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小一网整理草船借箭板书设计,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草船借箭板书设计吧。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
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才干妒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时第一教时时间课业内容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设计意图
环节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2、你还想知道什么?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4、反馈。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初步理解字义。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出示小黑板出示投影落实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课后小结
教时第二教时时间课业内容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设计意图
环节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2、默读课文第3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3、分析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感而发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
导读第2段,突破重点段。
导读第一段1、自由朗读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2、划出对话进行研读:理解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就要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公事”“军营里......”(借军令进逼,暗示要立军令状)主动探究体会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指导朗读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2、指名读,同学评议。3、分角色朗读对话。朗读欣赏评价促进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课后小结
教时第三教时时间课业内容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
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设计意图
环节1、听写词语:奉命撤退崎岖山涧居高临下斩钉截铁昂首挺胸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2、反馈:小黑板出示词语,同桌互批,全班小结。报词语、词语意思、同义词、反义词……
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
巩固字词
学习首尾两段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2、小黑板出示挺有才干——神机妙算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对比法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
品评总结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3、你还可以用别的顺序安排课文的内容吗?与课文的安排比,哪一种更合适。自由读、分组读、领读、指名读、齐读学习如何更好地安排材料
课堂板书草船借箭邀请鲁肃同去取箭船近曹营擂鼓呐喊曹操惊疑万箭齐发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课后小结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2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 妒忌 都督 惩罚 擂鼓 呐喊 丞相 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
诸(zhū) 妒(dù) 督(dū) 寨(zhài) 擂(lèi) 呐(nà) 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二、三、四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①学习第一段。
【师生活动】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点拨】周瑜明知故问;假惺惺说;狡黠地说;心中暗喜,嘴上却说。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
②思考: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点拨】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读议、探究、感悟第二段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结果是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②问题:“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请同学们运用“读、画、思、议、悟”的五字学习法,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研读课文,读后交流。
【学生活动】质疑问难,教师巡视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点拨】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但他不动声色,并想出只要“三天”就可交箭,而且还遂了周瑜的心愿立下军令状。
因为他算准了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三天后有大雾,他已成竹在胸了。
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知道周瑜进一步陷害诸葛亮,也知道了前面周瑜说的“军中缺箭”是假话,从这一段更能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③问题:周瑜步步紧逼,想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但周瑜算到了诸葛亮的主意了吗?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点拨】周瑜没有算到诸葛亮的主意,从周瑜与鲁肃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小结:诸葛亮的确很了不起,不仅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而且也算到了鲁肃忠厚老实,讲义气。
2、读议、探究、感悟第三段
①问题:那么在草船借箭过程中他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请大家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读后交流。
出示投影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诸葛亮笑着说的话,想一想他当时已充分估计到哪几种情况?
【学生活动】听录音,感悟文中描述情境,探究交流。
【点拨】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③问题:听到擂鼓呐喊声,曹操究竟敢不敢派兵。诸葛亮借到了吗?
请同学们随着镜头去感受一下,当年草船借箭的情景。
【学生活动】刚才同学们看了草船借箭的情形,再回头看课文8—9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想:你们又学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读后分组讨论,诸葛亮为什么算得这样准?
【点拨】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真是神机妙算。
④问题: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投影显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点拨】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小结:诸葛亮学知渊博,熟知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顺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算到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只会射箭,所以说他神机妙算。
⑤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3、读议、探究、感悟第四段
①问题:事情的结果怎样?
【师生活动】齐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②出示投影: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问题:文末一句与开头一句是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诸葛亮神机妙算挫败了周瑜的险恶用心,那么周瑜到底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呢?
从文中已知,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宽宏大量,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请同学们用心揣摩各人心理,自由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作业:
1、本节课的收获
2、我最想对诸葛亮说……
3、读《三国演义》试评三国人物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忌妒设难诸葛亮受命“借箭”
诸葛亮
三天之内大雾弥漫
顺风顺水
周瑜妒忌故意为难
鲁肃老实诚恳帮助
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3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基本理念,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课文《草船借箭》这节课,我运用了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和课堂教学策略,重在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片断]
师:请浏览课文,用文中一处合适的词语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
生: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机妙算”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
师:很好,结合课文,围绕这个词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我想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师:大家提的问题相信都可以通过读求得解决,现在我们集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心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可以和同学交流讨论。
交流评价
生: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有大雾。
生:诸葛亮算到了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生:他算到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并为他保密。
……
师: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生:周瑜感叹:“我真比不上他!”
