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 张志和

时间:2023-04-22 18:58:29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87314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渔歌子 张志和,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渔歌子 张志和吧。

渔歌子 张志和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篇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85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

渔歌子①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③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

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著书亦名

《玄真子》。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

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

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鱼: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

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品评】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

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

西塞山在长江边。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鳜、箬、蓑”。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的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词所展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背诵《渔歌子》。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平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春晓》、《咏柳》、《早春》、《晚春》等。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天所学的这首古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是不一样的?这是一首——词。什么是词呢?【课件出示】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板书题目)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也是题目,其意思是渔夫捕鱼时哼唱的歌曲。

4、了解诗人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补充,最后【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出示古诗并范读】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的读音)

2、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词中的读音。(塞:saisaise)

(三)、检查指导朗诵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都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全班齐读。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物?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板书)

2、指名反馈学习情况。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聆听,闭目想象画面。交流:学生结合插图口述自己想象到得画面。

4、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诗句及不懂得地方。

(2)、教师相机指导,指名说说词意。

(3)、教师归纳,【课件出示】词意。

(五)、探究质疑,领悟情感。

1、这首词中的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雨天还不想回家呢?词中的渔翁到底指的是谁?(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课件出示】诗人的思想感情)

3、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江雪》【课件出示古诗】,这首诗中的渔翁与这首词中的渔翁有什么异同?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样吗?(不愿;不舍)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诗是作者的心声,我们可以从诗的字里行间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现在,请大家带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在美妙的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诵——《渔歌子》。

2、(配乐)学生朗诵,当堂背诵。

3、欣赏歌曲《渔歌子》。【课件出示】

4、师:同学们,让我们从美妙的音乐中回到现实。再美的诗、再美的音乐都无法与大自然中的春天相媲美,我们赶快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用我们的笔去描写春天吧!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体裁——词,大家还记得《忆

江南》么?

生:记得。

师:谁能来回顾背诵一下?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很好,背诵得很熟练。请坐。你们还会背诵其他的词么?

生: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生: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生: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它也和自然界的美景有关。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动画。在观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看看画面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师: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么?

生:山,白鹭,桃花,流水,一叶扁舟,细雨,渔夫。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唐朝诗人张志和是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这副山间美景的。

板书《渔歌子》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渔夫、钓鱼、歌曲……

师:是的,“渔歌子”作为词牌名,原来是唐代坊间的名曲,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师:那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

师:大家都跟着朗读,看来这首词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现在你们结合注释自读一下这首词的前两句,用笔画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

生自读。

师:好了,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师:大家找得很仔细。现在,你们能不能来想象一下,这些景色具体的样子呢?

生回答。

师:面对这样一幅秀丽怡人的江南水乡的美景图,你有什么想说的么?

生自述。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的确令人陶醉其中,那我们就带着愉悦的心情来读一下词的前两句,谁先来试一试?

个别先读,读完,师:你们有什么建议么?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带给人的心情应该是舒畅,而你们的脸上却看不到笑容,来,一起笑一笑。

师:很好,我们就带着微笑来读一读。

师:有人脸上还是没有笑容。来,三、四两组一起来示范给他们看看。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读一遍,不要忘记了

生:微笑。

师:春天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令人心醉。那么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关于春天美景的诗句?

生:《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生:《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生:《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前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生:《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师: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有这么多的描写春天的诗句。简练而精彩的语言道尽了春天的美好。我们被春天的美景所吸引,而渔夫也一样陶醉其中。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副图。

师:细心观察的同学来说一说,渔夫是怎样一副打扮?

生白话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词中是怎么写渔夫的打扮的?大家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和大家描述的完全一样。可见学习诗词,除了通过注释理解以外,看图理解词义也是一个好方法,大家可不能忘记了。

师: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光临了西塞山。那在江中垂钓的渔夫是不是也该收拾收拾工具,回家避雨了呢?

生:没有。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说明渔夫不想回家,心情是悠闲自得的。

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问的么?

生:这个渔夫为什么不走?是什么让渔夫流连忘返了呢?

生扣住词意进行回答。

生:是这些美景让渔夫流连忘返的。

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美景呢?

