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

时间:2023-04-04 20:47:02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83841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理想的风筝,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理想的风筝吧。

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篇1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五

作者: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 刘煜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64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五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 刘煜

一、教学要求:

知识传授:学习文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价值观渗透: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乐观、坚强、爱国、平等待人、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情厚谊。

二、教学重点

1、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⑴ 教师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⑵ 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⑶ 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⑷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⑸ 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的含义,重点体会“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第5自然段,介绍老师讲课时的情境是现象,爱国才是本质。也正是这中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影响了我们每一位学生。

2、理解“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3、理解“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的含义,重点体会“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四、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

五、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讲授第1~6自然段

第二课时──教授第7~12自然段

六、资料

1、苏书阳:当代著名作家,出版有话剧《丹心谱》《左邻右舍》、电影文学作品《夕照街》《春雨潇潇》长篇小说《故土》。

2、《理想的风筝》原文结尾:

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倘若他还健在,一定退休了。也许,这时候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孙子,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被断腿钉到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希望刘老师不至于此,可以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但是,倘若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了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1~6自然段,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坚强、爱国、爱生的情感。

2、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学生自己喜爱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1、教师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2、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3、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第5自然段,介绍老师讲课时的情境是现象,爱国才是本质。也正是这中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影响了我们每一位学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范读第1、2自然段,你有怎样的感受?

2、要点:可以想象风筝在蓝天上竞翔的美景。

春天的到来也使生命得以延续。

3、根据提示试读试背。

春天又到了。

柳枝,在春风里,自己的腰身。连翘花,向着长天。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引动无数的人,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4、指名背诵

5、导语:每逢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二、学习第2段第一层:

1、自读第4自然段,重点读读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

2、填空练习,刘老师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个子不高,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的眼睛,一头的短发更衬出他的。他有一条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盖以下,靠一根圆木拐杖支撑。

要点:忠厚、慈祥、残疾、令人同情

3、导语:这条腿何时,为什么截去,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利用一个玩笑解释了这一切。

4、出示投影,边读边完成练习,并通过朗读把你想说明的表达出来。

“教师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5、出示练习:

笑声-―――酸涩-―――更尊敬

不自卑

要点:

酸涩:酸,悲痛、伤心。涩,心理不好受。

心酸、难受。

由“笑”而“酸涩”充满着理解和同情,而“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风趣,与学生亲密无间。

6、导语:此时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怎样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呢?

三、学习第二层:

1、导语: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2、出示学习思路、解释

3、朗读、再想象刘老师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要点

4、他在讲授历史时,有时喜、有时悲,本质都是对祖国深情的热爱。

5、指名朗读,表现出这种深情。

四、学习第三层:

1、导语:课堂上的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2、自读了解课堂上的情景。

3、导语:刘老师上课时的态度不同。

4、对比朗读,其余同学对比着听刘老师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a“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立在教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回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

b“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飞学生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

5、要点:对人平等、无限的关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轻视、不歧视、民主。

6、分组朗读,再体会。

五、学习:

1、检测:

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这情景”指什么?为什么依旧那么清晰、亲切?

2、自读1-6节,小节刘老师有什么特点?

要点:坚强、乐观、爱国、平等待人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理想的风筝》篇2

一、教材说明:感悟用智慧与心灵写就的篇章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起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三十多年过去了,此情此景依然留在作者心中。读完这篇文章,我也被文中的刘老师所深深的感动。《理想的风筝》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以学生的语气,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一位残疾老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祖国、爱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学习文中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为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5个生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②过程和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自主发现课文的叙述顺序及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③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了解课文通过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二、教法学法:实践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理想的风筝》一课,感情丰富细腻,文字简洁明快,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略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学程预设:分享精彩人生,叩响学生灵魂深处的感动

(一)故事导入,激qing铺垫.

课前老师介绍聋哑舞蹈演员邰丽华的事迹,并展示《雀之灵》、《千手观音》等舞台剧照,适时配以音乐渲染情境。教师用充满激qing的语调导入:邰丽华用走出常人的毅力,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有一位年过半百的特殊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缔造出生命的尊严,演绎出一首完美的生命之歌,让我们一起去分享这份坚定执着的生命历程。教师相机揭题板书:理想的风筝

情景的渲染,感情的铺垫,更容易让学生从生活世界走向文本世界,滋生出对学习内容的期待,揭题板书水到渠成。

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课前,已经要求学生读熟课文,此时老师通过言语诱发:看到一张张充满自信的笑脸,可以肯定,你们一定进行了认真预习。现在谁能为大家介绍主人公的特殊之处呢?