师:想象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并试着读一读。
生:我想周瑜会非常佩服地说这句话,因为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比他强。所以说这句话时,应该用比较诚恳的语气来读。
生:我认为周瑜会更加嫉妒诸葛亮,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是忌恨的……
[教学片断二]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最想说的用一句话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你的多疑,促成了诸葛亮借箭的成功。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
生:我想对鲁肃说:没有你的帮助,诸葛亮“草船借箭”也不会取得成功,这里也有你的一份功劳。
生:我想对诸葛亮说:你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佩服你。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老师剥夺,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按部就班地进行。为此,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其次,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主学生学会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并牢牢抓住“神机妙算”关键词,贯穿“读文、探究、感悟”的教学特点,重读悟,重感悟,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的灵魂,目的是让学生阅读、合作、探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这一问题抓住了文章的重、难点,激起千层浪。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充分有关效的读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又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以读为本”,本节课我坚持通过多种形式多角度的读,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如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两人的一问一答,很有意思。我让学生分角色读,在读中去领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说说心理话”让学生走进了人物的感情世界,灵性的回答丰富了学生的精神领域。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4【教材分析】
一、课文背景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故事,讲的是曹操在收复荆襄之后,二十万大军乘胜沿江而下,当时的形势迫使孙权和刘备为了各自的存亡联合抗曹,史称“赤壁之战”。但在整个战役中孙刘两家既有联合,又有斗争,总体上是联合的,而在局部的、枝节的问题上又存在着种种矛盾。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种关系和矛盾取得斗争的胜利,同时又要注意把握斗争的分寸和策略以维护整体的联合,决定着整个战争的最终结果和三方的命运。特别是刘备一方,力量最弱,对于这一问题的敏感度较之吴魏更为强烈,因此,作为刘备重要谋臣的诸葛亮,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尤为深刻,在整个战役中,他以过人的机智和杰出的才干巧妙周旋,恰当地运用政治、军事、外交各种手段,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同东吴的斗争联合中取得了胜利,既维护了己方的利益,又顾全了孙刘联盟的大局,使战役取得了预期的胜利,使天下的形势发生的历史性的逆转,奠定了“三分天下”格局,其本人也成为整部《三国演义》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本文故事就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篇章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二、选编意图
《三国演义》做为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它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一代代流传至今,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它也跨越了人群的阻碍,不同年龄、身份、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鸣之处,得到自己独特的审美愉悦;它还跨越了文学的范畴,既登得大雅之堂,列为典籍名著,也能深入市井,以供街谈巷议,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随着传统文学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它还将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灿烂瑰宝。《三国演义》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着深深的积淀,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以,虽然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了多次修定和改革,但这篇文章一直都入选,并作为精读课文出现,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编排的根本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并且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含义,站在时代的角度开掘其所富含的精神矿藏。这也就是对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最好诠释。
综上所述,由于本文的特殊背景,加上教材意图及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只有充分注意并努力体现其工具性、人文性、整体性、时代性的多方位的统一、整合,才能挖掘出本文的精髓,承载新课程的理念,挥发出语文课堂应有的底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
2、能力目标:
抓住课文的叙述和描写感悟人物的特点。
3、情感态度目标:
深化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感受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的扭力。
【教学设计及意图说明】
一、立足人文,激qing引趣
在学习课文之前,大家先来看几条歇后语,出示歇后语:
东吴招亲──
张飞吃豆芽──
刘备借荆州──
关公面前耍大刀──
让学生试着猜猜后半部分。并说说几条歇后语有什么共同特征。导语:《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和《红楼梦》《西游记》《水游传》并称四大名著,长期以来,不仅其人物和故事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生活中,还产生了许多三国歇后语、三国成语、对联等。大家喜欢三国故事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草船借箭》就是其中的精彩片段之一。
从生活出发,从原著出发,使课文的教学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自然引入,又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解题质疑,以疑导读
提问:在这四个字中,哪个字是中心?