生:还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

师:那这时,渔夫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自述。

师:在蒙蒙烟雨中,在春天美景的映衬下,渔夫悠闲自得地在河里垂钓。

现在,你们自己先读一下这首词,想象一下词中所描写的画面。

生自读。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词意。

生回答。

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副画卷。来,哪个组愿意来当一下这个渔夫,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分组读,齐读。

师:大家都很投入。现在我们来试试,背诵一下《渔歌子》,好不好?会背的同学大声一点背出来,不会的同学,老师允许你们可以偷看一下课本。

生背诵。

师: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垂钓是如此的悠闲自在,而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垂钓却是另一副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江雪》中描写的是怎样一个渔夫?现在,你们轻声自由读一下《江雪》,看看谁找的最快?

生:惨淡,孤独,冷冷清清……

生:“绝,灭,孤,独”都体现出了一副惨淡的景象。

师:我们中国的语言真是奇妙。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带给我们的,可以是不一样的画面。你们还想再读《江雪》,感受一下么?你们愿意读几遍呢?

按学生意愿读。

有时间可以抄写一下《渔歌子》和《江雪》,展示好的作业。

作业:①、选择你所喜欢的《渔歌子》背诵一下。

②、收集其他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渔歌子{

不须归悠闲自得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设境,导入新课。

一、以歌曲导入。

1.听歌曲。

2.板书课题。解题:《渔歌子》读题。

3.介绍词。

4.生介绍张志和。

二、初读,学习生字,读准读通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把词读准,读通顺。

2.学习生字。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再读词,要求:读出节奏感。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词。在多读中熟悉文本,体会词义。

3.引导学生抓住“不须归”来理解词。

解词。质疑。

4.结合图,边读词,边想。词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不须归”原因。

5.分析词的一二句。

词中描写了什么景物。生动笔划。

指名说,师画简笔画。

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内容。

7.师总结:诗人就住在岸边,每天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

师总结:天空白鹭飞翔,岸边桃花盛开,碧波鳞鳞,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图,难怪诗人说:“我不须归。”

8.你还能从哪些诗句读懂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9.抓住“斜风细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学。

10.课件图:引导学生认识“箬笠和蓑衣”。

用风雨来说词。

11.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斜风细雨中的景象,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12.师总结:

哦!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让诗人说“我不须归。”

四、品出钓中情,师生对读。

1.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他被贬官后,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2.课件:《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师生作诗和诗。

4.师总结:张志和钓鱼不用鱼饵,那他钓来了什么呢?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篇5

课文类型:阅读课

上课课题:渔歌子

上课年级:六年级

上课时间:3月27日

上课地点:钦州市第四小学多媒体教室

上课类型:公开课

研究要点:如何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扩展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体裁——词,大家还记得《如梦令》么?

生:记得。

师:谁能来回顾背诵一下?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很好,背诵得很熟练。请坐。你们还会背诵其他的词么?还记得曾经学过的课文《但愿人长久》吗?苏轼在一个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的晚上,一个人独自观赏圆圆的明月,先是埋怨,后来心里宽慰了许多,并且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所吟诵出来的,就是一首歌咏中秋之月的词,题目是《水调歌头·中秋》(课件出示,齐读)

师: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曾写过一首赞美江南水乡的词《忆江南》,还有印象吗?

生:有。

师:好,咱们一起来复习。

【对学过的古诗词的复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它也和自然界的美景有关。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动画。在观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看看画面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入境始与亲”,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学生再次悟情创设了情境,学生在体验中察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引起了心灵的共振,为后面的感情诵读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么?

生:山,白鹭,桃花,流水,一叶扁舟,细雨,渔夫。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唐朝诗人张志和是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这副山间美景的。

板书《渔歌子》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渔夫、钓鱼、歌曲……

师:是的,“渔歌子”作为词牌名,原来是唐代坊间的名曲,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师:那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师:大家在朗读诗词时不仅要读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诗词的韵律。

师:现在你们自读一下这首词的前两句,用笔画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

生自读。

【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边读书边动笔,注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动笔习惯。】

师:好了,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师:大家找得很仔细。现在,你们能不能来想象一下,这些景色具体的样子呢?