了解了主人公的身份,教师又顺势抛出这一问题:这篇文章又是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这位特殊的刘老师的呢?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也是对下一环节学习的自然导入,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学生读出文中有关句子,考察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让学生明确本文写的是一位左腿残疾的老师,作者是从课上上课和课下放风筝两个方面来写的。帮助他们把握课文的主体内容,从感情上对刘老师有个初步印象。

自主探究,感悟人格魅力

1、自读自悟,点滴倾吐。

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自己的老师,他的记忆中深烙上了老师的印象,;我们眼中看到的是一位身残志坚的老师,心中激荡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到作者的文章中,去捕捉刘老师的生活镜头,去感悟刘老师的人格魅力。

在学生自主、自由、充分的读书之后,将个人的体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导”的价值,跟随学生的发现去牵引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领学生倾吐胸臆,穿插合作朗读体会朗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并适时板书:课上慷慨陈词,跳跃旋转,和蔼可亲;课下放风筝:稚气纯朴,生气勃勃、顽强乐观。不知不觉中走进刘老师的精神世界。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用心感悟,用情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2、厉练语言,真情告白

教师创设情境:在同学们的点滴倾吐中,平易近人的刘老师正拄着他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奔走、跳跃、旋转,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呢?

这一情境的设置,将让学生一吐为快。可以肯定,学生有了课文文字的依托,有了心灵的震撼,倾吐的将是刘老师的人格魅力,心中放飞的将是理想的风筝。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在此不讲自明,本课教学难点也将迎刃而解。

3、有情赏读,砥砺人格

导语: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进了刘老师,感悟到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就让我们把心中的感受读出来吧!你想读什么地方就读什么地方,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赏读”旨在引领学生回读原文,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本上的文字“激qing交流”,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将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梳理全文,情感升华

1、质疑激思,自主发现。

此处,教师安排一个质疑环节:“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到这,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导疏理,把问题指向学习写作方法的切入点: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学生便会发现: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的想一想,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健康者更有活力。将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完美地凸现人物的人格魅力;也能理解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2、诗文荐赏,升华情感。

课巳近尾声,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散文诗《理想的风筝》,和着曼妙的音乐,与学生一起低呤浅唱:“天,瓦蓝,瓦蓝,理想的风筝随风飘荡,每一个风筝都寄托着一个梦想,飞向理想的天堂……”。有了这样的氛围,有了这样的基调,孩子们就能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幸福地生活在课堂上,此时的课堂一定是一个智慧飞扬,情韵生辉的和谐境界。

结束语:

“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所示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作为刘老师的学生,作者是幸福的,同样,我也愿意把这种幸福传递给我的学生。教学的进程其实就是师生共同分享精神财富的过程,在分享中,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快乐,交流的愉悦,成长的幸福。

《理想的风筝》篇3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理想的风筝》篇4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然后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上课和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课文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课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写人的方法值得借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能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  一、朗读语段,导入   1、出示语段: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谁愿意读一读?(提示轻声字:喇叭、风筝)大家再一起读一读。3、谈谈你们的感受。(可能会说春天的美好)3、.小结:春天生机勃发,春天蕴含着希望,春天代表着美好生命。春天来了,作者想起了谁?他是怎样一个人?快读读课文吧。  二、学习课文,评价   1、边阅读边在课文中作上思考的记号。2、检查生词:喇叭、天穹、屁帘儿、擎着、抻动。谁会做“擎”、“抻动”两个动作。   3、评价人物: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加以说明。(残疾、热爱工作、关心学生、教学有方、热爱生活……)   4.、提问:为什么要把放风筝这件事写得这样具体呢?   5.、过渡:刘老师课上的表现,也许别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但课后的表现,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也是让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发出感叹。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6、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和小组同学议论议论。7、交流体会。  三、联系生活,感悟  1、再出示第二自然段,品读。2、作者仅仅是写春天的美好吗?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象征着刘老师对生活充满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对人生积极乐观,顽强不屈。)3、在你的周围有没有像刘老师这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4、小结:同学们,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对待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是唉声叹气,还是积极面对,顽强克服?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人生。   四、拓展延伸,表达   1、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作题?2、学了课文你有何收获?3、作业:写一个令你敬偑的人板书设计:               14.理想的风筝             面对挫折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篇5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四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0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个人。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

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谈咸。

1.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练习。

用一两件事来描述一个人,在写事的过程中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理想的风筝》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教学重点:

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理想的风筝》,跟着作者走进他的老师。老师板课题的时候请同学们看课题,因为在题目里面有一个生字。

这个筝字是形声字,竹字头是形,写的时候不要写太大。争是音,写得工工整整。

2.读第六单元的导读——校园创想。

读了单元导语,你发现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这个单元一共有4篇课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26课是我们这个单元中一篇记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记事。

二、初读文章,理清脉络。

1.请同学自由快速的浏览课文,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读通。想想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

生2:坚强

生3:爱学生

2.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刘老师是这样的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长,这篇文章中回忆了刘老师几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哪几件事?在读之前请大家先读一读上面的要求

出示读前要求

小组讨论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并写在黑板贴上。

生汇报

生1:讲课幽默

老师讲课幽默这件事情对应的是哪个自然段?同学们想想他找得准不准确。

刘老师讲课幽默,她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他仅仅是想讲女娲造人吗?

