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小一网整理大道之行也练习题,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大道之行也练习题吧。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篇11.给加粗的字注音并对其做解释。①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②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______。③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④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语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给上题语句划分节奏。语段点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1.用课文原话填空。2.翻译划波浪线的语句。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4.本文选自《________》,是________家经典之一,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答问的著作。迁移过关管仲、隰明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明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而水③。”乃掘地,遂得水。[注]①管仲、隰明: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③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高一寸,其下八尺之下便有水。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①从桓公伐孤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蚁冬居山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春往冬返,迷途失道。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jǔ通“举”,选出来②fèn职分、职守③wù憎恶、憎恨④xiǎn少2.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3.对偶排比4.礼记·礼运儒战国秦汉1.①讨伐②山南2.春天出征冬天返回,迷失了道路3.老马识途提示:1.这道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意,首先我们应对所释之词各项意义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加以选择。“伐”有讨伐、砍伐之意,“阳”有山南水北之意,故本题作“讨伐”,“山南”解。2.翻译须注意几点:词语语意上的特殊性,句子的语序,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当然更多的句子是很普通的。3.这是考查我们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运用能力。由古文推断成语多从内容出发,以抓中心、人物特征、事物本质为主。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篇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翻译并背诵课文;⑵掌握相关文言词。
2、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
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
《礼记》
天下为公
纲领选贤与能
讲修信睦
人人受到全社会关爱
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
大同盗窃乱贼不作
外户而不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⑵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1、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作总结归纳
⑴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2、“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⑶“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⑷“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⑸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课后反思】
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篇3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的: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附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赋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篇4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
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布置作业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篇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整体感知:
1.提供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的人。一天,他参加完鲁国年终的祭祀,有感于鲁国的现状发出了感叹:“唉,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没有赶上,但是我对它们心向往之。”于是就有了文中这番对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描绘。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而不闭
注意以下通假字: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指老而无妻的人。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总领全文。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5.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6.全班齐读课文。
三、思考讨论:
1.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什么?这里的“小康”与xx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作业设计: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思考讨论: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2.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思考以下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六、课外延伸:
比较──拓展课文。
1.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讲信修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2.小结:由此可见,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会”,都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战争纷扰,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团结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渊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时更含蓄。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篇6【学习目的】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⑵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③“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④“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⑤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⑶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⑴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3、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2、课外延伸:
⑴背诵默写课文。
⑵“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篇7《大道之行也》是一篇文言文,那么怎么讲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大道之行也》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3、熟背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能同时领会文意。
(本单元教学中要求突出朗读,让学生养好诵读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这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升华思想的基础)
难点: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与《大道之行也》中“大同”有无相似之处。(两篇文章相较,使得学生可以在对比学习的基础上,加深课文含义的理解,更正确地掌握文意,并且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对比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说教法
主要运用点拨法、读书指导、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点拨,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本文的一些开放性探讨题目,可运用这种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自主学习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掌握好文本。对发挥学生自己的个性有很大帮助
小组合作讨论:对我们学校具体情况所设计的。对古文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句段赏析——文章研读——拓展几个环节。
1、导入(约分钟)
以同学们熟悉的游戏《太平天国》,引说出中国在第2次鸦片战争后所出现过的所谓的“理想社会”,从而引出课文《大道之行也》。
2、朗读感知。
朗读:
(1)影音范读,提起学生兴趣,听取正确的读音和断句。
(2)齐读课文,掌握文意。
(文言文的朗读十分重要,读通全文,才能为理解文意作好铺垫。)
3、疏通文意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1)简单提点文言文中的字词读音。(迅速带过)
(2)抽学生结合书上注释分别讲解每一句话的含义。
(3)同时,老师进行点拨、引导,更正讲解,运用多媒体显示每部分的相应图片,加深印象。
(5)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通读全文,进行巩固。
(6)让学生自主起来,背诵自己喜欢的一句话。(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
4、句段赏析(约7分钟)
(1)首先,让学生选择文中的句子,并谈谈对该句的体会。老师只让其中一个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听取,让大家来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再小结文段的中心立意(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其他学生提出优、缺点及补充意见,带动了其他同学解析文章,具有普遍性。老师及时的小结可让学生对文章有着更准确、更及时地把握。)
(2)全班背诵全文。(达到学习巩固的目的)
5、文章研读
(1)讨论以下问题:
a、“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此题是据课文第二层内容设计的,这一层内容比较复杂。设题的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
b.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室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这道题较开阔,设计为小组讨论研究,可进行小组评比。
6、拓展
抽学生说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理想社会。
7、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约2分钟)
(1)总结全文,提出作者立意,激励学生开辟未来蓝图。
(2)作业设计:背诵并默写全文。
五、说板书设计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满足生存需要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满足发展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需要
总括全文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篇8《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整体感知:
1.提供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的人。一天,他参加完鲁国年终的祭祀,有感于鲁国的现状发出了感叹:“唉,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没有赶上,但是我对它们心向往之。”于是就有了文中这番对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描绘。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而不闭
注意以下通假字: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指老而无妻的人。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总领全文。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5.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6.全班齐读课文。
三、思考讨论:
1.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什么?这里的“小康”与xx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作业设计: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思考讨论: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2.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思考以下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六、课外延伸:
比较──拓展课文。
1.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讲信修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2.小结:由此可见,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会”,都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战争纷扰,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团结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渊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时更含蓄。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篇9【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 《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矜(guān)分(fèn)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
明确: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齐背课文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篇10【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 《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矜(guān)分(fèn)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
明确: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齐背课文
【资料宝藏】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仪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仪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仪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篇11语言运用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大道之行——
(2)选贤与能——
(3)讲信修睦——
(4)不独亲其亲——
(5)使老有所终——
(6)男有分,女有归——
(7)不必藏于己——
(8)谋闭而不兴——
(9)外户而不闭
(10)是谓大同——
2.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注音。
(1)选贤与能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写出与加点词词义相同的成语。
(1)选贤与能——
(2)货恶其弃于地也——
(3)讲信修睦——
5.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话。
6.根据情景用下面的词语说一段话(词序可以调整)。
(1)用风、雨、树表达自己在安定、详和的社会中生活时的心情。
(2)用风、雨、树表达自己在生活中受挫折时的心情。
课内精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痰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7.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不独子其子——
(2)壮有所用——
(3)矜、寡、孤、独、废疾者
(4)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7)外户而不闭——
(8)是谓大同——
8.指出文中加点词统领的句子。
(1)故
(2)是故
9.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简答。
(1)课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形式?
(2)课文说明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
课外选读
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0焉。
(司马光)
【注释】①晒(shen3)微笑。②野宿:在郊外露宿。
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上与群臣论止盗
(2)民之所以为盗者
(3)或请重法以禁之
(4)故不暇顾廉耻耳
(5)轻徭薄赋
(6)安用重法邪
(7)自是数年之后
(8)路不拾遗
13.回答下列问题。
(1)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什么?
(2)对“盗”的问题,“上”的看法和理由是什么?
(3)“上”的做法营造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
(4)“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5)“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思考探究
14.社会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兴与衰,好与坏,时常牵动着文人墨客——肩担道义者的心。你能说出《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点吗?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篇12一、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晋代陶渊明也构想了令人向往的桃源生活。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毛泽东主席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明确目标:
(1)背诵课文(2)理解意思(3)领悟“大同“社会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jǔ)能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fè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2、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
3、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1)“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2)“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
句和四句,其后一顿;
(3)“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4)“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5)“是故”承上作结一顿;
(6)“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7)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课堂解决。
5、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6、同桌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重点解释:
与,通“举”,选举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闭而不兴:杜绝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大同:有和、平的意思
五、问题探究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学生思考学生讨论课堂交流)
1、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全文的总括语
六、背诵课文
(指导学生根据层次一层一层地背诵)
七、拓展延伸
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话。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篇1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初步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进而感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试背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
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可小组讨论。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试背课文
七、布置作业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篇1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褪フ芄赜谌死嗌缁岬奈按罄硐耄盐铡按笸鄙缁岬幕咎卣鳌?br>过程与方法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男有分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2.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
四、合作探究: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6.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四、课堂小结
1.“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五、拓展练习
1.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②还对曰
③咸仰首叹曰
④信如其言
⑤何以去虫
⑥以酒灌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参考答案:
1.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2.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课文补遗--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篇15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
3.通假字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篇16《大道之行也》教案
和安中学钟光尤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全文大意,积累词语
2.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桃花源记》……文中的桃花生活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构想,我们的先哲们把这种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种社会是怎样的。
2.作品与背景简介
3.出示学习目标
新课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
2.听录音,注意难读字
3.指导朗读
4.围绕以下问题小声读课文: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
5.自读课文,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解释
6.学生翻译全文
7.齐读课文,思考:“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怎样?
8.分析文章的结构
9.学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拓展练习
1、发挥你的想像,把大同社会的场景进行形象的描绘。
2、“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们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这个大同社会的关系?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尽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课堂练习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大道之行也练习题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