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学习原文

时间:2023-03-23 18:49:16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66034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改造我们的学习原文,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原文吧。

改造我们的学习原文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篇1

【目的要求】

1.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风.

2.学习课文中的多种论证方法.

3.学习课文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

【注音释义】

闭塞(sè)眼睛捉麻雀:塞:堵,"闭目塞听"的"塞"。和“瞎子摸鱼”是一个意思。

钦差大臣:现在指上级的机关派来的、握有大权的工作人员,多含讥讽意。

钦差:封建社会有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

臆造:凭主观的想法编造。臆:无根据的,主观的。

故纸堆:文中指数量很多而且十分陈旧的书籍、资料等。故:原来的,旧的。

等闲视之:把某种现象看的平常,不予重视。等闲,平常。

【内容主旨】

课文开头的一句话是全文的引论部分,也是提出问题的部分。表明中心论点,即“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制度改造一下”。

课文其余的几个部分中,前三部分是本论部分,用来分析问题,具体阐述中心论点,说明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提出具体的做法,即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途径。

全文的论证结构是:提出主张——阐述理由——提议。

第一部分的第一句话是分论点,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先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角度,对比地说:“党的幼年时期”认识是肤浅、贫乏的,“观在”认识深刻、丰富多了。

在从历史发展历程的角度讲了三个时期:“一百年来”,“十月革命以后”,“抗日战争以来”。说明马列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实际想结合的重大意义。

最后一句话小结这一部分,指出“所有这些,都是好现象”。这“好现象”就是指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日益结合”。

第二部分第一句话是分论点,即“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其表现是:①不注重研究现状,②不注重研究历史,③不注重马列主义的运用。

第5自然段是对前面的总结,并指出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

第6-9自然段是说危害:

危害之一:根据“想当然”发号施令。

危害之二:对自己的历史一点都不懂,只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

危害之三:谬种流传,误人不浅。

第10自然段做小结,指出上面的“现象”是客观存在,不可等闲视之。

第三部分是将主观主义和马列主义的不同的态度对照地讲。先讲主观主义的态度,主观主义的表现是:对现状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对历史只懂希腊不懂中国,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是无的放矢的。

主观主义的类型可分为两种:①研究工作中的教条主义,②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

主观主义的特点是:只凭主观,忽视客观;夸夸其谈,华而不实。

主观主义的危害是:害人、害己、害革命。

主观主义的实质是:反科学、反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再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其表现是:对现状作系位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对历史,不是割断,不单懂希腊,还要懂中国;对马列主义的理论是有的放矢地研究。

其特点是: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其实质是:觉性的表现,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作风。

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提出具体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方法,具体有三条,简言之,就是①研究周围的环境,②研究中国的历史,③理论联系实际。

最后一个自然段对这一部分小结,指出“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写作特点】

1.从结构上看,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从论证方法上看,第一部分用的是例证法,按时间顺序分而列举。

第二部分主要用的例证法。

第三部分主要用的是对比法,引证法和喻证法

再看一、二、三部分的关系,他们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一、二之间是正反对照关系,第一部分写得简略,第二部分写得相对详细些。一、二与三之间是层进关系

3.从语言上看,本文除了说理的议论文所具有的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和概括性外,生动性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使用了一些特别贴切的词语,包括①富有生命力的古词,如“为之一新”“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发号施令”“生吞活剥”“谬种流传”“哗众取宠”“华而不实”“钦差大臣”“无的放矢”“徒有虚名”“言必称……”等。②来自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口头词语,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对不住”“满天飞”“乱说一顿”等。这些词有的是成语,有的是惯用语。他们或通俗易懂,或凝炼含蓄,但全都准确恰当而传神,具有感染力,又不令幽默风趣。

4.从修辞角度看,本文不仅善于运用形式整齐的正句,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而且善于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德观化为具体形象的生动表述,如“留声机”“墙上芦苇”“山间竹笋”“有的放矢”等。另外文中还有排比、反复、对偶修辞手法。

【难点解析】

1.“引论”中“如次”就是“如下,如后”的意思。

2.第一部分中“一百年来”,应包括1839年林则徐禁烟运动,1851年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1895年康有为戊戌变法,1911年孙中山辛亥革命。

3.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中“闭塞眼睛捉麻雀”和“瞎子摸鱼”都是修辞手法中的借喻。

4.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的内在层次是:

①“在这种态度下,……而是无的放矢。”指出主观主义背离马列主义的表现。

②“马克思、……把感想当政策。”这层又可一分为二,前一小层是引用马、思、列、斯的教导,后一小层指出主观主义的两种类型。

③“这两种人都凭主观,……若干同志的作风。”指出主观主义的特点。

④“这种作风,……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指出主观主义的实质。

⑤“大敌当前,……或叫做党性不完全。”指出主观主义的实质。

⑥“有一副对子,……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是在给主观主义者画像。

5.“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子,从论证方法角度看,属于比喻论证。

从修辞手法角度看:有对偶;有拟人;有引用。

6.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中“‘钦差大臣’满天飞”中的“钦差大臣”是修辞手法中的借代。

