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之死

时间:2023-04-13 15:51:32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71150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楼兰之死,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楼兰之死吧。

楼兰之死

楼兰之死

楼兰之死篇1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楼兰之死》

学生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60人,其中男生32人女生28人。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大多数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初步学会了会默读、

速读课文,在预习中能够自主解决生字和词语。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小组合作学习、查阅资料等能力,能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写下批注。

教材分析:《楼兰之死》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变化》中的拓展阅读课文。楼兰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课文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了楼兰古城消失的原

因,也从保护生存环境方面留给人类无穷的思考。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楼兰死了”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课文,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教学设计理念:在教学时,先带领学生把课文读熟,再引导学生了解“楼兰之死”的原因。

教学准备:准备有关搜集楼兰的资料、沙漠图片及文字资料,中国地图,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楼兰在中国的哪个省,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吗?

2.指名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并简单介绍一下这一带的地貌、气候等特点。

3.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课文《楼兰之死》,齐读课题。

4.质疑课题,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生字。

2.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阅读升华

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下问题,并勾画出有关语句。

楼兰在哪儿?

以前的楼兰是什么样?

现在的楼兰是什么样?

楼兰为什么死了?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全班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楼兰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交流回答,相机板书繁荣——消亡

2.展示搜集的材料,让学生感受“死”的真正含义。

3.分组读课文2-5自然段,说说“楼兰之死”的原因。

4.全班归纳本课的写作方法。

讨论:

1.楼兰之死给人类什么教训?

2.师:回想着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再看看今天人们依然在肆无忌惮地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3.如果不让悲剧重演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拓展延伸

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列举身边见到的环境恶化的例子。

2.播放课件,了解我国为保护植物采取的措施。

五、布置作业:1.读熟课文。

2.搜集有关自然环境的资料,准备办一期环保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楼兰之死

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

繁荣————————————→消亡

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楼兰之死篇2

楼兰之死

一、教学目的

1、探究楼兰之死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3、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除了以前学习过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之外,诠释、具体的事例,以及适当的引用,也是说明事物的方法。

4、知道本课是从历史和环保的角度来说明变化的。

二、教学准备:

课件

资料收集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板书“楼兰之死”,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如:楼兰死亡的原因,楼兰的地理位置,楼兰是什么样子的。

2、品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读,体会作者应用引用和对比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楼兰及周边地区的沧桑巨变归纳概括:完成填表地名时间以前现在楼兰罗布泊塔克拉玛干变化的原因通过对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并通过现象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楼兰为什么会死,为什么在短短的1000多年里会销声匿迹?

3、学生自主探究楼兰死亡的原因a、自组学习,小组交流b、概括出死亡原因——土地沙漠化c、土地沙漠化给人们带来哪些威胁:读书体会d、补充资料,体会土地沙漠化的严重性和紧迫感e、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自然的原因人为原因:

4、升华

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能做什么?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举日本人到内蒙植树的事情。把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看为是自己的责任。

站在楼兰的废墟上,你一定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你想对世人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课后作业社会调查: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土地面积是多少,绿地面积是多少,是否有加速自然灾害进程的做法和情况。资料: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我国土地的沙漠化危害也较为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沙漠化土地已达33.4万平方公里,而且正以平均每年增加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着。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如不采取防治措施,今后10年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仍将继续增加中国西部同沙线共有13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沙化土地,横贯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山西、陕西、内蒙、河北直到东三省,直接威胁、危害着占国土总面积42.4%的辽阔地域,其中包括天津、北京两个大都市。  这是一条长达近1万公里,最宽的地段1000公里的浩浩荡荡的风沙线。  这是一条咄咄逼人的风沙线。  华北、东北、西北、三北地区200多个县、旗的人民在风沙线上挣扎,2亿多亩农田遭受风沙之害,1.5亿亩草场沙化、盐渍化,800多公里铁路、数千公里公路面临着被风沙压埋的前景。黄沙染上残阳之血。在任何一个初次与之相识的人眼里,世间美景不过如斯。但这却是一种死亡的美丽。而在沙漠面前,人类已经后退了数千年。现在,沙漠已经离我们不足70公里,内蒙古锡林郭勒方向呼啸而来的狂沙是造成每年春天沙尘暴天气的罪魁。看着这张中国沙漠分布图,我想,或许,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打响一场与沙漠作斗争的首都保卫战…

中国一日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询问年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于城中同步,希望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3、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1、学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你感受了什么?  

2、揭示课题,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  

二、阅读感悟  

1、了解新闻的体裁结构。  

2、默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a、认真阅读课文;  

b、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  

c、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  

d、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阅读提示b。  

4、小组选择一个内容,以画图表的方式把具体的数字呈现出来。提供学习资料:瑞典人口总数880万,芬兰人口总数524900,挪威人口总数462万。澳大利亚人口总数1900多万。  

5、各小组把列好的表格展示并解说。  

6、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7、拓展: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2005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1.卢森堡43,940  2.挪威43,3505.香港36,800  3.瑞士39,8806.日本34,5108.加拿大31,300  4.美国37,6107.丹麦33,7509.冰岛30,81098.中国1,700  

8、看到这份资料你感受到什么?  

9、延伸:  

●这则新闻是1994年的调查结果,在12年后的今天,这些数据是否发生了变化了呢?课后去查找相关的资料。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新闻《我家的一日》。

楼兰之死篇3

〈楼兰之死〉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已经比较完美,教学环节丝丝相扣,过渡语也很自然,并且引导了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并相机对学习方法指导。然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却不高,在课上,老师的情感没有和学生产生共鸣,这是为什么?

我仔细回忆课堂的情景,发现了这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学生读的少。

我在引导学生感受楼兰昔日的辉煌时,我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楼兰的盛景,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已经激起了学生的向往之情,这时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本来在教学设计中是安排好的,可是上课时的疏忽,忘记了。错失了一个让学生朗读的机会,也导致后面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够高涨。

让学生读今日楼兰已变成一片废墟时,学生已感觉到了痛心,但由于朗读的技巧不够,所以读的还不够好,这时我虽然范读了,但由于是公开课,怕时间不够用,没有认真指导,也没有给学生练读的机会,致使学生的朗读还不到位。

二、学生说的少。

对于楼兰昔日美景的描述,对于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对于保护环境的做法,都没有让很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也堵塞了他们的思路,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一节课上下来,总感觉自己不敢放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没有关注到全体的学生,可能有的学生收获不大啊!

三、忽略了课堂细节

对于学生的回答,反映不够及时,有问题的地方没有发现,所以也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还是缺乏教学的技巧,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由于觉得是上公开课,过于关注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没有把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第一位,所以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反馈。觉得自己以后上公开课要有平常心,真正上的是原生态的课,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楼兰之死》校内研究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已经比较完美,教学环节丝丝相扣,过渡语也很自然,并且引导了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并相机对学习方法指导。然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却不高,在课上,老师的情感没有和学生产生共鸣,这是为什么?

