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小一网整理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黄山奇松教学设计吧。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
教学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黄山松的奇特。
二、赏析课文
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
指读第二节第一句。
2、是啊!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你在玉屏楼上,会看到哪些奇松?快速读第二自然段。
生回答。
教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同学们再好好地品味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用“ ”分别划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迎客松。
学生欣赏
这棵迎客松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这句把什么比做什么?同学们,你们一起来做做这棵迎客松,舒展你的身姿,用热情的话语,欢迎游客到来。
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你能读出迎客松的这种热情吗?
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多么优美、多么遒劲的迎客松啊,读了这几句话,有的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能把你想说的告诉大家吗?
学生交流
投影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知道为什么称它为迎客松吗?读句子,完成填空。
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
你们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迎客松?师小结:迎客松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朗读指导:大家试着再读一读。
5、欣赏完迎客松,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陪客松和送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这两大奇松的句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奇特。
6、交流。
出示陪客松或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再读课文,准备一下,将理由说得更充分一点。尽量地用书上的语言。
交流: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等词语。
小结:这就是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所在。
完成填空: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朗读指导: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黄山奇松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它的奇特,三大名松名字是由于它们的形状而得名,是人们赋予它的。
7、学生欣赏课件出示的黄山美景,并伴有二胡曲《听松》。
8、指导学生说话:
(1)看了这些图片此时你想说什么?(板书:千姿百态)
(2)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还会有些什么样子的松树呢?
如果你就是一棵黄山松,你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完成想象说话。
三、课外拓展。课件出示:四绝
黄山不仅是松的海洋,还是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同学们课前已经能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搜集了不少黄山的资料,下面就请各小组派代表为大家作补充介绍。
四、总结
同学的介绍,使我们对黄山有了更多的了解。黄山无石不奇,无松不奇,在云雾中,石的形态,树的身影,婀娜多姿,若隐若现,再配上丁冬的泉水,姹紫的杜鹃花,真可谓是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大自然的这般鬼斧神工,怎能不让我们喜爱之极、发出赞叹呢!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大家想不想亲自到黄山去走一走,看一看啊!同学们回去可以把这美丽奇特的黄山风光介绍给你的父母,说不定他们一心动,暑假就带你们去看奇松,观云海,赏怪石,泡温泉呢!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上网查找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2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引入情景。
1、孩子们,你们是否听说过过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呢?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去过五岳就不想去看其它山了,去过黄山就不想去看五岳了。
师:对,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板书: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情有独钟?板书:齐松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举目四望,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3、小组合作学习。
4、讨论交流。
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的迎客松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陪客松奇美
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那他有奇在哪里呢?出示:比喻句
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3)送客松
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
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观看黄山松图片集,升华情感。
1、孩子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善读书的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2、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美丽的倩影一定深深地留在了你的脑海里,试着完成以下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
小结。
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黄山松奇不奇?
(五)作业设计。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让他们“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境一览无余”。
2、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3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本第九册的课文。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探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设计理念
《黄山奇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性散文,全文紧扣奇来对黄山松进行描写。文字生动,意境优美,适合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与文本进行交流,教师转变角色,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将学生引入情境,然后由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感悟,与文本自由的进行亲密的对话,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感悟,加深理解,在读中引发思维,唤起情感,从而让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和教材发生碰撞。进而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读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
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网络教材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能力。
4、赏读品味,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仅是山,也是海,是松之海,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
今天,让我们乘坐网络快车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谈话:好!你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同学了,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现在,请你们进入“自学天地”,根据提示,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
3、汇报自学情况:
好!你们通过网络教材进行了自主学习,阅读《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那么,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根据“自学提示”你读懂了什么?请你向大家汇报一下。
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把黄山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三、合作学习,研究问题
1、好!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请你围绕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研究学习。
【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便于研究的场所,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一个研究的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四、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1、汇报品读:好!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你读懂了哪些问题。
2、重点汇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
①“迎客松”的句子:
问题:迎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迎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针对“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欣赏:单击“迎客松”词语,“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迎客松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展开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旅游。
探究:为什么说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
想象:面对天下游客的到来,迎客松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②陪客松:
问题:陪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陪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读了“陪客松”这一句,你想说点什么吗?
品读: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臂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③送客松:
问题:送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送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探究:为什么送客松被称为“天然盆景”呢?
想象:单击“送客松”,欣赏图片,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俨然是在伸手挽留。送客松面对着即将离开的游客,它会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自己对送客松的理解与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3、配乐朗读全文。
【学生通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同时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网络教材的人文熏陶,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因课设练,拓展迁移
1、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读了这篇课文,谈谈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2、黄山怪石也别有情趣,请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
3、学生准备,教师个别指导,组织学生汇报,适时点评。
4、教师小结:黄山怪石,千姿百态,每一块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你们说得太精彩了!如果把你们说的写下来,不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吗?我建议你们课后进行合作,把它整理成一篇文章,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迁移。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这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我在引导孩子品读课文以后,展示黄山“怪石”的图片:“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黄山四绝中的‘怪石’也别有情趣,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孩子稍作准备便妙语连珠。】
教后反思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师生参与到探索、研究、创造的活动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网络互动,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造的情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如:浏览的技能,获取、过滤、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交流、沟通的技能,信息发布的技能和网络参与的技能,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而且可以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我们要从“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学习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念出发,大力提倡“体验性教育”、“研究性学习”,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黄山风景片。
师配解说词:
2、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黄山奇松“奇”在哪?(板书:奇?)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感悟课文。
、导读,感受奇松。
1、要知道黄山奇松“奇”在哪,就必需首先走进奇松,好好的认识一下黄山奇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黄山游览路线图,如果要让我们去寻个最佳观赏点,去看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你会选择什么位置?(玉屏楼)你怎么知道玉屏楼是最佳观赏点?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解释“黄山绝胜处”。
2、举目四望,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请同学们速读第二小节,用横线、波浪线,虚线分别划出描写几种松的句子。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分别读三大名松。
师评:读的很流利,相信这节课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之后,你们会读的更棒!
3、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
和你们印象中的奇松一样吗?解释“遒劲”、“郁郁苍苍”。
“遒劲”是什么意思?知道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什么的吗?
观察“遒劲”,这回你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遒劲”了吗?
“郁郁苍苍”是什么意思?那么“郁郁”和“苍苍”究竟哪个说的是“茂盛”,哪个说的是“青翠”呢?
5、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
6、这棵迎客松枝干是如此的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并不稀奇啊?你觉得呢?你觉得它“奇”在哪儿呢?
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结合你们上节课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
7、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他顽强的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
8、除此以外,迎客松还“奇”在哪儿呢?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
同学们伸出手臂,对照图画想象。师请学生示范动作。
师邀请一位学生交流:师:迎客松,你好!学生:你好!欢迎你们来黄山参观!师:谢谢!接着师同全班同学交流。
它如同好客的主人在欢迎宾客的到来,奇特不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
9、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
10、在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
仔细看图,陪客松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陪客松的美与奇。
指导朗读。板书
11、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
这里有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盆景”大家都见过吧,谁能把自己对盆景的了解说一说?这里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的盆景”似乎有些矛盾?奇不奇?
12、谁能把这种奇给读出来?
13、配乐读第二小节。
、观看录像、升化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
、总结提升,升华情感。
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多媒体出示:
黄山奇松,真是奇特!
把你对黄山奇松的奇特之处表达出来。
黄山松奇特不奇特?