生回答。

【填空题的设计,为学生描绘江南水乡美景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这真是一幅秀丽怡人的江南水乡的美景图,请你们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美丽的景物连起来说一说。

生自述。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的确令人陶醉其中,那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志和到那去游览一番吧!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带给人的心情应该是舒畅,而你们的脸上却看不到笑容,来,一起笑一笑。

师:很好,我们就带着微笑来读一读。

师:有人脸上还是没有笑容。来,三、四两组一起来示范给他们看看。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读一遍,不要忘记了

生:微笑。

【凸显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这一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带着微笑读,能更好地感受到景色的美好以及诗人愉悦的心情。】

师:春天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令人心醉。那么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关于春天美景的诗句?

生:《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生:《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生:《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前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生:《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春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

师: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了,咱们还学过一首《清明》,有印象吗?

生:《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让学生汇报搜集积累到的关于春天美景的诗句,扩展了语文课程资源,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要求。】

师: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有这么多的描写春天的诗句。简练而精彩的语言道尽了春天的美好。我们被春天的美景所吸引,而渔夫也一样陶醉其中。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副图。

师:细心观察的同学来说一说,渔夫是怎样一副打扮?

生白话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词中是怎么写渔夫的打扮的?大家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和大家描述的完全一样。可见学习诗词,除了通过注释理解以外,看图理解词义也是一个好方法,大家可不能忘记了。

师: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光临了西塞山。那在江中垂钓的渔夫是不是也该收拾收拾工具,回家避雨了呢?

生:没有。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说明渔夫不想回家,心情是悠闲自得的。

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问的么?

生:这个渔夫为什么不走?是什么让渔夫流连忘返了呢?

生扣住词意进行回答。

生:是这些美景让渔夫流连忘返的。

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美景呢?

生:还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

师:那这时,渔夫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自述。

师:在蒙蒙烟雨中,在春天美景的映衬下,渔夫悠闲自得地在河里垂钓。

现在,你们自己先读一下这首词,想象一下词中所描写的画面。

生自读。

【让学生融情入境地设身想象,在情境想象中诵读,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理解、感悟词意。】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词意。

生回答。

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副画卷。来,咱们再来当一下这个渔夫,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齐读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在老师眼前出现的是一位匆匆赶回家的渔夫,谁能读得更悠闲些?

指名读,齐读。

师:大家都很投入。现在我们来试试,背诵一下《渔歌子》,好不好?会背的同学大声一点背出来,不会的同学,老师允许你们可以偷看一下课本。

生背诵。

师: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垂钓是如此的悠闲自在,而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垂钓却是另一副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江雪》中描写的是怎样一个渔夫?现在,你们轻声自由读一下《江雪》,看看谁找的最快?

生:惨淡,孤独,冷冷清清……

生:“绝,灭,孤,独”都体现出了一副惨淡的景象。

师:我们中国的语言真是奇妙。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带给我们的,可以是不一样的画面。你们还想再读《江雪》,感受一下么?你们愿意读几遍呢?

按学生意愿读。

【这一环节补充了《江雪》这首诗,引导学生比较了张志和笔下的渔夫和柳宗元笔下的渔夫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设计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是大语文观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开发性的学习形式。】

有时间可以抄写一下《渔歌子》和《江雪》,展示好的作业。

作业:①、选择你所喜欢的《渔歌子》背诵一下。

②、收集其他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景: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渔歌子{

人:不须归悠闲自得

教学反思:

《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悠然脱俗的意趣,透露出词人淡泊的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教学时先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江南水乡的美景。课堂上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将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由于学生还没能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对《渔歌子》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不是很了解,因此不能很好地理解这这首词中蕴含的情感。

学校评价:

黄红冬老师执教的《渔歌子》一课,接待了钦州市犀牛脚镇70多名老师,得到了听课老师及领导的好评。本案例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课堂因动态生成而更有灵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态生成的。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或新问题时,教师仍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教师的相机诱导,促进学生在不断的、和谐的生成中得到发展。在课前备课时,教师依据“教参”设定的教学预案为:引导学生领悟“是谁斜风细雨不须归?”,把问题的答案预设为“渔翁忘了回家,被眼前的美景所迷住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有对“渔翁”忘了回家的不同解读;也有对“诗人”留恋忘返的升华理解,等等。在这里,教学没有受预计教案的约束,学生各抒已见,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课堂因动态生成更有灵性。

二、教学因扩展课程资源而更精彩

在这堂课中,教师根据主题教学的需要,在学习《渔歌子》这首词的基础上,又外加了柳宗元的《江雪》。这两首词,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同是垂钓图,意境却完全不一样。这样的整合课程资源,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是大语文观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开发性的学习形式,教学因扩展课程资源更精彩。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词语,音乐,画面,自然界的声音,古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识词,了解词牌:

