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

时间:2023-05-02 21:22:07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63594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寓言四则,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寓言四则吧。

寓言四则

寓言四则

寓言四则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我们过去学习了一些寓言故事,有的同学课外一定还阅读了不少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

2.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哪些同学看过或听过《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范读课文。

3.让学生将课文与以前学习的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刻舟求剑》这篇文言文仅53个字,是一个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4.自由朗读课文。

5.指名读,正音。涉、坠、遽、契。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根据译文自己试着理解课文意思。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匆忙;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用刀雕刻。

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迷惑不理解的意思。

3.教师用简笔画画出“江面”,然后指名上台利用“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教具演示故事,边演示边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逐字分析。舟:小船。求:找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出“刻舟求剑”的意思。

2.讨论:

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你能举出根据情况变化处理事情获得成功的例子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

2.讨论交流。

3.给“糊涂”找反义词,并用“糊涂”说一句话。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刻舟求剑》。

2.从《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狐假虎威》。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意思。

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4.参照译文,练习讲课文故事。

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启发想象:森林里有哪些动物看到了老虎跟在狐狸的后面,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指名讲故事,相机帮助理解重点句和难句。

三、拓展延伸,理解含义。

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狐假虎威”的“假”是?“假借”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了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延伸:出示下面一段话: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

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逆”的声母是鼻音“n”,不是边音“l”。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曰”要注意与“日”区别,“狐、狸”两个字的反犬旁不要写得太宽,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逆”和“违”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从内到外,“畏”字下面不要写成。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寓言四则篇2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三年级小学语文第5册寓言二则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学生 初次接触,在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方法的指导。但故事都配有译文可供帮助理解,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故事内容生动有趣,学生也乐于学习。

3.教学内容分析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之一是:“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因此,学习本课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一是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二是对照注释或通过查阅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三是明白故事中所揭示的道理。

4.教学目标

⑴、理解寓言的内容,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⑵、以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⑶、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理解寓言的内容,初步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默读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的能力。

6.教学课时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老师出示乐器:竽。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在学生的发言声中老师板书:寓言二则和《滥竽充数》

点评:出示乐器:竽有助于突破难点,解决学生容易将“竽”写成“鱼”的问题。

2、师说:我们首先来学习寓言二则中的《滥竽充数》。打开书:15页,自己读寓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生词,可以借助字典、词典,也可以两个人共同学习。

点评: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字词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字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生自己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小结刚才的学习情况,问:有没有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生字?

5、两个人互相读课文:检查是否音准句通。

6、默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点评:课标中指出:在中年级段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同时在默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

7、学生汇报: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的读。比如:学生说:我从第一句“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知道了齐王是个喜欢吹竽的人。老师就可以引导说:那你把你知道的读出来,让大家听出来。

如果学生没有谈到对题目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

在学生汇报讨论的过程中出现板书。

8、齐读这篇寓言,边读边思考: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9、师小结:看来寓言小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历史,还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下面我们就一小组为单位来学习另一则寓言《掩耳盗铃》。

二、小组合作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课件配画面和音乐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

2、出示学习提示:

自己或小组共同解决生字词。

用你们小组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则寓言。

组内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小组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点评: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自主学习可以是个人来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在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让孩子学会合作。在这个环节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汇报。

三、课外延伸:说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

8.课堂练习

说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三百人:充

一听之:逃

《掩耳盗铃》 自欺欺人本资源

9.作业安排

1、把今天学的两则寓言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可以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10.附录

乐器竽;有关竽的音乐;铃铛;课件。

11.自我问答

怎样让学生成为每节课的主角?

我采用了各种方法实验后,认为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课文中的含义课堂教学效果较好。这一节语文课上,我向学生提出:“以前都是老师在教你们学,现在让你们教老师学,行吗?”刚开始,班级里一片寂静,谁知过了一会儿,在同学们的互相疑问转为肯定的眼神中,在个别大胆的孩子的带头下,全班同学跃跃欲试。我问:“今天我们学什么?”同学们齐声回答——《寓言二则》,然后同学们委派一名学生上黑板写题目,那一笔一画,极其认真,还真有老师的架势呢!我趁热打铁,“什么是寓言?‘则’又是什么意思呢?”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并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与快乐,嘴里不停地喊着“我、我……”,在确认了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的答案一致时,同学们的脸上都绽开了笑脸。我接着问:“《滥竽充数》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你们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告诉我这个故事呢?”学生积极讨论,有的朗读、有的讲故事、有的还组织表演,看来学生真是花费了心思,花样还真多。