我们要概括一件事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语言简练。

生2:鼓励学生

在第六段,你来说说原因吧。

生3:讲历史课

生4:放飞风筝7、8、9、10段讲放风筝。

我们就是这样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里面的事情。但是这四件事情里面作者不是都写那么长的,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放风筝上。

三、体会感情,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默读提示

默读7-10段,四分钟之内默读课文并思考:这件事例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

我们一起来分享刚才的读书收获。

生1:“有一次,他故意撒手……”

他为什么要撒手?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刘老师来说是怎样的一件事?读第四段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因为他是残疾的。

看到这样一个人,读到这样的描写,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悲痛

2.抓住典型事例的重点词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但是我们的刘老师故意撒手,他想做什么?追风筝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是对于刘老师又是怎样的?这段话里面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

抓住动作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知道刘老师的坚强。抓住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这样一个乐观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刘老师。我们写人的时候就要这样。

请同学来读这段话,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情。要读出感情,请你认真的留意老师可见上标出符号的词语。

这段话当中有我们难忘的刘老师,还有很多场景。刚才我们抓住了第九自然段进行品析,还一遍遍的朗读。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很多作者都会借助课题来抒发情感。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借助课题。

四、迁移练习,升华情感。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作者回忆起刘老师还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刘老师,我深深的、深深的想念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呢?请你们把省略号里的花写出来吧。

交流。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单元导语的提示,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抓住事例品词析句、抓住课题、朗读等方式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了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用上这样的阅读方式来学习。下课。

《理想的风筝》篇7

导入部分: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说话!

成长需要空间,让孩子在尊重中长大;

成长需要理想,让孩子在希望中长大;

成长需要激励,让孩子在肯定中长大;

成长需要体验,让孩子在自信中长大;

成长需要沟通,让孩子在和谐中长大。

关于以上的句子,能读懂的同学请举手。

好,大致上大家都明白,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句话,这一次听老师读:

教给学生们惠及一生的东西,是用传统的精华为其奠基,用人文的环境为其培植,用现代的技术为其武装,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其发展.

能听懂的举手!显然有一定的难度。知道这些句子,袁老师是从哪里搜集来的吗?

是的,其实在我们校园里有许多的名言警句,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我相信,上完这一课之后,你们对刚才的语句一定会有更多一点儿理解,那么这一堂课你的收获就已经很多了。现在我们开始学习新课。

新授部分:

1、质疑。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理想的风筝》。学贵有疑,疑则进也。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2、读词。

我们的思维十分广阔,很好!说明大家也已经有了预习的习惯,那么先来认读课文中的词语,谁来读?请跟老师读一遍,注意体会词语的思想感情。

3、初读。

下面我们就要带着问题快速地读课文,同时拿出笔来请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有价值的词句,可以是语言优美的,可以是描写细腻的,可以是含义深刻的,读完之后,想想我读懂了什么?或者又有什么新的疑问吗?

请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描写了刘老师上课时讲课和下课后放风筝的情景,赞扬刘老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对生活充满着爱与追求。理想的风筝指的是刘老师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等内容。)

4、品读。

那么,你们认为刘老师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现在我们就来发展自己的观点,谁来说呢?

总结的特点估计如下:

学生分析的语段估计有如下:

1、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2、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3、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4、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

5、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6、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们,作者正是运用细节描写这一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刘老师是一位:指着黑板上的板书读。

5、研读。

这又让我想起《快乐大作文》读本中的一段话,标题是《快乐是一种美德》,我念给大家听吧:

快乐是一种美德,因为它不但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与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与轻快。

希望不能没有但不要太奢望。不要希望那些自己所够不上去希望的事。本分一点,知足一点,忧愁也就可以少一点了。

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水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欣赏你目前的环境,爱你目前的生活。在无意义之中去找意义,在枯燥之中去找趣味。

你们能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6、题诗。

同学们,快乐是一种美德,在本文而言作为学生的“我”能感受到老师的快乐,看到一张和蔼可亲又快乐幸福的面孔,而其实背后是老师博大的胸怀、艰苦的付出、坚强的精神和永恒的追求、不灭的希望,此时,再看到课文的这两张插图,你们要说点什么或者写点什么吗?每个人都想一想,然后举手,与大家分享。

结束部分:

同学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就是我们的语文。相信大家学了这一课后,对校园里的那几句名言不仅仅停留在就认得那几个字的程度上,一定会去思索它们背后传达的信息和内函。家庭作业是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并选择一处在原句后注明自己的理由或见解。2、根据课文中的插图,任选一幅写一首现代诗。3、学习课文中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选择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进行小练笔。以上三项,请从中任选两项。

《理想的风筝》篇8

《理想的风筝》是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让人感动。听了三位老师的课,我觉得各有千秋。每位老师旨在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句的反复研读去感受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深层次的美。

孙老师的课教学处理精略得当,张弛有度。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刘老师三件事。孙老师在这堂课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件事,这节课目标明确,环节清楚。孙老师紧紧抓住了重点句,以它为主线,围绕重点句进行提问、训练的,可以说主线非常明晰,训练也很集中很有效。孙老师引导学生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不离文本,紧抠词语,咬文嚼字,使得课堂教学更精炼、更精彩。另外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虞老师和沈老师都是从写作方法-----关注细节描写入手,我觉得他们构思巧妙,既交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又体会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虞老师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虞老师的课听过很多次,每一次我都感叹:什么时候我才会有这样的教学智慧。

