发出呼吁)

这篇文章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下面请你再读课文,从以下三部分内容中选择感受最深的地方来读。

问候与感谢倾诉与怀念发出呼吁

2.学牛自由读。然后指名读有关段落,教师相机指导:读出对爸爸的崇敬、思念之情,读出孩子心中强烈的渴望。

[设计意图]

在学生陈述课文主要内容之后,教师进行梳理、归纳,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内容。教师边归纳边板书,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结构。再次读书时,要求按照三部分内容选择自己最想读的段落,一是加强读的训练,为深入理解奠定基础,二是在读中进一步强化文章的层次,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

第二课时

一、指名学生读全文.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探究“呼声”,感悟父亲形象。

1.师:在信中,失去爸爸的雷利先回忆了两年前那一段痛苦的经历,请同学再读课文1—5自然段,体会一下雷利当时的心情。

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

说一说,你从中体会了雷利什么样的心情?

2.师:雷利悲伤,雷利痛苦,雷利怀念自己的父亲!这又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呢?再读1-5小节。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思,可勾画,可写小注。

情境创设:

师: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充分想象雷利等爸爸在一起的快乐情景。

师:我忘不了的是爸爸那深情的目光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生齐读3小节。

3.师:多美好的约定呀,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来迎接他。飞机已经在机场的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会说些什么?

4.师:现在,爸爸回来了,蓝盔回来了,谁能想到是用这种方式回来的,没有鲜花,没有拥抱,没有欢笑,有的,只是这样的场面,学生配着音乐读。

相机出示:

语段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语段二:“ 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和平!和平!和平!”

师: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课件染红“爸爸的嘴张着,……”几句。)爸爸仿佛在呼唤什么7

应怎样读。“和平!和平!和平!”?

指名试读。(可从低到高,表达出爸爸和我们对和平越来越强烈的渴望也可从高到低,越来越坚定,让爸爸的心声宇字句句去撞击每个人的心灵。)

5.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6.过渡: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为儿子,小作者面对这一切,心情会怎样?我们怎样把作者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朗读3、4、5自然段

7.师:作为—位维和战士,爸爸呼唤和平,更用生命捍卫了和平,所以今天,儿子向爸爸献上了—束最美的鲜花。(课件打出第5自然段最后几句:“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饲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指名学生读。

师: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也为爸爸献上了一束最美的鲜花。(课件打出加利的一段话:“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指名学生读。

这是联合国秘书长对—个普诵的维和战士的最崇高的赞赏。齐读这一句。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的感悟、情感的熏陶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的。基于此,在第3自然段的学习中设计了“创设情境”的环节,意在帮助学生和作者达成一种情感的共鸣,幸福的团聚场面与下文的生离死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想象,为学习下文作者接到爸爸灵柩时的巨大悲痛做好情感的铺垫。哀婉的大提琴曲及教师深情的导引,也为学生的动情朗读做了无痕的指导。

学习第5自然段时,把“我”对爸爸的热情讴歌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评价放在—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爸爸是为和平而献身的优秀的维和战士,他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和平。

三、感受呼声,激热爱和平之情

1.教师点拨:和平的环境是美好。雷利紧紧是为失去这样可爱的爸爸而发出了呼声吗?不是!

读6-9小节。

学生根据自己读课文所得回答出自己的看法,找到重点句子。

2.出示:“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联系现实,体会“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2)体会“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和平之花”指什么?{和平太美好了,所以将它比喻成花。)

结合资料谈一谈,为什么说“和平之花”是娇嫩的?

为什么说“罪恶的子弹’?

②师:正是还有那么多罪恶的子弹威胁着无辜的人们,所以说,我们的“和平之花”是娇嫩的,尽管美丽,却很容易被摧残。有这样一份资料,从1945年至今,在60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请看这些图片。

课件打出战争图片:

1991年海湾战争。1995年车臣战争。1999年科索沃战争。2002年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

师:再让我们看一看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课件打出—幅幅战争灾难照片,教师做必要解说,如:

①这些伊拉克儿童,他们在美军炸毁的残垣断壁旁学习,头上还有轰鸣的美军飞机

②这位父亲,他身旁的木盒里放着的是他的三个幼小的孩子的尸体,他多么想听到孩子们再叫他一声爸爸呀!

③这个孩子在战争中受伤,趴在医院的地板上,他还不知道在敌机的轰炸中,已经永远失去了爸爸妈妈。

有这样罪恶的子弹威胁着,它让我们失去了挚爱的亲人,让国家失去了栋梁,让我们的生存环境惨遭破坏……正是因为有这罪恶的子弹的威胁,我们的和平之花才是娇嫩的。

感情朗读6、7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心情。

汇报交流作者在为谁呼吁。

师:此时此刻,雷利究竟是为了什么发出了呼声呢?

引导学生用“不仅仅……而更是……”等多种句式表达。

师:让我们和作者雷利一起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

齐读第8自然段。

(5)师: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师:这句话饱含着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孩子向国际社会的呼吁,那就是: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设计意图]

“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学生很难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课前让学生收集了有关信息资料,并精心编辑了课件,将一些不同时代的战争画面以及战火中无辜百姓惨遭涂炭的照片、图片展示给学生,意在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感受战争的残暴以及和平的“脆弱”。教师精心设计的解说词,与惊心动魄的画面相互配合,不断激起学生的感情的波澜,对理解句意、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拓展呼声,升华维护和平之情。

1.学生聆听配乐诗朗诵《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此时此刻,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吗?

指名学生练习说话。

师:就让我们向整个国际社会发出呼吁—

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

2.师(指板书)小节:

如果我们都具备“人道与公正的素质”,和平之花就不再娇嫩(捧去“娇嫩的”,补写“永驻人间”),就会永驻人间,这不仅是—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更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心愿。

3.师: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说话练习”,意在让学生在需要表达的时候练习表达,情动而辞发。这是借助阅读课提供的资源,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同时,这个练习,也是对学生情感目的达成情况的—个检验,对强化“憎恨战争,爱好和平”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实践延伸,表达热爱和平之情。

1.可以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制作手抄报。

2.可以给饱受战争之苦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

3.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如网络等呼唤和平。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人道与公正的素质——(娇嫩的)“和平之花”永驻人间

[设计意图]

“人道与公正的素质”是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对“爸爸”的崇高献身精神的评价,也是本课、本单元课文教育教学的重点。“娇嫩的和平之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最后采用动态板书,在学生理解了“娇嫩的和平之花”的含义后,擦去“娇嫩的”,在“和平之花”后面补写“永驻人间”,预示着人们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教师的总结语与板书内容相互配合,揭示了本课的中心思想。

