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谜ppt

时间:2023-03-23 18:49:06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96411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月球之谜ppt,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月球之谜ppt吧。

月球之谜ppt

《月球之谜》

《月球之谜》篇1

月球之谜课前准备】1.带生字的词语卡片。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纪录片。3.学生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可以是有关月亮的故事、诗歌或知识。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2.观看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纪录片,相机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1.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做个记号,可以向你的学习伙伴请教,也可以向字典求助。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学生在小组内认读。3.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能解释的请学生解释,不能解释的,指导学生边学课文边理解。4.游戏:猜一猜。从学生的描述中猜测他讲的是哪个词语。三、整体感知,展示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中提到的未解开的月球之谜和已解开的月球之谜。2.找出你最想读的段落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让你的学习伙伴也对它感兴趣。3.小组合作,展示朗读。四、理解词语,书写生字1.读课文过程中,相机指导理解词语。2.指导书写词语“悬挂”“奥秘”“努力”“估计”中所含生字:悬、奥、努、估。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内容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二、小组合作,探究感悟1.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月球之谜”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们最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是;我们要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让我们合作划出重点词句;你所选择的月球之谜是否已解开?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相机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鼓励学生积累。3.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时,请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教师指导朗读。三、拓展延伸,鼓励质疑1.课文中提到了许多有关月球的知识,还有令你费解的吗?2.你所提的问题人类是否已经解开?如有学生知道可当堂解决,如不了解,鼓励学生课余查阅资料。四、指导写字引导学生比较“菌”“藻”,书写“菌”“藻”“项”“遐”。五、积累词语鼓励学生课余把词语表里的词语及课文中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月球之谜》篇2

教育信息化环境中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意图

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体现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教育理念。目前,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受到一定束缚,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总体设计思路

月球之谜

教材说明:

《月球之谜》是新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学生通过对这么主题活动的探究,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认识月球,了解月球,讨论月球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分组卡片、主题网站、月光奏鸣曲、春江花月夜

学生准备:概念图作品、学习网站、幻想画、神话传说

教学时间:5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月亮自古以来,就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的月光,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了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

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的美好,课前大家针对自己不同的特长和兴趣分小组展开的对月球的探索,现在就来看看我们的成果。我真为大家的聪明智慧所叹服!

二、学习课文,解疑问答

1、自读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登上月球,去看看那是个怎样的世界!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3、小组活动:写出人类探索月球未解之谜。教师准备红、黄、绿、蓝、紫、橙六色卡片四套,分别写有1、2、3、4、5、6。由学生随机抽取,按照数字相同的规律做在一组,每组发给1张白纸,然后按照顺时针依次传给其他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尽量多的问题,最后一名同学汇报,比赛哪个小组获胜。

4、总结表达,读懂了什么,讲述疑惑,

三、网络探究,自主学习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人类选择走出地球,那么第一站就自然而然的选择了离我们最近的“未知”土地——月球。可能许多年后回首人类登月的历史,我们会觉得我们现在所取得的成绩很微薄,但是对人类进步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一位踏上月球的人所讲:“虽然这只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让我们一起登入主题网站,看看月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特别关注人们探索月球之谜的历程。

四、高智慧学习,小组讨论

结合实例,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孜孜不倦的探索着宇宙星空的奥秘,不仅仅是月球,还有火星,银河系等等,为什么会出现哥伦比亚事件?为什么今年美国对于火星的探索遇到困难的新闻牵动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知道就是因为这样一种探索的精神使得今天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那么科学进步的含义仅此而已吗?提出不完整的等式,科学进步=牺牲+探索+…+…+…+…启发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填写不等式。说出相应的理由

小组活动:按照形状相同的规律划分小组,小组讨论填写等式,然后按照颜色分组到别的小组讨论,了解别人的想法,最后回到自己的小组,修改本组的观点,红色留下负责解释本组的想法,全班汇报交流。

五、课堂小结

假如3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

六、教后反思

每次上过类似今天这种情况的网络课,总是引发很多的思考和争议,许多人关心的总是他与语文课的关系,把脱离语文教学目标和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强有力的驳斥论据,以前我也曾懵懂的认为我是不是脱离了目标,在走俏啊?在确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体现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多元智能学习,最终实现融合性学习,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形成为最有力的说明!

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策略的设计最为重要,同样,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策略的设计

这个主题活动,我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问题的设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的框架,那么将来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能受到这种思维的启发,相信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继而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你知道什么?关于月球的知识你了解多少,是对以前知识的一个积累和概括。

2、你想知道什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3、你怎样知道的?对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的认识。

4、你学到了什么?总结学生经验。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层次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键要设计好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高级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师在设计“科学进步=探索+…+…”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具体事例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活动策略的设计

有效的小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通过两次小组活动的开展,一次问题接龙,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比赛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而且精彩有价值,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细胞活跃,富有创新意识,“月球上有传染病毒吗?”“月球和地球哪个的年寿高?”“月球的尘土具有杀菌的作用吗?”另一个活动是小组讨论填写等式,然后到别的小组吸取经验,回来补充自己的观点,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表达、倾听、再思维的能力,可以说选择一种好的组织形式,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是相当的重要。

三、评价策略的设计

这堂课中我认为比较失败的就是没有很好的体现评价的过程,无论是对于学生精彩的展示还是小组活动,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语言显得有些干瘪,吝啬,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上好课重要标准,另外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过程和效果。

《月球之谜》篇3

一、出示月色图片,欣赏导入

1、小朋友,聆听着《春江花月夜》这优美的乐曲,静静地仰望着这轮皎洁的明月,使你想起了哪些跟月亮有关的诗句呢?诗人们望着月亮想象,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句。)

2、师范读引入:你们看——

ppt出示: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⑴ 这月夜美吗?自由读。

⑵ 谁愿意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齐读。

3、师: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直到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

师: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探索——月球之谜。故意写错:谜写成迷

从课题,你知道课文是写什么的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据老师的要求,自己来读读课文。

ppt出示要求: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遇到难读句子多读几次。

2、学生自读。

3、刚才老师巡视了一下,同学们……真会读书!现在老师看看这些词语你们掌握得怎样?

ppt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

去掉拼音的: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4、读通难读的句子

5、找出你最想读的段落来读,可以邀请同桌,可以邀请好朋友,反正你请谁都行。

评价:

三、再读课文。

1、课文读通顺了,现在请同学们用心地再一次去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课文提到了月球的哪些谜?

2、随交流出示:

月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

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为什么不同植物在月球尘土中生长情况不同?

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

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

四、板块一:自主学习月球世界。

1、这六个谜中,哪个谜已经解决了?找出课文的句子读一读。

ppt出示:第一眼看到的是十分奇异的景色: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行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2、自由读,月球给你什么感觉?从哪里看出来?

顺便解决“荒漠”的意思?点击荒漠图。

3、简单过渡:月球……我们来一场男女生的朗读比赛,好不好?看谁能读出月球带给我们的感觉?

4、自己先来练习一下。谁先来!怎么样?

5、再次仔细地看看这段话,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可能的问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ppt出示“地球──月球──太阳”三个星球的关系。

6、月球给我们的感受是那样奇异。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仅能靠幻想,所以有了许多神话故事,比如:嫦娥奔月,……。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到去年我国的神州六号升空,50年来,人类探索月球的行动从未止步。可以说:齐读: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五、板块二:猜想未解之谜

1、虽然,人类登上了月球,看到了月球上的尘土和岩石,但是在实验与探索中又产生了这些未解之谜——ppt出示引读: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

为什么不同植物在月球尘土中生长情况不同?

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

2、你对哪一个未解之谜感兴趣?

