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主要内容

时间:2023-06-19 14:22:31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121489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新闻两则主要内容,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新闻两则主要内容吧。

新闻两则主要内容

《新闻两则》教学杂谈

《新闻两则》教学杂谈篇1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中学 何 宁】

〖细和实〗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例如,在教学《新闻两则》时,课文的时代背景较难,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再多的讲解也无济于事,所以,干脆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提出问题,教师点拨,理解课文。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中学 钱 韵】

〖运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推波助澜”·扩大容量,寻求“共生效应”〗

“提高语文课教学效果”是一个大课题。要切实提高语文课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使语文教学具有高质、高速、高量的特点。如果只有高质,却低速、少量,从整体观点来看,仍不能算是高效;同理,如果只有速度,只有高量,却低质、无效,也谈不上高效。只有高质、高量、高速三者紧密融合在一起,才算是真正的高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实现。

例如,以往我在教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通过多媒体先向学生介绍新闻的一般写作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按照新闻的结构给这篇课文指出标题、导语、正文等;再通过多媒体把标题、导语、正文三部分分开来写,并把它们同时放在银幕上。学生通过直观比较,很快发现: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导语是对标题的补充,正文又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充。这样,学生就很快地学懂了这篇课文,又有效地掌握了写作方法。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节新闻采访片断,要求学生看后,自拟标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稿。通过交流,大部分学生写得都比较好。整个教学环节,只用了35分钟,节省了时间,可谓“高速”;学生又真正学懂了该学的知识,可谓“高质”;在较小的时间里,又学会了应用写作,可谓“高量”。

【山东省潍坊市外国语学校孙志博】

〖新课程呼唤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要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能不能引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而不在于给了学生多少具体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五条对学生的要求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发现,孩子喜欢做一件事,对它有兴趣,觉得需要它,即使你不教他,不督促它,他也会自己去学习,去钻研,去探究,就会拥有追求真知、探究科学的动力。同样对一门课程,教师教得苦、讲得累,学生就学得没有兴趣,感到枯燥乏味,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勉强去死记硬背,这其实就是教育彻底的失败。语文课要激起学生兴趣,达到引人入胜,除了要求教师要掌握大量语言学、文学、史学等文科专业知识以外,更多的还要了解诸如时事、艺术、哲学、美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使语文课真正融会百课知识,使学生通过语文课学习,对人类文化精神财富进行了解、并对此产生追求与探索。不仅如此,教师要利用有效的真的活的课堂形式组织教学,例如将表演、演讲、辩论、竞赛、音乐等引入课堂,对写作及阅读可采用快速作文、创新写作、美文赏析、情景阅读等多种形式,还可进行多媒体、双语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其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是很好的激发学生求知的语文课堂组织形式。例如我在执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通过播放有关渡江战役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真切的看到当年人民解放军冒着枪林弹雨、横渡长江天堑的宏伟景象,从中印象深刻地明确了这则消息的主体内容,了解了渡江战役为推翻南京国民政府22年反动统治、统一全中国起到的历史意义。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 范学英】

〖怎样利用课文插图·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课文中的插图,除了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外,还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既可以是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还可以是观察能力。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根据插图内容描绘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壮阔场面。课文中不少插图可以说是学生看图作文的好材料,比起教师安写那些与学生生活沾不上边的作文来,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河南省济源市济水第一中学 王玉霞】

〖激情满怀 方见碧海兰天·师生互动,在综合中求得突破〗

所谓综合式,就是把语文课融合于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中学以致用,增长风识,培养综合能力。如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可由学生自愿分成若干小组,分头行动:历史小组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有条件的还可上网搜索、去咨询老师、图书收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资料,查找这则新闻前后的一些连贯报道;地理小组的学生可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张作战地形图;录制小组的学生可从相关影片中截取渡江战役的几个片段加以组合,在课堂上给大家展示、解说;新闻报道小组的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访问老师,了解新闻表达形式的基本特点和报道技巧,准备给全班同学做以现场报道及解说,于是这篇令人乏味的新闻讲读课,在不自然中就变成了一个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活动课,上得直观生动,贴近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同学们辛苦劳动的成果,他们怎能不售感兴趣,并分外珍惜呢?与此同时,这节课看似难以把握的重难点在师生互动中,也自然得到突破,无形又无声,一切虽是“随风潜入夜”,但却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非凡效果。