[特别建议]

这篇课文属于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鉴于学生对战争的陌生,本课设计了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对突破难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使用部分图片进行教学。总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将本课教学内容纳入本单元“战争与和平”的主题,链接教材以外的丰富材料,帮助学生真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缅怀那些为和平英勇战斗的英雄们,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能会选择与本案不同的照片或图片,建议老师们精心设计图片的解说词,使解说词与图片的展示相互配合,共同刺激学生的视听,以达到激起情感的作用。

课前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战争的资料,在收集和整理资料与的过程中了解战争,了解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是为理解课文、突破难点做准备的,教师可将其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课堂上有选择地介绍几个,能够将学生带人情境即可,不要过多耽误时间。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3、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自学生字,不理解的词做上记号,后查字典做好解释。

2、雷利是说给谁听的呼声?都说了些什么?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你们看: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2、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3、有许多孩子也跟大家有相同的语言,我们烈士的儿子雷利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呼声吧。

二、检查预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辨字组词。

3、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5、说说文章主要将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1、怀念为维和而牺牲的爸爸。

2、通过加利先生向全世界呼吁。

四、指导朗读。

1、读出对爸爸的崇敬、思念之情。

2、读出孩子心中强烈的渴望。

五、小结

世界需要和平,让我们为世界的和平出一份力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1、听写词语

2、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二、继续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

因为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你读懂了吗?这些战争是必须发生的吗?

2、面对这些不必要的战争,作者说应该怎么做呢?

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3、了解写信的格式,准备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

想想你要对这些孩子说什么?

鼓励他们不要灰心要勇敢地维护和平。

告诉他们有多少人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谈自己对他们的帮助。

三、课堂练笔。

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

四、作业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写信。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篇4

基础演练

一、认识新朋友。看拼音写词语。

xīshēngsùzhìkǎixuángòngxàin

zhuóyuèchénjìnfùɡàizuìè

二、巧手连一连。

维持家电热烈反对

维护秩序强烈鼓掌

维修和平壮烈牺牲

三、词语巧搭配。

执行的目光的鲜花

给予的生命的贡献

制止的战士的家园

四、对号入座。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名:①名字,名称;②名声,名誉;③著名的,出名的;④名义;

⑤量词

1.我国的风景名胜数不胜数。

2.我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

3.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4.你不应该以读书为名,到处闲逛。

能力提升

五、阅读课文片断,体会后答题。

敬爱的加利先生,在此,我代表我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您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为了母亲不再,为了妻子不再,为孩子不再,全世界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1.将片断中的语句补充完整。

2.联系短文想一想,灾难带给人类是是一种什么样的灾难?

3.你从画“”的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篇5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非常高兴来到育英小学,看到你们幸福快乐地生活,真让人羡慕。我们有幸福的家庭、快乐的伙伴、还有美丽的校园……

开场用精炼简短的语言,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老师表现出来的亲切感,把陌生的师生关系融洽了,师生距离拉近了;二是导入过渡自然,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师:可是,幸福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请看。

师: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战争,使许多人失去了父母,失去了亲爱的亲人。

生2: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让我们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生3:战争,这两个触目惊心的字,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虽然我们生活得极为幸福,但是在别的地区,别的孩子,因为战争还在受苦受难。

师:是啊,我们多么希望这些孩子能远离战争,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倾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正确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两组画面通过影视和图片,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幸福生活与战争带来的悲惨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创设了一个有效的情境,并且为之后的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沟通作了有效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写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节课让我们继续体会小作者的真挚情感。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把最让你感动的部分多读几遍,也可以把你读懂的讲给周围的同学听。

师:谁来说说,刚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生1:我读懂了这篇课文的小作者呼吁的是“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对,要和平,不要战争。

生2:战争让无数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就象文中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如果活着的话,他能实现自己的心愿,可是战争夺去了我们憧憬的希望!

师:战争让我们的希望破灭了!还有谁能说说?

生3:我读懂了文中的小作者不希望每一个人失去自己的亲人,不愿意看到这一幅幅悲痛的画面。

师:为什么呢?

生3:因为每一个人失去自己的亲人都是很悲痛很伤心的。

师:嗯,文中的作者自己……

生3:也失去了自己的父亲。

师:是啊,这是多么惨痛的经历啊!还有谁能说说。

生4:我读懂了现在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但是还有更多的地区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生5:我不懂什么是蓝盔。

生6:蓝盔是一顶蓝帽子,是专门给联合国维和部队戴的。

师:哟,你知道得真多!我们看,蓝盔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士兵戴的盔帽,蓝色象征和平。

生7:我不明白,和平之花为什么这么娇嫩,和平之神为什么没有永驻人间?

师:问得好!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生8:我不明白,为什么文中的爸爸牺牲了,呼唤的是和平,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为什么他牺牲了,还在呼唤呢?

师:是啊,为什么爸爸牺牲了,还能听见他的呼唤呢?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9:我觉得,应该是小作者了解他爸爸的心情,还了解他爸爸的心愿。

师:对,这也是我们全世界的心愿,所以全世界都听见爸爸的呼唤了。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阅读课的重要一环。教师很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初步感悟文中作者感情,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采取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课文,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和兴趣;另一方面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表现时间和空间,感动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读懂了的可以讲给周围的同学听,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讨论,课堂自由发言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当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首先提出具有人性化的“我能这样做”读书要求,加强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其次,教师巡视于学生自由读书的情境中,聆听学生字词句的读音是否有误,并即时纠正;再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探讨问题,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说自己的想法,这里由学生提出问题,先由其他学生回答,教师只是引导补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三、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小作者失去了爸爸,那么雷利的爸爸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快速读课文。

生1:作者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师:对,爸爸是一位多么有才华的人哪!

师:我们真为雷利有这样的爸爸感到……谁能再读这句话?

生2:我的爸爸……经济学硕士。

师:是啊,我听出来了你为雷利感到骄傲,我们也来读一遍好吗?

生3:两年以前,我的爸爸……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师:这是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对爸爸的高度评价。

师:还有吗?请你说。

生4:我还从课文词句中体会到这位爸爸是一位非常热爱和平的人,他就是牺牲了,还呼唤着和平。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5:我是从这里看出来的,“爸爸的嘴张着,……和平,和平,和平!”

师:嗯,因此我们说爸爸是保卫和平的“光荣战士”

师:我们看,爸爸不但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还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所以加利先生赞扬爸爸是一名──

师:可是爸爸就要出征了,我至今忘不了爸爸临行时的情景。你能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吗?

