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小一网整理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吧。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篇1王家新诗选
帕斯捷尔纳克
不能到你的墓地献上一束花
却注定要以一生的倾注,读你的诗
以几千里风雪的穿越
一个节日的破碎,和我灵魂的颤栗
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
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
这是我们共同的悲剧
你的嘴角更加缄默,那是
命运的秘密,你不能说出
只是承受、承受,让笔下的刻痕加深
为了获得,而放弃
为了生,你要求自己去死,彻底地死
这就是你,从一次次劫难里你找到我
检验我,使我的生命骤然疼痛
从雪到雪,我在北京的轰然泥泞的
公共汽车上读你的诗,我在心中
呼喊那些高贵的名字
那些放逐、牺牲、见证,那些
在弥撒曲的震颤中相逢的灵魂
那些死亡中的闪耀,和我的
自己的土地!那北方牲畜眼中的泪光
在风中燃烧的枫叶
人民胃中的黑暗、饥饿,我怎能
撇开这一切来谈论我自己
正如你,要忍受更剧烈的风雪扑打
才能守住你的俄罗斯,你的
拉丽萨,那美丽的、再也不能伤害的
你的,不敢相信的奇迹
带着一身雪的寒气,就在眼前!
还有烛光照亮的列维坦的秋天
普希金诗韵中的死亡、赞美、罪孽
春天到来,广阔大地裸现的黑色
把灵魂朝向这一切吧,诗人
这是苦难,是从心底升起的最高律令
不是苦难,是你最终承担起的这些
仍无可阻止地,前来寻找我们
发掘我们:它在要求一个对称
或一支比回声更激荡的安魂曲
而我们,又怎配走到你的墓前?
这是耻辱!这是北京的十二月的冬天
这是你目光中的忧伤、探寻和质问
钟声一样,压迫着我的灵魂
这是痛苦,是幸福,要说出它
需要以冰雪来充满我的一生
最后的营地
世界存在,或不存在
这就是一切,绝壁耸起,峡谷
内溯,一个退守到这里的人
不能不被阴沉的精神点燃
所有的道路都已走过,所有的日子
倾斜向这个夜晚
生,还是死,这就是一切
冬日里只剩下几点不化的积雪
坚硬、灿烂,这黑暗意志中
最冰冷的
在死亡的闪耀中,这是最后的
蔑视。高贵。尊严
星光升起,峡谷回溯,一个穿过了
所有港口、迷失和时间打击的人
最终来到这里
此时、此地。一,或众多
在词语间抵达、安顿,可以活
可以吃石头
而一生沧桑,远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
及高高掠过这石头王国的鹰
是他承受孤独的保证
没有别的,这是最后的营地,无以安慰
亦无需安慰
那些在一生中时隐时现的,错动石头
将形成为一首诗
或是彰显出更大的神秘
现在,当群山如潮涌来,他可以燃起
这最高的烛火了
或是吹灭它,放弃一切
沉默即是最终的完成
守望
雷雨就要来临,花园一阵阵变暗
一个对疼痛有深刻感受的人
对此无话可说
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
这阴沉的先兆,现在
它来了。它说来就来了
起风的时刻,黑暗而无助的
时刻!守望者
我们能否靠捶打岩石来承担命运?
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
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
守望者!你的睫毛苦涩
你的双手摊开,
而雷雨越过花园那边的城市,阴沉沉地
来了。没有别的
你只能让你的疼,更疼
你只能眼看着花园,在另一个世界的反光中
变暗,更暗
一动不动,守望者!把你的生命
放在这里
让亲人们远走他乡
让闪电更彻骨地进入这片土地
花园会亮起来的
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
一个正在到来的
坚定而光明的
词
送儿子到美国
从中国东海岸,到美国西海岸
中间隔着一片梦幻的海洋;
是什么在揪住我的心?儿子
知道飞机的轮子
轻巧地落在旧金山海湾机场。
分不清是阳光还是雪光,远山发蓝,
衣领内仍留着一片北中国的寒霜;
孩子,别一直揪住我的手,
在这迷宫闪耀的转机大厅,
你会找到你的通道。
茫茫时空已使一只小鸟晕眩
接下来会是什么?儿子,系好你的
李宁牌球鞋。让我们再见
让我在每一首诗中为你祝福;从此
从你到我隔开一片梦幻的海洋。
转变
季节在一夜间
彻底转变
你还没有来得及准备
风已扑面而来
风已冷得使人迈不出院子
你回转身来,天空
在风的鼓荡下
出奇地发蓝
你一下子就老了
衰竭,面目全非
在落叶的打旋中步履艰难
仅仅一个狂风之夜
身体里的木桶已是那样的空
一走动
就晃荡出声音
而风仍不息地从这个季节穿过
风鼓荡着白云
风使天空更高、更远
风一刻不停地运送着什么
风在瓦缝里,在听不见的任何地方
吹着,是那样急迫
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落叶纷飞
风中树的声音
从远方溅起的人声、车辆声
都朝着一个方向
如此逼人
风已彻底吹进你的骨头缝里
仅仅一个晚上
一切全变了
这不仅使你暗自惊心
把自己稳住,是到了在风中坚持
或彻底放弃的时候了
日记
从一棵茂盛的橡树开始
园丁推着他的锄草机,从一个圆
到另一个更大的来回。
整天我听着这声音,我嗅着
青草被刈去时的新鲜气味,
我呼吸着它,我进入
另一个想象中的花园,那里
青草正吞没着白色的大理石卧雕
青草拂动;这死亡的爱抚
胜于人类的手指。
醒来,锄草机和花园一起荒废
万物服从于更冰冷的意志;
橡子炸裂之后
园丁得到了休息;接着是雪
从我的写作中开始的雪;
大雪永远不能充满一个花园,
却涌上了我的喉咙;
季节轮回到这白茫茫的死。
我爱这雪,这茫然中的颤栗;我忆起
青草呼出的最后一缕气息……
诗
“北京的树木就要绿了”
——友人书
在长久的冬日之后
我又看到长安街上美妙的黄昏
孩子们涌向广场
一瞬间满城飞花
一切来自泥土
在洞悉了万物的生死之后
我再一次启程
向着闪耀着残雪的道路
阴暗的日子并没有过去
在春天到来的一瞬,我宽恕一切
当热泪和着雪水一起迸溅
我唯有亲吻泥土
那是多么明媚的泥土
曾点燃一个个严酷的冬天
行人们匆匆穿过街口
在路边梦着辽阔的化雪
只需要一个词
树木就绿了
只需要一声召唤,大地之上
就会腾起美妙的光芒
为了这一瞬
让我上路
让我独自穿过千万重晦明的山水
让我历经人间的告别、重逢
命运高悬
在这一瞬后就是展开的时间
在这一瞬后就是泪水迸流
当内心的一切往上涌
让我忍住
忍住飞雪和黑色泥泞的扑打
忍住更长久难耐的孤独
甚至忍受住死——当它要你解脱
多么伟大的神的意志
我唯有顺从
只需要一阵光,雪就化了
只需要再赶一程,远方的远方就会裸露
只需要一声召唤
我就看到——
一个日夜兼程朝向家园的人
正没于冬日最后一道光芒之中……
挽歌
一
这就是被我们自己遗忘的灵魂
一个夜半的车站:没有任何车辆到达
也没有任何出发
二
归来的陌生人:奥德修斯
他在物是人非的故乡寻找的不是女人,
更不是往昔的权柄
而是一支笔。
盲诗人荷马看到了这一切,
但为什么他给我们讲述的
却是另一个结局?