我仔细回忆课堂的情景,发现了这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学生读的少。

我在引导学生感受楼兰昔日的辉煌时,我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楼兰的盛景,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已经激起了学生的向往之情,这时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本来在教学设计中是安排好的,可是上课时的疏忽,忘记了。错失了一个让学生朗读的机会,也导致后面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够高涨。

让学生读今日楼兰已变成一片废墟时,学生已感觉到了痛心,但由于朗读的技巧不够,所以读的还不够好,这时我虽然范读了,但由于是公开课,怕时间不够用,没有认真指导,也没有给学生练读的机会,致使学生的朗读还不到位。

二、学生说的少。

对于楼兰昔日美景的描述,对于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对于保护环境的做法,都没有让很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也堵塞了他们的思路,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一节课上下来,总感觉自己不敢放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没有关注到全体的学生,可能有的学生收获不大啊!

三、忽略了课堂细节

对于学生的回答,反映不够及时,有问题的地方没有发现,所以也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还是缺乏教学的技巧,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由于觉得是上公开课,过于关注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没有把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第一位,所以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反馈。觉得自己以后上公开课要有平常心,真正上的是原生态的课,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楼兰之死篇4

一、教学目的1、探究楼兰之死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引导学生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3、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除了以前学习过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之外,诠释、具体的事例,以及适当的引用,也是说明事物的方法。4、知道本课是从历史和环保的角度来说明变化的。二、教学准备:课件资料收集三、教学过程1、引入板书“楼兰之死”,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如:楼兰死亡的原因,楼兰的地理位置,楼兰是什么样子的。2、品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读,体会作者应用引用和对比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楼兰及周边地区的沧桑巨变归纳概括:完成填表地名时间以前现在楼兰罗布泊塔克拉玛干变化的原因通过对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并通过现象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楼兰为什么会死,为什么在短短的1000多年里会销声匿迹?3、学生自主探究楼兰死亡的原因a、自组学习,小组交流b、概括出死亡原因——土地沙漠化c、土地沙漠化给人们带来哪些威胁:读书体会d、补充资料,体会土地沙漠化的严重性和紧迫感e、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自然的原因人为原因:4、升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能做什么?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举日本人到内蒙植树的事情。把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看为是自己的责任。站在楼兰的废墟上,你一定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你想对世人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四、课后作业社会调查: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土地面积是多少,绿地面积是多少,是否有加速自然灾害进程的做法和情况。资料: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我国土地的沙漠化危害也较为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沙漠化土地已达33.4万平方公里,而且正以平均每年增加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着。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如不采取防治措施,今后10年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仍将继续增加中国西部同沙线共有13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沙化土地,横贯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山西、陕西、内蒙、河北直到东三省,直接威胁、危害着占国土总面积42.4%的辽阔地域,其中包括天津、北京两个大都市。

这是一条长达近1万公里,最宽的地段1000公里的浩浩荡荡的风沙线。

这是一条咄咄逼人的风沙线。

华北、东北、西北、三北地区200多个县、旗的人民在风沙线上挣扎,2亿多亩农田遭受风沙之害,1.5亿亩草场沙化、盐渍化,800多公里铁路、数千公里公路面临着被风沙压埋的前景。黄沙染上残阳之血。在任何一个初次与之相识的人眼里,世间美景不过如斯。但这却是一种死亡的美丽。而在沙漠面前,人类已经后退了数千年。现在,沙漠已经离我们不足70公里,内蒙古锡林郭勒方向呼啸而来的狂沙是造成每年春天沙尘暴天气的罪魁。看着这张中国沙漠分布图,我想,或许,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打响一场与沙漠作斗争的首都保卫战…

楼兰之死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沙漠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及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

1、师朗诵《从军行》。解释诗意。

2、板书——楼兰,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

3、引导学生想象楼兰的样子。

4、补充课题《楼兰之死》

5、质疑课题,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二、阅读升华

1、自由朗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①通读全文,自学文中字词。②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交流。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楼兰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交流回答,相机板书繁荣——消亡

3、展示搜集的材料,让学生感受“死”的真正含义。

4、带着疑问默读课文2-5自然段,楼兰为什么死了?小组交流“楼兰死了”的原因。

5、全班归纳。结合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6、列举身边见到的环境恶化的例子。

7、激发情感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加强语气:如果不让悲剧重演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做?

8、小组讨论,以小组完成一份计划书。展示小结。

三、拓展延伸

1、统计,如果象课文列的数据,那10年、100年后,柴车一天有几辆?共有多少辆?要破坏多少植被?

2、搜集有关自然环境的资料,准备办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楼兰之死

繁荣→消亡

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楼兰之死篇6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变化

单元课文:《楼兰之死》《中国一日》

《楼兰之死》

一.教学目标:

1、查字典自学生字,积累新词。

2、了解楼兰之死的原因。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环保知识,谈谈自己的体会,增强环保意识。

4、正确流利地朗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楼兰之死的原因。正确流利地朗读。

三.跟老师一起学:

1、练习读课文。

2、范读。

3、自己练习读。

4、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5、理解课文。

楼兰原来什么样?现在什么样?读第1段。

浏览2——5段,概括“楼兰死了”的原因。

6、结合环保资料谈谈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7、读王昌龄的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积累词语

店铺相接客商云集茫茫沙海一片废墟干涸肆虐吞噬漫漫黄沙肆无忌惮人为有增无减破坏殆尽听任

9、词语搭配。

的罗布泊的风沙的寂静的黄沙

的回答的生态植被的诗篇的感叹

《中国一日》

一.教学目标:

1、查字典自学生字,积累新词。

2、用课文中的数字说明“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3、正确流利地朗读。

4、初步认识数字说明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

三.跟老师一起学:

1、练习熟读课文。

2、自己读,自学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

本文运用数字说明法和作比较的方法有利于把事情说明得更清楚,《中国一日》中,除了列举大量数字,还作了多种比较。读课文体会这种写作方法。

4、用课文中的数字说明“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受?