【湖北省恩施市来凤县实验中学 魏 明】

〖用现代学生观指导语文教学·课堂教学阶段〗

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讲科学,其次也要讲艺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需要有相当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正确的教育观念。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教师把学生仅仅看作是接受知识的角色,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其它方面的因素很少考虑,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甚至是以听代思的学习。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他们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要走进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承认并开发他们的潜能。

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是训练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课程。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教什么”,更要凭借课文“训练”什么。由注重“读懂”转到培养学生“懂读”。如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可先由学生读课文。读完后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一一引导学生注意新闻导语,再要求学生用比导语还少的文字概括文章内容一一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并从中渗透新闻的有关知识,指导学生掌握如何根据需要高效阅读新闻的方法,把阅读的指导同学生的阅读过程结合起来。这里既教知识又教方法,教法中渗透了学法,较好地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作用这一要求。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校学习课文是十分有限的,但他们通过教师有效的阅读指导,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能,学到了一辈子都有用的东西,将来就可以在继续学习以及工作、生活中不断吸收新营养,增长才干。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姚家巷中学 黄莉君】

〖以课本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写个性化作文·针对文体,激发表达欲望〗

狭义的新闻即消息,是新闻媒体常用的一种文体,用简洁、概括的文字叙述新近发生的事情。《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表述如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据此,我在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之后,我先让学生把自己身边发生的真实的事情、甚至是新闻媒体报道的消息叙述出来,让他们明确消息并不难学,也不难写,只要把握其结构,再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即可。消除了畏难心理,有了写作欲望,小记者们报道的消息可不少:有报道自己因参加吉他学习班而刚刚在泾湖公园义演的;有报道自己同学因母亲的去世而伤心悲痛的;有报道校园食堂卫生亟待加强的;有报道年级故事会精彩纷呈的;有报道法制报告会场面激烈的;还有报道“神州五号”载人飞船胜利升空令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振奋、骄傲的……。可见,生活中的材料枚不胜举,关键看学生是否长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善于引导,学生们也情愿、乐于做生活的有心人。

【天津市蓟县尤古庄镇初级中学 牛宝林】

〖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课前认真归纳知识点,制作精美的课件〗

在上每一堂课之前,我充分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认真钻研教育教学大纲,把握好教材,归纳重要的知识点,对一堂课作整体规划,优化课堂结构,整理好思路。在此基础上,认真制作美观、精致的课件,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侧重于学生的感性认识,给学生一个很好的视觉表象,尽可能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核心。这样,为上好这堂课做了很好的准备,同时设想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前设计好解决的方案。比如,我在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消息时,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了一组精美的幻灯片,包含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人民解放军渡江的壮阔场面等图片,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陈 岚】

〖探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春风·乐于成功,享受探究〗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享受到探究的乐趣,才会有真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在关注探究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探究的过程,关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个性体验。因此,对探究学习的评价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事实证明,对学生微小成功的肯定,能促使学生去更加努力地去获取更大的成功。教师要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充分考虑语文课改的新思路,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爱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激发没个学生的上进心。例如在教《新闻两篇》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消息的时候,归纳消息的标题为本课的难点。笔者课前寻找了当日报纸上的几则消息并去掉标题,让学生来给消息归拟标题。有很多平时表现很一般的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表现优异,教师适时的肯定、表扬使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其他学生受到鼓舞也文思泉涌,归纳的标题甚至比原来的标题更新颖、更简洁。学生在肯定中找到了自己的亮点,体会了自主探究的乐趣。对于没有及时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也不能简单的批评,应该尽量发现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启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真确的结论。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 朱利民】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提供大量信息,增加课堂容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传播信息快,单位时间内信息量大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扩大语文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传递信息的速度,使学生接受的刺激源增多。特别是视、听觉的刺激增大。因此,开展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则有利于精讲多练,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增大语文教学信息容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军事动态新闻,又是解放战争的题材。学生如果不了解新闻的背景,是很难进入新闻的情境中去的。而要讲好背景,光靠导语中的那些内容是不够的。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处理:收集有关解放战争的背景资料、剪辑“渡江战役”的电影片断:辽沈战役胜利、南京和平谈判破裂、百万大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设计渡江战役简易地图,动感突出三路大军的渡江区域。这就缩短了学生与解放战争的时空距离。这个环节也为学生理解渡江战役的意义,理解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磅礴的气势、胜利的豪情,垫下了基础。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语言表达和板书时间,又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印象深刻,提高了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负担。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周必舟】

