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赏析

时间:2023-03-23 18:46:58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112842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七律长征赏析,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七律长征赏析吧。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 长征》赏析

《七律 长征》赏析篇1

一、设计意图:

《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56个字却是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七律诗,距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赞颂红军的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席豪迈的诗风,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读书的兴趣。

二、学习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朗诵材料《七律·长征》。

四、教学流程:

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同学们,今年我们迎来了伟大的祖国母亲60华诞。其实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所作。

认识诗人---毛泽东

师小结:介绍并出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进毛泽东,去感受伟人风采。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

检查识字情况及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朗读字词以及诗句.

2、根据资料,再读诗歌:

3、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人为我们呈现了哪几组长征画面?

学生找,归纳

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豪情。读诗交流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边讲边板书:五岭是逶迤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逶迤的五岭。在你们的眼中这五岭是怎么样的?但在红军眼里,这逶迤的五岭怎么变成了翻腾的细浪了呢?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__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

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生:细浪,泥丸。

师:难道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真的如同他们说的那么容易嘛?你想象一下他们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2、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师: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

师: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

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

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观看电影放录像)

生:铁索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师:桥下呢?

生:桥下水流湍急。

生:桥头燃烧起艄熊大火。

师:桥头的敌人怎么样?

生:火力很猛。

师:红军怎么样?

生:红军英勇奋战。

师:场面怎么样?

生:场面真叫人心惊胆寒呀!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刚才看影响资料,已经看到了实际上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

师:是啊,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啊,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这一暖一寒,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3、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影象资料)

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

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1、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他们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你听到过哪些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呢?《金色的鱼钩》、《丰碑》、《草地夜行》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齐读: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播放歌曲,烘托气氛,再读诗歌,提升情感。

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联系诗人,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气势磅礴的将军队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本诗主题非常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使人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自始至终心里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的情怀。最后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板书设计:25、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七律 长征》赏析篇2

作者:周美翀转贴自:转载点击数:92

《七律 长征》赏析 

《七律 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回答的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是红军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险,诗人蔑视了这两处困难,只用了“云崖暖”“铁索寒”写出了这两道天险抢渡成功,其他都没有提及。何等轻松!

尾联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诗人既不叹息过去的困难,当然也不必写出后边的困难。

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在开篇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全诗高度概括,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它是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

周美翀

《七律 长征》赏析篇3

[古诗词或者现代诗词课文应怎样的教,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众说纷纭。我和一线教师共同设计了一节五年级的一篇课文,仅提供了一个思路,供教师们参考,提出宝贵意见。]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感受红军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回顾学法、直接引入: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学习第25课《七律·长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本课知识呢?

生齐声高喊:有

师: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习古诗或者现代诗词都用过哪些方法呢?

生自由汇报,师梳理总结。

师:今天我们就应用这种方法来过关斩将。进入→第一关:知诗人、解诗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对于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

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是啊,毛主席是我们的伟大领袖、开国元勋,他的一生写过很多不朽的诗篇。对于这首诗,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内容可以向大家介绍?

师引导:1、释“七律”之意

2、交流收集的关于长征的资料

学生收集的资料可能过少,师指名读一读老师所收集的关于红军长征中过雪山草地的片断

师:听了这么多关于长征的故事,同学们,你对长征、对红军有什么感受想说吗?

生:自由汇报

过渡:红军突破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那么毛主席是怎样具体写长征的呢?进入→

第二关:划节奏、读诗文:

1、初读诗文,注意字音,体会韵律、节奏。

2、指名划分节奏,生汇报朗读。

3、感知大意,交流感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从两个角度:①诗人的胸怀、气质;②长征的艰难和战士的无畏。

过渡:同学们的感受很多,但看这首诗文字精炼,内容丰富,想读好这首诗对我们无疑也是个挑战,想读出感情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下面我们进入→

第三关:抓重点、明诗意:

1、师:引导回顾我们以前学习的时候,通常用哪些方法帮助理解呢?

生汇报,师梳理总结:

结合书中注释;

查阅工具书;

联系上下句;

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等。

2、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用你所熟悉的方法去理解诗意。

3、第一句:抓住“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强调本句起概括作用指导朗读:要有力度、稍缓

过渡:红军长征到底难不难?他们害怕吗?默读一下诗句,思考:诗句中哪些词写红军遭遇的困难和艰险的?哪些词写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

师:引导学生理解其余诗句意思,强调这是围绕万水千山来具体描写的。

其余诗句:小组交流。

集体汇报、订正。

指导朗读。

过渡: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你们已经轻松的闯过了三关,下面看谁将更出色。进入→

第四关:想诗境、悟诗情

师:再一次读读诗文,想一想哪些诗句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思考:是什么力量支持红军纵横二万五千里进行长征?红军具有什么精神?

学生交流汇报,概括出大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及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过渡:红军战士怀着对革命事业无限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在血雨腥风中闯出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让我们在一次走近长征,感受那纷飞的战火,追寻先辈的足迹。

师:看了以后,你还想说些什么呢?

过渡:同学们对毛主席、对红军长征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那让我们对这首诗更细细的去品味一番吧?进入→

第五关:吟诗句、诵诗篇

自由朗读→汇报朗读→入情诵读→配乐朗诵

拓展延伸:

我们在背诵诗文时领略东毛主席非凡的气度,挑战无畏的性格,宏阔高远的视野和敏锐超凡的才情使他在长征中吟诵出一首首壮丽的诗篇,同学们还知道毛主席写的哪些诗词?

