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小红军

时间:2023-06-01 21:24:02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113549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倔强的小红军,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倔强的小红军吧。

倔强的小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篇1

一、教学要求

1.学习小红军在长征途中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倔强、忍饥挨饿、疲惫、满不在乎、浮现、口吻”等词语,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3.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开始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故事。

二、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小红军和陈赓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你们知道哪些红军长征的故事?

红军长征历尽千辛万苦,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同样用他们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路,也有不少则牺牲在途中。《倔强的小红军》,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真实的故事。它的主人公就是小红军。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的姓名,但是他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二、简要介绍时代背景

红军为了北上抗日,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途中翻过终年积雪的大雪山,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那草地不是我们公园的草地,而是沼泽地,就是许多的泥潭,草长了一人多高,没有任何可吃的,也没有任何地方可住下休息的。而红军的粮食非常缺乏,在草地上粮食几乎就是生命,没有了吃的,就走不出草地,就会饿死在草地上。《倔强的小红军》的动人故事就发生在这漫无边际的草地上。

现在老师就来给你们讲述这个故事。

三、范读课文

四、自读课文

五、读后谈感受,激发儿童的情绪

1.读了这篇课文,什么地方使你心情最沉重?

2.小红军因为什么而死?

六、了解课文大意

1.启发:既然小红军是因为没有粮食,他忍饥挨饿,但他仍然坚持着。到最后他实在支持不下去了,终于停止了呼吸。在生命最后的一刻,他遇到了陈赓将军,陈赓将军有没有关心他,帮助他?下面再进一步读读,边读边想。

2.陈赓将军先是给他马骑,后来给他粮食,他有没有接受?这是为什么?我们下面再细读课文。先把课文段落层次搞清楚。

3.提示: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初步懂得课文第一自然段是引起这个故事。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哪儿就是陈赓将军曾经深情谈起的这一件往事。

4.一开始就告诉我们陈赓将军遇到一个小红军也掉队了,接着写了小红军坚决不肯接受陈赓将军的帮助与照顾。你们看从哪儿到哪儿写不肯骑陈赓将军的马;从哪儿到哪儿写不肯接受陈赓将军的青稞面。

5.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一件往事

六、讲读课文

1.“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情?

2.既然已经过去,陈赓将军为什么谈起来又那么深情。这样的开头,是用陈赓这位国内外有名的大将军的亲身经历的事来谈,一开始就给读者真切感,使读者非常想知道是一件什么事?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时间:深秋的一天

地点:荒无人烟的草地

人物:陈赓、小红军

事情:两人都掉队了

指点:写一件事必须清楚地告诉人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5.这一自然段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在草地上行走十分艰难?

“荒无人烟”:非常荒凉,没有人家,看不到炊烟。

“疲惫”:十分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还常常说疲惫不堪。

指点:从“瘦马”的“瘦”也告诉我们,马因为没有吃的,也十分疲惫、瘦弱。“一步一步”说明每走一步都十分吃力。在朗读时这些词语要突出。

6.指名朗读。

7.轻声齐读。

七、作业

朗读课文。

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编写小标题。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老师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轻声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讲读课文

1.叙述:在这茫茫草地上,不知走了多少天,陈赓将军虽然骑着马,因为马疲惫不堪,他掉队了。陈赓将军此时发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这个小红军什么样儿呢?下面就描写了小红军的样子。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这一段描写,什么地方使你感动?

“不过十一二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但是他告别父母,离开家乡,参加革命,和大人一样迈上了艰苦的长征路。

从“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告诉我们长征路上又苦又累。“黄黄的小脸”告诉我们小红军又黄又瘦。但从那“一双大眼睛”“鼻子有点儿翘”又觉得小红军非常可爱。

4.当陈赓将军让他上马时,他有没有骑: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时已是小红军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已经支持不住了,他为什么不骑马?从小红军“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而没有骑马。我们可以猜想小红军心里想的是什么?

指点:他把眼前这位“老同志”的身体看得比自己生命重要。

5.现在你们想想,他为什么要“摆出一付满不在乎的样子”?

6.下面陈赓将军与小红军的对话,非常感人。一个坚决要他骑,一个坚决不骑,都是为了关心照顾别人,让自己吃苦受累。

6.同座练习分角色对读第三至八自然段。

7.指名分角色读。

8.结合进行朗读指导。

“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上去,骑一段路再说!”谁来做陈赓将军,用命令的口吻读?

小红军又是怎么拒绝的?怎么读才能表现出小红军的倔强?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是真的等同伴吗?为什么不与陈赓将军一起走呢?

9.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

男生读陈赓的话,女生读小红军的话。

10.陈赓将军见小红军不肯与他同行,又送给小红军青稞面。因为在草地上赶路没有粮食是不行的。但小红军仍然不接受,他又是怎么说服陈赓将军的?

11.轻声齐读九、十自然段。

12.描述:从后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知道这是干粮袋吗?里面装的是青稞面吗?看谁已经被小红军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你们应该怎么回答?

13.启发:但是因为太饿了,小红军想用这硬梆梆的骨头充饥。这里描写了一个细节,那就是牛膝骨上有几个牙印。这可以让我们想到怎样的情景?

14.启发:饥饿就是这样折磨着小红军,但是当陈赓将军给他青稞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收下,还说自己的干粮多,这是为什么?

15.指点:其实这也就是陈赓将军心里全明白的内容。

16.学到这里,我们每个人都被小红军倔强的精神、自我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让我们把内心的感动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17.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第十一至十五自然段。

“心情老平静不下来”“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这些描写陈赓将军为抢救小战士生命的急切的心情,表达了红军首长对战士的强烈的阶级友爱,读时要加快语速,把陈赓将军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当陈赓将军把昏倒的小红军抱上马时,心情十分沉重。这又该怎么读呢?“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读时几乎是一字一字吐出。这时真相大白,是全文的高潮。我们心里恨不得说:多么可爱的小红军,多么倔强的小红军战士!

我们一齐来轻读这一自然段。

文章最后“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这是多么严厉的自我责罚!对小红军的疼爱之情,对自己轻信小红军的话痛恨之心交织在一起。

谁来读读?

18.轻声齐读第十一至十五自然段。

19.有表情朗读全文。

指名读。

全班轻读,指名两人分别读“陈赓”与“小红军”的话。

三、总结

1.练习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学到这儿,你们知道这个故事主要写的什么?我们读课文不仅要知道每一段写的什么,还要知道全文写的什么。其实,知道了各段讲的什么,再了解全文讲的什么,并不难。

根据概括的各段主要内容说说。

指点:这类叙事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要交代清楚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先怎样,后怎佯,结果怎样。

四、教学生字词

倔(jué)强:发准字音,声母是“j”。

忍(rěn)饥挨饿:写好“忍”上面“刀”加一点。

疲惫(bèi):别丢了下面的“心”字底。

小鬼(guǐ):写时不要丢“厶”。

副(fù)络腮(sāi)

口吻(wěn)青稞(kē)

嘛(ma)

硬梆(bāng)梆

读字词,分析字形。

指导写字。

五、作业

1.书写字词。

2.练习表情朗读课文。

3.还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倔强的小红军篇2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段往事:在长征路上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讲陈赓同志曾经讲过的一件往事。“深情”,表明陈赓同志讲这件事时很动感情,对讲到的这个人十分怀念。第二段讲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他说服,只好自己朝前走去。第三段讲陈赓同志仍不放心,再回来找时小红军已昏倒,最后小红军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

事情发生在深秋的一天,陈赓因饥饿、疲惫掉队了。他遇到的小红军也是掉队的。“黄黄的小脸”,两只脚由于穿着“破草鞋”,已经“冻得又青又红”,可以看出小红军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已经非常虚弱、疲惫。

陈赓同志见到掉队的小红军,一心想帮助他。陈赓同志首先想到这个小鬼一定是走不动了,叫他“上马骑一会儿”,甚至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说明自己走得动,根本用不着骑马。接着,陈赓同志提出“一块儿走”,这样可以给小鬼一些照顾。但小红军又以“还要等我的同伴”为理由拒绝了。“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陈赓同志无可奈何”,就是陈赓同志没有办法让小红军骑上马,没有办法和小红军一块走。在这种情况下,陈赓同志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好让他充饥。在长征路上,每人随身带的干粮很少,人小鬼一些干粮,他就可以少挨一点饿。但小红军拍拍自己“鼓鼓的”干粮袋,又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之后出现的情况。陈赓同志原来认为小红军走不动了,没干粮了,想方设法要帮助他,小红军用种种理由拒绝,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

陈赓同志之所以终于被说服,是因为小鬼的话理由充足:1.体力比陈赓同志强多了;2.可以和陈赓的马赛跑,这两点是想证明他不用骑马也能走;3.要等他的同伴,意思是说不能同陈赓同志一起走;4.干粮比陈赓同志的还多,意思是不能要陈赓同志的青稞面。除了理由充足外,小鬼的动作、表情不能不令人信服。“微微一笑”“倔强地说”“把腰一挺”“做出赛跑的姿势”“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任何人见了小鬼这些举动,都会觉得小鬼心情好,不然怎么还会笑?小鬼体力强,不然怎么还要和马赛跑?小鬼还有干粮,不然干粮袋怎么“鼓鼓的”?