〖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策略·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年代相去甚远,学生很难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无法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的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学生对战争缺乏感性认识,自然对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为此,讲这篇课文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三个小组,一组当播音员,一组当军事家,一组当主持人。学生按照自己的角色要求,认真阅读文章,完全把自己融入到了课文之中。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人类“文化原野”,学生在其中广采博收,尽情吸取各种文化滋养,移情化性,培本丰源,保证其个性和创造性的成长发展。语文教师最大的职责就是要让学生建立阅读的信心与兴趣,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与文本对接,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让他们在阅读中去发现自我。

【广东省潮阳市黄图盛纪念中学 黄小娟】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唤起需要,初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说:当个体对某种事物感到欠缺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并马上转化为需要。而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设法让学生感到对知识技能的欠缺,产生学习的需要,初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在讲授新课,特别是含有可转化为操作技能的知识时,我很少说:“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而是把这种蕴含在课文内的知识技能作为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明白本身这方面的欠缺,需要掌握它们,从而调动他们学习这种知识技能的主动性。例如在开始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我要求学生留意身边的人或事并根据所观察的写一篇新闻报道。因为学生还没有写新闻报道的知识,所以学生就感到欠缺写新闻报道的知识,有了学习的需要,学习的主动性就被初步调动上来了。

这种唤起需要的方法在上知识短文或应用文最为实用,最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第一中学 尹娥梅】

〖浅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散论〗

教材的难易程度不同,要使学生感到难的也新鲜、易的也新鲜,都乐以学习,就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我教学中对难度大的教材,要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化难为易,使其豁然开朗,有个新鲜感。如在指导阅读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解题时,结合背景讲清“百万”指部队之多,“横渡”指范围之广,给人以声势浩大,气势磅礴之感觉。由于学生初步接触新闻,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解题学生明确新闻的标题特点是简明概括,使学生即可豁然开朗,了解本文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构思成篇,化难为易。比较容易的教材,要加深加广从不同角度探求新意。

【北京市朝阳区垡头中学 苗春玲】

〖新课标下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借体验引导〗

有些课文写作年代久远,有些则反映的事件学生比较陌生,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打开生活宝库,强化他们体验,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沟通起来,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学生的情绪也就上来了。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其中的背景资料就离学生太远,我就把它换成《奥运健儿──刘翔一举争冠》这样的易理解的消息来讲。如此这般,学生兴趣大增,思路大开,形成了轻松而愉悦的学习情绪。

【河北省商丘市第一中学 王 涵】

〖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我认为阅读教学中讨论、辨析、纠错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获得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这种训练方式的特点是,创造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讨论、辨析、解决,让学生自己经过多次探讨、思辨完成。

例如,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先要求学生从总体上说我军的进军过程,然后,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我军进军的路线、进程。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是我中路军是否首先从中路进军,突破敌军北岸防线占领安庆城?二是我东路军经过一天激战后,是否将所有抵抗之敌全部消灭并攻占了江阴要塞?

