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23 18:44:54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101989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吧。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

1.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

2.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3.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教师检查: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3.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1.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3.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内容。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模拟情境,延伸拓展

1.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对想捐款的同学,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友宣传的同学,可即兴模拟宣讲,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2.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2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是一篇属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

把握重点时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细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有关词句。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议一议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的要点。通过抓重点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深沉的。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说说怎样才能保护好大自然,激起同学们强烈的、自觉的环保意识,以及民族的忧患意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按要求是一课时完成,但本课比较难理解,如果光靠课前预习是不够的,学生在没有读懂课文的情况下老师很难教学,所以我安排了两个课时。在教学前,我预想男孩子会比较感兴趣,女孩子可能积极性不高,所以我尽量设计更多有趣的情景让学生融入到课本中。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下,学生大致已经对课文比较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或句子,找出后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学生虽然对黄河比较陌生,可是如果能将学生身边的河湖以及生存条件联系起来,引发生活的体验,激发起内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

另外,本课关于河流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教师要准确理解,如:流域、河道、悬河学生如果存在疑问,可以与老师、同学交流,在理解了这些专业术语后,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许多。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写作体裁.

课初,我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看看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帮助.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两个问题: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而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地阅读时间后学生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课文理解到这已经很好了,但我没有就此停止,而是让学生再去细细读文:课文中例举了很多的数字,请同学们关注到这些数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发现: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站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险性极大——4亿吨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严重的侵蚀——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治理黄河势在必行.在讲"治理措施"时,我重点补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然后链接资料袋的内容.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河的现状,使学生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后我让学生谈谈你在"保护母亲河行动"中准备做些什么有的说把自己的零用钱捐出去,有人说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去治理黄河.

另外,我还结合品德课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湘江的水质情况,并作为日记记下来.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就在自己身边,要从自己做起,真正提高环保意识.

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语文教育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一、揭示课题

1、生齐读。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请同学们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词。

2、老师听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向东流过一座黄土高原以后,就变成了一条黄色的泥河。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黄河。面对滔滔千里,滚滚东去的黄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写黄河的课文,你想强调哪一个词?同学们再试着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读完后能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的方法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

生答: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三、再次读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阅读提示和课文,看一看还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

师:谁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师:你的问题提得很好,也很有价值,能够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提问,还有问题吗?

师:你也很会学习,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提问,还有吗?

师: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知道保护环境,希望你能为治理黄河提出一点合理化的建议。

师:下面我们就以课文中这四方面的内容为主题,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来学习研究。大家可以先从你感兴趣的角度确定研究的主题。

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四、全班交流:

1、第几自然段写了变化前的黄河的样子?【板书:前】

a: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

b: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师:美吗?原来的黄河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预设:“黄河在近2000年……苦难”)【板书:后】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00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00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再来读这段话“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谁再读读。指名读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这么多方法,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数管齐下”其中都围绕着治黄的关键“管住泥沙”。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

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六:总结:

一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让我们看到了黄河的过去和现在,我们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让我们再静静的看看壮丽的黄河,让我们和母亲河一起跳动。

七、板书设计;

摇篮    祸河

   

原因   

自然   社会

治理方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认识8个生字。

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可以采取的防止水土流失的办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深入了解黄河。

通过自主学习——质疑讨论说明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环保的观念。

二、重点、难点

1、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原因及可以采用的防止水土流失的办法。

2、树立环保的观念。

三、课时划分1课时。

四、预习作业搜集与黄河有关的资料。

五、教学设计

、导入

1、出示搜集的资料。

2、师:曾经哺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为什么会如此穷凶极恶地吞噬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自主学习,训练质疑探讨能力

1、自主学习生字。

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进行测试。

注意以下字音的朗读。

“祸”“亩”“恳”

2、自主阅读课文,质疑。

黄河以前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为什么会变成祸河?

黄河怎样危害两岸人民?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祸河变为母亲河?

……

三、合作交流,汇报理解

1、组成小组合作交流问题。

2、汇报。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归纳,梳理出全文条理:

{以前——摇篮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现在——忧患

原因——?

治理——?

让一生说说“黄河为什么称为摇篮”?

①先找出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叙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②以归纳性语言进行介绍。

{气候温暖}

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森林茂盛}生息繁衍

{土地肥沃}

③师:黄河的滔滔之水哺育了炎黄及其子孙,面对这样美好的河流,我们会产生哪些赞美的语言?

④师:大家对这样的黄河心中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呀?

师: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很向往看见这样美好的河,大家怀着向往之情一起朗读第3自然段。

让另一生说说“黄河今天的表现”。

①先找出在文中的什么地方记述。

②以数字解说。

解决知识点1:说明忧患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解决知识点2:为什么“1500多次”用了“多”,而“26次”却不用“多”字。

让另一生说说“黄河成为忧患的原因”。

①找出在文中的什么地方记述。

②归纳性说说。

情况:16亿沙子——悬河——决口

原因:{气温转寒暴雨}水土流失恶性循环

{人口增多砍伐)}

③师:请大家看着板书比一比,哪一个同学能将书面语言化成口头解说语,向全班同学解说黄河的现状及原因。

让一生说说治理黄河的关键。

①找出在文中什么地方记述。

②归纳出以下几点;

{牧、林为主}

关键——{规划用地}防止水土流失

{修筑水利}

③师:只有这样数管齐下,才能管住泥沙这个恶魔,才能让黄河逐渐恢复原先的美好风光。大家对未来的黄河有信心么?请带着信心,带着呼吁,带着期待齐读第7自然段。

四、小结

同学们,水源是人类的生命,保护水源就是保护家园,就是维护人类的生存。学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我们了解了黄河的过去、现状及变化的原因、还有治河的方案,更重要的是懂得了要注意保。同学们请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吧。

