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时间:2023-05-12 18:51:43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102733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答谢中书书,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答谢中书书吧。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篇1

教学目标: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文章主旨和结构

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完成班本教材相关练习:略

板书设计:

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

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

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澈见底

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附录资料:

【篇目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物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词语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夕日:夕阳。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指奇山异水。

2、重点问题: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文章主旨和结构

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完成班本教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

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

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澈见底

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他二十二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由京官调任杭州通判,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又因作诗讽刺新法,得罪朝廷,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宋哲宗朝,旧党当权,他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并以六十三岁的高龄远徙琼州(今海南岛)。赦还的第二年,死于常州。

他是一个全能的作家,诗词、文章的造诣都很高。他的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宛转,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家并称。诗的风格,雄浑自如;词的创作,题材广泛,境界阔大,一扫唐末五代以来词的绮艳柔靡风尚,成为豪放派的先驱。另外,他还工书善画,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又善绘画,喜画竹和枯木怪石‘著作汇为《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现存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

二、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此时使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篇也不例外。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分析:这是第一层,叙写中庭步月。

首先交代了步月的时间和原因。“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或许在睡梦中可以忘却人世的一切忧愁和烦恼;“月色人户”一句,作者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而诗人也是如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作者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但“欣然起行”四字已见诗人的兴奋和喜悦,与“解衣欲睡”相对照,显得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完全是两种心情,两种节奏。

但一人独步,未免寂寞,应该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字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转入沉思,发出了低沉的喟叹,文章也因此显得跌宕多姿。这句话也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一是写出作者在贬居时的抑郁寡欢,即使是多年来的老友,也不敢与他来往,暗写出内心的悲凉,这悲凉之情是笼罩着贬谪生活的浓重阴影。二是作者在寂寞中寻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也因此自然过渡到下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一句好像不假思索,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怀民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未寝”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只这一句,就足以表达出两人的同心之情了。“相与步于中庭”与“无与为乐者”对照起来读,前后显得有照应,有变化,文情的跌宕表现了作者心情的舒展,宛如在清冷的琴弦上拨出了几个欢快的音符。“步于中庭”即漫步在庭院中;这种月光下的漫步,是多么富于诗意!它不同于宁静的凭栏眺月,也不同于狂放的饮酒赏月;而是静中有动,把恬静的心境和诗意的感受化为从容的步履。他们尽可以不发一言,但那和谐的步月节奏,已足以表达出相互默契的心声了。

分析:这是第二层,写月下庭中景物。

这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读者这才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而整个意境中有动有静:“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

分析:这是第三层,抒发作者面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

作者连发两问,却无需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看来作者是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当时他虽有微官在身,却有名无实,“闲人”二字也是自宽自慰。从官场上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说明他能够发现自然美,吟咏自然美,同时也是在发现自己,吟咏自己。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最后这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世间如此孤寂者又有几人呢?谪居的境遇,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他。虽然作者情怀豁达,尽力在排遣内心的苦闷,但消极的情绪还是无可奈何地流露出来了。

三、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总共只有八十四个字,但作者用极为简洁的文笔,把叙事、写景和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文章充满着诗情画意。读此文,读者如同欣赏一件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

文章的开始点明时间,时值深冬,夜色已深,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引起了作者赏月的心情。“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情趣。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月夜往承天寺找友人到庭中散步的事: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事情的前前后后描述得十分清楚。可以说,作者把抒情与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他当时喜悦和闲适的情趣真实地表现出来了,给读者一种真挚的美。

在文章的后面,作者写了美好的月景,又引出了作者叹惜无人赏月的情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暗示世间的人大都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逐名利,显露出作者厌世嫉俗、愤郁不平的感情。作者在抒情中描绘了月下庭中的景物,用“积水空明”,状写月光澄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姗姗可爱。这都是从实在的感觉中得来的。作者用巧妙的比喻把它们形象化了,就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给读者一种风景画的美。

四、关于张怀民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1083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曾筑亭于住所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况,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的弟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小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感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重点思考: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探究学习: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2.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探究学习:

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3.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喻。请一一找出喻体,并认真体会。

探究学习:

文中写景只用了18个字,就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却能翻新意,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人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探究学习: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点评练习:略

板书设计:

夜游:第1~2句:夜游缘起

第3~4句:夜游所见

第5~7句:夜游所思

附录资料:

【篇目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物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词语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夕日:夕阳。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指奇山异水。

2、重点问题: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凡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点词相与:和……一起,共同中庭:院子中空明:空旷澄澈闲人:无事可做的人,这里指清闲的人。

重点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人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会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

译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答谢中书书篇3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

遂寝藻荇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

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谢中书书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准确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能结合书*释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能调动已有学习经验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美的意境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写景的文章我们学过很多了,比如朱自清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写景佳句:。这样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同赞叹的啊!正所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啊!这话是谁说的?陶弘景,选自文章《答谢中书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及背景:

1、解题:看题目,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

2、介绍作者:陶弘景

三、朗读,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字音是否读的准确。

师问:大家在读这篇文章时,发现它读起来琅琅上口,这和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相似?——《陋室铭》:以四言为主,句式整齐,特点是——骈句为主,结尾以长句、散句收束,这种写法是:骈散结合,整篇文章非常具有韵律美。

2、自由读:体会这种韵律美,注意把握节奏和感情。

3、指名读:简单评价。

四、疏通文意。

五、分析文章:

1、文章结构:文中的景色描写非常的优美,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问:以下哪些句子是写“山川之美”的?

