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时间:2023-05-08 15:07:50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76315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2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如: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完成板书忌齐王

妻----------宫妇左右

妾----------朝廷之臣

客---------四境之内

四、关于进谏很多时候,由于一篇《邵公谏厉王止谤》,《邹忌讽齐王纳谏》很自然的成为一篇成功的进谏范本。臧克家在《纳谏与止谤》一文中对这一点作过精彩的论述。而在历史上各名家也差不多是众口一辞地肯定了邹忌的讽谏艺术,甚至于拔高了这种艺术。对此,我总有一个疑问:在这一次进谏中,讽谏真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吗?在《战国策》中有庞葱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辱亡齿寒”的进谏,这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但却失败了;而在唐代的魏征身上我们找不出一丝的“讽谏”艺术,可他却每每获得成功。对比之后,可以明显的发现我们对“谏”这一问题往往有意无意间忽视了一个最大的要点:君王——谏的对象。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了君主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对错君主说了算。而臣下这一过程中可说是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诛连族人,因而在中国又有“犯天颜”“逆龙鳞”之说。这样说来,关键应该在于君主。所以,应该这么说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同时比较一下邹忌与威王的所得,我们可以发现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同时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五、联系高考2003年高考作文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什么意义?

A、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法。C、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劝说

妻---私宫妇

妾---畏朝廷之臣蒙蔽之深

客---求四境之内

三令•三进战胜于朝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四.结合板书,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练习中首先重温一下有关内容。

词类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

闻寡人之耳者

朝服衣冠

臣之妻私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词语归类:

旦日,客从外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言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忌不自信

皆朝于齐

王之蔽甚矣

二.质疑讨论,明确形象内涵

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

2.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明确:

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

善思。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

善谏。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

善听。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

善做。听后,一“诺”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3.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讨论明确:

邹忌。叙事中塑造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

齐读第一小节。

三.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明确:

领导者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群众,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是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课内自读课文一课时可完成。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资治通鉴》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

zhāo早晨私人,自己

朝cháo朝廷私私下,偷偷的

cháo朝见偏爱

身长,长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修建地方

整治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

c.名词作状语 面刺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

4.句式

a.固定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c.状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皆以美[于徐公]

能湾讥[于市朝]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e.省略句 与坐谈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4

解题:讽谏

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教育齐威王

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古代志土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2.学习设喻说理的方法。

3.了解“修、私、书、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孰……与……”“此所谓……”两种句式。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l.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

三、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1.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并突出“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句话。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读时应注意这一点。第三段要读得层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三语;叙进谏情形部分,要突出“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语。第四段叙纳谏结果,“皆朝于齐”要重读。末句是史家的评论,当用赞美的语气读。

2.自行翻译,不一定要笔译,把弄不清楚的问题作好记录,请教同学或老师。

3.逐段自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他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他见威王后,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区分情况,给予奖赏。第四段:纳谏的效果。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问题探究

l.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要点:“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要点: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要点: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要点: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能力训练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昳丽  时时而间进  臣妾

b.窥镜  期年  皆朝于齐

c.弗如  孰与  数月之后

d.朝服  衣冠谤讥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用法一致的是: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自以为不如

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②朝服衣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下面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忌不自信。

c.何以哉?

d.徐公何能及君也!

5.解释下面各组词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来,孰视之

②能讥谤于市朝

皆朝于齐

6.选择下列各句的正确解释:

① 暮寝而思之

a.晚上睡着了,仍然在考虑这件事

b.晚上睡着了,仍然在想念徐公

c.晚上躺着考虑这件事

d.晚上躺着想念徐公

② 时时而间进

a.有时间或有人提意见

b.有时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c.经常间或有人提意见

d.经常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③虽欲言,无可进者

a.虽然想进言,但是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b,虽然想进言,但是无法进言了

c.即使想进言,也没有进言了

d.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7.默写:

①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曰:“     ,     ;      ,       ;     ,     。

②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      ,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

