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小一网整理西安买春,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西安买春吧。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救亡运动篇1【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
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结果;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课文复述史实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注意捋出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知识点
研究资料理解原因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处心积虑、蓄谋策划,蒋介石实行“绝对不抵抗”政策则进一步助长了日军侵略气焰
讨论探索辩证分析中共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同时也是依据当时实际情况,推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情感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对于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必须进行历史清算
思想意识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种实事求是、高瞻远瞩的史实证明了党的正确、伟大和光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问过渡:“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国耻纪念日?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
2、70页“文献资料”说明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
3、不抵抗政策造成什么后果?
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主要有哪些表现?
2、全国各界人民同仇敌忾掀起抗日救亡运动,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过渡: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
三、西安事变
1、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
2、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
3、怎样评价西安事变?
4、教师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a.日本:暗中支持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向西安发动进攻,以便它扩大侵略中国。
b.英美: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英美在华势力,希望和平解决,保住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c.国民党内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准备乘乱夺权。
d.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等人亲自到西安与张、杨谈判。)
5、“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
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预习提纲】
九时间:1931年9月18日
一概况: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八
事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沦陷
变中国各界反应人民: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侵略,在东北组织抗日义勇军
中共:派杨靖宇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队
背景: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遭拒绝
西安时间:1936年12月12日
事变概况:张、杨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又称“双十二事变”。
结果:在中共等各方面的努力下,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课堂小检测】
一、基础题
1.1931年9月18日,日本(炸毁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并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
2.由于东北军执行了蒋介石命令,不战而退,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3.1932年,日本扶植做傀儡,建立了。
4.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进行抗日斗争。
51931年的一个夜晚,沈阳北郊上空弯月高悬,突然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此段描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八一三事变c西安事变d七七事变
6.“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态度是()
a抵抗b不表态c片面抗战d不抵抗
7.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到西安调停的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张学良d杨虎城
8.1936年底发生的扭转时局的关键事件、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红军长征胜利结束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c“九一八事变”爆发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9.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生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
a歌颂祖国b追求理想c抗日救亡d抨击时弊
10.西安事变之所以和平解决,主要是因为()
a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张学良、杨虎城的和平意愿
c中共方面作出的巨大的努力d蒋介石先生作出了重大让步
二.材料题。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这首歌在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
请回答:此歌曲的名称是什么?
歌中提到的“九一八”指什么?
歌词的内容反映了什么情况?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三、简答题
1、XX年10月15日,张学良将军在美国逝世,向其亲属发去唁电,高度评价了张学良的一生。请写出张学良将军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件事及其影响。
2、简述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展望未来。你认为国共第三次合作会实现吗?假如实现,你希望这次合作有什么成果?
答案
二、《松花江上》。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屠杀我同胞,掠夺我财产,大批东北人民被迫逃到关内,盼望早日首府祖国山河的历史。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三1、1931年九一八事变,盲目服从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不到半年,东北沦陷。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第一次国共合作:目的:寻找革命同盟军,进行国民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
时间:1924年初—1927年;
作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第二次国共合作:目的:团结全民族共同抗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时间: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两党初步实现第二次合作,1937年9月正式合作;作用: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第一次取得完
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中国台湾的回归,完成祖国的统一。
抗日救亡运动篇2一、导入
方案一教师可先提问“九·一八”事变和《塘沽协定》的结果,再总结。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已沦陷,华北门户洞开,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的高潮,以此引入新课。
方案二先让学生讲他们所知道的“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是怎么回事?指出“一二·丸’“西安事变”是在“九·一八”以后,面对日本的得寸进尺,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全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华北危急
可作为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出现的背景来讲。
引导学生首先回忆《塘沽协定》的结果?其次,让学生找到标志华北危急出现的事件?再次,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华北危急加深的标志。结合《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图》和本目小字说明汉奸殷汝耕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和“冀察政务委员会”的设立,实际上使冀察两省已经“自治”。在中国地图上,华北五省偌大一片国土,将继东北三省和热河而沦丧,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2.“一二·九”运动
在日本侵略东北、华北时,与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相比,中共的态度如何?方针怎样?让学生阅读课文后作答。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于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上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为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和方针,爱国学生首先行动起来。北平学生于1935年12月9日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教师出示《参加“一二·九”游行的学生同反动军警搏斗》幻灯片,使学生感受和体会当天的情景。北平学生的英勇斗争,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讲到此处,引导学生学习“一二·九”时期爱国学生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伟大爱国精神。
