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认识

时间:2023-07-09 14:56:15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81540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圆柱的认识,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圆柱的认识吧。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

圆柱,在学生生活中处处可见。教材将“圆柱的认识”安排在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是循着图形学习由二维到三维,从平入曲的编排顺序的。

在备课中,如何让高年级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综合自己所掌握的各项技能,对圆柱的特征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建立“圆柱”的表象,是我思考的重点。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让学生各个感官都积极调动起来,才能达到数学学习从具体到抽象的目的。由此,我设计让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为制作一个比较标准的圆柱学具,观察、思考,在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的一系列活动中,经历认识过程,形成圆柱的表象。

[准备]

告诉学生下阶段我们学习的内容将是圆柱,每个同学都可以为自己制作一个比较标准的圆柱学具。学生可以为自己准备制作的材料:剪刀、圆规、硬卡纸、胶带。收集一个圆柱物体,进行观察。

将问题情景在课前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产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对圆柱进行初步的观察。

[过程]

一、研究圆柱特征,制作圆柱学具。

1、师:今天这节课的目标,就是让每个同学能制作出一个比较标准的圆柱学具。怎么做呢?观察每组的圆柱实物,小组内交流一下想法。

学生分组讨论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请学生说一说想法,初步认识圆柱由三部分材料组成,其中有两个是圆形。

2、认识圆柱特征。

a、认识圆柱底面。

师:大家发现,圆柱由三个面围成。它们可以分几类?怎样分?

生:上下两个面一类,剩下的一个面一类。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

生:这两个圆形完全一样。

师:有什么方法证明?

生说明方法:①将一个面画下来,用另一个面比较。

②剪下两个面,比较。

师: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经过证明,它们确实是完全一样的两个圆。

b、认识圆柱的高。

师:观察一下,大家带来的圆柱有什么不同?

生:圆柱的底面大小不一样。

师:底面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生:底面圆的半径决定。

生:高度也不同。

师:用手比划出你的圆柱的高。

学生动手,教师分别请学生比划,用一只手、两只手。

师:什么就是圆柱的高?

生:圆柱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每个圆柱有多少条高?

生:无数条。

师解释图中的高只是比较特殊的一条。

c、认识圆柱侧面。

师:圆柱周围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它是什么形状的?摸一摸,看一看。

生:侧面是弯曲的。

师: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d、研究圆柱侧面展开。

师:这个曲面该怎么做?你们有办法吗?

生:圆柱的侧面这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平面。

师:有什么办法能将这个曲面转化为一个平面图形?

学生想到剪开、压平、滚动、撕开等方法。

师:用我们刚才想的方法,把你的圆柱侧面转化成平面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

师:圆柱的侧面最终都转化为什么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与原来圆柱的侧面有什么关系?

生分析就是长方形面积等于圆柱侧面积,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制作圆柱学具。

师:我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该动手做一做了,这三部分制作的方法和顺序是什么?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两种方法:

先做圆,用2∏r求长方形的长,再做侧面。

先做长方形,用长÷2∏求底面圆的半径。再做底面。

师:由于时间关系,课上我们每两人只要合作一个。

学生分组合作。展示作品。

二、巩固练习。

1、师:同学们研究了圆柱的特征,又自己制作了圆柱学具,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柱形的?

学生举例子:

如:压路机的滚筒,日光灯管、大厅的柱子……

教师可举出电线杆、树干等例子。

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为什么?

2、出示判断题,先选出圆柱,再说明为什么其他不是?

学生用手势指出2、6两个图形是圆柱。

说明为什么其他的不是?

3、出示实践题,小组讨论,记录不同方法,然后汇报分析。

师:社区服务队要利用边角铁皮为孤寡老人制作一批铁皮烟囱,他们记录了这些铁皮的形状和尺寸,你们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帮他们明确一下烟囱的长度和通风口直径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将不同方法归纳制表。

全班汇报。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篇2

学习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课本第10页的插图。

问:你见过这些形状的物体吗?这类物体的名称是什么?

2、引入新课。

这些物体都是圆柱体,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圆柱形的?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闭上眼睛想一想圆柱是什么样子的?

能不能把它画下来?

