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笔记

时间:2023-05-22 12:40:51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137934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笔记,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笔记吧。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笔记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篇1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学习很努力,可升入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了;你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学习很努力,可升入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了;你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一、整体感知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

1、字:

耸立sǒng 峭壁qiào 凸凹tū  颤抖chàn 嶙峋lín xún

晕倒yūn  迂回yū  目眩xuàn 啜泣chuò 纳罕nàhǎn

屡次lǚ   小心翼翼yì  2、多音多义字

颤┏chàn 晕┏yūn  弹┏dàn

┗zhàn  ┗yùn   ┗tán  3、辨析形似字

┏峋xún  ┏诫jiè  ┏纳nà  ┏眩xuàn  ┏崖yá

┗询xún  ┗械xiè  ┗呐nà  ┗炫xuàn  ┗涯yá  4、解释下列词语

耸立:高高的直立

峭壁:陡直的山崖

颤抖:哆嗦;发抖

迂回:回旋;环绕

屡次:一次又一次

灰心丧气:意志消沉

5、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上不得,又不敢下。  第二部分:脱险。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感悟。写作者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6、文章的主旨:  作者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是在于走好每一步,要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二、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作者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了,可是要下去又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三、课文研读: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作品通俗易懂,在故事中渗透着人生的思考,蕴涵着生活的哲理,给人一定的生活启迪。本文是在鼓励那些在特殊境遇中的人们,如何向前进,哪怕只是那么一小步,一小步的前进,也会别有一番天地。最让人惊喜的是:作者写了他自己亲历的一次冒险、遇险、脱险的经历,从中得到的人生体验是:人在遇到困难或困境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它,战胜它。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追述发生在57年前的一段童年故事。闷热的天气却无法阻挡少年寻找新意的冲动,情节就在“玩弹子游戏玩厌了”的背景下展开了。孩童时代的想法就像没有方向盘的车东奔西撞,爬悬崖的冒险活动就展现在小伙伴的面前。对于爬悬崖,“我”是经过理智判断的,虽然很想像别人一样勇敢,但有病的身体加之母亲的训诫,及时地阻拦着自己。然而尊严是每个人的最后一道防线,好友杰利的一句“别做胆小鬼”让“我”放弃了最后的犹豫。这时,作者笔锋一转,写了一段悬崖的描写,突出了悬崖的“险”,接着写我攀悬崖的心理感受“全身发抖”、“冷汗直冒”、“冬冬直跳”的“心”……使我欲上不能,欲下不可。这一刻带给“我”的人生“训诫”要比母亲的“训诫”更让人刻骨铭心。  “父亲”不是这篇文章要刻意塑造的人物形象,但文中的“父亲”无疑是伟大的。他没有替孩子走下悬崖,而是先安慰“我”,然后又为“我”指引了方向,在父亲的鼓励声中,“我”走出了第一步,又再移动了一步,这简单的两步对别人也许算不了什么,对“我”却是可以影响一生!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作者选取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经历,给我们的却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四、有关问题探究:  1、文中写岩石架并不是很高,父亲完全可以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可他为什么没有上去救孩子呢?  参考:因为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2、文章最后一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参考: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篇2

青岛宋晓渝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

①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

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精读品味

(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可用屏幕投影思考题,学生思考: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②朗读指导

可用屏幕投影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教师小结]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

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內容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哲理。与《在山的那边》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感知内容

①导人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②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大屏幕投影问题: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再次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最后

拓展延伸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点评

教案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体现了教师大胆、灵活的教学观念。教案从初一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教案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例如:教案中《在山的那边》要求“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学生有了探究的体验,知道这个问题并不难。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回答。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人教网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篇3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以人生为话题,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样的课文,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本课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65岁时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一次“脱险”经历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从中感悟出蕴含着的生活哲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②、理解重点语句含义,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本文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体会蕴含的哲理。

教学亮点

让学生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不要让教师教的思路代替学生学的思路,做到以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夫人曾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一个人都非易事”是的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困难,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么,当我们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美国著名作家莫顿•亨特的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让我们从他的脱险经历中去寻求启示吧。

二、整体感知

1、默谈课文,然后说说作者是如何遇的险又怎样脱的险?

2、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看看这次脱险对作者有什么启示。

三、精彩赏析

1、跳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用心读一读然后向同学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2、对于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你喜欢谁?不喜欢哪一个?请面对作品人物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3、你的周围有和文中人物类似的人吗,请举例来说一说。

四、拓展延深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下学习这篇文章的感想。

五、巩固练习:

对文中出现的重要的词语读一读,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下来。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本文叙述的故事,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面对困难,只要不畏惧,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再走一步,困难终会克服,我们终会胜利。

一句古语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的一生少不了经受挫折与困难,但也正是在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经历中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正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面对困难,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说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

请把这句话也送给你身边面临困难正在彷徨的人。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篇4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考一考大家,黑板上的这个句子,缺少了什么?

生:标点!

师:这里加何标点最为恰当?为什么?

生1:句号。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师:似乎很有道理,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叹号。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感叹句。

师:不要着急,我们到文章中找到这个句子。

师: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考虑,探究一下用叹号的原因。

生3:老师,我发现这是小亨利在爬悬崖过程中,进退两难之际的心理活动。

师:看出了句子出现时人物的处境,哪个同学能深入谈谈当时亨利的心理状态?

生4:“我”当时已在啜泣,又恐惧又疲乏。

生5:还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师:可能当时有人在,情况还会不大一样,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当时的环境谈谈。

生6:那时开始暮色四合,周围变得苍茫、昏暗,又非常寂静。

师:说得多好呀,在这个时候“我听到杰利和父亲的声音的感受会是什么样的?

生7:得救了!肯定十分欣喜,激动。

师:这种景象就像茫茫大海里的一个落水者,他在绝望之中看见了

远处渐渐驶近的一条般,肯定会冲口而出:船!此时该不该用叹号?

生:该!

师:通过对一个小小的感叹号的分析,我们捕捉到了那么多的信息,今天老师就

是要教给大家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读书方法。接下来,我们还是从感叹号

入手,看看这些感叹号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深意?

生8:我找到一处感叹号“嗨,我们现在就去吧!”这里用叹号是因为,同伴们

在号召杰利一起去爬悬崖,是一个祈使句。

师:说得挺有道理,还能想得更深吗?

生9:对小伙伴们来说,爬悬崖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

师:你的意见是这处标点不仅仅是一种呼唤,也反映了说话者当时的心理活动是

吗?

其它同学能不能设想一下听话者当时的心态?

生10:我想听到这句话的人肯定惊心动魄。

师:为什么?

