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教案

时间:2023-03-23 18:45:42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219620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捕蛇者说教案,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捕蛇者说教案吧。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一、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

二、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

三、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说”这一文体和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第4段从语言角度分析、第5段从思想角度分析是难点,必须引导学生力求正确把握。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捕蛇者说》写于作者在永州任职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

二、讲析课文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第1段。教师适时做以下点拨:

1重点词语和文句

质:质地,东西的主体。这里指基本颜色。

章:花纹。

啮:咬。

腊:干肉。文中用作动词,把肉晾干。

岁:每年。

当:抵充、顶替。

永之人争奔走焉:永州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忙着去做这件事。焉,兼词,于此,为这件事。

2提问: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明确:(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3)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3指名朗读第2、3两段

提问: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明确: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交错,跌宕有致。

专其利:“专”,独自享有。

提问: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3段起过渡作用。通过作者的提问,将文章引入正题。“更若赋,复若役,则何如?”欲扬先抑,“余悲之”与下文的“余闻而愈悲”相应,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4齐读1—3段。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有关作业。

2补充作业:

(1)熟读、意译1—3段。

(2)理解下句句子中加黑的实词。

①黑质而白章

②当其租入

③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④貌若甚戚者

⑤若毒之乎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朗读、意译第1段。

2出示小黑板,指名解释有关实词。

二、默读第4段,借工具书及书下注释了解本段的主要意思。

1教师对重点词语适当点拨:

汪然:眼眶里含泪的样子。

向:先前。

病:困苦不堪。

乡邻之生日蹙:蹙,窘迫。

殚:尽。

庐:家,屋舍。

犯:冒。

藉:原指用草编的垫,文中用作动词,“垫着”;“相藉”,相压。

盖:句首助语词。

熙熙:快乐的样子。

2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明确: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板书:

结论:“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小结:2—4段,记叙“蒋氏”一家三代的悲惨遭遇,揭露“苛政猛于虎”的现实。

4齐读第5段。

疑乎是: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乎,相当于“于”,介词,对。是,代词,指苛政。

于:介词,比。

犹信:信,真实。

孰:谁。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介词,用来。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不用“民”而用“人”。得,看到。焉,相当于“之”,指作者写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小结:点明文章中心,说明写作目的。

5齐读课文后讨论。

提问:《捕蛇者说》怎样表现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的?

明确:全文有叙有议,虽记叙较多,但却处处为议论服务。符合“说”可叙可议,以议为主的特点;全文语言极其形象、生动,亦符合“说”这一文体比较讲究“文采”的特点。

三、练习。

1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三。

2补充作业:课外阅读并翻译《苛政猛于虎》这一文言短文。

3参照课文中“蒋氏”与作者的对话,写一则“捕蛇人的故事”。

附:《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1)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2)“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

译文:用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愠。”“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踣

1)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2)“顿”,《说文》:“下首也。”段玉裁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踣”,《说文》:“僵也。”又,“走”部:“這,僵也。”“踣”、“這”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口渴,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1)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2)“租入”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入”。“当其租入”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谓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诂》:“准也。”

2)“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3)“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xiān。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贤”古写作“臤”,《说文》“臤”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於”。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征”只是一个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训诂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

译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捕蛇者说》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理解对比的写法。

三、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教学重点:

理解第四段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

一、唐代中期的赋税之毒。

二、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读通全文句子,以第四段为重点,从而领会写作意图。

三、作者的处境,在适当的地方点明一下,以便读懂课文,但应避免过多地讲史。

四、对比的方法,学生早已熟悉,本文两个对比,指导中已经说明,不必重复多讲,只要体会对比的作用即可。

五、教读文言文,向来有讲解详、课时多的习惯,现作尝试,内容力求精要简明,只用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探索写作意图。

二、掌握体裁特点。

三、理解对比写法。

四、复习“而”用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预习

参看“阅读指导”和注解,通读课文,根据练习一的要求,反复朗读。

二、教读课文。

朗读,指名读全文,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注音,帮助正音。分段范读,并按段指出应注意词句。抽查提问学生口述大意后,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段 词语:黑质而白章,“而”表示前后词语并列关系。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得,捕得。“而”表示前后词语承接关系。大意:叙永州人捕蛇缘同,先说蛇的毒性和功用,后说王命以蛇代租,永州人“争奔走焉”。

独立思考:有多少人能得到这个差使呢?

第二段 词语:数,多次。若,像。大意:叙捕蛇人一家的捕蛇史,三代受毒蛇之害却以为“利”。

独立思考:只有姓蒋的一家人在捕蛇上“专其利”,众多的人仍要交租。

第三段 词语:若,像。告于莅事者:柳宗元当时参加朝廷中革新派,斗争失败,为首的王叔文被杀,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在地方上是没有什么权力的,所以说要代蒋氏转告地方官。大意:叙同情捕蛇人,由毒蛇之害向赋敛之毒过渡。

第四段 词语:大戚,汪然出涕,悲伤之至,可见赋敛更毒。未若,不如,不像。疠:疫气。“乡邻之生日蹙”,总写负担租入者的情况,“殚其...相藉也。”具体写他们的悲惨生活。“曩与吾祖居者...非死则徙尔”,写负担租赋的乡邻的结果。徙,迁移。“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而”表句子之间转折关系。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写悍吏逞凶,两语是“互文”。恂恂,原意是恭顺,这里是“小心谨慎”。哗然而骇、恂恂而起、弛然而卧、时而献焉,“而”都是表示前边的词起修饰作用。退而甘食,退,回来,“而”连接退和食。盖一岁...有是哉! 明知捕蛇最后必死,却宁愿选择捕蛇而避免缴租,可见缴租之害。“今虽死乎此...安敢毒耶?”毒,怨恨,这是极其沉痛的话。

独立思考:阅读指导中提到两个对比,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 苛政:泛指暴政。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古代把诗叫做风,有采诗官收集民间歌谣用来观察民风。柳宗元写文章目的就是希望在位者能了解民间疾苦,所以比作采风。

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柳宗元为什么写本文?它的主旨是什么? “说”是什么意思?

小结:

1.柳宗元当时贬为永州司马,地位很低, 无可能直接用权力来改变重赋毒民的局面,就写下这篇课文,并希望当局者能了解民间疾苦。

2.“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已成为历来抨击反动派的用语。

3.“说”这种文体,往往是短论。说,本有释、述的含义。 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

自由思考回答:学过本文后,你对封建社会和今天的社会有什么不同认识?

三、整理、复习、巩固。

1.朗读全文,并板演:熙熙,徙,腊,曩,隳突

2.把板书上的“而”字用法归纳,记在笔记本上。

3.辨析、比较:指名口头讲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更若役

└貌若甚戚

┌又安敢毒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4、5段,互相检查。

附:板书设计

“而”字用法

黑质而白章                 表前后并列关系

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前后承接关系

哀而生之乎                 表前后并列关系 

而乡邻之生日蹙             表前后承接关系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表前对后的修饰关系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表前对后的转折关系

哗然而骇者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恂恂而起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弛然而卧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表示承接关系

时而献焉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退而甘食                   表示承接关系

熙熙而乐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闻而愈悲                   表示承接关系

《捕蛇者说》教案篇3

教学目的

一、本文在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背诵第4、5段,注意语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四、理解并掌握“对比”的写法。教学设想  一、课文第4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  2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二、紧扣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课后有关练习读课文。  三、采用“读读、议议”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回忆学过的“说”,讲清这一文体的特点。  3引导学生看课文“阅读提示”,了解背景和写作目的。二、指导预习  1参照课文注释,阅读全文。  2弄清“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  3了解“黑质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为饵”两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  4掌握实词“质”“章”“啮”“当”“已”“得”“赋”等含义;了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腊”的活用。三、研析新课  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明确  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  ④“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  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  (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  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四、布置作业  1翻译第1段,结合语境理解记忆这一段的有关实词。  2预习课文第2—5段。  3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四第2题。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1检查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  2体会“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的思想感情。  3了解怎样运用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的写法。  4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  5思考研讨课后“辨析·比较”题三、四。  6体会第5段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研析新课。  1概括第2—4段的内容:叙述了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第2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使人认为可羡;待到蒋氏述说祖、父俱死于捕蛇,本人也多次险遭不测,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慕入悲伤,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加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  第3段写作者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作者鉴于蒋氏三代人的遭遇之惨所以才问蒋氏“若毒之乎”。  第4段写蒋氏不愿更换差役,其答话则句句都落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点上,是全文的主体。  2提问:“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蒋氏明白作者的好意,但他确信作者不了解自己的处境,更不了解地方上的情形,所以用揣测的语气问作者:“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接着就用十分坚决的陈述语气和极为沉痛的语调自述:“我干这个差役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哪”,“假如我不干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这是蒋氏几十年痛苦遭遇的高度概括,是全篇答话的纲。这段话表达了蒋氏“哀而不伤”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提问:文章接下去运用对比的写法,用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回顾过去,则以乡邻们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能“以捕蛇独存”作对比;谈到现在,则以悍吏来乡索租跟自己“弛然而卧”作对比  4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译为: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  5完成“辨析·比较”题三、四。  第三题有些常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特定的含义。试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各组句中的加点字。  第四题辨析“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1)下面四句话中,“乎”的用法有什么异同?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③吾尝疑乎是  ④等死,列国可乎  (2)“而”在两个词语中间,可以表示前后词语的并列、承接、转折和修饰等关系。试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各表示哪一种关系。  ①黑质而白章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吾恂恂而起  ④人不知而不愠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6总结:第4段通过蒋氏申述不愿换差事的理由,深刻揭露了统台者横征暴敛的罪恶。在层层衬托,反复对比中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并为下文议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根据。  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体会其中的感情。  7提问:第5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  明确:用“余闻而愈悲”一句结束上文的叙事,并自然转入议论。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并用跌宕的笔法,由表“疑”而后表“信”,为文章蓄势。再用“呜呼”领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齐主旨。最后语势再趋平缓,以寄希望于“观人风者”收住全文,交待写作意图。这个结句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三、布置作业。  1翻译4、5段并背诵。  2用符号表示文章结构层次。  3总结“说”这一文体的特点。  4完成课后“理解·积累”题五、六。【附】板书设计  一、写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当其租入”。  二、叙述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三、作者对上述事实发表感慨,点明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表达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捕蛇者说》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逐句、逐段讲解。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作者简介。

2“说”的特点。

3正音、诵读。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四、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理解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弄懂词句。

2思考各段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第1—3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段意概括。

教学过程

逐段讲解课文

第1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给带来的。

第2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第3段

一、全班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四、布置作业

1熟读第1—3段。

2整理这三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3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第4、5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衬托、对比写法。

3柳宗元深切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4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

二、词句。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

“涕”:眼泪。“君”:敬称。

“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

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

“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

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三、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5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五、实词总结

为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已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观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六、虚词总结

之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君将哀而生之乎”“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以啮人,无御之者”“言之,貌若甚戚者”

而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蒋氏大戚……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作课后练习。

《捕蛇者说》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

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应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首先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接着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这是教材的重点,因此要着重领会。

第三部分: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是全文的主要部分。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这是教材的难点所在,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得出对比和衬托之处。www.xkb

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偶句、散句交错运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练,笔力遒劲,沉郁深厚,言真意切,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珍品。

教学设想:

本文词语量大,需要理解的实词比较多,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如果字字讲解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读懂字词句,在此基础上,总结文章的写法,并突出这种写法的目的,教学中始终要注意扣住中心。

因此,本文的教学步骤大致分为这样几步:先读准课文,包括字音和停顿;再读懂课文,包括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理解文章句子的意思;接着读透课文,包括分析文章的写法,把握文章的中心;最后读活课文,在把握文章的中心的基础上,联系本文所叙述的事件,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并引发联想和思考。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本文作者是我们熟悉的一位古代文学家,初二我们曾经学习过他的什么作品?

从他的那篇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是什么原因引发他如此大的情感波动?请一个同学介绍他写作《小石潭记》的背景。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所作的一部作品,从《小石潭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悲己,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怜人的情感。

二、“说”这一体裁的特点,理解课文题目:

我们学过哪些“说”这一体裁的文章的?

你能从《爱莲说》《马说》等文章中看出说这一体裁有怎样的特点?

根据学生生的回答总结:“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

从课题看本文会写些什么?

三、读准课文:

1.读准字音:

啮人腊之挛踠

瘘疠募有能者当其租入

嗣为之几死者数矣貌若甚戚者

莅事者汪然出涕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

转徙顿踣叫嚣

曩隳突恂恂而起

其缶谨食之熙熙而乐

以俟夫

2.读准停顿:新课标第一网

先自由读课文,再指名读部分语段,重点出示以下几句注意读准停顿: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而乡邻之生日蹙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读准文章层次:

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为什么这样分?

第一部分: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三部分: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时全文的主要部分。而文章的开头从“永州之野产异蛇”写起,意在交代捕捉异蛇的缘由。文章的末尾一段则是作者听了蒋氏哭诉后的感慨和议论,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结论点明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读课文尝试理解文意,将疑问画出。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分别指名读课文,按上节课的要求。

二、读懂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明确

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以啮人”中的“以”假设连词,如果。

④“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已”是止,这里指治好。

“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

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

(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

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

2.指导学生朗读第2、3段,并疏通文意。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这两段内容还比较简单,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可自行翻译。

重点注意下列几个加点词的意义:

嗣:继承。

戚:忧伤。

悲:同情。

若毒之乎:若,你。毒,怨恨。

提问:根据蒋氏的自诉,你如何让理解他所说的“利”?