学生画后,课件出示圆柱,抽象出透视图。

下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

二、启发诱导,教学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很多圆柱的例子,这说明在生活和生产中离不开圆柱形物体。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它!

请你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的什么?板书:特征

看一看、摸一摸,圆柱有几个面?这些面怎么样?

圆柱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市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教师在透视图上标上名称。

请你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哪两个面完全相同?你有什么办法能证明这两个面完全相同?小组讨论。

可以剪下来比较。量出半径。量出直径。量出周长。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圆柱倒过来比较。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同学们证明的方法都对,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完全相同。

课件演示上下底面重叠过程。

今天我们研究的都是从上到下粗细一样的圆柱,也叫直圆柱。

板书:①直圆柱。②上下两个面叫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出来。

(实现并检测目标1)

2、认识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高低两个圆柱。

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

圆柱的高低和什么有关系?

圆柱的高低和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师生小结: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

课件显示高。

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板书: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圆柱有多少条高?小组讨论一下。

板书:高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把长方形硬质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你在哪儿见到过这种现象?

(实现并检测目标2)

3、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展示圆柱底面,手绕底面周长画圈。

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

侧面是一个曲面,把它剪开,再展开,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动手剪剪看。

学生动手操作。

板书:侧面展开

学生汇报:展示剪开的侧面。斜着剪,展开后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板书:沿高剪,长方形或正方形;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课件演示展开图。

根据侧面展开得到的图形,小组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和圆柱有什么关系?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第一种情况:

1、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宽相当于圆柱的。

3、圆柱的侧面积等于乘。

第二种情况:

1、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

2、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圆柱的,也相当于圆柱的。

3、圆柱的侧面积等于乘。

第三种情况:

1、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的,高相当于圆柱的。

3、圆柱的侧面积等于乘。

学生汇报。

不管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侧面积都可以怎样计算出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同学们的合作探究精神非常值得表扬,希望以后继续发扬下去。下面请你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部分实现并检测目标3)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评价样题:

1、想一想、填一填。

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2厘米,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体底面半径是3分米,圆柱的高是分米。

2、判断:

圆柱的高只有一条。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能是正方形。

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相等。

学生写在纸上,集体订正。

四、看书质疑,总结整理。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课本第10到第12页,把书看一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回顾一下,你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强化新知。

思考,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底面

圆柱的特征侧面

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沿

高正方形的边长=圆柱底面周长

剪正方形的边长=圆柱的高

侧面展开斜平行四边形的底=圆柱底面周长

着平行四边形的底=圆柱底面周长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篇3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从平面几何想象到立体几何,沟通面与体的关系。

1、请看屏幕,看到两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2、猜一猜,号长方形如果向后移产生一定的厚度,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号长方形如果围绕宽这条边旋转一周,猜想一下,又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引入课题

猜对了吗?想象力不错!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

二、自主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整体感知,由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从直观几何抽象到经验几何

1、现在举起你们昨天做的圆柱,互相欣赏一下。手巧的同学做得比较精致,有的同学作品不够完美,看来动手能力还得提高。

2、那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

3、请看,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圆柱体图片,罐头盒、茶叶筒、木桩。如果把它们画成立体图形是怎样的呢?想看看吗?

、研究圆柱的特征

1、提问:那圆柱有什么特征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每人拿一个圆柱,用手摸一摸,互相交流,有什么发现?

2、小组汇报,哪一组愿意给大家说说你们发现圆柱有哪些特征?

①、随着学生回答质疑:

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②、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再用手摸一摸,请看屏幕演示。

③、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几个面,每个面有什么特征?随着学生回答后板书。

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3个面

圆柱特征1个侧面——曲面

3、高的认识

①、出示两个高低不同圆柱。请看,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那么圆柱的高低和什么有关?

②、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③、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

你能画一条你自己制作的圆柱的高吗?长度是多少?还能不能再画一条高,长度又是多少?你能总结出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吗?

同意吗?还有补充吗?说得很完整,我们把它写下来。

④、高的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它的说法,比如:

硬币的高叫什么?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

4、小结圆柱特征

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

同桌互相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在哪里?

谁来指指老师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在哪里?

