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小一网整理行道树教案,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行道树教案吧。
《行道树》教学案例
《行道树》教学案例篇1黄山市歙县森村中心学校程美好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诗一般充满哲理的语言。
2、学习作者借行道树自白,抒写奉献者襟怀的写法。
3、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4、学习本文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2、朗读感知:
①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②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
③全班齐读,体会感情。
3、质疑探究:
小组交流,质疑解答,不能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让全班同学帮助解决。
问题设计:
①“堕落”一词如何理解?
②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③如何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④为什么“别人不迎接太阳”,我们要“把光明迎来”?
⑤“忧愁”,“快乐”是指什么?
4、体验与反思:
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愿意和我们共同分享吗?
5、总结归纳:
6、作业:
二、课堂实录片断:
师:现在请各组把你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生1: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太有深度了,我们得好好讨论一番。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2:就是说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生3:因为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所以说是痛苦的。
师:文中能找出描写痛苦的词语吗?
生4: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
师:很好。这些痛苦能带来怎样的深沉呢?
生5:“制造清新”。
生6:“勤生绿叶”“献出浓阴”。
生7:给市民带来快乐。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神圣的事业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行道树的这份深沉与痛苦就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生纷纷答:“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师:对。那么,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生8:“伟大的人”
生9:“大写的人”“奉献者”
师:答得太好了。是的,这些人叫奉献者,行道树象征了奉献者。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一下,写在素材本上。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提问。
三、课后反思:
《行道树》是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名篇,借“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的行道树之口,表达“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一深刻哲理,抒写了奉献者的美丽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1、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上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文本的撞击,与老师的撞击,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撞击,都是在思考中闪现的智慧的“火花”,体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小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无不在不经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2、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
过去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喜欢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了。其实,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这堂课,它就违背了所谓的“规律”,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3、处理好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随时作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也是如此,再精彩的课堂都有它的不足之处
1、导入教学。这节课中的行道树是比较常见的,所以,老师可以在上课的前5分钟将学生带到学校的行道树下,仔细观察和体会一下行道树的特点:如满身烟尘,献出浓阴等等,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阅读教学作铺垫。这样,不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2、素材积累:这篇课文其实就是用象征的手法,来赞颂行道树的奉献精神。那么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去搜集类似的素材。如借荷花可以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借菊花可以表现自己的坚贞不屈;借大海可以表现自己的博大胸怀;借小草可以表现默默无闻等等。这样既可以拓宽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理解象征手法,更灵活地掌握并运用它。
2005.10.25
《行道树》教学案例篇2行道树
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多媒体直观展示,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
教材分析
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无私奉献者的襟怀及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领悟《行道树》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2、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深沉”的涵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多媒体出示行道树的图片,要求学生概括什么是行道树。
明确: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站在双线的马路边的树。
一棵棵排列着整齐的队伍的行道树,站在马路边,在想些什么呢?它们引起我们什么思考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
张晓风当代中国台湾散文家作品《从你美丽的流域》《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步下红毯之后》《我知道你是谁》
2、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贪婪堕落点缀冉冉苦熬雏形丰硕累累给予
牙龈烟囱
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字组成成语
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具体而微
3、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中通过什么方法体现行道树精神品质?
2、课文中有哪些句子值得你回味?
明确:1、对比手法。
生活环境情况
生活态度
作用
山上的伙伴
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
吸露 玩云
展现了行道树自我牺牲与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突出了行道树的形象.
行道树
马路边 烟尘中
勤生绿叶献出浓荫
城市里的人们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习惯污浊
行道树
寂静 黑暗 孤独
迎接太阳制造清新
2、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痛苦?深沉?各指什么?
明确:神圣指社会需要,人们需要
痛苦指一身烟尘孤独寂寞夜晚苦熬
深沉指默默奉献以苦为乐
这是全文的所要表达的人生哲理: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理解:文中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矛盾吗?“忧愁”、“快乐”指什么?
忧愁指a、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b、城市的污染,损害着人们的健康,自己又无力改变;c、不被人理解。
快乐指a、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
b、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而快乐。
这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三、拓展延伸
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多媒体显示:教师交警清洁工……雷锋焦裕禄李素丽等
这些人都像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人生
四、小结
你觉得张晓风只是为写行道树而写行道树吗?她歌颂的是什么人的形象?
以苦为乐的勇敢者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五、作业
1、抄写字词2、完成练习册第二课时
《行道树》教学案例篇3师:上课!
生:知识无边际,探索无穷尽,学法无限制,快乐无止境。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探讨一下中国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请看两幅图片。
师:行道树是指什么?
生:道路两旁的树。
师:张晓风以散文成名,36岁就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著名作家余光中称她是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那么普通的行道树怎么吸引住作者的视线了呢?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思索呢?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生A:朗读一部分。
师:好,声音响亮,发音标准,饱含感情,下面再请一位女同学。
生B:朗读到结束。
师:真让老师欣慰,可以说不分高下。
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习读,再加上刚才的朗读,谈一谈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生C:文章写行道树被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虽承受诸多痛苦,但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为它觉得自己做的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师:仅仅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
生D:借行道树的自白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的崇高精神。
师:这种写法叫做?
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谁能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生E: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何谓神圣的事业?
生F:牺牲个人利益,满足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事业。
师:回答得多好。奉献者是伟大的、神圣的,又为什么说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生G:总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H:夜晚孤独、寂寞。
师:谁能将文中原句读一下。
生I: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J: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师:既有身体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谁还能再设想一下,除此之外,还会承受哪些痛苦?
生K:商家往它上面贴广告,钉钉子。
生L:树上的灯烧灼着它,车失事撞着它。
生M:有时为了道路的畅通或大地采光,被修剪、压枝,不能让它长得太茂盛。
师:很有创见,也就是要听凭人的摆布。
这种痛苦是谁造成的?
生:人。
师:能否改变。
生:无法改变。
师:由于命运的安排,它离开了同伴,站在马路两旁,立在飞尘之中,这个它无法自己决定。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应该怎么办?
生:应勇敢战胜它。
师:勇敢地向命运发出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还有?
生:砖缝里的香瓜子。
生:县崖峭壁上的奇松、怪柏。
师:谁都渴望生长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人呵护、培养。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只能勇敢地面对它,进而去战胜它,你们知道哪些不在恶运面前低头,勇于自我挑战的人吗?