生:交流汇报

师:课后同学们利用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所用的方法,自学下面这首诗:

七律·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板书:25七律·长征

红军:万水:金沙江、大渡河、↘大无畏

千山:五岭、乌蒙山、岷山↗革命乐观主义

《七律 长征》赏析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熟读课文,读出诗的韵味。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长征路线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我们所了解的一般是用故事的形式来写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长征的诗,题目就叫做《七律•长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毛泽东。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2.学生汇报:

a.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般情况。

b.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教师出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及相关图片。

c.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言,就是字,每句有七个字。

3.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诗的韵律与节奏。

三、诵读品味,领略诗境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诗里面有2个生字,我们来读一下。

2.教师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指导读。

3.借助多种形式的读,读出诗的意境。

四、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这首诗我们已经读得很好了,那么在这首诗中,有许多山名和水名,大家发现了吗?请你标注出来。

2.那么这些山和水在哪儿呢?

3.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五、总结

红军在一年的时间里,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就是在平地上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何况还要翻越那么多的高山大川,再加上天上的飞机轰炸,地上几十万敌军的追赶、拦截,这长征真是太难了。那面对艰难险阻,红军战士怕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看过这段录像,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2.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长征途中那一幅幅壮阔的画面:那五岭、乌蒙山上飘扬的红旗;那金沙江畔回荡的欢声笑语;那泸定桥上的斑斑血迹;还有那千里岷山映照着的张张笑脸。我们继续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诗——《七律•长征》。

二、读诗

1.请大家把诗读两遍。

2.指名读,指导读,齐读。

三、讲诗意

1.这首诗大家已经读得挺好了,那么这首诗什么意思呢?先自己练习讲一讲,然后几个人再商量商量。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2.汇报。

3.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可以提出来?

重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其中“暖”和“寒”,教师可以结合两次著名的战斗,帮助学生理解。

4.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讲一下?

四、感情诵读

1.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让我们在歌声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不怕艰难的英雄气概。

2.大家练习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3.这样壮丽的诗篇,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大家练习把它背诵下来。

4.我们一齐背诵一下。

五、总结

《七律 长征》赏析篇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三

北大附小 潘东辉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二

北大附小郭琼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①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

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

②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

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①自学生字词。

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读准下列词语:

逶迤磅礴岷山

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②了解相关背景。

过渡: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

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③感知诗歌内容。

过渡: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①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②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在学习小组内给“征难图”起名字,读读说说自己欣赏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

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③全班交流。

谈自己欣赏的图图。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a.“腾越南五岭”b.“疾跨乌蒙山”

学法: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那该怎么读呢?

师: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呢?

师:红军就*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c.“巧渡金沙江”d.“飞夺泸定桥”

学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能把它读出来吗?

师: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观看相关的录像。

师: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

e.“喜踏岷山雪”

学法: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

师: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④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a.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

明确: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我们不能单独地看这五幅图,应该把它们连起来看,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

b.带着感受朗读全诗。

过渡: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播放歌曲,烘托气氛,提升情感。

师: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朗读背诵,布置作业

①熟读成诵。

②书写生字。

③课后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

歇台子小学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

理解“只”。

投影出示:

读首联,读出语气。

同学之间评读。

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

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

2.学习颔联。

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

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投影练习: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比作。

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讨论后回答。

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自由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前三联的内容。

2.想一想前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对句子的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对词语的理解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二、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地方,课前可组织学生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故事片,或者帮助学生搜集一些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增加对长征的了解。

2.本课教学可采用下列基本步骤:简要介绍长征,如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老师作必要的补充。初读全诗,交流阅读收获。初读时要尽可能地多读几遍,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点滴的体会,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地方。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弄清每句诗的意思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要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3.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一是要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尽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在电视、电影、书籍、文章中看到的实例,感悟课文中诗句的意思,不要孤立地讲词析句。二是充分运用对比的方法,在对比中,帮助学生领悟意蕴,体会情感。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可先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图片或录像,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然后,出示泛着微波的小河图和路上有一些小泥球的图。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三是要充分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时,要注意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必要时,还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如第一二行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时的平淡语气。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4.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和会写的字不多,但这些字,学生容易忘记读音,容易写错。教学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利用熟字来加深记忆,如“礴”,练习薄的“薄”加上石字旁,读“bó”,”磅礴”的“礴”。本课有一些特指词语,如“五岭”、“三军”,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还有一些词语的意思,如“远征”、“等闲”、“细浪”,可在理解诗句中解决,不必单独讲解。

5.课后安排了三道练习题,第一题提出了读、背的要求。第二题要求学生重点理解诗中的二、三两句诗,提示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体会的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时,应予重视。选做题,可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长征故事会等形式鼓励学生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长征的其他作品。

6.“资料袋”中介绍了长征的时间、原因、经过的省份、路程、跨越的山水,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阅读,为课中的阅读理解铺垫。

《七律 长征》赏析篇6

七律·长征

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疏通字词音:逶迤岷mín山难nán困难,难能可贵横héng横竖nàn苦难,难兄难弟hèng蛮横更gèng更加蒙méng乌蒙,蒙昧,蒙混过关gēng更新mēng蒙骗,欺上蒙下měng内蒙古磅páng磅礴尽jǐn尽管bàng磅秤jìn尽心形:崖悬崖岷岷山逶逶迤涯天涯泯泯灭诿推诿睚睚眦必报萎萎缩义:逶迤磅礴走泥丸开颜等闲——平常、寻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崖,山石的陡立的侧面。颜——脸,脸上的表情。二.明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体,介绍本课文体常识

