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 阅读答案

时间:2023-06-06 09:19:08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67422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丰碑 阅读答案,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丰碑 阅读答案吧。

丰碑 阅读答案

《丰碑》小说阅读答案

《丰碑》小说阅读答案篇1

语文阅读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小编在这整理了《丰碑》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丰碑》阅读题目:

1.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第十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4.文章结尾一段中“沉重而又稳定”应怎样理解?本段在结构上与前边那一段相呼应?

5.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找出一两处来,略作赏析。

6.你认为将军是怎样一个人?

《丰碑》参考答案:

1.丰碑原指什么?课文中指什么?

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课文中指军需部长的高尚品德与舍己为人的精神。

2.有——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外貌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死时是如此寒酸,从而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3.‘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这是一个什么句?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从这句话体会到了军处长死时非常的痛苦与狼狈,反映了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赞扬了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4.为什么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

将军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所深深感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军需处长的怀念与不舍之情,为了表达他深深的敬意所以为军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5.你想对文中的军需处长说什么?

军需处长,您真了不起,为了其他的战士您英勇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向您致敬。我们都应该发扬您舍己为人的革命主义精神,您是我心中永远不朽的丰碑。

《丰碑》小说阅读答案篇2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儿童展开合理想象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定是十分有益的。

《丰碑》是一篇文艺性较强的课文。通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都没有明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文字之中。其中,第7小节作者先从外貌、神态和衣着三个方面,刻画了一个冻僵了的红军老战士的形象:“好似一尊塑像”、“衣着单薄破旧”,其神态“十分镇静”、“十分安详”。接着第8-12小节在描写将军见了这位冻僵老战士之后的情感变化过程中,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最后在第13小节里写这位军需处长在风雪中“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如何帮助学生从认识这“好似一尊塑像”的红军老战士,到理解“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军需处长,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如何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内在品质,通过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形象,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

我校老师在教学《丰碑》一课时,利用了教材中的三处思维空间,运用“反刍法”引导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学进入到第11小节的时候,教师用一道过渡题: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以后,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自读课文第12小节。

在儿童自读课文第12小节后,抓住第一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想象:“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同时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

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一会儿功夫,学生纷纷举手:

“将军想:他就是军需处长?太意外了!”

“将军想:我还未了解情况,就先发火,错怪了老人,真渐愧。”

“多好的老人呀!为了保证战士们有棉衣穿,自己宁可穿单衣结果冻死了!”

“将军想:军需处长真了不起,我们红军部队有这样舍己为人的战士,真值得骄傲和自豪。”

教者此时话锋一转:“大家再轻声读第12小节,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

学生边读,边寻找,边体会。像课文中的“愣住了”“眼睛湿润了”“跟云中山化为一体”……这样难以理解的词句,因为有了前面想象的铺垫,学生也都自己读懂了。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了将军情感变化的过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理解了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这时教者抓住时机,引导儿童“反刍”第7小节:“当你读到这里,觉得军需处长除了不怕牺牲外,还有什么高尚品质?”

通过讨论把学生从“老战士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的初步认识,提高到军需处长还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的高度来理解。

“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品质。”这样通过“反刍”第7小节,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更加鲜明了。

学生“反刍”第7小节以后,教者抓住第二个思维空间,再次引导:“军需处长不是一坐下来就牺牲的呀,他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想些什么呢?”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了军需处长在风雪弥漫的天气里坐在树下借火吸烟的图画。

学生一边看着屏幕上的图画,一边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有的说:“军需处长看着红军战士穿着棉衣,大踏步地从他面前走过,感到十分欣慰,他想,我完成了上级交给我的任务!”

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会对战士们说,加油啊!翻过云中山就是胜利!我吸口烟,歇一会儿,马上赶上你们!”

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只要战士们有棉衣穿,不挨冻,我就是冻死了也心甘!”

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我牺牲了不要紧,有这么多年轻的红军战士继续革命,长征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能成功!”

这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概括:军需处长牺牲前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对自己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感到十分快乐,充分表现了他忠于职守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然后第二次“反刍”第7小节:“轻声读第7小节,从军需处长的姿势、神态、衣着,体会他的忠于职守,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的高尚品质。”

通过阅读、体会,又把学生的认识提高了一步:军需处长不仅有“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而且有“忠于职守、乐观自信”的精神。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作者是怎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小节。”

由于有了上面的两处想象做铺垫,学生对“晶莹的丰碑”是什么,都十分清楚,无须教师作任何解释。

突破难点以后,教师抓住第三个思维空间,继续引导儿童想象:“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他们可能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时候学生想象的翅膀已经完全展开了:

“战士们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十分难过,多好的老人呀!你是为了让我们不挨冻才牺牲的!”

