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小一网整理颐和园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颐和园教学设计吧。
《颐和园》教案设计
《颐和园》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识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情趣,收倒霉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情趣,收倒霉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第17课《长城》。即使没去过北京,大家也知道北京的许多著名景点,除了长城以外,你们还知道有哪些?
<评:你们知道的真不少。>
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个地方。〔播放课件〕
她,就是北京的:生:颐和园。
〔板书课题〕
师:看老师这儿,注意“颐”字的写法,看清笔顺。
<齐读课题>
师: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颐和园?
师:谢谢你们为大家带来的精彩介绍。今天,我们就一块儿游览一下北京的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师:据老师了解,你们读课文的方法有很多,现在就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认真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自己解决大屏幕上两个问题。<请同学读题>好,下面开始吧,边读边找,用笔划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数”的好习惯。
问题:1.初次游览了颐和园你们有什么感受?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请用“――”划下来。
师;有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书中有一句话概括了颐和园的特点。
〔板书:美丽的大花园〕
师:如果你是这里的导游,你会按照怎样的顺序领游人游览颐和园的美景?
〔板书:长廊
↓
万寿山
↓
昆明湖〕
2.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过渡: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大家也有这么多感受,那么,想不想去细细欣赏一番?
师:谁愿意当这个小导游领大家到长廊去走走?在小导游的介绍过程中,请游客们总结一下长廊有什么特点。
<生读第二段>〔板书:长美〕
师:你们是从小导游的哪句话知道长廊很长的?
〈评:找的真准确〉
①“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师:老师这也有一句话,〈出示大屏幕〉
1.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2.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请学生读第二句〉
师:比较一下,这两句话哪一句较好,为什么?
数字说明,更具体些。
师:既然第一句好,请你再来读一下第一句好吗?把长廊的“长”读出来。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②“一眼望不到头。”
师:看一下课本上的插图,是不是“一眼望不到头”?
这是长廊“长”的特点,长廊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最长的长廊,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哪些地方又体现了长廊的“美”?
①生:“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你读的真好,能不能领大家读一下?
<生读>
师:从图上找一找横槛在哪里?横槛上的画怎样?
生: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
师:据资料记载:廊上的横槛和房梁上的图画有14000余幅。你从中可以感悟到什么?
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既然这句话这么好,大家一块读,体会一下。
<找生读>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长廊的“美”?
生:“……神清气爽”
师:你认为哪个词用的比较好,让你感觉长廊很美?
〔板书:神清气爽〕
师: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大家就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这一句,感受一下。
<齐读>
师:长廊又长又美,大家齐读这一段,注意把长廊的“长、美”读出来。
过渡:参观长廊真是美不胜收,走完长廊,就到了:万寿山脚下。〔板书:万寿山脚下〕这里有一位小导游,请大家站在山脚下仰望,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快点找一找:
①生:佛香阁。〔板书:佛香阁〕
师:在插图上找一找佛香阁在哪里?请你给大家指一指,大家说他找得对不对?
若对:师:你是根据什么找到的?
若不对:师:大家说你找的不对,你再读读课文中写佛香阁的句子,再给你一次机会。
师:你们还能望见什么?
②生:排云殿。〔板书:排云殿〕
师:课文中描写“排云殿”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金碧辉煌。
师:“金碧辉煌”是什么意思?什么地方的建筑物才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
师:由于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发出耀眼的金黄色,显现出金碧辉煌,很有皇家气派,所以,佛香阁和排云殿的总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生:〔板书:宏伟〕
师:大家再大声齐读一下这一段,读出他们壮观的一面。
<评:同学们读的很整齐,声音很响亮>
过渡:刚才在万寿山脚下从下往上看了万寿山的景色,下面我们就到山顶上去看看,这次老师来当你们的导游可以吗?
<师范读>
师:这里可是站得高看得远,由近至远,你们都看到了哪些美景?
①“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师:你是怎么体会出美的?