三
夜间的建筑工地。
推土机轰鸣。
它终于为彻夜不眠的失眠者掘出了
一个一直在他身体里作痛的废墟。
四
又一对夫妻离婚,而在五年前
我是他们的证婚人。
还要我讲述事情的经过吗?
不,在悲剧中还有另一个故事。
悲剧诗人应及时地从悲剧中退出
而让一支马戏团欢快地进去。
五
每天她都到网球场去
她弹跳、扣杀,她发出母兽的喊叫,
而把一道道白色的闪光
留在一个男人阴暗的梦里。
六
“那么让我们走吧,你和我”
你看这北京护城河边的一家家饭店
犹如夕阳压低的帽檐
又似一张张嘴,只是吐不出舌头
并且它们就是一个个比喻,等待着
永不到来的艾略特……
七
再一次
她向我讲述童年时代的压抑,
讲怎样遭受母亲的痛打,
讲继父怎样……
而这时你最好把你的手放在她的上面
否则她还不知怎样讲下去……
八
那么
怎样从钢笔中分娩出一个海洋
怎样忍受住语言的滑坡
怎样再次走向伟大的生命之树
怎样不说“他妈的”而说“我赞美”
而在最真实的激情到来之前
把你的所爱举过头顶?
九
泥泞的夜。在一个女人身体里进行的
知识考古学。黑色的皮包
以及里面准备好的论文……
十
你从旧货市场找到了
一些旧画片
和一盏结满油垢的马灯。
你是否就在这盏灯下思念过谁
或是写出了插队后的第一首诗?
一盏马灯带回了一个峥嵘的时代。
然而,当你试着点燃它时
已失去了旧日的激情。
十一
医院长长的走廊。
手忙脚乱的护士们不是在一个人断气之前
而是在一首挽歌里停止了走动。
伦敦随笔
1
离开伦敦两年了,雾渐渐消散
桅杆升起:大本钟摇曳着
在一个隔世的港口呈现……
犹如归来的奥德修斯在山上回望
你是否看清了风暴中的航程?
是否听见了那只在船后追逐的鸥鸟
仍在执意地与你为伴?
2
无可阻止的怀乡病,
在那里你经历一头动物的死亡。
在那里一头畜牲,
它或许就是《离骚》中的那匹马
在你前往的躯体里却扭过头来,
它嘶鸣着,要回头去够
那泥泞的乡土……
3
唐人街一拐通向索何红灯区,
在那里淹死了多少异乡人。
第一次从那里经过时你目不斜视,
像一个把自己绑在桅杆上
抵抗着塞壬诱惑的奥德修斯,
现在你后悔了:为什么不深入进去
如同有如神助的但丁?
4
英格兰恶劣的冬天:雾在窗口
在你的衣领和书页间到处呼吸,
犹如来自地狱的潮气;
它造就了狄更斯阴郁的笔触,
造就了上一个世纪的肺炎,
它造就了西尔维娅·普拉斯的死
——当它再一次袭来,
你闻到了由一只绝望的手
拧开的煤气。
5
接受另一种语言的改造,
在梦中做客神使鬼差,
每周一次的组织生活:包饺子。
带上一本卡夫卡的小说
在移民局里排长队,直到叫起你的号
这才想起一个重大的问题:
怎样把自己从窗口翻译过去?
6
再一次,择一个临窗的位置
在莎士比亚酒馆坐下;
你是在看那满街的旅游者
和玩具似的红色双层巴士
还是在想人类存在的理由?
而这是否就是你:一个穿过暴风雨的李尔王
从最深的恐惧中产生了爱
——人类理应存在下去,
红色双层巴士理应从海啸中开来,
莎士比亚理应在贫困中写诗,
同样,对面的商贩理应继续他的叫卖……
7
狄更斯阴郁的伦敦。
在那里雪从你的诗中开始,
祖国从你的诗中开始;
在那里你遇上一个人,又永远失去她
在那里一曲咖啡馆之歌
也是绝望者之歌;
在那里你无可阻止地看着她离去,
为了从你的诗中
升起一场百年不遇的雪……
8
在那里她一会儿是火
一会儿是冰;在那里她从不读你的诗
却屡屡出现在梦中的圣咏队里;
在那里你忘了她和你一样是个中国人
当她的指甲疯狂地陷入
一场爵士乐的肉里。
在那里她一顺手就从你的烟盒里摸烟,
但在侧身望你的一瞬
却是个真正的天使。
在那里她说是出去打电话,而把你
扔在一个永远空荡的酒吧里。
在那里她死于一场车祸,
而你决不相信。但现在你有点颤抖
你在北京的护城河里放下了
一只小小的空火柴盒,
作为一个永不到达的葬礼。
9
隐晦的后花园——
在那里你的头发
和经霜的、飘拂的芦苇一起变白,
在那里你在冬天来后才开始呼吸;
在那里你遥望的眼睛
朝向永不完成。
冥冥中门口响起了敲门声。
你知道送牛奶的来了。同时他在门口
放下了一张帐单。
10
在那里她同时爱上了你
和你的同屋人的英国狗,
她亲起狗来比亲你还亲;
在那里她溜着狗在公园里奔跑,
在下午变幻的光中出没,
在起伏的草场和橡树间尽情地追逐……
那才是天底下最自由的精灵,
那才是真正的一对。
而你楞在那里,显得有点多余;
你也可以摇动记忆中的尾巴
但就是无法变成一条英国狗。
11
在那里母语即是祖国
你没有别的祖国。
在那里你在地狱里修剪花枝
死亡也不能使你放下剪刀。
在那里每一首诗都是最后一首
直到你从中绊倒于
那曾绊倒了老杜甫的石头……
12
现在你看清了那个
仍在伦敦西区行走的中国人:
透过玫瑰花园和查特莱夫人的白色寓所
猜测资产阶级隐蔽的魅力,
而在地下厨房的砍剁声中,却又想起
久已忘怀的《资本论》;
家书频频往来,互赠虚假的消息,
直到在一阵大汗中醒来
想起自己是谁……
你看到了这一切。
一个中国人,一个天空深处的行者
仍行走在伦敦西区。
13
需要多久才能从死者中醒来
需要多久才能走出那迷宫似的地铁
需要多久才能学会放弃
需要多久,才能将那郁积不散的雾
在一个最黑暗的时刻化为雨?
