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小一网整理在自己祖先的土地上流浪,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在自己祖先的土地上流浪吧。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篇1课题:
签字: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写景要善于抓住景物特征,通过关键词语体会蕴含的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揣摩重要句子,小组讨论,大胆质疑。
预习导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字词我还发现
2.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
三.思想主题感悟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1.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特定气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师生同读文章,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研读品味,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2.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3.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
4.他的家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他对故乡有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五、拓展延伸,总结存储
1、美文推荐,欣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2、总结存储:
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知识链接:
一、端木蕻[hóng]良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19xx年9月25日生于辽宁昌图。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3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1996年10月5日,这位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辽宁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为世人所流传。
二、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土地的誓言篇29、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体会作者强烈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重点、难点:
①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十分浓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②难点:由于本课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有碍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结构: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位精彩语句——扩展延伸
四、教学创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七、教学流程
导课
先请同学和我一起欣赏满文军的《望乡》,听过之后,请同学告诉我这首歌表达了歌者什么样的心情?
谁不深爱着自己的故乡?谁愿意离开生养自己的故乡?但是,在解放前,我们落后的祖国被外国欺负。1931年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九一八”事变,就使千千万万的东北同胞无家可归,背井离乡。他们来到关内,整整过了十四年的流浪生活,这是怎么样的一种痛苦呀!
他们中间有一位作家叫端木蕻良,他就对着土地发出誓言,一定要把故土夺回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土地的誓言》[板书]。
学习新课
1、指名读“预习提示”,找出本文学习要求。
2、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这篇抒情散文[板书],他所抒发的是思乡之情[板书]。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学生自由配乐读。
4、质疑:提出不明白的句子讨论共同解决。
“泛滥”正好形容那激愤狂放的心情,多了几分野性和力量。
“埋葬”埋葬侵略者。
“她”“你”的语气变化,是感情的加深。[板书]关东原野
5、出示小黑板题目:讨论完成。
文中列举了许多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失去这一切,作者现在心里是什么感觉?[板书:美景和物产热血沸腾]
作者发出的誓言,代表他什么心愿?[板书:发出誓言回到她身边]
6、你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了吗?你感受到作者对侵略者的恨了吗?
我们一起来声讨这可恶的侵略者。
推荐两同学,读一段对白,注意语气。
男:七十四年前,柳条湖的爆炸揭开了日寇凶残的面容
女:七十四年前,北大营的炮声打破国人的酣沉睡梦。
男: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国民蒙耻,日寇灭我精神,毁我文化
女: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国土沦丧,日寇掠我资源,杀我同胞
男:在中国的国界里,东北人被逼迫说日本话、升太阳旗,向日本天皇宣誓效忠。
女:在中国的国土上,东北人被逼迫听日本人的指挥、遵日本的法令,当日本的顺民。
男:九一八,积淀了东北人民14年雪雨腥风的苦难。
女:九一八,浓缩了东北人民14年前仆后继的抗争。
男:九一八,告诉我们--牢记历史
女:九一八,告诉我们--警示今天
合:九一八,告诉我们--面向未来
7、中华大地呀!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你的每一捧土都是可亲可敬的。有一位老华侨……(讲故事)
你还知道哪些热爱国土,热爱祖国的故事、诗篇或者歌曲?
8、送毛主席名言。
扩展延伸
8、在网上查阅有关“东北作家群”的知识。
9、学唱《松花江上》
10、写一段话,尽量多的使用课后生词。
八、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抒情散文
思乡之情
美景和物产热血沸腾
关东原野
发出誓言回到她身边
九、资料链接
“东北作家群”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作家群体。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作品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
土地的誓言篇3授课学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与值观目标:
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录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讲述“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再播放《松花江上》等音乐,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内心情感,从而导入新课。
2、了解作者、背景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反应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其中《鴜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3、检查预习:注音:炽痛泛滥嗥鸣怪诞亘古谰语蕻
写汉字:gǎo头默qì污huì蚱měng斑lán田lǒng
解词并用3—4个词语说一段话:炽痛泛滥谰语怪诞亘古默契污秽
二、初读课文,感知结构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三、再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意为故乡而战而牺牲。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谈谈。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默读课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由学生质疑,教师参与讨论,设施知道点拨。预设的问题有: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2、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3、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事物的依恋。
a、“当我……当我……当我……”
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
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d、“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六、作业
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作文《我爱家乡的——》
七、板书设计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物产丰饶思恋家乡
关东沃野为故乡祖国而战而牺牲
景色美丽热爱祖国
土地的誓言篇4课时计划
备课时间:周星期
教出时间:周星期
2005年上期总第课时
计划课时
第课时
课题: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调子是悲怆的。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介绍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土地的誓言篇5端木蕻良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并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默契”等词语;背诵精彩片断,理解修辞的运用;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朗读、背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教学重点: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1.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二、自主研读与赏析。
1.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2.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人称的恰当运用。
3.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三、探究与反思
1.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作业: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
五、板书:
九土地的誓言
教学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土地的誓言篇6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九一八”十周年写。
土地的誓言篇7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联一课时
自学内容: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3、品析课文中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内容: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简介本文写作背景,让学生看“九一八事变”录像片断,重点在难民逃亡的场景。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进一步渲染氛围
二、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1、范读课文。①解决字词,以做到准确朗读课文。②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以典型段落为例,指导学生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一片赤子之情。(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体会出的情感。)
3、配乐朗读,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等把握和处理。
4、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和词语来。
5、学生根据朗读要求,自由朗读。
三、理解、探究
品读课文,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并深情地朗读或背诵这些句子。学生互评,老师指导。
a、认真阅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思考,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想象?
