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

时间:2023-03-23 18:47:38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125387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诗四首,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诗四首吧。

诗四首

诗四首

诗四首篇1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4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

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陆游

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全班讨论、交流明确: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

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竞背课文

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王维

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白

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板书设计:

归田园居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使至塞上

叙写出使经历

刻画塞外风光

渡荆门送别

首联:远渡的地点

此行的目的

颌联:写景

颈联:写景

尾联:抒情

游山西村

受邀去农家宁静、欢悦

去山西村的路上景美

在山西村风俗独特

别山西村不舍

教学后记: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能对诗的语言进行品味,能体味诗歌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综合性学习六:怎样搜集资料

训练要求:

1、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2、选择搜集主题。

3、清理过程。

4、整会材料。

5、写作。

训练时间:7课时

诗四首篇2

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中之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归田园居》《登岳阳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7.学生背诵《归园田居》。

四、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链接〗

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五、布置作业

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一、巩固理解,解释引读

1、巩固理解:

──《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中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2、解释引读:

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谁能够说说王维呢?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 教师范读;

⑵ 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以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送别诗歌,感受李白《渡荆门送别》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

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写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这首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 教师范读;

⑵ 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六、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七、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八、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2、课外延伸:

⑴ 背诵这两首诗;

⑵ 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⑶ 课外摘抄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诗四首篇3

实验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

诗四首

本学期总第课时

日期

课型

复习

主备人复备人一、教学目标:

1.熟练地背诵默写这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熟练地背诵默写这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归园田居》

1、简介作者及背景: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2、诵读理解,背诵默写:

朗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字面意思。

思考下列问题:

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想像“带月荷锄归”等的动人画面。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使至塞上》

1、简介边塞诗及作者: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诵读理解,背诵默写:

朗读并理解字面意思。

思考下列问题:“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是实写还是虚写?3、品读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无际无涯的大漠中,一缕烽火台上的孤烟,直上青天;长河似带,落日降临,异常浑圆,这两句诗,凸现了大漠粗犷、强毅的精神,凝聚了诗人的心态。从诗的字句看,语不惊奇,朴实无华,但却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达到了浑成的境界,显示了诗人的深厚功力。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三、复习《渡荆门送别》

1、简介作者: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2、朗读理解,背诵默写:

朗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字面意思。

思考下列问题:这是一首送别诗,谁在送别?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看出来的?你最喜欢的是哪句诗?为什么?

3、品读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四、学习《登岳阳楼》

1、简介作家作品:

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2、背景介绍:

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3、结合背景及课下注释理解诗义。

4、思考下列问题: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悲”在何处?

五、拓展:岳阳楼的名联:⑴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⑵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⑶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⑷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⑸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诗四首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多种意象所表达献身祖国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热爱秋天风光的感情。

2.掌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跃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教学重难点: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象叠加和意象特征强化二者对表达主体感情的作用。

2.《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的比喻使主体自我能投入客体现实,把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通过贯穿教学过程的、由浅人深的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与诗人建立心理桥梁,取得感情共鸣,进而在理性认识指导下,提高朗读质量。这是一个心理与认识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学设计:

关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构想

1.理顺逻辑层次:在预习中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捕捉感情基调后,认识全诗四小节的逻辑结构——长期的贫困,痛苦的希望,绯红的黎明,无私的奉献。

2.感知意象特征:

意象在本诗中具有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的特殊意义,所以,要把每一个意象都从这个高度给以解释,从而对这个高度的理解也具体起来。例如第一节的第一个意象“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树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中的“我”既是“你”祖国这个客观实体相对的主观自我,即“我”只是祖国田野河边的破旧的老水车,但是,老水车数百年来一直同一样落后破旧的纺纱机那样纺着疲惫的、喑哑低沉的歌,岂不又是我们贫困落后的祖国的代表?这样,祖国落后的历史便成了诗人自我的组成部分。这种写法是跟那些被歌颂的祖国是一方、作为歌颂者的诗人是另一方的写法有着明显的不同的。

又如第二节在思想内容上稍增亮色,写出“我”是祖国“痛苦的希望”时,便把“我”也是把“祖国”比喻成另一个意象:“是‘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抻)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既古老落后依旧,又有花朵落到地面之可能,即“我”也新生,祖国也新生的希望在前。

上面两节的意象,为了突出特征,加了许多定语,限制其外延,深化其内涵。而第三节的意象,虽然从分号来看,有五个之多,但是,何尝不能从博喻的角度来说明“这一个一簇新的理想”,即一改它的抽象为生动的具体:“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就是从因袭的框框中突破,“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就是承受着沉重的、历史重担的压迫的新生力量正在穿透一切障碍,“挂着眼泪的笑涡”就是黑夜迷路中看到前面灯光的喜悦与信心,“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就是为了正前方的理想而开展一场跟时间比速度的赛跑,“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就是漫漫长夜已是尽头、曙光已在涌动、理想的红日就要眺出来了!——在这里,不但多角度地展示了祖国作为理想的化身的威力,而且有层次地从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的合而为一递进到主体自我占优势,从而使感情的抒发更有深度与力度。

在第三节中,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都服从于也服务于“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簇新的理想”的构思铺排。“簇新的理想”既是“你”的所有,也是“我”的所在:胚芽、笑涡属于“你”,但是,胚芽、笑涡就是“我”,所以,“我”是属于“你”的,这是第一层次;起跑线、黎明就是“我”,“我”就是“你”——祖国啊!这是第二层次。这样,祖国的理想、前途、一切,就是“我”的理想、前途、一切,“我”和祖国就是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甚至在主客合一中占了更可抒情的优势。

在第四节,这种联系和优势又有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明确,从而为全诗的高潮作了准备。“我是你十亿分之一,堤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就把“我”和“你”的关系说得更为形象与哲理了:“我”是“你’的一切中的“一”,又是“你”的“一”的一切。就前者而言,“我”只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就后者而言,“我”又是所有“个别”汇集而成的“整体”。正因为这样,下面又可以通过两个意象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或者简直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地写出了“我”或者说“祖国”怎样从苦难的历史的“迷惘”中走向对前途的“深思”,而且随着实践的深入掀起了“沸腾”的思绪和情潮,另一方面,所有“个别”的奉献换取了“整体”的富饶、荣光和自由。