生10:课文第四节写着,“我”小时候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母亲也时时告诫“我”

不要去冒险。听到小伙伴们的挑衅当然心惊肉跳。

师: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的潜力是无限的,这样吧,我们小组合

作起来,去找另外用感叹号的地方,按刚才的方法去刨根究底,到时交流。

师:我看大部分小组都已准备妥当,现在能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了吗?

生11:老师,我代我们小组的同学说说那句“来呀!”的理解。这是好朋友杰利

对我的鼓励,也是一种激将法。让“我”不要做胆小鬼。

师:言下之意?

生11:你不来就是胆小鬼。

生12:我说那句“我来了!”面对他们的挑衅,“我”下了决心,似乎宣称“我

不是胆小鬼,虽然体弱多病,但还是很要强的。

师:这个性格也促使我后来战胜因难,爬下了悬崖,对吗?还剩最后一处了,哪

一小组的同学来?

生13:我们都觉得这个“再见!”跟平时的招呼没什么区别,因此没什么好说的。

师:是这样的吗?提示一下,你们看这里主要从谁的角度出发,用上叹号的?

生14:如果从听者的角度出发,好象被人抛弃了,所以同伴轻描淡写的一句话,

听在心里却如雷贯耳。

师:我们把这两个字置换一下,可以怎么说?

生15:你一个人呆着吧!

生16:我们不管你了,你这胆小鬼!

生17:我补充一下小亨特当时不仅被抛弃了,还受到了嘲笑,讽刺。

师:当时我再也无法往上爬,在最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小伙伴们却轻描淡写地

说了一句“再见”就离我而去了,以致我又惊又怕地被困在崖上,直到父亲

和杰利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我是完全陷入困境了。

那我后来又是怎样走出困境的呢?

生18:在父亲的指引下。

师:能再说得具体点吗?

生18:父亲对我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

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父亲的一长段话念给大家听了,能不能概括一点说?

生19:父亲指点我最科学、最可行的方法!

师:概括得很精当,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父亲刚看到我时说的那句话:“下

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这句话给你什么感觉?

生20:似乎与当时的场景不符。一般人看到儿子身处险境肯定会大呼小叫的,

不可能这么平静,但这位父亲那么平静而且还说些无关紧要的话,真是不可

思议。

师:说得很有道理嘛,难道你们还有其它意见?

生21:我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不正确,当时父亲如果大呼小叫的话,对我

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会增添“我”的恐惧。说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也

是为了分散“我”的注意力,有助于消除恐惧。

生22:而且从文章看,这位父亲非常懂得教育孩子,他耐心地安慰我,鼓励我,

让我凭自已的力量战胜困难。

师:结果我不但顺利地从悬崖上下来了,而且产生了巨大的

成就感,同学们,什么时候你会说“我很有成就感?”

生23:自已通过努力,战胜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之后。

师:如果父亲当时不是让“我”自已一步一步走下来的话,“我”会有这么大的

收获吗?

生:不会。

师:通过对父亲看似十分平常的语言、动作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位父亲确实十分

难得。如果不去细细品味的话就很有可能突略这点。这里又给我们提供了一

个信息,除了先前分析过的标点之外,其实作者的很多语言都值得我们好好

赏析。你们还能试着举出几例吗?

生24:老师我发现这里的“啜泣”,用得很好,好像已经不单单是伤心了。

师:那还可作何理解?

生24:他走下悬崖之后的喜极而泣。

生25:他被小伙伴们抛弃了,看到父亲好像要倾诉自已的委屈。

师:历险的余悸,被抛弃的委屈,脱险后的欣悦,当然还有对父亲的感激。开的

头不错嘛。继续。

生26:这里的心理活动很真实。刚开始“我下不来”是完全没有信心的,接着

“似乎能办到”再到“顿时有了信心”,最后是信心大增。

师:什么东西促使他的心理活动有层次的变化呢?

生26:“我”的处境变化,我的心理也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

师:还有另外的地方吗?

师:你们看这个“似乎”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态?

生27:不敢确定,跃跃欲试,小心翼翼。

师:“我”经历了这件事后,得到的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让我们从课

文中找到相应语句。

师: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28:我们碰到任何事情,都要着眼于最初,走一步,再走一步。遇到困难,

不要畏难怯步,而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来,而后,会有战胜困难的

快乐。

师:一个小小的感叹号,一个“似乎”,一个“啜泣”已经够我们咀嚼、品味许

久了,其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小事如果你细细去想的话,也能悟出深刻的道理。

我们应该学会从生活小事中领悟道理的本领。这篇文章作者仔细地观察生

活,感受生活,他从爬悬崖这样一件小事,告诉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踏踏

实实克服困难的道理,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

生29:以小见大。

师:不错,这种以小见大,以事寓理,对作者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于细微之

处见精神“的写作手法。

课文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同学们不妨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谁

还说过类似的话?

生: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

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师:作者在57年前学到的这个经验令他终身难忘,对我们同学来说肯定也是受

益非浅。但同学们能否再进一步思考一下,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除了要

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之外,还需要些什么?

今天就把这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完成,写在课堂练笔本上。

板书:

于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细陷入困境为者常成

微走一步,再走一步行者常至

处走出困境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篇5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情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和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2、指导学生重点朗读14~22自然段,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且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词语以及两个“啜泣”的细节进行品析。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中美教育的区别并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朗读品析有关重点段落

五、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史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吗?当时的红军战士面临国x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硬是用一双脚板边打仗边走路,一步一步从江西瑞金走到了陕西延安。同学们,二万五千里啊,放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红军战士们,却用坚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将学习新学期的第二篇课文,课文中的“我”也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他又是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见课件1)

(二)指导复述:

1学生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见课件2);

2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师: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既不能上也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像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

(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完整的复述了故事的情节)

师(小结):他说得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

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这样熟练的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应该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你们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学生就会体会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朗读品析:(14~22)

1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在课文中进行打记、批注。)(见课件3);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我认为父亲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他对孩子进行诱导教育,帮助孩子创造了一个“奇迹”。

(2)课文中对“我”的描写最突出的部分是什么?(心理描写)

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我觉得课文中的“我”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学生们刚刚跨入初中大门,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很陌生,而且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肯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困惑。认真反复地朗读品析心理描写这个环节为今后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借鉴。

2分组讨论:(第1题分给1~3组,第2题分给4~6组)

在讨论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观点进行分析、整合,并且小组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在讨论后,要进行全班展示。

3结论展示:(见课件4)

(1)亨特爸爸是一个爱孩子(寻找孩子,很有耐心)、善于诱导教育孩子的人。他将一次孩子生命面临的危机变成了一次促进孩子成长的良机,让他病弱幼小的孩子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奇迹”。对那时候的亨特而言,确实是一个奇迹,因为当时他认为自己“下不去”“会摔死”。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假如中国父亲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呢?由此展开小小的讨论。

