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的解说员哽咽了

时间:2023-04-25 21:13:08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100007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跳水的解说员哽咽了,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跳水的解说员哽咽了吧。

跳水的解说员哽咽了

《跳水》之思维导向

《跳水》之思维导向篇1

[教学片段]

当《跳水》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都认为船长的做法正确,这时一个学生的发言却引发了一段议论:

生:老师,我认为船长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因为课文图画上画的横木,它并不在船的边上,如果孩子跳下去,没有掉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不摔死也得摔成重伤。

我没有想到学生会从这个角度考虑,一时不知从何着手引导学生理解船长做法的正确性,只好把这个难题又还给了学生。

师: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他说得有道理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经过一番议论,学生的讨论开始了。

生:对呀,孩子又没有经过训练,怎能保证他一定会跳到水里呢?

生:我也看了图,横木和船之间还有许多条绳索连接,万一孩子挂在绳子上,也挺危险的。

生:即使孩子跳到了水里,可如果正好遇到鲨鱼怎么办?

生:孩子吓坏了,如果不敢往下跳,船长真的会开枪吗?

………………

这时,大部分学生已对船长做法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我边听学生的发言,边思考着。

师:大家说的也有道理,如果你遇到当时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开始沉思,然后议论纷纷,既而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生:我会让一个水手也爬上去,把孩子救下来。

没等我开口,已有学生发言了。

生:这行不通,横木能承受两个人的重量吗?如果断了,孩子救不了,水手的性命也难保啊!

生:赶快拿被子,垫子铺在甲板上,万一掉下来,顶多受一点伤。

生:可船上哪里有那么多的东西来铺呢?即使铺了,横木那么高,能起多少作用呢?

生:我们可以说服孩子自己从横木上滑下来,这样最安全了。

生:可是,这时候孩子已经吓坏了,哪里还敢动弹啊?

………………

学生想出了很多解救办法,可都被自己否定了,不是行不通就是更危险,这时,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对学生说。

师:大家想了这么多,可大多费时,无法及时把孩子救下来,我们现在再来看看船长的办法,让孩子跳水,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船长的办法费时少,虽然有危险,但起码给了孩子一个脱险的机会。

生:对,“跳水”这个办法虽然是冒险之举,船长也一定知道“跳水”可能会使孩子受伤甚至死亡,但在当时那样危急的情况下,他也只能这样做了。

看到学生们赞许的神情,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师: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想出“跳水”的办法来?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认识到这个经验丰富的远洋船的船长,在航行中是会遇到各种风险的,他具有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经验,所以能临危不乱,当机立断。学生经过合作讨论,进一步加深了理解。这节课也就在争论声中圆满结束了。

[教学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种训练应该如何与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时机,创造性地把握教材。

学生在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时,我最初的想法是跳过去,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孩子脱险。可进而又想,这不正是一个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吗?激发学生勤于思考,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体现呀?何不鼓励更多的学生去思考,去争论?

所以我抓住教学时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围绕这个议题各抒己见。学生说出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办法就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个过程。接着,通过讨论,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之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凸显其现实的可行性。这是思维的集中,即辐合思维,由此进一步理解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再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及时想出“跳水”的办法来?这样的分析综合,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学生的思维有了变通性,这正是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所需要的,所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应该结合文本具体情况,抓住教学时机,既重视问题的“多解”,又要引导问题的“一解”,以达到求异与求同的辨证统一。

通过教学反思,我得到这样的启示: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它们是智力活动中求同与求异的两种形式。求异强调主体去主动寻找问题的“一解”之外的答案,强调思维活动的灵活和知识的迁移。求同强调主体找到对问题的“正确答案”,强调思维活动中记忆和分析的作用。求同是求异的基础,求异是求同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离开了过去的知识经验,即离开了辐合思维所获得的一个“正确答案”,就会使思维失去了出发点;离开了发散思维,缺乏对学生灵活思路的训练和培养,就会使思维呆板,即使学会一定知识,也不能展开和生发创造性,进而影响知识的获得和辐合思维的发展。

[问题设计]

1、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2、在教学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如何处理的?

《跳水》之思维导向篇2

一、温故知新

师:这一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跳水》。记得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吗?

生1:发生在大海上。

师:还能说具体点儿吗?

生2:故事发生在一艘远航归来的大船上。

师:老师从他刚才说的这句话中发现了两个本课的生字,谁能上来写一写?其他同学看他写得对不对,好不好!

师:有什么意见吗?

生2:老师,我发现她两个字都写错了!

师:错在哪儿?

生2:“艘”和“航”两个字的编旁都写错了,舟字旁应该将横改成提,而且不要出头。另外,“艘”字右边上边的竖要穿过“臼”。

师:你同意吗?

生1:同意!

师:你真是个细心观察的孩子,学习就应该这样一丝不苟。

【点评:阅读教学中仍重视生字词的教学,即是在体现我们语文的工具性。】

师:故事中出现了哪些角色,能按出场顺序说出来吗?

生:能。水手,猴子,船长的儿子,船长。

师:真好!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能用一个课文中出现过的字分别概括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生:水手“逗”猴子,猴子“气”孩子,孩子反过来“追”猴子,最后,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

师:概括得真准确。谁能看着板书,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呢?

生:《跳水》讲了,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水手们逗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摘走船长儿子的帽子,故意气他。孩子因为猴子的挑逗和水手们的哄笑而生气,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去追猴子夺帽子,而陷入险境。最后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师:讲得太好了,请同学们也和自己的同桌说说故事吧!

【点评:整体感知课文意思,符合认知规律,并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意思打下了基础。】

二:质疑问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或者还想提出什么问题来考考同学们的,站起来说说吧!

生:船长为什么要逼儿子跳水?

生1: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到海里?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2:如果孩子不跳到海里,而是掉在甲板上,孩子会摔死的。

生1:为什么猴子要逗孩子?

生2:老师,我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猴子可能比较喜欢小孩子,它觉得小孩子很好玩。

师:哦,原来猴子也喜欢欺负小孩。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生1:满意!

师:继续提问!

生:孩子为什么生气?

生1:猴子为什么要将帽子挂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师:首先要纠正你一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桅杆,而不是。这是个多音字,在表示细长的木头或类似的东西时读,表示比较短小物体的细长部分时读。那么,电线杆是读?

生齐:电线杆。

师:笔杆呢?

生齐:笔杆。

师:咱们班的同学真是一点就通啊!好,继续!

生2:老师,我觉得猴子可能是觉得把帽子挂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孩子比较难摘到。

师:恩,有道理。

生:从哪里可以看出孩子当时的情况很危险呢?

生:孩子为什么要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呢?

师: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1:孩子为什么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而没有掉下去呢?

生2:从站起来到掉下去总有一个过程的嘛!

生1:为什么水手们要等40秒钟才去救孩子,而不马上去救他呢?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2:老师,我知道。孩子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来,肯定掉到水里面去了,40秒钟他才能浮上来,水手们才能去救呀!再说,孩子掉下来时肯定溅起了水花,他们必须等水花没了,才看得清孩子!

师:是啊,你们在电视中看到过跳水没有,运动员们从十米跳台跳下来都会沉入水底,溅起水花。

生1:猴子为什么要撕孩子的帽子?