综上所述,我们在感知意象特征的基础上已各有重点地理解了各节诗组的思想重点与艺术特色,从中可以而且应该把握朗读的节奏,处理好语调、音量和重音问题了。

3.理解“意象叠加”的好处,激活想象思维

上文“感知意象特征”是解决诗中的意象特征“是什么”的问题,这里主要解决意象“为什么”叠加的问题,而在学生的想象思维被激活以后,又有一个在诗歌朗读甚至在诗歌创作中“怎么样”强化意象的研究性课题需要我们去深入钻研。

在第一节,老水车和歌所显示的落后与疲惫,矿灯和隧洞所显示的艰辛与缓慢,稻穗和路基所显示的贫瘠与破败,纤绳和臂膊所显示的痛苦与抗争——这一系列相同性质的意象的叠加,加深了我们对祖国落后、贫穷、破败和对劳动人民艰辛、痛苦、抗争的感受,尤其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这个意象把受苦受难但又顽强不屈的祖国母亲的形象浮雕在我们眼前,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奋起捍卫,我们怎么会不愿化身为祖国的希望啊!

于是,通过第二节的过渡,在第三节又以叠加的意象表明我们作为祖国的“簇新的理想”的代表,一定会冲破“思想的牢笼”茁壮成长,在不断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上,接好、也传好革命接力棒,去迎接一轮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这样,簇新的理想就同簇新的现实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这样,在第四节,就由对消极现象的感觉(“迷惘”)向思维的深度(“深思”)和情感的飞跃(“沸腾”)发展了,同时,这种思维和情感的交融,又化为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化为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诗人的情感和思维的层次就是如此递进的。

而当我们反复吟咏、朗读之中逐步加深对意象叠加作用的理解并摸索到诗作情感隧洞之轨迹的时候,我们的想象思维也被大量激活,而且跃跃欲试起来。

关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教学构想

1.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之间的分——合——分

本诗开头两句“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是把“我”和“秋天”二者分开来的,即“我”是“秋天”的歌颂者、欣赏者。但是,自从介入比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以后,“我”便同秋天这条河流交融在一起了。当然,这种交融与上一首舒婷的诗不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地合而为一,而是旨在让“我”投入于河流之中,静静地沐浴,直到让河流把“我”洗黑,培育“我”成熟,旨在构成这个想象中的意象,以完成诗意的主题。而这时,“我”和秋天的风光又分开来了,以便与本诗的开头照应。由此可见,这种主客两体的分合关系使结构既活泼又严谨。

2.通过设喻来创造意象的抒情作用

本诗是通过设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来打开抒情的闸门的。诗人把“秋天”比作“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既与前面的诗句相联系,由秋天的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使人想象到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的历史的长度与厚度,又与后面的诗句相衔接,由自然创造出来的人沐浴其中的意象使人感悟到这条河流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又是“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的大自然所特有的风光:既然秋天是一条河,那么,在秋阳高照的时候,它已经被太阳“翻晒”一过,所谓“翻晒”,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我”既然置身于秋光之中,这时便自然地投入这条河流之中,或者说让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直至把“我”洗黑。——在这里,又萌生出无限的童趣来:“我”被受阳光翻晒、过滤、检验过的河水洗黑的过程,实际上是被涤荡、净化,使自己成长、成熟的过程;成熟后又被河水巨大的冲击力“抛”到地上,这时“我”又得到了一个仰望秋天的机会——啊!金黄的稻德在鳞次栉比的“屋顶”上泛着光芒。这是“我”躺在地上看到的,自己突然得到了一个新的视角!

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创造意象而得以开发的抒情资源。

3.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使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

本诗在生动而诙谐的抒情以后,又深入到理性的认识:“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从意象的创造可知,秋天这条河流是无边无际的,但是,秋天确实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人和自然的哲理,那么,就让这些优美的思想作为河流的两岸吧。“两岸”其实可以理解为秋天的河流中的哲理沉淀所在。

你看,秋天的风光就是大自然中水、土、阳光三者导演出来的生动奇特的活剧。在这里,河流日夜流淌,阳光普照,庄稼在田野上生生不息:古老与新生相互映衬,深沉与稚嫩前后参照,斑斓与纯一互为表里,耕耘与收获循环往复,洗黑的身子与金黄的屋顶各异其趣,种子的遗忘与秋天的存在适成对照。——正因为这样,“我”要长时间地欣赏与咀嚼,欣赏“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咀嚼它与人类同步而进、与时代同步而行的哲理。

在上述三点教学构想中,要随时辅之以朗读指导,使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朗读感情的处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抒情式的朗读习得思想,把握内容,驾驭主题,熟练朗读技能。

诗四首篇5

秋天的风铃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

3.质疑探究

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①艺术上的特色;

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③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

《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⑥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②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

④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巩固教学

1.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注:括号内文字仅供教师上课时参考。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中学刘枫

作者邮箱:

诗四首篇6

1.用原句填空。①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②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③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2.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不表地名的一项是a.属国过延b.萧关逢候骑c.都护在燕然d.都护在燕然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东晋时著名的诗人,世称“靖节先生”。b.《渡荆门送别》是五言律诗,蕴涵了诗人对前程的展望和对故乡的眷恋。c.《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是他出使边塞时所作。d.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北宋著名诗人。《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4.下列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晨兴理荒秽b.长河落日圆c.江入大荒流d.拄杖无时夜叩门语段点将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请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及所押之韵。押韵的字有:________。所押之韵为:________。2.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首联、尾联为________,颔联、颈联为________,作者是寓情于景。3.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①征蓬出汉塞。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和“都护在燕然”,形象写出了国势的强盛,充满着自豪感。b.颈联两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壮丽雄奇的景象。c.“大漠孤烟直”就是说沙漠上没有一丝风,“长河落日圆”预示着一天的结束。d.末尾两句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迁移过关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答案:1.①大漠孤烟直②柳暗花明又一村③但使愿无违④月下飞天镜。2.c3.d4.b1.边、延、天、圆、然an2.五言律诗记叙描写3.①借代②对偶4.c1.b2.c提示:1.“少邻并”是“少有邻居紧挨作伴”的意思。2.“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正确。

诗四首篇7

课文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⑴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⑵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多媒体显示: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读诗,教师点拨:

《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懊悔。头两句点明归隐田园的根本原因。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人之所以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恬静舒适,是因为要反衬出他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饮酒》(其五)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全诗着力表现了悠然自乐的隐居生活,显示了诗人超然于尘俗之外的志趣,也透露了对污浊仕途的厌恶。

学生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7、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四、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⑴诗题《游山西村》,八句却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请结合诗句对此作一番分析。

⑵诗歌三、四句,有人认为是回忆来村的经历,有人认为是入村后徐行山村周围所看到的景致,你觉得哪种看法更切合语境?