、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

①、请看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为什么?

②、看来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出示两个小圆和一个大侧面,它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

2、实践操作,探究关系

①、提问:那圆柱的底面和侧面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学具进行研究。

②、抽读探究要求,小组讨论交流在1—5号之中,给圆柱选择合适的侧面包装。

③、质疑:这么多侧面,你为什么选择4号和5号呢?5号为什么也能围成圆柱的侧面呢?贴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④、提问:观察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有什么关系?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同意吗?回答很准确。

⑤、猜猜看,老师手中这个圆柱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图形?想一想在什么条件下,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

3、小结:这样看来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有哪些图形

三、练习与质疑,组装圆柱的拓展题

想一想:哪几号材料能组成圆柱,为什么?

1、2、4号不能。

1、2、3号和1、2、6号可以组成圆柱。

四、课堂小结,提升理念

同学们表现很积极,通过大家的研究探索,我们认识了圆柱,你能谈谈有哪些收获吗?

祝贺你们能有这么多的收获。

五、课堂延伸

圆柱体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欣赏在建筑、市政设施、食品等方面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情趣。今天我们讲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其实在生活中还存在斜圆柱和弯圆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仔细观察身边的物体,你会发现更多有关圆柱的有趣的知识。

板书设书

圆柱的认识

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3个面

圆柱特征1个侧面——曲面

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认识圆柱的侧面及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篇4

教学过程:

联系比较、建立表象

(1)观察、联想:

师:我们认识了长方体这是长方体吗?它是什么?,今天,老师准备把它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大家。

(2)联系、想象:学生议论,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圆柱形的?

(3)想一想、画一画。

①.让学生闭起眼睛,想象圆柱的形状是怎样?

②.把想到的圆柱形状用简图画在练习本上;

③教师电脑显示:水杯、水壶、铁罐实物图并逐步抽象为立体图。

导探结合、形成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这说明在生活和生产中离不开圆柱形的物体。我们应该进一步地认识它!

请学生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的什么?

操作感知——认识各部分名称。

①看看、摸摸,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么样?

②初步发现:圆柱体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③猜一猜,做一做。

哪两个面是一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学生观察、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a.可以剪出来比较;b.量半径、量直径;c.量周长;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

④教师小结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

2、认识圆柱的高

指着图中高、低两个圆柱问: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①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纵切模型,感知两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②媒体演示: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

学生讨论发现:①圆柱可以有无数个纵切面,每个纵切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对边平行,说明

3、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师: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

侧面是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吗?

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画一画、议一议:展开图可以是一个其它图形吗?如果不沿着高展开,侧面剪开可能是什么形状?

教学小结

圆柱体有什么特征、侧面呢?这些知识你是怎么学会的?

、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学生独立完成:11页做一做

2、学生独立完成:15页1-4题

3、用硬纸做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

、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页至12页、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出示一个圆柱体,学生能列举出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能借助日常生活中圆柱体实物,说出圆柱的特征,并用圆柱体的特征来判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3、学生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能归纳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4、学生能运用圆柱的特征动手试做一个圆柱。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圆柱的纵切模型和相应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自带贴有标签纸的圆柱形物体或按照教科书第153页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剪刀、线、尺。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篇5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电脑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

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小结:同学们说得对,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征。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图形。

2、观察实物

观察老师手中拿的物体是什么图形?圆柱与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也有自己的特征,同学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一)、整体感知圆柱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圆柱体实物

如果把它们画下来是怎样的呢?

同学们刚刚说的圆柱都是直直的,而且上、下一样粗,像这样的圆柱就叫做直圆柱。我们小学阶段学的都是直圆柱。

、研究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1、认识圆柱的面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个圆柱,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然后互相交流有什么发现。

(2)小组汇报,师生一起整理圆柱体的特征,师随机板书:

底面2个完全相同圆

圆柱

侧面1个曲面

(3)师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两个底面相等的?

真了不起,能用不同的方法发现圆柱体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看电脑是怎样演示的。

2、认识圆柱的高

出示两个底面相等高度不同的圆柱。

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那么圆柱的高、矮是由什么决定的?谁来指一指这两个圆柱的高?什么叫圆柱的高?你们会量圆柱的高吗?让学生动手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圆柱的高。圆柱的高有多少条?这无数条高的长度怎么样?