明确:蒋氏祖孙三代因捕蛇这差事儿独享好处,令人羡慕。可捕蛇人说出三代人的遭遇,两句话中连出三个“死”字,却又令人感到捕蛇之可悲。三个“死”字揭示了事情的本质: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换了来的。

提问:说这些话时捕蛇人的神态如何?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甚戚”是些捕蛇人的答话时的神态。刚一提到这个话题,用他就显得“甚戚”,可见触及了他的痛处,内心极度悲伤而流露在外貌上。

3.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并疏通文意。

指名朗读。

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汪然:眼眶里含泪的样子。

生之:让我活下去。生,使……活下去。

向:先前。

病:困苦不堪。

乡邻之生日蹙:蹙,窘迫。日,用作“蹙”的状语,一天天地。

殚:尽。

庐:家,屋舍。

犯:冒。

藉:原指用草编的垫,文中用作动词,“垫着”;“相藉”,相压。

盖:句首助语词。

熙熙:快乐的样子。

翻译这一段文字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

明确: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4.提问:2、3、4这三段是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是如何巧妙深入的?

明确:由捕蛇“当其租入”引出“专其利三世”的蒋氏诉说,“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引出了下文蒋氏大段催人泪下的哭诉。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

三、布置作业

1.整理2—4段的翻译。

2.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分别朗读并翻译1—4段的内容。

2.用一句话分别概括1—4段的内容。

二、读懂课文第5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疑乎是: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乎,相当于“于”,介词,对。是,代词,指苛政。

于:介词,比。

犹信:信,真实。

孰:谁。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介词,用来。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不用“民”而用“人”。得,看到。焉,相当于“之”,指作者写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3.指名翻译这一段文字。

4.提问:

“说”这一文体的特点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本文的作者表达出一个怎样的道理?

这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

明确:用“余闻而愈悲”一句结束上文的叙事,并自然转入议论。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并用跌宕的笔法,由表“疑”而后表“信”,为文章蓄势。再用“呜呼”领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齐主旨。最后语势再趋平缓,以寄希望于“观人风者”收住全文,交待写作意图。这个结句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小结:点明文章中心,说明写作目的。

三、读透课文

1.文章一再写毒蛇之害,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2.为了突出文章的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明确: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的不幸加以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以乡邻们备受悍吏袭扰与蒋氏“弛然而卧”对比;以乡邻们“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对比……这诸多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写毒蛇之毒,正是为了衬托赋敛之毒;写一年“犯死者二”,“其余则熙熙而乐”,正是为了衬托乡邻们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更加痛苦的遭遇。

3.“说”这种文体比较注重文采,再读捕蛇者自陈心曲一段,同桌讨论这一段语言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对偶、排比。

大量使用骈句,全文偶句、散句交错使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

四、读活课文

1.你认为赋税之毒甚于蛇的这一社会问题仅仅是唐代才有的吗?你从哪句话得出这样的结论?

明确:这是自古以来就危害百姓的,从孔子的话“苛政猛于虎”可以看出。

2.总理一再提出要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作为新一代的农民,你觉得他们应该怎样“说”?

五、作业布置:

1.课后归纳出本课中一词多义的词,并写出每个词语的意义。

2.表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役”之幸“赋”之不幸

以捕蛇独存非死则徙尔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哗然而骇

后死先死

对比、衬托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字词句。

2.揣摩本文对比、衬托手法运用的艺术效果

3.能联系相关背景了解故事,理解作品主题。

教材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

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映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文章的题目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种文体比较注重文采。如捕蛇者自陈心曲一段,在写悍吏横暴和相邻们在重赋下被迫逃亡、十室九空的情形时,大量使用骈句、对偶句和排比句,表现力特别强。全文偶句、散句交错运用,间以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练,笔力遒劲,沉郁深厚,言真意切,实是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因此,要反复诵读,体会其语言之美。从全文内容来看,文章主要写蒋氏与作者的谈话,而开头从“永州之野产异蛇”写起,意在交代捕捉毒蛇的缘由。接着由捕蛇“当其租入”引出“专其利三世”的蒋氏,过渡非常自然。蒋氏哭诉的一段话,层次非常清晰。最后以即使死于捕蛇也不敢怨恨这个差使结束他的自述,回答了作者先前的“若毒之乎”的问话。文章的末尾一段作者听了蒋氏的哭诉后的感慨和议论,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结论点明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全文有叙有议,层层写来,紧扣中心,结构安排十分精彩。因此,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显得非常重要,是文章学习的一个重点。从蒋氏的话中理解作品的主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文章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这是文章学习的又一重点。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比较:以他的“捕蛇独存”和相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的“弛然而卧”与相邻们备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相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写毒蛇之毒,正是为了衬托赋敛之毒;写“一年之犯死者二”,“其余,则熙熙而乐”,正是为了衬托相邻们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更加痛苦的遭遇。因此,对比、衬托手法的表现力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设想:

本课的许多句式相似,内容理解难度也不大,所以拟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读通、读懂

课文,解释词义,翻译句子。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写作方法和作品主题。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

2.通读课文

二、文学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中进士,十四年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唐顺宗永贞元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在当时是极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干了十年,后又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政绩显著。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地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相关背景:

文中蒋氏所说的“六十岁”是指唐玄宗天宝中期到唐宪宗元和初期,在这段时间里,战争频仍,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泚叛乱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没有限制,使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唐德宗元年颁布两税法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可事实是在原税之外又加两税,人民在重税下被迫逃往外乡,可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已重者愈重。”作者在本课中反映的就是这一时期的真实的社会状况。

三、读课文:

1.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在课文中标注出他们读音错误或停顿不正确的地方。

注意字音:啮腊(xī)挛踠(luánwǎn)瘘(lòu)痢(lì)莅(lì)蹙(cù)殚(dān)踣(bó)藉(jiè)曩(nǎng)

注意停顿: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募/有能捕之者

君将/哀而生之乎

(4)而/相邻之生/日蹙

2.课文阅读纠错。

3.齐读课文。

二、解释字词:

1.结合书下注释,联系自己的文言积累理解字词。标注出不会理解的字词。

2.字词理解质疑,强调重点字词的意思。

以啮人:如果可以已大风:用来止,这里指治好病岁:每年数:屡次

若毒之乎:怨恨六十岁:年日蹙:一天天地窘迫往往:到处

3.同座互助,串译句子。

4.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复习课文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

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日蹙

名作状

岁赋其二

实施建议:一人一句串译课文时,有错误要及时纠正,并回环往复地抽查易错点的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翻译掌握情况。

译文: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底子,白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蛇毒的办法。然而捉到它后,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脖子肿、恶疮等疾病;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开始,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用蛇来)抵他们的赋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干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有捕蛇抵税这种好处已经有三代了。我问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死掉。”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悲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将要告诉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蒋氏(听了),非常悲伤,满眼含泪的样子说:“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租赋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尸体都互相枕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吵吵嚷嚷凶恶吓人的样子,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这时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大概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有这样的事情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们的死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它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更加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厉害呢!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朝廷派来)考察民情的人获得这篇文章。

二、自读课文,思考:

1.文章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毒蛇的“异”的?

参考:外形、毒性、医疗效用。

2.从文章中找出“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当其租入。暗示了“租”的厉害,为下文蒋氏的哭诉做铺垫。

3.蒋氏哭诉的总纲是哪一句?下文从哪几个方面展开具体比较的?有什么效果?

参考:总纲: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具体:自家三代和同住一地的相邻对比。以悍吏来乡逼索赋税闹得相邻担心害怕,“鸡犬不宁”,与蒋氏因捕得蛇“弛然而卧”和献蛇后“熙熙而乐”对比。以相邻阴赋税而先死,蒋氏靠捕蛇而后死作对比。

这样通过对比反衬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从而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4.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说说作者对劳动人民所持的态度。

参考:余悲之余闻而愈悲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作者十分同情劳动人民

三、作者将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改革弊端,你认为可能吗?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想法?

参考:不可能,这是他思想局限性的表现,我们如能用历史的眼光看,就能够理解他的这种局限性,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

四、总结语言:

1.找出文中活用词。

2.找出文中通假字。

五、布置作业:

1.归纳文中“之”“于”“其”“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整理笔记。

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非死则徙—以捕蛇独存

鸡犬不宁—弛然而卧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

殚出竭入—甘食其土之有

先死—后死

实施建议:

对对比衬托内容要让学生通过充分讨论自己去发现,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对比、衬托的作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捕蛇者说》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第2~4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分析: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写后者为主。

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3.课文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卒章显志的?

分析:文章形象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触草木,尽死;以哨人,无御之者”,但永州人却“争奔走焉”,这一矛盾现象,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接着作者通过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世经历,解剖了这一奇怪现象的本质。蒋氏已三代人得到捕蛇的“好处”,但说起来却“甚戚”;作者建议他免去这种苦差,他却“汪然出涕”,于是通过他的诉说,我们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社会黑暗图画,这是以“捕蛇”来反衬“赋敛之毒”。在蒋氏的谈话中也处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斯役之不幸”反衬“复吾赋之不幸”,用蒋氏“独存”反衬乡邻“非死则徙”,用自己能“弛然而卧”反衬乡民之鸡犬不宁,用“一岁之犯死者二”反衬乡邻的“旦旦有是”等。经过层层反衬铺垫,作者最后感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卒章显志,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4.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来突出赋敛之毒的。

例如,在第1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第4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

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课文中对异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之生日蹩”的情景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和变化、内心活动、神情态貌的描写,都生动传神。教师在讲解这一特点时,可以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5.《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①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②“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译文:用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一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俗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温。”“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路。

①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②“顿”,《说文》:“下首也。”段玉我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踏”,《说文》:“僵也。”又,“走”部:“道,僵也。”“踏”、“渲”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躇”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口渴,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踉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人。

①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②“租人”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人”。“当其租人”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调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平。

①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信》:“准也。”

②“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③“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又如:“师不必贤子弟子。”“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贤”古写作“?”,《说文介“?”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放”。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政”只是一个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训活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

译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三、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柳宗元,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教师范读课文。

正音。

啮腊挛碗瘘疠当其租入嗣几死者数矣莅蹙殚踣死者相藉囊隳恂缶谨食之熙以俟夫

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逐段讲解课文。

第1段

1.全班同学齐读。

2.词句。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饵,可③以已大风、挛碗、瘘、疾,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人。永③之人争奔走焉。

①⑥“之”:的。“异”:奇特。“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如果。“腊”:晒干。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饵”:药饵。“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大风”:麻疯。“挛碗”: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疠”:恶疮。“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二”:两次。“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当”:当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入”: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于此,在这件事上。

3.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给带来的。

第2段

l.叫一名同学朗读。

2.词句。

有蒋氏①者,专其利三世吴。问①之,则日:‘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②之十二年,几死②者数矣。’言③之,貌若甚戚③者。

①“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①“之”:代蒋氏。“则”:却。“于”:在。“是”:这事。“嗣”:继承,接续。“为”:做,干。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几”:几乎,差点儿。②“者”:指“儿死”的情况。“数”:多次。③“之”:代以上说的这些话。“貌”:脸色。“若”:好像。“甚”:很。“戚”:悲哀。③“者”:指其表情。

3.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第3段

1.全班齐读。

2.词句。

余悲①之,且日:“若毒②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悲”:怜悯。①“之”:代蒋氏。“且”:并且。“若”:你。“毒”:怨恨。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统管,治理。“更”:更换。“役”:差事。“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何如”:如何,怎么样。

3.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第4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

2.词句。

蒋氏大成,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涕”:眼泪。“君”:敬称。“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①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八,号呼②而转徒,饥渴③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④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令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令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令其室十元四五焉。非死则徙尔。⑤而吾以捕蛇独存。

“自”:从。“是”:这。“乡”:行政区域单位。“积”:累积。“于”:到。“岁”:年。①“而”:表承接,意为在这60年间。“生”:生活。“日蹩”: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词用作状语;“蹙”,紧迫,减缩。“蝉”:尽。“竭”:穷尽。“号呼而转徙”:哭喊着辗转迁徙;②④“而”:连接状语与调语。③“而”:因而。“顿”:困厄。“踏”:倒下。“触”:接触,冒着。“犯”:触犯。“呼嘘”:呼吸。“毒病”:有毒的疫气;“疠”,疫病。“往往”:常常。“相藉”:互相压着;“藉”,坐卧其上。“曩”:往昔,从前。“室”:家。“焉”:语气词。“非……则……”;不是……就是……。“徙”:迁徙。“尔”:语气助词,罢了。⑤“而”:但是。“以”:因为,由于。“存”:存活。这几句是蒋氏自述乡邻在这60年间“非死则徙”的不幸遭遇,他自己却由于捕蛇抵赋而存活下来。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①平东西,隳突②乎南北,哗然①而骇者,①虽鸡狗不得宁①焉。吾河仿②而起,视其击,③而吾蛇尚存,则弛然④而卧。谨食之,时⑤而献②焉。退③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③焉;其余,则熙熙①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②虽死③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悍吏”:凶暴的官吏;“悍”,蛮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叫嚣”,呼喊喧闹;①②③“乎”:于,在;“隳突”,冲撞毁坏。“哗”:吵嚷,喧哗。①②④⑤?“而”:连接状语与调语。“骇”:惊扰。“者”:指上述“叫嚣……而骇”的骚扰恶行。①②“虽”:即使。“宁”:安宁。①③“焉”:语气词,啊。“佝佝”:心有顾虑的样子。“其击”:那个瓦罐。③“而”:顺连。“弛”:放松。“谨”:谨慎小心。①“食”:饲,喂养。“时”:按时。②“焉”:之,代蛇。“退”:归家。③“而”:就。“甘”:味美。②“食”:吃。“以”:而。“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齿”,人的年龄。“盖”:连词,承接上文申说原因,没有实在意义。“犯”:触犯,冒。“二”:两次。“熙熙”:快乐的样子。“岂”:哪里。“若”:像。“旦旦”:天天。“是”:代上句之“犯死”。“已”:已经。“安”:怎么,哪里。“毒”:怨恨。这几句是蒋氏自述比起乡邻们因缴纳租赋而受悍吏骚扰蹂躏,天天遭受不幸,他干捕蛇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两次,其余时间就可“熙熙而乐”。这些话显然含着讥刺,含着怨愤。