寓言四则篇3

教学目的:

1.领会三则寓言的含义。

2.学习寓言语言简炼的特点和运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提前安排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弄懂含义

2.课堂采用导读式,启发学生思维

3.介绍伊索及其寓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寓意无论是明白点出还是含而不露,只有处理好“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才是好的寓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那么可以保险,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所谓”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就是简单发议论,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就是光有“灵魂”没有“身体”,莱辛又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能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

读课文,正音解词

庇护自吹自擂烟囱妒忌怯懦奚落

轻蔑呆板

庇护:包庇、袒护。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奚落:

光洁可鉴

洋洋自得:得意的样子

不可一世: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相提并论:

怯懦:

轻蔑: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作者介绍

伊索,BC6的希腊寓言家,相传原为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它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严文井,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他的童话,寓言创作,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与诗意,被誉为“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

课文分析《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①故事主要是通过什么叙述的?

②在他们的问答中,三次问话和三次答话各有什么异同?

但是不写赫尔墨斯的反应,更耐人寻味。

②赫尔墨斯每一次发问的提示语都有什么变化?

③你有从中体会到他第二次发问时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吗?

而第三次发问,直接刻画他们心理活动。

④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三次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一下顺序?为什么?

⑤赫尔墨斯的爱摹虚容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反映出来?

想象一下当他听到自己的雕像只配作添头,白送时,该是怎样的表情?雕像者呢?

⑥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⑦本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本文以叙为主,间用描写,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且文章短小精悍,构思精巧。

作业:书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蚊子和狮子》

①请同学用一个成语概括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内容。

②这个寓言故事把蚊子和狮子都当人来写,可以读起来它们的语言、动作仍像蚊子和狮子,为什么呢?

③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能想出一个语句概括吗?

④蚊子向狮子说的一番话是不是吹牛?为什么?

⑤哪些话反映了蚊子越说口气越大?

到“比你强得多”接着又用事实证明蚊子的话有道理。

⑥蚊子在蛛网上叹息时,是否已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

从哪看出来的?写出它把失败归于不小心落入蛛网内。用叹息点明寓意。

⑦课文中的哪些词显出了强烈的反差?

⑧用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道理。

本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人的感情和性格,而且本文构思尤其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浓烟和烟囱》

①这篇寓言怎样抓住浓烟和烟囱的特点想象和夸张的?

②编寓言故事常常用对比的方法,这篇寓言是怎样对比的?

③这段寓言从结构上看,和前两则有何不同?

这则寓言主要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运用拟人手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寓言上除了结构上相似,还能看出寓言在写作方面的一些共同特点吗?

都用丰富的想象

故事比较简短

都以比喻性的故事寄意味深长的道理

寓言四则篇4

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你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故事的最后谁得了冠军?它为什么能得冠军呢?如果它们再举行一次比赛,你会想什么办法使小白兔反败为胜呢?

2、揭题并板书

二、学文明理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比赛时以为“我准拿第一”的许小满,为什么没讲好

②、从未参加过讲故事比赛的凌云,为什么讲得有声有色?

2、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3、指名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回答。

4、讨论:

学了课文,如果让你从许小满和凌云中选交好朋友,你会选谁,为什么?

5、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辨析明理

1、说一说

《知了学飞》的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议一议

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3、记一记

齐读格言,并背一背

4、读一读

读故事《学演讲》想想:苏格拉底为什么要教那个年轻人两门功课?

二、总结

自满是失败的祸根,谦虚是成功的法宝。记住“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要虚心,不自满。

满招损谦受益

寓言四则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4个字。

2.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讲讲《掩耳盗铃》的故事,自编自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自相矛盾》。

2.有感情地朗读并自编自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教学准备:准备矛和盾的道具、预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7课,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寓:寄托,包含。寓言即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三、理解寓言内容。分小组自学,要求:

1、利用字典学习生字、词。

2、读课文,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检查汇报。

1、字形:矛盗

2、字义:矛→盾→锐利→刀锋尖而快俺→我

3、寓言内容

形式:3分钟准备,可以通过读或讲故事或演课本剧的形式把内容介绍给大家。

五、我们了解了寓言内容,请你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的穿。

2、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六、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哑口无言,回答不出别人的问题?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七、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事,怎样避免?

