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时间:2023-03-25 06:19:01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44333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吧。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

生齐读课题。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接下来,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读书的时候大家都非常专心,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看看是不是把课文读顺了。

屏幕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水浒传 彭公传三侠五义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滚瓜烂熟偏科

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

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生互相交流。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接下来,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在阅读的过程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待会咱们一起解决。

: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完成以下表格

苗苗的见解

我的感受

季先生的见解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

、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阅读,是——,为我————。

阅读,是——,让我————。

、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讨论交流,揭示寓意。96岁的季羡林爷爷只有一只眼睛有视力的情况下,还天天坚持在病床上看书写作。2009年7月11日,98岁高龄的季爷爷永远闭上了眼睛,但他对我们青少年的殷殷期望却永远会留下来,并影响后来人。

、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作业: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2、制作一张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

二、做采访准备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如:“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六、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八、拓展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学生分析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

过程方法: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策略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四、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五、课外拓展: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六、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七、作业

1、完成黄冈

2、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苗苗季羡林

多看书三贯通学古文

九、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有点无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篇4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设计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践读懂词句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

方法

设计1、自主质疑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阅读,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提出的问题。2、小组合作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理解“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二、检查前置性学习收获,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重点关注多音字“绿传、将”的读音。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整体感知主要内容。3、交流读书收获,提出问题。三、合作探究,感悟理解。对阅读的认识。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画出相关语句。2、小组交流,感受阅读的乐趣。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对偏科的理解。1、季羡林先生怎样看待偏科?画出相关语句。2、理解“三贯通”的意思。【重点难点】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难点: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生字全解】识字:浒、彭、侠重点指导:“浒”的读音。“侠”:辨字:侠峡【辨多音字】 lǜ(绿林好汉)zhuàn绿     传 lùchuan【词语全解】理解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很熟练流利。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运用滚瓜烂熟:书中的那些精彩段落我已经能背得滚瓜烂熟。【近反义词】近义词:培养——培育困难——艰难反义词:喜欢——讨厌【四字词语】滚瓜烂熟绿林好汉【句段解析】1“我小时候……桌上摆的,都是正课。”“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一、课前前置性学习自读课文,完成前置性学习要求。二、交流前置性学习情况1、看大屏幕,认读生字词2、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3、集体交流自己弄懂和不懂的词语。4、思考:他们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小组合作学习1-9自然段1、默读,思考: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画出相关语句。2、小组交流。3、讨论“正课”与“闲书”区别。4、交流,用“滚瓜烂熟”练习说话。三、自主学习10—15自然段1、自读,思考:季羡林先生怎样看待偏科?2、交流。3、理解“三贯通”的意思4、提出不明白问题,关注季老对古诗文积累的建议。5、分角色朗读。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3、小组交流。季羡林先生如何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对你有什么启示?四、拓展延伸,品读积累。1、品味课题的寓意,学习访谈技巧。2、分角色朗读课文。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一个小孩起码要背……最起码的要求。”“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篇章指导】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中心思想】告诉我们要多读书,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文理贯通的全面发展人才,加强古诗文积累,增强文化底蕴。【写作特点】运用访谈录文体,通篇以对话为主,对话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课堂练习:1、给划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随便《三侠五义》水浒传2、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三贯通”指的是一个小孩起码要背首诗,篇古文。3、用“虽然……但是”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   偏科    三贯通   

课后反思因为本文是略读课文,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刻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老师只起点拨引导作用。在学生自读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见解,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足之处是个别学生在归纳交流自己的见解时,过多用书中的语句重复说,没有自己独道的体会,这方面的表达还应多加强训练,以防止众人之口讲同一句话的现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篇5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习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即可。)

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习。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篇6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行文完全口语化。我原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于是开课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季羡林和苗苗的对话中一共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课堂也不会陷入一潭死水的尴尬局面!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有点无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不过,全文内容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学习完课文以后,我安排了学生对爱好读书的同学或新来的实习老师进行采访活动,并且写了访谈录。学生对访谈录的格式掌握得很好,但是,采访的问题准备得不是很充分,有的局限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双方交流的话题不是很深入,上下文之间的衔接也不够自然。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篇7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案例:教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因为不少字都是以前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听读、自读之后,我就说:有的同学已经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能不能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有位同学在教大家“绿林好汉”四个字时,作出一个个耍枪弄棒的动作,边比划边说:“大家看嘛,绿林好汉武功都很好,专门杀坏人帮助老百姓。”我马上表扬他:“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这样的好方法,老师还没想到呢!”其他孩子听了也都笑了,接下来跟小老师起劲地读着,比刚才认真多了!在小老师的启发下,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也随之蜂拥而出,花样繁多,形式新颖活泼,充满童趣,学生的识字兴趣大增。

