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格局

时间:2023-05-11 06:30:09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88196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世界政治格局,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世界政治格局吧。

世界政治格局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篇1

一美苏争锋

【课程标准】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

2、认识美苏之间的“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3、明确国家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知识梳理】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公开宣称要“领导世界”。

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成为美国实现霸权主义野心的严重障碍。

1946年3月,丘吉尔“铁幕”演说,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序幕。

2、表现:

政治上:

美国:“杜鲁门主义”:①时间:1947年3月。②内容:声称共产主义威胁了世界和平和美国安全,美国要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③影响: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它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苏联的反击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建立,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经济上: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①提出: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②影响: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联采取的对策: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①建立: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6国代表在莫斯科成立。②目的;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

(3)军事上:

美国:北约:①建立: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②性质: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苏联的对策:成立华约:①建立: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②性质: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③影响: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国际局势的特点: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

2、表现:

德国的分裂:德国投降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如何处置德国是美苏斗争的焦点之一。由于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就德国统一问题的谈判未能达成协议。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朝鲜的分裂:

①分裂: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形成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两个占领区。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②朝鲜战争:1950-1953年,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操纵联合国组成以美国军队为首的“联合国军”,中国政府组织了抗美援朝。1953年,双方签订板门店协定,朝鲜战争结束。这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美国发现后,开始武装封锁古巴,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苏联武装部队也随之进入戒备状态,。经过美苏两国的对峙和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古巴导弹危机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

越南战争:为阻挠越南统一,美国长期占领越南南方,1961年,美国发动了所谓的“特种战争”。1965年上升为“局部战争”。从1969年起,美国在越南推行“战争越南化”政策。1973年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越南战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3、影响:

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②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③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人类陷入了新的战争威胁中。

积极影响:

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合作探究】冷战的含义:

“冷战”含义: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

a.支持自由国家抵抗外来侵略b.稳定希腊和土耳其的社会秩序

c.帮助受援国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以抵制社会主义d.干涉别国内政

2.“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3.美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约的直接目的是

a.遏制苏联b.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c.镇压人民革命d.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

4.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c.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

5.二战后初期,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④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

6.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d.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美苏两极新格局的根本原因

a.美苏国家利益的对立b.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打破

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d.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

8.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护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了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b.“冷战”局面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d.扶植日本,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二、判断题

1.欧洲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冷战局面的出现,制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世界带来了安宁。

三、材料题:

阅读以下四段反映同一时期的材料: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材料二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三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材料四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回答:

⑴材料一是谁说的?他所说的“铁幕”是指什么?他演说的意图是什么?

丘吉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对苏联采取强硬措施。

⑵材料二、三、四反映了冷战政策的哪些内容?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的建立。

⑶针对材料四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1955年5月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了华约组织。它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史论共享

“冷战”的原因与影响:

二战后,在“冷战”局势下,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又一次紧张。但是美苏的势均力敌又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篇2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史概要:

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重大变化。

、二战确立的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基本轮廓,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美苏双方的“冷战”而逐渐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美苏两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争夺,使得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美苏争霸使双方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实力相对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世界各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欧洲的走向联合;日本的迅速崛起;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振兴。这些都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加强。

、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十多年的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与此同时,世界格局也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一节美苏争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雅尔塔体制的确立、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德国的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和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②、理解:美国为独霸全球所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的内涵、事例。

③、能力:分析美、苏各自采取的措施,学会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能力;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美、苏各自采取的措施,理解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通过阅读地图、图片以及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理解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所决定的;由于二战后美、苏双方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方面的尖锐对立,反目成仇,最终形成了两极对峙格局;美苏“冷战”造成了战后初期世界的动荡不安,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争取和平与发展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美国为独霸全球所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美苏对峙格局形成的过程。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冷战”格局出现的背景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建议:

、讲述本节具体内容之前,首先采用师生谈话法,通过双边互动,简要回顾一战以来和二战期间国际关系的变化,向学生指明: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所决定的,可借此对学生进行历史发展规律的教育。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此处也为以后讲述两极格局演变的原因打下伏笔。由此导入新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①、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建议教师向学生讲明确:这是二战后国际关系新体制,它建立在以美苏为主导的基础上,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主导的旧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基本轮廓,以后的美苏争锋直接影响着世界格局的走向。利用“课本”导言,使学生理解“世界格局”的概念。