电脑演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且相等。

找一找圆柱的高

请学生找一找硬币、茶叶罐、圆柱形水井的高。

了解高的不同说法。

这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圆柱,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侧面和高,师生共同看板书,小结圆柱的特征。

3、圆柱的侧面展开

分别制作圆柱

要求:4人合作用学具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

小组汇报

学生4人合作制作圆柱,指1人代表小组介绍如何制作的。

a组:从3个圆、2个长方形中选择2个完全相同的圆和1个长方形,把长方形卷成一个圆筒,粘贴成一个圆柱。发现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追问:为什么不用另一个长方形?

b组:从3个圆和1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中选择一个正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粘贴成一个圆柱。发现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

c组:从3个圆、1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中选择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粘贴成一个圆柱。发现圆柱的侧面斜着展开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圆柱底面周长,高等于圆柱的高。

通过制作圆柱和这三个小组代表的发言,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篇6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激趣导入

谈话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认识我吗?出示幻灯片②他们都是圆柱的亲戚和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种形状的?你能列举出一些他们的亲戚或朋友吗?

它们都是圆柱体,简称为圆柱,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

2、课件展示③---⑦

课件演示罐头盒、茶叶筒、树桩等圆柱体实物,生活中有很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这儿是老师举的几个例子沿着它们的轮廓画下来就是这个样子,那么这些圆柱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究圆柱的特征。

(创作意图)关注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在设计这一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对几何知识比较难理解这一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的物品,并用学具盒当中的圆柱学具材料制作一个圆柱,使学生在感性上对圆柱有初步的认识,建立圆柱的初步表象。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展示圆柱的几何图形

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画线的同时实物慢慢消失,只剩下轮廓。

2、动手操作,整体感知

分组活动,教师让学生拿着圆柱体实物观察和摆弄,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直观操作形象感知圆柱的特征。

思考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圆柱的上、下两面是什么图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

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

圆柱的底面

教师在学生回答第一题后利用计算机进行验证:圆柱几何图形的底面逐渐分离出来,显示出上下两个底面重合的动画。

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看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确实是2个完全相同的圆。

圆柱的侧面

摸到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板书:圆柱的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的高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用直尺量一量你手中的圆柱的高,你发现什么?圆柱的高的特点。

然后提问:圆柱有几条高?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计算机显示圆柱的多条高,演示几条高重合,揭示高的特征。

板书:圆柱有无数条高,每条高的长度都相等,你能在纸圆柱形模型上画出一条高么?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篇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圆柱体、硬纸、剪刀、胶带、圆规、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学习方法

师:,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评析】用长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图片引入,探索圆柱的特征

1.课件引出研究问题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

2.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

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高有多少条?

师:大家的观察很仔细,确实圆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并且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在圆柱中,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

1.jpgb7fb1960f662d04dfd57c9cfee1e4bca.jpg(5.49kb)3.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的研究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1:

生1: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大家的感觉没错。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2:

组1: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们就都成了平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把侧面剪开变成了长方形,是沿哪里剪的?这样就把侧面这一曲面转变成了平面。板书:化曲为直

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学习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

师: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师: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4.课件演示,建构圆柱的特征

【评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运用特征,解决问题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

组1: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

组2: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评析】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注来。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评析】有效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篇8

教学过程

一、启动导入

1.复习旧知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师:看看,老师的讲桌上的这些图形还是平面图形吗?

师:哪些是我们学过的?

师:谁上来指一下。

师:剩余的是什么?

2.引入新课

师:照上面这样,说一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柱体?

课件出示:鱼罐头、茶叶桶、树墩。问:这些是不是圆柱体?

师:这是圆柱体的模型。这些圆柱体的高低,粗细都一样吗?

师:不一样,为什么它们都叫做圆柱体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是先复习旧知,由学过的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拿走已认识的长、正方体,剩下是要学习的圆柱体,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二是在引课中就让学生结合生活说一说周围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一是让学生具有直观性,二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数学并不难。第三是构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圆柱体的高低、粗细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它们都叫做圆柱体呢?学生很想弄个明白,这样在学生愤悱中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如何探索的问题。]

二、探索体验

师: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看圆柱体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1.底面

师:你怎么就知道它们的大小相等呢?