“红军战士一定会个个捏紧拳头表示决心,一定要继承军需处长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时教师引导儿童概括:军需处长的英雄形象,既使战士们感到难过,又使战士们受到极大的鞭策和鼓舞。然后话锋一转:“作者是怎样把战士们的这种情感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的?大家读第14小节。”

学生读着读着,知道了:“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就是战士们悲痛的心情和化悲痛为力量的情感变化的表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部队还会属于谁呢?”就是将军由“担心”到充满必胜信心的情感变化的具体体现;知道了作者是巧妙地通过描写将军“听到的”和“想到的”来表达将军、干部、战士们情感变化的过程的。这样又把对军需处长的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的认识提高到了“激励后人”的新高度。

“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感情!”

经过三次想象,三次“反刍”,军需处长那高大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姿势、神态、衣着等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以及那些相关的词语、句子、句式,在涌动着生命力的真情实感的诵读中,也一起积累到同学们的记忆里。

[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发出思维能力,就此学此是一种感知、认知的初级阶段的学习,当然,这种学习自然也是有所得的。然而,想出的发挥是由此及彼,在“此”以外的深层次发掘,要想得自然、流畅、合增又合理就必须做到对“此”的充分理解,由“此”生发开来,想象到“彼”,这个过程是学习的又一个层次,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启发学生想象要找到台适的“发散点”,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而得法,学生想象的翅膀自会展开,否则便会出现启而不发、唤而不应的情况,因为不是任何事物的任何一点都能激发出人的想象的。这一课中,翟老师找准了“发散点”,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效果极佳。]

《丰碑》小说阅读答案篇3

一.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二.描述导入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艰难地行进着。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环境是这样得恶劣。战斗也是那样得残酷,敌人随时可能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讲读第三段讲读第七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轻声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红军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用“--”划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并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1.交流问题1“红军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老战士

2.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老战士被严寒冻死的情景的?

3.细细读第七自然段,想一想:在读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你已经读懂了?哪些地方你还读不懂?读懂的地方,请你说说你究竟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请你把你的疑问说出来。

4.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从动作、神态、衣着这三方面描写了老战士被严寒冻死的样子。此情此景,读来分外感人。怎样才能读好它呢?听老师读。

配乐范读-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5.除了读懂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吗?把你的疑问说出来?

6.抓住主要问题:老战士死了,为什么神态还那么镇定安详?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讲读8-13小节

1.看到一位老战士这样冻死,将军神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同学们已经思考过了,我们来交流一下。

2.指导朗读8-13小节:指名读-评价-男生齐读

3.将军本来认为是军需处长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非常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老战士居然就是军需处长时,他愣住了,你们知道军需处长是负责什么的吗/

4.为什么他自己却被冻死了呢?

5.从这里可以看出军需处长具怎样的崇高品质呢?

6.将军看着被冻僵的军需处长,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7.是啊,当时内疚、悲伤、敬佩、感动之情一齐涌上心头,将军的眼睛湿润了……

8.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这位被严寒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我们也被他那高尚的品格深深打动了,透过他那高尚的灵魂,你们现在知道军需处长为什么死得那么镇定,那么安详了吗?

9.小结: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他以身殉职而无怨无悔。这种高尚的品质多么令人敬佩。让我们带着对军需处长的无比敬佩之情再来读第七自然段吧!

10.引读“这时候,风……雪……”

11.“丰碑”本义是什么?从这画面上看是指什么?仅仅是指军需处长的身体吗?

12.点题立碑: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舍己为人、一心为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战士们奋勇前进。他成了将军与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13.带着由衷的敬意齐读报12-13小节

四.总结

军需处长以他那崇高的品格鼓舞着每个人,红军队伍中更有无数像军需处长那样的将军、战士,相信他们一定会怀着坚定的信念,化悲痛为力量,去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丰碑》小说阅读答案篇4

师: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丰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丰碑》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段?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指名回答,略。)

师:(故录像,教师随音乐和画面有表情地讲述。)这就是那支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着。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地。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鹅毛般的大雪,一步一步艰难地跋涉着。他们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顺利通过雪山呢?他们还将遇到怎样的困难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的后三段。

[评:导语设疑激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电教媒体的运用,把学生带到艰苦的长征路上,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启发诱手的作用。]

师:通过理解课文后三段,我们要了解军需处长在严寒中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弄懂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还要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自然段。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2段。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第2段,大家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这段主要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师:书中只简略地为我们列举了4个可能出现的困难。但我们知道还将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在等待着这支队伍。同学们想像一下,他们还将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分别回答,想橡出很多困难)

[评: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师: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红军所面临的困难是非常严峻的。那么,在困难面前我们的将军是怎样做的呢?

