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小一网整理竹影,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竹影吧。
竹影
竹影篇1学习目标:
本文涉及到一些美术方面的知识,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美术,而是富有童趣,并由竹影引发到其他如对孩子的引导、教育等。因此,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作者对绘画和生活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四君子”,在诗歌、文章、图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那么,在几个小伙伴的眼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趣味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浙江人,我国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就来阅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
四、再读课文,交流感受: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古文《童趣》,描写了小孩子眼中的奇特的世界。本文也是写孩子眼中的世界。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做了哪些富有童趣的事情?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研究天空中光线、颜色的变化;讨论人影头上有烟气的原因;用画笔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
在这其中,你觉得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为什么?
我个人觉得,第三小节的两处描写最有趣:
——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这两处都很有趣,特别是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
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很好的引导者。读一读文章中对父亲的描写,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的善于引导,简要地作些评价。
主要有三处:
1、第3小节:
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
——父亲早就来了,却耐心地在一旁观察孩子的作为,在合适的时机参与话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孩子。
2、第3小节:
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能细心体察孩子的心情,并为他们解围,这真是难能可贵的长者风度。
3、第8小节: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示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童年时的作者活学活用,审美水平马上有了提高。这正是有了实践经验作为指导的结果,胜过多少空洞的理论教育。
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五、研读探究: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思考、质疑,想一想“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吗?”等等,这样进行阅读,才能真正获益。
1,思考题一: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用“竹影”作为本文的标题,而不是“谈
画”或者“童年趣事”?
“竹影”实际是本文的叙述的缘由、源头;也是文章的线索,即:看竹
——画竹——品竹。用“竹影”做标题,比用“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更具体、实在。
2,思考题二:
读完全文,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说,中国画有什么特点?西洋画有什么
特点?
——中国画要求“传神”。所谓“神”,就是活的神气,神韵。
——西洋画则看重写实,要求“画得象”,“画得同真物一样”。
3、思考题三:
你觉得竹子在中国画中,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神”?也就是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内在精神?
——一提到竹,我就会想起宋朝大诗人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竹在中国人心中之所以会有如此重的份量,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风度,一种精神,一种气节。正像明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赞颂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磨还节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六、延伸训练:
读完全文,你对童心童趣,对中国画,对竹的认识,或许会有一些不同于作者的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任选一个角度,具体地说说。
我来说说我的想法,也算是抛砖引玉,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独到的见解。
七、家庭作业:
1、课外搜集、阅读、欣赏一些写竹的诗歌、文章或画竹的图画,可以整理成为一本小册子,并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2、或将你对一件艺术品的认识和感情写成一段短文,不少于300字。
南京四中华晓隽
竹影篇2《竹影》教案
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一感知一品读一欣赏一迁移”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
导语: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我现在也教我女儿唱这样的儿歌,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饱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饱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走进《竹影》。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
(学生回答有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找到后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五〉拓展欣赏:
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配音乐)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七〉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附:《竹影》说课稿
1、教材分析:
《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全文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孩子的游戏,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颐,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受。-
2、教学目标:
〈1〉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确立与’情感和态度\"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以及初一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确立\"知识和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确立\"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一一感知一一品读一一欣赏一一迁移\"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我现在也教我女儿唱这样的儿歌,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m盼,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情意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从生活走进诛堂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可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i型\'
〈二〉作者介绍,力求创新: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侣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由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i
美的创作的故事。
(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资料搜集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教师过渡语: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白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找到后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艺术熏陶:
教师过渡语: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多媒体展示,自己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的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气通过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强了语文课的容量,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也有益.)
〈六〉口语交流,人文培养:
.教师过渡语: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说话,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弦,这也符在合活动原理.)
〈七〉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结束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进行语文学习,语文课堂的宽度得到延伸。)
竹影篇3《竹影》教案
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一感知一品读一欣赏一迁移”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
导语: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我现在也教我女儿唱这样的儿歌,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饱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饱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走进《竹影》。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
(学生回答有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找到后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五〉拓展欣赏:
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配音乐)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七〉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附:《竹影》说课稿
1、教材分析:
《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全文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孩子的游戏,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颐,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受。-
2、教学目标:
〈1〉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确立与’情感和态度\"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以及初一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确立\"知识和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确立\"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一一感知一一品读一一欣赏一一迁移\"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我现在也教我女儿唱这样的儿歌,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m盼,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情意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从生活走进诛堂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可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i型\'
〈二〉作者介绍,力求创新: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侣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由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i
美的创作的故事。
(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资料搜集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教师过渡语: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白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找到后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艺术熏陶:
教师过渡语: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多媒体展示,自己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的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气通过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强了语文课的容量,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也有益.)