五、作业

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气温转寒暴雨}

原因{人口增多砍伐}

{牧林为主}防导{过去摇篮

治河{规划田地}→水土流失→{

{修筑水利}止致{现在忧患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5

【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学校 吴建华】

〖走向真实的语文课堂〗

发挥网络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学习模式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其便捷性、交互性、超越时空以及资源共享等优势,创建了一具良好的综合性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处理大量信息,重新整合与主动建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例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课前,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并下载有关黄河的资料,课上首先通过“网上邻居”的方式交流有关信息,接着以“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和“黄河变化的原因”为问题组织学生通过读课文并整合多方信息,和学生协商,引导合作,分别以“保卫黄河”、“治理黄河”、“黄河小史”为题尝试制作网页,然后发送到学校网站,互相交流点评。整节课以网络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虚拟的活动中收集资料,讨论合作,制作网页,交流欣赏,从而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吴蓉梅】

〖“两自一归纳”教学模式研究的几个突破口〗

对教材的开掘角度要创新。例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首先引导学生正向思维。即黄河是怎样发生变化的,黄河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接着引导学生反向思维: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然而,现在我们称它为祸河,说它是中华民族的忧患,这样的说法对黄河公平吗?为什么?经过仔细研读课文,不难发现,黄河演变成今天的状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类为了生存,大量地开垦放牧,毁坏森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样一来,黄河中的泥沙日益增多,黄河的河床也就逐年升高,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学生越读越觉得称黄河为祸河是不公平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这样多角度地开掘课文,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将大有裨益。

【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实验小学王云】

〖现代信息技术在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中的作用〗

增进生存体验,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堂是语文学习体验的主要途径,而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体验的拓展和延伸,是社会情景、生活情景与语文学习的有机整合,它将使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获得社会的体验、反思和批判,从而不断丰富生活积累,增强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信心,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不难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一是气候的变化,二是人为的开垦和破坏,提出了整治黄河对策,懂得破坏自然是要受到惩罚的。这是学生获得的间接经验,难以唤醒学生深层的情感体验。这时只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围绕这一主题参观、考察周边的生活环境,真切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沉重的话题,才能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成为时代的需要,才能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 吴汉平】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其次,要在多方向的思维表达中展示价值。

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后,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你还有什么方法能使黄河水变清吗?这时有的学生回答,用水泥将黄河的河床砌起来,有的答到可以用船将河底的沙石淘起来……,这些回答看似进行了发散,学生也说得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它不仅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发散能力的效果,而且还暴露出学生的认识能力有相当的缺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原因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了黄河水黄的程度,而忽视了本课的重点"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问题,体现在学生身上就起了负面效应。自然这样毫无科学性、合理性、简约性的思维与表达的过程就毫无价值可言,这样的"创新"也就成为学生的过重负担了。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创新教育的关键又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同时今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综合的、多向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时一定注重学生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例如,我们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可以在学生了解了黄河上、中、下游所流经地区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黄河变黄的真正原因后,引导学生去思考治理黄河还有什么方法,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让黄河恢复昔日的风光,我们应该怎么做?在这个发展性的思维训练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就黄河变黄的真正原因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也许从中会涌现出几位小小的环保专家呢!

【江苏省溧阳市横涧中心小学 邬泽富】

〖语文呼唤体验性学习〗

信息流通网络化,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且强调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情境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师生与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独立思考、积极表达,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信息流通网络化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通过收集、整理、分析、选择信息资料,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网络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

在网络教室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不懂的问题,对于一些贯穿全文的典型问题和疑难问题,则利用网络技术转播到其他学生机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经过师生共同讨论筛选,最后确定几个研究的专题:

⑴ 黄河主要流经哪些省市?

⑵ 黄河为什么会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

⑶ 科学家们治理黄河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分成若干小组上网浏览学习网站,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查找信息,各小组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制成自主学习卡片,并用自己的语言做成演示文稿,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在网上互发信息,交流学习经验,或进行讨论,或争论课文中的问题……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习环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归纳和拓展,而且阅读、搜集、整理资料和协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养成听、说、读、思、议、查等自觉的学习习惯,并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学生则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把网络媒体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在这节课的最后,学生们被打开的思维竟一发不可收拾,在网络上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之后,有不少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对治理、保护黄河的想法,更有甚者把话题引申到环境破坏与保护这一现实问题。教师趁势深入,引导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其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引导他们课后上网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自制宣传画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人类呼吁:“保护母亲河,保护人类的家园!”

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 吴汉平】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的探索〗

研究过程自主化。

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后,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你还有什么方法能使黄河水变清吗?这时有的学生回答,用水泥将黄河的河床砌起来,有的答到可以用船将河底的沙石淘起来……,这些回答看似进行了发散,学生也说得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它不仅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发散能力的效果,而且还暴露出学生的认识能力、综合知识等还有相当的缺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原因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了黄河水黄的程度,而忽视了本课的重点“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问题,体现在学生身上就起了负面效应。自然这样毫无科学性、合理性、简约性的思维与表达的过程就毫无价值可言?这样的发散也就成为学生的过重负担了。

像这样的教学环节我们就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探,落实在阅读教学中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间接的创新感受,体验到自主探索的喜悦。所以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性学习时要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的需要。如上述教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黄河“变黄”的真正原因进行思考,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研究与探索,指出可以从控制人口、植树造林等几方面进行保护时,教师就肯定学生的方案已经在黄河边开始实施,并已取得一定的效果后,学生一定会为自己的成功探索而激动、高兴、自豪,教师再适时地给予表扬,让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福永福新小学 辛晓明】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的探索〗