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形势和爱国学生行动的鼓舞下,社会各界爱国人士也加入到救亡运动的队伍中,国民政府却一意孤行,又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七君子事件”
3.西安事变
关于“西安事变”学生通过影视渠道已有所知,可结合课文直接设问。
张学良,杨虎城是什么人?事变之前他们和陕北红军关系如何?张、杨为什么能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对红军停战。张、杨对蒋介石实行“兵谏”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总结。
“抓住蒋介石以后怎么办?”可充分地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以及“西安事变”后出现的复杂形势,从具体分析中使学生明白“西安事变”只有和平解决才有利于抗日、有利于人民、有利于革命,才符合全民族的利益。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和平解诀西安事变的政策是英明的、有远见的,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共产党的意识。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立下头功的是周恩来等人。要求学生掌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周恩来回到延安。博古,张闻天,毛泽东,彭德怀,林伯渠,萧劲光等到机场迎接》图。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见
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要求,使国民政府改变了对日妥协不抵抗和对中共围剿政策,使中国革命出现了转机。所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从此,十年国共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了。
5.总结、扩展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何梅协定》的签订,“华北自治”的推进,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国民政府蒋介石坚持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一二·丸”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迎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板书设计
抗日救亡运动
一、背景——华北危急
二、标志“一二·九”
三、西安事变
1.背景
2.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
3.和平解决
抗日救亡运动篇3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淞沪停战协定》,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思想教育目标
1、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在民族危机的关头,中共发出抗日宣言,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利益。
2、在民族危机的关头,各阶级、阶层为挽救危亡,纷纷举起抗日大旗,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的传统。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九一八事变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概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
难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后,各阶级、阶层的对日态度及其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这节课的重点是日本侵华的原因和九一八事变,在教学中计划采用以下方法:在导入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解日本侵华时注意联系前面所学过的有关日本侵华的历史,使学生形成日本侵华是预谋已久的这样一个观念,在讲解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时可穿插一些生动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要点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
一、日本大举侵华
1、原因
、根本原因: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内部原因:转嫁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
、外部原因:国共对峙,欧美各国忙于应付大危机
2、九一八事变:
、经过
、结果:东北三省沦亡、伪满洲国建立
、影响: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的地位上升。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日斗争
4、国民党内爱国将领的抗日斗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同学们,日本是个极富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就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日本又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制造了轰动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松花江上》就是东北沦陷区的人民在日寇铁蹄下发出的呻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课:第三节,九一八事变
讲授新课
一、日本大举侵华
1、原因:
日本对中国领土垂涎已久,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就曾多次侵略中国,下面请大家回忆一下上学期所学过的内容,近代以来,日本单独发动或参与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或侵略行动有哪些?
1874年,日本入侵中国台湾,被中国台湾军民击退,从清政府索取50万两白银的赔款而归;
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击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19xx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辛丑条约》的缔约国之一;
1904—19xx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的东北进行日俄战争,变相侵略中国;
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19xx年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28年,日本为阻挠国民政府二期“北伐”,制造济南惨案。
从上面的几个侵华行动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也就是日本大举侵华的第一个背景:
、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制定了征服中国台湾、灭亡朝鲜、既而吞并中国的“大陆政策”。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向裕仁天皇提出秘密的“田中奏折”将下一步侵略目标定向中国东北。请大家看课本14页的材料,回答两个问题:一、日本分别于何时征服中国台湾吞并朝鲜,二、日本为什么把下一步侵略目标指向中国东北而不是其他地区?。
、转嫁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除了是贯彻既定的侵略政策外,也是由当时日本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所决定的。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两年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缓和国内矛盾。
、有利条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还利用了当时有利的外部条件。一方面,国际上,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各国忙于应付经济大危机,无暇东顾,另一方面,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正集中兵力“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都给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以可乘之机。
2、“九•一八”事变:
、经过:正是在上述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于1931年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而诬陷中国军队破坏,要求进入沈阳城检查,遭东北军拒绝。日本遂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此即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从此,九一八成为中国人民的耻辱日。
、结果:“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执行了反动的不抵抗政策,强令东北军将士放弃抵抗,撤出关外。张学良及20万东北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不战而退,将东北大好河山拱手让于日本帝国主义,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执行不抵抗政策呢?请大家结合课本19页的材料题思考。
