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改写

时间:2023-05-26 12:55:01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122186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木兰诗改写,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木兰诗改写吧。

木兰诗改写

写作:改写《木兰诗》

写作:改写《木兰诗》篇1

《木兰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个女英雄形象。千百年来,木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艺术家改编成戏曲、动画片,搬上了舞台和银幕。

将《木兰诗》改写成一篇故事,有关戏曲、动画片等改编作品可以作为参考。题目自拟,字数不限。写作时注意下列几点:

1.故事和人物形象基本符合原作。

2.有些情节,如木兰的军旅生活,可以依据原作想象发挥,写得更详细具体一些。

3.语言尽可能明快、生动。

◆阅读地图

花木兰,一名女扮男装的古代巾帼英雄,随着动画片《花木兰》风靡全世界。而南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木兰诗》就是这位传奇式的女性英雄的赞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既机智勇敢又勤劳善良的女性形象。让我们再次走进花木兰,聆听她的心声:“我生活里的一切都很理想,我心底里的世界却不一样,我也有彷徨,也会失去方向,我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坚强。”

◆主题文章

木家风波

木兰从军归家后,木兰是个女孩这件事顿时在军中传得沸沸扬扬,在百姓家中,这件事也成了茶余饭后的佳话,可以说真是弄得个满城风雨。于是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可汗和大臣们的耳朵里,根据军法条文,女子不能入军营,违令者当属“死罪”。

可汗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商议该怎么处置花木兰。大家觉得这件事很难处理,花木兰犯了军中法令,是犯了王法,可木兰功勋卓著,也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王法与功勋之间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大臣们各执一词。有人认为军法如山,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如果不追究花木兰,那怎么向黎民百姓交代?以后又怎么以王法服人?那国家将何以治理?更多的人认为花木兰固然有罪,但她在多少次战事中出谋划策、英勇善战,一次又一次地立下了赫赫战功;花木兰虽然是个女儿身,但在每次战事中,她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是一般男儿所不能比的;这十几年来,尽管战争那样残酷,战斗那样激烈,花木兰从来没有抱怨过,从来没有退却过;花木兰还善于跟同行的一般战士谈心,在不少关键时刻,她还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总之,木兰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也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大臣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可汗也被弄得举棋不定。

可汗和大臣们的议论很快就传到了木兰的耳中,传到了木兰的乡亲们的耳中。木兰得知此事后,却神态自若,没有一丝害怕。乡亲们得知后都来到木兰家。乡亲们对木兰说:“木兰,你是我们的英雄,我们支持你,如果可汗要杀你,他就是个昏君!”木兰感动得热泪盈眶,激动地对乡亲们说:“乡亲们,谢谢你们!可我毕竟还是触犯了军法,王法无情。如果我死了,也是上天注定的。可汗处死我,也是为了维护王法,我死得其所。”这时,木兰的家人早已泪流满面。

在皇宫里,大臣们还在讨论中,这时一个军士进去报告:说有许多老百姓跪在城门口,求可汗饶木兰不死。可汗和大臣们都来到城墙上,只见城下面是黑压压的一大片,几乎全城的老百姓都在这儿了。见可汗来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大声说:“木兰为了我们百姓的安宁,一个人在外十几年征战,如今如果杀了她,真是没天理啊!”这时,百姓们都这样大声喊着。有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这样说:“木兰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你们不能杀了她!”甚至连一个三岁的小孩也开了口:“木兰姐姐是我们的英雄,谁杀了她就是坏人!”……

城下的百姓群情激昂。可汗和大臣们会意地笑了。可汗对城下的百姓说:“你们说得对,我不能枉杀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会顺从民意的。”接着,可汗还当场封花木兰为“女中豪杰”。可汗还说:“木兰是我们国家第一个上战场的女英雄,我将撤销不准女儿上战场的军令,以后凡是武艺高强的女子都可上战场。”这时,城下的百姓都欢呼起来。百姓们夸可汗决策英明。

这一段佳话一直流传至今,花木兰的爱国精神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她的事迹将流芳百世。

点评:本文小作者在学习了《木兰诗》后,对木兰从军归家后的情势发展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戏剧性地展现了一场由木兰女子从军触犯军法而引发的风波。文章构思又带有孩童心理,具有独特的写作个性。故事结局又恰到好处,顺理成章,使文章主题得经鲜明的显现。

巾帼英雄花木兰

●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初41班肖文清

夜,格外宁静,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一切都那么美好、静谧。星星还同往常那样在天空上闪烁,晚风缓缓地吹着,但是,这段时间,花木兰老是坐在织布机旁不停地叹息,织布声稀疏了下来。

花木兰倚*在织布机旁发呆,心事重重。昨天深夜一纸军队的文告打破了家中的宁静:军书连下十二道,每一道都在催促父亲重新披挂出征。花木兰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父亲老了,木兰又无哥哥,弟弟处幼尚未成人,保家卫国责无旁贷。她下定决心自己替父从军。

第二清早,花木兰就出门到街头上,买骏马、买马鞍、马笼头、马鞭,忙乎了好一阵子,备齐了战装,然后辞别父母,女扮男装头也不回地走了。早晨辞别了父母,晚上花木兰宿在了黄河边,她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听到的只是黄河流水的“哗哗”声。

第二天早上,她辞别了黄河,晚上又宿在黑山头。

经过了十几天的长途跋涉后,花木兰最终来到了燕山脚下,她听到胡人兵马的嘶鸣声。花木兰发誓:为了父母,为了国家,自己一定要全力以赴,战胜敌人!

“杀啊———”战场上炮火连天,马的嘶鸣声、战士们的呼喊声、如雷鸣般的马蹄声以及刀、剑撞击的“口当口当”声响彻整个大地,黄沙满天,血流成河,战场上敌人的尸体横七竖八地摆了一地,许多战士们都受了伤。已提升为将军的花木兰率领大兵冲向前去。寒风阵阵传来刁斗声,明亮的月儿映照在铁甲衣上,许多将士身经百战,为祖国而死。经过十余载的战斗,壮士们终于凯旋而归了。

十几年的拼杀,十几年的搏斗,木兰领着胜利的军队归来了,皇上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宴席上,皇上为战功卓著的花木兰敬酒:“你功劳不小,赐你做个尚书,行吗?”“不!”花木兰笑着摇摇头:“为祖国付出,这是应该的。我不需要做尚书,谢谢皇上的好意。但是否能给我一匹千里马,送我回家?”皇上用赞赏的目光看着花木兰:“好,既然你这么说,我就赐你一匹千里马。你要回家,我也不强求你了。”说着,叫手下从皇宫里牵出一匹自己最喜欢的千里马赏赐给花木兰,花木兰双手握拳拜谢皇上,然后骑上马走了。

“嗒———嗒———嗒”,花木兰快马加鞭往家中赶,身边的泥土都扬了起来。此时,归心似箭的木兰心里好不兴奋,恨不得马上飞到家。

父母们得知花木兰回家的消息,欣喜若狂,他们相互搀扶着蹒跚地走到屋外,目不转睛地盯着城门,眼巴巴地望着、望着……

“爹、娘———”花木兰的父母循声望去,花木兰骑在马上,飞奔而来,正在向他们招手。花木兰的父母顿时激动得两手发抖,先是一惊,又蹒跚的走过去。花木兰将马一拉,迫不及待地跳下马,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住爹和娘。娘摸摸花木兰的脸说:“兰儿,瘦了,瘦好多了,但越来越漂亮了?”“走吧,天色已经晚了,兰儿回家就好!”父亲边说边牵着马,拍拍木兰母亲的肩说道。花木兰一家以及陪同她回家的战友们,一路说说笑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花木兰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和美好。