14
威严的帝国拱门。
当彤云迸裂,是众天使下凡
为了一次审判?
还是在一道明亮的光线中
石雕正带着大地无声地上升?
你要忍受这一切。
你要去获得一个人临死前的视力。
直到建筑纷纷倒塌,而你听到
从《大教堂谋杀案》中
传来的歌声……
15
临别前你不必向谁告别,
但一定要到那浓雾中的美术馆
在凡高的向日葵前再坐一会儿;
你会再次惊异人类所创造的金黄亮色,
你明白了一个人的痛苦足以
照亮一个阴暗的大厅,
甚至注定会照亮你的未来……
旅行者
他在生与死的风景中旅行,
在众人之中你认不出他;
有时在火车上,当风起云涌,我想
他会掏出一个本子;或是
在一个烛火之夜,他的影子
会投在女修道院雪白的墙壁上。
蚂蚁会爬上他的脸,当他的
额头光洁如沙。
他在这个世界上旅行,旅行,或许
还在西单闹市的人流中系过鞋带;
而当他在天空中醒来时,
我却在某个地下餐厅喝多了啤酒。
七年了,没有一个字来,
他只是远离我们,旅行,旅行;
或许他已回到但丁那个时代,
流亡在家乡的天空下;或许突然间
他出现在一个豁然开阔的谷口——
当大海闪光,白帆点点在望,
他来到一个可以生活的地方。
七年了,我的窗户一再蒙上白霜,
我们的炉火也换成了暖气——为了
不在怀念中生活?而我一如既往,
上班、写作、与朋友聚会……
只是孤身一人时我总有些害怕;
我怕一个我不再认识的人突然敲门。
一九九八年春节
一
鞭炮再次响起,礼花升得更高,
这一次高过了人们所能望见的星星。
而我在灯下读着奥登:十四行的担架,
一个脸部肌肉下垂的老人,
像下赌注一样,在时间的轮回中押着韵。
忽然我想到他来过中国,他乘坐的军用吉普
仍奔驰在神圣抗战的尘灰里。
而那是另一个人,一个声音执拗地说,
那是另一种照耀我们的历史。
那么,读吧。今夜,在持续不断的鞭炮声中,
我们会来到一种更古老的黑暗里,今夜
会是另一个人,在灯下读着我们的一生。
二
隔洋打来的电话:儿子。他的声音
仍是那么孩子气,但他已学会了某种迟疑。
他和他的父亲,已有了一种用太平洋
不能丈量的距离。而我该怎样表达我的爱?
孩子们在长大,他们完全不想理解父辈的
痛苦,犹如完全不能理解一件蠢行。
孩子们在长大,时间已使你的爱
变为一种徒劳——那么荒谬,那么致命。
从什么时候,你已习惯了在孤独和思念中
对一个从不存在的人讲话?从什么时候,
当那古老的惩罚落在头上,你竟觉得
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完成?
三
鞭炮在继续,礼花在升起,
取悦于天空,或愤怒于它广漠的虚无。
这里是上苑,昔日皇家的果园,
百年柿树在霜寒中透出了它那不可能的黑;
这里是北京以北,在这里落户的人们
当童年的银河再次横过他们的屋顶,
这才意识到自己永远成了异乡人;
这里是乡土中国,随时间而来的不是智慧,
而是更执着的迷信——又是大年三十,
一个个无神论者连夜贴出门联迎接财神;
而你,却梦见新建的房子泥灰剥落,
砖石活动,时间的脱落的牙齿。
四
徒劳的爱,只有你把我留住,
徒劳的写作,只有你有时给我带来节日。
当鞭炮和礼花变得更猛、更为密集时,
你就有了一种风暴眼中的宁静。
但这不是宁静,而是一种虚空,
在这种静中你有了一种更大的恐惧。
伟大的生命之树,请让我开放我的花朵,
伟大的生命之树,请召唤你的鸟儿。
或是索性用雪来充填,让一场无休止的雪,
宣告你的徒劳——当大地的黑色
完全消失时,那才是你在词中开始跋涉,
或当空听到一种歌声的时候……
五
干旱的冬天。朋友们来来往往,
谈论着诗歌,或乡间的新鲜空气。
他们有的驱车来,有的打的来,一个个
比十年前更有钱、更有名。不错,
“诗歌是一个想象的花园”,但其中
癞蛤蟆的叫声为什么不能愤怒地响起?
我目送着人们离去,回到大气污染屋下,
回到那个于我已日渐陌生的城里。
“我已不再属于这个时代”,这样很好,
这使你有可能想象但丁回首眺望佛罗伦萨的
那一瞬;这使你有可能属于这个漫长的
冬夜:它在等待着你。
六
春节过后,这里又会出现寂静,
乡村的人们,会忍受世世代代的寂寞。
冰雪会融化,布谷鸟会归来,放蜂人
会把他们的家挪到山坡上;
莫妮卡也会从德国到来,并为我的院子
带来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花籽;
一枝隔年种的桃花也许会像梦一样开在窗前。
但是,有什么已永远离开了我们,那是
在去年秋天,那是一排南飞的大雁,
那是飞向远空的生灵,那是
语言的欢乐:它们歌唱,它们变换队列,
它们已永远从你的视线中消失……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篇2指导思想
一、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二、训练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诗歌。
三、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由谈“梦”导入新课
1、教师充满感情的说: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2、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二、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寻找什么?
三、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1、放声朗读。
2、要投入感情。
四、分小组讨论,怎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例如:“想望”这个词就要读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时由于“隐秘”的限制,因此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读得轻一点。
“哭着回来”则要读出“我”的伤心。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既要读出“我”的失望,同时还得读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五、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再读课文
六、展示课件,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画面1、先展示的是一幅远山的画面,层层叠叠的群山,朦朦胧胧的,同时配以《二泉映》的乐曲,并闪出课题《在山的那边》。
画面2、教师边有感情的范读课文,边闪出字幕:“小时候……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画面换成电影《老井》中反映大山深处贫困的画面。
画面3、教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乐曲换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画面切换成《人生》中高加林走出大山的镜头。
画面4、教师朗读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画面切换成大海。
画面5、教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吗?”画面再次切换成深圳美丽的街景,繁华的生活,音乐换成节奏感强的动感音乐。
七、学生跟着课件再读课文
八、讨论作品中出现的三个主要形象
明确:我、山、海
九、教师板书:山——————海
十、讨论山和海各代表什么?
