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

时间:2023-03-23 18:46:01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92188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寓言两则,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寓言两则吧。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篇1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5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对照译文慢一点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两则寓言。正音:寓悯揠曰槁鬻矛盾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停顿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悯:担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匆忙的样子。芒,通“忙”。

曰:说

病: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组合作读,齐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4.挑战自己:不看译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说一句意思。

5.指名上台讲述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逐字分析。揠:拔。助:帮助。

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

2.讨论:

这个人帮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

想一想这人错在哪里?

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寓、悯、曰。

2.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寓”上下结构,下边不能写错。

者:上下结构,注意撇的位置。

寓:上下结构,注意下半部分的笔顺。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9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禾苗不长

拔高禾苗  禾苗干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揠苗助长》。

2.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②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①指名学生读。

②指名学生说句子的意思。

③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④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含义。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矛”字不能丢掉最后一撇,“盾”字是半包围结构,“陷”的右边框内两短横不能连在一起。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自相矛盾

寓言两则篇2

24、寓言两则教材说明:这篇课文有两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鹬蚌相争》主要讲的是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2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3、有条理的口述课文中的故事。4、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寓言读准字音。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2、今天,老师带来二篇“寓言故事”,你们想学吗?二、教学第一则《揠苗助长》: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预习:揠苗助长宋国焦急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纳闷巴望一大截3、学生自读,指名读、开火车读4、“纳闷”是什么意思?5、课文中是谁纳闷呢?再读课文,交流6、宋国农夫的儿子为什么“纳闷”?▲父亲说:“真把我累坏!”究竟是干什么的?父亲“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怎么不累坏了?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结合理解成语“筋疲力尽”▲父亲还说:“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半天里就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可能吗?9、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位父亲为什么这样舍得花力气。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扣住“天天”他为禾苗不见长高而焦急。扣住“一点儿也没有”10、儿子既然“纳闷”,为什么不立即下田探望,而要等到“第二天”?。11、怎么知道天已黑了?12、儿子下田探看,结果怎样?13、怎么会?禾苗不是棵棵都长了一大截吗?14、这一结果是怎么造成的?回到课题“揠苗助长”,这一做法本身是错误的,可笑的。这一做法急于求成,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所以自食恶果。15、我们从这一结果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三、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2、学生描红临写四、作业:1、朗读课文2、抄写词语3、完成习字册第二课时一、教学第二则《鹬蚌相争》:1、解释课题:“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瞧,,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2、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检查自学: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夹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能把这两个词都用上,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过度:鹬和蚌之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

4、学生自读,个生读,开火车读。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5、同桌试着读一读。

6、指一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再指一组读,评读。

7、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可让谁,结果怎样?

8、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9、表演寓言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a、指1组演。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b、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c、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二、延伸

1、“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三、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补充阅读《驴子和冰》古时候,有一只累极了的驴子,连走回自己的驴圈的力气都没有了。那是在冬天,非常寒冷,所有的街道都覆满了冰雪。“我要在这儿停下了。”驴子说着,躺在地上。一只饥饿的小燕子拍着翅膀飞到他旁边,细声对他耳语:“驴子,你不是在街道上,而是在结了冰的湖上,可要小心啊!”驴子累坏了,他不理会这忠告。他打了个大大的呵欠,就睡着了。他身体的温度一点一点把冰融化掉,最后,咔哒一声,冰裂碎了。当他落进水里,才骇得惊醒过来。等他在冰水中游过来时,他想早知如此,就该听从那友善的燕子的忠告作者:[意大利]达·芬奇阅读短文,思考:1、从哪里看出驴子很累?2、驴子没有理会这忠告,“这忠告”指的是。3、“早知如此”中“如此”指什么事?4、读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寓言两则篇3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注意寓言的“寓”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

人教版小语教材中曾经列有《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后修订将其删去,苏教版小语教材重新编进了这则寓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其作了认真研读,发现其寓意深刻,对我们今天深有启示:郑人量好尺码而忘记带到集市,在思维的交*口上,面对生存能力的挑战,他作出了返回家去拿这一愚蠢的决定。面对郑人“宁信度,无自信也”的振振有词,我们该给他以怎样的忠告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我们应该从郑人身上吸取教训,莫以种种方式悄然重蹈其复辙。故而这则寓言的寓意远非教参所提示的用教条主义眼光看问题,它有着被重新解读的“学会生存”的思维意蕴。