5、朗读全文。

6、作业:积累词语,词语搭配。熟读课文。

资料:

楼兰古城遗址

位于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南部,罗布泊西北岸,距库尔勒市340公里。楼兰古城形成于两汉,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在东西文化交流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后被沙漠埋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楼兰古城遗址有4条干涸的河床,遗址坐落在第四条大河床的两条分*之间。周围是高低不平的雅丹地形,城墙遗址混杂于风蚀台地中。城周方形:316米,总面积10.82万平方米。城内以古水道为轴线分为两区,一为东北区,残存遗迹较少,主要有佛塔及其附近建筑;一为西南区,有三间房遗址及一些小院落。佛塔残高10.4米,塔身用土坯、糯米浆、柳条砌筑,是全城最高大的建筑物。城西南住房已塌,墙壁大多用两排红柳、中间夹泥,以苇绳扎固外面抹泥筑成,屋顶亦用类似材料修筑。城中自西北向东南穿越而过的古水道,是研究古楼兰城内水源的重要材料,城北约四五公里处有一座古塔,已风蚀。城周围还有一些佛寺、烽燧等遗址、遗迹和古墓。出土有汉五铢钱、贵霜王国的钱币、唐代钱币、汉文和佉卢文残简,丝毛织品残件,漆、木、玉、铜器、料珠、金银戒指、耳环及玻璃器皿碎片等文物,对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我国边疆与内地的历史联系等均有价值。

俯瞰楼兰古城,城中东北角有一座烽燧,虽然经过历代不同时期的补修,但依然可从它身上看出最早是汉代建筑的风格。

烽燧的西南是“三间房”遗址。这座100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在一块高台上,三间房正中的一间要比东西两间显得宽大,本世纪初,斯文·赫定曾在东面一间房内发掘出大量的文书木简。从三间房西厢房残存的大木框架推测,这里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继续向西,是一处大宅院。院内,南北各有三间横行排列的房屋。在古城中,这座院落的建筑也是比较排场的。相形之下,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数是单间矮小、散杂而破败不堪的。如果根据出土文书推测,三间房毗邻的框架结构房屋是楼兰城的官署遗迹。

楼兰古城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她身边有烟波浩淼的罗布泊,她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人们在碧波上泛舟捕鱼,在茂密的胡杨林里狩猎,人们在沐浴着大自然的恩赐。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的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被废弃了。

辉煌的楼兰古城就这样永远地从历史上无声地消逝了。

稀世国宝楼兰彩棺隐身何处?

2000年8月中旬,国内众多媒体,纷纷报道了楼兰稀世彩棺神秘失踪的消息,在历史和考古学界掀起轩然大波。那么,这件至今下落不明的的国宝是怎样被考察队发现的呢?仅仅1天的时间,在人迹罕至的大沙漠里它为何会“不翼而飞”?“死亡之海”腹地发现稀世彩棺

今年是楼兰古城遗址发现100周年,神秘的“东方庞贝”再次引起人们关注。早在1999年冬,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个名叫“楼兰学会”的民间团体,就以极大的热情想借此机会宣传楼兰,并组织了一次考察楼兰的活动。

3月26日下午6时许,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史志办张体先一行4人乘坐的考察队7号车,首先到达著名的营盘遗址古墓群与小佛塔中间地带。考察中,张体先在一条干涸的小河道里,意外发现了一具独木舟棺材。他们将这具奇特的棺木从河道里拉出来后,发现残棺仅剩85厘米长、50厘米宽,棺帮厚约2厘米,估计此棺原长约3到4米,其余部分已断朽在地下。当时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眼前这个极“普通”的残棺,竟是出自汉晋的稀世国宝———楼兰彩棺!

国宝价值不同寻常首次寻找彩棺未果

据发现楼兰稀世彩棺的张体先介绍,发现残棺后,他们从现存部分看到,这一独木棺的胡杨木质仍还结实,外部构造精致,表面平整,内凹部分打磨得十分光滑细腻,底部的紫色油漆花纹仍十分明显。残棺上下均有竖道花纹,为方头如意纹及雀彩玄武纹。它是一具罕见的沙漠彩棺。对楼兰历史有一定了解的张体先,马上意识到此棺的历史价值不同寻常。但考虑到考察队在进入楼兰遗址前就制定了铁的纪律;不准带走任何文物。所以,考察队决定到宿营地请示领导后再作决定,于是就把彩棺放在了原地。据张先生事后回忆,当时共有两辆车,有7个人看到过彩棺。

3月26日晚,张体先等7人回到宿营地后,集体向考察队领导汇报了发现彩棺的经过。据学者们判断,此彩棺极可能是汉晋时期西域36国中一个山国国王的墓葬。况且前两年考古学家在营盘遗址上,还发掘过一些颇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墓,所以考察队领导对此棺十分重视。27日上午10时,考察队一行出发去龙城前,有关领导特意告知张体先,要派一辆车去营盘寻找那具彩棺。令人遗憾的是,当时一名炊事员受了伤,等张体先为他包扎好伤口走出宿营地时,才发现寻找彩棺的车已走了。当晚在龙城宿营时,一位参加找彩棺的队员告诉张体先,因为他没亲自去,再加上沙漠里地貌极为相似,结果领导派出的那辆车,在营盘遗址周围转了很多圈,也没找到那具彩棺。

再度寻找出现意外稀世彩棺不翼而飞

在茫茫沙海中这本是很正常的事,再加上这里是“进去出不来”的沙漠腹地,外人难以进来,所以当时众人想反正彩棺放在那里也不会丢,还不如等考察完周围的几个文物点,返回时再接着寻找。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具楼兰稀世彩棺会出什么意外。然而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29日,当考察队考察完预定地点返回到那条干涸的河道边时,几个人走到彩棺发现地一看,不由大吃一惊:楼兰稀世彩棺已不翼而飞!

国宝遗失,绝非儿戏。4月3日,考察队再度赴营盘所在遗址寻找彩棺。众人以原彩棺出土处为中心,在周围数十公里内展开梳头式大搜寻,仍一无所获。接着,又经一番艰难寻找后考察队领导终于失望了,他们断定这具彩棺已被人盗走!楼兰稀世彩棺失踪的消息传出后,引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后经数月查寻,彩棺至今仍下落不明。

楼兰考古百年

自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于1900年3月28日在罗布淖尔荒原上发现楼兰古城,次年实施发掘,时光已经流逝100年。这100年中,楼兰的发现、考察、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考古、历史、地理等诸多学科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在步入21世纪的前夕,回顾一个世纪以来有关罗布淖尔、楼兰的研究,不乏历史的教益。

在许多人的概念中,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的罗布淖尔荒漠,历史上名噪一时的楼兰城,只是在19世纪末叶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宣称自己在这里发现了“真正的”罗布淖尔湖,斯文·赫定在20世纪帷幕初揭之际向世界刊布他在沙漠中找到了消失近两千年的古楼兰城,才引起了世界的注意:此前,不过是一片被中国人民遗忘了的角落。

这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清乾隆时期绘制完成的“嘉峪关到安吉延等处地理图”就清楚标示着“鲁普脑儿”;首任新疆巡抚刘锦棠及其后任魏光涛在1890年前后也曾命部属探察、绘制了“敦煌县到罗布淖尔南境之图”。现藏故宫档案馆的此图,不仅标明了自玉门关通往罗布泊的路线,而且在罗布泊西岸标示了一座古城址。而楼兰城,就在罗布泊的西岸。清朝的统治者们,既没有及时向社会刊布这些资料,也没有组织对古城的考察、分析。这使斯文·赫定有机会戴上了发现楼兰古城的金色桂冠。