狭隘残缺的知识修养“坎”。

每位教师一般都有自己的主教课程,每门课程有着自己的独特体系和知识特点。因此,不少教师只注重本学科知识的深掘细究。但课程存在于生活中,它们往往互相渗透交融,或互依互存,或互为补充,尤其是联系紧密的相关学科更是互不可缺,就说语文,它是除了本学科知识,还包涵着音乐、美术、科学、品德等知识内容的综合性课程,某种知识修养不够,必定削弱底气,减少教学艺术的灵气。比如生活中的广告,实际上就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应是学语文用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好天地。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就放不开,不敢放开。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后,让学生以黄河变化前后为题材,保护环境为主题,自选音乐、自创文字画面做成公益广告?教师纵敢放手让学生去干,但有合理科学地指导与评价的能力吗?不能导致不敢,导致更大气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学习方式无法采用。

【广东省兴宁市坭陂镇中心小学 陈昕霞】

〖浅谈阅读教学的读与写〗

抓住课文的中心,训练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鲜明的中心,而一个中心可以运用许多不同的具体材料来表现。初学作文的学生往往只会根据老师列举的例子,稍微修改,就作为自己写作的材料,而不会创新,不会运用具体的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同一个中心。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围绕课文中心,有意识指导学生进行选材训练。例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人们不要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破坏环境,这样会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我在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概括出中心思想后,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表现此中心?”这样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人们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使矿产资源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人们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选材的广度得到拓宽,逐渐形成根据中心选材的习惯。

【四川省乐至县南关小学 黎晓宇】

〖语文教师应注重语言的艺术性〗

“煽动”性。

天真活泼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越是在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越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有时候学生的创作激qing是在非正规的教学场景中迸发出来的。如高声喧哗下的激烈讨论,手舞足蹈地比划,成功后的高声欢呼等。有时侯为了尽可能地营造出这种活跃、富有激qing的教学场景,教师的语言可以在有趣的基础上,大胆地、适当地加进能够使学生“火一把”的激qing语言来“煽动”每一个学生,这就是语言的“煽动”性。

如学完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后,我问:“对于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那你们对黄河未来的治理还有哪些不同的看法?请同桌及周围的同学大胆大声地讨论,把自己心里想的内容全部说出来。”我的话音刚落,整个教室如沸腾的水一般,讨论声一浪高过一浪,甚至有两人因为一个问题险些争吵起来。虽然课堂短时间内失去了严谨的教学秩序,但是通过激烈地讨论,学生的确有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想法。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 林中坤】

〖在探究性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独特个性。

探究必须先形成问题情境。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激励者,应该在引导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组织、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情境。

通常,探究性阅读从学生的“问”开始,是一种问题质疑式学习。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应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社会生活来创设,这种情境必须是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新意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驱动下自主地阅读,实现语文的再创造。如一位教师在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教师先播放两段录像:一是黄河源头清流潺潺,水草丰美,一个个青翠的湖泊镶嵌在绿草地中。二是黄河的中下游,浊浪翻滚,不断从黄土高坡倾泻而下,两岸土地荒芜,黄土裸露。面对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真实情境,教师问:“看到这些,你们想问些什么?”于是学生便展开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争先恐后地提出一系列问题,如:“黄河水是怎么由清澈变得又黄又浑的?它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以后会怎样?”等等问题。

【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潘晓红】

〖今天,我们怎么评价教师〗

学习应是学习心境的享受。

教学使一些学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和激qing,变的现实、麻木、呆板;二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变的消极、沉默;三是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失去了活泼、开朗,封闭自己,而这又恰恰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最宝贵的。因此,我们必须屏弃那样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所强调的学习感受,就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是“听、思、说、问、读、写”的综合训练,是“想学、敢学、乐学、爱学、能学、善学”的内在表现,即学生喜欢语文学习,喜欢与同学教师一道学习;在班级中,尤其在教师面前,学生情绪上轻松愉快、乐观向上;在同学中,相互鼓励能够独立承担某些责任,不论教师是否在教室,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能否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美好、享受喜悦,这对我们语文教师是个极大的考验。笔者有一次听一位语文教师的公开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展开了积极的思维,表达也多种多样。教师在评价时也肯定了学生由教材内容体会到的想法,可在一位同学用课外了解到的黄河知识与教师交流时,遭到了一瓢冷水――“你的回答与课文无关,要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来理解”。我特别注意了这位学生,随后有两次如此与老师、同学对话,均被老师一言敷之,于是,我再也听不到第四次这样的回答了,其他学生察言观色,纷纷挤往老师表扬与鼓励的答案。

姑且不论新课程提出的“要用教材来超越教材”的基本出发点,就学生学习感受来说,造成的遗憾是无可弥补的,显然这一点是老师在教学中为达成教案、达成教学过程“顺利”、“流畅”地进行而忽视的和未曾考虑到的。

其实,让学生的学习感受充实,洋溢春天的花香,只需老师再“多往前一步”,也就仅此“一步”而已。值得欣慰的这仅是个例,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是努力向前的,虽进步或大或小,却都在向着“新课标”努力前进。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紫沙小学 孙乐仪】

〖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过程──谈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内容通常是计划性和指令性的,对于老师给出的“教学任务”,每一个学生必须无条件全部完成,结果是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既然“硬性灌输”是低效的劳动,为什么不让学生“各取所需”呢?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新课改的实践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随后,再在相互交流中“共享成果”。

例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运用了“选择你最喜欢的内容来研究,随后互相交流”的“超市购物”学习法,请看以下的教学片段:

师:对于黄河,你有什么疑问呢?

生:黄河为什么叫黄河?

生: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她流经了哪几个省市?

生: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

师:这些问题提得多好啊,有的问题老师一时也答不上来。这样吧,让我们把这些问题都写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把它挂在我们教室四周的墙上,通过招标的形式,集中大家的智慧来解决它!如果谁找到哪个问题的答案,就告诉他的主人,然后再向全班发布,好吗?