⑶诗人为什么结尾写道“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什么使诗人如此留恋?

⑷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⑴诗一、二句写山西村民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了农家的热情、朴实;三、四句写村庄周围的景致;五、六句写村中淳朴的民风,古老的民俗,社日将近,村民吹箫击鼓,热闹非凡;七、八句写诗人有点恋恋不舍,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门的。全诗写了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虽无一“游”字,却处处切“游”。

⑵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⑶诗人笔下的山西村透出浓浓的诗意,诗人陶醉在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人情美表现在农家待客的热情和朴实中。风物美表现在村落的景致描写中;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那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啊,简直无法用言语来描述。诗人正在观赏美景,咚咚腊鼓之声,萧笙悠悠之韵,从村庄里传送出来,哦,原来是一年一度的春社近了,难怪村民循俗准备,以传统的衣着、礼数忙于迎接这个欢乐的节日,多么古朴可爱的民风啊!难怪诗人如此留恋。

⑷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

5、深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积累名句。

提问:《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又”把移步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描绘得宛然在目。当我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单欣赏了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更领悟到它蕴含的哲理思想──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只要有梦在,希望就在。

6、学生齐读《游山西村》,背诵。

五、背诵两首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教师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情感抒发、风格等几方面比较。

明确:两首诗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都选择了“一天”中农村生活的剪影,都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不同之处在于:《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写了田园的劳作之乐,平淡而又富于情趣,朴素的语言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意诀官场、热爱田园、回归田园的意愿。风格质朴醇美。《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写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展示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决意归隐。因为诗人虽赋闲在家,但仍有志报效国家,所以仅有重游之念,而无归隐之意。诗风自然闲适。

学生齐背两首诗,默写两首诗。

六、课堂小结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他那或热情奔放、或清新俊逸、或自然闲适的诗作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让我们在吟诵声中结束对两首诗的学习,以此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吧。

七、布置作业

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两位的诗人王维、李白的诗作《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二、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

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王维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择一首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⑴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

单车: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

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⑵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⑴学生朗读诗歌。

⑵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

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⑶名句赏析:

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多媒体显示: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学生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⑷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学生默写全诗。

三、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

教师补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节奏划分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问题如下:

⑴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⑵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⑶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⑴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⑵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⑶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说。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

只要学生谈出一点即是收获,教师当以鼓励激发为主。

5、学生齐背《渡荆门送别》。

四、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1、学生齐背《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2、比较鉴赏。

明确: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流露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课堂小结

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朗读吟诵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壮美的西北边塞,雄奇瑰丽的长江中流一带,看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读诗是一种极好的人生体验,让我们在高声吟诵中,悉心品味那丰厚的精神乳汁吧。

六、布置作业

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组织“古典诗歌朗诵赏析会”的活动设想

此活动旨在推动学生对“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学习,形成一种读诗、赏诗的学习氛围。

二、写作活动设计

1、把《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改写为“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剪影”“山西村纪事”两篇文章。

2、四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一段文字描绘你的阅读感受。

三、分别绘四幅画表现你对四首诗的理解,要抓美点,抓名句

(可以命名为荷锄晚归、大漠风光、长江壮景、柳暗花明,仅供参考)

四、开放性探究

课外阅读下面几首诗,结合课内所学,进行初步赏析。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提示:这首诗与《渡荆门送别》同为诗人出蜀时所作,时间应在《渡荆门送别》之前。诗歌描绘了峨眉秋月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依恋故乡山水的真挚感情。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提示:这首诗突出表现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在这里,空山雨后的秋景,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响,浣溪归来的少女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地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提示:这首诗借写一个风雨之夜做梦奔赴战场,戍守边防,表现了作者至老不衰的抵抗金人入侵的坚强决心。诗的头两句说,自己虽然年迈,行动不灵活,一个人静静地躺在乡村,但并不悲观消沉,还在想着去为国家戍守轮台,保卫边疆。后两句是说,深夜躺在床上,听到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知不觉进入梦境,梦见自己骑上披着铁甲的战马,横跨冰河,在北方战场上和敌人拼杀。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爱国情怀。

教学设计

【实用教案】

〖教学创意〗

本创意在指导学生诵读积累后,进一步指导赏析诗歌。诗歌需要吟唱,吟唱必有节奏。学生必须明确古代诗歌的节奏划分规律,吟唱后掌握诗歌赏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诵读积累

1、节奏划分:

古代诗歌吟诵时,都有一定的节奏划分规律。一般是两字一顿。五言诗有两种节奏: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也包含两种节奏划分: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划分规律,结合诗歌内容,划分诗歌节奏。用“/”在语音语义停顿处划开。

归园田居陶渊明

二二一,二二一。

二一二,二二一。

二二一,二一二。

二二一,二一二。

使至塞上王维

二一二,二一二。

二一二,二一二。

二二一,二二一。

二一二,二一二。

渡荆门送别李白

二二一,二二一。

二二一,二二一。

二一二,二一二。

二二一,二一二。

游山西村陆游

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二二一二,二二一二,

二二二一,二二二一,

二二一二,二二一二,

2、领读:

教师领读,要求学生读得节奏鲜明。

3、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认真揣摩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4、齐读:

学生高声齐读,要求读得铿锵有力,节奏分明。

5、吟读:

初步有感情地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

6、默写:

要求不写错字别字。

第二板块:反刍赏析

一、诗歌熟读成诵后,还需要反复呤咏,如牛儿反刍,仔细揣摩,深入欣赏分析其意境意味。本板块教师示范,指导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和内容,学生学会赏析其他诗歌,以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明确:诗歌的欣赏角度有背景点示、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诗联赏读、画面欣赏、景物描述、思路分析、手法理解、情感体味、音韵感受、诵读指导、意境探求、特色概说、文化知识、格律知识、意象阐释、意蕴发现、主旨概括、风格评说、扩展比读等多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上面的角度中,突显一种,或选择其中的几种,有机组合,指导同学们由面到点、由合到分、由感受到欣赏地学习诗歌。

教师示范赏析《归园田居》和《使至塞上》。

1、背景点示:

《归园田居》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406年)。诗人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愤而辞官,欣作《归去来兮》,种豆南山。但不善于种田。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使身份出使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2、全诗概说:

《归园田居》前两句概写隐居后的田园生活。中间四句具体介绍种豆时的情况。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夕露无意见沾湿了诗人的衣服。最后两句议论抒情,画龙点睛,表达中心,水到渠成。全诗语言平淡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没有丝毫矫柔造作。

《使至塞上》前两句叙述此次出使的随从、目的、路程。三四两句叙事写景,“征蓬”、“归雁”,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景中含情,微露被排挤的难言之苦。五六两句是千古名句,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在这样的景色中,诗人不知不觉来到了边关前线,只是要见的前敌统帅还在前方……

3、联意解析:

《归园田居》最后两句写出诗人心底秘密。衣服沾湿了,不值得怜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什么意愿呢?诗人在另一首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后为何能“悠然”呢?因为此时有“飞鸟相与还”,能“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可见作者的意愿是只要能远离相互压榨的官场和黑暗的社会,衣沾何足惜,因为“此中有真意”啊!

《使至塞上》颈联中每一字无字可替无语可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壮美风光,即使是一个没见过大漠风光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当时当地的氛围,有如亲临其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没一个读过这诗的人,脑海中都有一个鲜明的大漠图景,图中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诗人无愧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称誉。

4、思路分析:

《归园田居》在结构和内容上,从概括到具体,从早晨到晚上,从种豆的地方到回家的路上,思维流畅,思路清晰,然后轻轻一转,曲径通幽,醇美的诗意,豁然开朗。

《使至塞上》先叙事,再写景,后抒情,中间叙事写景,景中寓事,景中含情。尾联言尽意远,回味无穷。

5、诵读领悟:

第一板块的诵读是读得清楚,读得流畅,读出节奏,读出顿挫。现在进一步要求在诗意赏析了之后,领悟意旨,读出情感。

《归园田居》前六句整体可用叙述口吻来读,但中间也有变化。前两句有如老朋友呼告其事,声调稍高;中间四句如促膝而谈,可用谈话语气,娓娓道来,缓疾偏中,不抑不扬;最后两句有如神秘的耳语,又带有战胜心灵的得意,可通过语调的变化来表现此时神秘、得意、庆幸、满足等复杂心情,语速变缓,语调先降后升,最后表达出一种心情的释放。

《使至塞上》主要按照表达方式的变化,依据表现情感的需要来安排诵读技巧。首联交代随从、目的、路程,可用叙述口吻来读。颔联、颈联中含有事、景情,“征蓬”、“归雁”要读出无奈的语气,“出汉塞”、“入胡天”要读出心中微苦,且苦不能言之状,可仰头,微摇。颈联描写壮美风景,可用惊喜的语气读出。诗人在难测的人生征途中看到了悲壮时的心情,非苍茫雄浑的中音读出不可,一般来说,女性是读不出此中情味的,但一定能体味得到。尾联表现的是诗人“逢候骑”时的坦然,得知“都护在燕然”之后的茫然。上句要读得短促,下句要读成一个语言单位一顿,要能感受到那种诗歌虽嘎然而止,却能令人遐想的韵味。

二、同学们自主选择上面所明确的欣赏角度,尝试欣赏《渡荆门送别》和《游山西村》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采用诗歌联读法读古诗,纵向分析,横向比较,一次多篇。

〖教学步骤〗

一、纵向分析一首诗歌的以下内容

诗题:

作者:

背景:

格律体例:

韵脚:

名句分析:

主旨理解:

如分析《游山西村》

诗题: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

背景:罢归故里,虽愤愤不平,却热爱淳朴的乡村生活,也未忘爱国。

格律体例:七言律诗

韵脚:豚、村、存、门(押un韵)

名句分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涵生活哲理,比喻困境中只要努力追求,总会生出新的希望。

主旨理解:描写农村丰年宁静喜悦气氛,表达诗人对纯朴民风的热爱之情。

二、教师部分点拨指导,学生按上一首诗歌纵向分析流程,自主合作探究,横向比较学习其他三首诗歌。

三、将纵向分析,横向比较的内容列成表格。

诗题《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作者背景格律体例韵脚名句分析主旨理解

诗四首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多种意象所表达献身祖国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热爱秋天风光的感情。

2.掌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跃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教学重难点: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象叠加和意象特征强化二者对表达主体感情的作用。

2.《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的比喻使主体自我能投入客体现实,把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通过贯穿教学过程的、由浅人深的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与诗人建立心理桥梁,取得感情共鸣,进而在理性认识指导下,提高朗读质量。这是一个心理与认识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学设计:

关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构想

1.理顺逻辑层次:在预习中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捕捉感情基调后,认识全诗四小节的逻辑结构——长期的贫困,痛苦的希望,绯红的黎明,无私的奉献。

2.感知意象特征:

意象在本诗中具有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的特殊意义,所以,要把每一个意象都从这个高度给以解释,从而对这个高度的理解也具体起来。例如第一节的第一个意象“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树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中的“我”既是“你”祖国这个客观实体相对的主观自我,即“我”只是祖国田野河边的破旧的老水车,但是,老水车数百年来一直同一样落后破旧的纺纱机那样纺着疲惫的、喑哑低沉的歌,岂不又是我们贫困落后的祖国的代表?这样,祖国落后的历史便成了诗人自我的组成部分。这种写法是跟那些被歌颂的祖国是一方、作为歌颂者的诗人是另一方的写法有着明显的不同的。

又如第二节在思想内容上稍增亮色,写出“我”是祖国“痛苦的希望”时,便把“我”也是把“祖国”比喻成另一个意象:“是‘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抻)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既古老落后依旧,又有花朵落到地面之可能,即“我”也新生,祖国也新生的希望在前。