〈六〉口语交流,人文培养:
.教师过渡语: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说话,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弦,这也符在合活动原理.)
〈七〉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结束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进行语文学习,语文课堂的宽度得到延伸。)
竹影篇4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评述:
⑴“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运用“一盏乏了油的灯”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空中红光渐渐地减弱。
⑵“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句中“一跳一跳”写出了霞光行将消失的动态。“不可挽救”形容夕阳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极其快的速度下山的情景,含有不可逆转的意思。“细微”是指太阳一跳一跳沉下去时跳的幅度小,变化不大,“迅速”是指太阳下落的节奏快,速度快。
⑶“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变成短音阶了”,句中的“长音阶”“短音阶”运用借代手法,指月亮在冬天的竹叶中间放出的清光。
⑷“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充满童趣。
4.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研读有关国画常识的语段,体会画竹的内涵。思考:文中“西洋画像照样,中国画像符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提示:
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5.请学生就印象深的一幅中国画,谈谈自己对中国画独特魅力的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札记
四、探究体验
1.学生齐声诵读全文后,思考:
⑴文中的“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谈谈你对爸爸教育方法的看法。
⑵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一些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等游戏,结合画竹影的文意,那么你认为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⑴文中“爸爸”的出现,给孩子们讲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把孩子们热爱绘画的热情进行正确的引导,“爸爸”这样做,保护了孩子们独特的艺术创造,有利于兴趣爱好的发展。
⑵游戏说是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一种学说,这种“游戏”指的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的精神游戏”。游戏说的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游戏可以说和这种精神的游戏很相似。如从堆雪娃娃、泥巴造城堡中有独特的艺术创造体验和发现,充满童趣。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五、课堂小结
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美到美的创造;爸爸平实的语言,因势利导地讲述艺术入门──中国画的独特内涵,不知不觉中孩子们领悟到美的一种表现形式。真可谓“引入门墙无意中,寓教于乐见匠心”。
六、课堂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惬意 丰硕 参差
水门汀 蘸墨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撇___ 禅___ 差___
___ ___ ___
3.填写恰当的量词:
一细烟 一黑影
一竹叶 一油灯
4.在括号中写出相应加粗字的反义词:
⑴院子里的光景由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变成音阶了。
⑵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
⑶其实竹叶的方向,疏、浓、肥,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
5.在下面横线上填一组同义词构成成语:
东____西____ 熟____无____ 手____脚____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札记
天____地____ 生____死____ ____听____说
6.用“/”断句,准确表达出括号里的意思:
⑴贝贝找不到爸爸妈妈非常着急。
⑵贝贝找不到爸爸妈妈非常着急。
⑶贝贝找不到爸爸妈妈非常着急。
参考答案
1.qiè shuò cēn cī tīnɡ zhàn
2.piē 撇开 piě 撇捺
chán 禅师 shàn 禅让
chā 差价 chāi 出差
3.缕 个 丛 盏
4.⑴暖 短 ⑵容易⑶密 淡 瘦
5.张 望 视 睹 忙 乱 长 久 离 别 道 途
6.⑴妈妈/非常 ⑵爸爸/妈妈 ⑶找不到/爸爸
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
教学反思
竹影篇5zhuying.doc第四单元艺术第18课《》教学设计青岛五十中杨娟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A、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B、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C、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A、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B、认真完成预习,查字典、词典解决课文中字词,并记下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C、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课前古诗推荐。二、导语引入:
展示丰子恺的漫画:瞻瞻的车脚踏车,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更多留下的是象丰子恺漫画中童年的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的童年,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三、作家小档案: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C、课文题为,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C、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五、品味语言: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六、比较鉴赏梳理父亲讲述的中国画特点及有关画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学习愿望。梳理: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七、欣赏延伸:
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中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八、质疑大挑战: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
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九、走进童年:①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②写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关,语言自然、清新,尽量表现童真、童趣。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竹影篇6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体会文中“我”的父亲因势利导的教育方式。
3.初步了解中国画与西方画的不同。
教学重点: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生活中。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艺术美,了解中西方画的不同。
教学设计:通过六个活动对课文进行讨论赏析,从而达到理解本文思想、锻炼学生能力的目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一猜: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
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
2.想一想:有“影”字的四字成语。
形影不离、形单影只、形影相吊、顾影自怜刀光剑影、
3.试一试:民间艺术:皮影戏
4.说了那么多关于影子的成语、诗句、艺术,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影子的课文《竹影》。
二、作家作品
1.丰子恺2.本文的基本内容3.本文生字词
三、探究活动一快速阅读----找感悟
1.学生带问题,快速阅读
问题:填表格
课文题为“竹影”,它是以写景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学生讨论交流问题。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适当提示。
四、探究活动二片段欣赏---思体会
结合课文和生活谈谈你理解的“光”之美和“光”之用
1.齐读1、2自然段
2.讨论:“光”之美
3.讨论:“光”之用
提示:可以结合课文第1、2、7段及你生活中的经历。
五、探究活动三儿童天性---品趣味
1.文中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
2.读读2、3段,你喜欢那些句子,读一读,说说理由。
六、探究活动四中西方画---谈不同
1.你喜欢文中的爸爸吗,为什么?