生: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了一条道路。

师:这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将军很爱护、关心战士。

生:说明将军非常勇敢。

师: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我们的将军英勇无畏。这支队伍还在前进。前进的过程中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投影:书中插图结合画面想想:这件事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这段讲一个军需处长冻死在严寒中的事。

师:(板书:军需处长)谁来结合画面说一说这件事中哪个细节最令你感动?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那镇定安详的神态。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的穿着单薄破旧。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都觉得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是最令我们感动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军需处长的呢?请大家看课文的第7自然段,边读边动笔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思考: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神态?

生:军需处长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呢?

生:从他的动作可以看出来。他的右手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师:(板书:夹烟前伸)军需处长已经被冻僵了,为什么他的神态还是那样镇定安详呢?

生:因为他相信自己会走出雪山,革命会取得胜利,所以他的神态才那样镇定安详。

师: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谈谈你有什么感想?

生:军需处长就是发棉衣的,他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自己却穿得单薄破旧。(板书:单薄破旧)说明军需处长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

生:此时此刻我觉得军需处长很高大。

生:我十分敬佩这位军需处长:

师:同学们产生这样的感情是对的。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评:创设情境,情感导读,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深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军需处长崇敬、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生:

[评;以读书、训练为特点,在朗读中记诵课文,读懂词句,培养语感,这是本节教学基本的语言训练方式。]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第三段中,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衣着三个方面详细地描写了军需处长这个人物。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呢?

生:将军!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的?

生:

师: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总结为“读、画、思”。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三段。

[评: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生:

师:将军为什么愣住了呢?

生:因为将军没有想到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

师:是的,将军怎么也想不到被冻死的人就是军需处长。因为军需处长最有机会第一个穿上棉衣,可他却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这是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师:漫天的大雪还在不停地下着,将军眼看着自己这位亲爱的战友将永远地长眠在雪山中,同那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了一体。将军的眼睛湿润了。他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一个军礼。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评:教者注重板画与语言的渲染,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当将军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的时候,军需处长怎样了?

生:他已被雪覆盖,成了一个晶莹的丰碑。

师:“丰碑”、“晶莹”这两个词该怎样理解?

生:“丰碑”指高大的石碑,也指不朽的功绩。“晶莹”是光亮透明的意思。

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请大家分组讨论。

生:

师: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评:教者再次板画,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形象概括,又是对学生心灵的启迪与熏陶。]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他的战友们将永远地长眠在雪山中。他的战友们会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的第四段,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第四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一段主要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默读这两句话。

思考:“那声音”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

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战士们那坚定的、必胜的信念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结合板书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生: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有评有略地写呢?

生: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师:是的。作者是为了突出中心。这篇课文写得有详有略,中心突出。在今后的作文中,同学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评:抓住单元训练重点,做到读写结合。]

师:战士们都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这位军需处长却永远长眠在雪山中了。尽管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我们将永远地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军需处长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将在中华大地上永世长存。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向这位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军需处长,向这座晶莹的丰碑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

[评:结束语总结全文,余音袅袅。尤其是最后敬礼,使同学们的感得到升华。]

《丰碑》小说阅读答案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抓住第7

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学习作者有主有次地安排材料来表达主要意思的写法。

2、感受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

2、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读课题引入。

1.

新课开始,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爬雪山的行军画面,同时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然后满怀激情地导入新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齐。

生:丰碑

师:请读出气势来,

师:读得好!读出了气势,读出了感情。

师:同学们见过碑吗?

生:见过

师:一般指什么?

生:石碑

师:“丰碑”是指一块怎样的石碑呢?

生:(高大的石碑)

师: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

生:不是.

师:课文里的丰碑指的是谁?

生:军需处长(师板书)

师:你从课文的哪句话看出来的?请同学们快快速流览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生:十三自然段。生读.

师:(出示军需处长变成丰碑的画面,画面下出示句子: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

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齐.

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句话.

师:读了这段你有什么疑问?

生:1.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2.为什么说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你们想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吗?

生:想

二、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师:就请同学们自由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读课文

师:把你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交流.

三、感受丰碑。

师:现在,我们来展示我们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我们开始吧。谁第一个?。

师: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军需处长是被冻死的。书上用了一个词“冻僵”。

生:我还知道为什么会冻僵?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我从“单薄破旧”“贴”看出他穿得少,所以被冻死了.

师:理解得真不错,谁接着说.