陈赓同志走后,“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是说始终不放心。因为一个小孩子,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同伴同行,怎么叫人放心呢?“突然喊了一声”,说明这时才猛然醒悟过来。陈赓同志猛然醒悟过来的原因是“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上海、广州、香港码头,都是陈赓同志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这些地方“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都是积极参加革命的红小鬼。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不怕苦,不怕累,即使有牺牲的危险,也从不拖累大人。从这些孩子的特点,联想到刚才这小鬼的言行神情,陈赓同志猛然醒悟,发现自己受骗了。“调转马头……奔跑起来”,说明陈赓同志已经意识到小鬼有因疲惫饥饿而死亡的危险。陈赓找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倒在草地上,最后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陈赓全明白了”,指的是明白了小鬼为什么不肯骑马,为什么不肯和陈赓同志一块走,为什么不拖累别人。陈赓同志遇到小红军的时候,这个小红军实际上已经极度衰弱了,但他仍然尽力设法瞒过陈赓。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的勇敢倔强。“狠狠”“怎么对得起”,都说明了陈赓同志因为自己疏忽大意,没能及时早救小鬼而深深后悔,十分悲痛。

教法建议

1.这篇讲读课文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适当交待一下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情况,目的是使他们对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为什么会那么疲惫有所认识。然后按预习要求,顺着作者的思路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为讲读课文做必要准备。

2.教学本课要注意,课文主要讲的是小红军,但应该看到小红军的表现是和陈赓同志有着密切联系的。陈赓同志不顾自己已经疲惫不堪,坚持要帮助小红军,才有小红军千方百计说服对方的倔强表现,从陈赓同志出于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热爱阶级兄弟而产生的自责和悔恨中,我们小仅感到小红军的高尚品质催人泪下,而且感受到革命前辈对革命后代深切的关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

3.课后思考.练习1主要从小红军的角度出发,通过了解小红军怎样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突出小红军的倔强。小红军这样倔强,宁愿牺牲自己,决不拖累别人。这一点,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4.本课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人物身份,读出不同的语气。还要提醒学生注意,随着事情的发展,感情的变化,语气也应相应变化。也可分角色朗读。教学中教师可做示范,并加强指导。

5.本课应注意的字词。

“倔强”读juéjiàng,不读“juèqiáng,要指导学生读准。“稞”是禾苗旁。

“倔强”“疲惫”“浮现”“荒无人烟”“满不在乎”“无可奈何”等词语,要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指导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可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再让学生各自在练习本上造句。教师注意表扬造得好的,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加以指导。

6.建议本课教3课时。

难句解析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

小红军在革命征途中经受了锻炼,成为勇敢坚强的革命战士,当他遇到陈赓同志时,一眼看出陈赓也是由于疲惫和饥饿掉队的,他宁愿自己受苦挨饿,把困难、危险留给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所以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微微一笑。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是指明白了小鬼不肯骑马,不肯和陈赓同志一块儿走,不肯接受陈赓同志的青稞面的原因是不想拖累别人,不想增加首长的负担,把困难、牺牲留给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陈赓同志一旦明白过来后,小鬼已经牺牲了,他为自己的疏忽,没及时救小鬼而深深后悔和悲痛。这表现了党的领导者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和热爱阶级兄弟的思想感情。

文章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讲陈赓同志回顾起自己革命时的一件往事。

第二段:讲陈赓同志关心小红军,小红军倔强地不肯接受的情景。

第三段:讲陈赓同志返回来找到那个小红军时,小红军已经停止了呼吸,陈赓无限自责。

写作特点

本文按“忆小红军——遇小红军——救小红军”的顺序来记叙的,通过小红军外貌、动作、语言的神态的描写,表现了小红军聪明而坚强的特点。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段往事: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疲乏牺牲在路上的故事,表现了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受苦挨饿,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不愿拖累别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13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培养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认识“倔强”一词的读音和意思。简介二万五干里长征布置预习,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述的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忍饥挨饿”的挨,不要读成“挨家挨户”的“挨”的音。

“薄嘴唇”的“薄”不要读成“薄弱”的“薄(bó)”的音,前者多用于口头,后者多用于书面。

“牛膝骨”的“膝”不要读成“漆(qī)”的音。

2.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跟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说一块儿走,小红军说要等同伴,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棵面,他说还多呢,陈赓同志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调转马头返回来时,小鬼倒在地上。

第13自然段: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深深自责,十分悲痛。

3.引导划分段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议一议,再解答。B

①读了课文,看看课题,课文主要写谁?还写了谁?小红军是怎样一个孩子?

“倔强”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②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红军倔强的事实,哪些自然段写了陈赓同志发现小红军牺牲和他的自责、悲痛?

③开头的自然段交代了故事是陈赓同志“深情”地谈起的“一件事”。“深情”是什么意思?

“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

发生在什么地点?

④根据以上问题的解答和提示,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讨论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陈赓同志谈过一件往事。

第二段: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他一块儿走。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

第三段:陈赓同志不放心,回头找小红军,他已经牺牲了。陈赓同志深深地自责。

⑤把各段段意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先自己归纳,再小组议论,最后课堂解答,订正:

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要帮助小红军一起走,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走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责怪自己。

⑥让学生比较:三个段落的段意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是的,但不是一字不变、一字不减地照抄原句。要去掉重复的词语,该合并的合并,该更换的更换,达到简括扼要的目的。

4.再学习一种记事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四个要素,再归纳组织:

时间:长征中

地点:草地

人物:陈赓和小红军

做了什么:陈赓要帮助掉队的小红军,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离开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地责怪自己。

5.小结:用归纳法和抓四要素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再通读一篇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倔强地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倔强”、“疲惫”、“浮现”、“荒无人烟”、“满不在乎”、“无可奈何”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倔强地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联系上下文理解“思考·练习”第3题的三个句子中括号里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通读课文,提出问题供边读边想:

1.故事是从第二段写起的,那么,第一段也就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第二段是表现小红军倔强的,哪些地方看出这种倔强?

3.小红军倔强的表现跟陈赓同志有什么联系?从小红军牺牲前后的事实,反映陈赓同志是怎样看待小红军的?

一边阅读课文,一边根据提问展开讨论:

1.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没有这一段行不行?

2.轻声读或默读第二段,从有关词语和句子中进一步领会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一段是写陈赓同志遇到一个跟他一样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小红军倔强地说服了,只好自己走了。为什么陈赓同志和小红军都掉队了呢?

②“疲惫”是什么意思?先查查工具书,再从课文里找一找造成疲惫的原因。

4.陈赓同志见到掉了队的小红军年龄这么小,这么疲惫,一心想帮助他。那么,陈赓想怎样帮助他?小红军“倔强”地没有接受帮助,从哪些表现看出这种“倔强”呢?

默读课文,把陈赓同志想帮助小红军的举动概括地说出来;把表现小红军“倔强”地拒绝帮助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他这样做表明什么,然后解答。

小红军“倔强”地拒绝帮助的词语和句子,以及他这样做是为了表明什么,议论、解答后,通过下列表格归纳、小结问)。

找理由拒绝帮助

表明了什么

拒绝帮助的话

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那就比一比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表明体力强,可以和马赛跑,因此不骑马也能走。

等同伴,当然不能跟陈赓同志同行。

干粮比陈赓同志的多,怎么能要他的呢?

拒绝帮助的动作和表情

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的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

倔强地说。

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拍了拍。

表明什么困难完全不放在心上,心情好,要不怎么会笑?

体力强,要不怎么样还要和马赛跑?

有干粮,要不袋子怎么是鼓鼓的呢?

5.最后,“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趴上马背,朝前走去。”这句话里的“终于,和“只好”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如果把“终于”和“只好”去掉,意思有什么不一样?读一读,比较一下。

6.阅读了这一段,进一步理解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个想帮,一个不接受的感情。下面分角色朗读这一段,把感情读出来。

阅读第三段,提问思考,再解答:

1.陈赓同志骑在马上朝前走去,“心情老平静不下来”。“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换个说法是什么?

为什么放心不下呢?

2.这时,他想起一连串跟他打过交道的穷孩子,有上海的,有广州的,还有香港的,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浮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出现”?

3.当陈赓同志不放心小鬼,于是想起一连串各地的穷孩子。这时,突然喊了一声“不对,我受骗了!”为什么想起过去一连串的穷孩子就觉得自己受骗了?

4.于是,陈赓同志“掉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为什么要狠踢马肚子奔跑起来?

5.结果,陈赓同志找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最后牺牲在马背上。这时,“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全明白什么了?议论后,再解答。

这种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牺牲,也不拖累别人的思想感情是一种什么高尚品质?

