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课文

时间:2023-03-23 18:46:39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80678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最后的姿势课文,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最后的姿势课文吧。

最后的姿势课文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读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2、进行文本拓展,了解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感受他崇高的思想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责任感,树立对生活的信心,激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重点:品析谭千秋老师的一言一行,理解他在生死攸关的抉择,学习他大公无私,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

难点:正确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为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教学准备】

本课生字词语,收集抗震救灾动人事迹的图片和视频片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2008年5月12日,一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日子,山在颤,地在抖,万物在瞬间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面对灾难,我们曾手挽手共抗战,面对灾难,我们曾用爱心添注一份力量,面对灾难,他们用血肉之躯架起了不朽的丰碑,他们将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再次走进曾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朋友、老师——谭千秋。

二、走进故事,深入感知。

1.默读课文,了解大意,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勾画,便批注。

2.播放地震视频画面。用词语概括看到的景象和心情。(地动山摇、坍塌、天翻地覆、心惊肉跳、惶恐万分------)

3.出示课文词语: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学生轮流读词语。

4.在文中找描写环境的句子,谈读后感受。

出示:摇晃吱吱声尘埃腾飞而起地动山摇楼塌陷等词。

5.面对此情此景,如果是你会怎样做?谈谈自己感受。

6.当生命面临危险时,人的本能是保护自己,到安全的地方去,但是谭老师却没有这样做。是他没有机会吗?我们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事实证明,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思考:“离门口最近”的他完全有逃生的可能,可为什么他没有离开?他当时在做什么呢?他的表现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7.带着这些问题读文章,小组合作探索。

找文中的内容,抓关键词,体会动作语言,请几位同学谈自己的体会。课件播放:

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板书:

“快,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桌读指名评读,比赛读。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名学生冲不出去了!

“拉、撑、护”并表现

这是一种,谭老师张开的是生命的通道,是师爱的伟岸,在生命的边缘,用生命捍卫其保护生命的壮举,在废墟中托起生的希望,自己走向死神,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板书

一位援救队员这样描述,出示课文内容:

8、这是他最后的姿势,这是忠于职守的写照。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朗读这部分内容。

此时此刻,你的心一定被震撼了,让我们行少先队队礼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吧!

三、走进生活,感受人物。

引语:一名普通的教师,以三尺讲台书写了自己的春秋,51岁的生命定格在这里,我们永远忘不了他给我们讲授的最后一节课,这是他一生的写照。

1.指名读第2自然段,你认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指名回答。)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小结:的确,教师—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这一刻,他用生命架起了涌向学生心灵的桥梁;在这一刻,他用生命诠释了人生的价值,这是用生命谱写的爱的篇章,这是用生命构建的课堂---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2.讲述同学们在课下收集的资料

课件出示:谭千秋用双臂护住学生的画面。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小结:他是质朴的,求学认真的,他生活平凡,思想伟大,忠于职守,托起生命,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这是一种让我们双目紧闭,来缅怀这位英雄,把他伟大形象印在脑海中。

3.配乐诵读:

谭千秋

你撑起的双臂,如老母鸡的翅膀,地动山摇孩子们也不会惊吓;

你弓起的脊背,如钢铸铁打的房梁,天塌地陷孩子们也不会受伤;

你的形象如雕似塑,永远定格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千古绝唱;

你的精神如星似月,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闪光,任岁月流逝也不能把你淡忘。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生:面对废墟中惨不忍睹的血肉之躯,面对那钢铁压不弯的脊梁,面对那羽翼下鲜活的生命,人们的心被震撼着。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是的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5.“地震无情,人间有爱”你觉得应该授予谭千秋老师什么荣誉称号?课件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生答:最佳优秀教师奖、最感动中国的人、最可爱的人-----

6.配乐朗读全文

四、走出文本,提升认识。

1、大灾显大爱,把你知道的英雄事迹讲给大家听。

2、回放救灾中的感人画面

总结:生命永恒,大爱无疆,手拉手,心连心,肩负一种责任,心怀一份信念,一起走向辉煌。

板书:最后的姿势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信念

爱岗敬业

忠于职守

责任

最后的姿势篇2

《最后的姿势》是新课文,它的出现把我们带回到一年前令人落泪的时刻,缅怀那些在地震中离去的四川人民,追忆那些在灾难面前表现出英勇无畏、舍身忘死的英雄们。通过不断地朗读,一字一句的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孕育的深刻思想感情。教学中抓住第二段四处环境描写正面烘托,让学生细品其中蕴含谭老师高贵的品质。谭老师语言、动作的描写更显无私大爱。第三段让学生如入角色,感受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学习救援人员的话时,联系上文地震来临时谭老师行为的细节描写,对比两种描写方法,从正、侧面感受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所有的人“永生难忘”!多么令人感动,这最后的姿势令同学们心潮澎湃,用激情表达对谭老师深深的敬意。