生N:海伦·凯勒。
生O:霍金。
生P:张海迪。
师:好,这些都是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也是拒绝平庸的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国家利益
生:集体利益为重。
师: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主人,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以国家为重,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这才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和大家探讨一下,神圣的事业就是痛苦的,毫无幸福可言吗?
生Q:不是的,应该是既是痛苦、又是幸福的,看你追求什么,追求的是个人的享受,那么这种付出就认为是痛苦的;追求的是崇高的神圣的事业,那就觉得是幸福的。
师:回答得多么精彩。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生R:雪域高原的战士为保护边疆的安定,缺氧、吃不上新鲜蔬菜,文化生活单调……
生S: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
生T:抗洪前线的解放军。
师:他们永远受到人们的关心和爱戴。
生U: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写一本《痛并快乐着》,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喜忧参半……为了国家的事业,神圣的事业,做出点个人牺牲也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你的境界非常崇高,体会得也非常深刻。生活中有许多像行道树一样虽饱受痛苦的煎熬,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在奉献着,既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应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V:老师,既然行道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我们创造清馨,又怎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好!谁来谈谈?
生W: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这句和文中的哪句相照应?
生X:“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师:行道树愁的也是如此,它是在为人类而愁,替世界而愁,从这种意义来说,这更是一种可贵。
作者独具慧眼,将生活中如此普通的事物赋予了这么多美丽的内涵,给我们带来如此深刻的思索,下面来看我们手上的两篇短文,看一看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Y:它们和行道树一样都代表着生活中的普通人。
生Z:它们同样采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都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人生过得有意义。
运用以上所学的知识,我们来做几道习题。
分组研讨,把你们组内最精彩的展示出来,看哪一组完成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1、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构成一组排比: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3、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乐!”
说:______________
师:暂时落后的小组不要恢气,还有机会争夺冠军,请看
精彩夺魁: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能否总结出一句精神格言或回想一句名人名言。
2、生活中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富有象征性的事物,你能列举出来吗?
生:阐述。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a: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普通,都要在奉献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生b:学了一种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作业: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短文。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值得我们去思索,我们要仔细观察、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
师: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更加绚丽多彩。
附:课外阅读
乞丐与露珠
一个乞丐很早上路了。当他把米袋从左手换右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
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干什么呢?”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是操纵在别人手中。”
“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铺路石
我是女娲补天时落下的一颗五彩石
我的伙伴自由地飞在天上
我孤独地躺在地上
那么多人从我身上踩过
那么多车从我身上碾过
我开始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有一天
我忽然意识到
我的伙伴点缀着美丽的星空
我铺展着广袤的大地
这不都是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和我的伙伴遥隔万里
诉说着衷肠
附:选题答案
1、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将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将为大地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将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
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将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2、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危难中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病床前的探望是一朵花,一次微小的施舍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3、铺路石说:“当人和车从我身上碾过时,我在沉重中感到快乐。”
露珠说:“当我滋润了一个生命时,我在牺牲中感到幸福。”
玫瑰树根说:“当我滋养了美丽的花朵时,我在丑陋中感到自豪。”
行道树说:“当我为城市创造着清馨时,我在不被理解中感到生命的价值。”
教材简介: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之一——《行道树》
《行道树》教学案例篇4《行道树》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管”等词语;体悟文章的深刻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中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词句积累
【教学难点】:
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理解。
【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形式,读读、讲讲、议议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配乐展示多幅行道树的课件)
教师语:我们每天漫步在街头,会看到街道两旁种着许多树,我们叫它“行道树”,刚才大家看到的树,就是行道树。它是我们熟悉的朋友。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行道树。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对行道树有所了解。但行道树是如何介绍自己的呢?大家想不想听听它的心理话呢?好,下面让我们跟着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倾听它的诉说。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由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2、认读字词: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释词语。
3.结合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说说行道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
参考示例:我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的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作贡献而快乐。
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
学生可能还可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三、生成探究,品味语言
1.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
2.学生配乐朗读,然后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每组派代表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学生思考后回答,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①“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怎样理解“堕落”?
②“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为什么说是一种“点缀”?
③为什么行道树之事是神圣的?
④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⑤如何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⑥既然痛苦为什么还要选择这种命运?
⑦“走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到忧愁而快乐的树。”句中的“忧愁”“快乐”矛盾吗?
⑧行道树象征了什么?
3.学生交流,进行课堂发言,教师追问,适当点拨。
四、四、诉说心理话,反思言行
教师语:听了行道树的心声,我们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它说。完成下面练习:
、以山中的树的身份,对行道树说点心理话。
、以人类一员的身份,对行道树说点心理话。
句式:行道树,我要对你说……
五、拓展延伸,展开联想
①现实生活中具有像行道树一样精神的人吗?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②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总结
教师语:同学们,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最后,让我们在《爱的奉献》中歌颂他们吧!
《行道树》教学案例篇5语文组李庆宝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行道树》为例谈谈。
《试教通讯》2001年第9期中登载了《行道树》的课堂实录和评点,它是作为新教材实验区的一堂研究课和课改试教较好的范例而出的。这堂课上,学生进入课文一读完它,“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他的回答是“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做出了这样的归纳:“文章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既然在课堂的一开头学生就引入到这样一个狭窄的圈套式的思维中去,还谈什么自主探究的精神呢?
其实这堂课为什么上成这样,我也找到了依据。在同一期中刊登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单元说明——第二单元》一文的“单元编写意图”中有“《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的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语文课本此文的导读也有:“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的句子。这样看来,老师和学生是否都无所适从了呢?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中国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张晓风散文论》中说她“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那么《行道树》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广阔地定位于“生命价值”,不就比一个概念性的“奉献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思维的范围更大些么?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新的语文教改的车轮才刚刚启动,牵动我们思索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可获知,要想推动这时代的车轮,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行道树》教学案例篇6汤原县第一中学曲红梅
师:上课!
生:知识无边际,探索无穷尽,学法无限制,快乐无止境。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探讨一下中国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请看两幅图片。
师:行道树是指什么?