然而,这种解读是否有牵强附会之嫌,我们就想去审读一下这则寓言的原始意义,故开始查找其出处。我们查阅了《教学参考书》《成语词典》《汉语典故词典》等中文工具书,也上internet上搜索过,均未得到确切答案,只好向他人请教。——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我们问了许多长期站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都回答不出来。后来在一位从事小语教学研究的专家指引下,才查得水落石出——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这则寓言的出处理应在我们上课之前就要搞清楚,因为这是寓言教学中的溯源引申、以求正解的关键环节,否则就只能照本宣科甚至游离主旨了。国外规定每一位教师除必备书和必读书外,还要定期培训,组织重新上岗考试,我们往往只用一本教参打天下,课外功夫下得不够,课堂教学缺乏广阔的视野和理性的深度,这样就不能全面开掘教材的潜在价值,也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导致教学成为一种仅仅浮于物质层面的浅层积累,使素质教育高耗低效。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学失误的问题,而是一种治学精神的贫弱。

寓言两则篇4

课前透视

本课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信息资料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揠苗助长》

2、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对话平台:学习《揠苗助长》

初读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如:

5、游戏巩固识字。采用“字词大转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朗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相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如: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讨论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2、你还知道什么寓言?讲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从寓言中你有哪些收获?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1、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回顾。

2、启发交流:从《揠苗助长》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教师相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初读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利用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交流识字记字方法,教师肯定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并适当点拨重点字在记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b、分段指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3.启发思考:通过读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研读

1.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读文和自己的理解,学习这则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梳理学生回答,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结果怎么样?这个人做得对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结组学习。引导学生围绕着梳理出的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巡视,适当提示,比如: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等。

3.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蕴含道理的感悟和体验。如:

抓住“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导学生体会。“白”字。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捡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的语气等。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交流:这个人做得对吗?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拓展

1.讨论: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的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

3、思考:种田人正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经过看见了,你会怎么样来劝说他?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守、丢、此、桩、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揠苗助长: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灵活变通。也比喻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经过努力而侥

幸得到成功。

巴望:盼望。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

相关链接:

1、寓言:文学体载的一种,是含有讽谕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少数是哲学家与作家个人的创作,多数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

2、中国寓言网:

阅读在线:

鹤和狼

狼吃东西特别馋。在一个宴会上,他吃得太急,把一根骨头鲠在嗓子里,差一点送了命。很幸运,这时刚好一只鹤从那里经过。狼便向她做手势,请她过来帮帮忙。

女大夫立刻开始做手术。她以高超的技术为他取出了骨头,然后,要求付给她一定的酬报。

“你的报酬?”狼说,“我的好大嫂,你是在开玩笑吧!我让你从我的喉咙里缩回脖子,难道这还不够厚道么?快滚吧,你这没良心的东西,千万别再落到我的爪子下!”

寓言两则篇5

教学目的:

1.领会三则寓言的含义。

2.学习寓言语言简炼的特点和运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提前安排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弄懂含义

2.课堂采用导读式,启发学生思维

3.介绍伊索及其寓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寓意无论是明白点出还是含而不露,只有处理好“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才是好的寓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那么可以保险,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所谓”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就是简单发议论,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就是光有“灵魂”没有“身体”,莱辛又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能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

读课文,正音解词

庇护自吹自擂烟囱妒忌怯懦奚落

轻蔑呆板

庇护:包庇、袒护。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奚落:

光洁可鉴

洋洋自得:得意的样子

不可一世: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相提并论:

怯懦:

轻蔑: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作者介绍

伊索,BC6的希腊寓言家,相传原为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它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严文井,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他的童话,寓言创作,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与诗意,被誉为“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

课文分析《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①故事主要是通过什么叙述的?

②在他们的问答中,三次问话和三次答话各有什么异同?

但是不写赫尔墨斯的反应,更耐人寻味。

②赫尔墨斯每一次发问的提示语都有什么变化?

③你有从中体会到他第二次发问时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吗?

而第三次发问,直接刻画他们心理活动。

④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三次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一下顺序?为什么?

⑤赫尔墨斯的爱摹虚容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反映出来?