3、各小组自由朗读,选派代表有感情朗读本小组感兴趣的月球之谜,力争通过朗读激起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

4、交流:

ppt: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ppt: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ppt: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水藻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ppt: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上曾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他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的年龄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5、这些难解之谜现在有答案了吗?你无法确定,老师甚至是科学家也无法确定,真是令人费解啊!

6、月球上还有未解之谜吗?从课文的哪里看出还有?

这个省略号想告诉我们什么?

过渡:月球之谜还有很多很多,月球留给我们的是无穷的疑问。

六、小结,提出下节课设想

1、面对着这奇异的景观,面对这么多的未解之谜,你登上月球最想做什么事?

2、人类虽然登上了月球,但并没全部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月球上的无穷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同学们想通过什么方式来进一步了解月球呢?

3、下节课我们就举行一个探索月球奥秘发布会,小朋友们可以带着这些谜团去查阅资料,当个解谜的科学家,也可以当个文学家,去搜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诗词歌赋。到时候,让大伙儿尽情分享你的猜想、你的探索、你的收获,好吗?

《月球之谜》篇4

重庆市高新区石桥铺小学人教版实验教材集体备课组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书写“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探索”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月球的奥秘,激发学生爱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知识.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前交流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就太阳的奥秘,你们了解月球的知识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月球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把子音读正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4.现在你了解月球的有关的知识了吗?

三、指导生字

1.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听写后同桌互相批改。

二、交流,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人们都会有哪些遐想呢?

就因为人们对月球有那么都的遐想,人们为探索月球的奥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自由读2-6自然段,边读边想

人们都做了哪些努力?

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课文写了月球的哪些没有解开的谜?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4.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讨论。

三、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四、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月亮的诗句。

2.课外留心科学的新发展。

《月球之谜》篇5

22月球之谜

教学内容位于教材的第93页至96页

教学目标

1.认识“悬、遐、奥”等8个生字,会写“幕、临、悬”等14个字,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月球表面照片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乐曲《春江花月夜》。

2.为学生印发有关月球奥秘的图文资料。

3.学生收集的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茫茫太空,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

2.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曾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天,我们面对着这散发着冷冷清辉的明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吗?

3.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都是民间传说。人们多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

提出自读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练习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有哪些难解之谜。

3.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上节课搜集的资料和小练笔,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组内交流

1.小组长设计形式,检查组内同学的生字、生词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

2.组内同学交流所画出的月球之谜。

3.讨论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关于月球之谜的猜想。

全班交流

1.各组选派代表或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2.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a.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等等。

b.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1.对某一未解之谜感兴趣的同学结为一组,大家共同猜想谜底。

2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袋”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资料袋

b.月球起源之谜: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c.月球年龄之谜:根据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年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d.两位宇航员在登上月球后,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竖立在月球上,纪念碑上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然后,又在月球表面安装了电视摄像机;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间距离的激光仪,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间的第一次通话。

第 二 课 时

指名朗读课文

读读写写,并发现生字的记忆方法

夜幕降临  悬挂  曾经  奥秘  努力  登上  任何

撒在    水藻  一旦  一项  估计  年龄

创设情境,感悟月亮的文化内涵

1.出示月色皎洁的图片,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古往今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各样的情感,有数不清的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音乐绘画。下面,就让我们在《春江花月夜》这首名曲中,把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月亮的名句写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反复吟诵几遍,再抄写下来。

实践活动

人类虽然登上了月球,但并没全部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月球上的无穷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通过阅读和登录网站,去进一步了解月球。

板书:

月亮神秘

课后反思

1、学生有收集的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的愿望。

2、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学会自己上网找资料。

《月球之谜》篇6

一、猜谜引入,提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你们瞧

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有时停在头顶,有时挂在树梢。

过渡:月亮,也叫月球

2、师引: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高挂在夜空,皎洁的月光撒满大地,沉浸在这优美的月色中,遥望着这轮明月,你一定浮想联翩。你想到些什么呢?

3、像我们刚才这样浮想联翩,想得很多很美很远,这就是“遐想”,而且是美好的“遐想”。

4、学习第一句。

出示第一句:“每当夜幕降临……遐想。”(评:你读出了月夜之美。你读得特别轻柔舒缓。听了你的朗读,让人想得很多很多……)

谁愿意把这句读给大家听。

让我们把这么美的月色带给大家吧!齐读。

5、面对如此美的月色,你的脑海冒出了哪些疑问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月球,一起去探索——月球之谜

什么叫“谜”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按老师的要求,自己读课文。

标出课文写了哪些月球之谜。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倾听。

3、现在,老师看看这些词语你们掌握得怎么样?

、出示词语

、自由读——指名读——小老师带读

4、你们找出了哪些月球之谜?

、学生交流

、教师板书

……哪儿……?……什么……?……一样吗?难道……吗?或者是……?

、老师把刚才同学们找出来的谜整理了一下。

月球是从哪儿来的?

上面有些什么东西?

它跟地球一样吗?

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

你能读好这些问句吗?读一读你喜欢的问句。指名读问句,让我们一起问问你的同桌吧!

三、自主探究,读文感悟

板块一:自主学习已解之谜

1、快速浏览课文,这六个谜中,哪些谜已经解决了?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第一眼看到……一片荒漠。

1、细细地,自由地朗读这一段话,想一想宇航员在月球上看到的和我们想像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那么你把月球上景色告诉大家吧!

3、月球上的景色和地球上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预设:

生: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

师;是呀,黑沉沉的,谁再来读读这句。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已经感受到了天空是黑沉沉的,但是月球表面灿烂的阳光我还没感受到。谁再来读?

师:我想听听男同学读读这句话。

师:读的真不错!还有哪些不同?

生: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空气。

师:小宇航员,你来到月球上,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满是岩石,满是环形山,就是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师:是呀,月球上是一片荒漠。我们请左边3组的同学读读这句话。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已经感受到了同学们探索月球奥秘的欲望,为了奖励同学们的出色表现,老师带来了一些宇航员从月球上拍摄的照片,你们想看吗?

生齐答:想!

师:播放有关月球的照片。

这样的与我们地球完全不同的景色,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4、让我们一起把这十分奇异的景色告诉地球上的人吧!

5、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197……

当他首次登上月球时看到了什么,你能猜猜他当时的心情吗?

指名读——师生对读

板块二:猜想未曾解之谜

过渡:月球的表面如此奇异,难怪同学们会产生这么多疑问。实际上,不仅是同学们,就是科学家们,对月球也有许多未解之谜。请同学读3—6小节,边读边想,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

1、学习第1个实验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第1个实验,谁再来给大家读读这个实验。

“一下子”“都”死在了月球尘土里,你有什么感受?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面对这样的实验结果,你有什么疑问吗?

把你的疑惑大声问出来。

看,细菌在月球尘土里,一下子都死了,你想问——我们都想问——

引读:我们把细菌……,就猜测

读到这里,你还想把什么放进月球尘土里研究?

2、学习第2个实验

科学家还做了什么实验?再请一个科学家说

课文通过什么说明方法来写清楚的呢——男女生对读

通过比较,你有什么疑问吗?难道……为什么……

3、刚才两个疑问,你能解决吗?你呢?老师也不能,科学家也不能,真是令人——什么叫“费解”呀?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吗?自己练一练?

读“这一连串的实验结果……”

4、科学家对岩石的研究结果是什么?

、指名读——谁比他说得更清楚?

、作者在这里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说明文中的数字很重要,它是用来说明问题的,所以读的时候一定要清楚、明白、实在。

月球的年龄研究出来了吗?

从“估计”我们知道月球的年龄有可能比地球年龄大,也有可能小,还有可能是一样的。难怪,我们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难道……

6、面对这一个个月球之谜,你感觉怎么样?