生:道路两旁的树。
师:张晓风以散文成名,36岁就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著名作家余光中称她是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那么普通的行道树怎么吸引住作者的视线了呢?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思索呢?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生A:朗读一部分。
师:好,声音响亮,发音标准,饱含感情,下面再请一位女同学。
生B:朗读到结束。
师:真让老师欣慰,可以说不分高下。
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习读,再加上刚才的朗读,谈一谈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生C:文章写行道树被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虽承受诸多痛苦,但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为它觉得自己做的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师:仅仅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
生D:借行道树的自白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的崇高精神。
师:这种写法叫做?
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谁能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生E: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何谓神圣的事业?
生F:牺牲个人利益,满足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事业。
师:回答得多好。奉献者是伟大的、神圣的,又为什么说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生G:总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H:夜晚孤独、寂寞。
师:谁能将文中原句读一下。
生I: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J: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师:既有身体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谁还能再设想一下,除此之外,还会承受哪些痛苦?
生K:商家往它上面贴广告,钉钉子。
生L:树上的灯烧灼着它,车失事撞着它。
生M:有时为了道路的畅通或大地采光,被修剪、压枝,不能让它长得太茂盛。
师:很有创见,也就是要听凭人的摆布。
这种痛苦是谁造成的?
生:人。
师:能否改变。
生:无法改变。
师:由于命运的安排,它离开了同伴,站在马路两旁,立在飞尘之中,这个它无法自己决定。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应该怎么办?
生:应勇敢战胜它。
师:勇敢地向命运发出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还有?
生:砖缝里的香瓜子。
生:县崖峭壁上的奇松、怪柏。
师:谁都渴望生长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人呵护、培养。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只能勇敢地面对它,进而去战胜它,你们知道哪些不在恶运面前低头,勇于自我挑战的人吗?
生N:海伦·凯勒。
生O:霍金。
生P:张海迪。
师:好,这些都是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也是拒绝平庸的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国家利益
生:集体利益为重。
师: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主人,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以国家为重,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这才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和大家探讨一下,神圣的事业就是痛苦的,毫无幸福可言吗?
生Q:不是的,应该是既是痛苦、又是幸福的,看你追求什么,追求的是个人的享受,那么这种付出就认为是痛苦的;追求的是崇高的神圣的事业,那就觉得是幸福的。
师:回答得多么精彩。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生R:雪域高原的战士为保护边疆的安定,缺氧、吃不上新鲜蔬菜,文化生活单调……
生S: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
生T:抗洪前线的解放军。
师:他们永远受到人们的关心和爱戴。
生U: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写一本《痛并快乐着》,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喜忧参半……为了国家的事业,神圣的事业,做出点个人牺牲也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你的境界非常崇高,体会得也非常深刻。生活中有许多像行道树一样虽饱受痛苦的煎熬,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在奉献着,既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应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V:老师,既然行道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我们创造清馨,又怎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好!谁来谈谈?
生W: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这句和文中的哪句相照应?
生X:“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师:行道树愁的也是如此,它是在为人类而愁,替世界而愁,从这种意义来说,这更是一种可贵。
作者独具慧眼,将生活中如此普通的事物赋予了这么多美丽的内涵,给我们带来如此深刻的思索,下面来看我们手上的两篇短文,看一看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Y:它们和行道树一样都代表着生活中的普通人。
生Z:它们同样采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都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人生过得有意义。
运用以上所学的知识,我们来做几道习题。
分组研讨,把你们组内最精彩的展示出来,看哪一组完成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1、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构成一组排比: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3、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乐!”
说:______________
师:暂时落后的小组不要恢气,还有机会争夺冠军,请看
精彩夺魁: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能否总结出一句精神格言或回想一句名人名言。
2、生活中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富有象征性的事物,你能列举出来吗?
生:阐述。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a: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普通,都要在奉献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生b:学了一种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作业: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短文。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值得我们去思索,我们要仔细观察、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
师: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更加绚丽多彩。
附:课外阅读
乞丐与露珠
一个乞丐很早上路了。当他把米袋从左手换右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
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干什么呢?”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是操纵在别人手中。”
“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铺路石
我是女娲补天时落下的一颗五彩石
我的伙伴自由地飞在天上
我孤独地躺在地上
那么多人从我身上踩过
那么多车从我身上碾过
我开始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有一天
我忽然意识到
我的伙伴点缀着美丽的星空
我铺展着广袤的大地
这不都是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和我的伙伴遥隔万里
诉说着衷肠
附:选题答案
1、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将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将为大地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将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
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将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2、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危难中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病床前的探望是一朵花,一次微小的施舍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3、铺路石说:“当人和车从我身上碾过时,我在沉重中感到快乐。”
露珠说:“当我滋润了一个生命时,我在牺牲中感到幸福。”
玫瑰树根说:“当我滋养了美丽的花朵时,我在丑陋中感到自豪。”
行道树说:“当我为城市创造着清馨时,我在不被理解中感到生命的价值。”
教材简介: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之一——《行道树》
《行道树》教学案例篇7【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我们班兰天同学画的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内容。
男生答: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
师:说得不错。哪位同学还能说得再细致具体一些呢?
女生答: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很多行道树。
师:说得太好了。你喜欢这些行道树吗?
女生答:喜欢。
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吗?
全班答:喜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喜欢呢?是喜欢兰天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学生笑,有人说“都喜欢。”)好,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师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二、朗读练习,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读完后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学生读完课文后,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
生: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生:本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自述。
师:好!两位同学分别从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来谈,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书中圈点勾画,很快,又有学生举手)
生(1):我最喜欢第3自然段,因为这段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的痛苦是它自己选择的。
师:你能把这段读给我们听一听吗?
(生(1)朗读第3自然段,读完之后全班鼓掌)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的掌声是给你最高的评价。(全班同学再次鼓掌)我们再请一些同学来谈一谈,读一读。
生(2):我最喜欢第2自然段。它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生长的环境。我喜欢其他树生长的环境,更喜欢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它懂得奉献。
师:说得太好了。你把这段也读一下吧。
(生(2)朗读第2自然段)
师:她读得如何?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3):她读得没节奏,没感情,声音小。
师(笑):哦,是这样的吗?你给我们读一读吧。
(生(3)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学生鼓掌)
师:读得好!朗读不光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还要有感情,语调抑扬。下边的同学可得多注意朗读要求,向他学习啊。请同学们继续谈。
生(4):我喜欢最后一句。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是忧愁而快乐的树。
师:你读来听一听。
(生(4)读。全班掌声鼓励)
生(5):我喜欢第5自然段。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最自豪的时刻是清晨。
(生(5)朗读第5自然段。同学鼓掌。师环视教室,无人举手,便再次强调朗读的要求,然后要学生再齐声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师:下面我们要进入攻坚阶段,对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大家还是按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后)
师:现在请各组把你们“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集体探究。
生(1):我们的问题在第3自然段。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太有深度了,我们得好好探究一番。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谈谈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生(2):就是说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生(3)(补充):因为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
师:在课文中能找出描写痛苦的词语吗?