(2)心理描写:恐惧(头晕目眩)——绝望(绝对、啜泣)——麻木——迟疑(尝试小心翼翼)——自信(信心大增;成功:巨大的成就感、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4小结:

这个环节是基于朗读的品析,所以对课文中的几处细节(特别是两处“啜泣”)要求学生反复品读,我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范读,以提升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四)表达感受: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2、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见课件5)。如:我多年来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并且做了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发表了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姚明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3、我展示以上的例子后,让学生默读例子,然后再仿照这段话说话,让他们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生活哲理。

(五)课堂小结:(见课件)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想到“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文中的父亲就是用这种实际的教育方法教育了“我”。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相信别人,特别是经验比你更丰富的人,前面的风景更好,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但也不要完全依赖别人,更不要总是被别人抱着走、牵着走,只有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漠然“置之”,哪怕你只有一点点能力,也应多加关心、帮助别人,一人献出一点力,一人献出一点爱,那就是团结的力量,那就是大爱。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激励自己前行,相信你自己,你是最棒的。

六、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层层诱导、讨论交流、提供句型等教学方法,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附教学反思,附课件:

教学反思:

上完这篇课文后,我觉得以下几点是处理的比较成功的。

1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我认为一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教材编者是有明确意图的。意图在哪里呢?就在单元提示,课前提示以及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寻找到教学要求,并结合我班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如果不能从教材本身寻找确定目标,则课堂要么是面面俱到,要么是无的放矢,不能做到一课一得或一课几得。

2充分的将课文内容融汇到教学过程中。整堂课的课题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个很平凡的故事,但是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段了不起的经历,在五十七年后的亨特看来还是一段“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实在是太重要了。每个人都是在尝试、坚持中成长、成熟、成功的。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对“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成功”的生活哲理有更深的体验,我在复述课文、朗读品味的环节中也是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思路对学生进行诱导的。在“表达感受”环节中,我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学生提供范例,让学生具体、充分感受“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巨大魅力。

3这篇课文让我看到中美两国教育方法存大的差异: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今天的中国,家长所采取的方式一般与莫顿、亨特父亲的方法不同,也许是搬梯子,也许是打110、119,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但是这种解决方式不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如此深刻的痕迹。美国十分注重鼓励孩子自主、尝试、创造,这也是美国科学技术至今领跑全球的根本原因。反观我国解放后的教育,连一个诺贝尔奖都拿不到,连钱学森先生逝世前也感到十分遗憾。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开始诱导学生尝试、创新,尽管效果不一定很好,但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我同时也想让孩子们理解父母亲,他们有时候让你自立,比如洗衣服、做饭、独自出门都是爱你的一种体现。

以上说课多有不周敬请评委及各位嘉宾批评指正,我一定虚心接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形容人瘦削。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下去。”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篇6

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

生:对儿子说的。

师:同学们看书看的真仔细!老师要再考考大家,知道的举手发言,好不好?

生:好!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生:儿子在有困难的时候。

生:儿子在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说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象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

生:

师: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让它更具体,好不好?

生:57年前的7月,费城,天气很闷热,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可是,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胆子也比较小,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到了山顶,并且准备回家了。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终于脱险。

师:他说的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重点解读

师:同学们,“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们找出来。

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里是写我在父亲的指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脱险的全过程。

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师:我说“很好“,并没有说他说的就是标准答案啊!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只要你能言之成理,就行!

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我想。”

师:你为什么将后面的那段没有要呢?

生:因为我觉得最后一段是写“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的事,不能要。

师:有道理!老师问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

生:从“‘听我说吧。’……我想。”

师:你为什么没有要前面的呢?

生:我觉得前面的那段是父亲来与我的谈话,还没有涉及到“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很好!大家都说的很有道理,就要这样!请继续!

生:从“‘听我说吧。’……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请说理由。

生:我觉得“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直到脱险才对!

师:刚才同学们给了四个答案。请大家认真朗读这些内容,同桌的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究竟谁的答案是正确的答案。

生:

生:如果回答“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段落,那就应该是从“‘听我说吧。’……我想。”这里是父亲指导我走,以及我如何走的。如果说是脱险的话,那就应该是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同学们就要这样读书,就要这样去分析,很好!下面我们看这几段中,哪里是“走一步”的内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生:从“‘听我说吧。’……我顿时有了信心。”是父亲指导我走一步,我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后面的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师:哪一部分用的笔墨多呢?为什么?

生:“走一步”用的笔墨多,因为万事开头难!

师:很好!当我迈出了第一步后,我开始有信心,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朗读,认真地读出那种心态与语气。

生读。

师: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间的故事?

生:发生在57年前的故事。

师:事隔57年了,我还记得,那么这件事一定在当时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在后来也对我的生活有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这最后一段也就是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哪句话体现出来了?

生: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是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

师:就是这句。那么我们题目的含义如何去理解呢?

生:也是这句。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篇7

武汉市新洲区邾城二中邮编430400

一、导入新课

在师生问好后,我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以此导入新课。我讲道:“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由于在早朝读的时候我让他们读过这篇课文,因此我的话音刚落下来,就有学生抢答,“他是莫顿.亨特。”“爬山”“爬悬崖……”我想学生们对课文可能还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接着说:“对,他就是莫顿亨特,那么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下面请大家先仔细朗读课文,然后请大家代替他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

在学生读完后,复述前,我还问学生:“你们说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有学生说:“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说得很好,那么,从详略来看呢?”我接着问。学生中有人补充说:“应该重点复述我是怎样在爸爸的指点下走下悬崖的,还应该重点描述一下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我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就让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其间,我在教室中穿插走动,不时倾听学生的复述,我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按提示复述的,看来学生们对课文内容已经十分熟悉了,我想已经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二、自主、合作、探究

在对学生们的复述进行总结后,我说:“现在同学们对课文已经十分熟悉了,这是我们学好文章的基础,那么,你们再说说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呢?”