上面两节的意象,为了突出特征,加了许多定语,限制其外延,深化其内涵。而第三节的意象,虽然从分号来看,有五个之多,但是,何尝不能从博喻的角度来说明“这一个一簇新的理想”,即一改它的抽象为生动的具体:“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就是从因袭的框框中突破,“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就是承受着沉重的、历史重担的压迫的新生力量正在穿透一切障碍,“挂着眼泪的笑涡”就是黑夜迷路中看到前面灯光的喜悦与信心,“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就是为了正前方的理想而开展一场跟时间比速度的赛跑,“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就是漫漫长夜已是尽头、曙光已在涌动、理想的红日就要眺出来了!——在这里,不但多角度地展示了祖国作为理想的化身的威力,而且有层次地从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的合而为一递进到主体自我占优势,从而使感情的抒发更有深度与力度。

在第三节中,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都服从于也服务于“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簇新的理想”的构思铺排。“簇新的理想”既是“你”的所有,也是“我”的所在:胚芽、笑涡属于“你”,但是,胚芽、笑涡就是“我”,所以,“我”是属于“你”的,这是第一层次;起跑线、黎明就是“我”,“我”就是“你”——祖国啊!这是第二层次。这样,祖国的理想、前途、一切,就是“我”的理想、前途、一切,“我”和祖国就是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甚至在主客合一中占了更可抒情的优势。

在第四节,这种联系和优势又有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明确,从而为全诗的高潮作了准备。“我是你十亿分之一,堤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就把“我”和“你”的关系说得更为形象与哲理了:“我”是“你’的一切中的“一”,又是“你”的“一”的一切。就前者而言,“我”只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就后者而言,“我”又是所有“个别”汇集而成的“整体”。正因为这样,下面又可以通过两个意象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或者简直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地写出了“我”或者说“祖国”怎样从苦难的历史的“迷惘”中走向对前途的“深思”,而且随着实践的深入掀起了“沸腾”的思绪和情潮,另一方面,所有“个别”的奉献换取了“整体”的富饶、荣光和自由。

综上所述,我们在感知意象特征的基础上已各有重点地理解了各节诗组的思想重点与艺术特色,从中可以而且应该把握朗读的节奏,处理好语调、音量和重音问题了。

3.理解“意象叠加”的好处,激活想象思维

上文“感知意象特征”是解决诗中的意象特征“是什么”的问题,这里主要解决意象“为什么”叠加的问题,而在学生的想象思维被激活以后,又有一个在诗歌朗读甚至在诗歌创作中“怎么样”强化意象的研究性课题需要我们去深入钻研。

在第一节,老水车和歌所显示的落后与疲惫,矿灯和隧洞所显示的艰辛与缓慢,稻穗和路基所显示的贫瘠与破败,纤绳和臂膊所显示的痛苦与抗争——这一系列相同性质的意象的叠加,加深了我们对祖国落后、贫穷、破败和对劳动人民艰辛、痛苦、抗争的感受,尤其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这个意象把受苦受难但又顽强不屈的祖国母亲的形象浮雕在我们眼前,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奋起捍卫,我们怎么会不愿化身为祖国的希望啊!

于是,通过第二节的过渡,在第三节又以叠加的意象表明我们作为祖国的“簇新的理想”的代表,一定会冲破“思想的牢笼”茁壮成长,在不断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上,接好、也传好革命接力棒,去迎接一轮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这样,簇新的理想就同簇新的现实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这样,在第四节,就由对消极现象的感觉(“迷惘”)向思维的深度(“深思”)和情感的飞跃(“沸腾”)发展了,同时,这种思维和情感的交融,又化为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化为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诗人的情感和思维的层次就是如此递进的。

而当我们反复吟咏、朗读之中逐步加深对意象叠加作用的理解并摸索到诗作情感隧洞之轨迹的时候,我们的想象思维也被大量激活,而且跃跃欲试起来。

关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教学构想

1.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之间的分——合——分

本诗开头两句“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是把“我”和“秋天”二者分开来的,即“我”是“秋天”的歌颂者、欣赏者。但是,自从介入比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以后,“我”便同秋天这条河流交融在一起了。当然,这种交融与上一首舒婷的诗不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地合而为一,而是旨在让“我”投入于河流之中,静静地沐浴,直到让河流把“我”洗黑,培育“我”成熟,旨在构成这个想象中的意象,以完成诗意的主题。而这时,“我”和秋天的风光又分开来了,以便与本诗的开头照应。由此可见,这种主客两体的分合关系使结构既活泼又严谨。

2.通过设喻来创造意象的抒情作用

本诗是通过设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来打开抒情的闸门的。诗人把“秋天”比作“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既与前面的诗句相联系,由秋天的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使人想象到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的历史的长度与厚度,又与后面的诗句相衔接,由自然创造出来的人沐浴其中的意象使人感悟到这条河流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又是“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的大自然所特有的风光:既然秋天是一条河,那么,在秋阳高照的时候,它已经被太阳“翻晒”一过,所谓“翻晒”,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我”既然置身于秋光之中,这时便自然地投入这条河流之中,或者说让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直至把“我”洗黑。——在这里,又萌生出无限的童趣来:“我”被受阳光翻晒、过滤、检验过的河水洗黑的过程,实际上是被涤荡、净化,使自己成长、成熟的过程;成熟后又被河水巨大的冲击力“抛”到地上,这时“我”又得到了一个仰望秋天的机会——啊!金黄的稻德在鳞次栉比的“屋顶”上泛着光芒。这是“我”躺在地上看到的,自己突然得到了一个新的视角!