3.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5段

1.全班同学齐读。

2.词句。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①以蒋氏①观①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②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③之说,②以俟夫②观人风者得焉。

“而”:表承接。“愈”:更加。“苛政”:残酷的政令。“猛”:凶暴。“于”:比。“乎”:于,对。“是”:代孔子的话。“今”:现在。①“以”:根据。①“观”:看。①“之”:代孔子之言。“犹”:仍然。“信”:可信。“孰”:谁。“敛”:赋税。②“之”:的。“毒”:害。“甚”:超过。“故”:因此。“为”:为了。③“之”:代上述之事。“说”:写此“说”。②“以”:而,表目的。“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②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风尚;“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以“人”代之。“得焉”:得到它;“焉”,之。

3.内容。

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泽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实词总结

为: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已: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疡: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病”。

入:①缴纳。“当其租人”。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末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平!”

若: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病”。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引,饲。“谨食之”。

观: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

虚词总结

之:①的。“永州之野产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日”“君将哀而生之乎”“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以啮人,无御之者”“言之,貌若甚戚者”而: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

焉: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平!”③于,在。

“叫嚣乎东西”。

于: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

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小资料】

一、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20岁中进士,25岁又考取博学宏词科,才学过人。先后在地方与中央任官员,32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改革仅历时七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走到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才被改派到更边远更落后的柳州当刺史,政绩显著。但因长期受压抑,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病死柳州,年仅47岁。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柳宗元被贬永州经过。

唐顺宗因病,很多事情靠他的老师王叔文出主意。王叔文在朝臣柳宗元、刘禹锡等帮助下,着手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借皇帝的名义下令减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停止地方官对朝廷的进奉,降低盐价,取消宫市,任用正直的官员,惩罚大贪污犯……这些措施立刻遭到顽固派的反对。反对派们联合起来逼有病的顺宗下台,拥立其长子李纯继位为宪宗。顽固派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被贬到边远荒凉的地方做司马。改革历时仅七个月即天折。

805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那时的永州极荒僻落后,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实际上仍被当作罪犯看待的,反动集团还经常对他进行种种无中生有的人身攻击和政治迫害。柳宗元在永州将近十年,目睹人民的疾苦,眼见官府的腐败、豪强的剥削,愤而为诗为文,反映人民疾苦。同时,他广泛钻研古今典籍,探讨哲学、历史、社会、人生问题,努力著述,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并与韩愈合作,提倡散文革新,一方面进行理论指导,一方面创作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树立良好范例。韩愈与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导师,他们的作品代表唐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对散文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宋代诸家及明清散文家都是沿着韩、柳所指示的散文发展道路前进或直接师承韩柳的作品的,可见他们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崇高地位。柳宗元在永州还游览了许多山水,写了许多精美的山水诗文。他曾写了一篇《囚山赋》,把环绕四周的连绵不断的山峰看作囚牢,悲慨自己不能出去。

三、时代背景。

蒋氏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更”。“六十岁”指唐玄宗天宝中期到唐宪宗元和初期这一段时间。这时,战争频仍,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时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尽管在唐德宗时颁布了“两税法”,并明文规定不准另外“加敛一文钱”,但不过是一纸空文,事实上税外有税,虽“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已重者愈重”。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是完全符合当时事实的。

四、《苛政猛于虎》译文。

孔子从泰山旁经过。有个妇女在坟墓上哭,哭得很伤。。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动情地听,叫子路去问那妇女出了什么事。子路问道:“您这样痛哭,实在好像有重大的伤心的事情。”那妇女说:“是的。从前我的公公被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虎咬死了,如今我的儿子也被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报后说:“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子路说:“因为这里没有凶残的政令。”孔子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啊,凶残的政分比老虎还要凶猛!”

五、重点内容图示。

对比角度

乡邻赋敛之苦

蒋氏捕蛇之“乐”

通过对比揭露“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一、生存情况

因赋税务局而号呼转徙,饥渴顿踣,死者相藉,十室九空

以捕蛇独存

二、生活状况

因赋税而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骗,鸡狗不宁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三、危险次数

旦旦有是

一岁之犯死者二

四、死亡先后

六、译文。

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皮质,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死掉;如果咬人,没有什么办法医治。然而捕捉到这种蛇,把它晒干用作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当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召募能够捕到这种蛇的人,让他捕蛇来抵他的租赋。永州的百姓争着干这差事。

有个姓蒋的,独自享受这捕蛇抵赋的好处已有三代人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爷爷死在捕蛇抵赋这差事上,我父亲死在这差事上。现在我接着干这差事十二年了,有好几次差点儿死掉。”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我怜悯他,并且说道:“你怨恨干这差事吗?我打算去告诉主管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租赋,你看怎么样?”

他大为悲伤,眼泪汪汪,说道:“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那么我告诉您,我干这差事遭受的不幸,是远不如恢复租赋遭受的不幸的。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住在这个地方,三代人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联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四外狂喊乱叫,到处骚扰毁环,气势汹汹,惊骇乡里,就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我心中惦记,起身看看那瓦罐,蛇还在里面,我又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喂养蛇,到时候把蛇送上去交了差。回家后我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长出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了。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临头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那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是要晚了,我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我听了他的话更加痛心。孔子说:“残酷的政令比猛虎还凶暴。”我曾经怀疑过这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孔子的这句话仍然是可信的。唉!谁知道租赋的祸害大大超过这种毒蛇之害的呢!因此,我为这事写了这篇“说”,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它。

七、有争议的问题。

关于“争奔走焉”。

“争奔走焉”课本注解为“争着去做这件事”,照这样理解便是“永之人”都争先恐后去捕蛇,也就是说,谁捕了蛇都可以“当其租人”了。其实不然。“争奔走焉”是指“永之人”争着向官府谋求捕蛇这一差使说的。理由如下:

文中开头一段便交代说:“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募有能捕之者。”从而可见,捕蛇这一差使是要经过申请应幕而被官府批准方可为之。况且,这一差役名额不是很多,而是一乡只有一名。因此,蒋氏才能“专其利三世”。士。果人人皆可捕蛇“当其租入”的话,那么,蒋氏还怎能“专其利”呢?况且,文中也明明说过:“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可见这个差使是由官府批准的固定人员来担承的。因而“争奔走焉”之所“争”,应是争着向官府谋求这一差使,而决不是指的争着去捕蛇。

关于“可政”。

《捕蛇者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课本对这句的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显然,注者是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注本,如《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文言文译释》《文言文释译》《初中古文译注》等,也都将“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残酷苛刻的政治统治”或“残酷的统治”,这些注释,既没有弄清“苛政”的具体意义,也不符合文章的主民看似通)烦,实质上并不准确。

“苛政猛于虎也”源于《礼记·檀弓下》中的一段文字: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辞源》将“苛政”解释为“繁碎、残酷的政令”。《辞海》则将它解释为“烦苛的政令或繁重的赋税”。既说“政令”,又言“赋税”,使人不知何者为佳。这样解释很不符合“信、雅、达”这一翻译标准。

从“苛政”本身的意义来看,“苛”,许慎《说文解字》释为“小草也。从草,可声”,可见“苛”的本义只表示“小草”,由这一本义又可引申为“琐碎、细小、繁荣”等义项,如《后汉书·陈宠传》:“肃宗初,为尚书。是时承水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苛俗。”“苛俗”即指繁琐的社会风俗。“苛”当作“繁琐、细小”之义。

又如:

“反形未见,以苛细诛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去烦弱苛”,

“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汉书·高祖纪》)

以上各例中的“苛”,均作“繁琐、细小”讲,可见,“苛”的这一义项在古代汉语当中还是极为普遍的。所以,笔者认为,“苛政”的“苛”也应作“繁琐”理解,这样更能准确地反映出当时赋税之多之重。

“苛政”的“政”也不应解释为“政治”“统治”或“政令”,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看,“政”和“征”同属上去声母系统中的“照”母,韵母系统中的“耕”韵,根据主音通假的原则,即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近音的字可以通用和假借,“政”可作“征”的假借字,“征”所表示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政”的意义,即“政”和“征”在“赋税、征用”这一意义上是相同的。在古代汉语中,“政”和“征”相通也是不乏其例的,如:“什一,去关市之政”,“政,读为征,谓赋税及接役也,诛求无已则日苛政”,郑玄注:“政,读为征。地征,谓地守、地职之税也。”所以,“苛政”即“苛征”,意思是“繁琐的赋税”。

从《捕蛇者说》所反映的内容来看,文章是作者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时写的,虽然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但他仍关心人民疾苦,对于给当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苛捐杂税,作者尤为憎恨,《捕蛇者说》正反映了作者这一爱憎分明的思想,尽管永州的“异蛇”是“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而,“永州之人”却“争奔走焉”,唯一的原因是捕蛇可以“当其租人”,可见,为了逃避租税,人们要冒多大的风险!作者对《礼记》中“苛政猛于虎”一句的引用,正是为了揭露杂捐重税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这一社会现实。所以,把“苛政”解释为“繁杂的赋税”更能具体地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

《捕蛇者说》教案篇7

[教例简述]

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认知性默读,要求:

1、全班同学认真阅读全文,阅读中注意读课文注释。

2、粗知全文大意。

二、激情诵读,要求:

1、全班同学大声、自由地诵读全文。

2、每人至少诵读二遍。

3、力争读得顺口,上口。

三、质疑性朗读。要求:

1、从课文第一段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内容,请老师解答,同学们做好课文旁批。

2、教师答疑,每解决一段,同学们便朗读一段。

四、巩固性复读。要求:

1、学生分为四人学习小组。

2、每组同学从课文第一段起复述课文,复述一段,诵读一段。

3、每个同学都必须参加复述。

五、比赛性竞读。要求: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四段。

2、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朗读第四,看谁读顺畅,有情感。

3、在“竞读”过程中,其他同学要小声地跟读。

六、体验性背读

1、教师介绍文言文快速、准确背诵的方法:如分层背译法、语言标志法、尝试抢记法、诵听背诵法、整体反复法等等。告诉学生不管用哪种方法背诵,都要理解文意,理解文路,都要抓住文章表达的突出特征。

2、学生试背课文第四、五两段。

[评析]

这一节课的教学线条清淅,教学层次分明,教学容量饱满,学生活动充分,这是显而易见的优点,可以不作深入的评析。

问题是我们要思考一下,教者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地安排“诵读”。

原来,教师是在准确地按照教材的标高进行教学。

义务教材把诵读放在突出地位,作为首要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一项主要的教学要求,贯穿文言文教学的训练体系,并对文言文的诵读要求作了有层次、有系统的安排,提高了诵读要求,加强了诵读指导。教材中编者有文言文31课,含短文27篇,诗词曲33首,其中有28课的21篇短文和33首诗词曲要求背诵,特别是五、六册的文言教读课文都把背诵作为训练重点的首项要求,是训练中的重中之重,并在练习中把文言课文的诵读作为训练的第一个层次,义务教材还授之以法,就如何掌握停顿、重音、语调、语气等进行朗读指导,并就如何“利用修辞特点”、“分段记诵”、“抓内容层次”、“抓关键性语句”、“抓文脉”、“抓思路”等进行背诵指导。课文里面有一些更细的线条,如:①对文言文虚词语气的辨别体味;②文言句子节奏的处理③文言长句的连读与读断④甚至于修辞语气等等,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而又细致的理解,在教学中作出相应的安排。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这是教材规定了的。