生2:故意气他喽!

生1:为什么船长第一次喊的时候,儿子没听明白爸爸的话?

生2:可能是因为桅杆太高或者是海上的风浪很大,他听不到!

师:我不同意你说的海上风浪太大的理由,为什么?谁能从书上帮老师找到依据?

生3:在课文的第一段,他讲到“这一天风平浪静”,所以不可能是由于风浪太大。

师:你读书读得真认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4:我觉得一定是当时孩子吓呆了,他根本就没有留意下面出现了谁,更不会去留意他说了什么。

师:有道理吗?

生1:有道理!

生:当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呢?

师:你思想的触角伸得真远!

生:是什么让船长改变了打海鸥的想法?

生:船长为什么不用别的办法来救孩子?

生: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跳水”?

师:是啊,我也在琢磨着,他为什么就不叫“跳海”呢?

生: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

【点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钻到文章之中,去读、去想、去议、去说,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散,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在运用中得到培养,阅读能力在分享与交流中得到了提高。】

三、师生合作,梳理释疑。

师:古人说“学贵有疑,疑则进也”。今天,咱们班的同学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已经取得了了不起的进步了!但这么多问题,上课也不能一个个去解决呀?怎么办呢?这样吧,老师从你们提的这些问题中找出三个最关键的,我们一起来研究。等研究完后,你看你的问题解决了没有,如果没有,我们再交流,好吗?

生:好!

师:我们先来看这个问题:孩子为什么要爬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老师认为是最关键的问题,学生可能并不认为是关键的。】

生1:从课文中找答案。

师:怎么找?

生2:我认为要先找到课文写孩子爬桅杆过程的段落,再来研究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师:我也同意你的看法。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写孩子爬桅杆的段落。

师:浏览就是要一目十行地快速地看,找到你需要的信息就可以了!

生:老师,我找到了,是课文的2、3、4段。

【点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读书,老师只是学生阅读学习时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没有!

师:这个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要爬上高高的桅杆呢?请同学们再默读2~4自然段,划出写孩子追猴子时心情变化的词语,体会体会!

生1:首先,当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桅杆时,水手们大笑,孩子是哭笑不得!

生2:猴子坐在横木上,摘下帽子用牙咬、用爪子撕,孩子气得脸都红了!

生3:课文第四段讲到,猴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将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

师:等一下,你能把猴子、帽子和孩子的位置在黑板的图上标出来吗?

师:他画得对吗?

生齐:对!

师:很好,大家都把课文读懂了!那么,此时,小孩的心情怎样呢?

生3:他气极了!

师:从作者用词的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怎样?

生:孩子越来越生气了!

师:这个孩子也真是,干嘛那么生气?为什么非要去抢那顶帽子,难道那帽子就那么值钱?

生1:我觉得小孩去追猴子并不仅仅是为了那顶帽子。

师:那是为什么呢?

生1:是为了不想被水手们笑话。

生2: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他不想让人看到他被一只猴子戏弄!

生3:是为了自己的尊严!

师:说得真好!是啊,他再怎么样也是个堂堂正正的人啊,怎么能被一只猴子戏弄呢,那他作为人的面子和尊严何在?!但是,他却为了面子差点连命都丢了!对此,你想说点什么吗?

【点评:学生不知不觉被老师引入文本之中,和作者想到一起,和文中人物想到一起。这便是老师、学生、文本的相互对话。】

生1:我们不能向这个孩子一样,为了面子什么都不顾了!

生2: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为面子问题,做下了一些令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

【点评:把文本的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有效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师:是啊,此时,孩子被气昏了头了,他失去了理智,走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课文是怎样描写孩子的险境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情况危急的词句,朗读,体会体会!

生:我认为这些语句写出了孩子情况的危急:孩子气急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师:孩子当时的情况怎样?

生:十分危险!

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危险的情况吗?当时的情形真是……

生1:当时的情形真是命悬一线!

师:命就挂在一根细线上,你形容得真形象!

生2:当时的情形真是危在旦夕!

生3:当时的情形真是千钧一发!

生4:当时的情形真是情况危急!

师:当时的情形真是情况危急?有点重复!

生5:当时的情形真是万分危急!

生6:当时的情形真是刻不容缓!

生7:当时的情形真是危险重重!

师:能不能把这种危险的情况说得更具体?用上这个的句式,还可以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学习文中的词句!

生1: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他已经爬到了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了!

生2: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他即使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生3: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连水手都吓呆了!

生4: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他的两条腿都发起抖来!

生5: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他如果摔下来,必定粉身碎骨,船长就会失去他唯一的儿子了!

【点评:既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更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生6: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如果我是水手的话,我一定要阻止他!

师:读到这里时,你紧张吗?你想救孩子吗?用什么方法?得快呀,你看孩子马上就要掉下来了!

生1:我给孩子扔一根绳子,让他抓着绳子爬下来!

师:哪里来的绳子,怎么扔给他,又把绳子系在哪里?不行,时间来不及了!快想想别的办法!

生2:我让水手们手拉手站在孩子下面,接住他!

生3:这哪里接得稳哪!太冒险了!

师:是啊,那么高跳下来,接住的机会几乎为零!再想想!

生4:把很多棉被垫在船上,让孩子跳在棉被上!

师:先不说是否有足够的的棉被,光把这么多被子拿来都需要多长时间哪?行得通吗!

生4:让水手上去,把他抱回来!

生5:让孩子慢慢回转身来,自己走回来!

师:请再仔细读读刚才的语句,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6:不同意,书上都说了:即使他拿到帽子,也难以转身回来!再说那么细的横木,哪里能回转身来?

【点评: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培养。此时学生的情感完全置于文本之中,急之所急,想之所想。阅读教学中学生能有如此境界,难能可贵。】

师:正在这刻不容缓的时刻,船长出现了!谁来读?

生: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师:先停一下!船长是这样喊的吗?如果,我是孩子,我才不会跳呢?现在,你就是船长,你要救自己的儿子,来,喊出你的气魄出来!

生:“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师:再来!

生:“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师:好,我有点想跳了,但还在犹豫着。接着读。

师:想不想读?

生:想!

师:好,我们都来当当船长,自己读读吧!

师:谁再来读读?

师:读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相信,人多力量大,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喊下来的!

【点评:此时,教学高潮涌起,学生钻到文本的语言之中,心与船长想在一起。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又一次得到统一,语文味十足。】

师:同学们当船长都当得很好,谁来做代表接受一下老师的采访?还是你吧!魏船长,我想代表咱班同学问问你,你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呢?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我知道如果我的儿子不跳进水里而掉在甲板上的话,他可能死亡。

师: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来,是可能死,还是必死无疑?

生1:必死无疑!如果他跳进海里就还有生的希望!所以,我只能冒险逼他跳海!

师:还有什么问题要请教魏船长吗?机会难得哦!

生2:请问船长先生,如果孩子不跳水,你会开枪吗?

师:我们还是先问问魏船长对孩子跳水有没有把握吧!

生1:我是非常有把握的!

生2:为什么呢?

