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

时间:2023-05-02 21:22:36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106589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临死前的严监生,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临死前的严监生吧。

临死前的严监生

死前的严监生

死前的严监生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会写“监、侄、郎”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读重点词句来感受人物的特点。

2.通过课堂交流学习,共同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

重难点:

感受严监生的一系列动作神态描写,它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人物、谈话导入

1.在《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我们接触到了顽皮、富有心计的小嘎子,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的王熙凤,并且学到了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作家笔下的人物。有谁知道它是哪本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人物?

2、入新课。

二、体会阅读,感悟形象

1.学生介绍《儒林外史》和严监生的资料

2.质疑: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可以说是家财万贯,应有尽有,那他临死前是什么样的呢?

3.学生交流

4.师小结: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细腻简洁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大地主临死前的情形,我们一起读一读。

5.自渎课文,初步感知

6.师生共同纠正字音,读词

出示:诸亲六眷侄子揩揩眼泪两茎灯草登时一声不倒一声

7.思考:严监生临死前是怎样一种情景?

8.学生想象汇报交流,师质疑:如果我们把严监生临死前的情景拍成电影,你觉得哪个镜头给你的印象最深?这两个手指出现了几次?每次是在什么情况出现的?前后有什么变化?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状况?

9.学生交流读书

出示句子:

第一次: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第二次: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第三次: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心情变化:

失望、焦急、绝望

10.指导学生体会读书

师:一个家财万贯的大地主,临死前不是惦记家人,交代后事,而是总也咽不下气,还伸出两个手指,猜想他此时在想什么?浪费灯油对严监生来说算不算什么?可这却让他念念不忘。难道他只在临死前吝惜灯草吗?出示《儒林外史》第五回,读完后你对严监生有什么新的认识吗?学生交流

11.师小结,古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是严监生在临死之际已是口不能言。但是他那特写的伸着两个手指的动作和不断变化的神态,却逼真的表现了他临死前为了多点一根灯草的痛苦着急和失望,最后还是赵氏了却了他的心愿,使他撒手归西。这就是在文学史上最典型的细节描写。难怪有人这样评价吴敬梓的作品:语言有如素描般的平淡,但刻画的人物却有血有肉。

12.同学们你们觉得要刻画人物形象,除了用动作、神态描写,还可以用哪些描写方法?

三、总结

出示世界上其他的吝啬鬼形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夏洛克(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

2.阿巴贡(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吝啬鬼》)

3.葛朗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

4.泼留希金(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

板书:

焦急

伸出两个手指失望爱钱如命,吝啬

了愿

死前的严监生篇2

一、单元重点简析

1、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

2、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

二、文本简析

严监生是名著《儒林外史》里经典的吝啬人物。《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三、学习对象分析

1、五年级学生基本能整体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但欠缺用准确的语言概括的能力。

2、五年级学生对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特点的写法并不陌生,但是如何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却是难点。

3、学生爱读书,但是读中外古典名著相对比较少。

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教学目标及学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重难点: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标,我采用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法

六.设计理念

1、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我力求落实了“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我从学生真实阅读的角度,不求深,不求远,扎扎实实领会编者的意图,扎扎实实投入文本的学习,扎扎实实体味人物形象,扎扎实实感悟文章的写法,让学生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能力的训练、运用和语言素养的提升。

2、尽力突显“读悟结合,读写结合”。著名作家老舍爷爷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严监生的动作正透露着他卑微的心灵,活脱脱的一个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动作描写,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人物的特有标志。我通过拓展想象、感悟补白、概括提升等方法,把教学的支点落在“两个指头”这个经典的特写镜头上,落在作者对人物神情、动作的细致描写上,从理解、体味、内化再到运用,把人物形象上的巨大的创造力,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里。

3、努力体现“把书读薄,把书读厚”。初读课文,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的是严监生临死前的什么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读悟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揣摩揣摩内心世界,从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人物形象也越来越丰满。在此基础上,我推荐学生阅读《儒林外史》,进一步体会作家人物刻画上的精妙,丰厚学生的阅读储备。

七.教学l流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儒林外史》。

1、复习旧课

小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作者通过什么方法将这个可爱形象跃然纸上的?

【设计意图:交流自己上节课读过的人物形象,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地激起学生阅读的期待,学生便能产生欲罢不能,不读不快的心理。】

2.读“阅读提示”,交流获得的信息。

3、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选自《儒林外史》。示题:临死前的严监生。板书课题。区别“临”和“监”,这个人的名字叫“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他的原名叫严致和,那为什么叫他监生呢?你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阅读提示及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对家财万贯,却特别吝啬小气,爱财如命的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师:借助课文下方的注释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再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2、检查读书效果。

出示词语:诸亲六眷、侄子、哥子、一声不倒一声、登时、两茎灯草、挑掉、

齐读正音,要求读准确读出节奏。这些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理解:诸亲六眷、侄子、哥子两茎

书写生字:监、侄、郎。

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语,让我们再来读读文章。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说说哪句觉得特别难读的,再个别指导读。

3、刚才我们读了几遍课文,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板书:两个指头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小学生对文言文还是比较生疏,因此要花大力气进行字、词、句和朗读的训练,以扫除学习文言文的障碍;从整体人手,感知人物形象,这符合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聚集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面对临死前严监生的那两根手指,诸亲六眷作出了哪些猜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交流。

2、指名读诸亲六眷作出的猜测。

他们猜对了没有?

出示句子

第一次: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第二次: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依然是两根手指

第三次: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还是两根手指,真是白思不得其解啊!那么,同学们,严监生的身边就没有人能明白他的意思了吗?扳书:两茎灯草

3、一般人死前会牵挂些什么?可是在严监生的眼里,什么都比不上那两茎灯草重要啊!面对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此时此刻,你想用什么什么词语来评价严监生?

补充严监生相关资料:

严监生究竟是何许人也?他的家境又如何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资料,请看——

第五回节选: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

●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你了解到他家庭怎么样?十多万两值现在的多少钱,最保守的估算恐怕也值千万元的人民币吧!他连平时买点猪肉都舍不得,他觉得他浪费的是什么?。

4.同桌合作读句子,根据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的心情。

【设计意图:理解严监生的性格特点并不难。这个环节的设计,抓住了他“两个指头”这个关键词,从交流到朗读的这个过程中,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读中理解严监生的吝啬形象】

(四)、回读课文,品味作者语言。

1、为了那两茎灯芯,严监生之前是怎么念念不忘呢?让我们再来看看他临死前的反应,细细地读一读,品味品味,临死前的严监生是怎样的形象,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引读交流:

当大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时——

句子一: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l尽管身体极度的虚弱,尽管呼吸已断断续续,但面对那两茎灯芯,他仅仅是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

l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

l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

当二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l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

l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他急的究竟是什么呀?所以,他把两眼……把头……

l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

当奶妈猜想也许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时——

句子三: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l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

没人能理解,没人能读懂他啊,此时的严监生把眼闭着摇头,他的内心只有,难道真要让我死不瞑目吗?生一起读

此时的是严监生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怎么说呢,让我们来当一回严监生的代言人吧?投影出示:

l你们呀!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

当赵氏走去挑掉一茎灯草时——

句子四: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l那么,当赵氏终于读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茎灯草,此时的严监生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设计意图:读悟过程中,借助原著中的资料从而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人物形象也越来越丰满。】

3、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

4.学生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猜测出他的心理活动,选择一处在课本文段旁写下来。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想:。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想:。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他想:。

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严监生本人不能说话,但是严监生的动作.神态在说话,填白心理描写就是凸现作者方法之巧妙,遣词之精妙。】

(五)、总结写法,激发阅读兴趣

1、总结写法:今天学习的这个故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师:今天,通过对〈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严监生的格外吝啬,也知道了可以用多种描写方法去描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只要抓住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和特点,他自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学到的方法学以致用,写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来。

2.激发阅读兴趣

推荐阅读《儒林外史》

初识欧洲文学中四大吝啬鬼,激发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能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作业

课外阅读写人的文章或书籍,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七).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两个亲人?

两笔银子?

两位舅爷?

两茎灯草!

