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课文

时间:2023-03-23 18:49:02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125059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一面课文,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一面课文吧。

一面课文

一面

一面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外貌描写和作者感受融为一体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侧面描写人物的写法。

理解记叙文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的运用。

2.能力目标

理解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分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能力。

提高记叙文写作中描写人物突出人物特点的能力。

3.情意目标

认真体会鲁迅先生真诚地关心和帮助进步青年的情怀,从中受到鼓舞,并提高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加深对他的感情。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在鲁迅先生不幸逝世的时候,作者怀着悲痛和崇敬的心情,深情地回忆了四年以前同鲁迅先生邂逅的往事,通过对先生的外貌、语言和行动的描写,颂扬了鲁迅先生关怀、帮助进步青年的品格和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表达了踏着鲁迅先生足迹奋勇向前的决心和意志。

思路结构

文章以记事为主,记叙了作者与鲁迅先生见面的全过程;叙事之后,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以抒情的笔法,议论了同鲁迅先生之交的深切感受。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三次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先生的形貌特点和高尚的内心世界,生动地表现出鲁迅对进步青年的热切关怀和真诚帮助,同时展现了先生为了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

第二部分:议论。写这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抒情式的议论以记叙为基础。鲁迅先生的品格、情感、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作者,记叙到了高潮,抒情和议论成为最好的表情达意的方式;有了抒情式的议论,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写作特点

第一,准确生动地描写外貌,表现人物的特点。

作者三次观察鲁迅先生,根据观察的条件和心理感受不同,描写出的外貌也不相同。初次是在远处无意之中向里屋望了一下,天阴,光线暗,看到的、描写的是模糊的轮廓。第二次是看见先生为了“我”买书的事走了出来,自然会格外注意,再加上距离近,光线比里屋好,看清楚了特点,刻画自然就具体、细致,先写最为突出的印象: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但精神很好;再写头发,精神抖擞地直竖着;最后写隶体一字似的胡须,这也是先生的特征。这一次的描写是形神兼备的。第三次,作者已经意识到站在眼前的是鲁迅先生,由于意外,所以惊异,满怀感情地注视他,仔细看了先生的面孔、头发、长衫和烟嘴,这一次的描写犹如特写镜头。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突出了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第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作者写自己的感受,侧面表现鲁迅品格之高尚、精神之伟大,比如,写先生看了“我”一眼,“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又如,当“我”摸出银元交到鲁迅先生手里又看到那只瘦骨嶙峋的手时,“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这些都烘托出鲁迅伟大人格的感人之深。对内山的描写也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衬托,内山的“殷勤”,目的还主要在于推销,同鲁迅赠书的真诚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鲁迅满腔热情地关怀青年工人的成长。本文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衬托,店堂内外的阴冷正是反衬着鲁迅赠书的温暖。

教法建议

注重阅读。引导学生认真默读、朗读课文,加强整体感知。

突出重点。重点研读作者同鲁迅先生见面的部分,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体会语言。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深入揣摩,认真学习

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写作目的,字词教学,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思路和结构。第二课时,分析课文重点部分。

强烈的感情色彩

本文写的虽然是作者四年前的往事,但鲁迅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因此,当此悲痛之时,作者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和敬仰之情。文章用语讲究,感情色彩强烈,值得仔细品味。例如:“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这一段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又如:“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作者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吸引得读者也好像身处其境一样。

以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本文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人物的外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满清晰起来。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只是粗线条地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衣着和抽烟的神态。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不仅观察更细致,而且把前两次没有观察到的细微特点再补写出来。如第一次只看出长衫是“牙黄”的颜色,这次连质料是“羽纱”的也分辨出来了;第一次只看见烟嘴上的火花和烟雾,这次连烟嘴是“黄色”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这次还把人物的头部和全身结合起来写,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突出了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外貌描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主要内容与表达方式

课文以写人为主,按时间的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先写作者与鲁迅之交的起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外面又下雨,所以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的出场做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了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肖像描写,又有语言动作的描写,展示出鲁迅对年轻人的热切关怀,构成文章的主体。第二部分是议论,写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全文以记叙为主,以议论为辅,叙议结合,相辅相成,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鲁迅的品格和风貌。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设计方案

一面篇2

一面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课内容比较浅显、直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文学巨人的仰慕和钦佩之情,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仔细地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领会描写人物时不同距离的观察角度的写法。《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仁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导语设计:

1.1935年,中国文坛上一颗巨星殒落了,山河动容,举国悲恸,在悼念鲁迅逝世—周年的日子里,一位电车工人回忆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今天,我们带着缅怀的心情走近鲁迅的世界,感受他的伟大人格魅力。

2.从学生学过的小说《社戏》入手,导入课文。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并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2.启发学生在深入阅读思考的基础上,了解文章标题“一面”的作用,揣摩文章的思路。

三、重点研读“我”与鲁迅先生见面的部分,明确作者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准确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以刻画鲁迅的外貌为重点,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明确: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整体到部分,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满、清晰起来。(学习时重点引导,把阅读欣赏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进行。)

四、注意重点词语、句子的揣摩和把握,体会词语强烈的感情色彩,用批注法,在一些关键处作提示教学时,宜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体会加点字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此环节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二”进行。

[教学设计b]

可采用比较阅读法。

创意说明:本文内容容易理解,情节比较生动,教学中不作过多的分析,以诵读、感悟为主。由于写鲁迅的作品相对较多,可课外广泛搜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阅读,可与本文做比较欣赏,同学间还可相互交流阅读材料,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导语设计可同上。

二、反复诵读全文,体会作品写人的特点及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情。(此环节可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三、比较阅读。

例文一:

这年(1932年)初夏的二天……北四川路上虽然还到处残留着”一.二八”的痕迹,但是来往的行人却已经并不寥落,电车的三等车厢里挤得满满的,几乎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车停在老靶子路的时候,夹在一群人当中,挤上一个矮矮的老头子来,褪色了的灰布长衫裹着瘦小的身子,蓬乱的短发里夹带着不少的白丝,腮很削,颧骨显得有点高耸,一横浓密的黑须遮住暗红的上唇。他挤进了三等车厢,就屹然批站古在人群当中,虽然矮小,却显得倔强;明锐的眼光时时扫视在同车的人们的身上,时时又定定地瞪视着远方。

这平凡又异样的形象姿态,总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似的,而且很熟悉;但是究竟是谁呢?