围绕这个字,你对文章的内容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谁“借”?为什么“惜”?怎样“借”?“借”到没有?
以课题为辐射点,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概要,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下边的阅读明确了目的。
三、略读课文,了解梗概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弄清课文故事梗概,说出文章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标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技巧。
四、读悟结合,品评人物
1、解读文本,体会人物特点:
以“体会人物特点”的形式分析课文,从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文本最具扭力的地方入手,可以把教学的多维目标归于一统,更明确、更宽泛、更人文化,给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个性思想留有较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发掘教材的内涵,使之更富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体验、感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破传统教学的死板格局,激活整个教学的过程。
2、集体交流,评价人物特点:
学生集体交流通过阅读感悟到的人物特点。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叙述描写出发,对人物的性格、才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做到“言出有据”。特别是对诸葛亮的评价,要着眼于借箭前后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深入分析,感悟人物多方面的特点。也可以联系自己课外了解、积累的《三国演义》故事来评价人物特点。
学生独立阅读并形成自己见解的过程就是学生独自与文本对话、并对文本进行检索、分析、总结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的、完整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包括了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语言进行外化的过程,学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对之进行辨析、判断、吸纳的过程,既充分体现自主性,又实现相互间的互助与共享,还变单向性交流为多向性交流,优化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3、感情朗读,品味人物特点:
选择你感受深刻的章节、段落或对人物的描写,采取不同的形式读出感情,读出理解,读出质量。通过朗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经过学生深入探讨,对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已有了较准确的把握,实现了情感的“内化”“吸收”的过程,朗读则是对己理解的思想内容的“外化”“升华”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的,也就是“在读中悟”和“以悟促读”的有机结合。
五、拓展延伸,回归人文
1、有借必有还,“借”的箭到底有没有还,怎样还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利用课外时间读《三国》故事或原著。
2、收集有关《三国》的人物卡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等。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寻找生活中的《三国》”主题活动,体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了高度的兴趣,这一兴趣导致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语文教学进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机,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魁力、唤起学生学习语文产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方”。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5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4、复述课文故事。
教学重难点
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过程
预习任务:
1、利用工具书学会生字、生词。
2、课文选自那部小说?你对这部小说有哪些了解?
3、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检查预习:
1、听写生字词语。生互评互改,并指出易错的字,多音字。
2、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3、请同学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定一生交流,其他补充。
4、说说你喜欢文中那个人物?为什么?
导学提纲: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划出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体会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之间的关系。
3、读句子,思考括号里的问题: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课堂检测题:
1、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幔援寨延
漫缓赛廷
2、看拼音写词语。
dùjìdūdūyánshēnshuǐzhàiléigǔ
nàhǎnzhīyuánchéngxiàngcáocāo
3、句子练习
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
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改转述句:
那盏红色的精致的小台灯是我的生日礼物。
4、我来点评:
课文中每个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简单评价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并写出简单评语。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6【学习课标析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而成。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诸葛亮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本文浓墨重彩的人物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与周瑜的智斗中,诸葛亮冷静从容,显现了大家风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我运用课改理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识记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把握课标议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探究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1、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2、扶放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通过“扶”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3、体验学习法:
学习不仅要用脑子想,还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嘴说话,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培养能力谈学法】
1、学会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很多,在重点内容的理解上,更注重自主探究,自主参与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见解,既有兴趣,也提高能力。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体现课标说程序】
本课共安排六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1、让感兴趣的同学读一读关于《三国演义》的书,欣赏一些电影、电视,初步感知三国故事。
2、师生共同搜集一些三国时期的资料,充实学生的知识,为学文打下基础。
二、交流资料,疏通障碍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读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调动起他们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2、老师适机补充,并在黑板上板画三国魏、蜀、吴对峙的草图,让学生感性了解三国演义的一些情况,扫除一些障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比较长,但还是要留相当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读,形式可以是多样,自读、齐读、小组间互读、评读等。
2、理清脉络,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清晰的故事梗概,也为复述课外埋下铺垫。
四、合作探究,挖掘内涵
课文的层次理清后,就要着重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深一层的内涵了,这个环节,我拟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完成,主要探讨以下几个在本文中提纲挈领的问题。
1、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十万支箭?