虞老师的课平实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教师持这种心态,就会心平气和,以真心跟文本、跟学生作平等的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和学生作真诚的交流。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有心灵的默契。

在这节课中,虞老师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抓住细节,坚持和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还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势,能伸缩自如,进退有节,开合有度。虞老师善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并梳理学生解决疑难的思路,鼓励探讨多元结论,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完成从一种思路到另一种思路的转换。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而老师并没有降低要求,放松训练,而是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自己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

虞老师着眼于学生的心理、实际、基础,实实在在,简简单单让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成。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这三堂课让我确实感受到了本色课堂的魅力,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这三堂课,使我受益匪浅。

《理想的风筝》篇9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

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课后延伸。

1、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篇10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学习22、《理想的风筝》。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真是个好记性的孩子!上节课我们从谈腿疾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乐观幽默。就是这样一位笑对人生、积极向上的刘老师30多年来,一直行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他在文中这样写道:“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3、同学们,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够为作者放飞理想的风筝呢?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生动细腻,默读课文5—9自然段,看看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也许是刘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有感受的地方,别忘了批注。

二、精读感悟

生默读,批注,师巡视。

交流,相机点拨:

“写板书”部分

师:同学们刚才在书上已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现在,谁来说说文中写板书部分哪一细节描写打动了你?

生:“逢到要板书的时候……再转向讲台。”

1、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哪些词句触动你的心灵?

2、师: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刘老师,你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情感?

师:看来刘老师已走进了你的心里,那就请你带着这种情感读句子。

3、师:孩子,你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刘老师写板书的情景。

你看,上课了,讲着讲着刘老师要写板书了

你看,他讲到慷慨激昂时又要写板书了

师:同学们,一天好几个小时的站立,无数次的跳跃旋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老师靠着一根圆木棍撑地,你说支撑起他的仅仅是这根圆木棍吗?那是什么?

4、师:看来这圆木棍已和刘老师融为一体了。它撑起的是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工作的热爱。所以——

5、小结:我知道刘老师的一举一动已触动了你们的心灵,也触动了郭老师的心,更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文革期间,作者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由大学教授沦为伞厂员工,他在工长的呼来喝去中备受折磨,;他在众目睽睽之下,顶着用卫生纸做的帽子,挨批斗,遭棍打,甚至游街示众。当时多少人因此而自杀!他曾经对生活也感到了绝望,但他在绝望的边缘想起了小学时的刘老师,想起了他上课的情景。此时作者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正是刘老师的这份勇敢、顽强的信念,激励着我笑对命运。多少年来他一直——

“放风筝”部分

师:同学们,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谁来说说这当中又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生:“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1、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这几句话想想哪些地方还写出了老师放风筝时的不容易?

2、同学们,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飞跑。刘老师立刻——纸燕带动线绳跑得好快,一个四肢健全的人要追上它尚且不易,可我们那年过半百又有腿疾的刘老师还是——在这奋力追赶当中,刘老师可能——可能——还可能——同学们不由得冲过去想伸出手去,他却喊着——不用任何人的帮忙,刘老师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3、同学们,刘老师紧紧抓住线绳,同时也抓住了什么?面对这样的刘老师你想说什么?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

4、的确,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一次又一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齐声朗读,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吧!

5、瞧,风筝抖着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刘老师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少年。

解词“漾”:本指液体过满而溢出,在这怎么理解?

6、小结: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

7、1993年不幸身患肾癌,1994年4月切除左肾,2001年癌细胞转移到肺部,又切除了一叶左肺,后又发现脾脏内有一块肿瘤……面对癌魔的一次次挑战,他也曾极度绝望,死神似乎要把他拽入永远的黑暗。又是一年春天,苏叔阳躺在病床上,他又想起了亲爱的刘老师,他仿佛看到了什么?抗癌14年来,苏叔阳几次三番从癌魔的指间飞过,依旧笑对人生,依旧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创造了人类战胜病魔的奇迹。他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可见,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是一生的,苏叔阳就是刘老师放飞祖国蓝天的一只理想的风筝。同学们,师恩难忘啊!多少年了作者仍感激恩师,因此他在文中写道:“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三、升华情感

不见刘老师已经30年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绵绵不绝,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呼喊——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同学们,刘老师的言传身教,一举一动给学生深远的影响。他放起了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也让我们的心饱胀着浓浓的敬意与感动。最后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再次奏响这永恒的思念之歌朗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板书:22、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笑谈

刘老师写板书转撑思念

放风筝笑追

不屈的生命,永远的春天

——《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教学解读

陈仕玉

在语文学科中,词句解读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引导情感体验,达到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手段;还是指导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会准确生动地表达的通道。怎样在教学中艺术地启发和引领学生进行词句解读,是我们六年段在此次关于教学艺术方面的小课题。