生:我还从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知道环境恶劣。天气恶劣,装备很差,遇到很多困难。

师:真能干,还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借鉴。你能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

师:我们接着交流。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那镇定安详的神态。说明他无怨无悔,不怕牺牲,愿意为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

生:我们知道军需处长是专管部队供给的,他牺牲了,我体会到他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师:你对这段内容有哪些不明白?。

生: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可怕的,老战士牺牲时为什么却是那么镇定安详?

师:你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讨论。

生: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

b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搅酥霸稹

c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⑵巡视参与讨论。

师:老战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谈谈你的感想。

生:此时此刻我觉得军需处长很高大。

生:我十分敬佩这位军需处长。

生: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大家家学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你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这一自然段。

生:练习读。

师:谁来读?老师给你配点音乐,配乐播放《沉思曲》

师:谁还想通过读老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感情?

师: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多好的战士啊!多么伟大的军需处长啊!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让我们把军需处长的形像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请同学们自由的练习背诵这一段。

生:读,背。

师:同学们,会背了吗?

生:会

师:会背的同学都站起来试一试好吗?

生:起立。

师:闭上你们的眼睛,边背边在你头脑里勾画出军需处长的形像。

生:背诵。

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背得这么熟,真不错。

师: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准备读哪段?

生:我读12自然段

生:我读了这一段,我体会到了将军很难过,很自责。

师:为什么会自责?

生:因为将军错怪了军需处长。课文前面说“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愤怒]他以为军需处长没尽到职责。

生:我想是因为自己作为将军看到自己的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而难过。

生:我是从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睛湿润了,体会到的。

生:我体会到将军很敬佩的心情,从“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知道。

生:我从这里还体会到将军自豪的心情,他为军需处长的精神而自豪,为红军队伍有这样的好同志而自豪。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将军,此时此刻可能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

生:回答。

师:将军说了些什么?

生:将军什么也没说。

师:他怎么做的?

生:

师:出示将军敬礼的画面。

师:将军知道眼前这位就是军需处长,心情十分复杂,我们怎么才能读出这总心情,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师:谁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师:读得好啊!来一点鼓励。。

师:谁再来读读?

师:男生、女生分别读,看谁读得好。

师: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以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向军需处长致以崇高的敬意!全体起立!敬礼!

礼毕!坐下!

师:同学们,将军这般地感动,是因为他知道了眼前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让我们怀着跟将军同样的心情齐读这段课文吧。齐!

(配乐)

师:读到这里,你知道为什么作者说“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请大家分组讨论。

生: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先前将军有这种信心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有关句子。

生:读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现在将军怎么想。

生: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这句话,换个说法怎么说?

生: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师:为什么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生: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

师:你从哪句话知道?

生:他听到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于属于谁呢?

生: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更因为这样的队伍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

生:我还知道了“这样的队伍”是一支不怕困难、怕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队伍,所以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师: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此时此刻,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相信你们和老师一样有很多话想对军需处长说,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生写碑文,回答。

四、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终升华主题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中国革命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让我们带着必胜的兴心,(放影片《长征》片段)

,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作业

课后收集红军长征故事,准备参加班上的“再走长征路”故事会。

板书:22丰碑

军需处长

镇定安详

《丰碑》小说阅读答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中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的有关段落.

(2)弄懂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基本技能和一般能力培养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1)想象军需处长忍受严寒的情景,感受军需处长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志.

(2)设计问题:你想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情感.

4,德育目标:

学习老一辈革命者为了他人,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一支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这是一篇文艺性较强的课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没有明确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文字之中.学习这篇课文,一是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二是凭借课文提高阅读速度,发展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学生分析:

由于课文所写的事情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很难理解红军当时面临的具体困难;作者的思想感情蕴含在描写的语言文字之中,学生理解起来也会很困难.

3,创新点:

抓住描写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第七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德育点:在感受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之后,设计问题"你想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使学生在谈感受的同时,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学习老一辈革命者为了他人,为了革命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空白点:

(1)上课开始留空白:

课前播放录像:一支装备很差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中艰难行军的场面.

问:"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2)在难点处留空白:

"为什么大雪覆盖的军雪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由学生讨论.

(3)在讲解结束前留空白:

在全面分析了解课文之后,播放红军队伍高唱国际歌奋勇前进的录像.

问:"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

(4)板书留空白:

黑板上画一座石碑,石碑上的词由学生自己提.

三,教学内容:

1,红军队伍面临的严峻考验;

2,感受冻僵的军需处长;

3,理解对军需处长由愤怒到敬佩的将军;

4,体会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目的:利用课件演示使学生亲眼看到红军行军的场面,感受红军条件的艰苦,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利用音乐配乐朗读创造气氛,使学生进入情境,受到感染.