②、“冷战”格局出现的背景。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一。

由于二战后美、苏双方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方面的尖锐对立,反目成仇,最终形成了两极对峙格局。还要让学生知道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历史情境,使学生从分析中得出信息:二战后美国要“领导世界”,而苏联要与之争锋,双方必然要“反目成仇”,从而加深对这一背景的理解。同时要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双方矛盾尖锐又不轻易动武?美国采取什么办法对付苏联?,以加深对“冷战”的理解。

③、美苏对峙格局形成的过程。这是本节的重点之一,这一格局是由美苏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注意领会:

“美国的‘冷战’政策”,先弄清“冷战”的含义。利用“知识链接——冷战”加以领会。利用课本“资料卡片——丘吉尔‘铁幕’演说和杜鲁门发表‘冷战’演说”的图片,再现历史情境,感受“冷战”氛围,加深对“美苏争锋”的体会。建议结合图示一全面了解“冷战”政策措施。学生应学会用多种途径获得知识方法,并学会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能力。

舆论上

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丘吉尔“铁幕”演说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组建“北约”

序幕全面开始重要组成部分工具

“苏联的应对措施”,运用启发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对该问题的探究。重视过程并及时给予恰当评价。提问:既然美国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对苏联进行全面冷战,苏联又采取怎样应对措施?启发学生也从这几方面探究,加以对比分析,进行归纳、概括,制成表格,与前表对应,便于记忆,以利掌握这一重点知识。利用课本地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加深对“对峙”的理解。

领域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

时间、措施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成立经互会

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目的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建立与西方对抗的社会主义市场应对美国的扩张和威胁

、“‘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一目,从利和弊两个方面讲述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学生应学会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能力。

“美苏的全球对抗”,教材从四个例证反映了美苏的全球对峙的基本状况:德国的分裂;朝鲜分裂和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这几例“对抗”遍及世界几大洲,建议教师用好历史地图册中相关形势图,以使学生有明晰的空间概念。讲述“德国的分裂”时,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相关图片和“柏林墙”,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之充分感受“冷战”带给百姓的国家分裂和骨肉分离的痛楚。适当补充古巴导弹危机产生的背景,通过历史图片、地图、数据和文字资料等为学生充分再现古巴导弹危机的历史情境,以便学生充分感受危机之中核大战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以及危机解除的内在原因。利用教材的注释使学生理解越南战争中,“特种战争”和“局部战争”的含义。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军事对抗中美、苏双方的手段,培养归纳能力。理解“冷战”局面形成初期美、苏之间的政治、军事对峙情况和对抗程度。

“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建议教师利用“学习思考”栏“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的问题,展开讨论,加以探究。学生可回答“有利”或“不利”,也可回答利弊兼有等观点,但要言之有理。最后,从课文中整理,加以归类。要指明的是学生的观点要辨证客观,以此来培养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可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不利方面: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搞军备竞赛和局部战争,到处插手,使世界政局动荡,形势紧张,长期不得安宁。

有利方面:由于彼此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了在两极格局中取得优势,双方都在注意发展经济。注意进行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面对两极对峙格局,亚非拉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崛起。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篇3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了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

了解古巴导弹危机

认识“冷战”对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杜鲁门主义

铁幕演说: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美国对苏“冷战”的序幕。

杜鲁门主义: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遏制共产主义”,史称“杜鲁门主义”。冷战正式开始。

2.马歇尔计划

提出:1947年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影响:它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年,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1955年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约”。

北约和华约的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德国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分别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西德和东德。

朝鲜分裂:

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1948年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分裂状态。

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为改变美苏核力量对比不利地位,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美国发现后武装封锁古巴。经过紧张对峙和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它说明,当时战略优势在美国一边。

5、“冷战”对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在“冷战”局势下,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又一次紧张;

美苏势均力敌,又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理解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了解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原因

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了解苏联解体

理解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欧共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欧共体的形成与扩大:

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国际关系的优势地位;

西欧各国在恢复和发展经济过程中联系日益密切

过程: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6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扩大:70年代英国等国加入