【解题指导】

一、“矢”是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理,所射的“的”是中国革命中的不正确的学风——主观主义的学风。

二、第2部分论证运用的主要是例证法。在这部分中,作者在文中共举了三类典型,一类是对现状不做周密调查,根据“想当然”发号施令,一类是不懂自己的历史,只能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一类是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实际分离。作者在列举了主观态度的三个方面表现之后,又举出三类典型材料进一步说明,充分证实了在我们党内确实存在着主观主义这种极杯的典型,必须高度重视。从而有力地证明“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突出了中心论点。

三、“这个意思”就是指文章前面所提出的,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必须“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作者虽然说是要“反复说明”,但这部分内容并不是上一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反复加以论证,使论证更为充分。这部分中虽然也谈到了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危害等,但不是简单地重复第2部分的内容,而是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将其分成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其特点,指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的应有态度。同时在这部分里不是单写主观主义,而是用来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相对照,是非分明,更加突出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迫切性。这部分采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法,也不同于第2部分的例证法。这部分在语言上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使论证显得更加生动、深刻、有力。

四、第1组中第2句是课文中的说法。换成第一种说法不好,因为虽然只缺少“日益”一词,但就是这个词才准确地表达这种结合是逐步的,一天比一天发展的,而不可能是一下子就结合起来的。

第2组中第2句是课文中的说法。换成第一种说法不合适。因为“只有……才……"表明的是一个特称判断,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条件.而打倒主观主义只是使真理抬头、党性巩固、革命胜利的条件之一。而“只要……就……”表示的是全称判断,用在这里就会以偏代全了。

第3组中第1句是课文中的说法。第2句的用法是错误的。因为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用“不是……而是……”,能正确地表达这种关系,而“不但……还要……”则是用以表示递进关系的,用在这里是不合适的。

第4组中第2句是课文中的说法。“基础”强调了调查研究的基本性和普遍性,是人人都必须做到的,而“关键”虽然也能表明其重要性,但不一定跟每个人都有关,不具有普遍性,因此不如用“基础”恰当。

五、仆:倒下。/一:都、一概。/故:旧。/的:靶。/华:开花。

哗:浮夸的言词。/夸夸:浮夸,不切实际。/谬:错误。/滥:不切实际的。

【资料窗】

背景简介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左倾和右倾的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领导者不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遵义会议后虽然曾对左、右倾的错误进行了纠正,但由于当时处于战争条件下,形势变化快,对这些错误思想的根源一直没来得及进行清算,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党内还存在着,对党的正确路线的执行有很大干扰。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党员大量增加,许多人出身于小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彻底转变,这也对党的思想作风产生了一定的不良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纯洁党的作风,清算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影响,提高党的战斗力,党在1941年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和《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作为整风的指导文献。《改造我们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在文中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阐述精辟透彻,论证充实有力,不但在当时整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就针对今天的理论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1]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三段式”论证结构的特有形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及其它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本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4.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风。

教学设想

本文虽是一篇讲读课文,但学生一看就懂,没有什么内容和语言上的障碍,故教学时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在高中议论文学习的基础上,自行分析论证的思路和结构,从学生分析的正误、优劣中,教师加以点拨。论证方法和语言运用也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分析、吸收。教师的任务是安排进度、适当讲解背景、提示问题、重点评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质疑,引发兴趣,以达到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课文背景。

2.熟悉课文。

3.按“三段式”分析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关于课文。

1.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

2.本文是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学习文件。

3.延安整风是对过去几次“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清算。

4.整风运动的内容主要是“整顿三风”,即: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当时,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动员报告:

整顿学风——《改造我们的学习》

整顿党风——《整顿党的作风》

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

二、阅读课文。

由学生在课上自读,批划重点,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1.本文作为一个报告是由前言和四个部分组成,请给四个部分各加一个恰当的标题,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或一句话,要求简明扼要。

2.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又可以找到基本的结构形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大的组成部分。请按三大块列一个简要提纲。

3.本文有一个重要论点“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贯串全文,成为连结全文的中心线索。这一论点和全文的中心论题是什么关系呢?这一论点是怎样将全文的各部分材料连结起来的呢?边阅读边思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可用15至20分钟让学生自读作答。

三、论证结构。

按照上述提示,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先让学生回答,然后加以比较,教师最后讲评归纳。

1.本文四个部分的概括。

本文四个部分如加一标题,应当怎样概括呢?

提示:这种概括,是为了浓缩每一部分所论述的问题,应该是越简练、越明确、越贴近课文越好,不必另起炉灶搬用名词术语来概括,最好是摘引原文原句或原词,能用一个词决不用一个词组,能用一个词组决不用一个句子。

根据这个原则,以下面的概括为好: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概括,允许有学生不同的概括方式,如按实质性概括,以下的答案也未尝不可:

第一部分,理论和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第二部分,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三大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不同学风的比较。

第四部分,转变学风的具体提议。

2.本文论证结构。

本文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如按“三段式”来划分,应该是怎样的形式呢?