八、读课文,自愿结组表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不论什么盾都戳的穿

盾→不论什么矛都戳的穿

课后反思: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内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隐含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却不太容易,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还需深究怎样引导学生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其中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继续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以小组为单位检查预习

三、检查预习

1、投影:形近字组词

哑掩盗偷雾当

亚淹盒愉零铛

2、字义:

掩耳盗铃:捂住耳朵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3、小组汇报寓言内容有语气的读或者讲故事。

四、自己轻声读,理解寓言内容

五、请同学读。思考讨论:掩耳盗铃的人为什么会被人发觉?

1、盗铃人想到的是:手一碰铃当,就会发出响声;捂住耳朵就听不到这响声了。

2、盗铃人没想到的是:捂住自己的耳朵,不等于捂住别人的耳朵,因此被别人发现了。

六、谈谈学习这则寓言的感受;自己做了坏事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七、再读寓言,体会寓义。

作业:读寓言,写语训

板书设计:26、寓言二则

掩耳→盗铃→响铃→被发现

反思: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内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隐含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却不太容易,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还需深究怎样引导学生理解。

寓言四则篇6

【教学要求】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策略】

1、教法:目标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纪昌学射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

2、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策略】

1、教法:目标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展示目标

三、导学达标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小结:看来,学习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达标测评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字、写字、写词

五、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扁鹊治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2、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策略】

1、教法:目标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

二、展示目标

三、导学达标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交流学生的疑问。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道理。

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出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2、预习《文成公主进藏》。

【板书设计】 

29、寓言两则

纪昌学射扁鹊治病

躺、睁、注视皮肤没病

绑、吊、站、盯皮肉之苦不理睬

肠胃里非常不高兴

百发百中骨髓请他治病

寓言四则篇7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2、能够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3、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表演《鹬蚌相争》。4、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重点: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郑人买履教学目标:1、学会本则寓言中的5个生字,1个认读字。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那个郑人没有买到鞋的原因,懂得不要墨守成规的道理。3、能用“匆匆忙忙”造句。4、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教学重点:知道“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了好几篇寓言故事了,谁愿意回忆一下都学过了什么?都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看看你能从这篇寓言故事中学到什么?二、新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想一想:那个郑人为什么没有买到鞋?5、汇报。指导造句。1、“匆匆忙忙”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2、那么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3、自由发言。讲述这则寓言。1、这个郑人多么的愚蠢可笑呀,这篇寓言多么的生动,你能把这则寓言像讲故事那样讲出来吗?2、自由发言,讲述故事。3、教师及时平价。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把这则寓言的故事讲个别人听。第二课时鹬蚌相争教学目标:1、学会本则寓言中的4个生字,1个认读字。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走的原因,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3、能用“毫不示弱”造句。4、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并排练课本剧,演一演。教学重点:知道“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看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二、新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了呢?5、汇报。指导造句。1、“毫不示弱”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2、那么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3、自由发言。讲述这则寓言。1、这则寓言写的多么生动啊,如果鹬和蚌不那么互不相让的话,肯定不是这个结果的,那么你能把这则寓言像讲故事那样讲出来吗?2、自由发言,讲述故事。3、教师及时平价。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1、把这则寓言的故事排演成课本剧。2、发挥想象,把这则寓言改编一下,看看结果会有什么变化。

寓言四则篇8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学习,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取舍不当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鱼目混珠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一一安知非福祸福无定

寓言四则篇9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明白两则寓言中的主要人物错在哪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读过成语故事吗?举例说说。

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

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寓言二则》。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现在我们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揠苗助长》讲古时候有个人,他用拔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学生试读课文,正音。

1.学生先小声自己读两遍。

2.正音,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yùzéyàjiāo

寓言二则揠苗助长焦急

jīnpíchuǎnfèijié

筋疲力尽喘气白费一截

指名学生朗读《揠苗助长》。

“揠”就是拔的意思。“长”读zhǎng。“揠苗助长”意思是用拔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

三、理解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揠苗助长》里的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他想出了什么方法帮助禾苗生长?结果怎样?