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创造意象而得以开发的抒情资源。

3.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使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

本诗在生动而诙谐的抒情以后,又深入到理性的认识:“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从意象的创造可知,秋天这条河流是无边无际的,但是,秋天确实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人和自然的哲理,那么,就让这些优美的思想作为河流的两岸吧。“两岸”其实可以理解为秋天的河流中的哲理沉淀所在。

你看,秋天的风光就是大自然中水、土、阳光三者导演出来的生动奇特的活剧。在这里,河流日夜流淌,阳光普照,庄稼在田野上生生不息:古老与新生相互映衬,深沉与稚嫩前后参照,斑斓与纯一互为表里,耕耘与收获循环往复,洗黑的身子与金黄的屋顶各异其趣,种子的遗忘与秋天的存在适成对照。——正因为这样,“我”要长时间地欣赏与咀嚼,欣赏“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咀嚼它与人类同步而进、与时代同步而行的哲理。

在上述三点教学构想中,要随时辅之以朗读指导,使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朗读感情的处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抒情式的朗读习得思想,把握内容,驾驭主题,熟练朗读技能。

诗四首篇9

课文说明:

第一课收录了《塞下曲》、《春望》《示儿》《前出塞》四首诗。

《塞下曲》中的李广是一位武艺高超,力大无比的将军。这首诗通过对飞将军李广高超武艺的描写,赞美了这支卫国部队,使人感觉到这支队伍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力量击败敌人。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

3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第一、二课时

初读课文

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试讲每首诗的意思。

3.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二、学习《塞下曲》

1.解题,介绍作者:《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卢纶:曾经参过军,它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夜晚的森林里,光线暗淡,辨不清楚,一阵风吹过,草丛突然动起来,就以为有野兽在活动。那天夜里,飞将军李广听到草间有响声和动静,马上拉弓射箭。

2/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李广在天刚亮的时候,去寻找他夜晚时射出去的箭,发现自己由于拉弓时用力过猛,箭射进了石头棱里。

3.思考:《塞下曲》描写了怎样的一位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1/读诗句。

2/小结三、作业:

1.抄古诗。

2.练习朗读课文,背、默《塞下曲》。学习《示儿》

1.介绍作者、背景。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战,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立志要为国家献身。青年时期,他读兵书,学武艺,为参加收复祖国河山,抵御敌人做好了准备。中年以后,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国的主张和建议,但从来不被采纳,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职,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回乡后,一直忧国忧民,时刻不忘收复中原,洗雪国家耻辱,挥笔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对鼓舞人民抗战的斗志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临终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给儿子们看。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憾,借对儿子遗嘱叙述了自己一生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2.逐句讲解: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1/画句子。

2/体会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4.练习背诵.

一、学习《春望》。

1.介绍作者和背景。作者是大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元月,京城长安沦陷。不久杜甫听到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报国心切,只身投奔灵武,不幸中途被叛军俘虏,解送到沦陷的长安。这首诗就是在长安的所见所感。春望:就是在春天远望的意思。

2.逐句讲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于感慨时局,伤怀国事,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使人流泪,因为身陷敌手,远离家人,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是听了不是使人高兴,而是使人惊心。烽火连天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已经连续经过了两个阳春三月,由于战乱,家里已久无音信,一封家书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由于过度的忧愁,使我满头的白发越搔越少,简直快要插不住一支簪子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的感情,充满了爱国情怀。学习《前出塞》

1.介绍背景。作者杜甫,《出塞曲》是古代歌曲的题目,内容和《塞下曲》一样,大多是写边境上士兵的战斗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这里选的是杜甫《前出塞》之六。杜甫是用士兵的口气写这首诗。

2.逐句讲解。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拉弓就应当拉强硬的弓,用箭就应当选用长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要射敌人,先得射中敌人骑的战马:马射中了敌人也就摔下去了;要捉敌人,先要捉敌人的头儿:头头被捉住,敌人就会溃退、投降。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句意思: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也都有自己的边境。如果能制止敌人的侵扰就行了,难道打仗就在于多杀伤些人吗?

思考: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诗人是怎样把这一意思有力地表现出来的?使人通过反诘的语气,把这一意思有力地表达出来的。

3.背诵古诗。课后小结::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课文要动脑、动口、动手”,本课是四首古诗,更能体现出“读”的重要性。

1.老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词句的意义和情味,使“知”和“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有机的统一体。

1.以读激情,以读悟文。

引导学生们弄清全诗的意思,诗句之间的联系后,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读议结合,以读激情,以情捂文,使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四首篇10

学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

姓名:王军宁类别:教学设计

课程简介:田园是一种耕作方式,栖居方式,也是生活向大自然皈依表示眷恋的一种宗教仪式。田园是生长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让我们穿过陶渊明、陆游他们那些犹如畦垄般整齐的诗行,去寻找我们在都市的钢筋丛林中久违了的轻风流水、桃红柳绿、蝉鸣蛙唱、晨露月华,找寻我们在喧嚣之后的心灵归依。

课程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归园田居》《游山西村》

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制作的课件或者绘画;适合这两首诗歌朗读的背景音乐;powerpoint.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陆游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好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精神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程实施:

一、课前的指导

1、熟读《归园田居》《游山西村》两首诗,并搜集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2、有能力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根据自己的特长或用电脑制作或者亲自画出与诗歌相符的图片。

4、找到适合的背景音乐。

二、导入:

先听一首老歌《乡间的小路》,听听这首歌里都唱出了乡间的什么特有景色和怎样的心情?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荷把锄头在肩上

牧童的歌声在荡漾

喔喔喔喔他们唱

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

笑意写在脸上

哼一曲乡居小唱

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多少落寞惆怅

都随晚风飘散

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三、朗读《归园田居》

思考:

1、陶渊明算得上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你觉得他的这首诗和这首刘文正的老歌有无异曲同工之妙呢?又有着哪些不同?

2、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你们还了解陶渊明的哪些情况?

3、请各组同学展示自己制作的配诗图片,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图文,其他同学评析优劣。

四、教师小结:

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学生来介绍陆游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以下内容: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六、听录音朗读后学生自由朗读。

思考: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教师小结:

1、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2、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七、配乐诗朗诵

八、在朗诵基础上,进行比较欣赏阅读。

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可以从诗的语言、诗的结构、诗的内容、诗人的背景等方面来谈)

九、拓展讨论:

你认为身处都市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

十、课程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雷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的无奈,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只都市侯鸟都重返田园,但请我们在心底常常忆起“稻禾、豆架、蓑衣、草帽、犁铧、锄头、耕牛、牧童、村姑……”,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作者邮箱:

诗四首篇11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2.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3.通过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

2.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3.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的把握则是难点

三教具和教学手段

以读开路,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母亲

一导入新课

1999年2月28日21时,中国“文坛祖母”冰心老人在北京逝世,时年99岁,冰心老人自“五四”运动步入文坛,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一直坚持写作,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四首小诗,藉此来纪念这位文坛世纪老人。

请学生介绍冰心老人: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作品有〈〈春水〉〉〈〈繁星〉〉〈〈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

提问: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

明确:温暖宽广安全等

请诵读冰心的小诗《母亲》

要求:要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亲切,舒缓的语调,请学生提出疑问,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心中的风雨”指什么?

