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选州长

时间:2023-04-07 15:34:58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51978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竞选州长,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竞选州长吧。

竞选州长

竞选州长

竞选州长篇1

几个月之前,我被提名为纽约州州长候选人,代表独立党与斯坦华脱.勒.伍福特先生和约翰.特.霍夫曼先生竞选。我总觉得自己有超过这两位先生的显著的优点,那就是我的名声好。从报上容易看出:如果说这两位先生也曾知道爱护名声的好处,那是以往的事。

近几年来,他们显然已将各种无耻罪行视为家常便饭。当时,我虽然对自己的长处暗自庆幸,但是一想到我自己的名字得和这些人的名字混在一起到处传播,总有一股不安的混浊潜流在我愉快心情的深处“翻搅”。我心里越来越不安,最后我给祖母写了封信,把这件事告诉她。她很快给我回了信,而且信写得很严峻,她说:“你生平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事——一件也没有做过。你看看报纸吧——一看就会明白伍福特和霍夫曼先生是一种什么样子的人,然后再看你愿不愿意把自己降低到他们那样的水平,跟他们一起竞选。”

这也正是我的想法!那晚我一夜没合眼。但我毕竟不能打退堂鼓。我已经完全卷进去了,只好战斗下去。

当我一边吃早饭,一边无精打采地翻阅报纸时,看到这样一段消息,说实在话,我以前还从来没有这样惊慌失措过:

“伪证罪——那就是1863年,在交趾支那的瓦卡瓦克,有34名证人证明马克.吐温先生犯有伪证罪,企图侵占一小块香蕉种植地,那是当地一位穷寡妇和她那群孤儿靠着活命的唯一资源。现在马克.吐温先生既然在众人面前出来,那么他或许可以屈尊解释一下如下事情的经过。吐温先生不管是对自己或是对要求投票选举他的伟大人民,都有责任澄清此事的真相。他愿意这样做吗?”

我当时惊愕不已!竟有这样一种残酷无情的指控。我从来就没有到过交趾支那!我从来没听说过什么瓦卡瓦克!我也不知道什么香蕉种植地,正如我不知道什么是袋鼠一样!我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我简直要发疯了,却又毫无办法。那一天我什么事情也没做,就让日子白白溜过去了。第二天早晨,这家报纸再没说别的什么,只有这么一句话:

“意味深长——大家都会注意到:吐温先生对交趾支那伪证案一事一直发人深省地保持缄默。”

〔备忘——在这场竞选运动中,这家报纸以后但凡提到我时,必称“臭名昭著的伪证犯吐温”。〕

接着是《新闻报》,登了这样一段话:

“需要查清——是否请新州长候选人向急于等着要投他票的同胞们解释一下以下一件小事?那就是吐温先生在蒙大那州野营时,与他住在同一帐篷的伙伴经常丢失小东西,后来这些东西一件不少地都从吐温先生身上或“箱子”里发现了。大家为他着想,不得不对他进行友好的告诫,在他身上涂满柏油,粘上羽毛,叫他坐木杠①,把他撵出去,并劝告他让出铺位,从此别再回来。他愿意解释这件事吗?”

难道还有比这种控告用心更加险恶的吗?我这辈子根本就没有到过蒙大那州呀。

〔此后,这家报纸照例叫我做“蒙大那的小偷吐温”。〕

于是,我开始变得一拿起报纸就有些提心吊胆起来,正如同你想睡觉时拿起一床毯子,可总是不放心,生怕那里面有条蛇似的。有一天,我看到这么一段消息:

“谎言已被揭穿!——根据五方位区的密凯尔.奥弗拉纳根先生、华脱街的吉特.彭斯先生和约翰.艾伦先生三位的宣誓证书,现已证实:马克.吐温先生曾恶毒声称我们尊贵的领袖约翰.特.霍夫曼的祖父曾因拦路抢劫而被处绞刑一说,纯属粗暴无理之谎言,毫无事实根据。他毁谤亡人,以谰言玷污其美名,用这种下流手段来达到政治上的成功,使有道德之人甚为沮丧。当我们想到这一卑劣谎言必然会使死者无辜的亲友蒙受极大悲痛时,几乎要被迫煽动起被伤害和被侮辱的公众,立即对诽谤者施以非法的报复。但是我们不这样!还是让他去因受良心谴责而感到痛苦吧。”

最后这句巧妙的话很起作用,当天晚上当“被伤害和被侮辱的公众”从前进来时,吓得我赶紧从床上爬起来,从后门溜走。他们义愤填膺,来时捣毁家具和门窗,走时把能拿动的财物统统带走。然而,我可以手按《圣经》起誓:我从没诽谤过霍夫曼州长的祖父。而且直到那天为止,我从没听人说起过他,我自己也没提到过他。

〔顺便说一句,刊登上述新闻的那家报纸此后总是称我为“拐尸犯吐温”。〕

引起我注意的下一篇报上的文章是下面这段:

“好个候选人——马克.吐温先生原定于昨晚独立党民众大会上作一次损伤对方的演说,却未履行其义务。他的医生打电报来称他被几匹狂奔的拉车的马撞倒,腿部两处负伤——卧床不起,痛苦难言等等,以及许多诸如此类的废话。独立党的党员们只好竭力听信这一拙劣的托词,假装不知道他们提名为候选人的这个放荡不羁的家伙未曾出席大会的真正原因。

有人见到,昨晚有一个人喝得酩酊大醉,摇摇晃晃地走进吐温先生下榻的旅馆。独立党人责无旁贷须证明那个醉鬼并非马克.吐温本人。这一下我们终于把他们抓住了。此事不容避而不答。人民以雷鸣般的呼声询问:‘那人是谁?’”

我的名字真的与这个丢脸的嫌疑联在一起,这是不可思议的,绝对地不可思议。我已经有整整三年没有喝过啤酒、葡萄酒或任何一种酒了。

〔这家报纸在下一期上大胆地称我为“酒疯子吐温先生”,而且我知道,它会一直这样称呼下去,但我当时看了竟毫无痛苦,足见这种局势对我有多大的影响。〕

那时我所收到的邮件中,匿名信占了重要的部分。那些信一般是这样写的:

“被你从你寓所门口一脚踢开的那个要饭的老婆婆,现在怎么样了?”

