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小一网整理找骆驼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找骆驼教学设计吧。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填一填,说一说: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填一填,说一说: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篇3【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3、教师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⑴ 老师出示问题: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⑵ 教师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⑶ 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让几位同学把寻找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⑷ 然后在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交流要点:
⑴ 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⑵ 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路上的骆驼脚印、脚印的深浅和方向、路边的蜜和米,以及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牙齿印等。
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3、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四、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填一填,说一说: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篇5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教材,教学时可采用逆推法。从结果出发,推导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文开头先写一个商人因为找不着走失的骆驼而着急,就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下落。
接着写老人一一说出了丢失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然后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这只骆驼的特点的。
最后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骆驼。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十分清楚。其中三、四节是文章的重点。三段中老人说的话共有6句。2—5句写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2句写老人根据骆驼的脚印,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3—4句写老人根据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蜜和米;5句写老人根据骆驼啃过的树叶,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老人通过仔细观察,从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中,经过动脑筋思考,对这些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判断出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并根据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做适当点拨;教师也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会认真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上。这是省编义务教育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寻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它的下落。第2——9自然段写老人一一说出那只骆驼的情况,商人以为老人把那只骆驼藏起来了。第10自然段写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那只骆驼的情况以及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寻找骆驼。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训练和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课文语言朴实,易于理解,尤其是文中的对话部分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朗诵感悟法: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就是读对理解感悟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升华情感。
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运用读,想,找,议等方法学习课文,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4.从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5.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忿忿、详细、究竟、不紧不慢”等词语的意思,用“详细”造句。
6.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过失的骆驼情况的,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见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7、学会本得的几个生字,能区别多音字“哄”,“吗”的读音,理解9个新词的意思,区别“过失”,“丢失”“详细”“仔细”的不同意思,
8、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
9、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10、背诵老人说的一段话。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时可采用逆推法。从结果出发,推导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课前准备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乡镇意见教师体会
观察画面,激趣导入①教师引述: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②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③教师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朗读课文,理出线索①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②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a.老师出示问题。◆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b.教师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c.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让几位同学把寻找的答案写在黑板上。d.然后在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根据线索,比较异同①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交流要点:a.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b.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路上的骆驼脚印、脚印的深浅和方向、路边的蜜和米,以及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牙齿印等。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③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角色朗读,表现人物①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②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作业设计
一、画去括号内使用不正确的字
细 蜂 脚 究
二、按课文内容填表
骆驼的特征老人的根据
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蜜,右边驮米
缺一颗牙齿
三、给下面一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老人说 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 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 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 那可不知道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篇6【背景分析】
《找骆驼》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通过一个商人寻找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找骆驼——找到骆驼”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因此结合课文巧设悬念、引人入胜的特点,抓住课文对话背后的“情感”主线,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通过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点,理解老人看到的现象和他所作的判断之间的关系,再通过系列的学习活动,是潜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师生情感共振的好契机。
【教学片段】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过渡:看来同学们上节课学得不错!那你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没有解答完的两个问题吗?好,就让我们这节课来解决它们吧!
二、讲读课文。
1、问:商人走失的骆驼到底有什么特点?我请听课文录音,一边听,一边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2、学习第一到九自然段。
学生分节读课文。
问:商人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
板书:左脚有点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齿
问:你们是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找到的?
出示“对话部分”。
问:在对话部分,哪几句是老人问的?哪几句是商人说的?我请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只读说的话。
问:如果在这部分内容中加上“商人回答”、“老人问”这样的提示语好不好?
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加上提示语)。
问:哪种写法好?为什么?
师:(两人说话时,没有第三人,可省略提示语,在本课中省略提示语使文章语言简洁,对话紧凑,更能表达商人心情)
问:从对话中看看商人说话的语气有什么变化?(着急—高兴—生气)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忿忿”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第一到九自然段。
3、学习第十自然段。
问:同学们,你们刚才读商人生气的语气读得真棒。老人明明知道骆驼的特点,却说没看见,这是怎么回事呢?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有这些特点呢?
读读课文第十节,数数老人说了几句话,再用横线划划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表示原因的句子,等一下我们来议一议。
问:老人说的话共有几句?为什么老人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
幻灯:出示一句
1)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2)问: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看见脚印右深左浅
3)问:为什么脚印深浅不同?与脚跛有什么关系?(可找同学做脚跛走路的动作,体会一下。)
幻灯: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板书:又看见左驮蜜右驮米
幻灯: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分组讨论:
1)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还看见树叶的牙齿印
2)出示树叶图片
3)观察:图片上的牙齿印与一般的有什么不同?