【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第十一册p30——p33

教学过程

一、朗读中复习旧知

1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2师:回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谭千秋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生:谭千秋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积极的老师。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生:喜欢。

师:好,就读出你们的喜欢吧!

二、朗读中感动悲壮一幕——学习第二段

过渡:谭千秋老师留给我们第一印象是美好的,那就让我们怀着美好走进这位令人无比敬仰的老师,感动于他那悲壮的一幕吧!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二段,其中你觉得那句话令你印象深刻或是被他感动,把它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好------

读出我们的感悟

1、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品格

师:现在,请你们把印象深刻或是被感动的地方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依次出示学生的句子

天空阴沉沉的。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师:为什么呢?你有何感觉?

生:“阴沉沉的”让我感觉难受,觉得会有事发生似的。

师:换句话说,预示着地震的来临,是吗?那,你们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句简短的话呢?

生:慢点

生:“阴沉沉”读得重些

师:很好,请大家读出这种感觉。

师:这样的描写就叫环境描写,哪位同学还有这方面的句子与大家分享呢?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师:观察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吗?指导朗读,注意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师: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生:情况危急,很危险。

师:那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才能感受到情况的危急呢?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压下来,楼房塌陷了------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谭老师遇难了。

师:遇难了,我们该怎样读出感受?

【评析:四处环境描写从正面烘托出特定情境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在理解中朗读,感受地震带来的可怕灾难,感悟谭千秋老师的伟大。】

2、动作、语言的描写感悟人物品格

师:从刚才同学们朗读的环境语句中,我们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更凸显谭千秋老师的伟大,还有令你们感动的吗?

依次出示学生的句子

“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师:请同学们也来念念,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老师很着急。

生:为学生着想。

生:热爱学生。

------------

师:这是先人后己的精神,我们为此而感动,请大家在它的旁边写下感受。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生:谭老师是一个热爱学生的老师。

师:请把热爱之情读出来吧!

生:谭老师是一个舍己为人的老师,我很钦佩他。

师:读出你的钦佩之情吧!

------------

3、深情朗读

师: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身救学生的场景。谭老师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双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学生的姿势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次深情地朗读课文吧!

【评析:这段不仅用四处环境描写烘托谭老师的高贵品质,还用细节描写让我们清晰得看到谭老师恪尽职守,先人后己,在生死攸关之际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伟大形象。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感动中感悟谭老师的“人生的价值”】

过渡:谭老师他走了,他那最后的姿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挖开废墟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段。

三、他们的话语,再次感动我们——学习第三段

1、小声读课文,这段分别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把它们多读几遍,能读出怎样的谭老师?

2、角色体验,朗读感悟

师:你想读哪个角色的话?

3、对比不同描写方法,表达相同作用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在第二段和救援人员的语言中都有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描写,你能看出不同吗?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第二段直接写出来的英勇行为叫正面描写,第三段是别人来说,叫侧面描写。这两种描写方法,在文中起到烘托人物品格的作用。希望在以后的写作中大家可以学着应用。

四、深情赞颂——学习第四段

教师和学生一起深情朗读

1、师: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怎样的,你想用那些词语来赞颂谭老师,才足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呢!

2、师:人们又是如何赞颂谭老师的呢?

3、师:真是太棒了,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理解吗?

4、结束语,师:谭千秋,永恒的名字,无私大爱的双手,记住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

作业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下节课交流。

板书

舍己为人

名垂千古

永世不忘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恪尽职守无私大爱

最后的姿势篇3

最后的姿势

五班董晨雨

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任凭冰雹般的砖瓦都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鲜血霎时间喷涌而出。他咬着牙,忍着痛,拼了命地撑住课桌,不断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家人和学生都需要我!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定格在5月12日。

当战士们发现他时,他的双手紧紧地抓紧了课桌的边缘。课桌下还卷缩着四个学生,四个年轻的生命!他张开手臂的姿势如同保护着小鸡的母鸡,神态是那样的安详。

可以看出地震来临时,他把学生塞进了课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坚实的“长城”,用自己的生命给学生打造出生命之门的钥匙。

战士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的手从课桌上放下来。

这位可敬而又伟大的老师叫作谭千秋!