明确: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

2.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是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同时也歌颂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请学生再次朗读并背诵。

纸船

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请大声朗读〈〈纸船〉〉

补充背景:

1923年求,冰心赴美留学,海浪滔滔,天风卷吹,诗人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油轮上,远离亲人,驶入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强烈思念故国,亲人,越发孤独,惆怅。

指导朗读:

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意?

明确:对母亲思念很深,由来已久。

2纸船不会漂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叠着叠着”?

明确: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除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

3第三节是诗人的想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想象奇特,想象母亲梦见纸船。强烈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迁移训练:你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交流回答:送贺卡,干家务,捶背,逗笑等。

再次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分析作用:

1“明艳”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

2“惊羡”含有惊讶,羡慕,更突出了花的“成功”

3“浸透”突出了眼泪之多。

4“洒遍”突出了血雨洒的范围之广。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很羡慕他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成功来自奋斗和牺牲。

请同学找出蕴含此哲理的名言,警句,俗语:

1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3成功的桂冠是用荆棘编织成的

背诵诗歌。

嫩绿的芽儿

我们总想活得潇洒,不辜负青春韶丽的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中,应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嫩绿的芽儿〉〉。

品位语言: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

明确:1不能。因为他们说的话与各自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不能。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的过程。

让学生找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并分析体现了芽,花,果的什么特征?

明确:“嫩绿”显示了“芽儿”健壮,旺盛和朝气。

“淡白”蕴涵“花儿”朴素,简洁,不追求华丽的外表。

“深红”象征“果儿”丰硕,甜蜜,美丽。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背诵诗歌

归纳冰心诗歌的特征:

短小随意,情丽,深沉;寓有诗意,格调柔和。

板书设计:

母爱:温暖宽广

纸船:思念母亲

成功的花:奋斗精神

嫩绿的芽儿:充实自己

诗四首篇12

教案示例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2、生平: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告诉亲人每一个人

幸福关心粮食和蔬菜给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祝福陌生人

教案示例2

《山民》

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领会诗歌蕴藏的对传统封闭文化的批判以及对真正思想解放的呼唤。

品读本诗平淡直白的语言,了解纯客观的叙述性的口语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表达的深刻而丰富的哲理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领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手段:诵读法、比较法

设计思想:

《山民》这首诗的表现形式是富有个性的,这种形式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会浮于诗歌表面的粗略接受。如此,就不能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哲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运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诗的独特表现形式,通过拓展阅读来加深对本诗深刻内涵的理解领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山吗?山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们是新鲜的、有魅力的,但对一个长年生活在山中的人本讲,感觉却并非如此,让我们来看看韩东所写的《山民》如何表达对山的感觉。。

二、品读学习《山民》

1.教师诵读诗歌,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形象的一个山民?

明确:一个向往山外边的生活,但又仅仅是想,从未付诸行动的山民。

2.学生诵读诗歌,思考山民为什么向往山外边的生活?

明确:“他”知道山外边有“海”,“他”朦胧地感觉到山的沉闷,他有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

3.再读诗歌,思考山民最终也没有离开山,而只是遗憾,“他”遗憾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遗憾?

明确:山民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而“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带着老婆上路,儿子、儿子的儿子们终会有一天走到大海边。可是“他”空有好的想法,却没有行动。“他”的遗憾让我们为“他”产生遗憾,“他”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孩子们的祖先,“他”只想不做,也为孩子们造成了遗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山民是一个很难突破自己固定思维的人,而这样就限制了“他”的发展,留下了遗憾。

4.这首诗发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你认为诗人用这首诗重在表达什么?

明确: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有了开放的意识,但传统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行动,他们仍然只停留在“想”上,诗人用这首诗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5.这首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

明确:本诗语言平淡直白,通篇叙述是纯客观的,句式单调没有任何描写性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直抒胸臆的表达。这样的语言恰恰合于诗歌内容的沉闷,起到了加重这种感觉的作用。

三、拓展学习

1.以《〈宽容〉序言》中的守旧老人与《山民》中的山民相比较,谈出个人的理解。

2.品读王家新《在山那边》,比较两首诗塑造的不同的山民形象。

四、小结

五、作业:

结合《山民》一诗,分析自身存在的“山民意识”,完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

韩东

“想”“遗憾”

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

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领略自然之美,认识人类创造的永恒。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质朴流畅。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本诗深厚凝重的意蕴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用语质朴平和,但蕴涵的内容十分丰富,引导学生真正认识这首诗表达的内容,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在课堂学习前请学生寻找关于秋的诗歌,从意象入手,比较鉴赏写秋的诗歌。这样,一方面在比较中认识理解了《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表达内容,在具体的学习中了解运用了比较学习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许多人都为这多姿多彩的秋景所陶醉,写下了无数咏秋的佳作。你了解哪些这方面的作品,请介绍给同学们。

学生诵读自己寻到的关于秋的诗作。

二、诵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教师的发音、断句及情绪表达。

2.学生朗读,教师结合具体朗读情况作指导。

三、分析诗歌

1、请从意象的选择运用上入手,分析比较你寻到的秋之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区别。

明确:《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以“河流”为中心意象,鲜明集中。

2、请分析比较你寻到的秋之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主题内涵的区别。

明确:《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思想意蕴深厚,它不仅仅歌咏作为自然的秋之永恒,表达了自己对秋的热爱,更在诗中表达出人类创造永恒的信心。

3、同桌之间朗读各自寻到的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比较它们语言表达之间的区别。

明确:《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语言质朴流畅。语言没有夸饰,如开篇“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就深刻地表达出秋之永恒,自己深深热爱着秋天的风光。语言流畅自然,如“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语言优美抒情地道出面对人类个体生命渺小与自然永恒矛盾的坦然。

四、诵读诗歌并小结

五、作业

1、或分析意象、或分析语言、或分析主题,比较你寻到的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区别。

2、课外阅读梁小斌的诗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

六、板书设计: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梁小斌

主题:自然永恒美丽

人类创造永恒美丽

语言:质朴流畅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诵读诗歌,感受并学习诗人热爱祖国的激越情感

分析诗歌以平凡而新颖的意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学习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比较法、启发法

设计思想:本课从相同题材诗歌的比较入手开始分析,意在突出本诗的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如何解析朦胧诗的朦胧,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分析鉴赏这样的诗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即从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另外,本堂课的学习重在对学生启发引导,引导他们读更多的诗歌作品。

一、导入:

1.你知道现代诗与当代诗怎样划分吗?