b、深入思考:课文总共只有两个段落,这两段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上都是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但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c、找出课文中用语别致的句子,并说明别致什么地方?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深沉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句中的“泛滥”可否换为“拥有”、“充满”这类词语?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为什么不用“飘荡”或“回响”过“我的欢笑”之类语句,而用“埋葬”呢?
分析探究,引导学生感受创造的优美意境中饱含的真情,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积蕴的激情以及产生的强烈冲击力。
前后两段文字在表现感情上的异同:即都表达了对故乡的真挚热爱和深切怀念,但后段在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
品味“红红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境。
你觉得文章中那些词语写的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有感情朗读,并且积累下来。
四、拓展延伸
1、配《在松花江上》音乐,小声朗诵第二部分,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2、以《我爱这土地》写一段话,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1、人称变化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2、大量运用排比,增强语势
3、移情于物,表达自己思念故乡的感情
教学反思:
《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的学习,没有历史、音乐、地理学科的辅助学生很难接受,单纯在语文学科范围内学特别枯燥无味。所以在课前我翻阅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头脑中有印象及沦陷的历史经过,课中很好的体会被沦陷人民的心情和感受;引课时让学生接触地理知识,了解我们通辽市历史上归吉林省管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留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进行朗读创新写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活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土地的誓言篇8单杜伟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与体验
1,导入新课
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自主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人称的恰当运用。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探究与反思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作业布置: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作者邮箱:
土地的誓言篇9教学设计:
一、素材准备
1、交待主题:围绕“外敌入侵、人民流离失所”的主题来收集相关资料
2、活动布置:
教师准备:影视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历史事件的视频录像、东北的相关相片
学生准备:作者相关资料;中国近代国破家亡的事例;美国“九一一”事件的相关信息
二、教学过程:
(一)屏气凝神听誓言
学生交流准备的素材,教师出示媒体素材,由“九一八”及歌曲《松花江上》引出对本文作者和背景的介绍,之后让学生谈初步感受,教师激情过渡----------听誓言:
录音播放课文朗读,同时提出要求:
a整理字词积累卡;
b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本文:作者对着的土地发出的誓言。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二)酣畅淋漓品誓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发出的誓言,并提出具体要求:
(1)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东北的了解,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1)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词语和句子
(2)划出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
(3)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句子
学生交流上述问题,师适时点拨,并提出学生未能提出和解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文章开始用“关东大地”,后来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来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等
(三)声情并茂读誓言
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朗读磁带总结朗读提示,可以从“语速、语气、语调、感情、停顿”等方面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悟,选择相应的段落进行朗读
(1)学生朗读体验
(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老师结合特殊句式:排比句式、断句进行朗读指导。
(四)荡气回肠宣誓言
在学生激情朗读后,师与生面对面会谈:
(1)作者对土地持一种什么态度、情怀?