2、诸葛亮为什么会轻松的答应周瑜的要求,并自愿下军令状?
3、诸葛亮是怎样借箭成功的?
4、从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充分地读,充分地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拘一格地进行观点阐述、补充、辩解、甚至是辩论,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全力当好学生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适时的点拨,适机的补充,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尤其是对第三、四题更要挖掘好课文中藏而不露的内容。
五、复述课文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复述课文则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小结,更是一个拓展。在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补充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评论。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复述,如讲个故事和同学合作来演一演这个故事等。
六、课后延伸
学习课文后,学生对古典文学可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后自己阅读一些名著,在晨会课或班会课时开设一个故事会或读书会,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励他们的阅读行为。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诸葛亮:欣然接受
下军令状
做好准备神机妙算
雾里借箭
如数交付
周瑜:“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忌妒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7《草船借箭》缩写
广东省东莞市步步高小学六年级⑴班 梁炷锋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嫉妒。
周瑜用即将水上交战而军中缺箭的借口,马上命令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可是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就可以做好,还立下了军令状。周瑜认为三天之内是不可能造好十万支箭的,于是命令鲁肃去探听。
诸葛亮见了鲁肃,便叫鲁肃要二十条船,要一千个草把子,鲁肃答应了。到了第三天的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去取箭。这时大雾漫天,诸葛亮的船向北岸驶去,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靠近曹军水寨。曹操以为有很多敌军进攻,便调来很多弓弩手朝船上射击。这时候,诸葛亮下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排开。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诸葛亮的船驶去南岸,曹军知道上当了,要追也来不及了。终于靠岸了,周瑜来搬箭,发现每条船有五六千支箭,一共有十万多支箭。
鲁肃把借箭的事告诉周瑜,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指导老师:李泽华】
《草船借箭》缩写
新疆自治区教育学院实验小学 谷子巍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妒忌。
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的事。诸葛亮说用弓箭。于是周瑜就问诸葛亮几天能造好十万只弓箭。诸葛亮说:“预计三天就能造好”。第一天他没动静,第二天他还没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才把鲁肃请到船上一起去取箭。
他叫士兵们把船用绳索连接起来,去曹营受箭。他先让船头向西船尾像东一字排开来受箭,受完箭他让士兵们开船离开并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周瑜听了鲁肃的经过后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缩写
湖北省荆门市五里中心小学 李沁茹
周瑜妒忌诸葛亮有才干,就想陷害他。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并说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理应照办,并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动静,而诸葛亮却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不亮,诸葛亮便率领船队向曹营驶去,并让士兵擂鼓呐喊。曹操听说有来敌,便下令说,江上雾大,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诸葛亮的船队一边受满了箭,便掉转头来让另一边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散,诸葛亮的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并让士兵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这时才知道上当,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点评】
以上缩写让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对原文熟读在心,才能真正把握它的内容。小作者不仅抓住了“借箭”这一主要内容,而且将原因和结果也叙述得清楚明白,缩写后仍然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草船借箭》缩写
山东省德州市北园小学五年级⑵班 杨钰雅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心里很妒忌。想要加害于诸葛亮,就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说只要三天就能造好,还立下了军令状。
周瑜便派鲁肃去探听消息。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老实,求鲁肃借给他二十条船,每条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千多个草靶子,鲁肃答应了。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去取箭,一会儿船逼近了曹军的水寨。诸葛亮让战士们擂鼓呐喊,而曹操只叫弓弩手放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继续受箭。天渐渐亮了,诸葛亮让二十条船驶回南岸。
周瑜知道了借箭的经过,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8佚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设计
教时第一教时时间课业内容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投影
环节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设计意图
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4、反馈。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初步理解字义。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
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
出示小黑板
出示投影
落实基础知识
理清文章思路
课后小结
------------------------------------------------------------
教时第二教时时间课业内容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录音投影
环节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设计意图
导读第2段,突破重点段
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
2、默读课文第3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
3、分析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感而发