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并不急于回答,而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在小组内发言,互相讨论。学生们在经过第一次阅读后,一般都做出肯定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扣住关键字词再读,并讨论分析。结果明确了出错的原因,第一题的肯定回答是对“渡至”这一词语和长江防线的设置、渡江作战的历史背景不够清楚造成的。第二题的肯定回答则是对“歼灭”、“击溃”和“控制”这三个词语的表述程度理解不够确切而产生的错误判断。对于这些,我没有忙于引导和评价。而是要求学生继续阅读。在第二轮回答中要求学生自己解决评价问题。反复两三次阅读和答问,学生自己逐步感悟到此文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这样,他们便具备了自己辨别、判断的能力,还掌握了学习方法,获得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溪东学校 陈国明】

〖向特级教师学套路──宁鸿彬语文教学艺术初探〗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法”即“套路”,是初阶,“无定法”则是高阶,是“套路”熟后生巧的必然结果。特级教师往往因教学艺术精湛,教学风格独特为人称道、效法。年轻教师向特级教师学“套路”可少走弯路,早出成果。且看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的“套路”──妙问生花式。

教例:

师: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

师: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战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新闻两则》教学杂谈篇2

教学目的:

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读书时,画出生字词。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塞塞塞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课后记: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新闻两则》教学杂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以模仿电台主持的形式,带出对自我的介绍,同时用新闻的形式也是对后面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学期 新教改 新创举

东绛、蠡园两所中学互派教师换岗

一座沟通两校之间教学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建成

为了促进东绛、蠡园这两所滨湖区各具教学特色的中学之间的教学交流,东绛、蠡园两所中学的校长在暑期合作商谈,在一拍即合的融洽氛围中提出了“互派教师换岗”的新型教学交流形式。

据悉,开学前几天,东绛、蠡园两所中学分别从教语文、物理的两名青年教师便均已到对方学校报到。今天9月1日,这四名青年教师在交换的岗位上已各就各位,正式开始教育教学工作。

据两校校方称,此次“互派教师换岗”的交流形式将进行两个月,这一“实验”若获得成功、效果明显,将在今后大范围、长时间的推展下去。

由此,我们看到一座旁逸斜出的更能促进沟通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于东绛、蠡园两校间悄然建成。

二、新授

1、由示例,引出学生对新闻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新闻的结构、六要素。

2、由“新闻作为记叙文的一种,既有记叙文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与一般的记叙文比较,你觉得新闻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凭感觉和经验谈。

3、学生认识的模糊性,引出对今天新闻文体的零距离接触,在学习中掌握新闻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

5、在抓住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6、采取四人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出新闻的各个结构部分、六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三、作业

我来当一回报社编辑

以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

《新闻两则》教学杂谈篇4

[教学设计A]体验阅读

创意说明:《新闻两则》虽是实用性文体,但文中饱含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和感情色彩,再加上写作时代虽是学生熟悉的解放战争时期,但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课堂会别有洞天。

[教学步骤]

序曲: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来当制片人

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地图绘制组: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flash制作。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

二.进入演播厅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

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

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设计示例:

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①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②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③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

④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

⑤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

结束语:好,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

三.坐上观众席

如果你是观众,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务:

1.你听出了新闻报道者的情感倾向吗?

2.对军事家的分析,你还有异议吗?

3.对这场战争,你好可以补充一些“独家”的资料吗?

四.学生仿照上面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设计B]对应摘读

创意说明:新闻具有三性: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新闻结构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新闻中记叙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新闻必须掌握的内容。对应摘读就是在简要介绍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寻找、自由发现、自己巩固的过程。抛开了支离破碎的串讲,让知识与阅读内容一一印证,让知识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进入学生的灵魂并且融会贯通。

[教学步骤]

一、摘读六要素

1.知识简介

新闻的六要素指的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与记叙的要素基本相同。

①人物有时是个体,有时是群体,这两则消息的人物可能都是群体。

②时间有时指具体的某一时间点,有时也指某一时间段。

③地点有时指具体的某一个点,有时也指一段距离,要注意分别。

④事件发生的原因要仔细阅读,查找文中隐含的信息。

⑤经过和结果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

2.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摘读五部分

1.知识简介。

①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有时还有引标、副标。

②导语: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③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④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⑤结语: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2.再次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背景和结语暗含在主体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

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三.摘读三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真实性: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及时性: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准确性: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及时性:1948年11月5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教学设计C]比较阅读