直到我下了电车,走进内山书店杂志部,才猛然想起:“这是鲁迅先生厂

例文二:见“资料整合平台”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明确:三段写鲁迅的文字,侧重各有不同。

《一面》通过鲁迅“瘦”的外貌,逐层深入地揭示鲁迅的战斗精神。

例文一把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与对鲁迅的。人物评价放在一起。写出了先生的“屹然”“倔强”“明锐”“平凡而又异样”。

例文二通过日常琐事来反映鲁迅性格。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鲁迅的仰慕与崇拜之情。比较三则短文,引导学生从读人手,比较分析,感悟。培养学生自行领悟作品的能力。

[教学设计c)专题讨论法

创意说明:通过搜集、阅读与鲁迅有关的资料,对鲁迅有了—个较全面的认识,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做一期题为“我心目中的鲁迅”的专题课。这一设计适合阅读水平及写作水平较高的班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导语设计。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品读,你对鲁迅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现在,亮出你的观点,再次感受鲁迅。

二、抽签展示自己的观点(教师提出要求:每人3分钟之内,有层次有条理地表达,力求准确传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自然流畅地说话,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三、选出五名学生为表现最佳奖。评选以步骤二的要求为准。

[资料整合平台]

(1)推荐鲁迅的作品:

《药》《阿q正传》《狂人日记》《南腔北调集》《二心集》《坟》《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

(2)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石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别的饮料。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鲁迅先生是陪客人到夜深,必同客人一道吃些点心,那饼干就是从铺子里买来的,装在饼干盒子里,到夜深许先生拿着碟子取出来,摆在鲁迅先生的书桌上,吃完了,许先生打开立柜再取一碟,还有向日葵子差不多每来客人必不可少。鲁迅先生一边抽着烟,一边剥着瓜子吃,吃完了一碟,鲁迅先生必请许先生再拿一碟来。

鲁迅先生备有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的,一种便宜的,便宜的是绿听子的,我不认识那是什么牌子,只记得烟头上带着黄纸的嘴,每五十支的价钱大概是四角到五角,是鲁迅先生自己平日用的。另一种是白听子的,是前门烟,用来招待客人的,白烟听放在鲁迅先生书桌的抽屉里。

来客人鲁迅先生下楼,把它带到楼下去,客人走了,又带回楼上照样放在抽屉里。而绿听子的永远放在书桌上,是鲁迅先生随时吸着的。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稍阖—阖眼睛,燃起—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来管理家务)。

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个像夜里那样黑大。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一面篇3

.《一面》同步练习

.《一面》同步练习(2)

.《一面》教案4

.《一面》教案3

.《一面》教案2

.《一面》教案1

.《一面》教案加练习(推荐)

.《一面》的教案

《一面》图片素材(9张)

阿累《一面》rm音频朗读

《一面》ppt课件7

《一面》ppt课件5

《一面》ppt课件4

《一面》ppt课件3

《一面》ppt课件2

《一面》ppt课件1

一面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外貌描写和作者感受融为一体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侧面描写人物的写法。

理解记叙文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的运用。

2.能力目标

理解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分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能力。

提高记叙文写作中描写人物突出人物特点的能力。

3.情意目标

认真体会鲁迅先生真诚地关心和帮助进步青年的情怀,从中受到鼓舞,并提高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加深对他的感情。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在鲁迅先生不幸逝世的时候,作者怀着悲痛和崇敬的心情,深情地回忆了四年以前同鲁迅先生邂逅的往事,通过对先生的外貌、语言和行动的描写,颂扬了鲁迅先生关怀、帮助进步青年的品格和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表达了踏着鲁迅先生足迹奋勇向前的决心和意志。

思路结构

文章以记事为主,记叙了作者与鲁迅先生见面的全过程;叙事之后,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以抒情的笔法,议论了同鲁迅先生之交的深切感受。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三次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先生的形貌特点和高尚的内心世界,生动地表现出鲁迅对进步青年的热切关怀和真诚帮助,同时展现了先生为了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

第二部分:议论。写这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抒情式的议论以记叙为基础。鲁迅先生的品格、情感、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作者,记叙到了高潮,抒情和议论成为最好的表情达意的方式;有了抒情式的议论,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写作特点

第一,准确生动地描写外貌,表现人物的特点。

作者三次观察鲁迅先生,根据观察的条件和心理感受不同,描写出的外貌也不相同。初次是在远处无意之中向里屋望了一下,天阴,光线暗,看到的、描写的是模糊的轮廓。第二次是看见先生为了“我”买书的事走了出来,自然会格外注意,再加上距离近,光线比里屋好,看清楚了特点,刻画自然就具体、细致,先写最为突出的印象: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但精神很好;再写头发,精神抖擞地直竖着;最后写隶体一字似的胡须,这也是先生的特征。这一次的描写是形神兼备的。第三次,作者已经意识到站在眼前的是鲁迅先生,由于意外,所以惊异,满怀感情地注视他,仔细看了先生的面孔、头发、长衫和烟嘴,这一次的描写犹如特写镜头。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突出了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第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作者写自己的感受,侧面表现鲁迅品格之高尚、精神之伟大,比如,写先生看了“我”一眼,“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又如,当“我”摸出银元交到鲁迅先生手里又看到那只瘦骨嶙峋的手时,“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这些都烘托出鲁迅伟大人格的感人之深。对内山的描写也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衬托,内山的“殷勤”,目的还主要在于推销,同鲁迅赠书的真诚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鲁迅满腔热情地关怀青年工人的成长。本文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衬托,店堂内外的阴冷正是反衬着鲁迅赠书的温暖。

教法建议

注重阅读。引导学生认真默读、朗读课文,加强整体感知。

突出重点。重点研读作者同鲁迅先生见面的部分,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体会语言。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深入揣摩,认真学习

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写作目的,字词教学,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思路和结构。第二课时,分析课文重点部分。

强烈的感情色彩

本文写的虽然是作者四年前的往事,但鲁迅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因此,当此悲痛之时,作者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和敬仰之情。文章用语讲究,感情色彩强烈,值得仔细品味。例如:“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这一段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又如:“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作者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吸引得读者也好像身处其境一样。

以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本文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人物的外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满清晰起来。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只是粗线条地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衣着和抽烟的神态。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不仅观察更细致,而且把前两次没有观察到的细微特点再补写出来。如第一次只看出长衫是“牙黄”的颜色,这次连质料是“羽纱”的也分辨出来了;第一次只看见烟嘴上的火花和烟雾,这次连烟嘴是“黄色”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这次还把人物的头部和全身结合起来写,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突出了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外貌描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主要内容与表达方式

课文以写人为主,按时间的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先写作者与鲁迅之交的起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外面又下雨,所以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的出场做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了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肖像描写,又有语言动作的描写,展示出鲁迅对年轻人的热切关怀,构成文章的主体。第二部分是议论,写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全文以记叙为主,以议论为辅,叙议结合,相辅相成,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鲁迅的品格和风貌。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设计方案

一面篇5

一面  

一、学习目标

⒈理清课文结构,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写法。

⒉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⒊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⒋找出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词句,说说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向鲁迅学习的愿望。

二、学习重点

目标2、4

三、学法指导

⒈通过速读复述了解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的顺叙写法。

⒉通过细读人物描写,特别是外貌描写的部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外貌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⒊深读结尾处的议论,体会其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指出记叙要素及顺序;比较几处外貌描写的异同并说说它们的作用;说出这“一面”所体现的主题。  

预习导学

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尽管朝夕相处,一旦离开,难以给你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有的人,即使处见一面,却像刀刻斧斫似的,在你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鲁迅 先生就属于后一种人。 1936年10月19日 , 鲁迅 先生在上海病逝,举国上下,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有一个叫阿累的人,他曾与鲁迅见过一面,先生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鲁迅逝世当月,他把哀思诉诸笔端,写成文章——《一面》。走入文本,你将读到的是 鲁迅 先生关心一个素昧平生的进步青年的故事。

㈠回忆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在下面整理归纳鲁迅的资料;上网或查阅书籍,在下面简介作者。

鲁迅:

阿累:

㈡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⒈给加点字注音:

赫然 嵌着 颓唐 憎恶 

恣情 抖擞 摩挲 窘相 虐待

⒉比较下列各组字形和读音,然后组词:

踱  窖  挲   恣  

镀  窑  娑   咨

⒊给加点字选择一个恰当的解释:

⑴不能自已

a、止,罢了  b、已经,表过去  c、后来,不多时  d、太,过

⑵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a、奇异,不平常  b、怪物  c、很,非常  d、怨,责备

⑶受着这样的优遇

a、相逢,会面  b、机会  c、对待,款待  d、优待

⑷平素

a、本色,白色  b、本来的  c、带有根本性质的  d、向来

㈢找出文中三次集中描写 鲁迅 先生的外貌的句子,摘抄在下面。

学习研讨

㈠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出自哪里吗?它是 鲁迅 先生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鲁迅 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 于鲁迅 先生的故事。

㈡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㈢整体感知。  

⒈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理清本文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完成:  

①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第一部分:一面之缘②                  

③                   

第二部分:             

⒊文章回忆了作者阿累与鲁迅在内山书店一次会面的经过,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⒋本文所写的事情虽小,但却体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你能说出课文所用的写作手法吗?  