好管闲事者

也有这样写的:

“你干的一些事,除我之外没人知道,你最好拿出几块钱来孝敬鄙人,不然,报上有你好看的。”

惹不起

大致就是这类内容。如果还想听,我可以继续引用下去,直到使读者恶心。

不久,共和党的主要报纸“宣判”我犯了大规模的贿赂罪,而民主党最主要的报纸则把一桩大肆渲染敲诈案件硬“栽”在我头上。

〔这样,我又得到了两个头衔:“肮脏的贿赂犯吐温”和“令人恶心的讹诈犯吐温”。〕

这时候舆论哗然,纷纷要我“答复”所有对我提出的那些可怕的指控。这就使得我们党的报刊主编和领袖们都说,我如果再沉默不语,我的政治生命就要给毁了。好像要使他们的控诉更为迫切似的,就在第二天,一家报纸登了这样一段话:

“明察此人!独立党这位候选人至今默不吭声。因为他不敢说话。对他的每条控告都有证据,并且那种足以说明问题的沉默一再承认了他的罪状,现在他永远翻不了案了。独立党的党员们,看看你们这位候选人吧!看看这位声名狼藉的伪证犯!这位蒙大那的小偷!这位拐尸犯!好好看一看你们这个具体化的酒疯子!你们这位肮脏的贿赂犯!你们这位令人恶心的讹诈犯!你们盯住他好好看一看,好好想一想——这个家伙犯下了这么可怕的罪行,得了

这么一连串倒霉的称号,而且一条也不敢予以否认,看你们是否还愿意把自己公正的选票投给他!”

我无法摆脱这种困境,只得深怀耻辱,准备着手“答复”那一大堆毫无根据的指控和卑鄙下流的谎言。但是我始终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因为就在第二天,有一家报纸登出一个新的恐怖案件,再次对我进行恶意中伤,说因一家疯人院妨碍我家的人看风景,我就将这座疯人院烧掉,把院里的病人统统烧死了,这使我万分惊慌。接着又是一个控告,说我为了吞占我叔父的财产而将他毒死,并且要求立即挖开坟墓验尸。这使我几乎陷入了精神错乱的境地。

在这些控告之上,还有人竟控告我在负责育婴堂事务时雇用老掉了牙的、昏庸的亲戚给育婴堂做饭。我拿不定主意了——真的拿不定主意了。最后,党派斗争的积怨对我的无耻迫害达到了自然而然的高潮:有人教唆9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做爸爸!

我放弃了竞选。我降下旗帜投降。我不够竞选纽约州州长运动所要求的条件,所以,我呈递上退出候选人的声明,并怀着痛苦的心情签上我的名字:

“你忠实的朋友,过去是正派人,现在却成了伪证犯、小偷、拐尸犯、酒疯子、贿赂犯和讹诈犯的马克.吐温。”●

①坐木杠;这是当时美国的一种私刑。把认为犯有罪行的人绑住,身上涂上柏油,粘上羽毛,让他跨坐在一根木棍上,抬着他游街示众。——译注

竞选州长篇2

【经典案例】

[教学目标]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和所谓“民主政治”、“自由竞选”的真相。

2.学习运用大量引文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掌握引文书写的格式。

3.领会本文夸张、含蓄、富于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4.了解马克·吐温和他的代表作品。

[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从开头到“和他们公开竞选”为第一部分,写“我”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后的矛盾心情。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这一开端揭示了矛盾,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准备。从“我也正是这么想呀”到“叫我爸爸”为第二部分,写“我”在竞选中遭到一系列的诬陷、攻击,得了“一大串晦气的头衔”,失去了“还好”的声望。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发展和高潮,是这篇小说的重点。从“我放弃了竞选”到结尾为第三部分,写“我”满怀懊恼地退出了竞选。这一部分是故事的结局。这部分内容意味深长,引入深思,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2.这篇课文在情节安排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这篇课文没有一般小说所具有的那种故事情节和出场人物,通篇是“我”——独立党候选人的自我独白。小说的情节就是“我”叙述自己参加竞选的经过。在安排上,作者反复摘引了大量报纸、信件上的材料,层层加深地推动情节发展。这些引文,既是构成事件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故事情节的基本线索,它与作者的叙述、描写融为一体,构成了全篇完整的情节。引文之后,往往有所议论,或说明事情真相,或点明事情的严重后果,或表明“我”的心情,这样,不仅能看出情节发展的脉络,而且可品味出主题的深刻含义。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分析:“我”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我”对竞选一无所知,对竞选中对方的诬蔑、攻击毫无思想准备,束手无策。“我”的老实正直与对方的狡诈阴险形成对比,使幽默和讽刺的作用更加强烈。

4.课文的思想意义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分析:这篇小说揭露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一个正派、清白的老实人在竞选中成了最不正派、最不清白的“罪人”,这就告诉人们资本主义的所谓“自由竞选”、“民主政治”不过是资产阶级政客争权夺利、残酷倾轧的遮羞布。小说也暴露了资本主义“言论自由”的虚伪。资产阶级的所谓“言论自由”实质就是用谎言来诬蔑、攻击、陷害对方,来蒙蔽欺骗人民群众。小说还撕开了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的画皮。资产阶级政党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不能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远远超出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今天,它依然是我们认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和欺骗性的好教材。

5.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巧妙地安排明暗两条线索。

不让竞选对手正面出场,把他们大量卑鄙无耻的竞选活动放在幕后;大量引用报纸上的文字,然后用“我”这条明线把它串起来,并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安排,不仅节省笔墨,而且给读者留下广阔想象的余地,大大深化了主题。

这里,有两点需要具体指明:

第一,作者采用大量安排摘录“引文”,与“我”的辩白穿插起来的办法,层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是一场一方连连进攻,一方连连退却、无从招架的战斗。摘录一次“引文”,那条暗线就向前延伸一步,体现为报纸的围攻又升了一级,竞选对手政治流氓的嘴脸暴露得又充分了一层。暗线通过摘录的文字交织在明线“我”的反应上;“我”受一次诬陷、围剿,自信心就少了一些,“懊恼”就多了几分,接连后退,以致“动摇”,直至“退出竞选”。这一明一暗,一进一退,且矛盾冲突层层加深,愈演愈烈,构成了小说故事情节演进的脉络。

第二,小说选取第一人称的写法起了重要作用。主人公“我”置于明处,他站在阳光下,惶惶然承受四面八方阴暗处泼过来的脏水。通过“我”的自白,有力地揭穿了竞选对手制造的谎言。他们纯属无中生有,连捕风捉影都谈不上,却让一位正派的竞选者有口难辩,只能忍污含垢,惨遭凌辱。“我”怎样才能击败对手?只有比他们更坏,更毒,更无耻,造更大的谣,扯更大的谎,把民众骗得更结实!否则,只能让脏水淹死。这篇小说主题之深,就深在这里。这一点,写得越真实可信,读者的同情感也就越深厚,主题的力度也就越强。而选用第一人称,剖开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恰恰最易于道破事实真相,博得读者的理解和同情。

运用多种多样的幽默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首先,作者安排了矛盾双方是在人品上完全对立的两种人。一方是正派人,带有“天真”和“憨气”,另一方是能干出任何卑劣勾当的政治流氓。结果,臭名昭著的政治流氓成了正人君子,成了控告者,正派人反而成了被告,遭到一连串骇人听闻的“揭露”,这就产生了喜剧性。并且,政治流氓们竟然是“满腔义愤”,“正义凛然”,他们所指控的罪行也越来越离奇可怕。坏蛋在控诉和诬陷别人时越是装模作样地表现“正经”,就越是显得滑稽可笑,他们编排别人的罪行越是耸人听闻,就越是不值一驳,反而暴露了他们自己,形成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其次,作者的幽默还表现在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不少离奇的事件。比如,“义愤填膺”的“公众”一进门就捣毁家具和窗户,“走的时候把能带走的财物都拿走了”。“义愤”和私盗财物是极不协调的,产生了幽默效果,说明这些“仗义者”原来是伙强盗。再如因为妨碍视线而放火焚烧疯人院、九个刚学走路的小孩一齐上台叫爸爸,都是用明显的夸张产生幽默的例子,既显得滑稽又具有讽刺力量。

再次,小说的语言幽默含蓄,富有讽刺意味。比如,作者引用造谣者的谣言为造谣者画像,像这一段报纸上攻击“我”的话:“这种卑鄙的说法是一种下流的、无端的谣言,连丝毫事实根据的踪影都没有。像这样毁谤九泉之下的死者、并以谰言玷污他的声名的无耻手段,竟被人用以博得政治上的成功,这实在叫正人君子看了寒心。”说得多么冠冕堂皇!而事实上,用谰言玷污别人声誉,“博得政治上的成功”的人,正是伍德福、霍夫曼他们自己。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讽刺。这种幽默含蓄的嘲弄,比起金刚怒目的严词斥责来,具有更大的批判作用。

6.有同学说,像“我”这样的人提名当州长候选人在美国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作者把老实人作为主人公,与他作品的讽刺特色有什么联系?

分析:美国的现实生活中,像“我”这样的竞选人确实是不存在的。作者安排这样一个老实人,让他好像对什么叫“民主”选举一无所知,以为“名声不错”就一定能选上,“醉心于自己的长处”,当报刊造谣诬蔑他时,又毫无思想准备,束手无策,这样的夸张,才显出讽刺的分量,使读者对老实人的窘相觉得可笑,而对另一方的阴险恶毒、凶相毕露,更感到憎恨。作者把老实正直与狡诈阴险作对比,使幽默与讽刺的作用更强烈。

采用老实人做主人公是马克·吐温讽刺小说的一个特色。《百万英镑》、《高尔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等小说都是老实人当主角。马克·吐温自己说过:“主人公的单纯、天真、诚恳和浑然不觉要装得非常之像”,“才能收到美妙动人的效果”。

因此,“老实人”与幽默讽刺的关系:主人公越单纯,他的想法就越显出是在说反话,但由于他本意诚恳,不是故意抬杠,他那些表现就富有幽默感,而这种幽默又含有隽永的讽刺意味。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在文学作品里,比之诗歌、戏剧、散文,同学们更喜爱小说。为什么呢?因为小说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具体的人物形象。有不少同学读过中国的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但初中学生接触外国小说较少。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欣赏一篇外国小说——,作者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讲析课文。

1.快速默读,要求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主要人物,找出自己认为较生疏的字、词。

2.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明确:①小说主要描写一个独立党人——“我”参加活动而遭到种种指控、诬蔑和恐吓,以致最后退出竞选的过程。②主要人物是“我”。③教师挂出小黑板,列出应掌握的字、词,学生根据自己找的进行整理,对照落实。

小黑板内容:

缄默、隐衷、谰言、玷污、大事渲染、鼎沸、声名狼藉、偃旗息鼓、甘拜下风、声望、动辄、相提并论、不知所措、以释群疑、改过自新、居心险恶、正人君子、悲恸、讹诈、下款

3.分析小说开始部分。

故事是怎样开始的?答:“我”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斯图阿特·伍德福和约翰·霍夫曼二位先生也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

“我”对竞选的态度及心理感受如何?答: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①“我”暗自“得意”,以为自己“声望还好”,胜过那两位先生。②“我”的心理越来越烦乱,觉得自己与那两位“对各式各样可耻的罪行都习以为常”的政客竞选,有损于自己的声誉和自尊,不希望让自己的名字与他们“相提并论地到处传播”。③祖母的来信加剧了上述感受,她信中认为参加竞选是一桩可耻的事情,不希望清白的“我”与那下流无耻的二位竞选。④祖母的想法与“我”的想法正好吻合,“可是事已至此,我究竟无法撒手”,“我”参加竞选是被动的。

竞选丑剧拉开了序幕,“我”被动地卷进了竞选的漩涡,好戏还在后面。故事开始部分写到哪里为止?答:自开头至“不得不继续这场斗争”。

故事开端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目的何在?