教学的标高是一条路,这个教例告诉我们,教学中先要“抬头看路”然后才能“埋头拉车”。

《捕蛇者说》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

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熟悉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2.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而”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2.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毒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提起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恐怖”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那你们想知道天天面对这种毒蛇,而且以捕蛇作为自己职业的人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千多年前永州人的捕蛇的奇特生活。二、介绍作者及“说”这种文体。请同学们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强调重点内容。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做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但这次革新很快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他擅长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曾经学习过《马说》。这种文体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文中蕴涵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涵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三、朗读课文,纠正字音。1.教师范读。2.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啮腊挛瘘疠当其租入嗣几死者数矣莅蹙殚踣曩隳恂缶谨食之熙以俟夫3.请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四、疏通文义。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也可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实词。2.学生之间互相讨论。3.教师强调重点实词。腊:干肉,这里是指把肉晾干。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若:你。毒:怨恨。悲:怜悯。涕:眼泪。生:使动用法,使……活。病:苦。是:这。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义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安:怎么,哪里。夫:指示代词,那。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4.分组请同学串译文章,再读课文。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一、朗读导入。1.齐读全文。2.提问背诵第3、4自然段。二、讲解新课。1.分析课文,齐读文章,请几位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明确:分为三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了捕蛇的缘由。第2、3自然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有甚于捕蛇。第4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照“缘起——访查——询问——抒发情感”的顺序来写的。3.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情,主要写的是哪件?明确:共写了两件。即捕蛇的危险和赋敛的毒害,以后者为主。4.从作者叙述的这个故事中,你认为捕蛇者蒋氏是“幸”还是“不幸”呢?结合原文语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明确:学生的发言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蛇的毒性之大,使蒋氏祖父和父亲都因捕蛇而死,可见捕蛇者是“不幸”的。然而他与乡邻们相比却又是大“幸”了。对比内容乡邻捕蛇者三世居是乡非死而徙尔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弛然而卧不得宁焉危险的情况旦旦有是哉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他们其实都是不幸的,最后都难免一死。作者通过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烘托了文章的主旨,凸显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5.由此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状?明确:社会黑暗、赋税沉重、民不聊生。6.学生总结文章的中心。明确:这篇“说”通过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地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三、学习文章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方法。一篇好的文字,最重要的是能够给人一种影响和力量。作为“说”这种文体,更要具有这样的特征。学过这篇文字之后,我们都不禁为那些为自己的存活而不惧毒蛇的永州人而扼腕。作者是如何通过娓娓的叙事带给我们震撼的力量的呢?1.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例如,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第3自然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课文中对毒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生存状态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变化、内心活动、神情的描写,都生动传神。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积累”和“思考与讨论”。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教案篇9

课题捕蛇者说课型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3本教时为第一教时备课日期11月8日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熟读课文。

2.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板书课题和作者:捕蛇者说柳宗元

简介文体和作者: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中进士,十四年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唐顺永贞元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检查预习

学生活动

自读一遍课文,二人小组互读。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投影片,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

啮御得而腊之挛踠

瘘疠当其租入嗣

几死者戚莅事者日蹙

殚转徙顿踣呼嘘

曩悍吏隳突恂恂而起

缶谨食之苛政孰知

以俟夫观人风者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的同时,适当提示字义或词义。

请几位学生读课文,每位读一段。

学生活动

分别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

范读课文。

提出要求:边听边思考每句的大意。

三、学习课文

学生活动

疏通文意。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第一段每一句大意。

教师活动

纠正学生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提问:永州之蛇异在何处?“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明确:异在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个方面。“争”的原因是:为了免受苛征重税之苦。

学生活动

疏通文意。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第二段每一句大意。

教师活动

提问:能够享受“以蛇抵赋税”好处的有几人?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学生活动

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明确:只有蒋氏一家。付出的代价是:祖父、父亲死于捕蛇,蒋氏自己也几次差点送命。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

《捕蛇者说》教案篇10

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陈光荣

[广州市天河区华美学园]

教学目的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

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逐句、逐段讲解。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作者简介。

2“说”的特点。

3正音、诵读。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啮腊挛踠瘘疠当其租入嗣几死者数矣莅蹙殚踣死者相藉曩隳恂缶谨食之熙以俟夫

四、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理解课文。

布置作业

1弄懂词句。

2思考各段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第1—3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段意概括。

教学过程

逐段讲解课文

第1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永⑥之人争奔走焉。”①⑥“之”:的。“异”:奇特。“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如果。“腊”:晒干。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铒”:药铒。“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好。“大风”:麻疯。“挛踠”: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疠”:恶疮。“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二”:两次。“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当”:当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入”: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于此,在这件事上。

三、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给带来的。

第2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

二、词句。

“有蒋氏①者,专其利三世矣。问①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②之十二年,几死②者数矣。’言③之,貌若甚戚③者。”①“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①“之”:代蒋氏。“则”:却。“于”:在。“是”:这事。“嗣”:继承,接续。“为”:做,干。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几”:几乎,差点儿。②“者”:指“几死”的情况。“数”:多次。③“之”:代以上说的这些话。“貌”:脸色。“若”:好像。“甚”:很。“戚”:悲哀。③“者”:指其表情。

三、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第3段

一、全班齐读。

二、词句。

“余悲①之,且曰:‘若毒②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悲”:怜悯。①“之”:代蒋氏。“且”:并且。“若”:你。“毒”:怨恨。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统管,治理。“更”:更换。“役”:差事。“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何如”:如何,怎么样。

三、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布置作业

1熟读第1—3段。

2整理这三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3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第4、5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衬托、对比写法。

3柳宗元深切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4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

二、词句。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涕”:眼泪。“君”:敬称。“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①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②而转徙,饥渴③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④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⑤而吾以捕蛇独存。’“自”:从。“是”:这。“乡”:行政区域单位。“积”:累积。“于”:到。“岁”:年。①“而”:表承接,意为在这六十年间。“生”:生活。“日蹙”: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词用作状语;“蹙”,紧迫,减缩。“殚”:尽。“竭”:穷尽。“号呼而转徙”:哭喊着辗转迁徙;②④“而”:连接状语与谓语。③“而”:因而。“顿”:困厄。“踣”:倒下。“触”:接触,冒着。“犯”:触犯。“呼嘘”:呼吸。“毒疠”:有毒的疫气;“疠”,疫病。“往往”:常常。“相藉”:互相压着;“藉”,坐卧其上。“曩”:往昔,从前。“室”:家。“焉”:语气词。“非……则……”;不是……就是……。“徙”:迁徙。“尔”:语气助词,罢了。⑤“而”:但是。“以”:因为,由于。“存”:存活。这几句是蒋氏自述乡邻在这六十年间“非死则徙”的不幸遭遇,他自己却由于捕蛇抵赋而存活下来。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①乎东西,隳突②乎南北,哗然①而骇者,①虽鸡狗不得宁①焉。吾恂恂②而起,视其缶,③而吾蛇尚存,则弛然④而卧。谨食之,时⑤而献②焉。退⑥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③焉;其余,则熙熙⑦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②虽死③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悍吏”:凶暴的官吏;“悍”,蛮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叫嚣”,呼喊喧闹;①②③“乎”:于,在;“隳突”,冲撞毁坏。“哗”:吵嚷,喧哗。①②④⑤⑦“而”:连接状语与谓语。“骇”:惊扰。“者”:指上述“叫嚣……而骇”的骚扰恶行。①②“虽”:即使。“宁”:安宁。①③“焉”:语气词,啊。“恂恂”:心有顾虑的样子。“其缶”:那个瓦罐。③“而”:顺连。“弛”:放松。“谨”:谨慎小心。①“食”:饲,喂养。“时”:按时。②“焉”:之,代蛇。“退”:归家。⑥“而”:就。“甘”:味美。②“食”:吃。“以”:而。“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齿”,人的年龄。“盖”:连词,承接上文申说原因,没有实在意义。“犯”:触犯,冒。“二”:两次。“熙熙”:快乐的样子。“岂”:哪里。“若”:像。“旦旦”:天天。“是”:代上句之“犯死”。“已”:已经。“安”:怎么,哪里。“毒”:怨恨。这几句是蒋氏自述比起乡邻们因缴纳租赋而受悍吏骚扰蹂躏,天天遭受不幸,他干捕蛇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两次,其余时间就可“熙熙而乐”。这些话显然含着讥刺,含着怨愤。

三、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5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①以蒋氏①观①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②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③之说,②以俟夫②观人风者得焉。”“而”:表承接。“愈”:更加。“苛政”:残酷的政令。“猛”:凶暴。“于”:比。“乎”:于,对。“是”:代孔子的话。“今”:现在。①“以”:根据。①“观”:看。①“之”:代孔子之言。“犹”:仍然。“信”:可信。“孰”:谁。“敛”:赋税。②“之”:的。“毒”:害。“甚”:超过。“故”:因此。“为”:为了。③“之”:代上述之事。“说”:写此“说”。②“以”:而,表目的。“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②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风尚;“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以“人”代之。“得焉”:得到它;“焉”,之。

三、内容。

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实词总结

为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已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观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虚词总结

之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君将哀而生之乎”“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以啮人,无御之者”“言之,貌若甚戚者”

而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蒋氏大戚……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作课后练习。

[译文]

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皮质,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死掉;如果咬人,没有什么办法医治。然而捕捉到这种蛇,把它晒干用作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当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召募能够捕到这种蛇的人,让他捕蛇来抵他的租赋。永州的百姓争着干这差事。

有个姓蒋的,独自享受这捕蛇抵赋的好处已有三代人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爷爷死在捕蛇抵赋这差事上,我父亲死在这差事上。现在我接着干这差事十二年了,有好几次差点儿死掉。”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我怜悯他,并且说道:“你怨恨干这差事吗?我打算去告诉主管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租赋,你看怎么样?”

他大为悲伤,眼泪汪汪,说道:“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那么我告诉您,我干这差事遭受的不幸,是远不如恢复租赋遭受的不幸的。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住在这个地方,三代人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然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四外狂喊乱叫,到处骚扰毁环,气势汹汹,惊骇乡里,就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我心中惦记,起身看看那瓦罐,蛇还在里面,我又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喂养蛇,到时候把蛇送上去交了差。回家后我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长出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了。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临头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那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是要晚了,我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我听了他的话更加痛心。孔子说:“残酷的政令比猛虎还凶暴。”我曾经怀疑过这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孔子的这个话仍然是可信的。唉!谁知道租赋的祸害大大超过这种毒蛇之害的呢!因此,我为这事写了这篇“说”,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它。

《捕蛇者说》教案篇11

捕蛇者说作者:柳宗元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永州的山野间生长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子而有着白色的花级;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枯死;如果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救治。但捉到它并且把它晾干,用蛇肉干制成药丸,可以用来治疗麻风,手足痉挛、颈肿、毒疮等病;还能去掉腐烂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各种寄生虫。起初,太医奉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蛇的人,用蛇顶替他们的租税去缴纳。于是永州的人争先恐后地干这件事。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一家姓蒋的,享有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就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情上,我父亲也死在捕蛇这件事上。现在我继续干这事已经十二年了,几乎丧命好几次了。”他讲到这些,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我可怜他,并且对他说:“你怨恨捕蛇这项差事吗?我打算去对主管收税的官吏讲一讲,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2001/03/16捕蛇者说作者:柳宗元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姓蒋的听了大为伤心,眼泪汪汪地说:“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末我干这个差使的不幸,还不及恢复我的赋税那样严重。假使当初我不应这个差,早已经困顿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居住此乡,累计至今有六十年了,而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在赋税逼迫之下,他们竭尽田里的出产,罄空室内的收入,哭哭啼啼地迁离乡土,饥渴交加地倒仆在地,吹风淋雨,冒寒犯暑,呼吸着毒雾瘴气,由此而死去的人往往积尸成堆。先前和我祖父同时居住此地的,现今十户人家里剩不到一家;和我父亲同时居住的,十家里剩不到两三家;和我本人同住十二年的,十家里也剩不到四五家。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而我却因为捕蛇独能留存。每当凶横的差吏来到我乡,从东头闹到西头,从南边闯到北边,吓得人们乱嚷乱叫,连鸡狗也不得安宁。这时候,我便小心翼翼地爬起身来,探视一下那只瓦罐,见我捕获的蛇还在里面,于是又安然睡下。平时精心喂养,到时候拿去进献,回家就能美美地享用土田里的出产,来安度我的天年。这样,一年里头冒生命危险只有两次,其余时间便怡然自得,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有这种危险呢!现在即使死在这上头,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晚了,又怎么敢怨恨呢?”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我听了愈加难过。孔子说过:“苛政比老虎凶猛。”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如今拿蒋姓的事例来看,说的还是真情。唉!有谁知道横征暴敛对老百姓的茶毒,比毒蛇更厉害呢?因此我对这件事加以述说,留待考察民情风俗的官吏参考。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2001/11/20

《捕蛇者说》教案篇12

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一、本文在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背诵第4、5段,注意语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四、理解并掌握“对比”的写法。

教学设想

一、课文第4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

2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二、紧扣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课后有关练习读课文。

三、采用“读读、议议”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回忆学过的“说”,讲清这一文体的特点。

3引导学生看课文“阅读提示”,了解背景和写作目的。

二、指导预习

1参照课文注释,阅读全文。

2弄清“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

3了解“黑质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为饵”两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

4掌握实词“质”“章”“啮”“当”“已”“得”“赋”等含义;了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腊”的活用。

三、研析新课

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明确

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

④“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

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

(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

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

四、布置作业

1翻译第1段,结合语境理解记忆这一段的有关实词。

2预习课文第2—5段。

3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四第2题。

第二课时

1检查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

2体会“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的思想感情。

3了解怎样运用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的写法。

4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

5思考研讨课后“辨析·比较”题三、四。

6体会第5段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研析新课。

1概括第2—4段的内容:叙述了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第2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使人认为可羡;待到蒋氏述说祖、父俱死于捕蛇,本人也多次险遭不测,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慕入悲伤,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加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