五,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操作程序:情境导入—点拨讲解—阅读感悟—合作探究—创新体验—情感升华—反思小结—体验作业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被逐渐淡忘,但有些事情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丰碑》所讲的故事就是让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记我们把思绪拉到那艰苦的战斗岁月:(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一支红军队伍正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了一个大冰坨,狂风暴雪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将军不由地思考: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二)点拨讲解

1,快速阅读1—2自然段,思考:这支红军队伍面临着怎样的考验?

2,引读(字幕)可能……可能……可能

过渡:这种种情况将军都想到了,但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眼前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出示军需处长冻僵图)

问:他是谁?你知道什么是军需处长吗?一位掌管物资发放的军需处长被冻死,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呢?

(三)阅读感悟

1,学习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第七自然段.

(2)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

(3)扩展思维:你能用一个词来说一说,在你的心中,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2,学习描写将军的段落

(1)自读自悟.

(2)学生质疑问.

(四)合作探究

1,为什么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日莹的丰碑?

2,朗读体会,尝试背诵.

(五)创新体验

同学们,假如你也是跟着将军在穿越冰天雪地的云中山,假如你也是与军需处长生死与共的战友,假如你就是课文插图中的一位战士,面对着被冻僵的军需处长,你会怎么想?

(六)情感升华

过渡:一个军需处长永远地离去了,但是更多的军需处长迈着坚定的步伐走来了,(课件演示:一支前进的红军队伍)(放国际歌)看,这支前进中的红军队伍,如滔滔江水奔腾汹涌,如钢铁洪流滚滚向前.听,这脚步声是多么坚定而有力.同学们,你们说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

1,激发学生直抒胸臆.

2,领悟: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七)反思小结:

同学们,军需处长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战友的生命,用自己崇高的精神感染鼓舞了战士们.有了这种精神的部队是伟大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不可战胜的.同学们,假如在革命胜利后,我们要为军需处长立一座石碑,你将在石碑上刻下怎样的碑文呢?(板书)

(八)体验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丰碑》小说阅读答案篇7

第22课《丰碑》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

学生有可能提:“丰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作题呢?

师:是呀,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作题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读的时候,再想想,看看自己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对课文充分质疑。

学生大致有以下三个大问题不明白:

1、将军为何向军需处长敬军礼?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为何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会属于谁呢?”

、探讨第一个问题:课文为何以“丰碑”为题?

1、请一生读第13自然段。

师:“晶莹”是什么意思?

“晶莹的丰碑”又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它把什么比作什么?那么,这座晶莹的丰碑就是指什么?

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2、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生可能会说两方面相似:⑴、颜色;⑵、外形。还有哪些方面相似呢?

师引导学生体会在精神上更相似。

①、同学们,是什么原因使军需处长冻死了呢?

生的回答有两种可能:

a、天气冷使他冻死。

b、衣服让给了别人,使他冻死。

②、军需处长知不知道在这样的大冷天,穿得单薄是会被冻死的?知道会被冻死,还要把衣服让给了别人?同学们,此时,你最感动的什么?

③、同学们,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神态是怎样的?

同学们,在这个地方你有问题吗?

想象理解:夹着烟,显得很悠闲。

作者认为他好像在向战友借火,你们认为他好像在干什么?学生充分想象后各抒己见。

2、师小结。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解疑。

、研讨第二个问题:将军为何向军需处长敬军礼?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第8到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词句。

1、从将军这些神态、动作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2、解疑。

3、师小结。有感情地读第8到12自然段。

、研讨第三个问题:为何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会属于谁呢?”

1、师简笔画出丰碑轮廓。

2、同学们,假如军需处长这座晶莹的丰碑就在我们的面前,而且他老人家还有一口气,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充分想象,回答。

3、同学们,你们想说的,也正是战士们心中所想的。现在将军还担心队伍能否经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4、指导朗读。

、总结全文。

配哀乐,师生齐诵第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资料简介:

云中山:位于山西省北部,长达百余里。因山中云雾缭绕,山峰隐现于云雾之中而得名。主峰老君洞海拔2393米,比华山极顶还高200多米。

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它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列主义路线指引下,不断发展壮大,至1933年秋,全国红军发展到30万人。后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干扰,红军几年未能打败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受到很大损失,各地红军先后退出原来的根据地,开始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自1934年10月始,经过11个省,作战380来次,击溃尾追堵截的几万敌军,于1935年9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北。二万五千里长征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约三万人,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它坚定了中国人民对革命和抗日的信心。

《丰碑》小说阅读答案篇8

人教社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是一篇传统课文,只有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情感,才能感悟人物的崇高品质,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然而长征已年代久远,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令其感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我在教学《丰碑》时,通过学生感情真挚的朗读、深刻的感悟和晶莹的泪花,可以看出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

一、形象对比,设疑激趣。

课始,先交流有关长征资料,在对长征背景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如果把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队比作一个强悍的拳击手的话,那么小米加步枪的红军应该是什么呢?”

