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

时间:2023-07-20 20:38:38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57976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小组合作学习,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小组合作学习吧。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篇1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大都是外在形式的合作,有效性较低。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提高其有效性,是合作学习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

我们要知道合作学习的基本规则,知道如何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激发每一个学生积极探究与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篇2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第二组的第三篇课文,相比于同单元的《北大荒的秋天》《西湖》,这篇文章篇幅稍短,生字词较少,学生阅读的障碍要少于前二篇课文,我想,能不能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来发现课文中的问题呢?于是,我决定打破常规来作一次尝试。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切入。

指名读题后,我没有让学生对课题质疑,也没有介绍拉萨的地理、区域,而是直奔主题:“小朋友预习了课文,现在谁来说一下拉萨的天空留给你什么印象?”学生用“很美、一碧如洗、一尘不染、纯洁”以及本课中的“像蓝宝石”等词来形容,我把它们一一工整地写在黑板上。

二、找一找,用一用。

我提出了新的训练要求:“小朋友还想读课文吗?看看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拉萨的天空的?用笔划一划。”在学生读完后,我一边通过指名分节读课文的方法抽查和指导学生的读准、读通情况,一边交流课文中的词语。于是,黑板上又出现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让人神往、蓝晶晶”这几个词,然后指名和集体朗读这些词语,理解词义。其中“湛蓝”一词重点指导读音,用“透明”来启发“透亮”的词义,比较“纯净”、“明洁”与“纯洁”的关系,用“蓝水晶”来形象地理解“蓝晶晶”,把“让人神往”和游人联系起来。

“黑板上的这些词都可以来形容‘拉萨的天空’,我们可以说‘很美的天空’,也可以说‘拉萨的天空很美’,小朋友像老师一样来说一说,好吗?”由于这种方式前几天已训练过了,所以学生轻车熟驾,一个个漂亮的词组和句子从一张张可爱的小嘴巴里飞出:“一碧如洗的天空;拉萨的天空一碧如洗。”“湛蓝的天空;拉萨的天空是那么湛蓝。”……

三、学习生字,描红。

自我评析:也许是我换了一种上法,学生对这堂课有一些兴奋。我对这种处理的效果也比较满意,尤其是对词义的理解,方法比较灵活;积累和表达的训练难度不大,但效果不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作者用了哪些词来形容拉萨的天空的?”我再次把这些词写在黑板上。

“小朋友能不能用上课文中的几个词来说一说拉萨的天空?”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五名学生的发言中,他们分别用到了其中的若干词语,有一名学生的语句不通。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让人神往”放在其它词的后面说比较好,如“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让人神往。”

二、阅读质疑

“这篇课文上完了!”在学生惊讶的神色中,我又补充道:“老师组织大家学习到这儿就结束了,小朋友如果感到还有问题,你可以一边读,一边想,然后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或者写下自己的问题。好吗?”

此时,我觉得学生质疑的欲望特别强烈,学习的内驱被激活了。我在班里巡视一圈,他们的问题还真不少。

三、小组交流

“把你的问题和四人小组的同学共同交流一下!”我一边发号施令,一边帮学生分组。全班49人,共12组。交流开始了,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叽叽喳喳,鹊声一片。

“啪!啪!啪!”我掌声一响,学生回头坐好,等待我讲话。“小朋友刚才的交流非常热烈,非常好。现在请交流完的小朋友举手!”有七八位学生没有完成交流。我请学生来分析原因,从中了解到有的是因为交流前还没有问题;有的是因为小组交流争先恐后,秩序混乱;有的是因为别的组员问题太多,时间来不及。

我总结了一下,又说:“小朋友在交流时特别要注意倾听,哪些问题是你没发现的,可以在书上增加一个问号,

这叫‘做加法’;你还可以对同学的问题发表意见,帮助他们减掉问号,这叫‘做减法’。听懂了吗?下面继续交流,老师看哪个小组交流得最好。”学生开始交流,秩序明显好转。

“好,现在小朋友来说一说,在交流中你增加了哪些问题,又减掉了哪些问题?”学生发言。

“现在请每个小组共同选出一个最想解决的问题,和全班同学交流。”学生开始有序地交流:“拉萨在哪儿?”“为什么称拉萨是‘日光城’”“课文说,‘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是真的吗?”“‘映衬’是什么意思?”“‘河畔’是什么意思?”“布达拉宫是什么时候造的?是谁住的?”“最后一节是什么意思?”看,这些都是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成果!