6.小鬼牺牲了。陈赓同志“一把搂住他,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自己责备自己,“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一把搂住”、“狠狠”、“怎么对得起”、“小兄弟”,这几个词语反映了陈赓同志当时的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7.有感情地通读一遍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巩固第一课时“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读读写写“思考·练习”第4题中的“倔强”、“疲惫”、“口吻”等十一个新词,理解课文中“小红军”、“小鬼”、小家伙”、“小兄弟”等不同称呼的用意。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第一课时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检查抓课文主要内容方法的掌握。

说一说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回忆本课各段段意,再说本课主要内容。指出记事的课文也可抓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事四个要素归纳主要内容。

3.出示《夸奖红军娃》或任选一文的段落大意,再练习归纳主要内容。顺便抓出四个要素归纳。

①《夸奖红军娃》:

第一段意:长征时,红军打下辣子口,某连二班驻扎在靠山村吴大娘家的院里。

第二段意:红小鬼天天为大娘打柴、挑水,还修补了院墙。换防时,门前贴了“打柴、挑水别忘给大娘”的条子。

第三段意:三班来了,又一个红小鬼接着为大娘打柴、挑水,又盖了鸡窝。

第四段意:部队开拔了,大娘逢人夸奖红军娃个个好。

②《小青娃》:

第一段意:我在水沟捉住一只小青娃。

第二段意:我把小青蛙拿回家玩起来。

第三段意:舅舅说青蛙是益虫,是“农田卫士”。

第四段意:我把小青蛙放回水沟。

读写“思考·练习”第4题中的词语。巩固对“口吻”“浮现”“满不在乎”等词语的理解。用后两个词语造句。

1.“口吻”样是口气的意思,课文中是指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气让小鬼骑马的。

提问:还可以说什么什么口吻?试着说一说。

2.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注意“浮现”和“出现”的区别。读课文中的原句,再出现范句。

浮现——看着眼前这几棵小杨树,枝繁叶茂的,两年前小队植树、护树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满不在乎——小弟弟跌倒了,我赶快跑过去扶,他自己站起来,满不在乎地摇摇头,说:“姐姐,不疼,不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由读,再分角色读:先三人一组分读最后指名三人读。注意人物身份,注意随着事情的发展,感情的变化,语气也应相应变化。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关于长征的沙龙,可以安排些基本题,如:长征经过了什么地方?长征的起始时间,起点终点。再安排故事比赛,以组为单位派代表讲,评委根据声音、表情、语气等评分。

倔强的小红军篇3

教学要求: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2、继续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曾经”“终于”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多媒体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导入新课。为了北上抗日,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的长征,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纵横11个省,翻越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粉碎了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使红军失去了千千万万坚强战士,以敌人失败、我军胜利而告终。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讲的就是在红军过草地时,发生在一个小红军和一位首长身上的故事。二、听朗读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三、默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陈赓同志遇到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的?四、默读第四至第十自然段,思考问题。1、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的?2、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红军的倔强?五、讨论交流。说说陈赓为什么要这样做,小红军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从中体会小红军的倔强。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至十自然段,特别要读好描写小红军言行的部分,读出小红军的倔强、可爱。七、默读第十一至十五自然段,思考问题。1、陈赓为什么要这样做?调转马头,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2、“陈赓同志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陈赓“调转马头、奔跑起来”说明他已意识到小红军有因疲惫、饥饿而死亡的危险。“狠狠地打”表达了陈赓深深自责、十分悲痛的心情。他明白了:让小红军骑马,他为什么不肯骑;要同他一起走,他为什么找借口不肯和陈赓一块儿走;给他青稞面,他为什么不肯接受,说自己的比陈赓的还多……八、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是从哪些内容当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九、课文中哪个词语说明陈赓对这件事十分动情,终生难忘?十、各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十一、作业: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词。第二课时一、指名读课文。二、学习生字,书写生字新词。三、指导用“曾经”“终于”造句。1、出示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体会用法。“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2、练习用“曾经”“终于”写句子。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整体把握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红军倔强、一心为别人着想;陈赓关心、爱护小红军,小红军牺牲了,十分悲痛,深深自责。2、注意感情的变化,读好对话。3、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指导。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六、作业:1、书写生字词,带有生字的生词要能默写。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倔强的小红军篇4

《倔强的小红军》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学习小红军的高尚品质,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已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是如何进行这一课教学的:

一、关注个体差异,引导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交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文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种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伙伴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把教学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的本真回归,体现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思想以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营造互动氛围,引导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重要特征,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与互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书学习,以及学生质疑问难时的互帮互助等,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互动,在思考中相互接纳,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也由传授者转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使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军“骗”时的动作、神情、语言,再将学法迁移到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先走的;通过学生自读、自练、自悟,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深刻体悟,满足了“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强烈需要,为他们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学伊始,我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边听《过雪山草地》边观察插图,讲一讲这个故事;带着“小红军是怎样说服陈赓先走?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这两个问题读课文。

读课文,找重点词句:先让学生轻声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红军说服陈赓的句子。并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小红军神态的句子,如:“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等。而后,又引导学生对描写小红军表情的这两个词语进行提问。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学法迁移,自学课文:学生自学完课文后,我让他们用“当陈赓---小红军却----”的句式说小红军是怎样进一步说服陈赓的?并相机指导学生理解:“小红军为什么“把腰一挺”,做出准备赛跑的姿势?“倔强”在这里指什么?当陈赓同志给他青稞面的时候,小红军为什么不收下,还说自己的干粮多,这是为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小红军说他干粮多,实际上他鼓鼓的干粮袋里装的是什么呢?”这样,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我又让学生速读课文第11~15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陈赓同志怎么知道自己受骗了?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朗读课文,升华感情

课后,许多老师都给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本着“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教育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到“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一切的学生。”

倔强的小红军篇5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段往事:在长征路上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讲陈赓同志曾经讲过的一件往事。“深情”,表明陈赓同志讲这件事时很动感情,对讲到的这个人十分怀念。第二段讲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他说服,只好自己朝前走去。第三段讲陈赓同志仍不放心,再回来找时小红军已昏倒,最后小红军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

事情发生在深秋的一天,陈赓因饥饿、疲惫掉队了。他遇到的小红军也是掉队的。“黄黄的小脸”,两只脚由于穿着“破草鞋”,已经“冻得又青又红”,可以看出小红军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已经非常虚弱、疲惫。

陈赓同志见到掉队的小红军,一心想帮助他。陈赓同志首先想到这个小鬼一定是走不动了,叫他“上马骑一会儿”,甚至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说明自己走得动,根本用不着骑马。接着,陈赓同志提出“一块儿走”,这样可以给小鬼一些照顾。但小红军又以“还要等我的同伴”为理由拒绝了。“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陈赓同志无可奈何”,就是陈赓同志没有办法让小红军骑上马,没有办法和小红军一块走。在这种情况下,陈赓同志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好让他充饥。在长征路上,每人随身带的干粮很少,人小鬼一些干粮,他就可以少挨一点饿。但小红军拍拍自己“鼓鼓的”干粮袋,又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之后出现的情况。陈赓同志原来认为小红军走不动了,没干粮了,想方设法要帮助他,小红军用种种理由拒绝,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

陈赓同志之所以终于被说服,是因为小鬼的话理由充足:1.体力比陈赓同志强多了;2.可以和陈赓的马赛跑,这两点是想证明他不用骑马也能走;3.要等他的同伴,意思是说不能同陈赓同志一起走;4.干粮比陈赓同志的还多,意思是不能要陈赓同志的青稞面。除了理由充足外,小鬼的动作、表情不能不令人信服。“微微一笑”“倔强地说”“把腰一挺”“做出赛跑的姿势”“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任何人见了小鬼这些举动,都会觉得小鬼心情好,不然怎么还会笑?小鬼体力强,不然怎么还要和马赛跑?小鬼还有干粮,不然干粮袋怎么“鼓鼓的”?