师:我们看上面的圆形与下面的圆形叫做底面。它们的底面是不是相等呢?大家看

2.侧面

师: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些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的直圆柱。

3.高

师:观察讲桌上的这些圆柱体,它们的高低都相同吗?

师:哪个高?哪个低?

师:想一想,圆柱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师: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高?

师:怎么量圆柱的高呢?谁上来测量一下这个圆柱的高?

一生测量。

师:这是不是圆柱的高?这呢?

师:如果不考虑圆柱底面的厚度,这样量行吗?

师:说一说,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师:看一下电脑上的演示。

我们看,这些都是圆柱的高,连接两底面圆心的线段也是圆柱的高。

师:圆柱沿直径切开后,切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上也有无数条高。

师:这支铅笔是不是圆柱体?

师:铅笔的高指哪一部分?

师:平时这一部分我们是不是说铅笔的高?

师:说什么?

师:有时候圆柱体高也叫长或厚。

师:看一下,我们学过圆柱的几个面?

师:哪三个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上底面、下底面、侧面。]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圆柱体的实物去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感性过程,而且要促使学生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练习:

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做题,实物投影展示。

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体?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篇9

学习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同学们,老师这有一张白纸,现在,我想让这张纸站立起来!怎么站不起来呀?同学们能想办法帮帮老师吗?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教师指出:像这样形状的物体在数学上称为圆柱。圆柱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主动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大型建筑的支柱、笔筒、岗亭等实物图

指出:这里的支柱、笔筒、岗亭的主体部分都是圆柱,人们把许多建筑物设计成圆柱形状,以增加立体感和美感。

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利用课件从上述实物图形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

2.操作感知—圆柱的各部分

请同学们看看、摸摸手中的圆柱形物体,同桌讨论:圆柱有几个面?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组织学生交流,初步感知圆柱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两个圆面,叫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请学生说说手中圆柱各部分名称。

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

可能有如下方法:

a.可以剪下来比较;b.量半径、量直径;c.量周长;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圆柱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3认识圆柱的高

教师出示两个高、低不同的圆柱,提出问题:哪个圆柱比较高,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指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a独立探究:让学生想办法测量自己手中圆柱的高。b集体交流测量方法,使学生明确,用直尺和三角板可以比较准确的测量圆柱的高。

4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

猜一猜: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剪一剪: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摊平——

议一议: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集体交流,形成共识: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知识拓展

a.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正方形?

b.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会得到什么形状?导发现:当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一样的时候,把圆柱侧面沿高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做一做:快速转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看看有什么发现?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0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学习方法。

1、复习。,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2、揭示课题。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用长、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探索圆柱的特征。

1.引出研究问题。

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

2、举出生活中的圆柱。

在咱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3、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①观察研究圆柱。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圆柱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

②指名汇报交流。

③认识圆柱的高。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

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高有多少条?

④小结:大家的观察很仔细,确实圆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并且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在圆柱中,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

4、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的研究。

猜想圆柱的底面和侧面的关系。

①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

②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各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

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就把侧面这一曲面转化成了平面,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同桌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师生再次演示圆柱的展开情况。

【设计意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运用特征,解决问题。

明确小组合作要求。

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请你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

小组合作交流。

各组汇报全班交流。

各小组相互欣赏制作的圆柱。

小结。

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设计意图】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1、练习二第1题:下面各图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圆柱?请指出来。

2、练习二第2题: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出来。

3、教材第11页做一做:指出下面的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4、练习二第3题: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设计意图】有效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侧面展开——长方形化曲为直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具准备:圆柱体、硬纸、剪刀、胶带、圆规、直尺、挂图

课后反思:

【设计理念】

1、遵循初步感知,再抽象概括的规律。教学圆柱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观察,找一找圆柱的特征,从许多各不相同的圆柱中粗略地找出圆柱的共同特征——都有两个面是圆,上下粗细相同,有一个曲面。然后再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认识各部分特点,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底面和侧面的名称,全面归纳各部分特点,抽象出圆柱的空间图形,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