明确:山群山困难
海梦想
十一、简介作者王家新:从湖北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十二、提问:谁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作家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
明确:沈从文——从湘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沙汀——从四川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贾平凹——从陕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十三、他们为什么能从一坐坐大山中走出来?
明确:因为他们都有不断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决心。
十四、走出“群山”的仅仅只有作家吗?
明确:不仅作家,还有科学家、艺术家等一切有着美丽梦想,并为之不断奋斗的人们。
十五、讨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十六、作业
1、用: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写一段话,字数不限,但必须有上面所给的词语和一个中心意思。
2、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山的那边》。
3、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十七、板书设计
山——————海
梦想
附:学生习作
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湖北省宜昌市十中705班冯雨晴
小时候,
妈妈常常带我去江边玩耍。
我总爱问妈妈,
江的东边是什么?
是太阳的家吗?
妈妈告诉我:
那里,是碧蓝碧蓝的大海……
有一天,
我终于如愿以偿的见到了海。
海,
它和妈妈说的一模一样,
碧蓝碧蓝的海水,
蔚蓝蔚蓝的天空,
交相辉映着,
在天和海的交界处,
点点白帆……
飞舞的海鸥……
构成了,
一幅美丽的海天一色图。
夕阳下的大海,
更是灿烂无比:
一切的一切,
都仿佛被镀上了,
一层耀眼的金色,
宛如仙境一般……
这就是海,
我朝思梦想的大海。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篇3【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了解诗歌常识与象征手法。
二、能力目标
1.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目标
1、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山”与“海”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教学准备】导学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检查学生的学案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是当代诗人、诗歌评论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童年的生活经历,他童年时一直没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作者偏偏又是一个善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
三、检查字词、扫通障碍:
凝成、诱惑、隐秘、喧腾、痴想、一瞬间
教师强调:扎下,不读zā应该读zhā,让学生动手查词典,多音字。
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2)各自练习朗读(3)领读(4)齐读
五、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理由。或有哪句诗不理解,划下来一起探讨
六、小组展示,教师指点
参考:1、山的那边是海。大海象征理想、信念。群山象征重重困难。爬山象征坚持不懈奋斗。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是一种艺术符号的运用。
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3、要达到理想的境界,就要历尽千辛万苦,只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4、可能有以下问题
(1)“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6)“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七、总结与提升
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小组讨论交流几分钟,让学生围绕诗歌,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更深入理解本文主旨。)
教师寄语: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心灵齐诵最后几句诗,让好诗伴你们健康成长。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篇4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懂得并能运用一些诗歌朗读的技巧朗读诗歌。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3、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反复的诵读中,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涵的意味和感情。领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发现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那今天我就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小男孩,生于湖北西北部的武当山下,从小随父母工作的调动,在好几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小的他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每天遥望着那无边的群山,他常常想,山的那边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带着这样的一个强烈的想望,经过无数的坎坷和不懈地努力,他终于走出了大山,考上了武汉大学。就读大学期间他开始发表诗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后来成为了一名的作家和文学教授。这个人是谁呢?你知道吗?他的名字叫王家新。在刚上大学不久时,他把自己走出大山的经历用诗的形式写了出来。那么你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让他走出了大山?这首诗他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词并理解积累。
痴想隐秘诱惑喧腾信念【写在黑板左侧。学生解释后让学生用这些词造句子或说一段话,用词恰当用得越多越好】
2、师讲解诗歌的朗读。
要带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要注意停顿、重音,快慢和语气。结合前四句师指导朗读。之后让学生练习朗读。
感情想象重音语气【写在黑板右侧】
3、找学生朗读,师以鼓励为主,纠正不足。
三、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1、学生研讨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可能会有:
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拟人】【心情所致,心情不好,一场大雪就是一场隆重的葬礼。心情特好,一朵雪花,就飘起了整个冬天的浪漫】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幻想全然落空】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比喻一个信念】
诗歌,除字面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的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涵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分析出来的?【这是本课重点和难点。“海”是理想的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本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奋斗,就像听到大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力】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全新世界的光辉灿烂,也就是理想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2、让学生用一幅简单的画勾勒出这首诗的内容,并解说这幅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得出这首诗的主旨】【首先,人,要有理想,要有坚定的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崎岖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中将会实现】
3、你能从诗中找到能够表达这个思想感情的诗句吗?【主旨句。找到后,齐读,注意读出惊喜的语气来。】
4、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能走出大山?为什么他能成为作家和教授?因为他有理想,他有坚定的信念!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我想历无数名人的例子,像写《史记》的司马迁,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发现镭的居里夫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都证实了这一点。屠格涅夫也说:“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虫。”那么你有理想呢?有,又是什么呢?请你说出来给我们听听,并说说你打算怎样去实现你的理想呢?