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的外交政策。

欧洲联盟的建立、扩大和发展

原因:冷战结束,为欧洲的统一提供了历史机遇

过程:1992年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影响: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欧洲联合的特点: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出现统一货币;

向政治一体化发展;

逐渐扩及整个欧洲。

2.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原因

①战后日本的社会改革和民主改革,进一步扫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奠定了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

②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③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大量订货的剌激

④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方针,制定适合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⑤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3.不结盟运动兴起:

原因: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了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概况:

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的倡议下,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奉行的政策:非集团、不结盟政策

意义:第三世界兴起,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4.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陷入困境后,1991年“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展,苏联完全解体。

5.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两极格局的瓦解:标志:苏联解体

世界格局: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表现:①成为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③日本加快谋求的步伐;

④拥有足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武器,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⑤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篇4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单元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整合】

1.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

美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的演变:

战后初期,经济上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政治上通过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把英法等西欧国家推向了与苏联对抗的最前线。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欧共体的成立和扩大,使西欧终于成为能与美国、苏联相抗衡的力量。80年代中期,欧共体的国民生产总值与美国相当,进出口贸易是美国的三倍多,并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

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

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特需订货”,从而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为了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了占领状态,大力扶植日本经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力强盛,从70年代起,日美经济竞争激烈,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成了最大的债务国。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2.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影响的比较

性质不同。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压迫,他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

宗旨不同。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形式不同。从对霸权主义的冲击过程来看,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斗争。

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相似之处

时间接近。都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性质相同。都是共产党丧失政权,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共同原因:①根源都在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长期错误政策造成的矛盾积累;②都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③都受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4.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

“一超多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俄罗斯虽然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困扰,但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地与美国处于对抗地位;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遭到包括西方大国的反对;日本因经济实力的增长,提出建立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欧洲的地位提高,实力增强;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将促进新的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方向。

一些地区性的军事强国的扩张愿望增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等问题日益暴露,甚至发生武装冲突,这严重地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还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从挫折中不断吸取教训,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大主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5.20世纪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

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动主要是指:“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取代战前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格局;“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多极化格局趋势取代苏东剧变前的雅尔塔体系。

第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与前两次相比,具有不同之处:①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②它不是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格局;③多极化格局的建立还需要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④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新的世界格局确立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6,如何认识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有哪些变化?

认识:苏联由于自身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加之西方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政策,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但也为国际共运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必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划清界线。但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反而促使当今国际社会主义力量正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变化: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但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经济也出现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单元质量评估】

一、选择题:

1.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到:“我也希望(藉此机会)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

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的这位总统是

a.华盛顿b.林肯c.杜鲁门d.尼克松

【解析】:c美国某总统其实是杜鲁门,他的言论反映了美国要干涉别国内政,答案是c。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

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b.欧共体、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d.发展中国家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解析】:c。从材料看,是指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但是并不意味着美苏矛盾的趋缓。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表述:经过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

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

c.二战后来自苏联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解析】:c二战后欧洲成为美苏“冷战”的主战场,受到很大的威胁,欧洲政治家发出“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呼声。

4.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割据”状态,没有形成全欧洲

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a.受欧共体集团排外性的影响

b.受欧美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的影响

c.受“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峙的影响

d.受欧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

【解析】:c“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段时间欧洲被美苏两国所控制,分裂为两派势力,典型地反映在德国的分裂上,所以主要原因是意识形态的对峙。

5.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

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形成了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b.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成为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d.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解析】:d不结盟运动兴起时面临美苏两国争霸的局面,其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6.“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

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改变策略,建立单极世界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解析】:c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欧洲出现联合,日本经济崛起,美国不得不调整对苏联的政策,采取守势。

7.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

能力维持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

b.“冷战”局面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d.扶植日本,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b1949年新中国成立,美国为了加强对中国的封锁、控制,改变了对日的政策,由压制改为扶植,把日本作为反共的桥头堡。

8.柏林墙位于德国柏林,于1961年8月13日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右

图所示的一段柏林墙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b.是美苏两极对峙的著名标志

c.是当年两大集团虎视眈眈,剑拔弩张的写照

d.是对冷战时期分裂、对抗的反思

【解析】:a本题否定式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图片反映的是冷战,未反应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9.1992年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