20世纪30年代以前,是楼兰考察研究蓬勃展开的一个阶段,它带有十分浓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发展色彩。先后来到这片地区的有沙皇俄国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科兹洛夫,瑞典的斯文·赫定、贝格曼,美国的亨廷顿,英国的斯坦因,日本的桔瑞超等,当年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有人来到罗布淖尔,或进入楼兰古城,发掘古城附近的古墓。楼兰自然无法免除被一次又一次发掘、搜掠,文物被携走的命运。当年中国学者有幸进入这片地区考察的只有黄文弼、陈宗器两人,那是在中国学术界坚决抗争后组成了“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他们作为中方团员,才取得了这一机遇。黄文弼在楼兰城东北发现的遗址,所获有西汉纪年的木简,至今仍是楼兰研究中的珍品。陈宗器考察的自敦煌到罗布泊的路线,罗布淖尔湖的水文状况,在罗布淖尔地理研究中也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汉文史籍中,公元前176年始见记录,至前77年即更名为“鄯善”的楼兰王国,留在文献中的历史十分短暂。楼兰什么时候建国,是什么样的民族,社会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宗教观念怎样,文献中没有留下记录。只是简单说明公元前1世纪,在西汉王朝与匈奴的剧烈斗争中,他们曾经努力维护自己的生存,自觉奉行“小国在大国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安”的方针,但它却背逆着西汉王朝开拓丝路,统一西域的历史潮流。楼兰王国的最后落幕,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西域史名家之一的冯承钧先生曾经穷搜史籍,刊布过《楼兰鄯善问题》、《鄯善事辑》,文中感慨:“考证西域古国今地,往往一件简单问题,变成极复杂的问题,楼兰就是一例。楼兰疆域有多大?都城在何处?

现在假定虽有几说,尚无定谳”。主要原因在于记录缺略,且难免舛错;而历史学者面壁为文,少有实际考察资料,于是就难能深入。

将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互相发现,互相印证,许多研究将步入新的境界。

从这一角度看100年前开始的西域探察热潮,在沙漠中发现了许多古城废墟,保存完好的古代遗址中遗留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它们给相关的历史、地理、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有科学价值的实物资料,使西域研究由此而步入新的阶段,取得了划时代的新进展。

1901年3月4日到10日,斯文·赫定雇佣农民在楼兰城中13处遗址内随意发掘,取得了大量汉五铢钱、精美的汉、晋时期的丝织物、玻璃器、兵器、铜铁工具、铜镜、装饰品、料珠,陀罗风格的木雕艺术品。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汉晋木简、纸质文书即达270多件;随斯文·赫定而至的斯坦因在楼兰古城又发掘了大量文物,仅汉文文书就达349件,不少文书均有纪年,最晚的纪年为晋建武十四年,其他还有不少佉卢文,一件栗特文。日本桔瑞超在这里获得了汉文文书44件,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国内外史学界十分熟悉的西域长史李柏写给焉耆王的信稿。如此丰富的文物资料,极大地推动了楼兰史的研究。

但他们在楼兰的发掘,却只是对珍贵文物的搜掠,是挖宝,而不是考古。桔瑞超携归日本现藏龙谷大学的李柏文书的出土地,因为当时没有记录,乃至成了一件公案,学术界为之探讨达数十年,才根据遗址照片肯定确是发现在楼兰城中。我们1980年在楼兰城郊发掘的一处汉代墓地,不少墓葬是当年斯坦因已经发掘过的。但他们却只掏了墓室的中部,斯坦因取走、也刊布了从墓室中部取得的部分精美丝毛织物,但在我们第二次发掘后,才对墓葬、墓室遗存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笔者1997年曾得机会在汉城韩国中央博物馆库房中目验桔瑞超当年取之于罗布荒原的草编织物,精美绝伦。但具体地点却因不见记录而永远无法知晓,进一步追寻遗存的线索自然不可能得到,更不必谈什么验证。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在搜掠的指导思想下,只求取得文物、珍宝,必导致对考古遗存的破坏,从而制约和影响学术研究。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曾在罗布淖尔地区、楼兰古城周围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在楼兰古城西北70公里处,有一处青铜时代的墓地,已完全掩覆在沙漠之下,只有一个微露于沙尘表面的木桩尖端,透露了沙下可能存在的文化遗存。数十名解放军战士用推车帮助我们清除了1600平方米范围内的黄沙,平均深度达40厘米,持续近一个月的劳动,终于揭露出一处不大的、布局奇特的墓地。因处无人地带,我们称它为“古墓沟”。

中国学者在这里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与30年代前古楼兰考古中曾经发生过的搜掠、随意、粗率,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楼兰城,我们测定了它准确的经纬位置为东经89°55′22″北纬40°29′55″。历史上煊赫一时的楼兰,实际不过是每边长为330多米的一个小小的城垣,城墙围成方形,透露着与黄河流域文化观念相通的精神。城墙已在长期的东北季风中断离残破,但城内高达10米的佛塔,土垣造就的三间房,相去不远出土过大量魏晋木简、文书的西域长史府故址,一间间以木为梁架、以红柳作墙垣的民居,都还傲然挺立在古城之中,诉说着曾经有过的历史沧桑。自古城西北进入、东南斜出的古河道,源自孔雀河支流,这是当年楼兰居民的生命之源,如今还依稀可辨,大略保持着当年的面目。

考古学者在楼兰城内发现了晋代汉文木简、大量汉代钱币、罗马风格的玻璃器、汉式陶甑、一枚贵霜钱,在城郊汉墓中发现了大量来自黄河流域的丝绸织锦,也有西亚风格的毛布。最近,在楼兰城北20多公里处还新发现一具彩绘云纹、花卉、朱雀、玄武的彩棺,透示着浓烈的汉文化色彩,而入葬主人穿的棉布长袍、棺上覆盖的狮纹图案地毯,也保存完好。由楼兰西北走,在孔雀河谷的营盘,发掘出土了保存完好的古代墓葬,人体已成干尸,棺上同样见到狮纹裁绒地毯,主人穿着人兽纹毛布袍,足穿绢面贴金毡靴。人兽纹长袍、狮纹地毯,其装饰图案明显具有西亚艺术的精髓,说明楼兰及继后的鄯善王国在联络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上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

10多万平方公里的罗布淖尔荒原,在人类历史上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变化最为激烈的地区。曾经是交通要冲、绿洲上田连阡陌渠道纵横、人烟袅袅之处,不过数千年的光阴,竟变成了一片没有生命的荒漠。其过程和原因,是人们不能不关注、不能不深入研究的课题。

80年代以来,不仅考古、历史、地理,而且沙漠、生物、气候、地质……许多学科的研究者们,不惧危险,不虑艰难,不考虑工作条件的简陋,一批又一批地奔赴这片不见人烟的荒原,风餐露宿于野地之中。优秀科学家彭加木,就是在这一探察热潮中,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一探索、考察,已经有了初步的结论,即这片地区曾有的繁荣,它的变迁和最后的毁灭,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