答:运用对比表现手法,将“我”声望还好与斯图阿特·伍德福、约翰·霍夫曼的无耻下流作对比。用对比手法有利于揭示主题和突出主题。

开端部分引用祖母的信,作用是什么?答:证明“我”是个清白的人。

开端部分的文字中大号字体与小号字体的作用有何不同?答:大号字体是“我”的叙述,小号字体是引用的材料,作用在突出大号字体的内容,小号字体的内容起辅助作用。

开端部分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答: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②是故事的引子,摆出了矛盾,预示了故事的发展,暗示了竞选“漩涡”的险恶与混浊。

总体分析,把握小说第二大部分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早餐时……叫我爸爸”,概括这部分内容。明确:这是小说的重点所在。“我”在竞选过程中遭到种种诬陷、恐吓与迫害,“我”从“正人君子”的宝座上瞬间跌入“罪大恶极”的深渊,变成了“声名狼藉”的罪人。

2.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手法使故事情节向前推进的?明确:运用了大量的引文。

3.概括引文的内容与作用。明确:①引文列举了“我”的罪状。②引文把“我”从清白的“正人君子”推向“罪大恶极”。③引文大部分取自报纸新闻,而新闻要求真实。显而易见,引文失实,这本身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明确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按照引文内容——实际情况——“我”受诬陷的心情分类逐层写来。

分析前六条罪状。教师可就前两条罪状详加讲解、剖析,做示范,余下指导学生分析完成。

第一条罪状:伪证罪。时、地、证人俱全。引文内容概括:要从一个贫苦的土著寡妇及其无依无靠的儿女手里夺取一块贫瘠的香蕉园。实际情况是:“我”一辈子也没有到过交趾支那,瓦卡瓦克“我”也没听说过,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这是“残酷无情的污蔑”!“我”受诬蔑时的心情是:“我诧异得要爆炸”,被“弄得精神错乱,不知所措”。引文在小说中的作用:①刻画了“我”天真老实的性格。只有从引文的内容中才真正意识到这种事确实是对“各式各样可耻罪行都习以为常”的人才会干出来。②作者故意把香蕉园与袋鼠相提并论,是写“我”气糊涂了吗?不是,是为了进一步揭露新闻制造者的卑劣,达到讽刺的效果,更深刻地揭示主题。③引文所言“罪行”发生在好几年前的遥远的交趾支那,谁能去核实?指控者貌似仗义执言,为孤儿寡妇伸冤,不明真相的公众当然易被欺骗。小说中,这才仅仅是造谣诬蔑的开始,紧接着还有更卑劣、更离奇的事

在后头,从而层层推进情节的发展。

第二条罪状:偷窃罪。引文内容概括:在蒙大拿偷窃且遭刑罚。人证、物证一应俱全。实际情况是,“我”一辈子也没到过蒙大拿。心情感受是:“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就“提心吊胆”,“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

第三条罪状:诽谤罪。引文的内容概括:“我”诬蔑德高望重的党的领袖霍夫曼的祖父。实际情况是:“可以把手按在《圣经》上发誓”,“从来没有诽谤过”,“从来没有听说他,也从来没有提到过他”。心情当然是挺激动。

第四条罪状:酒疯子。引文内容概括:“我”在竞选前花天酒地。实际情况是:“我”已经整整三年没有尝过酒了。心情是:“我”听到“酒疯子”的诨名已不感苦恼。对挨骂也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了。

第五条罪状:贿赂罪。第六条讹诈罪。“舆论鼎沸”,“我”似乎成了真罪人,而且可怕至极,也默认了,永远也不能翻供了。“我”深感羞辱,“想摆脱这种攻击,简直没有办法”。

教师小结:①上述六条罪状是可证明“我”是个罪人了。②有了上面一系列事件已把故事由发展部分推向高潮部分。③造谣者不容“我”有片刻的喘息,接着又推出了四大罪状,把小说推人高潮。

分析后四条罪状。

1.由学生列出四大罪状;纵火罪、谋杀罪、以权谋私罪、生活腐化罪。

2.教师讲析要点:①前面六条罪状已将“我”全面定罪了,而这后四条罪状又欲置“我”于死地,因为这四条是触犯刑律的。②“我”对这一大串晦气头衔深感羞辱,虽认识到是一堆无稽的指控和下流恶毒的谣言攻击,但还是幻想用正常的手段来作答复,表现了“我”的老实乃至迂腐,这就注定了“我”在政治上肯定垮台的命运。③“九儿寻父”是迫害“我”到了极点,摧毁了“我”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自尊。小说高潮的标志:一个清白无辜的“我”变成罪犯,“对各式各样可耻罪行都习以为常”的约翰·霍夫曼和斯图阿特·伍德福二位却变成了“正人君子”。

师生共同总结第二大部分写法。

1.双线并行发展。以“我”的描述为一条线,以“我”的罪名的不断升级为另一条线。丰富了小说内容,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

2.叙述、议论和说明相结合,在摘录报纸新闻之后,有时加上议论,有时说明事件真相,有时指明事件的严重后果,有时表明“我”当时的心情。

3.通过“我”的心情变化,更加表现出“我”的憨厚、老实,反衬了造谣中伤者的卑劣。

4.夸张式的幽默讽刺在这部分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尤其是高潮中的“九儿寻父”,除了阴谋之外,还能做出什么解释呢?小说设计了这种离奇得令人叹为观止的事件作为高潮,向公众点破了“正人君子”和“民主选举”的“庐山真面目”及其实质。本文主题也就包蕴于其中了。

