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子袁鹰

时间:2023-06-19 14:22:21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20734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筏子袁鹰,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筏子袁鹰吧。

筏子袁鹰

北师大版《筏子》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筏子》同步练习篇1

收获平台

一、请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胆惊心jì吞shìtuān急惊涛hài浪

如lǚ平地马不停tí一xiè千里安xiáng

参考答案:悸噬骇履蹄泻详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

外的新建筑,又像在公园人工湖的游艇上戏

弄着微波。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

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

地破浪前行。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

用了对比。

答:

参考答案: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

⊙发展空间

*三、《长江》和《筏子》都写于1961年,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热情,不过,它们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与同学打擂台,一人说一个不同点,看谁坚持到最后。

参考答案:可以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展开

《长江》

《筏子》

选材

繁忙的现代的建设、运输景象

原始的、被淘汰的交通工具

表达方式

抒情

记叙

江河寓意

长江成了祖国的象征

黄河是叙事的地点、人物的背景

主题

赞美祖国不断发展,欣欣向荣

赞美像艄公一样体力劳动者的英雄形象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和小树一起成长

安徽颖上县迪沟中学彭艳

看着院子里粗壮高大的小树,我不由得赞叹。记得小时候经常围着小树转圈,在小树下做游戏。看着小树一天天长大变高,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听妈妈说,我刚出生时很小很小,邻居们都说这么弱小的婴儿怎能抚养长大?还是扔了,将来再生一个大胖小子。但是妈妈舍不得。不知爸爸从哪里得到一颗树种,便种在院子里,希望小树能给我带来幸运。

大概过了四五天,种子终于破土而出,发出嫩嫩的青青的幼芽。爸爸妈妈高兴得流下了幸福的泪花,因为他们把我生存的希望都寄托在这幼小的植物上。

或许你会觉得我的父母愚蠢可笑,人的生命怎么决定在一棵小树上呢?但是你有没有想到这是父母对自己子女最深切的爱啊。在以后的日子里,爸爸妈妈总是精心呵护小树,有一丝风吹草动,爸爸妈妈便为小树的生存担心。不知不觉我和小树无忧无虑地度过了七年。

七年后的一天傍晚,忽然电闪雷鸣,月亮和星星吓得慌忙找个隐蔽的地方藏了起来。那晚的风真大,雨真猛,只听窗外像有无数风魔和怪兽发出一阵阵狂笑,雨把玻璃打得“啪啪”作响。爸爸妈妈不时向窗外张望。看着他们低落的神情,我想小树一定是挡不信狂风暴雨了,一定会被风雨打垮。想到这里我便忍不住向窗外望去,只见风裹挟着雨把小树击打得东倒西歪,好像要把它连根拔起,但是小树不屈不挠,刚被风雨击倒,它立刻又挻直身躯,像一位血性男儿决不低头。风雨似乎很不甘心,下定决心一定要铲除小树,于是又一次袭击小树,只见风裹着小树不停地摇晃,可怜的小树,如果经过一夜的折腾不死也只会剩下半条性命呀。我只有乞求老天保佑可怜的小树。

七年呀,小树像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陪我走过了风风雨雨,不离不弃。可是现在,它能抵挡得住这么强的风雨吗?这可是我从小到大见过的最强的一场暴风雨。唉,小树,陪我一起长大的小树,希望你能度过危险期,明天的太阳属于胜利者,小树你一定能成功!

第二天一早,我便早早地起床打开门,啊,小树正笑吟吟地看着太阳,向我轻轻地招手,仿佛在说“阳光总在风雨后”。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论遇到多大困难,我都会笑着面对,我相信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

现在小树像一位精力旺盛的少男,刚强而坚韧;我则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温柔而坚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小树将和我一起成长。

选自《少年文艺》2004年第5期

1、文中反复渲染暴风雨的猛烈,有哪些作用?

答:

参考答案:①表现“我”以及父母对小树的深切担忧;②反衬小树的刚强而坚韧

2、因为小树和“我”之间有特别的故事,久而久之就有了特殊的情感,你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情感吗?

答:

参考答案:“我”已经把小树看成是个有生命的、共同成长的好朋友,是“我”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成员。“我”俩互相关心、互相鼓励、互相学习,是“我”一生一世的朋友。

3、想一想,你对哪些事物、哪些地方怀有特殊的情感?说出来大家听听。

北师大版《筏子》同步练习篇2

教学目的:

4、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5、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6、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三.读课文,解决字词

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文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大水车羊皮筏子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

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

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正衬:大水车----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

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黄河的主人”

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

四.讨论

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2.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

五.作业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参考答案: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

北师大版《筏子》同步练习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

4、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

教具准备:黄河水车的图片,羊皮筏子的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作为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及“黄河的主人”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2.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3.关于羊皮筏子: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4.学习生字词

规模浊浪心悸相称

似的汹涌吞噬湍急

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

5.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

互动2:听了同学的课文复述你有何感想?