师:昨天,我们积累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我们来背一背好吗(齐背)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张松龄的弟弟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读正确,读得有点"词"味

1.初读

师:谁来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读(生举手)

师:为了读的更好,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先看看注释认真的读一读,有时候理解了以后再朗读会读得更出色.(生朗读)

2.指名读

师:看你读得这么有神,请你来试试好吗(指名朗读)

师: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听了他的读你有什么意见吗(指名评价)

3.教师范读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我也想读了.(教师范读)

(指名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方法:停顿,韵律,感情)

(指名试读)

4.美读词语

过渡:我发现她把这几个词语读得像画儿一样美.

(1)课件出示: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2)指名读词,读出画面美.

5.按总结的方法再指名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师介绍: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2.读出词中画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指名说画面)

3.师生共同展示画面,理解词义

指名说:

(1)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2)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生总结:(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4.生写话

5.交流成果

6.边想象边朗诵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师生共同朗诵)

7.品出人之情

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指名说)

小结: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师生共同朗诵)

师总结读词方法: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过渡: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1.了解背景

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和诗,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指名说)

小结: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3.配音感情诵读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延伸

过渡: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1.课件出示

绝句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2.齐读

师: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指名说,适时解答)

小结:像张志和一样,他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3.作业:

查资料找出这首诗,了解作者,体会"钓"中情.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

鳜鱼肥不须归

悠闲的生活

大自然的热爱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篇7

【学习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习“塞”、“箬”、“笠”、‘蓑”等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渔歌子》。

能力训练点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描绘词中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1、通过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词的品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题:5

1、联系旧知

a、同学们,还记得白居易的《忆江南》吗?一起来回忆一下。

b、谁来说说白居易《忆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出示《渔歌子》

是的,同学们,白居易带给我们的是“江花红胜火”的江南,是“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是“风和日丽”下的江南。这江南不止是让白居易忘不了,让我们也忘不了。今天,唐代的另一位词人给我们带来了“和风细雨”中的江南。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相信这“斜风细雨”中的江南一定另有一番风味。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走近作者:

同学们知道张志和吗?

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4、诗、词的区别:

同学们,《渔歌子》它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你知道诗和词的区别吗?

5、解题。

渔歌子,词牌名。

出示两首《渔歌子》让学生观察,初步了解什么是词牌。

二、初读感知3

1、初读新“词”: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节奏。读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

重点:“鳜、箬、笠、蓑”

3、指导朗读:

同学们,读准字音还不够,还要读出词节奏、停顿。

三、细读品词:22

1、读词找景,想像画面。3

a、同学们朗读得非常好。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张志和不仅是个词人,还是个书画家。所以他写的词就似一幅面。里面有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请你重新读这首词,划出词中藏着哪些景物,用了哪些色彩。

b、交流发现。

c、同学们,这词中有这么多的景物,这么丰富的色彩,俨然就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请你再次读词,读到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或闻到些什么的时候,再停下来。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7

a、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什么?

抓住“山、白鹭、桃花、鳜鱼、流水、斜风、细雨”等景物进行交流。

b、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再把这首词朗读一次。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4

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学们,这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交流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2

a、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讲读。

b、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渔歌子》。

四、诗词链接5

其实描写江南的又岂止白居易、张志和,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各种各样的江南,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篇。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吧。

出示多个诗句

读一读,选择其中一个,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五、挥笔习作10

1、学生习作

因为有白居易对江南的怀念,所以有了《忆江南》,因为有张志和对江南的喜爱,所以有了《渔歌子》。同学们你们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又随着诗人词人游赏过江南。请你把心中最美的江南也化成文字吧!