分析小说第三部分。

1.让学生按诬陷罪行的顺序指导朗读全文。

2.小说在“九儿寻父”这个离奇的情节中戛然而止,为什么?答:表现了“我”这个老实人陷入“自由竞选”的漩涡,到此吃尽苦头,已身败名裂,落得个悲剧下场,故事中心已突出了。“我”不能苦撑下去了,“我”已恐慌到几乎“发疯”,“我”的幻想被粉碎了,只得退出竞选。这一结局本身即是对资产阶级竞选活动的有力讽刺。

3.结尾引用了“信”的签名,作用何在?答:用签名作结,把对方列举的罪名一一列出,将现在与过去对比,点出参加竞选的“我”招致的后果令人哑然失笑,留下广泛的联想余地,起到深刻揭示与突出主题的作用。

主题归纳:通过描写一个独立党人参加竞选而遭到种种指控、诬蔑、恐吓,最后退出竞选的故事,深刻揭露了美国所谓“民主政治”、“自由选举”的丑恶本质,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反动性。

小说的构思精巧,体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归纳明确:没有常见的故事情节和景物描写,通篇是“我”的自白。全文三大部分,水到渠成,清楚明白。结尾戛然而止,引人深思。一般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都要在矛盾冲突中展现,本文不是通过正面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而是借助大量引文和“我”的心理变化来形成冲突:“我”节节后退,内心由自信→恐惧→懊丧→绝望→放弃竞选。另一方则是贼喊捉贼,步步紧逼,必欲置“我”于死地,揭示出这完全是事先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双方一明一暗,这种背靠背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基础,展现了人物性格。

关于引文的字体、符号:黑体字起强调作用,是需要引起注意的罪名。小字属引文内容。而括号里的字属“我”对引文内容的补充说明。另外黑体字与小字属直接引用,而高潮部分的间接转引又同一般字体,以示区别。

“夸张”是本文产生强烈讽刺效果的第一手法。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诬陷者的卑劣作法虽然不是美国社会中有名有姓的事情,却是美国社会中会有的,符合生活的真实。正如鲁迅指出的,作者是“不甘于这样生活的缘故了”。总之,只有反映生活本质的“夸张”,才具有讽刺力量。当然,讽刺还有其他多种手法。

第一人称的运用。本文的故事叙述人、作品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第三者,全靠第一人称融合起来,仿佛马克·吐温自己在叙述受难经过,增强了故事的可信性。

教学后记

竞选州长篇3

连云港市板浦初级中学时明来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通过描写竞选对手导演的种种丑剧,淋漓尽致地剥开了美国“两党制”的画皮,入木三分地揭露了“自由竞选”的肮脏内幕,彻头彻尾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言论自由”的虚假面孔,表现出作者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和杰出的艺术才能,是一篇揭露和讽刺资本主义民主虚伪性、欺骗性实质的优秀作品。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不少独创之处。

首先,在叙述上,采用第一人称,并且主人公就用作者自己的名字。主人公与作者自己似乎融为一体,使人觉得“我”仿佛就是作者,他亲身遭受种种不幸,亲眼看到种种丑剧;使人感到犹如亲耳聆听作者现身说法、讲述亲身经历一样,增强了真实感和幽默感。同时,小说的主人公形象不同于一般小说的传统的主人公形象。参加竞选的共三人,出场的是第一人称的“我”,其余两个均没有出场。“我”就用作者的姓名马克·吐温,其余两个只有姓名,肖像、语言、行动,甚至所谓性格描写等,全部没有。除了描写“我”的心理轨迹外,对其余两个人物几乎没有作正面描写。

其次,在情节结构上,作品没有一般小说的传统的故事情节。一般的小说,它的情节往往是由作品主人公的言行构成的,但此文既没有写竞选过程,也没有写竞选活动,而是靠“我”摘引大量报刊、信件的原文,摘引后,或议论,或说明事情真相,或点明新发生事件的严重后果,或说明“我”当时的心情,引文与“我”的自我独白、叙述、描绘巧妙地穿插起来,很自然地推动着小说整个情节的发展,构成“参加竞选——受到一系列的诬陷、攻击、恐吓——退出竞选”的完整的情节。这些引文虽然是作者编写出来的,但经过匠心独运,或直录、或转述,前后紧密联系、层层加深,脉络清晰、浑然一体,如同确有其事,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可以说,这些引文不仅是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情节展开、发展的标志。

再次,在语言运用上,作品没有一般小说的传统的语言的特征。除了“我”的自我心理独白外,小说几乎没有详尽细致的描写用语,也几乎全无绚丽感人的抒情词句。有的,只是通篇报道性和陈述性的新闻、政论语言。那一连串简洁明确的新闻标题——“伪证罪”、“谣言被揭穿了”等,更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此文的语言在夸张、幽默中带有强烈的讽刺,常常造成一种意味深长的思想、艺术效果。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一个正直憨厚的人,在整个竞选中只有挨打的份,节节败退,看了使人觉得可笑;而对方却俨然仗义执言的“正人君子”,不断发起进攻,离奇怪诞,无所不用其极,阴险毒辣、无耻下流,无以复加,看了使人觉得可憎、可鄙。又如,对方污蔑“我”犯了“伪证罪”、“毁谤罪”,实际上他们是贼喊捉贼——自己正犯了这两种罪。这样写来,不仅幽默,更具强烈的讽刺意味。再如,九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闯到讲台上来,“抱住我的腿,叫我爸爸”这个细节,夸张而不失真,离奇而不怪诞,读来令人哑然失笑;同时,不能不对这种无耻下流的伎俩感到无比的愤慨和蔑视,使作品达到了高度的讽刺效果。小说的幽默和讽刺还表现在语言诙谐、俏皮,常常用旁敲侧击的手法,含蓄、“幽默中”“含着哀怨”,看似十分委婉,实则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和极度的愤懑,读了令人回味无穷。例如,写伍德福之流“即令他们曾经知道保持名誉的好处,那个时候也已经过去了”,意在言外——他们专干不名誉的事。又如,提到香蕉园,说“简直就不知道它跟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提到害怕报纸造谣诬蔑,就好比担心床毯底下“会有一条响尾蛇似的”,畏若蛇蝎的心理不言而喻;形容匿名信之多,说可以让读者“发腻”;小说不把深夜闯入“我”家进行人身威胁的人说成暴徒、强盗,而说是“受了污蔑和侮辱的公众”“满腔义愤”地来惩治“盗尸犯”,不过“走的时候把能带走的财物都拿去了”;明明是“我”受不了残酷的诬蔑、攻击和恐吓而退出竞选,却自嘲自讽说“我够不上纽约州州长竞选所需要的条件”。