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b.美苏“冷战”逐步升级

c.多极化格局形成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

【解析】:a时间是1992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符合以上要求的是a。

10.xx年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美国处于前所未有的衰退之中。在21世纪头xx年,

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在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对罗伯特的讲话理解正确的是: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②中国将取代美国的单极世界;③综合国力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④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影响世界政治多极化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b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同时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美国不能,中国也不会建立单极世界。故排除②,选b。

11.观察漫画《布什的进攻》。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法德俄保护伊拉克b.欧洲国家走向联合

c.美国推行单边主义d.美欧关系日趋紧张

【解析】:c根据漫画及其题目《布什的进攻》可以判断出是

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始于欧共体的成立。a、d

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12.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

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b.互相竞争c.互相合作d.互相对峙

【解析】:d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现有的军事集团”指的是美苏两国为首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二者的关系是互相对峙。

13.若以“风”字开头的成语来概括二战后的世界形势的特点,你认为最贴切的是

a.风雨同舟b.风云变幻c.风调雨顺d.风平浪静

【解析】:b二战后美苏两国争霸,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在冷战的背后有局部的热战,acd都太平静,只有b最贴切。

14.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

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说明当今世界

a.呈现五极世界格局b.呈现经济多样化特征

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个别大国单独操纵世界局势

【解析】:c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题中所说的国家正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几股势力,而且题干中还抓住了几个国家的弱点来进行了分析。

15.“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

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改变策略,建立单极世界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解析】:c建立单级世界绝不是靠谈判能够实现的,排除。其他三项正是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

16.“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就外部因素而言,

东欧剧变是由于

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缓慢②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③苏联“新思维”影响④西方“和平演变”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④

【解析】:c注意题中信息:东欧剧变的“外部因素”

17.尼克松在1971年曾说:“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

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尼克松所说的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欧共体的形成b.日本的崛起

c.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d.中国的振兴

【解析】:c解答本题注意两点:一是时间70年代,二是“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结合这两点就知道根源是经济方面,abd都是政治方面。

18.有美国学者认为,世界政治格局“现在是,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

一个1+x的世界,也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加若干个大国的世界”。对“1+x”中“x”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

a.是一个常数b.目前尚不能确定x的值

c.是一个动态的数值d.数值不会很大,有一个大致范围

【解析】:a当今世界,美国是超级大国,但世界正逐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究竟这个“多”是多少呢?目前尚无法确定。仔细研究四个选项,可以发现a与bcd是矛盾的,计算无法理解这些数学概念,也可以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19.1998年,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

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③反对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c提取信息结合所学:中国之所以投反对票并不是反对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实际上中国和很多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

20.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后两极世界变成了单极世界

b.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

d.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解析】:b。a错,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并非单极世界;c错,中国的综合国力没有超过其他国家;d错,

三足鼎立指美日欧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与第三世界崛起无关。当今世界格局是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选b。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当代大国角力下的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结合二战后初期至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史实分析美国是否能够实现其战略意图?(7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重大史实,说明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解析:本题以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和《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部分材料创设情境,考查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第问由材料可以概括出战后美国的战略意图,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初期和70年代是否实现战略意图;第问结合改革开放后重大史实回答,注意一定要高度概括。

答案: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

战后初期,其战略意图基本实现。体现为: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七十年代其战略意图不能实现。体现为西欧一体化、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第三世界崛起,中国国力增强,美苏争霸处于守势,美国自身实力相对削弱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③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支持联合国工作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应当看到,冷战期间由于美国和前苏联在联合国占支配地位,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美苏两国直接或间接插手世界各地的战争或冲突,双方甚至将冷战的“战场”搬到了联合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冷战结束。两极世界格局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在此后发挥了其他任何国际组织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苏联解体、华约集团崩溃,俄罗斯虽然从前苏联那里继承了超级大国地位,但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大大减弱,对美国和整个西方的态度由对抗转为合作.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以更加务实的姿态处理国际事务,对维和行动的态度日趋积极.美国自从“9•11事件”后,在处理诸多国际事务方面更需要其他大国,特别是中国和俄罗斯等的合作.。……随着冷战的结束,被长期掩盖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在一些国家内部日益激化并迅速迸发出来,世界各地一时战火四起,内战型冲突成为军事冲突的主要形式,也成为威胁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的主要不稳定因素。

