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小一网整理古诗两首,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古诗两首吧。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篇1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但使……不叫
古诗两首篇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教学重点:
会认13个字,会写6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春晓》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音乐,观看vcd《春晓》
二、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三、学习古诗《春晓》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n不读mn。闻:前鼻音wn。
4.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2.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2)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3)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4)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3.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4.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齐读古诗。
(2)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3)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2.感悟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3.想象意境。
(1)课件或挂图: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2)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字。
(一)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1.引导认识“折文”。2.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二)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村居》。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准备: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古诗,哪位同学能背给其他同学听一听呢?
2.指名背诵古诗。
3.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古诗,大家愿意跟我一起学吗?(愿意)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村居》。
板书课题。认识“村、居”两个字,师正音。
二、学习古诗《村居》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2.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二月天:指春天。日字旁理解。
(2)纸鸢:风筝。
(3)东风:指春风。
3.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3、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4.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一)范写、讲解。
忙:左边竖心旁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学生练习。
教学后记:
《春晓》这首诗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所以我不用花很大功夫来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但《村居》这首诗比较难懂。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阅读感知诗境,尝试边读古诗边想像意境的阅读方法。重点激发学生喜爱古诗的情感,积极收集古诗,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古诗两首篇3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今天吴老师要给大家看一幅很美的挂图.你能看出这幅图画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枫叶吗?
今天我们跟随唐代著名诗人一同去领略秋天的美丽。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⑵指名读课文。
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⒎指导书写。
古诗两首篇4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斜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看拼音写词语
、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多音字组词。
卸别
叫更
、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古诗两首篇5【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词,指导理解、书写。
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按一定方位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及其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2、练习给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3、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情感目标:
图文结合,学习课文,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课文、搜集相关资料等途径对天安门广场有一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了解天安门广场建筑、景观的特点及天安门广场是我们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天安门广场建筑的壮观、景观的辉煌及其历史地位。培养学生观察、自学、搜集资料的能力。
难点:结合课文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渗透写作指导。
【教具准备】
与课文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人们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人们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3、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4、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五、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4、集体反馈。
六、诵读古诗
1.美读。
2.背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元日》,并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读《江雪》,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诗。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理解古诗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江雪》一诗中诗人孤独、苦闷、彷徨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不少同学可能有过钓鱼的经历。垂钓之风,应该说很早很早以前就有的。有人以垂钓为业,有人以垂钓为乐。大家可能看过《封神演义》,姜子牙垂钓用的不是弯钩而是直钩,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柳宗元曾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在诗中他也描写了一个垂钓的画面,那柳宗元在诗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江雪》。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抽生读。
集体评议。
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板书设计】
江雪柳宗元
环境--------寒冷凄凉
心情--------孤独寂寞
精神--------顽强不屈
古诗两首篇6教学要求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初步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3.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
4.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文字投影片、图画场景投影片、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法
导言。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通过描写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话——诗中的语言文字。
画——通过再造想象,将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二、指导学法
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寻隐者不遇》。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句。
3.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
4.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就诗句逐字逐词提出问题。
(1)什么样的松树下面?
(2)谁怎么样问童子?
(3)问什么?
2.根据所提问题想象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1)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
(2)学生借助投影片描述画面。
(3)鼓励求异思维,说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
悟诗情,咏诗句。
1.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根据你所体会的感情,吟诵诗句。
三、总结学法
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迁移巩固学法
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抓字眼、明诗意。
提问题、想诗境。
1.学生针对诗中字词提“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1)小童子是怎样回答贾岛的?
(2)师傅什么样?他怎样采药?采什么药?
(3)山里都有些什么?
2.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内容是“青山白云”,请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填充画面内容并加以描述。
悟诗情,咏诗句。
1.提问:诗人虽然没能寻到隐者,但是当他想到隐者的生活是那样自由自在、富有情趣,会是什么心情呢?
2.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吟诵这几句。
3.追问:贾岛寻隐者不遇后会怎样?心情又会如何?
4.配乐吟诵。
教师播放古曲,学生配乐吟诗,从而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体会诗人羡慕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和神往之情。
五、独立运用学法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背诵《寻隐者不遇》。
限时集体默写《寻隐者不遇》
二、学习《题西林壁》
知诗人、解诗题。
1.请学生结合课外知识,先来讲讲对诗人的了解及对诗题的理解。
2.教师归纳小结。
这首诗是我国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早年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豪放。这首诗是作者游览庐山时,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的,因而名为《题西林壁》。
抓字眼、明诗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提示生字“缘”的写法:左边不要写成“幺”,右边不要在撇上加点。
3.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4.抽学生试讲,教师订正。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正面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侧”,从侧面看。“岭”,是山岭;“峰”,是山峰。
①“岭”和“峰”有什么不同?
“岭”——连绵起伏。
“峰”——高耸峭拔。
②“各不同”指的是什么不同?
指的是看到的山的姿态不同。
③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查字典,找出“缘”的几种解释;结合诗文,选择合适的一个。
②结合“身在此山中”理解“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说说前后两句是什么关系?
④用“果因”句式说说诗句的意思。
作者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⑤追问:为什么诗人在庐山之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3)学生自己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悟诗理,诵诗句。
1.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什么启发?
2.举例说一说。
3.指导有感情地吟诵、背诵。
4.默写《题西林壁》。
三、布置作业
将《寻隐者不遇》改写成2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古诗两首篇7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字卡、词卡、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2、老师背诵《赠刘景文》
3、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释题
1、读古诗题目
2、师简介诗人“苏轼”
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说句意,让学生来猜猜写的是哪句诗。
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再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 枝 记 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古诗两首篇8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具: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新诗——《泊船瓜洲》,《商山早行》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诗的作者是谁?
2、简介王安石温庭筠。
二、学生自学,出示要求
1、初读古诗,把握主旨
2、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小组学习,教师相机指点:
四、指导朗读,背诵
最后让我们一起把这两首古诗记在心里吧。
五、作业
古诗两首篇9课前透视: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先来学习《草》。
二、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五、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六、练习
1、按要求分类。
未追店枯徐烧荣菜宿
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
七、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古诗两首篇10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自由记生字。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
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
师范读。
自愿读。
比赛读。
2、背诵古诗。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古诗两首篇11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古诗两首篇12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 斜 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看拼音写词语
、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多音字组词。
卸 别
叫 更
、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古诗两首篇1321《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诗意想象出初夏荷池的美景和小孩学钓时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小池》。
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生字新词的含义和诗意。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荷池美景和稚子学犯错误的形态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3、学生再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的含义。
小组逐句内容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意思。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前两行——小娃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诗句,边读边想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3、配乐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谈理解。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情趣地朗读。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五、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依据《池上》这首诗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这首诗配画。
第二课时
一、回顾总结学法
二、学习《小儿垂钓》
1、指导解题。“垂钓”指钓鱼,“小儿垂钓”即小子学钓鱼。
2、简介作者——胡令能。
3、自学古诗。
4、检查自学情况,指导理解
指名读全诗,读准字音。
齐读诗句。
理解下列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蓬头:头发散乱。
稚子:稚,幼小。指小孩子。
垂纶:纶,诗中指钓鱼用的线。指钓鱼。
指导看图,讨论。
哪个词写出了小儿的外貌特征?哪个词写小儿垂钓的姿势?路人向小儿问路,小儿为什么“遥招手”、“不应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儿垂钓得怎样?
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6、小结。
诗中描写了怎样的一个小孩?
引导学生学习这两首古诗的方法,课外自学其它古诗。
三、作业
默写古诗《小儿垂钓》,再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古诗两首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