生纷纷答: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
师:很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这份痛苦带来怎样的深沉?
生(4):“制造清新”。
生(5)(补充):“勤生绿叶”“献出浓阴”。
生(6):给市民带来快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加点的词语系板书部分,下同)
师:刚才有同学说了“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行道树的这份深沉与痛苦就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生纷纷答:“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师:对啊,是“以苦为乐”的精神,是“奉献精神”,那么,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生(7):“好人”“伟大的人”。
生(8)(补充):“大写的人”“奉献者”。
师:答得太好了。是的,这些人叫奉献者,行道树象征了这种奉献者。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下去搜集一下,写在素材本上。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提问题。
生(9):第2自然段中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10):“堕落”在这里指它们远离了森林,远离了它们的伙伴,是行道树的主观感受。
生(11):我觉得这里的“堕落”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堕落”不同,它是行道树同森林里的伙伴相比较说的,好像是一种幽默的说法。
(师肯定。学生继续就“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集体探究)
生(12):我们组认为第4自然段有两句话不好理解。“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生(13):这是假设。
师:只是假设?能不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思考。
生(14):因为别人都不去,“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师:回答得有道理。要理解课文中的疑难问题,一定要结合课文,看看前后是怎么说的。这就叫“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同学们继续提问题吧。
生(15):我们的问题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好像有点矛盾。
师:大家认为这两个词矛盾吗?
生齐答:不矛盾。
师:为什么?谈谈理由吧。
生(16):不矛盾。因为“忧愁”是说它有抖不落的烟尘,人们不重视它,“快乐”说的是它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
生(17):“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我们”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绿阴”,为城市制造清新。
师(指着板书):对,“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这时铃声响了)
师:今天我们就探究到这儿。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我们下来继续探究交流。下课。
附板书:
行道树
张晓风
(象征奉献者){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制造清新,献出绿阴}奉献精神
【评点】
《行道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改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康念菊老师的这堂课,是我们实验区初一语文的一堂研究课,它给我们参加实验的老师很好的启发,对我们如何进行课改试教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其主要特点有:
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开始时用该班学生的一幅画引入,让学生说出画的内容,这种方法很好。因为这张画是他们熟悉的同学画的,他们感到亲切,产生了学习的冲动和兴趣,这样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学习,为教学的开展做好了第一步。
2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
过去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喜欢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其实,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只是就课讲课,是把一篇整体的美文大卸八块,搞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原有的美,使学生学来感到枯燥厌烦,这正是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体现,也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的状况。这些都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语文课改必须摒弃的。康老师的这堂课,就是对过去的所谓的“规律”的反动,它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康老师的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按四人小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无不在不经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4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上。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随时作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康念菊戴伟)
《行道树》教学案例篇87.短文两篇
2004年10月日星期课型:讲读课设计者:高仁设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行道树》学习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
整体感知
①思考质疑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布置相关作业进行强化训练
《行道树》教学案例篇9四十九中学马莅尔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选自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荫,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心声: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文中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反复咀嚼,就能理解奉献者的崇高灵魂,就能感受无私者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的价值取向。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行道树》,我们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的奉献,获得的是深沉与神圣,同时又是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这,就是人生课堂上的选择。理想与信念,既然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因此,学习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相当有益处。
2主动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与阅读反思,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鉴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我的设想是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调动生活体验,全方位阅读。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联想仿写与联想佐证,这无疑是沟通语文与生活的一种渠道。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烈,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他们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借助学习的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奉献者的精神之美,生发起他们同样美好的情感。
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
教者马莅尔
单位哈市49中学
课题行道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激励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导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展示图画、板书课题、展标;学生赏画、读标、入境
自主学习:1段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明确朗读要求,提出问题,组织交流;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积累词语、感知内容
2自由朗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教师指点朗读不当之处,激励性评价学生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3说明喜欢的理由,并朗读相应的语段;教师恰当鼓励、适时点评,为学生朗读配乐;学生解说,朗读
合作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发现疑难问题,探讨研究;教师说明要求、巡回指导、组织合作与探究学生小组合作、品析关键语句或语段,质疑互答,感悟
拓展延伸:1学习文章写法,选取语句或语段、仿写;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选句或段,仿写
2自我演读;教师倾听,点评;学生朗读或听读
总结反思:请用简炼的语言总结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教师倾听学生小结,并总结,听歌感受奉献者精神;学生小结,听歌,感受行道树精神
板书设计:行道树
张晓风
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
奉献者{}奉献精神
制造清新,献出浓阴
《行道树》教学案例篇10师:上课!
生:知识无边际,探索无穷尽,学法无限制,快乐无止境。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探讨一下中国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请看两幅图片。
师:行道树是指什么?
生:道路两旁的树。
师:张晓风以散文成名,36岁就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著名作家余光中称她是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那么普通的行道树怎么吸引住作者的视线了呢?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思索呢?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生A:朗读一部分。
师:好,声音响亮,发音标准,饱含感情,下面再请一位女同学。
生B:朗读到结束。
师:真让老师欣慰,可以说不分高下。
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习读,再加上刚才的朗读,谈一谈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生C:文章写行道树被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虽承受诸多痛苦,但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为它觉得自己做的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师:仅仅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
生D:借行道树的自白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的崇高精神。
师:这种写法叫做?
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谁能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生E: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何谓神圣的事业?
生F:牺牲个人利益,满足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事业。
师:回答得多好。奉献者是伟大的、神圣的,又为什么说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生G:总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H:夜晚孤独、寂寞。
师:谁能将文中原句读一下。
生I: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J: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师:既有身体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谁还能再设想一下,除此之外,还会承受哪些痛苦?