2.通过爸爸的讲解,“我”有哪些收获?
3.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中西方画的不同,不同在哪里?
七、探究活动五敞开心扉-----聊童趣
艺术源于生活,源于游戏,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吗?又有哪些和艺术有共通之处,说一说。
八、探究活动六总结全文----归中心
九、作业设计
写写童年的趣事
竹影篇7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撇、蘸、惬意、口头禅、参差不齐。
2、积累下列词语:静穆、叱咤风云、浑身解数、息息相通、本色当行。
、能力目标:
3、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
5、理解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情感目标:
6、培养学生对国画的热爱之情。
7、提高对画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四君子”,在诗歌、文章、图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那么,在几个小伙伴的眼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趣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我国着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就来阅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
四、再读课文,交流感受: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古文《童趣》,描写了小孩子眼中的奇特的世界。本文也是写孩子眼中的世界。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做了哪些富有童趣的事情?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
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很好的引导者。读一读文章中对父亲的描写,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的善于引导,简要地作些评价主要有三处:
1、第3小节:
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
2、第3小节:
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3、第8小节: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示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五、研读探究: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思考、质疑,想一想“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吗?”等等,这样进行阅读,才能真正获益。
1、思考一: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用“竹影”作为本文的标题,而不是“谈画”或者“童年趣事”?“竹影”实际是本文的叙述的缘由、源头;也是文章的线索,即:看竹画竹——品竹。用“竹影”做标题,比用“谈画”或者“童年趣事”更具体、实在。
2、思考二:
读完全文,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说,中国画有什么特点?西洋画有什么特点?
中国画要求“传神”。所谓“神”,就是活的神气,神韵。
西洋画则看重写实,要求“画得象”,“画得同真物一样”。
3、思考三:
你觉得竹子在中国画中,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神”?也就是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内在精神?
竹在中国人心中之所以会有如此重的份量,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风度,一种精神,一种气节。正像明朝着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赞颂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磨还节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六、家庭作业:
课外搜集、阅读、欣赏一些写竹的诗歌、文章或画竹的图画,可以整理成为一本小册子,并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并写成一段短文,不少于300字。
竹影篇8【课文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体会本文所体现出来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5、了解本文的作者丰子恺。
【课文学习指导】
一、自主学习
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幽暗惬意汀口头禅参差立轴
芥子园撇疏密倘然蘸朱砂
似的似乎收藏难为情徘徊硕
3、理解下面词语的含义。
幽暗:惬意:
疏密:包罗;
口头禅;
参差不齐:
4、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交流。
答:
2、孩子们先是“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然后对这个问题“争论了一会儿”,还没有结果,他们又去描月光下水门汀上自己的影子和竹影了,这些表现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天性?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答:
3、请归纳出课文中所说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各自的特点。
中国画:
西洋画:
4、品味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它们的作用。
⑴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⑵竹影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
5、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答案
2、表现了孩子对他身边事物的好奇,写出了小孩好玩好动的本性。3、中国画:“像符号”,“不注重‘像不像’”,因而它注重“神似”,强调写意。西洋画:“像照相”,“画得同真物一样”,因而它注重“形似”,强调写实。4、⑴“弥漫”写出了夜色降临的情景,把那种幽暗的朦胧的光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充满了美感。⑵“闪烁”生动地描写出月亮被摇动的“竹影”“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的动感。