第3段写作者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作者鉴于蒋氏三代人的遭遇之惨所以才问蒋氏“若毒之乎”。

第4段写蒋氏不愿更换差役,其答话则句句都落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点上,是全文的主体。

2提问:“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蒋氏明白作者的好意,但他确信作者不了解自己的处境,更不了解地方上的情形,所以用揣测的语气问作者:“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接着就用十分坚决的陈述语气和极为沉痛的语调自述:“我干这个差役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哪”,“假如我不干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这是蒋氏几十年痛苦遭遇的高度概括,是全篇答话的纲。这段话表达了蒋氏“哀而不伤”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提问:文章接下去运用对比的写法,用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回顾过去,则以乡邻们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能“以捕蛇独存”作对比;谈到现在,则以悍吏来乡索租跟自己“弛然而卧”作对比

4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译为: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

5完成“辨析·比较”题三、四。

第三题有些常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特定的含义。试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各组句中的加点字。

第四题辨析“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1)下面四句话中,“乎”的用法有什么异同?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吾尝疑

④等死,列国可

(2)“而”在两个词语中间,可以表示前后词语的并列、承接、转折和修饰等关系。试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各表示哪一种关系。

①黑质白章

②然得腊之以为饵

③吾恂恂

④人不知不愠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

6总结:第4段通过蒋氏申述不愿换差事的理由,深刻揭露了统台者横征暴敛的罪恶。在层层衬托,反复对比中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并为下文议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根据。

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体会其中的感情。

7提问:第5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

明确:用“余闻而愈悲”一句结束上文的叙事,并自然转入议论。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并用跌宕的笔法,由表“疑”而后表“信”,为文章蓄势。再用“呜呼”领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齐主旨。最后语势再趋平缓,以寄希望于“观人风者”收住全文,交待写作意图。这个结句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四、布置作业。

1翻译4、5段并背诵。

2用符号表示文章结构层次。

3总结“说”这一文体的特点。

4完成课后“理解·积累”题五、六。

【附】板书设计

一、写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当其租入”。

二、叙述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三、作者对上述事实发表感慨,点明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表达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捕蛇者说》教案篇13

课题捕蛇者说课型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3本教时为第一教时备课日期11月8日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熟读课文。

2.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板书课题和作者:捕蛇者说柳宗元

简介文体和作者: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中进士,十四年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唐顺永贞元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检查预习

学生活动

自读一遍课文,二人小组互读。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投影片,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

啮御得而腊之挛踠

瘘疠当其租入嗣

几死者戚莅事者日蹙

殚转徙顿踣呼嘘

曩悍吏隳突恂恂而起

缶谨食之苛政孰知

以俟夫观人风者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的同时,适当提示字义或词义。

请几位学生读课文,每位读一段。

学生活动

分别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

范读课文。

提出要求:边听边思考每句的大意。

三、学习课文

学生活动

疏通文意。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第一段每一句大意。

教师活动

纠正学生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提问:永州之蛇异在何处?“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明确:异在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个方面。“争”的原因是:为了免受苛征重税之苦。

学生活动

疏通文意。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第二段每一句大意。

教师活动

提问:能够享受“以蛇抵赋税”好处的有几人?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学生活动

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明确:只有蒋氏一家。付出的代价是:祖父、父亲死于捕蛇,蒋氏自己也几次差点送命。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

《捕蛇者说》教案篇14

一、字音字形

1选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2为黑体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1)得而之以为饵axīblà

(2)其租入adāngbdàng

(3)死者数矣ajībjǐ

(4)往往而死者相ajíbjiè

(5)鸡狗不得焉aníngbnìng

(6)谨之ashíbsì

(7)若役agēngbgèng

3选出黑体字音、形全对的一项

a腊之以ěr有能捕之者mù

貌若甚者qì熙而乐xī

b知赋敛之毒shú以夫观人风者sì

毒疠,xū号呼而转

c吾恂而起xún视其fǒu

弛然而卧chí吏之来吾乡hàn

d叫嚣乎东西xiāo哗然而者hài

之者yù若吾乡邻qǐ

二、词语

1选出下列黑体词解释有误的两项

2为句中黑体词选择正确释义

(1)吾不为斯役

a从来b目标c过去d接近

(2)久已

a生病b困苦不堪c缺点d损害

(3)寒暑

a违反b发生c冒d侵害

(4)竭其庐之

a收入b参加c合乎d由外进内

(5)为之说

a原因b故意c熟悉的d所以

(6)以尽吾齿

a牙齿b说到c年龄d口齿

(7)其利三世矣

a集中在一个方面b享有c专门

(8)殚其地之

a超出b拿出c出现d出产

3黑体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得而之死者相

b.其租入死者数矣

c.吾祖死于争奔

d.熙而乐饥渴而顿踣

三、朗读、背诵

1选出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2与原文词序不同的一项是

a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b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c余将告于莅事者。复若赋,更若役,则何如?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3选出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

a吾祖死于是,吾父也死于是。

b今虽死在此,比吾乡邻之死已后矣。

c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d自吾氏三世居是乡,居于今六十岁矣。

4按原文排列句序。

a号呼而转徙 b触风雨      c呼嘘毒疠

d竭其庐之入 e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f犯寒暑

g殚其地之出 h饥渴而顿踣

四、句子

1选择对句子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1)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a因为他说的这些话的缘故,而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以便告诉他们。

b所以写下了蒋氏说的一番话,用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了解蒋氏的遭遇。

c所以我为蒋氏的遭遇说了一番话,用来期待考察民情的人,告诉他们。

d所以我为这件事写了这篇文章,用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2)君将哀而生之乎?

a你要哀求他们而生存吗?

b你要可怜我的生活吗?

c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d你要哀怜我让我生活得更好吗?

(3)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a然而捉到它把它的肉晾干可以作药饵。

b然后捉到它用它的肉作药饵。

c然后捕到它把它的肉晾干,当作鱼饵。

d然而捕到它以后,把它的干肉作药饵。

(4)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a顶着风雨,冒着寒暑,呼吸着毒气,死尸往往来不及运走,而互相压着。

b顶着风雨,冒着寒暑,呼吸着毒气,往往死的人很多。

c顶着风雨,冒着寒暑,呼出的是毒气,到处是死尸。

d顶着风雨,冒着寒暑,呼吸着毒气,死者遍野,尸骨成堆。

2判断对下列句子理解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永之人争奔走焉。”

永州的人争先恐后地去做这件事。

(2)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在东西大声吵嚷,在南北任意骚扰。

(3)余闻而愈悲。

听了他的诉说,蒋氏更加悲伤难过。

(4)非死则徙尔。

不是死了就是逃荒去了。

(5)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哪里像我的乡邻们天天有这样的事情呢!

(6)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现在我继承着捕蛇,好几次差点把蛇打死。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1.“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

2.本文是通过蒋氏的自述阐明了“苛政猛于虎也”这一中心论点。

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4.“我”提出“更若役、复若赋”时,蒋氏大戚,是因为“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5本文主要通过蒋氏自述,采用对比的方法写出捕蛇前后的不同,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阅读

一、永放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1文中括号,表示句子省略的内容,依次填写省略内容恰当的是

a异蛇异蛇草木人

b异蛇草木异蛇人

c异蛇人草木异蛇

d异蛇人异蛇草木

2异蛇的外形是

3异蛇剧毒表现在

4异蛇有什么功用?

5“异蛇”有剧毒,但永州的人却争着去捕捉它,其原因是

a这种蛇对人和草木极有害。

b异蛇虽有毒,但可以用来治病。

c捉到这种蛇可以抵他的税收。

d用这种蛇可以养家糊口。

6这一段主要说的是

a异蛇之剧毒。

b异蛇特殊的医疗功效。

c太医以王命征集异蛇。

d永州人交异蛇可以抵税。

e永州人争捕毒蛇。

f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

二、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吾”指谁?

2“谨食之”的目的是什么?

3本段运用对比的写法,证明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中心论点。请写出对比的语句。

三、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文中写作者曾经对一种社会现实表示怀疑,哪句话概括这一现实?

2作者由疑又到信,其中原因是

a作者亲眼见到的事实

b作者亲耳听到了许多事实

c蒋氏的血泪控诉

d孔子的观点十分正确

3作者面对蒋氏诉说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的语句是;作者发出慨叹,进而揭露赋敛毒害的语句是。

4“余闻而愈悲”、“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两句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附:练习测试参考答案

一、1b2(1)a(2)b(3)a(4)b(5)a(6)b(7)a3d

二、1be2(1)c(2)b(3)c(4)a(5)d(6)c(7)b(8)d3b

三、1c2c3c4gdahbfce

四、1(1)d(2)c(3)a(4)d2(1)√(2)×(3)×(4)√(5)√(6)×

五、1√2×3√4√5×

阅读

一、1b2黑质而白章3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4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5c6f

二、1蒋氏2时而献焉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三、1苛政猛于虎2c3余闻而愈悲赋敛之毒有甚是蛇4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

《捕蛇者说》教案篇15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叫嚣 隳突 日蹙 谨食之

2.填空:

⑴《捕蛇者说》选自,作者       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

⑵文中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表明作者写作此文目的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若毒之乎

⑵当其租入

⑶谨食之

⑷君将哀而生之乎

⑸可以已大风

⑹岁赋其二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虽鸡狗不得宁焉。

⑵向吾不为斯役。

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区别下列多义词的不同含义。

⑴若: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更若役

⑵食:谨食之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6.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所表达的蒋氏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悲愤难忍   b、痛不欲生

c、愤怒控诉   d、哀而不伤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两个词,不是近义词的一项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君有疾在腠里

b、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c、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

第二部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找出选段中能表达下列成语的句子:

⑴尸横遍野:⑵十室九空:

⑶倾家荡产:⑷颠沛流离:

9、择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

a、非死/则徙尔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10、对“安敢毒耶”理解不当的是

a、回应上文作者的提问。

b、用反问句委婉表示捕蛇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好处。

c、这个问答出人意料,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蕴含更加深刻。

d、暗示了不敢怨恨捕蛇一事,是因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

11、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它不同类的一项是

a、悍吏之来吾乡  b、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12、找出两组对比。

(1)

(2)

13、本段的中心句是。

14、翻译句子。

(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今虽死乎此,此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①式②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③似重有忧者。”而④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于曰:“何为不去⑤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于识⑥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①夫子:即孔子。②式:通“轼”,车前横木。③一:或。④而:乃,即指你。⑤去:离开。⑥识:记住。

15.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曰:“然,昔者……”(然:是这样)

b.吾舅死于虎(于:被)

c、何为不去也(去:离开)

d.小子识之(小子:小人)

16.翻译下列句子。

(1)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译文: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

17.用原文回答问题。

(1)妇人在墓前哭的原因是什么?

(2)妇人一家有三人被老虎吃掉却为什么不搬家?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

根据下列描述,将“悍吏”来“吾乡”时鸡犬不宁的情景表述出来。300字左右。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捕蛇者说》教案篇16

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一、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

二、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

三、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说”这一文体和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第4段从语言角度分析、第5段从思想角度分析是难点,必须引导学生力求正确把握。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捕蛇者说》写于作者在永州任职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

二、讲析课文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第1段。教师适时做以下点拨:

1重点词语和文句

质:质地,东西的主体。这里指基本颜色。

章:花纹。

啮:咬。

腊:干肉。文中用作动词,把肉晾干。

岁:每年。

当:抵充、顶替。

永之人争奔走焉:永州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忙着去做这件事。焉,兼词,于此,为这件事。

2提问: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明确:(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3)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3指名朗读第2、3两段

提问: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明确: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交错,跌宕有致。

专其利:“专”,独自享有。

提问: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3段起过渡作用。通过作者的提问,将文章引入正题。“更若赋,复若役,则何如?”欲扬先抑,“余悲之”与下文的“余闻而愈悲”相应,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4齐读1—3段。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有关作业。

2补充作业:

(1)熟读、意译1—3段。

(2)理解下句句子中加黑的实词。

①黑而白章

其租入

③今吾为之十二年

④貌若甚

⑤若之乎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朗读、意译第1段。

2出示小黑板,指名解释有关实词。

二、默读第4段,借工具书及书下注释了解本段的主要意思。

1教师对重点词语适当点拨:

汪然:眼眶里含泪的样子。

向:先前。

病:困苦不堪。

乡邻之生日蹙:蹙,窘迫。

殚:尽。

庐:家,屋舍。

犯:冒。

藉:原指用草编的垫,文中用作动词,“垫着”;“相藉”,相压。

盖:句首助语词。

熙熙:快乐的样子。

2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明确: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板书:

结论:“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小结:2—4段,记叙“蒋氏”一家三代的悲惨遭遇,揭露“苛政猛于虎”的现实。

4齐读第5段。

疑乎是: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乎,相当于“于”,介词,对。是,代词,指苛政。

于:介词,比。

犹信:信,真实。

孰:谁。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介词,用来。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不用“民”而用“人”。得,看到。焉,相当于“之”,指作者写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小结:点明文章中心,说明写作目的。

5齐读课文后讨论。

提问:《捕蛇者说》怎样表现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的?