生K:商家往它上面贴广告,钉钉子。
生L:树上的灯烧灼着它,车失事撞着它。
生M:有时为了道路的畅通或大地采光,被修剪、压枝,不能让它长得太茂盛。
师:很有创见,也就是要听凭人的摆布。
这种痛苦是谁造成的?
生:人。
师:能否改变。
生:无法改变。
师:由于命运的安排,它离开了同伴,站在马路两旁,立在飞尘之中,这个它无法自己决定。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应该怎么办?
生:应勇敢战胜它。
师:勇敢地向命运发出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还有?
生:砖缝里的香瓜子。
生:县崖峭壁上的奇松、怪柏。
师:谁都渴望生长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人呵护、培养。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只能勇敢地面对它,进而去战胜它,你们知道哪些不在恶运面前低头,勇于自我挑战的人吗?
生N:海伦·凯勒。
生O:霍金。
生P:张海迪。
师:好,这些都是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也是拒绝平庸的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国家利益
生:集体利益为重。
师: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主人,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以国家为重,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这才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和大家探讨一下,神圣的事业就是痛苦的,毫无幸福可言吗?
生Q:不是的,应该是既是痛苦、又是幸福的,看你追求什么,追求的是个人的享受,那么这种付出就认为是痛苦的;追求的是崇高的神圣的事业,那就觉得是幸福的。
师:回答得多么精彩。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生R:雪域高原的战士为保护边疆的安定,缺氧、吃不上新鲜蔬菜,文化生活单调……
生S: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
生T:抗洪前线的解放军。
师:他们永远受到人们的关心和爱戴。
生U: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写一本《痛并快乐着》,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喜忧参半……为了国家的事业,神圣的事业,做出点个人牺牲也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你的境界非常崇高,体会得也非常深刻。生活中有许多像行道树一样虽饱受痛苦的煎熬,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在奉献着,既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应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V:老师,既然行道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我们创造清馨,又怎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好!谁来谈谈?
生W: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这句和文中的哪句相照应?
生X:“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师:行道树愁的也是如此,它是在为人类而愁,替世界而愁,从这种意义来说,这更是一种可贵。
作者独具慧眼,将生活中如此普通的事物赋予了这么多美丽的内涵,给我们带来如此深刻的思索,下面来看我们手上的两篇短文,看一看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Y:它们和行道树一样都代表着生活中的普通人。
生Z:它们同样采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都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人生过得有意义。
运用以上所学的知识,我们来做几道习题。
分组研讨,把你们组内最精彩的展示出来,看哪一组完成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1、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构成一组排比: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3、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乐!”
说:______________
师:暂时落后的小组不要恢气,还有机会争夺冠军,请看
精彩夺魁: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能否总结出一句精神格言或回想一句名人名言。
2、生活中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富有象征性的事物,你能列举出来吗?
生:阐述。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a: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普通,都要在奉献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生b:学了一种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作业: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短文。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值得我们去思索,我们要仔细观察、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
师: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更加绚丽多彩。
附:课外阅读
乞丐与露珠
一个乞丐很早上路了。当他把米袋从左手换右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
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干什么呢?”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是操纵在别人手中。”
“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铺路石
我是女娲补天时落下的一颗五彩石
我的伙伴自由地飞在天上
我孤独地躺在地上
那么多人从我身上踩过
那么多车从我身上碾过
我开始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有一天
我忽然意识到
我的伙伴点缀着美丽的星空
我铺展着广袤的大地
这不都是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和我的伙伴遥隔万里
诉说着衷肠
附:选题答案
1、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将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将为大地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将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
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将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2、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危难中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病床前的探望是一朵花,一次微小的施舍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3、铺路石说:“当人和车从我身上碾过时,我在沉重中感到快乐。”
露珠说:“当我滋润了一个生命时,我在牺牲中感到幸福。”
玫瑰树根说:“当我滋养了美丽的花朵时,我在丑陋中感到自豪。”
行道树说:“当我为城市创造着清馨时,我在不被理解中感到生命的价值。”
教材简介: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之一——《行道树》
《行道树》教学案例篇11行道树
教学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2、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或许你们都知道,散文往往也有诗一般的语言,老师在课余发现了一篇让老师非常喜欢的散文,现在先让我配上音乐给你们读一遍,好吗?你们听听看,这篇文章像一首抒情诗,像一幅风景画,还是像一曲赞歌。听完之后,希望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感受,好吗?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由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2、师述:同学们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也和我一样喜欢这篇文章,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题目是《行道树》
3、师问:从全文来看你们觉得文中所写的行道树给你怎样的感觉?只用一两句话讲讲你的感觉,可以畅所欲言。
例如:生:行道树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师给予肯定的鼓励:好!几位同学能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自己的看法,很不错。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2、师出示小黑板上的问题:
作为行道树要有哪些条件?
师提示:要根据文意来理解,也就是从哪个词语或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为行道树
要有哪些条件?。
师述要求:合作探究时要边讨论,边划边记。
回答问题时话要讲完整,还要做到说话要有理有据。
同学在回答时,其余的同学要认真听,还要边听边记下他所说的要点。
3、(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后)同学发言:
生1:从“堕落”一词中能知道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他们的同伴们可以很舒服的在原始森林里玩而他们只能在充满灰尘的城市里。“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这里可以看出
行道树必须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具有平凡的外表。
师:很好,请你带感情的把你刚才找的句子读一遍好吗?
生2:从“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天献出浓阴”这句话中的“勤生绿叶”“献出浓阴”可以看出行道树有很多树叶,而且是毫无怨言。所以说
行道树毫无怨言的生长很多树叶。
师:他的理由很充分,请全班都大声的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好不好?
生3:从“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中可以看出行道树的内心是痛苦的而他们是那么的平凡,他们不被人所注意。所以那些树应该不是高昂着“脑袋”的。
行道树的树冠应该是微微低着的。
师:很精彩,大家为他鼓掌。
生4:从“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中可以看出。
行道树的树冠不该是低垂着的
师: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5:从“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中也能看出,尽管人们对城市里这么糟糕的环境感到麻木,树感到自己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它们从来没有后悔还是为自己能为人们奉献自己的力量而高兴。
师追问: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你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呢?