想象一下当他听到自己的雕像只配作添头,白送时,该是怎样的表情?雕像者呢?

⑥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⑦本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本文以叙为主,间用描写,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且文章短小精悍,构思精巧。

作业:书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蚊子和狮子》

①请同学用一个成语概括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内容。

②这个寓言故事把蚊子和狮子都当人来写,可以读起来它们的语言、动作仍像蚊子和狮子,为什么呢?

③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能想出一个语句概括吗?

④蚊子向狮子说的一番话是不是吹牛?为什么?

⑤哪些话反映了蚊子越说口气越大?

到“比你强得多”接着又用事实证明蚊子的话有道理。

⑥蚊子在蛛网上叹息时,是否已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

从哪看出来的?写出它把失败归于不小心落入蛛网内。用叹息点明寓意。

⑦课文中的哪些词显出了强烈的反差?

⑧用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道理。

本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人的感情和性格,而且本文构思尤其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浓烟和烟囱》

①这篇寓言怎样抓住浓烟和烟囱的特点想象和夸张的?

②编寓言故事常常用对比的方法,这篇寓言是怎样对比的?

③这段寓言从结构上看,和前两则有何不同?

这则寓言主要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运用拟人手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寓言上除了结构上相似,还能看出寓言在写作方面的一些共同特点吗?

都用丰富的想象

故事比较简短

都以比喻性的故事寄意味深长的道理

寓言两则篇6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羊圈破了个窟窿。

齐读这句话。

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街坊劝告,他不听。

“街坊”就是——,注意“坊”读轻声。

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指名读第4节,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齐读第4节。

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

6、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7、讨论交流:

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

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

“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寓言两则篇7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阅读寓言,要注意领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智子疑邻①

宋②有富人,天雨墙坏③。其子曰:“不筑④,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⑤。暮⑥而果⑦大亡⑧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①节选自《韩非子·说难》,题目是编者加的。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他的著作收在《韩非子》里。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

②〔宋〕指宋国。

③〔坏〕毁坏。

④〔筑〕修补。

⑤〔亦云〕也这样说。

⑥〔暮〕晚上。

⑦〔果〕果然。

⑧〔亡〕丢失。

塞翁失马①

近塞上②之人有善术者③,马无故亡④而入胡。人皆吊⑤之,其父曰:“此何遽⑥不为福乎?”居⑦数月,其马将⑧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⑨。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⑩者引弦而战⑾。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⑿。此⒀独以跛⒁之故,父子相保⒂。

①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题目是编者加的。《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等编著。塞,边塞。

②〔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

③〔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④〔亡〕逃跑。

⑤〔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⑥〔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

⑦〔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⑧〔将〕带领。

⑨〔髀〕大腿。

⑩〔丁壮〕壮年男子。

⑾〔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⑿〔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⒀〔此〕此人,这个人。

⒁〔跛〕瘸腿。

⒂〔保〕保全。

研讨与练习

一阅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说四则寓言的寓意。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横线的词。

1暮而果大亡其财

2马无故亡而入胡

3人皆吊之

4此何遽不为福乎

5居数月

6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7死者十九

寓言两则篇8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2、能够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3、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表演《鹬蚌相争》。4、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重点: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郑人买履教学目标:1、学会本则寓言中的5个生字,1个认读字。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那个郑人没有买到鞋的原因,懂得不要墨守成规的道理。3、能用“匆匆忙忙”造句。4、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教学重点:知道“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了好几篇寓言故事了,谁愿意回忆一下都学过了什么?都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看看你能从这篇寓言故事中学到什么?二、新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想一想:那个郑人为什么没有买到鞋?5、汇报。指导造句。1、“匆匆忙忙”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2、那么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3、自由发言。讲述这则寓言。1、这个郑人多么的愚蠢可笑呀,这篇寓言多么的生动,你能把这则寓言像讲故事那样讲出来吗?2、自由发言,讲述故事。3、教师及时平价。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把这则寓言的故事讲个别人听。第二课时鹬蚌相争教学目标:1、学会本则寓言中的4个生字,1个认读字。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走的原因,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3、能用“毫不示弱”造句。4、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并排练课本剧,演一演。教学重点:知道“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看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二、新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了呢?5、汇报。指导造句。1、“毫不示弱”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2、那么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3、自由发言。讲述这则寓言。1、这则寓言写的多么生动啊,如果鹬和蚌不那么互不相让的话,肯定不是这个结果的,那么你能把这则寓言像讲故事那样讲出来吗?2、自由发言,讲述故事。3、教师及时平价。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1、把这则寓言的故事排演成课本剧。2、发挥想象,把这则寓言改编一下,看看结果会有什么变化。