……

自我评析:由于前面压着学生不让提问,教师又在开课后不久说课上完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强烈,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质疑是真实的,也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种教法改变了以理解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以教师牵、引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中,体现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无法到有法的训练过程。

整体反思:这篇课文是从训练的角度来设计和操作教学的,教学的机动性和随意性较大,原来准备二教时的内容,结果上了三教时。这种教学方式是否有些过激,是否有急于求成的感觉?但我还是清楚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操练就像训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一样,必须有一个反复的过程,而且这样的反复,还会很长。这将考验我们教育教学的耐心。

小组合作学习篇3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是很好的做法。因为学生在小组中可以通过表达、交流,将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材料、思维方式、思维成果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还可以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与其他小组的同学共享。

如教学“观察鲫鱼外形特征和内部主要结构”时,将学生分成4组去做“探究鱼的各种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的实验,每组按不同的要求去探究:第一组,剪去背鳍和臀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背鳍、臀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二组,剪去尾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尾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三组,剪去胸、腹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胸、腹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四组,剪去所有的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鱼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各组得出结论后向大家汇报,再组织学生在组间交流观察。在实验过程中,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师生角色得到了转换,教师仅负责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其中,还能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困难适当进行引导,更多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火花。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消除了过去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的情绪,体现了学习的“易”、“趣”、“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小组合作学习篇4

尽管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局限,以及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还不尽到位,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辨证看待一年级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过程,是有其积极发展的因素。

首先从教学的互动性看,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互动渠道呈现多向型,即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包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还涉及教师与学习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交往形式,从而建构课堂动态因素互动的立体交流网络,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其次,从教学的主体性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学生自主发展设置空间,在单位时间里,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学生的感受是带有个性化色彩的,小组交流让不同的感受汇集与相互碰撞,必然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感受,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样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也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那么,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普遍性问题呢?

1、学生参与问题。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部分小组成员没有积极参与到互动交往过程中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学生缺乏交往心理,没有交往的心理倾向,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荣辱与共"的团队意识,没有认识自己与小组伙伴息息相关的联系,把自己作为孤立的学习个体游离于小组之外。再一方面也是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技能造成的。

2、学习成果问题。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交流后的班级交流,小组成员反馈的学习成果还不是群体学习的成果,还局限在个体的学习成果,因此在班级交流过程中难以听到:"本小组经过交流,我们认为……"的群体成果汇报。究其原因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小组成员或小组长还不能很好的整合每个成员交流的信息,代表小组展示的只能是自己的想法。

3、教师角色问题。从课堂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巡视,并未很好的担当合作学习"引导——参与"的角色,只是蜻蜓点水地接触部分小组,起到维持班级小组交流秩序的作用。教师整体调控和蹲点参与还是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面对一年级以上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下面谈谈应对的一些措施:

一、激励交往热情。

合作学习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借助课程内容这个重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诸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缺员参与的问题,教学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一是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如北师大版第一册《家》的教学,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能在小组这个快乐的小家里说说自己的家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动起来,说起来,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交往。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境、交际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有效做法。二是改变评价方式。教师对小组合作交流的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进而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另外采用小组互相评价,激发组际之间的竞争意识,营造组内的互助合作氛围。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员参与。

二、培养交往技能。

小组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因缺乏方法而显得生疏,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秩序混乱等状况。因此,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小组合作交流,每个成员都有说的机会。一年级许多学生的特点是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急于脱口而出,有时是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话又回话重说。所以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想好再说,学生经历内部语言的加工再外化表达,就可以逐渐把话说明白。还有"认真听"的培养,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在实际课堂上我们发现许多一年级学生听的习惯特别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学生静静地听老师读五个词语,然后再按词语顺序说出这五个词语。也可以请同学说一句话,听完之后让同学来复述。这样应用多种方法,逐渐让学生形成听的习惯。为了使小组合作交流有序有效,我们可以要求小组成员商量、安排学习伙伴的发言顺序,引导学习小组的伙伴互相评价。当然,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三、提供交往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目标导向的活动,强调课堂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交往,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因此,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提供适量的交往机会,不要老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剥夺学生交往的机会。教学中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在这方面许多实验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