学生们听后,面露难色,似乎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我决定让同学们从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中找到思考的方向。

我说:“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本单元学过的《滋味》,看看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稍作思考后,学生就纷纷发言,有的说:“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在写作文的时候应该注重人物的动作、心理的描写,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具体可感。”有的说:“我明白了生活原本就是有滋有味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去品味、体验、感悟。”

……

“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再想想这些知识我们分别使我们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我又问。

“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收获。”

“使我们在写作上有了收获。”

“不对,你说得太片面了,应该说使我们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了新的收获,因为,写作只是语文的一个方面。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最后我就总结说:“看来大家一致认为,面对一篇新的课文,我们都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学习,一是看在语文知识方面能学到什么;二是看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明白了这些,你们再说,今天的这篇课文,你能有些什么收获呢?你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再告诉老师。”我又把那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们。

有了刚才的讨论,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阅读时自己体会最深的东西就找到了归属。

有的说:“作者对自己的心理描写刻画的十分细致”。

有的说:“文章的细节描写很生动,对人的心理把握很准”。

有的说:文章的语言……语言……我觉得有些句子写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这位学生似乎不知道如何表达她的意思,但但是她又显然感受到了什么。于是我让她念一下她体会到的句子。

于是她念道:“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噗噗乱跳。”

“你体会到这个句子写得很好,好在哪里,你能说说吗?”我说。

“瘦骨嶙峋正是表现了我体质的瘦弱,与前面的8年来我一直有病相照应,而噗噗乱跳则反映了我这时恐惧的心情。这一句话就把这两层意思都表现出来了。”学生答道。

“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我问。

又有学生念道“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在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好在哪里?”我问。

学生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当时极度恐惧的表现,因为恐惧所以产生了幻觉。”

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们自己在下面读两遍,进一步体会。

我看到学生们都体会到了这些句子的妙处,于是,我问道:“刚才靖雯同学只是体会到了句子的妙处,却不知道怎么表述,你们知道吗?”

“这就是说这些句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由于在前一篇课文中学到了,因此,大部分学生马上就脱口而出。

“我们也应该在平时的练笔中去锤炼我们的语言,让我们的语言也富有表现力。这就是我们今天从课文中学习的第一点语文知识。”我边说边板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且把前面两位的发言也板书在黑板上:心理活动及细节描写。我接着问:“你们觉得还有没有其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们又翻了翻书,但没有人举手了,我想那我这节可就按大家体会出来的知识点讲吧。于是我说:如果没有那我们下面的时间就先来体会一下本文的心理描写的妙处并及作用。大家各自先分别找找“冒险爬山”和“脱险”这两部分的心理描写的重点词语或者句子,再结合语境体会一下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妙处,在书上作批注。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就让小组推选代表分别回答。

一个学生说:“在攀爬悬崖过程中表示心理活动的词有: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噗噗乱跳、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一个学生说:“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有些什么心理。”我追问道。

“有因为胆小而表现出的恐惧”

“有上不去又下不来的无奈。”

“有后悔当初不该来的悔恨。”

……

不等那位学生说话,下面就有人说了出来。

我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里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的刻画出了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恐惧、无奈、悔恨,委屈和还有迷茫。但最主要的是……?”——“恐惧”。大家齐声答道。“这样就让我们很分明的看到了一个不仅身体瘦弱,而且连意志品质也那么‘瘦’小的‘我’。我们这里分析的是冒险爬山时的心理,那脱险的过程中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我接着说,并且又叫了一个小组的代表起来回答。

他说:“在脱险的过程中,描写心理的句子有‘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这似乎是能办到的’‘我能办到’。”

“有什么作用呢?”我问。

学生回答说“这些句子写出了我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我由最初的毫无信心,慢慢变得有一点儿信心,最后是信心大增,所以我最后能安全脱险。”我看他能回答得这么好,于是我表扬了他:“刘鳌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我们读书就要达到这种效果,将文字中隐含的信息都读出来。要不要给他来点掌声?”顿时热烈的掌声响起,看得出大家得掌声中饱含着钦佩之情。

我叫大家停下后,说:“刚才我们体会了一些富有表现力得句子,也体会分析了精彩的心理描写,你们说,这些都是我们在哪方面得收获?”学生们回答说:“语文知识方面的。”我又说:“那我们在思想方面又有哪些收获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按要求动了起来,经过思考后就互相讨论开来,我也不时凑过去听他们的讨论,看观点多不多、新不新、深不深。

我看到讨论得差不多,大家得声音也越来越小,于是就组织学生们交流。

有的说:“我们做事不要老想着最终的目标是什么,而应该先把眼前的做好。”

有的说:“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信心,文中我就是在父亲的鼓励下,逐步树立信心,才慢慢走下悬崖的。”

有的说:“我们要学会鼓励别人,适当的鼓励能给人强大的精神动力。”

有的说:“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做一件事情。他明明是有病,却怕别人说他是胆小鬼,而跟着去爬山,以致于使得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有的说:“我们看到自己的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不应该弃他而去,而应该去帮助他。”

有的说:“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应该一味的想着多么艰难,而应该镇定冷静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的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溺爱孩子,而应该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去做,锻炼孩子的能力。”

我边听边带着大家评论,最后我说:“大家的发言真是精彩,有的从如何面对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的角度、有的是从朋友如何相处的角度、有的从父母应该如何教子的角度、有的从我们做事应该量力而行的角度、有的从鼓励人的角度分别谈了自己的收获,有一些观点,甚至连老师也没有想到。大家通过交流,彼此就又多了一份财富,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珍惜这些财富、用好这些财富。”就此结束了本课。

执教感言:

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学目标过程化、教学设计意向化、教学组织合作化……特别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执教过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我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说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失控,如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收效甚微。那么到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我想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就是课标为我们指明的方向吗?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他们独自或合作找出要学习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是完全可能的,让他们讲出自己从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从教学实际来看,他们也的确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师的确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适当放手,让他们在长期的磨练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感,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那么语文教学也就不会再是我们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痛。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篇8

武汉

一、导入新课在师生问好后,我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以此导入新课。我讲道:“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由于在早朝读的时候我让他们读过这篇课文,因此我的话音刚落下来,就有学生抢答,“他是莫顿.亨特。”“爬山”“爬悬崖……”我想学生们对课文可能还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接着说:“对,他就是莫顿亨特,那么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下面请大家先仔细朗读课文,然后请大家代替他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在学生读完后,复述前,我还问学生:“你们说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有学生说:“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说得很好,那么,从详略来看呢?”我接着问。学生中有人补充说:“应该重点复述我是怎样在爸爸的指点下走下悬崖的,还应该重点描述一下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我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就让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其间,我在教室中穿插走动,不时倾听学生的复述,我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按提示复述的,看来学生们对课文内容已经十分熟悉了,我想已经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二、自主、合作、探究

在对学生们的复述进行总结后,我说:“现在同学们对课文已经十分熟悉了,这是我们学好文章的基础,那么,你们再说说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呢?”