一会儿,教室的墙上纸条翻飞。随后的一节语文课上,同学们开始了“答疑招标”活动。

“我喜欢我才选择”,既然是喜欢的内容,自然会细细品味。这使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在自主探求的过程中,获得最优发展,知识理解得特别透彻,体会也特别深刻。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钟震宇 吴佳伟】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电教媒体组合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结题报告〗

优化电教媒体,实施创新教学活动:

再现过程法:即把教材中抽象的过程通过电教媒体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文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教学,由于学生对黄河的含沙量大的惊人和悬河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悬河的形成过程,并播放实地拍摄的录象,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像自然科学教育中人体内部器官、植物生长等教学课例,都较多运用再现过程法,使“暗箱”变“明箱”,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的选读课文,是一篇检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学习材料。

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3.教学难点  根据小组研究主题,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制作电子文稿。

二、说目标

信息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不可避免的走进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网络教学”过渡。根据网络教学及学科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获取、过滤、分析、处理、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情感目标:通过电子简报的制作,让学生充分体验网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说教法

情景导入法: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断对比,引出课题。

任务驱动法:通过呈现任务的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演示法:通过“地上悬河”形成过程的演示,加深对黄河变化过程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四、说学法

协作式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机房座位安排上,三个人一组,好中差结合,便于交流合作,协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出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己设计、解决,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讨论、总结学习法: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自己创作出新颖别致的电子文稿。

五、说媒体

本教学设计,尝试将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该课只能在模拟网络环境下进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局域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需要在互联网上下载有关黄河内容,制作成一个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微型网站。网站结构示意图如下:

六、说设计

1.情景导入初读课文

首先,指导学生进入网站主页。主页以动态的形式展示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图片,同时配以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直观的印象、美的感受。并通过滚动字幕介绍“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当学生还沉浸在黄河的美丽风光时,再出现一组黄河洪水泛滥,引出“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带着疑问,点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理清文章条理,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任务驱动”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进入“学习辅导区”。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步骤地、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抓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等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欣赏视频、动画,聆听音频信息、查看文本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呈现任务拓展延伸

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应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有利时机将教材的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信息进行检索、筛选和处理,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读写要求:

阅读课文后,写出自己学习后的真实感受和学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区发表。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作为研究方向,与其他同学交流,并成立一个学习小组。

根据研究主题,自主查阅学习资源库中的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

这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了。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辅助学生分组自选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

4.筛选整理制作文稿

根据自主构建的读写框架,指导学生进入网站的“学习资源库”,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或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料的目录进行检索,或欣赏视频资料,或聆听音频信息,或输入关键字进行模糊查找……筛选一系列相同主题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料进行阅读。资料收集完毕,学习课文写作方法,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小组的协作交流,把收集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简报。

学生在分组协商制作文稿时,教师则通过主控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监控,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实现个别教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5.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展示评价作品,是知识的汇集、共享过程,学生的获得远远超过个人所能及的知识,是信息的深度加工。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放在“作品展示区”展示,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可采取小组自评,师生点评的方式。在评价过程中,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对不足之处加以补充,以便围绕主题重组材料,修改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

6.延伸课外网上交流

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昂的学习激qing,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还在微型网站上设计了一个讨论站点,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专题讨论。

七、说板书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过程

变化原因治理方案

水土流失摇篮合理规划

人为破坏祸河修筑水利

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

通过以上的板书设计,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科学家从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中,寻找出治理黄河的方案;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水土的流失、人为的破坏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祸河通过合理规划、兴修水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由此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八、说小结

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阅读写作教学发生的变化表现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交流讨论的组织者;传统的阅读与写作各自为政的局面转变为在与网络对话中初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具有明显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网络教学……防止两个极端:一是教师只顾对着电脑讲,忽略学生动手动脑,使网络教学流于形式;二是“放任自流”,会导致语文课成为上网课。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7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的写作体裁。从叙写的内容上看,文字浅显,易懂,但是黄河对于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从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那雄伟的气势,也从没有亲耳听到过那波涛澎湃的浪涛声,只有从电视或课本中了解一点点有关黄河的史料。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学生愿学、乐学的素材,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唤起他们保护大自然、保护母亲河的爱心。

课初,我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看看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帮助。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两个问题: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而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地阅读时间后学生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课文理解到这已经很好了,但我没有就此停止,而是让学生再去细细读文:课文中例举了很多的数目字,请同学们关注到这些数目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发现: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站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险性极大——4亿吨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严重的侵蚀——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治理黄河势在必行。在讲“治理措施”时,我重点补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然后链接资料袋的内容。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河的现状,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后我让学生谈谈你在“保护母亲河行动”中准备做些什么?有的说把自己的零用钱捐出去,有人说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去治理黄河。

另外,我还结合我们所在市区的情况,提出“如何保护乐成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畅谈,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就在自己身边,要从自己做起,真正提高环保意识。

语文教育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网络探究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黄河”专题学习网站建设和对“黄河”变化这一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学习开放性、问题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

具体说来,整个系列探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搜集专题资料。师生在初步学习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以后,围绕“黄河的变化过程”、“黄河变化的原因”、“如何治理黄河”、“黄河相关文化”等专题,课后多途径广泛搜集资料。第二阶段是建设专题网站。教师根据学生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一道,共同设计、开发、建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专题学习网站。其专题网包括:①黄河概况;②黄河变化的原因;③黄河治理;④黄河文化;⑤探究目标;⑥bbs论谈等板块。每个部分又包括图片、文本、视频、动画等丰富的并经过筛选加工过的相关专题资料,供学生网上阅读了解。第三阶段是网络深化探究。这个阶段是网络主体探究阶段,其过程为:激趣导入创境激qing;根据兴趣确定专题;网上阅读自主探究;汇报展示交流研讨;自主反思深化探究;学习小结课外延伸。经过这三个阶段探究学习,使学生对黄河的变化和黄河的治理等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拓展阅读、自主探究、搜集、处理、运用相关信息和学会与人合作的综合素养。