竹影篇918竹影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大胆,对充满童稚的游戏有切身的体验和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往往忽视了游戏中蕴涵的艺术和美。让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体验,自主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故确立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中西方艺术博大精深,学生了解一些它们的差异,可提高自身的审美观、价值观,从而提升人文素养。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教学准备
1.收集整理有关作者的资料。
2.师生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思路
1.“语文课要给学生一点什么?”我认为应是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放飞,在向生活的拓展中,让学生得到人文的熏陶,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欣赏——迁移”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觉得上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2.改变以往语文课知识的构建方式,由单纯的教师传授转变为师生双方参与的互动,营造师生间和谐、平等、民主的语文课堂。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我现在也教我女儿唱这样的儿歌,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
(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
好铺垫。)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a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去进行语文学习,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宽度。)资料链接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竹影篇10教学思路
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厚。要在一课时内授予学生,难度较大。所以我以为应该略枝叶而直取本根。此文收入《艺术卷》而非文学卷,可见丰子恺先生写此文主要目的是对孩童进行美育,所以我想在课堂引导学生反复探究“创造与模仿的关系”。
课前预习资料
丰子恺《儿童的画》、《学画回忆》、《图画与人生》,《素质教育在美国》节选,《倚天屠龙记》节选,朱光潜《谈美书简》文选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文与可谷偃竹记》,郑板桥《题画诗》、《题竹石画》,白居易《池上竹下作》,
课堂实录
师:昨天大家都预习了《竹影》,现在我想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如何。大家一起念。
学生齐读:弥漫眼梢惬意汀蘸
缕口头禅硕士参差不齐
师:很好,第二题。谁来概括一下课文内容?
一生: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
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俱全,很不错。不过这位同学还有补充。
一生: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然后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
师:非常好,这就十分全面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画的竹影。
师:竹影是谁画的?
一生:华明、丰子恺、丰子恺的弟弟、丰子恺的父亲。
师:真的吗?
教师用一块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竹”字。然后请一学生上台用粉笔把这个字描一下。
师:请大家看黑板,请问这个粉笔“竹”字是谁写的?
一生:xx同学。
另一生:老师。
师:理由?
一生:版权属于老师,xx同学只是依样画葫芦。
师:说得好,我就这么问吧,如果这个字拍卖,卖了10000元,我拿多少,他拿多少?
一生:你最少拿9500,他最多拿500,算苦劳。
师;很好,那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这竹影到底是谁画的?
一生:是月亮画的。
师:是月亮吗?月亮能发光吗?
好几个学生一起叫道:是太阳!
师:很好,竹影的真正作者是太阳,太阳借了月亮的手画的,现在我请大家思考“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我们把月亮画的画——了一份。”
一生:描了一份。
一生:复制。
一生:克隆。
一生:copy。
师:大家说了几个同义词,克隆=copy=复制。现在我请大家回忆一下昨天我给大家的资料,在我们的资料中除描影外还有哪些复制图画或类似复制的方法?
一生:用薄纸印。
一生:用格子法放大。
一生:黄全愈的儿子也是复制。
师:黄全愈的儿子能随手画出很美的竹啊梅啊的,他怎么也是复制?
一生:他的画不是他创作的,是别的国画大师创作的,他只是凭记忆复制而已。
师:很好,我们来看一段文字,大家一起念一下。
学生齐读: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
师:爸爸说我们这不是画竹,“不过好玩罢了”。学某类西洋画的人能把自然描摹到几乎一样,这是不是绘画呢?请大家四人小组讨论。意见一致了就举手。
一生:不是。
师:不是绘画那是什么?
出示几幅西方油画。
几个学生一起说:像照相!
师:不错,大家一起来看看丰子恺先生是如何评价这类西洋画的,一起念!
学生齐读:描得像真的东西一样,顶多也只抵得一张照相,现在照相机很便宜,三五块钱也可以买一只。我们又何苦费许多宝贵的钟头来把自己的头脑造成一架只值三五块钱的照相机呢?
师:好,我们小结一下。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几种画画的方法,有描、印、放大、临摹、模仿大自然,但同学们说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绘画。那么我就有一个疑问了:有成千上万人在做上述这些事,他们是不是都是笨蛋?他们做这些事有何得失?讨论三分钟。
一生:有得有失,得到了名利,失去了时间。
一生:他们还是有所得的,他们锻炼了技术,有了技术就有可能去真正的创作。
一生:但他们会在模仿中失去自我。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来看郑板桥是怎么说的:胸中竹,并不是眼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句话就是说一个人想把心中的竹画出来必须要有技术。我们再看朱光潜的一段话。大家一起念。
学生齐读: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师:朱光潜先生用经典的文字给我们作了总结。我想我不用再多说了。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个人,这个恩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每人说一句话!