打开随堂本,写一段解说词。
多媒体出示小练笔要求:
请站在导游或黄山奇松的角度,给黄山奇松写一段解说词。
。
【板书设计】16、黄山奇松
迎客松虽然……却……
陪客松如同……奇?
送客松比作……,好像……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5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有“四绝”、、、,ppt出示“四绝”,看了这四绝,你有什么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2、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奇松却特别有感情,你从文中的哪里看出来的?3、设疑导入新课:人们为什么对奇松情有独钟?这节课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黄山一探究竟。[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以此为主线,展开学习。]二、导读,感受奇松,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老师首先带你们来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2、交流: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过渡:这些松树究竟奇在哪里?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3、文中是怎么写迎客松的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奇?交流总结:位置奇、形态奇、精神奇4、大家说得真好,想看看真的迎客松吗?同学们,请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手臂?人们叫它迎客松是名副其实。你看,它正热情地欢迎客人,它会怎么说?看来,你们和迎客松一样好客!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的赞美之情,齐读这段话。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魅力,曾有诗人作诗赞叹: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谁再来读一读,赞一赞?5、看图猜松:下面我们来做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猜猜,它是哪棵松树?说出你的理由。送客松奇在哪里?谁能读出对它的赞美和惊叹。点拨: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通过猜图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积极调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6、除了这两棵奇松,作者还介绍了哪一棵奇松?想看真的陪客松吗?齐读这段话。学生读“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结合“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7、认识了这三大名松,同学们想亲自去黄山看一看吗?这不,机会来了:出示导语: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通过应聘导游的活动,强化学生对黄山松的认识,熟悉、背诵课文]学生准备一分钟,可只介绍一棵松,导语也可自己设计。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松树,你从文中哪里知道的?指名说。2、师引读第三自然段。3、想欣赏这些千姿百态的松树吗?[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学生边欣赏,边想象,看到图,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赞叹一下你看到的景色吗?4、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黄山奇松,你看,多有礼貌的黄山松啊,客人来了,他们迎客、陪客、送客,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四、欣赏了黄山这么多美丽景色,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完成昨天刚接到的一个任务:[通过广告词的设计,巩固运用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升华情感]五、总结课文:同学们,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景色确实令人着迷。今天回家后,做个小导游,将黄山奇松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兴许你的精彩介绍会吸引爸爸妈妈,那么,明年的黄山就成了你的快乐所在地啦。六、作业: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2、今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大家能不能选你印象最深或最喜欢的松树,把它画出来。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6一、教材简析: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先总体介绍黄山奇松“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描绘三大名松,最后对其他的松树稍加点染。写三大名松,运用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名字的由来。
二、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笔下三大奇松的美。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里行间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怎么样?
[评析: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过渡:这里有一段我在旅游时拍摄的视频,请大家欣赏一下,观赏完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些图片美吗?作者笔下的奇松更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
[评析: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网络的视频播放生动直观,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美的词句。
[评析:整体感知课文,落实自主学习理念,人人参与读书活动,围绕阅读专题,接触文本语言,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2.交流感受,细研课文。
过渡:课文写得最美的是那一段?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深研课本,走进文本:
1.请同学们以小组读课文第二段,选择喜欢的一棵松树,找出描写它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互相做小导游介绍一下。
【评析:学生自读自悟,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内心视像”,在相互评价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2.集体汇报交流。
感受“迎客松”的奇美: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评析:为了做好小导游,学生会以自己最大的负责精神完成自己的介绍。在向大家介绍奇松的同时,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内心的创造欲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养成。]
b、出示迎客松的图片与文字,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并引导学生读“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它的与众不同。
c、品读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
感受“陪客松”之奇: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b、欣赏陪客松的图片和句子,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学生品读“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c、读好这句话,师指导朗读。
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b、出示送客松的图片和句子,进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学生朗读“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它的奇特。
c、朗读这段话,感受它向游客告别的依依惜别之情。
3、看同学们学得这么高兴,老师有件礼物送给大家。
[评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会使他们受益终身。]
4、感悟写作顺序。
同学们课文介绍三大名松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是啊,这样的文章才会有条有理。
5、齐读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整体感受他们的奇特。
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1.自读第三段,欣赏画面。
2.练笔:
根据刚才看到的精美图片,结合本课的写作方法,给你喜欢的图片配上一段解说词。
希望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并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将美丽与大家分享。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7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2、交流,看“四绝”图。
师:“奇松”——松树在悬崖上争奇;“怪石”——怪石在山峰上矗立;“云海”——云海在峰壑中弥漫;“温泉”——温泉四季常暖。大自然的美在这里汇聚,这就是黄山“四绝”。
3、在人们向往的“四绝”中,最钟情的是其中的奇松。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有感情,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什么意思?读词,把带有“情有独钟”的这句句子读好它。
4、人们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指名读第二句话,评议,把“处处”、“潇洒”、“挺秀”这几个词读好,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三大名松的名称。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3、黄山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在哪里呢?自己再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奇在何处”可以圈圈画画?
迎客松:
1、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迎客松的“奇”?交流
2、出示迎客松的图片和句子
a、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边看迎客松的图片边适当引导,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欣赏:枝干遒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
b、是啊!这棵迎客松屹立在黄山上已经一千多年了,虽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霜、雨雪的考验,但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是一棵多么——的松树啊!你能把它读好吗?
c、学生练读——指名读——赛读——评读——齐读
3、你还从哪里体会到迎客松的“奇”?
4、学生读第二句句子。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
b、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你看,它正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它会说哪些欢迎词?
c、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齐站起来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d、读好句子。把迎客松的热情、好客读出来。
5、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
6、请一位同学完整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语句,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大家先练一练,体会体会。谁来试一试?
过渡:听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
陪客松
1、现在,请你一边欣赏陪客松的图片,一边美美地多读课文,看看陪客松“奇”在哪里呢?指名读。
2、为什么说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呢?
送客松
1、瞧,这就是送客松,它“奇”在何处呢?
2、指名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重点欣赏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依依不舍
3、朗读指导:送客松正跟游客告别,多么依依不舍啊,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总结三松
1、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形态奇美,神韵非凡。让我们完整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这三大名松写得真美,请你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名松,将它背出来,把它留在自己的脑海中。
3、练说:认识了这三大名松,同学们想亲自去黄山看一看吗?这不,机会来了:
出示导语: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学生准备一分钟,可只介绍一棵松,导语也可自己设计。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其实,黄山松何止这三大名松,它们星罗棋布,争奇竞秀,它们或——,或——,或——;或——,或——,或——;它们有的——,有的——。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黄山奇松真是——
。
2、瞧它们向我们走来了。
3、想象说话:ppt出示
4、小结:同学观察认真,讲得到位,听得仔细,让我们把对黄山松的赞美,把它们的千姿百态读出来。
五、总结全文
1、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黄山奇松,你看,多有礼貌的黄山松啊,客人来了,他们迎客、陪客、送客,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
2、黄山奇松,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奇而奇得绝,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难怪徐霞客会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3、学写广告词
长假快到了,太仓的教育旅行社准备开辟“黄山三日游”的游览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六、作业设计: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2、今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大家能不能选你印象最深或最喜欢的松树,把它画出来。
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8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出示“黄山全景图”课件。同学们,谈到旅游胜地,在我们安徽,第一要数什么地方?不错,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两次游完黄山之后,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出示“徐霞客诗句”课件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有“四绝”、,ppt出示“四绝”,看了这四绝,你有什么感受?