吝啬、小气动作、神态描写

死前的严监生篇3

教学准备

教师:小黑板、挂图等

学生:阅读《儒林外史》,收集关于作家吴敬梓的有关资料。

一、课前交流,阅读铺垫

1.交流《儒林外史》的读后体会。

2.教师小结:作者吴敬梓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去世不久,他的家就遭遇变故。他对人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追求功名,这在当时是很难被社会所容的,这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下层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为熟悉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这样就从个人恩怨的小圈子里转向对社会不满与批批判上来。也正是在1736年前后,他开始了《儒林外史》的创作。这部小说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极端腐朽和将要崩溃的趋势,也描绘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市民心态以及在名利驱使下各种各样的人。尤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对一个有钱人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与心灵刻画,成为“千古绝唱”,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这篇课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练习,同学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严监诸亲六眷两茎

4.自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谁?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学生自读思考。

6.交流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三、纵向联系,感悟“吝啬”

出示语段:“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摇了两三摇。”

1.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

2.听老师把这句话读一遍,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3.学生评读,由“总”字让学生体会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从而引发讨论: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在想什么?

4.这句话中,有几个关于严监生的动作的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5.从几个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6.在听了大侄子的话后,他又有怎样的举动?“摇了两三摇”,如果把它换成“摇了摇”可以吗?说说你的见解。

7.此时的严监生又会怎样想呢?

8.练习朗读,学生评读。

9.在本文中,像刚才提到的动作的描写还有几处,你能找出来吗?

10.根据学生回答梳理:与大侄子的交流

伸出两个指头

把头摇了两三摇

与二侄子的交流

越发指得紧了

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与奶妈的交流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把眼闭着摇头

与赵氏的交流

点一点头

把手垂下

11.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2.体会人物的心理,练习朗读后面话,要读出心理的变化。

四、课后作业

有条件的同学阅读《守财奴》中葛朗台临死前的片段。

死前的严监生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交流《水浒传》里的人物特点。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同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就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板书:严监生)注意“监”读第四声,他的原名叫严致和,那为什么叫他监生呢?

3、简单介绍严监生。就是这样一个有钱的财主,在临死前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举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

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自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再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读书效果。出示词语:诸亲六眷、侄子、哥子、一声不倒一声、登时、两茎灯草、挑掉。读词正音,理解词语。

3、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聚集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假如你就在严监生的旁边,面对他临死前伸出的那两根手指,你会作何猜想?

2、诸亲六眷作出了哪些猜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交流。

3、一般人死前会牵挂些什么?

可是,严监生临死前居然牵挂两茎灯草,这实在出人意料。为了区区两茎灯草,他之前是如何念念不忘呢?让我们看看他临死前的反应,细细地品读品读。

四、回读课文,品味作者语言。

1、细读句子,朗读感受严监生临死前的形象,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手指头。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严监生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五、总结写法,拓展阅读。

1、读句子,体会写法。

作者抓住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经典动作,通过动作、神态进行细致的描写,这叫——细节描写。

2、出示四大吝啬鬼和葛朗台临死前的片断,交流体会

末了,终于到了弥留时候,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女儿欧也妮把金器铺在桌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有时他说一句“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冲着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3、今天,通过对《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严监生的格外吝啬,也知道了,只要抓住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进行描写,就可以描写出一个人的特点,他自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学名著中像这样精彩的描写比比皆是,课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死前的严监生篇5

[教材分析]

这个片段选自清代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一个爱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本片段虽然只有短短412个文字,但是作者吴敬梓却通过他的一支生花妙笔,巧妙运用一连串的表达方法,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形象——吝啬鬼严监生,是我们学习刻画人物的绝佳范本。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基于这样两个基本理念: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把课堂变为学堂,摒弃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将全课划分为三个主要板块,每个板块都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教师尽量“隐藏”到“幕后”,只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点必要的帮助或点拨;二是突出语文课的本体,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本文表达方法的探究上,并通过表达方法的探究,丰满对人物形象的感受,指导学生今后的习作,初步掌握阅读类似文章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监、侄、郎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制作简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节新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2.介绍文章背景:

本文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活动和精神面貌。

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惜时如金。背景介绍简洁明了,利于学生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和文学常识。

二、学课文,练朗读

1.这是一篇古白话文,和我们现在学习的课文有些不同,大家读的时候可能有些拗口,可以稍稍读得慢一点,读正确,读通顺。不大懂的地方,可以看看下面的注释。老师相信你们最后可以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开始吧!

2.指名读,评议指导。重点指导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如怎样读好赵氏的话。

3.师范读。

4.小组赛读。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既训练了朗读能力,又逐步熟悉课文。教师的指导要言不烦,颇具针对性,示范很有必要。

三、学课文,识人物

1.在刚才的读书活动中,大家认识了谁呀?

2.说说你眼中的严监生。

3.小结:

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

严监生是一个很吝啬的人。

严监生是一个很可笑的人。

严监生是一个很迂腐的人。

严监生是一个很悲哀的人。

[设计意图]课文理解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两个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小结十分独特。这个板块花时不多,说明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达到,不是本课教学重点。

四、学课文,悟技巧

1.这篇短文可以说是写作技巧的百宝箱。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写的特别精妙?可以一边读一边做批注,也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活动。

3.学生交流汇报,师相机点评。

[设计意图]继续大胆放手让学生活动,这样的课堂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课堂生成远远不是教师所能预料的,对教师教材研读深度和应变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4.教师引导学生一一梳理。

虚实结合,突出特点

【ppt出示表现严监生病重的句子。】

a.指名读,生边听边找:哪些句子告诉我们严监生病得很重?

b.引导学生将这些句子分为两类:

第一类: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

第二类: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c.大家看,同样是写严监生病重,这些句子有什么区别?

d.教师小结:直接写严监生病重的句子是正面描写,也叫实写;通过描写其他人来表现严监生病重的句子是侧面描写,也叫虚写。这种写作技巧叫:虚实结合,突出特点。

巧设悬念,抓住读者

【ppt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伸出两个指头。】

a.读到这里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

b.对啊,两根指头到底指什么呢?是什么东西如此重要,竟让临死前的严监生这般牵挂呢?你想知道答案吗?那该怎么办?

——

那你就中了作者的“圈套”了,作者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这就是悬念的作用。有了悬念,故事就好看。你能举个例子吗?

c.教师小结:有了悬念的文学作品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这种写作技巧叫:巧设悬念,抓住读者。

细节刻画,表现内心。

【ppt出示众人猜测及严监生反应的句子】

a.找出严监生反应的句子,读一读。你中体会到了什么?说一说。

——

b.教师引读:

当大侄子猜测时: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当二侄子猜测时: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当奶妈猜测时: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严监生想说什么呀?

c.我们能对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都是因为作者对临死前严监生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这也是我们刻画人物形象最常用到的方法,这种写作技巧叫:细节刻画,表现内心。

尺水兴波,层层渲染

【ppt出示改写过的文章: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走去挑掉一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a.这样改写怎么样?为什么?

b.对呀,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直接告诉大家谜底就没意思了。

c.指导读出原文层层递进的味道。

d.教师小结:这种写作技巧叫:尺水兴波,层层渲染。

制造反差,极尽讽刺

【ppt出示严监生断不了气与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咽气的对比。】

a.生齐读。

b.故事的结局跟你想象的一样吗?为什么?

c.说说灯草,想像一茎灯草的价值。

——

d.严监生这样一个富家翁,临死前倔强的伸着两个指头,牵挂的不是两个亲人,不是两笔银子,也不是两位舅爷,更不是为了自己死后抛弃的孤儿寡母,而仅仅是灯盏里的两茎灯草。这种强烈的对比,真是大大地出乎我们所有人的意料,让人啼笑皆非。作者通过这种对比对吝啬的严监生进行了无情的讽刺!这种写作技巧叫:制造反差,极尽讽刺。

5.技巧小结:回过头来我们看一看,短短412个文字,竟然蕴藏着这么多的精妙之处:

虚实结合,突出特点。

巧设悬念,抓住读者。

细节刻画,表现内心。

尺水兴波,层层渲染。

制造反差,极尽讽刺。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表达方法的梳理,是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相对清晰、完整、系统的印象。这个板块的教学可以根据前面学生活动的情况灵活调整详略。在梳理表达技巧过程中安排的几次读,也颇具匠心。

6.现在,你有何感想?

——

——

——

7.让我们再次走进经典!