四名学生因为及时躲到了课桌底下几乎没有受到伤害。当他们知道老师遇难时,个个放声痛哭。是谭老师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是谭老师为了保护他们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不能经受不了这次打击。我们四人的命是老师给的。就算我们不为自己活着,也要为老师活着!不能让老师的血白流,不能让老师枉死。我们一定要振作起来!让老师的在天之灵感到欣慰!”幸存的一位男同学说。

听了这样的话,看了这样的场面,让人如何不感动呢?!人们无不为老师的爱和学生的话而轻轻抽泣。

学生,家长,同村人自发地为英雄老师做最后的告别。“英雄一路走好!”“千秋名垂千古”一条条横幅映入眼帘。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谭千秋老师,我们爱戴您!

最后的姿势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姿势,让人们的心灵为之一震。这是谭老师教给我们的最后一节课,课题就是《爱》!

谭千秋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评语:小作者对谭千秋老师牺牲时的画面尽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对谭老师的爱戴之情。

最后的姿势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报道与课文的区别,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了解课文写作方法。

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了解报道与课文的区别,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了解课文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后的姿势.。这件事最早来源于网上的一则简短报道:请同学们看看这则报道,再默读一下课文,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发现课文与这则报道的最大不同。

二、地震来临的句子:

课文中哪里描写了地震的来临?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我们读书还要进行想象,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聚焦这里,你有没有发现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读。

4、出示三句话。这是课文中描写地震情形的几句话,让我们感到处处危急,报道中有这样的环境描写吗?

让我们连起来读,把我们的想象、感受融进去。

三、谭老师的反应:

1、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谭老师是什么反应?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分秒必争,容不得半点迟疑,读。

谭老师临危不惧,在他的指挥下,大部分同学逃了出去,但还有四个同学来不及逃走,谭老师这时是怎么做的?

2、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找出动词。拉、撑、护,你读出了什么?

让我们们把时间定格下来,想一想,在立即的背后谭老师会想些什么?

瞬间的反映中看出了他对学生的关心、责任。想想谭老师平时是怎么做的?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句话,包含着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动作,他还是

它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壮的姿势,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有力量的姿势!再读句子,把你的体会送到句子中。

报道中有这样的正面描写、细节描写吗?

四、谭老师就这样走了,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但他的师魂却铭刻在每一个人心中,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人们的评价吧!

1、出示课文中三段话。读。

2、这些话,谭老师听见吗?但我宁愿相信,他的在天之灵一定会听见,如果你是他的同事、学生、朋友,你会说什么?

说话:谭老师,你是这样的人,。

3、这些侧面的描写,报道中有没有?

课文通过环境的渲染、细节的描写和侧面的烘托,让我们感受到:

五、感受精神:

1、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读。诠释?这段话中,谭老师用语言了吗?用什么来诠释?

在课文中,谭老师还用别的什么方式来诠释了什么呢?读读1-3自然段,这些,报道中有没有?

2、谭老师走得有些匆忙,但我们相信,他是从容而宽慰的,雕塑家刘浪为他塑了一张像。学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我们从这最后的姿势中感悟了很多很多,千言万语,请把你想说的告诉同桌。

3、雕塑家为他塑像,作曲家为他谱曲,作家为他写文,所有的一切告诉我们: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篇5

6.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 谭千秋 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 2008年5月12日 14分28分04秒吗?  