生1:我至今都忘不了……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2:我觉得郭飞同学读得很有感情。

师:什么样的感情?

生2:读出了爸爸舍不得走的感情。

师:仅仅是舍不得吗?哦,你自己说说。

生1:我觉得我还读出了爸爸自豪的感情,非常自信!

师:说得真好!我也听出来了,那让我们像他这样,读出爸爸深情的、坚定的语气,好吗?

四、品读课文,潜心体会

师:我多么期盼爸爸凯旋归来,期盼爸爸能亲手把蓝盔戴在我的头上,可是现实是残酷的,蓝盔回来了,可爸爸呢……

教师的范读,读出了感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孩子们在屏息倾听的过程中,看见了老师眼中闪烁的泪花。

师:我看到了你们眼中闪烁的泪花,看来大家都动情了。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请你来说,我看到你流泪了。

生1:我觉得老师读得非常地好,读出了……作者悲痛的感情……

师:啊,这位同学情绪非常激动,老师也很激动。还有谁能说说?

生2:老师读得很不错啊。让我想到,如果我的爸爸这时也象文中的爸爸……

师:会让你感到非常的……。哪句话最能让你体会到这种感情?

生2: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确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师: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师:是啊,听课老师们给你的掌声,说明你读得真好。还有谁能说说?

生3:我的感受和她的一样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来接亲爱的爸爸,爸爸却不能平安的回来。

师:我们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对吧?请你也读一遍好吗?

师:你的感情是对的,我建议你读的时候语调更低一点,语速更慢一点,就更能表达你的感情了。我们也来读一遍好吗?

师:还有哪个句子最让你感动?

生4: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师:在这个句子中,“血”有两个读音。“血”在词语中读,单个字出现时念作。请同学们跟我读一遍。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爸爸浑身都是血,爸爸牺牲时一定流了很多血。这真让人感到心痛,谁能读出心痛的感觉?

师:谁能比她读得更好?

师:我也感觉到自己的心在痛。还有哪个句子让你感动?

生5:爸爸的嘴张着……和平,和平,和平!

师:在这个句子中,连续出现了四个“听见了”,这是一个──。我发现你在读的时候,语气一步一步地加强,让我们象她这样读一遍好吗?

师:还有谁想读这段话的?

由于教师成功的范读,充分再现了作者的表达感情,通过学生对重点句子的个别读,带着感情读,学生齐读,师生共同读等,使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把课堂教学的情感交流推到了高潮,显现出“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的教学佳境。阅读教学仅仅做到以读为本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体察作者的感情,获得真情体验,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在以上教学环节中,除了读中悟情、悟理外,教师还很注意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巩固,如“血”字的两种读音,虽然是以前学过的,但学生在读法上容易产生混淆,教师发现学生读音不准时,能够以学定教,没有因赶课而放过这样的细节,让学生进行辨别,这虽是一个细节,却是我们课堂上要提倡的教风,我们教师就是要善于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信息,把它变成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有的放矢,开展教学。

师:是啊,你让全世界都听见了爸爸的呼唤。再让我们一起用心、用情去朗读、去感受吧!

师:爸爸为了和平倒下了,他临死前仍然呼唤着和平!他的心愿实现了吗?课文中哪些部分给我们做出了回答?

生1:51年前……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师:我还记得刚开始上课的时候,那位同学提出为什么说“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课前,我们收集到一些资料,请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2:我在电视上看到,伊拉克和以色列还发生着战争,所以我们的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生3:这是我在网上查到的资料:在1979年至1989年的阿富汗战争中,有140万人死亡,约500万人成为难民。

师: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

生4:这是我查到的资料: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向世界贸易中心大楼那一幕,多少人以为这是好坞莱影片新的特技创意。人们都以为这是好坞莱电影的特技。

师:这是多么可怕的一幕啊!我看到有的同学收集到了图片资料,请你把你的图片拿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5:这张图上是一个可怜的孤儿,战争夺去了他的父母的生命。父母是他在世界上的唯一亲人,现在他不受到任何人的保护。他哭泣,他诉说着那一段段触目惊心的往事,他似乎在说:战争是残酷的,我不希望看到战争,我不希望再有任何一个小孩象我一样失去亲人,失去父母!

师:说得真精彩!也道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

重视学生收集的资料,并在课堂中适时地让学生展示,既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并展示,让知识和能力得到迁移。

五、诵读课文,拓展升华

师:这么多的事实,说明了世界并不太平。

师: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是罪恶的子弹,夺去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摧毁了无数个美好的家园!此时此刻,我们禁不住要和雷利一同呼吁……

师:感情强烈一点,再来一次!

师:“为了母亲……”请你接着把这句读下去。

师:读得真好。老师发现,你前边是深情的语气,后半句读得非常坚定。让我们她这样一起来读一遍。

师:让我们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自然段,再次倾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师:这不仅仅是雷利的──,也不仅仅是中国孩子的──,还是──!

师:就让这和平的呼声响彻世界,让和平之鸽飞向蓝天!

师:同学们,为了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生1:我们可以捐献一些钱或什么东西给那些失去父母和儿子的人,让他们得到帮助。

师:哦,用实际行动来帮助他人。

生2:我们大家一起来制止战争,让战争消失。

生3:我希望能成立一个宣传小组,专门宣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希望人们能理解我们的一片苦心。

师:噢,发动大家的力量,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真好!

生4:我们也可以象雷利一样向某些政府啊、领导啊写一封信,通过他们向国际社会呼吁。

师:真是一个好建议!我建议大家课后都写封信。可以写给现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可以写给雷利,也可以写给其他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好吗?你还有什么好办法?

生5: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维护世界和平。让我们班听不到吵架声,也不能打架,让我们班听到欢笑声吧。

师:对,团结就是力量,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生6: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我们的建议,还可以打印一篇文章发表在互联网上。

师:哦,利用互联网表达我们的心声。

师:从你们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对和平的渴望。

通过反复朗读作者的呼吁,激发了孩子们的真挚情感,这是一种超越文本的情感,是一种拓展且已升华了的情感,孩子们想象着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一点什么。从某种角度来说,实际上这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临场检验。

师:让我们再次呼吁……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最后,请同学们站起来转过身去,和在场的老师们一起呼吁……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生情感产生共鸣,同时照应课题,一个孩子的呼声,引起所有希望幸福生活不要战争的孩子们的共鸣,这种呼声是代表着世界热爱和平的所有人的呼声。