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
导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划出对话进行研读:理解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就要交战”
“用什么兵器最好”
“这是公事”
“军营里......”(借军令进逼,暗示要立军令状)主动探究
体会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指导朗读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
2、指名读,同学评议。
3、分角色朗读对话。朗读
欣赏
评价
促进
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课后小结
------------------------------------------------------------
教时第三教时时间课业内容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
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
环节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设计意图
巩固
字词
1、听写词语:
奉命撤退崎岖山涧居高临下斩钉截铁
昂首挺胸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反馈:
小黑板出示词语,同桌互批,全班小结。报词语、词语意思、同义词、反义词……
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
学习首尾两段
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
2、小黑板出示
挺有才干——神机妙算
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对比法
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
品评
总结
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
3、你还可以用别的顺序安排课文的内容吗?与课文的安排比,哪一种更合适。
自由读、
分组读、
领读、
指名读、
齐读
学习如何更好地安排材料
课堂
板书草船借箭
邀请鲁肃同去取箭
船近曹营擂鼓呐喊
曹操惊疑万箭齐发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课后
小结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9浙江省宁波市万里国际学校小学周仁洋
设计理念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当前还处在一个探讨、摸索的过程之中。就内容而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小学,探究性学习已不再是能否开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突出语文的特点。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研究什么课题,其主要目的还是学习语文。要突出语文特点,强化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切不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二、强调研究性特点。要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不能成为变相的“接受性学习”。注意探究性学习与课堂上有效的接受性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孕育学生的课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
三、关注学生特点。既要相信学生思维的敏捷、探索问题的热忱、想象的丰富,又要考虑到小学生社会活动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缺乏经验、思想单纯的实际情况,因而活动范围宜集中,活动的组织亦应得到有效控制,教师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切入口也宜小不宜大。
四、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只是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只是掌握知识的数量。
五、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不受一般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充分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段意给课文分段,能理解“神机妙算”。
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重点研究诸葛亮如何看穿周瑜的险恶用心,了解鲁肃的忠诚厚道、言而有信,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巧妙安排,成功借箭。
三、研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军事学的兴趣,初步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过程。
教学过程
组织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目标设计意图
课前
准备
1.收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书籍。
2.准备《三国演义》原著、少儿读物等。
3.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4.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5.编制评价表。1.收看《三国演义》影视片
2.阅读《三国演义》《三十六计》等书籍。
3.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1.大概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知道《草船借箭》的前后经过。
2.初步了解课文,初步掌握生字词。通过阅读、预习等引起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
第一课时导入
新课
1.质疑:《三国演义》中,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为什么这样说?
2.审题:研究“借”。
3.播放课文录像。1.回答问题。
2.观看录像,简要复述故事情节。1.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
2.引起学习兴趣。由疑激趣,通过录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检查
预习
情况
1.组织学生汇报: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2.了解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1.交流预习情况。
2.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1.掌握课文生字词。
2.能根据大意划分段落。体会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提出
研究
课题组织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基础、水平,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
第二课时重点
研究
“神机妙算”1.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相机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引导学生初步讨论。
3.根据学生要求,选择学习伙伴,分在个研究小组,重点研究“识人心”,并以此对全文展开研究。
4.讨论研究计划,制订研究内容、方法、形式,提供交流及评价方法。
5.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究
6.组织全班交流。1.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分为三个学习小组: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
3.根据研究提纲分组研究:1)诸葛亮算到了什么?
2)诸葛亮采用了什么计策?为什么要这样做?