陈赓同志走后,“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是说始终不放心。因为一个小孩子,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同伴同行,怎么叫人放心呢?“突然喊了一声”,说明这时才猛然醒悟过来。陈赓同志猛然醒悟过来的原因是“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上海、广州、香港码头,都是陈赓同志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这些地方“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都是积极参加革命的红小鬼。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不怕苦,不怕累,即使有牺牲的危险,也从不拖累大人。从这些孩子的特点,联想到刚才这小鬼的言行神情,陈赓同志猛然醒悟,发现自己受骗了。“调转马头……奔跑起来”,说明陈赓同志已经意识到小鬼有因疲惫饥饿而死亡的危险。陈赓找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倒在草地上,最后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陈赓全明白了”,指的是明白了小鬼为什么不肯骑马,为什么不肯和陈赓同志一块走,为什么不拖累别人。陈赓同志遇到小红军的时候,这个小红军实际上已经极度衰弱了,但他仍然尽力设法瞒过陈赓。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的勇敢倔强。“狠狠”“怎么对得起”,都说明了陈赓同志因为自己疏忽大意,没能及时早救小鬼而深深后悔,十分悲痛。

教法建议

1.这篇讲读课文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适当交待一下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情况,目的是使他们对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为什么会那么疲惫有所认识。然后按预习要求,顺着作者的思路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为讲读课文做必要准备。

2.教学本课要注意,课文主要讲的是小红军,但应该看到小红军的表现是和陈赓同志有着密切联系的。陈赓同志不顾自己已经疲惫不堪,坚持要帮助小红军,才有小红军千方百计说服对方的倔强表现,从陈赓同志出于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热爱阶级兄弟而产生的自责和悔恨中,我们小仅感到小红军的高尚品质催人泪下,而且感受到革命前辈对革命后代深切的关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

3.课后思考.练习1主要从小红军的角度出发,通过了解小红军怎样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突出小红军的倔强。小红军这样倔强,宁愿牺牲自己,决不拖累别人。这一点,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4.本课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人物身份,读出不同的语气。还要提醒学生注意,随着事情的发展,感情的变化,语气也应相应变化。也可分角色朗读。教学教师可做示范,并加强指导。

5.本课应注意的字词。

“倔强”读juéjiàng,不读“juèqiáng,要指导学生读准。“稞”是禾苗旁。

“倔强”“疲惫”“浮现”“荒无人烟”“满不在乎”“无可奈何”等词语,要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指导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可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再让学生各自在练习本上造句。教师注意表扬造得好的,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加以指导。

6.建议本课教3课时。

难句解析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

小红军在革命征途中经受了锻炼,成为勇敢坚强的革命战士,当他遇到陈赓同志时,一眼看出陈赓也是由于疲惫和饥饿掉队的,他宁愿自己受苦挨饿,把困难、危险留给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所以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微微一笑。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是指明白了小鬼不肯骑马,不肯和陈赓同志一块儿走,不肯接受陈赓同志的青稞面的原因是不想拖累别人,不想增加首长的负担,把困难、牺牲留给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陈赓同志一旦明白过来后,小鬼已经牺牲了,他为自己的疏忽,没及时救小鬼而深深后悔和悲痛。这表现了党的领导者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和热爱阶级兄弟的思想感情。

文章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讲陈赓同志回顾起自己革命时的一件往事。

第二段:讲陈赓同志关心小红军,小红军倔强地不肯接受的情景。

第三段:讲陈赓同志返回来找到那个小红军时,小红军已经停止了呼吸,陈赓无限自责。

写作特点

本文按“忆小红军——遇小红军——救小红军”的顺序来记叙的,通过小红军外貌、动作、语言的神态的描写,表现了小红军聪明而坚强的特点。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段往事: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疲乏牺牲在路上的故事,表现了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受苦挨饿,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不愿拖累别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13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培养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认识“倔强”一词的读音和意思。简介二万五干里长征布置预习,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述的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忍饥挨饿”的挨,不要读成“挨家挨户”的“挨”的音。

“薄嘴唇”的“薄”不要读成“薄弱”的“薄(bó)”的音,前者多用于口头,后者多用于书面。

“牛膝骨”的“膝”不要读成“漆(qī)”的音。

2.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跟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说一块儿走,小红军说要等同伴,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棵面,他说还多呢,陈赓同志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调转马头返回来时,小鬼倒在地上。

第13自然段: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深深自责,十分悲痛。

3.引导划分段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议一议,再解答。B

①读了课文,看看课题,课文主要写谁?还写了谁?小红军是怎样一个孩子?

“倔强”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②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红军倔强的事实,哪些自然段写了陈赓同志发现小红军牺牲和他的自责、悲痛?

③开头的自然段交代了故事是陈赓同志“深情”地谈起的“一件事”。“深情”是什么意思?

“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

发生在什么地点?

④根据以上问题的解答和提示,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讨论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陈赓同志谈过一件往事。

第二段: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他一块儿走。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

第三段:陈赓同志不放心,回头找小红军,他已经牺牲了。陈赓同志深深地自责。

⑤把各段段意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先自己归纳,再小组议论,最后课堂解答,订正:

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要帮助小红军一起走,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走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责怪自己。

⑥让学生比较:三个段落的段意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是的,但不是一字不变、一字不减地照抄原句。要去掉重复的词语,该合并的合并,该更换的更换,达到简括扼要的目的。

4.再学习一种记事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四个要素,再归纳组织:

时间:长征中

地点:草地

人物:陈赓和小红军

做了什么:陈赓要帮助掉队的小红军,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离开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地责怪自己。

5.小结:用归纳法和抓四要素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再通读一篇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倔强地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倔强”、“疲惫”、“浮现”、“荒无人烟”、“满不在乎”、“无可奈何”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倔强地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联系上下文理解“思考·练习”第3题的三个句子中括号里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通读课文,提出问题供边读边想:

1.故事是从第二段写起的,那么,第一段也就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第二段是表现小红军倔强的,哪些地方看出这种倔强?

3.小红军倔强的表现跟陈赓同志有什么联系?从小红军牺牲前后的事实,反映陈赓同志是怎样看待小红军的?

一边阅读课文,一边根据提问展开讨论:

1.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没有这一段行不行?

2.轻声读或默读第二段,从有关词语和句子中进一步领会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一段是写陈赓同志遇到一个跟他一样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小红军倔强地说服了,只好自己走了。为什么陈赓同志和小红军都掉队了呢?

②“疲惫”是什么意思?先查查工具书,再从课文里找一找造成疲惫的原因。

4.陈赓同志见到掉了队的小红军年龄这么小,这么疲惫,一心想帮助他。那么,陈赓想怎样帮助他?小红军“倔强”地没有接受帮助,从哪些表现看出这种“倔强”呢?

默读课文,把陈赓同志想帮助小红军的举动概括地说出来;把表现小红军“倔强”地拒绝帮助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他这样做表明什么,然后解答。

小红军“倔强”地拒绝帮助的词语和句子,以及他这样做是为了表明什么,议论、解答后,通过下列表格归纳、小结问)。

找理由拒绝帮助

表明了什么

拒绝帮助的话

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那就比一比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表明体力强,可以和马赛跑,因此不骑马也能走。

等同伴,当然不能跟陈赓同志同行。

干粮比陈赓同志的多,怎么能要他的呢?

拒绝帮助的动作和表情

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的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

倔强地说。

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拍了拍。

表明什么困难完全不放在心上,心情好,要不怎么会笑?

体力强,要不怎么样还要和马赛跑?

有干粮,要不袋子怎么是鼓鼓的呢?

5.最后,“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趴上马背,朝前走去。”这句话里的“终于,和“只好”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如果把“终于”和“只好”去掉,意思有什么不一样?读一读,比较一下。

6.阅读了这一段,进一步理解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个想帮,一个不接受的感情。下面分角色朗读这一段,把感情读出来。

阅读第三段,提问思考,再解答:

1.陈赓同志骑在马上朝前走去,“心情老平静不下来”。“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换个说法是什么?

为什么放心不下呢?

2.这时,他想起一连串跟他打过交道的穷孩子,有上海的,有广州的,还有香港的,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浮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出现”?

3.当陈赓同志不放心小鬼,于是想起一连串各地的穷孩子。这时,突然喊了一声“不对,我受骗了!”为什么想起过去一连串的穷孩子就觉得自己受骗了?

4.于是,陈赓同志“掉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为什么要狠踢马肚子奔跑起来?

5.结果,陈赓同志找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最后牺牲在马背上。这时,“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全明白什么了?议论后,再解答。

这种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牺牲,也不拖累别人的思想感情是一种什么高尚品质?

6.小鬼牺牲了。陈赓同志“一把搂住他,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自己责备自己,“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一把搂住”、“狠狠”、“怎么对得起”、“小兄弟”,这几个词语反映了陈赓同志当时的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7.有感情地通读一遍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巩固第一课时“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读读写写“思考·练习”第4题中的“倔强”、“疲惫”、“口吻”等十一个新词,理解课文中“小红军”、“小鬼”、小家伙”、“小兄弟”等不同称呼的用意。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第一课时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检查抓课文主要内容方法的掌握。

说一说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回忆本课各段段意,再说本课主要内容。指出记事的课文也可抓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事四个要素归纳主要内容。

3.出示《夸奖红军娃》或任选一文的段落大意,再练习归纳主要内容。顺便抓出四个要素归纳。

①《夸奖红军娃》:

第一段意:长征时,红军打下辣子口,某连二班驻扎在靠山村吴大娘家的院里。

第二段意:红小鬼天天为大娘打柴、挑水,还修补了院墙。换防时,门前贴了“打柴、挑水别忘给大娘”的条子。

第三段意:三班来了,又一个红小鬼接着为大娘打柴、挑水,又盖了鸡窝。

第四段意:部队开拔了,大娘逢人夸奖红军娃个个好。

②《小青娃》:

第一段意:我在水沟捉住一只小青娃。

第二段意:我把小青蛙拿回家玩起来。

第三段意:舅舅说青蛙是益虫,是“农田卫士”。

第四段意:我把小青蛙放回水沟。

读写“思考·练习”第4题中的词语。巩固对“口吻”“浮现”“满不在乎”等词语的理解。用后两个词语造句。

1.“口吻”样是口气的意思,课文中是指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气让小鬼骑马的。

提问:还可以说什么什么口吻?试着说一说。

2.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注意“浮现”和“出现”的区别。读课文中的原句,再出现范句。

浮现——看着眼前这几棵小杨树,枝繁叶茂的,两年前小队植树、护树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满不在乎——小弟弟跌倒了,我赶快跑过去扶,他自己站起来,满不在乎地摇摇头,说:“姐姐,不疼,不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由读,再分角色读:先三人一组分读最后指名三人读。注意人物身份,注意随着事情的发展,感情的变化,语气也应相应变化。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关于长征的沙龙,可以安排些基本题,如:长征经过了什么地方?长征的起始时间,起点终点。再安排故事比赛,以组为单位派代表讲,评委根据声音、表情、语气等评分。

倔强的小红军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战士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2.训练通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难点

了解小红军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骗”陈赓的,知道小红军为什么这样倔强。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时代背景

同学们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61周年,同学们对长征有所了解,谁能根据自己找的材料向大家介绍一下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

学生:红军长征要经过荒无人烟的雪山、草地,红军战士缺衣少粮,长时间的行军,疲惫不堪,许多人被冻死饿死。

教师:在长征路上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位小红军。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指名同学读书,大家想: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

3.划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答案是: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4.指名同学读一读所划的句子。

三、给课文分段

全文可以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朝前走去”;

第三段:从“他骑在马上”到结尾。

四、分段读书,想段意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提问题

教师:同学们,请你小声地读全文,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学生:小红军为什么那么倔强?

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

全明白了什么?

小红军是怎么骗陈赓的?

教师: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倔强的小红军》这课书咱们分三课时来完成。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把课文分成了三段,这节课我们细读课文,说段意。

二、细读文,说段意

教师: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行军,陈赓同志掉队了,他遇到了一位小红军。谁把描写小红军的句子读一读。

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

学生读,老师填。

那个小家伙不过,小脸,一双,两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冻得。

教师:请你再读读填上去的这些词语,从这些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我知道了小红军的年龄,知道他长得什么样,他穿得不好。

教师:通过这段外貌描写,小红军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小红军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长得挺精神,他很能吃苦。

教师:读投影上的话,注意有感情。

教师:陈赓是怎样做的?小红军是怎样做的?先看看他们对了几次话,分别有什么表现?

学生:第一次陈赓让小鬼骑马,小鬼觉得自己体力很强;第二次陈赓命令他骑马,小鬼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第三次陈赓让小红军和他一块走,小红军说:“让陈赓先走,自己还要等同伴呢”;第四次陈赓要给小鬼青稞面,小鬼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教师板书:

先让他骑马体力很强

再令他骑马准备赛跑

接着要他同走要等同伴

最后给他青稞粮袋鼓鼓

教师:谁能用上关联词语把板书内容连成话来说。

学生:

教师:请大家用上顺接连词,把刚才说的几句话连成一段话。

教师:通过这些句子的练习,我们知道了陈赓想方设法要帮助小红军,小红军用种种理由拒绝了陈赓同志的帮助。陈赓在帮助小红军时的所做所为你用什么词来概括?

学生:多次、几次、尽最大努力。

教师:陈赓这样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这样地拒绝帮助;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学生: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陈赓想帮助他,却被他说服,只好自己先走。

教师:同学们刚才说的这句话是什么?那陈赓一次次地帮,小红军一次又一次拒绝,看出了什么?

学生:小红军是倔强的。你叫我干什么我偏不干什么。

教师:这位小红军走出草地了吗?

学生:他停止了呼吸,牺牲在草地上。

教师:小红军倒在草地上时,陈赓是怎样做的?陈赓为什么不往前走,而要调过头来?

教师:回到第2段,找出哪几句说明小红军在骗陈赓;陈赓受骗了。

学生:小红军处境艰难,他遇到陈赓时是微微一笑,这个笑是勉强的,是在假笑,他不想拖累陈赓同志……

教师:请大家读出这种感情来。

投影:对比句子。

(1)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拍了拍。

(2)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

教师:他为什么轻轻地拍?说明什么?

学生:他这个干粮袋是空的,使劲拍就让人看出来了,说明他在骗陈赓。

教师:小鬼一步一步地骗陈赓的目的是什么?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

学生:小鬼不愿意拖累别人,他很倔强,小鬼一心为别人着想。

教师:倔强是小红军的外在表现,他的目的是不想连累陈赓。我们一步一步地了解了小红军,产生了什么感情?

学生:我们产生了敬佩之情。

教师:带着这种感情,咱们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陈赓找到小红军,小红军已倒在草地上,陈赓同志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陈赓明白以后搂的是谁?打的是谁?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搂的是小红军,狠狠地打的是自己。表现了他爱小红军,对自己严厉责备的感情,他在深深地自责、悔恨。

教师:就是这个小红军,在多年以后还让人忘不了。读第一段。

教师:谁把这篇课文的段意说一说。

学生:第一段讲陈赓同志说起一件往事。

第二段讲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陈赓想帮助他,却被他说服,只好自己先走。

第三段讲陈赓走后仍不放心,再回来找时,小红军已经昏倒,最后小红军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

老师总结板书内容,交代下节课任务。

第三课时

一、分段读,说段意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咱们概括了每一段的段意:我找六个人互相配合,读一段书,说一说段意。

二、精读文,连段意

教师:找两个人朗读小红军和陈赓的对话,注意语气。

教师:自己练习把段意连起来说一说。

教师:同学们联系各段段意,也就是用段意串连法就可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醒大家要注意,要把语句说通顺,有时需要加一些词,也有时要去掉一些词。

学生说好后,老师用投影打出主要内容。

投影: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长征过草地时,陈赓遇到了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要帮助小红军,反而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离开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地责怪自己。

三、自学生字和词语

1.自己读一读生字、词语。

2.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重点指导两个易错的生字。

倔:什么结构?

最后一笔是什么?

“倔强”是什么意思?

忍:第四笔是什么?

顺口溜:心头上的一把刀就念忍。

4.读词语:

倔强疲惫小鬼一副口吻忍饥挨饿

浮现青稞硬梆梆络腮胡子满不在乎

5.在生字本上、写词本上抄字头。

四、指导造句

1.先读书上有这个词的句子。

2.理解词意:

①浮现:过去经历的事再次在脑子里显现、呈现。

浮现——发展会上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浮现——往事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②满不在乎:完全不放在心上。

满不在乎——爸爸病了,别人都替他着急,他却满不在乎。

满不在乎——小军的学习成绩很差,他却满不在乎,真不应该。教师:今天的作业是完成生字本、写词本上的作业,把两个造句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倔强的小红军篇7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段往事:在长征路上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讲陈赓同志曾经讲过的一件往事。“深情”,表明陈赓同志讲这件事时很动感情,对讲到的这个人十分怀念。第二段讲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他说服,只好自己朝前走去。第三段讲陈赓同志仍不放心,再回来找时小红军已昏倒,最后小红军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

事情发生在深秋的一天,陈赓因饥饿、疲惫掉队了。他遇到的小红军也是掉队的。“黄黄的小脸”,两只脚由于穿着“破草鞋”,已经“冻得又青又红”,可以看出小红军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已经非常虚弱、疲惫。

陈赓同志见到掉队的小红军,一心想帮助他。陈赓同志首先想到这个小鬼一定是走不动了,叫他“上马骑一会儿”,甚至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说明自己走得动,根本用不着骑马。接着,陈赓同志提出“一块儿走”,这样可以给小鬼一些照顾。但小红军又以“还要等我的同伴”为理由拒绝了。“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陈赓同志无可奈何”,就是陈赓同志没有办法让小红军骑上马,没有办法和小红军一块走。在这种情况下,陈赓同志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好让他充饥。在长征路上,每人随身带的干粮很少,人小鬼一些干粮,他就可以少挨一点饿。但小红军拍拍自己“鼓鼓的”干粮袋,又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之后出现的情况。陈赓同志原来认为小红军走不动了,没干粮了,想方设法要帮助他,小红军用种种理由拒绝,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

陈赓同志之所以终于被说服,是因为小鬼的话理由充足:1.体力比陈赓同志强多了;2.可以和陈赓的马赛跑,这两点是想证明他不用骑马也能走;3.要等他的同伴,意思是说不能同陈赓同志一起走;4.干粮比陈赓同志的还多,意思是不能要陈赓同志的青稞面。除了理由充足外,小鬼的动作、表情不能不令人信服。“微微一笑”“倔强地说”“把腰一挺”“做出赛跑的姿势”“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任何人见了小鬼这些举动,都会觉得小鬼心情好,不然怎么还会笑?小鬼体力强,不然怎么还要和马赛跑?小鬼还有干粮,不然干粮袋怎么“鼓鼓的”?