8.下面的短文节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读后回答问题。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日:“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①给下面两句话中的加横线的词注音:

甲: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乙: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②下面四句话中加点字不同义的一项是:

夜书,火不明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③下面这句话有四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王大说,国以治。

a.燕王大声说,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

b.燕王大声说,国家已经治理好了。

c.燕王很高兴,国家因此也治理好了。

d.燕王很高兴,就用这种方式治理国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重难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三、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四、课型和课时

自读课两课时

五、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1、导入: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2、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3、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A名作状:[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省略句:与坐谈

4、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5、分析

问:师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反问句

师: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生:——被蒙蔽了

邹忌

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受蔽

师:好,那么回过头来看看,第一段讲什么?

生:——邹忌比美的事

师:好,大家看看,第一段与全文篇幅已近一半,那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写邹忌比美的事呢?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关系呢?。大家看,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有,宫妇左右私齐王,朝廷之臣畏齐王,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

邹忌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巨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师:好,那么邹忌之妻因事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而受蔽,现在齐王的情况亦与邹忘相同,那么他是否也应该受蔽呢?:是并且受蔽更甚。

邹忌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受蔽

那邹忌分析出齐王受蔽这结论时,是先说邹忘的情况与齐王的一样,而邹忌因“私、畏有求”而受蔽,所以齐王也应因此而受蔽。

好,那么象邹忌,这种推理方法就叫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邹忌说到齐王受蔽这里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整指出齐王受蔽这事实呢?——不是,他是想说齐王须纳谏。

好,那么在家看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有

好,那么要向国君说明须纳谏这个道理是比较抽象又不容易使国君接受的,正如刚才上课前的小品中的忠臣进谏,忠臣向国君说明要广开言路,不然会被奸臣蒙蔽,可是呢被奸臣反咬他一口,说他是想说国君是昏君,激怒了皇上,最后被杀。可是对比之下,邹忌就显得很高明了。他用比美这件很具体的生活小事来说明了齐王肥肉纳谏这个抽象的道理,使齐王愉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象这种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就叫做“设喻说理”。

6、朗读前两段。

第二课时

1、以提问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2、学习字词、句式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古今异义词古;指责,劝谏,中性词

今:诽谤,讥讽,贬义词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

时时而问进:jiàn间或断断续续地

其年:满一年。

朝于齐:朝见

介宾后置句:战胜于朝廷。

2、让同学串讲这两段,指出他们翻译得不好的地方。

3、分析

师: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生:“群臣史民……受下赏”。

“群臣进谏……皆朝于齐”

师:由此可见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引导学生从进谏者,邹忌及纳谏者齐威王两方面去思考,为了帮助理解,可插入淳于谏齐威王的小故事以说明齐王是勇于接受别人的意思,从谏如流的。在说明邹忌这方面的成功时,着重说明是比关关事他亲身所经历的以及生活小事这两点,综合以上得出结论:。

为何成功

邹忌: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5、邹忌形象分析——写于幻灯片上

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②实事求是

③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6、解决未完成的课后题。

7、体现多练原则,让学生当堂完成有关课文文段的阅读理解训练并评讲。

8、朗读全文。

六、板书

设喻说理

邹忌齐王

妻→私→营妇左右

妆→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类比推理受蔽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6

刘星河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书谏寡人者

期年之后

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c.雨村便急忙修书

d.邹忌修八尺有余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7

学目的:通过本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教学重点:1、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节

【导语】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授课过程

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先预习课文。

提示:请注意先看“预习提示”,然后再看课文。

二、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个兼语结构

三、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六、分析三文的设喻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七、请找出本文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八、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

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九、熟悉课文,处理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8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劝说

妻---私宫妇

妾---畏朝廷之臣蒙蔽之深

客---求四境之内

三令•三进战胜于朝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四.结合板书,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练习中首先重温一下有关内容。

词类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

闻寡人之耳者

朝服衣冠

臣之妻私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词语归类:

旦日,客从外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言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忌不自信