这次我们选择的课文《理想的风筝》是第七单元“师恩难忘”的第二篇课文。记得以前读这篇课文时,总让我想起两句诗,一句是:“我的心想要去飞翔,双脚却踩着大地。”一句是:“我脚踏大地,我的心在飞翔。”这篇课文的人物诠释后者。课文塑造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热爱与执着的追求,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而做为一个老师,他最成功之处不是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虽然他的历史课为文章的作者苏叔阳在大学时选择历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有很大的关联,更重要的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对作者的影响是深远的。文章之所以起名为《理想的风筝》也与此有关。

这篇课文是一篇相当长的课文,有1200多字,三个课时完成教学全部的教学任务。要求长文短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这节郭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的一部分。

一、中心句子的选择的艺术——找准一个点,拉出一条线,画一个圆

选哪天个句子作为这节课的主线呢?这个句子必须能体现文章的主旨,又能为学生在这节课抓住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有切实的帮助的。在选择这节课上能提纲挈领的句子时,我们也考虑了很多。有三个句子先后进入了视线。第一句是:“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个句子更多的关注在于这根圆木棍象征的精神在刘老师生命中的重要性,作为第二课时,特别是做为“师恩难忘”这样的单元主题,我们觉得更多地可以关注一个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所以我们放弃了它。第二个句子是:“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这个句子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我们认为这个句子理解起来并不难,对于六年级长文短教的课文,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句子、内容,老师可以选择略讲,甚至不讲。最后我们选择的句子是:“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主旨。

其他句子的选择我们也以文章中心为根据,不过到了六年级,学生在读课文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我们在课上也关注了学生的选择。另外,老师们会发现,这节课我们并没有把课文这几个段落的每一个句子全员纳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基于上面的考虑。

二、句子解读的方法指导艺术——品读词句,读到文字背后去,触摸文章的灵魂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细节生动细腻,这些句子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最佳抓手,以它们为凭借,可以带领学生一步步地步入学习的佳境。在这节课上我们设计了多种解读的方法,有情境创设法,如写板书的细节描写的学习,创设了三次刘老师写板书的情境,让学生借用诵读来体会刘老师写板书的艰难,感受每次的旋转跳跃是怎样地激动着他的学生的心,让学生在情景交融的课堂情境里,感同身受地理解课文。有追问法,“撑”这一动词,郭老师问学生:“撑着刘老师的只是这根圆木棍么?还有什么?”,“抓住了线绳”这个“抓”,刘老师仅仅是抓住线绳吗?他还抓住了什么?这样的穷追猛打,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词句及要表达的中心;品赏词语法,相信本节课“漾”、“终于”、“转”等字的学习给大家留下不少印象吧,在这样的字词间停驻脚步,在课文的文句中欣赏准确生动的语言,在语言创造的意境里为主人公喝彩。想象法,上课时,结合作者生平教学“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句话让孩子们具化想像“行走”“微笑”,切实地理解刘老师对苏叔阳的影响,刘老师放风筝,喊“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的情境想像,这些环节的处理,就是为了用孩子们的想象补足课文的空白,发展语言及想象力。郭老师声情并茂的课堂语言也是课文语言的另一补充,使整节课处在魅力四射的语文磁场中。这些设计与实施引领学生由词到句到景到情到思,一步步地实现教学的目的。同时这些解读方法的的应用及授与,不但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让他们掌握方法,为进入第四学段的学习做好“渔”的准备。

三、句子解读的层次安排艺术

一节好的课,应该像爬山,创设一个螺旋形上升的梯度,不断让前面的好风景成为学生的期待,才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最佳;也应该像渡大河,有波澜起伏,有跌宕波顶,才不至于让学生觉得体验单调,而是充满激qing。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梯度呢?我们将苏叔阳的生平资料引入课堂,这个人的一生也是很不平凡的,我们发现在很多的抗癌网站上也经常拿他做宣传,他的影视剧本和其他文学作品非常多,而且场面都很壮观,是一个很大气的人。这样的一个人的人生与刘老师的影响应该是分不开的,于是在课上让他的人生起伏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条大河;又将他的人生阅历与刘老师的“风筝”紧紧联合,交错上升,而两个人的生命也像翱翔蓝天的风筝,相依相偎,而孩子就站在高山之巅欣赏这两个生命合奏的雄壮的交响曲。最后很自然地呼唤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这既是苏叔阳对刘老师的呼唤,也是课堂上每个个体生命对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的呼唤吧。

一节30分钟的语文课,不可能全面的体现我们的教学艺术的方方面面,而这10分钟,我也不可能尽述这节课涵盖的教学艺术,但一个小小的课题研究,让我们有所得,而且是切实地所得,已是足够。

《理想的风筝》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教学重点:

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谈话导入。

介绍作者苏叔阳,回忆他的心灵独白。

2.板书课题,指导生字“筝”的读音和写法。

【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的谈话,引发学生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规范的“筝”字,感受汉字的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把握特点,理清文脉。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特点。

2.梳理文章脉络,理清课文中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引导概括四件事

笑谈残腿、上历史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

3.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出示单元训练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依据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特点,明确学习任务,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体会情感,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自学提示。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3.抓典型事例中的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重点句段一:“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重点句段二:“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生谈体会,随文识字“翩”。

师相机引导作者是抓住典型事例,并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指导朗读,体会两个“最幸福”在不同情境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相机引导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抓住典型事例、品读重点句、关注课题、感情朗读······