学生们听后,面露难色,似乎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我决定让同学们从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中找到思考的方向。

我说:“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本单元学过的《滋味》,看看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稍作思考后,学生就纷纷发言,有的说:“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在写作文的时候应该注重人物的动作、心理的描写,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具体可感。”有的说:“我明白了生活原本就是有滋有味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去品味、体验、感悟。”

……

“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再想想这些知识我们分别使我们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我又问。

“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收获。”

“使我们在写作上有了收获。”

“不对,你说得太片面了,应该说使我们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了新的收获,因为,写作只是语文的一个方面。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最后我就总结说:“看来大家一致认为,面对一篇新的课文,我们都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学习,一是看在语文知识方面能学到什么;二是看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明白了这些,你们再说,今天的这篇课文,你能有些什么收获呢?你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再告诉老师。”我又把那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们。

有了刚才的讨论,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阅读时自己体会最深的东西就找到了归属。

有的说:“作者对自己的心理描写刻画的十分细致”。

有的说:“文章的细节描写很生动,对人的心理把握很准”。

有的说:文章的语言……语言……我觉得有些句子写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这位学生似乎不知道如何表达她的意思,但但是她又显然感受到了什么。于是我让她念一下她体会到的句子。于是她念道:“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噗噗乱跳。”

“你体会到这个句子写得很好,好在哪里,你能说说吗?”我说。

“瘦骨嶙峋正是表现了我体质的瘦弱,与前面的8年来我一直有病相照应,而噗噗乱跳则反映了我这时恐惧的心情。这一句话就把这两层意思都表现出来了。”学生答道。

“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我问。

又有学生念道“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在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好在哪里?”我问。

学生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当时极度恐惧的表现,因为恐惧所以产生了幻觉。”

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们自己在下面读两遍,进一步体会。

我看到学生们都体会到了这些句子的妙处,于是,我问道:“刚才靖雯同学只是体会到了句子的妙处,却不知道怎么表述,你们知道吗?”

“这就是说这些句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由于在前一篇课文中学到了,因此,大部分学生马上就脱口而出。

“我们也应该在平时的练笔中去锤炼我们的语言,让我们的语言也富有表现力。这就是我们今天从课文中学习的第一点语文知识。”我边说边板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且把前面两位的发言也板书在黑板上:心理活动及细节描写。我接着问:“你们觉得还有没有其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们又翻了翻书,但没有人举手了,我想那我这节可就按大家体会出来的知识点讲吧。于是我说:如果没有那我们下面的时间就先来体会一下本文的心理描写的妙处并及作用。大家各自先分别找找“冒险爬山”和“脱险”这两部分的心理描写的重点词语或者句子,再结合语境体会一下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妙处,在书上作批注。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就让小组推选代表分别回答。

一个学生说:“在攀爬悬崖过程中表示心理活动的词有: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噗噗乱跳、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一个学生说:“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有些什么心理。”我追问道。

“有因为胆小而表现出的恐惧”

“有上不去又下不来的无奈。”

“有后悔当初不该来的悔恨。”

……

不等那位学生说话,下面就有人说了出来。

我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里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的刻画出了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恐惧、无奈、悔恨,委屈和还有迷茫。但最主要的是……?”——“恐惧”。大家齐声答道。“这样就让我们很分明的看到了一个不仅身体瘦弱,而且连意志品质也那么‘瘦’小的‘我’。我们这里分析的是冒险爬山时的心理,那脱险的过程中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我接着说,并且又叫了一个小组的代表起来回答。

他说:“在脱险的过程中,描写心理的句子有‘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这似乎是能办到的’‘我能办到’。”

“有什么作用呢?”我问。

学生回答说“这些句子写出了我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我由最初的毫无信心,慢慢变得有一点儿信心,最后是信心大增,所以我最后能安全脱险。”我看他能回答得这么好,于是我表扬了他:“刘鳌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我们读书就要达到这种效果,将文字中隐含的信息都读出来。要不要给他来点掌声?”顿时热烈的掌声响起,看得出大家得掌声中饱含着钦佩之情。

我叫大家停下后,说:“刚才我们体会了一些富有表现力得句子,也体会分析了精彩的心理描写,你们说,这些都是我们在哪方面得收获?”学生们回答说:“语文知识方面的。”我又说:“那我们在思想方面又有哪些收获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按要求动了起来,经过思考后就互相讨论开来,我也不时凑过去听他们的讨论,看观点多不多、新不新、深不深。

我看到讨论得差不多,大家得声音也越来越小,于是就组织学生们交流。

有的说:“我们做事不要老想着最终的目标是什么,而应该先把眼前的做好。”

有的说:“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信心,文中我就是在父亲的鼓励下,逐步树立信心,才慢慢走下悬崖的。”

有的说:“我们要学会鼓励别人,适当的鼓励能给人强大的精神动力。”

有的说:“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做一件事情。他明明是有病,却怕别人说他是胆小鬼,而跟着去爬山,以致于使得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有的说:“我们看到自己的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不应该弃他而去,而应该去帮助他。”

有的说:“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应该一味的想着多么艰难,而应该镇定冷静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的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溺爱孩子,而应该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去做,锻炼孩子的能力。”

我边听边带着大家评论,最后我说:“大家的发言真是精彩,有的从如何面对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的角度、有的是从朋友如何相处的角度、有的从父母应该如何教子的角度、有的从我们做事应该量力而行的角度、有的从鼓励人的角度分别谈了自己的收获,有一些观点,甚至连老师也没有想到。大家通过交流,彼此就又多了一份财富,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珍惜这些财富、用好这些财富。”就此结束了本课。

执教感言:

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学目标过程化、教学设计意向化、教学组织合作化……特别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执教过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我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说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失控,如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收效甚微。那么到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我想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于能力、过程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就是课标为我们指明的方向吗?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他们独自或合作找出要学习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是完全可能的,让他们讲出自己从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从教学实际来看,他们也的确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师的确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适当放手,让他们在长期的磨练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感,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那么语文教学也就不会再是我们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痛。

2004.10.16

原文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灰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面应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瞬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眺,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是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了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下,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篇9

莫顿·享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融情境、意趣和哲理于一体的优美散文。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三个问题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一、文章两次写到“啜泣”,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文章为什么不直接写“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而要先写“啜泣”?

前一次“啜泣”,是“我”身处“悬崖峭壁”时恐惧心理逐步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开始爬时就“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后来又“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所以此时的“啜泣”,滴下的是懦弱者的苦泪;发出的是自卑者的呜咽。后一个“啜泣”,是在“我”终于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之后。同是“啜泣”,这一次却有特殊的丰富的内涵:既有惭愧、后悔和自责,又有脱险的激动、兴奋和自豪,同时又注入了对父亲的感激。所以这里的“啜泣”,滴下的是胜利者的喜泪,发出的是成功者的心声。这一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表露,上承前一次“啜泣”的恐惧感,下启投入父亲手臂后所产生的“成就感”,符合特定的情境和儿童的心理,真切自然,令人信服。

二、“我”的父亲为什么不自己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为什么不让“我”就在黑暗里自己爬下来?