师:谢谢大家!下课。

【总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情动于师”是这节课的突出特点。这篇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如何注重情感体验,抓住含义深刻的句,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得到文本熏陶感染,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教师在这节课中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再现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学生自由初读、教师真情范读、学生表情读、学生齐读、师生共同读、重点句反复读等方法,情源于文,情生于读,全方位的把小作者对加利秘书长的无比敬仰、对爸爸的无比自豪、无比崇敬心情,以及用血的事实来控诉战争的罪恶发出满腔悲愤的感情充分的再现,通过真情朗读,把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情感有机结合,使之融为一体,达到“人即是课、课即是人”的教学境界,这是该堂课的成功之一。

这节课成功之二是在注重情感体验的同时,教师始终把握着语文阅读课的本质任务,既注意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注意传授读的方法,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既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良好学风,又很注意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巩固。虽然在第一课时已经把生字、词等阅读课文的障碍清除,但在学生的实际阅读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同样没有忽视。

这节课成功之三是教师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阅读、自行讨论交流、自由发言、尽情想象。让学生在这节课中学得轻松、学得自在、感悟到了作者的真挚情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篇6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渴望和平的情感。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教学流程

一、由题质疑,激发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从课题的提示中,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同学们,课文中有没有这些你们想知道的答案呢?请认真读课文,书读三遍,你们知道该怎么读吧?

二、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正确、流利地朗读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指名朗读,在朗读的检查中结合正音的指导。要读准“卓越、沉浸、蓝盔、腕上、圣坛、呼吁、充满”等词语的读音。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学生第二遍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了解到,课文先写问候和表示真诚的谢意,再写对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的回忆和怀念,最后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在交流时不要强求语句的一致,要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3、抓住重点语句感悟

(1)对失父之痛的感悟

引导学生寻找表达失父之痛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下面所举的句子,说得有道理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如:

句子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句子二: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句子三: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2)对“世界并不太平”的感悟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有疑难的句子。问题比较集中的句子可能是: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先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和平之花”指的就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说,和平很容易受破坏。再引导学生举出具体事例,或教师补充有关事例,让学生具体感受“世界并不太平”。“具体事例”可以是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等。

举例: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的灾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破坏;还有车臣的战争,以及南北朝鲜的长期对峙等等。

(3)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引导学生找出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不一定局限于哪一个句子,能读出情感就行。“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句话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最高潮。

四.导向实践,深化认识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引导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可以是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也可以是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

五、全文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感受到和平的宝贵。我们要和平,我们不要战争。让我们向联合国呼吁——

六、课外延伸,呼唤和平

鼓励学生做选做题: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谴责。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篇7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课前准备:课件、资料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主要内容,领悟信中对爸爸的描写的内容。

第二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激qing——凸显“呼声”。

1、听写词语。

2、同桌互评自改。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同学们,雷利的呼声是——要和平不要战争。一个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探究的重点内容。

[意图:通过课前播放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那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为本节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又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激起学生的情感,凸显“呼声”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感悟呼声。

1、默读课文,找原因。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并动笔画一画,找出“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的最根本原因,读读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2、小组合作、议原因。

小组互相交流读书体会。

3、班级交流,悟原因。

问题:雷利发出这样的呼声,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①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语句,教师点拔、领悟“雷利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的最根本原因是“世界并不太平”。

②出示语句——“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③读句感悟

理解重点词语“太平”“娇嫩的和平之花”、体会句子意思。

联系课文内容,互评促进,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交流具体事例,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观看录相图片,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④小结:同学们,大家从“雷利的爸爸为维护和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收集的有关具体事实和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⑤过渡:“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雷利的呼声,也是我们的呼声,更是全世界一切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的心声,让我们拿起课本和小作者一同呐喊,一起呼吁!

[意图: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切入,找出最根本原因,突出难点所在,再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有关事例交流和观看录相图片中以评促学突破难点,使学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延伸——内化呼声。

1、联系实际,写行动。

学习课文中的有关语言或句式小练笔。

2、内化情感,道心声。

学生在班上交流,评价。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为了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让我们一起呼吁——,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同学们把我们的心声唱出来吧!下课。

[意图:通过自己写行动,交流评价道心声,意在读写结合,积累运用语言让学生内化情感,进一步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板书: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世界并不太平

[设计说明]

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这个理念,始终重视“以读为本”,突出感悟;重视“三维”目标的评价,突出素养;注意加强词句训练,扎实基础,培养能力。

二、教材处理。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提示,应围绕思考·练习2、3题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后思考·练习2——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与文本对话并通过联系实际,小练笔、道心声等途径让学生加深感悟,突破难点。

三、设计意图。

1、以“呼声”为情感线——激qing。《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情感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在设计中,贯穿“呼声”于全过程。课伊始,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激起学生情感,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在感悟语句,突破难点,情感共鸣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强化学生情感,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又在“小练笔,道心声”内化情感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学生情感,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样,让学生沿着小作者的情感阶梯,迈向情感高潮,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得到启迪。

2、以“评价”为杠杆力——促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是我们学校“语文学习能力科学评价”实验课题的子课题,我们力图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摸索,努力实施,尽量发挥课堂评价的功能,努力达到以评促学的评价目标。如在听写词语后,让学生对照屏幕同桌互评自改,促进学生把词语写正确,把字写工整漂亮;在突破难点时,让学生互评感受,读中互评,以评促理解,以评促朗读;在小练笔、道心声时,又让学生互评行动,互评语言运用,促进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的进一步内化。

3、以“读悟”为主渠道——内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如:“默读课文,找原因”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找出最根本的原因,读读有关句子,体会体会。这样,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读书,通过读书、思考、感悟原因所在。又如在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个语句时,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这个语句的意思,又联系全文读书内化,突破了难点,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编者之间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篇8

一、自主探究,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1.过渡:这么优秀的爸爸这样失去了,我们的心当然是很沉重,所以,我们还要读出我们的沉重。请同学们翻开书,看到第五自然段,怎样读出沉重呢?

师:爸爸倒下了,可是战争停止了吗?课文哪些段落在写战争还没停止?

2.学习课文6、7自然段。

课件出示语段:今天,我们……娇嫩的“和平之花”。

1)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2)结合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战争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请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第6自然段。

过渡:“和平之花”是娇嫩的(副板书“娇嫩”),战争给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个短片,相信大家看完以后一定会把这段文字读得更好。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目前世界各国约有30万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军队中当“儿童兵”,许多人还不到11岁。)

4)看了这些凄惨的画面和触目惊心的数据,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把我们看完后的心情读出来。

5)从多个层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

6)师导:二十一世纪已经来到,可是战争的丧钟还没有敲响,今天战争仍然充斥在世界各地,孩子们学完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思考一下,把它写下来。

7)抽生念所写内容。

二、深化情感

在课文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段音乐,让我们一起憧憬美好的明天。

(师生共同欣赏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三、拓展与作业。

短暂的40分钟的课堂让我们无法停止对和平的呼唤。“和平、和平、和平”的心声永不停息。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也可以召开“制止战争,保卫和平”的主题班会。因为,让和平永驻人间不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更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心愿!