2、加强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识底面的特征时,先

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新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1

教学内容: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概括出圆柱的立体图形,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明确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教具准备:5个带有包装纸的圆柱体模型,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准备:纸、小棒、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同学们,老师这有一张白纸,现在,我想让这张纸站立起来!怎么站不起来呀?同学们能想办法帮帮老师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教师指出:像这样形状的物体在数学上称为圆柱。圆柱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主动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1.整体感知圆柱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大型建筑的支柱、笔筒、岗亭等实物图指出:这里的支柱、笔筒、岗亭的主体部分都是圆柱,人们把许多建筑物设计成圆柱形状,以增加立体感和美感。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利用课件从上述实物图形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2.操作感知—圆柱的各部分请同学们看看、摸摸手中的圆柱形物体,同桌讨论:圆柱有几个面?这些面有什么特征?组织学生交流,初步感知圆柱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两个圆面,叫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圆柱的侧面。请学生说说手中圆柱各部分名称。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可能有如下方法:a.可以剪下来比较;b.量半径、量直径;c.量周长;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圆柱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3认识圆柱的高教师出示两个高、低不同的圆柱,提出问题:哪个圆柱比较高,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指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怎样测量圆柱的高a独立探究:让学生想办法测量自己手中圆柱的高。b集体交流测量方法,使学生明确,用直尺和三角板可以比较准确的测量圆柱的高。4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猜一猜: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剪一剪: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摊平——议一议: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集体交流,形成共识: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知识拓展a.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正方形?b.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会得到什么形状?导发现:当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一样的时候,把圆柱侧面沿高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做一做:快速转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看看有什么发现?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1.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2.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3.火眼金睛:①圆柱的高只有一条。②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连线叫做圆柱的高。4.画龙点睛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2厘米,侧面展开图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2)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底面半径是3分米,圆柱的高是分米5.动手实践把一张纸围成一个圆柱四、全课小结,巩固提升这节课,通过大家的主动探究,我们认识了立体图形——圆柱,请大家回顾一下,你都知道了什么?圆柱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在建筑、日常用具、工艺美术等方面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情趣。希望同学们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五、作业练习十二1、2、3题附板书设计:圆柱的认识┌长方形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圆柱特征:三个面。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1个侧面——曲面。高——无数条,长度相等。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三、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体的实物模型、相应电脑课件、尺子、细绳。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引入新课

1.长方体、正方体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他们有什么特征?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

2.圆柱

师:同学们请看这个物体又是什么形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

板书:圆柱的认识

二、新授教学

圆柱的认识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许多建筑物设计成圆柱形,增加立体感、美感。看------这些物体外形都是圆柱形。

2.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3.课件展示实物图.

师:这些实物的形状都类似圆柱体。

4.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这就是圆柱的几何图形。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圆柱的面、高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仔细观察,边看书思考:

用手平摸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用双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了什么?

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是那几个面?

圆柱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在哪里?

小组长汇报交流结果。

3.教师明确: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圆柱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

4.小组合作,动手动脑。

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怎样?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用直尺量一量圆柱的高,你发现了什么?

各组汇报交流结果。

5.屏幕演示,证明学生的结果是否正确。

演示完后,让学说出自己的发现。

(三)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2.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操作实验

师:想不想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的?

1.学生大胆猜想。

2.课件演示。

提问:我们沿着罐头盒商标纸的一条高剪开,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宽和什么有关?通过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呢?正方形的边长就是什么呢?

师:那么老师想知道圆柱的侧面积有多大,该怎样计算呢?