一生:闭上你的眼去画。
一生:画它的神气。
一生:别管像不像。
一生:你今天是什么样的心情就画什么样的竹。
一生:画出你自己。
一生:要有象征意义。
师:如果是丰子恺的父亲站在他面前,他会说些什么?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一生:要画出竹的美的姿态,活的神气。
一生:要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
一生:要注意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
师:很好,现在这个人听了大家的话以后开始画了。他画的怎么样呢?请大家一起看。
师: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郑板桥。郑板桥就是站在这丛竹面前画下了这幅画。现在请大家比较一下照片与图画,看看郑板桥对竹作了哪些改动,思考一下他为何作此改动?讨论三分钟。
一生:颜色变了,为的是不像,这样可以更加突出神韵。
一生:疏密变了,照片到处一样密,画就符合黄金分割定理,像一偏文章一样:凤头、猪肚、豹尾。
一生:叶的方向变了,照片上方向不定,而画上竹叶基本向下。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但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郑板桥要让它向下。
一生:可能当时他心情不好。
一生: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想郑板桥是用竹叶来表示俯视民间疾苦。
师:你真是天才。
一生: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竹是中空的,可以用他来象征虚心的人,而虚心的人总是低着头的。
师: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都不比郑板桥差。现在我要大家跟郑板桥比一比。竹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性格。文雅、清高、虚心、坚韧……有许多诗人赞美它;当然,也有人爱唱反调,说: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根细好钻穴,腰柔善鞠躬…假如现在站在竹丛前的人是你。绿、红、黑、黄……眼前摆着无数颜料,你会选哪一种颜料?你会把竹画成什么样?
一生:我会用黑笔,画成钢铁的模样,表现“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气概。
一生:我要用红色,画出我的热情。
……
一生:我要选择五十种不同的颜料,让每一片叶子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
师:这个同学真是太伟大了,选班长的话,我投你一票。还有很多同学想说说自己心中之竹,可惜时间关系,今天的课只能上到这里,大家回家后以钢笔代画笔把你心中所画的竹图写出来吧。下课!
竹影篇1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弥漫幽暗____意乏
朱包罗疏——蘸
阅读理解
一、课内语段练习。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
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亍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身起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
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一边描,一边拿许多话问爸爸……
1.仔细阅读语段,说说下面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惬意:
徘徊:
2.说出文中的三个加点的“他”各指代谁?
3.概括选段所写的主要内容。
4.作者对文中的人物之一“华明”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二、课外语段练习。
月迹(选段)
贾平凹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举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的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弯,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弯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细读选段,谈谈你对下面几句话的理解。
(1)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2)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2.文章结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反映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文章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
3.请问作者描写月亮是从什么角度结合什么事物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竹影
积累运用
1.míyōu惬fá砂luó密zhàn
阅读理解一
1.这里指舒服的意思。这里指来回走动。
2.第一个指华明。第二个指弟弟。第三个指爸爸。
3.该选段主要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4.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阅读理解二
1.(1)“生活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2)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凭据和证明。
2.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文章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渴望追求。
3.作者描写了酒杯里的月亮、天上的月亮、眼
睛里的月亮、沙滩上的月亮,美丽的月亮无处不在,成了幸福与希望、美好与安宁的象征。这样描写语言表达流畅,层次分明,而且充满诗情画意。
竹影篇12[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大胆,对充满童稚的游戏有切身的体验和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往往忽视了游戏中蕴涵的艺术和美。让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体验,自主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故确立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中西方艺术博大精深,学生了解一些它们的差异,可提高自身的审美观、价值观,从而提升人文素养。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
1.收集整理有关作者的资料。
2.师生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1.“语文课要给学生一点什么?”我认为应是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放飞,在向生活的拓展中,让学生得到人文的熏陶,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欣赏——迁移”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觉得上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2.改变以往语文课知识的构建方式,由单纯的教师传授转变为师生双方参与的互动,营造师生间和谐、平等、民主的语文课堂。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去进行语文学习,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竹影篇13竹影
丰子恺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品味生动形象语言。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学习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课时数:一课时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看到的两幅漫画一幅是“瞻瞻底车脚踏车”;一幅是“建筑的起源”。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丰子恺先生曾说:“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们的世界的广大。”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更多留下的是像丰子恺漫画中童年的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的童年,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给下列生字注音
qiètīngcēncīpiězhànchán
惬意水门汀参差不齐撇蘸口头禅
(一个学生读,学生齐读。)
整体感知
1、用简洁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一至两名学生回答,明确:1、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2、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在婆娑的竹影中,他们感受了到美,
四、研读赏析
你觉得哪些语句给你的感受最深?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品味。
