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课文

时间:2023-03-23 18:49:22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87850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丝绸之路课文,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丝绸之路课文吧。

丝绸之路课文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篇1

预习提示:、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挂图、录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丝绸之路的开辟

1、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丝绸之路的线路

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1、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2、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

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

北道: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

可见路途非常的遥远。

3、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

我们从这张图片中发现现在的敦煌非常的凄凉,而当时的敦煌却是非常的繁华。敦煌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现在,请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用集体的智慧来再现一下当时的繁荣景象,来当一回小演员。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

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得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1、敦煌的艺术来自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的使者们的间接创造。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来印证这句话呢?

总结: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商道,而是一条友谊之道。

丝绸之路的补充

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

总结: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陆两路了,此外,还有长城以北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各个民族、部落纷纷想争夺控制权,因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和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主要以丝绸和香料贸易为主,又称“海上香丝之路”

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2、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

.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节省时间,节省运费。

3.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

所以,大陆桥运输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广泛重视。总结: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许多专家学者断言,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

课后探究:谈谈你今天的最大收获?

总结:

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可以讲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代名词,促进了东西方各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课后检测:

1、从文中摘抄两句话介绍丝绸之路所经的地点。

2、摘抄让你感动的句子。

《丝绸之路》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预习+展示

短识储备: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繁荣。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昌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朗读课文。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3、朗读展示。想读的上出来读(选片段读),同学评价。再小组齐读展示,评价。

三、自学生字

1、在课本上画出生字,在生字表上注上读音,组词。两名同学上台展示。

2、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生词,小组解决不了的上黑板写出来。

3、师生共同解决。

四、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1、浏览课文,在预习本上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3、展示,纠正。

4、小组交流自己从这些内容中体会到什么。

①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②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5、个人展示。

6、分组表演我国使者与安息国将军互赠礼物的情景。

7、领悟写作特点。开头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五、课外拓展

1、说说搜集到有关丝绸之路的一些故事。

2、向学生介绍海上丝绸之路。

反馈课

一、填空

1、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往西一直延伸到。在这条路上贸易的货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的。

2、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的商贸大道,还是沟通的友谊之路。

二、做辅导习题

1、一至四小题课外完成,分组出来展示,一组一题。其余同学合作完成七、八、九题。

2、评价展示的答案,更正。

3、展示“理解运用”时用展示台。

课后反思: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另外,在丝路上的交易活动,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对中原和西方之间进行交易的货物作了辨别。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前单一的记忆要强很多,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每一位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此外,也帮助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习更加贴近历史。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正是我的期望,在这节课上,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做到了。

《丝绸之路》篇3

一、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

如何才能使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一往情深,教师的语言神态要充满浓厚的情趣。其次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精心安排,设置情景,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是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教学之中。

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写的是南疆景色,山水相映,别具风格。因我又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所以讲这篇课文时,格外感到亲切。桂林山水奇异动人的景色再现眼前,我为祖国有这样清秀、奇异、幽静、美丽的胜景而感到自豪。我由衷要赞叹它的激情早已抑制不住。于是,教学一开始,我利用录像再现了桂林山水的奇特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如诗的连绵画卷之中。随着画面的移动,学生个个翘首凝视,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美"的向往进入了课文情景。接着,我又配乐给学生进行了欢快、激奋地范读。学生们个个欲试,都想为大家读一读课文,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地热爱。

讲这篇课文时,我重点抓了按板书顺序练背,学习作者优美的言辞和严密的写作结构。

作比:大海、西湖却

漓江水景特点:静、清、绿真

感受:激起微波、船进岸移

作比:泰山、香山却

桂林山姿奇真

特点:秀

山环绕水、水倒映山

赞美奇景雾、树、花、船、筏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句句有情,借用了板书,只用了两课时,全班同学就都会背诵全文了。

学生告诉我:读了这篇课文,他们好像真的来到了桂林,荡舟在漓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机会,一定要亲眼看一看桂林那奇异迷人的风光。

我用录像、音乐、语言的渲染,营造了课堂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以情动情

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深厚的感情流于笔端,凝聚在字里行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情感"为动力,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例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具体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向朝鲜人民话别地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文章充满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使人读了很亲切,很受感动,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我讲这篇文章时,凭借文章内容,寻找情感激发的最佳点。以读悟情,以情动情。

文章三段的开头、结尾,在写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点:每段的总起句都是感叹句,每段最后又都以反问句作结。我范读开头时,如说话一般,又亲切又感动,让学生细细品味文中的感情。以自己的真情,让学生体会到朝鲜人民热爱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真情。范读文章的结尾时,我满怀激情,进一步加强了语气,强烈的抒发了中朝人民患难与共,生死共存的战斗友谊。学生被这离别动人的场面感动了,纷纷举手发言:"我们虽然没有见到这场面,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场面一定和我国抗洪救灾时,解放军与当地灾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场面一个样。"

我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中感人至深的句子,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爱朝鲜人民的思想感情,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产生了与作者心灵上的共鸣。让这一感人的场景永远铭刻在学生们心中。