(2)角色转换:假如你是作者,请用一举富于激情的话表示对心中热土、对祖国的情怀
(3)从本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土地深刻的眷恋,源于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文坛上不乏许多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章篇,同学们的资料库中还有那些名家名篇------
结合以上的交流,让学生用文字,宣传广告等多种形式对祖国庄严宣誓-------
文章拓展:
课件出示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
资料整合平台:
推荐名家作品:秦牧和艾青的作品
自读课本24课《血字》
土地的誓言篇10《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土地的誓言》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2.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法指导:欣赏景物,体会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课前播放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
激情导引: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
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播放视频:《土地的誓言》视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思考: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学生交流:作者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4.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和段落。
5.学生活动:你觉得文中那些地方最能打动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6.学生讨论: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说一说?(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语段,要读出自己所领悟到的情感)
7.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找句子谈感受,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学生交流:“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9.教师提问: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为什么这样描绘?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为了展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切怀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学生讨论后回答: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三、欣赏品析学生探究
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欣赏
教师示例: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要知道,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教师点拨明确:
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赏析
四、质疑研讨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后在班上研讨: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教师点拨: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2.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五、拓展延伸创新写作
1.学生交流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
2.学生活动写一篇歌颂家乡的诗歌或短文,鼓励学生对家乡描写赞美。(播放艾青的《我爱的土地》配乐朗诵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再次感悟热爱之情,激发创作灵感)
3.课下搜集有关土地的诗歌或歌曲
六、师生反思课堂小结
1.学生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学生口头交流自己写作体会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土地的誓言》,我们要热爱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因为土地以宽厚似海的胸怀哺养着华夏儿女,土地以丰腴肥厚的身躯滋养着炎黄子孙!我要为土地吟一首诗,那就是土地之诗;我要为土地谱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请允许我轻轻地拨动琴弦,为你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中结束)
《土地的誓言》反思《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近乎散文诗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众多的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写于特定的时代,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激荡着浓厚的爱国激情。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设定为教学的重点。
这节课为了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我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并且出示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图片,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所有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我听见有学生小声的说“小日本鬼子真坏,真不是个东西!”。通过这画面、音乐,把学生们朴素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能顺利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声。我想我最初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只是让我没有预计到的是,这首歌比较长,占用了许多时间,如果我利用课前的时间就开始播放,也许就好些。趁学生还沉浸在悲愤的情感之中,我马上导入课文,走近作者,并播放了课文的录音,并且向学生提出要求:1.注意听准字音。2、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3、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听读课文。
感情饱满的朗读使听者无不动情。教室一片沉寂,学生都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氛围中。就在此时,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听读后的感受,或从中体会到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问题一提出有许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我知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了,心里暗暗高兴。有学生说:“本文作者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答“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答“抒发了失去家园的悲愤之情”,有答“抒发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了一一肯定。如此看来,学生已经走入文本,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我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深情朗读。希望学生能在读中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遗憾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并不如意,多数同学朗读时语调平平,缺乏感情,需要重读的地方也没读出重音来。虽然我也适时进行了朗读评析指导,但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其实学生朗读能力差的问题我早就注意到了,在平时自习或课堂上我也加强了这一方面的训练,可长进并不明显。我常在思考,我们的朗读教学要么就是齐读,要么个人读,顶多来个范读,方法简单,形式单调,不能不让人生厌。也许根据课文特点,来个分角色朗读、男女对读、接力朗读、挑战赛朗读等方法,更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这将是我今后应更多关注的地方。
由于学生的朗读并不到位,我想也许是因为学生对文章理解不深造成的,所以我让学生先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本文的主旨后再去品读赏析。再次要求学生深情地朗读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句子和词语,还要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提示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这个环节我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结果我发现只有部分小组在很认真的完成,有不少的学生并没有参与进去,倒把合作学习当成了学习之余的休息,这让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难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以后要注意这种形式的运用。我想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用大事小事都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在全班交流时,有学生读:“我必须看见一个更加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我问他什么地方读得不够。现在回想我这种发问有着消极的暗示性,我应该问的是,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读得好。另一位女生朗读了作者描写在故乡生活的那一段,我马上问其他的学生,还有没有读的更好的,我现在后悔我的这种发问,也许她鼓起很大的勇气才站起来读的,我没有及时的给她更多的激励。只有肯定和赏识才能激励孩子进一步的努力和进取。
土地的誓言篇11达标训练
1.本文写于________十周年,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有长篇小说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等。课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嗥鸣镐头田垄亘古
辗着谰语丰饶跳跃
3.根据拼音写全词语并释词义。
斑lán:________lán语:________
怪dàn:________默qiè________
污huì________阻yì________
4.文中,作者的“誓言”是什么?请摘出有关句子。
5.请概括课文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________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③________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睛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④________的狂风……这时我听见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词: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
3.“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她召唤”?“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
4.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
5.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6.仿写句子
当________的时候,当________的时候,或者当________的时候,我会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开放探究
松花江上
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收回我那无穷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在一堂?