在交往中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学生在听读识字的过程中,通过听与问的途径自学生字,有条件的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制生字卡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提供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互听互检的形式下交流,每个人把认的字读给伙伴听,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组里的伙伴给予提醒再认一认。如此一来,学生在小组内互教互学,其乐融融,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针对难认的字再重点指导,提高了识字效率。

在交往中欣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一年级学生收集图片资料的好习惯。由于每个学生收集的途径各不相同,收集的质量也有差异。班级教学时教师安排学生小组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在伙伴的欣赏中体验收集资料的快乐。还有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交流,如"你知道大海的哪些故事?""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叫声?"学生在交流中再现生活积累,促进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提升和改造。此外互读、互说、互问、互评、小组表演、小组游戏等都是学生交往的机会。只要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小学合作学习将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总之,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自主探讨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识的生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总结,合作学习就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篇5

经过几个月来的教学,回顾上过的每一堂课,有收获,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倡导构建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发现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但是,由于受学习习惯的局限,以及组织实施策略还不尽到位,导致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从学生的参与来看,部分小组成员没有积极参与到交往过程中,把自己作为个体。

其次,从交流的结果看,小组交流后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反馈的还不是小组学习的结果,往往展示的是个人的想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采取一些改变措施;

1.教学要尽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2.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一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引导小组成员互相评价。

3.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创设交往机会,加强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篇6

溧阳市文化小学唐艳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市级的赛课,还是平时的随堂课都有热闹的课内小组讨论。然而,不少的教师只学到了这种表面上的形式,却没有对这当中的联系做深放研究。如何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就自已在实践中的体会谈谈我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学会用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但尽管小组合作有着这么多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的小组合作学习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1、合作学习方式的滥用。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只要学生提出问题,不管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否读懂,动不动就来个“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时尚的形式。课堂上学生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

2、合作学习的方法不当。

往往教师给了学生交谈的机会,却发现在更多的情况下,学生不知道如何合作,或是乱作一团,或是不知所云。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练习五中学习字词句的时候需要学生小组合作涂色,因为时间不够所以要求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一本书,但是学生却都想完成自己的那本书,争执不下结果一本书都没有完成。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不会分配任务,或不能很好的与他们一起合作。

3、合作学习参与的“两极化”。

低年级的学生有着很强的表现欲,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好,所以不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小组成员因能力的差异,个性的不同,往往造成优等生“滔滔不绝”,而后进生“望洋兴叹”。

上述种种原因使语文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小,把小组合作的种种优势全都抹杀了。我认为要使小组学习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真正发挥其效用,教师必须尝试以下做法:

1、创设和谐的合作环境

和谐的合作环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学生在较好的气氛下才能坦诚交流,易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自由地发表意见,所以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首先应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复习“拼一拼、读一读、组成四字成语”时,大多数学生拼读很是吃力。因为刚学完汉语拼音,一下拼读多音节词,对学生讲,难度加大。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写了许多字母卡片,分发到各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同学利用卡片组成书本中的某一成语,并能加调后读给大家听。于是各小组同学都积极动手,找出r、i、y、ue、j、i、ei、l,讨论着组合、加调,拼成“rì、jī、yuè、lěi”等成语,并高兴地读给全班同学听。这样既分散了教学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在积极的活动中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在拼组音节的过程,巩固了汉语拼音,加深了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印象,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2、给予充分的时间。

教师要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育理念,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学生的讨论、理解也不可能走向深处。只有在宽裕的时间里,不同程度的学生才能更淋漓尽致地发言、补充、更正、辩论。