课后反思:

在我设计的这课堂中,我以孩子的读做为导线,用不同形式的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以读导悟,化繁为简,变花为实。使整个课堂有张有弛,环环相扣。而远程教育资源在本课就尤如为学生插上了联想的翅膀,让学生不停地在战争与和平两个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求,限度地挖掘了本课教材内涵。

附录:

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自问自答: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乘着新课改的春风,在专家学者的引领和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中,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精彩局面,但由于种种原因,也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现简单地总结如下:

1.教学中的拓展阅读进行得不够深入和广泛。拓展阅读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关键。可是在很多常态课堂上,同主题的或关联主题的拓展阅读往往进行得不够深入或不够广泛。教师的阅读积累不够广泛和丰富,学校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条件不够理想等原因是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因素。

2.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学校或班级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由于家庭因素,学生很少买书;再加上学校图书室设备的不齐全,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所以达不到预期效果。

3.由于部分教师对“主题单元”的编写意图不理解,对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缺乏研究。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只教主体课文,没有处理好“主体课文”与“语文天地”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关系,往往是把二者割裂开来,没有引领学生进行迁移性、拓展性阅读,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

4.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阅读教学时间分配随意性很大,教学空间封闭。由于教育评价制度的“考试化”导致了部分教师把阅读教学课变成分析课。课上教师滔滔不绝、繁琐的讲解、分析、提问、解答,不见学生的读书和思考,没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读、思的时间和机会,不可忽略的读书活动则被排挤到课外,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篇9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反思,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小班化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最好途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立足“以人为本”,运用“以疑导引,细度感悟,动态生成”这一模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会正确读写“执行、给予、沉浸、凯旋、圣坛、威胁、呼吁、蓝盔、灵柩、弥漫、硝烟、丧钟”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边读边想象、联系生活体验和获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家人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对重点句子的品读。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

1.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期待入情。

1.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配乐呈现两组画面:阳光下,孩子们幸福快乐的游戏、生活;接着转换成战争中流离失所、蓬头垢面的儿童。

2.同学们,看了这两组镜头,你有什么感想吗?

[强烈的画面对比,借助视听冲击,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痛苦,缩小了现实与战争的情感落差,使学生很自然的就会与小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

过渡:战争是那么的残酷,他让人们失去了家园,让孩子失去了快乐,呼唤和平是每个人的心声。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二.自主选择,充分展示。

1.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以学定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寻疑、质疑能力。]

过渡:让我们带着这么多的疑问走进文本,走进这个中国孩子的内心吧!

2.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融入自己的理解。

[“以读为本”,自由选择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行独特的自身体验。]

3.检查自学情况。

词语。

卓越维和行动沉浸蓝盔凯旋灵柩弥漫硝烟丧钟

句子。

请学生自己选择句子朗读,并说明这句话易读错的地方在哪里。教师从课件中截取句子进行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互相评价,在实践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倾听、评价中充分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同学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教育,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过渡:解决了这些拦路虎,现在就让我们畅通无阻的进入文本吧!

三.合作探究,感悟传情。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师课件出示填空。

1996年11月8日,一个生长在和平环境中的中国孩子,向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信,信中他深深地缅怀父亲一个,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社会呼吁:!

[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既可以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不受伤害,毕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清文本的基本思路,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过渡:同学们,朗读了课文,你知道是什么促使雷利向联合国秘书长发出了这样的呼吁呢?

2.小组合作,讨论原因。

要求:找到相关的句子读给组员听,并讲解找到它的理由,经大家评论后做上记号,交流体会。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和学生一起讨论,对于有困难的小组则教师参与其中进行点拨指导。

[小组合作让学生有了充分展示的机会,在一个和谐而自主的空间,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实行多向的交流,尤其是学困生也获得了更多表现的时机。]

3.交流,抓住重点句子感悟。

句子一: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引导:爸爸与我有个约定,我们约定了什么?

引导:从这个约定中,同学们,你能感受到,雷利和妈妈送爸爸去执行任务时的心情吗?

引导:是呀,当亲人远离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时时刻刻地思念着他们,尤其是爸爸将执行这样危险的任务,因此离别更加显得难分难舍了。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引读:整整两年了,我们全家一直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忘不了,生接: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我至今忘不了爸爸对我和妈妈说的一番话生接:“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至今忘不了我和爸爸的约定生接: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用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情绪的体验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投入程度,因此,教师参与其中的倾情朗读,无疑是对学生情感的一次震撼。]

引导:爸爸回来了,爸爸终于回来了!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雷利和他的妈妈该有多么高兴呀!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近了,近了,雷利的眼前出现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学生想象说话。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了雷利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挖掘课外资源,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更深切的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明白“呼声”的原由。]

过渡:爸爸回来了,将会给我带上象征荣誉和和平的蓝盔。雷利遵守着和爸爸的约定

句子二: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引导:同学们,当你看到这样的一个事实的时候,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不但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会,更是对雷利的呼声有了更深的理解。]

引导:多么残酷的战争,多么无情的现实。同学们,现在的你,内心最深的渴望是什么?

引导:“和平”只是你的渴望吗?还有谁?

引读: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生接:和平!和平!和平!

四.带疑出堂,延情小结。

引导:一个比一个强烈的感叹号,表达了爸爸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同学们,你还能听到爸爸在呼唤什么吗?

小组讨论。

小结:同学们,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讨论这个问题。

[“和平”是文本中显而易见的一个话题,国家需要和平,家庭也需要和平。失去了爸爸的家将会被悲痛笼罩着。因此如果联系雷利的“小家”,我认为爸爸还有对雷利和妈妈的思念,对家人的恋恋不舍,对失去了爸爸的孩子的愧疚。因此他的嘴里还会呼唤着家人的姓名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篇10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渴望和平的情感。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教学流程

一、由题质疑,激发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从课题的提示中,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同学们,课文中有没有这些你们想知道的答案呢?请认真读课文,书读三遍,你们知道该怎么读吧?