——《联合国维和行动一风雨60年》

材料二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17日发表报告说,中国正在国际维和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显示出中国希望为世界和平和安全作出积极的贡献。报告说,xx年以来,中国参与联合国国际维和行动的人数增加了20倍,截至xx年底,中国已超过俄罗斯、英国和美国成为联合国国际维和力量的第14大贡献国。报告认为,中国的国际维和作用增大还体现在中国对参与敏感地区维和行动所采取的积极态度,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担任联合国维和行动负责人或指挥官。……报告评价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表明,中国在努力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争取对全球和平与安全作出实际贡献,并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xx年2月17日电

材料三由中国警察在这里指导监督别国的警察执法,这无疑有一种历史的自豪与骄傲,让人顿生自信.……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动荡不宁、地区和局部冲突不断的世纪交替之际,派出自己的维和警察,不仅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有着深远的意义.对近代饱经欺凌的中国人来说,的确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悦和平衡.

——《香港商报•世纪维和》

材料四在强权政治阴影笼罩下,大国操纵维和行动的痕迹日益明显.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其对外政策中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愈来愈浓,其他西方大国也总想在多事之地显示自己的存在,因而,使得以“联合国”名义对主权国家内政进行军事干涉的倾向也不断蔓延.有些国家希望把维和行动当做实现大国意志和推销西方价值观念的一个“合法”工具.为此联合国领导人曾警告说:“世界主要大国正在把联合国推向他们自己也不愿冒险进入的地区”。

——xx年《中国辅导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冷战期间和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状况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正在国际维和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二、三指出其意义。

(3)比较材料一、四,归纳当今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与冷战时期相同的不利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当今的联合国维和行动?

解析:

本题的阅读量比较大,特别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突破。

答案:

(1)冷战期间:受到很大阻碍。原因:美、苏在联合国占支配地位,插手世界各地的战争或冲突;美苏在联合国内也进行冷战。

冷战结束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减弱;美国在国际事务方面更需要其他大国合作;长期掩盖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日益激化并爆发。

(2)表现:参与维和行动的人数增加;对参与敏感地区维和行动态度积极;越来越多的担任维和行动负责人或指挥官。.

意义:为维护和平做出贡献;提高国际地位或形象;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

(3)共同:强权政治或大国操纵。

(4)积极参与;致力于推动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篇5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点一】了解二战后出现“冷战”出现的原因

原因:①战时的共同敌人消失;②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③苏联成为美国称霸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考点二】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约的建立

1、政治:杜鲁门主义——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2、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

目的:帮助西欧经济恢复。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3、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约。性质:政治军事集团

影响:在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考点三】了解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约的建立

1、苏联的反击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

2、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1949年,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考点四】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

1、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1948年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考点五】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1、背景①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①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②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统一的欧洲共同体。

③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考点六】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原因表现

原因:.把经济发展作为立国之本,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依赖美国保护,发展对外经济。

.重视教育。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

②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③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④90年代出现“泡沫经济”,但日本作为经济强国地位没有动摇

【考点七】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相获独立。

②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

2、概况

①倡导者:南斯拉夫总统埃及总统印度总理

②形成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③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④作用: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⑤斗争任务: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⑥行动纲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⑦目的: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

【考点八】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矛盾。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2、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国家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两极格局瓦解。

3、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篇6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作为开篇一课,它起着承接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本课的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也有助于理解必修二中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将本课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德国、朝鲜的分裂,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基本史实。

2、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

3、运用: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概括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和苏联的反击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和设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重点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二、美苏“冷战”

美对苏的“冷战”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表现:

①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政治):

②马歇尔计划(经济):

a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b提出者: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③成立北约(军事):

a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c影响: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苏联的应对措施:

1、经济上——经互会的成立:

时间、国家: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等国;

目的: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2、军事上——成立华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被通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消极影响:

1.导致一些国家的分裂,例如德国的分裂、朝鲜的分裂。

德国分裂:

◆背景:

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朝鲜分裂:

◆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2、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例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