3、给予充分的鼓励,营造探究氛围。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到知识的乐趣。在学了《这儿真好》一文后,我先找了几名学生把他们自己推到小熊的角度体会小熊孤零零的在小岛上的感觉。然后说:“小熊一个人在小岛上很孤单,大家开动脑筋,讨论讨论,看哪个组能帮他想到一个好办法。”于是各小组的同学纷纷发表意见、争议、讨论,排除不可能的办法,补充好的想法,推出了这些见解:“我们组认为小熊可以划船去其它小岛找朋友”、“我们组认为小熊可以把小岛布置漂亮一点”……这些想法虽然有些与课文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我看出各组同学是经过了积极地探究、合作得出结论,有一定的道理,显现出学生的逆向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不但给学生鼓励,更引导学生之间互相鼓励,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小组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4、把握恰当的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而问题的提出,一是教师设计的问题,二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两种问题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最好,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多而碎、甚至偏,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尺度,选择具有一定思考价值,能引发学生思考、争论、求异、求新的问题,选择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的问题,不能纠缠在琐碎的问题上。凡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合作的必要。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这儿真好》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后,提出许多不懂的问题:这儿是什么哪里?小熊为什么没有朋友?小熊种树的种子是从哪里来的?他是怎样种树的?为什么小熊后来有了这么多的朋友?从小熊身上能学到那些东西?……上述的问题中,、、、题学生能自己读懂,没有合作的必要;、两题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应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

5、建立有序的合作程序

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合作经验,不知道从那里开始,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教师可以安排好小组学习的基本程序,有效地提高合作兴趣和合作实践。其程序可设计为:

目标定向→独立学习→小组讨论→组际交流→评议小结→巩固测标

目标定向是指南,独立学习作基础,小组讨论为重点,组际交流达高潮,评议小结促深化,巩固练习测达标。在此基础上,再提倡各学习小组的个性与创新。这样学生在合作时,对于该做些什么、怎么做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有序进行。

6、新的评价方式。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能精心组织,使合作学习得以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就能做到群策群力,潜能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久而久之,学习小组的成员就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愉快、充满激情的学习团体。

小组合作学习篇7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提出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中小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推动了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改革。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讲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性,主张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

教育学生学会共同生活是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的学习目标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利益与小组的集体利益紧紧地联系起来。为了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小组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中。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的认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现代社会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因而,合作与交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推动因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和单向的刻板教学方式为学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

目前,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开展并不普遍。虽然素质教育已全面推行,但实际课堂教学中“讲授——接受”的传承式教学仍是主流,仍然存在“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虽然“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很早就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但实际教学中还远未做到。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更谈不上创造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实际上我们在第二方面做得较多。为追求步调一致,教师包得过多,统得太死,压制了孩子的自主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事实上,语言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的交际能力。因此,必须改革过去师讲生听、以教师为主的双边信息交流方式,构建以学生为核心、多边多向的互动交流体制,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中实践与创新的要求。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了异质就近组合和任务驱动组合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1.异质就近组合

异质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人左右。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且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比较简便。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合,也便于开展合作学习的组间竞赛,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更为适宜。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和分组议论。一般情况下,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的、松散的,而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因此,为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使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班级开展合作学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开始实施时,教师还要示范性地与学习小组一起制定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标,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可由学生自己采用轮换制产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的活动可以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状等。教师还可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搭出不同形状的桥,学生从中不仅理解了“拱形”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由此,学生理解了“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又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运用激昂的语言引导学生“来到”袁家沟,并让学生都感觉自己就是当时正在眺望北方雪景的毛泽东,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所望景色,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再通过组内、组间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词作所传达的丰富感情。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

教师还应注意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布置小组组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复述的练习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2.任务驱动组合

任务驱动组合是指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按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的合作学习组合。任务驱动组合学习一般以2~6人为一组。这类组合一般是同质组合,小组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小,小组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目标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

任务驱动组合学习的目标可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自主设定,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小组学习的时间上可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初一上册第三单元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小组学生共同讨论,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整理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并指出其优劣,讨论交流后,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开展任务研究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比如,教学“不要写错别字”后,开展找错别字活动,要求学生到自己的日记本、作文本上找错别字,到报纸、杂志上找错别字等;教学“正确使用字典和词典”后,开展查字、词典比赛,要求学生制作词语卡片等;教学说明文时,要求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研究教室里的盆栽枯萎的原因,运用学过的说明文写作知识写一篇介绍植物的说明文。为了完成小组任务,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分头查阅资料和互相讨论,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语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小组交流时,教师要发挥好导学的作用,并要适时地引进竞争机制,对学生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这种以任务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制定了柔性的学习目标,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较好体现了因材施教、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师生一道探讨,形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篇8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特别是一年级的课程,经常要学生进行小组的讨论。但对于刚刚入学的小朋友而言又是那么的困难,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的足够培训,不知道怎样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管理好自己的合作学习。所以现在的合作学习还有很大的缺陷。