3、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奇松却特别有感情,你从文中的哪里看出来的?
4、设疑导入新课:人们为什么对奇松情有独钟?这节课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黄山一探究竟。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要知道黄山奇松“奇”在哪,就必须首先走进奇松,好好的认识一下黄山奇松。哪是最佳观赏点呢?你怎么知道玉屏楼是最佳观赏点?理解“黄山绝胜处”。那个词语让你觉得玉屏楼的确是“黄山绝胜处”?
3、站在玉屏楼前,举目四望可以看到那些奇松?
说话练习:站在玉屏楼前,举目四望,我看到了松,它。
(1)“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你从哪里感受到它的神奇?(迎客松姿态优美……)
理解“遒劲”、“郁郁苍苍”。“遒劲”是什么意思?观察“遒劲”,这回你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遒劲”了吗?看到“郁郁苍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谁能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
这棵迎客松枝干是如此的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并不稀奇啊?你觉得呢?你觉得它“奇”在哪儿呢?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谁能说得具体一些?(生长在岩石缝中,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狂风猛烈地扑向它,妄想将他连根拔起;滂沱大雨泼向它,企图让它屈服;雷电气势汹汹冲它狂吼,似乎要将它劈成两半;火辣辣的太阳要将它烤焦;厚厚的积雪重重地压在它的身上,恨不得把它压垮;凛冽的寒风要将它冻僵。)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不知过了多少年,迎客松依旧傲然挺立在悬崖上!它越战越勇,更加挺拔。你是一个游客,看到这株令人称奇的迎客松你想说什么?(......)
大家说得真好,你知道哪棵是迎客松吗?同学们,请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手臂?人们叫它迎客松是名副其实。你看,它正热情地欢迎客人,它会怎么说?
看来,你们和迎客松一样好客!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的赞美之情,齐读这段话。
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魅力,曾有诗人作诗赞叹: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他顽强的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
在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奇”在哪里?交流: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
读出陪客松的特点来。
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作者描绘送客松突出的是一个“送”字,你从那些词语看出来?
这里有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盆景”大家都见过吧,谁能把自己对盆景的了解说一说?这里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的盆景”似乎有些矛盾?奇不奇?
谁能把这种奇给读出来?
争当小导游
“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条件是:讲普通话,口才好,必须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松树,你从文中哪里知道的?指名说。
2、师引读第三自然段。
3、想欣赏这些千姿百态的松树吗?
[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
学生边欣赏,边想象,看到图,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赞叹一下你看到的景色吗?
4、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黄山奇松,你看,多有礼貌的黄山松啊,客人来了,他们迎客、陪客、送客,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
四、欣赏了黄山这么多美丽景色,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完成昨天刚接到的一个任务:
[通过广告词的设计,巩固运用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升华情感]
五、总结课文:同学们,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景色确实令人着迷。今天回家后,做个小导游,将黄山奇松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兴许你的精彩介绍会吸引爸爸妈妈,那么,明年的黄山就成了你的快乐所在地啦。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9教学课题
16、黄山奇松
课型
新授
本课题课时数:2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11月23日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图文对照,合作探究,展开想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难点:1、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2、通过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法讨论法圈画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
2、请谁来把这些词语读准确了?
出示生词:
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千姿百态
潇洒挺秀
3、这些词语都是形容什么的?
二、感悟黄山松的奇特
1、黄山被誉为——以——闻名于世。而人们对——更情有独钟。现在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2、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大家哪里是黄山最好的观松处。
出示句子“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你是如何理解“黄山绝胜处”的呢?
3、为什么玉屏楼是最妙的观松处呢?
学生找出句子“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4、很好,在玉屏楼前我们可以看到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所以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
5、黄山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在哪里呢?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奇”在何处,可以圈圈画画。
奇在姿态
1、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是哪棵松树呢?谁来把迎客松的句子读一读?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的评价很高?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请同学们细细品味课文中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
a奇在姿态优美
文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迎客松姿态优美独特?
a、抓住关键词“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
b、出示图片,边看图边理解遒劲(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c、从“郁郁苍苍”这个词中你感觉迎客松长得怎么样呢?再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树叶的苍翠茂盛。
d、总结:它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真是一棵——奇松
师:你还从哪里看出姿态很奇特呢?
b“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现在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谁还能再来读一读迎客松的句子?
b、读得真好!它正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想一想它会说哪些欢迎词?
c、迎客松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它的姿态——太独特,难怪它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出示:人们看到了迎客松就想到,人们来到了黄山就想到了。
这真是一棵姿态独特的松树,现在
让我们一起再来完整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语句。
听了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旁边还有陪客松。
2、交流陪客松
现在,请你轻声地读读有关陪客松的句子,看看陪客松“奇”在哪里呢?
谁来读读陪客松的句子?
作者把陪客松比作什么了?从中你感受到陪客松长得怎么样?
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补充讲陪客松的高度,进一步体会比作“巨人”的妙处。
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你说它的姿态奇不奇?真是一棵奇松!
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这种奇特读出来好吗?
同学们读得真好,经过了迎客松热情的欢迎,陪客松彬彬有礼的款待,接下来便是——
3、品味送客松
谁来读一读送客松的句子。出示“送客松姿态独特......依依不舍地告别。”
送客松独特在哪儿,从哪些词里能感受到它的独特?
出示图片,看图理解“蟠曲”的意思
这就是盆景,它经过人工精雕细琢,姿态十分优雅。
这里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说明什么呢?
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的加工,却也像经过精雕细琢的盆景一样姿态优美独特,奇不奇?
谁能把这份奇特读出来?
引读“它向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想象一下,送客松会怎么样依依不舍地跟游客告别呢,会说些什么?
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我都能感受到送客松的依依不舍了,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读出对送客松的依依不舍。
这真是三棵姿态独特的奇松,现在让我们一起完整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奇在千姿百态
1、那么是不是黄山的松树就这三种呢?(不是)
是啊!黄山松星罗棋布,争奇竞秀。
2、它们或——,或——,或——;或——,或——,或——;它们有的——,有的——......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
3、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4、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呢?都有哪些姿态呢?
5、文中“或”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从这段文字中找到解释吗?把“或”换成“有的”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6、最后一小节中哪个标点符号比较吸引你呢?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省略号表示还没说完,这里用了省略号说明黄山松千姿百态,还有好多别的形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7、想象说话:ppt出示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8、的确,黄山松不仅姿态独特,而且黄山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有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奇松的装点,才使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把对黄山松的赞美,把它们的千姿百态读出来。齐读第三段。
奇在生命力的顽强
1、同学们,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可人们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呢?仅仅因为它“姿态独特”“千姿百态”吗?那它还奇在哪呢?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提示:找找看,课文中告诉我们黄山松是长在什么地方的。
还有哪里写到黄山松的生长地方呢?
2、出示: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3、这些黄山松都长在悬崖上,生长在石缝里,同学们请看它们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它们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
夏天,它们饱受——
冬天,它们饱受——
暴雨中,它们经受——
少雨年份,它们又经受——
4、黄山上的每一棵松树都是无数次地经历这样的磨难,用书上的一个词语说,那就是——饱经风霜。可是它却能长得如此潇洒挺秀,你说它奇不奇?