二、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正确、流利地朗读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指名朗读,在朗读的检查中结合正音的指导。要读准“卓越、沉浸、蓝盔、腕上、圣坛、呼吁、充满”等词语的读音。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学生第二遍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了解到,课文先写问候和表示真诚的谢意,再写对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的回忆和怀念,最后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在交流时不要强求语句的一致,要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3、抓住重点语句感悟

(1)对失父之痛的感悟

引导学生寻找表达失父之痛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下面所举的句子,说得有道理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如:

句子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句子二: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句子三: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2)对“世界并不太平”的感悟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有疑难的句子。问题比较集中的句子可能是: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先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和平之花”指的就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说,和平很容易受破坏。再引导学生举出具体事例,或教师补充有关事例,让学生具体感受“世界并不太平”。“具体事例”可以是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等。

举例: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的灾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破坏;还有车臣的战争,以及南北朝鲜的长期对峙等等。

(3)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引导学生找出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不一定局限于哪一个句子,能读出情感就行。“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句话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最高潮。

四.导向实践,深化认识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引导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可以是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也可以是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

五、全文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感受到和平的宝贵。我们要和平,我们不要战争。让我们向联合国呼吁——

六、课外延伸,呼唤和平

鼓励学生做选做题: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谴责。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篇11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片断及反思

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李洼中心小学 商琼琼

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请同学们看投影图片吧。

师:看了以后,你们想说些什么?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知道大家也和雷利一样,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现在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倒数两个自然段,更好地体会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我通过投影图片及生动的解说,把学生带进战争的境界,让学生自我感悟体会到战争的罪恶,保卫和平是每个人的职责。我明白了仅仅让学生读好教科书是不够的。因此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停止在会文得意上,应该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加深理解。我用投影图片及生动的解说营造了有利于阅读主题轻绪化的情境,这样学生就沉浸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斗中,耳边仿佛听到那孩子的呐喊声,从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娇嫩”、“和平之花”等词的意思,突破字词难点关,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想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不感慨万千吗?学生们情不自禁地一吐为快,我看到学生的内在感受,体验到这些感受来源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明的。

调好学生情感这根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片断及反思 

湖北省麻城市第一实验小学 熊 丽

【情景说明】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本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因此,架起“教材──学生”之间的情感桥梁成了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片段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同学们,“______的爸爸”这个空会填吗?

生:亲爱的爸爸。

生:严厉的爸爸。

生:和蔼可亲的爸爸。

师:你为什么填亲爱的爸爸?

生:因为爸爸常常讲笑话逗我开心,有时陪我下象棋,像我的朋友一样让我觉得特别快乐,所以我觉得爸爸特别亲。  

师:你爸爸真是你的好朋友。为什么有的同学填和蔼可亲的爸爸,严肃的爸爸?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生:在我淘气时,爸爸总是用幽默的话语提醒我,从来不责备我,所以我觉得爸爸特别和蔼可亲。

生:我在犯了错误之后,爸爸常常严厉地批评我,我知道他是为了让我改正缺点,做一个好孩子。所以我觉得爸爸特别严厉。

师:是啊,我生病时,爸爸会给我买好吃的;在碰到难题时,爸爸耐心地讲给我听;爸爸出差回来,会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谁不爱自己的爸爸呀!

师:雷利的爸爸去执行维和任务那么久,如果你是雷利,你会想些什么?

生:我想早点看到亲爱的爸爸。

生:我想扑进爸爸的怀抱,让爸爸亲手为我戴上那顶蓝色的贝雷帽。

师: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我们看到了什么?“现在这顶蓝灰回来了,但它是……凝固的血。”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生:我的心情非常悲痛,因为雷利的爸爸是一个才华横溢、热爱和平、热爱孩子的好爸爸,我为失去这样杰出的人才而感到悲痛。

师:请你把心中的悲痛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师:我感受到你深深的悲痛。雷利怎么也想不到呀,日夜思念的爸爸如今静静地躺在灵柩里,再也听不到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喊,此时的雷利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生:雷利一定是一边使劲地摇晃爸爸的身体一边哭喊着:“爸爸,你醒醒呀,你不是答应送我的贝雷帽吗?你为什么不说话呀?为什么?”

师:我感受到雷利伤心欲绝,请你读出这种泣不成声的感觉吧。

生:你不是去帮助战乱地区的家园重建吗?战争为什么会夺去你的生命?

师:我能感觉到你内心的极度愤怒,就让你的这种情绪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师:伤心的雷利看到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什么……爸爸想对谁呼唤呢?

生:爸爸想向我呼唤,想向妈妈呼唤,想向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呼唤。

师:爸爸在临终前,用说全力在呼唤。接着读……

师:爸爸真的在呼唤吗?为什么在场的这么多人都听见了?

生:实际上是我和妈妈还有在场的叔叔阿姨在痛失亲人、痛失战友时,心里发出对和平的呼唤。

师:我们把这段话改动一下──我在呼唤,妈妈在呼唤,在场的叔叔阿姨在呼唤,全世界的人都在呼唤:和平!和平!和平!

师:让我们再次深情的呼唤……

生:和平!和平!和平!

【反思】

没有情感流淌的语文教学只是一种冷漠的训练。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教者就必须找到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的共振点。而本文所讲述的战争与我国身处和平环境中的孩子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也不容易体会到失去亲人的痛苦。我设计一个“的爸爸”的填空练习,让学生谈这样填的理由,体会爸爸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学生自己对父亲的依恋。然后不动声色地把这种情感迁移到雷利对爸爸的日夜思念,让学生与雷利的情感产生共振,也为后来体会雷利失去父亲那种深切的悲痛作好铺垫。

通过课件出示维和战士护送灵柩的画面和哀婉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从看似不合理的地方质疑“爸爸真的在呼唤吗?”这一反问让学生发现是“我”、妈妈、在场的所有人的心里在呼唤和平。通过改动原文深入体会雷利及热爱和平的人内心的企盼。这一板块设计就是从儿童生活经历出发,通过将心比心进入雷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披文入情,从而达到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

片段二:有感而发抒真情

师:“不少地区弥漫着……和平之花。”“不少地区”中“不少”究竟是多还是少?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你知道哪些地区还有战争的硝烟?

生:我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9·11恐怖袭击造成大量无辜人员的伤亡。

生:阿富汗的战争让很多地方变成废墟,人们无家可归。

师:请大家看看这组数据,说说你看了以后的体会。

生:我看了以后感到震惊,为这些受难人们的生活感到担忧。

师:把你这种担忧读出来。

生:我感到很气愤。战争中受僵的是那些无助妇女和儿童。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你的愤怒吧。

师:我听出了你的愤怒,听出了你的担忧。你究竟在担忧什么呢?

生:我担心那不长眼的炸弹下一个瞄准的目标会是谁呢?

师:你的担忧让我们心情沉重。读句子“今天,我们中国……‘和平之花’”“和平”为什么称为“娇嫩的和平的花”?