提示:一般地说,本文的论证结构可以这样表示:

引论——前言

本论——第一、二、三部分

结论——第四部分

3.对本文结构形式的认识。

这样,本文就出现了两种结构形式的不同概括,究竟哪一种概括好呢?应该怎样认识这种不同的概括方式呢?

本文具有双重身分,一是报告,一是议论文。作为动员报告,分成四个部分是明确、具体而又实际的,这就是前一个行文的结构;作为议论文,它又符合“三段式”论证方式,同样可以找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过程,这就是后一个论证结构。

由此可见,两种不同的概括方式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分析的。

究竟哪一个好呢?当然是前一个好。在一般情况下,还是应该按照作者的行文,去提炼其结构形式,这样贴近原文,清楚明确。

后一个是把文章的内容层次强塞进“三段式”的套子里。从三段式来看,倒很工整;但从文章本身的形式看,就被支解得很不像样子。引论只一句话,只有中心论题,并无“引”言;本论和结论把四个平列的部分分割了,结尾和开头也很难呼应。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主要是从学习的角度,从体会论证结构的角度来加以分析。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任何议论文都脱离不了议论文的一般模式、即“三段式”;但任何一篇具体的议论文又有其独特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像前人比喻过的那样,凡人均有五官,但每人的五官都没有一个相同的。我们学习的任务,不仅要找到那个一般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辨析出其基本模式的不同“变型”。

4.对本文思路的探索。

“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这一基本观点在文中处在什么地位?起的什么作用?是中心论点呢,还是理论论据?它是怎样连结全文、又贯串全文的?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对本文的思路和行文的结构形式就会有深层的了解。

引导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教师暂不解答并总结,可以作为本节课的作业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布置作业。

1.对本文思路的探索,作书面准备。

2.做课后练习二。

本节课板书设计:

改造我们的学习

一、关于课文

二、论证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思路、逻辑顺序与结构形式。

2.对比与其它论证方法的运用。

3.首括式的运用。

4.重点语段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

一、思路、逻辑顺序及结构。

对本文思路及结构形式的认识,如果只限于上节课分两个表图示,仍然是不够的,必须在进一步的阅读分析中,弄清中心线索及组织材料的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逻辑顺序与结构形式的关系。

①“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这一观点在文中是中心论点,还是论据?

提示:这一观点是理论论据。

②“理论和实际的统一”是怎样在文中贯串并连结全文的?

提示:“理论联系实际”是本文的中心线索,正是依据这一观点,才安排了“成绩和进步、缺点、比较分析”这样的逻辑顺序,这是本文行文结构的内在联系。

这样,理解本文的结构形式,必须将行文的顺序与逻辑顺序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领会。

本文的结构图

注:此板书的出现应是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沿着提问的回答、结合课文的内容一步步展现出来。“缺点”的右方还可以再提示具体内容。

二、对比论证。

1.本文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覆盖全文的、对结构形式起重要作用的一种论证方法是什么?

提示:是对比论证。

2.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问题的?

提示

正是这两种对比的形式构成了文章的核心部分。

还有一些具体的对比,学生可进一步在文中找到例证。

三、其它论证方法的运用。

其它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例证,

引证。

本文论证什么问题时使用例证?

本文的例证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第二部分在写“我们的缺点”时,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用的就是例证。作者用“首括式”将缺点加以概括写在段首,这就便于阅读。作者在三个自然段首分别概括以后,又在下一自然段,自己作了更明确的概括,以便过渡到下面举出具体事例来证明这些缺点。这种“分——总——分”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语言特点。

因为这是一篇动员报告,所以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这些特点特别表现在一些词语相对集中的语段里,值得我们摘录出来,反复诵读、细细体会。

1.重点语段。教师略加分析: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③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④有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⑤“有的放矢”的解说。

⑥“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

2.其它成语。

文中还有很多以上语段未能概括的成语,也应划出并加解释,并作为积累词汇而抄录。

主要的有: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谬种流传”

“诸如此类”、“等闲视之”“徒有虚名”

“万古不变”、“生吞活剥”;

还有作者独创的词语“言必称希腊”,已成为生搬硬套外国的东西的固定词组。

3.用词的准确与分寸。

文中很多地方用词准确,具有分寸感,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表达能力。

如课后练习四中所列举:

①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这里,用了“日益”二字,就是用词的准确、有分寸,因为二十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能逐步地结合,不可能一蹴而就。

还有其它语句:

②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这里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缺点”得到了强调;先说有缺点,再说很大的缺点,这就使表达的意义有伸缩性,有分寸感。

③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

用了“一般地说”,表达就周全了,二十年来,在特定的情况下不可能没有做过这些工作。

④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的个别词句,而不会适用……。

这“片面”二字下得好,引用马列词句并不是绝对的不好,反对的是“片面”运用,有了分寸,用语就理直气壮。

⑤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这就决定了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环节是搞好调查研究。“基础”一词用得准确、