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还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

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所以造成了这种现象。

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

我听过的合作学习课,大部分是6人一组,每个班8~9组,个别情况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来上课。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50人以下,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大部分学校是按班级固定教室,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因为有很多课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一个班级的桌椅在课间休息的几分钟里重新布置是不现实的。

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是新课程里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有待于我们老师在实践中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不仅仅是要有理论的支持,更要有实际的操作。

小组合作学习篇9

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如讨论、演唱、合奏、创作、游戏等。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民主化,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展学生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及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教学中。音乐学科也在积极努力做着这方面的尝试,我们音乐教师也应对这一“课堂模式”做更深入的研究与反思。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何?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呢?

我在音乐学科教学中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发现“热闹”的场面背后,只有41%的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效果,51%的同学小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只是流于形式,8%的同学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在浪费时间,毫无功效。例如,在教学中有下面一个片断:

在听赏美妙的人声《闲聊波尔卡》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对作品的感受,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把作品表达出来,例如,画画、一首小诗、图式等等。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我身边的一个小组在认真地研究着,讨论着,由于意见不一,争得面红耳赤;离我视线较远的地方的一组,四个女同学在认真地讨论着,两个男生在嬉闹,还有一个女同学坐着闷声不响;其他的小组表面看来很认真,但不知合作的结果如何。

十分钟后,小组学习结束。各小组开始交流展示,但效果不理想。有的小组有形式但无内容,有的有内容但形式单一,由此可见,刚才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失败的。那么,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即合作内容、合作态度、合作时间等。如何提高和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合作价值

形式为内容服务。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使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设计适合多人合作学习的活动和作业。首先,必须有合作价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活动和作业或是引人入胜的场景,或是令人兴奋的刺激,或是让人困惑的问题,或是可以预见的成就。其次,我们在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该注意内容含量不宜过小,如果单*个人力量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大家合作的必要;内容难度要大众化,过难容易冷场,或者导致只有少数人的真正参与,而且,创作活动不宜出效果,过易会使学生无须作深入的思考,缺少思维价值的合作,没有什么意义。

2、合作学习的态度要诚恳,要有集体协作的意识

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却各忙各的事,无法交流,不会合作,小组学习如同虚设。那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其主体性受其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认识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是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习行为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比如前面提到的《闲聊波尔卡》中的小组合作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合作。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定选择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白聆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指导小组长的工作方法,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等。譬如,我在给其他班学生欣赏《闲聊波尔卡》时,改变以往的小组合作方式,在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乐曲的感受时,让学生采用“任务分割,结果整合”的方式,做到人人参与。有的可以从情绪上谈,有的可以从速度、力度上谈,有的可以从节奏、旋律上谈,指派一名学生记录大家的发言,然后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协同作战、共同成功。

另外,在每次交流结束时,教师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评价小组合作的能力。以此经常提示、强化,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他们真正懂得,不是聪明的人能成功,往往是能吸取别人的意见,与他人合作的人能成功,进而不断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3、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

现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学生的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终止大家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因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了其深入展开。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用得当,在教学中确实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决不是万灵丹,一服马上见效,它通常需要花长时间苦练才能成功。除了要有良好的学科知识之外,要设计良好的合作学习教案或教学活动,还需要有很好的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整合成良好的教学专业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篇10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倡导构建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发现学习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但是,由于受学习习惯的局限,以及组织实施策略还不尽到位,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从学生的参与来看,部分小组成员没有积极参与到交往过程中,把自己作为个体。

其次,从交流的结果来看,小组交流后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反馈的还不是小组学习的结果,往往展示的是个人的想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采取一些改变措施。

1、教学中要尽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2、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一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引导小组成员互相评价。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创设交往机会,加强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篇11