“红军只能算是弱小的儿童……”

“弱小的儿童*什么打败拳击手,并最终夺取胜利的呢?”带着好奇学生进入初读。之后,学生感悟到:“*的是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精神。”

初读就能有这样全面而深刻的感悟,是因为“形象对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愿望,而“设疑激趣”则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目标。

二、品词品句,情感迁移。

“舍己为人,团结互助”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呢?这需要品味描写人物神态的词句,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词语“镇定”和“安详”时,师生进行了如下对话:“镇定的反义词是什么?”

“慌张”。“军需处长在什么情况下毫不慌张?”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

“人在什么时候才安详?”

“在安全舒适的时候。”

接着引导体会寒冷的感觉:“面对死亡能够镇定而安详,而且前边还加了修饰词——”“十分。”学生反复朗读。

“那么军需处长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

呢?”

“我年龄大了,让年轻人活着去打敌人。”

“看到战友们能活着到达陕北,消灭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我死了也心甘。”

……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多么令人感动!学生的朗读引起了听课老师的强烈共鸣,也感染了我。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可以使弱小的红军战胜强大的敌人,今天如果我们继续发扬长征精神,我们的学校会日益繁荣,我们的城市会日新月异,我们的国家会日渐强大。莫说是小小的非典,就是整个世界也会向我中华民族顶礼膜拜!”

三、角色变换,升华主题。

“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是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我引导学生变换角色体会:“假如你是一位红军战士,看到军需处长的故事,会怎么想?”

“有这样的军需处长,我们一定要爬过雪山,打败敌人,为他报仇!”

“军需处长是为我们而死的,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决不辜负他的希望。”

……

不论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即兴表述,还是课下的写作练习,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今天的儿童与70年前的红军战士的心相通了,与作者的情感相通了,文章中的长征精神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得到了升华。

课后我想起了一位智者的话:“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他就不成其为教育。”我认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把学生的灵魂牵引到至善、至美、至高境界的语文教学,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丰碑》小说阅读答案篇9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据词定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坨啸劣酷袭僵倚秃塑豹覆莹

特别注意:啸劣塑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设计,小学,教学

《丰碑》小说阅读答案篇10

一、平江区校长示范课

1、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第十册

2、授课时间: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3、授课地点:平江实验学校电教室

二、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2、小卡片,字幅。

五、教学过程: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丰碑。《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2、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军需处长的: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大家轻轻读这句话,想一想,提出一个问题。

4、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

1、打开课本,我们先看课文开头。

2、同学们注意,开头一段话中除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之外,突出交代了什么情况,用了哪些词语?

课文开头具体描写了天气恶劣的情况,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因此在读书的时候,描写天气恶劣的词语要注意。

1、行军途中,红军不光遇到了恶劣的天气,还会遇到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看下一段课文是怎样写的?

2、这段话中连用了哪一个词语把它圈出来。

3、“可能”一词连用了四次说明了什么?

4、面临重重困难,作为部队的首长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能不能”一词表达了什么?

1、接着下文写队伍中发生的一件事,请一个同学当警卫员和吕老师一起读下面的几句话。

2、分角色读。

3、“将军愣了一下”,“愣”是什么意思?

4、注意这里是将军神态第一次变化。

5、当将军快步走到前面,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

6、说说你从画中看到的情景。

7、看课文中怎样具体描写这幅动人情景的。

8、在这段话中,划出令人感动的词语。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9、这段话将一位老战士的形象写得十分具体、感人,怎么读好这段话呢?

教师范读

指名朗读

配音朗读

指名背诵

1、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被冻死的一幕动人情景后,神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看课文中怎样写的,读一读,划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

2、对将军不同神态的描写文中共有几处,你是怎样理解这些神态描写的?

3、最后将军庄重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表达了他什么感情?

4、将军被军需处长一种什么精神感动了?

5、课文描写将军神态、语言、动作的几段话,写得十分具体,生动,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感情。

1、“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读到这里,我们想一想,前面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1、朗读最后一段话:

2、这段话共三句,哪一句用了反问句式?怎么读?