①背景: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美国组成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内战,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②概况: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③特点: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侵越战争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时间:1961年—1973年

◆结果: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在中国:“扶蒋反共”。

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积极影响

①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形成,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④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开始形成。

【巩固练习】

1.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材料中的“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表现为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d.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解析:b战后,美国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其中也包含了东欧,苏联认为这是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为了应对这一局面,苏联和东欧其他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2.关于“马歇尔计划”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b.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c.是“杜鲁门主义”一次大规模的运用

d.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完成了经济封锁

解析:d马歇尔计划只是孤立社会主义阵营,没有完成经济封锁。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发生了朝鲜战争、柏林危机、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国际冲突,其共同背景是

a.亚欧对抗力量失衡b.不结盟运动兴起

c.美苏冷战对峙格局d.雅尔塔体系逐步瓦解

解析:c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冷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虽然属于热战,但都与美苏“冷战”有关,被称为“冷战中的热战”,c项符合题意。

4.马歇尔深知苏联根本不可能接受欧洲复兴计划。他曾说,如果一开始就把苏联和东欧国家排斥在计划之外,就会吓跑欧洲人,有的欧洲国家就会表现迟疑。这不能用来说明

a.美国有意识地制造了欧洲的分裂

b.美国将分裂欧洲的责任推卸给苏联

c.美国有意掩盖其从经济上控制西欧的企图

d.美国有意在欧洲建立起一个军事战略同盟

解析:d欧洲复兴计划是要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不能说明d项所述。

5.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a.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

b.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

c.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d.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冷战政策。从二战结束后初期、演讲等信息中可以判断是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6.“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d.实行军事援助

解析:b“面包”意思是经济援助,所以能够体现此观点的是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7.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凭借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加强了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援助。这些受援国家能够得到美国援助主要得益于

a.与美国同为资本主义国家b.都属于二战的主要战胜国

c.美苏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d.都参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析:c联系相关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凭借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加强了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援助”主要指的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在当时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对抗苏联、维护国家利益所做的的一些活动。

8.下列用图示法表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关系的表现,正确的是

①冷战②杜鲁门主义③对西欧国家经济援助④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⑤朝鲜战争

解析:b冷战表现包括杜鲁门主义、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朝鲜战争是热战的表现。

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和欧洲复兴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解析:b这两个计划都是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政策采取的具体措施,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抗。

10.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它”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b.马歇尔计划c.世界贸易组织d.关贸总协定

解析:b“它”既遏制共产主义,又把制造商和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具有政治经济双重目的,有一箭双雕效果的应该是马歇尔计划。

11.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护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了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b.“冷战”局面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胁东欧社会主义国家d.扶植日本,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b1947年美苏冷战局面形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孤立、封锁中国和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美国对日采取扶植政策。

12.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指出: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其本质意图是

a.苏联是个很狂热的国家b.苏联与美国有很大的矛盾

c.苏联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d.美国应该对苏联采取遏制的政策

解析:d用排除法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凯南论为:“苏联是是个很狂热的国家”、“苏联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这只是美国单方面的片面之辞,不足为凭,故而ac排除。

材料中可以很直接的看出,美苏之间有很大的矛盾,这只是现象上的,并不能体现本质意图,故而b排除

13..xx年9月10日,俄罗斯两架战略轰炸机在委内瑞拉“解放者”军用机场降落。这是1991年后,俄罗斯战略轰炸机第一次在西半球着陆。此间有舆论认为这类似于上世纪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对这两个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导致两国关系紧张b.都发生在“冷战”时期

c.都体现了社会制度的对立斗争d.都导致两极格局的瓦解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基于时间的原因可排除b和d,而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的社会制度相同,可排除c,故答案为a。

14.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英国首相斤吉尔说过一句话:“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人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人的北关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b.英国力量受到削弱

c.社会主力力量增强d.英国与苏联和美国矛盾加深

解析:d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但是英国和美苏关系还没有陷入低谷。战争中英国和欧洲被削弱,英国也在其中所以有了丘吉尔的说法。