三、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个圆柱的有关数据。

2.判断

圆柱的高只有一条。

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圆形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圆柱体底面周长相等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3.填空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它们是的圆形;周围的面叫做;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一个圆柱有()条高。

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12.56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厘米。

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边长是9.42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厘米。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五、实践作业

按照教科书第147页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3

一、教材分析

圆柱的认识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五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几何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包括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圆柱侧面展开图。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聋校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相互探讨,所以我在本课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获取新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同时针对聋生听力受损,语言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在课堂上注重了聋生语言的培养,采用双语教学,鼓励聋生自主发言,发展聋生的语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圆柱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创新的能力;同时渗透转化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运用课件提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初步渗透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辩证观点。并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本课我采用了实践操作法、课件演示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等相关的教法。教师只是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地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打开多媒体课件,出示圆柱的实物模型。同时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实物,让学生明白数学于生活。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初步接触圆柱,从生活实际感知圆柱,感受数学同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很巧妙自然的引入了课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了解圆柱

1.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师引导:拿出自己准备的实物,结合教材,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都有什么特征?

2.生汇报,师订正。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出圆柱各部分的特征,师课件演示加以验证。(课堂实录)

(针对聋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提供教学材料,这样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并运用课件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进行了演示,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一目了然,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合作交流,深化感知

1.合作探究,圆柱的侧面展开。

(1)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把圆柱模型的侧面剪开,再展开,观察形状。

(2)师:你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

(3)学生操作后汇报,教师通过课件验证和补充。(课堂实录)

(该环节是精心设计的,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了圆柱侧面不同剪法的演变过程,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圆柱侧面的特征。)

2.同伴互助,寻求发现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2)教师课件演示展开图加以验证,轻松的突破本课的难点。(课堂实录)

(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轻松的分散了本课的难点,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巩固拓展,延伸应用

课件出示:

1、下面哪些物体是圆柱?

2、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3、实际测量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

(练习的设计,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圆柱认识的运用,也有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训练说理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五、)自主小结,提升理念

师:我们初步认识了圆柱,谁能告诉老师,对于圆柱你都知道了什么?

(这既是课堂小结,也是对学生的人文培养重要体现。让学生在自主发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育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创设一定的情境,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的凸显教学效果。而flash课件更是以其演示功能强大,动画效果明显等特点被广大教师经常所应用。本课我运用了flash课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了动画演示,课件贯穿了整个课堂。上课伊始,我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进行了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在开课的时候,就对本课产生一种兴趣。课中展示了圆柱侧面不同剪法的演变过程,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圆柱侧面的特征,轻松的突破了难点,同时,在此基础上展示圆柱侧面展开后与展开前的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评价和反思

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合作交流,从实物观察、到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来认识圆柱,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时有效的分散了难点,突破了重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扎实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突出“做数学”这个数学理念。也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4

〔教学片断〕

师: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

生1:圆柱有两个底面

生2:圆柱的底面是圆形

〔学生举手的人不多,有点冷场〕

师:看来大家对圆柱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师: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我觉得圆柱的两个底面面积相等。

师:你们有办法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吗?

生3:〔该生是学困生,但在公开课中回答问题一向很积极〕如果圆柱的两个底面不相等,那么圆柱就会一头大,一头小。

师:恩,你能再说说吗?〔这时我听得不太清楚〕

生3:两个底面不相等,一头大,一头小,会东倒西歪。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我是通过把上面的盖子取下和底面相比,得出两个底面大小相等的。

师:说得太好了。

板书: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师:圆柱的面还有什么特征?

生5:我发现圆柱的表面摸起来很光滑,永远也“摸不到头”。

师:为什么“摸不到头”?你觉得圆柱的这个面和底面有什么不同?

生6:底面是个平面,而这个面不是平面。

师:我们就说这个面是曲面。

〔反思〕

一、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的数学学习不仅仅在数学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在不断地积累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圆柱形的物体在生活中可谓太常见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一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有关圆柱的知识和经验。基于“尊重学生的已知,引导学生的未知,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我提出了“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的问题,试图通过这个问题,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和联结点,达到“立足旧知,激起学生灵动思维”的目标。从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学生对于圆柱的整体把握显然不感兴趣,他们更多的关心是某个局部,如两个底面,底面的形状等。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对于我的这个安排学生并没有领情,举手回答的学生不多,我所想要看到的“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的情景并没有出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冷场?除了学生进入高年级,由于生理、心理的诸多问题导致不爱回答问题,羞于表达,或懒于表现的原因以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平时的课堂上,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所谓的“高效”,牺牲了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渐渐的,学生也就习惯沉默了。