2、交流习作

全班交流,教师评价指导。

六、拓展延伸

必做题:

背熟《渔歌子》,并默写一次。

选做题:

1、收集有关“江南美景”的诗。

2、请你为这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

附录:

1、,绿的更绿。)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什么?横看成岭侧成锋用杜甫的话说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春意浓,千朵万朵压枝低。水中闷得很,它们要出来透透气。这细雨如丝如线,轻轻的,柔柔的。真有意思,真悠闲。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把这首词朗读一次a我看到绿绿的西塞山。b我看到一群白鹭从空中飞过,还边飞边叫呢。c我看到桃花盛开。在山前绽放笑脸。柳条在风中舞蹈。d我看到一条条肥肥的鳜鱼不时的从水中跃起。e我看到空中飘下了毛毛细雨。f我看见一个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的人正在钓鱼。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你对“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是啊,吹面不寒杨柳风。仅仅是因为风小雨小,不用回去吗?a这么一点风一点雨,不用回去。b、这点毛毛细雨根本没什么关系。还穿着绿蓑衣呢。c这里的景色这么好。它舍不得回去。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是的,你们看。苍翠的山,清澈的水,粉红的桃花,雪白的鸥鹭,肥嫩的鳜鱼,有山,有水,有花,有鱼,有柔柔的风,有细细的雨,怎一个“美”字了得?这里没尘世的烦恼,没有世俗的喧嚣。只有安静宜人的幽境,只有秀美迷人的景致!张志和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所以他情不自禁的吟出:《渔歌子》学生齐读《渔歌子》。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篇8

《渔歌子》位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张志和写的一首词。本组选编内容全是描绘的山乡田园风光: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飘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我们随着课文,走进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片段,进而进行综合性学习。《渔歌子》便是借鉴了民间的渔歌而成的。此词语言清丽自然,寄情于景,写景简洁优美,以词入画。青山、碧水、白鹭、红桃……江水涨、白鹭飞、斜风、细雨……似一幅水墨丹青展现在读者面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怡情山水的“渔歌图”,让我们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之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学生到了四年级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古诗词内容,学习这类教材也有了一些基础,能够在认知内容的基础上作深层的思考,体会词中的意境。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了解了教材所处的位置,结合年级特点、学生接受能力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主要是要求学生识记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于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其中,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展开想象,反复诵读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美景。从而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关于教学程序设计,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由一幅优美的山原风景画,引出本课所学的词──《渔歌子》

烟雨江南,碧水蓝天,诗情画意,春意盎然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知道唐代大诗人张志和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这里可以给学生补充讲述一些有关词牌的知识,将先前学过或课外看到过的词牌在课堂上作个交流,使学生对“词牌”的理解更真实贴切,继而由题目入手,从学生想到的“渔夫、渔歌”引入到词的教学。

2、感知诗词大意的环节。

关于古诗词的朗读有这么几个要求,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要达到这个境界,首先要对词的意境有个大体了解,需要读通、读熟,读明白。让学生借助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这里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可以增强对词的感悟,带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会徜徉在语言文字中,课堂上响起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词的韵味就彰显出来的。

3、想象画面深入理解词内容的环节

《渔歌子》勾勒出的是一幅浓郁的江南风味的垂钓图。颜真卿曾称赞它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教学中以画的角度来学习欣赏这首词,分以下几个步骤:

墨线勾勒,江南春景物繁多。

张志和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颜真卿不是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吗?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什么,用笔圈出来。

学生初读词,就感受到江南春天的美好。让学生在头脑中摊开一张画布,根据词的内容,具体到意象,你会在纸上画上哪些景物呢?学生很快会从词中发现“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这些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让学生再去读词,看词中还隐藏着什么景物。学生会由“青箬笠、绿蓑衣”知道画中还有人。似乎至此,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均已跃然纸上。在这个过程中,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

浓妆着色,江南春五彩缤纷。

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你就是能诗擅画的张志和,你用什么色彩来描绘这幅画呢?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词,词中描写颜色的词有“白、青、绿”。再让学生读词琢磨,看,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在粉红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青色鳜鱼在水底游动,诗人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静静地看,到词中去闻一闻,自己去读一读,看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又闻到了什么?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意向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配乐读诗,江南春生机勃勃。

伴着“高山流水”的音乐声,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让学生品出不一样的韵味,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会有一个怎样美妙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呢?这对孩子们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引导,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

联系作者生平,使感悟从诗句走向内涵

向学生介绍作者背景,加深理解:诗人张志和仅仅是贪恋美景而乐而忘返吗?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

张志和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课件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生作诗和诗,让学生理解作者“不须归”的理由。

那我来当哥哥,你们来当弟弟张志和,看看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的问题?