学生有感情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领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再谈感想,水到渠成。学生对文本、对作者、对主人公的认识明显深刻了许多,在认知结构上发生了明显变化。齐读安排很有必要,成为学生表达总体感受的最好方式。

五、课堂小结

这样的经典片段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中比比皆是。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我们既可以欣赏到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又可以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同学们,赶紧捧出这些文学名著,读起来吧!

六、布置作业

尝试运用其中一两种方法写一个片段,表现一个你熟悉的人。

[设计意图]结课与开课同样简洁明快,毫不拖泥带水。阅读名著,仿写片段的作业完全能落到实处。

附: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吝啬鬼守财奴

讽刺

死前的严监生篇6

1.初读:读准字音

师:刚才学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一点,一篇文章反复读,我们就可能有新的发现。《临死前的严监生》我们要反复读,有的文章是值得反复读的。我做一个调查统计,课前这篇文章你们读过了吗?

生:读过了。

师:注意我的用词,这篇文章课前至少读了一遍的请举手。

师:那位女同学你读了几遍?

生:3遍。

师:3遍肯定得举手啊,我说至少读了一遍的就得举手。非常好,蒋老师伸出一个手指表示对你们的赞赏,因为严监生喜欢伸手指头嘛。你们猜猜蒋老师伸出哪一个手指表示对你们的赞赏。

生:大拇指。

师:都说是大拇指,为什么?

生:我觉得大拇指是对人的一种赞扬。

师:是啊,约定俗成了,大拇指表示赞赏。很好,至少都读了一遍了,有的读了三四遍了。这篇文章应该能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读。只要他读错了,字音读错了,其他同学马上举手示意,帮他点出来。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

师:表扬她预习还比较充分,字基本上念对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把这篇课文如果要读流畅,还要反复地读。

师:下面再做统计。这篇课文至少已经读了2遍的请举手。

师:蒋老师当然要伸出2个手指。猜猜看哪两个手指?有人如果要猜2个大拇指趁早把手放下。

生:应该是大拇指和食指。

师:象形的吧,一个钩是吧?还不是的,道理是有的。谁再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中指和食指。是yeah的意思。

师:一般一二三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说声yeah,是吧?一二三

生:yeah。

2.再读:感受“人物形象”

师:既然至少已经读了2遍了,蒋老师请你做一个判断题:严监生是个穷光蛋。那严监生不是穷人,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因为屏幕上说他家有十多万银子。

师:从这段话里面,看出他不是穷人。那么从课文里面能不能看出来?

生:在这篇文章的课题下面,它有一个蓝色的方框,后面一句说,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

师:显而易见这是对整本书的介绍,他明确地告诉我们,严监生是一个有钱人。除了背景介绍之外,文章的一些细节能不能让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个有钱人。

生:奶妈称呼他为老爷。

生:他的二侄儿问他,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说明他已经吩咐了好几笔银子了。

生:他把管庄的家人都从家里叫过来,说明这一个庄都是他的。

生:医家就说明把医术很高明的人都请来了。

师:所以种种蛛丝马迹,我们都可以看出严监生是一个有钱人。有钱到这个地步,这个时候可以看资料。我帮你们来读一遍: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换到现在,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千万富翁。所以他是个有钱人。

3.三读:梳理文章“情节”

师:再统计,这篇课文至少读了3遍的请举手。

师:好,大部分读了3遍以上。这时候蒋老师要伸手指头,哪3个手指?很多人在比划这个手指,什么意思啊?ok

师:蒋老师这样跟大家比划,无非想要跟大家证明,严监生的这个手指很重要。这是一个经典的细节。他没有像我们这么变换,他伸出了几个手指啊?

生齐:2个。

师:我请一个同学迅速地跟我一起来梳理课文的情节,这2个指头很多人纷纷猜测,前面猜到了吗?请个同学跟我一起来完成这个情节,哪位同学愿意?

师:首先谁来猜?

生:首先是大侄子。

师:猜成什么了?

生:两个亲人。

师:猜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摇头。

师:后来,二侄子猜成什么了?

生:两笔银子。

师:猜到了吗?

生:没有,还是摇头。

师:奶妈猜成什么了?

生:两位舅爷。

师:猜到了吗?

生:没有。

师:最后。

生:两茎灯草。

师:是谁猜的啊?

生:赵氏。

师:猜到了吗?

生:猜到了。

师:课文的大致情节是不是这样的?这是我的板书,很简洁,但是有时候简洁会出问题。你最不满意的是蒋老师哪个地方的记录,写得不够准确?

生:严监生的动作。

师:你为什么不满意?

生:他每次都是不一样的。

师:怎么个不一样呢,有谁能说得更清楚一点?

生:第一次的时候,他把头摇了两三摇,第二次的时候,把两个眼睛瞪得提溜圆,第三次的时候,他是把眼睛闭着摇头。

师:有这样一个变化。为什么强调这个变化的动作这么重要呢?

生:因为一开始,他伸了2个指头之后,他以为别人能知道他的用意。但是大侄子没有猜到,他有点失望。

师:我注意到了你的用词是有点失望,请你抓住这个特点继续往下说。

生:后来他发现他的二侄子也猜错了,所以他的感觉就很失望,这样两个人都没有猜到了。

师:有点儿失落,继续往下讲。

生:后来奶妈说是不是两位舅爷,他就失望至极了。

师:失望之极,还要往下说吗?

生:然后他就认为已经没有人会猜到了。所以他就闭上眼睛摇头,结果他的夫人出来说是两茎灯草,然后就挑掉了一根,他就满意了,因为他节省了最后一点油。发现他是一个守财奴。

师:他刚才是有点儿失望,有点儿失落,失望至极。你们听明白了没有,哪位同学再说一遍,更简洁一点。把变化过程说清楚。

生:我觉得严监生的心情就是从有点儿失望变得很绝望,从很绝望到了他妻子说了他想要的之后,他就很放心地走了。

4.感受“情节”设计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所起作用

方法一:复述

师:也就是说他的动作里面可以看出他心情、心理的变化。所以这个地方要强调要了两三摇,这个地方要强调狠狠地、眼睛争得提溜圆,这个地方要强调眼睛闭上了。下面给大家个艰巨的任务,根据这个板书,把这篇课文的大致情节说下来。就从这严监生伸出2个指头,大侄子走上来问。不一定要一模一样,大致把这个情节说下来,开始准备。

师:好,不是背课文,谁先来试试看。所以你要说上蒋老师的课很轻松,未必哦。大家听一听。

生:严监生伸出了2个手指头,大侄子上来问,是不是有2个亲人没有来?严监生摇了两三下头;二侄子来问是不是有2比银子没有吩咐,严监生眼睛睁得提溜圆,狠狠地摇了几下头;奶妈走过来,问是不是有两位舅爷没有来,严监生闭上眼睛摇了几下头;最后赵氏走过来问他是不是灯盏里面点着2茎灯草,唯恐费油,严监生点了点头,然后就走了。

师:大致情节对不对的。课外再去练,这个对我们五年级来说很重要,再去练。

方法二:还原“说书”场景

师:古代的说书人是很喜欢说《儒林外史》的,更喜欢说《临死前的严监生》,而且蒋老师明确地告诉你,古代的说书人当说到这个情节的时候,有一个地方都会停下来,停下来的地方都会说一句我们很熟悉的话: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你们认为,那些说书人会在哪一个地方停下来?

生:我觉得会在两位舅爷之后停下来。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后面是最精彩的部分。

生:我觉得因为前面三个人怎么猜都猜不对,所以把那些听的人都很想知道伸出2个指头是什么意思。

师:听的人很想知道啊,也就是说在这个地方停下来,就是留了一个?

生齐:悬念

师:那些从来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听到这个地方停下来,第二次想不想去听啊?想去听的当然得买票。

生:吊人的胃口。

师:说的好,有悬念,悬念的作用就是吊人的胃口。那我就吊一吊大家的胃口,我来说一说。话说,那严监生伸出2个指头,大家纷纷猜测,这2个指头表示什么意思呢?这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位亲人未见面?”只见那严监生摇了摇头。二侄子也走上前来问:“二叔,你莫不是有两笔银子未吩咐明白?”再看那严监生时,只见他把眼睛睁得溜圆,把头狠狠地摇了摇。奶妈忍不住了,抱了哥子插嘴道:“想是两位舅爷未在跟前,故此纪念。”那严监生闭着眼摇头,那手指头指得更加紧了。赵氏慌忙揩了揩眼泪,对严监生说:“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知道你的心思。”那么这赵氏有没有猜中这严监生的心思呢?她到底说了什么呢?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你看,想不想继续往下听呢?我做了个实验,没有看过这个故事,看过这本书的人,我问了好几个人,没有一个人能猜得到答案。为什么这个答案这么难猜?