生:和平环境下的幸福生活像花儿一样美丽,也像鲜花一样容易被人破坏。

师:看了这组画面,哪个画面,给你留下印象最深,你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写下来。

生:我看到了一大群黑人儿童在排队领取很少的食物,他们一个个面黄肌瘦,不知这样的生活还能维持多久。

生:我看到一个受伤的儿童正在哭喊着找自己的亲人,可是他的亲人早已被战争夺去了生命。

生:我看到了炮火中的家园变成废墟。

生:我看到战争发起者的枪口还在对着那些无辜的人们。

师:雷利失去爸爸,两年来,雷利的全家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在孤独时,在生病时,在全家团聚的日子,雷利和妈妈的泪水都会止不住地流。从刚才的画面中我们知道,像雷利一样失去亲人的孩子不可计数,像这样破碎的家庭比比皆是。再来读读课题,这仅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生:不是,这是全世界孩子的呼声。

师:他们呼唤的是──

生: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这仅仅是孩子的呼声吗?

生:这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的呼声。

师:他们呼唤的是──

生: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看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我们又能为和平做些什么呢?

生:我要向发动战争的人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我请他们想一想,你想在战争中失去生命,你想失去自己的亲人吗?请停止这种自相残杀吧!让人们在和平的环境中建设美好的家园。

生:我想对受难儿童说:“擦干眼泪,不要哭泣。在艰难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去。我会尽我的微薄之力向你们伸出援助之手。”

生:我会号召所有热爱和平的人向受难者伸出援助之手,捐钱捐物来解决他们的生活所需。

……

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让全世界听到我们的呼喊: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相信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呼声,相信由于我们的努力,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吧!

【反思】

儿童的情感如同戏剧有一个发展的流程。怎样将儿童的情感推向高潮,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根据需要适时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

在学生汇报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课件出示数据让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运用配乐动画展示战火中的场面,当学生看到满目废墟,听到耳边子弹的尖叫,还有孩子们无助地哭泣,触景生情,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同时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愤怒,面对屏幕上战争的发起者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二、用教师满怀激qing的语言为学生的情感推波助澜

在学生悲愤难平的情绪下,及时指导朗读,评读,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文本的内涵读出来,自然而然地从内心发出呼唤:“要和平不要战争。”

【专家点评】

“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文本是作者情景交融的产物。《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正确认识。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学生情感波纹随着执教者的点拨逐渐涌动起来。

一、沟通文本与自身经历的联系,发掘学生情感的生发点

当文本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时,执教者以学生自身的经历类比,让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雷利一起共振,想雷利所想,悲雷利所悲。

二、媒体的及时应用使学生动情,刺激学生情感的兴奋点

情境的设置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体验与感受。当学生的心跟着教者来到战火纷飞的战场,那种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企盼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三、有层次地指导朗读,将学生的情感一步步推向爆发点

当教师进入角色,饱含深情的朗读,以及恰到好处的评读,都会为学生的情感推波助澜。在互动对话中,师生都会沉浸到充满着情感交流的场中,课堂教学也会因为情感的交融而变得高潮迭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篇12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育才二小 王高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写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重点让学生通过美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本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谈战争和战争的危害。我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才能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让他们也由衷地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而本文对战争的描述仅仅是这样几句话。“他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他们在课前就了解战争,为课堂朗读酝酿感情基础。这一点做得还是很及时、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谈起战争滔滔不绝,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太可怕了!”“我们要远离战争!”这发自学生内心的呼唤是那么强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当然得益于课前的准备。

但是,课堂上学生朗读并不“美”,仔细想想,原因有二个。一是,开始时老师的范读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总是处在模仿状态,没有去认真体验、感悟。因而朗读时缺乏感情,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二是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的主人公缺乏同情心,没有将自己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qing,因而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看来备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而且要充分的备好学生,只有“以学生为本”的课才是最成功的课。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实验小学 廖丹云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写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重点让学生通过美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本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谈战争和战争的危害。我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才能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让他们也由衷地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而本文对战争的描述仅仅是这样几句话。“他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由于学生对于战争的资料了解的太少,所以并没有真正激起学生的思想的火花,这也与我的备课有直接关系,如果能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更多的关于现代战争的图片和信息,就会更助于课堂效果的实现。可是,在回首想想自己又知道多少关于战争的内容呢。课下我又查了资料,这些现代战争有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课堂上学生朗读很是入情,但似乎还缺些什么,我细细思考原来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的主人公缺乏同情心,没有将自己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qing,因而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 赵飞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通过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通过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所以,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我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马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已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这两段话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已的感想。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们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我想,当时,我如果能重视学生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资源,再让他们自由选择伙伴,合作讨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局势,畅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效果会更好一些。课堂应该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这一点。如:我设计了“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收获;小组探讨学习,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把板书的使用权留给学生;等等。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的捷径。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上海市福山外国语学校 王 怡

本文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后,他的孩子──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在极度悲伤之余,提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情感真挚而又充满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我在执教本文时重点落实在“悟读交汇”及“情理交融”两方面: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交流后指导朗读。

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

另外还有:过渡: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这是谁的呼声?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

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

同时在这堂课上,我通过播放收集到的战争场面的画面及课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但语文课只有“情”的激发,没有“理”的启迪,师生的“情”往往会失去依托。

因此,在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配乐讲述《和平鸽》的故事。过渡:和平鸽就这样诞生了,它有没有把和平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和平永驻人间呢?揭示课题。

如何让学生深切感受战争的残酷呢?我是这样设计的:你是怎样理解世界并不太平?。看课件,亲身感受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吧!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时,我的设计是:过渡:雷利用信发出了他的呼声,一位记者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发出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欣赏课件后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又能够做点什么?