3)说明了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以课文为依托,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5.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意见。1.学生能知道诸葛亮知天文、识地理、懂人心,所以能神机妙算。
2.能进一步研究出诸葛亮能看透周瑜笑里藏刀、借刀杀人、心胸狭窄,而他则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将计就计;了解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知人善用;最后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利用天时、地利而一举成功。通过探究性阅读,初步体验探究性的全过程,感受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评价机制,做好调控。
第三课时研究
表演
课本
剧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表演好课本剧。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言行。
3.让学生给课文录像配音。
4.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5.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1.分组讨论如何表演好课本剧。
2.深入理解文中“希望”“谢谢”“果然”轻易出动“等词语的意思。
3.按组分好角色,先进行配音练习,再按角色表演。1.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2.能较好地表演人物。按照表演的要求研究课文。唤起学生的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
课内
扩展
研究
1.相机提出课题:《草船借箭》与《三十六计》。组织学生研究、交流、评价。
2.提供评价表。
3.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总结。
4.师生评价。1.在个人研究基础上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2.按照评价表研究,撰写小论文。
3.小组推荐交流。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归纳出本课所运用的计策:如诸葛亮的瞒天过海、无中生有等。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课后
延伸
研究引导学生探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课后深入研究《三国演义》原著,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对照研读。能运用课内所学,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
附表一:专题研究交流评价表
评价角度项目评价等级改进意见
ABC
内容组织1.结构严谨;
2.内容丰富,有独创性;
3.内容与主题联系紧密;
4.以课文为基础,有理有据。
其他1.吐字清楚,声音响亮;
2.抑扬顿挫,富有情感;
3.仪表大方,有表现力。
------------------------------------------------------------
附表二:课本剧表演评价表
评价等级语言动作神态表演技巧总体印象改进意见
A
B
C
------------------------------------------------------------
附表三:小论文评价表
评价角度项目评价等级改进意见
ABC
项目1.大小合适;
2.能反映研究内容。
论据1.原文解释通俗易懂;
2.与课文联系紧密;
3.举例充分、确切;
4.扩展运用合理,有独创性。
其他1.书面整洁;
2.内容叙述有条理;
3.基本符合论文撰写要求。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10《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为了切实落实好“生本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一、我首先“从题入手,因题质疑”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用用草船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堂中我利用导学案教学,小组合作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的。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有预设的问题,如“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够成功?”“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如果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最好,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就一此问题作为切入点,引领全班学生交流。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这是体现生本高效课堂的个关键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总之,我认为课堂上应该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当,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生本高效”才不会是空话。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11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整节课以读为本,初读整体感知,细读感情,熟读背诵。在自读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思考;自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思考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情感过程。本节课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了起来,使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精彩及高潮部分在于对文中人物鲁肃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说:“从鲁肃果然不提借船之事,我觉得鲁肃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诸葛亮不就是看准了他这一点,才请他帮忙的吗?”有一男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尽忠于诸葛亮,而背叛周瑜。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么能说他忠厚老实呢?”针对鲁肃究竟是否忠厚老实,我没有急于分析,此时我问他们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学生均说喜欢诸葛亮,并谈了原因。此时借机我说:“大敌当前,多么需要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然而,周瑜却置他死地,你忍心看他死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不愿意,此时再分析鲁肃人物特点水到渠成。
整节课缺陷在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太强,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提高,以后力争在课内外多加强训练,多组织一些有关口语表达能力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12读《草船借箭》有感
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 孙瑞婷
读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一节,深有感触。故事讲的事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加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
诸葛亮的成功给我们很多启示。
1、现代的小学生应努力增强各方面的素质,只有博学多闻,素质全面,才能在种种复杂的情况面前从容自若地应付。
2、先做准备:
做好了准备你就会胸有成竹地去做一件事。
3、做人要宽宏大量:
我们不要因小事和同学闹矛盾,更不要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产生妒忌之心。
4、做事要有巧妙的安排:
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事情办得妥妥帖贴。
总之,我们要从诸葛亮的身上吸取有益的东西,努力把自己造就成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读《草船借箭》有感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中心小学五年级⑷班 邓婉晴
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看到别人有才干,比自己强,不是发奋努力急起直追,而是怀着妒忌之心,不择手段地加以陷害。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个人。
故事《草船借箭》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己一招,便心怀妒意,处心积虑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名,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由此可见周瑜不仅妒忌心强,而且阴险狡诈。然而,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却成竹在胸,趁着大雾漫天,略施小计就用草船从曹营“借来”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诡计没能得逞,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周瑜妒贤忌能,量小气窄的本性。
有些人为什么会有妒忌之心呢?那就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当别人有了成绩,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的时候,这种人不是去探究别人取得成绩的原因,不是虚心学习,顽强拼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是冷眼讥讽,甚至恶语中伤,这是多么愚昧无知的表现啊!