师:贤弟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答: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然后问:“弟弟呀,你为什么不归?”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设计这个对话学生能很轻松地进入诗中,张志和“不须归”的心声就会从学生的口中涌出,对“钓”的文化含义,学生能简洁的接受,深刻的感悟。读写结合,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诗词的诵读,便是要在这样入情的心境中,才能有所感悟。

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先填写传唱《渔歌子》或《渔父词》,让学生试读,找出两首词的不同。

这里指导学生朗读,要读到字里去,读到词的背后去,读到作者的心里去,江南春才更显韵味。

假如我们来到浙江湖州我们会看——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我们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就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在学生深情地诵读中,让他们搜集张志和另外四首《渔歌子》诵读进一步感受古诗词文化。一首好的诗词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描述。我希望自己与孩子们一起都走进了词人他那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付娜的古筝曲《渔光曲》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9词两首

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请同学们拿出笔和本子,一起来写写这首要学的词《渔歌子》。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设计这个环节是学生初步熟悉词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写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好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写字的能力。】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读出韵味和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这正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入文本的桥梁。】

、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过渡语: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能读懂词的每一句的意思吗?能不能它读成一幅画呢?

2、示范:读着“西塞山前白鹭飞”,你读懂了什么呢?

如果就让你来画这西塞山,你的山会是什么样的?你会为它涂上什么颜色呢?并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

生a:我会涂上绿色,因为山上有苍翠挺拔的树木,是绿的海洋。

生b:我的山是翠绿色,因为我从“桃花”一词可以知道这首词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小草发芽了,但长得还不是那么茂盛。

生c:我的山是五颜六色的,因为山上不只有嫩绿的小草,郁郁葱葱的树,还有各色各样的野花。

生d:我的山前还会有白鹭在飞翔,我想把这些白鹭画成不同形状的,有的展翅翱翔,有的在呼朋引伴,还有的正要飞翔,这些小精灵有的排成“人”字形,有的排成“一”字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为自己所作的画涂颜色,这就是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这要比那个生硬的问题“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要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更能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

3、播放轻音乐《渔光曲》,学生轻声朗读全词,理解其它三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自己心中出现的画面。

【设计意图】古筝曲的导入,可以感染到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尽情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美妙画面中。

交流:自己心中的画面,尝试用口头描述或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借利用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通过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地感受诗词背后蕴涵的感情。】

4、精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诗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汇报交流情况:a、学生自由反馈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说出词意。

、并将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写下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词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写下整首词意的过程是学生将对词“碎片”的理解整合的过程,是对词整体认识的回归。】

、探究设疑,领悟诗情

1、引导学生质疑、师发问:

(1)、词中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一个雨天还不想回家呢?

、词中描绘的渔翁到底指谁?了解词人生平,读懂词中人?

2、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紧扣“不须归”,引导学生质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讨,使学生释疑,从而升华主题,领悟诗情。】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背诵全词。

2、总结全词:

词人张志和正如其名,他一生淡泊名利、心志平和,他钓着的是一份悠闲、自在。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篇10

设计意图

在学习《渔歌子》以前,通过《忆江南》的教学,学生已对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性内容,以填词和唱词的形式,让学生对词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3、通过对词的理解,能够初步填词。

情意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及《渔歌子》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3、《渔歌子》教学课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忆江南》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景色。

二、学习《渔歌子》

1、解题:

①教师简介:“渔歌子”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张志和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是专门用来写渔父的。

②课件链接古诗词比较,让学生听一听,想一想: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③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渔歌子》就是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④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2、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①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②巩固字音,记忆字形,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③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④课件展示:《渔歌子》朗诵flash;《渔歌子》画面flash;

⑤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⑥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⑦带着课件中的3个问题读文、全班交流:

a、词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各是什么颜色?

b、“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不须归”?

c、用自己的话说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①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②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③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④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⑤同桌互读,相互欣赏,能够背诵。

三、拓展性练习

1、填词

①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就是写渔父的,《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但是后人所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其内容就和渔父、忆江南无关了。后来,有人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韵律标出来,编成词谱,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词牌既和内容无关,有的作家就在词牌之外另注明词题,如苏东坡《江城子》。、《采桑子》)

②课件出示《渔歌子》、《忆江南》词牌和字数要求。

③教师填词《渔歌子》、《忆江南》。

④学生讨论,练习填词。

⑤师点评,小结。

2、唱词

①“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播放邓丽君的《一剪梅》,引唱词。

②词是唱出来的,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词牌名,我们知道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也就是曲谱的调子。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现代人是怎样唱词的。