三、讲练结合

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落实语文素质目标的关键。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促进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而且每一堂课我都保证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以《深山风雪路》一文为例,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段以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中心思想这一特点。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来品味文中之道,悟出邮递员老吕是一个对工作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

在进行了读、说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练笔。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对话。学生练笔的效果不错,当堂学生之间进行了交流,老师进行了点评。学生深深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由于我优化了教学方法,课上争取了时间,课下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实践证明,我摸索、总结出的"激发兴趣,以情动情,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我决心在教学改革的大道上,再接再厉,认真摸索语文教学的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创出更新的教法,用最经济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

《丝绸之路》篇4

1、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

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日夜兼程。

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

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

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5、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这里正是汉代古都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是昔日繁华的见证。所以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到、听到”,自然而然地遥想起丝绸之路两千年前辉煌的历史。这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触点。

这句还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6、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丝绸之路》篇5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的路线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葡萄、核桃的原产地在哪儿吗?这些都和两汉时期一个叫“西域”的地方有关。那么西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地方?古时候西域是什么样的?你知道“丝绸之路”吗?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

二、自主探究、梳理知识

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和以西,即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沟通西域各国

年,第一次出使西域,转到达大月氏

张骞过程

通西域年,第二次出使西域,访问许多国家

意义: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时间:

设西域都护职责:

意义:

陆路:长安→      今新疆地区→  →     

丝绸之路  海路:       以后,西汉商人开辟了丝绸之路

影响:                   

经营西域

班超经营西域      出使大秦

年,大秦访问东汉

三、合作探究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阅读“丝绸之路”图:

请回答:

请你根据地图说出其主要路线。

对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这条路线为何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

四、达标检测

1、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指()

a、张骞  b、玄奘  c、马可•波罗  d、鉴真

2、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出类拔萃的人物也。”那么,张骞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a、派班超经营西域     b、统一蒙古草原           

c、开通西域        d、公元前119年带兵大破匈奴

3、西汉的版图比秦朝的版图大大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a、西域地区归属西汉政府管辖b、东北地区归属西汉政府管辖

c、西藏地区归属西汉政府管辖d、内蒙古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a、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

5、XX年6月19日,由陕西省雕塑院设计监制,历时8个月建设完成了“张骞出使西域”雕塑,为文化名城再添标志性建筑。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从侧面进攻匈奴         b、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c、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d、与西域各国进行商业贸易

6、有一句广告词:“XX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XX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XX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为丝绸成为“中国名片”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是

a、张骞   b、郑和   c、鉴真    d、玄奘

7、当时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8、丝绸是中国的特产,受到人们的喜爱。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丝绸贸易的情况,当时中国的丝绸最远销往                 

a、欧洲    b、中亚   c、西亚   d、阿拉伯半岛

9、下列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错误的是           

a、有利于发展同西域的友好关系    b、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c、有利于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  d、有利于加强中西经济、文化联系

10、在当代,东突恐怖势力企图分裂新疆的行径不得人心。下列史实中能充分说明新疆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a、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b、昭君出塞             

c、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d、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11、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班超经营西域③西域都护府的设立④蒙恬出击匈奴

a、④①③②   b、①③②④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12、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实地探访古代北方“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新疆

13、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不同作用是       

a、直接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b、使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起来              c、使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d、为以后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4、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从政治角度分析我国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意义。

《丝绸之路》篇6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

一一学习与探究之三

活动目标

通过识读“丝绸之路图”和最新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在最新的中国地图上能准确地找出丝绸之路的途经路线;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和收集有关的历史、文献、图片以及实物。

能认识到学习历史离不开地图,离不开地理,培养初步的史地结合的学科渗透能力。

通过丝绸之路的寻访,培养集体协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活动准备

1、指导学生明确本课应达到的目标,以便学生了解评价的依据。

2、布置学生查阅有关丝绸之路的普及性读物,收集有关图片或实物资料。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参加到下列各组:a组,上网查阅;b组,图书馆书店查找;c组,收集音像制品;d组,如邮票、火花等。

3、指导学生在今天的世界地图上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

4、指导学生根据已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制定出具体方案,教师将各组方案中最有特色又可行的内容提出,设计出总方案,每组学生负责完成最有特色的工作准备。

活动过程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从西汉的长安城向西出发,途经今古肃、宁夏、青海、新疆,连接中西亚和欧洲的一条交通要道。在这条昔日的丝绸古道上,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有“鸟的王国”——“青海鸟岛”,有如诗如画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乡——吐鲁番盆地。

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今天我们一同踏上这条幽幽古道去探索历史的奥秘。首先,请同学们分组介绍寻访的经历。

学生:(介绍寻访的经历)通过什么途径,做过什么努力,达到怎样的结果,有什么收获。

教师: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求知,初步尝试自己收集资料并提取信息,这就是能力的培养,今后我们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下面请第一小组也就是设计绘制大型“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同学给我们讲解“丝绸之路”路线及重要地名的变化。

学生:(分段介绍)第一段,从西安向西进入黄土高源,要跨过黄河,经过河西走廊,长城西端,到达敦煌。古今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的有:长安——今西安;河水——今黄河。