读了《草船借箭》,我不由得想起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华爷爷是数学界的泰山北斗,可以说是学贯中西,举世闻名。可是他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优秀,数学考试常常不及格。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灰心,更没有妒忌学习成绩好的人,他始终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赶上别人。有志者,事竟成,通过不懈努力,华爷爷终于成了万人景仰的数学家。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当天赋异秉的陈景润崭露头角时,华爷爷不是担心他会盖过自己的风头,不是去打击贬低,而是去培养提携,鼓励他去努力摘取数学的王冠。华爷爷这种高尚的无私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啊!
【指导老师:向辉荣】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13佚名
一、推理反馈法。采用分线索顺思路进行推理,适时反馈,完成教学要求。
1、顺周瑜的线索推理。
令亮造箭—→立军令状—→迟交材料虚……达到除亮的目的
“不要推却”“很高兴”“定罪”—→实—→疑惑—→长叹折服
2、顺诸葛亮的线索推理。
答应造箭——→立军令状——→准备船只——→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委托照办”“甘受惩罚”“自有妙用”“神机妙算”“挺有才干”
3、适时反馈,明察中心。
周瑜:造箭——→妒忌、为难、陷害
诸葛亮:借箭——→智慧、才干。
二、提纲挈领法。抓住重点,提纲挈领,弄清借箭的实质。
1、解题入文,突破重点。
先抓住“借”字解题:谁借箭?文章在哪一部分写借箭?再转入重点段,读读议议,弄清为什么会借到箭。复述借箭经过。最后体会诸葛亮在借箭过程中的智慧、才干。
2、抓住两头,落实要求。
突破重点段后,围绕“为什么要去借箭?事情的最后结尾怎样?”等问题读议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弄清借箭的前因后果,渗透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14从情节入手分清前因后果——读《草船借箭》
罗伏龙
通过人物语言来刻划人物形象及展开故事情节,是《草船借箭》一课的一大特色。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注意分析人物的对话,对加深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是很有益处的。
这篇课文写周瑜的“忌”和诸葛亮的“智”,故事自始至终的语言交锋都写得很生动。一开始就让诸葛亮同周瑜展开了舌战。如第二自然段,除了一两句简短的叙述性句子外,其余的文字全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两人一接触,周瑜就对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既是疑惑而问,又是因忌才而试探。诸葛亮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用弓箭最好。”语言坚定果断。第二句对话,周瑜接过诸葛亮的话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枝。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既然你说“用弓箭最好”,那我正好顺水推舟,让你“造十万枝”,而且还说“这是公事”“不要推却”,看你如何是好,足见其极为狡猾,又自尊自傲。然而,诸葛亮不仅不推却,反而一口应承:“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并问“十万枝箭什么时候用?”坚决的回答,沉重的反问,有礼有节,完全出乎周瑜意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才智高强、百难不倒的气势。第三句话,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的回答是对周瑜的坚决否定:“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这个回答,切中要害地说明他精通军事。接着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回答:“只要三天。”一个“只”字,语气非常肯定,充满了信心,更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周瑜是望尘莫及的。诸葛亮才气纵横,周瑜对他更是妒忌。第四句对话,周瑜又以“都督”的架子和权势威胁诸葛亮:“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语气骄横,咄咄逼人。诸葛亮却毫不畏惧,回答:“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这一回答,正合周瑜之意,他以为诸葛亮进了他的圈套。
随着对话的继续,人物形象也刻划得越来越深刻。如第三自然段,周瑜对鲁肃说:“我得吩咐军匠们,造箭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就定他的罪……”周瑜妒才忌能,想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到这里已暴露无遗,读者也为诸葛亮的安危有几分担心。第四自然段,写诸葛亮跟鲁肃的对话,说要向鲁肃借“二十只船”,“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并告诉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由此可见,诸葛亮心明眼亮,早已识破周瑜的险恶用心,说明他办事机智、谨慎,不留破绽。孔明的形象在逆境中得到了展现。