③课件出示:邓丽君《虞美人》音乐、歌词。

④让学生以《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调和唱《渔歌子》。

⑤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歌曲为《忆江南》配乐。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渔歌子》,通过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了词的意思;填词《忆江南》,对填词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唱了《一剪梅》,感受了词的音乐美;今后我们要多读多背优美的古诗词,感受古文化的美。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所以,是。“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篇12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意境优美而深入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观看录像《渔歌子》,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的生活。

2听《渔歌子》课件录音,你能感受到什么?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3.出示图象: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4、小组交流,教师小结。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有感情朗读《渔歌子》,,再入意境。

【自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以形成自学能力。】

2.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3.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4.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根据诗意加以配乐,体会古诗意境,创作画面或者创意表演。

唱支歌来表达。

跳支舞。

画一幅画。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篇13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导入: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烟花三月走江南!这些天咱们可没闲着,去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乡下人家》,才了翁卷的《乡村四月》,又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田园风光领略无数,江南美景尽收眼底,怎一个“好”字了得!难怪白居易会写下《忆江南》

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

《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二、前置性学习检测

1、生字、生词、多音字

2、找出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3、如果让你选一种颜色来做为春天的代表色,你认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二、吟诵出词的味道。

出示词

1、初读要求:请大家试着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

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

b、个别读两三个,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西塞山”这么难读的词都读正确了,了不起!“塞”是

个多音字。“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鳜鱼”的“鳜”,不好记,能认识它,博学!一种淡水鱼,

味道很鲜美噢!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

平翘舌音,你都读准确了,赞一个。这两个词的确很难读,让我们一起读两遍。箬笠、蓑衣见过吗?干什么用的?看,就是头上戴的帽子。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体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词的味道。

师: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a、自由练练。

b、请朗读不错的孩子示范读,师:试着像xx同学这样,读出点词的韵味来。其中哪一句读得特别好。

c、再请三四个孩子读,评价:有点感觉了!像是在读词了!有了音乐感,韵律美!词的节奏感有了!

d、齐读,师引:西塞山前白鹭飞……

三、吟诵出一幅山水风光画。

1、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呢?

师:谁补充?还有另外的吗?

师:诗词语言很精炼,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描绘最美的画面。短短一首词,容纳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多的景物当然不可能平铺在画面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最美的画面,使画面丰满、立体、有声有色。

2、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师:你一定看到了最美的景,耳边传过美妙的声音,或许还能感受到各种江南气息,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用自己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生描绘想象到的最美画面:

a、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评:西塞山高耸入云!在你们眼中西塞山是怎么样的?

“西塞山前”引导读出山的连绵起伏。让我们朗读的声音也高低起伏。师领生跟,读好“西塞山前”。

真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如此的悠闲!在西塞山附近展翅飞翔。读出白鹭的悠闲,飞得高远,目光追随着白鹭,声音传到山那边了。读“白鹭飞”

朗读整句:带着这些感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评价:这就对了,就该读出这样的起伏、转折、变化。

b、画面: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评:你眼中的桃花是最美的!怎样的颜色?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间,在枝头悄然开放。你看到的桃花?流水呢?

春来江水绿如蓝!看到流水中的鳜鱼了吧?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那岸边的桃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多么清澈的流水,请你带着全班同学静看流水,生领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红的花,绿的水,慢慢欣赏啊!再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想象着想象着,词的意思就明白了!

结合朗读:你们描绘得画面让人陶醉啊!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美哉,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好一幅山水风光画!

预设3、4句,学生有描绘到呢,就点到:悠闲自得的钓鱼翁轻松、愉悦,心情放松。“斜风细雨”点到:烟雨江南别有一番情趣!

4、师:让这么美的画面在你的笔尖流淌吧!

5、请几个孩子读自己所描绘的a、师或生接: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的人啊都舍不得回家了!

b、师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c、师引:妙笔生美景,难怪诗人会---生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d、师:带着这些仙境般的画面,再次吟诵《渔歌子》。

四、吟诵出一个悠闲垂钓人。

1、师: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回去,不想回家。景色太美了,诗人醉了,舍不得回去了。诗人只是喜欢这美景吗?还喜欢什么呢?不着急,想读懂古诗词啊,一定要了解诗人。咱们一起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张志和。

课件出示: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主要成就:《玄真子》以及《大易》十五卷;永垂史册的千古绝唱《渔父词》。

3、师:了解了这些再细细地品一品,此刻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什么让你斜风细雨不须归呢?