第二段:从敦煌开始,进入茫茫戈壁滩。丝绸之路主要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阳关出发,沿阿尔金山——昆伦山北麓,塔里木盘地南缘向西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有:鄯善——今若羌;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南山——今昆仑山,喀什。北路从玉门关出发向西沿天山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到帕米尔高原。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的有:北山——今天山,吐鲁番,火焰山,新疆,伊犁。

第三段,葱岭向西北路经中亚到达欧洲,南路向西亚和南亚进发,到达伊朗、印度以及东欧一带。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的有: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奄蔡——今咸海至里海一带;身毒——今印度;大月氏——古国名,今阿姆河流域;安息——今伊朗一带;大秦——古罗马。

第四段出新疆后的丝绸之路西远南伸的情况。

教师:沙漠、雪山、绿洲,时而长风漫卷,飞沙走石,时而万里寂静;牧人的炊烟袅袅升起,直接云天;驼铃响过,这片大地仿佛又回复到开天辟地时的苍凉,这就是古代中国的西域。公元前139年,瀚海深处响起一阵阵悠扬的驼铃声,看!他们来了,张骞率着一支队伍骑着骏马和骆驼开始了他的使命。请看第二组同学的表演,张骞出使西域。

学生表演:着重表演历经的艰辛,表现出张骞的气魄和坚定的意志等。

教师:从他们的表演中我们看到张骞以探验家的胆魄,历尽艰辛开辟出这条闻名世界的商道。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还有多少英雄豪杰在此留下英名。东汉时期班超及副使甘英,为商道的畅通都做出过杰出贡献。东晋时,法显从长安沿丝绸之路西行求法,游历三十多国,回国后将沿途见闻及带回的经文整理成文,这就是著名的《佛国记》。唐朝著名高僧玄奘沿丝绸之路到印度,游历19年,行程五万多里,著有《大唐西域记》。《西游记》就是以他西行的故事题材为背景而写的。元朝时,意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随父沿丝绸之路来中国经商,在元朝任职17年,后来回国,因参加战争被捕入狱。在狱中,由他口述,狱友笔录成书,这就是闻名世界的《马可•波罗行记》。在这条古道上还有绿洲、重镇、名胜古迹、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奇的风土人情。

接下来请第三组的同学给大家讲解。(第三组将收集的资料汇集整理编排)

第三组的同学展示图片。展示的图片除教材提供的五幅插图外,还有马踏飞燕,“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绢地刺绣,玄奘画像,还有敦煌壁画邮票、一组嘉峪关的照片。着重介绍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高昌、楼兰。介绍途经的省份,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及物产。

教师:第三组同学主要介绍了楼兰故国在古代中西交通史、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她的消亡,史学界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有的人认为楼兰的消亡是因为沙漠化,也有人认为是气候突然发生变化,大旱降临,上游河道断流,人们被迫逃离古城;还有人认为是外敌入侵造成的。究竟是何原因,你们有何看法,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对此问题可以进行研究。

丝绸之路沿途要穿过沙漠,翻越高山,经过人烟稀少的荒原,其旅途是艰辛难涉的,当然也并非都是艰险。如同学介绍的敦煌、高昌,还有碎叶等都是沙漠上的绿洲,是高原上的繁华集镇。不管是艰辛还是繁华的集镇,都有诗为证。请第四组的同学用诗歌来印证历史。

第四组的学生着重收集唐代边塞诗人的诗歌,有王之涣的《凉州词》,张籍的《凉州词》,王翰的《凉州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王昌龄《从军行》《出塞》,岑参的《天山路》、卢纶《塞下曲》等。

他们以通过朗颂再简介诗歌内容的方式来再现“丝绸之路”。

教师:第四组的同学以诗歌的形式给我们讲述了历史,同时我们也获得美的享受。

古老的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可供探索的奥秘,此次寻访了我们只是初步的探索,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继续深入的探究,也许你就能成为一个专家,祝你们的探索取得好成绩。

为了更好的熟悉丝绸之路上的古今地名,我们请8位同学穿越时空隧道,遇到古地名,要写出现在的地名;遇到今天的地名要写出古地名。写出的地名只能给下面的同学看。写对了,就继续往前,错了,就退出游戏。请同学们为他们打分,他们的成绩可作为今天全班同学的成绩记录下来,让我们给他们鼓掌加油。(根据不同程度选出8位同学做代表,反馈掌握的情况)

游戏:穿超时空隧道

活动总结

教师: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如今的丝绸之路,公路成网,铁路纵横,机场遍布,形成了陆空交织的主体交通运输网,使“丝绸之路”的终点伸到西欧以至更远的地方。通过寻访我们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第一,通过寻访,我们掌握了查找地图的基本技巧,将历史的学习融进了地理中,懂得学习历史离不开地图,离不开地理。

第二,通过这次寻访,我们初步尝试了怎样去收集、查阅资料,怎样提取有效信息,尽管同学们的收获不同,但只要认真努力地去做,就会有收获。

第三,同学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智慧与才能,说明我们的同学有能力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第四,通过寻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大陆上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友谊文化传播之路。历史证明,对外开放能使中国繁荣发展。

