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

时间:2023-06-29 16:02:28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26378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指南录后序,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指南录后序吧。

指南录后序

《指南录后序》

《指南录后序》篇1

教学目标:1.学会从作品的语言入手,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借助工具书,注释浅易文言文。

3.学习古代名作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手段。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借助工具书,注释浅易文言文。

难点:学习古代名作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手段。

教学步骤及过程:

导入:

人生活在世上总是有感情的。“人非草木,焉能无情?”感情既是多种多样的,又有高下之分。那么,最高尚的感情是什么呢?哲人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爱国主义感情是世界上最崇高、最美丽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说到这种感情,就不能忘记文天祥。

文天祥一生的言行强烈地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他字宋瑞,连他的名和字中都寄托着对自己祖国的美好祝愿。

古人云:“诗言志”,文天祥就写了很多诗歌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问:说说有哪些名句?

△实际上,除诗以外,文还有许多文章同样洋溢着爱国的激情,其中名篇即《指南录》后序。

解题:

“指南”即朝向南方,因是国家所处的方位。《指南录》的命名,即出于刚才诗句中。据说文天祥临刑前,面朝南方叩三头,从容就义。所以“指南”二字,份量不轻,对文而言,祖国确实是一个始终吸引他的大磁场。今天,强大的祖国一定更加吸引我们为她而奋斗了。

“序”这种文体曾接触过吗?,一般写在文章前面,说明写书目的、经过或介绍,评论书的内容,这种性质的文字有时出现在文章书籍后面,叫什么?跋

本文为何称“后序”?。

新课讲析:

一、第1段

1.听录音

2.师征问:这段文字,哪些地方理解上还有障碍?

3.生串讲

4.师归纳:

△干支纪年: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干支年号兼用: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升:迁: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降:谪:滕子京……守巴陵郡

同学们,还有一类字,虽然它们既不难读,也不难译,但我们未必能真正深刻理解它,如:北,用“元朝”代替它,意思通吗?文天祥为何不称“元”?

明确:这个字含有独特的感情色彩。实际上“北”是一种蔑视性称呼,文只承认仅有宋朝,不承认有元朝,这正是爱国的一种感情。象这样的词还有一个:爱,“爱”字的含义非常丰富。人谁不爱自己?但在文心中还有比自己更值得爱的,那就是处于危急中的祖国,所以危难时刻,他愿挺身赴国难。

5.内容概括:出使

二、第2段:

1.散读课文

2.提问:同学们读完后懂了吧,那我来提几个词,大家看应怎样理解。

古汉语被动句一般有“于、为、所、见、被”等标志来表示被动,还有一类句子它们虽然没有这种标志,但其中某些词含有被动的意思,翻译时要翻成被动形式,这叫意念被动。

△找找看,这一段有吗?实际上,这种用法上一段中也有,刚才我故意未提,大家再找找看。

课文中有些词语虽列出了相关或相反的两方面,但实际意思只重在某一个字上,这叫偏义词。这一段中有没有?这类词现在还常用到:听听动静

不知好歹

③多音多义词在这段中较多,有哪些?

这种字还有几个:

今后我们学到这类词要能想到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3.对串:指名学生-读-译

4.点评:问:这段中最能体现文到元营后的行动和心理的词语有哪些?实际上,文到元营后的表现有3个层次:

①初到元营,抗既照应前文“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反映其外交才能,也体现其爱国情怀。

②贾献谗后:

③被迫北行后求死-隐忍:心理上的变化,不是怕死,而是爱国。△文求生是为国家,求死也是为了国家。所以他至今还活在我们的心中啊。

5.概括内容:被扣。

三、第3段:

1.齐读

2.指点读法:

3.归纳:

5.内容概括:逃归

△从3小节文的历程来看,始终贯串了爱国这一精神。

四、再听一遍前三段录音:

《指南录》后序

跋 文天祥――宋瑞

作业布置:

1.语文书p44“文本研习”1、2

2.熟读课文,预习下文

《指南录后序》篇2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萃于左丞相府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吕师孟构恶于前

予羁縻不得还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天高地迥

避渚洲

诋大酋当死

境界危恶

②通假字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层见错出

道中手自钞录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

予分当引决

草行露宿

日与北骑相出没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④一词多义

[间]

A名词jiān

得间奔真卅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扁鹊立有间

出没于长淮间

B动词jiàn

中间崩倒之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量词jiān

安得广夏千万间

D副词jiàn

间以诗记所遭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靡]

A动词m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

B动词mí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

C形容词mǐ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D副词mǐ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如]

A动词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劳苦功高如此

固不如也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B介词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

其如土石何

⑤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以至于永嘉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为巡船所物色