“姐回来了,姐回来了!”弟弟欢呼着,紧接着年少的弟弟操起刀,回到厨房里杀猪宰羊,忙着为姐姐煮点好吃的。

回到家的花木兰推开东阁门,坐在西阁床上,脱下战袍,穿上了旧时的衣裙,看着房间的旧物,她感到亲切而温馨。坐下来,她对着镜子在额上贴上了花黄,梳理着两鬓那乌黑的头发。

“吱—”门推开了,花木兰笑吟吟地走出来:“让大家久等了。”边说边坐了下来。

“啊?”战士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目瞪口呆:“十几年的战场生活,却不知你原是女儿身!”“哈哈哈……”从花木兰家中传来了一阵阵笑声……

评语:本文对《木兰诗》进行改编,加进了自己的一些想象,突出了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稍感不足的是,文章太拘泥于原文了。

代父从军,女中豪杰

夏夜,一片漆黑。在这寂静的夜里,忽听有人在微微叹息。是谁在叹息呢?过了一会儿,叹息声又响起,掺夹着浓浓的惆怅。仔细瞧,原来是木兰姑娘正对着门织布。怪!怎么听不见织布声,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呢?猜想木兰一定是有心事。问一声闺女你在想些什么?思念些什么?来,告诉为娘的。木兰静静地说:“娘,儿既不是在想些什么,也没有思念些什么。昨天夜里在城门看到军队所张贴的文告,说是皇上要征兵,攻打匈奴。征兵名单上有很多卷,木兰我仔细看了看,几乎每一卷上都有爹爹的名字。哎......我爹他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长兄,爹爹毕竟年岁已高,不宜再出征了.儿愿为此买鞍马,替爹爹去出征!\'娘沉默了好久,抬起头,久久地望着木兰,沉重地说:\'木兰啊!你代父从军,处处要小心啊!\'......

第二天,刚刚拂晓,木兰就辞别爹娘出发了。木兰东奔西走做好了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唯一不舍的,还是爹娘啊!“爹,娘!多保重啊!儿未能在身边照顾二老,是儿的不孝啊!”木兰面对着滚滚黄河水,一座座高山,不禁失声呐喊。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象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边疆严酷的气候,使木兰那嫩白细致的肌肤变得沧桑。生活中诸多的不便与困难,并没有让木兰倒下。她记得父亲的嘱咐:“儿啊!要好好地报效祖国啊!全国的父老乡亲们都盼着你与战士们胜利归来啊!”“为了年迈的双亲,为了父老乡亲们,为了国家,我一定要打赢这场仗!!”

一阵阵凶杀,一场场战役,木兰运用智慧和勇气过关斩将。十年的战役,虽艰辛,但也值得-----木兰与将士们胜利归来了!!!

木兰胜利而归,使皇上开心不已,使全国百姓兴奋不已----祖国终于可以恢复和平了!皇上当即策封木兰为尚书郎。木兰笑而不接。皇上笑问木兰想要些什么奖励。木兰说:“论行赏,论官职,都不及臣一颗思乡心。愿皇上恩准,送臣还故乡,与家人团聚!”“钦此!”

木兰骑着千里马,威风凛凛,心急如焚地赶回家乡。城门外,爹娘互相搀扶着来迎接十年未见的心肝女。姐姐细心装扮了一番,也在迎接队伍里。小弟拿起锋利的菜刀去宰杀猪羊,准备为姐姐洗尘。木兰回到闺房,屋里的一切既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穿上自己的衣裙,恢复女儿身。装扮妥当,照照镜子:镜中的自己已不再是十年前那闭月羞花的小姑娘了,而是一个历经风霜的女人啊!“十年啦!!我已老了十岁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啊!”木兰心中一阵失落。出去看看同行的战友们,他们都在饮酒作乐。见木兰一身女儿装,甚是惊讶。与木兰一起生活了许多年,竟未察觉木兰是女郎?众人在惊讶之余,不禁感慨:木兰果真是女中豪杰,令人钦佩啊!!

雄兔的两只脚不停地爬搔,雌兔两只眼睛则时常眯着,因而容易辨认。可当雄雌两兔在一起贴地而跑时,谁又能辨认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世人千古传唱:

“替父从军,

英勇无敌,

女中豪杰者,

乃花木兰是也!!”

木兰诗

嘻嘻复嘻嘻,靓女正上机;

不闻拨号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网上行,所遇实心惊;

妹儿十二封,皆邀网下逢。

靓女本已嫁,已随他人姓;

上网为自娱,兼可结新朋。

东版赋闲情,西版写自传;

南下诉心曲,北上为聊天。

朝起网上来,暮亦网上连;

不闻夫君唤妻声,唯闻虫虫呼叫不断闻。

但辞聊天室,又至戒聊版;

不闻虫虫呼叫声,却见邀请贴子飞满天。

下网见夫君,夫君泪成行;

只顾上网瘾,欠债百千强。

问女欲何去,靓女坦言拜爹娘;

借款千里行,赴约诉衷肠。

爷娘闻女来,四处急躲藏;

阿姊闻妹来,速速锁门窗;

小弟闻姊来,慌里慌张爬东墙开我昔时门,挪你罗汉床;

撬我旧时橱,搜你密码箱。

当窗点钞票,立马去机场;

千里见网友,网友眼放光;

同网一个月,不知靓女俏模样。

恐龙亦羞涩,靓女亦张狂,

都在网上聊,安能辨我是啥样?

木兰还乡

话说木兰看了军队的文告得知父亲得当兵时,不由得停织叹息,因为,父亲年老体弱已经不起那样的长仗了。于是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她越过杀虎山,绕过黄河,身经百战后辞官还乡。

在故乡,得知木兰要回乡的消息一传开后,乡亲们都十分敬佩木兰,拥着到县城去迎接木兰的到来。一大早,木兰的父母亲互相搀扶着也来到了县城,姐姐和弟弟留在家中,干什么呢?姐姐一早就开始梳妆打扮,并把木兰的房间装饰得一往如昔,她,要让木兰觉得一进房门就感到家的温暖。

弟弟,他正在磨着刀片儿,让它们银亮银亮的。他要用这锋利的刀,来杀猪宰羊,再把它们做成一道道美味的佳肴来迎接他最最敬爱的姐姐。

在县城,正在人们热切的等待之时,天上突然起了一阵大雾。大雾中隐隐约约有几声马的长嘶,近了,更近了,马近了。雾也起来越少,在那雾快散的一眨眼间,两匹枣红色的骏马出现了!啊,是木兰和她的同伴儿呀!

大家高兴极了,拥着木兰,一路洒下了不知多少欢声笑语啊!