3、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

4、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赞扬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为了表达这一中心思想,课文详细描写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形象,还通过将军神态变化的具体描写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心情。

再读读全文,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

作业:

1、造句:

湿润——

晶莹——

2、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概括中心思想。

4、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板书:

22丰碑

军需处长

毫不利已

专人利人

《丰碑》小说阅读答案篇11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行进,为后继部队开辟了一条通路。当时供应非常困难,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过云中山时被冻死了。课文赞扬了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学情分析:

教学时要抓住军需处长冻死这一情节作重点分析,体会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革命精神,还要抓住将军神态的几次变化,体会军需处长高尚品德的感人。另外要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言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词语。

2、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正确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理解有关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在六十年代前,为了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为了北上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条件极为艰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长征途中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特别指导。劣lie、润run、覆fu的读音,碑、豹、润、覆的写法。

2、学习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冰坨:坨,是成块成堆的东西。冰坨就是冰山。文中是说整个云中山冰封雪冻,看去简直就是一座冰山,气候极其严寒,行军艰难。

严峻:严厉、严格。

丰碑:本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文中指冻僵了的军需处长。

晶莹:光明而透亮。文中一方面指雪冻结后,本身光明而透亮,另一方面又喻指军需处长的形象光彩照人,闪闪生辉。

3、检查读课文,及时纠正。

4、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将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课文。

理清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集体评价。

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指导写碑文。

1、碑文的内容:主要介绍军需处长的身份、职务,英雄事迹及我们对他的评价歌颂。

2、注意:语言要精练,用词要准确,标点要正确。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丰碑》小说阅读答案篇12

如果说音符因结构而成为音乐,砖瓦因结构而成为建筑,文字因结构而成为篇章,课堂也会因结构而成为艺术。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处于一种流变状态。但是无论怎样变,真正的一堂好课,其课堂结构一定是和谐的,所谓和谐的,就是说课堂的每个环节符合一定的逻辑联系,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配合得适当而匀称,能给人以美感。五

?一节前夕,宜昌市夷陵区教研室组织小学语文专家组成员来我县交流,王莉丽

老师执教的《丰碑》一课,就是一节结构和谐、能给人以美感的好课。课堂上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老师引导学生围绕“丰碑”这个“文眼”展开了一系列有效的对话和探究,其课堂结构体现出首尾呼应的整体美、动静交错的节奏美、由浅入深的层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一、题文联系,浅知“丰碑”。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是写什么的?

生:写红军长征克服了无数的困难。

师:对,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请看屏幕。谁来谈谈体会?

生: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生:红军战士真了不起!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红军翻越雪山时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谁知道“丰碑”是什么意思?

生:字典上说是“高大的石碑”的意思。

师:那么在课文中指什么呢?大家能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

生:“丰碑”在课文中指“军需处长”。

生:“军需处长”是个人,怎么会是“丰碑”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多好,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轻声读一遍课文。

[赏评]一上课教师就用毛泽东主席的著名诗句引入课题,接着用课件展示红军长征中艰难万状的几个镜头,奠定了整节课的感情基调,营造了浓浓的情感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题,题文联系,引出了关键的一问:“军需处长”怎么会是“丰碑”呢?从而引发了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引导可谓丝丝入扣,不露痕迹。

二、人景对照,感知“丰碑”。

师:大家读了课文之后,应该弄清楚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能说说?

生:写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

生:课文主要写了一支装备很差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中行军时,一位军需处长因穿得太少而英勇牺牲的故事。

师:说得好!课文是怎样描写军需处长的呢?请一位同学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师:大家再把这一段浏览一遍,在文中画出关键的词说一说,军需处长是不是因为穿得少而牺牲的呢?

生:是因为穿得太少而牺牲的。从“冻僵”、“单薄破旧”、“贴”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贴”这个词用得非常好,写出了衣服的单薄。

生:还有衣服的小。

生:衣服也许被雪水浸湿了,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更增加了冷的程度。

师:对,当时红军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行军的?

生:天气很冷。

师:请同学们看书,画出关键性的词语。用文中的词语来说一说。

生:从“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呑掉”等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当时的环境很恶劣。

师:“冰坨”是什么意思?

生:水或含水的东西冻结成的硬块。

师:对!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人要生存下来,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要保暖。

生:要棉衣。

师:军需处长在部队是管给养的,衣服、干粮等都要经过他的手。他有没有条件满足自己?

生:有。

师: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

生:部队装备很差,缺少物资。

生:因为棉衣少,他就让给了别人。

师: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让给别人的岂止是棉衣,那是生的希望啊。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而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是多么感人的品质!请同学们朗读第

7自然段。

[赏评]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导学生直奔重点,在具体环境中去感受人物精神品质的可贵,披文入情,简捷明了。

三、反复揣摩,感悟“丰碑”。

师:将军发现了已经牺牲的老战士,从不知道他的身份,到弄清楚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的神态有一个变化过程,请大家默读8-12

自然段,读后请一些同学来谈谈你要提出的问题或者是收获。

生:课文为什么写将军的神态变化?