[1]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篇3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逻辑思路和论证结构。

2.学习运用在对比中褒贬分明的论证方法。

3.学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并学习本文严密的逻辑思路和结构。

2.筛选主要观点和论据。

3.筛选重要语句。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背景简介。

1.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

2.本文是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学习文件。

3.延安整风是对过去几次“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清算。

4.整风运动的内容主要是“整顿三风”,即: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当时,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动员报告:

整顿学风——《改造我们的学习》

整顿党风——《整顿党的作风》

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

在中国共产党艰难成长的历史上,1941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时期,在建党2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圣地延安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三篇文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将“改造”误写为“改进”。学生指出。“改进”“改善”是在原基础上改进一步,“改造”是彻底改变,改掉旧的,建立新的。“改造”的程度重于“改变”“改善”等,而且要破旧立新,反映出毛泽东对当时极为不满,对教条主义深恶痛绝,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程度深,面积广,希望彻底改造学风,否则革命事业就难以前进。

三.研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1、尽量调动学生自求,自知。提炼论点、加小标题、缩写等手段,一方面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一方现培养学生的概括力、文字组织能力。在具体操作中,可将三个问题分化,逐一提出解决。给充分必要的思考、缩写时间后,解答问题。)

2.用“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启发:“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那么,我们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

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儿来概括:

“主张”——“理由”——“提议”

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3、思考:如给课文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如何概括?

指导:内容能涵盖本部分;简练、明确、贴近课文,尽量摘引原词原句

全文开头一段是引言,末尾一段是结语,中间21段,作者已经用数字标明的四个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引言紧接着标题已经表明了的主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个中心论点旗帜鲜明,提纲挈领。“其理由如次”,是过渡性的词语,用以引出下文。

中心思想:本文深刻地批判了理论和实际分离的主观主义的学风,精辟地阐明了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号召全党必须改造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必须注重研究现状、注重研究历史、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以便更好地完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用提炼论点、加小标题及缩写的方法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重点的筛选重要语句。

二、先看第一部分“进步与成绩”。本部分共7句话,第1句话是个长单句,怎样划分主谓宾?生:二十年,就是……二十年。师:单看“主、谓、宾”好象是个简单的重复判断,所以其修饰成分不容忽视。齐读第一句。生:。师:第1句暗含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其中哪个词用得特别精确?生:日益。师:如果去掉“日益”可以吗?生:不行。“日益”说明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结合”是逐步的,一天比一天好,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师:对,不是程度很高,而是一天比一天进步。第1句话提纲挈领,肯定成绩,齐读第2句。生:。师:哪几种给准确、有力?生:“何等肤浅”“何等贫乏”“深刻得多”“丰富得多”。师:两组反义词构成对比。3、4、5、6句讲什么?生:概述“日益结合”的发展过程。师:对,一百年来摸索真理;十月革命找到真理;抗日战争发展真理。其中“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生:不能颠倒。三者间逻辑顺序很强。师:第5句中“使中国革命的上面为之一新”谁能结合控史具体解释一下?生:马列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一相结合,中国革命的性质就起了根本的变化,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变成了新民主主义。师:这位同学知识面较广。第一段属“分析问题”,在本论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笼罩全篇,齐读此段。生:

师:第二部分,由成绩转入谈“缺点”,主要谈了三方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师:第三部分“两种对立态度”。本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精华: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实事求是”原则。文中“这个意思”指什么?生:指上文谈到的存在的“缺点”。师:既然上文已谈到诸多“缺点”。这里为什么还要反复说明?是简单重复吗?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对比中强化论证,使之更充分深入。师:是的。第二部分只是谈了党内存在的缺点和现象,还没有深入挖掘这些缺点及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剖析。又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用“对比论证”将主观主义学风与马列主义学风对举,黑白分明,是非益彰,旗帜鲜明,突出了“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迫切性。这一部分精彩语段迭出,多用对偶、排比、层递等修辞,整散结合,读来铿锵有力,酣畅淋漓,气势夺人。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生:。师:这幅对子形象地刻画了哪类人?生:只会背诵马列主义教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徒有虚名,而无实学的主观主义者。师:是的。要把这幅对子会背会写。写议论文,最难的是见解上的创新。本文最大的创新就是提出了著名的“实事求是”原则。请一位同学读:“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生:。师:“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原注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毛泽东的贡献并不在于对这个词作了现代化的通俗解释,而在于把它提出来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原则。最初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来作为学习态度的最高原则,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思想和行为的原则。可以说,“实事求是”就是务实精神,是本文的主旨精神和灵魂。提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给全党改造学风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课下结合邓小平的《讲讲实事求是》一文,对照阅读会有更深的认识。邓文中反复强调这一原则,并有了新的发展。也提到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的三个报告,其中就有《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齐背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解释。生:。师:第三部是“分析问题”中的重要部分,大家将此部分散读一遍。生:。