皆朝于齐

王之蔽甚矣

二.质疑讨论,明确形象内涵

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

2.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明确:

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

善思。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

善谏。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

善听。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

善做。听后,一“诺”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3.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讨论明确:

邹忌。叙事中塑造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

齐读第一小节。

三.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明确:

领导者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群众,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书谏寡人者 

期年之后 

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c.雨村便急忙修书 

d.邹忌修八尺有余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10

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二.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三.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

A名作状:朝服衣冠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2.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5.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6.省略句:与坐谈

四.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五.课堂分析

师: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师: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生:——被蒙蔽了

邹忌

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受蔽

师:好,那么回过头来看看,第一段讲什么?

生:——邹忌比美的事。

师:好,大家看看,第一段与全文篇幅已近一半,那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写邹忌比美的事呢?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关系呢?。大家看,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有,宫妇左右私齐王,朝廷之臣畏齐王,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

邹忌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巨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师:好,那么邹忌之妻因事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而受蔽,现在齐王的情况亦与邹忘相同,那么他是否也应该受蔽呢?

生:是并且受蔽更甚。

邹忌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受蔽

那邹忌分析出齐王受蔽这结论时,是先说邹忘的情况与齐王的一样,而邹忌因“私、畏有求”而受蔽,所以齐王也应因此而受蔽。

师:好,那么象邹忌,这种推理方法就叫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师:邹忌说到齐王受蔽这里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整指出齐王受蔽这事实呢?

生:——不是,他是想说齐王须纳谏。

师:好,那么在家看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

生:——有

师:好,那么要向国君说明须纳谏这个道理是比较抽象又不容易使国君接受的,正如刚才上课前的小品中的忠臣进谏,忠臣向国君说明要广开言路,不然会被奸臣蒙蔽,可是呢被奸臣反咬他一口,说他是想说国君是昏君,激怒了皇上,最后被杀。可是对比之下,邹忌就显得很高明了。他用比美这件很具体的生活小事来说明了齐王肥肉纳谏这个抽象的道理,使齐王愉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象这种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就叫做“设喻说理”。

六.朗读前两段。

第二课时

一.以提问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三、四段的字词和句式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古今异义词古:指责,劝谏,中性词;今:诽谤,讥讽,贬义词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进:jiàn间或断断续续地

其年:满一年。

朝于齐:朝见

介宾后置句:战胜于朝廷。

三.让同学串讲这两段,指出他们翻译得不好的地方。

四.课堂分析

师: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生:“群臣史民……受下赏”。“群臣进谏……皆朝于齐”

师:由此可见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引导学生从进谏者,邹忌及纳谏者齐威王两方面去思考,为了帮助理解,可插入淳于谏齐威王的小故事以说明齐王是勇于接受别人的意思,从谏如流的。在说明邹忌这方面的成功时,着重说明是比关关事他亲身所经历的以及生活小事这两点,综合以上得出结论:。

为何成功:

邹忌: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五.邹忌形象分析——写于幻灯片上

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②实事求是

③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六.解决未完成的课后题。

七.体现多练原则,让学生当堂完成有关课文文段的阅读理解训练并评讲。

八.朗读全文。

九.板书设计:

设喻说理

邹忌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妆→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类比推理受蔽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11

【导学新概念】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逻辑思维较强,融基本知识、思想内容、现实借鉴为一体的优秀作品。该文选自《战国策·齐策》。让学生学习不同历史时期的散文精品,是课本编写者的愿望,也是大纲的要求。为此教师在处理本课文的学习时,应将本文与上篇课文对比着来进行。无论是出处还是内容,都很有对比的必要。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让学生写写赏析文章或读后感,以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资料显示屏】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有关具体内容,请参阅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裴斐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Ⅰ中国有句古话:“人贵在自知。”也就是说要了解自己,辩证地看待、评价自己,在人类庞大的坐标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点。我国古代就有这样一则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是个美男子,但比起徐公来还稍有逊色,他的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比美。面对赞美,邹忌有自知吗?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看课文。