㈣精读赏析。  

⒈请同学们将文中三次集中描写鲁迅外貌的段落连缀起来阅读,比较三处语句的不同之处,完成下表。  

场次  

外形  

衣着  

嗜好  

脸色  

头发  

胡须  

一  

二  

三  

⒉讨论:这三处外貌描写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了鲁迅的什么特征?表现了鲁迅的什么精神?  

⒊讨论:作者用什么方法把 鲁迅 先生的外貌刻画得这么成功?  

巩固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jiào 憎恶 窘相 tuí唐 踌躇 

虐待 摩suō 抖擞 恣情

⒉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⑵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⑶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有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⑷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⒊精段阅读  

(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的烟雾。

(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丙)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①乙段虽然也突出“瘦”,但也写出了他的另一个特点;从文中“”可以看出。  

②“瘦得教人担心”和“非常瘦”哪句话更好一些,为什么?  

③丙段从那些地方可看出作者的观察极其细致,描写极其细腻?  

④文中反复强调鲁迅的“瘦”,不但写他容貌的“瘦”,而且也写他的手也“瘦”。这样多角度地反复写鲁迅十分消瘦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拓展延伸

1、平常我们进行外貌描写,写不了几句就要戛然而止了,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用心去观察,二是没有仔细感悟什么样的外貌最能表现描写对象的特征。阿累先生的《一面》给了我们关于人物外貌描写的最好的范本,仔细揣摩,我们会发现作者外貌描写的顺序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思想性格。学习这种写法,就自己生活中最熟悉的人,用一段文字描绘他的外貌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2、将优秀的文章在班级范读,并在班级交流。

【友情提示】  

肖像描写的角度,可以是作者观察的角度、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也可以是作品中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写作技法,可工笔描写,可简笔勾勒,可漫画笔法。可静态描写,可动态描写。可借助比喻、象征和夸张等手段来突出人物肖像的主要特征。切忌犯脸谱化、套子化、程式化的毛病。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找出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说说从中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进一步理解“一面”的力量。  

预习导学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孩子般天真的笑声,使人想见先生性格的爽朗;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带着奖励似的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于细微处见精神,鲁迅的品格是多么伟大!“一面”的印象有着无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㈠温故而知新。  

⒈中心事件:  

⒉课文通过一面揭示了什么主题?  

⒊课文刻画鲁迅形象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㈡本文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很多,请你反复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这些词句,并在空白处适当做批注。  

学习研讨

㈠复习导入。  

㈡品味语言。  

记叙的语言,有的是交待情节,有的则带有抒情意味,用抒情的笔调来叙事、来描写。这里,重要的问题是“遣词造句”。本文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很多,大家挑出来,说说你的体会。  

⒈交流自己预习时的批注。  

⒉《一面》有六句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一步步认识鲁迅精神的过程。  

①“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象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字面意思是什么?深层的含义是什么?

②“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眼光”是看到的,“抚摩”是接触到的,用触觉的感受来写见到的眼光,想表达什么?  

③“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蹦出来。”这句话写了什么?为什么“欢喜”?为什么“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④“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这段话分几层?每一层里几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概括一下整段话写了什么?

⑤“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象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从本段“我”的一系列动作,分析一下“我”当时的心情。

⑥“我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这几句话表现了什么。

⒊请各位同学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片段进行朗读,细细品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感受鲁迅的伟大形象。

㈢学习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阅读课文最后五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⒈从表达方式上看,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是前一部分记叙的发展和升华。

⒉“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一句中“路”指的是什么样的一条道路?

⒊“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⒋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⒌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巩固练习

⒈从表达方式上看,前一部分重在     ,后一部分重在       ,是对“一面”的怀念也是冷静的思索,深化了主题。  

⒉“……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在这四年里……我总是昂着头”两处同是写感受,有什么区别?  

⒊文章开始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⒋“……平素看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待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西装同胞的嘴脸”说明了什么?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如何?  

拓展延伸

㈠指出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50上下的中国人……  

2.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3.这时,我忽然记起那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4.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5.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6.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㈡阅读下面从课文中节选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

“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 曹 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的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⒈选文最后一段中括号中的话是为了说明。

⒉那个名字没有跳出来的原因是什么?

⒊这一次对 鲁迅 先生的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a、对一个普通工人的关心,平易近人的品质。

b、把整个生命献给人类革命事业而忘我战斗的革命精神。

c、爱憎分明、坚毅勇敢的韧性斗争精神。

d、“横眉冷对千夫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品质。

⒋作者为什么称 鲁迅 先生为“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

⒌本段多处写瘦,表现了什么?

⒍“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一句有什么含义?

⒎这一部分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⒏我为什么“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课外练笔结合生活中的某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面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外貌描写和作者感受融为一体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侧面描写人物的写法。

理解记叙文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的运用。

2.能力目标

理解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分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能力。

提高记叙文写作中描写人物突出人物特点的能力。

3.情意目标

认真体会鲁迅先生真诚地关心和帮助进步青年的情怀,从中受到鼓舞,并提高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加深对他的感情。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在鲁迅先生不幸逝世的时候,作者怀着悲痛和崇敬的心情,深情地回忆了四年以前同鲁迅先生邂逅的往事,通过对先生的外貌、语言和行动的描写,颂扬了鲁迅先生关怀、帮助进步青年的品格和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表达了踏着鲁迅先生足迹奋勇向前的决心和意志。

思路结构

文章以记事为主,记叙了作者与鲁迅先生见面的全过程;叙事之后,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以抒情的笔法,议论了同鲁迅先生之交的深切感受。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三次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先生的形貌特点和高尚的内心世界,生动地表现出鲁迅对进步青年的热切关怀和真诚帮助,同时展现了先生为了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

第二部分:议论。写这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抒情式的议论以记叙为基础。鲁迅先生的品格、情感、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作者,记叙到了高潮,抒情和议论成为最好的表情达意的方式;有了抒情式的议论,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写作特点