4)问:从这个现象中老人想到什么?
句式训练。
1)问:这几句话的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2)练习:加上“因为……所以……”说这句话。
3)问:如果先说结果,后说原因该怎样说?
4)幻灯:
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
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
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那是因为。
问:老人没看见骆驼,就能知道它的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的?用什么办法知道的?
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小结:从这三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老人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知道了骆驼的三个特点。
问:后来,老人怎样指点商人的?
讨论:老人为什么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什么?(虽然三个条件都可以作为找到骆驼的线索,但最可靠的条件是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指导朗读第十自然段(理解“不紧不慢”,读出语气)
4、学习第十一节。
问:商人最后找到骆驼了吗?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问:“果然”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三、体会中心。
提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写什么?你懂得了什么?
【理论分析】
一、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在探究中激发情感。
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并出示问题: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得这么详细?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懂课文,读好课文。为新课做好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同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再进行交流,预计学生会学的有目的,学的有兴趣。
二、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在演读中表达情感。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更好的解决本文的主要问题,我让学生先学习2-9自然段,这几段是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讲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况,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去读,多媒体出示句子,首先让学生自由练,然后指名读,教师随即问,你刚才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读的?为什么要这样的,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并随即理解“忿忿”的意思,以及当时商人的想法,让学生想象说话。如此步步引导把朗读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把“读”和“说”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由点到面,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会到文章的感情色彩。
接着,通过分角色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商人的情感,从着急到高兴再到万分高兴,最后转喜为怒、忿忿的。并在读中体会老人的冷静沉着。从朗读中与主人公发生了情感的交流、碰撞与共鸣,从而真正实现了演读的情感内化。
三、在反复练说中训练思维,在思考中丰富情感。
第10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预设通过“读读、数数、划划、议议”等手段,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思路如下:
1、师过渡:老人知道了那么多,他是怎么知道的?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有所了解了,现在请读读第10段,划出那几句是写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特点的。
2、交流:并板书看见…又看见…还看见
3、进行因果句说话训练,出示: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那是因为-----------。让学生先自由准备说,在指名说,师生对话,齐说。并换个句式用因为…所以…来说。
4、质疑、讨论:让学生针对老人说的话提出心中的疑问,组织讨论,帮助解决,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a、为什么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一下,跛脚人走路的姿势,感受一下双脚用力的不同,通过学生亲身体验,问题便会迎刃而解。b、接着,教师借助简笔画,让学生知道骆驼啃过的树叶的样子?通过读、说、议、以及辨认,使学生理解老人之所以能做出的准确判断的依据,让学生和老人一起经历着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感受老人遇事冷静,观察仔细,认真思考的思维品质。
5、在深读课文后抒发感想。
让学生结合板书,体会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的这么详细。自由说——指名说。对课文进行整体回顾。
【教学反思】
这节课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再由问题的解决结束这堂课,使整堂成为一个不可分割读整体,同时让学生来总结,抒发感想,由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并让认真观察、冷静思考的处事理念深入学生心中。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年级的学生有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他们的认识或许还很稚嫩,但他们的回答中既有老人家被误解的委屈和对冒失商人的责怪,也有自己希望去帮助别人的真诚和善意,窥斑见豹,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独特情感体验。他们独特的个性也从中得到彰显。我想:我们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体验情感就是体验生命。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篇7【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玩出了名堂》,告诉我们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发现了微生物。
今天要学习的“找骆驼”这篇课文,又将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名上台分角色朗读课文。
4、学生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深究
1、教师引述:老人没有看见商人丢失的骆驼,怎么会知道这头骆驼的特点呢?下面我们细细读读课文,寻找一下问题的答案,好吗?
2、自由组合或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填写下表。
老人看见了什么
知道了什么
3、每组推荐一人上台边展示边介绍。
4、师生评议。
四、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对故事中的商人和老人分别发表个人的见解。
2、谈谈读了这个故事后受到的启发。
3、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或不注意观察的事例。
五、情境表演
1、自由组合,设想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特点,创作表演课本剧。
2、指名上台表演并评选最佳小演员。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篇8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课文边画出重点词语的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对任何事物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准备
胡子、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情境激趣,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是否丢失过自己心爱的东西呢?心情怎样?你会怎么做?
2.师:有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峰骆驼,他也很着急。
(出示课件:商人焦急的图片)怎么办呢?他最终找到了吗?