生1:第一,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儿子以为我会真的开枪,他不敢不跳。第二,我知道儿子从小在船上长大,对水他不会害怕,他敢跳到水里。第三,我的儿子是非常信任我的,他肯定知道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

师:看来,你是胸有成竹喽!

生1:那当然,再说我逼儿子的目的是救他,又怎么会真的开枪呢?

生3:魏船长,为什么你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

生1:我想,别的办法都不行,只有这样我的儿子才能有一线生机。

师:他是问你为什么能想出办法,而其他人不能呢?你看,水手们都吓呆了,您的儿子也吓傻了,为什么你就不会呢?

生1:我呀,因为我是船长,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我比较冷静!要不,我怎么当上船长呢?

【点评: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是因为学生在阅读中始终没有脱离语言这个载体,从而说出了情感,道出了情趣。】

师:佩服这样的船长吧?佩服他什么?

生1:我佩服他遇事不慌!

生2:我佩服他沉着冷静!

生3:我佩服他临危不惧!

师:哎,先搞清楚谁临危,谁不惧?

生3:孩子临危,父亲不惧。

师:那能不能说船长临危不惧?要注意用词准确!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船长能那么迅速的分析情况,作出判断,这个叫做——

生4:当机立断!

师:好,有了船长的当机立断,最后,结果怎样?

生齐:孩子得救了!

【点评:整个教学过程流程自然,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有什么想说的没有?

生1:我看到了这个句子: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我从中明白了孩子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来,落水的速度很快,声音很响。但,他为什么不用射进了海里呢?我们平时说炮弹不是用“射”的吗?

师:有点道理,或许,用射还更好呢!

生2:老师,为什么40秒钟,大家觉得时间很长呢?

生3:因为,孩子在水里多呆一秒,危险就大一分,大家担心孩子的安危,当然觉得40秒,时间很长了!

师:是啊,你有没有等人的经历呀,等人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度日、度分、度秒都如年哪?

生4:老师,我反抗刚才生1的看法!

师:不能说反抗想法,应该说反对!好,你说吧!

生4:我反对她的意见!因为,“射”一般是横着或斜着的射,你看枪的子弹就是这样的,而孩子是从高处跳下来的,用“射”不合适,“扎”才能更形象地写出他落水时速度的快!

师:你说得太好了!我同意你的看法!

【总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表达学生的阅读情感,逐步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做读书人,而课堂上老师的言行都在为此服务。】

四、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和看法,下课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一下,也可以写下来!另外,请大家课后找一找列夫·托尔斯泰的这些作品看一看,还有一个问题,是一位同学们提出来的:孩子获救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写下来,作为一次小练笔!好,下课!

《跳水》第二课时教后小记

宝安区西乡街道钟屋小学胡迎春

《跳水》一课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悬念叠起,趣味性很强,本身就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动机。但怎样引导学生不仅仅是满足于猎奇心理,泛泛学文,而是进行主动深入地研究,在读读写写中演练语文,在赏析涵泳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在思考中训练思维,获得人文熏陶呢?我在设计此课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质疑、释疑,满足其阅读需求,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饶有趣味地进行学习。首先,我设计了一个集中提问的环节,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18个之多的问题,在研究课文的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问题的解决方式上,我也颇费了一番心思,有些问题让学生当场讨论解决,有些问题通过梳理整合,深入读文时领悟体会,还有些问题则让学生课后思考、延伸。总之,课堂真正由原来的学生被动接受,变成了他们主动探索求知的场所。事实证明,整堂课学生的参与面、参与效果都不错。

第二,既注重发展语言,又训练了思维。课堂始终是在生与生、师与生、师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中进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无疑得到了发展。另外,我设计了调动原有词语积累形容险境的活动,学生在分享与交流中,语言得到了丰富。在根据板书练习讲故事主要内容的时候,学生表达的条理性、完整性,以及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训练。

当讲到孩子因追猴子而误上横木、面临险境时,我没有马上揭示下文,去讲读船长的出现,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孩子救下来?学生想出了许多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办法来,这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接着,通过讨论,去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唯一可行性来。这是思维的集中,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我又通过设计采访这一情境活动,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想出“跳水”的办法来呢?学生各抒己见,就能进一步认识到船长是远洋轮船的船长,经验丰富,所以能临危不乱,当机立断。实际上这样的分析,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这时学生又质疑:“万一孩子没有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有了变通性,这种思维训练正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巧设梯度,突破重难点。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船长的冷静沉着、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呢?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于是,学生先读文,初步感受,再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险境,进而鼓励学生运用文中语言将险境说得更具体。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当船长,去想办法救孩子,去亲自体验作出决断时的心理活动,那么学生理解船长这一人物形象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当然,在教学流程的预设过程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不到位,或者出于一名普通教师的胆怯,我有些环节的设计还是有待商榷的,比如:学生集中提问后,我直接从学生所提问题中挑出了自认为关键的问题,将学生纳入教师的预定轨道。我当时是这样为自己寻找理论依据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点,了解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不能放任自流,而应该在开放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梳理集中,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其实质,是我对学生不够信任,对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缺乏十足的把握,担心学生认为的关键问题偏离了文章的重难点,会使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自己没法控制局面。现在想想,正是这点,导致我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不够彻底,或者说是一种“伪”尊重。绕了一个大圈子后,学生还是回到了老师的牵引中。另外,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很好的生成点,我没能把握住,如:没有对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类,不着痕迹地进行提问质疑方法的指导等,导致学生的训练、认识仅停留在较底的层次,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每上完一堂课,坐下来反刍的时候,就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课堂,也许的确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在前行征途中的老师们应该有一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为了这理想,我愿衣带渐宽,消得人憔悴!

《跳水》之思维导向篇3

山东李怀源孙敬东

------------------------------------------------------------

一、教材分析

《跳水》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展示给读者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文中人物各有特点,语言运用熟练,人物刻画形象逼真。因此,本篇除抓训练重点以外,还应让学生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二、指导思想

1.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使学生自始至终能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自己发现、自己获得。

2.教师为主导。教师带领学生读得更深,体会得更细,悟到得更多,发现得更快,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得通过读或写表现出来。

3.语文本体观。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同时在精神与情感上获得满足。

三、总体安排

第一课时,在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跳出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组织及运用语言材料的精妙之处,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体会。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

2.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明确学习目的。我们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3.看音像资料,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看完后提问: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4.自由读课文,弄清事物间的联系。把描写事物之间联系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学生自由读,教师了解学习情况。

5.交流汇报。

①这些事物之间发生了哪些联系?指名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②画出了哪些语句?指名回答,要求把画出的句子读出来。

6.画图加深理解。

①大家知道了这些事物间的联系,下面我们用一幅图把这些联系表示出来,看谁做得与众不同。

②大家画完了,谁认为自己画得好就到黑板上来画给同学们看。指名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把自己画的讲给四人小组的其他人听。学生在黑板上画完后,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评价。

7.自由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8.汇报交流。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讨论。

9.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用标点的独特之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跳水》一课,上节课我们弄清楚了两个问题。这节课呢?我们还要弄清楚两个问题:①怎样写的?②写得怎样?(板书)

(二)弄清作者是怎样写的。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事物之间的联系写清楚的?

读后指名回答。(事情发展的顺序)

在这一课中,事情的发展顺序是怎样的?