讨论回答。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他的心情怎样?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

2.指名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他自己感觉怎样?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课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3.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

4.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提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这个人错就错在不管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

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成语“揠苗助长”就是来源于这个寓言故事。你知道什么是成语吗?

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成短语、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作”、“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杯弓蛇影”等。

五、朗读、背诵课文

指导朗读。

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的焦急心情。“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要读得慢些,“帮”字要读重些,突出他要“助长”。

2.朗读第2、3自然段要“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力气总算没白费”读得慢、读得清楚,读出他自以为高明的心态。

3.朗读第4自然段时,要突出最后一句“禾苗却枯死了”。这事与愿违的结果,要引起人们的深思,以受到启发明白寓言的道理。

背诵课文。

1.你能各用一个词语,说说四段课文的主要意思吗?

巴望——筋疲力尽——没白费——禾苗枯死

2.先一段一段练习背诵,再练习背诵全课。

六、小结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作业

读读写写课后练习2。

朗读课文,背诵《揠苗助长》。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什么叫寓言?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了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背诵《揠苗助长》。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守株待兔》。

自学解题。

1.查字典:守——守候。

株——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

待——等待。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野兔。

提问:等待什么样的野兔呢?

2.自读课文,再讲“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shǒuzhūcuànzhuāng

守株待兔窜出树桩

zīchú

乐滋滋锄头

指名朗读《守株待兔》。

理解课文内容。

1.《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齐读课文。

(2)讨论回答。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文中的那个种田人,因思想方法上的错误而办了蠢事,导致了不良后果。因此在描写这两个人的心理,言行时都带有讽刺意味。这一点在朗读时要加以注意。

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要注意抓住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来进行。

六、比较形近字,记住生字字形

组词

富财筝

寓则筋

病唱贡

疲喘费

戴字珠

截守株

究童助

窜撞锄

板书设计

寓言四则篇10

30寓言四则教材分析:

四则寓言有两则是选自《伊索寓言》,另外两则选自《韩非子》。前两则极具讽刺意味,作者已点明寓意: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讽刺性之所在;〈蚊子和狮子〉讽刺了战胜强大敌人却撞在蜘蛛网上的蚊子。〈智子疑邻〉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本课更在于灵活地分析寓意,允许从不同角度作概括。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学习改写、编写寓言。

3、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老师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一、导入

寓言总是很受孩子喜欢,这个学期我们学过寓言吗?什么是寓言呢?

读“课前导语”。

二、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

1、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思考:①“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②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

③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

④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寓意。

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并且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四、联系实际,深入探究

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2、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

五、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参考题目:①嘴和眼的对话②树和斧子

2、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三、疏通课文

1、学生朗读,自主探究。

2、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然后教师打出课件,学生解释加点的字。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四、复述故事情节

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加深理解。

五、多角度归纳寓意

1、先引导学生读课本204页钱钟书伊索寓言新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见解。

《智子疑邻》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塞翁失马》

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2、如果学生觉得难,可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五、扩展阅读

课件打出成语: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让学生讲讲这些故事及寓意。

六、布置作业

1、翻译文言文。

2、课外读〈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

教后反思: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适合多角度解读,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经很难再有想像的余地,一定要改变故事情节反而生硬。

2、确实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简短深刻的文言寓言,既积累了一些成语,又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学生也很感兴趣。

寓言四则篇11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5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对照译文慢一点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两则寓言。正音:寓悯揠曰槁鬻矛盾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停顿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悯:担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匆忙的样子。芒,通“忙”。

曰:说

病: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组合作读,齐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4.挑战自己:不看译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说一句意思。

5.指名上台讲述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逐字分析。揠:拔。助:帮助。

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

2.讨论:

这个人帮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

想一想这人错在哪里?

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寓、悯、曰。

2.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寓”上下结构,下边不能写错。

者:上下结构,注意撇的位置。

寓:上下结构,注意下半部分的笔顺。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9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禾苗不长

拔高禾苗  禾苗干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揠苗助长》。

2.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②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①指名学生读。

②指名学生说句子的意思。

③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④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含义。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矛”字不能丢掉最后一撇,“盾”字是半包围结构,“陷”的右边框内两短横不能连在一起。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自相矛盾

寓言四则篇12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回忆学习方法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说说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点?