5、对,它饱经风霜,却依然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6出示: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三、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黄山奇松,你看,多有礼貌的黄山松啊,客人来了,他们迎客、陪客、送客,他们不仅姿态独特、千姿百态而且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天,学了课文以后,我们要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松。”
学生朗读生词
齐读生词
学生一起回答形容的是黄山奇松
学生齐答
学生找出句子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奇在哪里。
生自读课文
生交流
生有感情地齐读
生交流
生齐说,再朗读
指名读
生齐读
生自读课文
生交流
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生边看图边理解词语
生交流
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学生回答并朗读
学生通过观看了图片后再来练习说话
学生自读课文
生答
——风吹日晒、骄阳似火;
冬天它经历风吹雨打、——寒风呼啸、飞雪压顶;
——雷电交加,暴雨如注;
——干旱
学生仔细读课文从中找到“饱经风霜”
学生练读
这一环节教学注重对基本知识,特别是词语的训练,通过朗读复习词语。
从读中体会“奇”
抓住关键词品味语言
抓住关键词体会“奇”
说话练习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图片的播放,增加形象性降低了想象说话的难度。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奇”
板书设计: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姿态独特
陪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 生命力强
...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月日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10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中的安排:首先,通过录像初步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接着,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让学生研读全文,探究体会。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录像,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然后,精读这段,落实训练点。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其它奇松的形态,把训练拓展向课外。
三、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1、回忆课文,体味美感。
昨天老师又从电视中看到了四川九寨沟的风光介绍片,感觉九寨沟的水确实风光旖旎,太令人神往了。我们学过《九寨沟》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谁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下九寨沟的水给你的感受?
2、欣赏黄山“四绝”的风景。
[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录像]
3、请你也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黄山给你的感受?
4、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却特别有感情,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
过渡:通过欣赏,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5、指读、质疑课题。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
二、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奇特。
㈠、小组研读课文,讨论:黄山奇松“奇”在哪?
㈡交流汇报。
1、位置奇
2、形态奇
㈢观看录象,准备介绍黄山奇松的特点。
1、观看“黄山奇松”的录象,谈谈感受。
2、小组准备,以黄山奇松的身份作“自我介绍”。
3、交流汇报:
五.学习第二段: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换词析义:乃至——甚至
感受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
2.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有何奇之有呢?
“迎客松”
⑴、出示句子: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一奇在模样: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二奇在饱经风霜,却仍然……
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
请学生网上搜索黄山松艰难生长材料,组织整理后备交流。
充分挖掘“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
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
可是黄山松树不仅风撼不倒,雪压不断,而且根深叶壮,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还那么潇洒、挺秀。你说,这样的松还不能称为是奇松吗?
迎客送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仍然充满生机,被誉为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实在是当之无愧啊!
指名试读,你想读出迎客松的什么?齐声朗读。
三奇在顽强的精神。
⑵大家说得挺好,你们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
[多媒体出示迎客松的图片]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
b: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齐站起来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的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c:学到这儿,你为黄山有这样的一棵迎客松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赞美之情,再来欣赏一下。
2.填空:
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认识到了纪律的可贵;
从至死不渝的“蚁国英雄”那里,我学到了可贵的合作、奉献精神;
从黄山奇松那里,我学到了
3.陪客松和送客松也是同样的环境成长,模样也各有所奇。
写陪客松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独特、蟠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略写其他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齐声朗读
4.这一段的一、二两还告诉了我们去黄山要观赏三大名松首选何处——玉屏楼。因为——
5.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六.总结回顾:
是啊,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地更加神气、更加秀美。“黄山不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不松不奇”。因而我们将黄山这一独特的松树品种冠名为“黄山奇松”。
八、作业
1、刚才,我们去黄山游览了一番,此时,如果黄山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请你就黄山松写下几句留言,你准备写些什么?
2小练笔:
请你查找一些关于黄山松的图片,选择一棵黄山松,仔细观察或展开想象它的样子,学习课文描述迎客松的写法,把它具体写下来。如有兴趣,你还可以给它取个名字。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11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三.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读出黄山松的奇与美。
2.能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课件等方法理解新词语“枝干遒劲、饱经风霜、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的意思。
3.能抓住重点词、句,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资料、课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与美。
4.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预习课文,做好批注。
课前欣赏:黄山风景录像资料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课前我们欣赏了黄山风景的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播放黄山风景录像生动直观,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的体验,很快就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调动,很想去揭开黄山奇松那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游览过许多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谁到过黄山?
3.关于黄山,你了解多少?小组内交流课前所查资料后指生汇报。
【设计意图:收集资料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在学生交流资料的过程中给予肯定,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4.过渡语: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文中所说,“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
5.齐读课题,读出“奇”,我们要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就先从课题开始,好吗?学生质疑问难,问题集中在“奇”上,在旁边板书“奇?”。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课题开始,就开始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好习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疑,既尊重了学生,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难读的词、句。
1.词语:
情有独钟誉为陡崖乃至宾客屹立
2.句子
①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②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松树?
【设计意图: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如果学生善于运用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认真预习,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语文能力也就会提高了。检查预习还可以了解学生学情,解决了字音,会读课文了,课文的解读、感悟才可以开始。】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学法用法
学法
1.自读
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种奇松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这三大奇松的?边读边做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对有关词句的理解、感悟写在书中空白处。
2.交流
指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让我们细细地品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迎客松的“奇”。先来看第一句:
句一: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①从“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枝干遒劲”借助图片、联系校园中的松树、所查的资料图片字、画遒劲有力、查字典等方法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③从“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
④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让这棵八百岁的老树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真顽强啊!所以说迎客松奇不奇?我们能不能把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奇读出来呢?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③同学们,请看看这幅图,这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什么?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取名为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我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现在,喜欢迎客松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伸出手臂,大声地说:“黄山欢迎您!”
④读句二。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②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它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还代表着整个黄山。
③师小结拓展:其实迎客松已经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宾厅处就有一副迎客松图,还有许多饭店入口处也都有迎客松图,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④再读句三。
总结学法:抓关键词、句,运用联系图画、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联系资料、利用工具书等方法体会迎客松的“奇”。
用法自学陪客松、送客松。
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先不急着说,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运用方法体会陪客松、送客松的奇,并在旁边写批注。
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指生上前面说哪幅图是陪客松,哪幅图是送客松,主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谈理由,说出陪客松、送客松的“奇”。
2.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3.指导朗读。
自选第二自然段中喜欢的句子,赛读。
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习迎客松,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他两大名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合作意识。真正做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仿写小片段。
1.读第三自然段,看看黄山松还“奇”在哪儿?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2.到底有哪些姿态?
3.发挥想象说话。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有的从山腰斜出,像;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如同;有的仰望天空,像在;有的卧在山间,似乎……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4.这些造型太神奇了,看看这段是什么结构?同学们可以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写黄山的其他松,也可以写写我们美丽的校园,更可以写写黄山其他三绝:怪石、云海、温泉。
5.出示黄山怪石图后指导仿写:例如写“怪石”,指导:重点围绕哪个字写?第一句可以怎么写?第二句呢?第三句呢?