第六、七自然段写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使诸葛亮的形象更趋完善。“你叫我来做什么?”“请你去取箭。”“哪里去取?”“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这两句对话,恰好显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连鲁肃也难以想象,所以他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诸葛亮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他充分分析和运用当时的自然条件,巧制曹兵,圆满完成了任务,可谓料事如神,胆略过人。最后连十分妒忌他的周瑜也不得不哀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者通过周瑜叹服的话语来反衬诸葛亮的才干,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总之,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有着鲜明个性的人物。对比之下,读者自然会得出结论:周瑜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诸葛亮恢宏大度,谦虚礼让,才气纵横,神机妙算,不愧大将风度。
其次,这篇课文的人物对话,还起到展开故事情节的作用。如第三自然段,鲁肃说:“十万枝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承接前面的故事,又引出这一自然段末尾周瑜的话“你去探听探听……回来报告我”。周瑜这句话,又引出下面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和鲁肃回报周瑜的情节。又如第五自然段,周瑜说:“到了第三天早上,看他怎么办!”有了这句话,就推动故事向高潮发展,引出下面诸葛亮第三天早上“草船借箭”的故事。最后,以周瑜叹服诸葛亮的话作结,回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显得十分严谨。
这篇课文的人物对话,始终紧扣题眼,处处围绕着“借箭”一事交锋,使读者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文章内容集中,中心突出,主题鲜明。在讲授时,应抓住语言特点,加以分析点拨,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容易了。
从情节入手分清前因后果——读《草船借箭》
黄禄恩
《草船借箭》是和读写例话《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相呼应的重点课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
情节是叙事性作品中人物生活、斗争的演变过程,它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一般地说,情节的开端就是事情的前因,情节的结局就是事情的后果。但就本课而言,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圈套作为陷害诸葛亮的口实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算抓到了问题的实质。
分清了前因是什么,后果是什么,不能说就分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还必须进一步理解前因与后果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周瑜嫉贤妒能开始的“因”,为什么会导致诸葛亮获胜的“果”呢?或者说,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这就必须分析整个矛盾冲突的过程。
矛盾冲突一开始就激起了波澜。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问起“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时,诸葛亮说“用弓箭”。这正是周瑜所需要的答案,于是立即用造箭的“公事”相委托。诸葛亮爽快地答应了下来,而且把期限由十天缩短到三天,还立下了军令状。真是一个投其所好,一个正中下怀。
接着,矛盾在这个悬念中继续发展。周瑜与鲁肃的对话泄露了限期造箭的目的,充分暴露了周瑜的妒忌之心。诸葛亮见到鲁肃,先用要求帮忙相激,然后提出向他私下借用船只和军士的要求。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胶膝等物,借船只、军士干什么?期限一天天接近,到了第三天四更,才请鲁肃去江边取箭。诸葛亮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这又是一个悬念。但是,尽管悬念未释,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诸葛亮对周瑜的许诺决不是军中戏言,而是成竹在胸的。
诸葛亮料定三天之后必然“大雾漫天”,他深知曹操也不是无能之辈,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定不会“轻易出动”。“只用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是作为军事家的曹操必然要采用的“上策”。果然,当诸葛亮的草船“一字儿摆开”逼进曹军的水寨时,曹操调集水陆大军的“一万多个弓弩手”齐为射箭。这是全篇的高潮,前面的种种悬念到此全都释然。
“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因为有才干而遭妒忌,又因为有才干才击败了妒忌者的计谋。因此,从情节入手,揭示诸葛亮的才干,就不仅分清了前因后果,而且找到了联系前因与后果的桥梁。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草船借箭板书设计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