2.看图片,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5.12 谭千秋 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在地震来临时, 谭千秋 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 和 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人们对 谭千秋 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第二段:环境烘托  

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课内十分钟安排:  

1.交流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2.自主练习给课文分段。  

作业:  

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补充习题》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板块:图片入境,导入课文  

1.出示相关图片  

2.板书:最后的姿势  

3.齐读课题。  

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 谭千秋 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第二板块:读顺课文,读懂姿势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文中几处描写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3.找出最感动你的句段,在组内认真朗读。  

第三板块:品读姿势,丰富英雄形象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  

a、护生的姿势  

谭 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体味用词的准确性。  

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 谭 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再现地震情形,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 谭 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 谭 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b、牺牲的姿势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品味用词  

补充材料: 谭 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 5月12日 那天下午2点多,他一如既往地在教室为学生们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在学生眼里, 谭 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 谭 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 谭 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  

第四板块:评价人物,英雄永存  

过渡: 谭 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 谭 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震撼了。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获救的学生说:“;”一位老师说:“。”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的老师。  

小结:谭千秋一个普 通的 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 谭 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以人们这样赞颂——  

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第五板块: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谭千秋 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这是人民教师最后的姿势,有那么多教师,尽管姿势不同,但都用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守护着他们的学生,给了学生们生的阳光。  

  

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 张米亚 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  

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20出头的二年级语 文 老师汤宏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幸运地活了下来。  

向倩:什邡市龙居小学英语教师。向倩的遗体被发现时,她已被压断为3截。几乎碎成一团的上半身,张开的双臂下,紧紧搂着三个也已死去的学生。救援人员怎么也无法扳开她的双手,现场的武警官兵为之落泪,纷纷行起军礼。说到向倩,校长谢洪安的眼睛再次湿润:“ 向 老师当时离逃生口最近,她在三楼给六二班上课,只需跨出教室门,再两步,冲到走廊,就能躲开轰然坍塌的楼板,从楼道逃生!”  

26岁的袁文婷老师走了,离开了她深爱的讲台,离开了她留恋的世界,陪伴她的,只有几个地震时她来不及救出的学生!她走得那样的惨烈和壮烈,留给我们的是废墟中一个身躯的两截,一双巨大的双臂下还护着两个学生,这就是她最后的人生,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地定格在这个世界。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个老师,塑造和捍卫了我们所谓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  

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责任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课内十分钟安排:  

1.阅读补充材料。  

2.练说: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  

3.练说:评价人物  

4.练笔: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  

【推荐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最后的姿势篇6

一、教学要求: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词,个别读,齐读。

洗漱吱吱废墟坍塌

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

4、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6、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

1、让我们先从5月12日的早晨开始回忆,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对家人关爱对工作尽责

2、齐读第一段。

3、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呢?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习第二段:

1、这一天的天气有什么不同?(天空阴沉沉的。)

对于这一处环境描写,作者单独列为一个小节,是想提醒我们什么呢?

2、然而,此时正在上班的谭老师并没有意识到灾难的来临,此时的谭老师正在教室内给学生上课。请大家一起读。谭老师的课让你学到了什么?

3、正在上课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了——

出示:

此时的情况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们看出情况危险,谭老师也看出来了——

4、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谭老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这就是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老师的话有作用吗?

5、然而,地震发生得如此突然,留给大家逃生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情况越来越危急——

6、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这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情况危急?此时的情况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7、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从这段话中,谭老师的哪些表现让你深受感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立即、拉到:“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护: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8.启发想像:如果没有谭老师拉、撑,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是啊,天灾无情人有情,在谭老师的保护下,四个学生多了一份逃生的希望,而谭老师呢?地动山摇——

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碎裂的砖块砸在他的身上,他依旧——,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他仍然——,楼房塌陷了——,他还是——)

四、总结全文

谭千秋老师51岁的宝贵生命定格在了这最后的姿势,他用最后的姿势回答了“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对于谭千秋老师来说,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要当机立断、恪尽职守,用无私的爱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回顾一下,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说得好,作者描写了一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民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说出他的名字——谭千秋。

二.新授

1、从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细节、环境烘托、侧面、正面

2、细节描写我们在使用时,平常会用到哪些方面呢?

语言、动作、姿态、表情等。

3、好,现在请同学读课文第二大段,也就是课文的2-7哪些是对我们主人公的细节描写,用﹏﹏画出来,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想。

请同学来说一说。

a.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很早就起床了……赶到学校上班。

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b.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大声喊到……从这句中,你又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谁来读读。

c.谭老师立即将他们……四个学生

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请同学来读读。

4、刚才我们知道,环境烘托人物也是描写的一种方法,请同学再读课文2-7自然段,用——画出环境描写的部分。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想法。

a.天空阴沉沉的。

b.忽然,课桌摇晃起来……地震!在这里的三个!表达了什么,情况的危急,起到强有力的冲击感情的作用。

c.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

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请同学来读读这几句话,这几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样的谭老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恰当的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的品质起来烘托的作用。

5、除了细节描写,环境烘托,侧面描写也是我们表现人物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去读读课文的第三段,也就是课文的8-10自然段,

、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可以吗?