“我”的父亲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他抓住了这一进行攻坚克难精神教育的好机会。他深知孩子的路要靠自己去走,不合适的“扶”是害而不是爱,孩子总是在一次次历练中锻炼出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当然,不给手电光生硬地命令“我”在黑暗中爬下这种简单化做法也许会导致心理崩溃、自暴自弃。“我”的父亲采取边鼓励边指导的做法终于获得成功告诉我们: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精神不仅需要科学的理念,而且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手段。

三、文章结尾由事及理,引导读者感悟人生哲理。这段话阐述了哪些辩证关系?

可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险与夷。人生之旅,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总会遇到曲折坎坷,甚至险情。此时如果你“感到前途渺茫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不思进取,那你必然会跌入“险”的深渊不能自拔,“险”会越来越多,小“险”会变成大“险”,甚至“夷”中生“险”;相反,如果你不失自信,迎“险”而上,那就化险为夷,登上美妙的人生之巅;二是思与行。如果只是只想到困难,“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不跨出尝试战胜困难的“最初的一小步”,那么等待你的将是永远的黑暗;只有既“思”困难又“思”希望,且“思”而有“行”,才能冲出阴影,走向光明;三是短和长。在崎岖的险道上跋涉,短短的“一小步”都是很可贵的,正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不断积累书写着漫长的人生之路。文章的结句“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告诉我们,只要不轻言放弃,不小视“一小步”,不小胜即骄,就能冲顶成功,进入令人“惊奇则自豪”的境界。

上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知识点精析

下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4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篇10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  

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一次在  

小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线索、起伏照应、心理刻画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含蓄委婉。因此,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学习上的,家庭中的与人相处时的……,面对这些,你怎么办呢?其实,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需注意的:训诫迂回啜泣纳罕

头晕目眩颤抖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字词积累>

三、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2、故事发生的时间?

3、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4、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5、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6、“我”为什么不下来?

7、“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四、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时将全文分为两部分:①冒险。②脱险。

要求:①尽量完整。②详细得当。③生动具体。

在复述过程中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1、进行口语训练。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五、主旨研讨:

①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②“我”在走下仅几米高的悬崖后,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③结合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④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主,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二、多角度阅读,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于复杂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2、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学会

多的从一篇文章中获得知识和感悟。>

三、讨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这个环节主要是强调文章主旨以及学以至用>

四、补充阅读:读课后汪国真的小诗,谈谈你的理解、感悟。

<本环节是扩展阅读>

五、作业:小作文:

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

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

反思:

本课完成较好的任务:

1、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2、对记叙文六要素及记叙顺序的强调。

3、精彩赏析环节学生参与性强,思维灵活活动。

4、本课中对学生口语训练基本到位。

5、拓展题确实使学生得到开拓。

出现的缺点和问题:

1、复述环节参与学生有限,而且复述中总有遗漏。

2、在课时安排把握上比较困难,由于学生积极性太高,在两课时

内完不成任务。

3、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把握不够深刻、准确。

4、拓展作业很受学生语言和写作水平的限制,不够理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篇11

一、词语积累

耸立:高高地直立。

峭壁:陡直的山崖。

灌木: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如荆、玫瑰、茉莉等。

颤抖:哆嗦;发抖。

迂回:回旋;环绕。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嘲笑:用言辞笑话对方。

恐惧:惧怕。

疲乏:①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而需要休息。②因运动过度或刺激过强,细胞、组织、器官的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

屡次:一次又一次。

灰心丧气:意志消沉。

应付:①对人对事采取方法措施。②敷衍了事。③将就、凑合。课文中用的是第一种意思。

二、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嶙峋回目

纳罕小心

三、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五、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在于走好每一步,要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六、文章思路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上不得上,下不敢下。

第二部分:脱险。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感悟。写作者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七、记叙的技巧

本文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注意前后的伏笔与照应,使得文章记叙很周密。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文章多次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见匠心。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文中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八、课后习题答案

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意思,既练朗读,又练说话。朗读的要求是: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复述故事情节的要求是: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有关数字;说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事情的结局。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领悟一步一步坚持不懈解决困难的人生哲理。

本题要求能走进生活,无论说什么,做什么,要能表现同学们患难与共的爱心,体现勇敢精神。具体内容可自由表达。

本题要求大家结合课文总结人生经验,这既是练笔活动,又是交流活动。没有字数规定,宜短小精悍。内容要真实,书写标题、设计花边要美观。张贴,布置专栏,可自告奋勇地负责编辑、设计和张贴。

上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5

下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三问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篇12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了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篇13