回到了家,木兰立即和家人拥抱在一起,虽片言未吐,但这表现了多少的话说呀!木兰走入自己的房间,立刻感到家的温暖。木兰欣喜地坐在梳妆台前,脱下那件伴她多年的战袍,穿上旧时的美丽衣裳,她娇羞地坐到镜子前,慢慢地细细地梳整着自己乌黑发亮的长发……这时,她走出了房间,她的同伴问木兰的爸爸:“老伯,没想到您还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呀!她一定是木兰的妹妹吧?”木兰的爸爸听了“哈,哈,哈”地笑了起来,说道:“她就是木兰呀!”“嗯?”同伴又把木兰打量了一番又说:“还真是木兰呀!”

“哈,哈……”木兰的家里又飘出一阵阵欢乐的笑声。

《木兰诗》课本剧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虎山路初中103班王慧芳

第一幕决定替征

时间:有一天

地点:木兰家

人物:木兰、木兰娘

幕启

[一间简陋的房子,一台织布机,一张凳子,一张桌子和四张凳子。桌子上放着茶壶与茶杯,桌子旁还设有一张大床,*床右边有一个梳妆台。织布机对着门。]

木兰:哎!

木兰娘:女儿,你叹什么气呀?

木兰:娘,我没什么。只是昨晚见到军中的文告,不由地心慌,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帐帖在村中的布告名册上都有爹爹的名字。爹爹没有大儿子,只有我下女儿,而且爹爹身体又不好,怎能去当兵呢?

木兰娘:是呀!

木兰:我看只有我女扮男装前去替爹爹了。嗯,就这么定了。明天我就去买骏马和骑马必备品。

幕落

第二幕购马、马具

时间:第二天

地点:东西南北集市

人物:木兰、各位骏马和马具商

幕启

后台台词:听说东市的骏马最好,木兰来到东市。市集上热热闹闹,人来人往,各种物品真是琳琅满目。木兰不买一般生活用品,而是专门来到骏马市场。木兰来到骏马商摊前。

木兰:这匹马多大价呀?

骏马商:三十两银子。

木兰:太贵了点吧,能不能便宜一点呢?

骏马商:那就二十五两吧。

木兰:好吧,我买下这匹马。

后台台词:听说西市的马鞍垫子最好,木兰来到西市。市集上也跟东市一样,热闹极了。木兰来到马鞍垫子商摊前。

马鞍商:多好的马鞍垫子嗬!价值又便宜,快来买嗬!

木兰:这个多少价,我想买这个。

马鞍商:姑娘,我这马鞍垫子要买十两银子的,看你是个女的,就八两吧。

木兰:好呗,我买下。

后台台词:听说南市的驾马嚼子和缰绳是最上等的,木兰又来到南市。南市的热闹场面跟东市和西市一样。木兰来到马具商摊前。

马具商:看这位姑娘牵着这么好的骏马,一定是要买上等的马嚼子和马缰绳吧。来我挑最好的让你选。

木兰:这两样太合适了,我买下了。

后台台词:听说北市的马鞭最走俏,木兰当然就来到了北市的马鞭商摊。

马鞭商:哦!来了一位英俊的姑娘,一定想买我的响马鞭吧!

木兰:你的马鞭真好,我买这条。

[木兰走遍了东西南北市,买齐了骑马出征的各种必需品,骑着千里马回到了家。]

幕落

第三幕村口送行

时间:第三天

地点:村外路口

人物:木兰、木兰家人

幕启

[村外路口,木兰父母和弟妹给木兰送行]

木兰:爹、娘,我要走了,你们放心吧。我会凯旋而归的,你们不用为我担心。

木兰爹:木兰,路上小心,千万别破相,尤其在军营中,勿忘啊!

木兰:放心吧。爹,我会小心的。时候也不早了,我该启程了。爹娘,多多保重呀!

木兰娘:木兰,一路顺风哪!

幕落

第四幕出征途中

时间:木兰出征以后

地点:出征途中

人物:木兰

幕启

后台台词:木兰离开家人,跟随部队出发了,快速赶路一天后,傍晚时分。

木兰:我们的行军速度真快呀!早上告别了父母,傍晚就来到这黄河边。我已经听不到父母呼唤我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流水溅溅的鸣叫声了。

后台台词:又过了一天,木兰所属的军队已经来到边境。

木兰:我们的行军真神速呀!早晨离开了黄河,傍晚就来到这黑山头。更听不到父母呼唤我的声音了,只能听见敌人的战马在啾啾地鸣叫了。

幕落

第五幕辞赏归家

时间:十年征战以后。

地点:皇宫大殿。

人物:木兰、可汗、太监等

幕启

后台台词:在此后的日子里,木兰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艰苦征战。他们的军队行走了近万里的路程,他们像飞一样地跨过了一道道的关,越过了一座座的山。晚上,北方的寒气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射在将士们的身上。不少将士壮烈地牺牲了,木兰*着自己的机智勇敢近过近百次战斗终于凯旋而归。

后台台词:木兰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汗要亲自接见并奖励木兰。

[皇宫大殿上,一片辉煌的气派。可汗上朝,坐在椅子上。]

可汗:来人哪!传花木兰!

太监:传花木兰晋见!

[木兰上前进大殿,双手相拱,跪拜在皇上面前。]

木兰:参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可汗:爱将平身,朕今日要好好赏你。

[可汗示意下人把赏品赏给花木兰。]

木兰:多谢皇上!

可汗:花木兰,你劳苦功高,朕要封你做尚书郎!

木兰:不,皇上,木兰不想做尚书郎,请让我骑上千里马,回到我的故乡去。

可汗:好啊!看在你为国立功的份上,朕准许你回家。

幕落

第六幕还女儿妆

时间:木兰回家时

地点:木兰老家

人物:木兰、木兰家人,同行伙伴。

幕启

[在木兰家门口张灯结彩,人来人往,鞭炮声响起。木兰父母和兄弟姐妹早就等候在那里。木兰和几位同行的军士上。]

木兰:爹,娘。孩儿回来了。

木兰爹:回来了就好,乖孩子,你真是爹的好孩子呀!

木兰娘:快进屋去吧!路上劳累了。

木兰弟:姐姐回来了,我杀猪去啦!

[木兰和家人及同行伙伴来到木兰家]

[木兰开开东阁门,坐坐西阁床,脱下了战时袍,穿上了旧时裳,对着窗理理头发,对着镜帖帖发饰,然后走到客厅。]

同行伙伴:啊!原来木兰是个女儿郎?我们同行十二年,怎么一点儿也不知道呢?