(起因:风平浪静,水手逗猴子。经过: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上。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三)体会写得怎样。

1.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自然段或标点符号。用铅笔画下来,并且想一想好在哪里?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谁把自己画的讲给大家。教师提示:每人只有一次机会,一次只能讲一个地方,所以要把你自己认为最好的地方说出来。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件中的句子,指导全班同学朗读。如果读不了,可以寻求帮助。你认为谁能帮你读好,就请谁。

①关于孩子的一段的读,要突出当时的紧张气氛及危急情况,主要从“情感”入手指导朗读。提示:现在就是你站在那个高高的桅杆的横木的一头,摇摇欲坠。

②关于船长的一段的读,除了提醒感叹号的语气外。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③关于最后一自然段的读,要突出水手的心情。这个不愿看到的结局与水手有关,因此他们的心情更是希望孩子能活下来,所以应该这样读。

可在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让学生读。

(四)课外练习。

孩子得救了,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出示课件,课下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集。

【评析】

1.教学思路清晰。

从教学设计来看,两课时的重点非常明确。第一课时,重内容的理解;第二课时,重语言形式的感知。能带领学生在语文教材中走一个来回。第一课时,改变了以往讲深讲透的做法。对文章的理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解是到位的。第二课时,重点转移,使学生能跳出教材的内容,使教材真正成为一个例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知语言形式,为“写”做好铺垫。

2.学生主体性突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找联系、说联系、画联系;第二课时中让学生画语句、读语句、评文章。即紧扣教材的重点,又敢于让学生去读、去说、去评。反映出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指导,如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去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以充分发挥。

3.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

教师重视了读。第一课时中的感知读、理解读,第二课时中的体会读、感情读。整个教学过程读的分量很重。读的形式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读的基础上,教师不是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又是体验者。学生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了情感体验。应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知与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

讲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评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教学研究室

最新文章:

声母Z、C、S教学设计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镜泊湖奇观》说课设计

《五彩池》迁移练习设计

创设情境整体感悟激发想像诱导创新

《跳水》之思维导向篇4

跳水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2、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

3、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跳水》。先检查一下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听写一些成语:

航行放肆吓唬呲牙咧嘴桅杆瞄准

2、谁能选择听写中的任意几个词语,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再次梳理文章脉络。

二、品词析句,感受“危急”

1、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孩子遇到了危险。他为什么会爬上高高的桅杆,走上横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划出孩子追猴子时心情变化的词语体会、体会。

反馈:、哭笑不得

、气得脸红了

、气极了

2、从孩子神情的变化中,你读懂了什么?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3、师:是啊,此时,孩子气昏了头,他早已失去理智,走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课文是怎样描写孩子的险境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情况危急的词句,用心朗读体会!

4、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危险的情况吗?当时的情形真是……

5、师:结合课文有关内容,能不能把这种危险的情况说得更具体?用上这个的句式:“孩子现在的处境真是,啊!。”

反馈:

生1:孩子现在的处境真是命悬一线呀!他已经爬到了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了!

生2:孩子现在的处境真是危在旦夕呀!他即使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生3:孩子现在的处境真是千钧一发呀!连水手都吓呆了!

生4:孩子现在的处境真是万分危急呀!他的两条腿都发起抖来!

生5:孩子现在的处境真是刻不容缓呀!他如果摔下来,必定粉身碎骨,船长就会失去他唯一的儿子了!

生6:孩子现在的情况真是生死攸关呀!如果我是水手的话,我一定要阻止他!

6、读到这你的心情怎样?带着你的感受读这一段文字。

三、合作探究,解读船长

1、师:你想救孩子吗?用什么方法?得快呀,你看孩子马上就要掉下来了!时间就是生命!

2、师:正在这刻不容缓的时刻,船长出现了!谁来读?

师:先停一下!船长是这样喊的吗?如果,我是孩子,我才不会跳呢?现在,你就是船长,你要救自己的儿子,来,喊出你的气魄出来!

师:好,我有点想跳了,但还在犹豫着。接着读。

师:好,我们都来当当船长,自己读读吧!

师:读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相信,人多力量大,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喊下来的!

3、师:真棒!都是一位位出色的船长。现在哪位船长愿意接受我的采访?请问你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呢?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师:请问船长先生,如果孩子不跳水,你会开枪吗?

师:我们还是先问问船长对孩子跳水有没有把握吧!

4、师:佩服这样的船长吧?佩服他什么?

四、随堂练笔,拓展延伸

1、师:有了船长的当机立断,最后事情的结果怎样?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面对这一段文字,有什么想说的或者要问的?

2、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的课文只是节选,原文的结尾部分没有了。今天,让我们当一回作家,把这个令人惊心动魂的故事叙述完整。提示:想象孩子被救上岸后,船长、水手、孩子自己、猴子他们的表现会是怎样的?

3、师:小作家们,想知道托尔斯泰写的结尾是怎样的吗?出示:“船长怔怔地,怔怔地,他狂喊一声,飞奔着跑向船舱,久久地,久久地没有出来……

师:面对这个结尾,谈谈你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广泛阅读

搜集、阅读托尔斯泰的其它作品。

公开课《跳水》教学一得

《跳水》一课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悬念叠起,趣味性很强,本身就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动机。但怎样引导学生不仅仅是满足于猎奇心理,泛泛学文,而是进行主动深入地研究,在读读写写中演练语文,在赏析涵泳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在思考中训练思维,获得人文熏陶呢?我在设计此课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质疑、释疑,满足其阅读需求,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饶有趣味地进行学习。首先,我设计了一个集中提问的环节,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18个之多的问题,在研究课文的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问题的解决方式上,我也颇费了一番心思,有些问题让学生当场讨论解决,有些问题通过梳理整合,深入读文时领悟体会,还有些问题则让学生课后思考、延伸。总之,课堂真正由原来的学生被动接受,变成了他们主动探索求知的场所。事实证明,整堂课学生的参与面、参与效果都不错。

第二,既注重发展语言,又训练了思维。课堂始终是在生与生、师与生、师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中进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无疑得到了发展。另外,我设计了调动原有词语积累形容险境的活动,学生在分享与交流中,语言得到了丰富。在根据板书练习讲故事主要内容的时候,学生表达的条理性、完整性,以及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训练。

当讲到孩子因追猴子而误上横木、面临险境时,我没有马上揭示下文,去讲读船长的出现,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孩子救下来?学生想出了许多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办法来,这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接着,通过讨论,去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唯一可行性来。这是思维的集中,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我又通过设计采访这一情境活动,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想出“跳水”的办法来呢?学生各抒己见,就能进一步认识到船长是远洋轮船的船长,经验丰富,所以能临危不乱,当机立断。实际上这样的分析,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这时学生又质疑:“万一孩子没有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有了变通性,这种思维训练正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巧设梯度,突破重难点。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船长的冷静沉着、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呢?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于是,学生先读文,初步感受,再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险境,进而鼓励学生运用文中语言将险境说得更具体。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当船长,去想办法救孩子,去亲自体验作出决断时的心理活动,那么学生理解船长这一人物形象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当然,在教学流程的预设过程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不到位,或者出于一名普通教师的胆怯,我有些环节的设计还是有待商榷的,比如:学生集中提问后,我直接从学生所提问题中挑出了自认为关键的问题,将学生纳入教师的预定轨道。我当时是这样为自己寻找理论依据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点,了解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不能放任自流,而应该在开放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梳理集中,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其实质,是我对学生不够信任,对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缺乏十足的把握,担心学生认为的关键问题偏离了文章的重难点,会使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自己没法控制局面。现在想想,正是这点,导致我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不够彻底,或者说是一种“伪”尊重。绕了一个大圈子后,学生还是回到了老师的牵引中。另外,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很好的生成点,我没能把握住,如:没有对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类,不着痕迹地进行提问质疑方法的指导等,导致学生的训练、认识仅停留在较底的层次,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每上完一堂课,坐下来反刍的时候,就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课堂,也许的确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在前行征途中的老师们应该有一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为了这理想,我愿衣带渐宽,消得人憔悴!