罗布淖尔湖及其补给源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的尾闾地带,是古楼兰人繁衍、生息的摇篮。不同学界的研究者们,在注目楼兰研究时,首先想到的问题中总有斯文·赫定曾经提出的著名观点:罗布淖尔,是一个以1500年为周期在游移中的湖。

这个问题,经过中国学者多年的考察、研究,已经有了一个科学的结论:罗布淖尔湖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比较于喀拉库顺湖要低10米,湖水不可能移到那里去。钻井分析,湖盆沉积物、孢粉说明,这里3000年来一直有水停积,湖泊的沉积作用从未中断。湖盆周围的湖堤,盐壳坚硬如铁,不惧风蚀。湖水确因注入径流之变化,水量有过盈亏,但却未曾越出最外层的湖堤。30年代,人们可以荡舟进入罗布淖尔,50年代,还可见湖水荡漾。只是人工在来水方向上建起了“大西海子”水库,美国卫星1972年的照片才揭示:罗布淖尔湖走完了它最后的一程,已经化作为一个干涸的湖盆。因此,与罗布淖尔大地生命关连最为密切的罗布泊湖水,只是在人为的控制、指挥下,才改变了它的进程。

通过考古工作,可以粗线条的追寻罗布淖尔大地上曾经有过的人类历史的印痕。

从地质时代第四纪起,罗布淖尔地区已经是一个干旱的内陆。但在不少地点,考古工作者还是采集到了五六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叶、石核等,说明今天看上去不毛的荒漠,当年仍是可以进行狩猎,从事采集的天地;经过c14测定年代,结合出土文物进行分析,绝对年代在距今4000年前的古墓沟居民,当时种植小麦、饲养牛、羊,日常用品是胡杨木、兽角、草编类制器;规模稍大的男子墓葬,墓穴周围有七圈圆形列木,更外面还有放射状展开的木桩。统计一下,这样一座墓葬要使用大小木材600多棵。当时的人们当然意识不到,对身旁林木如此大规模的破坏,实际正是在制造着毁灭自身生存的基础。

古墓沟人生存的干燥环境,使墓地内的部分人体保存完好,成了干尸。对这片地区出土的干尸进行解剖,肺内碳尘、硅质物不少,说明日常的炊煮烧柴草及经常有风沙迷漫,都对罗布荒原上古代居民身体产生着影响。保存完好的女尸,浅色头发,眉弓发育,鼻骨挺直的形象,明显具有高加索人种特征。这一结论,与人类学家对墓地出土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测量的结果完全一致。而发展到汉代楼兰王国时期,楼兰居民的种族构成明显有了新的发展,与高加索人种共生的,还有蒙古人种的存在。亚欧旧大陆上的古代居民看来都曾在探索、开拓的过程中,把这片并非绿草如茵的土地作为过自己的驻脚点,希望能够在此营造美好的家园!

砍林伐木,破坏环境,这一恶果到距今2000年前的楼兰、鄯善王国时期,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出自楼兰荒原的一件卢文木简,规定“绝不能砍伐小树”,“严禁砍伐活树,砍伐者罚马一匹”。经过2000年的实践、体验,人们开始认识到滥砍林木对王国生存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

汉代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适应丝绸之路的要求,当年的楼兰王国子民,要承担为往来官吏、使臣负水提粮,导引路线的责任。

人口增加,过境商业繁荣,对楼兰沙漠田的农业生产,肯定增加了不小的负担,在这里出土的晋简上有“宜渐节省使相周接”这类文字,透露着粮食供应的紧张。

楼兰及继后西域长史府所在的屯戍中心,公元4世纪逐渐被废弃。其中的原因不排除在干旱地区河水变化导致的困难。但当时大的社会形势,也是一个必须关注的事实。公元4世纪后,自敦煌进入西域的古道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通过伊州一途外,还有新开拓、交通更为方便的大海道,经疏勒河翻库鲁克山进入高昌。负责西域屯田的戊己校尉府,这时就驻节在高昌。这条路线可以避开‘白龙堆’这一雅丹地貌导致的交通困难。交通路线变易,会立即使楼兰失却在丝路上的地位,失掉必要的、有组织的维持灌溉农业的力量。这样,人工绿洲的消亡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人类利益的趋动,在这里又是一个导致环境改变的力量。

楼兰考古,有待展开的问题还有很多。罗布泊荒原上发现的古代遗址有数十处,目前真正做过一点工作的不过几处,待填补的空白不少。

楼兰考古100年的历史经验,使我们对21世纪将可能继续展开的楼兰研究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罗布淖尔地区面临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及与之伴随的考古、历史、地理、环境等诸多学科的考察研究,必将会有新的更加丰富的成果。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在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可以期待楼兰考古展开全新的一页。

【模拟试题】

一、选字组词

装防

烟熏火导

二、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1、新陈带谢吐故纳新

2、神机妙算明知故问

3、喜出望外翻来复去

4、血绩斑斑粗制滥造

三、比一比,组词

蓉唾

溶锤

榕睡

锡滥

惕篮

踢槛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注意搭配得当。

诱人的的声音

诱人的的声音

晶莹的的经历

晶莹的的经历

五、解释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深秋的天气异常爽朗。

屋子里传出了爸爸爽朗的笑声。

2、你不听话,看爸爸回来收拾你。

据点里的敌人全让游击队收拾了。

3、这几年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俩吵架,闹得翻天覆地,四邻不安。

六、在下列括号中填上一组反义词,使之组成一个成语。

声击以待化为

貌神欲故令改

辕辙去存弃投

大小头脚以胜

以乱删就瞻顾

拈怕舍忘惹生

三两扬避喧夺

转为反为博通

七、阅读

水的危机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__________的物质之一。地球总水量约为14.1亿立方公里,但如此多的水中淡水只占3%,而且其中的87%被封闭在冰川、大气、地层中。20世纪以来,全球人口_________了3倍,经济增长了20倍,用水量增长了10倍。同时,由于生产和生活废水急增,而且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更加重了水资源__________这一全球性_______。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此外,我国的水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南多北少。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又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水体污染,因此,水资源问题也成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

2、全球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我国的水资源具有哪三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试题答案】

一、选字组词

装防

烟熏火导

二、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1、新陈带谢吐故纳新

2、神机妙算明知故问

3、喜出望外翻来复去

4、血绩斑斑粗制滥造

三、比一比,组词

蓉唾

溶锤

榕睡

锡滥

惕篮

踢槛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注意搭配得当。

诱人的的声音

诱人的的声音

晶莹的的经历

晶莹的的经历

五、解释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深秋的天气异常爽朗。

屋子里传出了爸爸爽朗的笑声。

2、你不听话,看爸爸回来收拾你。

据点里的敌人全让游击队收拾了。

3、这几年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他俩吵架,闹得翻天覆地,四邻不安。

六、在下列括号中填上一组反义词,使之组成一个成语。

声击以待化为

貌神欲故令改

辕辙去存弃投

大小头脚以胜

以乱删就瞻顾

拈怕舍忘惹生

三两扬避喧夺

转为反为博通

七、阅读

水的危机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地球总水量约为14.1亿立方公里,但如此多的水中淡水只占3%,而且其中的87%被封闭在冰川、大气、地层中。20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增长了3倍,经济增长了20倍,用水量增长了10倍。同时,由于生产和生活废水急增,而且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更加重了水资源匮乏这一全球性危机。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此外,我国的水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南多北少。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又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水体污染,因此,水资源问题也成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填空。