首先,蒋介石认为抗战必败,所以放弃抵抗;其次,蒋介石寄希望于国联调查,国联虽然派出“李顿调查团”进行调查,但国联对中日冲突的态度是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这使蒋介石想依靠国联公理裁决,迫使日本从东北撤兵成为幻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这就决定了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他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以求巩固自己的统治,另外,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在江浙一带,东北对他来说并非是至关重要的地区,因此蒋介石能够放弃之。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年,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建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出任满洲国“执政”,但“满洲国”的整个政权由日本掌握,溥仪实际上是一个傀儡。至此,东北三省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三千万东北人民在日军铁蹄下国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影响:首先,从国内角度来看,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殖民地的严重步骤,从此,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上升,但此时尚未完全成为主要矛盾。其次,从国际角度看,九一八事变也开始打破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华盛顿体系出现很大的裂痕,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的矛盾。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益深重,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的地位上升;
、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号召:中共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立即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的抗日宣言鼓舞着全国人民的斗争勇气,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形成强烈对照。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因此抗日斗争首先在东北掀起。东北的抗日斗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夏,主要是抗日义勇军的斗争,请大家注意,抗日义勇军的斗争有什么特点,在抗日义勇军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马占山和他组织的“黑龙江省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马占山是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他在九一八事变后,抵制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嫩江桥阻击日军,打响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第一枪。但由于抗日义勇军成分复杂,又无统一领导,加上日军的强大,到1933年夏,抗日义勇军先后失败。1932年2月,马占山曾一度降敌,4月又宣布反正,最后在日军重兵围剿之下失败,被迫退出东北。此后东北地区的抗日运动进入第二个阶段,领导的重担落到共产党人身上。1932年开始,中共就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奔赴东北,建立了几个抗日根据地。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后来又编成三路军,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主要领导人。这里着重介绍杨靖宇。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来到东北,曾多次被捕,1933年9月18日,在九一八事变两周年之际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他任师长兼政委,杨靖宇作战英勇,战术多变,多次打击敌人,他的名字令敌人闻风丧胆。1940年2月23日,在与敌人的战斗中,杨靖宇中弹牺牲,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又剖开他的肚子,发现胃礼貌尽是树皮、草根。杨靖宇虽然倒下了,但东北人民的抗日大旗没有倒下,东北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长达xx年的英勇抗战,直至最后的胜利。
3、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日斗争:
除了东北沦陷区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外,全国人民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斗争,蒋介石推行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广大爱国民主人士的不满,1932年底以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为首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营救政治犯、组织抗日运动,遭到蒋介石的记恨,杨杏佛被暗杀,蔡元培等人也被列入黑名单。
4、国民党内爱国将领的抗日斗争。
蒋介石推行的不抵抗政策也引起了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不满,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多次谴责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宣传抗日。1933年,日本大举进攻长城以内热河察哈尔等省。1933年春,冯玉祥与共产党员吉鸿昌合作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但在蒋介石的威逼下,并勾结日伪军夹击,冯玉祥被迫取消同盟军,吉鸿昌把本部军队改为抗日讨贼军,继续抗日,但在日伪蒋三方围攻下归于失败,吉鸿昌也英勇就义。在福建,十九路军爱国将领蔡挺锴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势力李济深等于1933年11月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蒋抗日。但在蒋介石和日军夹击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坚持了不到两个月,最后失败了,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解散。
小结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国内社会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危机逐步上升。随着以后日本侵略的进一步扩大,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抗日的号召,并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为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坚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为以后全民族的抗战奠定了基础。
抗日救亡运动篇4第15课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课标内容]
简述九一八事迹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过程等问题,学生培养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思考讨论“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1936年,张学良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联共抗日。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从而学会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
感知九一八事就业兵团日本侵华的史实和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理解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学会运用历史眼光分析历史事实的方法和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为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
2、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三省的沦陷
3、伪满洲国的成立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一二八事变
华北事变
2、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表现
东北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一二九运动
社会各界支援抗战
三、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
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作业]
指导学生解决课后习题。
抗日救亡运动篇5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
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结果;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课文复述史实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注意拟出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知识点
研究资料理解原因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处心积虑、蓄谋策划,蒋介石实行“绝对不抵抗”政策则进一步助长了日军侵略气焰
讨论探索辩证分析中共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同时也是依据当时实际情况,推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情感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对于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必须进行历史清算
思想意识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种实事求是、高瞻远瞩的史实证明了党的正确、伟大和光荣
重点和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给出预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
二、学生准备
全体学生据预习目标预习课文。
学法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对中国人来说,9月18日是什么日子?为什么?。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检查预习目标。
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
2.九一八事变发生的
3.80页“文献资料”说明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
4.不抵抗政策造成什么后果?