师:如果你就是将军,当你看见自己的战士因衣服太单薄而被冻死的时候,你心里会怎样想?

生:非常愤怒!

师:对谁愤怒?

生:军需处长。因为他不负责任。

师: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将军愤怒的神态的。

生:“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

生:还有“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师:对,将军非常愤怒!这种愤怒恰恰表现的是什么?

生:对战士的关心和爱护。

师:如果你是将军,当你发现眼前这位牺牲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你的想象和现实的情景产生巨大的反差时,你心里会怎样想?

生:后悔,不该对军需处长发火。

生:感动。

师:为什么感动?

生: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了我。

师:那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舍己为人的精神。

生:公而忘私的精神。

生: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是啊,那是一种为了革命的胜利,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的精神。因此将军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此时此刻,他又能做些什么呢?他怎样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激动呢?请同学们起立,齐读第

12自然段,并把将军的动作做出来。

师:坐下!大家做得很好,表明同学们的确进入到了将军的内心世界,受到了感动。军需处长的壮举不仅感动了将军,而且给了将军极大的鼓舞。大家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收获。

生:“大踏步”这个词表明将军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很深。一开始将军对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考验,心里还是非常-

生:担心。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师:是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将军,使他对胜利充满了信心。还有吗?

生:“无数”、“坚定”等词语说明所有的红军战士都受到了感动和鼓舞。

师:理解得非常好!所以将军认为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部队。可以说,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已经在所有红军战士心中树立了一座-

生:丰碑。

[赏评]

这篇课文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笔墨并不多,而是以将军的言行为线索,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表现军需处长英勇壮举的感召力。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导学生抓住将军的神态及言行的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淀来体验将军内心受到的巨大震撼,在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的交融状态中,感悟“丰碑”的丰富内涵。

四、读写结合,升华“丰碑”。

师:军需处长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姓名,他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自己。在关键时刻,他把生的希望给了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最后牺牲在征途上。他的精神不仅极大地鼓舞和鞭策了红军将士,也在我们后世子孙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下面听老师把第

7自然段朗读一遍。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您读得很好,但还应该读得平静一点。

师:好,那就请同学们用平静而深情的语调再次朗读第7自然段,深入地去体会军需处长平凡中的伟大。然后联系插图来谈谈感受。

生:“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这句话表现了老战士平凡中的伟大。

生:应该是表现老战士视死如归的品质。

师:他为什么能视死如归?

生:因为他认为他的死是有意义的。

生:他的“右手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说明他很朴素。

生:虽然他是干部,但他没有搞一点特殊。

生:他“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应该不是借火。

师:为什么?

生:因为当时如果有战友在旁边,就不会把他一个人留在冰雪中,他就不会被冻死。

师:你能联系当时的情境来思考问题,很不简单!课文也用了“好像”这个词,表示是一种猜测。那么,老战士在牺牲之前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呢?如果你就是这位军需处长,你知道自己的生命快结束了,你会怎么想?

生:给后来的战友指明前进的道路。

生:鼓励后面的战友坚持下去,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生:不要为我的死悲伤。

师:大家说得很好!是呀,如果大家就是军需处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你肯定有一些话想留给自己的战友,请大家在日记本上写出来。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已经写完了?看来大家要说的话很多,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并把这篇日记完成,以后我们再来交流。最后,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这位无名英雄行一个队礼,并默哀

10秒钟。

[赏评]当学生已感悟到“丰碑”的深刻内涵后,教师又引导学生采用图文对照、换位体验的方法,让学生深入到英雄的内心世界去体验英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格,这时学生已经不是局外人,不是一个被感动者,而是那个感动和激励了无数红军战士、在后世子孙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的无名英雄。情动而辞发,这时学生把所思所想写下来,就不仅训练了语言,锻炼了思维,更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一堂情意浓浓的课。学生被感动了,教师被感动了,所有听课的人都被感动了。这种情感源自于师生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源自于教师不露痕迹层层深入的引导,源自于和谐的课堂结构。

阅读课没有固定不变的课堂结构,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复杂微妙的课堂教学情境来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一千个教师应有一千种课堂结构。但是,无论怎样变,它的基本规律不会变,那就是阅读教学应该经历“

初读-浅悟-置疑-精读-深悟”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去实现三维目标。列宁指出:“人的思想总是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的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这样不断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这表明,人的认识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对于阅读教学而言,那就是要经历由内容到形式、由语言到人文的过程,一节课有时可能还要经历双向互逆的反复,但每一次的反复,肯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加深。这样的课堂结构才是和谐的,这样的课才是精彩的。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丰碑 阅读答案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