2、全球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淡水所占比例很小,其中的87%被封闭在冰川、大气、地层中。

全球人口增长了3倍,经济增长了20倍,用水量增长了10倍。

由于生产和生活废水急增,而且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更加重了水资源匮乏这一全球性危机。

3、目前我国的水资源具有哪三个特点?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水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南多北少。

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又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水体污染。

4、读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我国水资源匮乏,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楼兰之死篇7

《楼兰之死》读后感

“那时的楼兰与碧波荡漾的罗布泊相临,城中有河、有塔、有树,店铺相接,客商云集,一片繁荣景象。”字里行间中无不显示出楼兰曾是个多么繁荣的古城,可眨眼间却遭到了沙漠侵袭,繁荣变成了荒芜;喧闹变成了死寂。这可怕的变化是谁造成的呢?漫漫黄沙给出了残酷的答案:是人类,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类对植被的大量破坏所造成的。是人类愚蠢的行为造成楼兰灭亡。它死了,它成了沙漠的一分子。这多么让人难以相信,多么让人震惊呀!楼兰的悲剧真的让世人清醒了吗?不,没有。文中最后一段写道:“新疆墨玉县卡瓦可乡一个林业管理站统计,每年那里要通过10万辆上山打柴的毛驴车。1983年,策勒县‘巴扎’上一天柴车不超过500辆,现在竟高达1000辆。照此下去,总有一天这里仅有的脆弱的生态植被将被破坏殆尽,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还会扩大。”

沙漠在扩大,在进攻。这并非作者的危言耸听。今年三月,电视报道过,北京连续数十天遭受了沙尘暴的袭击,每天降沙量竟高达21吨。21吨,多么可怕的数字呀!一头白鲸的体重也不过如此!有人提议:“大家要一起植树,保护土地。”可威胁人类生存的仅仅是土地沙漠化这个杀手吗?不,还有像温室效应,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河水污染待环保问题也时刻准备着向人类发动攻击。看,我们的保护伞——臭氧层,是它为我们抵挡住了99%的紫外线,可它越来越薄,甚至出现了空洞,这是为什么呢?这也归咎于人类。是人类使用的冷冻剂、消毒剂等化学用品向天空排出的气体破坏了臭氧层,导致了现在的结果。此外,淡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也是日益严重!世界上70%的人喝不到安全的水,1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因喝了不安全的水而死亡。就连成都这个号称“天府之国”的都市也成了缺水之城!更别提频繁爆发的山洪、海啸、地震等大灾害,这些是多么可怕的事实呀!难道人类真要等到花儿蒙上层灰;土地张开一条条干裂的大口;蔚蓝的天空变成灰色;可爱的小动物全变成尸骨时才知道珍惜大自然的恩赐吗?敞开心扉听听吧,天空在呼唤,土地在呼唤,呼唤我们每一个人从小事做起,保护这个美好的世界,珍惜这个温馨的家园,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读《楼兰之死》有感

五年级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了一篇课文《楼兰之死》。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有许多启发和感想。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楼兰是一座美丽的古城与碧波荡漾的的罗布泊相邻,城中有河、有塔、有树,店铺相接,客商云集,一片繁荣景象。可是现在楼兰消失了,只剩下茫茫沙海中的一片废墟,它旁边的罗布泊也已完全干涸。往日繁荣的景象与绿色一同消亡,如果肆虐的风沙暂时停息,那里就笼罩着一片死的寂静。在楼兰和罗布泊旁边就是塔克拉玛大沙漠。塔克拉玛在古代也语是“进得来出不去”的意思,是“死亡之海”。

当土地表层生长着绿色植物时,它是不可能变成沙漠的。当地表的植物遭到了破坏,情况就不同了,一方面是土壤在直接的风吹日晒下,越来越干燥松散,成为细沙,一方面没有了树木和植物的阻挡,风就更肆无忌惮。它吹动着细沙移动,是沙漠不断扩大,淹没附近的土地和村庄,这就是土地沙漠化的形成。

读了《楼兰之死》我明白了:楼兰这座美丽的城市被吞噬是因为没有花草树木有关,风沙来临时没有树木的阻挡,所以楼兰被吞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人类不爱护环境,乱砍伐树木,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我么应该保护环境否则将来受到伤害的是我们自己。让这个水蓝色的球体永远长存。

读《楼兰之死》有感

读了《楼兰之死》这篇文章之后,我知道楼兰这座古城“死”了,它旁边碧波荡漾的罗布泊也干涸了。往日的繁华与绿色也一同消亡,在那里,如果肆虐的风沙暂时停息,那里就笼罩着一片死的宁静。

楼兰死了,是因为地表生长的绿色植被被破坏了。当地表的植被遭到破坏时,土壤在直接的风吹日晒下,越来越松,成了细沙,风吹着沙子移动,所以楼兰就被沙漠吞没了……

读过这篇文章之后,我有一种深深的恐惧,人类如果再这样破坏环境,那么只能最终走向灭亡。

每当春季出现扬沙天气时,风沙无情地吹打着我们,我们只好紧闭门窗躲在教室里,不能出去活动,这时,我们都会诅咒这鬼天气。每当这时候,我就会试想,如果将来到处是沙漠,没有一滴水,没有一片绿州。到那时候,人们就只能一起呼唤水的到来,体验濒临死亡的恐惧。

我不能让种悲剧再上演,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环境,爱护绿色,让市郊充满绿色。楼兰消失了,我们不能再让任何一座城市成为下一个楼兰。

楼兰之死篇8

〈楼兰之死〉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已经比较完美,教学环节丝丝相扣,过渡语也很自然,并且引导了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并相机对学习方法指导。然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却不高,在课上,老师的情感没有和学生产生共鸣,这是为什么?

我仔细回忆课堂的情景,发现了这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学生读的少。

我在引导学生感受楼兰昔日的辉煌时,我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楼兰的盛景,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已经激起了学生的向往之情,这时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本来在教学设计中是安排好的,可是上课时的疏忽,忘记了。错失了一个让学生朗读的机会,也导致后面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够高涨。

让学生读今日楼兰已变成一片废墟时,学生已感觉到了痛心,但由于朗读的技巧不够,所以读的还不够好,这时我虽然范读了,但由于是公开课,怕时间不够用,没有认真指导,也没有给学生练读的机会,致使学生的朗读还不到位。

二、学生说的少。

对于楼兰昔日美景的描述,对于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对于保护环境的做法,都没有让很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也堵塞了他们的思路,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一节课上下来,总感觉自己不敢放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没有关注到全体的学生,可能有的学生收获不大啊!