出示“这一连串的实验结果……”

7、月球上还有未解之谜吗?从课文的哪里告诉我们

四、总结

月球之谜可真多,面对这一个个谜,我们该怎么办?是啊!我们国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月球的探索。看,2007年10月24日,我国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到2010年,我国将发射嫦娥二号,继续探索月球的奥秘。希望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我们也去探索月球,去解开一个又一个的谜。

最后,送大家两个字。“奥”、“悬”

《月球之谜》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3、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词句。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是个怎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教学难点: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法策略:直观演示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剖读感悟法

学习策略:课前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问难

教学准备:星际资料录像、投影片、月球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无数美丽的星球,每一个星球都是一个末知的、神秘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离我们最近的美丽星球——月球,去探索它的奥秘吧!

(建议:老师的导入语言能与第一课时衔接紧密些更好。)

二、借助录像,师生互动

1、看,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会引起你什么样的遐想呢?

2、不光是你们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对这颗神秘的星球都充满了美好的遐想,人们又会遐想些什么呢?和我们的一样吗?齐读第一自然段。

3、对,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看着这轮明月,你们此时有什么感受?

4、月球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你知道吗?

三、学习课文,配合资料探寻月球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

3、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出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第一眼看到的景色吗?

4、是啊!月球上空是黑沉沉的,表面怎么又洒满了灿烂的阳光呢?真奇妙啊!你能把这奇异的景色读读吗?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吧!

5、唉,月球上的景色与我们的想象简直就太不一样了,你们想看看宇航员从月球上拍回来的照片吗?

6、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都被这奇异的景色吸引住了。你们看,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咦,他们是怎么走的呢?怎么会这样呢?

a、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真能干呀!你真会读书呀!

b、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多了不起呀!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也给了我们的答案,我们去读一读吧!

四、细读课文,了解月球的末解之谜

1、默读第三至第七自然段,想一想,文中列举了几种月球的不解之谜?

2、在这三种不解之谜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呢?为什么?

3、请对某一未解之谜感兴趣的同学结为一组,大家共同猜想谜底。

4、课文第七自然段,作者只用了一个省略号,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五、资料交流,感受月球的神秘

1、除了文中所说的这三种没有解开的谜,结合你们读的月球资料,看看你还有哪些未解之谜呢?

2、同学们在课前一定收集了很多描写月亮的诗句,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七、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月球留给我们的谜还有很多,对这神秘的月球,人类将继续探索下去,人类也已经开始对宇宙的探索,如探测火星等新的挑战。宇宙的神秘面纱总会有一天能够被人类揭开。那课外,你想做些什么?

八、板书设计:

尘土是否能杀菌?

月球之谜水藻为何鲜嫩青绿?

年龄是否比地球大?

教材简析:

《月球之迷》是新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浓。学生通过对这些主题活动的探究,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月球之谜》篇8

一、导入新课。

1、交流描写月亮的诗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图片)沉浸在这优美的月色中,遥望这轮明月,你想到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生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3: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白。

2、揭示课题:

师评价:真棒!月亮也叫月球,它是离我们最近的美丽星球,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它,去探索它的奥秘吧!板书:月球之谜。

3、解题:

师:谁来说说你对“谜“的理解?

生1:不理解的,不知道答案的。

师:我们把它叫做“疑问”或“疑惑”,月球之谜就是———

生:对月球的疑惑

师:真会思考!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课题。

4、齐读课题。

师:读课题有讲究,要让别人知道文章写的是月球的什么?(生齐读)

师:还得让别人知道写的是谁的谜?(生再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登上月球,去看看那是个怎样的世界!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走向学生注意倾听)

2、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师:读完了课文,相信下面的词语肯定难不倒你!谁来读给大家听?

(1)指一生读。师评价:读的正确,声音洪亮

(2)指另一生读。师评价:太棒了,值得学习!

(3)全班齐读。

3、指导书写。(课件出示要求写的生字)

师: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你认为哪个字在写的时候容易出错?你怎样提醒大家?

生1:“奥”,是上下结构,上面那一部分不堵口。

生2:“藻”是上下结构,千万不要写成了左右结构。……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今天老师引导大家重点学习“幕”“藻”的写法。(课件出示“幕”“藻”)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1)师在田字格中范写(2)学生练写,注意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4、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生:我知道了月球上有很多奥秘。

生:月球上的景色跟地球上不一样

生: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谜……

师小结:大家知道的可真多,相信学了课文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月球之谜》篇9

新课程,新时空!无论课堂到底呈现怎样的变化,至少从现在许多实验的展示来看,语文教学已出现许多新的视角。本案例仅就新教材第六册《月球之谜》一课的教学观摩作纸上的点谈。

一、感性生活的视角

知识呈现的片断实录:

课件出示:在空灵的音乐声中,一轮明月悬挂在高远的天空,穿梭于云絮之间。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片子,能说说自己的感觉吗?

生1:感觉很美丽。

师:很笼统,整体的感受。不错。

生2:月亮是离我们很远的,可是在这个片子里,听着这个音乐,看它在云里钻来钻去,看起来像很近了。

师:嗯,仿佛就在眼前,感觉很亲近。说得完整而有根据。

生3:这个片子里,月亮是圆圆的,很亮。月亮是很慢很慢地移动的,我们仔细地看,就能看到上面好像有许多东西……

师:看清上面有些什么了吗?

生3:模模糊糊的,好像有山一样的,还有水。

师:嗯,看得仔细,而且善于想象。不简单!

……

赏析例谈:

1.语文成为一种感性的存在。语文到底是什么属性的东西?是不可抛弃人文的东西!从这个知识呈现的课例片断来看,语文表现为一种感性的存在。“月亮”是一个词汇,也是一个概念,但老师把它表现为一个生动的形象,一种诗的意境。让学生融入这般诗情画意中,感受月夜的宁静与安详,经历情感的体验。那么语文就化为感性的存在,美的存在。小学生不会拒绝直观,更不会拒绝美。

2.语文成为生活化的对话。语文到底是什么属性的东西?它注定是人们用以表达和交往的工具。但语文所要呈现的是一种自然的,具有生活形态的对话。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有感而发,辞出真实;同时教师在对话中不经意地指导了语言工具的使用。例如“很笼统,整体的感受”、“说得完整而有根据”、“看得仔细,而且善于想象”。事实可见——有效!课堂缘何不能成为生活呢?

二、主题活动的视角

知识扩展的片断实录:

教师:从刚才的片子里,你想起了些什么?

生1:我想起了许多写月亮的古诗。

师:说一首听听。

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一起背这首诗。……仅仅是写月亮吗?

生2:不是的,古诗是通过月亮写自己思念家乡的情感。

师:说得好,明月可以寄相思。

生3:我也想到了一首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

师:一起再背这首诗。……说说它怎么写的月亮?

生4:它说月亮就像白玉盘,又像一面镜子挂在天空。

师:看到月亮,人们不禁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还有从片子里想到的吗?