木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你们怎么知道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幕落

评点:诗歌改写课本剧,更具难度,但小作者敢于向难作挑战,有勇气。这则课本剧经过合理的想象,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并用“后台台词”把有关情节串联起来,在内容安排和结构处理上都恰到好处。

◆素材储蓄卡

对联赏析

☆木兰从军,巾帼不让须眉;昭君出塞,红颜未必祸水。

注:自古皆说红颜祸水,妲己、西施、张丽华、冯小怜尽是亡国之祸,玉环乃成乱世之因。而昭君以弱女子之躯,远嫁匈奴,赢得半世和平,岂曰祸水。

☆木兰从军,巾帼不让须眉;孙山下第,盛名其实难副。

☆木兰从军,巾帼不让须眉;高祖还乡,英雄莫问出身。

注:高祖还乡,取元杂剧《高祖还乡》。

古代巾帼英雄

☆中国古代最著名三大女将:秦良玉、梁红玉、花木兰

☆中国古代最早的女将妇好。商代著名女将,商王武丁的诸妇(妃嫔)之一,中国第一位有才能的女统帅。

☆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高凉郡人。她是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俚人领袖,历经梁、陈、隋三代,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协助朝廷剪除地方割据势力,坚持民族团结,极大地推动岭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代父从军,女中豪杰---改写《木兰诗

夏夜,一片漆黑。在这寂静的夜里,忽听有人在微微叹息。是谁在叹息呢?过了一会儿,叹息声又响起,掺夹着浓浓的惆怅。仔细瞧,原来是木兰姑娘正对着门织布。怪!怎么听不见织布声,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呢?猜想木兰一定是有心事。问一声闺女你在想些什么?思念些什么?来,告诉为娘的。木兰静静地说:“娘,儿既不是在想些什么,也没有思念些什么。昨天夜里在城门看到军队所张贴的文告,说是皇上要征兵,攻打匈奴。征兵名单上有很多卷,木兰我仔细看了看,几乎每一卷上都有爹爹的名字。哎......我爹他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长兄,爹爹毕竟年岁已高,不宜再出征了.儿愿为此买鞍马,替爹爹去出征!\'娘沉默了好久,抬起头,久久地望着木兰,沉重地说:\'木兰啊!你代父从军,处处要小心啊!\'......

第二天,刚刚拂晓,木兰就辞别爹娘出发了。木兰东奔西走做好了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唯一不舍的,还是爹娘啊!“爹,娘!多保重啊!儿未能在身边照顾二老,是儿的不孝啊!”木兰面对着滚滚黄河水,一座座高山,不禁失声呐喊。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象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边疆严酷的气候,使木兰那嫩白细致的肌肤变得沧桑。生活中诸多的不便与困难,并没有让木兰倒下。她记得父亲的嘱咐:“儿啊!要好好地报效祖国啊!全国的父老乡亲们都盼着你与战士们胜利归来啊!”“为了年迈的双亲,为了父老乡亲们,为了国家,我一定要打赢这场仗!!”

一阵阵凶杀,一场场战役,木兰运用智慧和勇气过关斩将。十年的战役,虽艰辛,但也值得-----木兰与将士们胜利归来了!!!

木兰胜利而归,使皇上开心不已,使全国百姓兴奋不已----祖国终于可以恢复和平了!皇上当即策封木兰为尚书郎。木兰笑而不接。皇上笑问木兰想要些什么奖励。木兰说:“论行赏,论官职,都不及臣一颗思乡心。愿皇上恩准,送臣还故乡,与家人团聚!”“钦此!”

木兰骑着千里马,威风凛凛,心急如焚地赶回家乡。城门外,爹娘互相搀扶着来迎接十年未见的心肝女。姐姐细心装扮了一番,也在迎接队伍里。小弟拿起锋利的菜刀去宰杀猪羊,准备为姐姐洗尘。木兰回到闺房,屋里的一切既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穿上自己的衣裙,恢复女儿身。装扮妥当,照照镜子:镜中的自己已不再是十年前那闭月羞花的小姑娘了,而是一个历经风霜的女人啊!“十年啦!!我已老了十岁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啊!”木兰心中一阵失落。出去看看同行的战友们,他们都在饮酒作乐。见木兰一身女儿装,甚是惊讶。与木兰一起生活了许多年,竟未察觉木兰是女郎?众人在惊讶之余,不禁感慨:木兰果真是女中豪杰,令人钦佩啊!!

雄兔的两只脚不停地爬搔,雌兔两只眼睛则时常眯着,因而容易辨认。可当雄雌两兔在一起贴地而跑时,谁又能辨认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世人千古传唱:

“替父从军,

英勇无敌,

女中豪杰者,

乃花木兰是也!!”

写作:改写《木兰诗》篇2

《木兰诗》教案  

微山夏镇一中七年级备课组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谨慎机警  

写作:改写《木兰诗》篇3

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

教学课题木兰诗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3、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二、集体反思,互动质疑

三、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教师请学生任选下面三个话题中的一个话题,进行说话练习。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2.假如“你”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2、拓展延伸:

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完成《训练与测评》的练习

完成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

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

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探究。之后,统一结论。

――勤劳孝顺。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机智、谨慎。

学生讨论明确: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学生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学生发挥合理的想像,先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之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

学生课下完成。

教学反思《木兰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一直以来,都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在本课设计时,力争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注意创设情境,注意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反映出了以下方面的不足:比如: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时,气氛还不够热烈,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增强等,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写作:改写《木兰诗》篇4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见a式“解题”②③④⑤条)。

二、正音、解词。

见a式。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将学生点滴认识加以集中,必要时也可作补充。下面是讨论后小结的要点(加点的字可板书),仅供参考。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

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说明]以上关于修辞的说明,可能有争议,但不宜在课上争论,因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诵和了解民歌叙事的铺排手法,至于属何种修辞,可以放在课下讨论。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说明]这个环节要着眼于诵读,知识不宜细讲,重点是讲铺排,因为它涉及全诗句数之半,熟悉了这些诗句,背诵的速度必能增快。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总提示:叙事诗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诵读叙事诗应把握两点,一是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二是情节发展的节奏。关键在于感情的投入,视故事中的种种图景如在眼前。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五、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六、解释诗中的“互文”。

内容见a,可依次提出,让学生作答。

七、留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写作:改写《木兰诗》篇5

同学们,我们已经疏通了《木兰诗》的字、词,串讲了诗句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先检查一下朗读作业完成情况。

点一生读课文。

一生评议:她读的很流畅,但前后语调一致,没有区分悲伤、忧愁和喜悦的感情。

师:同学们读的很不错,评的也很不错。这堂课我们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读出对人物的感情,对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判断对一个人该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先要了解他,了解他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心里又在想些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连线练习。

代父从军5——6

辞官还乡3

征途想家4——5

屡建战功1——4

一生上去连线,另一生上去作了修改,结论为:

代父从军5——6

辞官还乡3

征途想家4——5

屡建战功1——4

师:打乱秩序后再整合信息,是一道有些难度的题,大家这么快就做好了,不错。看看,情节的正常秩序是怎样的呢?

生:代父从军、征途想家、屡建战功、辞官还乡。

师:很好,思路很清晰。这就是诗中告诉我们的木兰所做的一些事。不过这样的粗线条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心跟木兰贴近。这么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这么一个广受爱戴的女英雄,她身上一定有些什么东西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擦亮灵魂的眼睛,从文里文外找一找感人的镜头,读一读精彩的片断。

生:木兰征战回家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情景很感人。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都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

师:说的好。

生:我觉得木兰很不简单,不光是女同胞心中的英雄,更是男同胞心中的英雄,一个花家的小女子,大胆地走向战场,克服了想家、思念亲人的情绪,与男儿一样过着艰苦的野外露营生活,立了大功,我觉得她很勇敢、坚强。

师:不错。你刚才说花家的小女子,女同胞听了可能要不高兴的,你觉得呢?