6.如有时间动笔写。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探究写作方法,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的联系起来,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才能较快的提高写作水平。针对大多数学生怕写作的特点,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描写其它事物,做到从扶到放,有步骤地指导学困生写作,让学生感觉写作是很简单的事情,从此爱上写作。】
五.谈收获。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梳理的好习惯,学会总结与反思。】
六.作业(任选其一)
1.推荐文章:《黄山奇石》,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都体现了黄山的绝美秀丽的风姿,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相关的书籍读一读。
2.当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说出“奇”,也许明年暑假你就能来一次黄山之旅。
3.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
【设计意图: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充满个性地自由进行综合学习,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育的尊重,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不同的作业设计,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他们自主选择更适合其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迎客松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陪客松绿色的巨人千姿百态
送客松天然盆景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12教学内容:
《黄山奇松》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引出黄山奇松。由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说到它的“四绝”,然后从“四绝”中引出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使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正是因为奇松的点缀才使它独领风骚。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先交代三大名松的生长地,在玉屏楼前的悬崖上,然后再一一描写“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不同的姿态,以及它们得名的由来。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众多松树。一连用了许多“或”字,以显示松树姿态各异,美不胜收,点明山因树而“更加神奇”,以呼应前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重点、难点: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交流收集到的学习资料,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老师和大家见面时,你们要求老师上课声音响亮,能和同学们一起收集资料,你们对自己也提出了不少要求:要预习好课文,要善于提问。我回去之后,仔仔细细读了几遍课文,并通过网络收集到了不少资料。我越读,越觉得课文写得很精彩,我有好多好多的想法要与大家交流。不知你们预习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好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出示生字,这是课文中的生字,⑴你会读了吗?你觉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⑵谁愿意把生字组成词语,领着大家读一读?⑶这些生字你还能组成别的词语吗?
2、检查读书: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⑴当一个同学读的时候,我想请其他同学和我一起做评委,我们要认真听,并且要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或者勇敢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能读得比他好。”好吗?⑵指名朗读,即时评价。
3、小结:同学们对生字和课文的预习很到位!
评析:这一部分主要任务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通过读词语、扩词、听、读、评价读课文等,巩固了课文中的生字,并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听,当好评委,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勇敢地站起来,挑战同学,挑战自我。这样整个环节一气呵成,畅快淋漓。
三、审题,提问:
1、过渡:我们知道,学习一篇文章,要一边读一边想。我们就从读课题开始边读边想,好吗?
【引导学生从读课题开始边读边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2、提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评析: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问,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质疑问难的方法。学生很会提问,如:黄山在哪?黄山名称是怎么来的?黄山有哪些奇松?奇在哪里?为什么课文要以黄山奇松作题目?黄山除了有奇松,还有什么奇?……
四、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过渡:既然提出了问题,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些问题。老师想请大家通过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也可以借助你收集到的资料,在头脑里形成画面,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
评析:引导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并指导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来解决问题。
2、你们想先解决哪一个问题?
评析:通过举手表决,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决定学生最想解决的问题。
3、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⑴仔细阅读课文,想想黄山奇松究竟奇在哪里?边读边想,边在书上做做记号,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⑵学生先个人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⑶全班交流,并适当地引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
评析:此环节,先引导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借助搜集的资料,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体会:黄山奇松究竟奇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补充、互相探究,对问题就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解决学生在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4、讨论解决其他问题。
5、小结:同学们通过一边读,一边想,在头脑中展现画面,自己解决了不少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用这种方法读书,我们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读书本领。
评析:此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归纳、提升,鼓励学生用好的读书方法来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五、作业:下节课,我建议同学们在班主任陈老师的组织下,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活动,当一回黄山小导游。要当好小导游,你准备做些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现黄山奇松的姿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沟通:有句话说:“坐如钟,站如松。”你们现在坐得像一面钟。站起来让我看看,哟,还真像一棵棵茁壮成长的黄山松呢!
评析:因为是借班上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为了尽可能消除这种陌生感,我设计了与众不同的师生问好的形式,改变以往一尘不变的“起立、敬礼。”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也可以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就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喜爱。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来到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展现在眼前有哪三大奇松?教师相机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它们奇在哪里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用横线划出三大奇松的句子。
评析: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三大奇松的名称。现在通过复习引出新知,并且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欣赏迎客松的奇美
1、课文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奇特?
2、你从第一句话中看出迎客松奇在哪里?从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教师指着画面说:“它的叶子长得怎样?”,所以书上用了一个词语“郁郁苍苍”。你平时还看到哪些树木长得郁郁苍苍?现在谁能用“郁郁苍苍”说句话?例句:夏天,街道两旁的香樟树长得郁郁苍苍。
评析:课后有一个习题:用“郁郁苍苍”造句,于是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在直观形象的词语理解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语言运用的练习。
现在,这棵迎客松已经有八百多年了。它经过292000多天的风吹日晒,就可以说它饱经风霜。照例说迎客松经过那么多艰难困苦会怎样?生答后,教师再引导他们看画面,迎客松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教师问学生:迎客松奇在哪里?
评析:我通过查资料得知迎客松的年龄,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饱经风霜”。再与“郁郁苍苍”作对比,更深地体会迎客松奇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你们能用朗读告诉别人迎客松奇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吗?
3、知道迎客松怎么得名的吗?
生读
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
假如我们的客人老师刚到黄山,请你学学迎客松的热情,伸出手臂对他们说些什么?
评析:利用现有的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的想象,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进一步让他们感知迎客松的热情好客。
练读
大家说出了迎客松的心声,拿起书用朗读告诉游客迎客松奇在它的姿态独特、热情好客。
4、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优美。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乃至——。
解释“乃至”:甚至。用不仅……而且……代进去怎么说?
练习:有人说到黄山奇松就会想起,看见迎客松就会想到。在这里你们感受到迎客松又奇在哪里呢?
评析:通过练习,理解“乃至”的意思。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迎客松的地位奇特。由词语表象到文本内涵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练读
请大家带着自豪的心情去读一读这句话。
5、整体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迎客松这个大自然的杰作,值得我们欣赏与赞美。请大家拿起书本夸一夸我国的珍宝吧!
6、语文实践活动:练习背诵。
你想不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导游呀?让我来帮你一把吧。谁能把这段导游词熟练地说出来,我就奖给他一枚老师亲手做的书签。正面是一棵迎客松,反面是我送给你的一句话。
评析:我带着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设计了这个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意在帮助学生背诵这段文字,内化文本的语言。再说课后有一习题就是背诵这段文字,在课堂上趁热打铁,练习背诵,符合人的遗忘曲线。另外,语文学科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所以促发我这样设计背诵与奖励方法。我将真诚的期待化作书签上的一句话送给学生,让师生在零距离的课堂上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活动。
.自学欣赏“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美
1、黄山松真神奇呀!关于“陪客松”“送客松”,我相信在座的小导游能够自己学好向我们介绍。就按照学“迎客松”的方法。小结学法,板书:读句子划词语读句子感奇特
评析:由扶到放,根据学法指导,学生自学欣赏“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美。我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点石成金术远比直接送给金子要好。
2、汇报交流
哪个小导游向我们介绍“陪客松”的奇特?出示陪客松的画面
指读
集体配乐朗读
哪个小导游向我们介绍“送客松”的奇特?出示送客松的画面
相机点播“天然盆景”:出示人工盆景的画面。比较得出游人为什么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
指着画面解释“蟠曲”
评析:“天然盆景”“蟠曲”这两个词比较难理解,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形象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送客松”的奇特。
指读
集体配乐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黄山不仅有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而且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他们潇洒挺秀的身影。因此,黄山松千姿百态……配乐朗读
2、其他学生模仿黄山松的姿态,一名学生站起来观看,并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所以文中用了一个省略号
3、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4、出示其它黄山松的画面,让学生选择一种松树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进行说的训练。以奖励书签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提示:作者在描写三棵松树时都是先写看到它们的姿态,然后用打比方的方式展开想象。
评析:新课标要求,高年级阅读目标要揣摩作者的表达顺序。于是我总结了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后要求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尽量要把语文课上扎实,为课后读写结合作准备。
四、总结全文
1、《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三大奇松的分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总写来黄山奇松的“奇”。因此,游人及作者对黄山奇松可谓是“情有独钟”。全文由总到分再到总,层次清楚。
评析:我想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白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于是,将课文的主要内容与写法一起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时在写作方面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最后我想真诚地送给大家一句话:愿你们像黄山奇松那样,在人生的道路上创造更多的奇迹!