第五,大自然养育了我们,我们也要热爱大自然,尤其从故国楼兰消亡的讨论中,同学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的确,人类要持续发展,必须要与大自然和谐发展。因此,保护好我们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活动评价

目的:通过活动课的学习,学生是否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是否掌握了识图的基本技能,更主要的是能否去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方法:查检法、观察法。

过程:老师抽查部分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负责检查的同学,则对全班同学检查、登记;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抽两名,参与“穿越时空隧道”的活动;师生交流,有意识地请平时不积极、自我控制较差的同学谈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评价总结

1、能穿越一条“时空隧道”为合格,能穿越两条为良,能穿越三条以上为优。

2、平时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在这一次活动中积极收集、积极参与都视为优。

活动说明

我们出门旅游或至一个新的地方,一张地图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便利。在历史学习中地图也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放到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够真切和全面地去感知历史。而地图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历史事件发生与演变时所在地域地理位置,方便和直观地把握历代疆域和行政区划的变化、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地理分布等。因此,通过地图学习历史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个重要方法。

你也许会问,历史上的那些地名变化太大了,怎么能记得住呢?这是每一个学习历史的人都遇到过的问题。因为地理环境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变化的,人们往往比较了解当今的地理环境,而对历史地理感到陌生。因此,对照古今地图来进行历史学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简便实用的方法。这有助于我们识读历史地图,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也有利于我们更加真切地理解那些十分久远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本次活动你会发现地图在历史学习中是非常重要非常有趣的。

《丝绸之路》篇7

一、说教学理念与目标

(一)有关教学理念结合

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统领全课,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努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整合历史资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有关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将目标指向学生发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内容和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点: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要求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关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习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课堂进程中自始至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说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有关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内容。即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下的第四课,在学习了本单元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本课将在了解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基础上,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是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各族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各民族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秦汉大一统文明,从而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并为学习下一单元奠定基础。从长远的角度看,这节课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掌握学法,对学习整个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本课的教学地位重要、意义重大。

(二)有关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历史课,对于类似的探究性问题的学习一方面不是很感兴趣,另一方面自身的分析、总结能力有限,所以,更应该在此方面加强锻炼。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张骞出使西域。首先,西域的一部分地区现已属于国外,另一部分属于我国西北地区,学生的地理概念陌生,而且,地名多且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同时,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初一学生分析、总结时也不容易把握准确。所以,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本课难点。

(三)有关教学安排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即: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用视频片段导入,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团结协作探求新知”。课前将学生分组并布置每组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查阅有关本课的各方面资料。在第一目“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学习中,由各组派代表讲述查找到的相关历史故事。在学习“张骞通西域”这一目中,由学生依据地图,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并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西域归来》,从而加深对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精神的认识并帮助分析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这一目主要通过描绘路线图、展示收集到的西域物品及讨论丝绸之路的作用等活动来完成学习。这一环节的教学也突显了以活动为中心,围绕活动开展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重、难点内容。三、“智力闯关小结反馈”,本环节将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竞赛题的形式,进行小组抢答、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评价。四、“深度迁移拓展升华”,最后将本课主题与现今社会相连,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带领大家重走丝绸之路,了解今天丝绸之路上的风貌,从而达到知识内化、感受深化,能力强化。本课各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并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了历史。

三、说教法、学法指导

(一)有关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导而不牵”、“活而有序”等教学思想。教学中体现了由重“教”到重“学”,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初一学生的特点,采取探究式教学法以及历史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成长的理念,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有关学法指导

本节课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针对初一学生重形象思维、知识体系松散和求知欲强等身心特征,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这节课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在本课中我力求教会学生以下方法:

1、分组合作法:按小组合理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培养协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增进友谊,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收集、整理资料:课前将学生合理分组,布置本组要收集的资料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合,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成果展示法: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有关教学媒体

这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中有电视剧的视频片段、有动画的历史地图及历史图片等资料,其目的在于将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与本课教学内容相结合,且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乐于学习。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帮助学生学习较复杂的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路线图。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采用了提纲式板书,以本课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体现了本课的知识结构,板书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评价

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课堂上多边互动的评价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能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前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元化评价方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情况。在课堂训练中,学生完成的任务是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的。在体现任务的基础性、开放性时,主要采用自评、互评;体现综合性、探究性时则以师评为主。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中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平等的交流。在评价时,我注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还通过“学生历史学习观察检测表”(见附表),了解学生在课前及课堂上如何参与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自始至终我尊重学生理解和体验的差异,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有效地控制课堂评价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促进每个学生的协调发展。

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情况的观察,获取反馈信息,迅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

《丝绸之路》篇8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主要通过张骞这一人物的事迹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和意义.