5.西安事变
二、小组合作讨论:
1、共产党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2、西安事变后应当怎样处置蒋介石?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a.日本:暗中支持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向西安发动进攻,以便它扩大侵略中国。b.英美: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英美在华势力,希望和平解决,保住蒋介石的统治地位。c.国民党内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准备乘乱夺权。d.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等人亲自到西安与张、杨谈判。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老师据大纲强调重点:
1、九一八事变发生的
2、西安事变
四、多媒体展示。
五、课堂展示。
1、指导学生讲述有关张学良、杨虎城的故事。
2、指导学生列出本课历史大事年表。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
2、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抗日救亡运动篇6重点: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难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松花江上》的音乐,简单介绍此歌的背景,引入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展示有关“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图片,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问: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不是偶然事件?引导学生从日本国内、国际、中国国内形势方面进行思考、讨论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设问: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蒋介石为什么不顾民族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
让学生阅读课后材料解析的四段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学生议论之后教师归纳: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有:①认为中日双方实力悬殊,中国战则必败。②担心共产党的力量在抗日斗争中发展壮大。③认为国联合制裁日本。④认为让出东北,可确保其他十八省的安全。上述四点都是蒋介石为其妥协退让的辩解。蒋介石不抵抗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所代表的和维护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始终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二、一•二八事变
展示有关“一•二八事变”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楷体字部分,了解事件的经过,十九路军及上海军民的抵抗事迹。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在讲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出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各社会阶层,以及他们的抗日救亡活动。东北抗日武装的抗日斗争
通过展示有关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图片,由学生介绍他们所知的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讲述福建事变时,教师可联系一•二八事变以及事变后调十九路军到福建“围剿”红军的史实来分析福建事变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福建事变的特点
小结:
引导学生讨论1931-1936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特点,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却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此,反蒋便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部分,反蒋抗日是1931-1936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爆发原因
2.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及其原因、影响
二、一•二八事变
1.一•二八事变
2.淞沪抗战和《淞沪停战协定》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中共的抗日宣言
2.东北抗日武装的抗日斗争
a.抗日义勇军
b.东北抗日联军
3.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的抗日反蒋斗争
a.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b.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c.福建事变
抗日救亡运动篇7第1课抗日救亡运动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结果;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平解决及其意义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课文复述史实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注意拟出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知识点研究资料理解原因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处心积虑、蓄谋策划,蒋介石实行“绝对不抵抗”政策则进一步助长了日军侵略气焰讨论探索辩证分析中共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同时也是依据当时实际情况,推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情感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对于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必须进行历史清算思想意识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种实事求是、高瞻远瞩的史实证明了党的正确、伟大和光荣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教学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组织学生了解一组新闻:1、(记者王军于新超郑东鸿)新华网沈阳9月16日电: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70周年,辽宁省及沈阳市将相继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一波教授认为,这一天是国耻日,全体中国人都应该记住这惨痛的历史教训。“在这样的日子里,再搞嫁娶和开业之类的庆典活动,实在不应该”。2、在去年“九一八”前夕,曾担任辽宁省副省长和政协副主席的林声在一次有老红军、老战士和二战受害劳工参加的座谈会上,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吁,他说:“现在还有一些市民在9月18日这天仍然搞一些喜庆活动,这是不合时宜的”。林声的倡议不仅得到了在场的老红军、劳工等的热烈掌声,一些商家和市民也积极响应这一呼吁。3、去年,原定于9月18日开业的沈阳一酒店为了纪念这一国耻日,特意推迟了开业日期。一些原打算这一天喜结良缘的年轻人也改变了结婚日期。4、今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张一波等人说:“国家应通过立法等形式形成一种制度,最少也应号召人民不要忘记国耻,牢记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5、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6、xx年9月18日,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72周年的国耻日。而这几天的珠海,却发生了足以令整个中国愤怒的一幕——数百名日本男客人组成的一个观光团,在一个五星级酒店中大肆“买春”,并公开称“就是来玩中国‘小姐’的”。7、晨报合肥专讯13日下午2时,鄂州、珠海两地警方联手,成功抓获“9·16”珠海特大组织、介绍卖淫案重要涉案嫌疑人廖某。14日,鄂州警方将廖某移交珠海警方。承上启下,设问过渡:“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国耻纪念日?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二、九一八事变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2.80页“文献资料”说明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3.不抵抗政策造成什么后果?4.东北沦陷后,中国人民怎样展开局部抗战?教师小结、过渡: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三、西安事变1.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2.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3.怎样评价西安事变?4.教师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a.日本:暗中支持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向西安发动进攻,以便它扩大侵略中国。b.英美: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英美在华势力,希望和平解决,保住蒋介石的统治地位。c.国民党内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准备乘乱夺权。d.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等人亲自到西安与张、杨谈判。)5.小组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1.