创意说明:《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且都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作,语言、情感极为相似,但同中有异,虽是同一作者所写,也都是写胜利,但情感的强烈程度、写法等方面存着较细微的差别。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写作特色,进而训练思维,进入较高层次的阅读境界。

[教学步骤]

一.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二.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地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生在长江沿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生在地处中原的南阳。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将自己的发现写成小段的鉴赏性文字。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课文扩读材料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巳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使用建议: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新闻两则》教学杂谈篇5

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溃退歼灭芜湖

荻港诸县锐不可当

二、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殷切殷红殷勤朱殷

ayīnbyān

2当选妥当当面恰当

adāngbdàng

3要塞阻塞堵塞边塞

asàibsècsāi

三、给下列各组字注音并组词:  

四、解词并解释加黑的字:

1锐不可当:

2击溃:

3业已:

六、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冲破敌镇江阴要塞b纷纷溃退锐不可当

c横渡长江毫无斗志d都很懈气英勇善战

六、将恰当字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立然

a即b既

2欢佳节来去

a踱b度

3拒裂

a决b绝

七、选词填空: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中,我已歼灭及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八、辨别下列词词在文章中的感情色彩: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溃退激战泄气顽强毫无斗志歼灭抵抗微弱冲破占领击溃

褒义词语:

中性词语:

贬义词语:

九、语文常识填空:

1新闻也叫,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地报道国内外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条新闻,通常包含、、、、五个部分。

3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还可穿插适当的和。

阅读

十、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表。  

十一、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这些内容说明了,。

2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其中“百万”说明了,。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为什么?。

3导语点明的事件是,“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

4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5“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6“……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它在这里的作用是。

十二、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3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词,它具体指。

4“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5“……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揭示了敌军溃退的,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6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评论。第句是记叙,第句是评论;评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十三、读《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大学》,完成文后各题。  

致富不忘求知更望知识富有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

本报彭泽讯张金扬、记者朱晓峰报道:盛夏7月,鼓泽县爆发出一则新闻:龙城镇马湖村青年、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和爱人高晓华,同时接到中国人民大学录取通知书,夫妻双双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该校新闻学系经济新闻专业,自费攻读经济新闻理论。日前,记者来到王求晓家采访了他们。

今年36岁的王求晓和33岁的高晓华,有10多年的驾船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1984年购买了两艘110吨位的机帆船,同时代管村里5艘机帆船,担任马湖村农民船队队长。他常年驾驶机帆船,装载着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上武汉,跑江浙,闯上海,航线遍及10多个省市,每年纯收入数万元。

王求晓劳动致富后并不满足,他有新的追求。他说:“金钱上、物质上的富有是暂时的、有限的,精神上、知识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它是金钱买不到的。”王求晓和高晓华分别于1966年初中和小学毕业,在学业上是被耽误了的一代。他们在多年的驾船生涯中,深感搞经营、办企业,仅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经济理论,只有学了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致富。近几年,王求晓买了许多有关专业书籍,订阅了不少报刊,夫妻刻苦自学,潜心钻研,互相帮助,进步很快。今年5月,他俩一试身手,勇敢地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成人自学考试。辛勤的汗水浇开了“并蒂莲”,王求晓夫妻双双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7月,当他们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不已,喜泪盈眶。

王求晓夫妇将于9月初启程赴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他俩准备把家里的两艘机帆般承包给乡亲们管理。王求晓仍兼任马湖村农民船队名誉队长,他将在北京通过通信工具,为船队出谋献策,传递经济信息。他表示:在校努力学好本领,毕业后,回来更好地为家乡建设出力。

1一般新闻常用的标准有多行形式:主题、引题和副题。“致富不忘求知更望知识富有”是本文的,起的作用是,。“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是本文的,交代了,包括和。

2指出哪是背景介绍,这个介绍对新闻有些什么作用?