生笑:花家的女儿。

师:改的好。我觉得你的感受很细腻,注意到了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把表现木兰征途想家的段落给大家朗读一遍,好吗?

生:木兰辞官还乡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对爹娘是那样孝顺,为了孝顺,把一个女孩子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战场;为了孝顺,她舍弃许多人苦苦追求的荣华富贵,回家报答双亲养育之恩。

师:好,说到这里,请大家回忆昨天看的豫剧《花木兰》,其中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有没有人记得?

生:平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啊!

师:能不能唱?

生:不能。

师:有没有人能唱,一丁点?

生唱:平了……贼……儿……

师:谢谢,虽然只唱了半句,可是韵味尽出,让我们过了一回河北梆子的瘾。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到大家与木兰又走近了一步。思考一下,木兰的生活理想是什么?

生:孝敬爹娘。

师:还有呢?

生: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

师:是的,这本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为了更多的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小结一下,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多人:勤劳、孝顺、勇敢、刚强、机智、有短识、纯朴高尚。

师:这么多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这里有几个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英雄颂歌

4.中国,请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5.绝响

师: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开始吧,说不定你有诗人之才而你还不知道呢。

生写。

师:把自己的诗跟大家交流一下,谁先来?

生:朝廷军帖多成山,爹爹年老不能战,花家没有男子汉,我愿替父去出战。

师:还挺压韵的,写的不错,下一位?

生:古往今来几英雄,木兰当数排第一,英勇机智杀数敌,是我中华好儿女。

师:啊,是一首打油诗吗,也还不错。

生:看,火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木兰啊,勇敢地代父从军!老母亲,泪眼簌簌,再三嘱咐儿要小心;老爹爹,颤颤巍巍,送娇女踏上征程。木兰,你是咱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我们为你骄傲,我们为你自豪!

师:不错,结尾还可改含蓄一点。

生:匈奴们去死吧!让木兰的剑,沾染敌人的血;让木兰的精神,辉映着她的英姿!爹爹呀,女儿不会辜负您,请您等待儿凯旋归来的那一天。

师:有气势,散发着一股英雄豪放之气。

生:娘呀!是你把我养大,教给我劳动谋生的本领;爷呀!是你教我武艺,使我成将不死沙场。爷娘的恩情似海深,今生今世报答不尽!

生:妈妈!妈妈!儿回来啦!儿不孝!儿不孝!没能留在您的身边。今天,儿回来了,再也不离开您了!您知道吗?儿在外面是多么思念您。平了贼儿快马加鞭,儿赶回来孝敬您啊!

师:谁言儿不孝,儿还是孝的,那是一种大德大孝。大家的诗把我们的教室装扮成了诗的殿堂,诗的海洋。老师也写了一首,念给你们听:

历史,请永远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你

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梦想

你义无返顾的迈出了

这历史的、壮丽的、诗的一步

天空的雄鹰被你惊呆了

广袤的中华大地被你惊呆了

侵略者的野心也被深明大义的你惊呆了

是双亲的恩情养育了你

是北方这片柔情的土地滋润了你

是你的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提升了你

木兰

英雄的名字

英雄的民族

木兰

师:同学们的诗写的很好,老师写的也不错,为什么我们都能写出这么好的诗?

生:因为我们走进了木兰的内心世界。

生:因为我们都喜爱木兰。

师:的确,不是我们的诗写的好,是木兰这个女子太美好了,美好的事物就应该与诗相配。放声朗读,把你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的读进去吧!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

生读。

师:评一下,还有一点什么不足?

生评:前面还可以,后面喜悦的感情没读出来。

生评:“旦辞爷娘去……”一节应读出木兰的想家、孤独、想哭的心情。

生评:段和段之间没有停顿。

师:把这些意见揉进朗读中去,效果会更好,还有谁愿为大家朗读?

生读。

师:读的真是棒极了。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了木兰的精神品格,我们才可能朗诵的这么好。大家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一起解答。

生:木兰回乡后怎么不去相亲?

生:她当然要去相亲的,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就拍了木兰相亲的事。

生:木兰回来了,家人是笑还是哭?

生:母亲也许会哭,弟弟肯定会笑。

生:这眼泪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母亲的哭,是高兴的哭;母亲的泪,是含笑的泪。

生:花木兰为什么要去从军?

生:因为朝廷要她父亲出征,而父亲年老多病,不能出征,木兰又没哥哥,她弟弟还小,所以只有她去。

生:为什么她姐不去?

生:因为她姐没她那么勇敢。

生:因为全世界只有一个人能成为花木兰。

生:木兰为什么不当官?

生:因为木兰的生活理想是守在亲人身边,过一个普通妇女的农耕生活。

师:木兰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终生无怨无悔,她的品格正在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业,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给父母听。下课!

写作:改写《木兰诗》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胡骑戎机朔气金柝红妆著我旧时裳傍地走阿姊

2.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几个问题

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11.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作业

A.1.课后练习一至四题。2.预习《卖油翁》翻译在作业本上

B.默写

[说课精要]

本文主要在熟读基本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

写作:改写《木兰诗》篇7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本单元“单元提示”强调:“学习本单元,要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故教学本课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翻译,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和木兰的形象,并把全诗的背诵作为学习重点。

2.本诗为北朝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方祛,使得全诗气势雄浑,而又易记、易诵。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3.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洋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学习本诗应注意体会它的剪裁艺术。

指点迷津

重难点突破设想:首先攻克难点。针对“木兰形象的把握”这一难点,可以这样考虑教学思路:

1.在熟悉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名讲述故事的大意。

2.结合下面练习,开展小组讨论,析误辨正,然后集中交流。要点小结:第A项比较正确,它把握了全诗的“核”;第B、C、D项不仅离“文”太远,而且还含有错误的分析。

附练习:

下边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正确?如果认为都不正确,那么,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又反映出他们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3.教师示范评析。要点提示:以第二段为例。一、二句写木兰母女对话,意图是引出木兰复杂、激荡的内心活动——前方战事紧张,皇上征兵,阿爷在册,家中无可征男丁。辗转思索,决心既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愿”宇,一个“替”字,显示了这位女子果敢、坚定的信念。

4.指导分级选段品读,然后交流。

5.教师相机点投,形成统一要点。

为突破“诗的剪裁艺术”这一难点,可采用以下步骤:

①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剪裁艺术主要表现为“详略得当”。

③快速默读全诗,整理出故事的基本轮廓:纺线想心事——准备出征——恋别登程——沙场征战——得胜辞行——荣归故里。

③把握木兰形象,细心探究:上述各情节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民歌的作者为什么如此剪裁?