第一,准确生动地描写外貌,表现人物的特点。

作者三次观察鲁迅先生,根据观察的条件和心理感受不同,描写出的外貌也不相同。初次是在远处无意之中向里屋望了一下,天阴,光线暗,看到的、描写的是模糊的轮廓。第二次是看见先生为了“我”买书的事走了出来,自然会格外注意,再加上距离近,光线比里屋好,看清楚了特点,刻画自然就具体、细致,先写最为突出的印象: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但精神很好;再写头发,精神抖擞地直竖着;最后写隶体一字似的胡须,这也是先生的特征。这一次的描写是形神兼备的。第三次,作者已经意识到站在眼前的是鲁迅先生,由于意外,所以惊异,满怀感情地注视他,仔细看了先生的面孔、头发、长衫和烟嘴,这一次的描写犹如特写镜头。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突出了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第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作者写自己的感受,侧面表现鲁迅品格之高尚、精神之伟大,比如,写先生看了“我”一眼,“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又如,当“我”摸出银元交到鲁迅先生手里又看到那只瘦骨嶙峋的手时,“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这些都烘托出鲁迅伟大人格的感人之深。对内山的描写也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衬托,内山的“殷勤”,目的还主要在于推销,同鲁迅赠书的真诚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鲁迅满腔热情地关怀青年工人的成长。本文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衬托,店堂内外的阴冷正是反衬着鲁迅赠书的温暖。

教法建议

注重阅读。引导学生认真默读、朗读课文,加强整体感知。

突出重点。重点研读作者同鲁迅先生见面的部分,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体会语言。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深入揣摩,认真学习。

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写作目的,字词教学,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思路和结构。第二课时,分析课文重点部分。

强烈的感情色彩

本文写的虽然是作者四年前的往事,但鲁迅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因此,当此悲痛之时,作者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和敬仰之情。文章用语讲究,感情色彩强烈,值得仔细品味。例如:“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这一段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又如:“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作者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吸引得读者也好像身处其境一样。

以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本文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人物的外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满清晰起来。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只是粗线条地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衣着和抽烟的神态。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不仅观察更细致,而且把前两次没有观察到的细微特点再补写出来。如第一次只看出长衫是“牙黄”的颜色,这次连质料是“羽纱”的也分辨出来了;第一次只看见烟嘴上的火花和烟雾,这次连烟嘴是“黄色”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这次还把人物的头部和全身结合起来写,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突出了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外貌描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主要内容与表达方式

课文以写人为主,按时间的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先写作者与鲁迅之交的起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外面又下雨,所以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的出场做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了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肖像描写,又有语言动作的描写,展示出鲁迅对年轻人的热切关怀,构成文章的主体。第二部分是议论,写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全文以记叙为主,以议论为辅,叙议结合,相辅相成,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鲁迅的品格和风貌。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设计方案

一面篇7

阿累

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一天中午,我赶到虹口公园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六路车早班的最后一趟还没回来,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心里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他们说得很快,听不清说些什么。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的天真。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我把帆布袋、夹剪、票板放在一个角落的地板上,开始翻看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翻了一会,觉得没有什么合意的,就踱到北面。

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那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定了过来。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敬爱和感谢叫“先生”的,虽然并没有什么根据。

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

“一块四。”

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放在我左手的桌角上了。像我,穿着一身黄卡叽布的工人制服,嵌着“ConductorXX”蓝磁牌的制帽戴在后脑勺上,平素看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优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

我不好意思地笑一下,鞠了一个“半躬”,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那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我红了脸说:

“贵了。”

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扬着眉毛,一半正经一半好像故意逗人笑似的,用他那肥厚的手拿在书上拍一拍,又用粗短的手指嗤啦嗤啦地捻那张发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

“哪里贵?你看这纸……”

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板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楼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下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

“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1936年10月

一面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外貌描写和作者感受融为一体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侧面描写人物的写法。

理解记叙文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的运用。

2.能力目标

理解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分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能力。

提高记叙文写作中描写人物突出人物特点的能力。

3.情意目标

认真体会鲁迅先生真诚地关心和帮助进步青年的情怀,从中受到鼓舞,并提高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加深对他的感情。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在鲁迅先生不幸逝世的时候,作者怀着悲痛和崇敬的心情,深情地回忆了四年以前同鲁迅先生邂逅的往事,通过对先生的外貌、语言和行动的描写,颂扬了鲁迅先生关怀、帮助进步青年的品格和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表达了踏着鲁迅先生足迹奋勇向前的决心和意志。

思路结构

文章以记事为主,记叙了作者与鲁迅先生见面的全过程;叙事之后,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以抒情的笔法,议论了同鲁迅先生之交的深切感受。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三次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先生的形貌特点和高尚的内心世界,生动地表现出鲁迅对进步青年的热切关怀和真诚帮助,同时展现了先生为了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

第二部分:议论。写这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抒情式的议论以记叙为基础。鲁迅先生的品格、情感、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作者,记叙到了高潮,抒情和议论成为最好的表情达意的方式;有了抒情式的议论,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写作特点

第一,准确生动地描写外貌,表现人物的特点。

作者三次观察鲁迅先生,根据观察的条件和心理感受不同,描写出的外貌也不相同。初次是在远处无意之中向里屋望了一下,天阴,光线暗,看到的、描写的是模糊的轮廓。第二次是看见先生为了“我”买书的事走了出来,自然会格外注意,再加上距离近,光线比里屋好,看清楚了特点,刻画自然就具体、细致,先写最为突出的印象: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但精神很好;再写头发,精神抖擞地直竖着;最后写隶体一字似的胡须,这也是先生的特征。这一次的描写是形神兼备的。第三次,作者已经意识到站在眼前的是鲁迅先生,由于意外,所以惊异,满怀感情地注视他,仔细看了先生的面孔、头发、长衫和烟嘴,这一次的描写犹如特写镜头。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突出了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第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作者写自己的感受,侧面表现鲁迅品格之高尚、精神之伟大,比如,写先生看了“我”一眼,“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又如,当“我”摸出银元交到鲁迅先生手里又看到那只瘦骨嶙峋的手时,“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这些都烘托出鲁迅伟大人格的感人之深。对内山的描写也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衬托,内山的“殷勤”,目的还主要在于推销,同鲁迅赠书的真诚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鲁迅满腔热情地关怀青年工人的成长。本文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衬托,店堂内外的阴冷正是反衬着鲁迅赠书的温暖。

教法建议

注重阅读。引导学生认真默读、朗读课文,加强整体感知。

突出重点。重点研读作者同鲁迅先生见面的部分,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体会语言。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深入揣摩,认真学习。

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写作目的,字词教学,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思路和结构。第二课时,分析课文重点部分。

强烈的感情色彩

本文写的虽然是作者四年前的往事,但鲁迅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因此,当此悲痛之时,作者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和敬仰之情。文章用语讲究,感情色彩强烈,值得仔细品味。例如:“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这一段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又如:“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作者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吸引得读者也好像身处其境一样。

以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本文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人物的外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满清晰起来。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只是粗线条地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衣着和抽烟的神态。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不仅观察更细致,而且把前两次没有观察到的细微特点再补写出来。如第一次只看出长衫是“牙黄”的颜色,这次连质料是“羽纱”的也分辨出来了;第一次只看见烟嘴上的火花和烟雾,这次连烟嘴是“黄色”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这次还把人物的头部和全身结合起来写,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突出了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外貌描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主要内容与表达方式

课文以写人为主,按时间的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先写作者与鲁迅之交的起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外面又下雨,所以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的出场做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了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肖像描写,又有语言动作的描写,展示出鲁迅对年轻人的热切关怀,构成文章的主体。第二部分是议论,写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全文以记叙为主,以议论为辅,叙议结合,相辅相成,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鲁迅的品格和风貌。

第12页

一面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赫然、窘相、厚实、懊悔、踌躇、摩挲、颓唐、憎恶”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经过几天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鲁迅,在你的眼中,你想用什么词句来形容他。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民族魂。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

2、是啊,鲁迅更是一个关心爱护青年的人。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接待过来访青年五百多名,亲自给青年回信三千五百多封,关心过的青年更是不计其数。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初读课文概括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词语反馈。

3、预设提示:时间、地点、“我”与鲁迅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默读课文。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3、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读最后一自然段。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四、聚焦外貌感悟鲁迅为人

这一面为什么会给我无穷的力量,难道仅仅是因为鲁迅关心爱护青年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鲁迅的外貌。

1、默读课文,划出六处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

2、出示: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他的手多瘦啊!