【哈弗大学曾对一群人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这群人当中有目标有理想的人只占3%,人生奋斗目标特别明确,25年后,这些人绝大多数生活在社会的最上层,他们成为社会各界的精英人才。而那些占27%的没有目标没有理想的人,25年后,这些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充满了抱怨。你想要你的未来怎样呢?没有梦想就没有远方。所以,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人,赶快确立吧,有了理想后,也要不断奋斗,才能梦想花开】
4、分析写法:
其实这首诗就是告诉我们人要有理想,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就能实现理想这一道理,可为什么全诗没有提到困难、理想,却写山和海呢?如果去掉山海会怎样呢?会枯燥无味。这是什么写法呢?【象征】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它和比喻的修辞很像。只不过比喻是一种修辞,一般用于句子,而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一般用于整篇文章。这个具体的事物在诗歌中也有个专有名词,叫“意象”。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比如说诗中的“山”和“海”。诗人写诗往往比较委婉含蓄,不想也不会直说,比如“思念”,他不会说“我想你”,“我想死你了”,而是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的“春蚕”、“蜡烛”就是意象。诗人比较喜欢的意象有:花,特别莲花、还有月亮、蝴蝶、细雨、杨柳等等。
你想写诗吗?那我来告诉你怎么写吧:先有个想法,也就是诗歌的主题思想,再找最能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意象,再用精炼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押韵,再分成行就可以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试一试。老师把自己写的一首小诗读给你们,想听吗?《在季节里》看看你能否听懂。在这首诗里,我选了很多意象,来表达我对自然的喜爱,对知心朋友的渴求。
一个人可以不会写诗,但不可以不读诗,我向大家推荐两个人的诗吧,一个是汪国真的,一个是席慕容的,我也希望同学们通过读诗,你的而生活也充满诗意,就像荷尔德林说的那样“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时间来不及说完就布置作业】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突出诗歌的朗读和理想的确立】【机动。时间允许就谈,不允许就说不知这节课你是否有所收获,如果有,那就是老师的欣慰。很高兴和同学们度过了45分钟的快乐时光,最后老师祝愿在座的每一名同学梦想成真!【结束语】
2、写写你的梦想清单,或者尝试着写一首小诗。
附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群山-------爬山------海意象
|||
重重困难艰苦奋斗理想象征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篇5在一部电影结束的雨声中
王家新
我承认我正经历困惑。近年来所发生的不曾预料到的一切,例如在中国文化界包括诗歌界上演的一切,例如给我们带来更大震荡的9·11事件,都在加大这种困惑。因此,在重新面对写作问题的同时,我还必须去弄明白当今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承认,当今这个世界,它的蛮横和暴力,它的疯狂和错乱,它所暴露和潜在的一切,甚至我周边所认识的一些人,都超出了我的理解。
因此,在这个诗学研讨会上,请允许我不直接抽象地谈论诗歌。正是我的困惑使我再一次感到,如果我们不切入到具体的历史境遇中来面对诗歌的问题,到后来恐怕会再次落入到“美学的空洞”之中。是呵,何谓诗歌,或者说怎样对诗歌的现状进行认识,对于这类问题,我想来想去,到最后想起来的,竟是约瑟夫·康拉德在他的小说中所说的一句话:“这个故事的含义,他认为,并不像果仁那样藏在外壳之内,而是在故事本身之外,围在故事的外层……”
因此,还是让我从一个更大的背景和范围来省思诗歌现状和我们自己的写作问题。当然,问题依然存在。前一段网上有一个“著名诗人的问题”的贴子就这样说:“王家新的问题在于硬要把知识分子的问题弄成是诗人们的问题”。我承认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似乎也抓住了我的某种“问题”。我知道我这个“分子”也的确需要接受教育。但问题是,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中的诗人,果真和“知识分子”无关吗?有没有一个抽象的静止的永恒不变的“诗本体”?诗歌这种语言艺术形式是否应该承担我们对现实人生和时代的关怀?在中国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和文化环境中,何谓“自觉意义上的诗人”?
9·11事件以来,迫使人们放开视野,关注全球范围内的文明问题,关注不同信仰及价值观念之间的剧烈冲突,并审视自身的道德困境。现在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了,9·11事件不仅和美国有关,和本·拉登这样的人物及其恐怖组织有关,也和二十世纪以来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矛盾冲突有关,我甚至想说,它几乎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它是整个人类的噩梦,文明的噩梦。作为个人,我当然本能地抵制这类疯狂的把人类和文明带向毁灭的行径,但作为一个思想者,我承认,我们在如何看待它时却陷入了困境和分歧。
这种困境是道德的,但和我们所处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有关。我们被这一事件所震撼,被随后发生的一切所抓住,但是,这一切却远远超出了我们思考的能力和范围。似乎我们的头脑天生不是为这样的思考所准备的。9·11一声巨响,不仅显出了国民中顽存的阿Q根性,也显出了中国知识界的某种苍白、贫乏、甚至心智上的扭曲。说实话,我真正感到恐怖的,是第二天上班时在我的“知识分子”同行中听到的那一片兴奋的欢呼声。这里,我不想说出耻辱二字。我不明白的是,时代“进步”了吗?时代的确在进步,起码人们是在自由地并且是在自发地发表“属于他们自己”的看法,但恰恰正是这种情形使我意识到,在今天,要真正做到“独立思考”依然是一件困难的事。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然而,9·11又迫使我们去“思”,迫使我们置身于“历史的领域”,迫使我们不被任何力量所左右而是真正去面对问题,甚至深入到集体无意识或政治潜意识中。的确,只有那些“把世界简化为一个卡通式的世界”的人才不会困惑,同样,也正是那些情绪化的激烈反应和不容置疑的绝对话语在妨碍人们去认清历史和现实。我想说的是,9·11不是什么“超级艺术”,更不是外星人对地球人类的袭击。实际上它以一种极端的、超乎人们想象和预料的方式把二十世纪以来甚至更久远的历史以来各种政治、宗教、民族、文明、文化的根本问题和冲突暴露在我们面前。换言之,在这种疯狂的非理性的极端事件背后,其实正是某种历史逻辑在“理性”地推演。同样,某些同胞们的“异常”反应在起初曾让我吃惊,但现在想来,其实也很“正常”:当一种已扭曲的心态已成定势,他们不这样反应会怎样反应呢。
亨廷顿的预言让许多人无法接受,但仍透出一种惊人的敏感。9·11让人们一下子想起了他。但是,为什么冷战结束后,世界会由意识形态冲突“不经过渡”地就直接进入一个民族、宗教、文明、文化冲突的时代?这足已说明了它与冷战时期在话语上的某种“同构”关系。比如,对复杂世界的简化,二元对立思维,话语的绝对性和排它性,思想的暴力及极端主义,等等。所以,对当今世界的诊断,必然会导向对近代历史以来各种政治、意识形态对人性、民族心态和文化的极度扭曲的考察。我不知康德在什么语境中讲过这样一句话“用人性这一根弯棍无法做出直的东西来”,但我知道,这种扭曲,在当今世界权力和财富不平衡的情势下一定会有所表现,一定会导向失控,导向疯狂和暴力。