生:一定是有钱人,他不会想到严监生的答案是这样的。

生:以前的灯草也是很便宜,所以那么一个大富翁肯定不会为了2茎灯草,在临死前不顾自己的姓名伸出2个手指头。

师:是啊,怎么猜得到一个大富翁临死前竟然惦念着2茎便宜的灯草。

生:他一个富有的人,都有十多万银子的人。他在临死前竟然不肯安心地去世,还一定要别人省下这么一点点油来。

师:这么一个强烈的反差,你觉得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太吝啬了。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爱财爱过生命的人。

生:前面二侄子说是2笔银子,但是他摇了摇头,所以大家猜测跟钱应该是没有关系的。

师:是啊,按照常理来推测,前面的铺垫觉得跟钱没关系了,因为已经有人问过,可有两笔银子未曾吩咐明白。结果为的还是钱。也就是说这个答案太出人意料了。

生:他可能是一个很寒酸的人。因为他有钱,那么便宜的灯草,他还不肯拿出来。为他处理后事那么多钱也应该够了。

师:是啊,按照这个情节要担心2茎灯草,让我们感觉这个人应该是很寒酸的。所以一个强烈的反差,就像那位女同学所说的,真是太吝啬了。因为这个结局太意外了。

方法三:同类材料阅读

师:有悬念,有意外,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严监生是这样的一个人。这就是情节的魅力。古今中外,写吝啬鬼的文章多了,很多人也都是通过情节来表现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位国外的作家的描写。

师:契科夫的《醋栗》里面的两个片段。我读给大家听:从前我们城里有个垂危的商人。他临死时叫人给端来一碟蜜。端来这碟蜜是为了干什么呢?悬念出来了,而且这个答案很意外。而且这个意外的答案体现出他是一个吝啬的人。再看第二个片段:有一回我正在一个火车站检查牲口,正巧有个马贩子摔到火车头底下,压断了一条腿。我们把他抬到候车室里,血汨汨地流,样子真是可怕,可是他老求大家找回他的腿,老是着急……干嘛要找回他的腿呢,悬念产生了,答案是很意外的,而这个意外的答案就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吝啬鬼。考虑一分钟,请大家猜测。

师:好,我请同学来猜一猜。第一个,端来一碟蜜是为了为什么呢?

生:在临死前尝一尝蜜的味道是怎么样的。他守财得连蜜都没有尝过。

师:比较常规,虽然合情合理。

生:把蜜卖掉,再赚一点钱。

师:第二个,已经伤成这个样子了,还要找回她的腿,为什么?

生:腿里面有个袋子,可能里面还有很多钱。

生:他是个吝啬鬼的话,可能装在袋子里的钱并不多,他也想拿过来。

生:我估计他惦记着可能是腿上的鞋子或者裤子。

生:他是个马贩子,他摔断腿,把腿当马腿卖了。

师:有些艺术不能模仿,是来欣赏的。因为有些东西是学也学不会的。我们来欣赏契科夫的这两个情节的设置,看看他怎么留悬念,怎么给我们个意外的结局。他临死时叫人给端来一碟蜜,把他所有的钱钞和彩票就着蜜一股脑儿吃到肚子里,让谁也得不着。再看第二个:他老是着急;原来那条压断的腿所穿的靴子里有二十卢布,他深怕那点钱丢了。哪位同学也猜对了,给她点掌声。

师:你看,临死前的严监生和这两个片段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跟我读:情节、悬念、意外。

师:但是,这是表现吝啬鬼的一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了?细节,就像凤辣子里面的语音、动作、神态。下面请大家欣赏另外一段描写吝啬鬼的,他是用语言来描写的。

师读:可是,没多一会儿,后面花园里传来阿巴贡捉贼的喊叫声:"捉贼!抓凶手啊!抓杀人犯啊:我完蛋了,我的脖子让人割断了,我的钱叫人偷走啦!……我那可怜的钱啊,我亲爱的朋友啊!他们硬从我手里把你给抢走啦;你没了,我还活在世上干什么啊?我要死,我死了,我已经入土啦!你们没人肯告诉我是谁偷的吗?我要去报告法庭,我要请法官来审问全家的人:女仆、男仆、儿子、闺女都得审,连我也得审。你们不管谁我瞧着都可疑,都像偷我钱的贼。把你们全绞死才好。我求你们告诉我那个贼在哪里。如果我不能把钱重新找回来,我自己也得去上吊。”是不是吝啬鬼?这段话不是白听的。请大家拿起笔,当这个情节发生到这里的时候,我相信严监生肯定有很多心理活动,请你将心比心,把严监生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你甚至可以像这位作家一样,稍微夸张一点。联系上下文,以严监生的口气、心理活动来写。

师:我们来欣赏几位,严监生在这样的关节点,心里会想什么?

生1:完了,完蛋了。我的钱啊,我的钱。我的一文钱啊,还可以买个包子呢。你们的家人干什么吃的。还不是我供你们吃穿啊!你们帮我拿走那根灯芯啊!一群败家子,没用,太没用了。我对你们无话可说了。一群笨蛋,这点思维都没有啊。我养你们干嘛的啊?我死了,哇太好了。可以摆脱你们这群笨蛋了。太好了啊!

师:有点夸张,言语中反复出现那群败家子。

生2:你们怎么那么笨啊!什么人啊,钱啊,我也管不了了。竟然点了2茎灯草,你们还想不想活了。我就是做鬼也不会放了你们的。感情不是你们赚的钱,这可是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你们这群败家子,赶快把那灯草挑一根下来,我还有一口气,就是一块石头也不允许你们搬走。

师:感情不是你们赚的钱啊,我最喜欢这句话。

生3:每个人都不明白我的意思,一问三不知。求求你们,来个聪明点的,各个都不中用。这两个都白活了,你们都不知道,这个灯芯啊。要是再不弄,挑掉一根灯草,我真想把你们打死。你们各个都不聪明,我干嘛要在这里跟你们废话,大不了我直接上吊了。就算我上吊也要把灯草吹灭。

生4:我就要走了,留2茎灯草做什么。我的钱都是一分分赚来的。灯草就是钱,我的一生的陪伴。啊,费了油,那都是我的辛苦钱啊。你们谁赶快去挑掉一茎,枉费你们都日日夜夜在我身边,却不知我心里想着什么。

师:枉费你们日日夜夜陪在我身边,却不知道我心里是想法啊。

生5:又费了油,又费了油,我又多了一笔开销。我都要死了,还在花钱。啊,我的心都要碎了,我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钱啊,你就要离我而去了。我宝贵的钱啊,我重要的钱,比我的生命还珍贵的钱,要是没有人猜中我的心思我就死不瞑目,你们怎么都这么笨呢。看,又掉了一滴油,我的财富又少了一笔。这都是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啊。

师:同学们,以你们这个年纪写成这样很不简单了。如果我来写,我可能不这么写。但是你们已经写得很好了。从这个心理活动我们可以感觉到,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但是我们这么多精彩的心理描写是不是要把他加进去呢?

生:不要加进去,因为如果加进去,我们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就没有悬念了。

师:悬念还是有,但只不过情节已经读出他的心理了。所以这篇小说胜在情节。最后跟我读这3个词,我们下课。情节、悬念、意外。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下课。

死前的严监生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儒林外史》,导入

1、《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朝的吴敬梓。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选自《儒林外史》。板书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临”“监”两字的字形。

3、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解释,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想想这个片段主要讲了谁?他怎么样了?临死前的他做了什么?

1、交流反馈。

2、谁能连起来讲一讲。

三、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刚才同学们讲得很好。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严监生其人。老师找到了他的档案,一起来看看。严监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他的家境如何呢?

《儒林外史》第五回节选: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

●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你了解到他家境怎么样?十多万两值现在的多少钱,最保守的估算恐怕也值千万元的人民币吧!他连平时买点猪肉都舍不得,他觉得他浪费的是什么?。

2、可惜这个有钱的人即将死了,哪些地方写出他将死了?