3.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情境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朗读要求:做到正确、流利、不多、丢字;不认识的字词学生可用查字典的方法来解决。
2.小组内读课文,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
3.教师以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4.学生简述故事大意,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蜘蛛爸爸是如何处理问题的。
学生通过自己查字典,不仅可以提高识字词的能力,而且培养自主意识。
采用灵活多样的游戏形式检验学生认字情况,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深入品味,读中感悟
1.学生再次自由读文,思考:“老人知道了骆驼的那些情况?又是如何知道骆驼的情况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读一读,说一说。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并重点抓住“不紧不慢、愤愤不平”等词语,随机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师:你从老人身上学到了什么智慧?
提出中心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交流和讨论,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加深学生对文章人物内心的体验、感悟。
四、拓展延伸、写寻物启示
1.师:同学们,你能帮商人写一个寻物启示吗?
2.交流想法,教师总结
3.写入采蜜集、小笔头
拓展延伸、写寻物启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把课堂升华到另一个高度。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
2.书写指导。指导学生字的占格和间架结构,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篇9【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教授新字、词,让学生了解新字、词的用法,并能造句。
2、让学生学会分析线索,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通过课文的对话,培养学生“人与人”沟通的能力。
4、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写作启事,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活动:提问、讲故事
提问:
1、大家有丢失物品的经历吗?
2、你遗失过物品吗?
3、你尝试过寻找遗失的物品吗?
4、结果如何?
故事:
在中国,有一位出色的警察局长,他非常了不起。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并有一个很机灵的头脑去分析线索,再难再复杂的案件,都能被他侦破。有一天,一个向他报案,说他们村里的一台电机被人偷走了。局长接到这个信息后,马上带着他的助手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指着办公室的角落说:“电机原来就放在这,现在被人偷去了。”局长问“你们的电机有多大?多重?”回答说:“有一公尺高的行李箱大,大约六、七十公斤重。”局长又问:“你们这儿有后门吗?”说有,但是门已经很久没有人使用了。局长问完话后,沉思了一会儿,便打开了后门,局长走出后门,发现了雪地上有一道长长的脚印,那脚印一深一浅。看完那些脚印后,他对说:“你们村有多少个年轻小伙子?”说:“我们村这么偏僻,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只有九个留在村里。”局长请把这九个小伙子都叫来。听了局长的话,不一会儿就把小伙子都叫来了。其中有一个走得较慢,他一拐一拐地走到局长的跟前。局长看了看这些年轻小伙子,指着那个脚有点跛的小伙子,说“其他人都可以走了,把他一人留下就行了。”那个小伙子一听说要把自己留下,就大声对说:“那电机可不是我偷的,你们千万不要冤枉好人……”
二、课文理解活动
1、教师指示学生阅读课文《找骆驼》并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课文全文和播出课文内容。
2、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口头造句。
3、课文分析:
⑴商人到外地采购货物,为什么会带骆驼呢?
⑵骆驼是在什么情况下不见的呢?
⑶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征呢?
⑷商人认为不见了的骆驼还有什么用处?
⑸老人沿途看到了什么?
⑹为什么不等老人说完,商人就立即去寻找骆驼呢?
⑺商人能找到骆驼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⑻如商人最后仍找不到他的骆驼,你们有什么办法帮他寻找骆驼?
三、教师教授启事的写法
1、启事的文体:
启事是应用文的一种。
例:寻人启事、招聘启事、寻物启事……
特点是:格式严谨,句子一般较简洁;只要写出重点便可;表达的自由空间不大,叙述发挥的余地较小。
2、启事的格式:
题目居中,正文换行,先空两格再写。署名和日期写在右下方,先写署名,再写日期。
3、寻物启事的内容:
丢失物品的名称;特征;丢失的时间、地点;联络的方法和报酬。
4、寻物启事的例子。
四、课堂活动
让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为商人写一则《寻骆驼启事》,然后每组选一名学生到教师桌前大声朗读自己组写的寻骆驼启事。教师可以从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格式、内容……)
让学生自己选出优秀的启事。
五、教师出示自己写的启事
六、教学用具
1、电脑和大屏幕
2、教学软件
3、图片
【简评】
崔峦:这是香港老师在内地上的一节语文课。《找骆驼》是一篇传统课文,内地老师教了许多年,但我还没有见过有一位老师像香港的曹老师这样教的。曹老师的教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怎样改进阅读教学上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曹老师的教学大体分为故事导入、理解课文、学写启事等几个步骤。他一改阅读课重在理解内容的传统教法,淡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以课文叙述的事实为依托,学写启事的习作练习。曹老师的教学启示我们,阅读教学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教法,既要从学生、教师的实际出发,也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如,感情强烈的散文、诗歌,就可以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教;写法特点突出、便于摹仿的课文,就可以重在指导学生由读学写。我们要大刀阔斧地进行阅读教学的改革,彻底改变千篇一律的、重在内容分析的教法,把阅读课上得各具特色,个性突出,讲求实效,精彩纷呈。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篇10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谁找骆驼?(商人、老人)
商人的骆驼怎么啦?(走失)“走失”与“丢失”有什么区别?(走失:走着,走着,没了!)