在情理交融中,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自然升华为“战争之恨”这种“理”;因为情理交融,学生的“情”因“理”而更震憾人心,学生的“理”因“情”而更发人深省。

上完本课,感觉在落实本单元教学目标中的“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方面做得还不够。如果能在导入部分,设计一个质疑的环节,效果或许会更好。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篇13

下文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和的观念。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教师把远程教育资源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新课标理念、教材和学生实际,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适当选用:利用图片、数字等资料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大量系统的事实资料,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也更准确地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教师梳理出四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及信中“我”的呼吁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会怎样介绍爸爸?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从重点语句(如“失父之痛”的句子、“世界并不太平”的语句以及“对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体验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当学生真挚情感急于表达时,读书是最好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特别是“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和“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等语句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从无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观看图片,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听师解说,初步形成一种世界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意识,也为课文的重点语句的理解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和观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读文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让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等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和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和观念。

(3)技能目标: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程序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见教学步骤),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使用均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

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板书:

随机抓住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光点”及时板书,使板书提纲列挈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重难点,起到引领、启发等作用。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篇1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设计中,始终重视“以读为本”,突出感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属于书信体文章,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内容感人。但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比较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知道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就很难想象出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一个优势,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的广泛性与直观性的特点,让网上的多媒体资源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幸福生活与战争带来的悲惨生活,以极大的冲击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较为深入地了解战争,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从而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得到启迪,进而深入文本感受、体验、理解文章内涵。在个性化的畅所欲言过程中促进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的进一步内化。

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很好,掌握了word2000、幻灯片制作、网页制作、画图、校园网络搜索等使用方法。。他们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因此利用网络的便捷和直观性让学生自由的与网络对话,与文本对话,使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能被打动的词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真正领悟到战争的可恶,产生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文本饱含着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父亲的深深缅怀和对和平的强烈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催人泪下。

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学习这篇课文,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感悟世界并不太平,激发对战争的憎恶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认知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信的主要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能力目标:利用网络多角度与文本对话并通过联系实际,小练笔、道心声等途径让学生加深感悟。

教学策略:

马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已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引领学生学习此文,让学生在网络世界自由遨游通过对资料搜集、整理、交流走进文本质疑问难,解决问题。

1、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文本内容

在感受“世界并不太平”这部分时,让学生登陆网站,实时阅览当今世界战争现状,以及不和平因素,把网络资源充实到教材中,使小小教材更富立体化。而且再此过程中学生对站争有了更深认识和理解。

2、再现情境,体验感悟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的多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再现战争的实况和孩子生活的悲苦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祈盼,对战争的憎恶,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

课堂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在合作讨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局势时,师生平等对话,生生畅所欲言彼此的感受,在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相互碰撞,语言相互补充,感悟相互融合对文本产生更为深刻的感悟。

教学媒体

网络技术、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搜集的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qing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着。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1、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

2、视频出示下列资料:

战争让无数人失去了生命。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月,有33个国家参战,卷入战争人口达15亿以上军民伤亡3000多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之久,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20多亿人卷入战争,死亡7000多万人。

现代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破坏更加巨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3年报告,自1990年至2003年,因为战争,世界有200万儿童死亡,600万儿童受伤或残疾。

3、看到这些,你们想说些什么呢?祈盼和平的降临

过渡:是啊!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地在,因为和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尽情享受阳光。一位中国孩子,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向联合国,向全世界呼唤,他在呼唤什麽?

4、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读完后想想: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着重写了什么?

5、学生上网查看“维和行动”资料,交流解决有关问题:联合国指什么?什么是维和部队?蓝盔是什么?

二、抓住重点语段,感悟文章内涵

、对失父之痛的感悟

阅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痛失父亲”的句子。引导学生寻找表达失父之痛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1、多媒体出示语段

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a、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抓住重点词、句,想象当时的情景。

b、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2、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找出体会到作者失去父亲万分悲痛的句子划下来,然后读给你旁边的同学听。

[设计意图:“情感体验”是开启文本的金钥匙。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带着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课文内容,真正走进文本,所以学生才能动情。]

3、学生进入学习网站,合作学习。

a、片段一:。体会爸爸对维和行动充满信心。

b、片段二::在情境中感情朗读,感受小雷利的心情,并想象说话:看到这情境,雷利会说什么?

c、片段三:读文谈感受,在失父的回忆中表达对爸爸的崇敬与自豪。

4、汇报交流

师小结: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个可亲可敬的爸爸,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雷利怎能不悲痛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内涵,又联系全文读书内化,突破了难点,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编者之间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畅游网络,感受世界的不太平。

1、指名读第7段,自主质疑,梳理问题。

2、资料交流: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很多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你能列举些具体的例子吗?

3、观看伊拉克战争视频、“9、11”事件图片。

a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浏览。

b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再次呼唤,升华感情。

课件出示呼声段落,齐读。

四、延伸拓展,呼唤和平。

1、播放维护和平滚动图片

2、讨论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3、写下自己的心声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与交流,写作迁移让学生明确,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可以是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也可以是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从而内化情感,进一步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后反思:

坚持以情为重点,以读为主线。先引导学生潜心涵咏,在揣摩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悟情感;再指导学生在拓展资源、深层感悟的过程中,学会表达情感。指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情感体验,配以学生的激qing,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朗读文本仿佛与作者融为一体,产生了情感上共鸣,从而获得真挚情感。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同时又联系关于战争相关信息,抓住学生的内在多元、鲜明的感受,内化为情感,最后转化为写作迁移训练。

一、以情激qing,引发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情感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苏轼说:“感人心者,莫乎与情”上课开始先让了解战争,顺势引导学生去阅读并寻找战争带给雷利的伤痛。在而后的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比如教学“雷利的伤痛”这部分时,我始终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娓娓地叙述着雷利的悲伤:

再也得不到爸爸的疼爱了,再也得不到爸爸的爱抚了,泪水在雷利脸上无尽地流淌,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就是这样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这样一位卓越的军事观察员,却倒在了战争中……;

这一声声带泪的呼唤,这一声声浸满泪水的呐喊,有没有唤醒那些制造战争的恶魔?赶紧读一读课文……

就这样,成功地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学生在老师深情地述说中,在一次次声情并茂地朗读中,自然体会到了那令我“至今都忘不了”的“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此时次刻,雷利就是学生,学生就是雷利,两者的情感在朗读中产生了共鸣。

二、激qing朗读,呼吁和平

教学“雷利的呼吁”这个段落,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仿佛”这个词语,通过“透过‘仿佛’,你读明白了什么”来贯穿整段的教学,引领学生明白,“和平!和平!和平!”不仅仅是爸爸的愿望,是妈妈及在场的叔叔阿姨的期盼,更是雷利发自肺腑的呼唤!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朗读是就激qing满怀,情绪高昂,仿佛与作者融为一体。情感,又一次产生了共鸣。

三、深情朗诵,余意未尽

教学描写“世界并不太平”这个部分,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直观教学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忧郁的乐曲缓缓地流淌,大屏幕上播放着残酷的战争画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战争的境界——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斗中,仿佛听到孩子们凄厉的呐喊声。这样,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战争的罪恶——教师一字勿庸多说——学生自然就想表达对战争的看法,自然就想一吐为快。

四、直面网络,有效拓展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属于书信体文章,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内容感人。但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比较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知道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就很难想象出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所以在教学时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的广泛性与直观性的特点,让网上的多媒体资源将以极大的冲击力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较为深入地了解战争,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同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