正是这些独创之处,使得这篇小说成为一篇批判现实主义的不朽之作,我们今天阅读它。仍然会从政治上加深对资本主义腐朽制度的认识,并能从中学到讽刺文学的一些技巧。

竞选州长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和所谓“民主政治”、“自由竞选”的真相。

2.学习运用大量引文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掌握引文书写的格式。

3.领会本文夸张、含蓄、富于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4.了解马克·吐温和他的代表作品。

[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从开头到“和他们公开竞选”为第一部分,写“我”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后的矛盾心情。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这一开端揭示了矛盾,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准备。从“我也正是这么想呀”到“叫我爸爸”为第二部分,写“我”在竞选中遭到一系列的诬陷、攻击,得了“一大串晦气的头衔”,失去了“还好”的声望。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发展和高潮,是这篇小说的重点。从“我放弃了竞选”到结尾为第三部分,写“我”满怀懊恼地退出了竞选。这一部分是故事的结局。这部分内容意味深长,引入深思,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2.这篇课文在情节安排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这篇课文没有一般小说所具有的那种故事情节和出场人物,通篇是“我”——独立党候选人的自我独白。小说的情节就是“我”叙述自己参加竞选的经过。在安排上,作者反复摘引了大量报纸、信件上的材料,层层加深地推动情节发展。这些引文,既是构成事件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故事情节的基本线索,它与作者的叙述、描写融为一体,构成了全篇完整的情节。引文之后,往往有所议论,或说明事情真相,或点明事情的严重后果,或表明“我”的心情,这样,不仅能看出情节发展的脉络,而且可品味出主题的深刻含义。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分析:“我”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我”对竞选一无所知,对竞选中对方的诬蔑、攻击毫无思想准备,束手无策。“我”的老实正直与对方的狡诈阴险形成对比,使幽默和讽刺的作用更加强烈。

4.课文的思想意义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分析:这篇小说揭露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一个正派、清白的老实人在竞选中成了最不正派、最不清白的“罪人”,这就告诉人们资本主义的所谓“自由竞选”、“民主政治”不过是资产阶级政客争权夺利、残酷倾轧的遮羞布。小说也暴露了资本主义“言论自由”的虚伪。资产阶级的所谓“言论自由”实质就是用谎言来诬蔑、攻击、陷害对方,来蒙蔽欺骗人民群众。小说还撕开了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的画皮。资产阶级政党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不能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远远超出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今天,它依然是我们认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和欺骗性的好教材。

5.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1)巧妙地安排明暗两条线索。

不让竞选对手正面出场,把他们大量卑鄙无耻的竞选活动放在幕后;大量引用报纸上的文字,然后用“我”这条明线把它串起来,并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安排,不仅节省笔墨,而且给读者留下广阔想象的余地,大大深化了主题。

这里,有两点需要具体指明:

第一,作者采用大量安排摘录“引文”,与“我”的辩白穿插起来的办法,层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是一场一方连连进攻,一方连连退却、无从招架的战斗。摘录一次“引文”,那条暗线就向前延伸一步,体现为报纸的围攻又升了一级,竞选对手政治流氓的嘴脸暴露得又充分了一层。暗线通过摘录的文字交织在明线“我”的反应上;“我”受一次诬陷、围剿,自信心就少了一些,“懊恼”就多了几分,接连后退,以致“动摇”,直至“退出竞选”。这一明一暗,一进一退,且矛盾冲突层层加深,愈演愈烈,构成了小说故事情节演进的脉络。

第二,小说选取第一人称的写法起了重要作用。主人公“我”置于明处,他站在阳光下,惶惶然承受四面八方阴暗处泼过来的脏水。通过“我”的自白,有力地揭穿了竞选对手制造的谎言。他们纯属无中生有,连捕风捉影都谈不上,却让一位正派的竞选者有口难辩,只能忍污含垢,惨遭凌辱。“我”怎样才能击败对手?只有比他们更坏,更毒,更无耻,造更大的谣,扯更大的谎,把民众骗得更结实!否则,只能让脏水淹死。这篇小说主题之深,就深在这里。这一点,写得越真实可信,读者的同情感也就越深厚,主题的力度也就越强。而选用第一人称,剖开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恰恰最易于道破事实真相,博得读者的理解和同情。

(2)运用多种多样的幽默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首先,作者安排了矛盾双方是在人品上完全对立的两种人。一方是正派人,带有“天真”和“憨气”,另一方是能干出任何卑劣勾当的政治流氓。结果,臭名昭著的政治流氓成了正人君子,成了控告者,正派人反而成了被告,遭到一连串骇人听闻的“揭露”,这就产生了喜剧性。并且,政治流氓们竟然是“满腔义愤”,“正义凛然”,他们所指控的罪行也越来越离奇可怕。坏蛋在控诉和诬陷别人时越是装模作样地表现“正经”,就越是显得滑稽可笑,他们编排别人的罪行越是耸人听闻,就越是不值一驳,反而暴露了他们自己,形成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其次,作者的幽默还表现在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不少离奇的事件。比如,“义愤填膺”的“公众”一进门就捣毁家具和窗户,“走的时候把能带走的财物都拿走了”。“义愤”和私盗财物是极不协调的,产生了幽默效果,说明这些“仗义者”原来是伙强盗。再如因为妨碍视线而放火焚烧疯人院、九个刚学走路的小孩一齐上台叫爸爸,都是用明显的夸张产生幽默的例子,既显得滑稽又具有讽刺力量。

再次,小说的语言幽默含蓄,富有讽刺意味。比如,作者引用造谣者的谣言为造谣者画像,像这一段报纸上攻击“我”的话:“这种卑鄙的说法是一种下流的、无端的谣言,连丝毫事实根据的踪影都没有。像这样毁谤九泉之下的死者、并以谰言玷污他的声名的无耻手段,竟被人用以博得政治上的成功,这实在叫正人君子看了寒心。”说得多么冠冕堂皇!而事实上,用谰言玷污别人声誉,“博得政治上的成功”的人,正是伍德福、霍夫曼他们自己。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讽刺。这种幽默含蓄的嘲弄,比起金刚怒目的严词斥责来,具有更大的批判作用。

6.有同学说,像“我”这样的人提名当州长候选人在美国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作者把老实人作为主人公,与他作品的讽刺特色有什么联系?