④组织学生交流,再归结要领。

接着是掌握重点:

1.关于对偶和排比

①运用识记法熟知定义要点。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

②采用比较法辨明差异。对偶和排比容易“错位”。如何辨“明”?应从结构、功能等方面加以比照。

③借助例句实际训练。

例: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该句显然不是对偶。因为两个句子仅字数相等,结构前后相去甚远——“见军帖”是动宾短语,“大点兵”是偏正短语。

如果要品味排比句的修辞神韵,应在具体语境中选例、析例。

2.关于习诵

①教师示范背诵,以激发学生兴趣。

③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快速背诵。如:A.各个击破法(理解各部分,逐步习诵);B.画面再现法(如三、六段,边读边联想情景);C.小组竞赛法(五至六人一组,用“接龙”方法背诵);D.自我检测法(在草稿纸上只写出每句的领头字,自己独立地诵读)。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一)《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提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试根据课文进行分析。

提示:

这首叙事诗,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全诗分为六段。

第一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诗的开头四句,先写木兰坐在织布机上停织叹息的情况;接着,用四句问答的形式,自然民间入对征兵之事的叙述,“昨夜见军帖”,可见战事的紧急;“大点兵”可见征兵规模之大,战事的严重。“十二”、“卷卷”,都极言多,表明情势的急迫,父亲被征已不可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一组排比句,照应前段,点明叹息的原因。接下去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句,表明木兰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决定替父从军。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抛头露面被视为“非礼”,而木兰却女扮男装,准备和男儿一起,奔赴战场。到这里,木兰的勇敢、果断的性格,已给读者留下了第一个鲜明的印象。

第二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

后面八句,是两组排比句。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第三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前面两句,写一路行军的情况。“万里”一词,显出路程之遥;“关山度若飞”,用夸张表现行军疾速,烘托了她威武、矫健的形象。

接着,抓住战地生活中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读者好像听到了寒风中阵阵的刁斗声,看到了冰冷的月光照射着战士的铠甲,寒光熠。最后两句,前句写战争的激烈,以衬托木兰的骁勇和刚强。十年的征战,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多少回彻夜不眠,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尽管没有正面写怎样战斗,怎样生活,但在战场上战马飞驰的形象,却生动地概括了她十年战斗的生活,表明她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

第四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因战功卓著,木兰受到天子的接见,被加官晋级,赏赐了数不清的财物。“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两句,在前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赞扬她超出男子的勇敢和才智,同时,也为下面的辞官作了铺垫。

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动乱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第五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爷娘闻女来”,以下三组排比句,写出听到木兰归来的喜讯后,家人的欢欣:父母出迎,姐姐理装,小弟宰猪羊,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

“开我东阁门”,以下六个排比句,细述木兰归家后的一连串举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真切地表现了她的女性特征。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

从“出门看火伴”以下四句,由“火伴”的“惊忙”,衬托出木兰的不凡。

第六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安排辩我是雄雌”,画龙点睛地揭示出全诗的思想意义。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

“男尊女卑”,是封建伦理道理的主要内容,是束缚妇女的沉重的精神枷锁。而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藏视功名富贵的美富,无情地嘲讽了封建统治阶级轻视妇女的伦理观念,揭示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这首优秀的古代民歌,生动地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质朴、坚强、勇敢、蔑视官爵利禄的古代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时至今日,木兰的形象,还成为广大妇女引以自豪的榜样,成为鼓舞妇女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此诗充满传奇色彩,情节曲折,戏剧性强。在选材、组材上注重详略得当、疏密相间,很值得我们借鉴。你能指出本诗的详略如何安排吗?

提示:

木兰既是普通劳动妇女,又是代父从军驰聘沙场的巾帼英雄,她立战功而不贪荣华富贵,甘愿回故里重过普通妇女的生活,这正是木兰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至今广为流传的原因之所在,所以作者对木兰从军的缘由、惜别、辞官、还家铺叙得不厌其烦。

作为一个女儿家,和男子一样昼夜兼程奔赴前线,那艰难可想而知,作者用两组“旦辞……暮宿(至)……”诗句写出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同时连用两句“不闻……但闻……”,巧妙而细腻地刻画出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烘托出人物形象。

因为诗的重要不在于写战争本身,而在于讴歌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描述出征前的准备只用短短四句,描述战地生活只用六句,既写她跋山涉水、驰聘沙场,又写了战争的残酷及时间长,突出了木兰的出生入死劳功高,从侧面表现人物,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木兰代父从军,凯旋还朝,她不图功名利禄,愿回家过耕织生活,表现了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诗中详细地描绘了木兰回乡与家人团聚以及恢复女儿装时的喜悦之情,渲染了热烈的场面,这欢乐的气氛,充分了生活气息。

作者就是这样详略得当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人物的形象,刻画出她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的优秀品质,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四)阅读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量的词语,请积累本诗的一些重要字词。

示例:

1.多音字:

kě可以hàn汗水jiàn四溅

可汗溅

kè可汗hán可汗jiān溅溅

yàn燕子zhù著作qiǎng强大

燕著强qiǎng勉强

yān燕山zhuó穿着jiàng倔强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3.词语补释: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即“所思何”。所思,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所忆”与此同。

但闻:只听到。但,只。

胡骑鸣啾啾:胡人战马啾啾的叫声。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骑,旧读(jì),这里作“战马”讲。现统读为qí。

寒光:清冷的月光。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动词,使……驰,这里可译为“骑上”。

4.重点实词:

可所亿:思念有爷名:父亲市鞍马:买

戎机:军机,军事朔气:北方的寒气百千强:有余

不用尚书郎:不愿作扶将:扶持花黄: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

提示及答案:诗中屡次提到一些数字,如:“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其实,“十二”是极言其多,“十年”不过是举个成数,都不能认作确实的数字。这样的运用数字,不拘泥事实,和开头写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结尾吟唱者的话,还有中间的“东市买……北市买……”、“爷娘闻女来……小弟闻……”两节,都体现了民歌的特点。

来自: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写作:改写《木兰诗》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朗读技巧。

2.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创意】

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感染、启发、引导学生背诵全诗,也可请已背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做背诵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二、朗读指导

1.教师带表情范背。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十二转”的“转”就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1段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3、4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2段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该怎么办呢?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3段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像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以下八句写木兰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后四句写木兰已经到了能听到敌人战马嘶鸣的地方了,因此要读得刚毅,音量适当放大,以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第4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语言凝练而夸张,朗读时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赴”、“度”、“飞”要读得富有动态,语调要昂扬。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语词要相对压抑,节奏放慢,以表现木兰经历了战场艰苦环境的磨炼。读“将军百战死”语词略抑,“壮士十年归”,读时语调要扬起来,以渲染出军队胜利凯旋的气氛。

读第5段前四句要强调天子给予木兰很高的奖赏和荣耀。“十二转”、“百千强”要重读。从“木兰不用尚书郎”到段末木兰对天子“问所欲”的回答,读时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中间要顿开,音调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兰不卑不亢,不慕富贵荣华的品质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表现出来。

读第6段父母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这一句,语气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绪,读时节奏要与老人颤颤悠悠的节奏相符。读阿姊们忙着梳妆小弟忙着杀猪宰羊两句,音调要提高些,节奏要加快,以生动表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情景。木兰“开”、“坐”、“脱”、“著”、“理”、“帖”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会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读的时候节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顺的口吻、娇羞的语气来再现一个健康、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在用意外的语气读“火伴皆惊忙”之后要有一个停顿,以示伙伴们反复打量已换女妆的木兰,然后用惊异的语气读“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读。

读最后一段,语调要略缓,“雄”、“扑朔”、“雌”、“迷离”点出了雄雌的特征,要重读,最后一句要慢读,语尾要向上扬,读成反问,给听者以思考与回味。

三、理清故事情节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2.填空:情节,木兰停机——决心——从军——奔赴——十年——拒赏——与亲人。