师:第四部分解决问题。,提出“具体建议”。针对前面三方面“缺点”,提出三个改造“建议”。

板书设计

一提出问题1.成绩与进步

改造我们的学习二分析问题(本论)2.缺点(3点).3两种对立的态度(对比)

三解决问题(结论)4.具体建议(3点)

三、语言特点。

因为这是一篇动员报告,所以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这些特点特别表现在一些词语相对集中的语段里,值得我们摘录出来,反复诵读、细细体会。

1.重点语段。教师略加分析: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③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④有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讨论文中引用的明朝解缙的对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从句式看,对偶;从内容看,比喻;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看,双关;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看,比拟;从文章对这副对联的引述看,引用。

⑤“有的放矢”的解说。

⑥“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

2.其它成语。

文中还有很多以上语段未能概括的成语,也应划出并加解释,并作为积累词汇而抄录。

主要的有: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谬种流传”

“诸如此类”、“等闲视之”“徒有虚名”

“万古不变”、“生吞活剥”;

还有作者独创的词语“言必称希腊”,已成为生搬硬套外国的东西的固定词组。

3.用词的准确与分寸。

文中很多地方用词准确,具有分寸感,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表达能力。

如课后练习四中所列举:

①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这里,用了“日益”二字,就是用词的准确、有分寸,因为二十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能逐步地结合,不可能一蹴而就。

还有其它语句:

②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这里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缺点”得到了强调;先说有缺点,再说很大的缺点,这就使表达的意义有伸缩性,有分寸感。

③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

用了“一般地说”,表达就周全了,二十年来,在特定的情况下不可能没有做过这些工作。

④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的个别词句,而不会适用……。

这“片面”二字下得好,引用马列词句并不是绝对的不好,反对的是“片面”运用,有了分寸,用语就理直气壮。

⑤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这就决定了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环节是搞好调查研究。“基础”一词用得准确、

4、词语的运用。

A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

言必称希腊对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

粗枝大叶夸夸其谈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不细心调查,空谈理论

B.灵活运用文言词语,古为今用无实事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等闲视之

C.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论证效果

留声机--一切照搬外国

钦差大臣---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等

附:改造我们的学习习题

一、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字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肤浅浸透前仆后继

B.谬种钦差滥调文章

C.歪曲琢磨无的放矢

D.校勘为之一新哗众取宠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是”字的意义。

A.自以为是B.实事求是

C.是古非今D.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依次填入下列方框中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1.错误常常是正确的。

2.为此目的,就要同志们的眼光向着这种实际事物的调查和研究。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人们行动的。

4.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5.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A.向导指导教导倡导先导引导

B.先导引导教导向导倡导指导

C.向导引导教导先导倡导指导

D.先导指导教导倡导向导引导

四、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②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③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④是否善于总结经验,⑤针对客观实际,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⑦一切从实际出发。

A.复句,第一层次划在④与⑤之间

B.复句,第一层次划在②与③之间

C.单句,主语是“我们说的做的”,其余部分是谓语,谓语是多重复句。

D.单句,主语是①②构成的并列关系复句形式,谓语是③④⑤⑥⑦构成的主谓短语

五、对下列复句的第一、二重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常常是问题提出了,②但还不能解决,③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④就是还没有经过这种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⑤因而问题的面貌还不清晰,⑥还不能做综合工作,⑦也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六、阅读《改造我们的学习》,完成后面1~5题。

①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②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何等,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③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④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⑥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⑦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1.上文共7个句子,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上文括号内应填入的两个形容词是和。

3.填入横线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拿起这个武器的宣传者、倡导者和组织者是中国共产党

B.而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是中国共产党

C.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D.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宣传者、倡导者和组织者

4.上文“为之一新”的“之”指代:“一”的含义是:

5.对上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对比法、引申法论证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

B.运用例证法、引申法论证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

C.运用例证法、喻证法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D.运用例证法、对比法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从而论证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性