评析:我觉得黄山奇松顽强的生命力,热情好客的个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学习。作为教师对学生是满怀着期待的。所以临近结束,我要将人性的光辉吐洒出来,把美好的祝愿送给学生。
五、作业
1、请你当一回小导游,选择喜欢的一种黄山奇松,写两三句导游词。
2、向父母选读美文: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读到他们心动,让他们在五一长假带你去黄山游玩。
评析: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将这一性质体现出来。读写结合可以将知识迁移,并加以运用。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选读美文这是课外拓展。“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于是我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以黄山游玩为目的,激发兴趣,诱导学生去读书。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13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法:谈话法、情景体验法、迁移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解释词语的意思。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奇”,用“奇”组词。
2、板书“奇松”,说说词义。
3、板书课题,齐读。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
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前鼻音:宾客盆景
后鼻音:玉屏楼状如黑虎
翘舌音:状如黑虎
朗读下列词语:陡崖屹立饱经风霜姿态优美盆景宾客情有独钟郁郁苍苍枝干遵劲枝干蟠曲
2、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誉地情有独钟黄山绝胜处遒劲
3、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三、导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交流:读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结合理解“誉”“情有独钟”“闻名于世”。
4、练习:
黄山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山“四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卡片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在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______。所以课文
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_______”。
卡片出示“情有独钟”,指导朗读。
5、投影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自由读,齐读。
设疑:那么,黄山奇松“奇”在什么地方呢?——下节课学习。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下列生字:
誉:撇和捺要舒展。
遒:“西”内别忘了一横。
盆:撇和捺的位置要摆正。
屹:右边不要多横。
俯:右边“府”的一撇要到位。
状:同“壮”要区别开来。
四、作业:
1、见习字册。
2、比一比,再组词。
状陪府盆
壮部俯贫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14课题名称《黄山奇松》科 目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在五年级阅读方面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课堂上我努力营造空间,让他们大胆地参与讨论和交流,自主发表见解。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如《九寨沟》、《泉城》等,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朗读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 2.通过对黄山松美的感受,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二、过程与方法1.采用“读—感—读—想—读—演”的方法,理解了文本,内化语言,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2.读写说结合,让学生模仿第二段松树的写法,学法迁移,使学生的写话说话能力得到提高。三、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凭借语言文字和创设的情境,通过朗读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学习和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练习写话。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的句子,反复诵读,感受黄山松的奇美。2.学习和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练习写话。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黄山奇松》教学活动过程描述教学活动1[u1]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被誉为____,以____、____、____、____“四绝”闻名于世。2、今天,就让我们乘坐网络快车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教学活动2[u2]二、赏读三大名松。1、让我们一起爬上黄山去看一看这些让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观松最佳地点在____,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称玉屏楼为____。指导理解“绝胜处”2、“迎客松”朗读文中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第一句:看图理解“遒劲”。这棵迎客松已经有八百多年了,可谓饱经风霜。它经历哪些艰难困苦?可是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第二句:指导理解比喻句、热情。让学生模仿做动作想象一下,它会向游人说些什么呢?第三句:理解地位的奇是呀,人们只要一提起黄山奇松,就不由得想起迎客松,迎客松不仅是黄山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连安徽电视台的标记都用上了迎客松了,国家领导人招待外宾的地方背景图也是迎客松呢!可想而知,它的地位多高呀!再次欣赏“迎客松”,结合文本,朗读感悟。3、“陪客松”看图读写“陪客松”句子,指导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把陪客松比作绿色的巨人。4、“送客松”看图读写“送客松”句子。指导理解“天然盆景”: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5、出示文字,播放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6、扮演导游,积累内化。“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条件是:讲普通话,口才好,必须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自主准备,可以同桌合作。自主展示,教师点拨。教学活动3[u3]三、学习第三段,进行写话练习。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段,思考:文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2、出示其他黄山名松图,学生欣赏。3、指导写话练习。选择一种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松树,模仿第二段写三大名松的写法,向大家介绍。4、全班交流。教学活动4[u4]四、总结课文。说一说黄山松树“奇”在哪里。地理位置的奇、姿态的奇、生命力的奇……黄山奇松确实让我们大开眼界,难怪明代的汤显祖留下了“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感叹和无缘到黄山一游的遗憾。如果以后有机会,你一定要亲自登上黄山,去领略它无限的风光。教学活动5[u5]五、布置作业。想了解黄山的另“三绝”吗?课后查找资料阅读,推荐你们阅读《黄山游记》这本书。
[u1]创设去黄山的教学情境,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积淀,提供宽松的学习平台。[u2]让学生看图辨认三大名松,激起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并突显三大名松的特点。在本环节的最后让学生扮演导游,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积累内化,创新运用的平台。提高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u3]读写结合,学法迁移,内化提升,使学生的写话能力得到提高。[u4]围绕文本中心“奇”让学生回顾全文,再次感受黄山松的奇特美丽,激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u5]语文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从课内学习拓展走向课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15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网络教学,让学生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黄山美景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过程设计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同学们,马上就要“五一”劳动节了,有没有打算出去游玩呀?你准备建议你的父母带你去哪儿呢?为什么想去哪呢?
2、今天老师再向你们介绍一个“五一”旅游的好去处,那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那里的松、石、云、泉都非常有名,大家想去吗?
现在让我们先去领略一下黄山松的“奇”。
3、齐读课题后学生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指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
3、听课文朗读,边听边看边思:黄山松奇在哪?
4、交流位置奇
形态奇:
品读体会
1、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让我们一起到曾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去观松,在那儿,你会看到哪些松树呢?
2、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第二段,在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学习迎客松:
①细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理解:“遒劲”“饱经风霜”
看图想想“郁郁苍苍”是说这棵树长得怎么样?你能换个词吗?
指导读该句。
②指读第二句:这句话是写什么?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导朗读
③师读第三句,要求学生换一种说法,请用上“不仅……而且……”
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仅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人们只要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
指导朗读。
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迎客松的奇、美以及对它的赞美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学生自行试读、指读、齐读。
⑵学习陪客松
过渡:迎客松是那样的奇美,那陪客松又是怎样的呢?
①指读有关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②说说你认为陪客松的奇特又表现在哪呢?
③看图
④读:要求把它的奇读出来
⑶送客松又奇在哪呢?
①自由读课文
②指答看图理解“蟠曲”并与迎客松的“遒劲”作比较
③感情齐读
3、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果然是那样的神奇,让我们用饱含情感的朗读再一次去体会这三大名松的奇。
齐读第二段中描写三松的句子
4、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松最具有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让我们去一饱眼福,好吗?