在与学生共同经历系列探究学习过程之后,师生收获很多,但留给我们的思考也不少。

一是网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由于小学生搜集、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大多是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的原始资料,具有多而杂,学生可读性不强之不足,因此,需要教师为专题网站的建设作一定的信息代理工作。代理的程度如何把握,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另外,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网络专业技术的教师参与,并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仅一个实验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来开发,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一批教师共同参与研制,尤其是提倡校际之间共同开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才是可行的。

二是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网络探究学习,对网络交互性的要求更高,已不局限于仅仅应用网络作为信息搜集的工具,特别是实现网络共享交流与自我展示功能在探究性学习中日益明显。原来学校所建的网络教室设备和网络资源难以满足探究学习的要求。这就急需要求更新设备和开发专题学习网站。

三是在小学阶段开展网络探究学习,特别要强调教师在专题网站建设和网络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主研和导航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网络专业技术。然而,目前我们教师网上教学导航能力还非常有限,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观念等等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这样,教师才能在网络探究学习中起到组织、指导和引领作用。

四是在网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造成对网络探究学习有碍,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使之在网络探究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如。

五是走出过分强调网络探究学习作用的误区。网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有其不可取代的优越性,但它并不是适合于所有的学习内容,更不能代替具体实验、社会实践体验和师生人格之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总之,通过网络探究教学,使我们找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切入点,找到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途径,使我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成为可能,使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已为期不远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的写作体裁。从叙写的内容上看,文字浅显,易懂,但是黄河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从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那雄伟的气势,也从没有亲耳听到过那波涛澎湃的浪涛声,只有从电视或课本中了解一点点有关黄河的史料。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学生愿学、乐学的素材,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唤起他们保大自然、保护母亲河的爱心。

一、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本教学设计中,通过播放有关黄河不用时段,不用现状的图片,加上教师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行感受黄河的为什么会由母亲河变成祸河呢?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意境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二、立足评文,合理开发课标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将自己收集的有关黄河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通过配乐以图并茂形式提供给学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鼓励学生在发现,探究中学会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发现探究的天性,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面,发现探究源于对事物的好奇,源于问题,在教学设计注意把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课题引导学生置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在引导学生理解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时,进行自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课堂延伸环节,让学生运用本学到的观察、思考的方法,自主探究阅读,自主练笔,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渗透写作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是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表达方法,由于学生说明文载体的文章是刚刚接触,所以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应该强调作者的写作方法,说明这种写作方法的优点,以使今后学生在写说明文时也能够会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这样教师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大语观。

虽然在教学中力求用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本人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好,在课件应用上有些遗憾,这也是今后在教学中尽快提高的。这也正是前辈所手的,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8

主要内容提示: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的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学要求: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富绕的长江之滨,对我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十分熟悉。那么你们对离我们遥远的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又了解多少呢?课前同学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有关黄河方面的资料。今天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个有关黄河的资料片,现有就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资料片。

放cai课件。

师:好!看完了资料片,请你们谈一谈对黄河的认识,你认为黄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

生:我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认为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认为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对!你们说得对。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点评:课前由有关黄河资料的cai课件导入,激发了同学们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作作铺垫。

二、读课题,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后,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呢?

生: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她流经了哪几个省市?

生: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原因是什么?

生:黄河为什么叫黄河?

生: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生:我们在治理黄河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点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生进行的第一步,这样做是为确定探究学习目标作准备。

三、确定探究学习目标,协作攻关

1、探究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的问题都提得很好!现在我们就确定这四个问题为我们这节课探究学习的目标。请你们自由分级任选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重点探究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并结合手头上的资料来进行探究学习。

2、学习自由分组讨论,协作攻关。

点评:课前学生们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是为探究性学习建立学习包,提供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为学生在探究学习,协作攻关过程中提供了资源,辅平了道路。

四、交流学习情况,成果共享

师:好!刚才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相信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学习情况吧!

先来交流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的这几句话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师:这几句话,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我认为用自豪、骄傲的语气来读。

生:我认为用热爱、赞美的语气来读。

师:好,那我们就用自豪、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吧!

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你们还能不能从手头上的资料中找一找也能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能!

师:那就请你们结合资料来谈一谈。

生:我是从《新科学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找到的:“据书本记载,上古时期的黄河流域被繁茂的森林草原所覆盖,昔日的黄土高原也是郁郁葱葱,气候湿润,河水清澈,为各种动植物的滋生繁育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西周时期,这里森林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高达53%”。这些资料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是从《中国少年百科全书》里查到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蓝田、山西丁树等处都发现了猿人化石,在西安半坡发现了母系氏族的遗址。这都证明了从遥远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从《黄河资源网》里找到:“我国古都咸阳长安、洛阳和开封都位于黄河流域,历史上北京也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有3亿多亩肥沃耕地,黄河用自己乳汗哺充分了中华民族。”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是啊!一系列的材料证明黄河的确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那么为什么又说她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第二个问题的学习情况。

生:我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生: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黄河在近2000年音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师:这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用疼心的语气来读。

生:用痛惜的语气来读。

师:好!那我们就用疼心、痛惜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生:齐读“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这句话。

师:好!除了课文中介绍的这些之外,你还能不能从资料中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能!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1993年黄河发大水,下游决口漫堤72处,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67个县爱灾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364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18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这说明了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资源网》上找到的:1935年,郑州花园口洪峰流量每秒14900立方米,山东鄄城董庄决口,鲁苏27个县被淹,341万人受灾,更为骇人听闻的是1938年,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西进,扒开郑州花园口大堤、豫、皖、苏3省44个县被淹,1250万人受灾,死亡89万人。所以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文本书中找到的:黄河流域也是中国旱灾量严重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44年的3710年间,有历史记载的旱灾有1070次。仅在清朝统治的268年中,就有201次,几乎年年有旱灾。1976~1879年晋、冀、鲁、豫4省连续大旱,死亡1300多万人。所以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的黄河变了,无数次的洪涝灾害、旱灾已经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我们的母亲河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那么她又是怎样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中华民族的忧患的呢?她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交流讨论第三个问题的学习情况。

生:我从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知道,黄河变成祸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多。。

师:作者在介绍黄河泥沙多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生:我认为作者运用了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作者列举了哪些数字?