生:这里的颜色特美,有黄的绿的屋顶还有朱红的墙,五彩缤纷。
②“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师:这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湖面的什么特点?
生:昆明湖的静和绿。〔板书:静、绿〕
师:谁还想读读这句话?注意这次要把湖面的静和绿读出来。谁来说说你还看到什么了?
③“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我如果把这里的“滑”换成“划”行吗?〔板书:划〕
师:我知道大家都很爱动脑筋,请大家结合上下文读一读,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讨论一下能不能换,为什么?
<师巡视,提示>
①游船和画舫是专为人们用来观赏湖面上的景物的。因为湖面上和万寿山、十七孔桥的景色太美了,所以行驶很慢。给人们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是在冰上慢慢划动似的。只有这样,有人才能尽情地欣赏。“滑”字展现了昆明湖“静”的特点。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想法不错,其他同学也来说说。
②如果用“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上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所以,用“滑”字比划船的“划”字好。
师:你的想法很美妙,抓住“不留痕迹”这一点来说。
③文中说,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我们知道,精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好了。
师:又有新想法了,请你来说。
④你的想法也不错,有点难度了,由“玉”想到平滑。另外,“滑”字还以东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
师提示:“滑”字可以组成什么词,“划”字又能组成什么词?比较一下你们组的词语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现在应该理解这里为什么用“滑”而不用“划”了吗?这段文字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浮现出昆明湖的美,感受一下那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是啊,谁是那样的静,那样的绿,同学们你们是否也被这平如镜、绿如玉的湖面陶醉了呢?现在就请大家用上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让昆明湖的静和绿叶走进你们的心里。
<指名读>
师:这样宁静的湖,让我们一起静静地读读吧!
<齐读>
师:听了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已经置身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了。请大家再来默读第5自然段,这次自己是小导游,你准备领游人去哪里游览,游览什么?
生:“堤岸两旁数不清的垂柳”和“小岛上一片葱绿”。
师:本文中斜率的词语有很多,你们平常积累了哪些和“绿”有关的词语?回想一下,看谁说得多。
生:碧绿、葱郁、绿油油、翠绿、墨绿……
师:看来大家平常都很注意积累词语,那我们在写作文时适当的运用这些词,就可以把文章写生动了。
师:还记得我们走过的石桥吗?它叫什么名字?看看插图,数一数是不是十七个孔?桥栏杆上有没有小狮子?涂上狮子很模糊,文中说:它们“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个句式在课文前面哪个地方出现过?
师:“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想象一下,它们会有什么姿态?
<生描述、扮演>
师:假如你西安再走在十七孔桥上,手里抚摸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你想说什么?
[板书:有趣]
师:这么多有趣的小狮子,我们齐读一下这一句,体会一下。
<评:同学们读得真棒!>
3.结束旅游
}和壮观
长廊长美
↓
师:可以说,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一节课我们是游览不完的,有机会大家亲自去游览一番。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万寿山{
美丽的大公园↓
山脚下仰望{
山顶上俯视湖面静绿
佛香阁
排云殿金碧辉煌
昆明湖{
堤岸
小岛
十七孔桥有趣
《颐和园》教案设计篇2【摘要】
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特别是作为“农远”学校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农远 阅读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主题与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颐和园》这一课是笔者在课改年级上的一节公开课。笔者打算就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一些有益地探索。因此,我将《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依据学生过去积累的学习经验,以《颐和园》为例,在学习过程中使之具体化,最终达到教学既定目标。课前,我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在教学中,运用媒体辅助教学,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整节课采用“确定目标,自由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五个环节构成。
【案例描述及分析】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颐和园》。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板书课题:
颐和园
生:作者先是游览了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接着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看到了昆明湖的景色;然后下山,观赏了著名的十七孔桥。
师:看来作者的游览顺序即写作顺序大家都清楚了。那么这节课,老师就想帮助同学们通过组内同学之间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协作学习来深刻理解课文,进一步领略颐和园迷人的风光。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方法,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尝试一下?那么,请同学们首先按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自己确定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这是我们学习每篇课文都应该争取做到的。
生:我想知道颐和园中长廊是什么样的?