奄奄一息的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是不是还有话要说?那他还能说吗?于是他就……

这两个指头代表着什么?你明白吗?

看着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手指,来送终的诸亲六眷做出了哪些猜测?

当听到大侄子这样的猜测是,严监生非常的。

当二侄子说到“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尽管身体极度的虚弱,尽管呼吸已断断续续,但面对那两茎灯芯,他仅仅

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

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

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

当二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他急的究竟是什么呀?所以,他把两眼……把头……

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

当奶妈猜想也许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时——

句子三: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

没人能理解,没人能读懂他啊,此时的严监生把眼闭着摇头,他的内心只有,难道真要让我死不瞑目吗?生一起读

此时的是严监生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怎么说呢,让我们来当一回严监生的代言人吧?投影出示:

你们呀!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

当赵氏走去挑掉一茎灯草时——

句子四: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那么,当赵氏终于读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茎灯草,此时的严监生……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3、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过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简介《儒林外史》

1、出示古诗:示儿

这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临终前他最牵挂的是什么?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是讲临死前的情形的。

板书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临”“监”两字的字形。

3、这篇课文选自《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朝的吴敬梓。“儒”指的是读书人,许许多多的读书人就称之为“儒林”。在这部小说里作家描写一批可笑可悲的读书人。

4、今天我们就去了解其中的一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读阅读提示。

5、从阅读提示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关于严监生的哪些信息?

6、严监生到底有多少钱?

出示: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

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严监生是个……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1、交流反馈。

出示词语:诸亲六眷郎中哥子医家

两茎灯草揩揩挑掉

一声不倒一声登时

指名读,正音。

*文中称男孩子为,称中医的医生为,又叫,所有的亲戚,叫。

*再不回头,一声不倒一声:,登时:。

2、课文主要讲了谁?怎么样了?临死前的他是怎样的情形呢?

3、连起来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哪些地方在写严监生的病情十分严重?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到了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2、然而,气息奄奄的严监生去总不得断气,这又是为哪般呢?

你怎么知道的?(两个指头)

就因为多点了一茎灯草,气若游丝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硬是不断气。而一茎灯草对于万贯家财的他简直就是“九牛一毛”,然而在严监生的眼里,他觉得这一茎灯草烧掉的就是他的银子,他的生命。

出示:《儒林外史》第五回节选:

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看了这一段资料,严监生这人怎样?像这种爱财胜过性命的我们就叫他“吝啬鬼”。

四、回读课文,学习写法

1、可惜这个有钱的人即将死了,哪些地方写出他将死了?

奄奄一息的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是不是还有话要说?那他还能说吗?于是他就……

这两个指头代表着什么?你明白吗?

2、引读交流:

1)看着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手指,来送终的诸亲六眷做出了哪些猜测?

当听到大侄子这样的猜测是,他的反应如何?

此时的严监生心里非常的。

2)当二侄子说到“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尽管身体极度的虚弱,尽管呼吸已断断续续,但面对那两茎灯芯,他仅仅

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

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

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

当二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

他急的究竟是什么呀?所以,他把两眼……把头……

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

当奶妈猜想也许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时——

句子三: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

严监生的心里是一次比一次焦急。此时的是严监生有口不能言啊!

句子四: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那么,当赵氏终于读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茎灯草,此时的严监生……

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3、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

教学反思:《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在我的主观意识中,感受最深的还是两个指头,因此,在课堂设计的时候,我把过多的环节都放在了吝啬之上,导致了一个重要环节——学习作者的写法环节任务未完成。这也是本堂课最大的败笔。其次,设计中我原本遵循着这样的课堂思路:简介《儒林外史》导入——初读感知,了解大意——感受人物特点——品味语言,然而预设不足,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课堂教学比较零碎,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本堂课中带着学生走进去,却没有走出来。第三,课堂中一问一答形式占的份量比较大。

由此,我想到了备课时对学生备的不够足。第一,原先《示儿》这首诗老教材中有,新教材中学生还未学过。也就是本来想拿来为课文学习服务的,没有起到作用。第二,教师在预设的时候,更应该想到的是在学生的眼中,他可能会怎样理解?第三,林林总总的资料,这个也觉得重要,那个也觉得精彩,不懂得舍弃,也是一大毛病。第四,对于提问的方法,这绝对是个艺术。同样一个问题,提问的方法不同,直接导致了教学的效果。例如第四板块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严监生的吝啬表现在哪里?严监生吝啬的形象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我们的头脑之中。那么吴敬梓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作者是抓出什么来写的?哪几个部位的动作?严监生内心的感受和变化都是通过他的动作来反应的。就是这样的语言,能让我们的脑中出现了这样一个“一茎灯草不挑,两根手指不倒”的吝啬鬼形象。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之路尚漫长而又坎坷,如欲前行,还需更加努力。

死前的严监生篇8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我问学生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时,很多学生都说他"吝啬",我表示赞同,没想到一个女生质疑:“老师,我觉得这严监生挺好的啊。你不总告诉我们要节约吗?你看他多节约啊,你怎么还说他是吝啬鬼呢?”备课时我怎么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一问呢?看来她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吝啬,什么是节约,更不知道二者有何区别了。我于是问了学生吝啬和节约各是什么意思,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而节约是指节省,不浪费的意思,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于是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所谓的吝啬.。

由此,我更加意识到备学生的重要性。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才能更好地预设出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势力导,有的放矢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三年内新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教学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本文选自《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安排这组课文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一节课我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抓住动作、神态描写来感受严监生这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学习作者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来教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三、总结写法。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块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即学习课文的1至7句。再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指头”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都这么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接着再由这个疑问引出三位亲人和严监生的对话,最后揭晓答案,从而体会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在备课时,我尽量备得详细,老师说的过渡语,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我都进行了预设。如在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时,如果学生没有在1至7句中体会,而是讲到“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句,我该怎么办?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都把想到的写下来,反复的琢磨。整节课中我认为最好的设计是两个想像说话,一是在三个亲人猜测错误时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二是在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赵氏说些什么?这两个想像说话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把他不能说的话说出来,另一方面也给较为严肃的课堂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气氛。

不过整堂课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的,一是学生对于严监生的三次动作体会得还不到位,一次比一次着急这样一个过程在教学时没有体现出来,如果在教学时课件单独把这三句出示出来的话再让学生体会的话可能会好一些。二是教师上课的激qing不够,整堂课气氛显得有点沉闷,教师的语言没有随着上课的节奏而起伏。三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表现为评价比较单一以及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归纳或者提升,教师只起到了一个串联的作用,这也导致了学生对文本体会得不够深刻。

还是应该感谢这次活动,给了我一个锻炼的机会,也让我认清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收获不小。

死前的严监生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子、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儒林外史》,导入(10)

1、ppt知道《儒林外史》这本书吗?读过《儒林外史》这本书吗?《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朝的吴敬梓。“儒”指的是读书人,许许多多的读书人就称之为“儒林”。在这部小说里作家描写一批可笑可悲的读书人。

2、今天我们就去了解其中的一位,这个人原名严大育,字致和。他是一位监生,所以大家都叫他严监生 板书课题:严监生。注意“监”读音,“临”“监”两字的字形。

知道什么叫监生吗?简介“监生”:ppt“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

严致和因为家里有很多钱,就花钱买了一个“监生”的称号,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所以课文中他严监生是对他的一种讽刺。

3、学习提示语

打开课文,自由读一读课文中的提示语,从阅读提示中你可以了解到严监生的哪些信息?

谁来说说,读了这段话后,你对《儒林外史》有了什么了解?对严监生又有什么了解?

4、严监生到底有多少钱?请看原著中描写严监生有钱的句子。ppt

u这严致和是个监生,家有十多万银子。

u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并不见效。

u……便是管事的管家、家人、媳妇、丫鬟、使女,黑压压的几十个人,都来磕了主人、主母的头……

u睡在床上,想着田上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仆人下乡去…

这些是原文中写严监生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你了解到他家境怎么样?十多万两值现在的多少钱,最保守的估算恐怕也值千万元的人民币吧!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严监生是个大富翁。

可惜这个有钱的人即将死了,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板书:临死前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严监生临死状态

1、自读课文,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一些词语。b、哪些地方告诉我们严监生病情十分严重。学生读后检查交流。

2、他真的病得很重,重到什么程度呢?你能换一种说法来形容他快死了吗?