这一段引用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

、从这三个人物所说的话里面,你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可以用书上的词语来回答我,也可以用别的词句来回答。

、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这三个人物所说的话,再来感受一下谭老师的爱和责任。

6.这就是我们了解的谭老师,在危急关头,舍身救生的谭老师,那么,在平时,他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齐读这句话,关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姿势是谭老逝世时的自然姿势。正是这个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谭老师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地人,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个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因为,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已经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7.说得好,多么一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师啊,作为同行,我也深深的敬佩他,现在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读一下课的最后一段,表达一下我们心听赞颂之情吧。

8.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谭老师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地人,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让人们深深感动,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9.学了课文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吗?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来试试。

三.总结全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的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同学们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去了解下这些真实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让我们永远记住恪尽责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记忘的——最后的姿势。

板书设计:

当机立断

6.最后的姿势谭千秋无私师爱

恪尽职守

最后的姿势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谭老师。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1、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2、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预习设计:

1、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课后第2题,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设计: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引入,看图片,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2、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画出相应的语句。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废墟坍塌塌陷尘埃震撼诠释生死攸关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5.12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在地震来临时,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人们对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第二段:环境烘托

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抄写词语

1、完成本课的《习字册》。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3、记住课后2中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预习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2、透彻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学程设计: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批注: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四个学生。”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4、学习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

2、理解话语的意思。

3、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换题,巩固文章的中心。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用横线画出语言,用浪线画出动作。

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交流:左边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

2.学有余力的同学搜集地震中的其他小故事,精读批注。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无私师爱

恪尽职

最后的姿势篇8

教学内容

6.最后的姿势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预习设计

1.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课后第2题: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唤起回忆

1.看图片,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2.交流自己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二、在交流和倾听中了解谭千秋

三、初读课文

1.模仿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2.速读课文,用“”在文中

学程设计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

2.看图片,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画出相应的语句。

四、朗读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朗读词语,解释通过预习已经理解的词语。

2.学习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分段,概括段意,并体会写作方法。

1.自主分段,练习概括段意。

2.结合课文,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第二段:环境烘托

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抄写词语

作业设计

1.高质量地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记住课后2中词语的意思。

4.完成《一课一练》中的第一到第三题。

最后的姿势篇9

教学要求: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词,个别读,齐读。

洗漱吱吱废墟坍塌

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

4、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6、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

1、让我们先从5月12日的早晨开始回忆,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对家人关爱对工作尽责

2、齐读第一段。

3、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呢?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最后的姿势篇10

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第二段:环境烘托

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词语:

谭千秋洗漱吱吱尘埃短暂

坍塌瞬间废墟震撼赞颂

凹下去诠释绘声绘色大公无私

血肉模糊生死攸关妙语连珠

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体现了谭老师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

1、我眼中的谭老师:谭老师在平时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一位尽责的老师,当巨大灾难来临的时候,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大爱、临危不惧。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谭千秋老师的爱会恒古不变的传下去,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3、为何以“最后的姿势”为题?

答:以“最后的姿势”为题,饱含着对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4、“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5月12日这一天,我们第一次认识了谭千秋老师,也一辈子记住了谭千秋老师,此时,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来试试。

敬爱的谭老师,我想对您说:您是一位平凡的人民教师,却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2008年5月12日,你在地震的那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放弃了逃生的机会,选择了死亡。我想,在那一刻——那双闪烁着光芒的生命的翅膀,即将展翅翱翔。因为你为学生们注入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爱与奉献,舍己为人!

5、课文二、三两段都描写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但描写方法不同,将第三段删掉可以吗?