明确: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互动3:上一篇课文写的是了长江,这篇课文写的是黄河。两位作者是不是把它们都作为自然景观来写呢?如果不是,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不是。关于《长江》,郭风不光赞颂了长江,更是讴歌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篇课文的作者想要歌颂的是征服自然的人类,这赞美包括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互动4:现在我们大家再仔细把课文读一遍,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来体现以上几点的?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本文主要通过在汹涌的激流上鼓浪前进的艄公的描写,通过在羊皮筏子上镇定自若的乘客描写,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小心和智慧。

互动5:作者极力描写的是黄河上的艄公形象,写乘客的大胆镇静又是为什么呢?

明确:衬托艄公技巧高超

互动6:那么写黄河的惊涛骇浪以及羊皮筏子的小呢?

明确:也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技艺高超。

互动7:艄公技艺高超,乘客谈笑自如。这一切都是征服自然的人类的最好写照。那么作者想要通过这一切阐明的是什么道理呢?

明确: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互动8: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明确: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即使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这一连串的的对比、衬托是文章结构紧凑、文脉连贯。

研读与赏析:

见课后习题

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的倒数第二段。

2.利用课外时间参观黄河水车,羊皮筏子。

补充材料:

兰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们在屠宰时,剥下大个羊只的皮毛或整张牛皮,用盐水脱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项处,使之松软,再用细绳扎成袋状,留一小孔吹足气后封孔,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皮筏即告做成。因其制做简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时便于载运而在民间广为使用。我国以皮筏为渡由来已久。至少在320多年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

皮筏在古代主要用于青海、兰州至包头之间的长途水上贩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长22米,宽7米,前后备置3把桨,每桨由2人操纵,载重可达20-30吨,晓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从兰州顺流而下,十一、二天即可到达包头,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便于短途运输。牛皮筏一般由90个牛皮袋扎成,可载货四万斤。因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黄河上漂行,气势壮观,当地有“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50年代之前,在铁路尚未开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黄河上游地区,皮筏一直是重要的运输工具。“吹牛皮,渡黄河”是兰州牛皮筏子又一新奇刺激的妙用。将渡河者装人牛皮袋中,充气扎口后,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只十几分钟便可将渡客送至黄河对岸,这种摆渡方式恐怕你闻所未闻。

以皮筏为渡需要高超的技巧。一要心细,二要胆大。上筏时要轻松自如,绝不可猛劲上跳。坐在筏上要紧抓木杆或绳索,遇浪可不能惊慌乱动,保持平衡自然会有惊无险。筏子往往由谙熟水性、经验老到的“峡把式”领航掌桨,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散步。50年代前,兰州金城关、骚泥泉一带的回民多从事皮筏运业,多达50多户,400多人,有六十多条大筏,每年能外运羊毛250多万公斤。

今天,皮筏作为摆渡工具已被淘汰,但在兰州和宁夏沙坡头仍有少量的皮筏保留了下来。有些筏工家族的后代们不愿继承父辈的衣钵,做了其它行当,做水路生意的也都开起了汽垫船或游轮业务,只有老年的筏工们不愿抛弃随他们几十年的宝贝皮筏,开起了在黄河岸边摆渡游客水上娱乐的旅游业务。不过,他们并不是每天都出水。兰州市北滨河路180号的陈老汉便是一个出色的放筏人,他放的只不过是橡皮筏,经常在河边迎风逐浪玩筏。祖居兰州市的李德明老人也是一个羊皮筏子放筏人,在旅游旺季,只要你运气好,总会看到皮筏在水上漂荡,或在滩边晾晒皮筏的新奇一幕。

北师大版《筏子》同步练习篇4

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一泻千里的规模,但它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大水车在河边缓缓地转动着,从滔滔激流里吞下一木罐一木罐的黄水,倾注进木槽,流到渠道里去。这是兰州特有的大水车,也只有这种比二层楼房还高的大水车,才能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

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岸上人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什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占,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

啊,请你再定睛瞧一瞧吧,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浮。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到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的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据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第一次尝试,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上,紧贴着脚就是深不见底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睛也不敢睁一睁的。但是,如果只凭冲劲,天不怕地不怕,就随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会出大乱子。兰州的同志说,多坐坐羊皮筏子,可以锻炼意志、毅力和细心。可惜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这种锻炼的机会已经不十分多了。眼前这只筏子,大约是雁滩公社的,你看它马不停蹄,顺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

然而,羊皮筏上的艄公,应该是更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身后是几个乘客的安全,面前是险恶的黄河风浪。手里呢,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就凭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作者介绍:

袁鹰(1924一),江苏淮安人。作家。著有诗集《江湖集>>、<<花环>>散文集《风帆》、《悲欢》、《秋水>>等。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筏子袁鹰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