1.《七律·长征》——七言律诗2.《<长征组歌>两首》——歌词3.《老山界》——回忆录4.《草》——短篇小说5.《<长征>节选》——电视文学剧本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字的平仄也有规定。三.背景介绍1.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2.观看长征影片,了解历史: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3.解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毛泽东主席,刚到陕北的第二天,就在全军排以上的干部大会上,满怀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长征”是本诗的题目。四.整体感知1.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教师出示节奏表,供学生修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参考〗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那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动。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热气腾腾;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寒气逼人。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感情基调:豪迈、激昂……3.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五.具体研读1.诗的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在下面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2.由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发现,诗的首联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下面六句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参考〗全诗总纲,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行程之远、时日之长和途中所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不怕”、“只等闲”为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后六句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征难图”。3.颔联写山,颈联写水,首联为何不写成“千山万水只等闲”呢?〖参考〗从红军长征途经路线看,越五岭在前,渡金沙江在后;从律诗的格律要求看,“水”与上句的“军”,“山”与上句的“怕”构成平仄相对的关系。4.请你用”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难的场景,并选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参考〗、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过岷/雪山图。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可从场景的描绘、用字的锤炼、修辞的使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5.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参考〗这些片段和场景如实、概括、形象地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壮举,礼赞了长征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智慧和力量。六.总结归纳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2.艺术特色:高度的艺术概括性:①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②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七.再次朗诵诗歌,要求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播放《七律·长征》歌曲,学生学唱歌曲。总结全课: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八.作业:1.词语积累2.预习“诵读欣赏”: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如:作者是何许人;诗中化用的诗句,分别出自毛泽东的哪一首诗词。

《七律 长征》赏析篇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交流。

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七律 长征》赏析篇8

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课前准备◆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长征:1934年1◆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教学过程诵读品悟,领略诗境◆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讨论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 长征》赏析篇9

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1.了解作者毛泽东主席。师: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指名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说一说。2.回顾学过的课文。师: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吗?指名学生说一说。3.简介本课时代背景。师: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结合资料袋提供的信息说一说。指名学生说一说。师小结: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初读诗文,感知大意。1.学生自由读诗文,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指名学生交流。2.按照学习提示自读自悟,同桌之间合作学习。师:这首诗描写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描写的呢?3.交流自读自悟的成果。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精读诗文,领悟意境。1.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a.诗中哪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b.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c.品读此句诗。2.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a.这样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像什么?b.讨论"腾"能否换成"流"?c.如此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像什么?d.讨论"走"能否换成"跋"?c.品读此句诗。3.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a.课件出示金沙江的画面,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b.体会"暖"字表达的情感。c.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学生默读相关资料。d.体会"寒"字表达的情感。e.品读此句诗4.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a.这句诗写出了红军怎样的心情?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b.学生讨论交流。c.品读此句诗。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a.齐读诗文,体会全诗表达的情感。b.播放《长征》歌曲。听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c.交流感受。d.全体起立齐诵《长征》。

板书: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只等闲

五岭细浪英乐

乌蒙泥丸雄观金沙江暖气主

大渡河寒概义

岷山开颜教后记:课前参与反思。

学习这首诗之前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些有关长征的问题,如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红军长征中遇到什么困难等,关于作者毛泽东,自己想了解什么,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又想知道什么等。然后引导学生在问题提出后自己如何主动解决,实在是自己解决不了的可请教他人。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主动阅读长征的有关资料,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动人情景,让学生观看《长征》纪录片,以及电影《万水千山》。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制成多媒体课件,突出“五岭”“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等。其次,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激活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和体验。

2.课中投入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明确学习任务: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毛主席在《长征》一诗中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提问: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又是怎么乐观地去克服它们的呢?根据自己搜集准备的大量关于长征的资源,让学生充分感悟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并逐步达到熟读成诵,完成自己提出的学习目标。

最后教师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这是对长征的高度评价。如今,我们已不再要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了,但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

3.课后及时反思。

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选择一首读一读,想一想:毛主席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关于长征你还想知道什么,进一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内容,丰富课本知识,还可以把后面练习上的有关长征的内容提前来学习。这样同学们对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长征》这首诗理解得更加透彻,情感更加投入,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更加深刻。

《七律 长征》赏析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部分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预习要求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

教学程序

一、导读入手,激趣导课。

1、出示毛泽东照片,简介本组导读——走近毛泽东。

2、出示收集的国内外评价毛泽东的片段: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毛泽东的深远影响波及整个世界,是当今世界上集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于一身的伟大领袖。

•毛主席的地位和贡献,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会发现,还比我们知道的远远要高。

选定“文学家”这一角度,导入本课。

二、品诗品句,体会感情。

1、出示长征图,指读课文的资料袋。

2、指读课文,纠正错音。

3、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大意如下: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检查并适时用简笔画体会“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等句。板书:顽强、大无畏、乐观等词

4、突出难点:高耸入云的山崖应该比较冷,作者为什么说“云崖暖”呢?1935年5月,不算冷,为什么却说“铁索寒”呢?

出示相关图片,体会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和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从而进一步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把伟大的长征精神发扬光大到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三、感情朗读,整体升华。

1、通过对诗中重点语句的理解,我们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你能把这些感情读出来吗?