明确:全文有叙有议,虽记叙较多,但却处处为议论服务。符合“说”可叙可议,以议为主的特点;全文语言极其形象、生动,亦符合“说”这一文体比较讲究“文采”的特点。

三、练习。

1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三。

2补充作业:课外阅读并翻译《苛政猛于虎》这一文言短文。

3参照课文中“蒋氏”与作者的对话,写一则“捕蛇人的故事”。

附:《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1)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2)“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

译文:用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愠。”“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踣

1)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2)“顿”,《说文》:“下首也。”段玉裁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踣”,《说文》:“僵也。”又,“走”部:“這,僵也。”“踣”、“這”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口渴,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1)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2)“租入”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入”。“当其租入”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谓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诂》:“准也。”

2)“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3)“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xiān。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贤”古写作“臤”,《说文》“臤”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於”。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征”只是一个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训诂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

译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捕蛇者说》教案篇1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第2~4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分析: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写后者为主。

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3.课文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卒章显志的?

分析:文章形象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触草木,尽死;以哨人,无御之者”,但永州人却“争奔走焉”,这一矛盾现象,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接着作者通过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世经历,解剖了这一奇怪现象的本质。蒋氏已三代人得到捕蛇的“好处”,但说起来却“甚戚”;作者建议他免去这种苦差,他却“汪然出涕”,于是通过他的诉说,我们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社会黑暗图画,这是以“捕蛇”来反衬“赋敛之毒”。在蒋氏的谈话中也处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斯役之不幸”反衬“复吾赋之不幸”,用蒋氏“独存”反衬乡邻“非死则徙”,用自己能“弛然而卧”反衬乡民之鸡犬不宁,用“一岁之犯死者二”反衬乡邻的“旦旦有是”等。经过层层反衬铺垫,作者最后感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卒章显志,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4.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来突出赋敛之毒的。

例如,在第1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第4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

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课文中对异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之生日蹩”的情景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和变化、内心活动、神情态貌的描写,都生动传神。教师在讲解这一特点时,可以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5.《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①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②“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译文:用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一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俗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温。”“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路。

①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②“顿”,《说文》:“下首也。”段玉我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踏”,《说文》:“僵也。”又,“走”部:“道,僵也。”“踏”、“渲”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躇”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口渴,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踉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人。

①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②“租人”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人”。“当其租人”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调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平。

①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信》:“准也。”

②“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③“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又如:“师不必贤子弟子。”“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贤”古写作“?”,《说文介“?”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放”。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政”只是一个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训活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

译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三、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柳宗元,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教师范读课文。

正音。

啮腊挛碗瘘疠当其租入嗣几死者数矣莅蹙殚踣死者相藉囊隳恂缶谨食之熙以俟夫

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逐段讲解课文。

第1段

1.全班同学齐读。

2.词句。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饵,可③以已大风、挛碗、瘘、疾,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人。永③之人争奔走焉。

①⑥“之”:的。“异”:奇特。“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如果。“腊”:晒干。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饵”:药饵。“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大风”:麻疯。“挛碗”: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疠”:恶疮。“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二”:两次。“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当”:当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入”: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于此,在这件事上。

3.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给带来的。

第2段

l.叫一名同学朗读。

2.词句。

有蒋氏①者,专其利三世吴。问①之,则日:‘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②之十二年,几死②者数矣。’言③之,貌若甚戚③者。

①“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①“之”:代蒋氏。“则”:却。“于”:在。“是”:这事。“嗣”:继承,接续。“为”:做,干。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几”:几乎,差点儿。②“者”:指“儿死”的情况。“数”:多次。③“之”:代以上说的这些话。“貌”:脸色。“若”:好像。“甚”:很。“戚”:悲哀。③“者”:指其表情。

3.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第3段

1.全班齐读。

2.词句。

余悲①之,且日:“若毒②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悲”:怜悯。①“之”:代蒋氏。“且”:并且。“若”:你。“毒”:怨恨。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统管,治理。“更”:更换。“役”:差事。“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何如”:如何,怎么样。

3.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第4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

2.词句。

蒋氏大成,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涕”:眼泪。“君”:敬称。“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①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八,号呼②而转徒,饥渴③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④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令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令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令其室十元四五焉。非死则徙尔。⑤而吾以捕蛇独存。

“自”:从。“是”:这。“乡”:行政区域单位。“积”:累积。“于”:到。“岁”:年。①“而”:表承接,意为在这60年间。“生”:生活。“日蹩”: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词用作状语;“蹙”,紧迫,减缩。“蝉”:尽。“竭”:穷尽。“号呼而转徙”:哭喊着辗转迁徙;②④“而”:连接状语与调语。③“而”:因而。“顿”:困厄。“踏”:倒下。“触”:接触,冒着。“犯”:触犯。“呼嘘”:呼吸。“毒病”:有毒的疫气;“疠”,疫病。“往往”:常常。“相藉”:互相压着;“藉”,坐卧其上。“曩”:往昔,从前。“室”:家。“焉”:语气词。“非……则……”;不是……就是……。“徙”:迁徙。“尔”:语气助词,罢了。⑤“而”:但是。“以”:因为,由于。“存”:存活。这几句是蒋氏自述乡邻在这60年间“非死则徙”的不幸遭遇,他自己却由于捕蛇抵赋而存活下来。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①平东西,隳突②乎南北,哗然①而骇者,①虽鸡狗不得宁①焉。吾河仿②而起,视其击,③而吾蛇尚存,则弛然④而卧。谨食之,时⑤而献②焉。退③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③焉;其余,则熙熙①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②虽死③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悍吏”:凶暴的官吏;“悍”,蛮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叫嚣”,呼喊喧闹;①②③“乎”:于,在;“隳突”,冲撞毁坏。“哗”:吵嚷,喧哗。①②④⑤?“而”:连接状语与调语。“骇”:惊扰。“者”:指上述“叫嚣……而骇”的骚扰恶行。①②“虽”:即使。“宁”:安宁。①③“焉”:语气词,啊。“佝佝”:心有顾虑的样子。“其击”:那个瓦罐。③“而”:顺连。“弛”:放松。“谨”:谨慎小心。①“食”:饲,喂养。“时”:按时。②“焉”:之,代蛇。“退”:归家。③“而”:就。“甘”:味美。②“食”:吃。“以”:而。“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齿”,人的年龄。“盖”:连词,承接上文申说原因,没有实在意义。“犯”:触犯,冒。“二”:两次。“熙熙”:快乐的样子。“岂”:哪里。“若”:像。“旦旦”:天天。“是”:代上句之“犯死”。“已”:已经。“安”:怎么,哪里。“毒”:怨恨。这几句是蒋氏自述比起乡邻们因缴纳租赋而受悍吏骚扰蹂躏,天天遭受不幸,他干捕蛇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两次,其余时间就可“熙熙而乐”。这些话显然含着讥刺,含着怨愤。

3.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5段

1.全班同学齐读。

2.词句。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①以蒋氏①观①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②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③之说,②以俟夫②观人风者得焉。

“而”:表承接。“愈”:更加。“苛政”:残酷的政令。“猛”:凶暴。“于”:比。“乎”:于,对。“是”:代孔子的话。“今”:现在。①“以”:根据。①“观”:看。①“之”:代孔子之言。“犹”:仍然。“信”:可信。“孰”:谁。“敛”:赋税。②“之”:的。“毒”:害。“甚”:超过。“故”:因此。“为”:为了。③“之”:代上述之事。“说”:写此“说”。②“以”:而,表目的。“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②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风尚;“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以“人”代之。“得焉”:得到它;“焉”,之。

3.内容。

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泽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实词总结

为: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已: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疡: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病”。

入:①缴纳。“当其租人”。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末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平!”

若: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病”。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引,饲。“谨食之”。

观: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

虚词总结

之:①的。“永州之野产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日”“君将哀而生之乎”“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以啮人,无御之者”“言之,貌若甚戚者”而: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

焉: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平!”③于,在。

“叫嚣乎东西”。

于: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

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小资料】

一、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20岁中进士,25岁又考取博学宏词科,才学过人。先后在地方与中央任官员,32岁参加王叔*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改革仅历时七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走到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才被改派到更边远更落后的柳州当刺史,政绩显著。但因长期受压抑,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病死柳州,年仅47岁。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柳宗元被贬永州经过。

唐顺宗因病,很多事情靠他的老师王叔文出主意。王叔文在朝臣柳宗元、刘禹锡等帮助下,着手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借皇帝的名义下令减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停止地方官对朝廷的进奉,降低盐价,取消宫市,任用正直的官员,惩罚大贪污犯……这些措施立刻遭到顽固派的反对。反对派们联合起来逼有病的顺宗下台,拥立其长子李纯继位为宪宗。顽固派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被贬到边远荒凉的地方做司马。改革历时仅七个月即天折。

805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那时的永州极荒僻落后,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实际上仍被当作罪犯看待的,反动集团还经常对他进行种种无中生有的人身攻击和政治迫害。柳宗元在永州将近十年,目睹人民的疾苦,眼见官府的腐败、豪强的剥削,愤而为诗为文,反映人民疾苦。同时,他广泛钻研古今典籍,探讨哲学、历史、社会、人生问题,努力著述,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并与韩愈合作,提倡散*新,一方面进行理论指导,一方面创作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树立良好范例。韩愈与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导师,他们的作品代表唐代散文的成就,对散文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宋代诸家及明清散文家都是沿着韩、柳所指示的散文发展道路前进或直接师承韩柳的作品的,可见他们在中国散文的崇高地位。柳宗元在永州还游览了许多山水,写了许多精美的山水诗文。他曾写了一篇《囚山赋》,把环绕四周的连绵不断的山峰看作囚牢,悲慨自己不能出去。

三、时代背景。

蒋氏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更”。“六十岁”指唐玄宗天宝中期到唐宪宗元和初期这一段时间。这时,战争频仍,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时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尽管在唐德宗时颁布了“两税法”,并明文规定不准另外“加敛一文钱”,但不过是一纸空文,事实上税外有税,虽“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已重者愈重”。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是完全符合当时事实的。

四、《苛政猛于虎》译文。

孔子从泰山旁经过。有个妇女在坟墓上哭,哭得很伤。。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动情地听,叫子路去问那妇女出了什么事。子路问道:“您这样痛哭,实在好像有重大的伤心的事情。”那妇女说:“是的。从前我的公公被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虎咬死了,如今我的儿子也被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报后说:“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子路说:“因为这里没有凶残的政令。”孔子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啊,凶残的政分比老虎还要凶猛!”

五、重点内容图示。

对比角度

乡邻赋敛之苦

蒋氏捕蛇之“乐”

通过对比揭露“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一、生存情况

因赋税务局而号呼转徙,饥渴顿踣,死者相藉,十室九空

以捕蛇独存

二、生活状况

因赋税而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骗,鸡狗不宁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三、危险次数

旦旦有是

一岁之犯死者二

四、死亡先后

六、译文。

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皮质,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死掉;如果咬人,没有什么办法医治。然而捕捉到这种蛇,把它晒干用作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当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召募能够捕到这种蛇的人,让他捕蛇来抵他的租赋。永州的百姓争着干这差事。

有个姓蒋的,独自享受这捕蛇抵赋的好处已有三代人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爷爷死在捕蛇抵赋这差事上,我父亲死在这差事上。现在我接着干这差事十二年了,有好几次差点儿死掉。”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我怜悯他,并且说道:“你怨恨干这差事吗?我打算去告诉主管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租赋,你看怎么样?”

他大为悲伤,眼泪汪汪,说道:“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那么我告诉您,我干这差事遭受的不幸,是远不如恢复租赋遭受的不幸的。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住在这个地方,三代人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联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四外狂喊乱叫,到处骚扰毁环,气势汹汹,惊骇乡里,就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我心中惦记,起身看看那瓦罐,蛇还在里面,我又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喂养蛇,到时候把蛇送上去交了差。回家后我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长出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了。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临头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那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是要晚了,我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我听了他的话更加痛心。孔子说:“残酷的政令比猛虎还凶暴。”我曾经怀疑过这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孔子的这句话仍然是可信的。唉!谁知道租赋的祸害大大超过这种毒蛇之害的呢!因此,我为这事写了这篇“说”,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它。

七、有争议的问题。

关于“争奔走焉”。

“争奔走焉”课本注解为“争着去做这件事”,照这样理解便是“永之人”都争先恐后去捕蛇,也就是说,谁捕了蛇都可以“当其租人”了。其实不然。“争奔走焉”是指“永之人”争着向官府谋求捕蛇这一差使说的。理由如下:

文中开头一段便交代说:“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募有能捕之者。”从而可见,捕蛇这一差使是要经过申请应幕而被官府批准方可为之。况且,这一差役名额不是很多,而是一乡只有一名。因此,蒋氏才能“专其利三世”。士。果人人皆可捕蛇“当其租入”的话,那么,蒋氏还怎能“专其利”呢?况且,文中也明明说过:“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可见这个差使是由官府批准的固定人员来担承的。因而“争奔走焉”之所“争”,应是争着向官府谋求这一差使,而决不是指的争着去捕蛇。

关于“可政”。

《捕蛇者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课本对这句的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显然,注者是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注本,如《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文言文译释》《文言文释译》《初中古文译注》等,也都将“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残酷苛刻的政治统治”或“残酷的统治”,这些注释,既没有弄清“苛政”的具体意义,也不符合文章的主民看似通)烦,实质上并不准确。