教学本课时我依据课后的问题"课文主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恺撒大帝看戏"和金钥匙:"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这两点入手,让学生感悟写作中的一些技巧.写恺撒大帝目的是对后面的故事起铺垫,衬托的作用,我们回忆一下所学课文还有哪些有类似的特点,接着让学生也打开自己的习作本,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方法针对某一篇作文你是否可以修改一下针对题目的确定同样采用这样的方法,同学们兴趣盎然,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修改明显有新意,但文中曲幽通径的境界一时还无法达到,但我想至少给他们一个暗示,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处理,相信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学《丝绸之路》,可以把了解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这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二、为了增进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多收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学时,我又恰当地补充了有关知识,课后,我又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从而了解祖国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文化。

由于重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理念。本课教学师生收获多多。

《丝绸之路》篇9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张骞出使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概念;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大秦使臣来东汉。

2.了解秦汉和朝鲜、日本的交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表述、归纳史实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两汉通使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奠定了我国对新疆管辖的基础。

2.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古代历史上的创举。以他们所表现的精神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3.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东汉与大秦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联系;古代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的盛誉和先进文化对东亚邻国的影响,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班超经营西域。

2.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

1.数字投影仪。

2.电脑及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图片:秦始皇端坐在宝座上,一名跪着的侍从双手举着盛满葡萄的托盘献给他)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位同学画的想象画。他参照教材,把秦始皇画得十分传神,葡萄画得也非常逼真,可是,这幅画有一个“历史”错误,你知道错在哪儿吗?尽管秦始皇唯我独尊,富有四海,但当年的他却吃不到我们今天常吃的水果——葡萄。因为葡萄是从西域传来的,而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是在西汉时开通的。那么,西域在何方?是谁开辟了中原和西域交往的道路?丝绸之路是怎样闻名于世的?秦汉时期,我国同哪些国家有着友好交往?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板书)。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学习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板书)。首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匈奴这个古代的民族。秦汉时期匈奴不断南侵,中原王朝与匈奴时战时和,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河套与西域等地区的发展。

侵同学们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填表

时代  战  和

秦始皇蒙恬收复河套,移民戍边

汉高祖“白登之围”,战败和亲政策

文帝、景帝和亲政策

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

汉元帝和亲政策(昭君出塞)

总的说来,中原和匈奴的战争并不能阻止双方的经济文化的交往,而双方的和平共处更是促进了各自的社会发展。

接下来,我们学习张骞通西域(板书)。请同学们看教材及《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此图制成课件,简称《西域图》)。注意:①西域的概念;②西域分布的国家和民族。(学生回答,同时投影《西域图》,此时隐去出使路线箭头。学生答西域概念时,玉门关、阳关及今天新疆范围的标志闪烁显示)玉门关、阳关是汉朝的西大门,由此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汉代以来古人统称之为西域。这里分布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匈奴贵族向各国征收赋税,榨取财富,把当地人民当作自己的奴隶。教材的小字部分讲述了匈奴单于杀死大月氏国王,并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制成酒器,大月氏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向西迁徙。这可以说是匈奴贵族残酷压迫西域各国人民的典型事例。西域各国人民特别是大月氏人对匈奴无比痛恨。

以上我们了解了西域的情况,现在老师要问你们几个问题:①汉初匈奴能够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③西汉初年对匈奴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生答)同学们回答得十分正确。西汉初年匈奴正处于极盛时期,这是它得以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它控制了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而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军事实力战胜匈奴。无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这时汉武帝了解到大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与大月氏结盟,东西夹击匈奴(投影《西城图》并有东西双向箭头闪烁),这就是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目的。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便下诏书招募,小小郎官张骞便脱颖而出。

我们来认识一下张骞。张骞是汉中(今属陕西)城固人,应召前是个郎官,就是守卫皇帝宫殿的。他的官职虽小,但胆量不小。教材中称赞他“具有探险精神”。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具有探险精神?请你根据《西域图》(指图)为张骞设想一下,张骞此行“险”在何处?(生答)同学们说得很对,当时人不知道月氏国在哪,也不知道有多远,的确是“探”险。同学们的设想也很有道理,此行要经过匈奴控制的地方,有被匈奴捉住杀掉的危险;要穿过千里荒漠,自然条件恶劣,有被沙漠吞没的危险。此外还有风餐露宿,饥饿寒冷,风吹雨打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敢于应召,需要很大的勇气,张骞的确是具有探险精神的人。

(投影《“张骞出使西域”图》,并配送别的乐曲)这是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它为我们再现了当年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看了这幅图,我想问同学们,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生答)同学们观察得很细心,根据图中两个中心人物的姿态,我们可以看到画面右侧骑在马上的是汉武帝,他举起左手表示送别,仿佛在说:希望你不辱使命。画面左侧是张骞向汉武帝跪拜辞行。他身后的两个人拿着代表使臣身份的信物——“节”。“节”用木棒制成,上面装饰着羽毛。这使我们想到张骞此行全权代表汉王朝,可谓任重啊!他身后的马匹,似乎提示我们,不要忘记当时的历史条件,这是那时的主要交通和运输工具。靠骑马、靠双脚,完成这数万里的旅行,可谓道远啊!