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练读,指名配乐朗读,比一比谁得更好。

3、出示毛泽东在鲜花翠柏中的照片,深情的尝试背诵课文。

四、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欣赏歌曲《长征》。

板书提纲:顽强勇敢

17、长征精神大无畏

乐观向上

《七律 长征》赏析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学习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在读中悟情感,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3.情感目标: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感受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电影《长征》的录象片断。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一史实改编的电影片断,给你留下影响最深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长征有关的诗《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35年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工农红军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通过本课和课外资料,展示你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二.认识新字生词

1.默读,把字音读准,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wēiyípángbómínshānyúnyá

逶迤磅礴岷山云崖

三.品读。

1.教师范读,轻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

3.师: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幅威武雄壮的画面?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请在大屏幕中指出。边出示画面边请学生谈想法和体会。

四.细节探究

师:在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谈谈你的理由。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诗中哪几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

“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则将困难轻轻一瞥,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与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

“逶迤“和”磅礴“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五岭山和乌蒙山比喻成“细浪”和“泥丸”更能反衬出红军不怕困难,伟大的气魄。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课件出示金沙江画面,老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放音乐。

“暖”与“寒”分别用什么修辞手法?

你从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花开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热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

“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的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士艰难险阻的英雄形象。放《飞夺泸定桥》音乐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正在途中,还没越过岷山,那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

五.齐读诗

1.师:这首诗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战士们的乐观主义精神,浩荡的气势震山河,现在它被谱上曲子,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欣赏《七律长征》。(播放歌曲)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2.是呀,长征历尽一年,约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上有空袭,下有围追堵截,终于在1936年取得了长征胜利。

3.请同学们包含深情的再读一遍课文。

六.拓展

在学习中我们该怎样发扬长征精神,说说你的理由。

七,教学反思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七律 长征》赏析篇12

设计意图: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四篇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群众在一起。《七律·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全诗气势磅礴,气魄雄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高度概括出红军长征的壮阔历程,高度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走近毛泽东,去感受他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感受他伟人的风采。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词析句、朗诵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真实的长征,体会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走近毛泽东,初步感受其诗人风格和伟人风采。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简介长征的视频。

一、谈话导入,勾画人物轮廓;

1、谈话导入

出示长征路线图

师:长征是什么?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神话”;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说起长征,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个人。

出示诗人图像,学生谈对诗人的第一印象;

2、在毛泽东笔下长征又该是怎样呢?引入课题。

二、文本细读,感受人物形象。

视听感受

欣赏毛泽东长征手迹,谈感受;

朗读;

听朗诵,谈感受;

朗诵。

对话文本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汇报:你读到一个什么样的毛泽东?

教师预设

诗题:

介绍七律常识;

首联:

重点:只等闲

颔联:

字词理解:

逶迤五岭:感受其绵延不断的特点。

磅礴

乌蒙:感受其高大雄伟的特点。

出示:《十六字令三首》

颈联:

重点:暖、寒,理解过金沙江的喜悦,及强渡大渡河的惊险。

颈联:“暖”-感受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

出示歌词;

“寒”-感受战斗的惊险;心情的沉痛。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缓缓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能体会毛主席当时的心情吗?

读诗。

第四句:

重点:更喜、尽开颜。

质疑: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齐读全诗。

预设

1、颔联,感受红军的英勇无畏;读出英勇无畏。

2、颈联:

“暖”-感受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

“寒”-感受战斗的惊险;心情的沉痛。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缓缓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能体会毛主席当时的心情吗?

读诗。

3、尾联,感受诗人及红军的喜悦、乐观。

朗读。

质疑

远征难,仅仅是指过山难过水难吗?学生谈感受。

小结

二万五千里的行程,一路山高路远,天寒地冻,万水千山却能等闲视之,谁有此等傲视山川、魅力超凡的气魄?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几十万敌军只字不提,视之若无,谁有此等大气磅礴、豪迈奔放的胸怀?听,诗人以一首《七律•长征》作出了回答。

听朗诵谈感受;齐诵全诗。请用一个词概括你心中的毛泽东形象。

四、品悟鉴赏,领略诗人风格

学生汇报

教师预设

1、开门见山,大气磅礴。

2、运用比喻、夸张,想象大胆、丰富。

3、一暖一寒,写出喜悦与惊险,用词精练。

4、四联八行五十六字写长征,高度凝练概括。

诗词拓展

诗人就是这样,万水千山只能开阔他博大的胸怀,枪林弹雨更会点燃他如火的豪情。他就这样,一路行军打仗,一路泼墨挥毫。1935年2月,红军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提笔,写下一首《忆秦娥•娄山关》。

示例一: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山,一座连一座,高耸,险峻,英勇的红军把它们一一踩在了脚下,甩到了身后。

示例二:

《十六字令三首》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hān)。

山,

刺破青天锷(è)未残。

天欲堕(duò),

赖以拄(zhǔ)其间。

六盘山上,三军将士无不欢欣鼓舞,因为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山。诗人伫立山顶,高吟一首《清平乐•六盘山》,道出自己的壮志豪情。

示例三: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书法欣赏

出示毛泽东书法,感受其豪迈奔放。总结:

师: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的风格。

一个外国人曾这样赞誉毛泽东: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毛泽东一生轰轰烈烈,叱咤风云,他坚毅沉着,同时又豁达乐观。毛泽东的这种气质深深烙印在他的诗词中,而诗人的气质更使他乐观豪放,恢宏千古。1935年十月,红军走下六盘山,毛泽东动情地说:前面就是陕北,我们到家了。是的,到家了,身后的脚印,已化作了留给大地的诗行。如此惊心动魄的征程,总应该给世人留下点什么。

对毛泽东来说,最好的表达方式,是写诗。

全体起立,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

五、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赏析篇13

这首诗我一共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给学生讲长征的背景、路线以及途中经过的一些战争,着重讲的是《飞夺泸定桥》,这对第二课时理解“大渡桥横铁锁寒”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在讲这个背景的时候心中不免要感叹一番了,因为当我问到“你们对长征了解多少”的时候,学生一个个目瞪口呆的看着我,接着就有人问我“老师,长征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一出来,我还真有点反应不过来,五年级的学生居然没听说过长征,当时,我只能无语,然后跟他们说听老师讲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了长征的一些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首跟长征有关的诗《七律长征》。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己仔细读诗,多读几遍,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二、走进长征,领悟大意

生读诗

师:读完诗后,你们觉得哪里比较难懂?

生1:“腾细浪”是什么意思?

生2:逶迤是什么意思?

生3:磅礴是什么意思?

生4:走泥丸是什么意思?

师:同门提的问题很多,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老师认为比较难的字的意思。“远征”就是长征,“逶迤”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三军”就是全军。老师认为比较难的你们都会了,那你们提的问题都是比较简单的,再仔细读诗,看看你们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不懂得可以请教同桌,如果同桌也不会,那等一下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很认真、仔细的读诗。

师:读完诗,你们有没有对诗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了?那你们刚刚不理解的现在有没有一点理解了?那我们等一下一起来解决。现在老师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诗是围绕诗中哪一个成语来写的?

生1:远征。

生2:乌蒙磅礴。

生3:万水千山。

师:到底是哪一个呢?。

师:看来我们班同学大部分还是很会读书的,都找到点子上去了。不错,这首诗就是围绕“万水千山”来写的,这个成语还可以怎么说?

生:千山万水。

三、深入长征,体验情感

师:“万水千山”就是一万条睡一千座山的意思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1:是说明长征所经过的路很多。

生2:是说明山水很多。

生3:是说长征很艰难。

生4:这就说明了解放军很坚强,很勇敢的。

师:是的,你们都已经知道了“万水千山”的真正意思就是要说长征的艰难。诗中有哪些诗句是写万水千山的呢?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仔细读诗,看看哪些是写“千山”的,哪些是写“万水”的?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腾细浪。”是千山,“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是写万水的。

师:是的,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这“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是什么样的?那我们就先来领略“千山”吧。大家把写“千山”的诗句读一遍。

生读完

师:请同学们看注释,“五岭”是指哪些山?

生:越城岭、都旁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师:“五岭”的是什么样子的?

生:五岭逶迤。

师:这五岭逶迤在一起,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生:磅礴、弯弯曲曲连绵不断、很艰难。

师:是的,那你们就要带着这种磅礴的其实把诗句读一遍。

生读的不好,于是我说:现在谁来把这“五岭逶迤”画在黑板上。

师:叶祺阳的高度还不够,所以不能画的那么高,那现在老师来画,你们读老师画。

师:是的,山那么高那么陡,红军怎么走过去的呢?。

其实,这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看来不算什么,不信的话你看这句诗的后半部分——腾细浪。你们看,现在你们要怎么来读这句话。

生:高大、陡峭的五岭成细浪了,应该读的很用勇气、将强。

师:对,但我觉得还有不畏困难、豪迈的精神,我们带着这些感情,把诗句再读一遍。

生读完后,师:我们领略完了五岭的逶迤,现在我们看看“乌蒙”是什么样的。

这里如果先突出“五岭逶迤”来读?然后换突出“腾”来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磅礴的。

师:面对这磅礴的乌蒙山,作者是用什么来形容乌蒙上的。

生:走泥丸。老师,走泥丸是什么意思啊。

师:走泥丸就是小泥球在脚下滚下去。

生:那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跟前面的一句一样了,在红军眼里磅礴的乌蒙就跟脚下滚动的小球。

师:是呀,那读这句诗的时候也要怎么读呢?

生:跟前面一样,要读的有气势,很有信心。

师:好的,按照你们理解的意思读吧。这千山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说是哪个?

生:难。

师:概括到家了,对,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都是说明了长征的难。尽管是那么难,可是红军们还是很勇敢的去面对了。再来把这句诗读一遍。知道了“千山”的难,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万水”是什么样的?读诗,找出“万水”有哪些。

生:金沙水,大渡河。

因为第一节课给学生讲了长征的相关背景,尤其是经过的一些路线的地势,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所以讲到“万水”的时候,学生理解的很快,但是这里有一个“暖”字不知道改怎么跟学生讲,只是草草的跟学生说:“金沙江的水势太汹涌澎湃了,江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渗透着浓浓的暖意。”其实,这样讲学生一点都不会明白,上完课,这个问题仍然困惑着我。

四、对比朗读,领悟诗情

师:这首诗是作者在长征胜利结束的时候写的,想想长征顺利结束,他们的心情如何?