生5:从片子里,我想到了月亮上面有一个月宫,里面住着嫦娥和玉兔。

师:是的,我也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

生6:我还想到了一个叫吴刚的老人,因为……他一直在那里不停地砍桂花树。

生7:我很小的时候,奶奶讲过一个故事,说月亮上有一棵摇钱树,树上挂满了金元宝。有个财主得知消息后,就想着各种办法想到月亮上去。有一次,他终于乘着一个大风筝到了月亮上,他从摇钱树上摇下了许多钱。可是后来下不来了,就一直在月亮上了……

…………

案例启示:

1、语文教学是否也可以主题化?在语文学科中实施主题化的教学活动尚且是一种新的思考。但由于教师选择了一个具有丰富知识内涵的主题——“月亮”开展学习。扩展了知识容量,丰富了词汇积累,即使学习过程看似浅尝,但学生对寄情月亮的感受决不可言轻。同时“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主题化意味着设计的宏观体现,教师仅仅以“看到月亮,让你想起了什么”引领思考,体现了无限的学习张力,让学生得到了足够的自主空间。

2、课文学习是否仅是孤立的活动?从这个片断似乎告诉我们教学存在着前后知识的互动联系。对于“月亮”,学生是有过许多曾经的,曾经对其知识的了解,曾经与月亮相伴的人生经历。当然,从这个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更多的是对所积累的知识的一种互动。还是缺少学生个体化的自我独特感受的交流,这是一种缺憾。但值得肯定的是教师认识到从学生的已有积淀出发,开辟主题化的广阔空间,去实施生成性的教学。

三、学习生成的视角

生成学习的片断实录:

师:老师也想起了一句诗“古人不识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从古至今,每逢夜幕降临……

出示句子:“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请学生读句子。

教师:读了句子,你想说些什么?

生1:什么是遐想?

师:请大家试着再读一遍句子,猜猜看,“遐想”可能会是什么意思。

生1:好像是“梦想”的意思。

生2:好像是“想开去”的意思。

师:了不起,马上就学到了一个很好的词。还有其它需要学习和了解的词语吗?

“夜幕降临”、“悬挂”、“皎洁”……

师:除了这些词语的学习外,你们还有其它的问题吗?

生3:那皎洁的月光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美丽的遐想?

师:你们觉得呢?

生4:因为我们经常能看到月亮。

生5:因为月亮很美丽,很神秘。

教师:对,月亮的确很美丽,也很神奇,所以也留给了我们许多的谜团。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月球之谜。那么你们对月亮有什么迷惑不清的问题呢?请你先在纸上写下来……

交流,并记录:a.月亮为什么会发光?b.月亮上到底有没有嫦娥和天宫?c.月亮上有没有人住在那里?月亮上是不是和我们地球一样的?……

教师:那么多迷,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课文《月球之谜》来解谜语。

请生大声地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并且思考:课文为你解答了哪些谜?课文又让你产生了哪些新的谜?请大家在书本上找一找,划一划,想一想。

实施学习……

案例剖析:

1、学习是满足学生需求的生成。

生成,是对教师严密设计和完全定向的一种颠覆。伴随着学生对的月球感受,加上对月球神奇传说交流,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谜。这便生成了学习的问题背景,引发学生把自己的认识与课本知识相碰撞,促使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而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在对话文本的探究中继而生成新的谜,以促使进一步的探究学习。这些生成的问题都是源于学生的需求由学生自己产生的,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的是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为自己的需要而学习”,学习变得主动而富有现实的意义,其积极的表现也从课堂可见一斑。

2、“生成”在宽泛的“预设”中孕育。分析问题生成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与教师的预设紧密相关的。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了几个期待生成的环节,但是期待而不提供。比如,他安排了两个“生谜”的环节,但却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谜”的内容。而另一方面,教师充分考虑了生成问题的价值,因而在导入学习时,有意识地让学生交流神话传说,促使学生生成的问题有更现实的针对意义,展示了每个学生真正学习的过程,以致目标实现。

暂且,只能借助于课堂所见及个人的理解把这个课例认同为一个好的教学过程,只期望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和验证。但无论如何,确立新的视角来看待语文,是跟这个“大破大立”的时代相适应的,并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月球之谜》篇10

教材分析:

《月球之谜》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与《太阳》、《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课文共同给成科普文学习单元。本文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谜”,当然,有的谜已解,有的则没有得到答案,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教学实录:一、课前读诗,诵诗引入师:初次见面,老师送大家一个礼物,这是一首古诗中的前四句,给你们一分钟,看你能背下其中几句?开始。出示《古朗月行》学生背诗句,老师巡视。师:谁愿意展示?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师:真不简单。请同学们仔细看一下这些诗句,想想它们都是描写什么的?生:月师:何以见得?生:第一句有个月字,瑶台镜也是比喻月亮的。师:你有一双慧眼,找到了那几个相同的关键字眼,那就是月,也就是现在我们叫的月球,这些诗句都是古代诗人们看明月时产生的多姿多彩的遐想。评: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与文本内容紧密相联的诗句背诵环节,语文味浓,操作性强,过渡效果佳。二、解题初读,整体感知单元解题,初读思考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题目叫《月球之谜》读题生:月球之谜师:这篇课文是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前两篇分别介绍太阳与月球两个天体,后两篇分别介绍互联网与机器人两种现代科技产品。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那轮皎洁的明月。读题。评:这种解析充分注重单元整体结构性,引导以一种更大的视野来看待一篇文章的价值与地位,在增强学习知识的系统性的同时发展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整体观。生:月球之谜师:如果说我们也对月球之谜感兴趣,那赶紧让我们到课文中去了解它吧!自由地大声读一遍课文。请问,看着提示,说说有几个要求?生:自由地读师:自由读就是怎么读?生:自己读,不和大家一起读。师:不错,除了这个要求还有吗?看仔细哦!生:大声地读一遍。师:对极了!大声读,自由读,读一遍,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开始!学生读文,教师巡视。评:凡事预则立。这里的预指的是一种预见能力。很多课堂,老师在说开始读,学生齐刷刷地读起来,与老师的要求相去甚远,造成要求不能落实的原因往往就是对要求的漠视。让学生学会审视要求,养成围绕目标学习的习惯生字正音,读通课文师:这是一篇有趣的科学小品文。文章不长,但有些词句比较难念,比如这句: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啊!生: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啊!师:这句话生字非常集中,你念得不错。请大家跟他一起读一遍。生: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啊!师:要读好这句话,我们还要理解一个词的意思,谁知道“遐想”是什么意思?生:应该是想家的意思吧?师:你是猜的吧?老师查过字典,字典里关于“遐”的解释有两种,请你选择一个正确的解释。生:我认为是“远”的意思。师:那“遐想”就是想得——生:很远很远师:你知道人们曾经对月亮产生过哪些遐想呢?生:人们想象月亮里有桂花树,吴刚在里面拿着斧头砍树呢!师:吴刚伐佳,一个美丽的传说,还有吗?生:《嫦娥奔月》的故事,说后羿的妻子偷吃了仙药,升到了月亮上。师:围绕着月亮,人们的遐想无限。让我们再一起读好这句充满浪漫色彩的句子。生: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啊!师:请看这个蓝色的字,如果要写好这个字,你想提醒自己和同学注意什么?生:两竖一短一长。师:右下角不是个四字,一定要注意,看老师写一遍。教师板书,学生观察师:请大家在书上也写一个。生:临字书写师:这篇课文中,还有哪句话你觉得难念的,敢挑战吗?生: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师:句子虽长,读得却不错!生: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师:字正腔圆。好!评:这一环节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训练的方式落实得相当到位,对从“遐想”的音形义三层作了深入细致地解读,在这个解读过程中,又能对字典这个工具书进行使用,开发生活经验,激发生活情感,正如《新课标》提出: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字的意义。整体感知,读懂课文师: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关于月球的那些谜吧!比比谁的动作最快?学生读文划句师:沙沙的划句声真是好听。有收获吗?生: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师:继续生: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师:还有生: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师:继续生: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师:很不错!请仔细看这些句子的尾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一个——生:问号师:这些问句虽然都有问号,是不是每一句的读法都一样的呢?请你自己先自由地读一遍。师:请你来读一读,我们听听,五句话,他怎样读?生:读五句疑问句。师:为什么第一句读得轻轻的?生:因为这是第一个谜。师:为什么最后一句要如此强烈?生:因为这个谜很难被解答,所以好奇心更强了。师:现在你知道课文写了什么?生:课文写了很多关于月球的谜。生:人类对于月球之谜的探索。师:请把这两层意思合成一句话。生:课文写了很多关于月球的迷,以及人类对月球之迷的探索。四、深度对话,语言实践读文激情,初步感受探索精神师:说得真不错!这么多的谜,难怪作者要觉得月球那么神秘,所以,他这样写道,读。生: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师:不知道其他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继续”这个词,既然是“继续”,说明在这之前人们已经有过探索。你能在课文中找到写人们以前探索月球奥秘的句子吗?生: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师:哪个词最能说明这种探索早就已开始的?生:古往今来。师:这个词很特别,有两对反义词藏着呢?你能找出来吗?生:古与今。生:往与来。师:这是一个由两对反义词组成的成语,汉语中有很多像这样的词,老师找了一些,同学们读一遍,记一遍你来我往大同小异有去无回喜新厌旧师:我们合作一下,我说一个词,你说它的反义词,从屏幕上的开始。师:让我们回到刚才那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读读两句相关的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人类对于探索月球有着一种怎样的精神?生:人类对于探索月球之谜的历史源远流长。师:“源远流长”,说得多好啊!而且这种探索还将继续,读!生: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师:你们愿意继续吗?生:愿意评:这个训练的学段性特点非常明显。三年级的孩子在经历了学字积词的低段学习后,词语依然是他们理解内容赖以持续的落脚点。体会关键词句对于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的这个过程应该是在语言实践中完成的。词型的训练与人类探索精神紧密结合,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深研语言,品味谜之已解师:就等你们这句话。我们继续研读这些谜团。请联系课文,想想:哪几个谜是已解之谜?请在课文中划出描写谜底的句子。师:你划出了哪句话?读出来。生: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师:知道环形山吗?请看投影与资料袋。环形山其实就是一些圆形坑洞,这些洞里或洞外除了土就是石,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所以,作者做了结论。他说——生:月球是一片荒漠。师:“荒漠”就是这样的。读:生: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师:真不错,有些词,不用查字典,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我们就能读懂它的意思,真是省心省力,要再试试吗?奇异,你觉得哪句话写出了奇异的具体现象?请读出来。生:这里的天空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师:如果我们把这两个分句拆开来看,你还会有奇异之感吗?生:没有,这样的天空我们都见过。生:灿烂的阳光我们也见怪不怪了。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中的原句。生:这里的天空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师:如何?生:感觉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象同时出现,不可思议。师:“对比”让这种不可思议油然而生。请把这种不可思议的惊讶读出来。生:这里的天空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师:你们都强调了“却”字。是啊,这个“却”字饱含了景象的奇异与我们的惊讶。评:这个环节没有烦琐的内容分析,只有简单实在的语言实践,体现了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荒漠奇异二词的教学,完全成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的方法教学的平台,特别是奇异一词的教学,老师的指引对比让这种不可思议油然而生一字千钧,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很好地扎根于言语实践。深研语言,品味谜之未解师:由于科学的发展,古人的遐想已经不再是遐想,因为这些谜已解。但有些谜却依然未解。课文中这样写道:这一连串的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谁来读出到底有多费解?生:这一连串的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师:感觉还不够,继续深入。一连串实验结果说明实验不止一个,第一个实验是哪一段,谁读出来?生: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师:这句话中哪一个词特别令你感到惊奇的?生:一下子师:如果我们把”一下子”去掉,请你来读一读。生: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师:感觉怎样?生:”一下子”能说明杀菌速度很快,我们的疑惑才会强烈。去掉就没了。师:说清楚”没了什么”?生:没有高强的杀菌本领。师:所以,你的好奇心也大大减轻了,是吗?生:是的。师:所以,科学家也深深疑惑——生: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师:既然是一连串,必然有第二个实验,读出来,生: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师:又是对比,这一段的对比比比皆是,你能说说都是什么跟什么做对比吗?生:两个实验做对比。生:玉米与水藻作对比。生:地球的尘土与月球的尘土做对比。师:不管是哪种对比,留给人类的,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读:生:这一连串的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评:说明性文章的教学,有一个老师们很头疼的问题:说明方法的教学到底应该如何呈现?呈现到什么程度?如何与语言实践有机融合?此外教学,范例性很强。首先为说明方法找到着眼点,费解一词是未解之谜特点的着眼点,如何利用对比说明方法建构费解的感觉?这个环节告诉我们:在读中建构,把抽象的分析化为形象的语言与真切的情感。师:有了一连串的实验,才可能有对比,才那么令人费解。如果说这里作者是通过对比写出谜的,那么这段文字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出谜的呢?生: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师:这句话有点像数学课的知识,你能根据这个句子列个算式吗?生:46-40=6师:这种说明方法叫作列数字说明。数字讲究精确,但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用了一个“估计”这样的词,显得极不精确,,请同学读想想这个词能不能不用?生:不可以。师:为什么?生:没有估计,读的人就是认为月球的年龄就是46亿年,其实可能是46亿年又多几年。师:当然也可能没有46亿年是不是?生:是的。师:不精确但真实。真实,这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希望同学们平时也要注意这种问题。让我们把这种科学精神读进句子里去。读:生: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评:把列数字说明方法与科学研究的精神融为一体进行教学,效果显著。引领学生对语言敏感起来,这就是语感培养的必经之路。师:正是这种求真的精神,推动着人类这样执着地探索那些未解之谜。让我们回过头来轻轻地读读这两句话,说说读懂了什么?生: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师:你来读这句话。师: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努力”到底有多大呢?人类历时千百年的努力,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全球为之欢呼。但是,你们知道吗?在这欢呼的背后,有多少人为这种探索付出了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师:月球的奥秘,是人类用什么换来的?生:是生命。生:是鲜血。生:是智慧。师:让我们带着对那些生命与智慧的敬畏之情,读读这句话。生: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师:正是人类的求真的执着,所以,作者这样写道:生: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师:有人说,当我们了解了更多,我们便会不懂更多。所以文章中有一个很特别的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没有文字,只有一个——生:省略号师: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生:省略了人类对月球一个又一个的谜。生:省略了人类在探索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故事。生:省略了作者没有写出来的疑惑。生:省略了人类更多的为探索付出的生命。……五、总结延伸,引发未知之谜师:老师布置一项课后的思考,请同学们继续去了解月球。也许,你会找到更多的谜团呢!师:记住,结果可以省略,但,探索的过程是无法省略的。下课评:沿着三维目标所构架的设想,课堂到这里给学生的不仅是奇异的惊讶,费解的惊奇,更多的是对探索精神的认同与崇敬。这种情感的习得,是通过巨大这个词而展开的,是通过省略号这个符号而伸展的,语言训练与情感激发水乳交融。教学反思:语文味的源泉——言语当语文作为一种课程出现时,它就应该以学科性质为存在价值。“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叶老的语文课程思想是一针见血的。无论是课程即科目还是课程即经验的论调,亦或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课程即文本的广义理解,都说明课程是一种着眼于学习者知性结构的东西,所以,知性承载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承载物。其它的,是伴生,也必是伴生的;是渗透,也必是渗透的;是生成,也必生成的。“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好。”(张志公语)既然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语言能力,那就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训练中构建新的语言体系。一、根据文本特点,尽量挖掘言语元素《月球之谜》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按照言语训练的要求,我认真地与文本对话,从文本中寻找言语训练的契机,并从言语训练的形式上列出了可行性清单:

训练类型具体题型字词训练抄写、临写、听写、多音字辩析、部首查字法训练、义项选择、类型词积累、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如:识字指导。“悬”、“遐”、“努”、“藻”的正音。“幕”字与“慕”区别字形;“临”的部首;“奥”上半部不封口。句子训练几个疑问句的朗读训练;积累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如:同是疑问语气,第一段中的几个疑问句因为写的是遐想,可以读得稍显轻柔,甚至可以读出自言自语的意味。第三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中的疑问句表达的都是对一些现象的不解,读的时候语气可以稍重些。读背以下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段落训练课前应布置学生围绕月球收集材料,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第二个习题中提出的问题,然后以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文中所写的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它有哪些没有解开的谜?写作训练写一写还会有哪些月球之谜;把省略号扩写成一个自然段;说明方法的认识与学习;对比手法的体会与运用……其它训练课外阅读相关文章,续写月球之谜;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了解关于月亮的不同称呼……

2、关照年段标准,认真甄别言语元素课程标准是我们设计教学方案,执行课堂操作的依据与基础。标准是分年段提出各具体目标的。《月球之谜》作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文本,我就应该紧紧扣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此阶段的要求进行语言训练的元素的筛选与取舍。

课标中对此阶段语言发展的要求整合后的语言训练“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遐”的意思理解。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理解“荒原、奇异”等生词。阅读理解重点句和中心句。读背四联古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会说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名称,了解说明方法的基本作用。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多次进行默读与思考结合的语言训练。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表达省略号中省略的是什么的语言补白训练。写写自己发现的新的月球之谜。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对“估计”一词的比较阅读训练;对“古往今来、继续”两词的对照性理解训练;对“未解”与“费解”两词的关联性理解训练。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临”字的书写指点。

三、针对课堂需要,精心整合言语元素。基于语言规律进行整合语言规律告诉我们,语言的学习效率在于举一反三式的理解与应用。所以,如何在语言载体中寻找可以举一反三的训练点,有效地促进语言积累与语言发展,成为我整合言语训练的第一要素。《月球之谜》这篇课文中这样的语言着眼点有很多,如“费解”与“未解”两词的迁移理解;如何读好几个不同的问句?如何有效地积累词语?我选择了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进行切入,从认识词型到理解意义,从同类拓展到回归体验,让情感体验在言语训练中渐生渐浓。基于文本体裁进行整合这既然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那么说明方法的运用就应该作为文本体裁的特色菜单三年级的孩子初次接触这种写作方式,更应该为他们正确理解说明方法与以后运用说明方法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于是,我保留了有关与说明方法学习的语言训练项目。基于文本情感进行整合当然,语言实践的过程不应当也不可能不含有情感波动。只是,我们要选取与主题有直接联系的情感加以整合,让教材编写与情感培养更为自然与科学。这篇文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层面要求我们培养孩子们对探索的好奇心与兴趣,所以,我选择让孩子们树立对曾经为探索而奋斗的人的崇敬作为情感生发的基点。语言理解也有一个“看山是山三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无论哪个阶段,都需要为孩子们打造语言涵咏的平台,制造语言品味的花样,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巧更精,所以,语文教学,在言与意的转换活动中,何妨来点“花言巧语”?总评析:这堂课让我又想起崔峦老师在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比赛中说的:“我们走在前进的路上,语文正处在从课改的亢奋到回归语文本体的调整中。”这堂精读课简约、大气、扎实的教学艺术,为三年级的学生开启了阅读思维空间,辩析已解之谜,剖析未解之谜,引发未知之谜,一个看似简单的“谜”字,在老师的精妙引领下,如谜似幻,引人入胜。我想用三个古文小片断来评价这堂课。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之所以用郑燮的《竹石》这首诗,因为在这堂课中看到了这样的特点:语文的根扎得很深,语文的味做得很浓。这样的科普说明文没有上成说明方法讲解课,能呈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语文味实属不易。原因有三,其一、以读为本。课前就读诗,带着浓浓的语文味走进课堂,然后是读题读文,特别是读遐想句时,查字典解字后读句,联系生活经验解词后读,朗读后再默读思考,读划,通过读句来读懂词,通过读词来读透句意。更为巧妙的是,连说明方法的体会与理解也是在读中完成的,为什么对比中才有“奇异”?到底“费解”到什么程度?无一不是透过读的练习完成解构与建构的全过程的。这堂课,读悟的方式方法很多,有数学列式的,有影像资料展现的,有借助工具书的,但目标指向无一不是语言。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无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众里寻芳千百度,摹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阅读教学,从读通到读懂进而读活的整个历程,与从感受到体验进而顿悟的王国维的治学三境论不谋而合。“读题读文再读句”,这堂课首先让学生读通文本,扫除语言障碍,进而去整体感知语言,月球的形象在似花非花的朦胧中渐生,不确定,不清晰,此时,读正确是第一要素,让学生读了还想读是教学第一宗旨。“找谜说谜再品谜”,在品味中读出体验,已解之谜与未解之谜在心理探索欲望上当然是不一样的,体验已解与未解情感上的差异与引导朗读表达上的差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是谜,所以费解;因为是谜,所以探索,又因为代表着未知谜的省略号,引发更多个性化谜的猜想与解读,那更是学生自我的,独特的。在一遍遍的读书中,实现了学习主体与形象的融合,这是一个不悔的共憔悴同欢喜的过程。语文的智慧就在于对所读的感悟,一个“恨”字能具化为杜甫的恨别鸟惊心,能形象化为怒火中烧,能外化为怒目圆瞪,更能感悟到字背后的故事与内涵。就如同一个遐想带给学生们多少浪漫的启迪与情感一样的,这堂课,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读得有量更有质。三、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我认为这堂课的文本解读创意有梯度,有温度,有深度。犹如《庖丁解牛》中的解牛处理,干净利落,牵一发而动全身。已解之谜、未解之谜、未知之谜三层解读概括性很强,线索性强。如果说课堂中的每个训练点就像一颗颗闪光的珍珠,线的色彩、牢度、材质等因素直接决定这串珍珠的价值,那么,课堂整体解读策略就像那根串起珍珠的线,这条“线”的内涵、深度、视域等因素直接决定这堂课的价值。表面上看,这三层谜团概括的是五个问句内容,但我们细细品味,会发现这概括的内容非常宽广,小到五个问句,大到人类的探索领域及认知思想,理所当然地,它涵盖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月球之谜这个总概念像剥洋葱一样地层层开解,不管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这个过程充满了探究了乐趣。同时,这条线也把人的探索情感的发展形象地展开了:从迷茫到迷惑,从迷惑到迷恋,从迷恋到执着,围绕着这条线,我们所能感知的是那样丰厚,这条线在品味中会不断地向周边扩张,形成一个个语言欣赏的面。十二个字,言简意骇,但字字珠矶,在轻松解构文本中完成了对文本的理解与超越。

《月球之谜》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3、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美称、诗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月球是什么样的世界?课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2、通过利用资料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cai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

1、猜谜语.

师:听覃老师说,302班的同学特别会猜谜语,老师出个谜语来考考大家,你们可要仔细听哦!“有时圆又圆,有时弯又弯,有时晚上出来了,有时晚上看不见?”(生猜)

2、交流有关月亮的称呼,诗词.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么快就猜出来了。月亮在天文学上又叫“月球”它还有很多美称,有谁能告诉大家?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月亮的不朽诗篇,谁来说说

3、揭题,齐读课题

师:诗人笔下的月亮各有不同,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索月球的奥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93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师:你认为哪句难读?谁来说说?

3、课件激趣,质疑入谜

①课件展示月亮清幽图片,谈感受

师:同学们读的真不错,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课件展示月亮清幽图片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么迷人的月色,你有什么感受?