4.师生共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依托文本,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取舍,通过品词析句,在对刘老师这个人物特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渗透“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

迁移练习,加深感悟。

根据课堂生成,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进行补白练习。

课件出示:刘老师,我深深地想念您……。

想念您;

想念您;

想念您。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感悟,更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表达。】

回归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学法,提出下节课学习要求。

2.布置作业。

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段并做批注。

⑵搜集有关名人成功的故事或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将课内向课外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26理想的风筝

笑谈残腿

激情上课

倾听发言

放飞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第一课时梳理的阅读方法,自学其他三件事,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题和课文内容的联系。

3.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笑谈腿疾上历史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

3.回忆上节课梳理的学习方法

通过“重点句、典型事例、课题、朗读”等方法体会文章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抓住重点语句,运用上节课梳理的学习方法,深入感受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思考:在“笑谈腿疾、上历史课、倾听发言”这几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运用上节课的方法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所得。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品悟外貌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品悟“谈腿疾”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⑶指导朗读。

⑷抓住写作者感受的关键句品读。

品悟“上历史课”“倾听发言”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突破难点,理解课题

1.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他追求的是什么?

2.反复引读课题。

补充了解作者坎坷经历,加深对文中人物的感受。

三、体会景物描写的精妙

文中除了讲这几件事,还有一段景物描写,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自由读读,想想文字描绘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师引导学生了解景物的衬托作用。

四、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师引读生接读读2、3、10、11、1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写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老师。

《理想的风筝》篇12

执教泰州海陵实小沈中健

谈话:你们对老师有哪些了解?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知道课文分三个部分?

生:谈身残写板书放风筝

师:你们对刘老师有哪些了解?

生:刘老师身残志坚。

刘老师是个生命力强的老师。

刘老师偶尔有些孩子气。

永远表现了刘老师对生命的热爱,板书:生命顽强

师:春天到了,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丽。

生读:春天到了……

师:默读7、8、9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从哪些生动细腻的描写中感受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提醒:我们要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交流

生:“有一次,他故意撒开手,任飞舞的纸燕子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体会到他快乐。

他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

生:“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

师:老师来读一读,你们来体会,师读。

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刘老师身残志坚,永远不放弃的精神

师:他抓住了线绳,就抓住了生命的缰绳。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体会到一个残疾人放飞风筝是多么不易,体会到刘老师身残志坚的精神。

师:再读一读这段话

生:让我们体会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命的热爱

生: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师:哪个词体会出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生:“决不肯”

师:再读这句话。

生读

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生: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我体会到他的风筝多,而且都是自己做的,体会到他对生活的热爱。

师:课文中刘老师是怎样放飞风筝的?

生:他总是亲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乌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师:读着读着,眼前就仿佛出现了刘老师放飞风筝的情景。再读一读这段话。

师:人在这幅画中,在这些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看到他的笑容是那样甜蜜

师:那你就用那甜蜜快乐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

你读得有一点快乐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时的刘老师是快乐的,他的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他为什么那么快乐?

生:他能做到常人所能做的一切。

他证明了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他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尝试了放飞自己做的风筝的快乐。

他得到了他渴望已久的快乐。

师:我们应该怎样用快乐的语气读这段描写刘老师放飞风筝的语句。

生读

师:刘老师看到的仅仅是一只燕子风筝吗?

生:他是把自己的学生送到了快乐的天堂。

他放飞了他的希望,把自己的学生送到了祖国四面八方。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儿时的样子。

他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是他理想一样能在天空翱翔。

师:再读这段话

再来看看课文第二节,对景色的描写,现在再来读,你一定有新的体会。

生:我觉得虽然是写景的,却写出了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热爱。

我看到了刘老师,在春风里摇摆,唱着生命的歌。

我看到了刘老师放飞风筝时放飞生命的理想。

我们分明看到了人——刘老师。

师:再读第二节

师生齐读

师:在课堂上的刘老师又是用怎样的细节描写告诉我们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的?

默读课文四五节

交流

生:我认为刘老师是一个幽默的老师,从“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一条腿的。”他是笑着对我们说的。

师:这个笑里有什么?

生:自信乐观的态度

他正视腿有残疾,而且乐观

我从“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激动的心跳。”他的生命很顽强。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多不容易啊!

那个木棍不仅支撑他的身体,而且支撑他的生命,那是一根什么样的木棍?

生:那是一根功德无量的木棍。

生:“刘老师个子不高……忠厚。”这一句是对刘老师外貌的描写,写出了刘老师爱每一个学生。

他乐意接受自己的伤疤,他对生活的热爱。

师:他轻松地笑谈自己的残疾之后,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同学们的心理变化,你从这些变化中感受到什么?

生:大家被刘老师坚强乐观的精神感染了。

学生们都爱刘老师。

师:是的,刘老师身残,同学们都不忍提及,刘老师却笑谈自己的身残,体会到刘老师对生命的热爱和生命的顽强。

三十年过去了,我依然怀念我的刘老师,引读:“倘若他还分健在,……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我们将永远记忆他,让记忆的风筝永远翱翔。

板书:永远记忆永远翱翔

你对两个“风筝“有了怎样的理解?