一、两个事实: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系统、专业的知识;聪慧、灵敏的大脑;勤奋、专注的品质;合作、竞争的意识等诸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就目前的课堂而言,普遍缺乏的恰恰是善意的、发自本性的合作与帮助,而彰显的很多时候却是内心世界的狭隘、自私、嫉妒的神情、动作与言语。试想,不愿与他人合作、不善与他人合作、不懂与他人合作的人涉足社会后如何与他人交往、又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这不得不说是令人担忧的一个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无数双期待的目光中呼之而出,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一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只是"披着羊皮的狼"。她的形式简单易学,几个人分成一组,七嘴八舌,谓之"小组合作学习",一些公开课用之者更甚,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竞赛课用之者也不乏其人,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奥秘"。究竟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包装"?……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心,不得不令人匪夷所思。

二、原因分析:

1、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口号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许多教研活动更是将其作为研究重点来对待,但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我们教师本身是在比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做学生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就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势必造成合作教学能力和技巧的贫乏。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合作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只能简单地要求学习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

2、现在大多数学生是家庭中的"王子"、"公主",家庭环境过多地促成了其狭隘、自私、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的心理,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而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合作学习所必备的"互相包容"、"不嘲笑别人"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没有真正树立,实际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3、组织形式依样画葫芦,别人的"拿来就用"。不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随意地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不动态化地变更小组人数及人员的组成,没在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小组合作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缺乏创新,是毫无生命力可言的,它的最终结局只能是--走向死亡。



三、改革措施:

1、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拿来就可以用的,它看似简单,其背后隐含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教师首先要进行学习和研究,掌握其精髓。还要通过各种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我只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小小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比我好的,我能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比我差的,我帮助他,内心是多么喜悦;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学生只要建立了这种意识,便会在课堂中自发地进行合作、交流,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2、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任何一种形式、方法都是由内容决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师需根据班级规模与教室空间大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同质"或"异质"的学习小组,原本秧田式的座位编排形式也随之变成"马蹄型"、"半圆型"等,以增加生生之间的目光交流,便于言语交流,这为更好地进行合作创造了条件。但是,仅仅做到这些对于"合作学习"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座位编排形式的改变,它更依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如果仍沿用以前习以为常、得心应手的一套教学程序,而不为学生更好地合作创造条件,那形式再变也是徒劳。

可以说,构建科学的、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首先,教师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并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伟大的任务。反之,如果小组内有一人落伍、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第二,教师要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分配"工作"。这要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之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合作,也可适当引进组际间的竞争。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沉下去",深入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并适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第三,大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个人的发言将代表小组,个人的成败将与小组息息相关,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促使其在今后的小组合作中全力以赴。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结论,教师要作出妥善的处理,切不可凭个人感觉"决定一切",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与讨论与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模式"不能走向僵化,如果把模式纯粹地"模式"化,那是与学生的心理特征不符的。因此,教师对小组的管理要做到动态化,进行教学时也不能一味地使用相同的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证其有旺盛的生命力。



3、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较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较之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中去。与之同时,带来的问题是: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有可能与别人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更是完全自然的现象,这也就决定了在学习成效上存在明显的差别。有的学生发展较快,有的学生发展较慢,教师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势必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为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中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为他们定一个"水平线",并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超越这条线,只要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这样的评价,比量化的评价更有效果,比一刀切的评价更有针对性与实际意义;这样的评价,可以激起部分学生再接再厉,可以燃起部分学生"奋发"的欲望;这样的评价,不一定要形成文字,只要教师心中有一把可长可短的尺子。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合作"二字,对于未来的社会、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而言,是必需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未来的课堂可能更是必需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其作一些思考,哪怕只是瀚海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也是有价值的。

小组合作学习篇12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校班级人数多、管理难的这一问题,我在选修课教学设计时,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动作技术,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下面谈谈我在体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在选修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项目并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采用民主投票选举的形式选出自己信任且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前提是,小组长必须带领小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且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习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去发现、探索、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互动交往中提高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充分地体现。

通过教学尝试,小组合作的学习这一教学方法使教师管理轻松了很多,也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地位,学生的智慧、特长发挥的淋漓尽致。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小组合作学习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