陈赓同志走后,“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是说始终不放心。因为一个小孩子,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同伴同行,怎么叫人放心呢?“突然喊了一声”,说明这时才猛然醒悟过来。陈赓同志猛然醒悟过来的原因是“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上海、广州、香港码头,都是陈赓同志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这些地方“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都是积极参加革命的红小鬼。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不怕苦,不怕累,即使有牺牲的危险,也从不拖累大人。从这些孩子的特点,联想到刚才这小鬼的言行神情,陈赓同志猛然醒悟,发现自己受骗了。“调转马头……奔跑起来”,说明陈赓同志已经意识到小鬼有因疲惫饥饿而死亡的危险。陈赓找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倒在草地上,最后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陈赓全明白了”,指的是明白了小鬼为什么不肯骑马,为什么不肯和陈赓同志一块走,为什么不拖累别人。陈赓同志遇到小红军的时候,这个小红军实际上已经极度衰弱了,但他仍然尽力设法瞒过陈赓。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的勇敢倔强。“狠狠”“怎么对得起”,都说明了陈赓同志因为自己疏忽大意,没能及时早救小鬼而深深后悔,十分悲痛。

教法建议

1.这篇讲读课文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适当交待一下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情况,目的是使他们对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为什么会那么疲惫有所认识。然后按预习要求,顺着作者的思路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为讲读课文做必要准备。

2.教学本课要注意,课文主要讲的是小红军,但应该看到小红军的表现是和陈赓同志有着密切联系的。陈赓同志不顾自己已经疲惫不堪,坚持要帮助小红军,才有小红军千方百计说服对方的倔强表现,从陈赓同志出于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热爱阶级兄弟而产生的自责和悔恨中,我们小仅感到小红军的高尚品质催人泪下,而且感受到革命前辈对革命后代深切的关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

3.课后思考.练习1主要从小红军的角度出发,通过了解小红军怎样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突出小红军的倔强。小红军这样倔强,宁愿牺牲自己,决不拖累别人。这一点,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4.本课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人物身份,读出不同的语气。还要提醒学生注意,随着事情的发展,感情的变化,语气也应相应变化。也可分角色朗读。教学教师可做示范,并加强指导。

5.本课应注意的字词。

“倔强”读juéjiàng,不读“juèqiáng,要指导学生读准。“稞”是禾苗旁。

“倔强”“疲惫”“浮现”“荒无人烟”“满不在乎”“无可奈何”等词语,要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指导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可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再让学生各自在练习本上造句。教师注意表扬造得好的,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加以指导。

6.建议本课教3课时。

难句解析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

小红军在革命征途中经受了锻炼,成为勇敢坚强的革命战士,当他遇到陈赓同志时,一眼看出陈赓也是由于疲惫和饥饿掉队的,他宁愿自己受苦挨饿,把困难、危险留给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所以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微微一笑。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是指明白了小鬼不肯骑马,不肯和陈赓同志一块儿走,不肯接受陈赓同志的青稞面的原因是不想拖累别人,不想增加首长的负担,把困难、牺牲留给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陈赓同志一旦明白过来后,小鬼已经牺牲了,他为自己的疏忽,没及时救小鬼而深深后悔和悲痛。这表现了党的领导者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和热爱阶级兄弟的思想感情。

文章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讲陈赓同志回顾起自己革命时的一件往事。

第二段:讲陈赓同志关心小红军,小红军倔强地不肯接受的情景。

第三段:讲陈赓同志返回来找到那个小红军时,小红军已经停止了呼吸,陈赓无限自责。

写作特点

本文按“忆小红军——遇小红军——救小红军”的顺序来记叙的,通过小红军外貌、动作、语言的神态的描写,表现了小红军聪明而坚强的特点。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段往事: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疲乏牺牲在路上的故事,表现了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受苦挨饿,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不愿拖累别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13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培养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认识“倔强”一词的读音和意思。简介二万五干里长征布置预习,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述的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忍饥挨饿”的挨,不要读成“挨家挨户”的“挨”的音。

“薄嘴唇”的“薄”不要读成“薄弱”的“薄(bó)”的音,前者多用于口头,后者多用于书面。

“牛膝骨”的“膝”不要读成“漆(qī)”的音。

2.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跟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说一块儿走,小红军说要等同伴,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棵面,他说还多呢,陈赓同志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调转马头返回来时,小鬼倒在地上。

第13自然段: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深深自责,十分悲痛。

3.引导划分段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议一议,再解答。B

①读了课文,看看课题,课文主要写谁?还写了谁?小红军是怎样一个孩子?

“倔强”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②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红军倔强的事实,哪些自然段写了陈赓同志发现小红军牺牲和他的自责、悲痛?

③开头的自然段交代了故事是陈赓同志“深情”地谈起的“一件事”。“深情”是什么意思?

“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

发生在什么地点?

④根据以上问题的解答和提示,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讨论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陈赓同志谈过一件往事。

第二段: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他一块儿走。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

第三段:陈赓同志不放心,回头找小红军,他已经牺牲了。陈赓同志深深地自责。

⑤把各段段意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先自己归纳,再小组议论,最后课堂解答,订正:

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要帮助小红军一起走,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走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责怪自己。

⑥让学生比较:三个段落的段意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是的,但不是一字不变、一字不减地照抄原句。要去掉重复的词语,该合并的合并,该更换的更换,达到简括扼要的目的。

4.再学习一种记事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四个要素,再归纳组织:

时间:长征中

地点:草地

人物:陈赓和小红军

做了什么:陈赓要帮助掉队的小红军,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离开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地责怪自己。

5.小结:用归纳法和抓四要素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再通读一篇课文。

第12页

倔强的小红军篇8

14教学要求: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2、继续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曾经”“终于”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多媒体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导入新课。为了北上抗日,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的长征,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纵横11个省,翻越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粉碎了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使红军失去了千千万万坚强战士,以敌人失败、我军胜利而告终。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讲的就是在红军过草地时,发生在一个小红军和一位首长身上的故事。二、听朗读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三、默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陈赓同志遇到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的?四、默读第四至第十自然段,思考问题。1、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的?2、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红军的倔强?五、讨论交流。说说陈赓为什么要这样做,小红军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从中体会小红军的倔强。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至十自然段,特别要读好描写小红军言行的部分,读出小红军的倔强、可爱。七、默读第十一至十五自然段,思考问题。1、陈赓为什么要这样做?调转马头,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2、“陈赓同志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陈赓“调转马头、奔跑起来”说明他已意识到小红军有因疲惫、饥饿而死亡的危险。“狠狠地打”表达了陈赓深深自责、十分悲痛的心情。他明白了:让小红军骑马,他为什么不肯骑;要同他一起走,他为什么找借口不肯和陈赓一块儿走;给他青稞面,他为什么不肯接受,说自己的比陈赓的还多……八、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是从哪些内容当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九、课文中哪个词语说明陈赓对这件事十分动情,终生难忘?十、各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十一、作业: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词。第二课时一、指名读课文。二、学习生字,书写生字新词。三、指导用“曾经”“终于”造句。1、出示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体会用法。“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2、练习用“曾经”“终于”写句子。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整体把握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红军倔强、一心为别人着想;陈赓关心、爱护小红军,小红军牺牲了,十分悲痛,深深自责。2、注意感情的变化,读好对话。3、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指导。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六、作业:1、书写生字词,带有生字的生词要能默写。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倔强的小红军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培养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认识“倔强”一词的读音和意思。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布置预习,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述的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忍饥挨饿”的“挨”,不要读成“挨家挨户”的“挨”的音。

“薄嘴唇”的“薄”不要读成“薄弱”的“薄”的音,前者多用于口头,后者多用于书面。

“牛膝骨”的“膝”不要读成“漆”的音。

2.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跟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说一块儿走,小红军说要等同伴,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他说还多呢,陈赓同志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调转马头返回来时,小鬼倒在地上。

第13自然段: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深深自责,十分悲痛。

3.引导划分段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议一议,再解答。

①读了课文,看看课题,课文主要写谁?还写了谁?

小红军是怎样一个孩子?

“倔强”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②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红军倔强的事实,哪些自然段写了陈赓同志发现小红军牺牲和他的自责、悲痛?

③开头的自然段交代了故事是陈赓同志“深情”地谈起的“一件事”。“深情”是什么意思?

“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

发生在什么地点?

④根据以上问题的解答和提示,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讨论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陈赓同志谈过一件往事。

第二段: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他一块儿走。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

第三段:陈赓同志不放心,回头找小红军,他已经牺牲了。陈赓同志深深地自责。

⑤把各段段意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先自己归纳,再小组议论,最后课堂解答,订正:

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要帮助小红军一起走,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走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责怪自己。

⑥让学生比较:三个段落的段意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是的,但不是一字不变、一字不减地照抄原句。要去掉重复的词语,该合并的合并,该更换的更换,达到简洁扼要的目的。

4.再学习一种记事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四个要素,再归纳组织:

时间:长征中

地点:草地

人物:陈赓和小红军

做了什么:陈赓要帮助掉队的小红军,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离开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地责怪自己。

5.小结:用归纳法和抓四要素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再通读一遍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倔强地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倔强”、“疲惫”、“浮现”、“荒无人烟”、“满不在乎”、“无可奈何”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倔强地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联系上下文理解“思考·练习”第3题的三个句子中括号里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通读课文,提出问题供边读边想:

1.故事是从第二段写起的,那么,第一段也就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第二段是表现小红军倔强的,哪些地方看出这种倔强?