生:我想读读描写昆明湖的这一部分,看看昆明湖美在哪儿。
生:我想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生:我想背诵课文。
师:下面老师归纳一下同学们提出的学习目标。看看是不是这几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体会园中景物的特点;三是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四是背诵课文。
师:如果没有问题,就请各小组迅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目标组织学习。大家可以结合以前的学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颐和园之行吧!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学习了描写长廊的这一部分,我们采取的是“找特点,谈感受”的方法。我们先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媒体出示“农远”资源:长廊画面和文字片段,学生朗读。
生:我先来汇报。通过读课文,我知道长廊的特点是长,走在这样的长廊里,我会觉得非常自豪。因为我还通过查找资料知道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作为中国人,我为祖国有这样好的建筑而骄傲。
师:是呀!体会得真深刻!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部分,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课文。
生:我接着介绍长廊,我觉得长廊的环境也很美。
读句子。
师:你读得真美!有谁愿意向她学习,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长廊。走在长廊里,长廊那独具特色的建筑,长廊上数以千计的彩绘,再加上长廊外昆明湖的美丽景色,真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让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再读一读这一部分,共同感受长廊美丽的景色。
齐读。
师:我们不知不觉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哪个组接着汇报?
生:我们小组游览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我们选择的是第二种方法“查资料,深入体会”。我先来汇报。通过读课文,我们认为佛香阁非常高大宏伟。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从“耸立”一词能看出来,“耸立”的意思就是高高的直立。
生: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佛香阁很高。
生: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佛香阁高41米,是颐和园里最宏伟的建筑。园内所有景观都是以它为中心建造的。通过这个资料我更感到佛香阁非常宏伟,有气势。
生:我知道排云殿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庆祝的地方。这个地方一定是非常华丽、光彩夺目的。
师:这么宏伟的建筑,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体会它的壮观好不好?大家想不想登上万寿山欣赏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哪个小组学习的是这一部分?谁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学习的是这一部分,我们选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方法。下面我们请一位代表来读读课文。
师:老师为你配上音乐。好,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看他能不能把我们带到万寿山上。请你开始吧。
生朗读。
师:你们感受到什么了?谁来说说?
生:我感到昆明湖景色非常美。
生:听了她的朗读,我感到昆明湖非常的静,也非常的绿。我也想读一读这一句。
生:作者分别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
生:我通过“滑”字,体会到昆明湖显得更静了,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你感悟出“滑”字的妙处,把书读活了!你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
生朗读。
师:你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不错,但声音再轻一点就更能表现出昆明湖的静了。
师:你指导得很好。我也想向你学一学,读读这句话行吗?
师:你来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比我读得还好。
师:谢谢你的夸奖。我们都来练一练,看看谁比老师读得还要好。
练读。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把它留在记忆里呀?好,让我们试着背一背。
师:昆明湖的景色的确很迷人。让我们移步下山,到昆明湖去看一看吧。接着汇报。
生:我们学习的是十七孔桥这一部分,我们采用的是“当小导游”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
学生结合画面介绍长堤、小岛、十七孔桥等景物。
师:颐和园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其实,园中景物不只作者介绍的这几处,还有许多,你们知道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踊跃发言,介绍得绘声绘色,座位上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
师出示课件:颐和园风光图片。
师:同学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不愧是我国园林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北京,亲自到颐和园细细游览。
【教学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阅读教学强调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独立的创造性的进行学习活动。把教学本位定位在师生交往上,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教学,教师让学生先自学,自主尝试,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在个人充分自学、领悟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学习过程运用了“确定目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劳动者,求索者和设计者。
教师能充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能优化课堂教学,准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轻轻松松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进行交流与创新,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而高效,有效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颐和园》教案设计篇3一、教学目标:
1、教养: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述方法。
抓住重点段落3---5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培养爱美、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发展:培养观察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述方法。
2、培养爱美、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新课导入:
1、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畅游被誉为“人间天堂”的——颐和园,领略了长、美、奇的长廊,你们还想去参观园内其它的优美景色吗?让老师继续带领大家去游览,请同学们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感受。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下,抬头看见高高耸立的佛香阁,下面是金碧辉煌的排云殿。登上万寿山向下俯视,颐和园大半的景色尽收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面碧玉。游船在湖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真的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从万寿山下来,只见昆明湖两岸栽着杨柳,湖中心的小岛一片葱绿,岛上有一座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柱子,每根柱子雕刻的小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信步游览,园中景色让我们目不暇给,兴趣盎然。
2、游览完这样如诗如画的景色,你们陶醉吗?谁来说说你们的感受?