按照下面的纲要信号梳理本课知识:国民党屠杀剿灭→攘外必先安内┓→合作抗日1927年→1931年西安事变国共矛盾为主 中日矛盾上升共产党土地革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武装反抗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71页填表题:事变名称时间地点简单经过结果九一八事变1931.9.18沈阳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东北三省沦陷3.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历史填充图册18页4.根据86页“史海拾贝”或“九一八国耻日新闻”写一段读后感,题目自拟。5.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抗日救亡运动篇8马晓丽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华北事变的发生,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临着严惩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上结束了十年内战的局面,由国内战争转向民族战争。中国近代史的三条主线在本切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本节内容是《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的总结,又为下一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做好了铺垫。本课的特点是: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事件承载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的良好契机。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中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探究欲望强烈,,在学习完一个学期的中国近代史之后,同学们对近代史的基础知识和篇章结构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初步建构起了知识结构。但是他们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缺乏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变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创设情境,融史于情。生动的学习历史的生动,运用谈话、讨论、等言语互动的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掌握华北事变、瓦窑堡会议与中共确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等主要史实。能过华北事迹以及日本对华北地区侵略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能过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搜集信息、总结日军发动华北事变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评价的研究方法,
2、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参与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探究性和创造性。
3、通过组织学生报道西安事变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矛盾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日本发动华北事变的史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意识到在和平年代也要居安思危,防止新的军国主义的侵略。
2、能过重温一二九运动的激情,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人生观的教育,激发学生将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相联系的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制定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学生认识到中共善于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中共是全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认识到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巨大凝聚力,从而树立为和平统一祖国做贡献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五、教学方法
主要利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开启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设计思路
情境式讨论教学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体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在活动中发展、在探索中提高。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项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在表现中评价,从而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协作关系,彰显学生良好个性,在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七、教学准备:
提供给学生主题资源网站,让学生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信息。
张学良纪念馆:。
一二九运动纪念馆:。
《人民网》时政题—纪念西安事变。
《历史回廊》人物卷:
《中国网》www.china,。
八、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通过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本课设计成:知识建构、练习提升、整理总结、发散探究、表现评价等几个环节。
进入知识建构后,出示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涨的动态图片
《华业歌》,提问:为什么歌词中写道:“满耳是大众的嗟伤,一年年国土的论丧?”
创设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凝神、起兴。
进入新知识的建构
第二部分:讲授新课
华北事变
①侵华是日本的既定方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采取了什么措施和行动呢?
②按照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所设想的,“灭亡满蒙”只是征服中国的第一步,为了继续实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本又将下一个目标放在了什么地方呢?
③比较日本对东北和华北的侵略有何不同?
《华北事变》中有关“何梅协定”、“华北五省自治”等内容的介绍。
有关华北事变教材略做介绍,通过播放相关资料,能让学生更直接更形象的融入到民族危机严重的历史氛围中,加强切身体会,为突破本课重点和难点做好铺垫。
对第三个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即时性评价。
屏幕显示对华北事变这个知识点的总结。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1935年全世界都笼罩在法西斯肆意扩张的战争阴云下,7月,共产国际七大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强调:各国都要组成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推动了各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作为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联络员,请你拟定一封写给共产国际的信,汇报我党在1935年贯彻共产国际七大所做的重要举措。并提出要求。
动态显示三幅图片,分别是《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对同学的发言教师给予认真的点评,特别表扬学生的新颖创意。
电脑显示相关问题,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的内容加以总结。
课本中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理论性比较强,通过学生写信的方式,着眼于中共政策的转变,将前后几个历史事件关联起来,使枯燥的知识活化于纸上,简化于言间,内化于心中。
出示两则材料,提问
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
三、一二九运动
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具有强烈的爱国心的中国各阶层都做出了反应,抗日救国的口号响彻云宵,那我们来看看与我们最接近的,最富激情的青年学生的行动吧。
一位学生扮演成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满腹激情的进行演讲。
《清华大学国会告全国民众书》和一位青年学生进行演讲的画面。
一二九运动
使同学们融入历史情境,重新体验激情燃烧的岁月,形成“个人—社会”的人生价值,强化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民族意识的养成。
提问:一二九运动的背景、概况和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显示总结的内容。
出示两幅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的两幅图片。
1、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2、在千百万张书桌都能放下的今天,我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我们当代青年又要向当时的青年学习些什么呢?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人生观的教育,激发学生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相联系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二九运动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的到来,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更加有利的推动了全民族抗日高潮的到来,在此前提下,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于是国民党内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这与两位名垂青史的将军有关,他们是谁?领导了什么事?我们怎样评价他?