3.复述木兰故事,背诵课文。

4.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四、布置作业

将《木兰诗》改成现代白话文故事。

写作:改写《木兰诗》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朗读技巧。

2.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创意】

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感染、启发、引导学生背诵全诗,也可请已背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做背诵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二、朗读指导

1.教师带表情范背。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十二转”的“转”就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1段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3、4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2段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该怎么办呢?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3段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像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以下八句写木兰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后四句写木兰已经到了能听到敌人战马嘶鸣的地方了,因此要读得刚毅,音量适当放大,以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第4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语言凝练而夸张,朗读时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赴”、“度”、“飞”要读得富有动态,语调要昂扬。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语词要相对压抑,节奏放慢,以表现木兰经历了战场艰苦环境的磨炼。读“将军百战死”语词略抑,“壮士十年归”,读时语调要扬起来,以渲染出军队胜利凯旋的气氛。

读第5段前四句要强调天子给予木兰很高的奖赏和荣耀。“十二转”、“百千强”要重读。从“木兰不用尚书郎”到段末木兰对天子“问所欲”的回答,读时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中间要顿开,音调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兰不卑不亢,不慕富贵荣华的品质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表现出来。

读第6段父母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这一句,语气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绪,读时节奏要与老人颤颤悠悠的节奏相符。读阿姊们忙着梳妆小弟忙着杀猪宰羊两句,音调要提高些,节奏要加快,以生动表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情景。木兰“开”、“坐”、“脱”、“著”、“理”、“帖”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会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读的时候节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顺的口吻、娇羞的语气来再现一个健康、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在用意外的语气读“火伴皆惊忙”之后要有一个停顿,以示伙伴们反复打量已换女妆的木兰,然后用惊异的语气读“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读。

读最后一段,语调要略缓,“雄”、“扑朔”、“雌”、“迷离”点出了雄雌的特征,要重读,最后一句要慢读,语尾要向上扬,读成反问,给听者以思考与回味。

三、理清故事情节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2.填空:情节,木兰停机——决心——从军——奔赴——十年——拒赏——与亲人。

3.复述木兰故事,背诵课文。

4.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四、布置作业

将《木兰诗》改成现代白话文故事。

写作:改写《木兰诗》篇10

木兰诗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四、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一、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培养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查阅工具书,引导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自读——讲析——问答——练习,也可以配合电化教学进行。

四、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

1.题解

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zh),与“抒情”的“抒”区别,“杼”,“木”旁,“抒”,“扌”旁。可汗k8bn。鞍ji1n。头p8i。溅溅ji1nji1n,拟声词。胡j@。机r$ng,区别:戊,音w&、戌,音x&、戍,音sh)。气shu^。金tu^,区别:析x9——折zh6——拆ch1i。红zhu1ng,区别:状——壮。我旧时裳zhu$,区别:署sh(。地走b4ng。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全诗,熟悉故事情节。教师行间巡视,指教。

3.指名学生说出故事内容;教师在学生试译课文的基础上用幻灯或投影仪打出课文翻译的内容,同时播放《木兰诗》原文的录音,让学生边听原文,边看译文,从而加深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研读课文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归纳: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提问:全诗在进行结构剪裁和人物描写上始终紧扣住哪一特点?

提示:“木兰是女郎”。

3.提问:《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大部分?各写出什么内容?

归纳;以故事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木兰的身分,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姊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4.教师在理清课文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木兰的形象意义。

教师讲析: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

5.提问: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6.提问:什么叫对偶的修辞方法?什么叫排比的修辞方法?

归纳: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排比,由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7.学生齐读画出来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四、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解释诗句中加粗的字词:

鞍马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辞黄河去

万里赴戎

关山度

相扶

2.做练习三。

3.课后背诵并默写《木兰诗》。

写作:改写《木兰诗》篇11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见A式“解题”②③④⑤条)。

二、正音、解词。

见A式。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将学生点滴认识加以集中,必要时也可作补充。下面是讨论后小结的要点(加点的字可板书),仅供参考。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

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说明]以上关于修辞的说明,可能有争议,但不宜在课上争论,因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诵和了解民歌叙事的铺排手法,至于属何种修辞,可以放在课下讨论。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说明]这个环节要着眼于诵读,知识不宜细讲,重点是讲铺排,因为它涉及全诗句数之半,熟悉了这些诗句,背诵的速度必能增快。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总提示:叙事诗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诵读叙事诗应把握两点,一是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二是情节发展的节奏。关键在于感情的投入,视故事中的种种图景如在眼前。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五、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六、解释诗中的“互文”。

内容见A,可依次提出,让学生作答。

七、留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写作:改写《木兰诗》篇12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本单元“单元提示”强调:“学习本单元,要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故教学本课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翻译,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和木兰的形象,并把全诗的背诵作为学习重点。

2.本诗为北朝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方祛,使得全诗气势雄浑,而又易记、易诵。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3.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洋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学习本诗应注意体会它的剪裁艺术。

指点迷津

重难点突破设想:首先攻克难点。针对“木兰形象的把握”这一难点,可以这样考虑教学思路:

1.在熟悉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名讲述故事的大意。

2.结合下面练习,开展小组讨论,析误辨正,然后集中交流。要点小结:第A项比较正确,它把握了全诗的“核”;第B、C、D项不仅离“文”太远,而且还含有错误的分析。

附练习:

下边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正确?如果认为都不正确,那么,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又反映出他们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3.教师示范评析。要点提示:以第二段为例。一、二句写木兰母女对话,意图是引出木兰复杂、激荡的内心活动——前方战事紧张,皇上征兵,阿爷在册,家中无可征男丁。辗转思索,决心既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愿”宇,一个“替”字,显示了这位女子果敢、坚定的信念。

4.指导分级选段品读,然后交流。

5.教师相机点投,形成统一要点。

为突破“诗的剪裁艺术”这一难点,可采用以下步骤:

①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剪裁艺术主要表现为“详略得当”。

③快速默读全诗,整理出故事的基本轮廓:纺线想心事——准备出征——恋别登程——沙场征战——得胜辞行——荣归故里。

③把握木兰形象,细心探究:上述各情节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民歌的作者为什么如此剪裁?