3、作者和大家一样也被吸引住了,他是怎样把这么美丽的颐和园写生动,写具体的呢?请自读3----5自然段,边读边想想。
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作者游览了哪几个景点?他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呢?他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请学生板书: 万寿山 昆明湖 十七孔桥
2、请大家用——划出3、4、5自然段中最能够表现写作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齐读。
3、这些景色各有各的美,请同学们再认真的读读课文的3---5自然段,把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用——画出来,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4、小组自学,老师巡视,随机点拨。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交流。
5、小组汇报。
你们认为哪里的景色最美,你就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抬头一看——那就是佛香阁。
老师随机板书:佛香阁
老师随机板书:耸立
下面的一排排——就是排云殿。随机观察插图。
老师随机板书:排云殿 金碧辉煌
齐读。
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小组读。
正前面——一块碧玉。游船——不留一点儿痕迹。老师板书:静绿
、初读:同学们真棒!读得快、找得准,咱们呀先到湖面去看看。请读第四自然段中写湖面的句子,请同学们一边读句子,一边看画面,想一想这湖面美在哪里?
、试读:是啊,水是那样的静,那样的绿。同学们平时读课文的方法有很多,现在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谭老师已经被这样的美景陶醉了,老师真想带着陶醉的感觉读一读。同学们,你们是否也被这平如镜,绿如玉的湖面陶醉了呢?那就请同学们用上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让昆明湖的静和绿也走进你们的心里。
:齐读:这样宁静的湖,让我们一起静静地读一读。
过渡:听到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谭老师已经置身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了。在颐和园中还有哪些美境界让你们陶醉的呢?继续汇报。
昆明湖围着——倒垂的杨柳。
湖中心——宫殿的一角。
石桥-----十七孔桥。桥上有百根柱子,柱子上雕刻着不同形状的狮子,你能够想象出这些石狮子的不同姿态吗?指名说,并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
三、深化、拓展。
到颐和园游玩真令人乐而往返,假如在2008年,你能荣幸地成为颐和园的小导游,你会怎样向各国参加奥运会的朋友介绍呢?可以介绍整个园,也可以重点介绍某个景点。小组讨论,选举代表介绍。
四、总结。
在即将离开颐和园的时候,还真有些舍不得呢!这样好了,让大家在读声中,再次领略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吧!
五、板书设计:
颐和园
总:美丽的大公园
分:长廊: 长 美 奇
万寿山: 佛香阁 耸立
排云殿 金碧辉煌
昆明湖: 静 绿
有趣
总:美丽说不尽
《颐和园》教案设计篇4【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生字
1、读生字并组词:
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
2、注意部首:
殿、栽、朱。
3、注意字形:
殿、廊、栽、朱。
4、读词:
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5、组词:
郎 堤 栏 昆
廊 提 烂 困
二、初读课文
1、在熟读词语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
2、课文先后写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3、小组合作读读课文。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查找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在北京西北郊有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占地约30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1、指名读课文,填空:
颐和园是一个的古代皇家园林。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二、分析
1、请你当个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颐和园:
⑴ 默读课文:
你最喜欢颐和园那个景点?读完有什么感受?