(投影《西域图》,路线箭头随讲解闪烁显示)公元前138年,张骞率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踏上出使西域的旅程。出了玉门关,就进入匈奴控制的地区。正像同学们设想的那样,匈奴人捉住了张骞,把他拘禁起来。为了控制他,匈奴人强迫他娶匈奴女为妻。他在匈奴呆了十年,但始终没有忘记汉使的身份,一直珍藏着节杖,尽管节杖上的羽毛已掉光了。后来,张骞率部属逃离了匈奴,越过葱岭,到了大宛,又经过康居,最后到达月氏。此时大月氏人已迁到阿姆河,这里土地肥沃,没有战乱,一片安乐景象。大月氏人乐不思“蜀”,不想再去深究对匈奴人的仇恨。张骞在这里活动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带着遗憾的心情踏上归途。途中,再次被匈奴人拘禁达一年多,后乘匈奴内乱脱身,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此时出发时的百人使团只剩下他和贴身随从堂邑父两人了。

张骞此行历时十三载,屡遭坎坷,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抱恨而归。那么,张骞此行岂不是劳而无功吗?(生答)你们说他有功,他此行功在何处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教材。(生答)好。同学们基本说出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老师再归纳一下。张骞此行虽没有完成与大月氏结盟的任务,没有达到军事目的,但是此行开通了西域和中原交往的道路,出使途中,他访问了一些国家,得到了有关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并知道他们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这样就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开通道路,沟通联系,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一个功绩。此外,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张骞分别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国访问,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有了交往,又开始了互通有无。汉朝的使者把西域的一些物产如苜蓿、核桃、胡萝卜、葡萄的种子带回长安,葡萄就是这时传入中原的。大宛的良马汗血马以及龟兹的乐曲、胡琴等,也都传入内地。汉族人民则把自己的生产技术如冶铁术、凿井术以及各种生产工具,还有手工业品如丝绸等传给西域人,这就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那么,互通有无,促进交流,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二个功绩。西域各国和汉朝发生联系后,他们仰慕中原先进文化,渴望中原王朝的保护。因此,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设置机构,管辖新疆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三个功绩。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继张骞之后,又出现了一位胸怀壮志、报效国家的人物,他就是班超。我们首先看一下东汉时西域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班超为什么出使西域?(生答)对。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为南、北匈奴两部分。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威胁东汉北部边境。并且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通,不许他们和东汉往来。西域各国迫切希望和东汉建立联系,纷纷派使者到洛阳,要求东汉出兵保护他们,以摆脱匈奴的奴役和束缚。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固(以后我们学两汉时期文化时将会给大家介绍)的弟弟,从小勤奋好学,立志效法张骞报效祖国。由于家贫,靠替官府抄书维持生活。当匈奴人连年进攻东汉边境时,他毅然放下手中的笔,从军报效祖国。“投笔从戎”这一成语即来源于此。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出使西城后,经过一番努力,他帮助西域各族人民摆脱了匈奴贵族的残暴统治,使西域大部分地区与东汉重新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友好关系,和汉朝隔绝了六十多年的西域通道又重新打通了。因此,他在西域享有很高的威望,得到了西域人民的拥戴。当他奉东汉政府之命从西域撤回时,西域人民苦苦挽留。他只好上书给皇帝,说明情况留了下来,直到公元1XX年,才返回都城洛阳,那时他已是71岁高龄了。班超经营西域30年,他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讲到这里,我想请大家讨论一下,从张骞、班超这两个杰出历史人物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崇高的精神和良好的品格?(生答)是的,这两个人物,特别是张骞,胸怀报国之志,为了报效祖国勇于吃苦,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矢志不移。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一部分,是成功人士应具有的一些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西汉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过往的商旅得到了保护,这就使汉朝与西亚、欧洲的商路畅通无阻,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张骞的名字因此和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商道紧密联系起来,这条商道就是丝绸之路(板书)。因此,商路畅通,促进贸易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四个功绩。所以,我们不能因张骞没有实现汉武帝的期望而说他劳而无功。张骞出使西域,是古代历史上的壮举,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那么,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丝绸之路示意图》,运用3d动画制成课件,使图上的骆驼可以活动,通过骆驼的走动显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并配上音乐)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指图讲讲丝绸之路的路线?(生答:从长安出发,经过敦煌,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是出玉门关,经楼兰、大宛到安息,再到大秦;一条是由阳关,经鄯善、于阗、大月氏到安息,再到大秦)这位同学讲得很好!可是这条路线太复杂,我们把它简化一下;敦煌一带我们称之为河西走廊(图中“敦煌”闪烁显示后隐去,然后闪烁“河西走廊”),而楼兰、鄯善、于阗(闪烁显示)这些地方是今天的新疆境内(新疆闪烁),安息(闪烁)就是今天的伊朗,属于西亚(闪烁),大秦(闪烁)就是古代的罗马帝国,属于欧洲(闪烁)。这样,这条路线可表述为: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再经今新疆境内到西亚,再由西亚到欧洲。那么,这条联结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为什么要称作“丝绸之路”呢?这是因为,丝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丝绸的国家。丝绸质地柔软,轻薄雅丽,是古代希腊人、罗马人追求的奢侈品,当时谁有一件丝绸衣服,都会引来其他权贵人物的艳羡。正像教材小字部分介绍的那样,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因身穿丝袍出现在剧场而引起“轰动效应”。后来,身穿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时尚。外国人因丝绸而开始知道中国,因喜爱中国的丝绸而想了解中国。他们称出产这种精美织物的国度为“丝国”,对“丝国”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这条东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各地,这条商路也因中国丝织品享有的盛誉而被称为“丝绸之路”。近几十年来,在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了许多汉朝的丝织品。同学们请看,(投影《汉代绢地刺绣图》)这是“汉代绢地刺绣”,(投影《西汉锦》)这是“西汉锦”,(投影《东汉罗》)这是“东汉罗”,这些都是在丝绸之路上出土的,这些出土的丝织品图案工整,色调浓艳,刺绣针法熟练精良,反映了汉代手工业的高度水平,同时说明当时丝绸对外贸易的兴盛,是当时中西丝绸贸易的历史见证。