生:激动、兴奋。

师:是的,那就带着这种兴奋、激动朗诵这首诗。

生读完,师给学生示范,然后让学生再自己体会。

师:除了激动、兴奋,作者还有什么样的心情?长征结束了,可是在长征的路上,有多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多少人为了伤残?这些都——

生:不计其数。

师:今日的胜利是不计其数的人用生命换来的,而今胜利了,自然就想起了那些逝去的人,心里就——

生:难过

师:那就带着这种难过的心情把诗朗诵一遍。

生读完,我觉得你们没有把感情都投入进去,如果更投入一点,你们一定会读的更好的。

生这一次果然比上一次读的更好了。然后,我又让几个学生起来读,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种难过的心情。

师:这一喜一悲的对比,你们感觉到了什么?

生1:红军长征很不容易。

生2:红军长征经过的路途很远很远。

生3:长征十分的困难。

师:是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过草地,爬雪山,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红军们都没有倒下,可见他们是多么的坚强、勇敢,在困难面前不畏缩,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正是要我们学习的地方。最后,我们带着这些坚强、勇敢、不畏困难的心情把诗朗诵一遍。

我不知道这个环节有没有必要,或者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七律 长征》赏析篇14

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生:都是旁。

师:形容山是什么样。

生: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现在你慢点讲,老师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7个字。

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

生:个字。

师:一共有——

生:句。

师:56个字,七八五十六。

生:双句押韵,五六两句对仗。“律”是按一定格律来写的.也称律体诗。

师:非常好。他说的是要押韵,怎么押韵?1、2、4、6、8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在哪押韵?生:第一句的“难”.第二句的“闲”.第四句的“丸”,第六句的“寒”,第八句的“颜”。

师:七律一般靓是一、二.四:六句押韵,笫句也押韵,有时候可以不押韵,其中有一句可以不押韵,但是一般情况:也可以形容水,都用这个词。所以我们今后写作文不妨用一用。

师:注意写法,先里后外,写一下。

生:(写二字)

师:好,还有没有要汇报的?

生:我还知道“磷礴”的“磅”有两个读音,一个是“磅礴”的“磅”,一个是磅,组词“磅秤”。

师:也就是你通过自学,认识了这篇课文的一个多音宇,非常好。你再强调一下,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些。

生:(重复发言)

生:我还知道“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每首8句.每行7字,双句押韵。

师:停。这位同学,你是知道这首诗的体裁形式是什么?

生:七律。两句有一个“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浪”重复了。毛泽东接纳了那位诗人的意见。

师:你看这位领袖虚心的接受了别人的意见,一看重复了是应该换下,这个人是位教授,山西的一个教授,改得好。这个知识你是怎么获得的?

生:我是通过自己查询资料知道的。

师: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同学们,就这首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这首诗的特点、体裁、格律,讲的都很好,有没有同学说我自学后,知道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第一句诗的意思。就是说红军不怕长征的困难,不管是万水千山。“只等闲”说明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

师:有一个词,意思没有说出来。(出示小黑板)大家看,“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

师:那么“只等闲”,老师把“只”的意思写了下来,大家看看在这里应该是选择哪个?

生:仅仅是。

师:就是这万水千山,长征的困难,在我们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件平平常常的事。同桌之间互相讲讲。

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第二句意思。第二句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师:非常好。但是有一点“五岭”就是指一座山吗?

生:不是。

师:能不能讲一讲“五岭”指的是哪五岭?

生:“五岭”亦称南岭。横卧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指许多山岭。

师:说对了,到底是哪几岭?

生:大岭骑田岭。

师:非常好,是说这个岭怎么样?

生:逶迤。

师:用自己的话说是?

生:岭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

生:(到黑板画)

师:同学们,你们看,她画这个“岭”,是岭还是山?

生:山。(众笑)

师:这可不是“五岭逶迤”,这是陡峭林立。谁能来画一下,五岭连绵起伏,你是怎么理解的,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一座岭,不是五岭。(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摞起的,不是“连绵起伏”。(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有点意思了。大家看看我画的,我画的也不一定对,我又不是画家。(师画)“五岭”是说山—座连着一座,远远看去连在一起,起伏不平,连绵起伏。

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

师:哪座山?

生:乌蒙山。

师:在哪?

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师:你知道这座山海拔多少吗?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可我不告诉你,谁预习后知道了?

生:盘旋七十余里。

师:是盘旋七十余里。我问你多高?

生:海拔1000米以上。

师:不准确。

生:海拔2220米多高。

师:对了。2000多米,乌蒙山高不高?

生:高。

师:险不险?

生:险。

师: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应该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试试?

生:(到黑板画)(笑声)

师:像丘陵,还是山包。不过有点意思了。

生:(到黑板画)

师:有点意思了,我帮你补充一下,实际上就是说山高。(师画)雄伟不雄伟?

生:雄伟。

师:这一句同学们理解的差不多了,我们做个小练习。(出示练习题)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着细小浪花?

生:把五岭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

师:这五岭那么大,连绵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眼前翻着的什么?

生:细小浪花。

师:第二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乌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

师: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

生:小泥丸。

师:继续汇报。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说红军在过金沙江时“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当时天气炎热,红军喝水之后,心里就感觉非常暖;还有一个他们在过金沙江时,没费一枪—弹,所以他们心里很高兴,也觉得暖。第二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在过大渡桥时,大渡桥非常险,他们牺牲了很多人,很艰难地过去所以心里“寒”。

师:你说天很热,战士们喝了金沙江水,有这种可能,但是大家看“水拍云崖暖”给人感觉怎么样?