生:68倍、16亿吨、12亿吨、4亿吨、3-4米、10以上。

师:列举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生:有力地说明了黄河泥沙多。

生:有充足的理由说明了黄河泥沙多。

师:作者用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告诉了我们,黄河变成祸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多。那么,你还能不能从手头上的资料中找出黄河泥多的事例呢?

生:能!

师:好!瑞就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中找到的:“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60多亿立方米,只相当于长江年径流量的二十分之一,而多年平均输沙量却高达160亿吨,接受于长江多年平均输沙量的4倍,因此成为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如果把16亿吨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周。”这说明黄河的泥沙多。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找到的:黄河不但以“地上悬河”闻名世界,而且还是输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最大年输沙量也有16亿吨。这些泥沙如果用载重4吨的卡车平装运,每天运一次,110万辆卡车运动一年才能运完。这16亿吨泥沙中有4亿吨沉积在河道中,有12亿吨被带到入海口。结果,入海口每年向海中推进3公里。近百年来,黄河在河口推积成一个面积为54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如果不是渤海不断下沉,黄河的泥沙早就把7.7万平方公里的渤海填平了。这说明黄河的泥沙确实很多。

师:是啊!一系列惊人的数据说明了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那么造成黄河含沙量多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我从课文的第6自然段知道黄河含沙量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思考这两个原因分别属于哪两个方面的原因?

学生齐读写两个原因的句子。

生:第一个原因属于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

生:第二个原因属于人为的破坏。

师: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具体有哪些?

生:有气温转寒,暴雨集中。

生:还有黄土本身结构松散。

师:人为的破坏又具体有哪些?

生: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

生: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师: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不仅是自然条件变化本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人为的破坏。那么你们还能不能找出资料来说明这些?

生:能!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黄土的特性是颗粒细,孔隙多,含有钙质成分,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坚如岩石,遇水则变成流泥,耐冲性很差。这些特性是黄土高原本身利于水土流失的内在因素。这是属于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地理知识》这本书中找到的:“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在秦统一中国后,以至两汉,不断向这里移民,推行垦草为田,发展农业的政策,使森林、草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形成大面积的黄土裸露地区。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极易受到侵蚀和分割,使水土严重流失。这是属于人为破坏的原因。”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长江》这本书里找到的:“不合理的农业结构,人为砍伐和战争的残害,严重恶化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缺少植被的黄土,在暴雨的冲刷之后的大量流失。这是属于人为破坏的原因。”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资料网》上查到的,是属人为的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更换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形,同时,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流流失。”

……

师:同学们,我们的母亲河就这样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

生;我们必须治理她。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交流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生:从课文的第7自然段,我知道治理黄河的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生:读这句话。

师:要管住泥沙我们必须怎么做呢?

生:在黄土高原地区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师:还有谁补充。

生:要保护好森林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师:除了课文上介绍的这些治理黄河的方法之外,你还从资料上知道哪些治理黄河的方法。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初中地理教材》中找到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采取的途径是造林种草,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同时结合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以减少入河的泥沙。在组织管理方面,把黄土高原的治理‘分割’到一家一户,治理后所得的经济收益,归农民自己所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现在晋、陕境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2亿吨。”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新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里找到的:“要减少黄河的泥沙,首先要恢复黄河流域的植被,然后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做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为了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40年来,在黄土高原上已修筑了数以万计的坝库工程,植树造林,绿化了许多荒山、荒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不安建成了千万亩水平梯田、条田和坝地,使黄土高原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师:是啊!解放以来我们党在治理黄河上作出了许多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点评:学生讨论每一个探究学习目标时,既没有脱离课本又结合了课前准备的学习包,对课文的理解很透切。学生们在交流汇报学习情况的过程,也是一个成果分离的过程。

五、总结课言语,感悟明理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黄河有了更深的了解。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收集和积累材料。

师:不错!注意积累材料是我们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还有谁说一说。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

师:是啊,同学们,主我们一起来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吧!虽然把绿色染上黄土高原,把清白赋予黄河水,目前还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然而,一代必将胜过一代,相信有了他们的共同努力,黄河一定人治理得越来越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六、拓展练习

师: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两项作业:

1、开一个治理黄河的讨论会。

2、请同学们根据手头上的资料写一份治理黄河的设计方案。

点评:课后开放性的作业,是对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继续,是把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完全的探究。

总评:这是一堂探究性学习部分探究的实验课。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依照探究性学习实验的要求,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建立学习包,为探究性学习提供学习资料。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是确定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其次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言语和课前准备的学习资料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再次是交流讨论学习情况,达到成果共享;最后设计的开放性作业是把探究性学延伸到课外。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运探究学习,这既突出了阅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又凸现出了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3、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自然条件变化保护环境

摇篮→祸河→治理→

人为的破坏保护大自然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9

下面是关于《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说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治理的方案,从而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说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并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2、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

三、说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老师,除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授予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本节课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2、自读自悟法3、合作探究法