三、忽略了课堂细节

对于学生的回答,反映不够及时,有问题的地方没有发现,所以也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还是缺乏教学的技巧,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由于觉得是上公开课,过于关注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没有把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第一位,所以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反馈。觉得自己以后上公开课要有平常心,真正上的是原生态的课,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楼兰之死篇9

《楼兰之死》《中国一日》是北师大九册三单元的两篇拓展阅读课文。《楼兰之死》是一篇饱含着强烈情感的说明文,作者通过描述楼兰古城被沙漠吞噬,以及塔克拉玛干由绿洲变成沙漠的触目惊心的史实。《中国一日》这是一则新闻,作者运用列数字与作比较的方法,说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这种现象,是“奇迹中的奇迹”。我在备教材的时候,猛地觉得这两篇文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这两篇都是说明文,都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但在表述的过程中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将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

我从以下几步实施了课堂教学:

1、让学生将两篇文章对比阅读,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

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的写作思路。

比较写作方法。

2、全班交流。

生:第一篇主要讲的是楼兰国的消失,第二篇讲的是中国一日的情况,由此说明中国的变化。

师:你感觉很哪篇文章很相像?

生:《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篇文章,作者围绕楼兰国的消失写了哪些内容?

师:可不可以不要“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部分,为什么?

师:作者怎么说明这些变化的?

教师引到文中最后的反问句。

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篇文章。

注意提醒孩子们什么是新闻导语。

3、在回顾两篇文章,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

3、总结学法。

课后反思: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说明文上出语文味,通过这节课的尝试,让我找到了方向。让学生感受写作方法,反复朗读、比较,学生慢慢地悟出了言语的准确性、细致性,从而模仿着使用,渐渐地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相信学生的能力也将在反复地悟中彰显出来。

楼兰之死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

1、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来欣赏一首歌。

师:欣赏完了动听的《楼兰姑娘》,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楼兰?,你能想象一下楼兰或楼兰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楼兰很神秘,楼兰姑娘很美丽。

2、师:可是神秘的楼兰却死了。补充课题“楼兰之死”,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生:楼兰怎么会死?……

二、读文感悟

1、师:自由朗读课文。出示阅读要求:

①借助工具书自学文中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②思考楼兰死亡前后有哪些变化?

交流板书:繁荣废墟

2、师:那以前繁荣的楼兰是个什么样的?默读第一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语句。交流示ppt指名读出来,齐读。我这儿有两张古楼兰城的复原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可以用哪个词来描述这张图片?壮观、繁华、美丽……

3、示《从军行》齐读,师:通过这首古诗中我们知道到了唐朝古楼兰还是当时国家的重要关隘重镇。

4、默读课文1到3自然段,划出文中描写楼兰死亡后的语句。

交流:指名回答示ppt

知道“塔克拉玛干”什么意思吗?文中有没有解释?生答。这是说明文的一种说明方法叫“诠释”。再读指导朗读读出孤寂之感。

师:刚才我们看了古楼兰的繁荣、壮观,再来看看书中的这幅图,这让人感觉到的是一片荒凉。示ppt昔日的河流;昔日客商云集的地方;曾经茂密的胡杨林;曾经壮观的城镇。

5、带着问题自读4、5、6自然段。交流示ppt

6、师:可是法律也没有制止住人们愚昧的做法,乱砍乱伐最终导致了一个国家的消失。那么今天呢,这样的现象有所改变吗?生:……师:课文给我们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同学们注意具体的数字,示:ppt说明现在的人们乱看乱伐更严重了,想象一下如果继续这样下去10年、10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生:……

7、指导朗读第七自然段。强调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保护环境、禁止乱砍乱伐,制定更严厉的法律。

板书:保护环境

8、课堂小结:通过课文学习你能简单的概括一下课文吗?

引导板书:繁荣废墟保护环境

三、小结拓展

师:大家说的很好。现在让我们来看看3800年前的美女,通过现在高科技的复原,怎么样很美吧!

示课件:为了拯救人类文化遗产,联合国将于中国政府合作,在全世界范围征集可行性研究课题:怎样让楼兰古国风采重现?

板书设计:

楼兰之死

繁荣→废墟

保护环境

楼兰之死篇1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汉朝与匈奴争夺楼兰之战的着名诗篇。楼兰是古丝绸之路贸易的中转站。司马迁在《史记》里说:“楼兰,古邑有城郭,临盐泽。”据记载,那时的楼兰古城与碧波荡漾的罗布泊相临,城中不河、有塔、有树,店铺相接,客商云集,一片繁荣景象。可是现在楼兰已经消失了,只剩下茫茫沙海中的一片废墟,它旁边的罗布泊也已完全干涸。往日的繁华与绿色一同消亡,如果肆虐的风沙暂时停息,那里就笼罩着一片死的寂静。

楼兰死了。楼兰为什么死了?那默默的黄沙是无声的回答。

在楼兰和罗布泊旁边就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是“进得去出不来”的意思,是“死亡之海”。其实塔克拉玛干在古代也并非今天这个样子。1989年新疆考古研究人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发现了陶锅,炼渣、木器、箭头,说明在唐代之前这里还是绿洲,还有很多人生活。但一千多年以后,这里连飞鸟都绝迹了,剩下的只有漫漫的黄沙——楼兰和绿洲被沙漠吞噬了。

当土地表层生长着绿色食物时,它是不可能变成沙漠的。当地表的植被遭到了破坏,情况就不一样了。一方面是土壤在直接的风吹日晒下,越来越干燥松散,成为细沙;一方面没有了树木和植物的阻挡,风不更肆无忌惮。它吹动着细沙移动,使沙漠不断扩大,淹没附近的土地和村庄,这就是土地沙漠化的过程。

土地沙漠化,这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在中国的西部和北部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就连首都北京都感受到了这种威胁。每当春天出现扬沙天气,人们都有“风沙逼近北京城”之感。

沙漠在进攻、在扩大,这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是人对植被的破坏加速了沙化的进程。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各条河流的中下游,原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红柳和胡杨灌木林。可是,由于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的人们把红柳和胡杨当燃料,现在天然灌木林只剩下了一半。近年来,尽管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防止天然植被破坏,但是到沙漠边缘打柴的毛驴车和汽车有增无减。据新疆墨玉瓦可乡一个林业管理站统计,每年那里要通过10万辆打柴的毛驴车。1983年,策勒县“巴扎”上一天柴车不超过500辆,现在竟高达1000辆。照此下去,总有一天这里仅有的脆弱的生态植被被破坏殆尽,塔克拉玛大沙漠还会扩大。

楼兰已死,只留下一片废墟和王昌龄那首着名的诗篇,让后人发出无限的感叹,难道我们能听任这种悲剧重演吗?