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l~8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时代在变化,生活在发展,文艺上的创新,完全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艺术上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并不可取。但是我们也得注意,不要把某种艺术手法或技巧,孤立起来,加以绝对化。比如说,有一种时髦的观点,似乎只有“自由联想”、“快节奏”、“变形”、“错乱”……才算最新手法,合乎时代潮流;其它如”白描”、“写意”、“渲染”、“烘托”、“对比”、“照应”、“反衬”、“悬念”……这类所谓“传统手法”都“过时了”,该进入历史博物馆了。有的同志甚至把恩格斯和列宁所肯定的巴尔扎克、契诃夫的现实主义传统也当作“写作模式”来批,予以突破和扬弃,这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①事实上,离开内容地评价某手法孰优孰劣,孰新孰旧,这种,对创作实践、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是有害无益的。②同一个海明威,他的《永别了,武器》,节奏相当快,另一部小说《老人与海》节奏却非常慢。③节奏的或快或慢,不是靠作家主观设计的,而是由小说的题材和内容来决定的。④谁都知道⑤艺术手法的新与旧也是相对而言。⑥你认为“意识流”是最新手法,可是在欧美各国.这种手法在二三十年代是流行的,现在已不算时新了。⑦王蒙的“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曾经蜚声文坛,至今连他自己也不满足,要有新的突破了。⑧至于“白描”之类传统手法,我们可不要轻视它,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民族文艺的土壤之中,而且符合艺术欣赏的民族心理。⑨单以“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而言,从鲁迅到老舍、赵树理、孙犁,这一现实主义传统,都采用白描手法,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⑩今天有不少优秀作家、如汪曾祺、古华、刘绍棠,他们用中国式的水墨笔法描绘的一幅幅生活气息浓郁的乡土风俗画,同样拥有广大的读者群。⑾总之,对待各种艺术手法,我们要在为内容服务的前提下,宽容大度,兼收并蓄,一要向传统继承,二要向国外借鉴,三要以“我”为主,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才有利于开创文艺事业的新局面。

1.这段文字的论点是。

A.在艺术上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并不可取

B.作品的内容决定作品的形式

C.对待各种艺术手法,要在为内容服务的前提下,宽容大度,兼收并蓄

D.艺术手法的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

2.第一段A处的“一个极端”指:

B处的“另一个极端”指:

3.文中甲乙两处的“也”字都可以解成“同样”的意思,请分别说明这两处的“也”字各表示哪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同关系:

也:

也:

4.第二段开头C与D两处应填入的恰当的说法是。

A.简单、轻率的态度

B.孤立、形而上学的观点

C.单纯、片面的观点

D.一味、简单化的做法

5.填入文中E处使行文连贯的一句是

A.《永别了,武器》尽管节奏快,但它的艺术价值决不比节奏慢的《老人与海》差

B.《永别了,武器》尽管节奏快,但它的艺术价值决不比节奏慢的《老人与海》强

C.《老人与海》尽管节奏慢,但它的艺术价值决不比节奏快的《永别了,武器》强

D.《老人与海》尽管节奏慢,但它的艺术价值决不比节奏快的《永别了,武器》差

6.第二段共有11句话,请在下面恰当的位置上画竖线表示出该段的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7.本文对事例经过了精心的选择,每个材料都考虑到了文章整体。第二段中选择海明威的两部作品进行对比而不用契诃夫或者别的作家的材料,具体原因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8.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A.批判继承B.艺术创新C.艺术手法与风格D.艺术手法的新与旧

[1]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篇4

《改造我们的学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观点选用材料进行逻辑论证的,了解议论文的要素特征

2、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3、学会筛选信息,积累文中成语。

二、学习重点

1、清晰的思路,典型的例证

2、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三、学习方法

采用整体感知、勾画关键语句、精读重点语段的阅读方法

四、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整体感知文章思路,研读第一部分。

学习步骤:

1、导入:学生回忆已读的毛泽东的诗文,进入感知这一篇论辩色彩强烈的议论文。

2、在预读课文的基础上,自测《课课练》“识别记忆”应掌握的成语的含义:

、前仆后继

、生吞活剥

、等闲视之

、有的放矢

、哗众取宠

、徒有虚名

、若明若暗

、粗枝大叶

、夸夸其谈

、谬种流传

、华而不实

、可歌可泣

3、根据单元学习重点和课文学习重点,要求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同学们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思路

4、带着以下问题通读全文

、部分与部分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文章少不了相应的关键句,请注意这些词语的筛选。请首先画出显示文章思路的语句。

、围绕文章题目,全文是如何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议论问一般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文符合这样的过程吗?具体说明。

、回应题目,整体感知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5、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方法:抓住关键语句、捕捉重要信息。

问题1、第一部分的中心句是哪句?

中心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注意体会关键词的统领作用。

问题2、段落中对应性的语句有“何等肤浅,何等贫乏……深刻得多,丰富得多。”理解对应性词语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认识的?

问题3、“中国共产党……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这句中“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的语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注意后面部分还有类似的逻辑性极强、语序严密、组织紧凑的句子,将他们画出来。

6、完成《课课练》p4—5中对本段文字设计的相关练习

7、本堂课内容小结

8、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四

、阅读“读本”第10课《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重点研读第三部分,学会筛选信息,把握要点的方法。

学习步骤:

1、自查上堂课作业,有两处必须掌握和了解。

、练习四:解释加点字

、延安整风运动三大文献:本文和《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2、学习理清第二部分的行文脉络。

方法:联系上下文,把握相关信息。

注意:一是对应性

二是逻辑性

3、重点研读第三部分

讨论以下问题:

、开头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将两种态度进行对比,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