寓言两则篇9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明白两则寓言中的主要人物错在哪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读过成语故事吗?举例说说。

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

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寓言二则》。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现在我们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揠苗助长》讲古时候有个人,他用拔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学生试读课文,正音。

1.学生先小声自己读两遍。

2.正音,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yùzéyàjiāo

寓言二则揠苗助长焦急

jīnpíchuǎnfèijié

筋疲力尽喘气白费一截

指名学生朗读《揠苗助长》。

“揠”就是拔的意思。“长”读zhǎng。“揠苗助长”意思是用拔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

三、理解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揠苗助长》里的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他想出了什么方法帮助禾苗生长?结果怎样?

讨论回答。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他的心情怎样?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

2.指名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他自己感觉怎样?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课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3.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

4.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提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这个人错就错在不管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

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成语“揠苗助长”就是来源于这个寓言故事。你知道什么是成语吗?

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成短语、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作”、“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杯弓蛇影”等。

五、朗读、背诵课文

指导朗读。

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的焦急心情。“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要读得慢些,“帮”字要读重些,突出他要“助长”。

2.朗读第2、3自然段要“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力气总算没白费”读得慢、读得清楚,读出他自以为高明的心态。

3.朗读第4自然段时,要突出最后一句“禾苗却枯死了”。这事与愿违的结果,要引起人们的深思,以受到启发明白寓言的道理。

背诵课文。

1.你能各用一个词语,说说四段课文的主要意思吗?

巴望——筋疲力尽——没白费——禾苗枯死

2.先一段一段练习背诵,再练习背诵全课。

六、小结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作业

读读写写课后练习2。

朗读课文,背诵《揠苗助长》。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什么叫寓言?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了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背诵《揠苗助长》。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守株待兔》。

自学解题。

1.查字典:守——守候。

株——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

待——等待。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野兔。

提问:等待什么样的野兔呢?

2.自读课文,再讲“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shǒuzhūcuànzhuāng

守株待兔窜出树桩

zīchú

乐滋滋锄头

指名朗读《守株待兔》。

理解课文内容。

1.《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齐读课文。

(2)讨论回答。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文中的那个种田人,因思想方法上的错误而办了蠢事,导致了不良后果。因此在描写这两个人的心理,言行时都带有讽刺意味。这一点在朗读时要加以注意。

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要注意抓住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来进行。

六、比较形近字,记住生字字形

组词

富财筝

寓则筋

病唱贡

疲喘费

戴字珠

截守株

究童助

窜撞锄

板书设计

寓言两则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4个字。

2.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讲讲《掩耳盗铃》的故事,自编自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自相矛盾》。

2.有感情地朗读并自编自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教学准备:准备矛和盾的道具、预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7课,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寓:寄托,包含。寓言即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三、理解寓言内容。分小组自学,要求:

1、利用字典学习生字、词。

2、读课文,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检查汇报。

1、字形:矛盗

2、字义:矛→盾→锐利→刀锋尖而快俺→我

3、寓言内容

形式:3分钟准备,可以通过读或讲故事或演课本剧的形式把内容介绍给大家。

五、我们了解了寓言内容,请你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的穿。

2、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六、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哑口无言,回答不出别人的问题?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七、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事,怎样避免?

八、读课文,自愿结组表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不论什么盾都戳的穿

盾→不论什么矛都戳的穿

课后反思: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内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隐含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却不太容易,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还需深究怎样引导学生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其中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继续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以小组为单位检查预习

三、检查预习

1、投影:形近字组词

哑掩盗偷雾当

亚淹盒愉零铛

2、字义:

掩耳盗铃:捂住耳朵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3、小组汇报寓言内容有语气的读或者讲故事。

四、自己轻声读,理解寓言内容

五、请同学读。思考讨论:掩耳盗铃的人为什么会被人发觉?