①自由读。你有不懂的词句吗?

②连起来读,鲁迅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③这是一种怎样的瘦,你看了以后是一种什么感受?选择一处读

④除了“瘦”,鲁迅先生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怎么感受到的?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⑤“瘦”,但很精神,同学们你体会到了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

3、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①出示:憎恶黑暗有如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②齐读。你明白他为什么这么瘦了吗?交流。

③此时,你有看到了一位这样的鲁迅?

④这就是鲁迅,这就是一面之交留给我的印象,这印象永远定格在我心中。读外貌句子。

⑤出示鲁迅逝世前几天所做的事。

他病魔缠身,仍然坚持工作到最后一息,为人民,为民族鞠躬尽瘁,难道不令人钦佩吗?难道不永远激励我前进吗?让这一伟大的形象也永远刻在我们的性中吧!读。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一面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评: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6、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反馈交流

7、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五、课后作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评:作者以读带写,读写结合,通过读课文了解了鲁迅的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词句解析。

对句子的理解。

①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父亲”,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公交车售票员,被人歧视。然而此刻鲁迅先生却对“我”这样温和,这样亲切,使“我”从心底感到温暖,感到慈父般的亲切,感到长者的慈爱。

②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一个是崇拜鲁迅的文学青年,一个是关心、热爱文学青年的鲁迅,心有灵犀,一见如故。“我”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结结巴巴”,显示出“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我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③“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这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我”巨大力量。通过这句话,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画龙点睛,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对词语的理解。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在课文里有鲜明的意思。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莽撞:鲁莽。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摩挲:用手抚摩。

颓唐:精神不振作。

打眼:引人注目。

憎恶:憎恨,厌恶。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面孔、轻视、陡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三、教学建议

1.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的方式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理清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稍作介绍。

2.在通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重点研读作者同鲁迅先生见面的部分,可以抓住外貌描写展开教学。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句子的含义。如,“精神抖擞地直竖着”和“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寥寥几笔,既是鲁迅外貌的特征,又显出了刚毅坚强的性格。

3.课文以《一面》为题,可引导学生结合课题感悟文章主旨:这“一面”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说说理由。这“一面”又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

4.注重朗读,读悟结合。本文写的虽然是作者四年前的往事,但鲁迅先生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因此,在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作者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和敬仰之情。文中有不少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句子,适宜通过朗读体会其中感情。例如,“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这一段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又如,“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作者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吸引得读者也好像身临其境一样。

5.课后,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搜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内山完造和内山书店 内山完造,日本冈山人,20多岁来到中国,起初在上海贩卖药品,兼售书籍,后开设了内山书店,自起汉名邬其山。鲁迅与内山结交约在1927年底,两人友谊甚深,过从甚密。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鲁迅接待客人,也多在内山书店。鲁迅和内山曾数度合作,办过版画展览。鲁迅曾为内山的作品《活中国的姿态》作序,并有《赠邬其山》五律一首。抗战胜利后,内山回到东京,致力于中日友好活动。1959年9月,内山以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身份来华访问,因脑溢血去世。依其生前意愿,葬于上海。内山书店亦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场所。

关于《毁灭》和《铁流》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鲁迅十分重视十月革命以来的苏联文学,尤其注重介绍反映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品。鲁迅着力推荐的作品是法捷耶夫的《毁灭》和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这两部小说写的都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鲁迅认为“这两部小说,虽然粗制,却并非滥造,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实在够使描写多愁善病的才子和千娇百媚的佳人所谓‘美文’,在这面前淡到毫无踪影。”鲁迅甚至说,他爱《毁灭》,“就像亲生的儿子一般”,并说“实在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是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纪念碑的小说”。鲁迅把这类作品看作是战斗的无产阶级渴望的精神食粮。因此他一方面鼓励曹靖华翻译《铁流》,一方面“经过不少艰难”亲自翻译《毁灭》,并且自费印刷出版。

《毁灭》描写的是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游击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西伯利亚地区同匪帮进行战斗的故事。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时候,这部宣传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文学作品,对于我国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真好比“雪中送炭”。正如毛《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法捷耶夫的《毁灭》,只写了一支很小的游击队,它并没有想去投合旧世界读者的口味,但是却产生了全世界的影响。至少在中国,像大家所知道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对鲁迅翻译这本书的高度评价。

《铁流》描写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红军,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下,通过跟白军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锻炼成为具有铁的纪律的队伍的故事。作者成功地描写了革命群众的精神风貌,塑造了共产党员红军指挥员郭如鹤的英雄形象。

一面篇1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把握叙事六要素。

2.学习由远及近描写外貌,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感受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与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运用外貌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尽管朝夕相处,一旦离开,难以给你留下一个清晰的影象;有的人,即使初见一面,却象刀刻斧斫似的,在你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鲁迅先生就属于后一种人。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在上海病逝,举国上下,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有一个叫阿累的人,他曾与鲁迅见过一面,先生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鲁迅逝世当月,他把哀思诉诸笔端,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为《一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考考你

1、注音或写字

duó步地jiào镶qiàn困jiǒng摩suō

抖sǒu恣情书jǐjū躬nüè待

hè然yīn切ào悔chóuchútuí唐dǒu峭

2、解释词语:

颓唐:精神萎靡。

困软:困乏疲惫。

殷勤:热情而周到。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情突然出现。

莽撞:鲁莽冒失。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摩挲:用手抚摩。

打眼:显眼,惹人注意。

憎恶:憎恨,厌恶。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

恣情:放纵感情。

不能自己: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三、学生展示资料

1.我了解的鲁迅: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15部杂文集。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2.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阿累,生于19xx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入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

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

四、学习课文。

整体感知:

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完以后,用简洁的语言讲述出故事情节。

明确:四年前,“我”在内山书店和鲁迅有过一面之缘,在先生的推荐下,我用一元钱买下了两本书,同时也被先生的崇高人格所感动。

小结: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记叙顺序叫顺叙。

研读课文:

重点分析对鲁迅的外貌描写,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文章主要写的是谁?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明确:鲁迅外貌描写

2.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学生读有关文句。比较三处语句的异同点。

师总结:同:都是突出鲁迅的“瘦”,作者如同一位摄影师,对鲁迅的外貌进行了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的摄制。异:观察的距离不同。

3、这三处外貌描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

明确:瘦,6处写“瘦”

作者为什么着力刻画鲁迅的这一外貌特征?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窃得外国革命的火种,来照亮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

明确:瘦——突出鲁迅把整个生命贡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4、作者是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赠书给他,这表明鲁迅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

5、小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同学们,鲁迅被誉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受到人们的爱戴与尊敬,就是因为他具有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就是因为他具有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情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伟大的一生再次表明:有益于人民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我们要以鲁迅为楷模,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

举生活中一事例进一步说明。

五、写作练习:以同学为观察对象,练习外貌描写。小组交流后,请前、中、后三排代表同学读写作片段。

六、布置作业:

从远及近写一个同学或老师的外貌。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

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的形象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用他的一句诗来说,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因此鲁迅才是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那么对于这些称呼,你是怎么样理解的呢?