这几种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主体的原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四、说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共享资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激情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很快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汇报搜集的资料,既培养了他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2、读题目提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勤于解决问题的习惯,因为有时候提出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3、初读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学习了上篇课文《自然之道》,已初步学会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本节课,当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再次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

4、自读自悟,全班研讨。

教学本课一定要体现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虽是略读课文,但也要在读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圈点勾画,并围绕重点问题全班交流。

1)构建以读为主的语文课堂。读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学生通过朗读、对比,感悟黄河的变化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忧患。

2)突破重难点

学生在“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中明白了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并通过直观的图示明白了人为的破坏形成的恶性循环。

3)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教师适时补充“大禹治水”、“毛泽东主席的号召”等内容,让学生明白:治理黄河刻不容缓,而且任重道远。

5、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既对黄河的变化及原因有所了解,又通过多媒体观看环境恶化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五、说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的效果离不开直观形象的优秀板书。因此,我精心设计板书,让它既可以概括全文,又能突出重点,使学生赏心悦目,加深记忆。

回顾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渗透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标理念。从问题的提出到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这里面饱含着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学生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10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班级:石桥实验小学四年级三班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发。

2、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1、学生提前搜集有关于黄河的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视频《黄河是怎样变坏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扣题质疑。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2、简介黄河,观看黄河图片。

3、学生谈观后感,导入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以读为导,揭示主题。

检查学生的小组自学情况。

1、生词部分。

2、由“摇篮”一词引申到句子“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由“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一问引导出段落“说来有趣,……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

过渡语:时至今日,这条曾给予中华民族希望与生命的河流却变成了一条令人生畏的祸河,原因何在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答案吧!

确定目标,集中突破。

1、如何有效的学习这篇自读课文?

2、根据课前提示,师生共同制定需要突破的问题。

3、明确学习要求:a、通过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可在书上勾画并写出体会。b、小组交流问题的答案与体会。

4、交流。

a、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b、引起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c、如何治理黄河?

5、观看影片《黄河是怎样变坏的》,学生看完后谈课文给予自己的启示。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写一条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

2、一分钟演讲:结合当地的污染情况,谈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四、作业:为治理自己身边的污染状况,写一份倡议书。

教后感:《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节课是以环保为主题的内容,课前,基于孩子们对黄河的有关情况还不是太了解的原因,我就提前几天布置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孩子们很聪明,他们选择了最为快捷、全面的的网络资源。在微机课上他们查到了大量的有关黄河的知识,不仅做了笔记,还保存了不少很有价值的网站资源。我课上所用的课件中就借用了很多。另外,在自习课上,我安排了各小组的组长带领大家自学课文,生词方面由他们自己解决。因为课前孩子们准备的比较充分,因此,在课堂上大家发言积极,表现的非常自信,这也是我在课堂听讲方面对他们所最为期望和推崇的。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不是太难,我就想在这堂课中给孩子们展示更多的拓展知识,通过各个环节,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意思,又能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眼界。有了各类直观的材料展示在他们面前,即使不太爱讲话的孩子也可以不费劲的说上几句了。当然,还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情绪没有调动起来,还没有将自己充分的融入到情境中来,而我还是有意无意的将更多的机会给了表现积极主动的孩子,忽略了他们。将课堂充分给孩子们,让他们尽情的挥洒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会在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11

创设情境导入,提出读写要求。

1、播放影像资料,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观看影像资料后,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灾难摇篮原因治理

2、复习电子文稿制作方法,提出读写要求。

指名回答电子文稿的制作方法,教师相机投影:

一、筛选、下载资料;

二、整理、编辑资料;

三、完成并存盘;

四、展示、介绍电子文稿。

然后教师提出读写要求,要求学生选定主题后,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阅读、筛选有关资料,进行资料重组,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检索阅读资料,协商制作文稿。

1、分组选择主题,自主查阅,筛选资料;

2、分组协商讨论,进行探究学习;

3、教师监控学习过程,开展个别化教学;

4、分组完成电子文稿的制作。

分组汇报展示,指导评议修改。

1、学生分组汇报,展示电子文稿;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筛选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围绕主题重组资料,推敲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评议修改;

引导学生总结,升华学习体会。

总结本课的收获,并希望学生对电脑的学习,为读写一体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不可回避地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就我们的阅读与写作而言,其变革更为巨大。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对传统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的挑战突出表现为: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教学模式到师生关系到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必然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大胆的探索。《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活动课教学就是我们这种实验探索中的一次尝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课文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时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向校外、向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时为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时代阅读写作方式的开放、灵活、高效等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制作了一个存有黄河视点、防汛、水文源头、治理黄河和黄河风情等内容的,包括文本、音频、视频、静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库,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中学会方法、获取信息资料,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过程中,通过快速检索资料,学习面对未来信息社会中大量的信息,能够迅速检索、筛选处理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开课时,我就提出了读写一体要求——自主检索阅读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有了这个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激发出来了,我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框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再打开资料库,逐段进入学习资源、小学部、语文、四年级、黄河,然后通过“关键字检索”窗口输入关键词语,如“黄河”、“泥沙”等,几秒种后,电脑就在通读资料库中所有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资料,供你阅读。各小组再根据各自的选题,抓住联系,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等方法协作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虽然文稿内容主要是由资料库中下载的文字,图片或者是影音资料组合成的,但其文本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学生们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

各组再选派代表介绍并展示各自的电子文稿,每组介绍、演示完毕,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修改完,再把各小组的电子文稿组合成一篇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文稿。

这样的教学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12

之二

水月无间供稿

教学目的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录像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别的同学当“小老师”,指出字音及句子方面的问题。

3、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师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4、放实景录像,黄河流域的近况

5、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

二、学习第二部分

1、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什么关系。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导读第6自然段。