4、师小结:大家的点评真是精彩。是的,行道树正象征了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这些人叫奉献者,他们都是“以苦为乐”的,都具有“奉献的精神”。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5、板书设计比赛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行道树的特点都概括出来了,现在老师要求大家用简洁的词句
把这些特点写出来,假如能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更好,比如:画一棵树,然后在写
上特点,或可以用箭头连接,或其他的形式也可以。以大组为单位,各派一位代表上台板演。你们可以推荐一位字写得比较好的或画画的好的同学上来。看看哪一组设计的最好。
先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上台板演。
师生评议,评出较好的板书。
师出示自己设计的板书
四、拓展延伸、迁移训练
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将选择在什么环境中生活?为什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是
怎么做的?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呀,不管我们选择在哪里,最重要的是我们都要有一棵为他人着想的心,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六、配乐齐读、学生感悟。
七、布置作业:1、找出文中的佳句,摘在作业本上。
2、以《路灯》为题目仿写课文。3、阅读张晓风的其他散文。
说课稿:
本文是一篇散文,思想内容深刻丰富,遣词造句也很讲究,把作者对奉献者的赞美倾注于行道树身上,我在教学中运用音乐、图示等创设情景,通过朗读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通过讨论分析,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导入和整体感知结合在一起,由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感受课文,就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理解深刻内涵时,让学生合作探究,在讨论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在这个过程中化解难点,突破重点。再通过板书设计,进一步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最后通过迁移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由课文联系实际,激发情感,加深感悟。
《行道树》教学案例篇12一、导语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却有一排排站在路边的行道树,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默默地苦熬着。那么,你们知道它们正在想什么吗?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就曾经站在行道树的立场上写过一篇文章,那她是如何说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一起走进《行道树》的世界。(板题)
二、解题
大家知道什么是行道树吗?我们来看树下注释2,一起读一下:行道树,指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在我们学校里,外面的大街上就有很多行道树,你们平时留意了吗?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张晓风却注意到了经常被我们所忽略的美。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张晓风。
三、作者
哪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张晓风?(生介绍)
这位同学介绍的比较详细。在我们认识一位作者时,可以按照“五字记忆法”来记住和他相关的内容,即“名、时、地、评、作(姓名,出生时间,是什么地方的人,社会对他的评价,主要作品)”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来认识一下张晓风,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张晓风,1941年出生,中国台湾人,女作家,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愁乡石》等)(板书作者)
四、读、悟
(一)下面,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大家注意老师在朗读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并注意课文中个别字的读音
(二)好了,老师读完了,同学们都听清了吧?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同时要要准字音,注意我写在黑板上的字。(板书:贪婪、堕落、点缀、冉冉、给予、牙龈)同学们都读完了吧?那么哪位同学能到黑板上给这些字注音呢?好,这位同学很勇敢,大家也一起拿起笔来,在书上标好拼音。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标的对不对?我们一起念一遍(生齐读)
(三)我们知道了这些词的读音,那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为大家朗读一下课文?在同学朗读的过程中,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仅仅是为写树而写树吗?好,请这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课文。(找学生朗读,读完稍做点评)同学们还记得刚才的问题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生回答,稍做指导,总结:文章借行道树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也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用行道树来象征什么样的人啊?——无私奉献的人。(板书一个倒写的人,象征一棵树的主干)
(四)明确了这个感情基调之后,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刚才在老师和那位同学朗读的过程中,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文中有一句话很矛盾,是哪句呢?(此处设想有二:一、有同学回答出是“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树”,那么就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行道树因何而忧愁,又因何而快乐。。。设想二:如果没有同学能找出,那么就在朗读的过程中找一找,读完课文后再提问是哪句话,这个时候应该有学生能找到,然后再问行道树因何而忧愁,又因何而快乐。学生可能一时找不到,那么就给两分钟时间让他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明确答案: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那种能好点呢?)
五、探究
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么,在刚才朗读或讨论的过程中,你是否有特别欣赏或不太理解的句子呢?(此处也会有两种情况:一、有学生说他喜欢的句子并引导他说出喜欢的原因,不理解的句子就引导其他同学讨论。。。二、如果没有学生说,那么就给他们两分钟时间讨论,我在下面给与点拨,然后再让学生回答。)
他们也许会欣赏或者问这样的几个句子:
1、第二段,为什么说是一种堕落?
明确:堕落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沦落,流落。在文中的含义是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堕落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明确: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明确:这句话是文章的主旨句。此题可以分为以下的小问题分步解决:
①为什么行道树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
明确: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②从事“神圣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明确: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③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明确:一切神圣的事业总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六、拓展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张晓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赞扬奉献精神的,行道树也象征了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同学们,我们身边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行道树一样的无私奉献者,才让我们的生活无比地美好。你们都知道哪些无私奉献者呢?(学生举例:教师、医生、环卫工人……)
七、总结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快乐的,同时他们又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求这种快乐,这种幸福。在这里,老师有一句话想与大家共勉:我奉献,所以我快乐;我快乐,所以我幸福。衷心地祝愿大家快乐幸福!
八、作业
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像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的植物,请同学们仿照《行道树》就你喜欢的一种具有奉献精神的植物写一篇小作文,字数400—500字。
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九、板书
师: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勾划出最富有哲理性的点睛之句。(一学生读完后就有许多同学举手回答。)
师:找对了,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我们齐读这一句好吗?(学生齐读: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文中说“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是“神圣的事业”?(板书:神圣)
生1: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生2:高尚的事业。
师:说得很好。神圣就是极其崇高而又庄严的,是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那么,行道树所从事的神圣事业是什么?请用文中相关语句来说明。
生3:第二段“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同伴在吸露,在玩,而我们在净化环境
生4:第三段“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
生5:第四段“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生6:第五段“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老师针对同学回答,依次板书:净化环境、勤生绿叶、献出浓阴、迎接光明、制造清新)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但是老师不理解的是书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为神圣的事业忍受了哪些痛苦?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描写痛苦的句子。(板书:痛苦)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并圈划相应句子。)
生7:第二段“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从这里可以看出行道树的痛苦。
生8:第三段说:“我们的命运被安排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这里也可以看出行道树的痛苦。
师: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生9:因为这个城市充满车辆与烟囱,不断地制造烟尘,污染城市,使人感到悲凉,而行道树却在点缀城市,美化环境,所以说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理解得很到位,行道树还有哪些痛苦?