明确:“同志”,表示志同道合,鲁迅和广大革命者包括广大的共产党人有着共同的革命志向。“朋友”,表示亲密无间,鲁迅热爱广大革命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父亲”,表示崇敬和热爱。“师傅”,表示循循善诱,鲁迅热忱地指导广大革命青年。“战士”,表示顽强战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在战斗中总是呐喊着前进。

文章中还有许多语言值得我们去仔细体会品味,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比较恰当的词语,在课本上做出批注。

例如: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赏析:“费力”表明我生活艰难,但还是拥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我是一名追求进步的青年。“——他的手多瘦啊!”是从我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在此也有强调的作用,突出了鲁迅的瘦,表现了我对鲁迅的关心,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明确重点句子:

1.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明确:由于书脊上“鲁迅译”三个字鲜明醒目,更由于“我”心目中早有鲁迅的伟大形象,对鲁迅怀有异常崇敬的感情,因而我心情异常兴奋激动。

2.平素看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优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

明确:这一句是写内山,也是衬托鲁迅。内山与“西装同胞”不同,意味着鲁迅也与西装同胞有异。侧面表达了鲁迅先生的人民大众立场。

3.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明确:鲁迅推荐《铁流》,表现鲁迅的自谦,对战友的支持,对读者的诚恳。

4.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明确:由于置身于狼犬密布的黑暗环境里的警觉,表现了对鲁迅先生的爱护。

二、质疑:

在课本上有这样一些句子,老师点疑问:

例如:先生明明去世了,我们本该十分悲痛,但作者却不愿恣情悲痛,还写到“这还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这不是矛盾的吗?

明确:“不愿恣情悲痛”表示在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因此“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这儿又进一步显示了“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学生质疑,老师解答。

将重点移至最后一部分。

三、学习写作技巧:

1.本文所写的事情是极平常的,但是具有典型意义,小中见大,于细微初见鲁迅的伟大品格。“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请同学们找一找,文章哪些地方能表现这种写作技巧?

明确:作者仅仅与鲁迅见了一面,但作者又仔细观察,表现出鲁迅的伟大人格魅力;文章极力渲染我想买书但又无钱购买的窘态,描写鲁迅“慈祥的眼光”、“奖励似的微笑”、“无偿的赠书”,这就表现出鲁迅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和鼓励;描写鲁迅的肖像,突出头发精神抖擞地直竖着等细节,指出鲁迅虽然瘦但是很有精神,这就表现出鲁迅对旧社会的不调和战斗精神。

2.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也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来。

例如:“正直”“严肃”“慈爱”等词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尊敬、爱戴之情。

3.老师口头说出抓住特征写外貌也是一个特点,再次总结上节课所学过对鲁迅肖像的描写。

总结:本文的这三个特点我们可以学习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这种方法。

作业:搜集有关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感受鲁迅的革命精神。

一面篇12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一位青年工人对鲁迅的深情回忆,饱含着作者对鲁迅的崇敬、爱戴之情。文章叙事具体,文笔细致,尤其是对鲁迅外貌、神态上的特点反复描摹,映衬出鲁迅忧国忧民的民族气节和为国为民的广袤情怀,表现出作者对鲁迅的深刻印象和无限追思。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落实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略读课文教学“粗知文章大意”和“运用方法自己读懂文章”两大任务。我们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自由阅读——自能阅读——自得收获,即延续“鲁迅对广大青少年的爱”之情,自觉走进文章;以弄清文章主要内容为任务自由阅读;针对重点问题,运用学习方法独立阅读,解决问题;最后交流自己在文章内容、表达方法,以及精神、情感等领域的收获。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窖、赫、译、懊、莽、捻、挲、颓、捏、熏、憎、虐这12个生字。

2、能正确理解地窖、赫然、翻译、懊悔、莽撞、捻着、摩挲、颓唐、捏着、熏黑、憎恶、虐待、踌躇、历尽艰苦等词语。

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边学习边运用,进一步了解鲁迅,同时能积累好词好句。

4、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领悟文章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感受青年作者对鲁迅革命忘我、关爱忘我崇高精神的敬仰和爱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有关鲁迅的纪念文章、评论文章,把相关信息有机地渗透本课的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感延续

1、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里,我们已经从作者讲述的几个故事中,弄清了为什么在鲁迅的追悼会上,有那么多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来悼念他。谁能说说为什么?

2、是的,前来悼念的人们,尊敬和爱戴鲁迅的心都是一样的,看,这句话是和鲁迅同时期的作家郁达夫在悼念鲁迅时写的,读一读。

说说你的感受?

3、鲁迅的作品表现出对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炽热情怀,这种强烈的思想和情感,震撼着许多青年读者,影响和引导着他们的生活。不仅通过作品传递这种思想和情感,鲁迅还直接关心和帮助广大青年朋友。自由读一读课文前面的这段导语。

今天这个有关鲁迅的故事,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自由读课文。

[设计意图]

要激起学生对这篇略读课文的阅读期待,最好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取道于精读课文。即在回顾前面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传承内容和思想,延续情感。插入郁达夫对于万国殡仪馆场景的描写,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到无数青年对鲁迅的爱戴。由此,以“鲁迅是怎样关心其中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人”为任务驱动,自觉阅读课文。

二、了解内容

1、课文已经读了一遍,因为是作者对鲁迅的回忆,所以,文章写得很具体、很细致。那么,如果文中的这位青年工人向别人讲起这件事,他又会怎样说呢?试着用青年工人的口吻,用两三句话讲清楚这件事。

2、学生各自独立准备2分钟,请两、三位学生试讲,评价。

[设计意图]

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设计了一个口头练习,即用青年工人的口吻用两三句话来讲述书店偶遇鲁迅的事情。

三、质疑解疑

1、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课文是用“一面”做题目的,对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出问题,估计有:

①“一面”是什么意思?

②课文为什么用“一面”做题目?

③从这“一面”里,青年工人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④为什么仅仅是“一面”,却给青年工人带去了那么大的精神力量?

梳理问题:

问题①: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说说“一面”的意思。 

问题②:课文用“一面”做题目,究竟好在哪里,等我们解决了③④这两个问题,自然就明白了。

2、我们先来解决第③个问题:从这“一面”里,青年工人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或者说,从作者对自己见着鲁迅“一面”的描述中,鲁迅先生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大家默读全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并划下来。

根据学生交流,归纳印象,并引导解疑:

①鲁迅先生不顾自己的身体,奋笔疾书,坚持革命斗争。

②鲁迅先生十分同情和体恤穷人。

③鲁迅先生非常关心青年的进步成长。

④鲁迅先生很谦逊,能看到别人的优点。

重点围绕第①点研读:作者几次写到了鲁迅的脸,每一次看他的脸,作者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带着不同的感情读好这些句子:

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②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③我又仔细地看了他的脸——瘦!