1.用“‖”将诗歌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2.反复是这首歌词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试分析下列词句反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的家乡在松花江上”________
“流浪!”________
3)“哪年,哪月”________
“爹娘啊,爹娘啊。”________
3.下面两段文字都是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画面来展现家乡的丰饶美丽的。试比较散文语言和诗歌语言的特点。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
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散文语言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
诗歌语言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
4.谁不爱自己的家乡,一提起家乡,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请仿照这首诗歌的开头写一段,写家乡的景、事和人,抒发对家乡的挚爱之情。
我的家乡在________________,
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
还有________________。
我的家乡在________________,
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
还有________________。
我的家乡在________________,
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
还有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九·一八事变端木蕻良曹汉文《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chìháogǎolǒnggènniǎnlánráoyuè
3.斓灿烂多彩谰没有根据的话诞荒诞离奇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秽肮脏的东西抑阻止、抑制
4.“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我愿……和耻辱”
5.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
能力提高
1.①炽痛②泛滥③斑斓④怪诞
2.结构上总领第一自然段,内容上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梦萦魂牵的感情。“无时无刻”说明这种感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故乡一直念念不忘。
4.有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抓住这些特点,能充分体会到东北地域之广阔与物产之丰富。这些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5.“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多么丰饶”。回忆“我”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更加突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6.略
开放探究
1.我的家在东北……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欢聚在一堂?//
第一层:忆家乡第二层:离家乡第三层:思家乡
2.反复的作用主要是起强调思想感情的作用。具体分析略。
3.散文语言一般都很形象、生动、详尽,诗歌语言则显得凝练、简洁。
4.略
土地的誓言篇12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现行教材第二单元第十课。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
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
明确学习目标:1、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
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独具个性的语言感染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播放《松花江上》同时,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既而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场景:日寇占领我们的城市,打着太阳旗的队伍在大街上行进,残垣断壁,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以杀戮我同胞取乐兽性大发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惨遭杀害时那种木然的表情;日寇驱役我们中国人大肆掠夺我们的资源。
我们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没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实的画面叩击他们的灵魂,直面旧中国屈辱的历史,打动我们的学生,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引导学生联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达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动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师的讲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这既是骨肉的离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储备的作用,作为学习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它潜在的价值。善于捕捉这些关键的语句,借助歌曲在表达情感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有这样的设计:
作者对关东原野的热爱,是炽痛的热爱。课文注释中,“炽痛”解释为:热烈而深切。我认为有些不妥。“炽”解释为“热烈”,可以。“痛”的义项也有“深切”但在这里应该解释为“悲伤”。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原野是“炽痛”的爱?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这对下一步采撷精彩的语句进行评析,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我认为引导学生向书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自己的思想,体验到思想者的快乐,才能达到享受语文学习的境界。
文章中的语言彰显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倾诉,是浓烈情感的宣泄,读来荡气回肠。
抓住关键词,提纲挈领,划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的关键语句。有些语句容易理解,我们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这样的语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例如:
通过学生自品---交流-----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品评文章的能力。
如果说研读语句是采撷珍珠,那么通篇朗读应该是整体欣赏一件艺术品。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知道怎样处理轻重缓急,怎样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领颂,有齐读。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的朗读。作为拓展阅读,我们向学生推荐艾青的诗《假如我是一只鸟》。这首诗表达主题和《土地的誓言》一样。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比较一下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学习本文后,学生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爱国诗句的积累。学生不喜欢抄写诗句。我事先用质地较好的纸张,收集了一些爱国诗句,做了几张书签。作为奖品,赠给在课堂上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制作书签,赠给自己的同桌。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少了一点枯燥,多了一点思考;淡化了作业的概念,还有了人情味。互赠书签,交换了思想,感受的是关怀,带来的是互助双赢。
教学设计
略
土地的誓言篇13《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陈丽雅
教学目标
1、感受家乡的美,体悟语言的妙处。
2、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联系时代背景导入
观看一组图片,感受“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所受到的苦难。
师: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他们怀着无比炽痛的感情思念着家乡,这块曾经富饶美丽而今正被蹂躏的关东大地。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朗读题目《土地的誓言》,解题:怎么理解题目?给题目扩展一下解释它。
师:对着土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2、生自由朗读,思考:1、抒发了作者对家乡怎样的感情?
2、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师:有股情感在流淌,流淌在字里行间,那就是作者对祖国的爱、对故乡的思念。作者对祖国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浓郁,深深地缠绕在“我”的心间。
2、预设:第一段:“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拟人的手法,用了“炽痛”“喷涌”“泛滥”等词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指导学生深情朗读。)
相似段:“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第二段:“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三、感受家乡的美,体悟语言的妙处。
1、师:家乡是作者魂牵梦绕的地方,在作者的笔下,在作者的心中,他的家乡,广大的关东地区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看第一段“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和第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美丽,多么丰饶······”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概括。
2、故乡的美丽,故乡的丰饶,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以下句式展开回答:从第段“”句中,我感到故乡的美丽在于,
故乡的丰饶在于。此句用得妙,妙在。
四、再读课文,发出土地的誓言。
1、师:家乡是如此地美丽,丰饶,令人难忘,不能割舍。面对这块厚重的黑土地,作者不由得发出铮铮誓言:“我要回去,我要为之战斗到底!”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让我们一起也对着家乡,对着这块生我养我的黑土地发出这段誓言吧!
2、诗人艾青也写过一首深情地抒发自己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了解当今日本的实力,胸怀振兴祖国的抱负。
六、作业:
1、给日本军国主义者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立场。
2、给关东父老写封信,表达自己的心情。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在自己祖先的土地上流浪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