⑵ 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能背下来就更好了。
⑶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
2、请几位小导游分别向我们介绍:
⑴ 长廊: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700多米、273间,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多的特点。
② “每一间的横楗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观看录像,体会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④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⑵ 万寿山:
①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a、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非常高。
b、记住好词:
耸立、金碧辉煌的宫殿、闪闪发光。
c、有感情读一读。
② 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读后有什么感受?
b、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
c、再读一读。
③ 体会一种古色古香的美。
⑶ 昆明湖:
① 昆明湖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很是宽阔。在这里可以欣赏垂柳、堤岸、小岛、十七孔桥……
②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又一次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有条件的可以展示图片或者录像。
三、小结
1、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自豪,高兴,陶醉,喜悦……
2、带着这种感受,把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3、指名有感情地读读。
4、再次强调一下写作的顺序。
四、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话。
《颐和园》教案设计篇5技能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想象,了解颐和园景色特点。
3、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及才能。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
2、学习本课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形式:自主探究式学习
创新蓝图:1、借助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彼此之间优势互补,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2、创设情境训练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组织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课后准备
1、准备《颐和园》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带、投影片。
2、布置学生熟读课文。
1、收集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2、熟读课文
初步了解颐和园的有关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做好知识储备。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教师配合录像带范读课文。
2、提问引导学生说说颐和园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
3、组织学生能够理清游览顺序。
1、欣赏全文
2、说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合作,理清作者游览顺序。
感知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学习第2至第5自然段
1、出示2-5自然段学习提纲:有感情朗读研讨各景点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能体会出来质疑问难,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小组讨论学习,教师巡回指导,参与探究。
2、引导学生欣赏以下重点句反复品读,体会景物特点同时解疑答惑。
1、选择议题
2、研读讨论,质疑问难
3、按游览顺序汇报结果
抓住特点
感受体验
通过探究性阅读,初步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感受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1、这条长廊有700多米,分成273间。
2、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4、桥栏杆上有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小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1、通过比较朗读感受长廊的长。
2、通过“耸立”、“闪闪发光”体会佛香阁的雄伟、壮丽。
3、通过对比喻句的理解、感受昆明湖的静、绿。
4、通过“都”、“也”体会狮子之多,且形态各异,进一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及才能。
学习第六自然段
引导学生明白结尾进一步深化中心、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朗读感悟
明白结尾的表达方式
明确语言要点
朗读训练
组织学生自由结合、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展开朗读竞赛、与学生共同评议。
1、自由组合带感情朗读。
2、展开竞赛
3、与老师共同完成对同学的评议
1、进一步加强朗读训练。
2、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训练朗读加深理解
拓展练习
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为资料为大家介绍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点,可以选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引用课外资料创造性地介绍。
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点。
进行语言训练
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全文学习迁移
1、总结写作方法
2、布置学生课下仿写一处自己熟悉的地方。
静听思考
体会写作方法并加以运用
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板书设计:
颐 和 园
长 廊:长美 辉
颐和园(大、美) 万寿山:壮丽 煌
昆明湖 湖水: 静、绿 成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洞上百只狮子 就
《颐和园》教案设计篇6《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8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美。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大小组。教师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颐和园》教案设计篇7一、教学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了解作者是按什么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三、教学准备
《颐和园》课件,歌曲《北京欢迎你》视频。
四、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北京欢迎你》歌曲渲染气氛。
2、谈话: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什么歌?歌曲的题目叫什么?。这首歌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奥运歌曲之一。刚才荧幕上出现了北京的很多景点,你看到了哪些景点?知道哪些景点?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北京还有一座皇家留下的园林——颐和园。颐和园的景色也非常的美丽。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那里参观参观,请看大屏幕。
板书课题:颐和园。
感知课文内容
1、《颐和园》视频电子文范文朗读。
2、学生边看视频边认真听范读。
3、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学生轻轻地跟着读。
4、读完课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和作者到了哪些地方来了?