学生观看录像。
5、引读:看完这一画面,我们不禁脱口而出:黄山松真是——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是它们装点着整个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难怪人们会对它——情有独钟。
走进黄山
过渡:黄山四绝中其他三绝也是别有情趣,让我们再去领略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学生观看“怪石”及“云海”。
2、谈话总结:
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衡山的烟云,庐山的飞瀑,峨眉的秀丽,雁荡的巧石,丹霞的崖谷,嵩山的锐峰,恒山的浑厚,黄山都兼而有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是山,也是海,是山之海,云之海,松之海,花之海,光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
作业设计
你想去黄山旅游吗?
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赶快行动,写一份建议书,建议你的父母带你去黄山,把去黄山的理由写充分,可以吗?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16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多媒体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下面我就围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以《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拓展性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2、教学重点: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借助多媒体资源使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姿态,感受黄山松的奇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二、说教法
多媒体环境以它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网络的这些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发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课件,阅读课文内容,探究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思考问题,以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多媒体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让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便于引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中去。
、质疑启思,发现问题。创设情境,引入到本课的重点内容
播放四绝的图片,在这四绝中,人们却对黄山松情有独钟。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问完后,让他们再看课题,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那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样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然后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奇松,他们奇在哪里?这样让学生人情入景,更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重点引读迎客松
这一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课件图文结合,让学生找出迎客松到底奇在哪里?通过找句子,再找词语来完成。学生交流讨论后,从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然后再用激情朗读来反映出它的奇。其中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我从指导他们读好词语着手,然后再读好句子,最后读好写迎客松的整段文字。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从着手句子到品读词语,最后到整段文字。从品词析句中,进行感情积淀,为感情朗读服务。
、自学另外两种松,选择一种你更喜欢的介绍给大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简单归纳了一下学习迎客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等方法,自学另外两种松,然后再把你较喜欢的一种松介绍给大家,并说明它到底奇在哪里。最后读出这两种松的奇。在这一环节,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并通过小组讨论,来增强他们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观看其它松的图片及录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交流讨论你想象中的其它形态的松。用直观的方法让他们身临其境,便于更深地理解本文。
、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回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复述本文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而情境的创设更有利于本环节的实施。
、课后延伸,拓展训练。让学生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刻的松,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它写具体、生动。学完课文后,更有利于指导写作。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17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
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3、你喜欢哪一棵,找出句子,大声朗读几遍。
4、交流
5、听出来了,同学们都把松树当作自己的朋友,那么的亲切、友好!请你也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介绍你喜欢的朋友,说说它长得怎么样?生活得怎样?友情提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1、加上自己的想象语言复述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3、用表演的方式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l迎客松:
1、出示句子:“迎客松……生机。”
a、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边看迎客松的图片边适当引导,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欣赏:枝干遒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
b、是啊!这棵迎客松屹立在黄山上已经一千多年了,虽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霜、雨雪的考验,但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是一棵多么——的松树啊!你能把它读好吗?
c、学生练读——指名读——赛读——评读——齐读
2、出示句子:“它有一丛……象征了。”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
b、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你看,它正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它会说哪些欢迎词?
c、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齐站起来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
位宾客,欢迎你们!”
d、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
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
e、学到这儿,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
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过渡: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
l陪客松
1、现在,请你一边欣赏陪客松的图片,一边美美地多读课文,读着,读着,你最想对陪客松说些什么呢?
2、在学生的汇报中欣赏“绿色巨人”,感受它的高大。
3、绿色的巨人:把陪客松比作“----”,板书:绿色的巨人这样写好在哪里?出示课件:边读边想,如果没有“绿色的人”,效果有什么不同?谁来读好这句话?读出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
4、朗读训练
l送客松
1、瞧,这就是送客松,觉得它长得怎样?能介绍介绍吗?看看书,再看看图,先练说一下。
2、请同学上台以游客的身份介绍送客松,要求其它同学要认真听,觉得好的地方要夸夸他,觉得哪儿不足提出来帮助他。
3、朗读指导:送客松正跟游客告别,多么依依不舍啊,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4、小结:迎客松,郁郁苍苍,枝干斜伸,如同好客的主人;陪客松屹立山顶,如同巨人;送客松枝干蟠曲,如同天然盆景。让我们再次领略以下黄山松树的神奇吧!
欣赏画面,驰骋想象
1、同学们,在玉屏楼上其实除了看到这最具有代表性的三棵松外,还能看到许多姿态不一的奇松。瞧它们向我们走来了。播放录象
2、这么多的奇松翠柏,它们或——,或——,或——;或——,或——,或——;它们有的——,有的——。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黄山奇松真是——。
3、游戏激趣。
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游戏,游戏规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棵松,配上一段解说词,听了你的介绍,让大家猜猜是哪棵松?
学生上台点击。
黄山松千姿百态,造型独特。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
有的从山腰斜出,像————————————————;
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如同————————————————;
有的仰望天空,像在————————————————————;
有的卧在山间,似乎———————————————————————
4、小结:同学观察认真,讲得到位,听得仔细,让我们把对黄山松的赞美,把它们的千姿百态读出来。齐读第三段。
、总结全文
黄山奇松,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奇而奇得绝,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难怪徐霞客会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同学们,把今天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爸爸妈妈,也让他们分享一下。说不定,听了你介绍,他们暑假带你黄山游玩呢。
教后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它使传统教学变多元化、立体化,并使教学内容图、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意识,并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以画想象催化感知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拓展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其思考。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利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体验激励想象
针对课文的重点,用多媒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在教学“陪客松”时,创设情境,驱谴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陪客松”,声情并茂地为人们介绍着迷人的黄山风光。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陪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三、以实引虚放飞想象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再用语言激励学生放飞想象,补充在省略号处。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18《黄山奇松》是苏教版第八册的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探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
1、通过校园网、互联网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了解课文内容。
2、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学习,了解更多关于黄山的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黄山奇松》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2、通过《黄山奇松》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网络教材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赏读品味,感受黄山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
3、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语文《黄山奇松》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体会黄山的奇和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网络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使用的道德情感。
三、教学对象分析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曾指出:最好的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家庭条件、地区差异等特点,视野不够开阔,对黄山松的姿态缺乏感性认识。
同时,因为学生已具备熟练的上网操作技能,能根据老师的要求顺利进行网上浏览,网上收集信息,网上交流,并且可以在课后通过发e-mail的方式在同学间进行交流或向老师提出课堂上未能解决的疑问等。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策略:网络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网络上众多的信息拓展了学与教的空间,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必然。本课设计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我自行设计了一个《黄山奇松》的学习专题网站。最后,还要求学生能利用我们提供的搜索引擎,积极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习惯。
教法设计: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开放式个性化学习方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研究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在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相互整合的学习环境下,我们的学习主要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梳理,确定本课堂的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2、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协作学习。让学生自己组合,就解决某一问题进行学习合作,上网搜索,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产生意义建构。
4、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语言或者互发e-mail来实现学习成果的交流。
五、教学媒体设计
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低,网上不健康内容突然侵入等原因,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由教师上网搜集大量关于黄山的资料,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筛选,并用网页的形式制作成网络教材。
当代信息技术导致我们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片、声音、动画、影片,这就是信息时代“超媒体”阅读。在制作《黄山奇松》网络教材中,我通过采集、编辑制作了“黄山概况”、“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季”、“著名景区”等超链接,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我还搜集了大量的黄山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另外,在网络教材中,我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有文人墨客赞美黄山的诗篇,有黄山的历史、传说、典故、风俗等人文景观,有对黄山景观的具体说明……这种“超媒体”的阅读方式,使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将阅读的触角伸向更广袤的空间,便于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生问好。
2、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0课《黄山奇松》。
3、同学们,你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同学了,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现在,请大家进入“课文再现”,根据提示,进行自主学习。
4、学生自主学习。
5、汇报自学情况:
好!你们通过网络教材进行了自主学习,阅读《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那么,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根据“自学提示”你读懂了什么?请你向大家汇报一下。
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设计思路]:问题是研究学习的核心,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它更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作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些课文内容不是学生能直接面对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去创设一个基于问题的情境。我把课文内容与黄山的资料进行链接,如“黄山概况”、“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季”、等,只需在这些词语上轻轻一点,就进入集文字、图片、影片于一体的丰富的网页中。学生通过网络教材的阅读,能够在脑海中再现黄山的真实场景,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通过网络技术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研究。如“‘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把黄山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合作学习,研究问题]
1、好!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请你围绕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研究学习。
[设计思路]: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便于合作探究的场所,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一个研究的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切磋,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汇报品读:好!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随机进入课文。
1、对第一自然段的汇报,解决“黄山为什么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这个问题。
注意点拨:作者是怎样引出黄山奇松的?