楼兰之死篇12

教学目的

1.探究楼兰之死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3.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除了以前学习过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之外,诠释、具体的事例,以及适当的引用,也是说明事物的方法。

4.知道本课是从历史和环保的角度来说明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

探究楼兰之死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诠释、具体的事例,以及适当的引用,也是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

2.资料收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板书“楼兰之死”,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如:楼兰死亡的原因,楼兰的地理位置,楼兰是什么样子的。

二、品读课文1-3自然段

通过读,体会作者应用引用和对比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楼兰及周边地区的沧桑巨变

归纳概括:完成填表

地名时间以前现在

楼兰

罗布泊

塔克拉玛干

变化的原因

通过对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并通过现象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楼兰为什么会死,为什么在短短的1000多年里会销声匿迹?

三、学生自主探究楼兰死亡的原因

a、自组学习,小组交流

b、概括出死亡原因——土地沙漠化

c、土地沙漠化给人们带来哪些威胁:读书体会

d、补充资料,体会土地沙漠化的严重性和紧迫感

e、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自然的原因

人为原因:

四、升华

1.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能做什么?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举日本人到内蒙植树的事情。把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看为是自己的责任。

2.站在楼兰的废墟上,你一定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你想对世人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五、课后作业

社会调查: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土地面积是多少,绿地面积是多少,是否有加速自然灾害进程的做法和情况。

资料: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我国土地的沙漠化危害也较为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沙漠化土地已达33.4万平方公里,而且正以平均每年增加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着。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如不采取防治措施,今后10年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仍将继续增加

中国西部同沙线共有13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沙化土地,横贯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山西、陕西、内蒙、河北直到东三省,直接威胁、危害着占国土总面积42.4%的辽阔地域,其中包括天津、北京两个大都市。

这是一条长达近1万公里,最宽的地段1000公里的浩浩荡荡的风沙线。

这是一条咄咄逼人的风沙线。

华北、东北、西北、三北地区200多个县、旗的人民在风沙线上挣扎,2亿多亩农田遭受风沙之害,1.5亿亩草场沙化、盐渍化,800多公里铁路、数千公里公路面临着被风沙压埋的前景。

黄沙染上残阳之血。在任何一个初次与之相识的人眼里,世间美景不过如斯。但这却是一种死亡的美丽。而在沙漠面前,人类已经后退了数千年。现在,沙漠已经离我们不足70公里,内蒙古锡林郭勒方向呼啸而来的狂沙是造成每年春天沙尘暴天气的罪魁。看着这张中国沙漠分布图,我想,或许,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打响一场与沙漠作斗争的首都保卫战…

楼兰之死篇13

读《楼兰之死》有感

150030黑龙江省哈尔滨德强双语小学五年四班:陆阳

读了《楼兰之死》这篇文章之后,我知道楼兰这座古城“死”了,它旁边碧波荡漾的罗布泊也干涸了。往日的繁华与绿色也一同消亡,在那里,如果肆虐的风沙暂时停息,那里就笼罩着一片死的宁静。

楼兰死了,是因为地表生长的绿色植被被破坏了。当地表的植被遭到破坏时,土壤在直接的风吹日晒下,越来越松,成了细沙,风吹着沙子移动,所以楼兰就被沙漠吞没了……

读过这篇文章之后,我有一种深深的恐惧,人类如果再这样破坏环境,那么只能最终走向灭亡。

每当春季出现扬沙天气时,风沙无情地吹打着我们,我们只好紧闭门窗躲在教室里,不能出去活动,这时,我们都会诅咒这鬼天气。每当这时候,我就会试想,如果将来到处是沙漠,没有一滴水,没有一片绿州。到那时候,人们就只能一起呼唤水的到来,体验濒临死亡的恐惧。

我不能让种悲剧再上演,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环境,爱护绿色,让市郊充满绿色。楼兰消失了,我们不能再让任何一座城市成为下一个楼兰。

简评:读后感是读与感的综合统一。本文的小作者能够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仔细分析楼兰之死的原因,并能结合生活的实际谈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高谈阔论。写读后感最关键的是切忌空谈,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的读后感只能说是空洞无物,只喊口号没有行动。读后感不仅让自己感动,就是别人读了你写的文章之后依然有同感,这样的读后感才达到了写作目的。

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作者:尹双欢

我学习了《楼兰之死》这篇文章后,想到了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楼兰原来是一个很美的城市,但是现在的楼兰城已被沙漠覆盖了,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由于人们大量的砍伐树木,破坏环境,让风沙有了机会吹入楼兰城,才害死了楼兰城。以前,在楼兰城的旁边,还有一个很美的湖——罗布泊。那儿,水草丰盛,鱼虾成群,但是现在同样干枯了,变成了一片沙海,消失在人迹罕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了。

人们不断砍伐树木,破坏生态平衡会让水土流失,会让沙漠扩大的速度加快。现在,就连我们的首都北京都受到风沙的威胁,一到春天,只要出现扬沙天气,就会让人们连门都不赶出,连窗户都不敢开。

人们如果再不保护环境,北京迟早会成为第二个死了的楼兰城。这样,不止楼兰城会死亡,就连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会死亡。你们想这样吗?想让我们居住的地球灭亡吗?请大家别忘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业中来吧。

楼兰之死篇14

教材分析

楼兰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课文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了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也从保护生存环境方面留给人类无穷的思考。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楼兰死了”的原因。使学生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教学构想

在教学时,先带领学生把课文读熟,再引导学生了解“楼兰死了”的原因。

教学准备

搜集楼兰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楼兰之死》。齐读课题。

2、由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3、看来同学们对这篇课文非常感兴趣,那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讲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读通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生字。

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交流,讨论。

楼兰在哪儿?

以前的楼兰是什么样?

现在的楼兰是什么样?

楼兰为什么死了?

三、讨论

楼兰之死给人类什么教训?

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了解我国为保护植物采取的措施

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

2办一期环保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楼兰之死

过去现在

绿洲土地沙漠化沙漠

楼兰之死篇15

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准备:准备有关沙漠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及中国地图。教学过程:一、质疑揭题1、师朗诵《从军行》。解释诗意。2、板书——楼兰,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3、引导学生想象楼兰的样子。4、补充课题《楼兰之死》5、质疑课题,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二、阅读升华1、自由朗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①通读全文,自学文中字词。②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交流。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楼兰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交流回答,相机板书繁荣——消亡3、展示搜集的材料,让学生感受“死”的真正含义。4、带着疑问默读课文2-5自然段,楼兰为什么死了?小组交流“楼兰死了”的原因。5、全班归纳。结合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6、列举身边见到的环境恶化的例子。6、激发情感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加强语气:如果不让悲剧重演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做?7、小组讨论,以小组完成一份计划书。展示小结。三、拓展延伸1、统计,如果象课文列的数据,那10年、100年后,柴车一天有几辆?共有多少辆?要破坏多少植被?2、搜集有关自然环境的资料,准备办一期手抄报。板书设计:楼兰之死繁荣→消亡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楼兰之死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