5、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7、出示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图片,并让学生说出这三张图片分别是哪三个地方。
8、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去哪个地方游玩.
深入课文学习
1、学习“长廊”。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过渡:这里也有老师喜欢地方,就是“长廊”。
出示“长廊”图片课件。
(3)请全班学生帮老师一起齐读第二自然段。
(4)提问:长廊有哪些景物?长廊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
(5)指名一个“小导游”介绍长廊有哪些景物。
(6)自有读背第二自然段。
(7)比比谁的背功最厉害。比赛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习“万寿山”。
过渡:走完了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走,咱们女士优先,请我们女同学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
女生读“万寿山脚”段落。
找出在万寿山脚下所看到的景物。
学生汇报
提问:佛香阁有什么特点?排云殿有什么特点?
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的男生们显出了绅士风度,让我们女生先来到万寿山脚,现在看来,我们女生不得不让你们男生先登山了,佛香阁那么高,你们男生的力气大,肯定先能登上佛香阁的,那就让你们先登山吧!请你们把在佛香阁上面看到的景物告诉我们女生吧!
男生齐读“万寿山”段落。
找出看到的景物。
讲解“滑”的用法。
比赛谁读的最美。
3、游览昆明湖。
过渡:刚才登山才需要力气大的,现在下山来到昆明湖了,不需要走得快了,我们男女生一起慢慢地走,慢慢地游吧。昆明湖的景色太美了!
全班齐读“昆明湖”段落。
自由轻声有感情地读。
小导游pk赛评选最佳“小小导游员”。
总结
今天,我们游览了颐和园,了解了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说明写作业要有一定的顺序。以后,我们不管是去游览,还是写作,都要按照一定书序。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游览到这里,有机会,再带大家去其他景点游览。北京在欢迎你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在《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中结束我们的课文吧!
四、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到处都美丽
《颐和园》教案设计篇8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29*颐和园
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
《颐和园》教案设计篇9《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课前,我就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浏览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同学们不仅查阅了资料,还打印了一些图片,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课上,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合作学习交流,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把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将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派代表交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颐和园》教案设计篇10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
“滑”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案设计篇11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
“滑”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案设计篇12《颐和园》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4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美。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大小组。教师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颐和园》教案设计篇13【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人教课标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按游览顺序记叙了颐和园中的著名景点,文章条理清晰,语言优美,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这篇课文应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结合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感受景点之美和文字之美,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变革“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在语言环境中培养理解、想象、欣赏、表达能力的基本原则,在本课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大胆表达,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展示”的愿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紧密结合,在自读自悟中利用网络平台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对颐和园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 感受景美──自主探究 发现问题──网络查阅 协作商讨──汇报交流 探究实质──归纳总结 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网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联想,游戏引入
1、游戏:
词语大联想:
蒜头 花朵 冬天 清水
北京 印章 2008 第一次
皇家 北京 园林 长廊
2、配乐简介颐和园:
这就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那里水天空阔,旖旎动人,浩淼烟波中,神山仙岛鼎足而立;湖上长桥就像一道飞虹,跨向绿水之中,湖上一座座拱桥婀娜多姿、景色天成,后山后湖、松涛阵阵,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有“皇家园林博物馆”的美称!
3、激趣引入:
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颐和园正在评选最佳景点,诚心邀请你们参加最佳小小景点讲解员的评选,想参加吗?
想一想,如果你是讲解员,你应该了解哪些关于颐和园的知识呢?
评委会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很美的课文,读完之后,你肯定会对颐和园有进一步了解。
4、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请教拼音朋友帮忙。
二、检查识字,评选激趣
1、过渡:
想成为我们的会员可不那么容易,得接受评选委员会的考验,敢不敢接受考验?