导语设计Ⅱ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见,一个君主贤明与否,身边的大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战国时齐威王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大臣,才使他得以明昭天下。请看《战国策·齐策》中记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过程的设计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本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完全可以自行解决。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放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完成本课的学习,教师应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以读代练的效果。具体步骤为: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好文言文,认读、读准是首要的一步。学生通过接触课文,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然后借助工具书查明。如:×(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i)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时时而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读清句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读,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这样在重新朗读时,就能体味出语句的停顿,读得韵味十足。为了检查学生的朗读是否准确,教师也可以从文中找出一些典型的或易读错的句子让学生适当做一些针对性练习,这样更会有的放矢,达到训练效果。如:辨析下面两句话朗读时语气的停顿: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像这样的训练多设计几个,学生不仅有了强烈的朗读积极性,提高了阅读兴趣,而且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刻,更透彻。

(三)三读课文,赏析品味。阅读文言、学习文言不应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简单理解上,更重要的是能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本文是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文章,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应及时引导学生玩味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说明什么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引导过程应抓住课文标题中的“讽”,以此为中心,探究“讽谏”的前后过程,从而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把握主旨。

(四)反复朗读,归纳整理。这是学习文言文、增加知识积累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为此要求学生根据课前学习重点加以整理,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以达到厚积薄发之效。另外,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词类活用例子。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今齐地方千里(“地方”是古今异义词)。左右莫不私王(“左右”也是古今异义词)。还有一些具有特殊语法现象的句子。如: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五)强化背诵,增加积淀。这是学习文言文的最高层级,也是最高境界,更是增加文化积淀的有效措施。学生学习文言文若能朗朗于口,那将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美的净化和熏陶,更加热爱我国的古代文化,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12

“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教案

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授课时间3课时

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学习目标2:通过大量的朗读点拨与指导,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人物形象。学习目标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学习重难点疏通文意,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1、对照注释:熟读课文,对照注释能大概地读懂全文,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2、借助工具:再读课文,借助古汉语词典、学习资料等工具书,对不懂的词句再次进行研究,能准确地翻译全文。3、小组交流:三读课文,形成共识,能流利地翻译全文。词句过关1、自由背诵:自由识记、背诵重要的文言词汇或句子翻译。2、检测过关:对照本课文言学案,自测过关自编练习1、在原文中找出一组同义词。2、在原文中找出两组一词多义3、在原文中找出两组古今异义4、在原文中找出三个你认为容易译错的重要词语。5、在原文中找出三句你认为容易译错的句子。6、在原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特点的词7、提出两个疑问

第二、三课时

一、预习展示1、在原文中找出一组同义词。2、在原文中找出两组一词多义3、在原文中找出两组古今异义4、在原文中找出三个你认为容易译错的重要词语。5、在原文中找出三句你认为容易译错的句子。6、在原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推动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特点的词二、质疑点拨1、在邹忌“闺中比美”的过程中,其妻、妾、客人回答有什么异同?请品读相关语句,体会并比较分析一下。2、邹忌就“吾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先是三问,再是亲自比对,然后又“暮寝而思之”,最后恍悟大家都因为不同的目的而说了假话。由引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3、想一想,假如邹忌直接跑去对齐王说:“王之蔽甚矣”,然后再阐明理由,好吗?为什么?他是怎样做的?4、邹忌进谏的效果如何?你从哪里看出的?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读文,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便可回答。三、合作交流1、文章标题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段却写邹忌比美的事情,这是不是跑题了?如果不是,那有何作用?2、文章最后一段写齐王肯定了邹忌的进谏。按理说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事就可以告以段落了。可为什么文章还详写了齐王下令和下令后的效果?此二问,意在让学生明白文章构思的巧妙。学生思考作答,教师予以点拨。四、学以致用1、邹忌劝说齐王的方式方法对于我们劝说别人有什么启示?2、学习本文,你还得到了哪些启示?

五、当堂训练

课外文言文:《成侯邹忌为齐相》

我的成功之处: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