几彷徨死

⑥偏义复词

不复顾利害

⑦源于本文的成语

痛定思痛──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静、止住。

2.句式解析

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船所物色

为巡徼所陵迫死

3.难句解析

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一”,是动量词。“一行”,是走一趟意思。“谓……为……”是“说……是……”的意思。全句译作“大家说我走一趟是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的。”

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爱”,吝惜。“意”估计。“北”,元军方面。“尚”,追。“可以”,可以凭借。“口舌”,代“言辞”。“动”,说动。全句译作“国家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估计元军方面也还是可以凭借言语说动的”。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将”,将要。“以”介词,凭。“以”后省略了表示“隐忍以行”意思的宾语。“为”,读wéi,作为。,全句的意思是:古人所说:“将要凭的做法有所作为。”

④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吕师孟是南宋的兵部侍郎,在文天祥出使元军之前就投降了元军,“构恶于前”,就是“在……之前已干了什么坏事”。贾余庆是南宋的右丞相,和文元祥一道出使元军,但他背着文天祥向元军献媚请降,并向元军献计囚系文天祥。“羁縻”,是“被扣留”的意思。

⑤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庄子》中有“死生为昼夜”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的话。意思是:死和生,就像有昼夜有夜的自然现象一样平常。文天祥这样讲是表现他在生命面临危险面前泰然有若。全句译作:死与生,如同有昼有夜一样是极平常的事,死就死了。可是危难险恶的处境不断出现,不是人生在世能够忍受的。

【内容主旨】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其中1~3段重在记叙,第4段以抒情为主。

第1自然段中,先讲自己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再讲自己当时的心情是:“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第2自然段中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最后讲本来是“分当引决”的,但仍“隐忍以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

第3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

第二层,“留二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写受误会后的困境。

第三层,“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写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第4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

第三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第二部分,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题名。

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而得以保存。文天祥将诗结成集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写作特点】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表示前往某地用“如”“趋”;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来”;表示经由某处用“过”,“道”,“历”。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解题指导】

一、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意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的英雄壮举与历史上一切爱国志士一样,他们的报国行为是非常感人的。他们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实在可歌可泣。

文天祥北行之举对敌方的实力估计是不足的,他企图以言辞说服敌人退兵是极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爱国思想的实质是对于南宋朝廷的忠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二、1、2见前面【内容主旨】一节。

3、第4段是抒发感慨,表达心志,是前面1~3段的深化,是5~6段的提引。

三、见【写作特点】一节

四、1.数

①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②此数者用兵三患也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蒙冲冲舰乃以千数

⑤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2.分

①予分当引决

②五谷不分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④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⑤自分已死久矣

3.间

①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②间以诗记所遭

③道芷阳间行

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⑤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⑥又间令吴广至次所旁丛林中

⑦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资料窗】

关于文天祥

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佑元年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指南录后序》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天祥求“”不择“”的原因,把握人物内心世界;

2.以第7段为例,培养学生结合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习惯。

一、进入新课

——圈出“学习目标”中的“内心世界”“第7段”“结合注释”

二、问题探究

1.“学习目标”1留了两个空,请同学们试着填写——只填一个“字”

2.结合课文原句一组作说明

①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②几自刭死……几从鱼腹死……几彷徨死……几落贼手死……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几陷死……几无所逃死……几以捕系死……几邂逅死……几以不纳死

③予之生也幸

三、方法指导——结合注释阅读文言文

请你思考:结合注释阅读文言文,应当注意些什么?怎么样“结合”?

1.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君不许

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3.请你翻译下列文句。

①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②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③君亲其谓予何

四、内容归结

1.在第7段中,文天祥围绕“”这一问题,正面表明了自己“”“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报国心愿;突出了为尽忠皇帝而死,“”,也就是死而无憾。如果用八个字概括,可用“”。

2.苏教版教参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是文天祥“简要记写了自己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全文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其实,也可这样概括:

五、课后作业

1.阅读—则材料,思考:它们分别体现出文天祥什么样的思想意识?

德祐元年,文天祥任江西安抚使等职。他的祖母刘氏去世,本应守孝,但迫于严峻的形势,只能变卖家产,带孝服从戎,招募义士,赶赴南宋国都临安。他被派遣守卫平江府,但因宋廷的部署失策,加之其他将领的怯战,他的一支部队虽在常州英勇战斗,却无补于败局。宋廷又将他召回临安。次年正月,元军兵临城下,南宋官员纷纷逃遁,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任右丞相。

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胁利诱,文天祥从容应对,大义凛然。当元丞相孛罗诘问他:明知拥立赵昰、赵昺二王也保不住社稷,又何必拼死抵抗时,文天祥答:“父母有疾,虽不可为,无不下药之理,尽吾心焉,不救则天命也。天祥今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