生:我觉得他的理想的风筝是刘老师毅力的结晶。

……

师:正是有了刘老师,正是有了这理想的风筝飞进了作者的心中,引读:他将永远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师:“只要看到柳枝染上了深绿……天穹。”每逢这时,我就会想起刘老师,我就会在心中深情地呼唤:刘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板书:

理想的风筝

生命顽强永远记忆

谈身残

热爱生活永远翱翔

写板书

放风筝

《理想的风筝》篇13

作者:江苏省吴江市亨通小学孙筱坤转贴自:转载点击数:69

我不喜欢课文中的刘老师

江苏省吴江市亨通小学孙筱坤

[案例]

听实习老师上完《理想的风筝》以后,总觉得学生对课文中的刘老师好像认识不够。在课后交流时我向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借物写人、托物言志的文章,因而学完后要让学生对主人公——刘老师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使学生产生与作者一致的敬意。为此,可问学生喜不喜欢刘老师,为什么?或者设计一个给“刘老师打分”的环节。实习老师点头称是。

为了弥补上述的环节,我特地在下一节语文课上问学生:“喜欢刘老师吗?为什么?”原以为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大家会争相回答不断补充,想不到过了半晌也无人举手,却听到有人在嘀咕:“我不喜欢刘老师。”这使我感到吃惊。我连忙走到那位学生的身旁和颜悦色地问:“说不喜欢是完全可以的。能不能说一下理由?”那位学生红着脸不敢言语。“是不是因为刘老师是残疾人,长得难看?”我问。“是的。”他低声地说。我从其他同学的神色中感觉到好像有好几个拥护者。看来,学生们对刘老师有偏见。

我回到了讲台旁,深情地向同学们说开了:“同学们,你们认为刘老师长得难看,老师不怪你们。以前我对身体有残疾的老师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直一读师范时遇到一位失去右臂的语文老师后,我不禁对他们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这位老师姓张,那时他大约40岁。”然后我从张老师名字的含义讲到他的文学、书法水平怎样出色,以至上课时我和我的同学怎么专心,怎样模仿他的字等等。我还特别提到,自己做了老师后在讲课、写字方面有成绩是和张老师分不开的。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定了神,继续讲:“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候,张老师经人介绍,与一位爱慕他的女子结婚了。一年后,张老师特地打电话给我,说是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取名张又村。同学们想不想猜猜这个名字的含义?”大家听得来劲了,猜得也有点意思。一位学生说:“张老师失去了右臂,得到了儿子,‘又’与‘右’是同音,有了儿子等于有了他的右臂。”“那为什么不叫张右臂?”我再问,同学们都大笑起来。又一位学生想了想后说:“我知道了,这个名字来自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张老师以前生活很艰苦,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路的困境,现在家庭美满,柳暗花明,生活有了转机,将来肯定越来越好。”“你的分析很有道理,和老师想的一样。”我称赞道。

故事讲完了,可同学们的心情仍然不能平静下来,似乎还沉浸在对张老师的美好祝福中。这时,我话锋一转,说:“同学们,课文中的刘老师让我想起了张老师,所以我很喜欢他,你们呢?”大家会心地点了点头。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概括了喜欢刘老师的理由。比如他亲切、慈祥、对同学有耐心、讲课富有激情、不喜欢笔试、喜欢当众评价鼓励学生、喜欢和同学一起放风筝、对生活充满爱,等等。最后,我意味深长地对同学们说:“看来,喜欢一个人,外表不是最重要的,哪怕这个人有生理的缺陷,关键是要看这个人是不是热爱生活且富有同情心,看这个人是不是有真才实学且有所成就。”

后来,实习老师找到我说:“孙老师,怪不得我上这篇课文时,问学生有没有遇到过印象深刻怕老师,他们都摇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类似的经历。”我说:“是的,他们年纪还小,但是执教的老师完全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屯体会来感动学生。教学深入到学生心里了,就接近成功了。”

[反思]

新课标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倡导尊重学生的多元体验。本案例中的学生“不喜欢文中的刘老师”应当说就是一种个性化解读。但个性化解读不能背离正确的价值观,对一些思想观念不太正确的解读,教师必须加以引导。本案例中的老师处理得就非常好:既尊重了学生的理解,又正确地通过故事感染、影响了孩子。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理想的风筝》篇14

22.理想的风筝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设计以建议性学习方案为教学主思路。抓住情感线索使学生在自读中悟情、在启发中激qing、在朗读中诵情、在练习发散中升华情感。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种方式的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最终体会到“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完成对课文的整合。教师则充分估计学情,随时调整教学设计、相融学生自拟的学习方案。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课文语言亲切、自然,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由刘老师想起自己的老师,因而对于课上的刘老师学生很容易由已知感受体会到刘老师的乐观、风趣幽默、待生平等……,但刘老师对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以及课题“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学生则不易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本课运用“‘分层教学、自主探究’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通过初读定向——自探研讨——共议交流——拓展延伸四个环节设计教与学,体现了教要立足于学。本节课在上节初读定向,整合教材和学生需求拟定学习方案的基础上,先学后教:学生按照建议性学案或自拟的学案自主探究,做到因需合作;教师因学习重点和学习态势引导共议“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从课上和课下两方面对刘老师的认识,使学生立体感悟刘老师这个人,为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做好铺垫。