④组织学生交流,再归结要领。

接着是掌握重点:

1.关于对偶和排比

①运用识记法熟知定义要点。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

②采用比较法辨明差异。对偶和排比容易“错位”。如何辨“明”?应从结构、功能等方面加以比照。

③借助例句实际训练。

例: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该句显然不是对偶。因为两个句子仅字数相等,结构前后相去甚远——“见军帖”是动宾短语,“大点兵”是偏正短语。

如果要品味排比句的修辞神韵,应在具体语境中选例、析例。

2.关于习诵

①教师示范背诵,以激发学生兴趣。

③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快速背诵。如:A.各个击破法(理解各部分,逐步习诵);B.画面再现法(如三、六段,边读边联想情景);C.小组竞赛法(五至六人一组,用“接龙”方法背诵);D.自我检测法(在草稿纸上只写出每句的领头字,自己独立地诵读)。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一)《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提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试根据课文进行分析。

提示:

这首叙事诗,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全诗分为六段。

第一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诗的开头四句,先写木兰坐在织布机上停织叹息的情况;接着,用四句问答的形式,自然民间入对征兵之事的叙述,“昨夜见军帖”,可见战事的紧急;“大点兵”可见征兵规模之大,战事的严重。“十二”、“卷卷”,都极言多,表明情势的急迫,父亲被征已不可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一组排比句,照应前段,点明叹息的原因。接下去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句,表明木兰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决定替父从军。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抛头露面被视为“非礼”,而木兰却女扮男装,准备和男儿一起,奔赴战场。到这里,木兰的勇敢、果断的性格,已给读者留下了第一个鲜明的印象。

第二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

后面八句,是两组排比句。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第三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前面两句,写一路行军的情况。“万里”一词,显出路程之遥;“关山度若飞”,用夸张表现行军疾速,烘托了她威武、矫健的形象。

接着,抓住战地生活中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读者好像听到了寒风中阵阵的刁斗声,看到了冰冷的月光照射着战士的铠甲,寒光熠。最后两句,前句写战争的激烈,以衬托木兰的骁勇和刚强。十年的征战,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多少回彻夜不眠,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尽管没有正面写怎样战斗,怎样生活,但在战场上战马飞驰的形象,却生动地概括了她十年战斗的生活,表明她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

第四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因战功卓著,木兰受到天子的接见,被加官晋级,赏赐了数不清的财物。“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两句,在前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赞扬她超出男子的勇敢和才智,同时,也为下面的辞官作了铺垫。

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动乱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第五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爷娘闻女来”,以下三组排比句,写出听到木兰归来的喜讯后,家人的欢欣:父母出迎,姐姐理装,小弟宰猪羊,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

“开我东阁门”,以下六个排比句,细述木兰归家后的一连串举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真切地表现了她的女性特征。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

从“出门看火伴”以下四句,由“火伴”的“惊忙”,衬托出木兰的不凡。

第六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安排辩我是雄雌”,画龙点睛地揭示出全诗的思想意义。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

“男尊女卑”,是封建伦理道理的主要内容,是束缚妇女的沉重的精神枷锁。而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藏视功名富贵的美富,无情地嘲讽了封建统治阶级轻视妇女的伦理观念,揭示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这首优秀的古代民歌,生动地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质朴、坚强、勇敢、蔑视官爵利禄的古代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时至今日,木兰的形象,还成为广大妇女引以自豪的榜样,成为鼓舞妇女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此诗充满传奇色彩,情节曲折,戏剧性强。在选材、组材上注重详略得当、疏密相间,很值得我们借鉴。你能指出本诗的详略如何安排吗?

提示:

木兰既是普通劳动妇女,又是代父从军驰聘沙场的巾帼英雄,她立战功而不贪荣华富贵,甘愿回故里重过普通妇女的生活,这正是木兰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至今广为流传的原因之所在,所以作者对木兰从军的缘由、惜别、辞官、还家铺叙得不厌其烦。

作为一个女儿家,和男子一样昼夜兼程奔赴前线,那艰难可想而知,作者用两组“旦辞……暮宿(至)……”诗句写出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同时连用两句“不闻……但闻……”,巧妙而细腻地刻画出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烘托出人物形象。

因为诗的重要不在于写战争本身,而在于讴歌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描述出征前的准备只用短短四句,描述战地生活只用六句,既写她跋山涉水、驰聘沙场,又写了战争的残酷及时间长,突出了木兰的出生入死劳功高,从侧面表现人物,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木兰代父从军,凯旋还朝,她不图功名利禄,愿回家过耕织生活,表现了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诗中详细地描绘了木兰回乡与家人团聚以及恢复女儿装时的喜悦之情,渲染了热烈的场面,这欢乐的气氛,充分了生活气息。

作者就是这样详略得当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人物的形象,刻画出她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的优秀品质,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四)阅读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量的词语,请积累本诗的一些重要字词。

示例:

1.多音字:

kě可以hàn汗水jiàn四溅

可汗溅

kè可汗hán可汗jiān溅溅

yàn燕子zhù著作qiǎng强大

燕著强qiǎng勉强

yān燕山zhuó穿着jiàng倔强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3.词语补释: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即“所思何”。所思,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所忆”与此同。

但闻:只听到。但,只。

胡骑鸣啾啾:胡人战马啾啾的叫声。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骑,旧读(jì),这里作“战马”讲。现统读为qí。

寒光:清冷的月光。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动词,使……驰,这里可译为“骑上”。

4.重点实词:

可所亿:思念有爷名:父亲市鞍马:买

戎机:军机,军事朔气:北方的寒气百千强:有余

不用尚书郎:不愿作扶将:扶持花黄: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

提示及答案:诗中屡次提到一些数字,如:“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其实,“十二”是极言其多,“十年”不过是举个成数,都不能认作确实的数字。这样的运用数字,不拘泥事实,和开头写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结尾吟唱者的话,还有中间的“东市买……北市买……”、“爷娘闻女来……小弟闻……”两节,都体现了民歌的特点。

来自: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写作:改写《木兰诗》篇13

教学设想:

课型设计:讲读课

基于学生对木兰替父从军的了解,可对诗歌内容处理上简洁明快些,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明确多种艺术写作手法。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诗歌主旨。

课时:2课时

教学进展:

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2.字词注音:

鞍鞯,金柝(tuo),辔头(peitou),云鬓(bin)。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参考答案:

1.木兰叹息

2.替父从军

3.整装出征

4.十年征战

5.荣归故里

6.还身女儿

7.难辨雌雄

1.叹息

2.从军

3.出征

4.征战

5.荣归

6.还身

8.难辨

1.叹

2.替

3.征

4.战

5.赏

6.还

7.辨

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重点战前木兰备战、战后亲人相逢,而战争的过程、场面没有重点描写。万里征程和十年苦战则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此外,作者的兴趣并不在于表现战争,也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9.作业:

小作文:英雄花木兰,战场杀敌寇。

字数:100-150字。

背诵《木兰诗》

教师小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写作内容,激励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开拓。

用小标题这种简洁、概括性很强的形式,总结归纳诗歌内容,可锻炼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尤其是字数上的由多到少,要求就更高了。

写作:改写《木兰诗》篇14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我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

2.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3.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1.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古诗。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2.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一环节:导入

教师给学生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

第二环节:作品及背景介绍

将课前准备的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材料,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然后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果有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再将全班分为a、b两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为a组必答题,双号为b组必答题。底分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别纳入小组计分,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选几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画出思路图。然后依据;思路图,背诵思路强化背诵。然后再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指导背诵。。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将《木兰诗》改写成剧本。目的是让学生强化背诵,通过自编自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迎接校园文化艺术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

第一环节:检查背诵

通过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集体背诵的方式检查。

第二环节:研讨赏析

先请同学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读者的美感,教师归纳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美,总结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壮美的爱国情,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第三环节: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板示,并交给全班讨论解决。学生有可能提到: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到底姓什么呢?”“木兰的姐姐为什么不去从军?”等问题。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己查找,有些可当堂解决。

第四环节: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第五环节:小结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画出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说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根据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把课文的故事情节复述下来,强化背诵。

代父从军

征战沙场建功受赏辞官还家

第二课时主要通过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所以把文章的美点提练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木兰诗改写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