4、“寓言两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5、回忆学习寓言的方法。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 

反复朗读,悟出道理。

联系分析,加深理解。

6、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二、教学《亡羊补牢》

1、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⑴“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⑵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⑶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⑷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⑸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⑴ 自由读课文,组内生字新词过关。

⑵ 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重点纠音:“羊圈”的“圈”;“窟窿”的“窿”。

重点析形:叼、悔、修。

重点释义:叼走、街坊、劝告、后悔、从此。

⑶ 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⑷课文中丢羊的原因与你的猜想相同吗?

⑸思考:《亡羊补牢》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⑹小结:

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3、精读课文,归纳寓意

⑴ 默读课文,思考:养羊人为什么会一再丢羊呢?

⑵ 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①读书,小组讨论。

②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 

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③因势指导朗读。

⑶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4、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⑴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⑵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5、拓展活动

1、如果你是这个养羊人,经过了这样一件事,你想对我们说什么?

2、你想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劝又丢修再也没丢

有错就改不算晚

《南辕北辙》

一、复习导入

1、复述《亡羊补牢》的内容和寓意。 

2、导入: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3、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2、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找生字的特点

比如:“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3、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4、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南辕北辙》中那个坐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三、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对,就应该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

4、联系上下文理解:盘缠硬要

5、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同学们,到底是谁不对,谁来谈一谈?

学生发言:

我认为车上的朋友不对,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 

体会寓意: 

五、表演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

 

六、课堂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车:辕辙

南辕北辙-----想往南方去,却往北方走。

好马好把式盘缠多 

寓言四则篇13

教材简说

“拔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吗?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大家以前都听过很多成语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再看两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二、识字写字

1.识字指导。

带词识字。在默读时画出生字和生字所带的词语,反复读几遍,然后可多组几个新的词语巩固对字音与字义的认识。要提醒学生注意,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喘、守、撞、桩、锄”都是翘舌音,“窜、此”是平舌音。

动作模拟识字。如,“喘”,作“喘气”状。

结合生活经验识字。如,“撞”,下课了猛跑就容易“撞伤”人。

熟字加偏旁识字。如,“桩、窜、锄”。但要注意“窜”跟“串”、“锄”跟“助”读音的区别。

2.写字指导。

写正确

“丢”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焦”上的“隹”字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可以这样提醒学生,计算要用眼睛。“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望”字上面的“”是“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

写美观

“守”字的宝盖应大一点,下面“寸”字的横不宜超出宝盖的两边。而“丢、算”二字下面的横却要写长,以突出主笔。“费”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给下边的“贝”字留下空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朗读感悟

1.要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感悟一些词句的意思。两则寓言的教学都可以先让学生默读,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大意,以检查默读的效果。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词句和寓意。

学习《拔苗助长》。第一自然段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理读出来。在读中可通过换词比较法感悟“巴望”一词,表现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对“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

第二自然段里的“终于”一词,说明那个人想办法想了很长时间。“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那个人拔苗花了不少时间,人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朗读这一段时要重点读出“终于”与“筋疲力尽”的感觉。

读第三自然段时,要把那个人又累又高兴的样子读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要读出结果的意外,也可适当带有嘲讽的语气。

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那个人为什么费了那么多力气,但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教师可在归纳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悟出寓意。

学习《守株待兔》。读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要重点理解“窜”的意思。可通过“忽然”一词表现出事情的意外。有条件的可通过演示兔子“窜”出来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读第二自然段要揣摩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读第三自然段可带点嘲笑的口吻。对课后“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种田的人说……”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实。让学生在表演中劝说种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累运用

1.建议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寓言、拔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白费、守株待兔、乐滋滋、锄头、撞死、树桩、从此等词语。

2.课后“读读想想”的练习,是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与准确性。

三个句子去掉带点的词语后,意思和原来的句子不大一样了。第一个句子去掉“好像”一词后,就是肯定禾苗没有长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达的意思是说禾苗实际是在长的,只是由于长得慢,那个人感觉不到禾苗在长。第二个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个人在田边怎样地转来转去就不具体了。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个句子里的“整天”是说种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见他十分愚蠢。去掉这个词后,种田人什么时间从在树桩旁等着就不清楚了。

3.让学生说说在学习上和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拔苗助长、守株待兔”这样的事。

四、实践活动

1.课前课后,学生可以阅读一些中国古代寓言,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南郭吹竽》。可以召天一次寓言故事会。

2.课后把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寓言四则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