2.明确以49年为界,并顺势讲述当代诗的发展状况。

3.朦胧诗人强调诗人的主观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选用奇特的意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让人读起来不那么明晰易懂。他们的代表有舒婷、顾城、北岛等人。

二、诵读:

1.引导学生以本诗比较《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体会它们内容风格的区别。

2.导读:三者均情感挚烈。但《我爱这土地》低沉而一气呵成,《赞美》意象繁复而情绪复杂,较《我爱这土地》情感高昂。本诗前二节情绪低沉,后文则高昂激越,情感更富有变化。

3.学生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而给予指导。

三、分析诗歌:

1.你读诗歌的第一节有什么感觉?感觉源自意象,“老水车”、“矿灯”分别会出现在哪能里,它们可能会象征着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老水车”、“矿灯”会出现在乡村与厂矿。“破旧”的修饰加重了“老水车”的不堪状况,但它“数百年”来没有停止地“疲惫”地工作。由此,中国农业的窘迫艰难显现一斑。“矿灯”是用来照明的,但“熏黑”的它能做什么,可在这里,它仍用来照明,“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几个修饰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表现了“你”的艰难、沉重,这恰正是中国工业的写照。“稻穗”、“路基”分别强调各自所指,“干瘪”、“失修”的修饰则表明了收获的空洞、贫困的程度。“驳船”是一种船的称呼,也不妨理解为班驳的船。“淤滩”是河滩,“淤”的修饰自然紧紧困住了船,如何挣脱这困境?“——祖国啊!”灾难深重的祖国、贫困的祖国啊!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

2.这首诗的第一节颇像《赞美》的第一节,舒婷会怎样把握下面内容呢?

明确:她会如同穆旦一样写希望,可如何行文呢?仍去寻找一个农夫吗?不,舒婷的表达是独特的:“我是贫困,我是悲哀”对上节诗作了总结。下文“希望”是那么挚烈,但它也是那么强烈的刺激着我们。“——祖国啊!”这呼喊是为祖国有了希望而不能实现希望的痛苦而呼喊。

3.诗歌的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蛛网”、“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鲜,那么富有朝气,那么微妙地传达着喜悦的出现。这就是祖国,“簇新”的祖国,“喷薄”而出的祖国!“——祖国啊!”这是为祖国的觉醒振兴的呼喊!

难点:“蛛网”是纤细的,可它存在。“神话”是缥缈的,可它是那么美好。二者组合是为了叙述“簇新的理想”,应该说这是为了从一二节过渡到下文。

4.诗歌的用意表达在这里已经很振奋人心了,但诗人没有停笔,而是继续深入表达。你看看诗人是怎样显示思想的深邃的?请结合诗文具体分析。

明确: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关系,表达自己为祖国甘于献出生命。诗歌先从“我”的微小谈出自己是祖国母亲身体的一部分,又以“我”的庞大表达自己不会与祖国分离。接着以“乳房”这一意象真诚的把祖国比为母亲,这样二者的关系更牢固。“迷惘”、“深思”、“沸腾”几种状态的“我”,写出了我的成长过程。我既然成长起来了,那么我就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此时,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顶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诗人用生命呼喊出的热爱。

5.请学生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从而了解诗歌意象象征的朦胧,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6.小结,并请学生再诵读诗歌。这之后,请学生比较与《我爱这土地》和《赞美》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意象的平凡而新颖、内涵丰富是这首诗的特点。

四、扩展阅读:

提供阅读材料:《致橡树》,请学生讲析,并朗读舒婷的其它诗歌。

五、作业:

1.对《致橡树》的意象进行分析,完成200字左右的文章。

2.查找其他朦胧派诗人的作品,阅读品味。

六、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意象新颖

象征丰富

教案点评:

本课从相同题材诗歌的比较入手开始分析,突出了本诗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从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鉴赏朦胧诗。

探究活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理解在于理解海子,海子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带有神话色彩的人物,这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让学生自己查找有关海子的材料,提供给学生可以学习探究的问题。如:海子的朋友骆一禾、西川都是现代诗坛的著名诗人,可以在与他们的诗作比较中理解海子。又如:海子是现代诗坛上璀璨的一点,那么可以把他的诗作与同时期著名诗人的作品比较,等等。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课堂上交流,这比常规的教学更有效。如果这种学习真正展开,那么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就是丰富无比的。

《山民》

《山民》的作者韩东不仅仅位诗人,也是位颇有建树的作家。课堂学习的延伸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韩东的小说,丰富学生的视野。

《山民》语淡意深,诗歌表现的主题内容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进步的关键,这是一个可以大作文章的话题。课堂学习已与《宽容序言》作了比较,也通过王家新的诗作延深了对此诗的理解,顺着这个思路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比较学习。

《我热爱秋天的时光》

秋是人人熟悉的话题,可做的文章很多。课堂学习的设计已体现了很强的探究性,下面再深入。一方面扩大寻找阅读范围,继续寻找秋。写秋的文,描秋的画,表现秋的音乐都可以再去寻找。或者由秋扩展到寻找描写其它季节的文章。另一方面加大探究活动的难度,已寻到了许多别人写秋的诗作,让学生也试着写写自己认识的秋,写完之后开一个“秋之咏唱”的诗歌朗诵会。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歌颂祖国的诗歌,关于祖国的诗文有许多,请学生各自找来一首自己喜爱的爱国诗歌,开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会。

2.舒婷是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诗人,她的诗歌写得韵味十足,个性鲜明。请学生找来自己喜爱的舒婷的诗,开一个小小诗歌朗诵会,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鉴赏。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诗四首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