教师小结: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们感知了文章的内容、主旨;赏析了文章的语言;欣赏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魅力。文章中那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使我禁不住产生了联想:
六、比较阅读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一篇文章,作者描述了自己童年时的许多有趣的事,文章的题目是——《童趣》,谁能说出《童趣》中讲述了几件有趣的事?我们试着来比较一下本文与《童趣》的异同。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明确:
相同点:1、都表现了童真、童趣。2、都富有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不同点:1、《童》是文言,选取几件事;《竹》是现代文,一件事。
2、《童》注重想象、联想;《竹》注重审美。
教师小结:比较阅读是一种阅读的方法,通过对两篇文章主旨、选材、语言、手法的比较,达到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希望同学们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并应用在平日的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七、拓展延伸
感受了作家童年时的童真童趣,同学们,想一想你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
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八、全文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艺术。
我们要细心品味自己的生活,学会欣赏美。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想把罗丹的一句话送给大家:“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九、布置作业
1、探究:.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
2、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写一篇短文,充分体现童趣。
3、读贾平凹的散文《月迹》,与《竹影》进行比较阅读。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
画竹影童真童趣
中国画西洋画审美情趣
竹影篇14张笑天——《竹影》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竹影》的作者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游戏及作者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孩子们的游戏在成年人的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吧。《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也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真谛。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确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趣活动中,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问的特点,我确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老师恰当提升引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学习方法。全文通过生动地描写,着重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说教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七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好问,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本着启发式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朗读教学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很适合朗读。因此采用朗读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为全文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美点追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引导感悟法:学习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说说对本文的感悟,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说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品评,突出重点,注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朗读欣赏法:“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散文的重要方法-----朗读法。
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让同学们搜集整理丰子恺先生的资料,课堂上让几个同学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方面的创作成就非常出色。听学生介绍完情况以后,老师提问:丰子恺先生为什么会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呢?其实,这和他的童年是分不开的,丰子恺先生早在童年时期就对艺术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那么他是如何体验的呢?这次经历又让他懂得了什么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竹影》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自由朗读,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真童趣呢?请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说明理由。
例如一:门口一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
这里用了生动地比喻,这个比喻把孩子华明活泼机灵、蹦蹦跳跳的样子形象地写了出来,充满了童趣。
再例如: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的减弱。
那红光一跳一跳的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像这样的句子,学生们会在课文中找到很多。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要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析语言的能力。
(四)品味赏析,重点突破
教师设计问题: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到: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这幅墨竹画在作者家里一直挂着,他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为什么他此时会觉得更有意义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同学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答案,一是因为这些小伙伴们通过玩画竹影的游戏,对竹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二是因为通过父亲的讲解和启发,能够更加理性的去欣赏画,欣赏美了,他们对中国画有了更深的了解。总而言之是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了,从而也就觉得更有意味。。
能得出这个答案从而也就回答了一开始导入的那个问题,即作者的成功和他童真时的这次经历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设计前后呼应,使思路更加严密。
拓展迁移,感悟生活
教师设计问题:丰子恺先生从他的童趣中品味到墨竹的美和中国画的美,提高了自己欣赏美的能力。其实,我们的语文学习也是在享受一种美,这是语言文字的美,是文学艺术的美,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欣赏这种美的能力呢?
设计思路:美术和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由文中的图画美到生活中的语言美、文字美,这是一种升华,也是对学生一种非常有益的启示。让学生自由发言,既能开拓他们的思路,也能对他们学习语文有所帮助。
课堂小结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语文这个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罗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个大课堂,用你
竹影篇15一.检查预习
1.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义
弥漫眼梢惬意汀蘸
缕口头禅硕士参差不齐
2.概括课文内容。
二.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出示图片“竹影”,讨论:竹影是谁画的?
思考:
1.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我们把月亮画的画——了一份。(填一词)
2.在我们的资料中除描影外还有哪些复制图画或类似复制的方法?