生10:第四段“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酒绿。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行道树的痛苦有孤独和不被理解。
生11:第五段“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行道树制造的清新不被珍惜,很痛苦。
师:针对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大家能否“承受……”这样的短语来概括行道树的痛苦。
(学生纷纷作答,教师明确痛苦在于承受烟尘,承受命运被安排,承受孤独,承受不被理解,承受不被珍惜)(板书上述内容)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些描写行道树痛苦的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
师:神圣的事业总是伴随着痛苦,行道树的事业同样也伴随着痛苦,可是面对痛苦,行道树却说:“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那么它所说的“深沉”是什么意思?
生12:深刻。
生13:深厚。
师:是指使自己的生命深沉而厚重,生命充实,不虚度,不浪费时间,不碌碌无为。那么行道树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深沉起来?文中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深沉?请四人合作小组先仔细读一下课文,然后再讨论。
(小组讨论,教师巡回,马上就有很多学生回答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深沉。)
师:对,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它的深沉。具体用了哪些对比来表明行道树使自己的生命深沉起来?
生14: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同伴在吸露,在玩云,它们却在承受烟尘、净化环境。
生15: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比,它们甘受寂寞,承受孤独。
生16:别人都不迎接太阳,行道树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生17:行道树与早已习惯于污浊的人们比,它们承受不被珍惜,固执地制造清新。
生18:人们制造悲凉,而行道树在点缀美化环境。
生19:第二段中“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这里也有对比,把原来的家在原始森林与现在堕落在马路边对比。
师:我们来理解这句中“堕落”一词的含义,字典里“堕落”有两个义项:一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二是沦落、流落。这里属于哪一个义项?
生齐答:第二个。
师:行道树离开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我形象大大跌落了,所以它们感到痛苦,可是我们仔细探究一下它们真的感到堕落了吗?
生齐答:不是。
师:何以见得?
生20:这种命运事实上是它们自己选择的。
师:说得对。它们原也可以与森林同伴一样吸露、玩,但它们心甘情愿放弃这一切,去点缀城市,净化城市,“堕落”其实正是“深沉”的表现。
生21:第六段“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的忧愁与快乐的对比。
师:行道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生22:行道树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给人们制造了清新。
生23:忧愁的是它承受了很多痛苦,快乐的是它为人类净化环境、勤生绿叶、献出浓阴、迎接光明、制造清新。
师:因为痛苦所以忧愁,因为奉献所以快乐,忧愁的是它在奋斗过程中的痛苦,快乐的是它奋斗后的结果。我想这份痛苦与深沉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什么精神?
生24:奉献精神。
生25:自我牺牲的精神。
师:虽然它们很痛苦,但并不消沉,仍然为人类服务,做人们需要的事业,这就是奉献精神,所以也可以说行道树是奉献者的象征,课文就是通过对行道树的内心告白,表现了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伟大胸襟。为了表达对奉献者的敬意,我们再来齐声朗读课文。(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得感谢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隽永的散文,使我们对行道树有更深层次的感悟:感受到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它站在城市的飞尘里,为人类净化环境;春天时勤生绿叶;夏天时献出浓阴;黎明时迎接光明;不被珍惜时制造清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甘愿自我牺牲。同原始森林的同伴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同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比,它们甘受寂寞、孤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它们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它们又为自己的奉献而快乐。此时此刻面对行道树,我们真想说一句心里话。
生26:行道树,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你真了不起。
生27:行道树,你很伟大,我们要发扬你的奉献精神。
生28:学了课文后,我真正认识了行道树,愿生活中多一些像行道树一样的人。
师:可能有的同学羞于启齿,那么老师这里提前布置作业:课后同学间相互交流你的心里话,好吗?
师:(结束语)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快乐的,同时他们又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求这种快乐,这种幸福。在这里,老师有一句话想与大家共勉:我奉献,所以我快乐;我快乐,所以我幸福。衷心地祝愿大家快乐幸福!下课
师:(板书:奉献精神)以此看来,作者张晓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赞扬奉献精神的,行道树也象征了那些无私奉献的人(板书:行道树------无私奉献者)同学们啊,我们身边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行道树一样的无私奉献者,才让我们的生活无比地美好。你们都知道哪些无私奉献者呢?
生1:比如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为了十多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从来没去想应该得到什么回报。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他不仅谈到无私奉献者的名字,还举出了他们的事迹。
生2:居里夫人,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无偿地献给国家而没有申请专利。
生3:焦裕禄,对党的工作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不愧为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师:是啊,无私奉献者的名字说也说不完,无私奉献者的故事讲也讲不宛。我们身边不仅有像同学们所说的一个个的无私奉献者,我们身边还有一群群的无私奉献者。同学们能说说哪些群体是这类人吗?
生1:比如说老师,他们手捧书本站在三尺讲台上,几十年如一日,黑发变成白发,社会给他们的回报又是什么呢?可是他们从来没有过怨言。
生2:比如清洁工人,他们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就开始在烟尘迷乱中工作,只是为了让别人一路上走得更好。
生3:建筑工人,他们手提肩扛,汗流浃背,只是为了让他人有一个休息的港湾。
师:同学都非常棒,能够举一反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向社会索取了什么,而在于他向社会贡献了什么。”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就应该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最大的贡献。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课文,再次感觉一下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应该是“站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师:忧愁和快乐明显是一对反义词,他们矛盾吗?先不用急于回答这个问题,现在大家默读这篇课文,你找一找行道树因何而忧愁,因何而快乐?(学生默读课文,边写边勾画)
生:行道树的忧愁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就像刚才看到的第三幅图片一样。
师:那么你认为它的忧愁就是满身的烟尘让它变得不再翠绿了,影响了它的形象了,不美了。
生:差不多吧
生:老师,我认为他说得不太对,我觉得行道树真正的忧愁是城市环境被污染了,而不仅仅是自身的形象。
师:有根据吗?
生:第三段中说“在这充满车辆和烟囱的城市里,我们只是悲凉的点缀”到处是车辆和烟囱的城市肯定是污染很严重的。
师:这只能说环境污染很严重,你怎么知道行道树为环境污染所忧愁?(学生回答不出来)
师:有谁愿意帮助帮助他?
生:城市的污染很严重了,但一行绿树只是点缀,并不能改变这悲凉的局面。所以行道树感叹说我们只是悲凉的点缀。
师:说得非常好。那行道树还有其他的忧愁吗?