“苛政猛于虎也”源于《礼记·檀弓下》中的一段文字: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辞源》将“苛政”解释为“繁碎、残酷的政令”。《辞海》则将它解释为“烦苛的政令或繁重的赋税”。既说“政令”,又言“赋税”,使人不知何者为佳。这样解释很不符合“信、雅、达”这一翻译标准。

从“苛政”本身的意义来看,“苛”,许慎《说文解字》释为“小草也。从草,可声”,可见“苛”的本义只表示“小草”,由这一本义又可引申为“琐碎、细小、繁荣”等义项,如《后汉书·陈宠传》:“肃宗初,为尚书。是时承水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苛俗。”“苛俗”即指繁琐的社会风俗。“苛”当作“繁琐、细小”之义。

又如:

“反形未见,以苛细诛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去烦弱苛”,

“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汉书·高祖纪》)

以上各例中的“苛”,均作“繁琐、细小”讲,可见,“苛”的这一义项在古代汉语当中还是极为普遍的。所以,笔者认为,“苛政”的“苛”也应作“繁琐”理解,这样更能准确地反映出当时赋税之多之重。

“苛政”的“政”也不应解释为“政治”“统治”或“政令”,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看,“政”和“征”同属上去声母系统中的“照”母,韵母系统中的“耕”韵,根据主音通假的原则,即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近音的字可以通用和假借,“政”可作“征”的假借字,“征”所表示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政”的意义,即“政”和“征”在“赋税、征用”这一意义上是相同的。在古代汉语中,“政”和“征”相通也是不乏其例的,如:“什一,去关市之政”,“政,读为征,谓赋税及接役也,诛求无已则日苛政”,郑玄注:“政,读为征。地征,谓地守、地职之税也。”所以,“苛政”即“苛征”,意思是“繁琐的赋税”。

从《捕蛇者说》所反映的内容来看,文章是作者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时写的,虽然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但他仍关心人民疾苦,对于给当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苛捐杂税,作者尤为憎恨,《捕蛇者说》正反映了作者这一爱憎分明的思想,尽管永州的“异蛇”是“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而,“永州之人”却“争奔走焉”,的原因是捕蛇可以“当其租人”,可见,为了逃避租税,人们要冒多大的风险!作者对《礼记》中“苛政猛于虎”一句的引用,正是为了揭露杂捐重税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这一社会现实。所以,把“苛政”解释为“繁杂的赋税”更能具体地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

《捕蛇者说》教案篇18

教材分析:

《捕蛇者说》选自义务教育江苏版初三课文,这篇课文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文言文。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理念:

平时文言文教学比较烦索,字、词、句、篇等都要一一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结论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教学思路: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改变以往逐段讲授式或逐题提问式,变为以一点提挈全文,学生讨论式。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文章的朗读和及时巩固。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a、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b、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点:

a、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b、“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难点:

a、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拔、朗读;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师板书课题,作者]

3、学习这篇课文,除了要掌握字、词、句的含义之外,我们还需要学习以下两点内容。[师投影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讲授新课:

1、老师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①指名简介作者;

②检查预习题中字音、字义两项内容。

2、通过检查的结果看,同学们课前作很认真的准备,很好。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然后讨论。

①生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

②生之间互相讨论;

③生提问老师。

④师强调文中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

⑤归纳总结练习。

ⅰ古今义差别:

涕病可以虽

ⅱ词类活用

乡邻之生日蹙

君将哀而生之乎

ⅲ一词多义

食毒

3、通过同学们刚才对课文的阅读,我们基本上理清了课文的大义。那么,捕蛇者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①生讨论发言,师归纳板书。[全部内容见板书]

②师小结:

ⅰ蛇的毒性之大,至使蒋氏祖父和父亲都因捕蛇而死,可见捕蛇者是“不幸”的,然而他与乡邻们相比却又是大“幸”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的“幸”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ⅱ捕蛇者的“幸”与乡邻的“不幸”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就是什么和什么的对比,又有何作用呢?并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其他的对比。

ⅲ捕蛇者是怎样形容这种现象的呢?孔子又是怎样说的?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目的?作者自己又是怎样评价的?

ⅳ那么,作者对这种现象抱以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呢?

ⅴ其实不管是蒋氏,还是乡邻,他们都是不幸的。他们只是在沉重的赋税的压迫下,生活方式不同而已。作者这样来写,充分的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4、这篇“说”通过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曾经我们也学过一篇“说”,同学们是否还记得,那篇“说”又表现了什么主题呢?联系本文,思考一下“说”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三、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阅读理解: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该语段选自课文《》,作者是,朝文学家,著有《》。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3、文中引用孔子的话,从议论文的要素考虑,其作用是。

4、请从选文中摘出本文的中心句:。

5、回答下列问题:

①余悲的是:

②余信的是:

③余明的是:

④余期望的是:

6、对作者所期望的,我们应怎样理解?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古文言文,清晰地看到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比毒蛇和老虎还要厉害,我们对当时的人们怀有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怀有无比的愤恨和批判。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集齐朗读课文,以加深理解。

师生一起朗读课文,结束本堂课。

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纲“役”之幸“赋”之不幸

不幸

以捕蛇独存非死则徙尔

幸驰然而卧,熙熙而乐哗然而骇

后死先死

课后反思:

这堂结束了,我教得舒心,学生学得轻松,甚至有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就下课了,我还没觉得时间这样快过呢!”这说明了学生也比较讨厌逐字逐句的讲授,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喜欢自由的课堂,喜欢充满辩论味的课堂。这就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每一篇文章都要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捕蛇者说》教案篇19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黑质:黑色的质地。

白章:白色的花纹。

去死肌:去除坏死的肌肉。

岁赋其二:每年征收两次。赋,征收,敛取。

当其租入:抵他的税收。当,抵。

争奔走焉:争着去做这件事,争,争先恐后。奔走,忙着去做。

三世:三代。父子相继叫一世。

死于是:死在这件事上。

若毒之乎:你痛恨这事吗?毒,痛恨,怨恨。

莅事者:管理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治理。

更若役:更换你的差役。役,劳役,给官府出劳力做事。

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

积于今:累计到现在。积,一年一年地累计起来。

殚其地之出:把他们土地上的出产全部交出去。

竭其庐之入:他们家里的收入全部交出去。庐,房舍,家。

死者相藉:死人互相压着,形容死的人多。藉,铺,垫。

今其室十无一焉:现在十家中剩下不了一家了。

哗然而骇:喧闹叫嚷着惊拢。

虽鸡狗不得宁焉: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

谨食之:小心地喂养它。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唐朝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渐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古文人大致为五类。

3.背景链接

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做司马期间写的。这时他在政治上处于困境,实际是被贬的罪人,心情自然十分郁闷,但他仍关心社会问题,关注民生疾苦,并以著文章方式来表达他改革政治的愿望。

蒋氏在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这里说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到唐宪宗元和初期这一时间。在此时间内,战争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有限制,使人民的负担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但这不过是欺骗百姓的手段,事实正如陆贽所说:“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又说加税时“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之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从这些情况来看,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完全是正确的。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捕蛇者说》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文章的核心是最后一段,从孔子的名言引出全篇主旨,前面四段依次叙述了捕蛇的缘起、作者跟蒋氏的对话和蒋氏自陈心曲,都是为了表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主旨的。前人评论此文说:“必先得孔子‘苛政猛于虎’一句,然后有一篇之意”。是说得很中肯的。

二、文章脉络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交待人们捕蛇的缘由。可分二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杀三虫”):说明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在结构上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层(“其始”到段末):叙述捕蛇来由。永之人争奔与蛇毒形成对比,要害是“当其租人”暗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全文主旨已寓含其中。

第二部分(2~4):文章主体部分,借蒋氏之口说明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第2自然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三世专利,使人以为可羡;再由蒋氏说出三代人的遭遇,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入悲,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本段可看作是下面所要说到的社会悲剧的序幕。

第3自然段:叙述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

这是作者的劝慰之辞。作者既要求蒋氏在“役”和“赋”之间进行选择,则蒋氏不能不道出其难言之隐。这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第4自然段:蒋氏自陈心曲。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而吾以捕蛇独存”):回顾过去,以乡邻们在重赋逼迫下非死即徙以致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以捕蛇独存”的情形作对比。

第二层(“悍吏之来吾乡”到段末):叙述现在,以悍吏来乡索租闹得鸡犬不宁的情形,跟自己“弛然而卧”“甘食其土之有”和“熙熙而乐”的情形作对比。

第三部分(5):点明文章主旨。

本文议论仅此一段,却是全文的核心。开头用“余闻而愈悲”结束叙事,由此自然转入议论。接着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根据,并用跌宕笔法,先表“疑”而后表“信”,为主旨句出现蓄势。最后卒章显志,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全篇主旨即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三、写作方法

本文显著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从开篇到结束,无不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来增强效果。如文章开头用毒蛇的毒“以啮人,无御之者”,咬了谁,都不免一死,可“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形成强烈反差。在中间蒋氏的答话中,处处运用对比:捕蛇与纳税两者不幸程度相对比;60年乡邻非死即徙与蒋氏“独存”相对比;悍吏骚扰乡民的情形和自己弛然而卧相对比;自己一年冒死危险两次与“乡邻旦旦有是”相对比。

四、参考译文

永州的山野间生长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子而有着白色的花级;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枯死;如果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救治。但捉到它并且把它晾干,用蛇肉干制成药丸,可以用来治疗麻风,手足痉挛、颈肿、毒疮等病;还能去掉腐烂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各种寄生虫。起初,太医奉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蛇的人,用蛇顶替他们的租税去缴纳。于是永州的人争先恐后地干这件事。

有一家姓蒋的,享有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就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情上,我父亲也死在捕蛇这件事上。现在我继续干这事已经十二年了,几乎丧命好几次了。”他讲到这些,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我可怜他,并且对他说:“你怨恨捕蛇这项差事吗?我打算去对主管收税的官吏讲一讲,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姓蒋的听了大为伤心,眼泪汪汪地说:“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末我干这个差使的不幸,还不及恢复我的赋税那样严重。假使当初我不应这个差,早已经困顿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居住此乡,累计至今有六十年了,而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在赋税逼迫之下,他们竭尽田里的出产,罄空室内的收入,哭哭啼啼地迁离乡土,饥渴交加地倒仆在地,吹风淋雨,冒寒犯暑,呼吸着毒雾瘴气,由此而死去的人往往积尸成堆。先前和我祖父同时居住此地的,现今十户人家里剩不到一家;和我父亲同时居住的,十家里剩不到两三家;和我本人同住十二年的,十家里也剩不到四五家。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而我却因为捕蛇独能留存。每当凶横的差吏来到我乡,从东头闹到西头,从南边闯到北边,吓得人们乱嚷乱叫,连鸡狗也不得安宁。这时候,我便小心翼翼地爬起身来,探视一下那只瓦罐,见我捕获的蛇还在里面,于是又安然睡下。平时精心喂养,到时候拿去进献,回家就能美美地享用土田里的出产,来安度我的天年。这样,一年里头冒生命危险只有两次,其余时间便怡然自得,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有这种危险呢!现在即使死在这上头,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晚了,又怎么敢怨恨呢?”

我听了愈加难过。孔子说过:“苛政比老虎凶猛。”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如今拿蒋姓的事例来看,说的还是真情。唉!有谁知道横征暴敛对老百姓的茶毒,比毒蛇更厉害呢?因此我对这件事加以述说,留待考察民情风俗的官吏参考。

【练习解答】

一、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这是作者的劝慰之辞,既然作者要求蒋氏在“役”和“赋”之间进行选择,那么蒋氏不得不道出难言之隐。“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是全篇答话的纲,也是他“大戚,迂然出涕”的原因。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横行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二、1.如今,我接着干这件差事十二年了,险些送命也有好几次了。嗣,继承。几:几乎,差一点。

2.假如我不做这件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

向:从前,这里有假设的意思。病:困苦不堪。

3.我提心吊胆地爬起来,看看那瓦罐子,我的蛇还在里面,这才安心地睡下。

恂恂:提心吊胆的样子。弛然:放心的样子。

4.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邻居的死已经晚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毒:恨,憎恶。

三、旨在考查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情况,结合附文以及课文内容,谈理解,只要符合课文即可。

【类文品析】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⑴式⑵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⑶似重有忧者。”而⑷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⑸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⑹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⑴夫子,即孔子。⑵式:同“轼”,车前横木。⑶一:或。⑷而:指你。⑸去:离开。⑹识:记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使子路问之

⑵昔者吾舅死于虎

⑶何为不去也

⑷苛政猛于虎

2、下列句子中“之”与“子之哭也”中“之”意思相同的是

a、隐土之北  b、汝心之固  c、告之于帝  d、操蛇这神

3、翻译下列的句子。

苛政猛于虎也。

4、与“苛政猛于虎也”这句话意思相同的《捕蛇者说》中的一句话是。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当其租入 更若役 谨食之 莅事者 得而腊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若毒之乎

⑵当其租入

⑶谨食之

⑷君将哀而生之乎

⑸可以已大风

⑹岁赋其二

⑺貌若甚戚者

⑻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3、翻译下列句子。

⑴虽鸡狗不得宁焉。

⑵君将哀而生之乎?

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⑷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4、文章结尾作者提到了“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你是如何看待柳宗元的思想的?