3.小红军倔强的表现跟陈赓同志有什么联系?从小红军牺牲前后的事实,反映陈赓同志是怎样看待小红军的?

一边阅读课文,一边根据提问展开讨论:

1.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没有这一段行不行?

2.轻声读或默读第二段,从有关词语和句子中进一步领会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一段是写陈赓同志遇到一个跟他一样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小红军倔强地说服了,只好自己走了。为什么陈赓同志和小红军都掉队了呢?

②“疲惫”是什么意思?先查查工具书,再从课文里找一找造成疲惫的原因。

3.第二段的第2自然段写了小红军的外貌。读一读,看看小红军的外貌有什么特点?从这些外貌特点看出什么?

4.陈赓同志见到掉了队的小红军年龄这么小,这么疲惫,一心想帮助他。那么,陈赓想怎样帮助他?小红军“倔强”地没有接受帮助,从哪些表现看出这种“倔强”呢?

默读课文,把陈赓同志想帮助小红军的举动概括地说出来;把表现小红军“倔强”地拒绝帮助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他这样做表明什么,然后解答。

小红军“倔强”地拒绝帮助的词语和句子,以及他这样做是为了表明什么,议论、解答后,通过下列表格归纳、小结问。)

5.最后,“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趴上马背,朝前走去。”这句话里的“终于”和“只好”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如果把“终于”和“只好”去掉,意思有什么不一样?读一读,比较一下。

6.阅读了这一段,进一步理解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个想帮,一个不接受的感情。下面分角色朗读这一段,把感情读出来。

阅读第三段,提问思考,再解答:

1.陈赓同志骑在马上朝前走去,“心情老平静不下来”。“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换个说法是什么?

为什么放心不下呢?

2.这时,他想起一连串跟他打过交道的穷孩子,有上海的,有广州的,还有香港的,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浮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出现”?

3.当陈赓同志不放心小鬼,于是想起一连串各地的穷孩子。这时,突然喊了一声“不对,我受骗了!”为什么想起过去一连串的穷孩子就觉得自己受骗了?

4.于是,陈赓同志“掉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为什么要狠踢马肚子奔跑起来?

5.结果,陈赓同志找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最后牺牲在马背上。这时,“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全明白什么了?议论后,再解答。

这种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牺牲,也不拖累别人的思想感情是一种什么高尚品质?

6.小鬼牺牲了。陈赓同志“一把搂住他,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自己责备自己,“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一把搂住”、“狠狠”、“怎么对得起”、“小兄弟”,这几个词语反映了陈赓同志当时的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7.有感情地通读一遍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巩固第一课时“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读读写写“思考·练习”第4题中的“倔强”、“疲惫”、“口吻”等十一个新词,理解课文中“小红军”、“小鬼”、小家伙”、“小兄弟”等不同称呼的用意。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第一课时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检查抓课文主要内容方法的掌握。

说一说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回忆本课各段段意,再说本课主要内容。指出记事的课文也可抓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事四个要素归纳主要内容。

3.出示《夸奖红军娃》或任选一文的段落大意,再练习归纳主要内容。顺便抓出四个要素归纳。

①《夸奖红军娃》:

第一段意:长征时,红军打下辣子口,某连二班驻扎在靠山村吴大娘家的院里。

第二段意:红小鬼天天为大娘打柴、挑水,还修补了院墙。换防时,门前贴了“打柴、挑水别忘给大娘”的条子。

第三段意:三班来了,又一个红小鬼接着为大娘打柴、挑水,又盖了鸡窝。

第四段意:部队开拔了,大娘逢人夸奖红军娃个个好。

②《小青蛙》:

第一段意:我在水沟捉住一只小青蛙。

第二段意:我把小青蛙拿回家玩起来。

第三段意:舅舅说青蛙是益虫,是“农田卫士”。

第四段意:我把小青蛙放回水沟。

读写“思考·练习”第4题中的词语。巩固对“口吻”“浮现”“满不在乎”等词语的理解。用后两个词语造句。

1.“口吻”是口气的意思,课文中是指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气让小鬼骑马的。

提问:还可以说什么什么口吻?试着说一说。

2.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注意“浮现”和“出现”的区别。读课文中的原句,再出现范句。

浮现——看着眼前这几棵小杨树,枝繁叶茂的,两年前小队植树、护树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满不在乎——小弟弟跌倒了,我赶快跑过去扶,他自己站起来,满不在乎地摇摇头,说:“姐姐,不疼,不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由读,再分角色读:先三人一组分读最后指名三人读。注意人物身份,注意随着事情的发展,感情的变化,语气也应相应变化。

倔强的小红军篇10

节“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一步一步朝前走着”,“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等句子,我们可以看出,那个小红军明明跟陈赓同志一样,疲惫不堪,每走一步都十分吃力,可是当陈赓同志让他上马骑一会儿时,他却“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说他的体力比陈赓强多了,要跟陈赓的马赛跑,这不明摆着是在欺骗老同志吗?这是不诚实的表现,我们可不能学他。

反方:你这个说法不对。他是十分虚弱,可是他不想让这位老同志看出来,他很倔强,不想输给这位老同志。

反方:小红军满不在乎的样子是故意做给老红军看的。尽管他十分疲惫,但他从老红军“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上看出了老红军也很虚弱,比他更需要马。他所说的“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以及“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都是为了让老红军相信,他的体力确实比老红军“强多了”,根本用不着骑马。可见小红军是一个能为他人着想、不怕苦累,不怕牺牲的倔强孩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正方: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红军掉队了,根本没有同伴,可是当陈赓要跟他一块儿走时,他却说要等同伴,让陈赓先走,这也是欺骗老同志,是不诚实的。

反方:这怎么能叫欺骗呢?从陈赓刚走一会儿小红军就晕倒在草地上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红军是知道自己快支持不住了,不想拖累陈赓同志才这么说的。这是他在千方百计想要让这位老红军快点去追赶队伍。

正方:小红军昏倒后,从陈赓同志在小红军的干粮袋里掏出的那块带着几个牙印的、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我们知道,小红军应该已有好长时间没吃到干粮了,也根本就没有干粮了。可当陈赓要把青棵面留给小红军时,他却“……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还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这不全是谎话吗?太不诚实了,况且收下青棵面对他又不是没有好处!

反方:小红军是很饿,干粮对他来说是很重要,可在他看来,老红军更饿,更需要粮食。他的所言所行都是为了让这位老同志相信,他确实不需要那干粮,他是为老同志着想。

反方:是呀,在生死关头,小红军宁可自己饿死,也不让老同志饿坏,这不正是他的倔强性格的最好证明吗?

反方:对!小红军是欺骗了陈赓同志,可他这是在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啊,怎么能用诚实不诚实来衡量呢?你们一次又一次地说他不诚实,就不觉得良心不安?遇到那种情况,你们有这种精神吗?

原本给大家预备了半节课的时间辩论,哪知孩子们一发而不可收,你来我往地整整“闹腾”了一节课还不肯结束。尽管有些说法并不是那么精当,似乎还带上了些许火药味,可随着辩论的不断深入,反方的见解越来越明朗、越来越深刻,小红军的可贵精神也就不容置疑了,就连坚持到最后的笔者,也由正方倒向了反方。

教学创新重在课堂——《新型玻璃》教学后的体会殷平华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学习就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的过程。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呢?下面就《新型玻璃》的教学谈一点体会。一

上课一开始我首先问大家:“你们在电视中看到过广告吗?”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看过。”我接着问:“你最喜欢的广告是什么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脑白金,年轻态。”有的说:“晶晶亮,透心凉——雪碧。”有的说:“脑轻松——轻松一点,读书考试胜人一筹。”……然后我又问:“你们想不想也当一回广告人呢?”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最后,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广告公司”,由组长担任“广告公司”的“老板”,同时提出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遇到疑难,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2.了解每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然后讨论写广告语。3.广告语要写得简洁、明白。同学们在“老板”的带领下,开始认真学习、讨论、拟写广告词。二、举行“广告发布会”。

巧升华——《倔强的小红军》教学拾遗》

倔强的小红军篇11

《倔强的小红军》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学习小红军的高尚品质,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已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是如何进行这一课教学的:

一、关注个体差异,引导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交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文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种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伙伴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把教学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的本真回归,体现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思想以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营造互动氛围,引导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重要特征,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与互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书学习,以及学生质疑问难时的互帮互助等,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互动,在思考中相互接纳,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也由传授者转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使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军“骗”时的动作、神情、语言,再将学法迁移到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先走的;通过学生自读、自练、自悟,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深刻体悟,满足了“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强烈需要,为他们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学伊始,我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边听《过雪山草地》边观察插图,讲一讲这个故事;带着“小红军是怎样说服陈赓先走?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这两个问题读课文。

读课文,找重点词句:先让学生轻声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红军说服陈赓的句子。并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小红军神态的句子,如:“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等。而后,又引导学生对描写小红军表情的这两个词语进行提问。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学法迁移,自学课文:学生自学完课文后,我让他们用“当陈赓---小红军却----”的句式说小红军是怎样进一步说服陈赓的?并相机指导学生理解:“小红军为什么“把腰一挺”,做出准备赛跑的姿势?“倔强”在这里指什么?当陈赓同志给他青稞面的时候,小红军为什么不收下,还说自己的干粮多,这是为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小红军说他干粮多,实际上他鼓鼓的干粮袋里装的是什么呢?”这样,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我又让学生速读课文第11~15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陈赓同志怎么知道自己受骗了?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朗读课文,升华感情

课后,许多老师都给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本着“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教育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到“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一切的学生。”

倔强的小红军篇12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了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愿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本文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简洁的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形象。难点一是为什么小红军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愿意接受陈赓的帮助,二是最后陈赓明白了什么。本教学设计采用两课连上的形式,不分课时。

教学理念

本教学设计力求简单、扎实、高效,通过科学的预设,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反复的吟咏、感悟,从而深入人物的内心,体会所蕴含的情感;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加深了理解,获得情感的熏陶;以学生为主体,读书,讨论,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倔强、疲惫、口吻”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语,通过自主读书、感悟,体会小红军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让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

二、解题:什么叫“倔强”?老师简介陈赓。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要想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小红军的,请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生字要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问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检查读书情况,指名按小节朗读课文,学生互评并正音。

3.老师范读课文,请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

4.默读一遍课文,用笔圈画、批注,留下思考的痕迹。

四、解读陈赓——从配角入手

1.课件出示:“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2.多读两遍这个句子,你对哪些词语有话要说?

3.“终于”说明了什么?

4.我们来看看陈赓是怎样帮助小红军的?默读3—9节,同桌讨论。

5.汇报:三次想帮小红军,

板书:骑马同行给青稞面

6.其实陈赓自己的情况也不好,从哪里可以知道?自由读第二节。

7.学生汇报。引导抓住关键词:疲惫。问:他为什么会那么疲惫?“荒无人烟”意味着什么?你怎么理解“忍饥挨饿”?

指导看图,感受陈赓清瘦虚弱的形象。

小结:陈赓自己已经非常疲惫,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小红军,这可以看出什么?板书:关心战士。

五、细究小红军——体会“倔强”

1.为什么陈赓第一眼看到小红军就想帮助他?课件出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一段话。多读几遍,说说你的感觉。

2.即使如此,小红军也没有接受一次陈赓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红军是怎样一次次说服陈赓的。

3.自由读4—6节,说说小红军是怎样告诉陈赓他不需要骑马的。先自己读课文,然后同桌讨论。

什么叫“满不在乎”?他不在乎什么?他盯着陈赓,可能心里会怎么想?他为什么笑?为什么要做一个比赛的姿势?

板书:不在乎、笑、挺

4.有感情朗读4—6节,体会小红军的内心。

5.老师与学生分角色朗读7,8两节,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问:既然要等同伴,那意味着什么?板书:等同伴

6.小红军又是如何拒绝青稞面的?指名读第10节。指导:小红军会怎么想?所以他是怎么做的?

板书:拉、拍、鼓鼓的

7.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可以充分一些。

六、感悟“明白”——升华情感

1.默读11—14节。思考:哪些地方特别让你感动?为什么?

2.汇报,“牙印”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特别让你感动?

3.想想“穷孩子”可能会是怎样的人?

4.课件出示:“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全班讨论,他明白了什么?

总结:他明白了小红军的体力早就不行了,路也走不动了,干粮早就没有了,已经处于极度饥饿、疲惫的状态,随时会有生命的危险,但小红军认为自己年轻,宁愿挨饿受冻,甚至牺牲也不愿拖累别人。

5.此时此刻,你想对小红军说些什么呢?

6.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朗读全文。

七、学习生字。

1.同桌互相读准生字,讨论每个生字的写法。

2.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讨论如何记住每个生字,并独立组两个词。

八、作业。

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我们也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庆祝一下。课后去准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下节课开一个“长征故事会”。

板书设计

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骑马同行给青稞面关心战士

小红军:不在乎等同伴拉拍宁愿自己挨饿受苦,

笑挺鼓鼓的也不愿拖累别人

倔强的小红军篇13

教学目的:

1、学习小红军在长征途中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去收集有关的一些资料,读一些相关的文章,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过渡:在长征途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就是其中的一个,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个可爱的小红军,听一听他的声音,感受一下那动人的情景。

二、看录象,整体感知,激发情感。

过渡:这是一个真实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文中有很多感人的地方,请大家去读一读找一找。

三、读课文,找最感动的句子。

四、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找出来的句子。

当学生交流13、14两小节时,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来谈自己的感受。

用“为了……宁可……也不……”进行练说。

小结:现在你们明白了,原来小鬼说不累不饿都是装的!多么懂事的小红军!多么可爱的小红军!读书一定要注意前后联系,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现在我们再来读这些句子,感情一定更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3、14、15小节。

过渡:课前,同学们问我小鬼的名字,我查了很多资料,没有查到。这个小鬼他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就牺牲了。小鬼虽然牺牲了,但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的音容笑貌是那么深刻地留在陈赓的记忆中,刻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10小节。

五、感情朗读3—10小节。

1、小小组分角色朗读。

2、指名分角色读。

六、师生分角色配乐朗读3—15节。师读叙述部分。

七、续写结尾。

1、同学们,陈赓打了自己一个嘴巴后,他还会说些什么?还会做些什么?请你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写一个结尾,好吗?

2、交流。

八、质疑。

九、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倔强的小红军篇14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2至10自然段,看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的倔强,并把表现“倔强”的词句划出来。

生:我从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微微一笑’他说自己的体力强,看出他十分倔强。

生:小红军明明掉队走不动了,还做出要和马比赛的样子,说明他十分倔强。

生:他以“等同伴”为借口,支开陈赓,不要陈赓帮他,也说明他十分倔强。

生:小红军还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把自己的干粮袋“一拉”,“拍了拍”,证明他自己的粮食比陈赓的还多。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得也很准。但同学们想过没有,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让陈赓先走,不拖累陈赓。

生:为了不拖累别人,宁肯牺牲自己。

[点评:抓住“倔强”,以此为切入目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段内容,为学生充分感受小红军崇高形象奠定了基础。]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看出,小红军的表情、动作、语言都表现了他的“倔强”。但我发现第10自然段,作者在写小红军在拍粮袋时,不是像我们通常做的那样“挺起胸”,“使劲地一拍”,以此来表现“倔强”,而是用“轻轻地”来表现他拍的动作。这么写准确吗这不是与“倔强”的说法相互矛盾吗大家边读边想,看看能不能从书中找出答案来。

[点评:故没悬念,激活思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引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生:矛盾。这么做不能表现他的“倔强”,他应该“使劲地一拍”,这样更能让人相信。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小红军不可能“使劲地一拍”,因为课文前面写他已经累得掉队了,他没有那么大的劲来拍。

生:就算他有劲也不能“使劲地一拍”,因为他的粮袋中根本就不是粮食。

师:是什么

生:课文后面说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他“使劲地一拍”,牛骨的声音和样子都和粮食不一样,那就露馅了。

生:我认为小红军又累又怕露馅,只能是轻轻地拍拍干粮袋。

生:他又累又饿,可是还要坚持装出有劲有粮的样子,轻轻拍了一拍粮袋,正好说明了他的“倔强”。

师:大家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吗

生:我体会到小红军非常机智,非常懂事,他担心陈赓同志知道他没有干粮了一定要帮助他,使陈赓同志受到拖累,因而不“使劲地一拍”,而只是“轻轻地”一拍。

生:我体会到小红军的品质非常高贵,他一心只为别人着想,而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这种品质。

师:对!我们读课文就应该像刚才发言的同学一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深入领会文中词语的含义。

[总评: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本教学片断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一、紧扣重点训练项目。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是落实这一训练项目的第一篇课文。设计者抓住“倔强”,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在训练学生一般语文基本功的同时,训练了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二、十分重视词句训练,培养学生推敲领悟词句的能力。在这一片断中,教师一开始就抓住“倔强”一词,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表现小红军“倔强”的词句,学生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品读,对小红军的形象从整体上进行感知,然后又抓住“轻轻地”这个描写小红军拍干粮袋动作的词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揣摩、推敲,终于悟出了这一词语的运用反映了其匠心所在。

三、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教师紧紧地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讨论,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先烈崇高人格的熏陶与感染,较好地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倔强的小红军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