生:不被了解,很孤独。
师:它有什么事情不被了解,他为什么孤独呢?(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后面两个自然段,也许答案就在其中。
生:老师我明白了,行道树制造清新的空气,但人们并不珍惜,人们对环境污染已经麻木不仁了。既不想办法,也不知道珍惜,行道树辛辛苦苦的努力不被人了解,找不到知音,所以孤独。
师:你说的和老师想的几乎一样,这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下面我来总结一下啊:行道树之所以忧愁一方面是城市污染了,它无力改变;另一方面是人们对环境污染麻木不仁,不去珍惜被制造的清新。那它因何而快乐呢?
生:为自己的城市制造清新的空气
生:春天勤生绿叶,夏日献出浓阴
生:迎接太阳,迎接光明。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那个问题,文章最后一句话矛盾吗?
生:不矛盾,因为角度不同,忧愁有忧愁的原因,快乐有快乐的理由。
师:好,我们很轻松地解决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下面大家出声音再一次自由诵读课文,把你不明白的或者特别欣赏的语句找出来,然后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讨论讨论,注意先读,再想,最后讨论。欣赏的内容在小组中互相点评,弄不明白的问题,一会大家一同研究(学生自读课文,勾画语句,相互讨论)
师: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提出来,大家一同来研究研究。
生:第二段中为什么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就是不学好了,行道树从森林到城市怎么就不学好了呢?(大家笑)
师:谁来发表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没有人来回答,拿出字典,查查“堕落”是什么意思。查到的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堕落有两个义项,一个是沦落,流落的意思;一个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如思想堕落。
师:你认为这里应该解释为哪个义项?
生:应该是沦落,流落的意思。是说行道树从原始森林流落到环境恶劣的城市。
师:说得非常正确,我先代表那个同学谢谢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第三段中说“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后面又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不是矛盾了吗?
师:这个问题我在备课中还真没有注意到,下面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
生:我觉得“命运被安排定了”,是因为那些行道树被安排到城市道路的两旁来美化城市,制造清新的空气,是被安排定的,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
师:那后面那句话怎么理解呢?(学生沉默了一会)
生:后面的我也不太理解了。
师:理解一句话,要联系上下文,你来把这段文字给大家读一遍。(学生读文章第三段)
师:明白了吗?
生:没有(学生尴尬地笑)
师:其他同学有愿意帮忙的吗?
生:我觉得是它们勤生绿叶,献出浓阴,也就是努力地尽自己的责任是自己选择。
师:你理解得很到位。就好比一个人因为各种原因,他所从事的工作可能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一旦参加了工作,他就能对本职工作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就像我一样(学生大笑)。我的理想虽然不是当一名教师,但我站在讲台上,我就想把大家教好,只可惜能力有限。(学生掌声)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我会更加努力的。(学生笑)谁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话我不太理解什么意思?尤其“深沉”这个词语。
师:谁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任何神圣的事业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都是要付出牺牲的。所以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后面的那句话,我也不太明白
生:也只有付出大的代价,才能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生:这种为了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内涵更为深刻的幸福,不是那种只是吃喝玩乐地肤浅的幸福。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任何事业都是要经历痛苦磨难的,也因为这些磨难使我们的形象更为伟大,使我们的思想更为深刻。同学们能用一些事例来证明这句话吗?
生:比如老师这个职业就是神圣的,但老师们却承受了许多别人不知道的痛苦,但正是这些付出让人们更尊重他们
师:我代表所有老师,谢谢你的理解。
生:那些边防战士为了祖国的安宁,生活在条件艰苦的边陲哨卡,他们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但条件是艰苦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那些困难,我们才觉得他们更为伟大
《行道树》教学案例篇13《行道树》教学设计
认知领域:a.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要养成书法练字习惯。
b.快乐读书,有感情朗读全文,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c.能找出“文眼”句,并指出它的关键词。
情感领域:学完课文之后,能多角度说出类似行道树的人和事物。
技能领域:能小结本文的写作技巧,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咀嚼“神圣”“痛苦”“深沉”三个关键词、领悟“文眼”句,并据此说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教学步骤:
一、一分钟在生活中学语文
主题:张扬个性我要说
要求:一句话说保亭,你当导游愿意吗?
二、导语设计: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立在公路两旁的树叫什么树吗?那你们想不想了解行道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
2、作者简介: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需要积累的词语,结合注释和词典,疏解字词。
2.一分钟书法练字主题:施展特长,我要写。要求:踏踏实实做人,工工整整写字。
3.朗读感知课文主题:读书使我快乐,我要读。
要求:1、学生自选自读一句。2、推荐两名学生朗读全文。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说说行道树在城市里干什么?没有行道树会怎样?
2.研读主旨句,合作探究
课文用什么词来形容行道树的事业?v
从事“神圣事业”的行道树在城市里生活得怎么样?重点写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
面对痛苦行道树作出了怎样的选择?这说明行道树具有怎样的精神?
、拓展运用
a、本文只是在赞扬行道树吗?。是在借行道树赞扬奉献者,赞颂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么,你发现身边的行道树了吗?说说你对他们的印象。
b、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写法.
1、本文以第几人称来写行道树?这样写好吗?-----用拟人手法、采用第一人称自述——使文章更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
2、本文运用什么手法写行道树?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文中行道树作为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更加鲜明
a、行道树与原始森林中的同伴在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方面的对比
b、行道树在孤独中苦熬与人们沉浸在欢快的夜生活中进行对比
本文运用什么写法突出文章中心?
--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布置作业
课外摘录有关“人生与奉献”的名人名言。
寻找生活中事物,赋予其特殊的品格,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五.小结全文
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因为它蕴蓄着深沉;行道树的形象是感人的,因为它是无私奉献者的写照。
六、告别语:我们临高角是红色旅游景点,欢迎同学们来到热血丰碑公园!
板书设计
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
行道树
痛苦——满身烟尘,寂寞孤独
张晓风
深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奉献者
《行道树》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一分钟生活中学语文”专题。只重说,不求说好。学生说多了,自然会好;“一分钟书法练字”专题。只重学,不求评,只要每节课学生想写,三年后中考学生就不会在有“龙飞凤舞”。“五分钟快乐读书”专题。只求快乐读书,不谈优劣,师评十秒钟不如再让学生多读十秒钟,只要快乐读书,学生没有读不好的。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行道树教案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