1278年冬,元军猛攻文天祥弟弟文壁驻守的惠州,文壁开城投降。文壁自述投降的理由是:其一,不绝宗祀。文天祥两个儿子一个早死,一个战乱中失散,文壁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了文天祥;而文天祥母亲身死他乡,一直没有安葬,需要举灵柩归乡。其二,不同于元军刚入侵时的投降派,文壁降元时,南宋实际上已灭亡,抗争的结果是全城百姓跟着倒霉。1281年,文天祥写信给文壁过继给自己的儿子:“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文天祥以“孝”明确体谅、认可了文壁的选择。

当孛罗质问“弃嗣君,别立二王,如何是忠君”时,文天祥回答:“德祐吾君也,不幸而失国。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所以为忠臣也。”

文天祥对“忠”“孝”的解释是:“忠,上事于君,下交于友,内外一诚,终能长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他认为“为臣忠,为子孝,出于人之内心,有不待学而知、勉而行者……此人道之自然也”,并在《沁园春》词中写道:“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2.推荐阅读:文天祥《正气歌》及卞毓芳《文天祥千秋祭》。

《指南录后序》篇4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萃于左丞相府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吕师孟构恶于前

予羁縻不得还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天高地迥

避渚洲

诋大酋当死

境界危恶

②通假字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层见错出

道中手自钞录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

予分当引决

草行露宿

日与北骑相出没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④一词多义

[间]

A名词jiān

得间奔真卅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扁鹊立有间

出没于长淮间

B动词jiàn

中间崩倒之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量词jiān

安得广夏千万间

D副词jiàn

间以诗记所遭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靡]

A动词m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

B动词mí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

C形容词mǐ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D副词mǐ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如]

A动词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劳苦功高如此

固不如也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B介词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

其如土石何

⑤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以至于永嘉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为巡船所物色

几彷徨死

⑥偏义复词

不复顾利害

⑦源于本文的成语

痛定思痛──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静、止住。

2.句式解析

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船所物色

为巡徼所陵迫死

3.难句解析

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一”,是动量词。“一行”,是走一趟意思。“谓……为……”是“说……是……”的意思。全句译作“大家说我走一趟是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的。”

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爱”,吝惜。“意”估计。“北”,元军方面。“尚”,追。“可以”,可以凭借。“口舌”,代“言辞”。“动”,说动。全句译作“国家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估计元军方面也还是可以凭借言语说动的”。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将”,将要。“以”介词,凭。“以”后省略了表示“隐忍以行”意思的宾语。“为”,读wéi,作为。,全句的意思是:古人所说:“将要凭的做法有所作为。”

④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吕师孟是南宋的兵部侍郎,在文天祥出使元军之前就投降了元军,“构恶于前”,就是“在……之前已干了什么坏事”。贾余庆是南宋的右丞相,和文元祥一道出使元军,但他背着文天祥向元军献媚请降,并向元军献计囚系文天祥。“羁縻”,是“被扣留”的意思。

⑤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庄子》中有“死生为昼夜”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的话。意思是:死和生,就像有昼夜有夜的自然现象一样平常。文天祥这样讲是表现他在生命面临危险面前泰然有若。全句译作:死与生,如同有昼有夜一样是极平常的事,死就死了。可是危难险恶的处境不断出现,不是人生在世能够忍受的。

【内容主旨】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其中1~3段重在记叙,第4段以抒情为主。

第1自然段中,先讲自己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再讲自己当时的心情是:“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第2自然段中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最后讲本来是“分当引决”的,但仍“隐忍以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

第3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

第二层,“留二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写受误会后的困境。

第三层,“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写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第4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

第三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第二部分,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题名。

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而得以保存。文天祥将诗结成集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写作特点】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表示前往某地用“如”“趋”;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来”;表示经由某处用“过”,“道”,“历”。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解题指导】

一、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意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的英雄壮举与历史上一切爱国志士一样,他们的报国行为是非常感人的。他们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实在可歌可泣。

文天祥北行之举对敌方的实力估计是不足的,他企图以言辞说服敌人退兵是极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爱国思想的实质是对于南宋朝廷的忠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二、1、2见前面【内容主旨】一节。

3、第4段是抒发感慨,表达心志,是前面1~3段的深化,是5~6段的提引。

三、见【写作特点】一节

四、1.数

①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②此数者用兵三患也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蒙冲冲舰乃以千数

⑤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2.分

①予分当引决

②五谷不分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④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⑤自分已死久矣

3.间

①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②间以诗记所遭

③道芷阳间行

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⑤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⑥又间令吴广至次所旁丛林中

⑦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资料窗】

关于文天祥

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佑元年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指南录后序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