答:①不可以将第三段删掉。

②第二段直接描写谭老师的英雄行为,这叫正面描写。第三段是通过别人的话语来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答:人生的价值是恪守尽职、大爱无私、舍己为人、更多地为他人着想……

课文最后一节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诠释人名涵义。

形容情况危险的四字词语有

小结:虽然他走了,但是,他那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姿势,永远定格在汶川大地震中,永远隽刻在了四个学生的脑海里,隽刻在世人的心中,成为一座可歌可泣的英雄教师雕像,成为激励几代人几十代人的英雄事迹,永远传颂下去。

人们之所以要传颂他,是因为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英勇无畏的双臂。

人们之所以要传颂他,是因为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精神最伟大、力量最强大的双臂。

人们之所以要传颂他,是因为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

谭老师走了,他走得那么突然而匆忙,来不及跟家人说一句知心话,来不及向学生说一声再见……谭老师走了,他留下的是一种姿势,一个永远张开双臂的姿势,一个舍己救人的姿势。这不是一般的姿势,它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壮的姿势,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有力量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篇11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是反映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大地震中真实事件的一篇新课文。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质朴的语言,记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高尚师德。

对于这样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教什么”、“怎么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让学生知道“谭老师舍身护生”的英雄行径,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赞颂之情。以此作为教学目标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如果仅此而已,不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个内容和思想的话,那么我以为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区别于其它学科教学的特殊意义了。课堂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片段一

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生:

师:这是一处描写地震发生时的灾难场景,你觉得作者有必要将它穿插于“谭老师舍身护生”事情记叙当中吗?

生:

师:那么我们将这一段省去,再读读前后内容。

指名读课文相关内容。

师:感觉怎么样?

生:地震没那么可怕了!

生:感觉不到地震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感觉不到人们逃生时间的紧迫。

生:好像体验不到地震发生时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

师:其实这就是缺少了环境、场景描写的烘托作用,体现不出当时情形的十万火急,也难衬托出谭老师在危急关头一心为学生着想的无私大爱了。

完整朗读,感受体会。

反思:“学贵自得,书忌耳传。”学生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感悟,只有在不断的朗读比较中才能获得。作为一篇语文课文而言,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懂文本,体会情感,还应让学生领悟到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做到习有所获。环境场景烘托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借助具体描写地震灾害发生时地动山摇、房屋坍塌的情境,烘托出当时情形的万分危急及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可敬。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时,为他们搭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平台,通过品重点句段、朗读辨析等形式,帮助学生感悟写法。与此同时,学生也在这品、读、悟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人物的形象感知,为对文本的情感体验铺下坚实的基垫。

片段二

师: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生: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从这句话中,谭老师的哪些表现让你深受感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画一画,写一写。

生自由品读,写批注,交流。

生:“立即”说明速度很快,也可看出这是谭老师的一种本能反应,当机立断,作为一名老师他将孩子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

生:“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撑开一把保护伞,使躲在桌下的学生们能逃过一劫。

生:“护”,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令人崇敬!

……

反思:语文训练提倡“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就是要从关键词句处反复阅读、揣摩玩味,感悟文本内涵。本片段中,引导学生通过圈画批注等方式深化阅读体验,抓住重点句中的“立即”、“双手撑”、“护”等字词赏析推敲,感知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到文本蕴含的情感:谭老师舍身护生的行为令人崇敬。真正实现以写助读,即古人所谓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片段三

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老师的话语。

师:从这三位人物的话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四个学生获救了,可谭老师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谭老师张开双臂,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在场的救援人员永记心头。这一姿势,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生:我仿佛亲身感受到了地震所造成的山崩地裂、家毁人亡;仿佛亲眼目睹了谭老师舍身救人的英勇情形。

生:谭老师在危险面前,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忠于职守,履行了做人之道,做师之道。

……

生同桌前后自由分角色扮演朗读。

师:从这三位人物的话语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用一个词概括当时人物的内心感受。

生:震撼、感动、敬佩。

生:沉痛、感恩、崇敬。

生:震惊、感谢、敬重。

……

朗读训练,深化情感。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倾听,乐于交流,善于朗读,在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中深化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围绕三位不同人物代表的话语进行阅读品析、朗读体验,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逐渐变得丰满而鲜活。在反复朗读品味的同时,孩子们的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对谭老师的英雄行径、高尚师德的崇敬赞许之情油然而生。此时,学生有情而发,朗读得深情并茂亦能水到渠成。

片段四

师: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想怎样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谭老师呢?

:谭老师,我想对您说:

生:谭老师,您那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最后姿势,永远镌刻在世人的心中;您那舍己为生的伟大精神,永远铭记在世人的心中。

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谭老师,您的死比泰山还重!

您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诠释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人生价值!