3第三段王求晓的话,在文章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4指出哪是新闻的结尾?结尾的内容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答案:

一、kuìjiānwúdízhūdāng

二、1a、b、a、b2a、b、a、b3a、b、c、a

三、1qiān签字jiàn鉴定

2xiè发泄xiè泻肚

3kuì溃退kuì馈赠

4xié协作xié威胁

四、1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阻挡;2打垮,打散。溃:溃败。3已经。已:已经。

五、c

六、1a、b。2b、a。3b、a。

七、顽强、激战、击溃、控制。

八、褒义词: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激战、顽强、歼灭、击溃。中性词:抵抗、冲破、占领。贬义词:溃退、泄气、微弱、毫无斗志。

九、1消息、及时、新近。2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3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十、 

十一、1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消息发得及时,材料真实可*。2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不行,因为没有力量,没有气势,没有感染力。3横渡长江;遇难而上,所向披靡的气势。4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5不包括;不可以,因为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6都: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十二、1写我西路军所遇敌人毫无斗志,抵抗甚微。2分两层;第一句一层,写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敌人溃退无斗志的原因。3代,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4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具体分析上一句的原因。5背景;原因。6①;③;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1引题;点明新闻的中心,揭示新闻的背景;主标题;主要事实;人;事。2第二段是背景介绍,简略介绍了王求晓的致富经过和富到什么程度,增强了这条新闻的真实性,提高了可信度。3这段话揭示了新闻人物的思想,也是这条新闻的主题。4第四段是新闻的结尾。这个结尾有两个点值得注意:一是王求晓仍兼任名誉队长,这说明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学习、事业两不误。二是毕业后更好地为家乡建设服务,表明了他学习的目的仍然是为家乡服务。

《新闻两则》教学杂谈篇6

本教学设计的意图,是着重体现新课标的精神,着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着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保持学习的高度兴趣,所以,本设计寓教于乐、寓教于戏,扩展延伸,简洁而入木,注重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并用,注重课堂实效。教师在设计中是引导者、调控者的角色,通过师生的互动,以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为标志,完成教学任务。

因为学生以前没有学过新闻这种体裁,所以本人将新闻的常识和特点、新闻的写作作为教学的目标及重难点。而本设计的教学方法是配合本设计的意图而安排的。

本设计本人以为较优胜的地方,有下面这些:

1、预习的第一个要求是本人每篇新授课的常规环节,力图使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独立解决生字词的能力和习惯;而“检查预习”的“1”环节是在游戏式的乐趣中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检查和肯定。

2、导入的方式方法许多,本人通常将课前五分钟的内容融入导语中,这样既加强了课前五分钟与新授课的联系,又不失导语的本色、相对节省了时间。

3、本人按时间顺序分阶段简介写作背景,目的是让学生对我国解放战争的大略过程有明晰的认识,从而明了文章两则新闻的有关背景;但第一则新闻更典型、更具可讲性,更易让学生装较全面掌握新闻知识,所以还是安排在第一课时;而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第二课时便可以更简洁、更放手,以便更能锻炼学生,所以第二则新闻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完成。

4、先让学生了解练习一、二的新闻常识,是让学生先有具体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常识补充时就更就手了,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完第一则新闻后才让学生总结新闻的特点、写法,也是这个道理。

5、本设计有两次新闻写作的布置,一课内一课外,主要是考虑到这是学生新学习的文体,力图通过它使学生有较深刻的认识,这也是讲究课堂实效的问题;“堂上问卷”也是为此。

另外,本人在课堂中允许小组合作发言,为的是加强组员间的合作与探究精神,意图久而久之,学生能真正群策群力;教学环节安排时间,是因为新课标教学有许多难以预料的因素,它是调控手段之一,而非完全的死时间安排。

《新闻两则》教学杂谈篇7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查阅有预习生字词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新闻两则》教学杂谈篇8

教学目的:

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读书时,画出生字词。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塞塞塞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课后记: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新闻两则》教学杂谈篇9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新闻两则》教学杂谈篇10

1新闻两则毛泽东  

霜林菊影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能力目标】  

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目标】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时代背景介绍

1949年4月20日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三、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分类:新闻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  

a、内容真实准确;  

b、报道迅速及时;  

c、立场观点鲜明;  

d、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5、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五、整体把握课文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六、齐读课文,再自由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2、背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板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  

时代背景1949年4月,渡江战役  

新闻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1、新闻的分类: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新闻述评。  

