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案

时间:2023-05-26 12:54:57 作者:教学文档 字数:80070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伯牙绝弦教案,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伯牙绝弦教案吧。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案篇1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四、再解绝弦

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材解读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伯牙绝弦》教案篇2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开火车读,齐读。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呢?请打开书。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一样吗?学习古文,首先要求读通读顺,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课文。老师这里标注了古文朗读停顿的标示,请用笔画在书中,再朗读课文,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师随机称赞指导:这位同学读得多好哇,我也发现,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也做着口型,心里与这位同学一起读着,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3.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如: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学生自主理解内容

1.师:我们读了几遍课文,知道了课文有几位主人公?幻灯示两人简单资料,学生自己读。

2、师:我们学习古文,想要理解内容,可以用什么方法学习?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先理解古文内容。想一想,从哪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自学后汇报。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预设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预设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教师指导重点理解句子

1.幻灯示句子: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你从什么课文地方看出“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在书中画下来。

2、师:我看同学们都画得是这两句,谁来读读其中的第一句。示幻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谁能读读第一句,你从这句话中,如何能体会到“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再指名读句子。

3、师:有那么多的高山,为什么钟子期只说“俄俄兮若泰山”呢?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前面的两个“善”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是——“善于”、“擅长”的意思,那么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再次引导朗读句子。

4、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指名读,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生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板书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3、感悟“破琴绝弦”内容

过渡:伯牙和子期弹琴畅吟,相知相惜,结为兄度。他们相约,在第二年的八月十五再到江边相聚,再弹琴畅吟。当第二年八月十五时,伯牙带着他心爱的瑶琴,乘着一叶扁舟,乘兴而来的时候,却不见子期的影子,四处打听,才知道,子期却因故不幸去世。此时,伯牙是什么心情?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钟子期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听了这些,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

面对着子期的一座孤坟,伯牙做出了怎样的举动?生再读这句话。

伯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

4.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破琴绝弦”,难道碎的只是琴,断的只是弦吗?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峨峨兮若泰山。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洋洋兮若江河。

拓展课文,师:当伯牙志在——。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5、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练笔。

如果你是伯牙,面对着钟子期的孤坟,你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

学生写完后汇报。再读课文句子。

6、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五、积累背诵,深悟知音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道是“无琴”却“有情”

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子期已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流传于高山流水之间!

《高山流水》的原曲据说已经失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2、作业:课外收集积累。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钟子期

知音

无琴有情

《伯牙绝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

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

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她曾在全国、省、市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参与编写人教版四川民族地区《语文》教材与北师大版教师教学用书,30余篇论文、文学作品获奖或发表,独著、参编10余本教学书籍。

《伯牙绝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与停顿。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出“知音”。

师描述:我有一个朋友,我高兴时他也快了,我难过时他也伤心,他非常了解我,我心里所想的他都能领会到。这样的朋友,我应该称为什么?

2、理解“知音”。通过刚才老师的描述,你理解“知音”的意思了吗?

3、引入课题。你知道“知音”最早出自那篇文章吗?

4、释题。“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

请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自学,理解词句意思,弄懂课文的意思。

四、研读后交流。

何为知音。

1、体会四个“善”的不同用法。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3、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还可能表现什么?

4、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是志在时候,你又看到了什么?

5、体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从而理解“知音”。

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最渴望得到什么?

2、在遇到钟子期前,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

3、虽然听者众多,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遣去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你说说伯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而子期在这荒山野岭中竟然听到如此高雅的音乐,他心情又会如何?

4、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痛失知音

1、一年以后,伯牙来到去年相见的地方,等待他的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他把要对子期说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琴声。

2、一曲弹完,他怎么做?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3、他断的仅仅是琴吗?他终身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他当时的心情?

4、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五、理解“伯牙绝弦”的意思。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借助故事理解“伯牙绝弦”的意思。

六、作业:

1、背诵积累关于古今交友的名句。

2、补充第六单元编写的诗集,找出描写真挚友情的诗,选四首写在背后。

《伯牙绝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现在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今天学习的文章和以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而我们以前接触的都是白话文。

师:想不想听老师把这篇文言文读一遍,同学们想一想它与我们所学的白话文有什么区别?