有人忌言“文明冲突”,但很可惜它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但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往往并不是文明本身的错,而是出于更复杂的历史原因。的确,我们谁也没有权力用一种文明去评判另一种文明。我并不认为本·拉登式的恐怖主义和原教旨主义就代表了伊斯兰文明,就像在我看来B_52的轰炸声是一种对巴赫音乐的莫大讽刺一样。让我们不能不留意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在当今世界,非宗教的疯狂往往以宗教的面貌出现。9·11之后,在中国文学界有人很幼稚地借拉登大谈“理想主义”的危害。拉登代表了一种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请看看萨义德的看法:“事件的本质是,一小撮狂徒为了罪恶的目的胁持了宏大的理念”;哈贝马斯的看法也很值得注意:“尽管他们使用宗教的语言,原教旨主义却是一个现代社会的现象”。在过去,在冷战时期,人们是以“理想”或“主义”之名,现在是以“民族”、“国家”甚或真主之名来煽动大众并控制大众,并以民众或信徒的牺牲,来使自己通向权力或英雄的宝座。这种人物到处都是。正是这类人物,在有目的地制造或激化一种“文明冲突”或别的什么冲突,在把世界强行分为截然不同、势不两立的两半。拉登不正是这样在号召所谓“圣战”的吗?说实话,我为那些真诚而无辜的牺牲品悲哀。
看来,要看清这个被暴力、混乱和各种意识形态及理念所蛊惑所控制的世界,我们的头脑还过于简单。
在中国知识界中还有颇为煽情的一句话:站在被压迫者一边。9·11之后有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恐怖主义,只有被压迫者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不公的关怀,对于弱者的同情,对于正义的诉求当然无可非议,然而,这种立场如果不伴以理性的自我反省而仅仅限于一种道德姿态却是廉价的,甚至,一旦它成为某种不假思索的情绪反应,它还会导致更可怕的灾难。请想想那种“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情结”,多少年来对我们这个国家及其文化所造成的灾难还少吗?愤怒会让人变成无头巨人,仇恨会带来人性和理性的泯灭,那种偏狭和狂热也极有可能转变为邪恶。面对像9·11这样的人类的噩梦,谁也没有权利免于自我反省,被压迫者和所谓弱势文化也没有这种权利。强者有强者的傲慢,弱者也有弱者的偏激。作为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双眼只盯着别人的问题,振振有辞地指责并教训别人,却从来没有勇气正视并反省自家的问题,最起码来讲,这并不是一种对本民族负责的表现,这和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所担当的历史使命也没有多少关系。说来也怪,有那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强国的霸权,却对自家里的问题视而不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政治正确”本来是对某种普遍价值的认同,但现在它却似乎已成为一种思想体制,在钳制着人们的舌头,在钳制着自由思考的勇气和想象力。西方有西方的“政治正确”,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兴起,在我们这里似乎也有了自己的“政治正确”。比如,不对“霸权”做出一副说“不”的姿态就不正确,不说“西方资源”是臭大粪就意味着丧失了一个“汉语诗人”的“尊严”,不骂别人几声“买办诗人”就觉得跟不上这个无知者无畏的时代。这种“正确”,与其说是来自对真理和正义的认同,不如说出自一种意识形态及权力和利益的左右,甚至出于可怕的无知。在种“正确”中,感情用事遮蔽了理性,集体煽情和盲从代替了个人的良知。可以说,这种“政治正确”看上去几乎在很多问题上都正确了,但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即“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上却失败了。
极端的民族主义总是把世界分为两半,分为“我们”与“他们”。然而世界不是这样的。这样的认知方式和理念并不是建立在对个人价值和文明的尊重和关怀上。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民族意识唤起一个民族的心灵,但那种偏狭狂热的民族主义却在扭曲着一个民族的心智。它发酵“合群的爱国的自大”,却无助于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现在看来,我只能认同那种鲁迅式的民族意识,它是一种反省式的、具有自我追问和自我批判精神的民族意识。有了这样的知识分子,中国才有希望。只有懦夫才不敢正视自己,不敢也不愿正视自己在文化上的失败,反而靠自我宣布“胜利”继续生活在虚幻中。的确,一个民族的自我肯定是需要有强有力的内在资源的,同样,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个人在今天也无法简单地生活在任何一种集体想象和观念的庇护下,相反,他的力量只能从他对这一切进行偏离和反省开始。
中国的诗人就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时代并没有“进步”,它似乎可以在一转眼间又回到某种蒙昧,或者说又回到先驱者们在起初所面对的那些问题之中。不错,这个时代的风尚及所发生的许多闹剧都在加深这种蒙昧。有人说这和诗歌无关,但很可惜诗歌并不是处在一个真空里。实际上,中国诗界近几年来发生的一切,无不体现出甚至率先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种种症候,也只有把它置于这个时代的震荡和文化氛围的背景下,我们才能够看清它的处境。君不见,不是有人也发起了一个诗歌原教旨主义式的运动吗,蒙昧主义不是正在中国诗坛上大行其道吗,在一个以粗痞为荣的时代所谓一个民族的心智不是在急剧的下降吗,那么多人忙于赶时髦,有谁在面对那些有难度但却真正具有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呢。这也使我意识到,虽然许多人声称已进入了一个“后现代”时代,但思想和文化的启蒙仍是中国知识分子包括诗人们所要长期从事的艰苦的工作。而这一切,在深化着我们对自身写作的思考。在此意义上,可以说“9·11”一方面超出了我们思考的范围,但另一方面又出乎意料地照亮了我们长久以来在黑暗中所面对的一切。
正是在这些日子里,我又看了一遍以越战为题材的电影《现代启示录》。一个叫威拉德的美军上尉“醒来后发现只是恶梦一场”,被派给一项特殊任务,前去搜寻一位名叫华特·可滋上校的神秘、恐怖人物,因为他精神异常,滥杀无辜,现隐匿在某丛林地带,被土著奉为神明。威拉德在军方的护送下溯流而上,由此被抛进一个更大的恶梦,比如武装直升机群居然在最大音量的瓦格纳的音乐中向村庄扫射,比如他的助手由于恐惧和精神崩溃而疯狂射杀无辜船民,这使他不由得惊恐地意识到“人性黑暗的一面”正在“战胜林肯的善良天使”;而渐渐地,由对可滋上校这样一位犯罪人物的好奇,到“与他会面的渴望”在自己内心里莫名其妙地不断增强,到最后发现在这一恶梦中,他自己其实也处在一个临界点上,在这里善与恶、理性与非理性、文明与野蛮的界线再也无法分辨。也许,他要搜寻并尽一切可能干掉的罪犯就是他自己?威拉德上尉为此发现恐惧不已。最终,他找到了那个如同魔王的可滋上校,并像完成某种神秘仪式似的,在一个间隙刺杀了他。而可滋上校临绝气前吐出的词是:“恐惧”、“恐惧”。
这位杀人如麻的人恐惧什么?死亡?还是那比死亡更令人不敢面对的一切,那对整个宇宙、人性、文明的彻底绝望?没有答案。满身血污的威拉德上尉像死掉一样回到他的船上,在雾中隐去,甚至连声音也没有。只有从河流上升起的雾。电影在刷刷的雨声中结束。
而这雨声,是否带来了一种救赎?