三、猜测指头用意,体悟监生性格

1、这么一个很有钱的人,病重得快死了、死到临头了、奄奄一息了……喉咙里……,那他应该不久就咽气了,是吗?

2、但是他却咽不了这口气,还伸着两个手指,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写的。谁读一读严监生临死前伸两个手指的句子。

3、严监生都快死了,可总不得咽气,还伸着两个手指头,一定是——那会是什么重大的事呢?严监生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地猜了起来,文中写了他的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猜测的,读他们猜测的话。

4、他们猜对了吗?你们怎么知道的?画出写严监生的句子,交流并分角色读这段文字。

5、除了严监生的大侄子、二侄子、奶妈外,当时挤了一屋的人,那么房间里可能还有他的邻居、三侄子、四侄子、管庄人、舅爷、兄弟等人,那么他们会怎么猜呢?[语言训练:也问道:“”]

(1)拓展写话

同学们,你们的猜想都有道理,都符合常理。你们猜对了吗?那严监生这两个指头表示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最后谁猜对了他的心思?自读课文,找找文中写严监生的词句,划下来。

在严监生弥留之际,亲人们关心的是什么?严监生关心的是什么?

你觉得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揣摩监生心理,推荐阅读原著

1、现在你知道严监生为什么咽不了气了。那么,假如他刚才听到了你们的猜测,他又病重得不能说话,那他会有什么反应呢?请你接着写一写严监生的反应,他不能说话了,咱们要通过什么来写好他的反应呢?还可以写写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2、第二次写话:严监生听了大家的话后,产生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

3、两次写话练习连成一段交流。

4、推荐阅读《儒林外史》

严监生真是个吝啬的人,竟为了一茎灯草而不肯咽气。《儒林外史》的作者捕捉了最细微、最具说服力的细节,通过细节描写将严监生这个人物吝啬的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严监生临死前的“伸”最终使其成了世界文学名著人物画廊中的又一吝啬鬼的典型。

学到这儿,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课文如果前三个人的猜想不写或略写,只写赵氏猜出的那一部分,可以吗?

推荐阅读《儒林外史》

同学们刚才提了一些问题,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原著《儒林外史》,或许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些问题,你还可以从这本书里读到其他故事,如《范进中举》等,你就能了解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丰富课外知识。

板书设计:

22临死前的严监生

特点:吝啬

细节:“伸’

……

对比

一茎灯草

死前的严监生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

师:我们一齐来把课题读一下

师:这个字读jiàn,大家齐读

生:监

师: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

师:是啊,他就是吴敬梓,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就是其中的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严监生。

师:严监生临死前是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初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自由读课文

要求:①自学生字,词语②把课文读准,读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注释或查查工具书③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词语掌握情况

jiànzhíláng

监侄郎

侄子穿梭郎中

3、交流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谁能说一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读完以后你觉得严监生这个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

*如有同学说“节约”的话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严监生的行为到底是吝啬还是节约呢?我们得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感受病情的严重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划出描写严监生病情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重点体会:

①到了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②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③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师:看来严监生的病真是十分严重了,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的病情?师:我们连起来把这一部分的内容读一读,体会严监生的病情之严重

2、体会严监生的吝啬

师:还能从哪个句子看出他病情的严重?

⑴严监生喉咙里的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师:还从这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病情恶化到了这种程度,却总不得断气,他可能在想什么?

比如:思念远方的亲人、遗产没有交待清楚……

⑵师:不仅同学们想知道,课文中的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也都想知道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两个指头代表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严监生和亲人的三个对话。

师:他们的猜测分别是什么呢?

①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大侄子的猜测是什么?

师:你还能从这个对话中读懂些什么?

指导朗读

②二侄子……

师:二侄子的猜测又是什么呢?

师:你还能从对话中读懂什么?

指导朗读

③奶妈抱着哥子……

师:奶妈的猜测又是什么呢?

师:你还能从对话中读懂些什么?

指导朗读

师:在临死前,他居然为了灯盏里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我们再来读一读

师:那么这两茎灯草代表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再来读一读剩下的内容

师:是啊,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他才

师:你从严监生这时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如果你是严监生的话,你又会对赵氏说些什么呢?

师:终于了了心愿了,顿时没了气,同学们,严监生临死前倔强的伸着两个指头,不是为了没有见面的亲人,也不是为了遗产没有交待清楚,而是为了两茎灯草,那当时屋内的灯光到底是怎样的呢?其实前面有一句话就已经告诉我们了,请同学们找找看。

④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师:就是为了这么微弱的灯光,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

如果你现在就站在严监生的病床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总结写法

师:多么高明的作家啊,短短三百多字就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谁能说说作家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的?

师: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把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们过目不忘,在我们平时的习作中也应该注意抓住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死前的严监生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片断中的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子”、“监生”、“郎中”等词语,理解其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通过人物动作、神态揣摸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以达到对人物性格的了解。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课前预习。

1、你读过的书,学过的课文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请看老师板题:临死前的严临生。监生是人名吗?同学们读读题,再轻轻读一遍。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还是叙事文?说说描写人物的方法。

2、请同学们翻开书p133页,昨天的课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请大家看大屏幕。

3、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读的情况。

二、初读,了解片段主要内容。

1、同学们预习得不错!这个片断有点难读,请大家大声自由读课文,注意结合注释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想想这个片段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交流片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范读,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听同学们读得如此投入,你能找出文段中最能表现严监生这个人物性格的句子吗?下面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师范读句子,生想象画面)

2、请把眼睛睁开,你脑海中浮现的严监生的形象是怎样的?

3、你们真会想象!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师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

四、精读,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1、出示幻灯片齐读。

2、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几个字中体会出来的?请个别学生读。

3、同学们读书很用心的。那么,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情形的?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4、此时的严监生不会说话,只能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的意思却难住了他的亲人,一次又一次猜测都不对,让我们再来看看在这一次次的猜测中,严监生有哪些变化。教师引读,男生读大侄子、二侄子的话,女生读奶妈的话。出示句子。从这一段描写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呢?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让我们来再读课文中描写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句子。他伸出的两个指头是两个亲人?两笔银子?两位舅爷?

5、此时的严监生会怎么想?同学们能够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猜测出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吗?

6、最后赵氏明白了他的意思,挑掉了一茎灯草,然后他就怎样?。这时的严监生又会怎样想?赵氏明白他的什么意思?

7、根据板书我们来回顾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不得断气,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后,他……

8、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读完以后你认为严监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9、多么可笑而又多么可悲的严监生哟!在临死前,居然为了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说吗?

10、有人说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也有人说他很节约,你认为如何?

11、大家明白了吗?但是,严监生的行为到底是吝啬,还是节约,我们不能空口无凭,得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学生找,教师适当点拨、肯定。如果学生说到病情严重,让学生说具体句子,再用一个词来形容,特别从“总”字体会。

12、同学们体会得真好!那个急呀!那个气呀!那个担心呀!我们再来读一读。边读边把那个急啊,那个气啊,那个担心啦用表情表现出来。

13、严监生给人的印象就是个吝啬鬼。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但在他气若游丝,濒临死的边缘了还舍不得多烧一根灯草。

五、发散,学习作家人物描写之法。

1、多么高明的作家呀!短短三百多字就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老师想问大家,作者为什么不用语言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严监生?而只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呢?

2、小结:同学们真会学习!我们在写人时,也应该选用恰当的描写方法。文学名著中像这样的精彩描写比比皆是。若沉醉其间,你一定会为之陶醉,为之神往,你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共同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吧!

六、拓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1、作家吴敬梓用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严监生这样一个吝啬鬼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严监生是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在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还有著名的三大吝啬鬼,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请看大屏幕

那些吝啬鬼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小说。相信通过大家课外的阅读比较,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2、作业。

、读老师推荐的名著,感受人物形象。

、预习下一组人物描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附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两个指头——两茎灯草

爱财如命吝啬

死前的严监生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到严监生吝啬的形象。

2、揣摩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3、推荐名著,体悟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写作当中。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体会作家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感悟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这本书:“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可以谓之为绝响”。这部被称为“讽刺小说绝响”的著作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出示课件,配乐简介作者及著作。

2、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认识吴敬梓笔下的一位人物,看老师板书:严监生,什么是监生?你对严监生有什么了解?