四、西安事变
出示张学良、杨虎城的图片,学生根据网上搜索的内容,看书后共同完成其简单的个人档案。电脑动态的显示一本书翻页的情景。
通过建立生活化的“历史人物小档案”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现实感,加强古今纵向联系。
让我们再次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936年的西安,关注那里发生的一切,我们有幸请到了《西安文化日报》的记者们,他们将向我们详细的报道1936年底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张学良对蒋介石苦谏和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时学生请愿的情景。
学生分组讨论
分别是12月9日,西安记者报道
12月12日,临潼记者报道:
12月17日,赴东京、赴华盛顿、赴延安、赴南京记者分别发来的报道。
同学们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都比较熟悉,采取融入历史情境、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模拟表演的方式,使历史场景真实化,历史问题生活化,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西安事变后出现的复杂形势,及中共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做出的英明决断。
关于西安事变的背景及事变后的复杂形势这一目,
1、为什么张杨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而实行兵谏?
2、从刚才同学的发言中,你能看出当时怎样的紧张局势?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叙述。
3、西安事变最后如何解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教师提问要求学生回答,最后屏幕显示概括的内容。
以环环相扣的问题,提示事件的本质,使学生理解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培养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的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激发潜能,使课外知识建构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避免了两党爆发大规模的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时至今日,70年已经过去了,历史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国共第一次合作、国共第二次合作、与连战历史性握手等图片。
给我们什么启示?
通过一系列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国共两党合作既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又有利于两党本身的发展,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愿望。海峡两岸早日和平统一,才能振兴中华。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的能力,树立以史为鉴的意识,自觉树立为祖国和平统一和民族振兴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第三部分:整理总结
本课小结:
展示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形势图,请同学们指出a、b、c、d分别代表什么地点?在这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有何重大意义?说出他们之间的重大意义。
能过由学生参与总结的方法,能使同学们增强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建立起各目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对本课内容的深层次理解。
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练习提升
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没有确定答案的习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运用小组竞赛的形式,使学生形成团队意识,增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
第五部分:发散探究
通过布置开放性的历史作业,使学生能够增强探究的主动性,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六部分:学生评价
课后学生要对自己的综合表现及对小组其它同学的表现作评价及记录,同时教师也要将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及时的反馈给学生,使评价多元化、多维化,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附:学生评价表
抗日救亡运动篇9教材地位分析
《何梅协定》的签订和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是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和国民党妥协卖国嘴脸的暴露。中共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领导推动作用,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由于“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运动出现新高潮,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为了全民族的利益,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使国内形势朝着有利抗日的方向发展。
重点分析
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国东北和华北,国民党政府卖国投降不作抵抗的政策面前,中国共产党采取坚决抗战的态度。学习这一内容,对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高风亮节及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是有重要影响的。
难点分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西安事变发生之后,造成了全国政局复杂化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分析事变引发的政治形势,认为有两种前途,一是由此引发新的内战,全国的抗日力量削弱,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二是由此结束了10年内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共产党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也是国共关系根本性的转折点——开始由内战到和平,由对峙到合作抗日。
从具体的分析中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抓到蒋介石又放蒋介石?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问题讨论清楚以后才能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政策的英明正确,也为后来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下伏笔。
重、难点突破方案
1、本课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历史事件。如: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就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历史事件。
瓦窑堡会议,是中国近代史上党的重要会议,可从名称、时间、地点、内容、意义等方面归纳。
“一二·九”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学生爱国运动,可从名称、时间、背景、口号、意义等方面归纳。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可从名称、时间、有关人物、背景、
事变解决的途径、意义等方面归纳。
2、尽可能地利用电教纪实片、挂图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加上学生所知道的这部分历史知识,教师不断点拨、启发,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子。例如:通过对本课《华北五省自治示意图》的利用,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语言联系“一二·九”运动爆发的原因进行历史的思维。
3、指导学生对课前提示进行分层处理,从课前提示中找出本课的学习重点及难点部分。
抗日救亡运动篇10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中国共产党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是如何逐步扩大对华侵略的,然后指出随着日本侵略的扩大,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也出现了新的发展,由此引入新课。
一、华北事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日本侵略华北的意图是什么?什么是华北事变?国民政府是如何处理华北事变的?有何影响?