分析: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在语文课堂中如果老师碍于脸面,吝惜赞扬之词,即使学生回答得完全正确,也只是用“说得不错”“对”等稍作肯定。须知,学生与教师原有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所以,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

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案例:教学同一课文,学生分别展示自己朗读的成果时,我指导学生也像老师刚才那样评一评同学读书的情况。经过一番指导,学生也不再用模糊性的语言“很好”、“不太好,声音有点低。”等对同学进行概括性评价了,学生的评价也变得具体、贴切起来,有的同学说:“刘亚魁,你读得真不错,‘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惊讶的语气读得很准确。”……慢慢地,我觉得学生由拿着放大镜给同学找缺点逐步地向客观的评价甚至是欣赏同学方面努力了。

分析:学生互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非常频繁,学生的评价语言要适当、合理、明确、有针对性,而不要过于系统。在这一点上,需要教师耐心地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而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还应该注意的是,学生评价时不是面对着老师,而是应对着被评价的同学,用第二人称“你”而不用“他”,因为学生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互动的主体,而不只对着教师谈自己的感受。被评的同学在评价之后也有所表示,教师再从孩子的参与度给孩子一个评价。这样的评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了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爱护了每个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符合新《课标》积极提倡的评价理念。今后我将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

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案例:同样一课,教师读课文前,我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读完了,要请同学们来评一评,好吗?”孩子们很认真地听着。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很好听。”“从老师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大树对小苗的关爱。”“老师,你有一个地方读错了……”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分析: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篇8

【课文简说】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⑴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⑵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⑶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2、对词语的理解:

绿林好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篇9

师:在苗苗对季老先生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闲书就是指不是课本的书。苗苗看的《水浒传》,季老小时候读的《三国演义》《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都算闲书。

师:你是从他们的对话中了解到的。那到底是谁管这些孩子们爱读的书叫闲书呢?

生:我在读《哈里?波特》时,妈妈就这样说过,“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看闲书。”

生:我喜欢看漫画,爸爸也说要我少看闲书,多做点题。

师:看来很多家长都把读课外书称为“闲书”,言外之意就是没用的、浪费时间的书,所以苗苗和季老都要偷偷地读。那季老今天为什么还主张看闲书呢?让我们再读读课文。

生:季老说要把文章写好,写通顺,应该看课外书。他的文章写得那么好,一定和他小时候看闲书有关。他还讲鲁迅也说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师:季老的话多么有说服力啊!

生:还有呢。季老在回忆他童年看闲书的事时,说得津津有味,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得那么清楚,这说明看闲书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生:还有,当他听说苗苗看闲书挨了爸爸的打时,没有评论,而是笑了。

师:季老就是这样在谈笑风生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是那么亲切自然。让我们同桌间分角色读一读6-7页的内容。

师: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生:阅读,是一位向导,帮我找到智慧的源泉。

生:阅读,是一架望远镜,让我看得很远很远。

……

师: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杜甫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此文转载于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六、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八、拓展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篇11

整个教学流程以“书虫闯关”的形式展开,每一关的内容如下:

一、书虫第一关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二、书虫第二关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三、书虫第三关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四、书虫第四关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六、作业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篇12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的还是要多看书。

⑵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 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篇13

1、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反复自读把握主要内容后,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模拟采访:

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文中有许多多音字,如《水浒传》、“绿林好汉”、“一百单八将”、《济公传》等要注意读准确。还要注意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儿”“偏科”“起码”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亲切,所以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毫不做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后,可以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应有的启发,如,要加大课外阅读,才能促进写作的提高;不要偏科,全面发展;加强古诗文积累,增强文化底蕴等。

苗苗与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在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科与任课教师有关系吗;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我们能成为“三贯通”的人才吗……

4、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从对话中感受到季老谈笑风生中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关心关爱下一代成长的人格魅力。还有在访谈中如何有礼貌地请教、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对方的表述等,学习一些采访的技巧,用于指导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本文还可做一些拓展,如,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等。

5、在读书、讨论、交流后,可以品味题目的寓意: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