师:的确,诗人是只羡神仙不羡官,只想做一个悠闲垂钓人,过悠闲自得的生活。

师引:钓着钓着,诗人就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此和谐!

真是画中有人,人在画中。读《渔歌子》

3、欣赏歌曲《渔歌子》

四、唱歌入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词更在于以声传情,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份悠闲、轻松,听听现代人将它谱上曲,来吟唱

4、师:带着这颗清闲飘逸的心,我们的诗人写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

和老师一起背诵这首千古绝唱吧!

五、补充拓展

1.小组合作学习、赏析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思考:

小组合作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抓重点词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并互相说一说。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师:想不想?

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被称为烟波钓徒,他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于是他就这样有感情地写下《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来写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整首词。

生纷纷自由吟诵。

师:好吧,原来我想读,你替老师读吧。

生: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生不禁鼓起掌来。

师: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好,真好,会读表示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吗?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一个字——

生大声叫道:还。

师:对了,哥哥在劝弟弟快些回来,那我也来劝劝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几位学生迟疑地轻声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怎么回答?预备,齐。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呢?

师:是啊,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舍得回来呢?

师又指名一举手的学生。

师:也是风景太美了,让你不想回家,还有吗?

师:好一个流连忘返啊,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

师:就是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

师:会有鱼上钩吗?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

师:他钓着了什么呢?

师:好一个美丽的风景啊,被你钓着了,还钓着了什么呢?

师:不是跟别的国家战争,不喜欢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欢现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说,他钓着了什么?

生:美丽的风景。

师:还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最后一个发言的机会给你。

生:他钓着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让他芬芳扑鼻。

师:让他的生活

生:芬芳扑鼻。

师: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

六、学以致用,深入体会。

同样是垂钓,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境,下面让我们用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学习下面这首古诗,看看这两首垂钓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七、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千古佳词,经历千年而流传至今,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文字,更主要的是透过字面,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只只羡神仙不羡官的超然心境。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渔歌子”齐读。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篇1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词中的生字,背诵这首词。

2、学会图文结合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件搜集田园诗

四、教学流程:

忆旧知知作者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背诵过很多首古诗。谁写渔人垂钓的古诗?这节课老师再和大家学习一首和垂钓有关的,但不是诗,而是词。这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通过预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读词句学生字

1、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词,注意生字,听得一字不落。

2、学生自由读。还要注意生字,要读得一字不错,直到读得字正腔圆为止。

3、认生字。去拼音指读,齐读。

4、写生字。“塞”“鹭”“笠”学生观察相同之处。写时注意什么?“鹭”学生规范美观地练写。相互鉴赏。

5、画节奏。轻声读出节奏感。

知背景悟诗意

1、回忆以前学习诗句意思的方法。

2、用看插图的方法把文字转化成画面,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继续看画面。把画面转化成文字,不用写出来,说出来就可以。

4、讲述背景:张志和——烟波钓徒。点拨:不须归。

5、同样这幅画面,张志和见了是怎样表达的?我们见了却说得这样详细,快成一段话了。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6、这么有魅力的经典古诗词,我们背诵下来吧。边背诵、边想象画面。

巧拓展广积累

哥哥担心弟弟放浪江湖,和词一首:

和答弟志和于赋歌

唐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塘轻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齐读,说哥哥叫弟弟叫什么?怎么知道的?一起呼唤弟弟:狂风浪起且须还。背诵下来。

作业设计:

1、诵读《古诗300》中的10首诗词。

《山居秋瞑》《鸟鸣涧》[唐]王维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江村即事》[唐]司空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三衢道中》[宋]曾几

《四时田园杂兴》两首[宋]范成大

《春晴怀故园海棠》[宋]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2、根据这首3,画一幅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到画的一本角。

六、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guì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自从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大家都积累了好多的古诗词,你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背给大家听吗

二,初读,读顺词

1.出示《渔歌子》,

2.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3.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4.检查初读效果:(1)指名读.(是否读通读准字音)(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

三,再读,明诗意

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2.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

4."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5.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6.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

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教学反思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渔歌子 张志和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