《跳水》之思维导向篇5

北师大版教材以其全新的理念,精美的设计,赢得一线教师的广泛青睐。新教材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促使学生学习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提升过程,其学习目的不再局限于获得既定的标准答案,而在于持续不断的探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教材对教学方式的冲击和影响。但处于实验阶段的教材不可能处处尽善尽美,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笔者在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发现一处问题,现提出与同行商议。

在《跳水》一文课后,编者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脉络,设计了一个表格,要求学生利用表格的形式,整理课文中孩子的表现和心情的变化。孩子的表现一栏编者作了如下归纳:脸红了——一边喊一边往上爬——往下一望——听明白爸爸的话。就是这最后一项“听明白爸爸的话”很值得我们质疑,孩子果真明白爸爸的话了吗?

要解析这一问题应该深入阅读文本,文本是这样描述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小孩子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

编者之所以说孩子明白爸爸的话,我想逻辑依据是这样的:爸爸喊了两次话,第一次喊话,小孩子在横木上摇晃,没有听明白,第二次喊话小孩子跳进了水里,所以听明白爸爸的话。编者这样归纳,潜意识里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孩子明白父亲的真正意图,他当时的心情异常镇定,所做出的跳水举动完全是一种非常清醒理智的选择。顺着这个逻辑推理,孩子的心情变化一栏就应该这样填写:生气——气极了——恐惧——镇定。

这样的逻辑推理似乎很有道理,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站在高高的桅杆的横木上,稍一失足,就会摔的粉身碎骨,这时他的头脑能够保持高度冷静吗?我想即使是一个心理素质极好的大人也难以如此。孩子当时的心里只能是恐惧、迷茫,不知所措,而这正能反衬父亲的果断与机智,父亲就是要拿枪瞄准自己不知所措的孩子,面对枪口,面对开枪的信号,求生的本能令孩子只能选择跳水,跳水是孩子被逼迫的无奈之举,因为他当时根本没有考虑的时间,更不会真正明白父亲的用意。

孩子跳水那一刻的心里所想,作者没有描述,完全要靠我们读者揣摩解读。然而编者在编写练习过程中无意间流露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这样编排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固定的区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开展,更不利于学生自行发现、自我建构。因此,笔者认为课后练习应尽量体现开放性思维的原则,诸如此文的这种隐含作者思维倾向性的练习最好不应在教材中出现。

教师如何评课

刘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

1、在评课之前,不妨先听取开课教师对本堂课的设计思路,以便有个整体的把握。

2、评教学设计、目标、内容、时间等的安排是否合理。

3、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应当作为评课的一个主要标准。

4、评教学的实效性。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景可以设计的相当完美,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很可能因为漂亮的情景而转移了对课本知识的兴趣,教学效果打折扣。

5、上课思路、逻辑体系也应当是一个评价的重点。

6、不应当把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作为评价成功与否的依据,而应当把师生的互动程度、内容的实效性作为评价的一个主要依据。

7、评课的过程中,多些指导、建议,少些其它的语言。

我们要倡导、建立一种新的评课文化。应该承认,“评课”这个词本身就容易给人一种潜在的影响:你是来评我的,我是来接受你的评价的。那当然,你说了算,我说了不算。这样,教师是被动的,没有成为一个评价的主体。评课者的地位明显高于被评者。在这样一种文化当中,我们的教师是最缺乏作为教师的独立性的,也是最缺乏对教学的专业评价权利的。这篇案例,从题目到课后的反思,应该说,表达了一个有个性的、有理想的教师发自内心的呐喊。我们应该为有这样的教师而叫好。新课程呼唤的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成为教学的主人,对自己的课都能够有一个自己的评价标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评课文化来哺育、来滋养我们的教师,使得我们的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成长起来。这里就有一个评课者与被评者之间怎么建立起一种民主的、建设性的、对话的伙伴关系的问题。这就回到了我们所说的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文化上来。把评课、观课当作一种教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交流,发表观点,大家都受到启发。这样的评课文化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只有当一个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收获和启发,这个活动才更有意义,才能延续下去,才能推动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跳水》之思维导向篇6

教学要求: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构想:

教学中应抓住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这一条线索来理解课文内容。介绍作者引入新课,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2、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课文。

二、初步理解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的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结果怎样。再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2、学生自学,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

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事情是怎样引起的?水手逗猴子取乐,有哪几个原因?两个:一是完成了任务,心情愉快;二是风平浪静,水手们没有什么事情。

猴子怎样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的?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顶端的横木的?

结果怎样?

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

1、孩子为什么追猴子?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2、划出猴子放肆的句子,划出水手的表现,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3、孩子遇到生命危险,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4、理解“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掉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5、理解“甲板上的水手都吓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6、理解“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7、谁出现了,他是怎样使孩子转危为安的?

8、水手们救孩子只用了四十秒钟,为什么大家觉得四十秒钟的时间太长了?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从课文中,你觉得孩子的得救有几方面的原因?有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理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白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检查朗读。

1、同桌互读互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

二、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1、孩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客观上:猴子的戏弄,水手们的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主观上:孩子在气急了的情况下,没有考虑事情的后果。

2、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是船长果断逼孩子跳水;

是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往下一纵身”跳到了水里;

是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中里就把孩子救上了甲板。

三、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想到:

1、遇到危险的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的采取措施。

2、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意识生气而不顾危险。

3、开玩笑要注意分寸,等等。

四、写一写读后感

1、说说从本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此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

3、把你所想到的写下来。

作业设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

2、感情朗读课文。

《跳水》之思维导向篇7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跳水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启迪。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1.读课文,学生字。

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注意区分:“气急了”、“气极了”。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一艘 放肆 胳膊 海鸥 瞄准

风平浪静 摇摇晃晃

2.提出容易写错的字:

3.说说难理解的词语: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五、再读课文

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

复习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①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2.读句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

3.指导朗读。

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态、动作的词语。

练习读→指导读→指名读→同桌对读

4.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读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结果怎样?