3.小结:描、印、放大、临摹都是复制的一种,不是创造。朗读黄全愈的一段话作为小结: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
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
4.讨论:爸爸说我们这不是画竹,“不过好玩罢了”。学某类西洋画的人能把自然描摹到几乎一样,这是不是绘画呢?
5.出示五幅西方油画,讨论西洋画的优缺点,并用丰子恺的话小结:描得像真的东西一样,顶多也只抵得一张照相,现在照相机很便宜,三五块钱也可以买一只。我们又何苦费许多宝贵的钟头来把自己的头脑造成一架只值三五块钱的照相机呢?
三.生成新疑,深入探究
1.讨论:描、印、放大、临摹、模仿大自然都不是真正的绘画,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在做这些事,他们做这些事有何得失?
2.以下文字作为小结:
A.胸中竹,并不是眼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
B.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朱光潜。
四.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1.设若一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
2.如果是丰子恺的父亲站在他面前,他会说些什么?
3.出示郑板桥竹图与真竹照片,比较照片与图画的区别,讨论:郑板桥对竹作了哪些改动?他为何作此改动?
4.竹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性格。文雅、清高、虚心、坚韧„„有许多诗人赞美它;当然,也有人爱唱反调,说: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根细好钻穴,腰柔善鞠躬„„假如现在站在竹丛前的人是你。绿、红、黑、黄„„眼前摆着无数颜料,你会选哪一种颜料?你会把竹画成什么样?
五.作业
把你心中所画的竹图写出来。
【课堂实录】
师:昨天大家都预习了《竹影》,现在我想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如何。(出示预习题)大家一起念。学生齐读:弥漫眼梢惬意汀蘸缕口头禅硕士参差不齐
师:很好,第二题。谁来概括一下课文内容?
一生: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
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俱全,很不错。不过这位同学还有补充。
一生: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然后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
师:非常好,这就十分全面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画的竹影。(出示图片“竹影”。)
师:竹影是谁画的?
一生:华明、丰子恺、丰子恺的弟弟、丰子恺的父亲。
师:真的吗?
教师用一块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竹”字。然后请一学生上台用粉笔把这个字描一下。
师:请大家看黑板,请问这个粉笔“竹”字是谁写的?
一生:xx同学。
另一生:老师。
师:理由?
一生:版权属于老师,xx同学只是依样画葫芦。
师:说得好,我就这么问吧,如果这个字拍卖,卖了10000元,我拿多少,他拿多少?
一生:你最少拿9500,他最多拿500,算苦劳。
师:很好,那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这竹影到底是谁画的?
一生:是月亮画的。
师:是月亮吗?月亮能发光吗?
好几个学生一起叫道:是太阳!
师:很好,竹影的真正作者是太阳,太阳借了月亮的手画的,现在我请大家思考“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我们把月亮画的画——了一份。(填一词)”
竹影篇16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品味生动形象语言。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学习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课时数:一课时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看到的两幅漫画一幅是“瞻瞻底车脚踏车”;一幅是“建筑的起源”。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丰子恺先生曾说:“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们的世界的广大。”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更多留下的是像丰子恺漫画中童年的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的童年,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给下列生字注音
qiètīngcēncīpiězhànchán
惬意水门汀参差不齐撇蘸口头禅
(一个学生读,学生齐读。)
整体感知
1、用简洁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一至两名学生回答,明确:1、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2、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在婆娑的竹影中,他们感受了到美,
四、研读赏析
你觉得哪些语句给你的感受最深?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品味。
教师小结: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们感知了文章的内容、主旨;赏析了文章的语言;欣赏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魅力。文章中那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使我禁不住产生了联想:
六、比较阅读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一篇文章,作者描述了自己童年时的许多有趣的事,文章的题目是——《童趣》,谁能说出《童趣》中讲述了几件有趣的事?我们试着来比较一下本文与《童趣》的异同。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明确:
相同点:1、都表现了童真、童趣。2、都富有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不同点:1、《童》是文言,选取几件事;《竹》是现代文,一件事。
2、《童》注重想象、联想;《竹》注重审美。
教师小结:比较阅读是一种阅读的方法,通过对两篇文章主旨、选材、语言、手法的比较,达到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希望同学们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并应用在平日的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七、拓展延伸
感受了作家童年时的童真童趣,同学们,想一想你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
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八、全文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艺术。
我们要细心品味自己的生活,学会欣赏美。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想把罗丹的一句话送给大家:“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九、布置作业
1、探究:.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
2、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写一篇短文,充分体现童趣。
3、读贾平凹的散文《月迹》,与《竹影》进行比较阅读。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
画竹影童真童趣
中国画西洋画审美情趣
竹影篇17[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渎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简介丰子恺。
二、小组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为了写游戏,还是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或者还有别的目的?