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读。
2、游戏:
评选委员会请小朋友们玩一个游戏,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课文游览的顺序,做好拼图游戏,谁将有资格成为我们的小小讲解员。
3、祝贺大家都顺利过关,成为一名小小讲解员。刚才我们初游颐和园,你感觉怎样?
4、学习要求:
你最想成为哪个景点的讲解员?
评委会为各位准备了每个景点的许多资料,你想成为哪个景点的讲解员,就来做一做这些事情:
⑴ 读一读那个景点的文字介绍。
⑵ 看一看相关图片资料。
⑶ 最后再说一说景点的美丽之处。最后通过你们的介绍,哪个景点获得的支持者最多,哪个景点将成为颐和园最佳景点,而景点的讲解员也将获得最佳讲解员的称号。
三、依托网络,自主探究
四、精读研讨,汇报交流
1、长廊:
⑴ 组长汇报:
边讲边演示。
⑵ 对讲解员的解说进行评价。
⑶ 组员补充。
⑷ 游客质疑,讲解员解答。
⑸ 理解课文内容:
① 通过讲解员的讲解,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② 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的?请用笔勾出来。怎样朗读才能体会到长廊的长?
学生评价。
③ 长廊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④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
⑤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很美,为什么作者这样描写就让我们感到长廊更美了呢?
写作方法:
用词准确;抓住特点来描写;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从下→上→两旁。还写出了感受。
⑥ 过渡:
在长廊参观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不仅能看到五彩缤纷的彩画,闻到淡淡的花香,还能享受微风的轻拂。
2、万寿山:
⑴ 讲解员解说。
⑵ 对讲解员的解说进行评价。
⑶ 通过讲解员的解说你知道万寿山上有哪些著名的景点?你觉得这些怎样?怎样的美?请你用书上的语言回答。
指导朗读。
⑷ 学生质疑:
理解“耸立”的含义。
⑸ 过渡:
那琉璃瓦光滑透亮而且是黄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排云殿,一排排宫殿富丽典雅,光彩夺目。真是雄伟壮丽!
3、在万寿山上鸟瞰:
过渡:
要是登上万寿山,在山上俯看整个颐和园的景色那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⑴ 学生按照:
读—看—讲的方法自主学习。
⑵ 质疑品读:
电脑出示优美语句进行品读。
① 品读:
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
葱郁的树丛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 品读:
昆明湖……一块碧玉。
你觉得这段美在什么地方?
现在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会昆明湖的美吧!
重点轻读:
静、一镜子、绿、一碧玉。
③ 品读:
此时此刻……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体会“滑”的含义。
⑶ 师:在万寿上上能观赏到这么美的景色,真让我们大饱眼福。我们看看小讲解员会怎样给我们解说呢!
⑷ 讲解员解说。
⑸ 过渡:
水平如镜的昆明湖倒映着翠绿的柳条,湖水显得更绿了。置身这样的环境中让我们感到如入仙镜,下面就请昆明湖的小讲解员们带我们去游览。
4、昆明湖:
⑴ 小讲解员解说:
每位讲解员只抓一处景物来讲解:
历史──17孔桥──和小岛……
⑵ 重点讲解17孔桥:
昆明湖上有著名的景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读后回答:
洞多柱子多、狮子多。
5、齐读第六自然段,总结归纳:
物多景美。
五、创作延伸,公布结果
1、刚才我们随着讲解员在颐和园里细细地游览了一番。那你最喜欢哪处景物呢?请你用几句话写出你的感受。
公布评选结果。
2、教师介绍其他网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展示学生电子小报,激发学生课后合作完成。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留连忘返,小讲解员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
《颐和园》教案设计篇14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学生预习比较充分,课堂上我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的视频,学生被颐和园的美景所深深吸引,此时我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和自豪感。
课后,我让学生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再一次修改写游览街心公园的习作,大部分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利写,突出了重点,进步很大。学习完这一课,我感到学习写作方法很重要,但是恰当地适时地给学生创设运用的机会更为关键。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颐和园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