剩下的句子为什么不是写景?

总结: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这些写景的句子中,你认为哪一句写的美?为什么?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将这种美景表现出来的?

4、分析结尾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小结:这篇山水小品文,虽然篇幅短小只有68字,但内涵却极其丰富,作者运用多种写景方法描山绘水,传情达意,不愧为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七、结束语:老师没有去过江南,所欣赏的美景也极其有限,但读了本文,我却有一种“超脱物外,凡心皆无”的感觉。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确,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俗物羁绊了我们的脚步,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当然,今天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必如陶弘景一般寻一方净土隐居山林,但至少陶弘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清新怡人的自然美景可以让我们浮躁的心灵重获宁静,那么,就让我们伴着北方初冬的些许寒意,一起踏雪而行,去重拾那份宁静吧!

八、作业:完成题单和背诵课文。

答谢中书书篇5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反复朗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夕日:夕阳。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研读书信

讲解、: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讲解: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共谈山水特色:美

分------具体描绘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答谢中书书篇6

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答谢中书书

【一】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补充[去月]上月。

《答谢中书书》阅读题目:

1.解词

(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仆去月谢病(4)岂徒语哉

2翻译

(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答谢中书书》参考答案:

1辞官。只。

2.3.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

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答谢中书书篇7

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怀。

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很多写山水的诗。现在大家回顾一下。教师提示如:《山中杂诗》、《送灵澈上人》、《滁州西涧》、《望庐山瀑布》等诗,这些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又表达了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山水的佳作,看看它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们看图欣赏,听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教师提醒学生用笔标出不确定的读音。全班解决。

请个体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字词读准后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三、重点品读课文

1、教师:有人说陶弘景的文章就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

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请全体同学边体会边朗读片段

2、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体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若干,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发表意见。最后全班明确: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表现了作者陶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四、拓展延伸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

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五、指导背诵

请同学按照提示试着背诵本文

先请个体学生背诵

师生一起背诵课文

六、总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美好的景物总是让人产生无尽的暇思,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心中的美景

教学反思:

上完本课后,品评各个环节,发现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更有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完善的地方。现反思如下:

首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放手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思想虽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但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却也有很多偏激的现象。我们把教学称为教书,过分地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当今时代不同了,教育对象、环境、要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条件、环境变了,因而性格特征,知识结构,社会、学校、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我们与以前一样,仍然保持师道尊严的模样,在学生面前,我行我素,权威形象不可动摇的话,学生是绝对不会认可你的。学生不接受你,你的教学会成功吗?讨论更是这样,它需要大家放胆投入,放胆思想才会踊跃。因此,我们教师应彻底打破传统的观念,要充分相信学生,要以发挥和发掘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为目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我们认为只有思想的真正解放教学才会彻底变革。本课让学生总结景物的美时就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

其次,冲破教材局限延伸教学内容

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思维能力是根本。在教学实践中“抓纲务本”成为一度时间的教学纲领,即使现在也有重要价值,但我们如果机械、呆板,不能辨证、灵活地使用教材,过于拘泥于教材,那么教学中,就会给学生思维带来众多限制。学生思维有了时空的局限,思维就不会畅达,思维不畅达,大脑就会抑郁,增加疲劳就会减少兴奋,当然讨论的目的也就难于达到。因此,应允许突破教材的束缚,多为学生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外内容让学生思维纵横跌宕,张弛有致。我认为本课为学生选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效果不错,今后可以试着多做这方面的尝试。

答谢中书书篇8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答谢中书书篇9

陶弘景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反复朗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夕日:夕阳。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研读书信

讲解、: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讲解: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共谈山水特色:美

分------具体描绘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答谢中书书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

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5、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沉鳞竞跃复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滨之月。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期与谢公比肩自豪

答谢中书书篇11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激趣:

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朗读感知:

1、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学生自由表达。

答谢中书书篇12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

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

“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

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 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

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 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

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结果坚决退休归山,人称“山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隐居,边休养边写作,至今传有《陶隐居集》。

总结写法,实践体验。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教师可以出示图片提示

五、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

乐曲

六、课外作业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答谢中书书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

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学生自读。结合文*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5、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沉鳞竞跃复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滨之月。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期与谢公比肩自豪

答谢中书书篇14

一、导入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2、谢中书,名谢微,字元度,阳夏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三、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明确:所描绘的景色有: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    猿鸟    夕阳   沉鳞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明确: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2、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四、课外延伸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答谢中书书篇15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3、教学重、难点: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二、说教法、学法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2、重点提示、分析。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4、教学课时:一课时。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㈠检查预习1、分组读课文2、字词正音。陶弘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陵夕日欲颓与其奇者[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㈡导入1、导语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2、解题答谢中书书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3、作者简介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4、背景提示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说明]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㈢正课1、齐读课文。2、疏通文意。⑴请同学翻译课文。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3、齐读课文。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具体描绘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齐读课文。6、评析语言特点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讨论并归纳: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7、小结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㈣课堂练习1、背诵课文2、解释加点词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夕日欲颓欲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穷其林《桃花源记》㈤作业“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答谢中书书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