3.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个人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2、师依据汇报交流板书: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点评:把握文章脉络为学文做好铺垫。]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第4―6自然段。

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快速浏览课文。

师: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师: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

师: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师: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

师: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

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预设1: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

预设2: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师: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师:我知道此时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

师: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习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师: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2、理解文中第7、8自然段。

师:谁救了他?请同桌一起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

师:请自己读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能把你们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

[点评: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得”为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使其乐学、乐问,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创造的欲望。]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师: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2、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方法以及借助评价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孩子心理变化及船长性格特征的关键词句品读,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段落,探究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基本实现了我的教学设想,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利用媒体课件有情有景,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了故事发展高潮结局,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学生课前的困惑,使学生随故事的发展,情感也在潮起潮落,感悟出船长遇事沉着、果断、机智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他极大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习如何处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四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懂得自读、自悟、自得,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在本节课上,学生充分展示了内在的潜力,乐学、乐问,在启发点拨之中,多数孩子获得自己的感悟。但个别同学自悟能力差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关注全体同学,让每个孩子学得有动力,更加有热情。

总评:

1、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主,坚持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坚持辅之以“导”,做到“指一指引”以导向,“点一点化”以开窍,“拨一拨弄”以知晓,把学生引进理解文章的“门”引上理解文章的“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2、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乐学、乐问,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交流、想象问题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学生潜意识创造力得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跳水》之思维导向篇9

《跳水》教学反思

曾有专家大发感慨:现在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课都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写得很有趣,写得很有深度,但是我们教师在讲课中却不能够引领着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中去.我想这么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讲不出感觉来,那就是失败!于是我用心的感受着,用心的朗读着,我用心和我的学生打成一片,共同演绎着精彩的故事.这节课有下面几个特点:

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坚持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坚持教师为指导,做到"指一指引"以导向,"点一点化"以开窍,"拨一拨弄"以知晓,把学生引进理解文章的"门"引止理解文章的"路",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互动,达到了和谐与统一.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体现了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服务.《跳水》的故事动画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创设和谐自主的交流的学习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有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机会,沿着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

创设学生说话的情境和需求.在这节课中,让学生对船长的行为进行评判和质疑,从而巧妙亮也自己的观点.学生不断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显得很有成就感.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去向船长发问,学生更觉得自然,巧妙.也愿意很好是融入到作品中来.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问在课前问在课上问在课后——《跳水》教学一得

《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悬念叠起,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适合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之在学生心中栽培下创造的“小苗”。因此,我在教学《跳水》一文时,紧扣“问”字,问在课前,问在课上,问在课后。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问在课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犹为重要。”因而在学习课文之前,应该有意识将学生带进课文中,让他们在学习前生疑、思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进一步思考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1、结合课前预习问

①读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

②哪些句子反映小孩子处境的危险?

2、启用图书资料问

①列夫托尔斯泰是谁,他还写过哪些文章?

②你知道哪些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在课上

课堂是学习课文的主阵地。无任是教师的导问,学生的质疑,都应建立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力求每一处的导问、质疑都能恰到好处。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在探索过程中领会了真知。

1、从课题处问

①谁跳水了,为什么跳水?

②怎样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水,跳下去了吗?

2、从文章的思路入手问

抓住文章思路,挖掘课堂中的“问”,有利于学生顺藤摸瓜,把握课文的思想和内容,了解作者行文节局方面的特点。

①孩子为什么会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②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3、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问

文中的重难点是“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的发展和变化。”

①你能各用一个词归纳出孩子、猴子、船长、水手之间的关系吗?

4、从学生的知识实际问

如“我们要向船长学习什么?”比较直接,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从知识实际出发,设计坡度。

①船长干什么了,他怎么会想到的?

②他碰到事情怎么做的?

③我们应该向船长学习什么?

5、从学生质疑能力角度问。

①“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不是矛盾吗?

三、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问在课后

教育是一把值得人们警惕的双刃剑: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能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堂的内外必须着眼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教学的全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1、寻找适当的切入口补问

①假如你是船长,你会怎么做呢?

②没有枪,该怎么办?

2、利用层次性作业追问

①这艘航船上,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3、联系生活实际自问

①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课文发生的事例,你能举出1、2个吗?

②说说自己的见解。

4、结合学生特点续问

①请你以“船长的故事”为题,写下三、四个系列小故事......

《跳水》之思维导向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2,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师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学生读书感悟,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入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碰到过困难或经历过一些危险吗当你们面临这些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你们是怎样处理问题的下面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8课《跳水》这篇课文,学完后,它会给我们一些启示!(板书课题)

二,目标导向:

1,学习课文四至六自然段,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学习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异步导学:

(一),自读课文,围绕导学题进行感悟,探究.(出示导学题)

(1),孩子是怎样走上最高的横木的

(2),把描写孩子处境十分危险的句子用"-------"画出来.

(3),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

你认为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收获,探讨疑点,教师巡视指导.

(三),班上汇报与交流.

1,孩子是怎样走上最高的横木的

水手逗孩子---猴子戏弄孩子---孩子追猴子---孩子走上横木.

2,把描写孩子处境十分危险的句子用"-------"画出来.

(1),描写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词句:"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甲板上的水手全吓呆了","只要孩子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的大叫一声","两条腿不由地发起抖来".

(2),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3),指导朗读:语速快,声调稍高一些.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3,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你认为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1),做法: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2),想法:a,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因海水的缓冲作用,可能还有生存的机会.b,要快,否则孩子就会失足掉下来.c,用枪逼迫孩子,使孩子不犹豫,马上跳下来.

(3),船长是一个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人.

(4),指导朗读:语气坚决,语速快,声音响亮.读出船长的机智,果断.

(四),孩子得救了.理解体会句子①"孩子像颗炮弹……"②"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1),孩子像颗炮弹说明了什么

(说明孩子从很高的横木上跳下来,就像炮弹一样猛,如果掉在甲板上一定会死.由此可见船长机智,果断.)

(2),40秒钟,为什么让大家觉得时间太长呢

(40秒钟虽然不长,但大家由于担心,害怕,紧张,因而觉得时间太长了.)

四,反馈强化:

1,假如你当时在场,你还有别的办法救小孩吗

(让学生各抒己见,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2,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学交流.

(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五,通心结课:

1,师归纳全文,并总结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

2,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2,3,4题.

(2),课外延伸: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8,跳水

孩子走上横木(危险)

孩子追猴子逼

猴子戏弄孩子跳

水手逗猴子船长:冷静,机智,果断

《跳水》之思维导向篇11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想像能力。

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学生学法

读书感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难点、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解决办法

1、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

2、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3、让学生看相关演示,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从而悟出船长的办法是最佳方案。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学习时间、演示、引导与点拨。

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默读,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批注。

3、小组研讨。

4、班上汇报、交流。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那可是一种惊险、刺激的体育比赛项目呀!不过,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相信你读了课文以后,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

板书:8跳水

初读课文

l、观看视频,了解故事内容。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

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②理解词语。

自由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交流初读印象。

①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后来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②对于文中的船长印象最深,他是个有头脑的人。

质疑问难。

①这个孩子是怎样走上最高的横木的?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的处境危险?

②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③有没有其它方法救孩子?

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作业

1、读熟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全文。

2、说说已懂了什么?

3、明确本节课的探究目标。

探究课文

1、自读课文,围绕目标进行感悟、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收获,探讨疑点,教师巡视指导。

3、班上汇报与交流。

关于“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最高的横木的及孩子处境怎样”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弄清如下内容:

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不但不制止,反而“笑得更欢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下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猴子一边不断向上爬,一边回头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孩子此刻处境如何?从哪儿看出来的?