在分析毕北事变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这一事变对中华民族、国民党政府内部、以及英美帝国主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二、瓦窑堡会议
提问:华北事变的发生,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革命首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使学生理解中共提出抗日统一战线的背景。
向学生介绍,华北事变发生后,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尚未完全结束,王明起草并发表的“八一宣言”。由学生分析教材中“八一宣言”的引文,了解宣言的核心内容。并评价“八一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教师应强调宣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自从土地革命战争以来对国民党政策有了明显的转变。
要求学生掌握中共是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的。在讲解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抗日统一战线的组成、领导权的归属,使学生认识到:此时中共对蒋介石的政策正处于由反蒋抗日向逼蒋抗日的过渡时期。
三、一二•九运动
播放录像《一二•九运动》或展示相关历史图片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一二•九”运动有何特点?它与五四运动有何根本区别?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适当归纳。“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学生运动。它宣传了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
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都是在国难当头爆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但五四运动是学生自发掀起的,“一二•九”运动自始至终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一二•九”运动还为中国青年运动指明了方向,即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三、西安事变
观看《西安事变》的记录片或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西安事变?
让学生根据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分析西安事变之后,将出现怎样的局面?如果你是张、杨两将军,如何处理蒋介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指导学生阅读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教师指出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表明了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和平解决实现了团结抗日,顺应了抗日形势的发展,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对于推动国共两党再度合作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板书设计
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一、华北事变
1.华北事变和《何梅协定》
2.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l.“八一宣言”
2.瓦窑堡会议
3.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三、“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
2.西安事变后复杂的形势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抗日救亡运动篇11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一、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30年代日本侵华的原因,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
2.一•二八事变和十九路军的抗战
3.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及其影响
4.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及其表现
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30年代日本侵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概括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概括历史特点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1.通过学习九一人事变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重要步骤,它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这是不容否认的历史,是不容篡改的。
2.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表现了对侵略者妥协,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反动性。
3.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关头,发表宣言,发出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号召,符合全民族的利益,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各阶级、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举起了抗日大旗,他们的爱国之情、英勇抗敌的精神值得后世人敬仰和学习。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二、重点难点及疑点解法
重点
九一八事变。
难点
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后,各阶级、各阶层对日态度及其影响。
解决办法
1.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法西斯上台后精心策划的重要的侵华步骤。引导学生从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中国国内蒋介石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等方面综合分析其原因。结合教材提供的史料分析日本侵华的根本原因。
2.各阶级、各阶层对日态度及其影响,可以从不同阶级的本质来分析。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是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本质决定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也要维护其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中国人民,从整个民族利益出发,掀起了抗日斗争的浪潮。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也举起了抗日反蒋的旗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的不抵抗,引起了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一些爱国力量的不满。这一切,与蒋介石集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带来不同的影响。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的沦亡,日本法西斯势力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抗日斗争,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音乐磁带《松花江上》
2.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原因的史料,用幻灯或小黑板。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收集有关东北抗日联军的资料,了解东北人民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抗日斗争,从而学习革命前辈的英勇斗争精神。
2.收集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否定侵略历史、篡改历史的有关资料,结合我国政府对此的严正立场和态度,写一篇评述文章。
六、教学流程
明确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建立;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及其原因;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抗日救亡斗争的基本史实。
2.要求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带来的严重影响。
3.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具体事实。
整体感知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侵略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严重步骤,是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的。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造成了东三省的沦亡,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剧了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在九一人事变后,发出了抗日的号召,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并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日本侵略的加深,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引起了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不满,他们举起了抗日反蒋的旗帜。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也为全民族的抗战奠定了基础。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松花江上》的音乐,简单介绍此歌的背景,引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提问: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不是偶然事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日本国内、国际、中国国内形势方面进行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决非偶然,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一贯的既定政策,在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日本决意通过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摆脱国内危机的困扰。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各国正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国内蒋介石集团正集中重兵“围剿”红军,也无心北顾。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发动了蓄谋已久又迫不及待的侵华战争。