生:节奏不同,韵味不同……

师:同学们真了不得,能听出它与我们所学白话文的不同。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文言文,喜欢文言文特有的味道。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指名读文,把文言文读通,读顺。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现在我们已经把文章读通读顺了,老师想交给大家一个更艰巨的任务,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纲,把这首文言文读懂了。

自读文言文,对照注释自我阅读。

对照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试着说每句话的意思,可以小组交流。

不理解的字、词、句、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弄懂课文的意思。

3.汇报交流。

生1:我读懂了题目的意思是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生2:我补充,我认为这首文言文中最后一句也是对题目的解释。它的意思是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坏,弄断琴弦,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啊!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生: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

4、刚才,同学们对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有所了解。不过我们只是对其中的一句,两句进行了注解。我们能不能加入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5、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感情非常深厚。

生:我觉得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

生:我觉得他们是真正的知音……

6、质疑:为什么伯牙死后会有如此极端的行为?

三:品味知音之情

(一)相遇相知

1、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不缺少赞美,那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生:因为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知道。

生:别人的赞美都是空虚的赞美,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懂得伯牙内心深处的感情,没有听得懂伯牙弹奏的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懂了,所以伯牙就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师:你能设想一下别人那些空虚的赞美是怎样的赞美吗?

生:别人会说:伯牙,你真厉害!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音乐家!

生:别人的赞美始终是肤浅的,是表面的,根本说不出哪里好,只是说你好,没说出哪个地方好。

师:当伯牙听到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一种很失望的心情!他看到来听他弹琴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他琴声的韵味。

生:他还有一种无奈!因为他想表达的情绪的高潮部分却无人能够听懂,因此他感到无奈!

师: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千万次地发出一种呼唤,他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到底在何处啊?

师:然而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俞伯牙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心潮澎湃的!

生:很快乐的,一定要在音乐事业上走得更远,一定要有成就,是钟子期带给他的希望。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兴奋的,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生:我觉得钟子期和俞伯牙不仅是音乐上的知音,是生命中的知音。因为钟子期能在俞伯牙的琴声中知道伯牙的心情,十分关心俞伯牙,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生命中的知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而那样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知音,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够遇到,真是太难得了。知音欢聚,一定是一幅非常欢乐、非常融洽的场面,是吗?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同学们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知音之死:

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怎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

生: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终身不复鼓了。

师:伯牙觉得除了子期再也没有别人了,是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生: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生:他在断绝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他在音乐道路上辉煌的前程!

师: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只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四、回味绝弦:

1、师:子期死后,伯牙来到子期墓前,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短歌,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生谈体会

3、师:我们感受到了伯牙的伤心无奈,你能用你手中的笔劝劝伯牙吗?

4、生练笔,汇报交流。

五、小结全文

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自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课文。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节奏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味道。

2.能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准备:收集交友的名句。ppt课件。

一、以诗导入

1、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些诗句你会读吗?请大家试着读一读吧!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读着这些诗句,你发现了什么?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一个有关知音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3、读准课题。伯牙绝弦

这是一篇古文。你们读过古文吗?第二次学古文,先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说说读文后的感受。

2、跟师读文,把握节奏。

3、再自由练读课文,要求难读的句子多读读。

4、指名读课文。

5、再练读课文,要求流利、读出古文的味道。

6、齐读课文。

三、初步感知

文章中讲了两个人,他们是:生——。

读了课文你们是否发现有一个字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好几次?

这个“善”字的意思是否一样呢?

打开作业本完成第一题,给“善”字选合适的意思。

“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什么叫善鼓琴?什么叫善听?

齐读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四、品味知音之情

师:同学们,课文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么你从哪些句子体会钟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呢?请找一找,划下来。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细细读第二句,思考从哪里具体写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泰山呢?