方法:运用比较法,准确筛选出相关信息。

比较:一是要同类,二是要对应,三是要抓重点

、这部分文字极其典型地体现出毛泽东历来倡导的语言风格:准确、鲜明、生动。

所谓准确:主要表现在用词的恰当上。

鲜明:主要表现在态度上不含糊。爱憎、对错、肯定与否定非常分明。

生动:大量使用成语、口语、俗语,活泼风趣,灵活运用一些文言词语,做到古为今用。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请划出本部分能够体现准确、鲜明、生动语言风格的句子,并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4、穿插练习:课课练p3—4

5、简读文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文章处处充满对比:

除了第三部分重点对比外,如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也是一种对比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

小而言之,句子中亦充满对比色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等等。因此对比即是一种修辞格,同时也是一种手法,而本文更是一种对比论证。

、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a、例证法b、引证法c、对比法

请分别举例说明。

6、研究性学习:课文练习二第2题简答如下: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篇5

邱龙涛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教育他们自觉地树立正确的学习。

2.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在议论文中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根据政论语体的特点恰当选用语言材料、语言手段,从而增强论证效果的技巧。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课文中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和课文的语言特色,而思想教育的要求应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2.把课文的讲读同知识短文《学会辩证的分析》的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阅读、写作的熟练技能和良好习惯。

3.教学中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进行论证时的逻辑思路,深入领会课文中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运用提问、点拨、答疑、讲解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而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思考、练习和讨论来主动地进行研习探讨。

教学时数本篇课文与知识短文《学会辩证的分析》的教学时数为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的思想内容,深入领会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意义;研究探讨课文的论证结构,编写全文的论证结构提纲。

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简介课文:本文是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当时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中的一篇重要文献。《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个标题中,“我们”是指全党的同志,特别是党的干部;“学习”是指全党同志的学习,特别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这篇重要报告,不仅在当时对党的整风运动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当今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中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学风,也是非常必要、非常有益的。

提问:标题中为什么选用“改造”这个动词?能不能换用“改娈”或者“改进”?

讨论后明确:“改造”在这里有“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和“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改变”没有强调“立新”这一面,“改进”比较强调“有所进步”而没有强调“破旧”这一面,因此这两个词不能代替“改造”。

2.用“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启发:“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那么,我们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

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来概括:

“主张”——“理由”——“提议”

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论证结构呢?

明确:课文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按照“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

3.讲读课文本论部分

讨论:一、二、三部分各自怎样来论证全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第一部分回顾党成立20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正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作者先总述从“幼年”到“现在”的认识发展是从“肤浅”“贫乏”变为“深刻”“丰富”;再回顾马列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的三个时期;然后充分肯定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第二部分指出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从反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作者先从三个方面列举主观主义学风的具体表现;再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论述这种坏学风的危害;然后谆谆告诫人们对此“不可等闲视之”。第三部分将正反两方面加以对照,说明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原则区别,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改造我们学习的迫切性。作者先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剖析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类型、特点、危害和实质;然后具体说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同主观主义完全相反的表现、特点和实质。通过相互对照,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前一种态度必须“打倒”,后一种态度“应该具备”。

讨论:既然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那么充分肯定我们党内在学风方面一些“很好的现象”的第一部分能不能干脆删去呢?

明确: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必须运用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联系观点、一分为二观点来分析问题。这篇文章的本论部分,重点放在彻底清算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学风,但为了使论证更加充分、更加严密,使文章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作者始终坚持对有关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不搞片面性和绝对化。文章的第一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正面论证树立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对20年来我党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进步的回顾,告诉我们改造学风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也具有可能性,从而增强了我们改造学风的信心。因此,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删去。这一部分中“日益结合”“深刻得多,丰富得多”“是进一步了”“也有某些开始”等词语,都用得十分准确,有很强的分寸感,既充分肯定成绩,又照应了下文“还有很大的缺点”的论断。

讨论:课文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文中谈了哪几类“极坏的典型”,作者是怎样安排使用这些典型材料的?

明确: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例证法。在这部分中,作者谈了三类典型:一类是对现状不作周密调查,根据“想当然”发号施令;一类是不懂自己的历史,只能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一类是学习马列主义时理论和实际分离。作者在列举主观主义态度的三方面表现之后,又举出这三类“极坏的典型”进一步说明其危害,充分证实了党内确实存在着主观主义的学风,“不可等闲视之”。

讨论:课文第三部分的主旨在“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明确:作者虽然说是要“反复地说明”,但这部分内容并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反复加以论证,使论证更为充分。从角度来说,这部分虽也谈到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等,但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分析,将其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其特点,在揭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应有的态度。同时,在这部分不是单写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相对照,从而更加突出了改造学风的迫切性。从方法来说,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例证法,这一部分则采用了对比法、引证法和喻证法。从语言来说,这一部分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使论证显得更加生动、深刻、有力。

讨论:根据上面的讨论研习,让我们进一步研究一下课文本论部分的一、二、三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这三部分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一、二之间是正反对照关系;而一、二和三之间是层进关系,从正面和反面的论证推进到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从分析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进而深入揭示其特点、实质。

第二教时

自学与思考:要求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分析思考《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怎样运用辩证分析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讨论:举例说明课文中怎样运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学风问题。