设问: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蒋介石为什么不顾民族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
投影或小黑板:课后材料解析的四段材料。
在学生议论之后教师归纳: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有:①认为中日双方实力悬殊,中国战则必败。②担心共产党的力量在抗日斗争中发展壮大。③认为国联会制裁日本。④认为让出东北,可确保其他十八省的安全。上述四点都是蒋介石为其要协退让的辩解。蒋介石不抵抗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所代表的和维护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始终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由于国联的姑息,蒋介石的不抵抗,日本很快占领东三省,并于第二年扶植博仪,建立伪满洲国。日本又乘机扩大侵略,挑起了一二八事变。
二、“一二八事变”
为了给国民政府施加压力,把上海变为日本侵华的新基地,日本在1932年三月,发动了对上海的袭击,扩大对华的侵略。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小字部分,了解事件的经过,十九路军及上海军民的抵抗事迹。
国民政府对上海军民的抗战,不仅不支持,反而同日方谈判,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断送了上海军民的抗战果实。
投影或小黑板展示《湘沪停战协定》条文。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益深重,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的呼声。不甘做亡国奴、富有民族感和爱国心的中国各阶级、各阶层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从东北到南方的福建,到处都有抗日的旗帜。在讲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特点和影响等。
1.中共的抗日宣言
中共在九一八事变后,连续发表了几个抗日宣言。宣言的基本内容是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露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提出了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号召,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正义呼声。
2.东北抗日武装的抗日斗争
抗日义勇军主要指九一人事变后,东北人民和部分未撤走的东北军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的总称。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内容和“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教师重点指出,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充分体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做亡国奴,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东北抗日联军情况简表”。教师着重指出,为了推动东北的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队伍。东北抗日联军是党领导下的统一的抗日武装,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教师讲解时,要侧重让学生阅读并补充讲解杨靖宇将军和抗日联军的艰苦战斗历程和卓越战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民主人士出于对日本侵略和国民政府的退让、反共政策的不满,也举起了抗日反蒋的旗帜。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是以国民党内知名人士、爱国学者为主体自发组织的一个爱国团体。它于1932年12月在上海成立,以营救一切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争取人民抗日民主权利为宗旨。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引导学生观看教材的图画“吉鸿昌”和“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这是国民党爱国将军冯玉祥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的抗日队伍。他们收复多伦的战斗,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教师要特别指出,在蒋介石的破坏下,并勾结日伪军夹击同盟军最后失败。
5.福建事变
教师可联系一二八事变时,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进行了抗日斗争,蒋介石予以破坏。后调十九路军到福建“围剿”红军的史实来分析福建事变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福建事变的特点。福建事变的特点是建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来领导抗日反蒋斗争,此外,中共抗日的主张感染了十九路军等爱国官兵,走上了联共抗日反蒋的道路。
蒋介石害怕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斗争联合和壮大,勾结日军夹击十九路军,导致福建革命政府坚持了不到两个月,最后失败。
总结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国内社会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危机逐步上升。随着以后日本侵略的进一步扩大,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抗日的号召,并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为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坚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为以后全民族的抗战奠定了基础。
抗日救亡运动篇12教材地位分析
《何梅协定》的签订和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是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和国民党妥协卖国嘴脸的暴露。中共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领导推动作用,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由于“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运动出现新高潮,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为了全民族的利益,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使国内形势朝着有利抗日的方向发展。
重点分析
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国东北和华北,国民党政府卖国投降不作抵抗的政策面前,中国共产党采取坚决抗战的态度。学习这一内容,对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高风亮节及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是有重要影响的。
难点分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西安事变发生之后,造成了全国政局复杂化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分析事变引发的政治形势,认为有两种前途,一是由此引发新的内战,全国的抗日力量削弱,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二是由此结束了10年内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共产党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也是国共关系根本性的转折点——开始由内战到和平,由对峙到合作抗日。
从具体的分析中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抓到蒋介石又放蒋介石?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问题讨论清楚以后才能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政策的英明正确,也为后来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下伏笔。
重、难点突破方案
1、本课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历史事件。如: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就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历史事件。
瓦窑堡会议,是中国近代史上党的重要会议,可从名称、时间、地点、内容、意义等方面归纳。
“一二·九”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学生爱国运动,可从名称、时间、背景、口号、意义等方面归纳。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可从名称、时间、有关人物、背景、
事变解决的途径、意义等方面归纳。
2、尽可能地利用电教纪实片、挂图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加上学生所知道的这部分历史知识,教师不断点拨、启发,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子。例如:通过对本课《华北五省自治示意图》的利用,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语言联系“一二·九”运动爆发的原因进行历史的思维。
3、指导学生对课前提示进行分层处理,从课前提示中找出本课的学习重点及难点部分。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西安买春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