④他的手多瘦啊——

从大家的朗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为民族大众日夜操劳、忘我革命的精神,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这位青年工人对鲁迅的敬仰和爱戴。作者对鲁迅的敬佩和爱戴,除了从鲁迅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到,有的是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直接抒发出来了。找到这些联想,读出作者的感受来。

重点研读这三句:

①“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祥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②正是他,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③我的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

3、出示课文末尾一段:在这四年里,我历经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引导齐读。

想一想,在黑暗的旧社会,一个最平凡最底层的工人可能会遭受到怎样非人的虐待?

根据反馈,引导笔练:是的,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我好像又见到了鲁迅“一面”,拿起笔,选择一句,补充写完整。

①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我的眼前就会出现鲁迅的严肃而慈祥的面容: 

。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②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我的耳边就会响起鲁迅亲切的话语:                       。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③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                  

。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可见,鲁迅时时刻刻影响和鼓励着作者克服困难,度过艰难万苦。解决问题④: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仅仅是“一面”,却给这位青年工人带去了那么大的精神力量?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略读课文教学要求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因此,在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也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地深入阅读。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一面”这个课题恰恰抓住了文章的精魂。于是,让学生依据课题质疑,并通过解决高质量的问题,达到自得收获的目的,就成了本课教学的主旋律了。

作者对于鲁迅外貌上“瘦”这一特点的反复描写,是文本在人物描写上的凸显之笔,让学生自己诵读、比较这些语句,能准确地感受人物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的笔头练习,既是对全文内容的回顾,促使学生把文章内容和自我理解紧密联系,又让学生积累、运用了课文人物描写的句子,深入领会了文章语言表达的好处。

四、交流收获

1、课文用“一面”做题目好不好,好在哪儿?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短短的一面,却给了作者深刻永久的印象;匆匆的一面,却影响着作者的一生。

2、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也都有很多收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吧。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几方面的获得:

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为人和他的思想艺术成就,都表现出对整个民族和社会命运的炽热情怀,深深地影响并开阔了一代代中国人的身心。

作者在细致入微地描写鲁迅外貌、语言、神态时,紧紧抓住它外形上“瘦”的特点,反复描写,突出了他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

作者不仅具体写出了鲁迅的外貌、语言、神态,还在外貌、语言、神态描写后展开联想,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烘托出了对鲁迅崇高精神的崇敬和赞佩。

课文最后一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联系全文可以知道鲁迅精神,能够催人奋进。

3、出示“只要有着这灯,天黑的时候,也便有了行人。”齐读。

同学们,这盏在黑暗里永不熄灭的灯,就是鲁迅。“鲁迅精神,烛照千秋。”相信,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能够读懂鲁迅的作品,那时,我们就可以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去倾听他对黑暗的痛斥,去感受他对民众的挚爱。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这一环节中体现得意犹未尽。环节开头,关于课题,教师的小结语,促使着学生沉浸在一种积极的深入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当交流了收获,结课时,教师引用的那句话,又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深远的遐思,每位学生对鲁迅的探究和了解还将继续,还会更深入。

[板书设计]

19* 一面

瘦得叫人担心    憎恶敌人

瘦得叫人担心    艰苦工作

瘦!        越老越顽强

他的手多瘦啊!

[设计意图]

抓住“瘦”这个鲁迅精神所赋予他外貌上的凸显特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特别提醒]

本课的设计围绕略读课文教学的重点展开,即重在指导学生在了解内容、感受情意、获得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自主探究。但是,为了使教学配合本组整体内容,紧扣本组单元的主题,预设带有较强的教师主导性,特别是从课题切入、研读人物外貌特点的反复描写、课外相关资料的引用,包括练习的设计。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实际,调整预设板块,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解决问题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略读课文教学的特征。

一面篇13

二一面

教学目标

1.学习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赫寅品格。。

2.语言运用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3.叙议结合的方法,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画龙点睛式议论的表现手川“0

教学重难点、

1.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2.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讲解这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事,主要人物有哪些,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格,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圄申解决,个别问题可由师生合作完成。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你有过一面之交的朋友吗?他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可以用词语,也可以用几句话概括。)阿累和鲁迅也是一面之交,但这一面,却让阿累终生难忘,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累的《一面》,去解开这个谜。(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江苏涟水县人。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

要求:记住作者。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写的是在悼念鲁迅先生的日子里,一位电车工人回忆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为什么“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4.文中作者为什么以“低得连启己都听不见”的声音说:.“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

5.课文中三次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说说你对鲁迅先生外貌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外貌描写中你还体会到了哪些东西?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合作学习

一.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踱地窖赫然嵌窘捻颓唐抖擞摩挲恣情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为什么“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明确:(感到“赫然”,固然是由于书脊上“鲁迅译”这三个字的鲜明醒目.,更由于“我”心目中早已有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对鲁迅先生怀有异常崇敬的感情。因而。首先注目于“鲁迅译”三个字,或者说,一下子就被这三个字所吸引、,心情异常兴奋激动。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的方向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的译著是将别国革命的火种用来照亮中国的前进道路。作者追求光明,对鲁迅先生无比信赖,所以一看到“鲁迅译”三个字,对于书的内容和各方面的质量“便像得到了保证”,立刻抽下一本,准备购买。)

3.文中,作者为什么以“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的声音说:“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

明确:(这里写出了“我”极为矛盾的心理状态,想买书而钱又不够,不买书又似乎愧对于人,左右为难,羞于出口,因而话声很低,甚至不敢抬头看人。)

4.课文中三次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说说你对鲁迅先生外貌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外貌描写中你还体会到了哪些东西?

明确:(留下的深刻印象是鲁迅先生的“瘦”。

体会到鲁迅先生虽外形瘦弱却精神矍铄、意志顽强,具有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性格。)

要求:记住三次肖像描写。

5.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6.重点研讨第36—38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这部分内容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②“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两句中,加点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运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

②“同志”,表示志同道合,鲁迅和广大革命者包括广大共产党人有着共同的革命志向;“朋友”,表示亲密无问,鲁迅热爱广大革命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循循善诱,鲁迅热忱地指导广大革命青年;“战士”,表示顽强战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在战斗中总是呐喊着前进。)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六、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板书设计

一面

阿累

三次肖像描写:“瘦”

崇高品质:顽强意志献身革命事业

写法:以小见大

一面篇14

立足语言感悟关注情感熏陶-------《一面五星红旗》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之深的文章。“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我”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课文思路清晰,在表达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心理活动。

2、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理念,在教学中我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3、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

二、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教必有法。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读中感悟法。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将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象拓展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也往往是多元的。歌曲声中,启发学生借助教材展开想象,并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从吸收至倾吐,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并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认识,指导他们的生活。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为了把预设目标落到实处,我想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感受中国留学生处境十分艰难。第二课时:深入探究,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下面我将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共分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复习旧知,整体回顾。第二板块——直奔重点,研究老板的态度变化。第三板块——多向对话,体会情感。第四板块——图文结合,加深理解。第五板块——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整体回顾。

1.出示词语卡片,学习认读,并随机进行组词,造句,检查学生对课文新词的掌握

运用情况。

2.回顾梳理。同学们,文中都有哪些人物呢?“我”和“老板”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3.想像说话。文中的“我”是位中国留学生,漂流出事后处境十分艰难,只好走进一家面包店向老板求助。此时,如果你是这位留学生你会怎样向这位老板求助呢?

