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

时间:2023-03-23 18:48:09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41176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有的人教案,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有的人教案吧。

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教案篇1

课前准备

课件: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山东安丘实验小学王晓丽)

有的人·教案篇2

扬州中学李洁

教学目的

认识本诗所表达的生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小说《故乡》中,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人民群众深挚的爱和他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迫切愿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生活中的座右铭。尽管他在1936年10月19日就逝世了,但广大人民却永远铭记着他,铭记着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1949年10月19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的第一个鲁迅纪念日。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而隆重地纪念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感慨很深。于是在11月1日写成诗歌《有的人》,“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

解题

如果没有副标题,你能知道本文是为纪念谁而作吗?

【知道】诗中没有点出鲁迅的名字,但由于诗中化用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和《野草》序言为人所共知,所以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知道】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参考】因为这首诗不仅歌颂了鲁迅,也热情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与恶势力作斗争的革命战士。同时,还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他们的对立面——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朗读课文

回忆上两节课掌握的有关诗歌朗诵的技巧、要领,评价该生的朗诵,指出其朗诵的不足在于没有读出诗歌中的爱憎情感。

诗歌中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对比

填词成句〖根据诗歌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的有的人与的有的人之间的对比

【参考】虽死犹生虽生犹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剥削压迫人民

默默奉献沽名钓誉

无私自私

为人民所颂扬为人民所唾弃

看图讨论

第2—4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明确〗分别是从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人生目的、社会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为人民鞠躬尽瘁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却恬不知耻、自我标榜

利用权势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为革命不惜牺牲

极端自私不惜牺牲自己

第1节与第2-4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参考】果因关系

第5—7节与前四节在内容、结构上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因果关系、逐一对应的关系。

为什么说“把……早”?如何理解“只要……野草”?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想“把名字刻入石头的”,活着早已被人民唾弃,死后也只能遗臭万年,“烂”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而一旦“春风”劲吹,野草就会萌生,到处将一片青绿。前句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讥讽、嘲笑、鞭挞、讨伐;后句是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烈歌颂。

第7段中说“他的下场可以看到”,这个“下场”在前文的什么地方已经体现了?“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垮”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可耻的失败下场,“烂”表明他们会遗臭万年。“抬举”在这里是推崇、尊崇的意思,“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第二部分写两种人对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三部分写人民对两种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诗歌采用对比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使正反面人物对比得更为鲜明,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诗中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明确〗有很多方面的道理,例如: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应该如何对待广大人民群众?我们纪念鲁迅,是因为鲁迅有高尚的人生观、伟大的人格,我们应该像鲁迅那样,为人民而活着,勤于工作,乐于奉献,追求最有价值的人生,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那些瞧不起人民大众甚至与人民对立的人,那些一心为自己谋私利的人是渺小的,他们只能被人民大众所唾弃。

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本诗的议论有何特点?

这首诗纪念鲁迅,主要不是介绍鲁迅的生平,追记鲁迅的业绩并作评价,而是对比讨论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特别提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启示读者,议论用语形象生动。

人生活着——死了

价值死了——活着

1.对人民“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态度俯身“当牛马”,恭恭敬敬

不同2.人生为自己,“想不朽”

表现目的为革命,愿牺牲

3.社会他活着,别人不能活

影响他活着,别人更好活

1.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远记住他

不同2.名字“烂得更早”

结果“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3.“下场可以看到”

“抬举得很高很高”

布置作业:

从古今中外的实际生活中,分别找出两种人的实例来,并扼要加以分析,表明自己的看法。

“野草”的含义是

a.指鲁迅的散文集《野草》。

b.献身于人民事业的不追求个人名利的人。

c.泛指像鲁迅的《野草》一样揭露旧社会的文艺作品。

d.不畏牺牲,为人民服务的人。

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选入教材时,作者曾作了修改。下面选举三例,研究诗人为什么要这样修改?你赞同诗人这样修改吗?说明理由。

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修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

修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念他!

修改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用自己想出来的富有哲理的诗句作为诗歌的第一节,写一首类似的抒情自由体诗歌。题目也可以取作《有的人》,副题另加,要求能运用对比手法。

有的人·教案篇3

《有的人》教案

教学设想: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20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课内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课后练习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教后反思:

有的人·教案篇4

教学设想: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20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淖匀蛔刺阉没馐缎翁i赖慕缦薇渥龅赖碌摹⑸竺赖呐卸稀s谑牵械娜松此溃械娜怂兰瓷u庠诳蒲鲜遣豢伤家榈模谝帐跎先肥钦媸悼尚诺模徽饫锴楦械囊蛩仄鹱啪龆ǖ淖饔谩?br>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课内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课后练习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教后反思:

有的人·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2、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1、了解鲁迅,了解作者

2、我的积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课外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课后练习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有的人·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人生意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六、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

有的人·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1、搜集、阅读鲁迅资料;

2、标出诗歌小节数;

3、复习朗读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关键句子。

教学关键词:活、死、俯、骑。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上课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对鲁迅知道多少?