语文课上,人声鼎沸。学生们正在热烈的讨论《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学生很多都是佩服文中的父亲的:善良、和蔼、慈祥、有智慧、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这么冷静的指挥自己的孩子克服困难,不但让孩子体会了成功的感受,而且给了孩子一辈子的勇气...甚至有学生感叹,我怎么就没有这样的父亲,我要是这个儿子该子该多么幸运。我看讨论得差不多了,正准备进入下一个讨论“你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时,一个名叫王寅的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喜欢的人是那四个小伙伴。”我有些吃惊,按一般人的理解,那四个小伙伴应该是大家批评的对象。因为他们不但嘲笑“我”,还对“我”弃之不顾。这种没有同情心的人,是我们所不齿的。不过,我还是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什么?你喜欢他们什么呢?”“我喜欢他们勇敢,他们敢于去爬悬崖;我喜欢他们为了自己达到目的,敢于舍弃。”“哦?他们敢于舍弃什么?”“老师,我知道,你们都会觉得那四个小孩无情无义,你们会认为他们四个没有同情心,把身体不好的‘我’扔在悬崖上。但是,老师,你们有没有想过,第一,那四个小伙伴并没有要求‘我’和他们一起去爬悬崖,第二,他们也有自己的任务,就是如何最快的爬过悬崖。第三,如果他们都去帮助‘我’了,有可能,他们全都会被困在悬崖上,天黑也不能下来。还有,现在的社会就是弱肉强食,谁没有能力,谁就会被淘汰。”说着说着,在有一部分学生的不赞同的嘘声中,他越说越小声,但还是十分坚持。“那你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吗?”“有必要同情弱者吗?”“我觉得有,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是强者,所以,要大家一起进步!”“邓小平还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呢?”“并不是富起来就不管别人吧!”我还没有要求讨论,一场辩论赛就已经拉开帷幕。我耐心的听着各种各样的意见,心里说不出的激动,我喜欢这种氛围。这才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如果你一天都去管别人了,你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吗?比如街上这么多乞丐,你再有钱,管得过来吗?如果你去应聘一个高薪职位,你会不会因为同情别人而把这个位置让给别人?如果在奥运会上,刘翔看见那个什么逊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来,他能得冠军吗?. 王寅虽然势单力孤,但一点儿也没有胆怯。他连续几个棘手的问题把同学问住了,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我。我在思考:“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才七年级,他怎么会想得如此深沉?其实他讲的都是事实,有一部分应该说是正确的,至少是客观现实。那我又该如何引导他呢?”我微笑着看着王寅,遭到大家的反对,他表面上很坚持己见,但已经有点气恼了。我说:“我个人是很佩服王寅的!一是他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一定的深度。而是他善于思考生活,你们也听到了他刚才的一番话,如果平时不动脑筋是说不出来的。!”王寅的脸上明显的放松了许多,甚至有了一些得意的神色。虽然他极力掩藏。“今天,其他同学表现也不错。在这里,我也不对你们两方的意见做出‘终审判决’,我将两个故事:一个是大雁的故事。说是每一个大雁的雁队中,如果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是受伤,这个雁队一定会有两只健康的大雁留下来照顾它,和它一起越过田野、飞过小溪,对付所有的突发事件和困难,面对所有的困难和危险,直到它痊愈或死去。第二个故事是一个测验:一个外国女士到了中国的一所学校,邀请了五位小学生做一个实验,把五个拴着线的小球放进一个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们在30秒以内把自己手上牵着的那个小球拉出来,如果没有拉出来就会被海水淹死。听完要求以后,其中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见他和几个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开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见最小的那个孩子首先奋力一拉,他的小球出来了,5秒,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最大的那个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刚好完成。那位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连声称赞中国小孩了不起。她说‘我在许多国家都做过这个实验,但其他孩子都是在命令下达后,争先恐后的往外拉,结果全部被淹死了。只有你们真正完成了这个实验!你们真是好样的!’”故事刚讲到这里,下课铃声响了。我给同学留了一道思考题:你知道奥运会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吗?你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互助?这堂课结束很久以后,我还一直在思考着这节课上发生的一切。  感悟: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习惯了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可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什么我们总是想着要他们“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呢?但是,学校既然是教育社会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认为,潜移默化比较好,如果是生硬的说教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篇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究人物做法,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感悟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阅读: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

作者用哪句话结束了人生经历的讲述?

在这种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什么?

2.复述故事情节。

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提出明确要求:①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③尽量用自己的话。

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故事发生的时间?

——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我”为什么不下来?

——“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是“冒险”,后一部分可谓是“脱险”,请一位同学复述“冒险”,一位同学复述“脱险”。

在复述过程中可以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1、进行口语训练。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如何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3、文章结构。

板书:

“我”跟小伙伴去爬悬崖

“我”爬到半途陷入困境。

“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

童年经历留给“我”的人生经验。

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5、主旨研讨

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

三、拓展延伸:

阅读文章,学会了很多,从中领悟了人生哲理。

送同学们一首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每一步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及小诗,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这个环节主要是强调文章主旨以及学以至用>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们只有把这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

五、布置作业

1、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至少三个造一段话。

2、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导入: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二、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三、多角度阅读。

讨论:1、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于复杂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2、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3、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4、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5、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这几个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学会从一篇文章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感悟。>

相关的分析:

父亲角度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亲。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师总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杰利角度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师追问:患难见真情,好朋友应当有难同当。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四、总结感悟: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又有什么启示呢?

1.朋友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

2.教育孩子应注意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

3.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应学会正确面对。

4.遇到危险要冷静,寻找方法一步步解决,不悲观失望、失去信心。

三、课堂小结

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四、补充阅读:试着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附: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阅读指导:

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五、作业:小作文:

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

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篇15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是本课的目标,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生学习本课兴趣较浓,且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篇1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闷热玩弹子游戏(dàn)不能动弹(tán)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卜卜乱跳(bobo)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ò)瘦骨嶙峋(línxún)

常用词语训诫迂回凝视啜泣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③发现问题,回答: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引导方式:用假设情境激活思维,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或“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等,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父亲的态度;二是关注父亲的指点“我”下悬崖的方法;三是关注“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及脱险后的心理感受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由言说,内化所得经验。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想办法解决的困难?

2、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四、教学活动片段

师:

在自读提问时,有同学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生1: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看到我儿子卧在悬崖上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我会害怕得不知所措,连忙打电话给警察,让警察来救我的儿子,然后对儿子说:“不要怕,警察叔叔一会儿就来,你再坚持一下!”

生2: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么伟大,教他走下来:万一他一害怕,摔下来怎么办?我只会自己慢慢靠近孩子,小心地把他抱下来。

生3: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也很可能会自己爬上去把孩子接下来。但我知道那是不对的,这样对孩子是不会有好处的。所以我只能选择让孩子自己勇敢地从悬崖上慢慢走下来,不断的给他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地下来。

生4: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自己爬上去救他。我要鼓励他自己去战胜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克服眼前的一个个难关,最后到达胜利的彼岸。当然我也会为他照那束光,让他明白,前方总有希望,在他遇到困难时,他的父亲总会支持他的。

师:

虽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都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我比较赞同后两位同学的意见。你们不但知道文中的父亲怎样做,而且能深刻地理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父亲上去把他抱下来,那么“我”以后碰到困难时会怎样?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和指点,“我”能不能获得让我一辈子受用的“人生经验”?

…………

生1:假如我是杰利,我不会抛下朋友不管,我会尽力帮助他从崖壁上爬下来;即使我没有那个能力,我也会马上跑去叫大人来帮忙。

生2:

杰利没有“抛下朋友不管”,虽然他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对“我”不放心,心里还一直牵挂着“我”,爸爸能找到“我”,肯定是杰利带来的。

生3:假如我是杰利,如果我们去爬悬崖,因为知道他身体不太好,所以我会跟在他后头,帮助他爬上悬崖,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在往下爬的时候,我非但不准许别的同伴嘲笑他,还会让这些朋友一起鼓励他。

生4:如果我是杰利,我会在大家决定把他丢弃在一边时,劝大家想办法营救他,一边营救,一边让一两个人去通知他的父亲。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中能看到同学们身上有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对同学、对朋友有一颗爱心。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并不是因为困难,我们才失去信心,难以办到;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显得困难,难以办到。”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多鼓励他,帮他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困难。

五、教学设计反思

1.关于本课的教学重点的确立。以认知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放在突出的位置,把情感目标当作一种附属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语文教育则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以人的生存发展为出发点的教学重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特点和它所在的位置,决定了它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思想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学习并内化对待困难、克服困难的经验,而不是某一具体知识和能力。