帮助:给学生提供图片投影片或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桅杆的高,横木的窄,突现处境的危险。

引导:形容处境危险,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

训练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关于“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弄懂以下原因:

船长手里正拿着枪。

船长肯定很着急,他可能想:必须马上让孩子离开危险境地,怎样才能使孩子听从命令呢?枪是最有威力的,借助枪的威胁可督使孩子服从命令,尽快跳水。

引导: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跳水至少有如下优势:

①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

②往水里跳因为水的浮力而不会摔伤。

③船上有水手可以救助。

④这样做比较节省时间。

其他办法也许会有:

①甲板上铺上厚厚的棉被,让孩子跳。

②水手们手挽手,站在甲板上接着。

③求助飞机援救。

分析每种办法的可行性。

让学生感悟出铺棉被既费时又不一定与孩子下落位置一致;用人接因距离太远冲击力过大也不一定安全;求助飞机则更需要时间。比较之后,学生不得不佩服船长,因为他的办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安全。

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

2、把自己学文后的收获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3、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指导书写生宇

布置作业

1、通过上网查寻或其他方式搜集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了解作者。

2、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跳水》之思维导向篇12

《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课文,情节跌宕起伏,学生乐于学习。在课上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从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复述故事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孩子如何步入险境,我利用板书梳理了孩子、猴子和水手之间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把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画下来,从而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感受,并对文本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得出孩子是在水手的笑声和猴子的放肆中一步一步走入危险之中。

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让学生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

船长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但是课文对他的描写不多。为了使学生理解船长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质,在体会孩子处于千钧一发的处境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此刻在船上,你会怎么去救孩子?孩子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船长是怎么做的,把自己的办法和船长的做法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切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果断和机智,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船长这个人物形象又是立体的,除了他的威严、机智,作者还表现了他对孩子深切的爱。所以我引导孩子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如抓住“哽咽”一词,体会船长在得之自己的孩子获救后,紧绷的心情一下子放松复杂情绪。

我常常觉得,一节课一定要让学生学有所得,除了领会课文内容,还应该把听、说、读、写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课文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们想象一下孩子获救后的情景,孩子、船长、水手分别可能会说些什么,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跳水》一课教学反思

当《跳水》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们都认为船长的做法正确,这时一个学生的发言却引发了一段议论:有的学生认为船长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因为课文图上画的横木,它并不在船的边上,如果孩子跳下去,没有跳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不摔死也得摔成重伤.有学生说:"对呀,孩子又没有经过训练,怎能保证他一定会跳到水里呢"

我没有想到学生会从这个角度考虑,一时不知从何着手引导学生理解船长的做法的正确性.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种训练应该如何与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时机,创造性地把握教材.

学生在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时,我最初的想法是跳过去,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孩子脱险.可进而又想,这不正是一个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吗所以我抓住教学时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围绕这个论题各抒己见.学生说出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方法就是创造训练的一个过程.接着通过讨论,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之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现实的可行性,这是思维的集中,即符合思维,由此进一步理解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再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的生死关头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及时想出"跳水"的办法来这样的分析综合,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通过教学反思,我得到这样的启示,符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由“跳水”所激起的……

说实在的,《跳水》一文教了不下六七遍了。今天该上最后一课时,我清楚地记得备课笔记上的最后一个问题:课文以“跳水”作为题目,好在哪里?

最近,我总喜欢在铃声响起之前,进入教室,和同学随便聊聊。走到学生碧红身边,她正在看书,见我走近,忙叫住我:“老师,这篇课文干嘛要以‘跳水’作为题目?”听这语调,言下之意,“跳水”一题并不合适。我俯下身子,饶有兴趣地问:“你觉得不好?”她正要答时,铃声响起。

看来,这最后一个问题得改一改了。“同学们,《跳水》一课已经上完了。你们认为课文以‘跳水’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碧红第一个举手:“我认为这个题目不合适,因为一开始我看到这个题目,还以为是写某个跳水运动员,像伏明霞、田亮之类的,谁知写的根本就不是这回事儿。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容易产生歧义,不是很好。”话说得理直气壮,很快得到一些同学的附议。

“那如果你是作者或编者,会取个什么题目呢?”

“‘孩子遇险的时候’!”

“‘一个帽子’!因为整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帽子’而展开的。上学期,我们曾学过课文《一个苹果》,我看用‘一个帽子’做题目,挺合适。”李丹同学也说得头头是道。

“我看就叫‘孩子追猴子’,孩子要不是去追猴子,也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了……”

话音未落,又一同学笑着说:“这哪像个题目,倒像个绕口令。”

“我看也不好。这太直露。课文的题目‘跳水’就不错。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办法又是船长想出来的。体现了船长的机智果断。整个故事,跳水这个环节也最精彩,最扣人心弦。”

“课文中的孩子,跳的是海!我看干脆就叫‘跳海’!”

“跳海?那不成了去海边自杀么?这样的题目怎么行?”马上又招来另一位同学的反驳。

……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望着同学们争得红通通的脸,我也异常激动:“同学们讨论的问题很有道理,也很有意义。《跳水》一文的题目是编者后来加上去的。给一篇文章取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个角度的。同学们不唯师,不唯书,善于动脑,敢于向教材挑战,发表自己的不同的观点,这很好。这样的学生才是有灵气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气的。我希望这样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不断涌现。”

此时,同学们的眼睛亮亮的。我想,《跳水》一文上完了,但由跳水所激起的,却在我的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许,它也会留存在学生的心中。

《跳水》之思维导向篇13

王喜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已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但是这种训练应该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要有助于学生去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而不是不加分析地认为学生想得越多越好。

例如,在教《跳水》时,有的教师要学生去想象猴子抢去孩子的帽子后,孩子会怎么想?这就没有必要。表面看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但这种思维的开展并不是这堂课的重点所在,不搞这个训练也影响不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因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不在前面部分,而在课文的最后两节,主要想说明船长的当机立断、沉着果敢。我们要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围绕这个教学重点进行。我们不妨这样设计课堂教学:当讲到孩子因追猴子而误上横木、面临险境时,教师不要马上揭示下文,去讲读船长的出现,而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插图,进行想象:谁能想出什么办法把那孩子救下来吗?学生会想出许多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办法来。这无疑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接着,通过讨论,去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唯一可行性来。这是思维的集中,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还可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想出“跳水”的办法来呢?学生各抒己见,就能进一步认识到这个船长是远洋轮船的船长,而远洋轮船在航行中是会遇到各种风险的,船长具有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经验,所以能临危不乱,当机立断。同时,他所以想出“跳水”这个办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冒险之举,他也知道“跳水”可能会使孩子受伤甚至死亡,但他只能这样做了。实际上这样的分析,就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如果这时有学生能提出质疑:“万一那孩子在船长命令发出后还没有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他该怎么办?”那就更好了,说明学生的思维有了变通性,这正是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所要求的,而这种训练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跳水》之思维导向篇14

教学目标

1、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并练习归纳。

3、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船长是怎样一个人。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质,并学会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一课,大家齐读课题。

二、回顾内容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把主要内容说清楚呢?:

我们想一想这篇课文里都有哪些角色?学生回答

按角色的出场顺序说说?