15.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这一转变是指开始

a.对苏联发出了战争叫嚣b.放弃了维护雅尔塔体系的政策

c.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d.发出了进行“冷战”的信号

解析:c美国的外交政策有局部霸权主义到全球霸权主义。

16.(山东济阳质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北约的成立d.华约的成立

解析:d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17.若以“风”字开头的成语来概括二战后的世界形势的特点,你认为最贴切的是

a.风雨同舟b.风云变幻c.风调雨顺d.风平浪静

解析:b二战后美苏两国争霸,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在冷战的背后有局部的热战,acd都太平静,只有b最贴切。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发生了朝鲜战争、柏林危机、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国际冲突,其共同背景是

a.亚欧对抗力量失衡b.不结盟运动兴起

c.美苏冷战对峙格局d.雅尔塔体系逐步瓦解

解析:c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争霸的局面,在双方争霸过程中双方势力此消彼长,在国际格局的表现上就表现为题目所述的事件。d项发生在二十世纪后期。

19.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a.都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b.共同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d.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析:c法德两国在二战之后“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指的是两国和解,探索欧洲合作的一体化之路。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和欧洲复兴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解析:d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而“冷战”的目的则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21.前一段,因格鲁吉亚冲突,美俄关系空前紧张。双方领导人言辞强硬,军事上各有动作,美国军舰进入黑海,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巡航拉美。有人说,俄美之间将步入一种“新冷战”关系。但有人认为,用“新冷战”描述当前的美俄关系似不准确,冷战时代的时空毕竟不是今日的时空。之所以说“不准确”,下面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现在不存在直接对抗的两大意识形态体系

b.现在不存在两大军事集团的直接对峙

c.俄罗斯目前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不成挑战

d.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冷战的概念。冷战主要体现的是美苏之间意识形态的对抗,是两极格局。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篇7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史概要:

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重大变化。

、二战确立的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基本轮廓,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美苏双方的“冷战”而逐渐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美苏两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争夺,使得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美苏争霸使双方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实力相对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世界各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欧洲的走向联合;日本的迅速崛起;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振兴。这些都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加强。

、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十多年的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与此同时,世界格局也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三节走向多极化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后果;东欧剧变;“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欧盟的组建及发展;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的发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②、理解:苏联东欧剧变的实质;苏联的对内政策和国内矛盾导致了社会主义政权的解体;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步骤;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种力量的重新组合。

③、能力:通过分析冷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②、问题探究:日本为何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为什么在国际上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虽然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世界重要力量都应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力,而不应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在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大国仍然是重要力量中心;在多极化趋势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怎样认识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建议:

、可采用多种方式,如:①播放有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音像资料,配合教材内容,创设历史情境导入;②请学生回忆本单元的旧知识,在归纳、总结雅尔塔体系形成、演变的基础上,开始本课学习。

、关于“别了,雅尔塔”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阅读课文第一段,从政治生活、经济困难、社会矛盾三方面来提炼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方针从书中的第一节去找,至于措施教师可适当补充些资料,加以说明,使学生对导致改革失败的后果有一定的理解,但不要补得过多,也不作要求;改革失败的后果是个一连串的复杂问题,让学生从教材中的东欧剧变、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东欧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面崩溃等知识来加以提炼,以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②、东欧剧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东欧剧变的实质及其原因。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并尽可能搜集其他相关历史图片、重要人物的代表性观点等资料,扩充学生的了解范围,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波兰、民主德国等东欧国家东欧局势的动荡和剧变的状况。教师必须点明东欧剧变的实质,使学生明确东欧剧变的“变”是指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讲述波兰剧变和德国统一时,教师可补充必要的音像资料,如“柏林墙”的拆毁等,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东欧剧变的内因和外因,进而引导学生从世界两极格局的大背景出发,遵照全面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要求来认识问题,全面地总结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

③、“八、一九”事件:从根本原因与导火线两方面来分析起因,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事件的具体内容,来认识其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了挽救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引导学生从苏联力量对比的改变和政权性质的变化来认识其影响。

④、苏联解体:该目重点在于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建议教师在探究该问题时可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应该注意,结论应该是师生共同合作形成的共识,而不是教师灌输的认识和结论。使学生在分析苏联解体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怎样认识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这是本节的难点。建议教师联系上一节“中国的腾飞”有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苏东剧变只能说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加深今天我国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必要性的认识。