1、盗铃人想到的是:手一碰铃当,就会发出响声;捂住耳朵就听不到这响声了。

2、盗铃人没想到的是:捂住自己的耳朵,不等于捂住别人的耳朵,因此被别人发现了。

六、谈谈学习这则寓言的感受;自己做了坏事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七、再读寓言,体会寓义。

作业:读寓言,写语训

板书设计:26、寓言二则

掩耳→盗铃→响铃→被发现

反思: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内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隐含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却不太容易,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还需深究怎样引导学生理解。

寓言两则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精读第一则——《揠苗助长》。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文录音、小黑板上准备重点段落语句。

布置学生阅读一两则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外阅读中看到的寓言故事。

二、揭示课题:寓言两则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读两则寓言,注意读通顺课文。

2、学生个别读,相机纠正字音。

3、出示文中词语,认真读一读,读准字音。

巴望揠苗助长筋疲力尽

纳闷兴致勃勃

4、听录音朗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四、精读第一则——《揠苗助长》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农夫在干什么。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巴望”描绘出农夫非常盼望、非常急切地心情。

3、学生一边读一边联系“巴望”一词,想象那个农夫“焦急、巴望”的样子,体会他当时迫切希望禾苗快快长的心情。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并找出两个词语来说说农夫干得怎样?心情怎样?

2、指名读,读后交流,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

筋疲力尽兴致勃勃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将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等句子来理解“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4、抓住“兴致勃勃”去体会农夫当时自以为得计的可笑心理。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引导学生理解“纳闷”一词,因为儿子对父亲所说的“禾苗棵棵都长大了一大截”感到疑惑,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发闷。当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快枯死了。这一与第一自然段的“巴望”、“焦急”前后呼应,蕴涵了欲速不达的寓意。

3、齐读第四自然段。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练习。

1、想一想,说一说,填一填。

如果你是这位庄稼人,你看到结果会怎么想?会想什么方法让禾苗快长?你想对他说什么?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课文中这样的事情吗?你会怎么做?

第二年,这个庄稼人听从了大家的劝告,耐心地给禾苗

、,

禾苗一天天地长高了,终于获得了好收成。他高兴地对大家说:“

!”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学生读一读,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自主识记字形。

3、重点指导“焦、疲、勃、卖、匆”。

4、学生描红、习字。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2、鹬蚌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读全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河蚌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就伸出长嘴捉蚌肉。

经过: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先松开谁。

结果:被渔人一起捉了去。

2.思考:他俩怎样做才能不被渔夫捉去?

四、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指导朗读。

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

资料共享: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

寓言最基本的特征是主题有寄寓性。它总是寓深刻复杂的道理于浅显简单的故事之中。例如《守株待兔》的故事,它不仅仅在于说明用什么方法可以逮住野兔,而更在于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讲出一个普遍而又抽象的道理:如果把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一味期待着这种偶然性的再次出现,结果必定一无所得。有些讽刺性的寓言可能一眼看不出有什么寓意,但是经过思索就会感到其中有普遍而深刻的含义。

寓言的主人公常常是人,也有的是动植物。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动植物当成人来写。寓言一般都有故事性,但情节不太曲折、复杂。它常运用夸张和想象,但不荒诞。寓言也多运用比喻,目的是通过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寓言创作,我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非常繁荣了,像《自相矛盾》、《螳臂挡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叶公好龙》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后来唐朝柳宗元、明朝刘基等,也创作了许多有名的作品,如《黔之驴》、《卖柑者言》等。

在外国,《伊索寓言》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希腊,就广泛流传了。现在我们读到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整理、记录而成的,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寓言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

寓言两则篇12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预习课文时,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教材在“亡羊补牢”课题的旁边,编排了学习伙伴的一句话:“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也是落实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老师要引导学生平时读书能运用这样的方法,弄懂课文中其他这样的词语。如,“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有些词语,学生可能比较陌生,如,“辕”“辙”“把式”“盘缠”,老师可在课堂上稍加解释。鼓励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里形象的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可按以下两个步骤教学: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学习《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教材在课后编排了学习伙伴的话语:“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的朋友身份对他进行劝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4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因此,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教学时要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最后一段要读出养羊人后悔的心情。又如,学习《南辕北辙》,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么问话又怎么答话的。同学间可以相互试讲这个故事,也可以两、三个人一组分角色读。在学生读中悟出寓意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与这两个寓言故事相类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课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这两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教学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提醒学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6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注意这里不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并加上动作、表情,边演边说。课后练习第二题,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结合实际谈,讲的例子要多一些,广一些。思考练习题的最后,有三个学习伙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导鼓励学生课后多读寓言故事,并组织召开寓言故事会,把自己阅读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学习本篇课文前布置学生收集寓言故事,课文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