从哪看出?

读句子,读出泰山的巍峨。

师:你对“泰山”读得特别有味道,对“泰山”有什么想说的吗?

子期只用“峨峨”两字就表现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一个“峨”是高大,他却用了两个“峨”。

同学们“善哉”用现在的话就是——生:“好啊!太棒了!真好!太妙了!”

谁也像子期那样赞美伯牙的琴声?指名读。

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第三句,用朗读读出感受。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像子期那样赞美伯牙吧!

师:同学们,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峨峨泰山和洋洋江河,还会表现什么呢?

泰山峨峨江河洋洋清风明月

指名说词语。

出示词语:

泰山峨峨江河洋洋明月皎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清风徐徐芳草萋萋白雪皑皑炊烟袅袅波光粼粼雷声隆隆

春雨绵绵……

齐读词语。

那么,你们能否也像钟子期一样,赞美一下?

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学生自由练说。

指名说。

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伯牙的琴,子期都能听懂……

正所谓——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细细读第四句,结合刚才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师:“念”与哪个词的意思相同?

“必得之”是一定会知道。

师:其实,伯牙与子期的相逢只是偶然,读读屏幕上的文字,会对他们有所了解。

屏幕出示:

伯牙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

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有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啊?

他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解孤独和寂寞。中秋之夜,伯牙泊船在山崖下抚琴一曲,在山间砍柴的钟子期被其琴声所引,来到了船上。令伯牙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生默读。

说说伯牙此时的心情如何?(兴奋不已喜出望外)

师:伯牙把这种心情化作高山流水的音韵,假如你就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小练笔:写下伯牙想对子期说的话。

交流。

是的,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当伯牙志在明月,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兮若!”

当伯牙志在杨柳,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兮若!”

当伯牙志在悲伤、志在开怀,这一切的一切,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啊!

5.师述:伯牙和子期约定来年再相会。到了第二年的中秋节,伯牙如期而至。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块冷冰冰的墓碑。伯牙把千言万语化作琴声……

交流:从伯牙的琴声中,你能听出了什么?

同学们,你们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了他的心声,你们也是伯牙的知音啊!

朗读:你能把此时伯牙的心情读出来吗?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指名读。

齐读。

读到这儿,你知道“伯牙绝弦”的意思了吗?

断的只是弦,破的只是琴吗?

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的伤痛读好这句话吧!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读完《绝弦伯牙》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也许你会对这些诗句有更深的理解,请再读一读吧!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华而实《知音》

再读这些诗句,相信此刻的你一定有话想说。

学生交流。

六、朗读总结

七、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鼓

子期听

知音

《伯牙绝弦》教案篇7

荣成市实验小学五年级语文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伯牙绝弦

课时

1

设计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设计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组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我进行词语铺垫。

2、播放《高山流水》,引入新课。

组块二:初读感知,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3.小组展示读,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4.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组块三:细读文本,感悟知音。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2、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生字全解】生字、新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注意区分“峨”与“饿”;“若”与“苦”。【词语全解】1、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2、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句段解析】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自读课文,完成前置性学习要求。

看大屏幕,认读生字词

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3、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练习有感情朗读。

5、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理解“善哉”的意思。

6、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7、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8、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9、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⑵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组块四、拓展延伸,推荐作品。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你想对痛苦、绝望的伯牙说些什么吗?安慰他、鼓励他?2、推荐阅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关于伯牙的纪念诗歌。【课文大意】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要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要表达流水,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复弹琴【课文赏析】这则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和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0、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11.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12.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课堂练习1、看拼音写汉字wēiétǎngruò()()2、根据课文填空:不伯牙善鼓琴,。伯牙鼓琴,,钟子期曰:“善哉,!”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板书设计伯牙绝弦知音难觅

课后反思教学中,老师从学生的传说中引入课文,讲到课文是这个传说的历史记载,只有五句话,77个字,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对“知音”内涵的揭示上,学生也理解得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伯牙绝弦》教案篇8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方法:

谈话导入以读促悟

教学准备

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5.伯牙绝弦

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



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课后反思

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伯牙绝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渗透根据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提问学生这里的“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情感。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1、我们都知道伯牙是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赞美,肤浅的赞美。体会伯牙遇到钟子期时,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说。

2、无奈知音已去,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3、有记载,钟子期死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诗歌,学生读诗歌,进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五、回味内容,升华中心。

1、善鼓的伯牙为什么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说说原因。2、学完了课文你能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

3、学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4、如此动人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背下来呢?自由朗读,试背课文。

5、这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6、让我们再次在音乐声中诵读全文。

六、作业: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伯牙绝弦》教案篇10

案例:

一、吟咏古诗,揭题导入

1、课件出示有关友谊的诗句,生齐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揭题导入:读完诗句,你一定被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

二、初次读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合作探究,感悟知音。

1、链接资料,边读边想

俞伯牙:晋国上大夫,衣着华贵,羽扇纶巾

钟子期:楚国的打柴樵夫,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2、探究课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想象、交流。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

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资料链接,课外拓展

1、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

2、有关交友的典故、名言和成语。

《伯牙绝弦》教案篇11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教材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的。

【教学背景分析】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伯牙、子期,相知相惜的情谊,自古便广为流传。该篇选入小学教材,不仅要让孩子继续接触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学会借助工具理解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感知人与人之间的通过艺术形式所建立起来的相知、相惜的情谊,这样内涵就更加深远了。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相知时所喜,相别时所哀,来体会相知的情谊的。并在学习中充分表达学生内心所感,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即在学生情感萌发之时,在“读中写在读中感在读中悟”,以求达到情感共鸣。

【本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独立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1、借助字典和页下注释理解全文大意,并能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2、感悟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洁友情,并动笔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1、古筝曲《高山流水》。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杨氏之子》,还记得吗?谁来起头,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相信这一课已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杨氏之子》这样的文言文,我们已经接触过了,文言文是我们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所独有的,它不仅语言精练,而且寓意深远,是值得我们同学深入理解和研究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

2、出示课题:

伯牙绝弦 

3、师:现在,我们就跨越时空,来到春秋时代,来倾听这个美丽的传说。

二、总结学法,自主学习

1、师: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都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回想一下,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

2、学生自读自悟;同桌小组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汇报,重点点拨

1、生汇报读课文情况,师生共同正音,必要时老师范读,指导如何隔词断句。

2、于词语的理解,重点点拨以下词义:

⑴ 绝:断绝;

⑵ 鼓:弹;

⑶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⑷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⑸ 峨峨:高;

⑹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⑺ 洋洋:广大。

3、生汇报句子意思的理解,提出经过研究、讨论还弄不懂的词句,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⑴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苦泰山!”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像泰山一样巍峨!”

⑵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伯牙说世上再也找不到我的知音了,于是摔破琴弦,从此不再弹。

4、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生连起来说课文意思。

5、为了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特别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区分:

出示课件:

善鼓琴──善哉破琴──绝弦志在高山──伯牙所念

对比区分含义的不同。

四、深入理解,感情朗读

1、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那么他为什么单单把子期看作了知音了呢?认真读读文章,从文章中找出你的答案。想一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学生默读,思考。

师引导:

那么当伯牙听到那些赞美之词不着边际,他们中没有一人真正理解自己的创作时,他会想些什么?渴望什么?他的渴望最终得到满足了吗?

师:对了,终于有一天,伯牙遇见了子期一人善鼓之,一人善听之你想,伯牙内心该是怎样的激动啊?再读读这段话:伯牙鼓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指导朗读,钟子期曰“善哉”──表达了发自内心的一种怎样的赞美。

“必得之”──伯牙的感受怎样?子期的感受又怎样?发挥你的想象,先思考,再讨论。

两人抒发的情感相互交融,心意相同,这样的朋友,我们就称之为”知己”,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你再读读,发现那些词最能表现这一点。

强调“必得之”。

五、谈课文感悟

师: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那伯牙会怎样呢?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什么意思?你从中读懂什么了?