骆驼走失了,商人很着急,这时候看见一位老人,商人怎么样?(赶上去问)
我是老人,你是商人!我们表演。(评议、朗读)
二、定向。
老人看见过骆驼吗?老人知道骆驼的样子吗?我们自己来学懂这篇课文。
三、自学。
第一台阶:
1.自学课文,划下描写骆驼“样子”的词句。
2.交流:说说骆驼的样子。
3.说样子。
(1)左脚跛。(什么叫跛?)
(2)左驮蜜,右驮米。(什么叫驮?)
(3)缺了一颗牙齿。
刚才说得对不对?商人听了高兴吗?
我当老人,你们当商人,我们表演一次。
评价:“对!不错!对极了!”的程度念出来没有?
当老人说了“不知道”后,商人怎么说?
(“忿忿”怎么念?研究“哄”、“详细”的意思)
第二台阶:
说说,练练
1.用“因为……所以……”句式讲话。(例:因为老人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2.老人之所以……是因为他观察得仔细,判断得正确。
第三台阶:
分析,朗读
1.能把老人怎么想的语句划出来吗?
(学生答:“课文里没有。”老师要求学生思考)
2.破——浅?跛——晃——左蜜右米
3.树叶被缺了一颗牙的骆驼咬过该是什么样子?(研究、画、分析。)
4.读,我们学着老人的口气说话——什么口气?
(1)“不紧不慢”地读
(2)“至于”干什么用?(连续上下文,顺着……)
(3)找到没有?哪个词说明找到了?(果然)
“照”——可换词吗?(可以,换“按”)
“指点”是指什么?
“一路”与哪个词有关系。(走失)
四、指点。
为什么顺着脚印去找?
另外两条线索为什么不可靠?(学生讨论)
五、我们又不去找骆驼,干吗学?
编者意图是给我们一些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差异作业。
1.课后填空,抄词。
2.表情朗读。
选做题:表演“找到骆驼后——”。
七、表演。
板书:判断分析观察
左脚破脚印右深左浅
左驮蜜右驮米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缺了一颗牙齿齿印
顺着脚印去找◆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篇11设计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
教学目标:
1、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3、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人深思的课文。一起读。
二、检查预习
1、前两天,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回家读了好多遍是吗?那么,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呢?
随机出示:骆驼
商人老人
2、原来,读能让我们读懂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呢?
3、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只要我们读读课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也能迎刃而解;还有的与课文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我们在下节课再讨论。你们想想,这篇课文有没有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呢?
4、我们来看刚才这张关系图,你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了吗?
出示:老人是怎么指点商人的?
5、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办法,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把这句话用“____”划出来。
出示: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6、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里有没有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探究。
1、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
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2、是啊,这两天老师也一直在想这两个问题,既然老人没有亲眼看见过骆驼,他是怎么知道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要研究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10自然段,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商量,甚至可以跨越小组进行讨论。
3、学生自学讨论。
4、交流,反馈。
①老人观察到了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随机出示:看见脚印右深左浅
又看见路左有蜜右有米
还看见树叶留有齿印
②集体朗读老人看见的情况。
③这里为什么用上“看见”、“又看见”、“还看见”呢?
出示:仔细观察
④老人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
出示:得出结论
⑤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左脚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一颗牙
⑥用“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老人根据观察到的这些情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⑦老人从“仔细观察”到“得出结论”,中间还需要有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现在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也来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想过来的?
⑧交流,结合表演左脚跛怎么走路;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辨别树叶哪一片是骆驼啃过的。
⑨师生对读老人分析判断的话。
小结: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
⑩朗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四、想象说话
老人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现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你就是这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呢?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篇12佚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并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式补充完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清楚。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听写生字。
2、学习课文1—9自然段。
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骆驼,那是因为——学生接说
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候他看见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连忙打招呼,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子招呼招呼看。
商人和老人开始一问一答,谈得挺好的。可是,商人怎么突然“忿忿”地说起话来?
老人详细地说出了骆驼的哪些情况?用自己的话说说。
老人不仅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还知道骆驼的右边驮着米,左边驮着蜜,而且连骆驼的嘴里缺了一颗牙都知道,老人知道的情况可真够“详细”的。当老人说出骆驼的这些情况时,商人怎么说?