②指导读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

师:皎洁的月光,迷人的夜色,多美呀!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③谈遐想。

师:望着这迷人的月色,你会有哪些美好的遐想呢?播放人类遐想的内容,边看教师边解说。

三、观看课件,读文寻谜

1、同位对读,说说知道了什么?

师:这是人们美好的遐想,月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呢?那我们就从书中找找答案,同桌对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生答,读相关的语句。结合学生回答学习资料袋。分男,女读第二自然段。

2、看月球照片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已经感受到了探索月球奥秘的欲望,为了奖励同学们的出色表现,老师特地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宇航员叔叔在月球上拍摄的照片

四、合作探究,小组探秘

1、分小组探究月球的不解之谜

师:咱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景象和在月球上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它真是个神秘的星球,它到底还隐藏了哪些不解之谜呢?下面我们分小组学习课文3-6自然段,找一找,勾一勾,看看书上写了哪些不解之谜?

2、汇报交流

师:好了,老师已经感受到了同学们浓烈的探索兴趣,谁把了解到的告诉大家?

第三自然段:杀菌本领?指导读问句,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玉米和水藻生长进行对比分组读这段

第六自然段:年龄大分角色读

师:是呀,这一连串的实验结果多么令人费解呀!

3、大胆想象,猜谜

师:你对哪个谜最感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呀?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对它们进行一下自己的猜想,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呢!

师:你们的想象真大胆,不过,这些猜想都要通过科学依据来证实。

五、月球其他资料交流

师:除了书上写的这些未解之谜,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球的谜?

师:真不简单!你们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月球的谜,其实,月球之谜还有许多,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关于月球的谜。

六、小结

师:月球真神秘,奥秘真多呀!想去探索吗?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长大后一起去探索,一起去揭谜吧!

板书设计:

尘土

月球之谜———?年龄探索

……

《月球之谜》篇12

《月球之谜》是新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科普性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全文紧扣“谜”来写,可谓“谜”象丛生。开篇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一个“遐想”引出一连串的问题,这是文中首写“谜”。接着写人们对月球的了解,以及开展的实验,看似在“揭密”,其实,处处生“谜”,这是文章再写“谜”。然后用一个自然段的省略号,留下无穷无尽的“谜”,三写“谜”。正因为如此,课文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让读者去遐想,去探索。因此,这是一篇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好教材。

在三下教材中,第六单元教材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四篇课文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月球之谜》是这一单元中第二篇课文,继学习《太阳》之后。与《太阳》相比较,两文在写法上各有特色。《太阳》一文有着说明文清晰的表现方式,用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方法来介绍太阳,但《月球之谜》却是紧紧扣“谜”字,把与月球相关的若干不解之谜以疑问或表述的形式介绍出来。

根据单元教学需要及课文特点,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皎洁、遐想、奥秘、奇异、令人费解”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读文中感开遐想,感受月球魅力。了解月球有哪些不解之谜,初步感受月球的神秘,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怎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教学难点:

读文理解,在疑问中感受月球之谜。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读文学词,问中探谜”的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紧扣“谜”之题眼

课伊始,我以简单的介绍导入新课,神秘的太空,月球是我们的近邻,对于它,人们充满太多的好奇与幻想,为此,这月球对于人类而言就如谜一般。紧扣“谜”字读课题,能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

二、初读课文,感知众多之谜

读通课文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为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自由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并指名读生字,在生字学习中关注音准与字形。二是以“令人费解”的理解为引线,再次读文,熟悉课文。了解课文中向我们讲述了哪些谜?同时关注文中一个特别的标点符号,省略号自成一段,留给我们更大的遐想空间。这样,读顺了课文,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文路,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谜象丛生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课文中,总有一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技巧、语言情感的聚焦点,尽管是说明文,也有表达方式有着眼点。细读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开篇的遐想,景色的奇异,一个个的实验,一个个的问句,都在传达着一个接一个的谜,为此,揪住这些词,句,给予学生读悟的时间,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而我的教学设计了两个板块的学习,一是认识月球这个世界,二是感受尘土之谜。

认识月球,感受奇异世界

认识月球之谜,我以月球景色为切入点,月球景色在我们的幻想中应该是美好的,可实际上却只是一片荒漠。这一比较学习能揭示出景色背后所躲着的谜。为此,我把两段拎在一起学习,紧扣“遐想”一词,充分利用图片资料,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在情境中与填充诗句、名称等课外资料,将学生带入一个诗意的氛围。而第二段学习,紧扣“奇异”一词,去感受黑沉沉的天空,洒满阳光的表面,满是尘土却没有任何生命,简单的两句话里,却在比较中向我们传达出了浓浓的疑问。我们虽然登上月球,解开了样子之谜,却又产生了更多的谜。

尘土之谜,感受谜之不解

课文三四五自然段以尘土为例子,举出一个个实验中产生的谜,细读中,我们发现,这三段文字在表达上各有侧重,第三段尘土是否杀菌先列举实验结果,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猜测,揭示其中的神秘之处,而第四自然段则是例举两个实验结果,而神秘则是隐藏起来的,最后以一个感叹句道出谜之不解。根据课文的特点,我设计了问中寻问的教学步骤。

1.先让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谜在哪?从实验中的细菌一下子都死了展开学习,面对这样的实验结果,你提出怎样的疑问?强化问句学习,从文中提问到自我发问,再到比较朗读,一步步的学习,将本文的一大特色问句学习落实到位。

2.问句深入,如果说第三段学习是领着孩子们在问中找谜,那么第四段的学习则是让孩子们自己寻问。面对实验结果,你能提出什么疑问,两个实验一比较,能不能产生更大的疑问。这个寻的理解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研讨、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语言,转换语言,内化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将谜植入他们的心田。

3.练笔拓展。既有如此众多的不解,那就借助一个省略号尽情抒发。孩子的问也许比较稚嫩,但每一问都能传达出他们美好的想像与独特的思维方式。

四、升华情感,激起探谜愿望

本课学习只是第一课时,为此我们解决的只是课文一部分,面对科普短文的学习,资料的搜集非常重要,因此,在结尾处,我以嫦娥奔月为结尾,目的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而下节课的学习交流奠定基础。

总之,本文学习紧扣“谜”字,借助问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想,对神秘的月球,人类将继续探索下去。那面对我们的博大精深的语文教学,我们也将努力继续探索下去。

《月球之谜》篇13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在今年的师徒汇报课上,通过师傅及三年组各位老师和唐主任的指导,我执教了《月球之谜》一课。上完课后,感受颇多,希望通过教学反思,能进一步促进以后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正如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教师,如果只是教书,读书,不写作,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

《月球之谜》是一篇典型的科普知识短文,讲的是人们对月球的种种遐想和各种谜团。它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看到的奇异景色,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全文最大的特点紧扣“谜”来写,可谓“谜”象从生,课文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让读者去遐想,去探索。根据文本特点,我把第二课时重点确定为: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综观整节课,有几个地方比较成功:

一、正确定位

这篇课文虽然散发着科普知识的光芒,但其文字优美,要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神秘,不失语文的本味,我认为,对文本把握应做到:正确定位,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科普知识渗透为辅。

本课尽管是知识介绍性的文章,但朗读训练的资源非常丰富。例如在学习课文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是通过问题的设计:“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么景色?”来让学生先找出答案,再通过朗读来理解什么是“奇异”,然后品味其文字的优美来达到“读中品”、“读中悟”的目的,整节课以读代讲,书声朗朗。