师:此时,当这一曲高山流水再次响起时,如果你是伯牙,会想些什么呢?

动笔写一写。写后,指名2位学生读。

再读这一句。

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朋友间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到如此境地的,恐怕唯有子期与伯牙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捧起书,带着你深入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试背诵。

指名读、背。

六、课后拓展

虽然说知音难觅,知己难求,但古今中外有不少人成为知音他们携手共进创造出了伟大的成就,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的“知音”故事,有时间咱们一起交流。

七、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写自己和知音的故事。

【效果评价】

预期的效果最为满意的是学生的朗读。既表达出知音相遇时的喜悦与相见恨晚,又表达出失去知己时的痛断肝肠。这一点是最有表达力和说服力的了。教师在引读时,激情的表达烘托了课堂的氛围,成为了学生学习探知的助力和方向,铺就了学生的成长,发挥的基石,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但在学生畅谈感想的表述之中,语言的精炼和准确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也是高年级学生突出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表现。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令人较为满意。

《伯牙绝弦》教案篇12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叙述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因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它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学习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学生读通顺后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能了解文句大意,老师重点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设计理念】

教材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教学难点: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而之间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古筝曲《高山流水》。

2、课件制作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杨氏之子》,还记得吗?谁来起头,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相信这一课已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杨氏之子》这样的文言文,我们已经接触过了,文言文是我们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所独有的,它不仅语言精练,而且寓意深远,是值得我们同学深入理解和研究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这是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弦”的读音和写法。“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指名读课题。读准“弦”。

3、现在,我们就跨越时空,来到春秋时代,来倾听这个美丽的传说。

二、整体读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正确

1、明确自学要求:自由读,大声读,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教师带读,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尤其注意朗读难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的正确停顿。

三、初解绝弦

质疑:读了课题“绝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

四、再解绝弦

1、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出来吗?(板书:伯牙子期知音)

师:什么是知音?

生: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师:从哪里看出二人是知音?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第一句中两个“善”是什么意思?

第二句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

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样说?

师:由此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样的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不一样,这叫一词多义。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要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引导理解知己: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念:想。之:伯牙所想

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联系上文,伯牙“念”了什么?这就是善鼓琴的伯牙。伯牙想到高山,如果你是钟子期,你会赞叹道:“峨峨若泰山!”伯牙想到流水,如果你是钟子期,你会赞叹道:“洋洋若江河!”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指导读好句子。指名读,指导感受“峨峨泰山”和“洋洋江河”;指名读,指导感受子期对伯牙的由衷赞叹;指名读,指导感受知音之乐。

想象说话

善听的子期不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还听出了伯牙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例:绵绵春雨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滚滚波涛淙淙流水隆隆雷声茵茵绿草皎皎明月竹叶萧萧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皑皑白雪)

你会怎样赞叹?出示课件让学生同桌练说,再推荐代表表演。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小结:好一个善弹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清风……钟子期必得之,他们心灵相通,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3、质疑:如此善鼓琴的伯牙,在楚国会缺少赞美吗?想象:周围的人会怎样赞美他?。这些赞美者中有真正理解伯牙和他的音乐的吗?

出示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作《水仙操》,把琴曲所描绘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楚王听了后连连摇头说:“弹得太嘈杂了,换首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曲《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早已喝得酩酊大醉。

想一想他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

伯牙渴望什么?他一定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得钟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他们相遇相知,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仅仅是音乐的知音吗?更是什么?