生:很暖。

师:还有你说没费枪炮,挺好,能在诗歌里理解。后面说“大渡桥横铁索寒”,就她的发言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谁想来补充?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寒”字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当时桥上就剩什么了?

生:铁索。

师:多少根?

生:13根。

师:只剩13根铁索了。大家想想,当时桥下河水湍急,这13根铁索要攀沿过去难不难?

生:难。

生:铁索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经过时只剩下13根铁索,横”指横跨在东西两岸。这两句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斗。

师:对。

生:“大渡……”的“寒”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因为红军在过大渡河时是五月末,那时金沙江的水很凉,使得夜晚下雨天气很凉,红军战士也感觉冷。第二个意思是他们在强渡大河时,左边是高人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光袭人,当红军过卢定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下面河流汹涌澎湃,这使红军战土感到心惊胆寒。

师:很不错。大家读这两句。“金沙”和“大渡”——刚才那个同学说格律时,以分成两联。上面叫首联,这个叫颔联,劲联,尾联。大家看上面写“红……闲”,能不能把我们走过的千山,涉过的万水都写出来。只选了两个代表。千山的代表的是什么?

生:五岭,乌蒙山。

师:万水写的是什么?

生:金沙江,大渡河。

师:我们感到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生:细浪,泥丸。

生:“更喜……”这两句是说大无畏的红军尤其喜欢岷山的千里积雪,全体红军通过这座大山后,个个笑逐颜开。“喜”字描写红军爬过大雪山后的心情,它既写出了红军战胜的雪山,又使大自然富有艺术的美感。而最后的“三军”是指古时分左、中、右三军,此后统称全军。他们过雪山后,喜的原因有,他们一方面感到过去所尝的辛苦生活已去而感到快活,而他们能够胜利的到达目的的没有牺牲而感到欣慰。读到这两句,我也替红军而感到高兴,为他们的胜利而感到喜悦。师:掌声鼓励。(掌声)你读读好吗?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读出来。

生:“更喜……”

师:什么事情都没有完美的。你就有一点没讲,“三军”的意思,你说的古时候,左、中、右三军,那么这里的“三军”指什么?

生:“三军”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队。

师:对了,是海、陆、空三军吗?(笑声)

生:不是。

师:同学们,你们非常了不起,我觉得你们自学能力非常强。你看我一点也没讲,只是稍微的搀扶了一下,同学们就把这首请的作者,背景基础知识,诗的意思基本上了解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给一点时间,你就看刚才同学汇报没有,你认为哪里你薄弱,你没有复习到或者哪个地方的意思不准,还需要再查一查,你自己就抓紧时间补习一下。另外,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我不懂的是为什么大渡桥横铁索就寒呢?,

师:这个问题在上课时那个同学已经说过了,可能还没有太深的理解。下课后同学、老师再帮你,好吗?

生:好。

生:为什么说“金沙……暖”呢?

师:这个问题那个同学也讲了,不过我们课文还没学完,一会儿,进一步体会时,请再仔细琢磨。

生:我不明白爬“雪山”,过草地本来是很辛苦,艰难的,可为什么红军战土还是喜欢雪山,过草地呢?

师:是呀,为什么他们还喜欢呢?雪山多高?

生:海拔近4500米。

师:我看的资料是3咖米,总之雪山是非常高,比乌蒙山更高,这里却用“更喜”,这个问题提的太好了,咱们一会儿帮她解决。

第二课时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上堂课,你们第一次实现了自我超越,很了不起,同时,你们也向窦老师提出了很多难题。窦老师在读书时也像你们那样,总问“为什么”。你比如说,老师在学这首诗时,“红……难”,我想这个“难”字指过山难过水难吗?不如把这个问题也加入你们的问题当中,来研究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你们说我们单学这首诗,把诗里的宇、词、句子弄清楚了,就到此为止了,行不行?

生:不行。

师:应该怎么办?

生:深入的理解。

师:对了,深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也就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呀!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读诗是为了什么,读它是为了感受它,提升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深入的来领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涵以及表达的丰富的感情。同学们,怎么做,我们才能达到刚才上堂课和这堂课所要表达的两个不同的境界呢?你们说,刚才这首诗的内容都理解了,这还不够,要想往高层次走,领会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要抓住重点词。

师:可以,对了。

生:抓住重点的词加上自己的感受。

师:可以反复去朗读,反复的去吟诵。还有没有?

生:抓住作者写作当时的情况。

师:要联系当时当地的情景,设身处地进入场景去体会、感受。把你的心放在课文中去体会,这样,一边想一边会出现电影画面。还可以获得真实的作者感受。很好。同学们,老师没告诉,你们就自己体会出了,我们再归纳一下:要深入地体会感情,体会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把心放在情景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联想。你就是当时红军中的一个人,与作者心相通,与文中人物相通;第二,我们还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去体会。第三种我们反复的去吟诵去朗读来感受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怎么办,你就在下面小组合作或自己也可以读一读,找找资料,你看看有没有新的感受,一会儿找同学讲讲,好不好?

生:(自由讨论)放歌曲《长征》辅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

师:有感受吗?想要说话吗?