3、学生交流学完第6自然段后理解的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4、同桌协作,完成下表。

黄河变化的原因两大原因的关系严重后果治理方案

自然原因

人类的破坏

5、流所填表格。

三、品读:揭示中心,试谈体会

1、品读回顾全文,理出文章脉络:变化原因治理。

2、根据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环保小队”上台汇报:西安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4、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应在小组中就西安环保问题提出建议。

5、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

四、作业。

请同学们将自己调查的西安地区环境问题及建议写下来,寄给省政府有关部门。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000年中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数据

数千年前气候温暖森林茂密

后来含沙最大是长江68倍查资料

原因气候变寒暴雨集中

开垦放牧森林草原

治理保护森林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黄河及黄上高原的课件。设计形象介绍“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的课件。

2、教师准备小黑板,上面写有“资料袋”内容。

3、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理解“生息繁衍、叫苦不迭、随心所欲、数管齐下”等词语。

一、激情导入,扣题质疑

1、播放课件:江水涛涛、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2、观看了这段关于黄河的片子,你最想说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大家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呢?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呢?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4、指导方法: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重点问题来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二、读思结合,圈点勾画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认读生字词。教师适当检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思考问题,在书中圈点勾画,还可以在语句、段落旁批注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表扬善于学习的同学,耐心辅导学习吃力的学生。

3、选择自己乐意交流的伙伴,相互交流。

三、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由学生或小组代表自主向全班汇报读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同学针对重点问题充分发表意见,抓住重点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当交流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感悟黄河由“摇篮”变成“祸河”,适时出示课件,形象介绍什么是“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抓住数字体会黄河之“祸”,感受黄河之祸的严重性,谈出忧患之情。

当交流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时,可采用图示的方法,引导重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

当讨论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时,对紧扣“数管齐下”归纳要点,适当补充有关黄河治理的情况。

四、联系“资料袋”,畅叙感受

读读课文及课后“资料袋”,以一分钟即兴演讲的方式畅谈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本地河流湖泊的状况畅谈感受。

五、小结学法,延伸拓展

1、学生小结学习方法与收获。如学习本文,主要是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阅读的。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在“展示台”进行交流。地处黄土高原地区的师生,可结合本文的学习和国家、地方的有关政策、措施,开展向家长、亲友、邻居进行宣传的课外实践活动。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14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黄河素称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可以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那么,有的同学不禁要问:曾经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怎么会变成“中华民族的忧患”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研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看课文,听录音。

要求:听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学生听后,思考讨论作答。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学习提示:

1、学习时,要基本完成下列问题:

①利用资源库或其它方式,理解不懂的词语。

②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③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④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

⑤黄河的变化给我们怎样的教训?

2、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请把它记录下来。

三、汇报学习效果:

1、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解决不了的困难?

四、归类梳理问题:

1、老师把学生的问题归类梳理,然后链接到网页教案上,再次激发学生合作解决。

2、学生自主发表对问题的见解;老师及时肯定、鼓励、引导、纠正。

五、作业:思考题:由黄河的变化所想到的。

第二课时

一、展示相关资料:展示通过因特网、图书、音像等渠道,查阅有关黄河变化的资料。

二、课文延伸:

1、回顾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课文浏览一遍。

2、读写结合:学习课文后,有什么体会,在留言板上发表自己的想法。由“黄河的变化”所想到的。看谁的创新思维新奇,文笔流畅,打字速度快。

参考题目:

黄河的呐喊

50年后的黄河

我为黄河献良策

3、作品展现。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已经学完了。从课文中,我们知道了黄河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因,懂得了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绿色植被的重要意义。从课外,我们也了解到许许多多与黄河相关的知识。

四、作业:

把自己的作品精心雕琢,给它找个归宿。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15

小学导学设计方案年级第单元第课总课时:课题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第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2、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探究方法 讨论+讲解课前准备 远程资源导学过程导入导学导疑导练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拓展学习,看视频《黄河治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而且课文内容条理清楚,内容明细。所以教学时充分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读书的良好习惯。本课资源应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1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黄河及黄上高原的课件。设计形象介绍“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的课件。

2、教师准备小黑板,上面写有“资料袋”内容。

3、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理解“生息繁衍、叫苦不迭、随心所欲、数管齐下”等词语。

一、激情导入,扣题质疑

1、播放课件:江水涛涛、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高亢)

2、观看了这段关于黄河的片子,你最想说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大家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呢?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呢?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4、指导方法: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重点问题来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二、读思结合,圈点勾画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认读生字词。教师适当检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默读、轻声读、跳读),边读边思考问题,在书中圈点勾画,还可以在语句、段落旁批注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表扬善于学习的同学,耐心辅导学习吃力的学生。

3、选择自己乐意交流的伙伴,相互交流。

三、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由学生或小组代表自主向全班汇报读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同学针对重点问题充分发表意见,抓住重点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当交流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感悟黄河由“摇篮”变成“祸河”,适时出示课件,形象介绍什么是“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抓住数字体会黄河之“祸”,感受黄河之祸的严重性,谈出忧患之情。

当交流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时,可采用图示的方法,引导重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

当讨论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时,对紧扣“数管齐下”归纳要点,适当补充有关黄河治理的情况。

四、联系“资料袋”,畅叙感受

读读课文及课后“资料袋”,以一分钟即兴演讲的方式畅谈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本地河流湖泊的状况畅谈感受。

五、小结学法,延伸拓展

1、学生小结学习方法与收获。如学习本文,主要是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阅读的。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在“展示台”进行交流。地处黄土高原地区的师生,可结合本文的学习和国家、地方的有关政策、措施(如“退耕还林”“计划生育”、为治黄移民等),开展向家长、亲友、邻居进行宣传的课外实践活动。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