显然,这是一种对康拉德的著名小说《黑暗的心》的改写。在威拉德的神秘行旅中暗含了一种他自己也不曾意识到的“使命”,即“认识你自己”——有的时候,还需要在你的对手、敌人或一个相反的人那里认识你自己。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比如,那些奉上天的使命开化别人的人是不是还没有发现自身的黑暗的本性?那些号称为信仰和正义而战的人是否正离这种信仰和正义愈来愈远?同样,在我们这里,那种“唯我独革”式的绝对性话语是否仍在支配着人们?那些总是以为自己“正确”总是要去“改造”别人甚至判决别人的人又是怎么一回事?总之,如果说这样的电影包含了一种震动人心的历史反讽和戏剧性的自我省悟,中国知识界包括诗歌界最缺乏的是否正是这种自我追问、自我反省的精神?这一切问到最后——我们自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没有答案。一切都在刷刷的愈来愈大的雨声中结束。
2001,12
转自诗生活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篇6“叮”,闹钟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啊!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发生在今天的事吧!
今天学了《在山的那一边》这一课,我受益匪浅。课文讲了作者在童年时代的一个梦想。这首诗叙述了作者渴望见到大海,但是愿望总是被否定。作者虽然很失望,但却又一次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向着目标前进,最终见到了海。读了这首诗,我的脑海里涌现出了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拼音的情景。
记得那是在我刚刚上小学不久的事情了。当时,老师正在教我们学拼音。而我却不知是怎么回事,总是记不住拼音是怎么写的,甚至连拼音的格式是怎样的我都不知道。爸爸妈妈知道了这件事,认为我年纪还小,才学拼音不久过一段时间就会学好。可是,事情却并非他们预料的那样,我的拼音水平还是如此,老师见我学不好拼音,就认为我很笨,经常批评我。我伤心极了,下定决心要学好拼音,证明给老师看,我并不笨。于是,我每天都竖起耳朵听老师讲课,回家后,认真做好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并且照着书上的格式,一笔一画地写,不会读的拼音,就放磁带听……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我的拼音水平渐渐提高了,还赶上了其他人。那时的我别提有多高兴了。从那件事后,我懂得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话的意思。故事里的我就像诗里的作者一样,克服困难,达到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这难道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
以后,不管什么挫折,我一定会战胜它的。向美好的明天走去。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篇7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重点: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考点、易错点:
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必须体现的环节: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左右)
二、自学指导
三、学生先学
四、检测(15分钟左右)
五、后教(讨论更正)(10分钟左右)
六、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
七、教学反思
教案集体备课
修改意见备注
教学设计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评价,并订正错误,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
2.听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
1.1、诗中“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怎么理解“枯干的心灵”?
生自学,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指名回答后,明确:
1.小时候,“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长大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那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海”比喻理想,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2.“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3.“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4.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四、当堂达标
以“我终于见到了”为题写一段话。(横线处可以填写某种事物,如大海、雪山、大漠等;也可以填写具体的人,如你的偶像、某个神秘人物等。)要注意写出你对见到他|它的渴望和追寻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以及见到后的激动心情。
生独立写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六、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课内部分。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篇8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点评
本教案简洁、明晰,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诗歌这种体裁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在朗读中整体感悟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在朗读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这一步步,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完成的。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老师只起引路、搭桥、鼓励作用。结合学生自身生活体验的反思的活动,也体现了新课程密切联系生活,启迪学生思维的特点。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篇9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齐读。
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拓展阅读:《在山的那边》课文
一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字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篇10各位评委: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诗《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青岛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在山的那边》教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目标: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出示目标,学生看屏幕。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得到有益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检查预习:
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线的字注音:
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g诱惑yòu喧腾xuān扎下zhā漫湿màn一瞬间shùn
四、整体感知:
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讨论三个问题。明确:
1、在山的那边是海。山,是重重艰难险阻;海是理想境界。
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3、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五、研读赏析
诗人的这种感情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从诗中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活不理解的的词语或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全班讨论交流,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教师引导、组织、补充。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铁青着脸”是我的主观感受,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见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只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当理想实现的时候,诗人兴奋、惊喜,一个全新的世界光辉灿烂。
在边读边议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学生投入的齐读最后几句诗,让他成为自己成长中的动力。
七、作业练习:
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篇11一、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知识目标: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山”和“海”所蕴含的意思,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相信理想可以实现,要为之不懈奋斗。
教学重点:顺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海”和“山”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课文,初步学会如何朗读、齐读,讨论第1节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情分析:人教版新课程改革教材,各个单元以专题形式出现,第一单元专题: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叙述,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2、导语设计1: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满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由同学的回答,导入新课: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导语设计2:同学们回忆以下,你的童年有过怎样的幻想?导入新课。
3、作者简介和题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区---武当山下,一直到1978年读大学才走出大山。1982年毕业,到师专任教。后来为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国,1994年回国到北京教育学院任教。本诗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
提出齐读课文的要求。
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g诱惑yòu喧腾xuān扎下zhā漫湿màn一瞬shùn间
3、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出语气,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
同学回答,互相补充。
第1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现实中“山”和“海”;
第2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读、分析第1节
1、自己大声读
2、投影出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这一节写作者什么时候的事?
“我”想了些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里“山”与“海”分别指什么?
讨论明确:童年时。山外世界,爬到山顶看海,没看见海,看到“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我”哭着回来了。“我”没看见大海,看见的依然是山,非常沮丧、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铁青着脸”嘲笑“我”。拟人手法。现实中的山,也是一种阻碍他们想实现的实际生活的世界。大海,一个想象中世界。
四、作业:读一读写一写每个词一行,每行5遍。
第2课时:重点是讨论第2节诗,感知全诗内容,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字词擂台赛,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略
二、朗读第2节,思考、分析:
1、自己大声读
2、投影下列问题,分组讨论:
这一节中的“山”与“海”又指什么?
指名朗读“因为我听到还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你怎样理解这些诗句?