四、参考资料

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戒的性质。中国古代寓言大量见于诸子和史书里,最早载有完整寓言故事的书是《墨子》。诸子散文中,《庄子》寓言最多,全书共三十三篇,寓言占了很大部分。在史传文学中,《战国策》寓言最多,完整的寓言有三四十篇。除这两部书外,《韩非子》《孟子》《吕氏春秋》等书,也有不少流传久远的著名寓言。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历史资料的整理。它先按国家来分类,在一国之中,再按着事件的先后加以编排。其中所记的事情,都没有具体年代,各篇之间也互不连贯。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上自战国初期,下至秦朝统一六国,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面貌。

童话和寓言的区别寓言和童话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相似之处是它们的故事是虚构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都具有教育意义。不同的是,寓言比较短小,语言简练、朴素,重在教训和讽刺,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设计动因:该拿出一节怎样的语文课?这是每一位公开课执教者必须面对的第一问题。深邃的还是煽情的?展示自我的还是带给他人思考的?思来想去,答案只有两个字:真实。我以为:只有那种就连暴露出的问题也是真实的问题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只有那种彻头彻尾一览无余的教学设计,才是真实的教学设计;只有那种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才是真实的语文课。语文教育、语文课堂、语文训练……正走在返朴归真的路上。

课文选择:为何选择本课?不得不承认,选题对公开课尤为重要。通常名师们也深谙其道,常用“临时选定某课……”这类说法来唬人。我如果这样回答:想尝试未曾执教过的三年级、教学进度就该这儿、想挑战新的教学风格……那绝对是掩人耳目。真实的原因是:简单。与同为第3单元首课的《自然之道》《杨氏之子》《古诗三首》相比,本课实在是简单多了:从篇幅上讲,仅有167个字;从语言上讲,明白晓畅;从内容上讲,童叟皆知。

文本解读:教师自身对文本能做出怎样的解读?寓言毕竟是故事,故事属于口头表达的范畴,所以寓言故事本身就浅显易懂,不必为了解读而解读,更不能随意“创新”甚至“恶搞”;但对寓言这种特殊的叙事方式或者说这种文本,教师有必要积累相关的本体性知识。

《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这样的参考:“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陈伯吹在《漫谈寓言》中是这样写的:“寓是寄托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于言,也就是把讽喻的意义蕴藏在故事之中,让人们在故事的情节里记取它的涵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寓言=故事+道理;或者:寓言=故事+寓意。西方的寓言,比如《伊索寓言》,就完全是按这样的格式写成的;而我国的寓言大都不直接把寓意写在故事后面,但有确定的文化背景,比如《亡羊补牢》的背景,就是《战国策·楚策四》一文;《南辕北辙》的背景,就是《战国策·魏策四》一文。

当然,寓意也有创新的时候,最有代表的是钱钟书的散文《读伊索寓言》,选录一个片段:

……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份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

小学阶段明确标示为“寓言”的课文,还有“二下”中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四下”中的《纪昌学射》《扁鹊治病》,学习中会遇到或者用到的寓言成语有: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井底之蛙、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庖丁解牛、东施效颦。初中阶段还会学到《伊索寓言》中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用文言文的形成出现的《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目标设定:面对课文我们究竟应该教什么?语文教育的最大困扰,就在于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教什么。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一篇又一篇的选文,一本《语文》书与一本《读者》的区别在哪里呢?同一个文本有时既可以编进语文课本,也可以编进历史、地理……当它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又该做怎样的价值取向呢?同一篇课文,你可以那样上,我可以这样讲,但除了教学方法策略因人而异,是不是都应该朝着同一个目标,以期殊途同归呢?目标不明,往往会乱耕别人田,荒了自家地;目标不明的情况下确立的目标,往往是“伪目标”,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伪目标指导下的教学过程,无非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没准还真成了“花的功夫越多,离真正的目标越远。”需要说明的是,造成语文教育这一严重问题的根源,不在教师个人,而在课程本身。数学老师从来就不会因为“教什么”而感到困惑。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希望所有的课文都能像本文这样,单从课题中“寓言”二字就能把教学目标把握得八九不离十。所有关于“寓言”的课文教学,大都可以确立这样的核心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2.辨析寓意。