3、出示严监生资料:在你印象中,有钱人在临终前都会做些什么?那临死前的严监生又是怎么做的呢?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教师范读,正音。

2、你认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创设情境,巧设悬念,体会三“急”

1、如此吝啬的严监生在临死前是怎样做的呢?课文从哪到哪是写临死前的严监生?

那前面的6句话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学生汇报:这几句话是写严监生病重,不能去掉。

学生自读:从哪看出他的病越来越重?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此时的严监生?

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师生合作读:师引,生齐读。

2、过渡:病得三天都说不了一句话的严监生在临死前有什么表现的?画出描写严监生的句子。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自读这五句话:你从这五句话中可以体会出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心情如何?一个字!

是什么让他这么着急?课件出示

原来严监生给家人出了一道谜题,这两个指头代表了什么意思呢?家人猜了几次?除了最后一次猜对之外,其余几次都令严监生心急如焚?

3、小组学习:两人一组对读,边读边体会:亲人们为什么这样猜?从哪看出严监生着急?

4、分组汇报:

一急:指名两人对读,亲友们为什么这样猜?从哪体会出他着急?想象当时他的心理,他是怎样的摇头?带着这种语气再读。师生合作读:一名学生读大侄子的话,其他学生读严监生的动作,老师读“严监生喉咙里痰……总不得断气”。

二急:指名两人对读,亲友们为什么这样猜?从哪体会出他着急?要是此时严监生能说话,他会说什么?请学生写一写,并朗读。再读体会师生合作读。

三急:指名两人对读,亲友们为什么这样猜?从哪体会出他着急?他为什么闭着眼,他在想什么?请两组学生赛读。师生合作读。

5、请学生闭目想象:在三“急”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情景?学生汇报。这些句子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6、全班分角色读,再体会“急”:指名读大侄子、二侄子、奶妈,全班读严监生

三、揭开谜底,总结写法,推荐名著

1、现在,连老师都替严监生着急了,你们呢?这两个指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谁揭开了谜底?指名对读。

2、原来让严监生牵肠挂肚的是这区区两茎灯芯啊!观看油灯图片,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灯火?这小小的油灯在挤满了一屋子人的情况下根本微不足道,他却还惦记着要挑掉一茎,真是……啊!

3、这油灯里烧掉的仅仅是煤油吗?这都源于他的!

4、吴敬梓用短短五句话就把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描写得入木三分,因为他紧紧地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写?其实严监生的吝啬不仅表现在他临死之前,他平日是怎样生活的?他又是如何生的病?大家想知道吗?出示大屏幕资料。

5、还有更多有趣的情节就请大家一起到《儒林外史》中去寻找答案吧!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四大吝啬鬼,有兴趣的同学课下也可以去了解他们,同时把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到你的习作当中去。

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动作

吝啬三“急”

两个指头

死前的严监生篇13

一.课题导入,整体感知文本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个片段,板书课题。一起读读题目。追问:片段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严监生呢?强调临死前。

2.设想一下一个人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

预设:想活下去。我的遗产怎么办呢?还想做的一些事情。

小结:这些都是一般人临死前的想法,你在预习时了解到严监生临死前是什么想法吗?

3.打开书,看到这个片段,快速地浏览内容,想想严监生临死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两茎灯草

4.理解什么是灯草。在预习时你对灯草有了解吗?在古代灯草是用来照明的,它非常地便宜,相当于一盒火柴里一根火柴的价钱。

二.解决预习,深入课文内容

1.过渡:你们在预习时除了灯草的了解外,还对课文内容有什么理解?现在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

2.出示预习提示,可以根据预习提示来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

片段的出处,作者

临死前得严监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片段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通过课文预习,自己归纳出写作方法,真不错)

他家非常有钱。

什么是“监生”

3.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不仅掌握了预习方法,还能运用这些方法对课文进行自学理解。那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不太明白,有疑惑得问题呢?

预设:为什么只有赵氏明白严监生的想法?

为什么要指两个指头?

家里这么有钱为什么还会为两茎灯草费这么大得劲?(有自己的想法)

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为什么没有严监生的语言?

为什么听了奶妈的话他要狠很地摇头?(读书真仔细,这么小的细节都能被你发现)

板书:赵氏两个指头

怎样的人狠摇头

费这么大的劲

没严的语言

4.解决问题

看来,你们真会预习,不仅能从内容上来理解,还从具体细节

来说。这些问题中,有没有你能解决的呢?

预设:理解“两个指头”

狠狠摇头只有赵氏明白严监生的想法

为什么没有严监生的语言?

三,抓住典型情节,探究写法

1.临死前的严监生非常的吝啬,作者没有用一个吝啬,却把这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请你们勾画出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句子。

2.生说,课件出示

3.自己小声的再读读这5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4.再看看亲人们对严监生说话时他的三次摇头,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出了一个什么信息?

5.既然都是写摇头的动作,表达的意思相同,这三次摇头有什么不同?

6.看来这三次摇头是有变化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出三次摇头不同呢?请你们找出亲人们对严监生说的话以及严监生摇头的句子。自己先读一读,想一想。

7.第一次摇头:从严监生的第一次摇头,你能猜出他想对大侄子说些什么吗?

预设:你能体会到严监生的心情吗|

请你来读出他的着急。

为什么“摇”字摇加强语气来读?谁来试试?

8.再来看看第二次摇头,从这里,你还能感受到他什么心情?

预设:从哪里体会到的?

就请你读读这句,读出他的失望。

多么失望的严监生啊,你能猜出此时他想说些什么吗?

9.再看看第三次摇头,面对亲人们都没有猜对他的心思,此时他的心情又是怎么样得呢?你能猜出他想对奶妈说些什么吗?

10.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作者抓住了严监生临死前的典型事例,动作变化的典型细节,把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老师读亲人们的话,你们读严监生得动作,把那份急,那份担心读出来。

11.回想一下,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写作方法?

板书:典型事例典型细节

这个片段写了严监生什么特点?抓住了怎样得典型事例呢?主要写了他哪些典型细节呢?这就是一个杰出作家的不同非凡之处,写一个人的吝啬,无需多动笔墨,就抓住严监生临死前的典型情节,通过动作变化的典型细节就把人物的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写作运用

1.过渡: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这样,抓住典型情节,通过典型的细节,刻画出人物特点。

2.昨天老师布置了让你们去观察身边同学得特点。现在我们分组交流,找出最能反映出这个同学的典型事例,以及典型的细节,突出这个同学的特点,由组长执笔,共同完成写作提纲

写作提纲:

人物特点典型事例典型细节(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

3.小组内交流,完成提纲。

4.全班交流

5.赶快拿出本子自己写一写。注意只抓住一个典型事例写一个小片段。

6.写后交流,生评议。

7.小结:今天,我们通过《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学习,进一步学会运用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并能抓住典型的情节,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希望你们灵活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写出更优秀的文章。

死前的严监生篇14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摘录课文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课文的词句中感受“凤辣子”鲜明的人物性格,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还原人物形象,能对人物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3、能从课文中找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词句,细心揣摩,体会这些词句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作用,写一段人物描写。

学习重、难点:能说出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描写写一段人物描写。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1、要牢牢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充分阅读,细细品味,可以将个人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有机结合,从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通过个人读、小组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在反复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有条件的可以欣赏从电视剧《红楼梦》中剪辑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片段,进一步直观地感受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

学习内容——自学成才我最棒:

★1、自立自强——下面的词语我能正确地写出来,并牢记下去。

xífujiēshìfēnsāoxiézheliǎnshēnbǐnqì

()()()()()

díqīnzǔzōnɡkěliánshǒupàfànɡdànwúlǐ

()()()()()

★★2、合作愉快——小组内讨论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写下来。

纳罕:可怜:

敛声屏气:

放诞无礼:休提:

嫡亲:

3、走进大观园——边读边思考,并在课文中批注自已的体会、理解后再讨论。

★★★①“凤辣子”指谁?用标出对她的外貌描写,读一读并说说浑号“凤辣子”的来历。

死前的严监生篇15

设计意图:

《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儒林外史》,是一篇清朝的白话文,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是第一次接触,文章中有不少字词的用法与现在不太一样,读起来也很拗口,所以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是个难点。《儒林外史》是一部大作,严监生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典型,小说中对他的描述有大量的篇幅,如果从头读下来,严监生吝啬的形象会慢慢深入人心。而课文只是节选了一个很短的段落,仅靠全文这三百来字的描述,不立足于《儒林外史》这本书,学生理解时就会断章取义,所以,教学时,我适时补充相关资料,为学生设下一次次情感铺垫,帮助学生认识严监生的吝啬和可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读准多音字,正确书写生字“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悟严监生这一入木三分的吝啬鬼形象。

3、揣摩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学习作家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流程:

课前游戏:我做你猜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儒林外史》

2、揭示课题

二、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多读几次。

2、检查自学情况

三、精读,感知吝啬形象

1、研读病重部分

文中哪些语句写到严监生的病很重,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划出来。

严监生临死前的哪个动作让人捉摸不透?