4、师:知音欢聚,其乐融融。再读课文2-4句,感知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五、情感导读,感悟失知音之痛

1、可惜,快乐的日子多么短暂,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出示句子深情朗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此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也没有人能像钟子期一样赞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再也没有人能像钟子期一样赞叹:“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又回到那无人理解的日子中,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六、创设情境,感悟失知音之痛

1、小练笔:假如你是伯牙,站在知音的墓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4、子期一死,伯牙又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他完全陷入一种绝望,于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对子期的思念,让我们感受到知音难觅,友情可贵。

七、积累古文,尝试背诵

1、伴着伯牙的《高山流水》,想象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再把课文读一遍,把你的感受读进去。

2、尝试背诵。

3、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在中华文化中有很多交朋结友的名言佳句。

课件出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君子之交淡如水。

士为知己者死。

……

【作业设计】

1.熟练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伯牙绝弦》教案篇13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言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而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走进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却体会他们的感受,让学生入情融境,站在伯牙子期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意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不再以枯燥的讲解为主,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融汇自己的情感,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伯牙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2.根据课文注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全文。

3.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伯牙子期的真切情意。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关于伯牙子期的介绍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古往今来“知己朋友”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偏爱和重视:王勃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给予远行朋友一份安慰;孟浩然的一句“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透露出无知己的伤感;鲁迅先生的一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是一种满足与喜悦……今天我们也要走进一个流传千古的感人故事,一起去体会一下古人对友谊的珍视。打开书本137页,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多读几遍,做到朗读通顺、字正腔圆。

思考并回答:伯牙绝弦,“绝弦”是什么意思?文章哪里写到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文章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请生读并解释,师纠正读音和节奏。

2.生集体读最后一句,感受“绝弦”的意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伯牙为谁绝弦?为什么要绝弦?

过渡:这是怎样的俩个人?为什么要为了一个人而终身放弃鼓琴?谈谈你对伯牙子期的了解。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补充,可结合课后资料袋。

补充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引出课文第一句话并翻译。解释“善”——擅长。

小结:他们的相识也许只是一种偶然,但是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感人的知音乐曲。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却感受这一份真挚的情意。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伯牙和钟子期的关系?

解释何为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从文章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生个别读并翻译,师相机指导朗读节奏。

这个“善”和第一句中的“善”字意思是否一样?——不一样,此处为“好”,“善哉”即为“太好了”、“真厉害”等之意。

2.请生分角色用白话文表演。

例如:其他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一生演子期用自己的话说:“太好了,好像巍峨的泰山!”

3.小组分角色朗读原文。

4.全班齐读课文2——4句,师可范读。

5.练笔并交流

师:既然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那么伯牙所念的肯定不只高山流水,他如果想到了“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钟子期又会如何来回答呢?如果你是钟子期,请按照以下格式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也可自己想几个写下来: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_______!”志在明月,钟子期曰:“_________!”

生交流

小结:是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只要是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一定能够明白,无论清风明月、高山流水、还是鸟语花香,都在钟子期的心里有所感悟,这样的知音到哪里去寻找啊?难怪钟子期死后,“伯牙谓……”世界上最懂我的人去了,我弹的琴还有谁能够理解呢?我的志向报复还有谁来知晓呢?既然无人懂我,我鼓琴还有何意?这样真挚的情谊,不禁让人竖然起敬,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感人故事。

集体朗读全文

1.师:在这样感人的情意背后,伯牙“绝”的仅仅只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伯牙绝弦: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2.口语训练

面对伯牙失去知音的痛苦,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也可谈谈你对他行为的看法。

小结:无论是感动还是批评,这样真挚、纯洁的友谊,我们所能给予的只是敬仰。

四、指导背诵

根据板书和教师引导,集体背诵全文。

五、作业布置

课后收集关于描写知音、朋友的诗词句,摘录在读书笔记中。

六、总结

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师配乐朗诵。

总结: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也将伯牙子期的感人故事传之于世人,曹雪芹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伯牙有子期这一知己是他的幸运,正如林语堂先生说的“天下有一知己,可以不恨”。伯牙虽“绝弦不复鼓”,却也是人生“无恨”了,无需再感叹“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了,而伯牙绝弦之举,和古人“士为知己者死”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吗?有知己如此,夫复何求?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伯牙子期

善鼓琴善听

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

不复鼓子期死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伯牙绝弦教案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