(三)小结

我们概括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一是一条古道,即闻名世界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二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三是出使西域的张骞。他为中西交通的开通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动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体会历史情境,思考并表达各自的见解。

讲解本课的重点“张骞出使西域”时,教师通过展示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对张骞的全面了解,指导学生对张骞进行评价。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一、填空题

1.公元_____年,______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2.秦汉时期,我国同朝鲜半岛关系密切,汉朝的_____和_______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______等特产也输入到中国。

二、单项选择题

1.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c.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d.设置了管理西域的行政机构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  )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138年  d.公元119年

3.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  )

①西亚②河西走廊③欧洲④今新疆境内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d.④②①③

4.公元97年,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的人是(  )

a.甘英    b.班固     c.窦固    d.窦宪

三、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①这是一枚什么印章?

②这枚印章有什么历史意义?

四、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田都护。……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剑,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造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

——《后汉书•西域传》

请回答:①材料中“武帝”、“北虏”各指谁?

②“宣帝改曰都护”是哪一年的事?有何意义?为什么?

③“以超为都护”指的是什么事?

答案:

一、1.16 大秦安敦王朝2.铸铜 制漆 名马

二、1.c 2.a 3.b 4.a

三、①这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与的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

②这是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四、①“武帝”指汉武帝。“北虏”指北匈奴。

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开始对西域进行军事、政治管理,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③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丝绸之路》篇10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3、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4、小结。

5、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丝绸之路》篇11

前言:同学们还记得我么打个招呼吧.(王老师早上好.)四年二班可爱的同学们早上好!觉得今天我漂亮吗还行,挺漂亮的,谢谢你们的夸奖,我真高兴.那么你们觉得今天的自己精神吗(再确定一点告诉我.)对,我们班的孩子就是这样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上课.

乐文生情,直入主题

师:(点击音乐,图片)今天,我们要踏上一条路.它绵延千里,山水迢迢,苍凉而又壮美;它历史悠久,征途漫漫,繁华又归沉寂.弃笔从戎,出使西域的班超走的是它;不辞辛苦,天竺取经的唐僧玄奘走的是它;畅游山水的大诗人耶律楚才,道教教主邱处机寻访的是它;由意大利入大都写下《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走的依旧是它.它有一个诗意而又形象的名字——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指出重点,明确作用

师:关于丝绸之路你知道什么

(出示地图,随着语言点击)起点:长安;终点:罗马;全长:七千多公里.

评价:很好,你不但认真预习,而且还查找了相关的课外资料.日积月累,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快速阅读课文,找到答案用笔划下来.

(1)四段: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

评价:非常好,你找到了课文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用途以及位置的介绍.丝绸之路是一条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引导学生跟读"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商路".)板书:古代商路

(2)(课件出示该段课文)八段:后来,汉政府在张骞走过的路上设置了四个郡,这条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一直通向印度,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就畅通无阻了.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评价:多么敏锐的观察力,多么迅速的思维.能把最后一句话再读一读吗(点击课件)

师:能不能说说纽带是什么意思那么可以找一个词语替换它吗(桥梁,彩虹)

评价:你换的这个词太恰当啦!放到原来的句子当中读一读.还可以说是臂膀,绸带,传送带.板书:文明纽带

师:就在丝绸之路这条纽带上,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传到了亚欧,课文中提到的那个凯撒大帝才会有机会穿上让众人目瞪口呆的那件用中国丝绸做成的绚丽夺目的长袍,成为最讲究,最时髦的人,所以说(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指读

师:就在丝绸之路这双臂膀上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传到了中国,所以说(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指读

师:就在丝绸之路这条传送带上,友谊,文明从中国传到亚欧,又从亚欧传到中国.所以说(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齐读

精读开辟过程,感受张骞精神.

过渡语:这条了不起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让我们大声喊出他的名字.(张骞)

张骞是怎样开辟这条道路的呢用课文的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张骞出示西域的情形.(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千难万险)(点击课件)

评价:非常好,一语中的

怎样是千难万险(困难重重,遇到的危险和困难很多很多.

2.文中有哪些地方写了张骞遇到困难和危险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相应的句子

五段:(课件出示)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点击课件:日夜兼程,寡不敌众变色)

日夜兼程说明张骞(不辞辛劳,匆忙赶路,一刻也不停的样子)

寡不敌众说明了匈奴非常(凶猛善战),课文当中的词语是(剽悍).