二、给学生发现的机会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把知识发现出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把圆柱的特征“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圆柱体实物,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发现,去感悟圆柱的特征。特别是在有一位学生发现了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后我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让全体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个发现。通过汇报我们不然看出,由于老师给了学生这个机会,其结果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证明了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展示了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三、生成需要互动

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这个环节,在备课时预想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证明方法:1、将圆柱形容器的盖子取下与底面相比较;2、用圆柱形实物的底面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将另一底面和画好的圆作比较;3、用尺子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或半径作比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生3的说法就没有在我的预设之中。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想法?如何把握生成?是对教师把握课堂水平的一次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令自己感到惋惜的是在生3回答之后,我竟然没有做出任何评价。我用沉默这盆冷水,浇灭了该生创新的火花;我的无动于衷,击退了该生答题的热情。这样一来,创设一个敢于质疑,乐于表达的课堂学习气氛的想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后来的评课中,教研组长陈老师评价说:“生3的回答,从反面论证了圆柱的底面积相等,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学困生这样一次精彩的回答,独辟溪径的思路,我却视而不见,至今我还后悔不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当时没有听懂该生的意思,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另一方面,暴露出在我的思想深处,关注课堂的进程比关注学生多一些。因为学生的回答在我的预设之外,便敷衍了事,心里更想听到的是预设中的答案。后来这位学生的回答,我之所以满意,我想也是这种心理在作怪吧。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落实到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表现,重视教师评价对学生所起到的激励作用。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而生成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互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生成,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5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和圆柱的7。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和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师:出示圆柱和非圆柱的物体,观察可以分成几了几类?

生:观察、思考、请生汇报。

师:指住圆柱一类,请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观察、交流、汇报。

师:这就是圆柱,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生:思考、汇报,评价。

师:下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吗?

电线杆、粉笔、茶叶筒、通风管

生:自己判断、同桌交流验证。

师:关于圆柱你想知道什么?

生:思考提出问题。

二、构建新知

1、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请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观察由几部分组成?

生:观察、交流、汇报。

师:看书验证我们刚才的想法。

生:看书验证。

师:提问什么叫做底面?什么叫做侧面?什么叫做圆柱的高?

生:边指边回答师的问题。

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请生上台用色粉笔涂出底面、侧面、高。

生:思考、汇报、评价。

师: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特征?

生:观察手中的圆柱,找出底面、侧面、高的特征,同桌交流各自的想法。而后请生汇报,评价,补充。

师:怎么证明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我们做个小游戏好吗?

生:动手做游戏。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说自己观察到的形状。

师:练习11页的做一做。

生:同桌男生指给女生看,女生判断正误。

2、教学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好吗?请生上台一边说一边动手剪给学生们看。

生:汇报,补充,评价。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几种情况?如果只是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一定是长方形吗?有没有正方形的情况?什么时候圆柱的侧面展开是正方形?

生:再次讨论、交流、汇报,评价。

师:请生上台一边指一边说给学生们听。

生:再一次自己边指边口述。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课后小制作12页的做一做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6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以触摸——合作——交流——讨论——形成认知为线索,设计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这一活动。最初的设计意图是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对圆柱的底、侧面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有初步的认识。活动结束后,再让学生互相交流,得出结论。对于圆柱侧面展开这一重点,在学生试做的过程中得出,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但事与愿违,几乎每组学生在做圆柱时,都是将纸在圆柱模型上围一圈得到侧面,再用模型的底画两个一样的圆作为圆柱的底,然后组合成圆柱。在做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发现长方形纸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整节课,以活动为中心,不光是为了有效地组织学习,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一形式还原数学的本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成功。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习导入阶段,首先通过唐老鸭和米老鼠的比赛,引入学生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认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时,学生不能说出验证的方法,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验证;在学习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时,学生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本课的重点是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本课的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本课的重点是圆柱的特征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我直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们细心的去观察,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本课的重点是圆柱的特征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我直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们细心的去观察,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是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灵活,为学生构建优越的知识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

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是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灵活,为学生构建优越的知识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我直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们细心的去观察,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是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灵活,为学生构建优越的知识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我直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们细心的去观察,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是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灵活,为学生构建优越的知识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圆柱的认识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