是的,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被誉为我们的“民族魂”。要写一位如此伟大的人物,是很难的,而要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更是难上加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初识鲁迅”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恰恰就是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的。这就是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顺正确。

三分诗,七分读。请大家走进这7个小节28行诗中,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汇报自读情况。对于你们的朗读,老师不作任何评判,我请来了一位高人,是高手吧,说说哪个句子你现在可以读得更好了?我们跟着他一起进步吧,读这一句。

三、再读读构思。

自己再通读全诗,看一看7个小节之中藏有哪些写作技巧?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的?第一小节和后面的6个小节是总分关系,思路清晰;全诗都运用了对比写法,感情表达更加强烈;234小节分别和567小节照应,结构严谨。有了这个示意图,我们现在就像拧起了一根绳子,诗歌的每一句都在这根绳子上,这叫全局在握、胸有成竹。

四、品读第一小节。

既然第一小节总起全诗,那请问,是靠哪些字统领全诗的?读一读找一找。两个“活”,两个“死”,意思一样吗?那你就读出这种不一样来吧。

是的,有的人虽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永存。来,读出这种醍醐灌顶的感受吧,读出我们的警告和呼吁。

五、品读“虽生如死”。

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我们就来看看,是哪些句子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作出了完整的回答?

抽生读。读出蔑视、咒骂、痛恨、不屑一顾。

齐读这类人的可悲和可笑。

在这几行诗中哪一个字集中代表了这一类人的形象?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嘴脸?那你就读出来吧。是的,不仅如此,他们还……他们还……

看到欺压百姓的人,我们怎样痛斥他们──;看到忙着树碑立传的人,我们怎样警告他们──;对那些眼里容不下别人的人,我们又该怎样咒骂他们──。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把你的痛恨、蔑视、讽刺用朗读表现出来吧。女生读这类人的做法男生读他们的可耻下场。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清楚,谁是他们的敌人,谁是他们的朋友。群众的力量又是伟大的,人民的敌人痴心妄想着“不朽”,最终却只能落得──板书:遗臭万年。

六、品读“虽死犹生”。

人民的朋友呢?鲁迅先生呢?他又是怎样对待人民的?

抽读。你的朗读中带着?谁再来试试?很好,大家一起来读出歌颂和敬佩。

几句诗中,哪个字代表了鲁迅先生的做法和态度?这个字让你想到了了解到的鲁迅的哪些事迹?

是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把你的感受放进诗句中读,让我们听到你的情感。

鲁迅先生不仅为人民做牛做马,还情愿做野草。先生有一本文集就叫《野草》。鲁迅就是野草,野草就是鲁迅,野草能烧尽吗?是的,他活着是为了……其实,前面课文中有和这句意思差不多的句子……

他为谁想得多?善有善报,给人民做牛马的……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多么可爱的人,多么无私的精神,左边的同学读做法,右边的同学读人民的态度。

与遗臭万年的人相比,这样的人,就应该──。

七、品读课题。

我们在短短几行诗中读到了这么多,这叫把诗读厚了。完整读题目,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再读。那为什么不直接以“鲁迅赞”“赞鲁迅”“鲁迅颂”为题呢?

这首诗还可以献给历史上的哪些人?你准备把哪一句献给他?

八、总结升华。

是啊,想我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涌现出了多少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民的朋友和恩人啊,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堪称一个伟大的民族。历史长河一如滚滚江海,大江东去浪淘尽,首先卷走这些遗臭万年的人民的敌人吧,他们作威作福“骑”在人民头上的丑恶嘴脸,早已在人民心中死去。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流芳千古的“活”着不是刻进石头可以做到的,也不是写在黑板上可以做到的;写在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之际的这首诗,当然不再单单是为纪念鲁迅。你有你心中的“有的人”,我有我心中的“有的人”,大家都有了深切的感受,索性就让它们都留在心头吧。

现在,这28行诗就单单剩下了这个字,读。初识鲁迅的学习,今天就单单剩下了这一个字,读。俯,就是……是啊,俯,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高度浓缩,也是对你、对我、对所有人做人的永远的启迪。

全体起立。此时此刻,《有的人》这首诗已经不再是发自臧克家一个人之口,他也是我们的心声了,那就让我们酣畅淋漓地吟诵我们的心声吧。“有的人活着……”起

九、作业布置。

十、板书设计

有的人·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活”与“死”的深刻含义。

⑵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反复抒发感受的写法。

⑶品味诗歌形象、意味深远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加强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从而带动对诗歌的理解品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想

㈠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对比的手法。

⑵形象的语言,深刻的哲理。

2.难点

对两种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㈡课时安排1课时

㈢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㈠链接生活,入其境。

1.播放视频。

2.教师导语。

㈡诵读揣摩,感其情。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把握节奏、重音等,读出抑扬顿挫)。指名朗读。

3.感受诗中激情。

你刚才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的?

㈢捕捉品味,明其意。

1.诗歌副题为“纪念鲁迅有感”,请在诗中找出暗指鲁迅先生的诗句。

2.进而回忆鲁迅先生一生中重大的转折事件,感悟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力量。

3.捕捉诗中的意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诗歌是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的,读诗要抓住意象,闭上眼睛,有哪些感受最深的形象浮现在你的眼前?

㈣联想延伸,悟其理。

1.诗的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为什么以“有的人”为主题?

2.在历史或现实中,有许多流芳百世、永垂千史的人物,这首诗唤起了你的哪些联想?

㈤激情诵读,抒其志。

学生设计中选方案:

[方案1]女生齐读每节诗的前两句,男生齐读每节诗的后两句。领会诗中的对比、反复手法。

[方案2]领读第一节,女生齐读后六节的前两句,男生齐读后六节的后两句。领会诗的总分结构。

[方案3]领读第一节,女生齐读二、三、四节,男生齐读五、六、七节,对应朗读,明确诗中的对应。

老师设计[方案4]教师诵读题目、作者,一女生领读第一、二、三、四节的前两句,一男生领读第一、二、三、四节的后两句,然后女生齐读五、六、七节的前两句,男生齐读五、六、七节的后两句,最后全班齐读第一节。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有的人教案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