分析:美国的现实生活中,像“我”这样的竞选人确实是不存在的。作者安排这样一个老实人,让他好像对什么叫“民主”选举一无所知,以为“名声不错”就一定能选上,“醉心于自己的长处”,当报刊造谣诬蔑他时,又毫无思想准备,束手无策,这样的夸张,才显出讽刺的分量,使读者对老实人的窘相觉得可笑,而对另一方的阴险恶毒、凶相毕露,更感到憎恨。作者把老实正直与狡诈阴险作对比,使幽默与讽刺的作用更强烈。

采用老实人做主人公是马克·吐温讽刺小说的一个特色。《百万英镑》、《高尔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等小说都是老实人当主角。马克·吐温自己说过:“主人公的单纯、天真、诚恳和浑然不觉要装得非常之像”,“才能收到美妙动人的效果”。

因此,“老实人”与幽默讽刺的关系:主人公越单纯,他的想法就越显出是在说反话,但由于他本意诚恳,不是故意抬杠,他那些表现就富有幽默感,而这种幽默又含有隽永的讽刺意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作品里,比之诗歌、戏剧、散文,同学们更喜爱小说。为什么呢?因为小说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具体的人物形象。有不少同学读过中国的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但初中学生接触外国小说较少。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欣赏一篇外国小说——,作者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二)讲析课文。

1.快速默读,要求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主要人物,找出自己认为较生疏的字、词。

2.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明确:①小说主要描写一个独立党人——“我”参加活动而遭到种种指控、诬蔑和恐吓,以致最后退出竞选的过程。②主要人物是“我”。③教师挂出小黑板,列出应掌握的字、词,学生根据自己找的进行整理,对照落实。

小黑板内容:(加点字是需注意读音的)

缄默、隐衷、谰言、玷污、大事渲染、鼎沸、声名狼藉、偃旗息鼓、甘拜下风、声望、动辄、相提并论、不知所措、以释群疑、改过自新、居心险恶、正人君子、悲恸、讹诈、下款

3.分析小说开始部分。(以下采用问答式)

(1)故事是怎样开始的?答:“我”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斯图阿特·伍德福和约翰·霍夫曼二位先生也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

(2)“我”对竞选的态度及心理感受如何?答: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①“我”暗自“得意”,以为自己“声望还好”,胜过那两位先生。②“我”的心理越来越烦乱,觉得自己与那两位“对各式各样可耻的罪行都习以为常”的政客竞选,有损于自己的声誉和自尊,不希望让自己的名字与他们“相提并论地到处传播”。③祖母的来信加剧了上述感受,她信中认为参加竞选是一桩可耻的事情,不希望清白的“我”与那下流无耻的二位竞选。④祖母的想法与“我”的想法正好吻合,“可是事已至此,我究竟无法撒手”,“我”参加竞选是被动的。

(3)竞选丑剧拉开了序幕,“我”被动地卷进了竞选的漩涡,好戏还在后面。故事开始部分写到哪里为止?答:自开头至“不得不继续这场斗争”。

(4)故事开端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目的何在?

答:运用对比表现手法,将“我”声望还好与斯图阿特·伍德福、约翰·霍夫曼的无耻下流作对比。用对比手法有利于揭示主题和突出主题。

(5)开端部分引用祖母的信,作用是什么?答:证明“我”是个清白的人。

(6)开端部分的文字中大号字体与小号字体的作用有何不同?答:大号字体是“我”的叙述,小号字体是引用的材料,作用在突出大号字体的内容,小号字体的内容起辅助作用。

(7)开端部分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答: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②是故事的引子,摆出了矛盾,预示了故事的发展,暗示了竞选“漩涡”的险恶与混浊。

(三)总体分析,把握小说第二大部分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早餐时……叫我爸爸”,概括这部分内容。明确:这是小说的重点所在。“我”在竞选过程中遭到种种诬陷、恐吓与迫害,“我”从“正人君子”的宝座上瞬间跌入“罪大恶极”的深渊,变成了“声名狼藉”的罪人。

2.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手法使故事情节向前推进的?明确:运用了大量的引文。

3.概括引文的内容与作用。明确:①引文列举了“我”的罪状。②引文把“我”从清白的“正人君子”推向“罪大恶极”。③引文大部分取自报纸新闻,而新闻要求真实。显而易见,引文失实,这本身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明确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按照引文内容——实际情况——“我”受诬陷的心情分类逐层写来。

(四)分析前六条罪状。教师可就前两条罪状详加讲解、剖析,做示范,余下指导学生分析完成。

第一条罪状:伪证罪。时、地、证人俱全。引文内容概括:要从一个贫苦的土著寡妇及其无依无靠的儿女手里夺取一块贫瘠的香蕉园。实际情况是:“我”一辈子也没有到过交趾支那,瓦卡瓦克“我”也没听说过,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这是“残酷无情的污蔑”!“我”受诬蔑时的心情是:“我诧异得要爆炸”,被“弄得精神错乱,不知所措”。引文在小说中的作用:①刻画了“我”天真老实的性格。只有从引文的内容中才真正意识到这种事确实是对“各式各样可耻罪行都习以为常”的人才会干出来。②作者故意把香蕉园与袋鼠相提并论,是写“我”气糊涂了吗?不是,是为了进一步揭露新闻制造者的卑劣,达到讽刺的效果,更深刻地揭示主题。③引文所言“罪行”发生在好几年前的遥远的交趾支那,谁能去核实?指控者貌似仗义执言,为孤儿寡妇伸冤,不明真相的公众当然易被欺骗。小说中,这才仅仅是造谣诬蔑的开始,紧接着还有更卑劣、更离奇的事