这些角色与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师生交流板书。

2、现在谁能根据这些提示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说一说?

3、我们都来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师出示主要内容。

三、默读自学

过渡:水手是怎样逗猴子?猴子是怎样气孩子?孩子又是怎样追猴子的?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1-8自然段,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水手、猴子和孩子的动作、神态、心情的变化的句子。

读读这些句子,用简单的词语进行概括,然后批注在旁边。

读读自学提示,看看主要让我们干什么?

2、通过1自然段教学生批注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课文1自然段。按着自学提示先画句子,你想画哪些句子?用什么符号?读读这些句子,想象用哪些词语进行概括?现在你把这些概括的词语批注在旁边。

3现在大家就用这种方法默读2-8自然段,画句子——读句子——概括批注

4、学生自学课文。

四、细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经过,感受孩子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

我们按课文顺序说说,你花了哪些句子?怎么批注的?

1、水手逗猴子,猴子怎么做的?谁来补充,猴子把帽子摘走了,面对这么一个调皮的猴子,水手们、孩子又是什么反应呢?联系批注说这时孩子怎么样?

接着问:什么是哭笑不得?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2、我们继续看这时候子又是怎么气孩子的?水手们?可是猴子怎么样?,可是猴子呢?孩子没有别的办法了,

对比理解:气急了

气极了

说说你的理解?

它们在文中的位置可不可以互换?

3、孩子气到极点了,只见他放开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的横木,这时水手们?

水手猴子孩子

逗钻、做鬼脸

都笑摘帽爬杆哭笑不得

笑声大撕帽做鬼脸、脸红了、追

上爬更快气急了、追、喊

吓呆,叫挂帽做怪样气极了、走横木

4、出示课件: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读读这段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失足不行,不失足也不行,你感受到什么?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

处境太危险了,情况太紧急了,谁能读出你的感受。

5、现在我们把1-8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结合板书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孩子的情绪从哭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走上横木,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呢?

小结:水手们不冷静,只顾寻开心,没考虑后果

猴子太顽皮

孩子太爱面子被强烈的好胜心冲昏了头脑只顾那帽子,没想后果。

了解事情的结果,感受船长的机智果断。

过度:就在这个万分危急的时候,谁出现了?

1、出示课件:

正在这时侯,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在父亲刚喊出“三”时,孩子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

指导朗读:谁来读?

出示“从船舱里出来”“本来”“立刻”,从这些提示你又体会到什么?引导:结合其他人的表现体会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谁来当船长读读这段话。

谁还想当船长,直接下命。

引导:船长那么机智果断,是像你这样喊的吗?

都试试读读这段话。

4、“扑通一声!孩子跳下了水。”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

1、孩子又开始呼吸了,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现在大家浏览一下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段落是写跳水的?可是课文的题目是“跳水”,你有问题吗?

2、我们看看前面那么多笔墨都是写什么的?文章为什么用这么大篇幅写原因?

由于水手逗猴子,猴子气孩子,孩子追猴子,追到桅杆顶端陷入了绝境,这些描写都是跳水的?对,正是由这些原因才有跳水这个结果。

水手们从始至终都在场,可当孩子陷入了绝境,竟然不知所措。是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解决了问题。有了前边的铺垫,才显船长的机智果断。可见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命题方法和以往写事的文章不一样,它采取的是抓住关键内容,抓住关键情节命题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写读后感

《跳水》之思维导向篇15

《跳水》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并练习归纳。

3、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船长是怎样一个人。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质,并学会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一课,大家齐读课题。

二、回顾内容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把主要内容说清楚呢?:

我们想一想这篇课文里都有哪些角色?学生回答

按角色的出场顺序说说?

这些角色与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师生交流板书。

2、现在谁能根据这些提示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说一说?

3、我们都来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师出示主要内容。

三、默读自学

过渡:水手是怎样逗猴子?猴子是怎样气孩子?孩子又是怎样追猴子的?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1-8自然段,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水手、猴子和孩子的动作、神态、心情的变化的句子。

读读这些句子,用简单的词语进行概括,然后批注在旁边。

读读自学提示,看看主要让我们干什么?

2、通过1自然段教学生批注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课文1自然段。按着自学提示先画句子,你想画哪些句子?用什么符号?读读这些句子,想象用哪些词语进行概括?现在你把这些概括的词语批注在旁边。

3现在大家就用这种方法默读2-8自然段,画句子——读句子——概括批注

4、学生自学课文。

四、细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经过,感受孩子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

我们按课文顺序说说,你花了哪些句子?怎么批注的?

1、水手逗猴子,猴子怎么做的?谁来补充,猴子把帽子摘走了,面对这么一个调皮的猴子,水手们、孩子又是什么反应呢?联系批注说这时孩子怎么样?

接着问:什么是哭笑不得?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2、我们继续看这时候子又是怎么气孩子的?水手们?可是猴子怎么样?,可是猴子呢?孩子没有别的办法了,

对比理解:气急了

气极了

说说你的理解?

它们在文中的位置可不可以互换?

3、孩子气到极点了,只见他放开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最高的横木,这时水手们?

水手

猴子

孩子

钻、做鬼脸

都笑

摘帽爬杆

哭笑不得

笑声大

撕帽做鬼脸、

脸红了、追

上爬更快

气急了、追、喊

吓呆,叫

挂帽做怪样

气极了、走横木

4、出示课件: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读读这段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失足不行,不失足也不行,你感受到什么?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

处境太危险了,情况太紧急了,谁能读出你的感受。

5、现在我们把1-8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结合板书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孩子的情绪从哭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走上横木,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呢?

小结:水手们不冷静,只顾寻开心,没考虑后果

猴子太顽皮

孩子太爱面子被强烈的好胜心冲昏了头脑只顾那帽子,没想后果。

了解事情的结果,感受船长的机智果断。

过度:就在这个万分危急的时候,谁出现了?

1、出示课件:

正在这时侯,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在父亲刚喊出“三”时,孩子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

指导朗读:谁来读?

出示“从船舱里出来”“本来”“立刻”,从这些提示你又体会到什么?引导:结合其他人的表现体会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谁来当船长读读这段话。

谁还想当船长,直接下命。

引导:船长那么机智果断,是像你这样喊的吗?

都试试读读这段话。

4、“扑通一声!孩子跳下了水。”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

1、孩子又开始呼吸了,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现在大家浏览一下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段落是写跳水的?可是课文的题目是“跳水”,你有问题吗?

2、我们看看前面那么多笔墨都是写什么的?文章为什么用这么大篇幅写原因?

由于水手逗猴子,猴子气孩子,孩子追猴子,追到桅杆顶端陷入了绝境,这些描写都是跳水的?对,正是由这些原因才有跳水这个结果。

水手们从始至终都在场,可当孩子陷入了绝境,竟然不知所措。是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解决了问题。有了前边的铺垫,才显船长的机智果断。可见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命题方法和以往写事的文章不一样,它采取的是抓住关键内容,抓住关键情节命题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写读后感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跳水的解说员哽咽了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