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案

时间:2023-03-30 14:46:29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40453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幼时记趣教案,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幼时记趣教案吧。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二、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设想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四步教学法:正确朗读——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四、课时安排新课标第一网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一块石头,又经仔细观察,认为象阿诗玛。

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幼时记趣》。

二、学会正确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解决文言文语言上的问题。

1、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先听老师读第1段。

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请学生试着注意停顿和轻重,读给大家听。

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读出愉悦、自豪的感情。

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2、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3、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换加法、对照法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

4、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作青云鹤观

察: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神:定神细视神游其中

时:余忆童稚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为:项为之强以丛草为从

之:昂首观之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项为之强

观之正浓驱之别院

其:使其冲烟飞鸣常蹲其身

神游其中

而:拔山倒树而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二、第二次合作探究

1、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怎么理解“物外之趣”?说说作者这种“物种之趣”是怎么样产生的?

你还有什么问题?

2、文言文要反复诵读。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明确: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词语。不过我们从题目《幼时记趣》来看,文章主要还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3、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4、请男生齐读第2段,女生思考:本段中具体写了哪一种“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明确:从蚊子飞舞中找乐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还有“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5、大家自由朗读3、4段,考虑一下,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

明确:“丛草之趣”。神游山林:“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鞭打哈蟆。

6、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

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三、合作•分享

扬州出版社要编辑《幼时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来听听,要善于从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拓展练习

想象可以使我们发现美,并从中得到快乐。其实,想象不但可以发现美,还可以创造美。你们看见过树根吗?树根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正是这不同的形状,给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而艺术家便借助想象把它们雕成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就是根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想象的结晶,也可以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每幅作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看谁取的名字最美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聪明的你,一定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放开眼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驰骋想象,就能发现美,创造美,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五、布置作业

课外大家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幼时记趣》。

附: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成鹤产生原因:

物外之趣神游山林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通过诵读课文,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3、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奇特的想象。

教材分析:

作为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主要让学生积累部分文言词,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同时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学生能感受到作者的童真、童趣。

教学设想:

指导翻译:《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的课程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本堂课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讨论、想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除生字词读音障碍,正确句读课文。

2、扫除句义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是童年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谁要是在成年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一馈赠,那么,他就是诗人或作家”。沈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简介沈复及《浮生六记》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

指名注音:

童稚  藐小    鹤唳  凹凸

沟壑  庞然大物  怡然称快 土砾

项为之强   癞蛤蟆

四、指导正确朗读

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1、范读2、跟读3、自读4、齐读

五、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1、强调翻译的注意点:

①根据内容,调整句序。

②联系前后文,补充相应内容,保持语句流畅,句意明确。

2、教师翻译一段作示范。

3、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

4、指名翻译,讨论指正。

5、按组轮流翻译。

六、总结、巩固。

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代词,代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   察:明察秋毫

作青云鹤观   必细察其纹理

神:定神细视时:余忆童稚时

神游其中故时有物外之趣

以:徐喷以烟为:项为之强

以丛草为林以丛草为林

之:昂首观之

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

观之正浓

驱之别院

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

省略字:“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省略句:群鹤舞空使之台齐驱之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七、作业设计: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叙写的童年生活中的乐趣。

2、了解细致的观察、奇物的想象对写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说本文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

2、指名解释相关字词

余稚明察秋毫纹理物外强

素帐唳怡然称快凹凸

以……为……邱壑神游浓拔山

“而”和“之”的用法

3、指名翻译相关语句。

二、学习分析课文内容,讨论:

1、齐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幼时乐趣的来源是什么?总述了“物外之趣”

①客观:目力好②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浏览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②神游山林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讨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来源是什么?

“细视”“神游”“以……为……”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板书设计:

欣赏群鹤舞空图

观蚊如鹤热爱生活

物外之趣欣赏青云白鹤图富有想象

神游山林喜欢探索

自然奥秘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篇2

预设目标:

1、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

2、读准生字词、学习断句、熟读课文

稚藐强唳凹凸砾邱壑

3、借助字典、注释、弄清有关字词解释

察故私拟强怡然徐唳拔鞭方之其以为或

4、口述文中三件趣事、翻译全文

5、探究作者为何有“物外之趣”

6、口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赏白鹤之图、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

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

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目标设定:

目标设想:

1、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

3、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

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追亿幼时的童真童趣。

2、学生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教师补充。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二、自主合作,理解疏通

1、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词读音。

2、齐读课文,注意节奏和感情。

3、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

如:明察秋毫故私拟强怡然称快神游

庞然大物拔山倒树方之以或其

4、合作复述文中三件趣事。

三、复习巩固。(10分钟)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目标设想:

1、翻译全文

2、体会作者情感

3、认识观察和想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翻译全文、

1、交换笔记本,检查翻译情况

2、教师讲述课文中的省略句和固定句

如:“群鹤舞空”、“使之台齐”、“驱之别院”等、

“作……观”、“以……为”、“……为所……”等

二、学生质疑、探究思考

比如:1、你对文中哪件趣事最感兴趣,为什么?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

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三、拓展活动

1、根据自己的感受,口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将自己的童年趣事组织成文。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争取背诵

2、笔记本上整理字词练习

如:①、字音、字形

稚藐怡蹲壑癞

②、解释加点的字词

明察项为之强徐喷以烟余年幼拔山倒海鞭之数十

心之所向项为之强常蹲其身徐喷以烟

之昂首观之为二虫尽为所吞其以

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使其冲烟飞鸣以虫蚁为兽

3、短文欣赏

板书设计

第七课幼时记趣

沈复

一、观蚊如鹤

总:物外之趣二、神游山林分

三、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篇3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题《幼时记趣》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目的要求:

、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读音。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理解作者“物外之趣”。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理解作者“物外之趣”。

三、教学方法:诵读、讨论、圈点、勾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作家鲁迅先生童年时喜欢到他家后院子里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他把后花园当作他的乐园。

秦文君也没有遗忘她的童年,南昌路旧时的花园是她童年的起点,她说:“她每年都种向日葵,种丝瓜,她还用樟脑精调成昆虫蒙汗药,贪恋在花园里,甚至不愿去学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复的《幼时记趣》,看作者的童年又是怎样度过的。

、认识作者:

1.请一位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四位同学试读课文,一人一段,注意字、词读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请两三位同学选择喜欢语段去读。

4.教师出示课文生字词。

5.教师展示课文配图。

、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重点、难点词语。

2.请一组同学试读课文一人一句。

3.教师小结。

、研读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思考问题。

2.学生和作者比趣。

、小结课文内容:

1.教师展示寄语内容。

附:板书:

幼时记趣

沈复

、本课的亮点与教师个人的教学专长:

教师导入新课语言亲切自然,学生能轻松进入本课文的学习;同时教师范读课文并配图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也为探索问题这一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又为“与作者比一比趣这一环节”做了张本。课型自然、清新、流畅。

本课的授讲也彰显了教师的朗读、评析专长。朗读字正腔圆,教学用语简洁、通俗、大方。

幼时记趣教案篇4

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

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特殊句式:群鹤舞空徐喷以烟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特殊句式:使与台齐驱之别院以……为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抄写不认识的字练习二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步骤:

1、复习: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4、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根据课文所叙,你能说一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练习册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板书设计: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篇5

幼时记趣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

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

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幼时记趣教案篇6

江苏泗阳中学课堂教学设计江苏省泗阳中学葛庆中幼时记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部分文言词能力目标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和联想,说出童年的趣事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观察的情感培养学生大声诵读进面感悟课文情趣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积累部分文言词,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环节个人备课过程教法学法点拔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见过蚊子和癞蛤蟆吗?你们喜欢吗?为什么?2.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新课学习1.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2.生字词拼读稚zhì藐miǎo鹤hè强jiàng淚lì怡yí凹凸àotǚ庞páng砾lì邱qiǚ壑hè3.实词积累余:我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故:所以私:私下里拟:比强:僵硬的意思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4.虚词积累之:物外之趣:的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以:徐喷以烟,用或:连词或者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盖:连词“原来是”为:项为之强:因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5.特殊句式:a.省略句使与台齐自己驱之别院到b.固定句式以……为……把……当作…………为所…………被……6.学生翻译7.师生纠正归纳小结1.男生读原文,女生读译文2.这一节课我们掌握了哪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熟记所学的文言虚实词及文章的意思环节个人备课过程教法学法点拔第二课时复习检查1.大声背诵课文2.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文言知识a.文言实词b.文言虚词c.固定句式d.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故时有物外之趣研读课文1.导入:上一节,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这一节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3.小组合作学习用四字短语归纳:a.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呢?b.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4.独立思考,用四字短语归纳:a.“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b.你能用文中的语句说一说吗?5.根据课文所叙,大胆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吗?作者的童年生活,令你想到了什么了吗?探究延伸1.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2.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总结全文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总结全文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作业布置1.熟练地牢记课文及文中的虚实词等2.完成课后练习和练习册3.预习下一课: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设计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篇7

瓜洲镇中心中学

预设目标:

1、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

2、读准生字词、学习断句、熟读课文

稚藐强唳凹凸砾邱壑

3、借助字典、注释、弄清有关字词解释

察故私拟强怡然徐唳拔鞭方之其以为或

4、口述文中三件趣事、翻译全文

5、探究作者为何有“物外之趣”

6、口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赏白鹤之图、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

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

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目标设定:

目标设想:

1、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

3、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

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追亿幼时的童真童趣。

2、学生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教师补充。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二、自主合作,理解疏通

1、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词读音。

2、齐读课文,注意节奏和感情。

3、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

如:明察秋毫故私拟强怡然称快神游

庞然大物拔山倒树方之以或其

4、合作复述文中三件趣事。

三、复习巩固。(10分钟)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目标设想:

1、翻译全文

2、体会作者情感

3、认识观察和想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翻译全文、

1、交换笔记本,检查翻译情况

2、教师讲述课文中的省略句和固定句

如:“群鹤舞空”、“使之台齐”、“驱之别院”等、

“作……观”、“以……为”、“……为所……”等

二、学生质疑、探究思考

比如:1、你对文中哪件趣事最感兴趣,为什么?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

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三、拓展活动

1、根据自己的感受,口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将自己的童年趣事组织成文。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争取背诵

2、笔记本上整理字词练习

如:①、字音、字形

稚藐怡蹲壑癞

②、解释加点的字词

明察项为之强徐喷以烟余年幼拔山倒海鞭之数十

心之所向项为之强常蹲其身徐喷以烟

之昂首观之为二虫尽为所吞其以

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使其冲烟飞鸣以虫蚁为兽

3、短文欣赏

板书设计

第七课幼时记趣

沈复

一、观蚊如鹤

总:物外之趣二、神游山林分

三、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

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    

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幼时记趣教案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