3、技术准备

课前搜集本课原文《我们爱老师》和苏叔阳的其它相关资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刘老师放飞风筝”的视频资料,使文字、视觉与情感达到共鸣。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

在预习和第一课时初读的基础上,学生能读懂刘老师是个身有残疾、讲课好、对学生亲切的好老师,而对身残志坚的刘老师对工作、对生活那种强烈的爱与追求以及他的言传身教带给学生的深远影响还需教师引导、点拨。

【本课教学目标分析】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认识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到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对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已经近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的“我”还这样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他呢?二、展示自拟学案,出示建议性学案,依据所选择的学习方案自主探究

自拟学案1课文中写道:刘老师“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默读课文,文中哪些语句与这句话有联系,画下来读一读,结合这些语句及自己的理解说一说“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自拟学案2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刘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也可以写写批注。自拟学案3已经近三十年了,我为什么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并深深地思念他呢?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写写批注,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教师建议性学案:画出描写刘老师语言、动作及神态的语句,体会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也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三、共议交流我们用建议性学习方案为主思路进行交流,用自拟学习方案学习的同学也要注意随时参与进来。你认为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要求:先读出相关语句,再谈一谈自己的感受。1、笑谈身残——乐观、幽默。估计学生能从“刘老师笑着谈到自己的身残”谈出他的乐观、幽默。但对于学生心中会飘起“酸涩”的感情容易忽视,引导:刘老师是笑着谈到自己残疾的身体,在场的每一名同学听后,他们的情感是怎样的呢?出示:

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自由读、指名读体会刘老师的乐观精神。2、倾情讲课——讲课极好。学生可从刘老师的“慷慨激昂”、“哽咽”和学生的“激动得落泪”、“沉重地低下头去”谈出刘老师是个讲课极好的老师。指名读,师生合作读,体会刘老师课讲得极好。引导:从刘老师的“自豪”、“慷慨激昂”和“哽咽”中,你们还感受到了他的什么?3、待生平等——关爱学生。估计学生能抓住刘老师提问学生时的语言、动作及神态的描写,体会出他对学生的亲切、赞赏、鼓励和理解。想象刘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请你也做一回刘老师,你是怎样面对学生的回答的。自由练读,指名表演读。引导: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为什么作者今天一回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呢?过渡:课上刘老师用他的言行影响、感染着每一名学生,那课下的他又是怎样的呢?。4、放飞风筝——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如果学生先说到刘老师是个喜欢放风筝的人。引导深入:刘老师的腿虽然不便于奔跑,但他是怎样放起风筝的呢?从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继续】如果学生谈到刘老师是个坚强、乐观的人。如果学生先谈到“撒手追线拐”,则引导学生补充他总是“不肯放弃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然后出示下面的内容;如果学生按照课文的顺序,先谈到刘老师“绝不肯放弃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则出示第一段内容,体会后,补充出示第二段。相机出示: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放弃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①学生容易结合“绝不肯放弃……亲手送入”、“总是”……;“故意撒手”“我自己来”、“气喘咻咻”等语句谈出刘老师是个坚强、乐观的人。②自由读这一部分,你还能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抓住“他仰望……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等处体会。出示:

当_____________时,刘老师最幸福,因为他可以_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_时,刘老师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可以____________。

指导朗读:刘老师对生活的这种热爱该怎么读呢?自由读、指名读【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到这一点,课件展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情景,引导学生:你从刘老师要亲手放飞风筝和享受放飞风筝、追赶线拐的过程中还体会到了什么呢?】③看到此情此景,作为刘老师的学生,你最想问刘老师什么呢?想一想他会怎样来回答呢?④指名读评读⑤这情景使“我”深深地感动,出示:

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追问: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应该怎样呢?小结:刘老师是个热爱生活,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言传身教,在课上教育我们,在生活中影响我们,他用自己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了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三、整合提升,理解课题的含义1、出示:

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现在,你能说说“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了吗?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这句话?2、该怎样读呢?指名读齐读3、整合对刘老师的认识:刘老师放飞的是自己充满理想与乐观精神的风筝,他用自己的言行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在学生的心田播种下一颗颗理想的种子,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句向我们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无比思念,课文学到这,你们对刘老师都有了哪些认识和了解呢?出示:

刘老师啊,刘老师,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全课总结虽然已经近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可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又怎能不让人思念、怀念呢。让我们和文中的作者一起带着对刘老师的无比思念读一读文中的最后一段吧!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像刘老师那样坚强、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人,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资料,看后说说你的感受。五、积累表达,拓展延伸1、从以下两项练习中任选一项完成。从第2、5、6、9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自由表达。2、推荐读苏叔阳的原文《我们爱老师》。附板书设计:22.理想的风筝刘老师放飞坚强乐观学生埋下理想种子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理想的风筝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