张骞一行人千辛万苦想躲开匈奴,结果还是被他们发现了,战斗的结果是: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这说明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千难万险)指读

六段:(1)张骞当了俘虏,他的遭遇怎样(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渲染:十一年啊,在座的同学从出生到现在也不过就度过了这些岁月,而这十一年张骞在受人监视的蛮荒之地,放牧牛羊,被人驱使.这十一年是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归的十一年;这十一年是处处小心,事事谨慎,战战兢兢的十一年.这样的十一年,张骞过得真是(千难万险)

(2)在这样的情况下,张骞的反应如何呢

(课件出示)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

由此你可以感受到什么(张骞的信念非常坚定,他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以顽强的毅力,高超的智慧与匈奴周旋着)

(3)教师朗读前半部分,全班朗读后半段课文

(4)这一段,你还找到了哪些写张骞遇到困难的句子

(课件出示)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5)从哪些词语你感受到了张骞经历了"千难万险"

(6)为什么专拣(重读强调)人迹罕至的路来走(为了避开匈奴,完成使命)可见张骞这条路走得是"千难万险".

请你用朗读将这样的困难和危险表现出来.

评价:对于重点词语的重读强调,让你的朗读抑扬顿挫,让听的人如身临其境,非常精彩.

七段: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当初出发时的随从只剩下了一人.

你从这句话怎么知道张骞经历了千难万险呢(提示联系上下文)(课见出示对比,强调)

评价:你是一个眼界宽广的孩子,能够注意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课文,这是一个好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学会使用它.

四,渲染气氛,升华主题

师:1.世界上有无数条路,却没有一条像丝绸之路一样承载着千年古史,编织着四方文明;它让中国的汉唐盛世焕发出丝绸般耀眼的光彩,并延续至今.(放课件影片)

(公元前139年,西汉使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亚探险家长迁就以长安为起点,开始向西方未知的世界迈出了脚步.今天,当人们俯瞰丝绸之路的时候,这一瞬间便是2143年.)

师:而今,过了2143年的丝绸之路上(说一个词,出现一幅画面)都市繁华,公路交错,人声鼎沸.如果没有张骞的开创之举,恐怕那些城市还是一片蛮荒的不毛之地.

2.(点击课件)张骞回国后,被封为博望侯,意为"广博瞻望".

博望侯,多好的封号,广博瞻望,不正是探险家的经历与功勋最好的概括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探险家,获得过如此之高之好的称呼.

(点击课件)司马迁以"张骞凿空(探险,打通孔道)"四字,高度概括了他通西域的贡献和传奇的一生.

3.让我们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课件点图)张骞

让我们记住这条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件出示)

课后请同学们试着按照上课时的分析复述课文.推荐阅读:《马可波罗游记》,课后我们找一个时间一起来看一看纪录片《新丝绸之路》.

学习着并进步着——《丝绸之路》课堂教学反思

重点提前,重组教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难万险,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考虑到课时和教学重点的因素,我将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讲授提前,引发学生对于开辟过程的好奇心,在分析感受开辟丝绸之路"千难万险"的过程中插入小故事,以求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也从潜移默化中明白了这则小故事讲述的原因,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书声朗朗,情意深深.

《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对本课进行教学时我就注意了突出这一点,重在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教师讲解为辅助,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内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有效拓展,兴趣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结合具体步骤适时适当的插入课外拓展资料——绵延千里的荒漠古道图片,气势磅礴的丝绸之路影像,简明可感的起始路线地图……从孩子们紧紧追随的目光中,轻轻惊呼的叹气声中,我知道这些资料成功地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学生对于丝路开辟艰难的感受,对于那条古道的向往,崇敬便由此一丝一缕地延展开来,教和学也就自然而然地事半功倍了.

重视评价,指导方法.

平白的说教容易引起听者的厌烦,即使是全心求学的孩子们也不例外.如何在教学中将读书方法无声无息地渗透给学生,是我设计评价语言时主要考虑的问题.在预先设计学生们可能出现的回答后,我准备了类似"很好,你不但认真预习,而且还查找了相关的课外资料,日积月累,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对于重点词语的重读强调,让你的朗读抑扬顿挫,让听的人如身临其境,非常精彩","你能边读书边用笔画出重点句子,并且写上感受,这种方法太好了,一举数得,而且我们理解课文更容易更快速了!"这样的评价,让学生受到极大鼓励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应该怎样去读书,去学习;同时,四年级语文的训练重点——重视学生的预习,写批注笔记辅助读书理解课文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等项目也得到了训练和强化.

在《"宗璞散文小说选"佚序》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教师讲一本教科书,最好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知识,必须比教科书多许多倍,才能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来,皆成妙趣.如果他的知识只和教科书一样多,讲来就难免结结巴巴,看来好像是不能畅所欲言,实际是没有什么可以言.如果他的知识少于教科书,他就只好照本宣科,在学生面前唱催眠曲了."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辽阔的视野.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真时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以及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点从最初的教学设计重点不够突出就可以知道;在听到学生的不同于预想的回答时,出现了评价不够到位,反应不够灵活的情况.如学生在反复读错张骞的"骞"字时,我没有抓住这个校正机会予以强调,以后一定要多做准备,沉着应对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丝绸之路》篇12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丝绸之路课文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