【引导学生及时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可以提高学生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进行二度创作,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二板块——直奔重点,研究老板的态度变化

1.老师导语:面对我的求助,老板会有什么反应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自由读课文4—12段,画出老板前后态度变化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课件出示句子,先后进行研读。

第一句:“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这句话,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先请同学自由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老板的动作、神情、语言来体会,预设学生会说:老板太小气了或老板太没有人情味了。——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第二句话:“他见“我”醒来,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

这句话我也是采用让学生在充分自读中体会到此时的老板是大方的,具有人情味的,——再让学生带着刚才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3、我让学生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并启发:读着读着,你有什么疑问吗?

【“便宜的面包老板不愿给我”和“愿意帮我支付昂贵的医药费”这一巨大的反差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第三板块——多向对话,体会情感。这个重点句,我是分三个步骤来进行教学的。

第一个步骤:读出我的虚弱。

我是这样导入: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想想“趔趔趄趄”是什么意思?

我再引导:你能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你读,你读,进行大面积的朗读。第二个步骤:读出“趔趔趄趄”背后的那一份坚定。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拒绝换五星红旗的呢?是在我拖着受伤的身体,可能还滴着血的情况下拒绝的。同学们此时的我饥饿难耐啊,我最想得到的就是----面包。面包真的有了,就摆在我的面前,面包店的老板同意给我面包,但要求必须用五星红旗来交换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通过这句话的研读,可以帮助学生读出“趔趔趄趄”背后的那一份坚定。

我是这样教这句话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句话,找出描写我当时动作和表情词语。

我再问:“凝视”是怎样看,这时我心里可能想些什么?

然后引导读句,我说,这位中国留学生正是这样想的,所以——学生接读重点句“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小结写法:在文中,我几乎一句话也没有说,但却用我的动作和表情,表达了我的内心感受――板书

第三个步骤,读出我的爱国之心。

这里,我主要借助句子“我犹豫了一下,把五星红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那么鲜艳。”

我也是先让学生读读这句话,找出描写我当时动作和表情词语。从“犹豫”“慢慢解下来”、“再展开”一系列词语体会五星红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依然保持着她的神圣与庄严,表达了我对国旗的热爱和祖国的热爱。

再让学生带着体会读读这句话。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我激qing引读:是啊五星红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依然保持着他的神圣与庄严而堂堂中国男儿怎能抛弃祖国尊严呢?所以我最后决定――齐读重点句“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接着作写法指导:在这句话中,我也一个字也没说,也用我的――动作和表情,表达了我的――内心感受俗话说:“行动胜过千言万语。”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深情地读课文6―10自然段。

【“预设”思维强度颇大,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揣摩文本语言,领悟作者感情,力求使教学呈现出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读书、感悟、对话、体验、内化等学习语文的过程,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这就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价值所在。】

第四板块——图文结合,加深理解。

这个板块是让学生图文结合学习课文的11—12自然段。理解我的爱国心感动老板。(板书:感动老板)

第五板块——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在《红旗飘飘》的音乐声中我是这样导入的:行动是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行动胜于千言万语。读完全文,相信课文中那感人的一幕一定会深深地烙在大家的脑海里。那么,如果此时这位面包店老板和这位中国留学生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写话。

【在音乐声中穿插小练笔,不落痕迹地将感悟与语言训练巧妙结合,既达到了发展语言的目的,又深化了学生的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相得益彰】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本课: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大家的心是一样的。尊重、理解、关爱,永远是我们人类最美好的品质。

四、说板书设计

一面五星红旗

我爱国之心——————-→感动老板

【设计意图:板书是用精练的语言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这个板书设计简洁、自然,

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付板书:

动作和表情

内心感受

一面篇1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学习本文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鲁迅的肖像描写中体会其性格、精神。结合课文内容,可用朗读、讨论的方法体会其性格、精神。

难点:归纳和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可在分析三次肖像时,引导学生找出其

共性,归纳出写作方法,然后通过课堂片段练习来巩固。

三、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

2、了解背景,作好铺垫

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阿累: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解放后,曾任湖南大学校长。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齐读预习提示,整理出预习提示中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二: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三: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划出表明“我”与鲁迅先生会面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读出来。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事情的的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事情的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让学生将上面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联系起来,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说说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

4、深入探究,体会重难点

让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并齐读出来。提问学生: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并加以详细分析。

提示:由远而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第一处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烟嘴。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第三处描写: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头发、胡须、长衫、烟嘴,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

在课件上展示鲁迅的相片,加深学生对鲁迅外貌的印象。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对鲁迅外貌的描写,说说这三处外貌描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

明确:“瘦”。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总共有几次写鲁迅的“瘦”,读出相关词句,并找出瘦的原因。

明确:6处。“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除了肖像描写,本文还有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其中“我”同鲁迅先生的对话很精彩,意味深长,由学生找出“我”同鲁迅的对话,并自找拍档一起表演对话,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

让学生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二个问题: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严肃慈爱/顽强战斗/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

5、详析课文,加深理解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天气的句子,并读出来。

明确:“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提问学生:文中对天气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既点明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又说明了“我”进店的原因;

②通过写天气的寒冷衬托内山老板的热情,鲁迅先生的关怀给“我”带来的温暖。

提问学生:当“我”发现鲁迅译的《毁灭》时,心情如何?哪里可以看出来?体现了“我”对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惊喜。“《毁灭》?”、“我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得到了保证似的”。体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信任,说明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提问学生:看到鲁迅,“我”的心情如何?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指名让学生朗读出来。

明确:激动。“那种正直而慈样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受交织着的抚摩似的;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我的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指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7自然段,看哪一位学生读得最好。提问学生:为什么那个名字在“我”的心理乱蹦,“我”像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提示:1932年,中国正处于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非常猖獗,大肆捕杀革命人士,各大城市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中,中国革命处于低潮阶段。

让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提问学生:

①“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提示: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②“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6、课文延伸,升华情感

播放关于鲁迅的视频

让学生结合课文与视频,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三个问题: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提示:切合鲁迅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自由发挥。

四、布置作业

找一部鲁迅写的小说来读,写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一面

环境:秋深、风大、天冷

人物:鲁迅——瘦——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

事件:赠书给“我”——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

一面篇16

教学目的:

1.弄清记叙顺序;

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饱含感情的语言。

3.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教学重点:

1.鲁迅的肖像描写;

2.鲁迅对我的影响。

教学难点:

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

教法:讲读讨论

教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二、课内预习

三、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鲁迅是我们所熟悉的名字,在第一册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谁能简要介绍一下他的生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累的一篇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一面》。

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jiàohèqiànjiǒngtuíxūnzēngwùnüèkāizì

地窖赫然嵌着窘相颓唐熏黑憎恶虐待揩油恣情

mósǒusuōsháo

抚摩抖擞摩挲脑勺

三、结合预习提示解题

“一面”是“一次会面”,是谁跟谁的一次会面?虽然作者与鲁迅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以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也从鲁迅先生身上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这篇文章回忆的是四年前的往事,写成于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故此写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四、读课文,划分层次。)

五、回答“理解。分析”中的二

有人认为删去第二部分,文章去更精练、更集中、更符合回忆录的写法。你觉得这种意见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第二部分既是沉痛的悼念,又是冷静的思索,表现了“一面”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这部分的抒情和议论画龙点睛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六、口头回答“理解。分析”中的第一题。

1.画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语句。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七、作业: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三题。

2.熟读第二部分。

后记:本节课要指导学生了解批注内容并识别《一面》中的批注属哪一种,再就是对思考的问题进行回答。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一面课文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