明确: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要看到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要从发展的过程中分析问题、揭示规律。例如,课文第一部分正面论证改造学风的重要性,就是从20年来马列主义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分析的。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要看到任何事物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到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例如,课文分析了主观主义学风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作者对这三方面不是作孤立的分析,而是准确深刻地揭示了三方面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它们共同的要害所在:违背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基本原则。课文分析主观主义的两种类型,也揭示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指出“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要力求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片面性,既要看到问题的这一方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即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例如,课文分析学风问题,既指出一些“很好的现象”,又指出“还有很大的缺点”;既批评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态度,又论述了马列主义的正确态度;既严肃地提出了“打倒”主观主义的问题,又积极地鼓励传染了这种毛病的同志勇敢地“诊治自己的毛病”;既清醒地看到“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又乐观地指出“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凡此种种,都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3.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

朗读:请两位学生分工朗诵课文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认真体会本文在词汇、句法、修辞方面的特色。

提问: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从本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议论文主要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明确: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性、鲜明性、概括性和生动性。

介绍知识:从文章体裁来讲,这篇课文是议论文;从一系列的语言特点来讲,课文的语言属于政论语体。我们知道,汉语中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在书面语体中,包括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和文艺语体。刚才我们讨论的议论文语言准确、鲜明、概括、生动的特点,实际上就是政论语体的主要特点。政论语体的这些主要特点,对它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语言手段必然会产生明显的制约和影响,这是我们在学习议论文的语言时应该细心地辩析体会的。下面,我们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为例,比较具体地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提问:本文是政论文,是不是只能运用政治词语来进行论述呢?

明确:作为一篇政论文,本文中准确地运用了许多政治词语,如“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观主义”“革命”“党性”“立场”“观点”“策略”“规律性”等。但政论语体在词语运用方面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决不是只能运用政治词语,而是在以政治词语作为词语运用核心的同时,广泛吸收包括古词语、口头词语、熟语在内的各种词语,使语言表达不但显得准确、概括,而且显得鲜明、生动。

提问:本文在论述学风问题时使用了哪些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使用得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包括:(1)富有生命力的古词语,例如,“为之一新”“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发号施令”“生吞活剥”“谬种流传”“实事求是”“哗众取宠”“钦差大臣”“华而不实”“无的放矢”“徒有虚名”“言必称……”等。(2)来自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口头词语,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对不住”“满天飞”“乱说一顿”等。这两部分词语中有的是词,有的是熟语,作者似乎是信手拈来的,实际上都经过精心选择。这些词语或凝炼含蓄,或通俗易懂,都使用得十分准确恰当,十分生动传神,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也不乏幽默风趣,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提问:本文在选用句式方面也显示了一些适合政论语体要求的具体特点,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诵读本文第三部分,从中归纳出作者选用句式的一些特点来。

明确:适合政论语体的要求,本文在选用句式方面表现出相辅相成的两方面的特点。首先是严密。文中长句短句都用,但与文艺语体相比,长句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些长句包括比较复杂的单句和有多个分句的复名,结构都是准确而严密的。复杂的单句如:“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道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复句如:“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其次是灵活。作者根据论述的需要,在句类句式的选用安排上显得灵活自如、富有变化。例如,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交替使用了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语气不断变化,既令人信服又使人受到感染。又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几句,句式灵活多变,而变化之中又寓有整齐。所有这些,都完全符合政论语体的特定功能和主要特点。

提问:本文非常注意修辞,它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又怎样体现了政论语体的主要特点?

明确:本文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利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行文气势。古人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现代修辞学家认为:“政论语体容许句型句式的高度集中”。从本文来看,作者善于运用形式整齐的整句,运用排比、反复、对偶、层递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行文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也体现了政论语体的鲜明性的特点。二是善于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具有某种形象性的生动表述。政论语体中也常常使用比喻,本文中出现的“留声机”“墙上芦苇”“山间竹笋”“有的放矢”等,都是作者进行论述时采用的十分贴切的比喻。但政论语体中的比喻与文艺语体中的比喻不尽相同,后者的作用完全是为了描写的形象、生动,而前者的作用服从于政论语体的理论阐述功能,它使议论文中所要阐明的道理更加深入浅出,令人信服。本文中的上述比喻,都能有效地为理论阐述服务,体现了政论语体在准确、概括的基础上力求生动、鲜明的特点。总之,本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都是为了调动多种语言手段来增强论证的效果。

提问:我们再来研究一个具体问题吧。课文中引用了明人解缙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知道这是运用了比喻这个辞格,但这副对子是否只用了一种辞格呢?

明确:在语言表达中,常常出现综合运用多种辞格的情况。课文中的这副对子,从句式看是用了对偶;从内容看是用了比喻;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来看,是一种双关;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来看,是一种比拟;从文章对这副对子的引述来看,又是一种引用。这就告诉我们:对辞格的运用有时应该作综合的分析。

布置作业

课外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

[1]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原文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