2、研读猜测部分

引读大侄子的话,补充严监生哥哥的资料。

引读二侄子的话,补充严监生家境资料

学习重点句子,体会严监生内心的焦急,指导感情朗读。

引读奶妈的话,补充严监生请两位舅爷帮忙照顾儿子的资料。

写话练习,感受严监生一次又一次没有被猜中后的心情,指导感情朗读

3、揭示谜底,感悟吝啬形象

四、回读,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五、扩读,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欣赏大作家巴尔扎克写的葛朗台临死前的精彩片段。

六、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名著,关注细节描写。

累并收获着

赛课已结束数日,激动的情绪也渐渐平静,回想赛课前那一周的日日夜夜,我不禁感叹,课难上,比赛的课更难上。

还记得学校选拔赛后,领导通知让我参加这次语文教学比赛,当时的我既感到幸运,又有些忐忑不安。虽然大大小小各类赛课也参加过不少,但参加语文教学比武近十年来还是第一次。语文教学中高手如云是众所周知的,我更加担心、胆怯、不安。

挡不住对清代白话文《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喜爱,我选择了这一课。为了对这课有更深的了解,我特地买来了《儒林外史》,研究了有关严监生的部分,为了避免学生将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仅仅是为了一茎灯草,理解为节约,我决定将《儒林外史》中了解到了资料补充到课堂中,为了突出细节描写,我把严监生临死前的三次表现放在一块学习,以便让学生从严监生神态和动作的变化中感受严监生的吝啬。我兴冲冲的备好课,原本以为这课上起来一定很有意思,没想到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第一次试教就把我浇了个透心凉。看来,把三位亲人的三次猜测放在一起先学,再学严监生的三次表现,显然不行,完全失去了作家写作时设下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目的。我还隐隐发现有个别同学还在下面嘀咕,严监生这么有钱还如此节约,值得学习。怎样才能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一人物形象,上出本文的特色呢?学校几位老师马上献计献策,确定一定要顺着文路来教,把学生引入那一步步悬念中,最后揭示谜底。补充的资料还要更翔实些。晚上,我马不停蹄地的修改教案和课件,不停地思考,不停地修改,这样一写就是4个小时,看着没脱衣服就熟睡了女儿,心里酸酸的。

第二天,再次试教,效果比前一次好多了。但是对严监生家境的补充资料应该放在三次猜测过程后还是放在二侄子猜测后,我感到为难了。虽然补充严监生家境后,学生对这么富有的严监生竟会为了一茎灯草差点死不瞑目感到更意外。但转念一想难道有钱的人就可以不在乎这些不值钱的东西吗?这样势必会让学生误会。只有把一茎灯草和亲人、生命等无价的东西进行比较,让学生意识到,在严监生的心中,一茎灯草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之常情,是一种过度的节约,不合情理的节约,才能深入领悟到严监生的吝啬形象。我决定将这一次的资料补充放在二侄子猜测后。再一次试教,学生对严监生的认识在我一次次的感情铺垫中步步深入,水到渠成地感到严监生行为是多么可笑和吝啬之极。

比赛已经结束,不管结果如何,我的心里都洋溢着一份暖暖的幸福,一份铭记于心的难忘。记得上完课后,我对好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此生足矣。是的,我很满足,我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个机会,曾经的遗憾已不在;我很感激那一路陪伴着我,支持着我,引领着我的每一位老师;我更难忘那一次又一次的迷茫后的顿悟。这一段累并收获着的日子,将是我人生最珍贵的记忆。

死前的严监生篇16

(一)导入

师:一个大地主,他拥有十多万银子,请大家设想一下他临死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生:一定有很多人来探望他!他一定舍不得自己的亲人,气息微弱地分配遗产。

师: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简洁的笔墨,细致地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大地主临死前的情形。相信通过我们自己的阅读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严监生临死时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生自由朗读数遍后,教师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师:看见你们读得如此投入,我也想试着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我读的时候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

师:请把你脑海中浮现的严监生的形象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严监生他骨瘦如柴,气息奄奄地躺在病床上,望着两茎灯草,死不瞑目。

生:严监生不停地咳嗽,喉咙里的痰响得一声接一声,对于家人不着边儿的回答,他心里急得不得了,可又说不出来。

生:严监生的脸干瘪干瘪的,一双眼睛竭力睁得滴溜溜的圆,望见床旁的烛台,使尽浑身的气力伸出两根手指,看见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心思,他气得一声连一声地咳嗽。

……

师:你们真会想象!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师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按要求读文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能对照课文具体谈谈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变化?

生: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开始,大侄子以为是他牵挂哪两个不曾见面的亲人,来问他时,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说明大侄子没有说中。接着,二侄子猜问是不是有两笔银子放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时,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说明二侄子也没有猜中。紧接着,当奶妈问道是不是记念两位舅爷时,他直接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说明奶妈也没有猜对。最后,还是赵氏了解他的心思,一语中的。严监生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没了气。并在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下加上着重号。)

师:同学们能够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猜测出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吗?

生:我的两个侄子哟,你们怎么就不明白你二叔的心思呢?你看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正燃着呢,该费了多少油啊!这哪里燃的是油啊,分明燃的都是银子啊!这样白白地糟蹋钱财,叫我如何断得了这口气哟!

生:奶妈,亏你还在我家呆了这么多年,竟连我的这点心思都不懂,真是气死我了!

生:赵氏啊,到底还是你明白我的心思!挑掉一茎,这下我就放心了!

……

师:多么可笑而又多么可悲的严监生哟!在临死前,居然为了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说吗?

生:严监生啊严监生,你太吝啬了!你那么有钱,竟为了两茎灯草而死不瞑目,唉,你真可悲!

生:严监生,你真是个守财奴,你爱财竟胜过自己的生命。为区区两茎灯草而眼不闭,气不咽,如此贪婪,真令人可恨又可笑。

……

(四)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体会真好!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先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派小组同学上台读,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五)体会写法

师:多么高明的作家呀!短短三百多字就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谁能说说作家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特点的?

生:有动作、神态上的细节描写。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严监生?

生:因为严监生已经病重得一连三天都不能说话了。那样写就不真实了。

师:你很会思考问题!我们在写人时,也应该选用恰当的描写方法。

(六)阅读拓展

师:作家吴敬梓用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吝啬鬼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严监生只是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那其余的三个吝啬鬼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小说。相信通过大家课外的比较阅读,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死前的严监生篇17

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表达方法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个片段选自清代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一个爱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本片段虽然只有短短412个文字,但是作者吴敬梓却通过他的一支生花妙笔,巧妙运用一连串的表达方法,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形象——吝啬鬼严监生,是我们学习刻画人物的绝佳范本。

二、说理念

本课设计基于这样两个基本理念: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把课堂变为学堂,摒弃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将全课划分为三个主要板块,每个板块都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教师尽量“隐藏”到“幕后”,只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点必要的帮助或点拨;二是突出语文课的本体,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本文表达方法的探究上,并通过表达方法的探究,丰满对人物形象的感受,指导学生今后的习作,初步掌握阅读类似文章的方法。

三、说学生

1.五年级学生基本能整体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但欠缺用准确的语言概括的能力。

2.五年级学生对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特点的写法并不陌生,但是如何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却是难点。

3.学生爱读书,但是读中外古典名著相对比较少。

四、说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诸亲六眷、郎中、监生、哥子、医家、穿梭、揩揩、记念、插口、登时、故此、一声不倒一声”等词,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初步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五、说流程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来教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三、总结写法。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块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即学习课文的1至7句。再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指头”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都这么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接着再由这个疑问引出三位亲人和严监生的对话,让学生完成表格,最后揭晓答案,从而体会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