复述,基本属于技能训练,关键是要训练得充分,时间给足、量要加够,熟能生巧;寓意,通常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辨析:1.故事本身;2.故事背景;3.联系生活。所以,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教学策略也就应运而生。

考虑到《亡羊补牢》文本本身的浅显,我想有意淡化对故事本身的教学,侧重对寓言文体的感悟。所以,特增加目标3.认识“寓言”。

过程设计:如何达成教学目标?

一、检查生字词。

因为不听坊的告,养羊人的羊被走了一只又一只。好在他终于后了,修好了羊圈,堵上了。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这,就是我国一有名的言故事——亡羊补牢。

了解全班的达成情况,有针对性的辨析易错的生字词。

二、认识寓言。

1.什么是寓言?

2.单单一则“故事”,能不能称其为寓言?不能缺少故事所寄托的“道理”!

3.能让养羊人懂得了一个道理的故事,算不算得上是寓言?道理未必够得着“寓意”!

4.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了的寓言,能带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启示?

战国时期,楚襄王老是跟一帮*臣混在一起,整日寻欢作乐,不理国家政事。大臣庄辛跟他讲,再这样下去国家就就危险了。楚襄王不但不听劝告,反倒把庄辛骂了一通。无奈之下,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

庄辛才走了5个月,秦国就发兵攻占了楚国北部很多地方,楚襄王也流亡到了南方。这时候,楚襄王赶紧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楚襄王对他说:“都怪我当初不听先生的话啊!可如今楚国大势已去,我又能怎样呢?”

庄辛回答说:“臣听说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5.你对寓言有了怎样的认识?作家严文井眼里的寓言是怎样的?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的东西来;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三、巩固拓展

没有掌握生字词的,亡羊补牢,及时弥补;掌握了的,抄写严文井的话,送给真正亡羊补牢的同学或者自己。

附课文: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寓言两则篇13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羊圈破了个窟窿。

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窟窿”就是——。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齐读这句话。

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指名背。

街坊劝告,他不听。

“街坊”就是——,注意“坊”读轻声。

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引导评议,齐读。

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指名读,评议。

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指名读第4节,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齐读第4节。

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

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

“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

第二课时

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四、完成同步练习

寓言两则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

1.学习“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交流板书:原因做法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理解、积累。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

⑶学习“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⑷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

※白费

理解

※一大截

正音、析形、理解。

⑶练习朗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附板书:

揠苗助长

原因做法结果

巴望────拔高────枯死

\│/

\│/

\错/

\│/

\│/

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道理:

按事物规律办事

寓言两则篇15

30寓言四则教材分析:

四则寓言有两则是选自《伊索寓言》,另外两则选自《韩非子》。前两则极具讽刺意味,作者已点明寓意: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讽刺性之所在;〈蚊子和狮子〉讽刺了战胜强大敌人却撞在蜘蛛网上的蚊子。〈智子疑邻〉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本课更在于灵活地分析寓意,允许从不同角度作概括。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学习改写、编写寓言。

3、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老师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一、导入

寓言总是很受孩子喜欢,这个学期我们学过寓言吗?什么是寓言呢?

读“课前导语”。

二、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

1、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思考:①“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②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

③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

④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寓意。

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并且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四、联系实际,深入探究

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2、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

五、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参考题目:①嘴和眼的对话②树和斧子

2、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三、疏通课文

1、学生朗读,自主探究。

2、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然后教师打出课件,学生解释加点的字。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四、复述故事情节

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加深理解。

五、多角度归纳寓意

1、先引导学生读课本204页钱钟书伊索寓言新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见解。

《智子疑邻》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塞翁失马》

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2、如果学生觉得难,可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五、扩展阅读

课件打出成语: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让学生讲讲这些故事及寓意。

六、布置作业

1、翻译文言文。

2、课外读〈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

教后反思: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适合多角度解读,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经很难再有想像的余地,一定要改变故事情节反而生硬。

2、确实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简短深刻的文言寓言,既积累了一些成语,又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学生也很感兴趣。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寓言两则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