2、对第二自然段的汇报,解决“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
对“迎客松”的汇报。
注意点拨:
①迎客松“奇”在哪儿?你觉得作者描写得怎样?迎客松面对游客的到来会说些什么呢?
②为什么说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
③品读课文:你能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对“陪客松”的汇报。
①陪客松“奇”在哪儿?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②品读课文:陪客松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对“送客松”的汇报。
①送客松“奇”在哪儿?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送客松目送着游客会怎么说?
②品读课文: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俨然是在伸手挽留。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表达出来吧!
3、对第三自然段的汇报,解决“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呢?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呢?”这个问题。
学生通过网络资料汇报。
品读课文: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用包含赞美的感情读一读。
4、配乐朗读
听了你们的汇报,黄山奇松令我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多么想和你们一起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你们愿意吗?
[设计思路]:学生通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同时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网络教材的人文熏陶,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搜集整理,探究创造]
1、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黄山奇松》的作者一样去创造美。
2、引导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带领游客边游览边介绍,把学习所得利用计算机制作成演示文稿、word小报等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3、学生通过网络教材查阅资料,整理完成作品。
4、鼓励交流:同学们已经初步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想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吗?你们可以将自己的作品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老师,发送给同学,让他们给你提出修改的意见。
5、师生交流,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
6、老师通过网络展示学生的作品。
7、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网上发表。
[设计思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成就需要与自我理想实现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给学生架设一个展示的平台,用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互联网等设施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天地,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功喜悦。在《黄山奇松》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的成果,指导他们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展示与交流,可以用e-mail将自己的作品发送给朋友,也可以将作品通过网络提交给老师,还可以将作品在网络上发表等。
[总结谈话,展望未来]
同学们,通过今天网络学习,我们不但学会了利用网络资料来阅读课文,而且初步学会搜集、整理资料;我们不但学会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而且学会了和别人进行合作与交流。在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学习的氛围,为我们明天能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19智慧小木屋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黟山三十有六峰,峰峰石骨峰峰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开心一练
一、我会读拼音,写生字。
rónɡyùdǒuqiàoyìlìqínɡyǒudúzhōnɡ
wòdǎobīnkèpénjǐnɡbǎojīnɡfēnɡshuānɡ
二、我会照样子写词语。
例;郁郁苍苍
、、、
例;依依不舍
、、、
三、我能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奇、佛、舍、处、便”都是多音字。
2.“状如黑虎,形似孔雀,日月如梭,挥汗如雨”的搭配形式相同。
3.黄山松可分为:奇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四、我能按要求写句子。
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
1.改为反问句;
2.改为感叹句;
3.改为双重否定句;
开心阅读
五、课文片段我会读。
黄山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屹立——秀美——
2.仿照“千姿百态”写四字词语。
、、
3.这段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突出黄山松树的
的特点。
4.省略号省去了许多内容,根据想象在补充一些。
六、课外的短文,我也很有兴趣。
朝霞和日出
天亮了,东方天际露出了鱼肚的颜色,渐渐地鱼肚色变成淡红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的红晕一样。接着,它又由淡红慢慢地变成深红,再由深红变成金黄的颜色。这时候,周围的白云,仿佛涂上了缤纷的色彩。啊,多么艳丽的朝霞!我真希望自己是一个画家,把清晨这一美丽的景色描绘出来。
我爬上山顶凝望着那遥远的天际彩云在不断地变化一会儿好像红苹果一会儿又好像紫葡萄一会儿仿佛又变成蓝宝石珍珠彩玉瑰丽无比的朝霞变化莫测
没过多久,火球般的红日,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地升起来了。霎时,远近的树木,地上的花草,青青的山,绿绿的水,都披上了晨曦,充满了朝气。尤其那草木枝叶上的露珠,像镶了边的金刚钻一般,晶莹闪耀,好看极了。我第一次登山,真没想到,日出的景色,竟这样的美丽!
原野的清风徐徐地吹拂着,我尽量呼吸着清晨的新鲜空气,尽情地欣赏着清晨的美景,不由喃喃地自语:“大自然啊,你多么美丽!”
1.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朝霞色彩变化的词语。
——————
2.用“——”画出第一自然段的实写部分;用“”画出第一自然段中虚写的部分。
3.给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本文是按的顺序来写的。
5.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对的打“√”错的打“×”
周围的白云,仿佛涂上了缤纷的色彩。
火球般的红日,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地升起来了。
齐白石爷爷画的虾,像是真的一样。
轻松探究
与“松”并称岁寒三友的是和与它们有关的诗句有:
,;,;,。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20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山奇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几个方面说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各地,描写了我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黄山松的赞叹和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的表达很有特色,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黄山松的奇和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如身临其境。是一篇加强学生语言训练的美文。
新课标中对五六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独立识字的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语言评价能力但是受年龄限制,阅历浅,认知水平差,对黄山松比较陌生,对它的姿态缺乏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
结合本文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以及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3.在朗读中感受黄山松的奇和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黄山松的奇和美。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和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激趣导入法、指导阅读法、拓展迁移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动权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我分四个板块来说,下面我分别来说:
板块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板书“奇”字,让学生组词,学生有的组“奇怪”,有的组“奇特”,有的组“奇松”,我就在黑板上又写出松字,并让学生说说奇松的意思,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就在作者的带领下来领略黄山的奇松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然后围绕课题质疑。梳理归纳学生质疑的问题:
1.黄山奇松什么样子的?
2.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这样导入课题,质疑课题,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让他们怀着好奇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刚才质疑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入目,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来扫清文本中的障碍,把课文读通读顺,这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时正音评价,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此时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他们的思维都在运转,做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
4.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读后交流。
板块三:细读探究,读中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听后知道了什么?交流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提出主话题一:文章中主要写了哪几种松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分别标画出描写不同松树的句子。把描写自己喜欢的那种松树的句子大声的读出来,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逐句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理解,读出感悟,读出黄山松的奇和美,读出作者对黄山奇松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2.提出主话题二:黄山上只有这三种松树吗?学生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的回答有的是从到处,有的是从千姿百态,有的是从省略号。让学生用赞叹的语气齐读第三自然段,深入感受黄松的奇美。
板块四:课外拓展,积累知识
1.让学生试着续写省略的内容,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向学生介绍徐霞客游黄山后发出的感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3.让学生课下查阅其他三绝的资料,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部微型教案,我这样设计的板书: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千姿百态
送客松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