在后头,从而层层推进情节的发展。

第二条罪状:偷窃罪。引文内容概括:在蒙大拿偷窃且遭刑罚。人证、物证一应俱全。实际情况是,“我”一辈子也没到过蒙大拿。心情感受是:“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就“提心吊胆”,“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

第三条罪状:诽谤罪。(比偷窃罪又升格了)引文的内容概括:“我”诬蔑德高望重的党的领袖霍夫曼的祖父。实际情况是:“可以把手按在《圣经》上发誓”,“从来没有诽谤过”,“从来没有听说他,也从来没有提到过他”。心情当然是挺激动。

第四条罪状:酒疯子。(较前又升一级)引文内容概括:“我”在竞选前花天酒地。实际情况是:“我”已经整整三年没有尝过酒了。心情是:“我”听到“酒疯子”的诨名已不感苦恼。对挨骂也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了。

第五条罪状:贿赂罪。第六条讹诈罪。“舆论鼎沸”,“我”似乎成了真罪人,而且可怕至极,也默认了,永远也不能翻供了。“我”深感羞辱,“想摆脱这种攻击,简直没有办法”。

教师小结:①上述六条罪状是可证明“我”是个罪人了。②有了上面一系列事件已把故事由发展部分推向高潮部分。③造谣者不容“我”有片刻的喘息,接着又推出了四大罪状,把小说推人高潮。

(五)分析后四条罪状。

1.由学生列出四大罪状;纵火罪、谋杀罪、以权谋私罪、生活腐化罪(九儿寻父)。

2.教师讲析要点:①前面六条罪状已将“我”全面定罪了,而这后四条罪状又欲置“我”于死地,因为这四条是触犯刑律的。②“我”对这一大串晦气头衔深感羞辱,虽认识到是一堆无稽的指控和下流恶毒的谣言攻击,但还是幻想用正常的手段来作答复,表现了“我”的老实乃至迂腐,这就注定了“我”在政治上肯定垮台的命运。③“九儿寻父”是迫害“我”到了极点,摧毁了“我”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自尊。小说高潮的标志:一个清白无辜的“我”变成罪犯,“对各式各样可耻罪行都习以为常”的约翰·霍夫曼和斯图阿特·伍德福二位却变成了“正人君子”。

(六)师生共同总结第二大部分写法。

1.双线并行发展。以“我”的描述为一条线,以“我”的罪名的不断升级(穿插摘录的报纸新闻——引文)为另一条线。丰富了小说内容,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

2.叙述、议论和说明相结合,在摘录报纸新闻之后,有时加上议论,有时说明事件真相,有时指明事件的严重后果,有时表明“我”当时的心情。

3.通过“我”的心情变化,更加表现出“我”的憨厚、老实,反衬了造谣中伤者的卑劣。

4.夸张式的幽默讽刺在这部分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尤其是高潮中的“九儿寻父”,除了阴谋之外,还能做出什么解释呢?小说设计了这种离奇得令人叹为观止的事件作为高潮,向公众点破了“正人君子”和“民主选举”的“庐山真面目”及其实质。本文主题也就包蕴于其中了。

(七)分析小说第三部分。

1.让学生按诬陷罪行的顺序指导朗读全文。(注意表情、语气)

2.小说在“九儿寻父”这个离奇的情节中戛然而止,为什么?答:表现了“我”这个老实人陷入“自由竞选”的漩涡,到此吃尽苦头,已身败名裂,落得个悲剧下场,故事中心已突出了。“我”不能苦撑下去了,“我”已恐慌到几乎“发疯”,“我”的幻想被粉碎了,只得退出竞选。这一结局本身即是对资产阶级竞选活动的有力讽刺。

3.结尾引用了“信”的签名,作用何在?答:用签名作结,把对方列举的罪名一一列出,将现在与过去对比,点出参加竞选的“我”招致的后果令人哑然失笑,留下广泛的联想余地,起到深刻揭示与突出主题的作用。

(八)主题归纳:通过描写一个独立党人参加竞选而遭到种种指控、诬蔑、恐吓,最后退出竞选的故事,深刻揭露了美国所谓“民主政治”、“自由选举”的丑恶本质,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反动性。

(九)小说的构思精巧,体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归纳明确:没有常见的故事情节和景物描写,通篇是“我”的自白。全文三大部分,水到渠成,清楚明白。结尾戛然而止,引人深思。一般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都要在矛盾冲突中展现,本文不是通过正面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而是借助大量引文和“我”的心理变化来形成冲突:“我”节节后退,内心由自信→恐惧→懊丧→绝望→放弃竞选。另一方则是贼喊捉贼,步步紧逼,必欲置“我”于死地,揭示出这完全是事先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双方一明一暗,这种背靠背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基础,展现了人物性格。

(十)关于引文的字体、符号:黑体字起强调作用,是需要引起注意的罪名。小字属引文内容。而括号里的字属“我”对引文内容的补充说明。另外黑体字与小字属直接引用,而高潮部分的间接转引又同一般字体,以示区别。

(十一)“夸张”是本文产生强烈讽刺效果的第一手法。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诬陷者的卑劣作法虽然不是美国社会中有名有姓的事情,却是美国社会中会有的,符合生活的真实。正如鲁迅指出的,作者是“不甘于这样生活的缘故了”。总之,只有反映生活本质的“夸张”,才具有讽刺力量。当然,讽刺还有其他多种手法。

(十二)第一人称的运用。本文的故事叙述人、作品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第三者,全靠第一人称融合起来,仿佛马克·吐温自己在叙述受难经过,增强了故事的可信性。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竞选州长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