通过“课前提示”,让学生回答“学习思考”——“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然后,教师加以小节。向学生指明:多极化趋势既给世界新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使这些机会伴随着极大的风险,由此导入下一目的学习。

、关于“鼎足之势话西方”

①、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文“资料卡片”,并结合课文内容,来得出原因;利用“1998年,空袭伊拉克,1999年,发动科索沃战争,后又发动对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等知识来引导理解“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实质是“要独霸世界”。

②、欧洲一体化:引导学生回顾欧共体有关内容,利用好“马约”图片,再一次强化学生对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自觉运用。从欧盟的成立到欧元的正式启用,再到建立独立防务体系的努力,这一历程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③、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建议设置探究性问题:日本为何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基础何在?鼓励学生多方发掘材料,自主探究,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懂得:世界重要力量都应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力,而不应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注意发挥历史学科的警示作用。

、“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建议教师设置探究性问题:俄罗斯为什么在国际上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分析,最后以适当的点拨。向学生强调:在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大国仍然是重要的力量中心。以加深对走出“低谷”的俄罗斯的理解。

、“风云际会看东方”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第三世界的斗争手段有哪些?”最后总结:团结斗争、成立区域性组织、召开不结盟首脑会议、发展民族经济。

②、“中国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议教师运用教材“知识链接”栏目提供的关于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的注解以及本页图片提供的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理解。同时指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必将对世界多极化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③、“‘一超多强’局面的暂时形成”:阅读课文,理解“一超”与“多强”的力量中心。同时指出,这只是暂时现象,从长远看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建议教师利用“学习思考”——“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进行问题探究: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多极化的表现,另一方面更要分析美、欧盟、日本、俄、中几大力量中心的对外政策给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全面把握、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篇8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知识梳理】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①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____________,奠定了战后世界____格局的框架。

原因

②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______实力、影响日益增大,引起西方、美国敌视。

③美、苏两国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含义

美国的冷战

两极格局的形成表现

形成过程

苏联的反击

消极影响

影响

积极影响

【重难点突破】

材料一:“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大支柱,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余伟民、郑寅达著《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二: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1948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业已制定。到1951年12月31日这一计划终止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美国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迅速复原,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而然,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共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美]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

材料三: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4年内美国对欧拨款达131.5亿美元,88%为赠款。马歇尔计划既帮助欧洲国家恢复了经济,也推动西欧各国走上一体化的道路,加强了西方国家之间的联合。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四:从1948年4月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岳麓书社出版《历史•必修一》

结合材料一、四,回答:“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三说明“马歇尔计划”的作用?

其实质是什么?

【巩固练习】《赢在高考》第113页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知识梳理】从欧洲共同体到欧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原因

美苏争霸,导致自身实力的削弱

原因

欧共体的步骤

形成和扩大经济一体化

进程影响

政治一体化

影响

世界多极化

趋势的出现表现

原因

日本崛起为

经济大国

表现

影响

原因

不结盟运动标志

的兴起政策

行动纲领

影响

中国的振兴

影响

【重难点突破】

材料1: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经济凋谢、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诸多困难,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过程。

—摘自高中历史课本

材料2: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维

护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阿登纳回忆录》

材料3: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舒曼计划》

材料4:“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结合以上材料,说明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

材料5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

xx年5月1日,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结合材料五,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走向联合的目标,有何影响?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知识梳理】

实质

东欧剧变

两极格局的解体概况: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年,德国统一。

苏联解体

在世界上的地位:

美国

意图: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世纪之交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世界格局

日本

苏联

中国

【重难点突破】

1.材料一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由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其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

材料二《时政评说》:“‘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1)二战后,美国以世界霸主自居。为什么此时美国能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

(2)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其基本倾向在于收缩美国的海外势力,收缩的重点是亚洲。那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亚太地区收缩力量的表现。2分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变化?

“‘冷战’结束后,美国能否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为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

材料三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在综合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种种力量对比就构成了不同的世界格局。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因素在决定世界格局变化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请回答:

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开启了一个特殊的时代,为此美国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据材料二归纳论述的要点有哪些?

结合材料三,你认为决定20世纪40至90年代初和当今世界格局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以史为鉴──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中国应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采取哪些对策使自己真正成为世界一极?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世界政治格局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