另外,我还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语文因素与语言现象,努力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学习3-7自然段,因为第三和第六自然段列举月球的不解之谜时,都是先列举实验结果,然后用一个问句揭示其中的神秘之处。而第四自然段只列举了实验结果没有提出问题,我就抓住这个空白点,让学生依照第三和第六自然段,用句式“难道…………”来提问,重视文本提供的言语材料,把课文里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完成新的表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指导学生理解“费解”一词的含义时,用“----------真令我费解啊!”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点的训练是扎实的,有效的,抓住了文本的特点,学生在这些训练中增强了语感,品位了文章的语言,揣摩了文章的表达,具有浓浓的语文气息。

二、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纵观整堂课,处处都有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从一开始的指导书写“撒”字,指导学生学会写好左右结构字的方法——“穿插法”。然后指导学生读好疑问句,分三个层次。读出疑问的语气;边思考着这个问题边读;带上表情和动作读,读进心里。还有思维方法的训练指导,在理解费解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生活中、学习中、动物知识等方面把思维敞开去。

三、创设情景,激发探索的欲望

《月球之谜》是一篇科普文,如果用单一的阅读方法去了解里面所介绍的知识,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丧失学习的热情。因此,我充分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了力求逼真的情境。

在课堂导入部分,我播放了有关月亮的图片,同时配以柔和的音乐朗读关于月亮的古诗句。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配以月球表面的图片,在学习3至7自然段时我播放了阿波罗11号登月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类首次登月的自豪,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整个课件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富有童趣,富于启发性,操作简便,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四、过渡语流畅,评价到位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语言是我的软肋,但在本次教学中,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收集了许多过渡性的语句和名家名师的评价语。功夫不负有心人,本堂课的过渡自然流畅,评价及时到位,起到了指向作用。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由于经验不足,这节课也有很多感到很遗憾的地方,例如:

1、在教师评价语中我随意说了这样一句话:“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还有好多月球之谜没办法说……”这样的话,这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换成,“课下我们再来一起探讨”等等类似激励性的语言会更有好。

2、板书没有跟上,往往是后补上去的。

3、教师如果更有激qing一点,学生也会被教师感染。在这个方面,我还需要加强。

4、学生的发言面应该可以更广,多给一些后进生机会。

通过这一次的师徒汇报课,使我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学习,多思考,多充电,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给孩子一个更加开放的、对话的、感悟的、和谐的语文课堂!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对照课标的要求,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总结总结如下:

1、激趣导题,确立目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还不够持久,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在简单地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之后,我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节课的课题《月球之谜》,引导学生通过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由问题入手,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自己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急切的求知欲望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并进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精读文本,感悟神秘

在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抓住“遐想”一词,引导学生想象:人们会产生哪些遐想?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这些话有感情地朗读;接着,我再用“你还有哪些感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加深对文本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随后,又以“为了探索月球之谜,科学家做了哪些努力?”来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家探索月球奥秘的经过,产生“我也要学好文化科学知识,长大之后才能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自然界的无穷奥秘”的动力,体现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的综合。

3、遵循规律,层层推进

阅读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首先,扫清生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深入探究,用“从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感悟?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科学家做了哪些努力?”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推进,理解内容,品读感悟,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后,总结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写好要求会写的生字,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

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还相对较差,因此,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得还不够到位,感情朗读方法的指导还有所欠缺,有的学生还是读得结结巴巴,漏字、添字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语文教学,急不得——《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月球之谜》是一篇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入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景象,然后列举了一些月球的不解之谜。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我将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月球是个怎样的月球,课文写了哪些不解之谜,计划用一课时上完。

也许是心中想着要一课时上完内容吧,在学生将课文读通顺、理解了一些难词后,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列举了哪些有关月球的不解之谜?直奔本课的重点,让学生读课文进行交流,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还剩一点时间,我让学生质疑,谈了一下自己的体会、交流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就结束了本课的学习。时间刚好是一节课。可是我的教学目的是达到了,但学生对课文、对月球的兴趣却不浓厚,对我提的问题也并不感兴趣,就连质疑这一环节,也没几个同学提问。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对这么一篇有趣的课文,对这么神秘的月球,他们应该是有很多问题要问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分析了一下,应该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为了一味地完成教学问题,我操之过急,自己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是学生想解决的。在解决课文列举了哪些月球的不解之谜时,也有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是质疑,可是为了一课时上完内容,我没给他们多的发言的机会。等课文学得差不多了,再做样子试的让他们质疑,他们又有什么兴趣呢?这样做我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教学目标也达到了,可是这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的。片面地追求教学的结果,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的情感及体验,更谈不上学生能力的培养了。

经过一番思考与准备我决定再利用一课时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将功补过。这一次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宇航员登上月球的[视频,学生很感兴趣。好多同学都羡慕地说想到月球上去,接着我又给他们补充介绍了一些有关月球的知识,这回学生的兴趣浓多了,问题也是一个又一个,我尽量让他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来回答,或者让他们进行大胆地猜想,或者鼓励他们课后继续查找有关月球的资料,以后到月球上去工作。最后我们还开展了一个有关月亮的综合性学习,让他们背写月亮的诗,说带月亮的成语,谈人们对月亮的别称,一整节课学生兴致盎然。我想这一堂课无论是知识还是方法,无论是态度还是情感,学生都比第一节课的收获要多得多。

看来语文教学还是急不得,我们得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同样重要,要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不可人为地将它们孤立开来。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更要为学生的“长效”发展着想,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不要让学生会学、乐学。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月球之谜》是一篇介绍月球知识的科普文,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文章内容简单,但要借此引领学生感受月球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难度还是比较大。因为这篇课文是科普文,所以与其它的文学作品相比,语文性不太强,要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魅力,难度也很大。但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加强学生的体验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好些,所以我在课堂上作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兴趣,诱发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激发学生一种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样,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诱发体验的欲望。因此,开始上课前,我先让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中,吟诵自己喜欢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在这些蓄意深刻、意境深远的诗句中,对月亮滋生出一种美好的遐想,然后自然导入新课。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今天学习的课堂。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语言学习实践活动、参与“体验”。接着,我让学生欣赏着皎洁的月光,说说自己无边的想象:

“我想知道月球上有什么?”

“我想知道月亮是从哪儿来的?”

“我想知道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吗?”

“我真想住到月球上去。”

……

从学生一连串的疑问中,自然引出课题,并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这些情感的铺垫,为学习下文,进入创设的月球之旅的情境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加深体验。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21世纪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参与。《月球之谜》是一篇科普文,如果用单一的阅读方法去了解里面所介绍的知识,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丧失学习的热情。因此,我充分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了力求逼真的情境,进行了一次模拟的月球探险之行。

“因为旅途遥远,我们需要四天的时间才能到达月球,利用路上的时间,请大家先阅读一下手头的资料,对月球的特点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以便于顺利完成这次月球探险。”在宇宙飞船飞向太空的动画中,和着飞船起飞时的轰鸣声,我用播音员的语调向大家提出这样的要求。由于这些情境的渲染,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本来枯燥的文字资料也变得生动起来。“资料袋中的知识很快就掌握了。”当我宣布我们已经抵达月球的时候,他们似乎真的看到了那里奇异的景色:

“我看到月球上的阳光特别明亮!”

“我看到月球上到处是环形山。”

“我看到月球上是一片荒漠,太可怕了。因为听不到一点声音,真担心与同伴走散了!”

“月球上的景色太奇妙了,太阳光照在表面,可天空仍旧是黑沉沉的,这是在地球上看不到的景象!”

……

孩子们这些生动的描述,把我们一起带上了神奇的月球。

课后,我看到好多孩子还在继续阅读一起有关月球的书籍,不时有学生跑来与我交流,或者询问有关的问题。后来,从他们的日记中反映出来,他们对这堂课印象深刻,感觉像亲身经历的一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教学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充满生机,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月球之谜ppt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