2、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  

a、内容真实准确;  

b、报道迅速及时;  

c、立场观点鲜明;  

d、语言简明扼要。  

3、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4、新闻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5、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6、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第二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请学生参照所列表格内容,在渡江形势图上正确指出三路军队的渡江区域。

三、研讨主体部分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四、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21日”重复。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  

五、齐读全文,全面体会文章语言特点。

六、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新闻,并与课文作比较。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年4月23日 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两文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  

两文不同点: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七、布置作业:

阅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找出文章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并简要分析其语言特点。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年4月22日 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板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  

中路军首战告捷叙衔接紧密  

西路军所向披靡叙议结合过渡自然  

东路军遭遇顽强抵抗叙结构严谨  

语言特点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  

2、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3、庄重得体  

第三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导入新课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 ,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 1948年11月6日 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能否读准字音,能否恰当地运用语调、表达感情,同时思考课文说了哪些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  

三、整体把握课文:

1、指名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事件起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事件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电头:新华社郑州 1948年11月5日 电  

导语:第一句话。  

3、这则新闻没有分段,而内容很多,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请试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四、问题研究

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五、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年4月22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六、品味本文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地区,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  

七、总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让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八、课堂交流:

发布最近两天的新闻  

九、布置作业:

1、抄写下列词语,给重点字注上音。  

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歼灭要塞击溃管辖阌乡皖西荻港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锐不可当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回肠荡气  

业已绥靖不含  

板书】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  

历史背景内容丰富  

现实背景材料翔实  

我军战绩语言生动形象  

科学预言  

教学后记:

《新闻两则》教学杂谈篇11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新闻两则》教学杂谈篇12

1.新闻两则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能力目标】

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目标】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重点难点】

1.把握本文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设想】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层次。

3.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4.教学时数:2课时

【人教八上】

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1.(配乐朗诵毛泽东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2.新闻的一般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二、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①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准确性很重要

②导语从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导语可知渡江的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

③三路大军为何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④本文中的议论句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这处议论透辟的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三、角色体验,合作探究

㈠来当制片人

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地图绘制组: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flash制作。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

㈡进入演播厅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

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

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设计示例:

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①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②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③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

④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

⑤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

结束语: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

㈢坐上观众席:如果你是观众,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务:

①你听出了新闻报道者的情感倾向吗?

②对军事家的分析,你还有异议吗?

③对这场战争,你好可以补充一些“独家”的资料吗?

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1.看谁读得好,讲得好。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2.语言的准确、概括。

①例如“九江”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占领”并“控制”,对长江是“封锁”,对铁路则用“切断”。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24小时内”,时限明确,“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3.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②第4小题①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而②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学生可能这样说: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另外阅读时还要注意新闻的要素,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这样就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

3.课外延伸:

①阅读下面新闻,并与课文作比较。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我们比较一下两文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

不同点: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②学以致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英雄救人不留名受奖反遭人妒嫉

本报讯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XX元,共计1.7万元。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

1.这是一篇。

a.消息b.通讯c.小说d.议论文

2.“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首先1涉及了文体知识,新闻与其它文体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的真实性、报道及时。c、d比较容易排除。但是a、b都属于新闻文体。它们都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区别在于消息概括、简短,通讯则具体、完整、全面;消息时效性强,通讯时效性较差;因此,篇幅长短就有了区别。另外,还有表达方面,消息一事一稿,不展开情节;通讯可调动多种表达方式富有文学色彩;人称方面也有不同,消息一般用第三人称,通讯可以第三人称也可以第一人称;文体结构区别是,消息结构相对固定,由标题、导语、主体构成,通讯结构比较自由、灵活,多种多样围绕主要矛盾安排结构。搞清楚这些,就可以准确无误的回答问题了。3.引题:英雄救人不留名标题:受奖反遭人妒嫉导语:第一段主体:2-3段4.引题及标题就是主要内容。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一、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二、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两则新闻相同点

分别阅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两则新闻不同点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赏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分析:“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阅读全文寻找证据,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②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新闻两则主要内容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