指名朗读“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你对这些诗句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山”重重艰难险阻,“海”理想境界作者相信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渴望理想的实现。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我”不懈地奋斗,滋润着心灵;充实而有活力,给“我”鼓舞,令“我”激动。枯干:对理想的渴望。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顶峰,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
三、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
3、小组合作学习: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或者你最喜欢的一句,说明理由。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互相交流。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引导、点拨:
、“铁青着脸”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妈妈,那个海呢?”(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
难点:“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点拨:“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可见,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全班齐读,体会读法。“飘”和“扎”都作重音处理。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不要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可见,遇到困难时,理想能激励我们战胜困难。
4、写作特点:1、运用象征手法,意象壮阔,意蕴丰富。
2、诗歌语言凝练,含义深刻。
四、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延伸与拓展: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同学自由畅谈。
六、结束语: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好,那就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七、布置作业: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八、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海”——理想境界
象征
“山”——重重艰难险阻
教学反思:在进行内容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如何拿书,2、齐读的要求即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3、齐读的要求,4、学生分组讨论的要求。
“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现代教学媒体进一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篇12【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品味诗中的语言。
3、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梦想应如何实现。
【教学重、难点】
1、诗的朗读。
2、语言的理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一定有很多梦想,能将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吗?(学生畅所欲言)诗人王家新在小时候也有一个美丽的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诗人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关上书,听老师范读全诗,注意朗读的语气、速度、重音(读得重的词语)。
2、学生谈听读课文后的感受。
3、教师略谈诗的语言美,并提出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5、请一名学生朗诵后,其他同学评议,教师最后点评。
6、齐读。
三、精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教师点拨: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他。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
2、学生小声或默读诗歌,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什么意思?先个别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在全班交流,教师注意点评。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
四、赏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1、教师点拨:
诗中的“我”对大海是这样热烈向往,为了实现理想不懈追求,而这些都是诗人通过精美的语言告诉我们的,同学们,让我们默读诗歌,将你认为用得特别生动的词语作上记号,想一想,你为什么认为它用得好;将你不理解的词语也作上记号,小组内合作解决。
2、集体讨论,教师注意点评。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力争当堂背诵。
五、练习
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分别造句。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篇13延续童年的梦想
温斯顿·丘吉尔小时候最喜欢收集玩具锡兵,他有近1500多个锡兵,组织得像一个步兵师,还管辖一个骑兵旅。小锡兵改变了他的生活志向,从那时起,他的希望就是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后来,他怀着童年的梦想应征入伍,在部队时逐渐显露出自己的军事才华,并因此一步步成为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在自传《我的早年生活》中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童年时代统率军队的雄心,我就不可能有在军旅生活中带兵打仗的本领。”
丘吉尔的人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选择的事业延续了童年的梦想。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在事业上延续童年的梦想,就能把事业与兴趣、爱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行成强大的内驱力,调动你全部的热忱和激情去全身心地投入事业,从而赢得成功。”
走向成功的过程应该是既紧张、忙碌,又能感受到源自内心的愉悦和满足的——是一种享受创造快感的过程。如果只有难熬之感,那就意味着选错了奋斗的方向,根本不可能抵达真正的成功。海涅还在上中学时就特别爱好文学,但他母亲坚持要他去经商,而他对经商毫无兴趣,不久商店就倒闭了。他母亲又要他去学法律,结果也是半途而废。后来,他决定放飞童年的梦想,从事诗歌创作,最终成为德国杰出的诗人。
当我们面临人生的选择时,千万不要被时髦的职业所诱惑,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所挟裹,不要被从众的心理所左右,还是要听从内心的召唤,拾起童年的梦想,做自己喜爱做的事情吧!只有那样的路,才是离成功最近的路。
山高路远
汪国真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喊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赏析:《山高路远》堪称汪国真诗歌的代表。这首诗抒发了一种进取、执着、乐观、自信的情感,表现了当代青年搏击、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那些无病呻吟的靡靡之音,还有那些空洞乏味的豪言壮语式的诗作划清了界限。它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健康向上的精神引导,因而博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在抒情方式上,主要靠形象的议论抒发感情。议论在这里是抒情的主要手段,但它不同于那些干巴巴的说教。它秒年个将抽象的思考化作新颖而美好的形象,在形象的议论中暗示情感。在写法上,用浅显平易的语言使诗作明白易懂,易于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本诗的主旨全部凝聚在最后两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上。山高,路远,但人都可以到达,十分形象、含蓄地揭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它其实也是在强调一种精神,一种乐观、进取、执着、自信的生活态度。
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鹏、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喝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更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阴小道上飞来飞去。
一年后,我把从林阴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嫩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画面吗?
《在山的那边》延伸练习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练习
潮汐(王家新)
月光下
大海涌起爱的潮汐
月亮离地球越近
大海越是激荡不息
那一层又一层的潮汐呵
涌向了海滩
苦地寻觅......
月亮因羞涩而脸红了
——虽然大海并不曾
把她的嘴唇轻轻吮吸
大海呵
只是从月亮的流照那里
得到了一种深深的激励
那雪白的,爱的潮汐呵
一排升腾起来
一排又跌落下去
——就这样来回往返
生生不息
可是,要接近月亮
却是不可能的
——大海知道这个
于是把月的倩影
默默地带回到海心的深处
象为了孕育珍珠的贝壳
夹进一粒沙子
又旋即紧紧地合闭
——只给观潮者
留下一个永恒的谜
这是沉默
又是默许
练习: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注音
寻觅羞涩吮吸跌落
2、诗歌讲究押韵,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的知识库中,存有很多与大海、月亮相关的诗句,请你各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略、2汐、息、觅、吸、励、去、闭、谜、许、3、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写出大海对月亮的深情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篇14王家新批判:帕斯捷尔纳克情结
林童
“你终于想起自己是谁”,我要问:你终于想起自己是谁了吗?我忽然想起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这用在王家新及“知识分子写作”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因为西方诗歌绝不是唯一值得借鉴与学习的传统。
节选自《谯达摩、于坚、王家新批判》作者:林童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篇15[教学目标]
1、1个生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重点词句,体会诗歌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4、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生活信息和哲理。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本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配乐欣赏,谈话导入。
1、放大海的音乐,师诵读此读诗。
2、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吗?没读过的同学你们来猜测一下,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
3、读过的同学谈谈,你希望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
4、如果让我们来写《在山的那边》,有很多不同的写法。原因是——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
5、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在作者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作者笔下的海,山是不是自然界中的景观。
二、品读全诗,欣赏全诗。
1、自由朗读全诗。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词语或句子画下来和同学讨论。
2、交流反馈。给合学生的交流,相机引导:“山的那边是山啊,铁青着脸”“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3、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4、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探讨:山的那边是海,海的那边会是什么呢?
三、配乐赏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篇16一、加强朗读训练
探究前宜安排朗读,以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能力。探究过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读,作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后宜安排朗读,提高表情朗读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关键
关键是“海”与“山”的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人们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起初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多次。待到认识不断深化了,才能对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探究到这层精义,就会喜欢这首诗,觉得最后一节诗简直是人生格言。
三、开创研究性学习新风
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教师要引而不发,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起引路、扶助、鼓励作用。一开头养成好习惯,开创研究性学习的局面,今后就比较好办。
四、重视“读一读,写一写”
“读一读,写一写”,是识字和写字,读音要准确,写字要规范,还要练习书法。“读一读,写一写”,又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不断丰富语言。词语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运用自如。孤零零一个词,不容易记,用法也吃不准,最好识记所在的短语短句,例如,“海在喧腾”就容易记,容易用;这个短语不断扩展,不断变化,可以生成各种句子。如“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重视“读一读,写一写”,才能练好语言基本功。以后各单元都是如此。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