生:想。

师:不要着急,再读这首诗,一会再说。

生:听完音乐后,我非常激动,我谈谈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难”字。这个“难”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包含自然的难。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穿单衣、草鞋,在路上躲过了敌的围追堵截。我非常佩服他们。

师:也就是说你着重体会了这个‘‘难’’字,就这个问题,还有谁有所理解。

生:通过听音乐对第一句感受很深。“难’’字不仅体现了自然的难,而且体现了党中央内部的难。

师:停。党中央内部的难,说的挺好的,说中央内部的难怎么难?

生: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

师:排斥谁?

生:毛泽东。

师:还有补充吗?

生:刚才两位同学说的两点难,还有一点难,红军过草地还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一点是最难的。

师:太好了。同学们这一个“难”就如同学们刚才讲的那样天上有蒋介石的飞机在轰炸,地上有蒋介石的步兵在围追堵截。我们的红军历经“千山万水”,再有党中央的分裂,真是难上加难。但是,同学们,红军的回答是什么?

生:不怕。

师:红军的回答多么坚定,谁来试试读一下。

生:(读略)

师:往下谈。

生:第二句诗,红军战士们把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细浪,把“乌蒙”看做小小的“泥丸”,就说明他们非常乐观、顽强。我与他们一比差远了,平时我遇到一道难题就不愿做,说明我不够顽强,我要向红军战士学习,继续努力。

师:说得太好了,读一读,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略)

师:多么乐观的红军队伍啊,诗中用了多么新颖的比喻,想象也非常的奇特,把红军的藐视困难具体的形象化。(指腾细浪)再读这一句。

生:(读略)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这句话可以看出红军战土非常的乐观、从“更”字体现出前边五岭、乌蒙都是喜了,眼前的岷山千里雪就更喜了,为什么呢?因为战土最大的快乐就是战争,因为战土的职责就是攻克天险。

师:刚才有个同学不明白“更喜”是什么意思?听了她的发言,你明白点没有?

生:没有。

生:前几句的大渡河、金沙江过去了是可喜的。“更喜岷山千里雪”是说他们把岷山千里雪地过

生:红军战士翻过岷山觉得一点都不难。

师:哪不难呀19阳f常难呀!不是很轻

生:“更喜”有两层意思,一是翻过岷山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二是意思。

师:太好了。

师:全班再读一遍。

生:(齐读)

生:“金抄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愉快心情。“金沙水拍云崖暖”赞美。“大渡桥横铁索寒”意味着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长征我知道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

师:谁能讲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生:1935年红军到金沙扛抓了两个俘虏过了金沙江。

师:这个“暖”既指当时的自然环境,暖。谁来读读这句诗?

生:(读略)

师:这个“寒”字,我们先观看电影放录像)一场恶战,终于以我们,我们回过头做一个练习:1铁索桥上—————桥下————那场面真叫人——

生:铁索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师:桥下呢?

生:桥下水流湍急。

生:桥头燃烧起艄熊大火。

师:桥头的敌人怎么样?

生:火力很猛。

师:红军怎么样?

生:红军英勇奋战。

师:场面怎么样?

生:场面真叫人心惊胆寒呀!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刚才看写像,已经看到了实际上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

生:(齐诵)

师:“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回忆起来,都有点心惊胆寒。这个寒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冷,感觉到了吗?是我们看到了13根铁索的寒吗?

生:不是。

师:还有我们战士的鲜血流在那里,我们战士的生命随着湍急的河水流走了,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我们再读这一句。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情感已升华)

师:现在看整首诗,有一句还没有谈。“万水千山只等闲”。所有的困难,所有的山和水,在红军的眼里算得了什么呢?一个“不怕”一个“只等闲”.两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红军那种藐视敌人,那种革命的乐观的、向上的态度,一个顶天立地的高大红军形象。这一句该怎么读?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下面的话已经作了充分的说明,通过刚才的感受和体会,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长征不愧是一首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的颂歌。你们一定能背下来。下面就带着你的感受,朗诵这首诗。

生:(齐朗诵)

师:看得出,这节课同学们感受确实比上堂课深。同学们,你们很了不起,你们实现了自己的第二次超越,现在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你还有没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新的信息,看谁有第三次超越。

生:我想回答上节课那位同学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毛主席不写更喜千里大草地”。因为在过草地之后,红军还有漫长的革命道路要走,而且还面对艰难险阻,而过了岷山之后,就没有什么困难了,所以毛主席写了“更喜岷山千里雪。”

师:那个同学明白了?我还有一种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他不说“更喜千里大草地”。这雪呀,有一种意境,洁白高旷,代表一种象征,这里用“千里雪”不单单写因为马上到六盘山。这里还有一种意境,展示红军的辉煌前景,一望无垠,一片洁白,也象征我们的胜利勇往直前。

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分析,我知道这首诗正是这一代红军形象光辉写照和热情的颂歌,它集中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同时也生动描写了长征的壮阔和惊险的场面,它是一篇不朽的好诗、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师:随着人生经历的成长,你一定会感悟的更深。

生: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师: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气势磅礴的将军队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本诗主题非常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使人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自始至终心里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的情怀。不过最后老师还要送给大家一首词,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乎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师:今天回去,就请同学们再次自学这首词,然后搜集信息,去体会这长征中最后一次过山时,毛泽东的心情。还是用我们这堂课学习的方法,你深入进行体会。现在全体起立,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给在座的老师。久久的回味和更深的鼓舞。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下课。

《七律 长征》赏析篇1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共1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使学生感知课文。

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磅礴(pangbo)崖(ya)岷(min)

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置作业

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

给本诗作画。

附: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毛泽东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七律长征赏析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