2.关于本课的教学形式的选择。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本文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应该选择学生自主阅读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

3.关于本案例的具体编写问题。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设计,必定带来教师思考重点和备课方式的改变。过去的备课,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考虑的是怎么导入,设计哪些讨论问题,怎么结尾。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为核心的线性流程。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思维不会依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维流程运转,只要断开其中任何一环,教学流程就不再顺畅。本案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具体写法上试图进行突破,但很不成熟,还有许多矛盾和遗憾。

六、教学资源汇编

练习题设计

1.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①从内德的角度来叙述事情的起因

②从杰利的角度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

③从父亲的角度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

2.搜集并摘录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佳句,在班级交流。

3.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相关资料

1.学生范文

勇敢些,再勇敢些

这篇作文是厦门一中初一年级学生学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进入情境“亲临亲历”的优秀习作。作者将自己假设为亨特的好友杰利。

我和内德他们走出了森林,可是,我人在向着回家的方向走,而心总想回到小悬崖上的亨特身边。我不停地回头,真希望看到亨特下了悬崖,向这里跑来。可是,我的身后只有我的影子。

“嗨,杰利,还在想亨特吗?跟他呆久了,你也会成为胆小鬼的!哈哈!”内德说着,其他人也笑了起来。我会变成胆小鬼吗?还是回家吧,亨特他一定会回来的。

正在吃晚饭时,莫顿叔叔急冲冲的进来:“杰利,你知道亨特在哪儿吗?”“亨……亨特,他还没回去?……我不知道……莫……莫顿叔叔。”我结结巴巴地答道。“哦,是吗?”莫顿叔叔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顿时慌了。

莫顿叔叔走后,我急匆匆地拿起手电筒,向森林里小悬崖的方向冲去。森林里的夜色很美,可在我心里,现在的美景根本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亨特的安危。

“亨特你在哪儿呢?”

“杰利!快救我!”

亨特的声音带着恐惧,带着哭腔,在颤抖着。他哭过了。他饿极了。他累坏了。瘦弱的身影蜷缩在石架上。这都怪我。

“亨特,呆着别动,我上去!”

“……”

这悬崖就像随意堆叠的一堵堵石墙,我爬起来并不吃力。不多时,我就来到了亨特的身边。

“杰利!”亨特十分激动,声音古怪地结巴着,就像我们已有几十年未见一样。他的手死死地抓住我,身子死命地往里靠。

“亨特别着急,抓住我的手,眼睛不要往崖底看,勇敢点,我走一步,你走一步,明白吗?”

“嗯。”

现在你把左脚踩在我踩的这块岩石上,再将右脚移到左脚边”,“很好,很好,再跟我将左脚踩在左下方的大岩石上,勇敢点,再勇敢点!”

一切很顺利,没多久,我们就在悬崖下了。亨特抱着我,将身子全挂在我身上。

这时,边上的树旁边出现了一道人影,是莫顿叔叔!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得格外灿烂,笑眼里闪着泪光。

2.同题诗歌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篇17

一、积累运用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

2.给加粗字注音:

①啜泣 ②嶙峋 ③眩目

④纳罕 ⑤训诫 ⑥凝视

3.解词:

①纳罕

②小心翼翼

③训诫

④眩目

4.阅读下边的文字,体会其表达效果。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从这篇文章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1.文中的“我”已经脱险了,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却哭了,这是为什么?2.“父亲”对“我”脱险起到什么作用?3.文章最后一段中,你认为哪句话哲理性较强,是这段的中心所在?4.你从选文中受到什么启发?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

艰辛的历程①“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②“娘晓得。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③“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④娘终于回家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地流下来。⑤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⑥娘不识字,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故意克扣柴的重量。娘气得不行,只有哭。她一边骂,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⑦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气力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娘只有一个办法——借!⑧跑东家,串西家,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好几次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娘为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⑨我读高二那年,家里已经穷得叮口当响。欠了一屁股债不说,屋破偏逢连绵雨,娘在干活时又不慎扭伤了脚。赤脚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医好娘的脚。由于没钱进医院,娘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可娘粗活、重活照样干。那时,我在校寄宿。礼拜六,我回家拿伙食费,看娘的表情,我没忍心问。礼拜天,娘一大早就出去了,傍晚还没回来。我苦着脸,正打算返校时,远远地,我看见娘了——娘拄着一根竹竿,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长长的大路上,夕阳的余辉将娘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每走一步,娘都要咬一下嘴唇——娘分明疼啊!但娘为了省那五角钱车费,硬是咬着牙从十几里外的亲戚家一步一拐地走回来了!五角钱!就为了省五角钱给儿子做伙食费啊!⑩我跑过去,扶着娘,看见娘的嘴唇已咬得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娘从怀里掏出两张10元钞票,吃力地笑着说:“儿,总算借到了,天快黑了,快回学堂吧!”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泪水一点一滴地洒在钞票上。前几天,妹妹来信说,娘收到我在天安门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读着读着,泪水不由得又盈满了我的眼眶,我又想起了娘,想起为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5.本文采用的主要记叙顺序是什么?6.本文第⑧段画线部分的“那个誓言”指的是什么内容?7.本文第②段画线句子“多挺一挺,咬咬牙”表现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她把这句话说给儿子听的用意是什么?8.本文三次写“我”的流泪。请用简练准确的词语分别写出三次流泪的不同:第一次流出的是的泪。第二次流出的是的泪。第三次流出的是的泪。9.概括指出本文主要选取了什么材料来歌颂母亲的?10.你觉得应该学习文中这位伟大的母亲的什么精神?

一、

1.美 莫顿·亨特2.①chuò ②línxún ③xuàn ④nà ⑤jiè ⑥níng

3.①惊奇,诧异 ②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③告诫教导 ④昏花4.生动地表现出“我”的瘦弱和紧张害怕的程度。具体地表现出“我”害怕到神志错乱的地步。这些加粗的词语突出了“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在“我”人生道路上产生的重大影响。5.在困难面前,不要畏惧,把困难分解为一步一步的小困难,要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二、1.这是脱险后的自慰,对父爱的体验和感激,战胜困难的自豪等的泪水。2.鼓励、引导“我”,让“我”有自我脱险的勇气和信心。3.“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4.做任何事都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达到目的。首先要有勇气和信心,无论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分解开,就一定能克服。5.插叙。6.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7.刚强。希望儿子凡事也要刚强。8.离别感恩思念9.母亲克服很大的困难供孩子读书,或借钱供孩子读书的艰辛历程。10.克服困难,从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笔记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