生:谭老师,您在死亡面前,恪尽职守,誓死护卫学生,您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我们以您为榜样,我们敬佩您!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人虽死,精神永存,千秋万载!谭老师,您一心为学生的高尚师德将代代相传!

……

师:那此时此刻,谭老师在你的眼里,还仅仅只是一位普通的老师吗?他是一位——

生:英雄!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起大声呼喊出这位英雄的名字——

生:谭千秋!

师:牢记他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生命中的——

生:最后的姿势!

反思:“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会被点燃激活。鉴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感悟,在课堂结尾部分引领学生迁移模仿文本言语直抒胸臆,既是渗透语文教学中说写的训练,更是对文本情感体验的升华,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情发于言,使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珠联璧合。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人文性是以“语言”这个工具为载体的。在教学实践中,应“寓教于文”,充分利用语文课程内容自身所蕴涵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交融因素,就是要挖掘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提点悟情,拾级而上。铺设基垫,初步体验,渐进深化,情感升华,课堂教学始终扎根语言训练点,为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架设阶梯。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进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以关键词句处为切入点,深究细探,揣摩推敲,这样学生才会真真切切地走进文本,深入人物,引起强烈的共鸣。使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循序渐进,逐步推向深层,最终达成语言训练与体验情感有机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最后的姿势篇12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2.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地震前后的图片

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哭声、喊声,撕心裂肺,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可在天灾面前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过渡: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a、护生的姿势

1、出示课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指名读: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地震发生视频。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3、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指导朗读: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读好句子。

紧要关头,情况之危急,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过渡: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

5、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过渡: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的笔墨进行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过渡: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b、牺牲的姿势

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明确:“死死地”。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3、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生1:因为他觉得全班学生都一个没走,他不能走!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冲出去!

师:说明了什么?

生3: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生4:是责任!因为他是一位人民教师!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过渡: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如果说地震中的谭老师是正面描写,那么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这叫什么描写?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更突出体现谭老师光辉形象和高尚的师德,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次

1、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一起回顾谭老师的行为,如果将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是什么字?如果把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定格成最后的姿势,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

3、交

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总结

师解说: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五、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责任

临危不乱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舍生取义

最后的姿势篇13

《最后的姿势》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普通老师,散发出来的一种舍身救人的灵魂精神。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最后的姿势》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最后的姿势》阅读原文

①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tán)千秋老师6点多就起床了。他给小女儿洗漱(shù)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②天空阴沉沉的。

③下午2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④谭老师正讲得起劲,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⑤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

⑥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tān)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已冲不出去了!

⑦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

⑧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xū)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āo)下去,血肉模糊。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说。

⑨“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⑩一个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事实证明,在生死攸(yōu)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⑪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曾是一个多么和善的人啊。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⑫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51岁的宝贵生命诠(quán)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阅读题目

1.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圈画批注。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请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2)默读第4自然段画“”的句子,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把你体会到的写在下边。

3.根据第8、9、10自然段想象:在教学楼即将坍(tān)塌的瞬间,谭老师是怎么做的?然后在第6自然段

的横线上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4.“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最后的姿势》一《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阅读答案

1.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或者“他双臂张开……血肉模糊”

(2)强调了当时情况的危急。

3.示例:“快!快过来!”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

个学生。

4.谭老师是个英雄,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千秋”有两层含义,一是谭老师的姓

名,二是长时间的流传,句子中是说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得以长时间的流传。)

5.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篇14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内容】

读通课文,圈划文中的生字新词。

文中哪些语段讲的是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文中有许多环境描写,圈画出来,细读品悟,写下自己的读书体验。

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小组合作探究】

1.文中几处描写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3.找出最感动你的句段,在组内认真朗读,细细体味,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小组深入探究】

学生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师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

a护生的姿势

b牺牲的姿势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过渡:谭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震撼了。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获救的学生说:“;”一位老师说:“。”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的老师。

四、课堂检测

给下列生字注音并组词。

墟谭漱

凹吱诠

撼释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

,,身下死死地学生,四个学生都。

双臂,学生,成了他生命。

谭千秋,一位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生命诠释了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

!”

交流搜集到的当年抗震救灾中的其他动人事迹。

五、课后作业

1.把课本生字生词摘抄10个,写两遍。

2.推荐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六、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责任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最后的姿势课文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