正当商人充满希望的时候,老人却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难怪商人要“忿忿”地说起话来。谁会用“忿忿”的语气读读商人说的话。
3、学习课文第10自然段。
是老人把商人的骆驼藏起来了吗?别说藏,其实老人连骆驼的影子都没见过。为了向商人说明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讲了一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话。
“不紧不慢”的“紧”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不紧不慢的速度读读老人的话?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给句子编号,看看这段话一共有几句?
默读老人说的6句话,思考哪几句话是说明老人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的。
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说明原因的,可以分为一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第二层是重点。默读,边读边思考:老人为什么会知道骆驼的详细情况?
从哪里看出老人的观察很仔细?他到底“看见”了些什么?请用——划下来。
读划下来的内容,体会“还“、”又“的用法。
小结: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着的牙印,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你看,连正在寻找骆驼的商人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见了。可见,老人的观察是很仔细的。
但是光靠仔细观察就能知道骆驼的情况了吗?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浅的脚印,怎么想?
看见路的右边有米,左边有蜜,又怎么想?
这两片树叶,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骆驼啃过的?为什么?
用“因为看见……所以知道……”的句式说说老人为什么能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
第二层讲的是原因,第三层将骆驼该怎样去找,说的不是同一内容,而是另外起了个头,中间用什么词把这两个内容连起来?
朗读这段话。
4、作业。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篇13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篇14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激趣: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3.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通过朗读,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1.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
2.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四、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要点:
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
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3.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全班交流。
5、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评价、进行说话训练,就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层次性,使教学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五、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六、延伸作业
由老人的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篇15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填一填,说一说: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篇16《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方法。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老人思维的过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画图为学生的思考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找骆驼》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而字词的训练退居其次。尽管如此,我仍然对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了训练,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这篇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课文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学生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能够运用方法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破案子”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一回警察,当一回侦查官,在破案子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这一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和一个老人去帮一个商人寻找一只骆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是学生自我学习。首先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熟悉。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简单地讲述课文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引出课文的主角“商人、老人、骆驼”。此后,我将这课的几个重点的字词以小黑板的形式展出,三年级的学生字词教学仍是重点,注意其中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如“忿忿、跛、驮”等。
简单的字词教学后,进入文章的品读过程。和学生的一段对话引出故事的起因——-商人的骆驼丢了很着急。这段对话重点在于朗读指导。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现。随后,我以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这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句子“老人看见什么了”“老人知道什么了”。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如:因为老人看见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再进行句式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骆驼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经过老人的分析,商人果然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里穿插一个小练笔“商人找到骆驼在回来的路上又遇见了老人,他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老人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的人。结合板书和导课时的案子,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做细心的人。此后进行角色的扮演,朗读课文,将课文的重点进一步的巩固。
在此次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点不足,如:导课的过程,语言过于繁琐,没能抓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指导“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转换过程中,学生在一开始没能很好的进入这个状态,难度太大,可以以简单的生活中的句子进行铺垫,从而使学生对这种句式有更清楚的认识。
每一次教学的深思,都是一次改进的起点。不断地发现和完善自己!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篇17设计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
教学目标:
1、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3、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人深思的课文。一起读。
二、检查预习
1、前两天,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回家读了好多遍是吗?那么,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呢?
随机出示:骆驼
商人老人
2、原来,读能让我们读懂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呢?
3、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只要我们读读课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也能迎刃而解;还有的与课文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我们在下节课再讨论。你们想想,这篇课文有没有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呢?
4、我们来看刚才这张关系图,你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了吗?
出示:老人是怎么指点商人的?
5、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办法,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把这句话用“____”划出来。
出示: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6、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里有没有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探究。
1、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
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2、是啊,这两天老师也一直在想这两个问题,既然老人没有亲眼看见过骆驼,他是怎么知道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要研究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10自然段,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商量,甚至可以跨越小组进行讨论。
3、学生自学讨论。
4、交流,反馈。
①老人观察到了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随机出示:看见脚印右深左浅
又看见路左有蜜右有米
还看见树叶留有齿印
②集体朗读老人看见的情况。
③这里为什么用上“看见”、“又看见”、“还看见”呢?
出示:仔细观察
④老人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
出示:得出结论
⑤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左脚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一颗牙
⑥用“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老人根据观察到的这些情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⑦老人从“仔细观察”到“得出结论”,中间还需要有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现在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也来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想过来的?
⑧交流,结合表演左脚跛怎么走路;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辨别树叶哪一片是骆驼啃过的。
⑨师生对读老人分析判断的话。
小结: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
⑩朗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四、想象说话
老人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现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你就是这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呢?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找骆驼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