3、你认为文中“父亲”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吗?
4、你有过夹杂这艺术因素的童年游戏吗?与作者相比,你的遭遇如何?
三、课堂交流
1、概括本文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了一则童年游戏,它还包括在游戏中萌生艺术的兴趣,以及大人对这种兴趣的呵护。
2、本文在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时,处理得十分自然,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艺术的游戏的关系确实很微妙,若刻意为之,便会弄巧成拙,索然寡味。
3、“父亲”这个角色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很高明的父亲,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4、第4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慨,不要扯得太远,要紧扣课文。
四、语言品析
让学生找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句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以写促读是本设计的特点。很多同学都会有过在游戏中蕴涵艺术因子的童年游戏,读完本文以后,来一段仿写,必然有助于本文的理解与学习,如将自己的习作与课文比较,还可能引发一些思索。
教学步骤:
一、课前仿写
预习作业:模仿本文,写一段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如实在没有类似的经历,则从本文中自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阅读以后的感受。
二、交流、对比
1、全班齐读本文。
2、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
3、对比评价。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将学生习作和课文一起作比较,并进行评价。
4、总结得失。
三、畅谈感受
1、有了同题材的写作体验,再认真研读本文,畅谈自己的感受。可让那些展示了自己习作的同学多谈谈,他们的体会更深切。
2、教师小结。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学做研究性学习卡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在叙写童稚童趣中,夹杂了许多中国画理和西洋画理方面的知识,围绕这一难点,做一点研究性学习,既能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又能促进课文的学习。
教学步骤:
一、分组研究。以5—7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去图书馆、书店,找美术老师、上网等途径,围绕以下问题,收集资料,并做简单的研究:
搜集资料:
1、丰子恺生平资料。2、丰子恺绘画资料。
2、中国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3、齐白石的花鸟画2—3幅、徐悲鸿的骏马图1幅。
4、郑板桥、吴昌硕的竹画各1幅。
5、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比较常识。
问题研究:
1、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主要区别。
2、中国画的精髓是什么,请结合以上画家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研究成果展示。
三、课文研究
1、作者是如何借画竹影的游戏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
2、文章最精彩的描写在那里?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童趣
留白
儿子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每天趴在桌前不停地画,花、鸟、虫、鱼无所不通。向来抱着“给儿子一个快乐童年”的观念,我对周围人建议儿子进美术班接受早期培养的劝说无动于衷,由着他在纸上放马驰骋,自由想象。
儿子有段时期迷恋画十二生肖,并且喜欢对我们进行提问。这下麻烦来了,因为纸面上十二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似是而非,让人难以辨别。好在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儿子画的老虎无论象猫还是象鼠,额头上无一例外地标着个“王”字。掌握了这一决窍,每次提问,我都踊跃回答,抢先将老虎说出,赢得儿子一个赞许的微笑,剩下的难题留给老公。
儿子对太阳有个贴切的比喻:太阳象个小刺猬。理由是太阳发出的光线看上去象刺猬身上的刺。这比喻令我大跌眼镜。晴朗的日子看天,想起儿子绝妙的比喻,不由对着那只刺猬发笑。
儿子对说谎的人深恶痛绝。一次全家到公园玩,老公陪儿子玩“海陆空”游戏。管理员对老主顾实行优惠政策,老公假称自己也是老主顾。儿子听了大叫“爸爸说谎变长鼻子!”
某一日老公到幼儿园接儿子,骑车走在路上,夕阳西照,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儿子忽然对着影子大喊:“瞧,爸爸的鼻子变长了!”这一发现让儿子重新记起老公在公园的恶行,恍然得出结论:原来说谎的人鼻子真的会慢慢变长呀。我和老公无语。儿子坐在车背后,诗兴大发:小孩子说谎,大了变长鼻子;大人说谎,老了变长鼻子;老人说谎,死了变大象。最后一句出人意料,无限的诗意在里面。儿子的文学“才能”初露倪端。我听了感慨万千:有儿如此,夫复何求?
使用建议:选文与课文皆取材于童真童趣,然立足点正好相反,所揭示的话题也同中有异。若将两篇文章以及同学自己的某些童年经历放在一起,仔细探究,定然会发现一些有趣而又深刻的道理。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竹影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