5、文中蒋氏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二、同步解读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悍吏之来吾乡”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两狼之并驱如故

c.多助之至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故为之说   既克,公问其故

b、比: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c、食:谨食之   食之不能尽其材

d、观:今以蒋氏观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以尽吾齿(齿:)

(2)又安敢毒耶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0.选文第一段写蒋氏自述遭遇时,以悍吏来乡逼租之急与他自己“弛然而卧”、“熙熙而乐”作对比,其作用是         。

11.作者在选文中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从“              ”这句话中看出来。

三、美文赏读

蝙蝠

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倨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汝居吾下何倨傲乎?

⑵何以贺与?

1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

⑵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

14、本文用蝙蝠借指哪一类人?

《捕蛇者说》教案篇20

课题捕蛇者说课型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3本教时为第一教时备课日期11月8日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熟读课文。

2.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板书课题和作者:捕蛇者说柳宗元

简介文体和作者: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中进士,十四年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唐顺永贞元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检查预习

学生活动

自读一遍课文,二人小组互读。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投影片,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

啮御得而腊之挛踠

瘘疠当其租入嗣

几死者戚莅事者日蹙

殚转徙顿踣呼嘘

曩悍吏隳突恂恂而起

缶谨食之苛政孰知

以俟夫观人风者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的同时,适当提示字义或词义。

请几位学生读课文,每位读一段。

学生活动

分别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

范读课文。

提出要求:边听边思考每句的大意。

三、学习课文

学生活动

疏通文意。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第一段每一句大意。

教师活动

纠正学生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提问:永州之蛇异在何处?“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明确:异在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个方面。“争”的原因是:为了免受苛征重税之苦。

学生活动

疏通文意。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第二段每一句大意。

教师活动

提问:能够享受“以蛇抵赋税”好处的有几人?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学生活动

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明确:只有蒋氏一家。付出的代价是:祖父、父亲死于捕蛇,蒋氏自己也几次差点送命。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

《捕蛇者说》教案篇21

一、填空。

1《捕蛇者说》的体裁是,作者柳宗元是朝人,我们在初一时学过他的,初二时学过他的。

2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八大家除了柳宗元,还有韩、欧阳、曾巩、王、苏洵、苏、苏。

二、在括号内填出各分句省略了的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三、选择填空。

给黑体字选择正确读音,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的意思。

1然得而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

alà  bxī

2募有能捕之者,其租入。

adàng  bdāng

3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死者矣。

几:ajī      bjǐ

数:ashǔ bshú cshuò

4谨之,时而献焉。

ashì bsì

为黑体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句后的括号内。

1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大风……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病矣。

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后矣。

a已经b停止c使……停止,引申为治愈。

2①十日,扁鹊复见。

②曩与吾祖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a居住b过,停

3①固国不山溪之险。

②而吾捕蛇独存。

③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尽吾齿。

a连词,相当于“来”b介词,*

c介词,相当于“因为”

4①永之人争奔走

②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

③谨食之,时而献

a代词,它b兼词,于此,于是

c语气词,表示强调,译不出。

5①若毒之

②叫嚣东西,隳突乎南北

③今虽死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a语气词,表疑问b介词,相当于“于”

句中黑体字应怎样理解?在正确的义项后画“√”。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矣。

a生病b痛苦c困苦不堪

2蒋氏大戚,汪然出曰……

a鼻涕b眼泪c鼻涕和眼泪

3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a牙齿b年岁c岁月

为下面三句话选择正确的译文,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1若毒之乎?

a你毒害它吗?

b像有毒的吗?

c你怨恨它吗?

2君将哀而生之乎?

a你是可怜我,让我活下去吗?

b君子要可怜我,让我活下去吗?

c君子要让他悲哀地活下去吗?

3非死则徙尔。

a要不想死就搬走。

b不是死了就是逃荒去了。

c要没死就让你搬迁。

四、简答题。

从《捕蛇者说》全文看,第段是描写和记叙,第段是议论。其中第段是蒋氏捕蛇的背景,为后文的展开做了铺垫。第段叙述蒋氏三代捕蛇的苦难家史,为后面的议论打下了基础;而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点出主题。

课文开头第一句说:“永州之野产异蛇”,接着从三方面对这种蛇之“异”进行描述。请你指出这种蛇哪三方面“异”,并用原文具体说明。

1蛇之异:

2蛇之异:

3蛇之异:

永洲之野这种蛇有巨毒,可是“永之人”却争着去捕捉这种蛇,其原因是

a这种蛇对草木、对人都有害

b这种蛇可以用来治病

c捕到这种蛇可以“当其租入”

蒋氏”用对比的方法回答作者向他提出的问题,具体说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请用原文回答:

1回顾过去,六十年以来,乡邻的情况怎样,而蒋氏的情况怎样:

2从现在的情况看,乡邻们的情况怎样,而蒋氏的情况怎样:

全文的中心句是

a苛政猛于虎也。

b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3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五、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按后边各问作答。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定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给最后一段话加上标点。

2解释黑体的词。

:②:③

:⑤:⑥

3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

①辞曰。

②许之。

③敢以烦执事。

4简析各句中“之”的用法。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5选出各组中翻译正确的一句。

①夫晋,何厌之有?

a晋国,有什么可讨厌的?

b晋国,有什么能使它满意呢?

c晋国,有什么可厌烦的呢?

d晋国,什么时候能满足呢?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如果不*夫人的力量,是不会有今天的。

b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是不会有今天的。

c如果不是夫人的力量,就不会有今天这个样子。

d如果不是那个人的努力,就不会有今天的。

③邻事厚,君之薄也。

a邻国的城墙厚,秦国的城墙薄。

b对邻国优厚,秦国就会吃亏。

c邻国的势力雄厚,秦国的势力就削弱了。

d让邻国的势力雄厚,就会威胁秦国。

6简答:烛之武是怎样凭着他的机智和巧妙的言辞,使秦穆公不仅撤兵回国,而且还派兵助郑御晋的?

六、作文。

1题目:扩写《曲突徙薪》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主人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

2要求:

①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把握住中心,围绕中心进行扩充内容,增添细枝末叶。

②不要改变文章的体裁,运用记叙描写方法去扩写。

③语言要求简练明确。

④字数500—600字。

3提示:

扩写,是对文章进行补充、扩展篇幅的一种写作方式。原文可以是一篇短文,也可以是一段文字,甚至是一句话,经过扩写,成为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具体说,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添枝加叶,增加具体的描写和记叙的内容,适当加以联想和想象。例文,作者根据短短的一段叙述,运用具体描写的方法,大大丰富了原文的内容,把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无比狼狈却又充满权欲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扩写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在保持原作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必须紧扣原文中心,围绕原文基本情节,不改变体裁和人称,不任意地扩展和生发。二是对原作允许拓展和生发的地方可以作较充分的发挥。顺着原文的一条主干,发挥想象力把原文中空洞抽象的地方作适当的具体描绘,使之有血有肉,有头有尾,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三是扩写的语言要求简练明确,不能无话找话,拖沓冗长。

【例文】

原文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扩写:

一队亡命贵族,在黄土平原上仆仆奔驰。他们虽然仗剑驾车,然而看得出来,他们疲倦极了,饥饿极了。他们用搜索的眼光望着田野,然而骄阳在上,田垅间禾苗稀疏,哪里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一个农民正在田里除草。那流亡队伍中一个王子模样的人,走下车子来,尽量客气地向农民请求:“求你给我们弄点吃的东西吧!你总得帮忙才好,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的了。”衣不蔽体、家里正在愁吃愁穿的农民望了这群不知稼穑艰难的人们一眼,一句话也没说,从田地里捧起一大块泥土,送到王子模样的人面前,压抑着悲愤说:“这个给你吧!”王子模样的人显然被激怒了,他转身到车上取下马鞭,怒气冲冲地想逞一下威风,打那个胆敢冒犯他的尊严的农民。但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大臣模样的人上前去劝阻了:“这是土地,上天赐我们的,可不正是我们的好征兆么!”于是,一幕怪剧出现了,那王子模样的人突然跪下,叩头谢过上苍,然后郑重地捧起土块,放到车上,一行人又策马前进了。辘辘大车过处,卷起了漫天尘土……

附参考答案

一、1说,唐,《黔之驴》,《小石潭记》

2愈,修,安石,轼,辙

二、蛇,蛇,草木,蛇

三、1b√;把肉晾干2a√;抵3几:a√;几乎,差点数:c√;屡次,多次4b√;同“饲”,喂养

1c②a3①b②c③a2①b②a③a4①b②c③a5①a②b③b

1c√2b√3c√

1c2a3b

四、1—4,5;1;2和4;5

1形;黑质而白章2毒;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3功用;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c

1乡邻们的情况:从“乡邻之生日蹙”,默写到“非死则徙尔”。蒋氏的情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而吾以捕蛇独存。2乡邻们的情况:悍吏之束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旦旦有是。蒋氏的情况:从“吾恂恂而起”,默写到“则熙熙而乐”。

b

1对偶2对比、反问3排比

五、1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①怀有二心②边邑,边远的地方,此作动词,以远处作边邑。③渡河,过河④放肆,此指极力扩展⑤表示希望的语气⑥说同悦,高兴

3①烛之武②烛之武③亡郑

4①作代词,他②句中语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③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④作动词,往、到

5①d②b③c

6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说服秦穆公不仅撤兵回国,而且还留下一部分人助郑御晋。

《捕蛇者说》教案篇22

教学目标:

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理解对比的写法。

三、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教学重点:

理解第四段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

一、唐代中期的赋税之毒。

二、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读通全文句子,以第四段为重点,从而领会写作意图。

三、作者的处境,在适当的地方点明一下,以便读懂课文,但应避免过多地讲史。

四、对比的方法,学生早已熟悉,本文两个对比,指导中已经说明,不必重复多讲,只要体会对比的作用即可。

五、教读文言文,向来有讲解详、课时多的习惯,现作尝试,内容力求精要简明,只用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探索写作意图。

二、掌握体裁特点。

三、理解对比写法。

四、复习“而”用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预习

参看“阅读指导”和注解,通读课文,根据练习一的要求,反复朗读。

二、教读课文。

朗读,指名读全文,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注音,帮助正音。分段范读,并按段指出应注意词句。抽查提问学生口述大意后,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段词语:黑质而白章,“而”表示前后词语并列关系。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得,捕得。“而”表示前后词语承接关系。大意:叙永州人捕蛇缘同,先说蛇的毒性和功用,后说王命以蛇代租,永州人“争奔走焉”。

独立思考:有多少人能得到这个差使呢?

第二段词语:数,多次。若,像。大意:叙捕蛇人一家的捕蛇史,三代受毒蛇之害却以为“利”。

独立思考:只有姓蒋的一家人在捕蛇上“专其利”,众多的人仍要交租。

第三段词语:若,像。告于莅事者:柳宗元当时参加朝廷中革新派,斗争失败,为首的王叔文被杀,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在地方上是没有什么权力的,所以说要代蒋氏转告地方官。大意:叙同情捕蛇人,由毒蛇之害向赋敛之毒过渡。

第四段词语:大戚,汪然出涕,悲伤之至,可见赋敛更毒。未若,不如,不像。疠:疫气。“乡邻之生日蹙”,总写负担租入者的情况,“殚其...相藉也。”具体写他们的悲惨生活。“曩与吾祖居者...非死则徙尔”,写负担租赋的乡邻的结果。徙,迁移。“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而”表句子之间转折关系。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写悍吏逞凶,两语是“互文”。恂恂,原意是恭顺,这里是“小心谨慎”。哗然而骇、恂恂而起、弛然而卧、时而献焉,“而”都是表示前边的词起修饰作用。退而甘食,退,回来,“而”连接退和食。盖一岁...有是哉!明知捕蛇最后必死,却宁愿选择捕蛇而避免缴租,可见缴租之害。“今虽死乎此...安敢毒耶?”毒,怨恨,这是极其沉痛的话。

独立思考:阅读指导中提到两个对比,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苛政:泛指暴政。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古代把诗叫做风,有采诗官收集民间歌谣用来观察民风。柳宗元写文章目的就是希望在位者能了解民间疾苦,所以比作采风。

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柳宗元为什么写本文?它的主旨是什么?“说”是什么意思?

小结:

1.柳宗元当时贬为永州司马,地位很低,无可能直接用权力来改变重赋毒民的局面,就写下这篇课文,并希望当局者能了解民间疾苦。

2.“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已成为历来抨击反动派的用语。

3.“说”这种文体,往往是短论。说,本有释、述的含义。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

自由思考回答:学过本文后,你对封建社会和今天的社会有什么不同认识?

三、整理、复习、巩固。

1.朗读全文,并板演:熙熙,徙,腊,曩,隳突

2.把板书上的“而”字用法归纳,记在笔记本上。

3.辨析、比较:指名口头讲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更若役

└貌若甚戚

┌又安敢毒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4、5段,互相检查。

附:板书设计

“而”字用法

黑质而白章表前后并列关系

得而腊之以为饵表前后承接关系

哀而生之乎表前后并列关系

而乡邻之生日蹙表前后承接关系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表前对后的修饰关系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表前对后的转折关系

哗然而骇者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恂恂而起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弛然而卧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表示承接关系

时而献焉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退而甘食表示承接关系

熙熙而乐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闻而愈悲表示承接关系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捕蛇者说教案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